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必要性(精选12篇)
审计的必要性 篇1
面对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 企业若想生存, 必须练好“内功”, 而随着黑龙江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 以及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 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内部管理服务, 对于企业的管理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新形势下的垦区内部审计要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要找准位置, 把握好职能, 抓住重点, 解决好相关问题管理审计作为管理的延伸, 积极参与企业管理, 既要搞好监督, 又要搞好服务, 将监督融于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完善企业治理和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价值服务中, 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力量。管理审计是对管理的再管理, 对监督的再监督, 开展内部管理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也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内部管理服务
目前, 黑龙江垦区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 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监督 (即查错防弊) , 而不是对企业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 其主要工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例如, 当对某一销售收入进行审计时, 往往审核其合同金额与客户付款金额是否相同, 所付票据是否齐全, 而不管其价格是否合理, 认为那是经营部门的事, 与财务无关;再如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 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 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照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 至于是否应该投资, 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 合作对象选择是否恰当, 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 一般不去深入分析。事实上, 企业中真正存在的问题甚至是舞弊行为往往在这些过程中。再如对审计项目立项时, 往往按财务收支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常规项目立项, 几乎没有专门为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立项, 只是在查账过程中去发现一些内控存在的问题。因此, 对企业总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进行系统和权威的评价, 也就无法发现和客观评价企业的潜在风险, 进而无法对管理当局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的管理建议。随着垦区现代企业制度的应用, 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 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 内审的职能也必需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内部管理服务, 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矛盾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 它将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
2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定位将从平行于各职能部门的单一机构转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结构
目前, 黑龙江垦区企业的监督机构大部分只设有内部审计部门, 而且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 在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限, 限制了审计人员工作的深入开展。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 内部审计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 一般都在管理层领导下工作, 不可避免地会受领导意志的左右, 加之内部政策的压力, 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等, 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许多限制, 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随着企业制度的规范, 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 黑龙江垦区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组织机构都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 即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审计部, 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 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 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 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 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 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3 内审队伍的构成应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 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 不仅权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 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选择有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人员加入内审部门, 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4 内部审计的实施方式应从单一靠内审机构人员的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内审工作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 二是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分析和评价。对于第一部分, 可由内审人员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的不同审计目的, 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每一项目的具体要求, 委托事务所按照内审目的进行审计, 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内审人员由于对本公司的情况熟悉, 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经营管理及公司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 并对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内外审的有机结合, 既可解决内审机构人手少而任务重的矛盾, 又有助于提高内审的效率与质量。
5 内审从事后审计逐步转向事前及事中审计
目前, 我们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 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 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 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 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经验丰富的内审人员, 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6 内审工作将由分散管理转向行业管理
目前, 各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 内审人员的配备, 内审程序的建立, 内审标准的制定及内审质量的监督等均无统一的管理, 不利于内审作用的发挥和内审工作的开展。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 国家必须设立全民性的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 垦区成立内部审计师协会, 对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行业自律管理, 指导和监督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搞好管理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首先, 要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坚持与时俱进, 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 不断突破, 提出新思路。其次, 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世界, 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再次, 要从实际出发, 找准自己的位置, 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展现管理审计的生命力, 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开创内审工作的新局面。
审计的必要性 篇2
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我国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审计作为市场经济的卫士,对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审计工作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并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其中加强审计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放在首位.
作 者:孙长新 SUN Chang-xin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郑州刊 名:时代经贸(学术版)英文刊名:ECONOMIC & TRADE UPDATE年,卷(期):4(z1)分类号:F2关键词:
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浅析 篇3
关键词: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必要性
引言:金融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保障金融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提高金融业的经济发展效益,是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催化下,金融业科技风险不断累积和增加,必须充分发挥科技风险审计在控制金融科技风险中的作用。本文明确了在金融业发展中,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强化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提出有效策略。
一、科技风险及科技风险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科技风险含义及类型。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技术成果为金融业行业带来发展的同时,科技风险也不断加剧。我国银监会于2009年出台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明确规定了科技风险的含义,即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金融业的日常运行中,受自然意识、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不善而产生的法律、声誉和操作等风险[1]。可见,在金融风险的众多种类中,科技风险是操作风险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按照不同分类标准,金融科技风险可以分为IT环境风险,包括了物理风险、合规性风险、外包风险等;IT运行风险,包括了网络欺诈风险、误操作风险和系统中断风险等;基于IT的金融产品风险。按照风险产生的原因及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金融科技风险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包括技术风险(网络、系统、设备、安全)和非技术风险(自然灾害、人为破坏、误操作、环境等);间接风险包括了传统业务风险和隐性风险。按照产生的后果,金融科技风险分为信息安全风险、外包风险、业务连续性风险等。
(二)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含义及面临的挑战。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是指由金融企业内部的信息科技审计部门对全行范围内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的资产保护、资源经济利用、数据完整和完成组织目标的情况,通过采用应用控制和一般控制等审计方式,开展综合的检查和评价,向企业的领导和信息科技部门提出咨询意见。随着我国各种银行数据数量的不断增加,银行各种技术风险也不断集中,因此,如何掌握银行数据大集中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高效性是金融科技风险设计的一大挑战。同时,电子银行客户服务变革和技术创新的速度不断增快,使得金融企业新业务和新技术推出的周期将会大大缩短,在这些推出之前,是否有合理的风险分析、安全检查和战略评估亦是一大挑战。
二、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必要性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科技风险作为金融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分支,对金融业的发展作用日益突出。科技风险审计是金融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确保金融业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手段[2]。因此,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强化科学风险审计是十分必要的。
(一)科技风险审计满足了金融业信息系统高效运行的需求。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已经无法发展金融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促进了金融系统的信息化发展。与传统的金融运行方式相比,信息化系统虽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管理节点的复杂性使得金融信息化系统的科技风险日益突出,影响了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了降低金融业中的科技风险,满足金融业信息系统高效运行的需求,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
(二)科技风险审计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效益。科技风险作为操作风险的一种,对金融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重要的影响。科技风险主要在金融的业务工作中形成,而金融业务直接关乎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旦因科技风险而造成业务流失的话,将会大大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损坏企业形象,影响金融企业的社会效益。可见,做好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是提高金融业整理效益的必要手段。同时,在金融业中做好科技风险审计工作,能加强对金融业经营管理过程的监督力度,有力控制金融业的整个管理体系,提高金融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科技风险审计降低了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科技风险审计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做好科技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靠金融管理的有效性,金融管理风险严重降低了金融管理的工作有效性,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加之,金融业信息化系统在运行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必须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才能降低金融信息系统风险。因此,开展科技风险审计,能降低风险金融业经营管理风险,保障了金融业的有效运行。
(四)科技风险审计促进了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金融业的发展中,开展科技风险审计,能有效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高了金融业的整体质量,科技风险审计是促进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金融企业进行的科技风险审计,能提高内部职工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度,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水平。此外,通过开展科技风险审计,能及时发现信息系统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强化金融业科技风险审计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有效科学的科技风险审计方案。金融科技风险审计的有效方案设计可以从六方面着手,即审计立项、审计策划、现场审计、审计报告、审计跟踪、项目评价。审计立项是指有金融业相关审计机构根据年度的审计项目计划和有权人临时增加的审计项目提出项目,再由当地政府审计部门决定是否立项,审计机构在确定审计项目时,要明确审计的对象、目标、时间还有具体的审计事项。审计策划包括了成立专业审计组、收集资料、了解内部控制、审计培训和通知。现场审计包括了开始会议、初步评估、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审计发现、审计评级和结束会议,现场审计一般是在业务部门现场进行的,必须对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记录,对业务部门管理层执行的控制進行评价。审计报告包括了起草审计报告、举行推行会谈、审定审计报告、宣布审计结果。审计跟踪包括审计跟踪、评估剩余、风险和报告跟踪。当项目报告通过并发表后,审计组组长要组织审计人员对审计效果、审计效率的运用,实施审计评价。
(二)强化科技风险管理,建立科技风险评估机制。金融企业要不断加强科技风险管理,在借助科技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要重视因科技引发的风险,明确自身的责任,调整好自身的行为规则和战略计划,要谨慎开发高科技产品,与科技风险相关的信息要透明公开,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同时,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金融科技风险,金融企业必须构建健全的科技风险评估机制。对已经产生的风险或者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完整的评估,以便能及时准确的找出控制风险措施,提高科技风险审计质量。
结语:总之,在金融业发展中,必须坚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工作,积极开展科技风险审计是符合金融业发展需求的,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的必然趋势,能有效降低金融业的科技风险和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亚军.CPA审计质量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13):27-28.
