必要性和优越性

2024-06-04

必要性和优越性(精选8篇)

必要性和优越性 篇1

1969年, 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提出了PBL教学模式, 使用实际病例中产生的问题作为教师辅导、学生小组讨论和自学的中心[1]。PBL解剖学的教学方法已在我校掀起新的教学改革, 并在我校医学留学生中得到推广和应用。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用全英文教学, 综合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力求做到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提高留学生对于医学学习的兴趣, 拓展学生学习的视野和思路。

1. 我校留学生的现状

1.1 留学生的规模。

我校于1992年首次招收留学生, 2001年开始整班次招收医学本科学历生, 主要来自巴基斯坦、印度、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8个国家[2]。目前我校留学生有600多人, 而且每年我校招收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进修的留学生达150多名。

1.2 留学生整体素质。

我校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发音更是因人而异, 例如印度留学生, 虽然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但是大部分的留学生在说英语时都有浓重的口音, 这使得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学生的听课有一定困难。

1.3 留学生的文化差异。

新疆医科大学的留学生90%来自伊斯兰国家, 其余的留学生来自印度、肯尼亚、俄罗斯、美国等非信仰伊斯兰的国家。因此, 老师在授课时需要尊重留学生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宗教信仰, 处理问题时必须考虑到留学生不同的宗教信仰和不同的文化观念。

2. PBL教学方法的实施方案

2.1 授课老师必须精通英语。

授课教师应经过专门的课程培训, 能够熟练应用英语进行教学。授课时可以根据留学生各自特点, 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为小组模式上课 (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为辅的小组模式) , 案例必须在课前发给每位同学, 使他们熟悉案例内容并预先解决一些自己可以处理的问题。

2.2 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 负责上课时组织同学讨论和课堂记录。

在小组讨论时, 老师尽量让同学们自己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和查找文献等各种手段探索和解决问题。在课程快结束时, 老师对这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 (最好编一些简单且好记的口诀, 帮助同学们记忆该节课的知识要点) , 并就准备好的模型进行示教。

2.3 让学生做好课堂总结。

课后让每位同学对课上的知识要点进行书面总结, 交给授课老师 (老师要认真批阅并记录在案) , 在下一节课时由小组各派一名同学利用多媒体总结上节课的知识要点和相关临床知识。

3. 教学方法的体悟和感想

3.1 小组讨论。

外国留学生初到中国, 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因此, 为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尤为重要[3]。外国留学生相对较为活泼, 善于交流, 所以让留学生自主地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 既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学生间的互信, 又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的水平。老师与同学的角色实现了互换, 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人人都可以是老师”的氛围, 有助于提高留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 增强学习动力和主观能动性[4,5,6,7], 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提高学生能力。

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可以让医学生养成活到老, 学到老的习惯。PBL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 经常会给医学生设置一些相关的临床病例, 并给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和现象, 帮助医学生记忆相关的解剖学知识。这样, 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能积极主动地分析问题,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路, 并且在分析、思考学习问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的过程中得出结论。通过反复练习, 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评判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 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8,9,10]。

3.3 临床教学中的必要性。

PBL教学方法, 是通过问题来带动课堂的进度。先将问题提出来的方法, 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可以有的放矢, 而且更容易激发老师和学生对于人体解剖学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可以有效地学到作为一名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医学技能和相关知识, 这是传统的医学类教学无法做到的。例如, 人体解剖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 许多医学类大学在教授人体解剖学时, 都将讲授的科学知识转变成了词汇教学, 使词汇成了考试最重要的内容, 这种现象对于医学类的学习是一场灾难。最为严重的是, 这种教学方式是解剖学中一直无法避免且长期存在的难题。而PBL教学法则恰恰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让同学们可以自己在课下自主地学习艰涩、难懂、不合逻辑的解剖学专用名词。

3.4 结合留学生特点, 因材施教。

PBL教学给予了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有不足的地方, 则老师可以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此外, 在我校留学深造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很大, 所以PBL教学方法让老师可以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关注到每一位上课的学生, 给予他们人文关怀。

3.5 课后总结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让同学们完成课后总结, 既是对今天这一节课的总结和回顾, 更是对自我的一个检测。通过课后总结, 同学们可以发现今天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记牢并对这个知识点着重记忆, 因此课后总结非常重要, 也是保证PBL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手段。此外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同学们提供大量画质精美的二维或三维图像, 让同学们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加深对于知识点的记忆。

4. 结语

PBL的教学优点不言而喻, 它在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交流能力、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 PBL教学法也存在一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过于关注病例而忽略了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造成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具体。总之, PBL教学对于医学类的教育方法是一场变革, 有利于提高医学类教育的教学质量, 值得在医学类留学生范围内推广, 同时给予不断完善。

摘要:我校的医学类留学生逐年增加, 如何结合留学生自身特点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非常重要。PBL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 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科学知识。在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我们探索并运用PBL教学法, 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留学生,PBL教学法,医学类教育

参考文献

[1]Jones RW.Problem—based learning:description,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scenarios and facilitation I-J3.Anaest h Intensive Care, 2006, 34 (4) :485-488.

[2]杨展, 叶俊, 等.以精品课程为依托促进留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J].华夏医学.2012, 25 (3) 402-404.

[3]孙艳华, 李纪红.关于医学留学生教学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4) :468-469.

[4]李文春, 王军, 唐杰.局部解剖学教学体会及改革探讨[J].解剖学研究, 2003, 25 (3) :237-238.

[5]郭青龙, 王秋娟.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体会[J].药学教育, 2003, 19 (4) :34-35.

[6]程彦斌, 臧伟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 (2) :159-160.

[7]蔡声镇, 许瑞.关于多媒体教学与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0 (2) :117-120.

