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性及建议

2024-07-29

必要性及建议(共12篇)

必要性及建议 篇1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及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国际及国内各会计机构对存货都制定了相应的准则和应用指南。我国在观摩国外先进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特点于2006 年2 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及38 项具体准则。 其中, 《 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主要从存货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规范了存货的核算。

二、美特斯邦威“库存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2012 年美特斯邦威 “库存门” 事件尽管闹得沸沸扬扬, 最终却也不了了之, 尽管美邦事件真相尚未明了, 但是存货的披露问题却引发了作者新一轮的思考。存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流动资产, 其真实公允的确认、 计量对于企业非常重要, 它不仅影响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的金额, 还会左右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的金额, 换言之, 存货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从2012年世界第一大电站设备制造商东方电气被爆出的 “高企库存”, 到2014 年名噪一时的獐子岛事件, 如今存货积压、存货管理混乱、存货信息披露不充分的现象比比皆是。

存货是信息使用者借以了解和掌握企业当前存货的流转和使用情况, 并据此判断企业的财务与经营状况, 做出合理决策的重要途径。 所以, 作者认为企业存货管理混乱, 信息披露不足使得政府有关部门, 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及有关综合管理部门等难以准确了解、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外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做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不足;这些负面影响进而将扰乱市场正常运作, 阻碍社会经济进步、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发展, 给市场及其经济相关者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三、存货信息充分披露必要性分析

( 一) 存货信息充分披露是会计准则的要求

我国的存货准则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存货有关的下列信息: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 确定发出存货成本所采用的方法;可变现净值的确定依据, 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当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 当期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 以及计提和转回的有关情况;用于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

因此, 披露存货相关信息是上市公司的义务与职责, 是其财务报表必须涵括的内容, 是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的, 是企业必须实施的。

( 二) 存货信息充分披露有利于遏制存货舞弊, 规范企业和市场的行为

存货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资产, 是资产负债表的主要项目之一, 更是运营资金的最大组成项目。 存货信息的滞后和虚假, 无疑会严重误导市场, 给投资者造成恶劣的影响。 同时, 由于存货盘点存在各自不同又难以避免的困难, 审计人员监盘工作难以达到预定目标, 从而给予有不良动机的企业通过虚增溢计数量或单价粉饰财务报表, 存货舞弊的机会。

通过法律规范强制要求企业充分披露存货相关信息, 同时培训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做好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及存货监盘工作等, 则成为遏制存货舞弊、规范企业和市场行为的有效对策之一。

( 三) 存货信息充分披露有助于增强投资者信心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来源于公司内部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冲突。

作者认为信息披露充分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有效对策, 同时信息披露质量虽然并不是会计信息质量内涵的全部, 但至少可以从披露水平角度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换言之, 充分的、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使财务报表更精准地反映会计信息, 进而有利于强化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 有助于投资者了解掌握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避免市场信息极度不对称, 增强投资者信心。

四、存货信息披露的改进建议

通过对美特斯邦威“库存门”事件的了解和对国内存货准则的分析, 为具体规范企业对存货相关信息的披露行为, 参考国际会计准则作者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一) 细化存货信息披露要求, 扩大披露范围

1. 建立披露方式格式的统一标准

我国存货准则仅提出企业应当披露列示存货当期期初与期末的账面价值与总额、 存货发出成本的计量方法等相关信息, 并没有做出硬性规定, 尤其对于具体以什么样的方式、格式披露, 没有统一标准。

作者建议, 在充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我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找到更适合的披露方式, 尽快制定各类企业的行业披露标准, 加以规范和指导, 促使我国的存货准则在披露方面做到向国际趋同。

2. 制定各类存货质量标准

由于存货难以避免同类不同质的问题, 报表也难以体现企业存货质量高低, 这也正是企业中具有不良动机的管理层人员回避存货质量披露, 以次充好、虚提存货资产、粉饰报表, 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原因。

作者建议在披露存货数量金额的同时, 披露存货质量。 对于量化存货质量的方法, 作者认为一是利用研究机构的评估报告, 另外一种是自行设计评估指数。 前一种获取数据的方式较为简便, 而后一种方式的取得成本较为高昂。

3. 披露各类存货所有权

存货所有权的判断是审计人员在存货监盘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也成为各企业操控存货的途径。作者建议企业在存货信息披露中应对于仓库存货是自有、代管还是抵押等作出说明, 对于自有存货, 应提供所有权证明文件, 如若是外购, 提供订单、购货发票等;对于代管存货, 提供相应的代管协议;对于在途物资则确定其销售或购入是否完成, 以作为在途物资是否纳入存货盘点范围的理由。

(二) 完善信息披露监管法律体系, 督促上市公司及时披露存货信息

信息的滞后性也正是信息不对称的表现, 如果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及时, 无异于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了良机, 从而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

作者建议在充分考虑我国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法律体系,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的同时, 实现违法必究, 为存货信息披露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 深化存货理论研究, 推动改进存货准则及应用指南

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还是我国相关部门, 均对存货的相关准则和指南做了部分修订和探索, 使之更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所以在做到国际趋同的同时,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加强对存货理论的研究, 建立适合自身的准则, 才能真正规范企业、规范市场行为。

综合本文前述, 存货作为流动资产的重要项目, 其相关信息的充分披露在有助于企业存货管理, 遏制存货舞弊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述, 同时, 作者认为, 在做到国际趋同的同时, 更应关注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清楚地认识到国内外环境的差异, 在切合我国实际的基础上, 寻找更适合规范我国存货信息披露的标准和方式,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存货准则。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存货形态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一些国家对存货的确认和计量、列报也及时作出了相关修订, 这为扩展存货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文章从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对存货确认以及计量、披露等问题出发, 以美特斯邦威“库存门”事件为依托, 浅要分析存货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并结合獐子岛事件等对存货的信息披露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存货,期末计量,必要性,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

[1]高远.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舞弊风险及审计对策——浅析存货舞弊[J].商, 2014 (12) .

[2]史晓艳.企业存货核算探析[J].商业经济, 2014 (12) .

[3]崔婧, 周成建.身陷“库存门”[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2 (20) .

[4]郝静, 张晓斌.千字公告回应8亿库存之争美邦服饰的危险库存[N].华夏日报, 2012-10-18.

[5]税雪, 周阳.存货计量与披露徐昂管问题的国内外对比探讨[J].财会研究, 2013 (06) .

[6]刘翠莲.存货期末计量及跌价准备的会计核算[J].科技信息, 2012 (01) .

[7]杨小舟, 许建斌.“獐子岛”事件的综合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 2015 (04) .

[8]王锦.1.92万亿存货压顶1269家公司“货”满为患[N].中国证券报, 2012-08-24.

必要性及建议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逐渐成为学校记录、处理和传播课程资源信息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学校专业课程数量大、种类多,而且教师备课较为分散,导致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整合度较低,师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二次分类和整理,降低了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整合和管理课程资源,不仅有利于学校课程资源的高效管理,还能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拓展课堂的教学范围和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校应加强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为师生提供便利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一、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的必要性。

从支配权限和空间分布来看,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家庭等资源类型;二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以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和教学经验等。而数字化课程资源则是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将规模巨大、种类繁多的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度量、可处理的数据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师生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存储自己积累的课程资源,并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实现大范围传播,同时师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搜索相关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课程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广泛共享。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积累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教学材料、科研资源、教学经验、学习材料等。通过数字媒体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师生通过校园网,在任意计算机上进入学校的课程资源库,随时随地搜索所需课程资源,了解学校课程安排、专业教学要求等。此外,通过资源共享,教师能快速学习和掌握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有效扩大备课的知识面,而学生则能在课前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深度预习,在课后及时回顾课堂教学知识,实现高效、自主的复习。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字化整合程度仍然较低。教育部于 2003 年便提出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见,要求学校尽快完善相关系统和技术,推进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局限在校园网之内,忽视以校际网、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资源库建设,这不仅阻碍课程资源的校际传播和共享,而且导致师生只能通过校园网登录资源网站,当身处校外时便无法应用课程资源,形成了空间地域的局限。二是校园数据库建设不完善。部分学校的课程资源数据库存在技术落后、模块简单、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其中,进行课程资源共享的平台在栏目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导致师生难以快速搜索到所需的课程资源[1]。三是部分教师缺乏对数字媒体的重视和认识,既没有将自身所积累的课程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到资源库中,也缺乏从资源库搜索课程资源的意识,这使得教师所应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难以实现校园联网共享,降低了数据库的资源丰富性。此外,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也缺乏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师生课程资源的应用需求出发,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推进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

