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联网

2024-09-08

必要性联网(精选11篇)

必要性联网 篇1

一、互联网金融的介绍

互联网金融是网络平台为载体的一种现代信息科技产业,其包含了云计算、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等项目内容,对人们的金融模式产生影响,互联网金融消除了金融活动的市场不对等性,参与金融活动的双方都能够从网络平台上获取大数据,从而抵消了金融活动的风险,银行、交易所和债券商等都无法对网络交易进行干扰,在这种交易模式下的金融活动具有快捷性。安全性的优势,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加快了市场资源的有效流通,其交易成本也大大降低,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隐蔽性较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完成金融活动,依然存在的较大的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的管理工作逐渐提升了日程。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市场价格是对市场均衡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市场信息的直观体系,金融监管应当注重维护市场自由度,将监管工作重点放在消除可能影响市场波动的不稳定因素上,避免监管工作制约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但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环境中依然存在着非理性化的个体行为,例如网络借贷金融活动中,P2P平台虽然能够将借款者的信用风险公布出来,也能够做到将投资分散,但是投资者只有购买针对借款者的个人信用贷款,这一模式造成借贷投资依然存在着高风险。同时金融市场中存在着集体不理性的行为,以余额宝为例,这种货币市场基金与第三方支付方合作,当货币市场有大幅度波动,投资者为了控制风险将资金赎回时,从个体的角度考虑,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但是如果集体非理性爆发,整体性资金赎回较多,就会导致货币市场基金受到冲击。

另外,市场纪律对有害风险的控制能力不足,我国金融市场中担保投资风险较多,而这些显性或者隐形的投资担保在一定程度上市无效的,一旦发生投资风险,就会对金融环境产生破坏。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中的用户数量和资金规模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市场出清的方式很难解决金融问题,从而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系统性的风险。此外,互联网系统中的欺诈行为存在会影响金融环境,有些机构可能在互联网金融消费过程中开发或推销一些有较高风险的产品,而消费者也可能存在对购买的产品根本不了解的状况,从而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

(一)体现适当的风险容忍度

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其产品创新目的是适应供给量变化,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的发展,消费者和经济实体都能够从互联网中获取服务,因此针对这一金融模式的监管,要给予一定程度的试错空间,避免出现金融环境监管过严,从而制约了行业整体性的发展。再者,要控制互联网金融的整体风险,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进行犯错,让整个行业在探索中寻找方向,尊重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要强化对致命性错误的控制,避免引发不可控的金融风险。

因此,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时,应当以规范发展、鼓励创新为良好的实际,既能避免过度的监管,又能对重大风险进行防范。

(二)动态比例监管原则

对互联网金融动态监管要根据监管程度来划分层次,通常而言要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1市场自律,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有行业协会和金融企业联合发布自律准则,参与行业的机构都应当遵守这一要求,并以自愿遵守的方式进入到行业内;2注册监管,相关的监管部门要及时掌握金融结构的注册信息,根据信息进行注册登记,并划分信用登记;3监督,对监督市场与机构需要持续运行,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不采取直接监管的措施;4严格的审查监管,对资本流动的机构提出监管要求,保持对其进行现场检查的权利,并保留法律处理的权利,一旦发现违法法律的行为,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三)监管的原则性和规范性

监管部门应当遵守监管的原则性和规范性,引导监管对象的发展,防止监管部门对监管对象机构的过多干预,尤其是少介入到具体业务的实施中,监管当局在规则性的监管模式下,以法律作为执法的依据,针对金融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规定,强制性执行相关的法律规定。原则性和额规范性监管应当在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紧密的相结合,互相之间得到补充,平衡互联网金融市场活力维护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关系,对其可持续发展予以促进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给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我们应当认识到监管工作实施的必要性,也应当体现适当的风险容忍度,采用动态比例监管的原则,规范监管部门的行为,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营造健康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谢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14(08).

[2]王莉莉.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探讨[J].现代商业,2015(05).

[3]潘江.互联网金融监管必要性与原则探究[J].知识经济,2015(24).

必要性联网 篇2

所以在反思过后,我也整理了我认为互联网创业的七条必要条件,你不必完全在意这些,这只是我们曾经创业的经历,也许只是我们的问题,还有的就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 团队:共同认可的理念+专属技能+性格合拍的人

理念就不多说了,没有统一的目标最好不要创业,不然到后面还是以分裂告终。专属技能,团队人员的协作分工,技术是网站的基础,如果技术很薄弱,最好也不要创业,否则除了不能将理念完全表达,延误项目进度,对于初创最重要的时间,就意味着机会和成本,web项目开发,最佳起步2or3技术+1美工,初期用什么开发不重要,别想着未来5年会怎么样,你要知道我们有没有机会撑过半年。技术最好有个比较强的架构师,产品是网站的核心,你未来要怎么发展基本就看构架了。市场是初创期重要的角色,除非你不想让别人知道你们的存在,有业内媒体资源的人是必须的,如果没有,现在开始培养也来得及。团队成员性格要合拍,至少在初期是必要的,没有必要把时间花在内耗上,最好是有过一段时间配合过的朋友。

2. 产品:价值+创新

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考虑的就是它的价值,对于用户的价值是什么,商业价值是什么,对于互联网创业我更愿意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我们在创造新的事物、创造一种新的服务,或者改变了提升了现有服务,让用户的体验更好。同时我们所创造的商业价值,迎合哪些人?说实际的,创业是为了创造商业价值,如果你不清楚商业出口在哪里,未来谁为你的创业买单?你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差异化,不要和巨头去竞争。

3. 心态:用时间去经营态

时间是检验项目成功与否的根本条件,创业不是半年一年的事,需要用心去经营。创业将会面对很多问题、困难,很多时候内心是种煎熬,坚持未必胜利,但放弃必然失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时候最难保持的就是内心的平和。做企业是困难的,它需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步你需要开发它完善它,第二步你需要积累你的几批用户,第三步你需要将用户积累到一定规模,网站的访问量也是一个参考的依据,第四步也许才是尝试性的商业探索,第五步也许才是真正的规模商业模式发展,然后继续发展,扩大规模。这些都需要时间,这些都需要平稳的心态稳步去经营,任何一个行业都无法改变商业的本质,商业的规则是恒定不变的,浮躁的心态只能揠苗助长,最终无所收获,包括投资的急功近利。