[8]丁国芳, 杨最素, 等.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渗透PBL教学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 11:76-77.

[9]Schmidt HG, Dauph inee WD, Patel VL.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problem based and conventional curricula in an international sample[J].JM ed Educ.1987, 62:305-315.

[10]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 21 (12) :48-49.

必要性和优越性 篇2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誉。如今,华西村家家住400-600平方米的别墅,有1-3辆小汽车,过上了“实现小康、中康,奔大康”的生活。2005年,华西村销售收入达307亿元,拥有固定资产超过70亿元。华西村有自己的艺术团,村里有舞厅、影剧院、体育中心、会议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设施;有大中专以上的人才近300人,年轻人中有会讲英、日、俄等10多种语言。华西村大绿化面积已达875万平方米,人均287平方米,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近年,先后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到访华西村。

看看历届国家领导人对华西村的评价吧!毛泽东:希望之地!邓小平:共富之地!江泽民:幸福之地!胡锦涛:不简单之地!

华西村硕果仅存,钦定“中国农村的希望”,已然成为集体经济的圣地,如同革命之圣地延安一般,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恍似立于不败之地。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论述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基本内涵的三个基本点

为什么许多乡镇企业能白手起家,高速发展?因为农村有地方,自己可以盖房子,人工便宜,这是城里无法相比的优势。比方过去社队办工厂,农民工是拿工分的,到年底才分红,这样企业前期投资就很小,周转资金就灵活了。农村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建设,城市发展带动了农村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无论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还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抑或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结底,都将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与以往社会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而且还在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如果不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并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难以行得通、立得住,它所导致的只能是普遍贫穷。而“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部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早在七十年代,华西村就实现了家家户户有电视,电冰箱,沙发,村里修建了长廊,直通每家每户。下雨天走家串户都不用打伞。村里办起了集体企业,上班的和下田的都一样拿工分。老人们住上敬老院,村里有食堂服务等等。这些年华西村发展更快,实现了一村两制,既有集体所有制,也有个体所有制。依我看,还有第三种所有制,就是股份所有制,自由投股,集体可以投资,个人也可以投资。

华西村坚持的是集体所有制,他看中的是为华西人民服务,不是什么家族企业。避免了剥削从根源消灭了两极分化.“最终大到共同富裕”,也同样是不能完全离开前两个基本点单独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存在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如果不解放、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就没有物质基础,从而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但是,如果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即使生产力高度发展了,也只能是两极分化,而绝不可能会实现共同富裕。

必要性和优越性 篇3

艺术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陶冶道德情操, 净化心灵, 有利于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舞蹈教育, 是艺术教育的一重要分支, 是艺术的提炼, 极富韵律感和节奏感, 让学生得以形象生动地接受艺术美的熏陶, 在潜移默化的启迪与教育中, 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培养出健康美好的形体姿态和气质。小学教育中, 舞蹈教学对于提升学生全面素质, 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舞蹈教学实践, 浅析舞蹈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相比, 在小学教育中所具备的不能替代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改变其不良姿态

小学校园中, 佝胸、驼背、举止拘谨压抑的学生, 并不少见, 在偏远农村这种现象尤其突出。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 身体非常具有可塑性, 而舞蹈要素中, 动作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 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 有助于强化少年儿童身体素质, 纠正佝胸驼背等不良习惯, 使其动作姿态协调优美。舞蹈教育的体形训练促使学生身体左右两侧发展均衡, 而其中的压腿、踢腿、下腰等动作可有效提高他们的耐力、平衡能力、爆发力以及灵敏度。例如在学习舞蹈《春天在那里》时, 用手模仿小草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和花儿开放的动作, 促进孩子们手指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以及指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舞蹈教育在体裁、主题和表现形式上, 是非常丰富的, 而孩子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可以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观摩、排练和表演等活动, 锻炼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同时培养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比如律动的“马跑”动作, 教师可采用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提示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观察中记忆该动作的规律特点。同时通过对马跑形象的联想, 掌握马跑的基本动作, 锻炼少年儿童的思维想象和再创造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

在整个小学教育阶段, 音、体、美是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 而舞蹈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又是音、体、美所不能代替的。音乐是一种听觉形式的艺术, 是以审美为目的和核心的。舞蹈是把对音乐的感受、体味、认知和发现, 用动作形式表现出来。舞蹈在提升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方面所具有的直观性、形象性、深入性又是音乐教学所达不到的。

体育中的自由体操、艺术体操酷似舞蹈, 但体育不能代替舞蹈, 因为舞蹈重在抒发情感, 而体育则注重动作技巧, 很少与个人情感挂钩。因而, 在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丰富个人情感方面, 舞蹈比体育更显人性化。

美术与舞蹈都属于艺术的范畴, 都是艺术美的表现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艺术欣赏力、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提升创造性思维等功能。它们的区别在于舞蹈以动的画面来展示, 而美术则用静止的造型构图来表达情感, 无论如何, 动感比静感更能吸引人, 对于学生来说, 欣赏舞蹈要比欣赏美术作品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由此可见, 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能让学生更好认识这五彩缤纷的世界, 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

如在欣赏《草原上》中, 让学生在聆听之后, 可通过蒙古舞蹈以表现乐曲中的意境, 充分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随音乐使用肢体语言, 能更生动、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感受所联想到的事物, 可有效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 调动其积极性。

五、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1. 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小学舞蹈, 通常以群舞为表现形式, 因此整齐的队形和协调统一的动作是舞蹈整体美感所追求的目标。学生需要一起努力, 以实现舞蹈节目排练和演出的成功, 学生力求参与集体的一切活动, 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继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而这有助于增强集体向心力, 培养出集体荣誉感。而舞蹈教育中所培养出的集体荣誉感, 按学习迁移规律, 可迁移至整个班集体、校集体, 甚至民族和国家范围。可见, 舞蹈教育在这方面有着其它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如《两只小象》的舞蹈教学中, 可让学生自由组合, 扮成两只小象, 进行合作舞蹈表演。在舞蹈中让学生感受到好朋友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舞蹈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这样,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