二、数字媒体背景下的课程资源整合。

1。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

完善的课程资源共享网络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数字化建设,能够让师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大范围的资源存储和共享。为此,学校在利用数字媒体整合课程资源时,应先对校园网、校际互联网、全球互联网等资源共享网络进行分析,构建覆盖面广、应用率高的课程资源共享模式。

(1)校园网模式。校园网是师生在学校范围内使用最广的网络渠道,是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重要基础。学校应依托校园网,对全校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在校园网登录中设定资源应用的权限,提高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秩序性和条理性,为提高资源整合率和应用率奠定基础。

(2)校际互联网模式。学校在完善自身课程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共享程度,以校际互联网为基础扩大数字化资源整合的规模。通过校际互联网模式,师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从而提高校际用户数量,推动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普及应用。但这一机制需要在学校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和共享机制,有一定的实现难度。

(3)全球互联网模式。学校还可以利用数字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以全球化互联网为基础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由于这一模式面向全球性用户,所覆盖的学校数量庞大,因而课程资源具有海量性和丰富性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重复性内容多、共享安全性低、资源质量下降等劣势[2]。

学校应根据自身需求对这三种共享网络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在适当取舍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综合性的网络共享平台,以此整合学校课程资源信息,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使得数字化课程资源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2。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

教师是学校开展课程教学的主体人员,其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整体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并对后续的资源共享形成深刻的影响。为此,学校在深入分析和选择共享网络模式后,还应提高教师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能力。

(1)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目前不少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并不完善,存在多媒体课件数量少、网络课视频单一、课程资源更新慢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时不仅要强化硬件资源建设,还应加大对软件资源的重视。其中,完善校园课程资源平台是学校实现软件资源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应建立经费投入制度,对外购买辅助性平台软件,对内激励教师研发相关平台软件和共享技术,为优化校园数字媒体和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奠定软件基础。此外,学校还应组织专门的管理人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进行集中管理,以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的便利性[3]。

(2) 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这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重视,同时也容易因网络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应用频率较低,引起课程教学资源的单一化问题。学校应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网络课视频等结合起来,提高课堂资源应用的多元性[4]。同时,教师也应自觉提高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力,适当调整备课方式和课堂教学方法,深入分析课程资源的有效性,进而有选择地增删和补充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

此外,学校也应进一步研究数字化教育改革模式,制定科学的资源政策和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整合自身所积累的纸质性课程资源,并以数据形式上传到课程资源平台上,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

(3)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目前学校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师生在课室以外的其他地方难以登录到资源平台之中,导致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范围较窄。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相关硬件配置:一是完善校园计算机设备。除了在课室配备计算机以外,学校还应合理地在图书馆、师生宿舍等地点配备计算机设备,让学生在图书馆、宿舍等地点能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并能够将课余学习活动中所总结的学习经验、学习材料等整合上存到相关的数据库中,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提高网络互联互通的程度。学校应提高校园网的覆盖面,将课室、图书馆、办公室、科研机构、宿舍等地点的计算机设备纳入到校园网之中,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的便捷性。此外,学校之间还应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建立校际互联网,将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大范围、宽领域的网络共享平台,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奠定硬件基础[5]。

(4)增强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激励政策。随着校园数字技术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教师提高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经验心得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但目前学校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仍缺乏政策引导,教师缺乏行动积极性,不愿意花时间去整理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尽快制定明确的资源制度和激励政策,提高教师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可以在平台中建立优秀课程资源分享区,让师生以付费的形式下载稀缺优秀资源,所得的费用则转到资源拥有者的账号上,提高教师对整合、储存课程资源的积极性。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对该分享区的资源进行质量评估,形成精品资源清单,提高师生对优秀课程资源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激励教师整理课程资源。

3。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

数字化图书馆是以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而处理、存储各类电子文献的大型信息系统。学校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通过收集和整理数字化馆藏,为师生查阅和检索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便利。

(1)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软硬件配置。图书馆的电子文献资源是教师整合数字化资源的重要信息来源。学校应将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中,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硬件配置。同时,学校还应提供相应的软件服务,如建立光盘数据库、外文数据库、书目数据库等,并完善相应的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为师生获取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服务便利[6]。此外,学校还应增强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安全保护,通过配备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资源管理系统等措施,积极应对来自社会的.网络病毒攻击,提高数字化图书馆信息的安全性。

(2)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图书管理人员不仅是图书文献资源的管理者,而且是师生获取图书文献资源的服务者,对图书馆资源的推广应用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同时,不仅要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而且还应结合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求,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7]。例如,学校可以根据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服务管理需求和图书管理人员的能力基础,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字媒体训练,提高他们管理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座谈会、学术交流会等,引导图书管理人员进行业余自学或参与继续教育,强化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对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能力,并为师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检索、咨询服务。

(3) 增强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数量大且种类多,对师生的媒体操作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部分师生由于缺乏对数字化图书馆模块、栏目的了解,在信息搜索的过程中耗时较长,甚至找不到所需的课程资源。针对这些问题,图书管理人员应积极提供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并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更新管理情况,定期开展信息检索培训、应用方式宣传等,强化师生查阅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应用率。

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整合能促进教材教辅、学习材料、教学经验等信息资源的互动和交流,促进师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结合数字媒体技术,建立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并通过完善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平台、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能力、完善数字化资源整合的硬件配置、建立相关激励制度等策略,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程度。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完善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并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数字媒体素质和师生读者对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查阅能力,全面提高数字化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彦祥。 课程整合自主排课: 区域推动学校课程结构的真正变革[J]。中小学管理,(2)。

[2] 袁小红。数字媒体信息资源在高校教学中有效性影响因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5)。

[3] 孙宁。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整合要因与取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4] 苏尚锋。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三个视角及其理性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5] 张照松,韩高波。主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当代教育科学,(6)。

[6] 孙晓峰,王似保。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3)。

必要性及建议 篇3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提出:一个民族的强盛与发展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近一百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的体魄怎么样呢?

2000~2010年,笔者对所教的四届学生高一入校时的身高、体重、短跑速度、中长跑的耐力状况及肺活量、上肢力量等作了数据测试,得出了以下结论:身高、体重呈上升趋势,其余几项均呈下降趋势。

10年时间,男生身高平均增长3~5厘米,由原来的平均1.692米增长到1.735米。体重增长4公斤左右,由原来的平均62公斤增长到66.5公斤。女生身高也有4厘米左右的增长,由原来的1.585厘米增长到1.62米,体重也由原来的平均45公斤增长到49公斤。

短跑速度下降明显。100米成绩,2000、2003两届学生中男生大部分都在14″5左右,极个别的低于16″;而到了2010年男生大部分低于15″,低于16″的已经占15%,女生则有30%的低于20″。中长跑成绩也呈下降趋势:2003届学生,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成绩在4′以内的占到80%以上,3′30″的约占30%;到2010级则4′以内的还不足50%,成绩下降比较明显。

体操方面,无论是技巧还是单双杠,2005年前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能在教师保护帮助下完成相应的项目;而2010级学生到了连单杠翻上、双杠跳上支撑的动作都难完成的地步,很是令人担忧。

二、农村中小学身体素质变化的原因分析

分析十年来的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1990年以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高速期,从集体到个人都把原有的空闲地方建成了加工厂、市场,提供给孩子玩耍的地方越来越小,1990年前的孩子享受到的捉迷藏、滚铁环等活动对其后学生来说都成了奢望。

2.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90后的孩子也越来越得到家长的爱护,家长忙于经济而又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一般不允许孩子外出,使孩子失去了同同龄人集体嬉戏、打闹的机会,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孩子的运动量。

3.现代化家用电器的使用也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了电视、电脑前,使本来就缺少活动场所、活动机会的孩子更懒得外出、懒得活动。

4.农村小学极度缺少专业体育教师和体育运动设施,按照相关教育要求开设的一周三节体育课基本成了摆设,体育课上课不规范,单调乏味,缺少吸引力,缺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办法。随意调课、占课的现象更是家常便饭。

5.从学校到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重视,并且分出了大科、小科,主科、副科,在此条件下体育课体育活动已不在教师、家长重视之列,且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也没时间锻炼。