审计的必要性 篇4
审计一旦不能通过改革以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需求, 将面临发展停滞的危机。伴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审计程序没有及时调整以适应技术的发展, 造成审计发展滞后于技术发展。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断上涨, 因此审计无法为其提供满意的信息。
由于数据标准的缺乏, 审计人员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困难重重。即使客户的商业操作几乎全部实现数字化, 审计人员还是不能随时获取客户的核算数据。客户使用的会计软件繁多, 采集数据格式迥异, 结构繁杂, 审计人员在数据采集中耗费大量精力, 效率低下。审计数据标准的建立使得数据能够以标准化的方式获取, 将极大推动审计自动化进程。
2 当前的挑战
投资者在决策中要求能够依据及时连续的财务信息, 要求审计鉴定具备及时性、前瞻性、无缺陷性 ( Elliot, 2002; Vasarhelyi et al. 2010 ) 。然而, 现有审计是追溯性的, 是以遵从规章制度为导向的, 它无法将先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入其中, 审计也无法实现及时性和前瞻性。
同时, 审计标准受到监管, 无法推动审计实务的发展。由于缺乏数据获取的公开渠道和更先进的审计标准, 先进的审计工具和技术就会与审计程序逐渐分离, 将造成审计功能的削弱。审计标准的监管同时也将使审计人员与先进的审计工具相脱离, 比如他们可能更习惯手工确认而不是喜欢使用电子证据, 因为前者是与当前的审计标准相一致的。因此, 审计的改革需要审计人员, 管理者, 标准制定者, 以及监管部门持有全新的开放的心态来接受新的技术以及新的审计方式。
其次, 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 应加大在人力资源和IT上的投资。缺乏ERP知识和IT的财务审计人员将难以进行有效的数据提取和分析。实际上, 审计公司在数据提取分析过程中往往存在人手不足, IT基础设施不健全的状况。
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关注审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审计程序的技术改进方式。但为审计数据建立统一的标准是首先应解决的难题, 只有标准建立之后, 数据采集和分析才能够有效进行。
3 审计程序的发展的主要动因
审计程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可以分成四部分, 分别为: 数据标准、数据存取、审计应用软件、连续审计。我们对其分别加以探讨。
3. 1 数据标准
获取信息往往是一个严峻的任务, 主要是由于数据所采用的系统各不相同造成计算机信息采集困难, 同时提取数据的方法也是迥异的且专业性强。数据标准和规范化程序对审计的质量、效率以及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标准化对于很多行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制造业, 亨利·福特创造了标准化的汽车零件和组装线上的标准化作业, 这带来了批量制造业的彻底变革 ( Thompsom 1954;Hounshell 1985) 。同样, 在审计中引入标准化也有着非凡的意义, 它将使得决策者更易获得和使用数据, 这一点已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同。
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 数据标准应该具备可扩展性, 动态性, 可用性, 其范围应涵盖总账、分类账、重大交易数据和非财务数据。数据标准建立首先应从总账开始。标准化的总账数据包括标准化的数据、数据分析报告和调查表。
标准化的数据包括文件格式, 总账明细, 试算平衡表明细, 账户明细表, 资产来源信息, 填表人信息, 业务部门信息。表格要求包含栏位编号、名称、等级、备注。文件应是文本或XML格式。
从系统中提取出标准化的数据集之后, 要通过数据分析报告进行验证。数据分析报告需提供一系列的检测。这些检测包括查看所需数据是否全部提取, 数额是否完整, 对存在缺失和无效数据的项目进行复查, 分析非平衡日记账, 通过核算确保获取了所有的信息等。数据分析报告最终确保标准化数据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标准的总账要求有一份调查表来补充管理层和IT人员对数据的说明。调查表中的信息涉及一些特殊事项以及与总账、日记账、公司有关的其他重要信息。这些信息能让使用者更加深刻理解公司所使用的信息系统, 如ERP等, 是对数据信息的一个必要的补充。
数据标准若能够得到软件供应商的认同, 在他们的数据模块中支持标准化, 那么数据标准将会飞速发展, 但目前实现这一点还比较困难。
3. 2 数据存取
审计人员能够有效、快捷、重复的获取审计数据, 对于执行审计工作, 是非常必要的。因此, 公司应该及时更新数据, 确保数据能够快速提取使用。同时, 数据储存应使用防火墙防止数据外泄。未来云端安全数据交换为审计人员存取审计数据提供了一个光明的前景。云计算是以服务为导向的, 它使用户以更低的信息技术成本获得便捷的数据服务。虽然数据安全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但相信云数据储存问题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会得到解决。
将来, 标准化的审计信息能够通过数据库的子系统供未来用户使用, 这一子系统是建立在管理层数据库的基础上的, 它剔除数据库中的机密信息, 将大众需要的非机密信息提供给广大信息使用者, 而子系统的维护成本是极小的 ( Elliott 2002) , 这对数据采集又提供了一大便利。
3. 3 审计应用软件
一旦获得标准化的审计数据, 用于数据分析的审计软件将大量涌现。依据审计准则开发的审计软件可能将迅速发展, 为审计鉴定提供大量的审计证据。
与计算机辅助的审计工具不同, 审计应用软件是围绕公共的数据仓库建立的 ( Vasarhelyi et al. 2011) 。当前, 许多国内外的审计机构已经开发了它们的审计软件并将其用于连续审计。许多组织开发了类似软件, 但是这些软件是依据其自身的数据格式和存取方式建立的, 无法适用于其他机构。但如果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 审计软件的数据格式、存储方式都是统一的, 审计软件在不同机构都能够得到使用, 这将极大地节省成本并且使得没有能力开发软件的小型组织使用先进的审计技术。
届时, 软件供应商可能会抓住这一商业机遇, 开发审计软件从而获取利益。但应该也会有许多好的应用软件会像维基一样免费共享。
3. 4 连续审计
为满足投资者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 实时财务报告将应运而生, 那时连续审计的产生也成为必然 ( Vsdsrhelyi et al. 2010) 。
标准化的审计数据和审计软件的发展反映了目前实务中会计计量方式的变化, 这将推动实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一旦依据审计计划开发了审计自动化程序它就可以以很低的成本重复运行。审计的工作重心将放在关注异常情况的产生 ( Vasarhelyi and Halper 1991) 。
标准化的审计数据促进了数据的提取和分析, 从而产生了非现场审计, 而相应的, 非现场审计也促进了数据标准的发展和实现。
4 结 论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 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数据标准来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 从而促进连续审计的发展,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这些标准将促使审计软件的数据模式统一化, 有助于成熟的审计应用软件市场的发展, 同时极大地减少了数据获取的障碍, 避免了繁杂的审计程序。
摘要:获取数据的困难性已严重阻碍了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审计分析方法的使用。要解决数据采集的问题, 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本文从审计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数据标准, 数据存取, 审计软件, 连续审计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数据标准,审计软件,连续审计,数据存取
参考文献
[1]朱夏, 王茜.异构系统间数据交换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6 (2) :226-231.
