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共12篇)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1
现在, 人们将高职教育称作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主要是为了突出高职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特性。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 如果作为对过去以书本知识为主、学科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批判, 未尝不可。但是有些学校过于强化教学内容的功利性, 忽视了素质教育, 导致高职教育偏离了目标。
一、当代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缺陷
(1) 强调以能力为本, 将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不需要用太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素质, 甚至认为素质教育不是高职教育这3年能够有所作为的。
(2) 强调压缩学时, 将专业教学与政治理论及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当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量减少理论学时, 增加实践学时, 而且面临着整个学制要缩短的改革。面对这些改革, 不少人首先考虑的是减少有关的素质教育课程和学时, 与国际上逐渐增加素质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完全相反。
(3) 强调实践动手, 将实践动手训练与素质教育训练、道德实践对立起来。认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仅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技术或技能, 与素质教育无关;有的教学计划本来就缺乏素质教育的内容, 如果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内容, 就提出减少素质教育的课程与课时。
(4) 具体实施素质教育时, 只注重显性课程而忽视隐性课程和相关的内容。讲素质教育往往重视的是课堂的素质教育, 课后特别是第二课堂的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环境相对宽松, 学生的刻苦精神比较差, 于是在大量自由支配的时间内显得无所事事, 不少隐性的对学生素质培养起重要作用的教育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5) 素质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落后, 素质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内容改革相对滞后。现在多数高职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时候, 运用的方式和方法还是旧的一套, 与现代学生个性发展、现代网络发展、现代通讯发展不相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比较陈旧, 特别是部分素质教育的理论课程与学生的思想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存在较大的距离, 使素质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上问题的存在, 导致高职学生原本综合素质较差的现状不能扭转, 职业素质差的状况难有根本的改变。少数高职生缺乏理想, 生活没有目标, 个人主义倾向非常明显, “钱”“情”成为他们关注的中心和奋斗的目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淡薄, 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令人忧虑。在学习上表现为目的不明、动力不足、方法不对、效果较差。面对学生的这种现状, 高职学生的管理便成为高职学校普遍头痛的问题。不少的学校无可奈何之下, 只能采取半军事化的模式来管理学生,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有时还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产生一些过激行为。
二、高职学生素质缺失原因分析
当代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这种状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使社会生活在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科技对社会发展作用的凸显, 使人们对科技产生崇拜感, 似乎全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凭借科学技术来解决, 素质教育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其一, 市场导向作用的深入展开对传统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其二, 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使人们对道德、传统文化的原有内容提出了修正和完善的要求, 给社会科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使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高校素质教育难以起到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完善的作用, 人们甚至怀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颇
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术性实用型人才, 但学生一跨进校门就开始忙考证, 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会出现“考证”热。对于这种现象, 我们要一分为二, 具体分析实际情况。我们应看到,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职业技能的掌握, 职业的变换, 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做事首先是做人, 万变之中有不变。高职学生学会“做人”应是第一位的, 必须具备“做人”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职业大变动中以不变应万变。
3. 传统学校教育的误区
高职教育的专门化似乎与高职学院素质教育相抵触。其表现是, 第一, 近年来高职学校“做大做强”声势浩大, 其主要表现是发展专业特色, 申报重点专业, 培养专业技能。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上专业课似乎总嫌不足, 因而除了政治、外语课外, 其他文科课程被剔出必修课程体系。第二, 部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对学生的影响, 也无形中削弱了素质教育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4. 高职生源的特殊性
高职学生由四部分组成, 即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生 (一定范围内可免试入学) , 三年制高职学生则来源于中专、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从生源现状看, 在高等教育层次中素质偏低, 而且不同生源又各有其特点, 表现参差不齐。五年制高职生是初中毕业生, 他们年龄小, 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三年制学生, 高中苦读三年, 而后进入高职院校, 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心理不平衡。
从文化素质说, 五年制高职生, 九年义务制教育给予他们的文化知识是比较肤浅、贫乏的。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 直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这一阶段人文科学课程的开设比中小学更少, 而且因专业的差异, 人文课程的开设也有差异。通过高考录取的普高生, 他们的情况要好一些, 但一部分理科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较弱。
从心理素质上来说, 高职学生也有他们的特点。其一, 五年制学生年龄小, 教育界把这一年龄段的教育叫特殊教育期, 表现为逆反心理强。他们大多数刚离开父母, 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使他们不知所措, 因此部分学生一天到晚糊糊涂涂, 懵懵懂懂, 需要重点呵护。其二, 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矛盾的心理, 他们在同龄人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一方面自命不凡, 另一方面又内心脆弱, 有自卑心理。
由此可见, 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工程, 仅仅解除学校的应试压力, 并不能轻松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理想, 还需要从各个教育环节着手去改造我们的传统教育, 方能真正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 处于社会总体劳动链环的终端, 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变已势在必行,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这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09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很多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导致出现了学生就业难而企业招不到需要的人才的现象。因此作为培养职业型、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其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1995年8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应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①由此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人才层次是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其工作场合是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工作任务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社会对一线技术性和实践性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职院校应了解各行业各部门的需求,在教学和管理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等技术人才。