4. 资金:初创期必要的资金

初创期需要必要的资金,至少你知道这笔钱可以让你的项目走向一定的轨道,这笔资金的来源也许更应该来自团队内部,如果你的钱不足以支持必要的发展,那最好不要创业,否则只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项目到了一定程度,投资是必要的,但是短视和投机的投资者,那么需要创业者格外小心,因为投资而毁掉项目发展的案例不计其数。融资是创业者和投资者博弈的过程,需要平起平坐,包括对人格、心态、价值的相互认可,投资有的时候更是为了整合项目发展的资源,他们也是项目成员之一。

5. 经验:适度的工作经验

世界上非常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中80%的创业者创业年龄小于30岁。同样还有个数字90%的大学生创业会失败,大学生互联网创业失败率可能会是99%。除了其他因素之外,我觉得需要适度的工作经验,它更多考验的是创业者对未来无法预测事物的命感度和判断力,往往正是因为这种凭感觉的决策决定了创业的成功与否。同时很多职业素养也是在工作中磨砺出来,为人、处事、管理、沟通、商务、人脉都会相对成熟。

6. 资源:推动项目发展的必须资源

比如你要做个购物或商务社区,对于这个项目发展的必须资源可能是: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某类产品的销售渠道、潜在的合作伙伴、社区传播的营销渠道、具有高端客户资源的传媒公司等等。如果你的资源范围内不具备必要的资源,那么很有可能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会非常缓慢甚至被后起之秀超越。曾和某个VC朋友聊天,他说:“中国的创业环境恶劣,投资环境也很恶劣,投项目投资源不投创意。”没有资源的人往往为他人做嫁衣,除非你的产品优秀到VC没有选择。

7. 媒体:营销的传播通路、口碑

我认为初创期的企业,难有足够的实力去推广项目,也没有足够的市场预算,所以需要巧妙的借势而行,调动web2.0的口碑力量。在这个互联网眼球经济的时代,曝光度也会决定项目一定的价值含量。如果你可以整合一些资源帮助传播的网站,借用blogger口碑的力量,联合一些低成本传播的群体,或者人脉关系的媒体资源,都能够大大推动项目的市场工作,行之有效而且成本很低。初创企业需要懂得以小博大的道理。

再看看我们所走过的路,的确我们很多条件都不满足,积累和沉淀我觉得是我们最需要的。我很庆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很多朋友,很好的搭档瀚海,很好的伙伴harry等等,未来对于我们充满曙光,只要你始终坚持不懈。

Never give up !!

必要性联网 篇3

【关键词】教师角色 互联网+ 转换

我国在2020年要建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体系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职责在有了互联网平台后,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形态的不断变化,与传统行业融合得越来越紧密,“互联网+”的概念出现,这种新业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同各传统行业相结合,给传统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创造出新的生成模式。教育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势必是要同互联网有效结合。互联网同教育的结合早在“互联网+”提出之前就已经进行融合,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等都是利用网络这一便利的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播。这次“互联网+”同传统行业结合不同于以往的结合形式,不是简单的把授课视频放到网络上,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运用网络来改变授课的模式。“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手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教师教学要求也随之改变,教师的角色发生着翻转。

一、教师角色转换是时代的要求

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速度及信息量跟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曾经有人做过数据传播速度的实验,电话普及到5000万用户花了75年,而游戏应用《愤怒的小鸟》35天就达到了这一目标。这说明网络传播能力早已超过传统的媒体,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一座随身图书馆,一台电脑就能完成庞大的数据处理。在这种信息量极其丰富、传播速度如此快速的环境中,教师如果仅禁锢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来传授知识,那么显然与这个时代是脱钩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实时更新,俗语说“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教师须转换角色主动同互联网+相融合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求、教育发展的需求,做到与时俱进,海乃百川,源源不断地补充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须对当前教学形式进行准确判断,重新定位

石中英教授曾说过教师角色的转换问题是整个现代教育改革核心。它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教师的角色的重新定位需符合时代特点,从多个方面入手。

当前学生较为突出的特点为知识信息渠道丰富、思想活跃,仅仅文字版的教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全部学习的需求。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更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如果过分依靠互联网,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在网络和课堂中寻找一个空间,能把课程和网络结合的空间。由于网络的便捷使学生能迅速的得到各种知识,然而知识准确与否、有没有包含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信息,这些都需要教师来进行筛查。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时刻警惕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运用高度的智慧和经验,对纷乱繁杂的信息进行筛选,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有利于知识学习的网络空间。

传统课堂的教师是主角,课程的内容有老师来掌控,学生被动接受。有了互联网的课堂学生可以由自己来决定学习进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来预习或回顾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来决定什么时候看,什么地方看,每次看多少,看多少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步骤来学习,学习的自主权回到学生手中。当学习由被动授予变为主动获取的时候,对知识的渴望,驱使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面临新的教学形式,教师不单单是讲课,而需要变身为课程的设计者、导演。让学生能够被课程所吸引,主动探索课程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根据教学形式的变化重新定位,增强学习能力,由教材执行者转变课程教学研究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运用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使课堂的内容更丰富,更具有吸引力。在课堂外把课程同网络相结合,加大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对课上内容的理解及拓展。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教学课程改革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设计者、贯彻者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角色可以分为理论性的,双师型的,单一型的,复合型的。这一分类随着互联网的参与虽没有改变,但要求却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高职类院校中双师型是教师是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双师型教师即能从事专业的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技能教学,既能掌握职业教学的基本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又能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的应用型复合型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于双师型教师又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从课程设计开始,就要设立为学生的学而教的目标。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知识构架,课程兴趣点,以便于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程时间的设置上,要预留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当代教学改革是突出每个人的特质,学生是一个个体,教师应遵循每个学生的基本特征来进行教学模式设计。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为更适应课程改革可改变传统大班授课模式,变为探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模式。

大班教学模式是教育规模扩大化后的产物。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师人数有限,所以目前大班授课的情况非常普遍。这种大课上课人数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人数众多给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带来了很多阻碍,直接影响师生互动,降低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班研讨也应适当的引入。开设小班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前提,在课前提出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针对于共性问题在课上统一讲解,个性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解答,做到有的放矢。小班研讨既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增加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大班授课同小班研讨相结合是对于传统课堂的改革,是将大班教学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大班授课可以讲授共性的问题,教师通过精炼的讲解完成知识的传授,并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讨论,属于提纲挈领式的教学。在大班讲授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班授课,可以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且在小班的授课环境中更有利于互联网的引入,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课程内容对大班授课进行预习和复习,为小班研讨提供拓展空间。把在大班授课上留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班上去探讨,既能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提高其自学能力,探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将互联网融入这种授课方式中会积极有效促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四、教师角色转换需从教师观念转变开始