[2]胡仁昱.会计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在审计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3]Grabski, S.V., S.A.Leech, P.J.Schmidt.2011.A review of ERP research:A future agenda for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25 (1) :37-78.
[4]Kaplan, R.S.2011.Accounting scholarship that advanc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J].The Accounting Review 86 (2) :367-383.
审计的必要性 篇5
【摘要】土建工程一般都属于基础性工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施工工期较长,涉及内容广泛,因此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也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探讨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及其重要性,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工程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
一、做好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的作用
(一)迎合市场要求,把握成本支出
市场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与市场经济进行紧密的结合,围绕市场经济的变化合理的对自身运作进行调整。在土建工程中进行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其迎合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对建筑市场的变化进行合理的把握,避免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出现失误。同时,由于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关系着土建工程之后的成本支出以及资源应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强化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单位对土建工程成本的把握,降低工程的成本支出,合理控制土建工程的资源应用。
(二)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工程造价
由于土建工程关系着百姓民生,因此我国针对建筑行业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建筑行业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发展。而就土建工程的预算造价而言,其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国家相关部分,针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出台了各种规范与条例,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有效的规定。由此可见,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工作进行审计,其符合国家对建筑行业的相关要,可以促进工程造价人员对国家规章制度的遵守,进而对土建工程的预算造价工作进行规范。这对于工程的规划以及今后的施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以保障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
(三)降低工程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建筑行业具有着高风险的特点,这种风险存在于土建工程施工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工程施工以及成本支出方面表现的尤为严重。而通过上文我们可知,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工作与建筑工程成本支出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进行审计工作,可以对土建工程成本支出方面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治,避免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资金应用方面产生阻碍,影响土建工程的进行。所以我们可以说,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属于工程风险控制工作中的一种,可以降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并对建筑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的提高。
二、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的主要方法
(一)重视关键,把握重点
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审计方法包括重点审计法、对比审计法等。就重点审计法来说,在审计工作中其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找出工程关键点。重点审计法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降低审计时间,提高审计速度。因此在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进行审计时应先将土建工程预算造价中的关键点划分出来,为之后的重点审计做好准备。通常情况下土建工程预算造价中的关键点主要是设计方案中重点工程项目的计价内容,并以工程造价较高的部分为核心关注点。其次,要掌握重点审计的技巧,在审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好工程设计图,结合工程量和项目标号对材料的应用、人力的支出等进行快速的计算,以达到重点审核的目的。
(二)着眼全局,整体审核
全面审核与重点审核相对应,其主要是着眼于工程全局,从土建工程的整体上进行工程预算造价的审核。首先,工程预算造价审核人员应对整体的工程量以及工程设计图纸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列出工程项目清单等书面文件。并对招标信息、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整合,以方便之后的审计工作。其次,对整合好的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工程合同、招标信息,比对工程预算文件,确定最终的预算造价数额,进而判断土建工程预算造价的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审计方法虽然具有详细全面的优点,但是并不适用于大规模工程项目预算造价的审计,因此应用的范围相对较小。
(三)侧重区分,注重对比
现代土建工程虽然在外形以及功能上逐渐向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施工材料、资金应用、人力安排等方面基本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因此在进行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的过程中,有关审计人员可以将该项工程的预算造价与其他相似工程的预算造价进行对比,判断土建工程预算造价是否符合规律。
三、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审计认识,科学审计应用
新形势的出现,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推动。有关审计人员应对原有审计工作进行反思,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与弊端,并从创新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完善与优化。首先,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就审计的步骤、计算的方法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强化对相关技能的应用。其次,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人员,需要应用科学的审计方法,积极的对原有审计工作进行革新,引入现代化的审计方法与审计模式。尤其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今天,工作人员还应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之中,通过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提高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注重实地考察,结合实际工作
为了保障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工作具有实际的意义,在进行预算造价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建筑工程实际,对施工场地进行研究与分析,合理的进行预算造价。而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工作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保障预算造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有关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与预算造价工作保持一致,注重对土建工程实地的考察,将工程设计方案与工程施工场地进行有效的结合,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工作进行审核。
(三)提高人员素质,强化职业操守