2. 个性锻炼和意志培养

现代少年儿童, 独生子女特别多, 容易形成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坏习惯。而舞蹈需要当众表演, 强化孩子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有助于消除独生子女的个别特殊化心理, 增强其自信心, 培养其开朗活泼的个性。同时, 舞蹈往往需要进行枯燥重复的大量训练, 严峻考验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吃苦精神。学生需要对每个动作进行反复练习, 通过辛勤练习掌握对动作的熟练度, 从而促成学生对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意志品质的锻炼。

六、结语

小学教育阶段, 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当前教育正处于将综合素质列为学生培养目标的进程中, 舞蹈教学作为少年儿童全面提高素质的一个切入点, 具备其他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性和优越性。通过舞蹈训练, 少年儿童既能增强体质, 其智商、情商又得到了全面发育, 可谓一举多得。舞蹈教学进入小学课堂, 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曹素芹.小学音乐教学中结合舞蹈的探索[J].科教新报 (教育科研) .2011 (20) :24-26.

[2]刘晓琳.对少儿舞蹈教学的探索[J].成才之路.2009.7:13-14.

[3]吕慧丽.小学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浅析[J].成才之路.2009, 30:27-28.

无土栽培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分析 篇4

无土栽培技术也称为营养液栽培技术, 该种技术实现的前提是不用土壤, 采用营养液的方式, 对植物进行栽培。无土栽培主要分为2种类型:利用固体基质对植物的根部进行固定的固体基质培;不利用固体基质固定植物根部的非固体基质培。我国开展无土栽培技术比较晚, 该技术能够实现推广, 还有赖于该项技术自身的实用性与优越性。

1 无土栽培技术的优越性分析

1.1 工厂化

无土栽培技术的产生摆脱了传统植物种植以及作物生产模式的束缚, 使得植物栽培种植实现了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就像工厂中生产产品一样, 在人工智能的操作下, 植物栽培不受土壤环境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干扰。通过以上分析足以看出植物栽培能够像工业生产一样, 自动化程度比较高[1]。

在植物栽培基地, 无土栽培工作人员只需要对温室温度、栽培培养基质、营养液以及光热等条件进行系统化的控制, 就能够开展无土栽培。该种栽培方式与传统的田间种植技术相比, 优势突出。在种植操作上, 不需要栽植人员进行耕耘、同时也不需要进行施肥、病虫害防治、除草等。在劳动力应用上, 更加节省人工成本, 对种植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改善。从种植环境上分析, 无土栽培能够对环境进行合理控制, 如温度控制、浇水量控制等。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 将不会出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而出现栽植困难的情况[2]。

1.2 栽培条件宽泛

在传统的栽植条件下, 最为主要的基本条件就是土壤。无良好的土壤条件, 将不会实现植物、花卉等的栽植。但是随着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建筑商业、民用楼房, 为植物栽植所留的土壤环境逐渐减小。在这样的土壤条件背景下, 为无土栽培带来发展空间。例如可以在砂石、不毛之地、家庭、办公场所等地进行无土栽培, 这样的栽培方式有效地摆脱了土壤条件的限制, 具有明显栽植优越性。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也能够净化空气。

目前, 在很多大城市的环境出现严重的问题, 农业种植又苦于缺乏土地, 因此采用无土栽培的形式, 在偏僻的驻地、工矿等地都可以进行无土栽培。该种方式也能够为土质不好的地区人民提供新鲜的蔬菜, 彻底的打破了“万物土中生”的传统观念, 能够彻底地将农业种植, 从传统的土地栽植境遇下解救出来[3]。

1.3 栽培的肥料利用率较高

从植物作物施肥吸收等角度进行分析, 需要与土壤栽培进行对比。在土壤栽培田间灌溉环节中, 植物对于水分的吸收并不完全, 大部分的水分被蒸发、渗漏与流失。而在这样的基础上, 所灌溉的水分能够被植物根部所吸收的很少, 当植物根部吸收水分比较少时, 将会严重影响其生长以及呼吸作用。在肥料吸收上, 融入土壤的有机物以及无机养分, 需要在微生物分解下, 才能够形成比较简单且可溶的化合物, 大量的肥料溶于土壤之中, 植物之间不能够进行均匀吸收。当植物根部对养分吸收能力比较弱的情况下, 将会造成局部缺乏症[4]。

而无土栽培在对于植物进行施肥时, 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 栽植人员能够根据植物根部生长进行不同类型肥料的调控。在无土栽培中, 营养液采用的都是可溶解性的无机盐, 能够促进植物根部对营养的吸收。通过人工控制的方式, 较大幅度地减小土壤栽培中水肥渗漏、流失、蒸发以及挥发等情况。在无土栽培中, 营养液能够被重复利用, 肥料的实际利用率能够达到90%以上, 并且无土栽培的水分消耗只是土壤栽植的10%。基于无土栽植的节水性, 能够在我国沙漠以及水资源短缺的地区进行栽植。

Gloria学者在进行桂花的无土栽培元素调查中, 对于其营养生长期中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检测, 其中K含量为11980mg/kg;P含量为1246mg/kg;Ca含量为118796mg/kg;Mg含量为1757mg/kg;Fe含量为3112mg/kg;B含量为11.23mg/kg;Zn含量为36.5mg/kg;Na含量为345mg/kg;由此可见, 无土栽培技术下, 植物的微量元素种类比较多, 促进植物生长。