教师角色转换须从教师观念出发,教师的转换是对自己的重新检测。要想从文化知识传播着转变为教学方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从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从学生素质的培养者转为未来生活的规划者,必须要求教师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力和修养,这几个方面不是固有不变的,是需要不断累积的,因此教师须努力保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教师角色的转换归根到底还是考查教师的学习能力如何,从传统的讲授者身份变为课程的设计者身份。教师传业授道的前提是自己掌握专业知识及知识传播的手段,教师首要的是转换观念,接受网络,会运用网络,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朱熹在《活水亭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阔的心怀来接受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永葆思路清晰,有灵感,新水长流。教师不要排斥新的教学方式,要秉承着学无止境的态度来对待新事物的出现,并利用它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可以利用网络来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出开放式的提问让学生主动探索,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虽然互联网同教学相结合表面上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但从育人的角度来思考是值得教师付出努力去开发的,因此观念的转变是做好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前提。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知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教育已不再具有可全面教授学生所有知识的可能性,课程内容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来源,教师传统的教学也无法同庞大的网络系统,便捷快速的网络传播相抗衡。因此学生在新时代不是再比拼知识的拥有量,而是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分析能力及利用能力。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新要求、对教育的新要求。教师要主动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改变自己固有的观念,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的教育改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了解多种学习途径,更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时代赋予了教育新的特征,教师须具有从传统角色转换出来的觉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全方位的更新。网络化学习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科技永远在发展,教师不能固守于传统角色之中,否则会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在教师角色转换的同时,许多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也应随之进行调整,如再以以往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要求教学行为,这也达不到转换角色的目的。因此互联网加入到课堂当中不仅仅是对于教师的教学体系改革,更是对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颠覆。

参考文献

[1]孙莹.高职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理性研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3).

[2]于林山.从“主演”到“指导”: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7(4).

[3]吴彩斌,邱廷省.项目驱动下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 [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4).

[4]李金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理论、现状与对策[J].阅江期刊,2009:20-23.

[5]杨爱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州化工,2014(4).

[6]朱红,马莉萍,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必要性联网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金融在前几年还是一个概念中的金融项目,但由于这几年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人们预期,同时也引起了包括国家政府部门在内的多方面关注。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议要重点发展互联网金融,同时也要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这一提议在金融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使相关从业人员更加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互联网金融难以制定相关的借贷与投资标准制度,这种金融手段就决定了它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风险所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就变得更加重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特点,制定互联网监管体系,可以让互联网金融为人们的日常生经济活提供更多帮助。

一、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

在现代网络科技发展项目中,互联网金融可以称得上是电子信息科技产业中的杰出代表,利用网络社交、云计算、搜索引擎和移动支付等网络途径创建了全新的金融交易模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传统金融活动方式由于信息传播途径落后的关系无法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严重影响金融工作进展效率。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信息传播途径有着自己特有的方式,所以互联网金融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对金融活动产生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仅需要承担少量资金投入和风险,不需要实体形式的金融中介即可完成金融交易。双方进行无中介交易,如此一来可以使信息处理成本降低,互联网金融能最大程度减少金融活动中产生的中间费用,是目前为止减少金融活动中间费用的最佳方式。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在享受互联网金融为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们也应该理性认知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存在的风险的,正是因为它能通过减少中间流程为我们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所以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存在于信息不确定性,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制定完善的监管体系才能让互联网经济在方便快捷的基础上更加安全可靠。

(一)个体金融借贷活动不理智因素

在互联网金融的借贷行为中,网络只能完成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匹配工作,通过匹配工作来降低金融借贷活动双方对彼此信息的不对称性,但这种方法并不能到保证对双方信息真实性,也不能确保双方信息绝对对称。在现今金融市场环境下若不重视对互联网监管,将会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产生巨大影响。除此之外,个体金融活动中会出现不理智的金融行为,通过互联网金融监管能够有效降低因不理智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例如当下广泛使用的P2P网络借贷,P2P全称(peer to peer)是指一种将小额度资金聚集,借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或个人的一种金融行为。它在满足个人或企业资金需求、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发展微小企业或个人信用体系这三个方面有重要价值。P2P金融体系中,投资者需要在确保借贷人信用的情况下才能保证资金安全回收,但在互联网金融条件下,P2P网络借贷公司并不能确保借贷人信用,因此利用P2P进行借贷活动需要承担一些风险。现如今大部分以P2P网络借贷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企业单位,都对外声称公司能够保证借款人信用,但考核标准没有形成规范,考核结果也不够可靠。基于此基础上,如果借贷方信用存在问题,就会对于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即使投资行为存在风险,投资者也常常会因为期待借款人丰厚的利息铤而走险,对借贷行为做出不理智决策,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如此前提下,投资方就会对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失去信赖。

(二)不理智的集体行为对金融市场产生的破坏

相比个人的不理智性,集体的不理智行为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在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中,比如余额宝金额平台中存在的问题。余额宝是一个通过第三方进行存储资金或进行支付的金融平台,对于人们在余额宝上的投资,余额宝平台会定时回馈给投资者应有的资金收益。除此之外,使用者也能通过余额宝平台进行资金支付,在这样的金融体系中,如果投资集体做出了不理智行为,例如大规模撤回基金等,一但出现这种情况就会对相应的金融体系造成极大冲击,如果没有对这种情况进行控制可能会直接导致相应金融体系崩溃。

(三)对互联网金融事故的责任追究

由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金融项目存在更大风险,所以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和金融项目的开发商都不愿意为投资方承担风险。为了提升销售量,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者常常会在宣传过程中给予投资方模糊的承诺,致使部分投资方无法正确认识到金融产品中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产品如果出现了问题,相关金融市场无法承担这样的损失,最后,这些经济损失只能由投资者个人承担。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套成熟的互联网金融事故责任划分体系,落实责任分属。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原则

(一)在一定程度上容忍金融风险

与为适应需求变化而进行改革的传统金融产品不同,互联网金融是为了适应供给变化而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金融概念,其产生意义就是通过互联网优化金融消费者的金融服务质量。我国所制定的金融管理体系,对互联网金融这种市场前景可观,但是存在不稳定性的新兴产业应当给予一定的容错率。某著名的经济管理学家曾经说过:“所有制度的制定都需要在无序和有序之间做出平衡。”若P2P能够一直保持人数较少、资金交易额度较小的业务特点,就可以通过业内自我约束辅以司法制度等进行管理。随着P2P一类的无区域性、无系统性的退出,市场逐渐形成带有自律性质的淘汰方式。这种情况对双方当事人会造成一定损失,但有利于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控制,如此一来才能让互联网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时,要本着鼓励创新、规范发展为原则,在减少过度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形成束缚的同时,对金融安全形成保护。

(二)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

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意义所在。金融监管制度是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为中心制定的管理规范,因为信息不对称和消费主权的关系,消费者的权益容易受到各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又难以考虑到消费者权益,这时企业就需要有关部门介入制定监管方针。

四、结束语

相关部门只有在了解互联网金融核心原则与监管方式下,充分重视互联网监管工作的安排管理,才能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督管理体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显著提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效率,提高我国互联网金融水平,促进我国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洪林.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J].智富时代.2015,(12):100.