在对部分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人员进行走访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审计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素质不足、职业操守缺失等问题。针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施工单位应从两个方面给予解决。一方面是要注重审计人员的选拔,从源头上保障审计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则是要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并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学习,以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而就审计人员职业操守缺失的问题而言,施工单位应从思想层面和管理层面,进行深层次的解决。首先,在思想层面,施工单位应重视内部文化的建设,对审计人员进行正向思想的引导,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道德意识。而在管理层面,施工单位则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通过完善规章制度的方式,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同时,施工单位还要注重对审计工作的监督,避免审计过程中违法违规现象的出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向着信息时代进行转型,在新形势的影响下土建工程预算审计工作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为了可以更好的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我国有关建筑行业管理人员应在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方面下工夫,通过完善预算造价审计工作中的不足,提升土建工程预算造价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梁敏.论土建工程预算造价审计必要性及方法[J].会计师.2011(08)
[2]李傲凡.土建工程预算审计方法及有效控制建筑工程结算探讨[J].价值工程.2011(18)
审计的必要性 篇6
关键词:能源设计;建筑节能;必要性;分析
引言:能源审计主要指的就是能源科学化管理以及提供服务的方式,主要的内容就是依据审计对象类别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对用能单位的能源使用效率、消耗水平和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客观的考察,用能单位可以对专业机构进行委托,并且遵照国家相关的节能法规或者是标准,不仅可以对能源使用的物理进行统计,还可以对财务进行有效的分析,在现场进行测试检验,对数据统计、分析以及诊断评价进行做出,必要时应该提出节能改造的措施。对能源审计进行开展、对资源进行节约,能够有效的降低用能单位的运营成本。
1.对于国内外进行能源审计的概况
近些年来,一些相对比较发达的国家进一步的形成了有效的能源审计制度以及相关的方法。总结起来,针对能源审计的主导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种普遍的做法。例如:亚洲发达国家对节能中心的委托,对企业进行能源设计,欧洲发达国家针对企业提供一些免费的能源审计,西欧的部分国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拿出大量的补贴资金对能源设计进行调查,并且进一步的提供补贴资金,其中这部分费用将占到能源总费用的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企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能源审计调查,并且在审计的过程中,其全部的费用都是由政府进行承担的。
由于我国经济在全球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的能源审计工作起步相对来说也不迟。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些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曾对企业的能源审计课题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全国多个省市及多个部门都有很多企业做过试点。国际化的经济、银行以及相关的社会等专业机构也在我国多次举办了能源设计培训和相关的试点工作,不断的支持我国企业能源审计的开展以及推广等方面的工作,这样的合作能够适合我国试产经济能源设计发展的工作,不仅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同时还提供了教训。政府在对能源工作的推动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举措,在积极探索的背后体现出了一定的成效。
2.能源审计过程中的内容和基本流程
针对能源设计而言,其内容主要有:立顶、数据上的搜集、能源方面的监测、分析能量平衡、改进的建议以及相关的方案、报告的编写、审计提交报告等等。
能源审计过程中,其工作主要表为以下方面:
一是对建筑物竣工验收的资料进行相应的查阅,并且对用系统以及设备台帐资料也要进行有效的查阅,对节能设计标准检查执行情况;
二是对电、煤、油以及市政热力等能源消耗计量进行相应的记录以及财务账单,对分类和分项的总能耗进行有效的评估,对人均能耗以及单位建筑面积上的能耗进行相应的评估;
三是对用能系统以及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的状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对技能管理制度方面的执行情况尽心审查;
四是检查前一次在能源审计合理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建议的落实情况;
五是对一些存在节能潜力的环节进行相应的查找,对能源使用的建议一定要合理的提出;
六是对能源计量器在运行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能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审查。
能源在审计过程中的基本流程:项目的确定、制作方案、能源设计动员会、调阅资料以及数据、调阅帐表资料、审计调查核实(节能监测、测试数据汇总计算)、综合分析/诊断/评价、查找浪费现象和节约潜力(排查节能障碍、提出改进意见、环境效果评价)、审计结果、编写能源审计报告、征求企业法人意见、召开能源审计发布、跟踪服务(确定节能技改项目、定期回访),如图1所示能源审计流程图。
3.图1-能源审计流程图案例分析能源审计意义
为了更好分析节能源审计的重要性,我们以具体项目案例进行探究。被能源审计的对象为某市某大厦,总建筑面积约六万平方米,建筑高度约三十五米,地下两层,地上为九层,大厦功能主要分为商场以及办公。其中地下在一定程度上设机械通风及相关的机械排烟系统,地上进一步的设舒适性空调,商场采用全空气系统,办公室应用的是风机盘管和新风系统。
3.1用能情况
(1)对于照明系统:照明用电相对来说不是很合理,能源消耗比较大。
(2)对于配电系统:本大厦的变配电系统设置了分项计量系统,但是对于一些相对比较重要的能耗设备大厦员工所进行的记录数据及远程监测是无法实现的,由工人每月定时手动抄表记录数据,并且照明以及风盘没有进行设置分时以及分区的控制。
(3)对于楼宇自控系统:楼控系统使用的年限相对来说比较长,并且比较陈旧和老化,反馈出来的数据也不是很准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传统自控检测功能,节能策略手段比较缺少。
3.2用能情况建议
(1)照明系统:办公区的各个楼层正在对日光灯的开光进行增加,可以进行分录控制,地下车库可以把二十瓦的TS荧光灯进一步的更换为具有同等照度的智能红外16WLED日光灯,对大厦的能耗进行不断的降低,对成本进行有效的节省,对照明标准要求的双重目的进行保障。
(2)配电系统:对该大厦的变配电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设置能耗设备分项计量系统和照明盘分时分区的控制。
(3)楼宇自控系统:结合楼宇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对原有控制元器件进行检修,尽量利用。
3.3节能效益分析
在该大厦整体能耗二零一零年高于二零零九年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建立相关的制度,让每个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进一步的对水、电、油、气等“跑、冒、滴、漏”的巡检进行不断的加强,杜绝长明灯以及长流水的现象,建议每年对空调至少清洗一次。不仅对能耗进行有效的降低,还能
够防止霉菌在管道和通风口内滋生。针对办公区电脑来说,如果在暂时不用的情况下,可设置为节电体眠状态,对电量以及能耗的节省。二零一一年大厦整体能耗有着比较明显的降低,比二零一零年降低了140 t标煤,如图2所示。
图2大厦能耗情况对比
二零零九年度建筑总能耗费约为九百五十九点七九一万元,能费指标为173.263元/(m2.a),为零一零年度建筑总能耗费大约为1 030.826万元,并且其能费指标为186.086元/(m2.a),二零一一度建筑总体能耗费约为936.751万元,其能费指标为169.103元/(m2.a)。而某同类建筑物,其科学管理水平较好的平均能耗水平为100-150元/(m2.a),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节能潜力。
该大厦的电费在一定程度上约占总能耗费用的百分之八十点四,所以,该大厦节电作为节能降耗比较重点的工作,而用电系统进行相应的分析可知,空调系统用电比较大,约占建筑总电耗的百分之十四点八,所以对空调系统能耗的降低对建筑节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总结:能源控制管理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建筑能耗的高低。为了能够进一步的确保节能工作长期以及全面、深入、持续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应建立完整的水、电等几大块能源消耗设施设备台账,相对比较独立考核区域都应该添加装水、电计量分表,不仅方便能源消耗统计过程中的工作,还能够对定额考核计量体系进行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崔艳梅,杨旭峰.能源审计对公共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及意义[J].建筑节能,2014,02:91-94.