2 无土栽培实用性分析

2.1 栽培设备利用率提升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 对于蔬菜、植物花卉等的需求越来越多, 大面积的大棚种植迅速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大棚种植中的植物花卉必须是多茬次、高产量, 在传统大棚土壤种植中, 基于大棚的固定设施, 将严重地阻碍了植物的茬次增加, 久而久之, 将会对大棚的栽植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大棚园艺中进行无土栽植, 能够有效地利用室内空间, 例如在大棚室内空中放置吊篮栽植, 不用与土壤进行直接接触。充分利用光、温度、气体等条件, 对设施进行反复利用。由此可见, 无土栽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5]。

2.2 在连续栽植上的实用性

无土栽培能够应市场用户需求进行连续栽植, 与土壤栽植相比实用性的强。主要的原因有3种:

2.2.1 土壤栽植连续栽植下, 将会对土壤土质带来严重的影响, 并且降低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当在频繁栽植下, 土壤中的营养成分含量降低, 病虫害增加。在土壤中的盐分不断积聚, 使得土壤出现酸化, 最终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无土栽培则不同, 其连续栽植时, 只需要更换营养液, 避免了连续栽植土壤不适应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特点, 无土栽植更加适合于土壤肥力较差以及对植物需求量较多的地区。

2.2.2 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比较高

在连续种植下, 土壤栽植的方式容易出现土壤污染, 出现比较严重的病虫害。而在无土栽培模式下, 基质中不会出现病菌、昆虫等, 对植物的根部不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若发现栽培的营养液中存在菌类, 就可以事先对栽培需要的器皿进行无菌处理, 该种方式能够有效的防止病菌在植物中的传播。

2.2.3 指标合格

与土壤栽植相比, 无土栽培的各项指标都比较合格, 在蔬菜栽植中, 所产的果比较大, 且营养分布均匀, 蔬菜生长整齐, 在实用上的口感比较好, 无农药残留与危害。

3 无土栽培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至今为止, 无土栽培技术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从最初的农业栽植实验, 到现在的大规模商业生产, 该技术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无土栽培技术与现代工业生产技术相互结合, 实现了现代化结合的农业。在未来无土栽培技术主要有2个较大的发展方向:

在生产规模上, 能够与大型的技术设备相互结合, 趋向于集约化与自动化。

无土栽培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 实用性更强, 技术操作更加的简单。

4 结论

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刷新了土壤栽植的历史, 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血液。无土栽植与土壤栽植技术相比存在着较大的优势, 本文对其优势以及实用性进行详细分析, 希望相关的研究能够促进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康峰.几种基质配方对日光温室番茄栽培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2]董立格.桂花 (Osmanthusfragrans Lour.) 无土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8.

[3]武良.脲醛泡沫栽培基质在草坪上的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9.

[4]杜慧芳.大蒜无土栽培有机基质和肥料配方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必要性和优越性 篇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4.2条第4点规定:"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宜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网分开设置;当合用消防泵时, 供水管路应在报警阀前分开设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4.3条也提到:"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应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开设置, 有困难时, 可合用消防泵, 但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报警阀前 (沿水流方向) 必须分开设置。"这些规范条文都说明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允许局部合用的。

但是, 我们不难看出规范并不提倡两系统合用, 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消火栓泵和自动喷淋泵启动的原理不同, 消火栓泵是通过人手动打开消防按钮, 直接启动消火栓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通过湿式报警阀组上的压力开关动作或由消防控制中心传达指令或人手动直接启动消防水泵;

2.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作用时间不同,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使用延续时间为2h-3h,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使用延续时间为1h;

3.压力的要求不同。室内消火栓的工作压力一般在200kPa,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处工作压力一般为100kPa, 最不利点允许降至50kPa;

4.水质要求不同。消火栓系统对水质要求不甚严格,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于喷头孔较小, 容易堵塞, 要求水质较好;

5.消火栓用水易影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 或者消火栓平日漏水引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发生误报警。

这些问题, 通过一些技术处理, 我们可以在节省造价, 合用消防水泵和局部管道的同时, 尽量克服两系统合用所造成的弊端。

1.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局部组合的可行性

1.1.实现消火栓泵与喷淋泵的组合和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的组合, 要求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应具备以下功能:

(1) 接收到消火栓按钮信号直接启动消防水泵;

(2) 湿式报警阀开启, 接收到压力开关信号后直接启动消防水泵; (3) 接收到消防控制中心的指令后, 具备启动或关闭消防水泵的功能。

只要保证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具备以上功能, 就能保证发生火灾时, 消防水泵能够如约启动;

1.2.我们在计算消防水池容量时是按照2h-3h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用水量加上1h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来考虑。由于发生火灾时自动喷淋泵一旦开启, 需手动关闭。传统消火栓泵与自动喷淋泵分开设置时, 火灾发生1h后, 人工手动关闭自动喷淋泵。而合用消火栓泵与自动喷淋泵时, 由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火灾延续时间比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火灾延续时间短1h-2h, 如果不及时关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就有可能造成消防水池内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被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挪用的后果。但是, 如果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报警阀组前加装一个电磁阀, 由消防控制中心远程控制该阀门, 火灾发生1h后, 在消防控制中心人工手动关闭此阀门就可以及时切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源, 保证室内消火栓系统2h-3h火灾延续时间的用水量不被挪用;

1.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规定"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处工作压力一般为100kPa, 最不利点允许降至50kPa", 而室内消火栓的工作压力一般为200kPa, 但由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路一般较长, 变径较多, 系统沿程水损和局部水损一般都比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大。工程实践证实相同工作高度的室内消火栓的工作压力与自动喷淋配水管的工作压力相差不大。即使由于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地点不同, 造成工作压力不同, 也可以通过使用减压孔板或减压阀等减压措施来调节压力不同的问题;