三、农村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施建议

为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意见》的出台为学生减轻沉重的课业负担、自主支配活动时间带来了福音。可是从政策的出台到真正的实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学校是否按照政策要求执行;学生没活动时间盼自主活动,有了活动时间干什么,怎么干?笔者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发表一点自己的建议:

1.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从政策的出台到执行应有严格的一致性,各学校各单位不以任何理由打折扣,检查督导不以学校的书面材料为依据,而是深入学生了解实情。真正把“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

2.学生干什么?怎么干?有了活动时间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可问题是现在的学生看的多,做的少,给学生座谈得到的答案是:自己体质差,会的项目少,不能融入群体中。实际上是因为学生缺少健康意识,缺少自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一方面给学生灌输健康意识:体育锻炼对学习效率的作用,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对享受健康生活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利用体育课培养学生几个项目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并能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動中灵活运用。更要重点照顾体质差,缺少自信心的学生。

3.集体体育活动时间往往学生多,场地器材少,学生的活动时间少,活动量小,强度达不到,浪费了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学校各单位应动员团委、学生处发挥指导作用,建立兴趣小组,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兴趣小组上报项目,团委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协调安排,一周为循环,充分发挥场地器材的作用;动员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既能参与一定的管理,又能发挥教师技术指导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国家发展的希望,要从小树立健康意识,培养锻炼习惯,使终身体育伴随一生。这一切都应从学校体育抓起,从“每天锻炼一小时”抓起。

必要性及建议 篇4

1 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朝阳市的设施农业生产建设是从1992年开始的, 规模逐年扩大, 效益逐年递增。截至2009年底, 全市设施农业已发展到5.67万hm2, 年产量271.41万t, 产值65亿元, 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 877元。特别是2009年朝阳市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 在大田作物几乎颗粒无收的情况下, 设施农业异花独放, 充分发挥了设施农业的避灾、节水、高效的作用。

为此,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夏秋季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 把大田损失从设施农业的生产建设中夺回来,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大棚秋季投产, 春节产品上市, 农民喜获丰收, 在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 社会稳定。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朝阳的设施农业建设, 决定投入10亿建设资金, 推动朝阳再增6.67万hm2设施农业, 彻底解决朝阳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特别是新增6.67万hm2, 以大户和企业为主, 集中连片, 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2.33万hm2, 总产量495万t, 同比增长20.7%, 实现产值141亿元, 同比增长33.6%, 农民人均设施农业增收4 520元, 首次突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 设施农业占朝阳市农业的半壁江山。朝阳市的设施产品以北票市的蕃茄;凌源市的黄瓜、花卉;朝阳县的香瓜、茄子;喀左县的椒类、黄瓜、花卉;建平县的角瓜、葡萄、棚桃等为主。

2012年12月初, 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 中国农业科学院、朝阳市人民政府、辽宁省农委承办, 沈阳农业大学协办, 在朝阳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朝阳设施农业发展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对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献计献策, 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特别是对朝阳市设施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建设以及保险保障的方式、方法等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

2 设施农业保险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具有一次性投入高、使用期限长、容易遭受火灾、暴灾、风灾、洪水、冰雹等灾害的侵蚀的特点, 因灾破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因而加强设施农业生产风险防范、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等功能,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的独特功能, 对于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壮大, 各种风险也接踵而来, 如暴风、冰雹、暴雨、雪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火灾, 灾害具有波及面积广、损失金额大的特点, 这些灾害是人力不能预防或不可预测的, 只能通过灾后补偿的方式来解决, 这就是保险, 因此大力推进设施农业保险势在必行。2011年2月20日凌源三十家子镇姜杖子村韩某家的大棚被人点燃, 直接经济损失达11万元, 虽已破案, 但嫌疑人没有赔付能力, 棚户又没有投保设施农业保险, 恢复生产难度很大;2012年2月13日, 白山乡村民陈某承包的建平县某蔬菜种植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的30座蔬菜大棚被烧毁, 损失价值150余万元。因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市农委的积极努力下, 搁置1年多的设施农业保险在2011年11月1日又重新启动, 为此, 人保财险建平县支公司及时赔付30万元, 使农户及时恢复了生产, 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3 设施农业近年灾情情况及保险情况

据统计, 2011年7月, 全市因降水造成棚室受灾10 955栋, 其中不同程度受损8 005栋, 完全倒塌2 950栋, 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以上, 由于不在保险期内, 所以对于有些农户来说, 恢复生产非常困难。

2012年11月10日朝阳境内普降大到暴雪, 造成1 219栋棚倒塌, 损失11 604万元, 损坏1 623栋, 损失2 845万元。在总量逾70万栋的大棚中, 仅有2.7万栋投保, 受灾的846栋得到了保险公司的理赔款。

2008—2012年, 除2010年停办1年, 总共投保了1 110万m, 保费1 849万元, 支付赔款1 866万元。其中, 在2012年11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承保期内, 有271万m投保, 保费451万元, 赔款1 100万元。

4 设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

一是设施农业保险面大, 点多, 地形复杂;承保、查堪理赔工作量大。二是人力资源、机构设置缺乏, 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承保机构方面, 都需要补充人员、设置机构。三是设施农业保险风险不稳定, 难以预测, 这也是制约其进一步推广的主要原因, 同时缺少大灾风险准备和再保险作保障机制。四是由于没有长效机制, 农户和保险机构都是短期行为。五是个别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困难, 也制约着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的发展。

5 建议

一是减少地方政府的补贴比例, 促进地方政府积极推动, 设施农业保险涉及到千家万户, 在政府积极地推动下, 业务部门协同努力就能做好这项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 成立专业队伍, 提高农户对设施农业保险的认识。三是成立农业保险联合体, 建议以人保为主体, 保险行业协会牵头, 多家保险企业共同参与, 成立朝阳市农业保险联合体, 共同承担社会职责, 共担风险。这样既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 又分散了风险。四是探索更多的设施农业保险险种, 目前的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只是针对棚体设施成本保险, 棚内作物物化成本保险还只是在试点阶段。同时, 使承保期延长到全年承保[1,2]。

6 结语

总之,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财政、农业、承保机构等相关部门协同努力, 政策性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将逐年扩大, 保险产品日益丰富, 彻底实现设施农业风险转移, 朝阳地区的设施农业生产也会稳步增长[3,4], 进而实现朝阳设施农业人的梦想“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稳定设施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首都北京的后花园。”

摘要:介绍朝阳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分析了设施农业保险的必要性及近年来设施农业灾情及保险情况, 总结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 以期为该市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必要性,问题,建议,辽宁朝阳

参考文献

[1]黎已铭.农业保险性质与农业风险的可保性分析[J].保险研究, 2005 (11) :22-25.

[2]庹国柱, 朱俊生.关于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建设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6) :46-52.

[3]何芬, 马承伟, 张俊雄.设施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6) :1828-1829.

必要性及建议 篇5

对策建议思考

企业党建政工工作对于自身稳定有序发展至关重要,为了较好地提升企业党建政工工作落实效果,企业往往需要首先加大对该方面工作的重视度,充分意识到党建政工工作的必要性,进而基于当前现状予以逐步改善和调整。文章重点就企业党建政工工作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明确其必要性及其执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强化对策,以供参考。

在现阶段企业运营发展中,因为其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人才方面的表现更为激烈。基于企业人才竞争相关工作的开展,不仅仅表现在大量人才的引进上,还需要切实关注自身现有人才的管理和维护,要求促使企业员工能够具备较高的工作绩效,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离职几率。针对该目的,在企业中贯彻落实党建政工工作成为重要手段,也是当前企业以人为本的运营管理理念的表现途径之一,应该予以高度关注。

一、企业党建政工工作概述

(一)党建政工的必要性

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的开展在现阶段的必要性更为突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建政工工作可以更好地促使企业在发展中稳定可靠,确保企业能够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同样也能够维系自身稳定可持续发展。当然,伴随着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的优化推进,其在企业高速发展以及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作用价值同样也不容忽视,有助于辅助企业实现应有的预期效益。对于当前各个企业的发展而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想促使企业现有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在自身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执行力和积极性,必然也就需要围绕着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以及心理状况开展必要的工作,这也是党建政工工作的核心目标和任务所在。企业中党建政工工作的开展可以较好地实现对于企业员工思想认识的有效调整,促使所有企业员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对于自身岗位以及企业具备更高的认可度,不断提升自身的归属感和组织认同;在此基础上,企业员工也就必然可以在企业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自身工作任务的执行相对积极高效,伴随着自身工作绩效的提升,整个企业的运营发展同样也会更为高速。由此可见,在企业运营管理中,党建政工工作的开展和执行极为必要,应该将其当作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一环。