[2]张晓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5,(6):15-16

[3]杨彪.中国第三方支付有效监管研究[D].东北大学博士生论文.2010,(5):32-36

[4]胡春健.论金融消费者的刑事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4,(5):16-20

必要性联网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互联网教育;必要性;策略

高校开展大学生互联网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促进大学生创业取得良好成果的重要策略。本文从高校促进大学生创业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必要性、如何开展互联网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开展互联网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对高校开展互联网教育工作的展开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 高校促进大学生创业开展互联网教育的必要性

1.1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进新型产业经济的形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结构将不断调整和转型升级,网络经济正在形成新型产业经济。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盛行以及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网购已经成为最快捷的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交易金额的逐年增长,国家越来越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也颁布了多项政策大力支持广大青年投身于互联网创业中去。为顺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高校应重视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加大互联网教育投入,给大学生增加创业的几率与内容扩展。

1.2 扩充创业领域,提高创业成功率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是6%,然而创业成功的仅占创业总数的一。在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案例中,以电商为依托开展自主创业所占比例占绝大多数,这与当下年轻人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特征紧密相关。高校开展互联网教育能激发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提高对互联网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高校如何开展互联网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创业

2.1 激发创业动机,掌握创业技巧

由于大学生还未真正走入社会,对于创业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解决关键问题的应对策略还不熟悉,高校要对大学生开展实效性的网络教育,让学生可以正确自如的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有效避免大学生对网络媒介产生误区的情况发生。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可以开展成功案例的展示活动,让学生在创业之初在优秀创业团队的案例中总结经验,寻找符合自身兴趣、职业规划方向和现实情况的创业机遇,激发创业动机;另一方面可以传授给学生创业技巧,让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少走弯路。

2.2 组建专业团队,提供创业平台

高校应组建专业的团队,传播互联网教育相关知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很好的基础平台。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知识传播的团队。比如团队组成者之间的默契程度、每位成员工作的专业度以及团队内部管理如何,对于沟通协作能力,内部结构的完善,创业成功率的多少都有直接关联性。高校应组建专业的团队,各司其职、能人辈出的,每个成员对于自身所负责的工作要求精益求精、毫不疏忽,并且能够积极地为团队的良性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与其他成员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的平台支持。

2.3 转变就业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创业教育理念

高校对待大学生以往的就业理念和实践,都只是简单的让学生思考就业方向,缺乏细化清晰的职业规划,并且就业面较窄。高校要深入开展互联网教育,转变传统就业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创业思维、创业理念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紧跟时代潮流,引入符合当下年轻人兴趣的新鲜理念,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视角下找寻创业契机,就业形式和渠道因互联网日益普及而具有明显的多元性。

3 高校开展互联网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树立根基,巩固知识

在最初面对创业时,大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再加上缺少老师与学生、个体与社会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使得学生在投身网络创业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高校在对学生进行互联网教育时要引进真正对于创业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以专业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程度。

3.2 加深认识,引导方向

由于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在电商平台上创业对大学生而言尤如纸上谈兵,互联网信息庞杂,老师无法面对面进行指导,所以,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认识停留于表面。学生的创业教育可以建立在网络媒介之上,在创业教育中更加关注网络发展方向,使学生能从网络媒介中获取创业信息,寻求创业的途径,创业的选择应该跳出传统的选择思维,开拓创新。

随着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愿望日益强烈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高校开展互联网教育势在必行。网络经济正在形成新型产业经济并且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加强内部秩序管理、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等都是开展互联网教育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方面。有了来自于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方向将更加广阔,再也不是孤身奋斗。

参考文献

[1]冯永胜.关于在高校开展互联网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5(09).

[2]韦志江.大学生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D].广西师范大学,2014(03).

必要性联网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核心原则,必要性

近些年来, 互联网金融行业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也迅速蔓延开来, 其发展迅速不仅对我国传统的金融体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对现存的金融体系管理机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普通百姓的印象里, 互联网应该是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 但当金融行业也插足互联网时, 各界的眼光都聚集起来。虽然说社会各界的舆论对于互联网金融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渲染作用, 但不可否定的是, 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金融确实有改善传统金融业交易效率低、资源配置不对等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现象。

1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 许多的新兴产业都是围绕着互联网兴起的, 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 尤其是最近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络、移动支付等, 还包括搜索引擎、云计算等, 而这些新兴的信息科技对于传统的金融模式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目前, 各界学者给互联网金融模式定义有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等, 其中的大数据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数据统计模式, 也使得市场信息中毒饿不对称大大降低了。如今的市场交易双方不用分担过多的风险, 其资金期限的匹配成本也得到了很大的降低。人们在这种金融模式下, 交易支付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 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的应用都大大降低了原本的金融机构对于信息的处理成本。

2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核心原则

2.1合理的风险容忍度

对于一个新兴的金融行业, 在衍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过去的实体经济以及金融产品的消费者在互联网的连接下获得更好的服务。但既然形成了一种行业形态, 对该行业的监管也不容忽视, 当然对于新生行业的发展也需要给与一定的试错空间。如果说对于新行业过早的严厉监管可能遏制其创新的步伐, 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所以说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面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对于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未必是件坏事。

2.2实行动态的监管比例

不论是对于我国的金融机构而言, 还是对于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来说, 金融监管首先靠的都是金融企业的自律, 换句话说也就是市场自律。而这些自律准则一般是由金融企业自身设定的又或者是行业协会发布的, 采取的方式一般也是企业的自我监守原则, 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企业注册来掌握企业的一系列信息。在不必要的情况下, 监管机构一般不采取直接监管的原则。也是由于相关的法律条例对于传统的金融市场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都起到了一定的约束和管制作用, 所以说在对于互联网监管比例上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2.3规则性和原则性监管相结合

当今我国的监管机制可大致分为规则性监管和原则性监管。一般来说, 规则性监管是以固定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对于金融企业的所有业务程序和业务范围都起到严格的管控作用, 并且所有机构和组织都应该无条件的服从。而原则性监管就是在一定能够的原则基础上, 监管机构对金融企业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 在管理过程中并不过多的干预其业务往来, 进而达到监管目标。以上二者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所有的管制内容及条例也不应一尘不变, 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 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平衡有序的发展。