1.4.消火栓系统对水质要求不甚严格, 系统水源如由市政给水管道供给, 无须特殊处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于喷头孔较小, 容易堵塞, 要求水质较好, 可通过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湿式报警阀组前加装过滤器提高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用水水质;

1.5.为防止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室内消火栓用水相互影响, 可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和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管网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报警阀组前 (沿水流方向) 分开设置。只合用消防水泵和水池到消防管网的供水主管道, 这部分管道成为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公用区域, 其流量应按室内消防用水量和自动喷淋用水量之和确定。而合用管道之外的分支管网实现系统独立, 即室内消火栓环管与进水主管相连接处设止回阀,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湿式报警阀组前设止回阀。这样既能避免出现室内消火栓系统因检修或漏水引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发生误报警的情况, 又保证了两个系统使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2.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局部组合的优越性

2.1.节约资金

(1) 因合用消防水泵从而减少了水泵数量。例如:两个系统未合并前至少需要4台水泵。即消火栓泵2台, 一用一备;自动喷淋泵2台, 一用一备。而合用消防泵后, 只需要2台性能曲线平滑的多级消防泵, 一用一备;

(2) 水泵数量的减少相应减少了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的数量;

(3) 因合用消防水池到消防管网的供水主管道, 从而节省了管材;

(4) 减少了设备安装的人工费用。

2.2.节约面积, 因消防水泵, 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 管道数量的减少, 节约了相应所占用的面积和空间。

2.3.便于管理和维护, 设备减少, 减轻了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 为系统管理带来了方便。

3.结语

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本着安全可靠、准确有效、经济合理、符合技术条件特定要求的原则, 本文认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局部组合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P80.

[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版) P30-31.

必要性和优越性 篇6

关键词:航测数字化测图,优越性,方法

1 绪论

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应用, 使得测量技术和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于数字化测图影响较大的经纬仪、光电测距仪以及全站仪设备的应用, 更是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方式, 提高了测绘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对工业测量以及建筑测量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 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的外业测量情况, 对航测数字化测图的优越性进行论述, 以期促进我国测量工程的发展。

2 航测数字化测图与传统测图方式的比较

传统的测图方式主要有白纸测图、传统的航测法成图以及全野外数字化测图等几种, 在不同的测量活动中起着不同的测量作用, 下文中笔者将通过航测数字化测图同以上三种测图方式的对比, 来谈谈航测数字化测图的应用优势, 下面笔者将逐一进行分析:

2.1 传统的白纸测图和传统的航测成图在应用中的劣势:

2.1.1 测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业工作, 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降低了工作效率。

2.1.2 测图结果容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影响, 并且会导致测绘图纸的变形和污染, 严重的降低了外业测量的精度。

2.1.3 测图的图纸上的信息量非常的有限, 所以对工程人员提供

的有效信息也会受到影响, 尤其是当比例尺过小时, 图纸所提供给的信息量将无法满足工程人员的需求。

2.1.4 纸质图纸具有不易保管和运输的特点, 并且会导致成本的增加。

2.1.5 纸质图纸的特点决定了内容修改的不便。

2.1.6 一般来说, 以上两种测图的制定都是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定制的, 所以其显示的地理信息也会受到限制。

2.2 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和航测数字化测图在应用中的优势:

2.2.1 在测量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仪器, 所以可以

实现更高的自动化强度, 也就能够避免传统的手工统计环节导致的信息流失和测量误差, 大大的提高了测图的准确性。从工作人员的角度上看, 采用先进的仪器和技术, 不仅节省了外业作业的工作时间, 还降低了工作强度, 有利于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2.2.2 精度高。

传统的测图的方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测量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 尤其是各种视距误差、方向误差以及刻绘误差等, 但是数字化测图的实现就克服了这些缺点, 因为其测量方式的特殊性以及技术的准确性, 使得在测图的过程中有效的避免了因为展点、刺点、刻绘导致的测图变形的情况, 所以大大的提高了测图的精度。

2.2.3 信息量大。

上文中我们提到传统的白纸测图的信息是由用户的具体需要决定的, 也就是说其信息量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由于数字化测图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受比例尺的限制, 也就有效的扩大了其信息量的范围, 并且还可以实现对所获数据的分类存放, 基本上可以实现对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通讯线、管道、植被、地貌、高程注记点、名称注记等信息的整齐分类和储存, 大大的提高了测图结果的可用性。所以, 有关工作人员可以在数字化测图的成图的基础上根据工程以及建设的不同需要, 制定不同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以及房地产用图等相关图纸, 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2.4 信息存贮、传递方便。

数字化测图的成果结果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储存的, 不仅可以储存在磁盘、光盘中, 还可以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进行灵活的传输和保管, 大大的降低了图纸的保管的成本。

2.2.5 便于成果更新。

数字化测图的成图的结果是通过点和线的方式来存储的, 所以在对图纸进行更新的过程中, 也只需要通过对相关的信息的编辑即可实现, 提高了测图的成果的变更的灵活性。

2.2.6 能满足各种不同的用图需要。

计算机与显示器、绘图仪联机时, 可以显示或绘制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 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数字地图可以直接作为内业数字编图的原始资料 (只需复制一套即可用来编图) , 还可以作为GIS的重要信息源。

3 外业调绘

外业调绘的内容很多, 作业过程相当复杂, 这里我以房屋调绘为例详细谈谈房屋调绘的细节和补测隐蔽地物、新增地物的方法。

3.1 房檐调注

居民地是地形图上最主要的地物要素, 要求准确反映实地各个房屋的外围轮廓和建筑特征, 为了满足成图精度, 一定要准确调注房檐。一般应采用实量房子长 (宽) 的方法反求房檐, 无法直接量取时也可采用间接量距法反求房檐, 如从房内量距加墙厚、量取夹巷宽、量取垂直距离等方法反求房檐, 房檐数据注至0.05m。另外还有房檐滴水线法和比较法也可获得准确房檐数据。一般不能采用目估法。

