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及必要性

2024-11-28

优势及必要性(精选5篇)

优势及必要性 篇1

目前,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我国正在进行教育改革, 推行素质教育。实现教学现代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根本途径, 而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高职院校现在已经是我国教学体制中不可缺少的, 来自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建设中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今, 计算机和外语是社会学习、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英语被全国高职院校列为公共必修课程。但众所周知, 这类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 尤其是英语。

1 多媒体的定义

MCALL (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是多媒体与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的结合。Morgan, SGI (1992) 所下的定义是:多媒体是传统计算机媒体———文字, 图形, 图像以及逻辑分析方法等与视频, 音频以及为了知识创建和表达的交互式应用的结合体。多媒体电教室, 是由计算机、投影仪、录像机、音响及大屏幕等部件组成的, 集多种电器的功能于一体, 教学时可轻松摇控无需在多种设备中频频切换, 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和产生设备故障的机率, 又节省了时间和人力。

2 高职院校开展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 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传统英语教学, 教师主要凭借板书与讲授, 形式单一, 重视英语语法, 忽视英语口语。在实际教学中, 教学方法与手段十分重要。由于众多教师长期坚持传统教学法, 课堂上重语法、词汇的讲解, 轻交际活动的开展, 而现有的教学手段无法提供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全靠师生凭空想像的扮演角色之类的交际活动, 时间一长令人生厌。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共同造成呆板、低效的学习环境, 缺少全方位、多感官刺激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 因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低, 教学效果差。怎样让他们在三年的学习当中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这是我们高职英语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在目前情况下, 只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和其它感觉器官, 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3 多媒体辅助高职英语教学的优势

3.1 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从事英语教学也是如此, 要想提高学质量, 就很有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媒体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有着优势作用。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活动影像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 逼真有效地显示事物的形态及其客观性, 使学生观听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 就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缺憾———学习时乏味, 印象不深, 记忆不强等问题。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使学生调动多种觉器官参与学习, 它所提供的信息凭借声、光、像、色彩刺激学的大脑皮层查应机能区, 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到很兴奋, 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记忆力, 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在单位时间里迅速传递了多种信息, 节省了时间,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3.2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推进学生进行复杂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 意识中的一切必然经过它才能进来。”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就是置身于良好的语境中。采用多媒体英语教学, 可以图、文、声、形并茂地传授知识, 可以看到生动的视觉背景, 听到高质量的英语和音乐, 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新颖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前提条件,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地实现了这一切。

3.3 促进思维培养学生自学习能力

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 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 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 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多媒体提供大量内容丰富的听力材料, 如:电影、电视、广播、歌曲等等, 涉及诸多社会话题,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口语模仿对象。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 学习的成功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认知心里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心情亢奋时与心情郁闷时, 其学习心态、记忆力、及学习效率是不同的。多媒体使学生感到新奇、愉悦、亢奋, 充满激情。其学习兴趣、求知欲望、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都得到较为充分的调动, 学生能自愿自主地学习和独立思考,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4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把学习者培养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训练,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和录音对比功能来帮助学生提高听力。多媒体英语教学将交际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有机结合, 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下为学生创造了互动交流的机会, 在语言学习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媒体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际能力的实践平台, 使学生在宽松、合作的氛围中学习语言和文化, 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5 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进行因材施教

在多媒体教室, 教师操作课件进行授课, 所有的学生各自观察课件的运行, 同时可以听教师的讲解或课件的语音讲解, 每个学生可获得同样的听课效果, 避免了传统教室中靠后坐的学生听课效果差的弊端。而在多媒体教室, 由教师向学生发送练习课件让学生练习, 学生输入答案后, 计算机可立即评判, 如果答案不正确, 计算机直接给出报警, 要求重新输入;也可由计算机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还可以由计算机给出文字或语音提示后让他重做。教师可以监视学生的屏幕, 了解学生的情况, 从而进行个别辅导, 如果某个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定量的练习, 教师可以发送提高的练习题让他做。这种方式的课堂练习, 面向每个学生, 体现了全方位的个别化教学, 提高了课堂练习效率,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 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使用中的原则