(二)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现状分析

在现階段企业运营发展中,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关注党建政工工作的优化,也设置了相应的主管部门,同时也提供了一些专职岗位,但是在具体执行中依然存在着明显缺陷,很难将党建政工工作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甚至会促使企业在运营中对于党建政工工作产生了一些误解,工作执行效果不佳,其中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首先,重视度依然不够高,进而限制了后续多项工作的执行。因为当前企业发展确实面临着更高的竞争压力,经济效益的提升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关注点,这也就促使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在了企业盈利上,对于党建政工工作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现象。虽然党建政工工作确实能够较好地推动企业运营发展,但是其作用往往并不是直接体现的,需要间接借助于企业员工的优化而体现,这也就导致相应企业管理人员对此的重视度不够高。

其次,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的制度依然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在党建政工工作方面的经验已经较为成熟,相关机构和岗位也得到了有效设置,但是运行制度却并没有得到较好保障,尤其是对于一些直接沿用传统党建政工工作机制的企业而言,相应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从党建政工工作制度方面来看,无论是责任制度,还是相关绩效考核抑或是奖惩制度,都并不是特别完善,对于相应直接参与人员无法形成有效指导,也无法促使相应党建政工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工作积极性往往不够高,工作效率必然受损。

最后,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的方式同样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为受限于党建政工工作的被支持力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局限性,没有针对新形势下的企业党建政工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过多地依赖和运用传统的工作形式,在党建政工工作相关活动设计以及工作开展中都不具备较强创新特点。在这种传统滞后的党建政工工作开展中,企业基层党员以及基层员工的参与度往往并不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应付心态,形式化现象较为明显。

二、党建政工的强化之策

(一)树立正确认识

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的强化发展往往需要首先考虑到意识层面的转变,要求进一步提升党建政工工作的受重视程度,这也是后续各项工作开展的基本前提。在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下,对于党建政工工作往往需要具备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明确党建政工工作的基本要求,还需要重点认识到该项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运营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意识到国家以及我党在该方面的要求,往往还需要充分意识到党建政工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在认识到党建政工工作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后,就可以不断提升对于该项工作的支持度,为后续工作执行构建良好保障。基于此,针对企业领导需要进行必要教育和培训,引导企业负责人能够意识到该方面工作的重要价值,可以较好地为其提供相匹配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对于相关岗位设置也能够有所侧重,避免出现严重忽视的问题。

(二)完善工作制度

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的强化还需要考虑到相关制度的指导作用,要求利用更为完善可行的制度,实现对于所有党建政工工作人员的有效指导和约束,保障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效果。在党建政工工作制度的完善中,首先应该要求针对自身的工作任务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在明确各方面任务职责的基础上,保障党建政工工作的开展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出现任务的混乱以及严重缺漏问题。在党建政工工作任务得到清晰掌握后,相关责任制度的完善变得较为简单,可以较好地实现对人员职责的划分,依托现有岗位以及专职、兼职工作人员,匹配相应的党建政工人员,保障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能够更为顺畅、高效。当然,针对当前党建政工工作人员存在的一些应付或者工作消极懈怠现象,还需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以求较好地实现对于工作人员积极性的调动,结合企业绩效考核机制进行自身部门的调整构建,同时考虑到奖惩方式的合理设置,要求奖励内容可以对党建政工工作人员具备吸引力,处罚方式也能够对其形成强力威慑,以此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强化落实。

(三)创新党建政工工作形式

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借助于一些新模式和新手段,尤其是在相关活动开展中,更应该逐渐摒弃传统党建政工工作手段,要求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引导工作进行灵活转变,避免引起企业基层党员以及群众的严重反感。在党建政工工作形式的创新中,体现以人为本是其基本要求,需要促使相关活动能够赢得工作对象的认可,促使相应参与度能够得到提升,避免相应工作流于形式。此外,党建政工工作形式的强化还需要考虑到各类新技术的积极引入,比如针对各类新媒体手段和渠道,就可以将其引入黨建政工工作,促使党建政工工作可以借助于一些新型渠道传达给企业基层党员或者是企业员工受众,提高手机端的应用效果,增强党建政工工作的便捷性,避免给工作对象带来较大负担。当然,对于企业基层员工较为喜欢的一些文艺活动,也可以有效融合到党建政工工作内容中,寓教于乐。

(四)强化工作人员培训

在企业党建政工工作开展中,最终工作效果的强化还需要考虑到人员因素,要求针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培训,以此实现对于党建政工工作人员工作绩效的提升。因为目前很多企业党建政工工作的参与人员年龄相对偏大,可能受到传统工作模式的影响较深,如此也就需要在培训工作中注重加大创新意识的培养,促使其能够乐于接纳新理念和新技术,并且学习如何将这些新技术和党建政工工作结合起来,以此实现自身的强化,可以表现出更强的胜任力。当然,逐步构建更为完善的党建政工工作团队,促使人员更为充沛,也是必要手段之一。

三、结语

必要性及建议 篇6

关键词:财政管理;信息化;重要性;措施建议

财政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财政改革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成为财政改革的必要支撑。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是信息时代财政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率

现代财政信息化体系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有效避免信息交流障碍对财政管理的制约。在传统的财政管理体系中对资金的调配职能主要由国库行使,资金由基层单位逐级上报审批,再由国家财政逐级划拨资金,这一过程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使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处于被动地位。而通过财政信息化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国家资金调配的灵活性。

(二)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

财政部门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监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上级财政部门对下级财政部门;二是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由于上下级财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处室,以及各预算单位的业务各不相同,加大了财政管理的复杂性。在传统的财政管理体制下,财政业务条块分割,信息互不共享,管理者和决策者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上下级财政之间、财政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财政内部各部门与各预算单位之间的财政资金流动情况,使财政管理和决策呈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和局限性,严重影响了财政管理与决策的高效性和针对性。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管理者和决策者及时掌握财政资金运行情况,及时开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提供技术平台,为财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成为社会快速发展的推动器

加强财政信息化管理可以强化国家对财政的掌控,防止某些单位或个人盲目使用国家资金,避免个人利用职权挪用、占用公共财产。在现代财政信息化体系中,由于对资金可以实现透明操作,且受到全程监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效降低了腐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国库的财政调控、支配措施将财政系统各个部门联系起来,并执行监管的权利,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进一步促进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力度。同时有效地减少了资金的不合理支出,杜绝了暗箱操作等违规现象。还可利用网络资源监督财政管理部门,减少资金拨付环节产生的错误和漏洞,促进“效率政策”的建设。

二、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培训,更新观念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财政信息化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二是大力普及信息化知识,使各级财政干部明确在新形式下,财政信息化不仅是管理的手段和技术支撑,更是引领提升财政改革治理能力的方向和动力。三是更新观念,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理念”,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聘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公司,对财政网络、硬软件设备的调试及维护等专业技术服务进行外包,从而实现工作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二)建立规章制度,牢筑安全防护体系

财政信息事关民生,保障财政信息的安全稳定是财政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财政部门要提高安全意识,制定一系列信息化规章制度,通过安装网络管理系统、防火墙、杀毒软件等方式,加强网上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监管体系。二是站在基层财政部门的角度,对网络、安全、服务器等硬件设备,可由上级财政部门统一做需求分析,提供合理化部署建议,形成资源共享,以避免资源浪费以及重复建设,提高公共资源的可重用性。三是保证机房硬件系统的稳定运行,定期对信息化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登记备案,做好各项数据的备份工作,争取实现由数据的手工备份转变为自动备份,以确保各业务系统稳定运行。

(三)建设资源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加速财政一体化建设

以“一体化平台”建设为基础,建设业务上全面覆盖、数据上全部共享、流程上相互衔接、管理上协调统一的资源型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一是整合各类业务系统,将预算管理、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监督等全部纳入一体化平台管理,形成衔接顺畅、覆盖全面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各系统数据共享,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二是加快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进程,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与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的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之间,依据电子指令办理财政资金支付及清算等业务,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实现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三是建立财政内部电子办公平台,把收文、发文、传阅、请示等各类文件信息传输上网,实现公文的网上流转、查询、督办,通过无纸化办公,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同时及时对文件进行存档,使其查找更加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

(四)运用“互联网+”思维,融入大数据时代

一是应用大数据技术,集合各部门数据库信息,通过云计算平台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实现政府信息的资源共享,为政府提供准确、有效的决策数据。二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的非税收入收缴、财政票据业务办理流程进行整合,实现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和财政票据管理网络化、系统化、高效化,有效提升行政效能和管理水平。三是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将各个经济部门的经济信息结合起来,联通“信息孤岛”,建成融税务、统计、审计、银行、各类企业及纳税人为一体的财(税)源监管体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财政经济管理方式。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和推动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强化为提高与完善财政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带来了一股春风。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是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的必要途径,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陈秋生.试论信息化对财政管理的重要意义[J],2013.