3.2 房屋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示

调绘遇到毗连式房屋时, 一定要交待清楚改檐之后房屋之间的相互关系, 并量取适当的栓距、夹巷宽、小拐弯等尺寸, 以便编辑人员能准确表示地物间的相互关系, 使得图面和实地景观保持一致。

3.3 利用航测解析法补测隐蔽地物和新增地物

3.3.1 一般情况下, 隐蔽地物和新增地物要求利用解析法实测, 即在图根点 (测站点) 上用极坐标法直接测量地物点的平面和高程。

对于成片或者用仪器难以实测到的地物, 则先用仪器实测一些关键部位的定位点坐标, 再由调绘人员量取地物的本身尺寸及相关栓距, 以便内业人员编绘。

3.3.2 条件允许时, 可以利用原图上明显而且正确的地物点作为参照, 因地制宜, 灵活运用航测解析法进行补测。

应该注意的是, 不论使用哪种方法, 交会角度必须在30°~150°之间, 以保证所补测地物的精度。下面介绍几种补测方法:距离交会法、内外分点法、似直角关系法、平行线 (垂距) 交会法、延长线交会法、方向交会法 (前方交会法) 、变形距离交会法, 以上是作业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当然, 在测量过程中, 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肯定还有其它方法可以利用,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灵活多变的使用各种方法, 这样才能省时省力的测定各种隐蔽地物和新增地物。需要注意的是, 在灵活利用这些解析法时, 还要遵循不同方法的优先级别, 这样才能保证补测地物的精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 就目前我国的工程种类来看, 无论是国土资源、水利交通, 还是城建、房产管理等都需要通过数字地图来实现工程的管理, 尤其是部航测数字化成图得到了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测绘局.城镇地籍调查规程[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4.

[2]宋子柱, 孙忠才, 李厚宝等.地籍测量[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1992.

[3]宋其友.数字地籍测量[M].北京:策划出版社, 1991.

[4]宫同森.地形地籍测量精度[M].北京:测绘出版社, 1992.

必要性和优越性 篇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4.2条第4点规定:“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宜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网分开设置;当合用消防泵时, 供水管路应在报警阀前分开设置。”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7.4.3条也提到:“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应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分开C设置, 有困难时, 可合用消防泵, 但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报警阀前 (沿水流方向) 必须分开设置。”这些规范条文都说明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允许局部合用的。

但是, 我们不难看出规范并不提倡两系统合用, 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a.消火栓泵和自动喷淋泵启动的原理不同, 消火栓泵是通过人手动打开消防按钮, 直接启动消火栓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通过湿式报警阀组上的压力开关动作或由消防控制中心传达指令或人手动直接启动消防水泵;

b.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作用时间不同,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使用延续时间为2h-3h,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使用延续时间为1h;

c.压力的要求不同。室内消火栓的工作压力一般在200k Pa,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处工作压力一般为100k Pa, 最不利点允许降至

d.水质要求不同。消火栓系统对水质要求不甚严格,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于喷头孔较小, 容易堵塞, 要求水质较好;

e.消火栓用水易影响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 或者消火栓平日漏水引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发生误报警。

这些问题, 通过一些技术处理, 我们可以在节省造价, 合用消防水泵和局部管道的同时, 尽量克服两系统合用所造成的弊端。

1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局部组合的可行性

1.1 实现消火栓泵与喷淋泵的组合和消防

水泵电源控制柜的组合, 要求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应具备以下功能:

a.接收到消火栓按钮信号直接启动消防水泵;

b.湿式报警阀开启, 接收到压力开关信号后直接启动消防水泵;

c.接收到消防控制中心的指令后, 具备启动或关闭消防水泵的功能。

只要保证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具备以上功能, 就能保证发生火灾时, 消防水泵能够如约启动。

1.2 我们在计算消防水池容量时是按照

2h~3h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用水量加上1h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用水量来考虑。由于发生火灾时自动喷淋泵一旦开启, 需手动关闭。传统消火栓泵与自动喷淋泵分开设置时, 火灾发生1h后, 人工手动关闭自动喷淋泵。而合用消火栓泵与自动喷淋泵时, 由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火灾延续时间比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火灾延续时间短1h-2h, 如果不及时关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就有可能造成消防水池内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被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挪用的后果。但是, 如果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报警阀组前加装一个电磁阀, 由消防控制中心远程控制该阀门, 火灾发生1h后, 在消防控制中心人工手动关闭此阀门就可以及时切断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源, 保证室内消火栓系统2h~3h火灾延续时间的用水量不被挪用。

1.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规定“自

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处工作压力一般为100k Pa, 最不利点允许降至50k Pa”, 而室内消火栓的工作压力一般为200k Pa, 但由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路一般较长, 变径较多, 系统沿程水损和局部水损一般都比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大。工程实践证实相同工作高度的室内消火栓的工作压力与自动喷淋配水管的工作压力相差不大。即使由于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置地点不同, 造成工作压力不同, 也可以通过使用减压孔板或减压阀等减压措施来调节压力不同的问题。

1.4 消火栓系统对水质要求不甚严格, 系统

水源如由市政给水管道供给, 无须特殊处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于喷头孔较小, 容易堵塞, 要求水质较好, 可通过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湿式报警阀组前加装过滤器提高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用水水质。