2.4注重监管标准的一致性

由于地域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 各个地区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也不定相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监管机构就会选择较为宽松的标准来规范企业, 甚至出现一些逃避管制或是有意降低监管成本进而获取利益的现象。而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各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进而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市场秩序, 更甚者会影响到监管机构的公信影响力。对于不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实施不同的监管标准也容易使得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 所以说不论是传统的金融企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应该使用一致的监管标准。

3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3.1市场存在不理性的个体行为

在设想的情景下, 一般我们都是以理性的市场环境来考虑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行为都是合理的, 也并不能使市场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去发展。这个时候相关的监管机构就应该发挥其监管作用, 既不要过多的干预企业的自身业务活动也不能放任其自由监管。比如P2P网络贷款中, 投资者和借款者都是借助P2P这个网络平台来实现交易, 但投资就是有风险的, 并不能因为其方便快捷的交易形式就忽略掉其高风险投资的属性。在许多的投资交易中, 投资者也没有过多的思考投资失败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3.2市场纪律对风险承担的控制不强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式下, 计划经济快速的转换成市场经济, 其中的投资机会非常之多, 但同时也存在这很多的投资风险。比如银行在对理财产品进行销售的过程中, 一般都对客户承诺该产品会来多少的收益以及其收益年限, 但这些都是属于隐形承诺, 因为其收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 又或者是一些保险的储蓄机制也是属于隐形承诺。很大部分投资者则对此都习以为常, 或是没有弄清里面的一个运行机制, 同时市场对于这些风险的定价机制也大多是无效的。

3.3部分金融企业存在欺诈现象

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广过程中, 有些企业可能会给投资者推荐风险系数较高的金融产品, 而投资者在了解的过程中对其投资的产品并不能详细透彻的了解。比如说现在的很多金融产品都会使用网络营销的方式来进行宣传销售, 但是对于预期的收益情况都是进行一个大范围的统筹披露, 宣传的过程中也是着重介绍其可能存在的收益, 却将其风险都大大的规避掉。而大部分消费者又缺乏一定的金融知识, 对于很多新兴金融产品的了解也都是通过企业的工作人员。所以说这也给监管部分提出了要求, 在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不能因为其刚刚发展或是发展不成熟就放松其监管标准, 而是应该通过监管来对促进企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结束语

不断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在给传统的金融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给现存的金融监管机构带来一定的压力。而当今的互联网环境纷乱复杂, 互联网金融企业中涉及的用户数量也比较多, 当其交易资金达到一定的数量的时候, 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去补救, 所以对该行业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合理的监管原则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大众。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 2014, 08:3-9.

[2]王莉莉.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与核心原则探讨[J].现代商业, 2015, 05:75-76.

必要性联网 篇7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法律教育面临新挑战

随着“互联网+”c战略的实施, 互联网席卷而来, 猛烈冲击着各个传统行业, 教育也不例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发展面临着以下新挑战:

第一, 在教育对象上, “90后”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一同成长的一代, 也是深受互联网影响的一代, 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强, 热衷网络娱乐游戏d, 对互联网上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因此, 如何使他们的注意力从互联网世界中转移到法律学习上来, 或者如何教育引导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学习法律知识, 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二, 对教育者来说, 互联网在给他们带来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和便利的同时, 也要求教育者尽可能在第一时间 (比学生要早) 搜集、筛选、消化授课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 这就使教育者要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 知识来源途径多样化, 传统权威受到挑战。在互联网普及之前, 学生吸收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师传授, 教材和教师就是权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移动设备的快速更新, 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呈现多样化, 教材、教师和传统知识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

第四, 互联网信息碎片化, 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掌握。互联网信息虽然具有量大、传播迅速的优点, 但其信息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掌握的缺点也显露无遗。

第五,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受到冲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全新教育教学形式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法律教育方式, 唯有不断升级优化,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法律教育教学效果。“互联网+”给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所提出的挑战也是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不断创新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必要性的分析

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 既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问题、提高教育效果的有效措施, 也是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需要, 又是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1. 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问题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尚存在不足是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内在动因。当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对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只要给学生教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职业知识, 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就完成了职业教育的任务, 学生的人文法律素养的培育无关紧要。因此, 学校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投入到有关职业技能的专业建设上, 而忽视了对法律教育等人文素养教育的投入。殊不知, 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关系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关系到“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以及依法治国方略e的实施。

(2) 对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对法律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了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一直以来,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职业技能教育轻人文法律素养教育的现象, 认为法律教育可有可无, 有的甚至认为人文法律素养教育的存在会挤占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空间, 这种对法律教育的不准确定位严重影响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法律教育是提高高职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全面创新发展就要对高职院校法律教育进行准确定位, 对人文法律素养和职业技能教育坚持两手抓, 不可偏废其一。为此,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明确指出,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 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f。《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也明确要求:“加强法治教育, 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树立法治意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 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g

(3) 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 在高职院校中有关法律教育统一规定的课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除此之外, 有的学校个别专业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了一些包含法律内容的辅修课程, 但课时相对有限。显然, 这既不能够满足提高学生法律素养的需要, 更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全方位的推进实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规定,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引导全民自觉守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h。因此, 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对毕业生的具体需求状况, 结合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适时完善法律教育的课程设置。

(4) 法律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单一。目前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法, 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 讲授法律课程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没有法学专业背景, 这影响到他们对法律内容及其精髓的把握, 从而影响到授课效果;第二, 即使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也可能受限于教师对案例理解把握程度以及学生相对薄弱的法律基础知识,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第三, 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为法律教育教学服务。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应当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高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如每天发生最新的法律案例可以作为教学内容) , 以弥补传统法律教育教学方法的缺陷, 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

2. 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是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需要

目前, 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 “互联网+”模式不断渗透、冲击着各个传统行业, 通过改革创新求发展的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必须实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这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的触角已经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在网民当中, 青少年是互联网世界最为活跃的群体, 也是受到互联网影响最大的群体, 近年来学生网民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根据2015年6月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 截至2014年12月底,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 占整体网民的4 2.7%, 占青少年总体的7 9.6%。经分析发现, 青少年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 偏重网络娱乐类应用。i2 0 1 6年1月2 2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 0 1 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 学生群体占4 6.4%;在年龄结构上,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 达29.9%;在职业结构上, 截至2015年12月, 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在上网时长上, 2015年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6.2小时。j由此可见, 互联网正深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