[2]杨运提.现代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浅析.致富时代月刊[[J],2010.

必要性及建议 篇7

从2001年—2007年, 我国对环境治理的投资逐年增多, 2001年投资额为1106.6亿元, 2007年即达到3387.6亿元, 6年时间增长了206%, 平均每年增长34.3%以上, 大大超过了我国GDP的增长速度, 治理投资额占年度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1.15%增加到2007年的1.36%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但恶化了环境, 浪费了资源, 而且环境治理费用的快速增加最终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而绿色会计则把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以及解决其他资源生态问题当作自己反映和控制的对象, 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去保护资源, 维护生态环境。

二、对绿色会计的认识

很多跨国公司设有社会责任相关职位, 国内很多企业却没有这类职位。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从上往下推, 很多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是“那些数字看起来与企业运营没有联系, 领导者知道应该做, 却不知怎么衡量”。当前, 全球先进企业对会计概念已出现一个趋势, 即由财务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 “可以从中看到管理需求、管理重点”, 这也是“绿色会计的转型过程”。由此绿色会计应运而生。

绿色会计的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将企业决策者看得懂的财务报表数据和指标与节能减排直接挂钩, 指标的设置要达到能够提高企业内部的能见度。有了能见度的基础, 根据企业自身的意愿, 可以公开发表以提高透明度。十年前, 美国相关机构要求上市公司主动提高环境方面的透明度, 一家著名制药公司通过发表透明度, 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由此制定了“10年降低污染50%”的计划。透明度提高以后, 一定要“可度量、可审核”, 企业领导人也能通过时间的推移看到?企业的进步和变化。实际上, “绿色经济”在各层次都被认为可度量、可核查, 比如“办公室耗电、班车、差旅等各有多少?今年比去年少了多少?”企业可通过数据了解排放量, 哪些地方可改善。

三、绿色会计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

(一) 我国目前环境资源现状的需要

通过绿色会计来做“类型企业”, 即通过不同类型企业的摸索, 形成标杆, 比如软件行业、炼钢行业等, 让企业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及相比同行的进步, 通过技术支撑, 把虚的概念做实, 这不仅对企业有用, 也可以为国家即将开始的征收碳税提供参考意见。当前, 很多国家已开始单方面征收碳税, 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最终“碳税”将成为企业的“扒皮税”, 导致企业的生存环境因税赋而恶化。

(二) 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基础, 自然环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 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

四、绿色会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障碍

披露信息的方式除单独对绿色环境要素进行考核, 还有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形式。资产负债表中增加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内容, 来披露企业因生产耗用或损害自然资源负担的社会责任;利润表将与环境有关的收益和损失纳入反映系统, 计算得出绿色净利润;现金流量表补充内容:按照企业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顺序进行, 如购买环保产品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给工人的环境污染补贴费、购买环保用固定资产如排污设备等产生的现金流量、创建绿色商标的耗用现金, 以及保护环境所进行的筹资而产生的现金流量等。绿色会计在实务操作上存在的障碍包括计量障碍、标准障碍、制度障碍和规范障碍。

五、对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几点建议

(一)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实施指出方向

绿色会计在进行核算时,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保政策和法规, 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 正确处理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 同时鼓励企业尽可能的向社会公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环境资源信息。

(二) 完善社会责任的考核体系, 加强社会对绿色会计的监督

绿色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充分揭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对企业的评价应以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 站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业绩, 以便维护社会资源环境, 利于国家宏观调控。

(三) 加强绿色会计宣传,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目前绿色会计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 公众和社会各方面对绿色会计尚不太了解。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宣传, 使绿色会计逐步被公众、企业和市场接受, 从而加快绿色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绿色会计不是单一的会计学, 而是由多门科学交叉渗透而成, 要求会计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有全面的各种基础知识。因此, 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 绿色会计实务工作才能正确开展。

六、结束语

目前来说, 国际上对绿色会计的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而在我国就尤显不足。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需要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 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快开展绿色会计的实施工作, 建立起系统的、健全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其秀编译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J].上海会计, 2003, (6) [1]张其秀编译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J].上海会计, 2003, (6)

[2]张端明若干环境会计问题的思考[J].生态经济, 2002, (4) [2]张端明若干环境会计问题的思考[J].生态经济, 2002, (4)

[3]肖序, 毛洪涛对环境成本应用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3, (6) [3]肖序, 毛洪涛对环境成本应用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3, (6)

必要性及建议 篇8

关键词:科技管理干部,教育培训,问题,对策与建议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科学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 科学技术推动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所以, 科学技术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科技管理干部是指专职从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干部, 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肩负着科技政策的制定, 统筹科技资源配置及管理, 指导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科技管理干部自身素质的高低, 工作能力的强弱, 决定了他是否能高效的履行工作职责, 是否能引导企业界和社会各界做好科学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工作, 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但当前我国的科技管理干部队伍仍存在诸多问题。

1 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知识有待丰富

当前一些科技管理干部的科学素养不高, 特别是县级以下基层科技管理干部的科学素养、专业知识较缺乏。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一些干部随着工作年限和自身年龄的增加放松了学习;还有一些单位的管理松散, 不重视干部培训;加之基层科技管理干部的岗位变动较为频繁, 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是衡量科技管理干部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是科技管理干部开展工作的基础, 很难想象一位不熟悉本专业领域基础知识的科技管理干部如如何能获得有效信息, 如何与别人顺利沟通工作, 如何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一名科技管理干部如果缺乏本专业的基础知识, 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新概念新理论, 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效果, 不利于国家科技政策、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1.2 科学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科学的思维方法, 较强信息处理能力, 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学的思维方法是科技管理干部履行工作职责的保障, 但是当前一些科技管理干部对于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较弱, 在工作中不能深入思考问题, 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 存在盲目行动的现象, 这样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 降低工作效率。对问题分析不够客观全面, 缺乏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 无法抓住问题的重点。相当一部分科技管理干部在灵活应变、解决矛盾、协调问题方面的能力不足。科技管理干部科学分析处理问题能力不足不利于政府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1.3 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存在片面化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 是一切科学活动的思想基础。具体到科技管理干部, 科学精神则代表着求真务实, 追求真理, 坚持原则, 遵守纪律, 服务人民的工作精神和态度。当今社会, 在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 各种价值观传入, 各种思想意识相互碰撞, 其中不乏一些虚假的信息, 庸俗的思想和价值观。一些科技管理干部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入, 意志力薄弱, 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有限, 感性、易冲动, 容易相信虚假信息, 被不良的思想、价值观侵蚀, 不但工作不努力, 甚至违反国家法律, 贪污腐败, 做出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事情。

1.4 改革创新能力不足

一些基层科技管理干部改革创新能力不足, 面对多变的外部环境, 不能做到审时度势, 超前谋划, 特别是基层科技管理干部队伍中, 较多属于传统型、经验型的干部, 缺乏谋划型、创新型干部。部分科技管理干部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不深入, 对宏观环境认识不足, 缺乏规划意识, 对市场规律把握不准, 缺乏全局观。思想滞后, 安于现状, 缺乏胆识和气魄, 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不能做到超强谋划, 不善于抓住机会。

1.5 公共管理能力欠缺

当前一些科技管理干部缺乏公共管理知识和公共服务态度, 依然喜欢使用单纯行政手段进行管理。对系统的市场经济知识缺乏理解和掌握, 无法抓住市场发展规律, 依法行政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弱, 为民众提供服务的方式和手段单一, 尚未能由单纯的行政管理向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提供高效服务的职能转变。

2 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职培训是提高科技管理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为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通过对某地区科技管理部门465名科技管理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调查 (其中县以下科技管理部门占此次调查部门总数的39%) 发现, 当前我国科技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培训机会不足