1.5 为防止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室内消火

栓用水相互影响, 可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和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管网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报警阀组前 (沿水流方向) 分开设置。只合用消防水泵和水池到消防管网的供水主管道, 这部分管道成为室内消火栓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公用区域, 其流量应按室内消防用水量和自动喷淋用水量之和确定。而合用管道之外的分支管网实现系统独立, 即室内消火栓环管与进水主管相连接处设止回阀,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湿式报警阀组前设止回阀。这样既能避免出现室内消火栓系统因检修或漏水引起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发生误报警的情况, 又保证了两个系统使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2 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局部组合的优越性

2.1 节约资金

2.1.1 节因合用消防水泵从而减少了水泵

数量。例如:两个系统未合并前至少需要4台水泵。即消火栓泵2台, 一用一备;自动喷淋泵2台, 一用一备。而合用消防泵后, 只需要2台性能曲线平滑的多级消防泵, 一用一备;

2.1.2 水泵数量的减少相应减少了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的数量;

2.1.3 因合用消防水池到消防管网的供水主管道, 从而节省了管材;

2.1.4 减少了设备安装的人工费用。

2.2 节约面积, 因消防水泵, 消防水泵电源控制柜, 管道数量的减少, 节约了相应所占用的面积和空间。

2.3 便于管理和维护, 设备减少, 减轻了管理和维护的工作量, 为系统管理带来了方便。结束语

在倡导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本着安全可靠、准确有效、经济合理、符合技术条件特定要求的原则, 本文认为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局部组合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

摘要:通过对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合用所造成弊端的分析, 提出具体处理措施, 克服了两系统合用所造成的弊端;分析了两系统局部合用的优势, 从而论证了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泵及局部管网合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必要性和优越性 篇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面对的竞争力越来越大, 促使企业在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日益加剧的竞争, 其中企业制度的快速变革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关注的焦点。众多新兴的企业组织形式 (例如:战略联盟、企业集群、外包等) 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也使企业受益, 同时也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建立适合企业的组织制度成为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占优势的重要条件, 一种新的企业制度能否适应企业的发展, 能否给企业带来意向的收益成为企业家关注的焦点。建立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合理的管理体系、优越的组织设计、适合的企业文化[1]已经成为各个企业追求的目标。对企业组织制度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国内为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研究的热点课题, 也产生了很多的优秀成果, 例如对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对企业组织新形式的研究、对企业内部制度的研究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企业组织制度的综合评价入手, 试图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和一个三角评价模型来对企业制度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较全面的指标选取和较科学的分析使得对企业制度的分析更具有科学性, 定性分析增加了直观性, 能够使得管理者清楚地观察出企业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企业制度的改进。

1 企业组织制度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指标选取应遵循的原则

对模型体系的构建最主要的是对指标的选取, 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是分析科学的基础。故在选取指标时应慎重考虑, 既照顾到指标的科学性、代表性, 又不能太过于繁琐。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科学性, 指标的选取一定要保证科学性, 不能凭空捏造, 也不能夸大或缩小指标的重要性。二、可测性, 指标的选取要能够用具体的方法来测量, 比如AHP法、专家打分法等。三、目的性, 指标的选取要带有明确的目的, 不能随意选取, 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因变量。

1.2 指标体系的选取

通过对企业组织制度的考核以及对其它研究者的借鉴, 本文采取如下的指标体系[2]。

1.2.1 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的内部各构成要素的联系方式或形式。在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中只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 例如:科层结构。但随着企业组织的变革, 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 很多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形式 (例如: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 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企业与市场的严格划分[3]。所以本文在选取指标的过程中采取了综合的方式, 既考虑到传统的科层组织, 又兼顾了新式组织形式的特点。综合这些因素后在该一级指标下选取二级指标。

1.2.2 决策机制。

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科学, 人力资本在企业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企业利润的分享点, 而不再是以前简单的雇佣关系。企业人力资本和知识的重要性扩大更加突出了企业领导决策的重要性。因此, 本文将决策机制作为一个一级指标, 综合考虑此一级指标来制定其下属的二级指标。

1.2.3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有效地激励机制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故将激励机制列为一级指标, 并对其细分形成二级指标。

通过对上述指标的选取将指标体系表述为:

一级指标矩阵 U={U1 (组织结构) , U2 (决策机制) , U3 (激励机制) }

二级指标矩阵 U1={u11, u12, u13, u14, u15, u16, u17, u18, u19}

U2={u21, u22, u23, u24, u25, u26}

U3={u31, u32, u33, u34, u35, u36, u37}

按照V1=[0-25) 、V2=[25-50) 、V3=[50-75) 、V4=[75-100) 的区域划分, 其中, 定义区间V={V1 (差) , V2 (中) , V3 (良) , V4 (优) }[4]为综合评语集。其结构可用图1表述出来:

2 企业组织制度三角形模型的构建

对企业制度的综合分析在选取了指标体系后就是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得分, 指标权重一般采用AHP法或专家打分法来确定, 而企业制度的优越与否涉及到很多的因素, 是个不太容易评判的因素。三角模型的建立试图增加判断的科学性。该模型的建立参考了著名的管理学家理查德·L.达芙特的《组织理论与设计》一书中的组织效果评价方面的内容, 以及盛红、张睿著论文“基于模糊数学的企业管理者四边形绩效评价模型”, 从而结合企业组织评价的特殊性提出该模型。如图2所示, 假定对企业内部的某一指标A进行评估, 评估人包括企业管理专家组、企业管理者组、公司普通员工组。三角形的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为评估组的权重, 由于评估组的权重不同, 所以三角形不一定是规则的。每个评估者对评估对象都有一个得分, 将这个得分标在三角形的重心到顶点的线段上, 越靠近顶点说明某位评估者的得分越高。最后将三个点相连形成一个小三角形, 则这一指标的最后得分为小三角形面积除以大三角形面积[5]。即VA=S小三角形÷S大三角形。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能够较客观的对企业组织进行评判, 求出各个指标的得分后运用模糊数学知识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达到科学评价的目的。