审计的必要性 篇7
一、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 对环境被污染和破坏的问题重视不够。七十年代后, 我国开始关注环境资源问题, 为防止大气污染、森林和土地资源破坏, 国家相继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一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80年代初, 有关“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工作在我国悄然兴起, 才有不少专家学者就环境审计问题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探讨文章。
1998年国务院在批准国家审计署的机构改革方案中强化了环境审计的问题, 第一次将环境审计的职能明确赋予审计机关。为此, 国家审计署设立了专门的环境审计机——农业与资源环境保护审计司。
国家审计署为促使环境审计在我国逐步展开做了大量工作, 曾于1985年和1993年两次对兰州、重庆、广州等20多个城市开展了环境审计, 重点对排污费征缴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查明治理环境中收入与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1998年审计署组织有关人员编写 (环境审计) 实务丛书) 开创了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新局面。但是,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 环境审计的工作开展也较迟, 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 但仍缺乏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仍处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 与世界环境审计研究与审计实践差距还很大。
二、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1、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
经济要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的基本政策, 也是每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职责。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 有责任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污染状况和治理情况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 以证实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有关规定, 明确了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履行环境职责的法律地位。《审计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层次的经济监督部门, 在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可以说, 开展环境审计体现了审计的目的, 是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
2、推行环境审计是抑制外部不经济恶性膨胀的要求
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和个人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其他企业和个人又不能有效地从造成这种不利影响的企业或个人那里得到补偿的经济现象。例如工厂排放废气, 污染了周边居民的环境, 居民承受了对健康不利的影响, 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补偿。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手段两条途径解决。在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条件下, 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去消除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政府的行为主要是实行管制和经济刺激两种手段, 所谓管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 直接规定生产者允许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数量和方式所谓经济刺激主要是实行环境影响收费、财政补贴等方式。这些环境保护政策要想得到很好的贯彻与实施, 都需借助环境审计。对环境控制责任的监督, 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责。通过环境审计的控制, 把这种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因素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自身效益和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3、推行环境审计是准确核算国民净产值和企业成本的需要
从宏观角度讲, 长期以来, 一些国家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 在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同时也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若把环境损害值与环保费一并从这些国家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 得到的国民净产值就微不足道了。以生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的损害为巨大代价所换来的经济暂时增长的这种模式将逐渐被世界淘汰。从微观角度讲, 由于企业在计量产品成本时, 只计算了“人造成本”, 而对“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忽略不计, 以环境的无偿占有为代价虚增利润, 这也不利于今后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 广泛推行环境审计就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态资源成本, 从而准确核算国民净产值和企业生产成本。
4、开展环境审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80年代以来随着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其形成中, 尽管国际研究组织和一些学者对其内涵的解释不尽相同, 但对下面的基本定义是有一致共识的:一是强调人类经济行为应当与自然发展相协调, 而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 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二是强调当代人在追求目前发展与消费的时候, 应力求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 不能使后代人由于现代经济过速发展而饱受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果。由此可见, 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修正所确立的一种发展模式, 是一种历史必然的选择。1992年我国政府响应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号召, 提出了以实施可持续发展为龙头的十大对策, 这是我国由传统的环境保护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此后又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 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分别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环境审计就是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产生, 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对政府及各经济组织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进行鉴证与评价, 从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对策
1、扩大环境审计主体
西方国家实施环境审计的主体有环境专家、技术人员以及通常意义的审计人员。而在我国, 因环境审计刚刚起步, 进行环境审计的机构主要是政府审计机构和一些大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 而民间审计却较少参与其中。从我国环境审计现状来看, 无论政府审计机关还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都不可能非常庞大, 人员数量的扩展都会受到阻碍, 因而所能承担的环境审计任务有限。民间审计具有力量强大、独立性强、专业胜任能力高、适应性强等优势, 注册会计师能够在环境审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环境标准的确立, 环境影响的评价, 环境污染的控制等, 均须建立在环境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上, 因而, 环境专家、技术人员参与的环境审计才能使环境审计依据的科学技术含量值增高, 提高审计的准确性。
2、扩大环境审计的范围
基于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使得环境审计的范围也极广泛。从横向来看, 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这三部分, 即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经济满足社会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 及自然满足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永续能力。具体包括企业生产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环境、国家资源开发环境、生态平衡环境诸方面, 无明确的时空限制, 并逐步向计划生育、绿色食品、环保产业、健康卫生等领域拓展;从纵向来看, 环境审计的范围包括有关环保法规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环保机构设置的健全性, 职能的可靠合理性, 监管的效果;环保资金征收、管理、使用的完整性、可靠性、合理性、有效性;环保措施、手段、技术的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以及潜在环境风险评估。可见, 对审计人员来说, 环境审计范围潜力很大。
3、逐渐增加绩效审计
在国际上, 绩效审计重点关注以下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对健康的威胁、对外部安全的威胁、物理环境的退化等。在我国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中, 虽然审计对象是专项资金, 但在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等环节上也将一些绩效评价的内容纳入考虑范围。如, 对天然林保护资金、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的审计, 通过检查林木成活率、树种比例等指标, 对工程完成质量进行了检查;在排污费审计中, 通过对排污费征收、管理环节的检查分析, 提出了完善排污费政策的建议。但总体属于财务收支审计, 我国要跟上国际发展, 必须在审计类型上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
4、加强环境审计立法
环境审计工作要依法审计, 就要有环境审计依据。如果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备、不配套, 则审计监督难以实现。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缺乏环境审计的内容、法规和具体实施办法, 使环境审计实施缺少法律依据。我国加入W T O后, 从环境保护来讲, 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环保要求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因此, 我国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 一方面要通过立法, 完善法律体系, 使环保法律法规与国际法律接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 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等走向制度化, 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 同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 提高环境审计工作质量。
5、企业会计准则中应增加报告环境责任的内容
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想的结合, 主要反映、报告及考核企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的成本价格内容。目前, 环境会计在发达国家已进入操作阶段, 污染损失、资源价格等已列入核算科目。在我国, 环境会计虽然开始了理论探讨, 但还缺乏足够的实践。而进入W T O后我国资源产品价格中未将环境成本计算在内, 而现行的资源管理手段又尚不完善, 这将很难避免发达国家利用贸易方式攫取我国的战略资源, 从而增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时, 不利于对环境管理系统有效性的评价。因此, 加快建立我国环境会计已是当务之急。这样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 明确环保责任, 也有利于各审计组织能够有效介入环境审计, 促进环境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
6、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环境审计除具备常规审计的特点外, 其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都很强, 因此, 它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丰富的会计、审计知识, 还必须具备包括社会学、环境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审计部门为满足上述要求, 可以聘请对环境事项有专门知识的顾问, 也可以鼓励其成员取得注册环境审计师 (CPEA) 资格;此外, 审计部门应当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环境学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重视吸纳环境学、工程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 建立起一支结构优化、高素质的环境审计队伍。
7、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
随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潜伏性影响不断显露, 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不再是仅依靠一国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 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是国际环境保护, 即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各国民众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措施或行动。审计机关在关注环境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国际化的特点。加强国际间环境审计的交流和协调, 减少在环境审计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的重复劳动, 减少环境审计实践中的盲目性, 从而有助于环境审计实践走上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同时, 在联合对跨国环境问题进行审计方面, 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海域污染、河流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上都需与邻国共同采取措施治理, 这也给我国审计机关与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联合进行环境审计提供了条件。综上所述, 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我国进一步发展环境审计, 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将成为本世纪初全球最大、最具吸引力的环保市场之一。我国政府空前地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加大了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 从而为国际环保产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也为环境审计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审计现状进行分析, 阐述了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提出了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发展现状,必要性,对策
参考文献
[1]、鄢波, 杜军.我国环境审计发展模式探讨.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6年, 第3期。
[2]、周占文, 阎晓红.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中国审计, 2001年第9期。
浅析审计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篇8
一、审计重要性的应用
在实务工作中,应用审计重要性需要注意其两个特性、两个层次的考虑以及两个阶段的运用。
(一)重要性的两个特性。
重要性的两个特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考虑重要性:重要性水平是审计重要性的金额特征,即当某账户4 000元的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和决策时,则该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就是4 000元。而如果是由于舞弊形成了错报,无论其金额大小,该错报从性质的角度就应该判定为是重要的;对于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即使无法从金额判定,也应该从性质的角度来判定是否影响了报表使用人的决策,也就是其重要性。
(二)两个重要性水平的区别。
1. 客观的重要性水平。
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是指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经济决策的错报金额,这一错报金额不受注册会计师控制,超出这一水平的错报即为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以外的机构或相关者就是根据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来判定执业的注册会计师是否查出超过这一客观审计重要性的错报,亦即注册会计师是否没能查出重大错报,从而导致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以此来作为评价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客观标准,以及注册会计师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考虑因素。客观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同等条件下所作出的判断为依据的。