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滞后, 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现有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力量不足, 尤其是培训的能力和水平不高。近年来虽然科技管理干部培训获得了一定的重视, 相对以前获得了更多的培训机会, 但培训资源仍然无法适应多层面、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需求, 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规划, 许多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培训机会仍然非常少。此次调查发现, 有94%的科技管理干部认为最理想的培训周期是每年1~2次, 而实际上有9.8%的人2年来没有参加过培训, 12%的人2年内只参加过1次培训, 没有参加培训原因主要是组织没有安排 (25%) 和工作忙离不开 (19%) 这两方面。

2.2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此次调查表明, 科技管理干部最希望的培训内容分别是实践操作 (58%) 、专业技术 (46%) 、管理理论 (26%) ;最希望得到提高的能力分别是开拓创新能力 (63%) 、专业技术能力 (60.6%) 、沟通协调能力 (52%) 、行政决策能力 (46%) 、危机应变能力 (33%) 。但当前培训机构对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需求缺乏深入调查研究, 培训缺乏规划, 对培训内容, 开展培训的方式方法, 培训的目标任务、重点以及要求仍然迷糊不清。对培训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筛选和系统划分, 凭经验决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零散而缺乏针对性, 很多培训停留在面上, 未能深入开展。重政治理论教育, 轻业务技能培训的问题仍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相脱离, 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严重降低了培训效果。

2.3 培训方式单一

此次调研的科技干部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专题研讨与社会调研相结合 (57%) 、案例分析 (32%) 、参观交流 (30%) 、课堂讲授 (9%) ;但培训过程存在交流学习少 (38%) 、重理论轻实践 (34%) 、学用脱节 (26%) 、形式单一 (22%) 、针对性不强 (17%) 等问题;学用结合不强 (49%) 、内容形式单一 (43%) 是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由此反映, 当前的科技管理干部培训方式单一, 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注重理论教学,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普遍存在。热衷采取教师单方面的讲授, 不注重与学生互动交流, 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较少被采用, 未能很好的引用科技手段开展教学。教学方式和内容统一化和标准化, 不能根据不同批次学员的特点开展差异性教学, 课堂吸引力和实用性不强, 影响了科技管理干部的学习积极性。

2.4 培训考核流于形式

在职干部的培训考核, 多采取学员在培训班结束后上交一篇学习心得或学习体会, 由培训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并发放相关证书的形式为主。忽视关键的技能考核环节, 且后期跟踪调研也不了了之, 难以达到检验学员学习结果应用的效果, 培训效果也得不到提升。

3 科技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3.1 重视培训工作

针对当前培训资源缺乏, 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培训机会不足的问题, 上级培训主管部门应积极筹措经费, 多设立培训项目, 积极与相关业务部门、专业机构、高校等联系, 多渠道、多层次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与此同时, 基层科技管理部门领导也要提高对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摒弃保守陈旧的思想, 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重视提高普通科技管理干部能力,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尝试建立培训奖惩机制, 制定岗位培训奖惩办法, 建立学习制度, 培训情况通报制度, 实行培训与上岗资格挂钩, 与职务、职称晋升挂钩, 与工资、奖金相挂钩的制度。

3.2 科学开展培训工作

做好培训调研, 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开展培训调研, 掌握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需求是制定培训规划, 是开展培训工作的基础。因此培训机构要深入一线, 开展广泛调研, 准确把握基层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需求, 做好培训定位, 根据不同培训需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方式和时间。

做好培训规划, 是开展培训工作的保障。做好培训规划, 提高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是开展培训工作的保障。因此要结合科技发展规划, 以及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制定培训规划, 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干部培训工作。

做好培训方案, 是开展培训工作的保证。做好培训方案, 提高科技管理干部培训针对性和显效性, 是开展培训工作的保证。重视“三性” (系统性、新颖性、针对性) , 把握“三重点” (知识、技能、心态) , 注重“三要素” (课程设置、师资选聘、培训方式) , 有针对性的编制培训方案, 分类培训, 分级实施, 分步落实, 确保培训目标和目的的实现。

3.3 精选培训内容

因需设教、因材施教即是提高培训成效的重要保证, 也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区分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 精选培训内容, 安排培训课程。以学员及岗位需要为导向,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 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 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为本位, 增强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与此同时, 应重视师资选聘工作, 根据培训内容需要, 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优秀科技管理人员担任授课老师, 提高培训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3.4 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抛弃“填鸭式”的理论教学, 向多元化、灵活性的教学方式转变, 增加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讨、双向交流、观摩考察等方式, 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 增强学员与老师之间, 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 增强教学吸引力, 提高干部分析问题能力和行政操作能力。要始终坚持把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统筹起来, 使干部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新知识、新本领、新技能, 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学以致用。与此同时, 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 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作为教学工具, 用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将培训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员注意力, 引导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实现师生互动, 提高培训效果。

3.5 创新管理机制

做好建章立制和监督考核工作, 完善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的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编制详细具体的培训方案, 规范培训管理, 规范培训流程;加强培训考核评估, 坚持训用结合, 把干部参加培训期间的表现作为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学员必须通过考核方可结业并获得结业证书;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交流, 收集反馈意见, 调整培训方案, 改进方式方法, 提高培训效果;加强培训后期跟踪反馈, 收集学员及所在单位的反馈意见, 灵活运用素质测评、工作观察、同事评价和组织鉴定等评估方法, 科学评价学员收获和培训成效;建立“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信息库”, 将各类科技管理干部培训的相关的资料、教案、讲义, 以及相关领域前沿信息动态等相关资料上传其中, 供科技管理干部共享学习和跟踪学习。

参考文献

[1]孙丹.科技干部培训工作的思考[J].华东科技, 2011, (5) :44-45.

[2]全丹珂.深化科技管理干部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J].海峡科学, 2006, (4) :82-83.

必要性及建议 篇9

关键词:检测,必要性,埋地管道,建议

在我国, 埋地管道主要用作进行油、汽输送, 覆盖面积规模已经扩大到全国。其中部分的管道快要达到或已经达到了使用年限, 由于多方面原因, 各地管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整体管线的运输安全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为了确保管线运输的安全性以及平稳性, 相关部门开始加强对管线内管道的检验检测, 这也直接说明了对埋地管道进行检验检测是很有必要的。

1 对埋地管道进行检验检测的必要性

1.1 增加管道使用期限

对埋地管道进行检测检验能够及时发现管道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维修,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管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不仅能够保障管道运输的安全, 同时还能有效对管道事故进行控制。从而增加管道的使用年限, 为我国油、汽输送提供可靠的保障。

1.2 能够对维护成本以及运行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

检验检测工作以及管道评价工作的开展, 能够使相关人员准确掌握目前对管道安全造成影响的原因, 以便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管道维护改造以及运行管理, 这样就可以将资源集中在一处使用, 不仅能够确保检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时也有效对维护成本以及运行管理进行了控制, 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1.3 减少了管道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

埋地管道安全系数的高低会对运输网络的安全性造成直接的影响, 只有定期对管道进行检验检测与适当的维护, 才能有效降低管道安全事故的发生机率。而且对管道进行严谨的检查和高校的维护改造工作, 也是安全责任落实的体现, 是相关企业负责的一种表现。

2 埋地管道检验检测建议

2.1 使用3年左右的管道检测法

目前我国对这种使用时间较短的管道常用的检测方式为“ECDA”, 这种检测方式会进行剩余寿命、剩余强度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检测, 而且会对管道补口位置的防腐情况重点进行检查, 并会对水泥支墩的防腐以及漏电情况进行仔细的检查。如果管道的外层防腐层保存较为完整、破损率较低, 但出现水泥支墩漏电的情况, 这时要对破损点逐一排查, 并破损点所在位置挖开, 进行相应的修复。同时要对线阴极的防护程度进行抽查, 没有达到有关要求的管道, 也要进行相应的修复, 直到符合相关标准之后, 管道才可继续投入使用。

2.2 6年以下管道检测

对这类管道进行检测时, 还是会使用“ECDA”法进行检验检测, 如果检测的管道外层防腐层的破损率不高, 且阴极保护质量有部分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 这时相关人员要对漏电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 当有电流干扰极为明显的位置时, 则要对该处进行详细的检验检测。值得注意的是, 相关人员不仅要对补口位置的防腐层进行检查, 同时还要对相关的零部件展开全面的调查, 如果是由于零部件的材质导致的管道腐蚀, 甚至出现泄露情况 (如图一所示) , 就要及时对零部件进行更换, 并要对补口位置的防腐涂层进行加固, 以防地下水浸泡导致管道使用年限缩短的情况出现。利用监测不仅可以延长管道的使用时间, 同时也能确保管道安全隐患修复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3 对城镇地下管道的检测

由于城镇人口较为密集, 如果燃气管道发生问题就很有可能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因此相关单位必须要对城区内的埋地管道进行严格的管理。由于目前城镇燃气管线多数都设置在人行道、绿化带以及车辆行驶地。这类地区不仅车流、人流较为密集, 而且会设置大量的高压电线, 会对管道产生一定的电磁干扰。多数情况下会使用“ECDA”或者在线内侧的方式对管道进行检测, 但如果条件许可, 可以对部分地段进行封闭, 并使用“向管内发射智能清管器装置”对管理进行检测, 由于这种装置中带有传感系统, 所以可以准确将管道存在的问题检测出来。

3 结语

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埋地管道进行科学的检验检测, 找出管道隐藏或已经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修复, 进而保障管线运输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周德敏, 何仁洋, 刘长征, 杨永, 肖勇, 任峰.关于埋地管道企业开展管道检验检测的思考及建议[J].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10, 01:57-60+72-73.