4.1 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

4.2 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4.3 注重各类媒体的结合用。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避免把投影屏幕当成黑板。

4.4 注重“以人为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4.5 注意运用多媒体的频度, 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语言训练的机会。

要想很好地利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注重理论学习, 才能顺利开展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推进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 提高教学水平, 达到培养英语应用人才的目的。

总之,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已越来越体现它的优越性,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只有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并积极探索新课程新理念, 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走出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才能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需要, 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继续努力使多媒体物尽其用, 发挥其潜在的教学功能, 全面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水平。这对提高高职学生自身素质、毕业、择业尤为重要。

摘要:近年来,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逐步推广应用并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之一。现在,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己经有了 (语音) 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施, 为广大教师英语教学提供了有利辅助条件。本文阐述多媒体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及多媒体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优势并说明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必要性,优势

优势及必要性 篇2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部;优势

一、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等,积极引进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但是随着劳动力和能源原材料指向型产业不断向东部地区拥挤,东部出现了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逐步凸显,从国际经济发展经验看,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产业梯度有低向高不断发展的过程。我国目前在国际经济分工位置中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面对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为获得竞争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有利的位置,利用东部地区已有的基础,推进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因此,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将决定其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指向型工业向外转移。

(二)东部地区成本上升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廉价的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资源以及政策优惠等优势,是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但随着要素的不断集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断消失,低端制造加工产业面临着来自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发展中激烈的竞争。如果继续维持现有产业结构,那么将无法维持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能源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转移出去,为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给。2012年以来,东部地区企业不断加薪,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种趋势将还会继续。另外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仅是劳动报酬增加,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也在增加,这是都是东部企业隐形的成本负担。土地价格飙升也是制約东部地区维持现有产业的因素。

(三)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和湖南六省,地处我国中部位置,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中部六省人口3.57亿人,约占全国人口26.6%。同时中部地区也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中部不富强中国不算真正的富强、中部不崛起中国不能真正崛起。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6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工作。

如果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的经济主角是东部地区,那么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经济的主角就必定是中部地区。如果没有崛起的中部地区发挥衔接和中转站的作用,全国其他地区之间生产要素流通和产业的大规模转移也将变得困难和不经济,同时各地区也无法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相反,如果中部顺利快速崛起,必然会起到一个衔接枢纽作用,撬动全国各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二、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邻近

东部地区过去30年的发展主要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对外贸易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外交通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而获得了发展的先机。中部与东部地区毗邻,这对于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及与母公司形成企业内部分工的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东部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中,相当一部分仍然要参与国际分工,在其他投资条件相近的情况下,运输成本就成为影响产业转移选择区间的重要因素。如果所转移的产业只是把不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某些生产环节向外转移,那么所选择的区域离母公司越近,越具有吸引力。因此,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具有非常大的区位优势。

(二)劳动力和能源原材料禀赋

中部地区具有较强的劳动力竞争优势。虽然中部人口在受教育水平方面低于东部地区,但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这使得中部的劳动力素质要高于西部。另外,中部地区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五省都是向东部劳动力输出的大省,这些外出劳动力近几年带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就业产业者越来越多,这对当地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只有四川才是劳动力的输出大省。另外,中部地区资源禀赋优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输出基地,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同样丰富,拥有长江、黄河和淮河;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拥有鄱阳湖、洞庭湖和巢湖。优异的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将承担重要的角色。

(三)政策支持

自2006年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决策以来,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对中部地区的支持和中部六省地方政府强烈的发展愿望,是中部崛起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群发展、对外开放等很多的专项政策,编制和实施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公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六大城市群”一体化概念。安徽省与2011年8月宣布,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正式撤销地级巢湖市,其所辖的一区四县分别划归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管辖,这是安徽省近年来首次撤销地市级行政区。这一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将促使中国中部又一个特大经济圈合肥城市群诞生。对东部的发展起大极大的拉动作用。(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R].人民日报,2004,03,17(l).