2. 估计的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要根据专业经验和职业判断,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对会计报表整体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判定多大金额的错报会影响报表使用人做出经济决策,并考虑财务报表和认定两个层次,确定各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 两个重要性水平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估计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可能与客观的审计重要性水平相接近,也可能偏离客观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接近与偏离主要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谨慎:职业素质高,经验丰富同时保持高度职业谨慎的注册会计师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接近客观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大;反之重要性水平偏离客观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大。
(三)重要性水平的两个层次。
重要性水平的两个层次包括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客观的重要性水平包括这两个层次,注册会计师估计的重要性水平同样包括这两个层次。注册会计师应重视对各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进行估计,并力求使之接近客观的重要性水平,以指导注册会计师收集充分的审计证据,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重要性运用的两个阶段。
运用重要性的两个阶段是指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和在评价审计程序结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审计重要性,并应当考虑较小金额错报的累计结果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二、审计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重要性需要从性质和数量两方面考虑,因此重要性对审计证据也会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产生影响。
(一)性质方面的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性质方面的重要性对审计证据的影响是直观的:因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需要注册会计师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一旦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现象,审计证据就应该多于未发现舞弊时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搜集的审计证据。如果列报项目的省略或误报会单独或共同影响内外部使用者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目是重要的。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影响财务报表使用人做出经济决策的列报证据注册会计师都应该获取,而不考虑该类审计证据的成本效益。
(二)重要性水平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1. 客观的重要性水平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客观的重要性水平存在于注册会计师以外的机构或相关者,注册会计师不能对其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只能对其进行估计,并力求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接近客观的重要性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进一步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不能通过提高或降低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来减少或增加审计证据。
2. 估计的重要性水平对审计证据的影响。
(1)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对审计证据的影响。根据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审计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有助于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收集审计证据,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初步估计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证据越少;反之审计证据越多。即审计重要性水平为10 000元时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多于初步估计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为20 000元时所需要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
(2)再次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对审计证据的影响。随着审计的不断深入,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亦即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再次估计。在确定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确定接受的审计重要性水平接近计划阶段估计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则意味着初始审计重要性水平就已经接近客观的审计重要性水平。这个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搜集的审计证据已经满足充分性的要求,数量适当。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已经搜集的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高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例如初步评估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为10 000元,而再次评估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为20 000元,则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于初始审计重要性水平的估计过于保守,高于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执行了过多的审计程序,收集了超过充分性最低数量要求的审计证据,虽不影响审计效果,但影响了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已经搜集的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但在未来的审计中应注意降低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从而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效率。
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例如初步评估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为20 000元,而再次评估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为10 000元,则意味着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了解的深入,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或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做出了重新估计,重新估计的重要性水平10 000元才更为接近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此时注册会计师认为,10 000元的错报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而原来按照重要性水平为20 000元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没有收集10 000元至20 000元之间的错报,审计证据不再满足充分性的要求。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此时,根据初步评估的重要性水平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第一,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第二,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三、重要性水平指导下的审计过程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篇9
重要性标准是如果一项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决策影响程度大,在临界点之上的错报是重要的。反之该项错报不重要。所以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重要性程度较高,审计人员必须调整和设计审计程序,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查出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
注册会计师确定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某一特定的被审计单位而言,出具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而报表中的错报漏报到多大程度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决策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尺度只有管理当局最清楚。但这个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标准,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具有不可确知性,只能利用对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职业判断进行评估。且目前也没有尺度去评价CPA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接近还是偏离客观重要性水平,所以伴随CPA这种职业判断的审计风险接踵而来,不仅如此,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容许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严重程度不尽相同,但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用统一的量化的重要性判断标准来指导审计实务,将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实践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风险存在必然联系。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较高的鉴证业务,CPA应当确定一个合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CPA考虑到审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对待风险的态度及审计失败承受能力的大小确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应足够低。审计实务中,将审计风险分为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前者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性,与被审计单位本身所面临的环境相关,财务报表本身并不能反映诸如战略风险、经营风险等因素,所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评估必须利用系统观方法把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宏观因素融入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中,如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因素,然后将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针对具体认定层次风险严重性和可能性,确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CPA通过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控制检查风险水平,所以从审计人员角度看,确定各个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能否查出各个认定层次的错报漏报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这本质上属于审计检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进行恰当评估基础上,只有将审计检查风险降到可接受范围之内,才能达到审计后的报表容许的错报或漏报在重要性水平之下,审计风险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水平成反向关系。检查风险是指CPA未能发现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可能性小,即该错报在重要性水平之下,这样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检查风险水平会很低。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某项认定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认定发生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的可能性大,CPA需要实施的审计范围就越大,实施的审计程序类型就要更多一些。当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偏低,CPA估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偏高,虽然重要性水平判断风险增加,但由于重大错报风险水平降低,也可抵消重要性水平估计偏高所带来的审计判断风险,从而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融合前者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界定评定重要性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和检查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
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如果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偏高,CPA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如果可能,可以一方面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另一方面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降低检查风险。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则报表中容忍的错报数额越大,CPA承担的审计风险越小,反之越高。所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水平成反向关系。但CPA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一定要客观,且不可人为降低审计风险水平而提高重要性水平金额。这样反而加大了CPA承担的审计风险水平。CPA在审计开始时,确定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所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初步评出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不同情况下,可能会修正初始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进而分配到各个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会不同。针对各个认定层次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会受到影响,注册会计师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也会多寡不均。这样注册会计师承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会不同,当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评估较高时,CPA所承担各个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水平必须降下来。两者成反向关系基础上才能保证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最低。
摘要: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重心, 确定或修正计划阶段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的客观性, 通过实施两个层次的审计程序, 在无法改变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前提下, 改变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水平, 从而将认定层次所包含的错报或漏报降低在重要性水平之下, 整个财务报表层次的错报或漏报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下, 从而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 审计任务就能顺利完成。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程庆.论现代审计中一个重要概念——重要性[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7 (5) .
[2]张楚荣.重要性理论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作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6 (12) .