必要性及建议 篇10

一、中专生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及创新的必要性

中专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围绕中专生自身知识以及其思想的塑造展开, 可以开展的教育课程主要有: (1) 中国近代现代革命史;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4) 毛泽东概论; (5) 邓小平理论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 主要是得学生知道: (1) 中国的近现代发展史, 了解中国近代贫穷、软弱和耻辱所发生的根源, 激发其爱国热情。纵观整个中国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带来的经济方面以及社会方面的重大变革和成果, 体会国家昌盛繁荣, 经济腾飞对国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塑造其爱国情操。 (2) 让学生深刻细致的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特征。了解中国国情具体指代, 进而知道为何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成果。了解“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并且知道为什么要坚持不动摇。 (3) 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对其自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试想一个没有正确观念和道德操守的人, 如何能够发挥自身作用, 在面对以后的生活和职场, 怎么能够从容。

所以, 中专生的政治教育是必要的。并且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 这种政治教育需要注入新的血液, 需要有创新, 做到与时俱进, 是新时期中专生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1.宏观环境的适应需要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经济全球化, 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我国也更多的参与到了这种全球化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 中专生如何既有国际意识又能保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是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因此, 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适应要求我们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创新。

2.政治理论的发展需要我们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政治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 就在于其能够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我们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他们不仅是创新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 我们的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紧扣时代的脉搏, 以灵活的方式、生动的形式、创新的意识把这些指导思想体现在各项工作中。

3.教育改革的深化需要我们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近年来, 随着招生的扩大以及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生的就业、教学、管理成为了广泛关注的问题。就业已经从原来的公家包分配的计划机制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机制, 因此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如何通过教育的创新, 培养具备竞争力优势的学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也提出了挑战。

4.中专生思想发展需要我们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我国现阶段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 学生也在这个转型期内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多样性, 需要我们日常政治教育应该注重这一点, 加强学生意识培养, 增强其在思想发展方面良好需要, 使得学生能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全面发展的意识。

二、中专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措施

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不仅是形式上的, 也是内容上、手段上、机制上的, 通过这些方面的共同努力, 达到教育工作的创新。

1.注重观念的创新。

“思想是一切行为的先导”。当代中专生具有诸如竞争意识、平等意识等新观念, 但是由于长期传统教育的影响, 他们在这些方面存在着依赖等弱点, 没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独立意识。因此, 需要解放思想。在日常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题,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教育, 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的观念, 加强内容创新, 使教育体系能及时有效地吸纳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和理念, 启发、激励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和自觉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2.注重内容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的一面重要思想旗帜, 是一脉相承的。日常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依次为指导, 以爱国教育为重点, 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 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丰富教育理论, 在系统的理论教育、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基础上解决理想信念的问题。同时, 要根据现代信息进程加快、知识更新和获取增多, 指导学生在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能够辨别真伪, 增加知识的含金量, 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要求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重内容上的创新, 使得广大的中专生在学会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注重方法和机制的创新。

这里所指的方法创新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工具和其他灵活多样的手段作为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式。任何新方式的运用都需要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易于接受。在教育过程中, 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 针对其在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采用有力、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 要增强教育方法的新颖性和多样性, 积极探索即符合学生特点又能适应教育要求的新思路、新方法。最后, 要重视机制的创新。不仅要把政治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也要建设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教育组织整体系统, 并进行教育质量的整体监控评比, 把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明确到部门和个人, 使规章制度和学校的育人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结束语

总之, 中专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它不仅是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和政治理论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还是学生思想发展的需要。因此, 我们应该加强对与教育创新的研究和探讨。政治教育创新不仅要从观念上创新, 也要注重内容和方法、机制的创新, 只有将这些有机结合, 才能达到教育创新的目标要求!

摘要: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给中专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中专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取向、德才兼备的学生为木匾,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方法和理念。本文从目前中专政治教育的现状出发, 探讨了较强中专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和对策。

关键词:中专,政治教育,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朱绵庆.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者政治工作的创新[J].教育探索, 2007, (7) .

必要性及建议 篇11

关键词 制造企业 成本控制 重要性 建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所处的外部环境越来越严峻,面临着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以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就必须树立成本确定市场的观念,紧握市场脉搏,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促进企业的整体优化,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在市场中怎样使企业的产品以价格优势与其他企业的相同产品进行竞争,“成本控制”将起到关键作用。

(一)加强成本控制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盈利,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成本是反映企业对于人、财、物的消耗和占用情况的价值指标。企业控制了成本,也就控制了对这些资源的耗费和占用。根据“利润=收入-成本”,增加收入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提高销售价格和增加产量均可以增加收入,但是价格的增加只是使社会财富在各部门之间转移,总的财富并没有增加,而且由于市场、生产能力和资源的制约,产量也不可能无限制增加。只有通过提高生产技术,不断降低成本,才是增加企业盈利的持久来源。

(二)利于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产品成本是反映企业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实行成本控制,需要分析和研究影响成本的有关因素,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标准和成本控制制度。这些工作不仅涉及生产技术各个环节,还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好这些工作使之与成本控制的要求相适应,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产品的价格更有竞争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使生产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支出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使企业拥有了产品的定价主动权。

二、进行企业成本控制的五点建议

(一)转变理念

制造业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应摒弃传统成本控制中一味“节约、节省”的观念,树立现代成本效益观念,使企业的成本与效益有效结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如果成本控制只片面注重生产环节,以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和减少支出作为经营目标和成本控制目标,这种不以企业整体发展为宗旨、片面地从某些环节和费用进行成本控制的理念,势必会造成企业发展驻足不前。企业在成本管理工作中,要树立全面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不仅要关注传统的产品市场,还应关注新兴市场对成本管理的影响。

企业生产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目标。只有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将企业发生的成本转化为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确定目标利润,从而确定目标成本,对产品成本实施全过程控制。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确立和发展对企业成本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为企业成本控制提供了健康的文化氛围,而且促使全体员工形成了严格的成本控制意识和理念,对成本控制的具体贯彻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首先,应从公司层面,建立正确的企业成本文化。使得上至管理层下至一线员工,都将成本控制作为自身的工作内容和自觉习惯,实现员工的自我成本管理。

其次,管理者应具备成本意识。一个企业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我国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都存在管理者成本意识淡薄的现象,而具有成本管理意识的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一定财务知识,还应具备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

再次,应建立规范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目前,在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具备的优势仍体现在制造业成本上。促进人人具备成本意识。制造业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成本考核和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企业应针对部门和员工工作状况,不定期进行抽查成本计划执行状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将责任追踪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并计入其业绩考核。此外,企业根据预算,将成本总额细分至每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确定责任中心,根据每个部门、员工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超额完成目标成本的个人和部门应实施激励,从而调动各部门、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成本控制工作的持续进行。

(三)技术创新

市场竞争及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都使得制造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实施技术创新,必须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不搞脱离实际的高投入,否则会加大成本。

1.研发设计阶段,传统成本控制理念将成本控制重点放在生产环节,而忽视了产品研发设计阶段的控制,如果一种产品在研发设计阶段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可以有效地从源头约束成本。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过多和过少的成本投入,都难以研发设计出客户满意的产品。因此,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以市场客户为导向,研发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且成本效益合理的产品。制造业企业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同时可以联合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同盟,降低研发设计费用的同时,加速产品更新速度,在竞争中获利。此外,利用技术创新及对现有产品进行再设计,也能够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2.生产环节,生产环节是制造业成本控制的关键,而成本控制不能仅仅围绕减少和节约开支上,因为利用减少开支来降低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针对生产环节的每道工序,进行成本分析,将技术攻关的重点放在制约生产成本降低的重要环节,确立科技攻关重点。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改进产品技术支持等手段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四)供应商管理