随着2015年“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 互联网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关键是要扬长避短, 兴利除弊。在“互联网+”背景下, 高职院校法律教育面对扑面而来的互联网浪潮不能实行“封堵”的方式, 而应当采取“疏导”的方式, 也就是科学引导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来学习法律知识, 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丰富教学素材来进行法律教育教学, 学校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互联网+”法律教育教学长效机制, 这是“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效果的有效路径。

3. 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是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创新的重要阶段, 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法治教育, 增强学生法治观念, 树立法治意识。”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不断冲击着传统教育行业, 职业教育必须通过改革创新实现自身的突破发展。实现高职院校法律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提升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效果的促进作用, 使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

三结语

深化对“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必要性的思考, 是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提升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效果、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前提性问题。只有全面深入剖析“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强化对法律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才能不断提升法律教育效果, 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注释

1 2015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 (ITFIN) 健康发展, 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2 中国制造2025, 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 提出了8个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

3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号) 指出:“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 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4 2016年1月22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12月, 我国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 达29.9%。2015年6月1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 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 占整体网民的42 .7%, 占青少年总体的79.6%。2015年7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手机网民娱乐行为报告》显示:网民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娱乐的时间长度从2014年的109分钟, 提升至2015年的158分钟, 增长了45%。

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10月28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

6 2015年10月19日, 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

7 2015年7月27日, 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 。

8 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0月28日发布。

9 数据来源:2015年6月1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 N N I C) 发布的《2 0 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

必要性联网 篇8

中国物联网在未来同样可能面临巨大的专利雷区。宏观上如果运作不好, 中国企业群就可能出现在国内价格肉搏见血、到国外专利割肉见骨, 最终以微利甚至无利收场。为扭转专利战的被动局面, 中国企业已开始行动:如联想在收购IBM PC部门后, 顺带囊括了其2000项专利, 每年坐收3000万美元专利授权费;而U盘制造商朗科2008年的专利许可收入超过4000万元。这些说明, 专利收益的确可以成为一种商业盈利模式, 因此, 下一步, 我国物联网产业界必须在专利方面积极行动。

确立知识产权的主体地位

物联网将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对此, 许多发达国家已将专利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日本政府即制定了“知识产权立国”的国策, 取代先前“技术立国”的定位;美国政府也出台了21世纪专利发展纲要, 建立以市场为驱动的知识产权制度。这些政策都对物联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如美国高通公司2006年仅第二季度专利授权费用收入就达6.8亿美元, 净利润6.3亿美元;而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IBM近年更将专利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目前正从制造大国向技术大国过渡, 但是这显然还不够, 还应当向创新强国和知识产权强国迈进。笔者建议, 中国应组建物联网专利池, 在全球范围内以知识产权支撑中国物联网全球化。

专利池内的企业, 应在利益公平的前提下, 本着利益公平分成、互相授权许可、设置专利通行证、专利交叉等原则, 避开国外的专利雷区, 而这也有利于提高专利持有人的经济效益。面对国外专利的优势态势, 国人唯有抱团抗衡, 在未来物联网国际专利领域一展拳脚。而中国也有一定基础, 如北京中星微有1800个专利, 2009年全国专利申请过百万。

另外, 政府也应出台机制, 促进中国企业或个人之间在国际上专利互助, 使国人受益;甚至在中日、中韩、中欧、中美之间政府也应进行规模性专利池运作试探。为此, 中国专利法也应做一些修订, 如得到政府资助过的企业或专利, 有义务加入中国专利池等, 以凝聚和发挥国人智慧。

组织保障是基础

认识到专利的重要性, 我国政府应牵头设立中国物联网专利的组织机制, 可以行动委员会或联盟的形式运行。专利机构应以全行业的需求为导向, 以高度的专业能力和市场前瞻性, 从知识产权的高度推进中国物联网的发展。

如果将国外的专利陷阱称为“地雷”, 将能够绕过“地雷”的自有新专利称为“天桥”, 中国物联网标准为“指挥棒”, 那么, 这个专利行动组或机制的责任就是, 动态地勘探物联网的全球专利“雷区”, 以应急性个案评估雷区的风险或“引信”指导拆除地雷, 重点推动天桥工程。在时机成熟时, 甚至也可以设立中国雷区, 借用指挥棒, 指导中国物联网军团行走在安全的物联网未来之路。

拆解专利地雷的“引信”, 就是找出地雷专利的定义不足、技术漏洞之处, 并提出有效异议, 让这个专利失去作用;而中国的雷区就是中国企业和个人在国际战略区域设立的支撑专利。而这么做的前提就是厘清物联网发展的各项技术和相关专利, 特别是面向物联网战略区域的技术和专利, 罗列出重要专利的拟开发清单, 并向社会竞标招贤。

另外, 笔者也建议, 政府应设立中国物联网专利基金。该基金旨在对中国物联网的国内专利进行普查和动态侦测, 确认关键专利 (要害的、重要的或支撑专利) 。对国内提出的关键专利, 政府不仅应承担专利的财务支出 (或由专利局长期减免) , 确保国内专利的长期有效性, 而且应直接纳入专利池以普惠全国, 并直接推动其成为国际重要区域的专利, 进而建设中国的战略雷区或天桥。

国际视野是关键

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进展到标准和专利层面, 意味着物联网的竞争也走到了国际舞台。因此洞悉世界专利进展并为我所用至关重要, 笔者建议, 中国应建立国际专利动态分析和管理系统, 并探索将物联网专利与标准进行协调联动。

国际专利动态分析和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责, 是监测全球物联网相关产业的产品、技术、专利变动和发展, 明确国内外专利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的产业结构、技术层次、市场状况, 并进行更深层次的专利分析, 包括专利数量、区域部署、专利被使用频度、商业价值、差异性等, 从技术、市场、法律角度, 报告对比互相的优劣势和区别, 以提出相应的行动对策建议。而运行此系统的财务成本, 可从国家专利局每年巨额专利费收入中划拨。

另外, 各国提出的标准往往暗藏技术专利群或直接捆绑专利。这是中国在采纳国外标准进行跟随时, 必须首先要研究清楚的。与此类似, 笔者也建议, 中国在探索物联网标准的过程中, 可考虑将其与相应专利进行间接或者直接捆绑。