审计的必要性 篇10
(一)审计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既是一种象征性标识,又是一种精神纽带和精神支柱。审计文化是指在审计部门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以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审计精神、审计目标和文化信念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将审计部门内各种力量聚集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哲学下,齐心协力地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的一种文化的总和。因此,审计文化内涵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部分,它外显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二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核心和保障,是审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纽带,是审计机关文化理念的主要承载者。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指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是审计文化的核心。
(二)审计文化的基本功能
1. 服务公众。
温家宝同志曾指出,审计工作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这是新时期、新环境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从根本上讲,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两者最终统一到服务上,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地将审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上,也就是我们所说服务大局观、和谐发展观、民本审计观。
2. 恪守独立。
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一旦失去了独立性,审计将丧失掉存在的主体性。审计独立性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方面。审计最重要的独立性是指实质上的独立性,即思想上的独立性。它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依赖和屈从于内外压力和影响的精神状态,必须始终保持超然性,不能主观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这种独立性内在于人们思想之中,没有可视性,是审计能否真正独立的最终决定者,在思想上保持独立是审计人员的最高精神境界。
3. 遵循规范。
审计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了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必须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这样可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
4. 崇尚证据。
审计活动必须是理性的,必须严格依据各种完全确定的证据。审计要达到目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取确定的可信的证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 讲求奉献。
奉献是与廉洁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整个审计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因此说,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
6. 追求进取。
进取,就是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客观上要求审计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承担新使命,否则,审计将无法在时代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审计文化建设的目标
1. 依法审计,客观公正。
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审计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 坚持原则,敢于碰硬。
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而现在一些部门单位财务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勇于同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审计事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当然,审计机关既要鼓励审计人员大胆揭露和处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也要建立起对审计人员的保护机制,成为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避免审计人员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打击报复。
3. 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违法违纪的手段愈来愈隐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甚一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审计机关也应该在打造复合型人才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4. 善于总结,促进规范。
审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规范今后。因此,审计人员要善于把平时发现的个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共性的问题,然后从制度层面去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5. 廉洁自律,无私无畏。
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对经济的监督、评价权力,就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做到正人先正己。
二、我国审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审计文化是促进文明审计、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审计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和谐的根本追求,责任、奉献和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的核心。着力点是审计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建设,立足点、切入点是围绕审计干部从政、勤政和廉政进行的文化建设、思想工作和教育活动。审计机关在经济建设工作中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担负有重要的工作职责,只有大力开展审计文化建设,才能推动和促进审计工作更好地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审计文化能够体现审计核心价值观
审计事业有其文化底蕴及核心的价值取向,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核心价值观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体现了审计人员的精神追求和国家审计的职业特点,伴随着审计事业发展的始终,客观引导着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和审计行为,要始终坚持以审计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让每个审计人员熟知核心价值观内容,将核心价值观与审计实践结合起来,坚持把“保障发展、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立审为公、执审为民”作为第一要义,把“制约权力、提高效益”作为第一要求,将其内化成为一种习惯和行为准则;将核心价值观予以不断强化,从而使核心价值观念为全体审计人员所接受,推动审计人员个人价值观和审计文化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三)审计文化建设是队伍建设的需要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当前少数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些人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工作中敷衍应付、粗糙马虎、效率低下,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有的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盲目攀比,只讲待遇不比奉献。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全体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入手,寻求具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价值体系,把全体干部职工凝聚为一体,把共同的目标和理念激发出的内心的热情转化为审计管理的自觉行动,引导干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成为审计干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四)审计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审计文化既植根于审计机关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精神意识,又渊源于传统的优秀文化。审计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审计工作实际、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和不同层次、不同地方审计机关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予以推进、继承和创新。从学习中提高,从继承中创新,从创新中发展,形成依法审计、执法为民、共同构建和谐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审计事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五)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
把精神与文化、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多形式宣传审计文化,多角度构建审计文化,多层次开展文化教育,多部门共建审计文化,着力发挥审计文化吸引人、感召人、教育人的作用,增强审计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真正从事关审计事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保障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保持审计机关良好社会形象的高度,融入审计各项工作之中,推进审计文化建设。
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由上述论述可知,审计文化建设无论对一个企业,还是国家来讲,都具有具体的作用,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是当前审计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领导,为推进审计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族的文化建设,审计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弘扬审计精神,树立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审计机关要切实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审计文化建设组织机构,落实领导责任,领导者对审计人员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领导者是审计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推动者。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战略来抓好落实,把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业务建设统一起来部署和安排,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不断创新审计体制、制度、技术方法,促进审计事业与审计文化的同步发展。
(二)强化道德教育,筑牢国家审计清正廉洁的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修养是审计人实现理想、信念的重要保证,审计人员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审计实践的能力,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建设,要把道德教育列为审计文化建设的首位,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为抓手,牢固树立“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审计精神。清廉文明是审计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纯洁的道德理想信念给人以鼓舞,纯洁的道德情操给人以理智,正确的道德规范给人以准绳,高尚的道德素质能更好地约束自己做到谨慎用权,守住防线,修正自我。始终用高于别人的标准和严于别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遵守以“八不准”为核心的审计纪律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深入贯彻审计署党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
(三)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审计科学管理水平
审计制度是指导审计行为的具体可操作性的行为规范,是规范行为和价值取向的最有效方式,通过制度将核心价值观予以体现。要坚持把制度的刚性管理与文化的软性影响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规章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引导和规范审计人员的自觉行为,使制度文化成为审计人员内化于心、外见于形的价值取向。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审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和管物。不断完善教育机制、民主管理机制、监督制约机制、科学决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评价等机制,形成制度健全、操作规范、监督有力、运行顺畅的审计制度文化,为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成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审计出精品。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充满生机的审计氛围
以审计精神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审计文化建设向更高、更深、更丰富的方向发展,提升审计干部的精神境界,为审计事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精神保证。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讲文明、树形象、做表率”,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文明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举办审计人员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读书、审计论坛、文体竞赛、书画摄影比赛等活动,促进干部职工身心愉悦、体质强健、激发活力、增进交流、促进团结,以此提升审计人员的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鼓舞斗志,引导审计人员走上积极健康的审计特色文化之路。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干部职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体现审计人文关怀,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围绕重要节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组织献爱心、扶贫助残等公益活动,营造一种文明、和谐、包容的审计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审计团队意识,提高干部职工团结协作的能力,努力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审计工作氛围。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强力实施人才强“审”战略,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营造比学赶帮,人才辈出的良好审计文化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机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推动审计专业化队伍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优化审计人才成长的平台,充分体现公平竞争,激发审计人员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建立各种奖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和奖勤罚懒的政策,采取精神勉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办法,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对先进者、贡献突出者,在晋级、晋升、提拔、任用上给予重点倾斜,真正让优秀人才有位置、有作为。建立吸引人才机制,面向社会招贤纳士,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交流沟通机制,上级审计机关要对下级审计机关进行指导帮助,审计机关之间应加强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审计系统的归属感。建立终身教育机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教育模式,努力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审计队伍,为审计文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四、总结
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用审计文化滋润和熏陶审计人员,把审计文化理念和行为准则根植于审计人员的心中,有助于审计人员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审计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明的审计机关,树立审计机关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审计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维众.浅谈审计文化建设的生存与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4, (1) .