[3]马福祥,等.谨防中部塌陷:西部大开发,中部怎么办?[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张可云.区城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优势及必要性 篇3

1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必要性

1.1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

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被动遭受外界“三废”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自身产生的污染。目前农业生产仍然依赖于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大量农用化学物质的负面效应和“三废”的污染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从而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1.2 保障食物安全的要求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副食品之一, 广大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安全性、营养性越来越重视, 但从市场抽查监测看, 蔬菜样品中农药检出率接近60%, 剧毒、高残留农药严重超标的占20%, 亚硝酸盐超标率为50%, 硝酸盐超标率接近70%, 重金属最高值超标40倍。

1.3 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使得大众化农产品供过于求。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趋向营养保健型转化、向无“公害”型转化、向新鲜多样型转化、向加工方便型转化。因此, 挑好选优、特色、净荣、小包装成为消费热点。

1.4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无公害蔬菜生产方式正确处理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采取轮、间作栽培和节肥减药、保护天敌等物理及生物措施, 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有利条件

2.1 农业资源非常丰富

望奎县是全省10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 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且生物资源、农业资源丰富, 水资源三面环河, 地下水贮藏量丰富, 完全可以满足灌溉用水。望奎县土地利用率65%, 土壤有机质含量4.1%~5.6%,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较为普遍, 农用化学物质使用量相对较低。

2.2 蔬菜产业基础良好

望奎县历史以来蔬菜生产经验丰富, 在棚室生产和保护地栽培方面都普遍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良种繁育方面, 景丰良种集团, 阳光农业等一批国有、私营科技企业为望奎县蔬菜产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蔬菜产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

2.3 有机肥料来源广泛

有机肥料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的重要保证。望奎县年种植玉米75万亩, 其中根茬100%粉碎还田, 年产秸杆2.5亿kg, 15%过腹还田。种植大豆50万亩, 根茬全部还田, 豆秸40%过腹还田。饲养生猪120万头, 牛马25万头, 羊60万只, 鸭鹅200万只, 鸡600万只, 加之人粪便, 据初步测算, 年产优质农肥15亿kg, 平均亩施3000kg, 每两年就可轮施一次。

2.4 技术实力雄厚

望奎县农委下设负责全县农业技术推广的推广中心和种子育、繁、加、销一条龙的种子公司, 每个乡镇都有相应的推广机构, 网络齐全。据统计, 全县各类农业科技人员306人。同时在技术上, 又与东北农业大学、省农垦科学院、黑龙江农科院、省环保站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 在技术上有可靠保证。1998~2012年望奎县连续十五年生产的无公害蔬菜, 均通过了权威部门的检测认定。

2.5 交通通讯比较发达

在交通上, 西与大庆市, 南与哈尔滨市, 北与黑河市, 东南与绥化市同全国公路网相通。在通讯上, 程控电话和电脑与国际联网, 下至每个乡镇都有自已的网站。

3 无公害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望奎县无公害蔬菜生产,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按照市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要求, 还存在着一结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生产规模小, 没有真正形成一个产业

目前, 望奎县蔬菜生产面积虽然达到20万亩, 但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只有5万亩, 仅占蔬菜生产面积的25%, 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

3.2 生产技术含量低

很多菜农没有真正掌握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鱼目混珠, 出现了非无公害蔬菜亦称无公害蔬菜的混乱局面。

4 主要控制技术和保障措施

4.1 主要控制技术

4.1.1 环境优良化。

望奎县约有30%的耕地面积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农药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而生产无公害蔬菜的基地必须选择在农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块, 其大气、水源、土壤各项指标均符合无公害农业生态标准。

4.1.2 施肥合理化。

人类摄入的硝酸盐80%来源于蔬菜。大量施用化学氮肥与蔬菜中硝酸盐的残留量明显呈正相关, 施肥技术又是硝酸盐累积的重要因素, 因此, 要通过合理施肥来控制蔬菜中硝酸盐的污染, 提倡施用有机肥, 禁施硝态氮肥, 慎用垃圾肥和末经高温堆沤的生粪肥料。

4.1.3 用药科学化。

据统计, 全国农药中毒人数年均已超过15万人, 滥用农药已成为一大公害。农药喷施后, 真正能接触目标害虫的农药不足农药使用量的5%, 也就是说, 95%的农药在威胁农业生态环境。所以强调科学用药综合防治, 对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时间、使用方法进行全面规范。