必要性联网 篇9

一、智慧城市分析

智慧城市就是指:通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和现代化通信技术, 对城市运行过程中的信息, 进行全面的整合, 以此对我国的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各个行业做出的智能反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也在不断增加, 并且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城市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为了避免城市紧张带来的问题, 促进我国城市长远发展, 智慧城市逐渐的被提出。并且, 在我国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尽管, 在我国智慧城市起步相对较为缓慢, 但是在我国有关部门不断的努力下, 已经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 已经了几个较为典型的智慧城市, 例如:智慧上海、智慧双流等城市。其实, 在某种程度上来讲, 智慧城市就是感知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等各个方面的结合体, 更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下不断发展的产物。但是, 我国的智慧城市与西方国家智慧城市相比, 还是处于落后的阶段, 主要原因就是对物联网技术的重视和应用, 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要想不断提高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水平, 应当对物联网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且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功能, 以此构建智慧城市, 构建全面服务性社会。

二、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 其作用是非常之多, 下面就对其作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一) 、在智能电网中的重要性

其实, 换句简单的话来说,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智能化形式。然而, 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在智能电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和意义。并且, 智能电网主要是在集成电网和高速双向网络基础之上的一种现代化电网技术, 利用先进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 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对其电网设备, 进行全面的控制。另外,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 可以有效的利用决策系统, 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电网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高效等运作的性能, 为我国城市的发展,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 、在智能交通中的重要性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其主要是将每一项交通工具, 融入在一个相对完善的交通系统中, 这也是智能交通中真正的含义。其主要对优势就是对不断的提高城市交通运输发展的效率, 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服务性城市质量。并且, 在我国智慧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利用这样的形式, 可以有效的提高城市运输的效率, 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停车场作为一种智能交通中的常见形式, 已经对停车场进行全面的智能监控, 并且可以有效的对停车场进行合理的分配。除此之外, 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 可以对收费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 进行全面的交换, 以此在最大程度上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 、在智能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的情况下,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教育事业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平衡发展。其实, 智能教育主要是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媒体化等各项现代化技术, 进行全面融合。然而, 物联网技术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中的一种形式, 在智能教育中, 可以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媒体化的功能, 进行充分的发挥, 将我国教育事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篇章。例如:在学生创作出一幅设计作品的以后, 可以将其设计作品上传到网络中, 再通过利用网络的形式, 对设计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样便可以不用看到作者本人就可以对其优秀的作品, 进行观赏。这样不仅仅在最大程度上将物联网技术中的功能, 得到完全的展现, 也离我国服务性社会的构建, 更加的进了一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对智慧城市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并且对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重要性, 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以此在最大程度是上促进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并且更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服务性社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肖芳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J].通讯世界, 2013, 02:5-6.

[2]周杨福.论物联网技术对于智慧城市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02:22-23.

[3]王登科.浅谈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无线互联科技, 2016, 01:20-22.

[4]杨先洪.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J].通讯世界, 2015, 05:32-33.

必要性联网 篇10

互联网对中国品牌传播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web2.0的网络时代。“互联网+”计划的提出,给中国产业经济带来了新的变革,使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现代市场的竞争,也就是品牌的竞争,现如今品牌已成为中华大地上商界的热点,品牌设计也成为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时髦词汇。品牌设计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名称、标识等,广义上的品牌设计包括战略设计、产品设计、形象设计和CIS设计;实施品牌战略,是现在经济对企业运作以及产品经营的必然要求;是我国企业及产品从根本上进入市场竞争,走向国际竞争的有效措施。品牌承载着一个企业的经营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形态意识,以及企业经营行为的总和 ,是社会、公众和市场对一个企业的认知、评价和印象,是一种重要的经营资产。

互联网的到来不仅给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还引起了媒体格局的变化,使品牌的传播与设计面临了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会。互联网和新媒体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这为品牌与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亲密交流机会,如多企业加紧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源传播,扩充渠道,争夺市场先机,品牌之间的网络竞争被激化,这种形式下,受众被大量复杂同质化的信息所包围,企业和产品的信息很难被受众识别,能够真正有效的进行品牌信息传播,使受众认可接受品牌,是每个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意义的品牌传播,由于与受众互动性小,需要使品牌具有较高的识别度,通常强调品牌的统一性,传播形式的一致性,受众接受品牌信息都是比较被动的。在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出现后,为品牌与消费者提供了一互动式的平台,消费者不再一味的被动接受,恢复了他应有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自由评论,分享信息。这时需要品牌积极融入这个环境,借助新媒体来发布品牌信息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且转发与分享。在这种多样化的新媒体环境,品牌很难再通过统一的形象来影响消费者,因为网络媒体中的用户及其分散,分布在各种平台和社群之中,品牌需要针对不同社群的特点进行传播,是品牌信息分散在不同平台,并且与受众互动,使其对品牌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常见的线上推广包括百度系列的推广、微博、贴吧、微信、QQ群等平台,这些平台的互动性较强,这时传播者需要参与到品牌的网络社交活动中,直接与受众交谈,不再是广播式的宣传,而是真正的对话。这是如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品牌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品牌打造成一个受欢迎、有魅力、有个性的人来参与到其中,用个性化的方式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与受众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受众敞开心扉,感受到品牌的亲切、可靠。

“互联网+”背景下品牌设计的新需求

品牌设计就是将品牌的个性转变为品牌的形象,架起了企业与受众的视觉桥梁。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为我们带来了新生的、视听一体化的感观体验,从传统的静态广告变为动态、互动性强的世界。网络背景下的品牌设计要把握新媒体带来的这种综合互动体验的优势,为品牌创造更多与受众互动的机会。“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在进行品牌设计多应考虑品牌与受众在线上体验与沟通,品牌的网站界面和手机界面是与受众交流的直接窗口,通过视觉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界面设计中的颜色、图形、文字等视觉元素,直接影响着品牌与受众互动的感受。因此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要重视每一个视觉元素,让他们充分发挥视觉作用,创造出体验感强并且能吸引受众关注的界面。这里的视觉设计要注重的是视觉流程的规划,保持视觉系统的一致性,界面上的各个元素无论大小和色彩都要保持一致,避免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当今品牌众多,人们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广告,许多品牌在视觉上达到同质化的现象,让受众很难分辨,更别提印象深刻了。网络时代的多媒体可以将图片、声音、视频等不同表现手法集中起来,以动画、短片的动态形式传达给受众,让受众获得除视觉以外的多感官体验,在增强了互动性的同时,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品牌设计时,除了要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外,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受众的共鸣,只有与受众培养出情感才能维持和延续品牌的发展, 这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品牌设计时要考虑到情感化设计,挖掘受众内心的需求,让品牌用心与受众沟通,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建立起情感的桥梁,来保证品牌的有效传播。