[2].高翔.对国家审计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审计署网站, 2009-7-14.
[3].凌生春, 葛余福.浅谈审计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J].中国审计, 2009, (16) .
[4].刘英来.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 2005, (01) .
审计的必要性 篇11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控制度 内控审计
1、内部控制和内控审计的目的和关系
从广义上说,内部控制与内控审计有着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企业的防范风险能力,提高经营的效率与效果,提供可靠的财务报告和为遵循法律法规提供合理保证。内控审计作为审计部门的一项工作,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能够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对内控制度的运行与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漏洞和错弊,并对内控系统的薄弱环节、失控性质、失控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将改进意见反馈给管理者,事实上内控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的手段。
从我个人几年来的审计工作有感,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不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应强调内控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判定制度的实用性、操作性又离不开执行者的实践和内控审计的检查和评价,内控审计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概要
企业的内部控制基本上分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控制活动类和控制手段类,内部环境类包含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5个方面,控制活动类包含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9个方面,控制手段类包含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等4个方面,上述控制内容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3、企业在完善人力资源、采购业务、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方面的相关探讨
3.1、人力资源控制
人力资源是指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而录用的各种人员,包括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人力资源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智力支持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的控制内容有5个方面:
(1)根据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计划
(2)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通过招聘、竞岗等多种方式招录优秀人才
(3)招录人员后,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招录人员进行试用或相关岗前培训,试用或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
(4)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价,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
(5)建立健全员工退出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
3.2、采购业务控制
采购业务是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和支付款项等到相关活动。采购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梳理采购业务流程,完善采购业务相关管理制度,统筹安排采购计划,明确请购、审批、购买、验收、付款、采购后评估等环节的职责和审批权限,建立价格监督机制,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采购控制的具体内容:
(1)要求企业有采购业务尽量集中,避免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以提高效率降低采购成本。
(2)要求企业建立采购申请制度,依据物资或劳务的类型确定归口管理部门,明确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和审批程序。
(3)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根据市场和采购计划确定合理的采购方式,建立采购物资定价制度,依据确定好的供应商、采购方式、采购价格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退货办法和违约责任。
(4)建立严格的采购验收制度,依据物资的具体情况确定验收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出据验收报告。
(5)加强采购付款的管理,明确付款审批人的责任和权利,依据采购预算、合同、相关凭证等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合理合规付款。
(6)建立退货管理制度,对退货条件、退货手续、货物出库、退货货款回收等做出明确规定。
3.3、工程项目控制
工程项目是企业自行或委托其他单位所进的建造、安装活动。工程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涉及大额资金及物资的流转,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所以要求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必须建立和完善工程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全面评估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规范工程立项、招标、造价、建设、验收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可行性研究与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审计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强化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和资金的安全。
4、关于如何开展内控审计的探讨
内控审计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按内部控制的内容包含企业的内部环境、各类应控制的经营活动及采取的各类控制手段三个方面18种必须进行单项控制的内容。在实施内控审计时要根据被审计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抓住重点参照以下程序:
(1)了解企业或部门的内部控制总体情况。采用被审计单位主动上报、访谈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主要业务及流程、已建立并执行的相关管理和考核制度。
(2)初步评价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功能性和健全性评价,如果认为控制系统正常,可对作为实质性测试的依据,对关键的业务环节的控制效果进行测试。
(3)实施符合性测试。深入各业务环节,检查各项制度和流程的设计情况和执行效果。
(4)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其一,是对内控的健全性评价,被审计单位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较全面的管理制度、是否设置了内部控制机构、对主要业务和管理环节是否有明确的控制要求;其二,是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明确、适用、布局是否合理,内控设计是否适应被审计单位特点和发展变化,是否能对重点环节实施重点控制;其三,是对内控的有效性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措施执行是否有偏差,设置的控制是否真正达到控制目的。
审计的必要性 篇12
一、医院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提高会计报表的可信度
财务报表的审计实际上是一种鉴证业务, 也就是说通过注册会计师也就是独立的审计第三方, 通过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 运用相关的审计技能对医院出具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提高医院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医院的会计报表数据是否真实可靠, 披露的资产负债是否真实, 都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来得到验证, 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不同于内部审计报告, 它是站在独立的第三方对医院的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因此医院出具的会计报告的可信度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医院公益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必须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
在我国公立医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机构, 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和社会福利的职能, 作为卫生事业单位纳入审计监管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而我国的审计体系包括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也就是注册会计师审计, 相对于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而言,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更强, 更能公允的反映被审计医院的会计报表真实性。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都是政府审计, 而政府审计一般都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合法性和真实性发表审计意见, 而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会计报表的合规性和公允性进行的审计, 是接受会计报表使用部门的委托对医院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发表审计意见的一种服务活动, 而且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都有注册会计师本人签字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通过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轨迹, 是否对医院会计报表发表了恰当的审计意见, 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弥补医院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不足
众所周知, 很多医院对内部审计不重视, 有些医疗单位纯粹是为了三甲医院的要求而设置内部审计部门, 而且审计人员也不具备相关的审计经验和审计知识, 因此内审机构形同虚设, 很难对医院会计报表发表真实的审计意见。而就算医院设立了相应的审计机构, 但是医院内部的审计机构只是医院的一个内部科室, 受院长领导, 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平行的关系, 内审部门并没有对财务部门进行处罚的权利, 因此当医院内部的会计报表出现问题时, 内部审计机构往往站在医院内部的角度或者听从领导的意见安排来完成审计过程, 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会计报表的真实情况。而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就能弥补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的缺点, 因为注册会计师是站在独立的第三方对医院的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 会计师事务所跟医院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关系, 因此注册会计师可以客观公正的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 发现问题及时写入审计报告, 并建议被审计的医院进行整改, 最终使医院的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数字客观公允, 达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四、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也会对医院会计核算水平起到提高作用
长期以来, 由于医院事业单位的性质造成了医院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不是很高, 因此医院会计人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很多会计人员缺乏对新会计知识的学习, 而往往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或者约定俗成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而平时又没有相关机构对其财务工作进行检查, 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医院的会计核算水平不高。新医院会计制度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后, 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他们专业的会计知识对医院日常的账务处理以及核算工作提出整改意见, 帮助医院会计人员增长见识, 提高核算水平, 最大限度的保证医院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总之, 医院会计报表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它必将有利于医院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和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新的医院会计制度规定, 医院的会计报表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本文就医院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必要性做了阐述, 说明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提高医院会计报表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新会计制度,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陈杰.试论医院审计工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 (12)
[2]韩荣芳.医院审计中的问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1995 (08)
【审计的必要性】推荐阅读:
审计重要性论文11-14
审计重要性水平运用08-28
建筑施工中工程造价审计的重要性论文11-18
建设的必要性05-19
体系的必要性07-11
监控的必要性10-01
改革的必要性11-02
强制的必要性12-01
刑法的介入的必要性12-04
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