4.2 保障措施

4.2.1 加大农业投入。

强化基础建设集中投资力量, 引导菜农加大投入, 抓好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科学地耕作、耕暄, 增施有封机肥料, 改良土壤结构, 使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基础上。

4.2.2 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龙头企业。

对全县无公害蔬菜统一加工、销售, 以此带动全县光公害蔬菜的发展。

4.2.3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新技术推广。

优势及必要性 篇4

1辽宁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省属东北老工业基地。其主要以装备制造 、冶金、石化 、电子等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为传统优势产业,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发展, 这些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并且在人才和技术上也有着深厚的积淀。

在众多传统优势产业中, 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在装备制造业相关企业较为集中的两个城市沈阳和大连分别打造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素有 “东方鲁尔”之称的沈阳市铁西区还被国家发改委和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 “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2009年12月14日, 国家发改委批复 《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 标志着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从经济的角度考虑传统优势产业, 这是必不可少的产业, 但是, 从环保的角度来看, 就会发现这些多数都属于重工业, 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废水废气排放到大自然中, 这样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此可见, 辽宁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发展的方式不能一成不变, 要继续稳步发展就要意识到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性, 同时使其生态化发展。

2辽宁省传统优势产业的重要性

“这是辽宁省宝贵的财富, 不仅不能弱化甚至扔掉, 而且必须进一步强化在这些传统产业方面的优势”, 辽宁省经济研究所所长陈萍认为。

2. 1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

优势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拥有较高的产业地位, 通常为支柱产业, 具有较明显的竞争优势, 经过改造提升后会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地位已经根深蒂固, 不可撼摇。但是传统优势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技术的发展, 虽然是传统产业, 但也需要随时注入技术和创新思想, 保持优势地位并持续发展。

2. 2传统优势产业的作用

传统优势产业是拥有较长发展时间、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稳定性状态的, 并在经济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的产业。 这种产业不能被忽略, 它是现代新生产业的发展基础, 也是巩固产业发展的必要支持。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发展现代产业离不开传统优势产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从传统产业起步的, 传统产业通常具有总量大、基础性作用强的特点。完整健全的产业体系需要传统产业的支撑并以此为基础, 经过改造提升的传统产业则更有利于体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创新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 传统优势产业负责产品供给。传统产业凭借其产业优势, 可为其他产业提供基础性资源、原材料、中间品, 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 能起到支撑企业生产运营、人民生活消费正常运转的作用。这也是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的一种保障。

再次, 传统优势产业还能促进要素的积累。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和知识积累等几个方面。1现代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批人才刚好就可以从发展长久、稳定的传统产业中的成熟人才经培训和选拔得到。这样节约了成本, 包括人力、财力等, 就高于从零起点培养人才的效率, 甚至能超出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全面需求。人力资本得到了积累, 使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快、更稳。2现代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 初期和发展期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传统产业部门。现代产业部门的现代装备、汽车、 钢铁、石化、船舶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和电子信息、生物、 新材料、环保、新能源、海洋等高科技产业通常都具有资金密集性的特点。传统产业形成的严密的金融体系与发达的资本市场能够造就多元化、市场化的筹资方式, 能够广泛利用闲散资金为现代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融资保障。3传统产业积累下来的成熟技术及经验无论对于传统产业自身改造升级还是对于新兴产业都是一种宝贵的借鉴和资源。

最后, 传统产业还能拉动需求。传统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对新兴产业而言, 传统产业的需求是其快速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重要条件。因为社会需求很小甚至根本就没有需求的要素, 生产的再多, 也不会对一种产业的发展产生任何促进作用, 更不必说产业的诞生了。如物流和会展行业存在的历史并不短, 但将传统型企业内部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后形成的巨大需求, 催生了现代物流和会展行业的快速成长。

综上, 可以看出, 无论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地位还是作用, 都体现出该产业在一个国家 (或一个地区) 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也是不容忽略的。