企业成本控制要将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考虑在内,而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作为价值链上游的供应商,决定着企业采购成本,因而制造业企业加强与供应商的长期稳定合作,不仅可以降低操作成本和物流成本,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库存成本和突发事件引起的损失。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可以参与企业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共同分担信息成本等,实现经济效益与成本降低的有效结合。选择供应商,企业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诚信原则,由企业采购部门、质监部门等针对供应商的经营和信用情况进行综合考察,如综合考虑材料质量、价格和送货时间等评价因素,依据分数高低择优录取。此外,企业应该根据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价格、费用、交货时间等标准进行全面考核。对优秀的供应商,企业可以利用加大订货量或免检等手段进行激励,以维系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

(五)优化流程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可以全过程地降低企业成本。企业要从自身发展状况出发,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流程优化路线。例如,针对物流改造,企业可以通过设置专门物流配送部门,实现自营物流,也可以外包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并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与企业的实际相适应的情况下,两种方式都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此外,企业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来宣传推销产品,适当精简机构和销售人员,降低销售费用和人工成本。利用考核激励机制,提高销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开辟新的有效销售网点,不断实现销售费用合理化。

参考文献:

[1]陶源,杨军.如何控制采购成本[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9):5-8.

[2]张涛.管理成本会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8):391-393.

[3]高锦萍.成本管理会计[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2):242.

[4]王超,祝伯红.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9(5):130-131.

必要性及建议 篇12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 面对发展迅猛的网络新环境, 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党的十八大就提出了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习总书记也就基层党建做了科学的指南, 提出了基层党建各项任务要落地生根。虽然大学生党建工作繁杂冗余, 大学生思想也是千差万别, 但是这一切工作和思想拥有着共同的根源, 即生活。只有将党建工作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中, 才能迸发出党建的生命力, 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一、当前大学生党建的主要问题

教育的不完善。高等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不仅一项政治任务, 更是历史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 网络信息爆炸化、文化知识快餐化的趋势下, 许多大学生入党动机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入党的功利心理占据了所有入党动机的将近一半左右, 有些经过教育接受了共产主义信念的学生, 也在功利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的诱导下, 对理想信念产生了怀疑, 甚至动摇。而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在物质经济的冲击下已失去了其原有的功效。教育内容的偏理论、远实际使得广大青年对党的政治理论失去了兴趣, 教育方式的单一更让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 许多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成了学生集体逃课的主阵地, 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缺失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了一滩死水, 吹不起半点涟漪。

专职队伍的缺失。当前, 各个高校、学院和系的党建工作虽都由书记亲自去抓和管理, 但相对专业建设而言, 管理党建的队伍既缺乏专业性, 更缺乏保障性。大部分工作在党建一线的工作者都是专职辅导员兼任, 虽然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力量, 但是由于辅导员事务繁多, 而且一个辅导员所指导的学生人数又多, 更缺乏党建工作的系统指导和培训, 加上辅导员工作的流动性比较大, 很难形成一只有力的党建工作队伍。学生党员骨干又由于毕业升学等种种问题, 使得老党员引导新党员的功效不能充分发挥, 教工党员又会因为水平和思想水平的差异, 这些都给大学生党建带来了不同于其他党建的问题。

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大学生党建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因此完整的、系统的制度是大学生党建必不可少的保障。制度的建设有利于保持党员教育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更是规范党员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每个党员学生都是组织中的一员, 必须参与组织的管理和组织的生活, 而要规范这些又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和规定。对于大学生党组织, 由于其群体和环境的特殊性, 又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党组织的制度规定, 因此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订一套完善的属于自己党组织的制度体系是大学生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党建生活化的必要性

党建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党建必须生活化。当前大学生从其家庭组成看, 大部分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年龄组成看, 以90 后为主, 也有一小部分的00 后。这一代学生具有的共同特点是思维活跃, 思想独立, 信息接受能力强, 个人主义比较明显, 热情高但耐挫能力弱, 辨别能力比较差, 不喜欢枯燥的理论传授, 讨厌呆板单一的传教, 喜欢探讨和交流讨论, 更喜欢体验生活。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心理规律是做好大学生党建的基础和前提。

时代特点决定了党建需要生活化。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和科技的突飞猛进, 每个人不再是传统社会上的单一的个体, 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独立的生活, 也不再是信息缺乏者, 每个人都成了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相比较而言当前社会更强调人的社会性, 基于此帮助个体快速地融入生活, 建立适合自己的生活, 发展自己的生活, 成了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也是党培养人的目标之一。此外, 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强调生活得主体的作用, 强调对人的尊重, 尊重人的主体作用, 尊重个人生活。而党建工作的核心对象就是发展人, 党建生活化正是对个人生活的尊重, 对人的能动性的尊重。围绕时代核心开展党建工作更贴近实际, 根据时代特点, 赋予党建新内涵, 使党建更加充满活力。

回归生活理论倡导着党建生活化。无论是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还是杜威的民主教育, 都诠释着生活是教育的源泉。从马克思的实践论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也都强调了行是知之始, 知为行知成, 回归生活的教育才会长盛不衰, 才能充满意义和蓬勃的生机, 也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递, 才能从心灵深处打动人, 感召人。大学生党建工作说到底就是培育人的工作, 在培育人的过程中发展党的理论, 壮大党的组织, 端正党的作风, 强化党的作用, 提高大学生党性修养。围绕学生生活开展党建工作贴近学生生活, 更能为祖国培育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学生党建生活化的主要原则

大学生党建工作虽然也是一项培育人的工作,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工作, 因此在党建生活花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的几项重要原则。

政治性原则。党建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工作, 其内容更加确定, 导向更加统一, 尤为重要的是其目的更加统一, 因此党建工作具有更为明确的目的性。而且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 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核心, 其培养和发展 什么样的人, 建设什么样的党, 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把握党建工作的政治性, 是做好党建工作的一切基础。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是人本主义具体体现, 强调以党建中的人为核心, 以人的生活为载体, 根据党的目标和宗旨, 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出发, 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 重视对党建对象的人文关怀, 在生活实践和为人民服务中产生情感体验, 从而生成价值认同, 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 向党组织靠拢。此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 激发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使其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践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 从而真正提高党性修养。

渗透性原则。党建生活化并不是将党建完全置于生活之中,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感悟, 最终达到理想的坚定, 而是将党建中的理论融合到学生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中, 通过各种生活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知党、懂党, 认同党到最后真正加入党。

四、大学生党建生活化的建议措施

大学生党建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既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不同于一般专业人才培养, 其更着重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和人格的塑造。

宣传生活化。宣传一直以来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新媒体等网络技术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热衷于网络和手机等电子形式的宣传材料。根据党建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需要, 党建宣传应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要结合现代信息时代的特点, 用好网络宣传这把利剑, 占领网络宣传主阵地, 让网络为我所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理论知识, 做强网上党课, 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根据学生生活特点,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网络新闻, 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网上党建活动, 宣传党的理论方针, 增强党的理论活力,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守住网上党建主阵地。

党建内容的生活化。改变传统的理论说教, 将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学习活动当中。紧贴时代发展, 与时俱进, 积极充实和拓展增强党建活动的趣味性, 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党建活动。突出党建生活性, 从个体发展和生活的角度出发, 结合角色体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工作以关注并引导大学生生活为导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重视生活当中党建资源和素材的开发和利用。大学生党建不仅要指明政治方向, 而且要诠释社会问题, 提升人生境界。

教育方式生活化。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增强生活的体验和分享。根据不同党建对象分类别, 分层次的进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党建工作得特点, 组建党的基层组织。积极发挥模范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 发挥朋辈教育在党建活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 通过将党建工作融入大学生活, 在生活中体现党建, 实现大学生党建工作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保持大学生党建的蓬勃生命力, 培育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了大学生党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党建生活化, 阐述了党建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党建,生活化,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著.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机关党建重要论述[M].党建读物出版社.

[2]刘建民.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0.11Vol.72 No.6 P113-116.

[3]刘勇.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创新途径[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1.1P54-55.

上一篇:概念与意义下一篇:内科护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