必要性联网 篇11

随着信息技术持续发展与完善, 互联网得以更大范围深入地应用, 也更突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历经多年的发展, 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想得以更进一步的发展相对较为困难。随着“互联网+”政策的提出, 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至关重要, 是“互联网+”发展政策平稳落地的重要保障。

1 计算机网络安全重要性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 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有如下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1.1 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 网络终端设备的大范围应用, 特别是移动网络设备的快速发展, 使得网络进入了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 对居民当前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更多的居民不需要出门就能够实现一站式购物生活方式, 购买到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用品。当前互联网经济特别是电子商务产业进入高效发展阶段, 网络购物实际上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特定消费习惯, 而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与深入应用是当前互联网经济稳健发展的关键保障力量。

1.2“互联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理念。在当前“互联网+”发展时代, 人们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积极地探索更具时代性的发展理念与安全保障思路。在网络经济发展时代,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 这也必然要求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应想方设法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满足时代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需求。

1.3 与我国国防建设息息相关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及大范围应用, 计算机网络已进入了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所有角落。国防建设的积极开展, 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居民日常生活, 而在当前互联网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安全便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 使得反政府反国家恐怖分子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攻击活动, 攻击手段更为隐蔽、更为多样化, 这使得国防建设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困难, 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更具重要性。

2“互联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现状

当前“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现状如下所示:

2.1 黑客群体对网络用户的攻击

一般而言, 黑客群体给普通的网民留下的印象便是非常地神秘, 认为黑客群体掌握了高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来无影去无踪。在过去时间里, 普通网民认为遭受黑客群体攻击的概率不大, 个人计算机内的信息价值不大, 不会成为其攻击的对象。然而,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 以及部分用户自身计算机网络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 黑客群体的范围越来越广, 致使部分水平相对较差、素质相对较低的黑客将普通用户个人计算机视为攻击的对象, 极大地威胁了网民个人信息安全。

2.2 网络病毒蔓延, 严重威胁网络信息安全

在计算机网络发展中, 病毒技术是同步发展的, 并且网络病毒自身具备很强的隐蔽性及潜伏性, 在网络病毒运行的初期无明显的特征, 一旦进入了爆发期将带来几乎毁灭性的后果。网民用户个人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 计算机硬件设备被破坏属于破坏程度较轻的情况, 而网民个人隐私大量泄漏以及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便是网络病毒所带来较大的破坏影响。

因当前网络病毒变种繁杂程度相对较高, 这导致在解决病毒问题时通常难以彻底地进行根本性的消除, 极易造成网络病毒死灰复燃, 对网络用户造成了周而复始的巨大破坏, 并在后续的网络应用中始终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3 自身操作致使信息泄露问题产生

在网民实际上网过程中, 想要始终在同一环境、同一网络设备中使用互联网几乎是不可能。当网民在陌生的环境, 或者使用他人的计算机网络设备浏览互联网信息时极易面临木马病毒的威胁, 再加上自身操作的不合理更加大了个人账户信息泄露的概率, 就会造成财产损失事件产生, 这与网民自身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相对较为薄弱也有很大的关系。

3 计算机网络安全在“互联网+”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互联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现状,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水平, 确保“互联网+”经济政策的顺利推进:

3.1 重视信息安全战略, 合理架构网络安全系统

在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时代, 如何保障用户的数据信息安全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这要求应将用户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升到较高的发展地位, 应将用户安全、交易安全作为当前计算机安全研究领域的重点突破口。

在当前“互联网+”经济时代, 用户数据是最为重要的财产。假如存在数据泄露问题将给“互联网+”经济的参与方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这也突出了计算机安全研究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战略价值。

在“互联网+”计算机网络安全战略发展层面, 网络安全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内容:对网络用户信息采取严格的加密措施, 严格控制访问网络用户存储信息的权限, 并对网络工作人员开展积极高效的网络安全管理培训工作, 持续提升其安全管理意识。在数据管理层面, 应重视按照数据应用范围分类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提高网络信息的存储及传输安全性。

3.2 重视基础IT系统安全, 构建大数据风控机制

在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领域内, 应结合“互联网+”发展的实际业务特性, 逐步构建更具可行性的网络安全评估体系,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 生产环节评估流程等业务流程规范。同时, 还应该积极开展计算机网络安全测试机制、计算机网络安全运维体系, 并帮助“互联网+”经济参与方制定解决当前网络安全漏洞的最佳实践方案, 持续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水平。

同时, 还应该重视大数据用户账户安全保障工作。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 应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应对网络安全问题, 并充分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功能, 结合网络终端用户的消费行为特征进行实时分析, 并根据分析的风险结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 以更有效地规避潜在用户的网络安全风险。

3.3 积极布局, 保障用户和交易数据安全

在当前“互联网+”经济时代, 除了构建相对较为完善的IT基础系统安全体系外, 还应该积极科学布局, 打造网络用户信息及交易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比如, 在数据安全层次, 应该加大对网民信息的保护力度, 并积极打造基于网民网络应用范围分类管理体系, 主要体现在网络用户信息传输、存储以及展示等多个方面。此外,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中, 应该加大网络安全技术措施的应用力度, 以持续提升网络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同时,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移动客户端业务操作的频率越来越高。以2015年双11活动为例, 移动客户端下单的比例占总下单的比例七成以上。因而, 在未来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中, 移动端的网络安全工作成为重点研究方向。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类似, 移动端的信息安全更依赖于对APP端的安全加固工作, 这就要求数据在客户端与服务端传输过程中采取数据加密技术, 避免发生用户信息泄露问题。此外, 还可应该从应用检测、应用加固、渠道检测、风险评估、渗透测试以及模拟黑客攻击等多个方面提升移动客户端的网络安全水平, 保障用户信息及业务交易信息的安全性。

4 结束语

“互联网+”经济发展, 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次, 这需要以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平稳应用为基础。因而,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结合时代特性, 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构建网络安全体系、保障网络用户信息及业务交易数据安全等多个方面深入开展各项工作, 以持续推动“互联网+”领域内计算机网络安全水平提升, 规避各项交易风险。

摘要:随着国家将“互联网+”发展策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 “互联网+”得以大范围深入应用于居民生活及社会进步等领域内。“互联网+”是否能够得以平稳应用,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计算机网络安全便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这突出了计算机网络安全保障对策制定的重要性。本文结合计算机网络安全在“互联网+”中应用的重要性, 探讨未来“互联网+”中计算机网络安全发展对策。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互联网+,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光强.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J].城市地理, 2015.

[2]卢清, 尹义方, 吕晓昶.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与维护[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吴育海.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4]李佳.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上一篇:成渝城市群下一篇:会计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