3传统优势产业生态化势在必行

产业生态化, 从字面理解很简单, 就是使产业的生产更加接近生态, 更加 “绿色”。进一步可以解释为: 产业生态化是产业经产业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发展成为的一种高级形态。产业之所以要生态化, 一部分是由于社会资源的耗竭与环境的恶化, 但同时在产业间还存在着市场竞争。 所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了 “适者生存”, 必须进行内部的技术升级、产业升级, 即产业生态化。为实现产业系统的生态化需模仿自然生态系统闭路循环的模式构建自身的产业生态系统, 遵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 减轻环境的破坏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最终实现产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的耗竭和环境恶化的角度考虑。为了使传统优势产业能够持续发展就必须使其生态化。因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非循环的过程: 生产原材料从自然界获取, 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生产最终生产出产品, 又将没用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这些废弃物都是不能进行再利用的资源, 同时也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在整个投入产出关系上, 形成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高污染”的特征, 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生产模式归纳为一个公式: 资源—产品—废弃物。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 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将渐渐受到阻碍, 可利用资源逐渐减少, 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长久下去, 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都会受到威胁。为了人类生命的延续, 也为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传统优势产业必须向生态化发展。使整个投入产出的模式变为: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可利用资源。从产业生态链的角度看, 就是形成一种分工: 生产者、消费者及还原者。

那么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 传统优势产业也将必须向生态化转型。以生态化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 也必须要求是 “相对绿色”的产品。这样消费者才会消费的更加放心, 这样的产业也会深受顾客的信赖。长此以往, 传统优势产业也就得到了持续发展的理由, 同时也需要技术及创新的投入, 使该产业进一步向生态化转变。

产业一旦生态化, 便可以创造更多产出, 即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 同时具有更高效率, 即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社会效率。所以对于传统优势产业来说, 实行产业生态化是最佳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产业生态化是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它的发展必将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前进, 使人类生存环境趋于健康, 也使得产业持续并稳步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秋香.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1.

[2]杨亚平, 李郁芳.优势传统产业基础知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10 (10) .

[3]陈梦阳.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重构建辽宁新优势[J].新华社, 2010 (8) .

[4]张文龙, 邓伟根.产业生态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 2010 (7) .

优势及必要性 篇5

关键词:中职,体育课教学,德育教育

1、中职体育课教学贯彻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教书育人是体育课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结合丰富多彩的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要程序。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各科教学,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体育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体育课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有力工具。近代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功利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影响巨大,这一理念和其实践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道德感、责任感的扭曲、下降与缺失,导致了诸如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公德沦丧、权力腐败盛行、生态环境恶劣、食品安全危机自杀现象蔓延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人类必须高度重视社会道德与公德的维护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观念及品行形成的关键阶段, 青少年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教育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诚然,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倾注了巨大努力,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并进行了大量政策倾斜,德育工作成就巨大。 但不容否认,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在德育工作上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诚信缺失贪污腐败,见利忘义,浮躁喧嚣,急功近利,等等,这些问题已对社会健康发展构成巨大隐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各级党的机关和政府部门、 学校和广大教职工都提出了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作为国家青少年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努力发掘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的德育资源,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不但理解世界存在的意义,也要理解人本身存在的意义。 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仅仅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增强体质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还远远不够,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心灵的塑造和提升。 也就是说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现象,在关注体魄塑造的同时,更应关注心灵的成长。 而且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塑造是潜移默化,并有着其他学科、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效果,这些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大力加强德育渗透工作的力度、注重学生心灵的塑造和提升。 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仍然被实用主义、科学主义所主导,“功利”和“实用”依然是理所当然的现实目标,其霸道地位不可撼动,人文情怀德育理念的切实贯彻尚须巨大的努力去落实。

2、中职体育课教学贯彻德育功能的优势

虽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面临一些难题,但这些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正处于充满活力、可塑性强、发展变化空间大的年龄阶段,同时他们又大多有很强的上进心,渴望在职业学习和职业发展中一展身手;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教材、教学活动过程相关课外活动等都包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再加之体育课的实践性、娱乐性对于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得体育课在进行德育渗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上一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下一篇:可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