3 基于某企业的实证研究

3.1 基于三角模型的二级指标的得分计算

运用此类方法对Z企业 (某中型加工制造业) 进行研究,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设计问卷, 在企业中随机选取26位管理者, 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138位一线员工, 并聘请了12位本领域专家, 分别组成企业管理组、员工组、专家组, 征求多方意见认为企业管理者、专家组、员工的评价权重分别为0.30、0.40、0.30。分别对他们每个人就每个指标进行访谈, 得到他们对各个指标的得分, 然后问卷按照专家组、管理组、员工组放入三个暗箱中, 采取放回式重复抽样方式在各个箱中抽取200个样本, 组成200个组合, 即200个小三角形。按照VA=S小三角形÷S大三角形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数值, 按照V1=[0-0.25) 、V2=[0.25-0.50) 、V3=[0.50-0.75) 、V4=[0.75-1.00]的区域划分计算出指标数值落入各区间的概率,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指标得分分布在各个区间的概率, 将各个概率写成矩阵形式分别为:

组织结构模糊评价矩阵:

R1=[0.080.300.370.250.140.350.340.170.200.240.260.300.220.380.150.250.100.210.450.240.250.230.200.320.130.210.420.250.100.250.380.270.240.200.300.26]

决策机制模糊评价矩阵:

R2=[0.280.200.310.210.300.250.250.200.250.190.420.140.150.240.260.350.260.240.350.150.300.210.180.31]

激励机制模糊评价矩阵:

R3=[0.100.240.350.310.150.210.380.260.200.300.290.210.180.300.310.210.300.210.250.240.150.240.360.250.200.250.240.31]

3.2 基于层次分析法 (AHP) 的各指标的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 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6]。按照AHP法已经建立了各层次矩阵, 通过各个下级矩阵与其所属的上级矩阵的比较, 建立比较矩阵, 按照一级指标权重和为1, 即A={A1A2A3}i=13Ai=1, (Ai1。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 即:ui={ui1, ui2, uij} (1i3, 1j9) j=1nuij=1, (1i3, 1j9)

计算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3.3 运用模糊数学进行评判分析

运用已知的二级指标模糊矩阵和各指标的权重, 能够通过计算得出其二级综合评语集, 即 Vi=Aij·Ri[7]。对各指标进行计算为

V1=A1jR1= (0.120.150.080.100.110.050.150.140.10) [0.080.300.370.250.140.350.340.170.200.240.260.300.220.380.150.250.100.210.450.240.250.230.200.320.130.210.420.250.100.250.380.270.240.200.300.26]= (0.14960.26680.33690.2482)

同样方法计算得到V2 =A2j·R2= (0.2547, 0.2259, 0.2965, 0.2229)

V3=A3j·R3= (0.1891, 0.2532, 0.3013, 0.2564)

由此得到该企业的二级指标评语集矩阵:

V= (V1V2V3) =[0.14960.26680.33690.24820.25470.22590.29650.22290.18910.25320.30130.2564]

结合一级指标权重矩阵A={A1, A2, A3}可得一级指标评语集矩阵B, 即B=A·V

= (0.38, 0.35, 0.2) [0.14960.26680.33690.24820.25470.22590.29650.22290.18910.25320.30130.2564]= (0.197050.2488130.3131480.261562)

再根据综合评语集的中值取矩阵V′= (12.5, 37.5, 62.5, 87.5) , 可得该企业组织制度的最终得分B′为:

B′ =B·[ V′]T = (0.19705, 0.248813, 0.313148, 0.261562) · (12.5, 37.5, 62.5, 87.5) T=54.252037

参照评语集知该企业组织制度所属区间为“良”, 但组织制度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 具体的问题可根据每级指标得分高低来找出问题所在。而事实验证了此种方法的正确性, 该企业的确存在重大的问题, 包括组织管理层次不合理、人员臃肿、内部系统性差、管理人员权责不够明确、人才任用机制和考评机制不够完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程度不高、企业创新机制不完善、对员工的管理过于刚性造成员工有不满情绪等, 这些问题全部在指标分析中得到体现, 说明了此种方法很好的拟合了实际情况,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4 结论

模糊数学中层次指标体系的分析可以使得分析者按照层次寻找问题根源, 找到症结所在。三角形模型的运用使得对指标的赋分更加科学, 能够很好的综合企业内部人员、专家等各种与企业相关人员的意见来对企业组织制度进行综合赋分。三角模型的缺点为计算量大, 但在计算器具发达的今天也并不成为难题。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确定权重, 可以减少主观性, 使得更加科学。

通过对Z企业的组织制度的综合分析, 证明了此种方法的科学性, 将一个定性的问题定量化分析使得更加清晰, 模糊数学的运用改变了那种“好”或“不好”两种简单选择的境况, 使得评价更有弹性, 更符合实际。科学的评价和正确找到的问题所在能更好的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 从而更好地改进企业组织制度。

参考文献

[1]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M].王凤彬, 张秀萍, 等,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余峰.企业组织体制的评估研究[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1996, 21 (3) :85-86.

[3]王跃生, 王蕴.国际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4]邓宏斌, 马跃.煤炭企业中层管理者非任务绩效评价[E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8.

[5]盛洪, 张睿.基于模糊数学的企业管理者四边形绩效评价模型[J].科技信息, 2006 (11) :3-5.

[6]李梅霞.AHP中判断矩阵一致性改进的一种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20 (2) :122-125.

上一篇:C语言学习解析方法下一篇:血液动力学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