(二)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1.学生就业难。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人才的素质和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与现实均存在一定差距。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很少考虑工作岗位是否适合自己,更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只关注工作条件、薪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导致择业意愿和社会需求的脱节进而造成就业难。
2.企业对高等技术性人才的迫切需求。据统计,即使在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时期,广东省技能人才缺口也高达71.5万人。在一些人才交流市场也会经常看到同样的现象:一方面,揣着学历亟待就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强调的是工作经验和技能,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和企业、行业各部门的人才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培养目标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除了传统的素质教育要求之外,高职院校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素质的培养。
(一)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本网网 )所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能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能活学活用,所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要侧重应用性。学校要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边学习理论边操作实践,使学生具有熟练运用职业岗位主要工具的技能,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也是传统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注重以下心理素质的培养:
1.良好的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对自己的能力、地位、处境和发展前景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此外作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还要具有革新的意思、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我创业的观念。
2.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挫折承受能力。工作场所是艰苦的一线,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找到合适的工作、技术的熟练运用、工作场合的适应等都有一个过程,各种各样的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毕业生因挫折承受力差而导致的逃避甚至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此高校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抗阻能力。
3.与人合作的能力。一线的生产和服务是团体合作的工作。技术人员在指导工人们生产时与其协作,同时还要与上级及各部门协调好关系,要具备人际交往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选定专业时,就开始了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学习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成功的标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设计和规划,这样才能了解自己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针对性地完善自我,减少学习盲目性,在求职过程中能够正确地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自己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能够确定合适的目标,不断地充实自我,达到职业发展的顶峰。
三、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为了使培养的人才能够具备以上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和普通高校有不同的侧重点。
1.以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为核心课程培养专业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专业理论和专业核心技能,才能具有走上职业岗位的关键专业能力。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应和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除课堂讲授外还可以结合现场教学、观摩教学、操作实践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公共必修课培养综合素质。开设“社交礼仪”方面的课程培养高校学生与人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开设“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培养职业设计和职业规划能力;开设和专业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这些课程的教学除相关理论的讲授外,应结合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案例分析、模拟演示等方法。此外,开设计算机、英语等公修课,让学生掌握现代科技手段和获得信息的能力;开设德育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和责任感。
3.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设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程,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其以后的工作和人际交往起到辅助作用,为生活增添色彩。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师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定性,要求其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专业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工作中促进专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达标、具有较高教研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可通过继续教育、短期培训或引进等方法,加强“双师型”教师(既有教师职称又有工程技术职称)师资的培养。还可以聘请企业、行业各部门一批富有经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中级以上工程师、技师或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样就可使学生既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又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了解到职业信息,也可培养出更适合企业、行业各部门需求的技术性、实用性的高职人才。
(三)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
作为教学实习基地,企业是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职业技能的场所,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的考核应与企业合作,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教学与生产相互结合,采用“理论一观摩―操作―指导”的循环教学模式,直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毕业前学校和企业共同给出实习鉴定,作为就业时的能力和经验的证明,为用人单位的选才提供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闫国琦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Jl.教育研究,( 19).
[2]毕明,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问题的认识[J].甘肃科技纵横,2005(4).
[3]王明达,从六方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N].人民日报.-11-10.
[4]陈冀文,月薪八千招不到好技工[N].文摘报.-10-25.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3
一、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政治素质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作为我们培养建筑设备安装技术人才的学校,素质教育责无旁贷。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以人为本、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永远是检验教育成败的试金石。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就告诉我们,学校作为人生的重要阵地,它教给学生的不应当仅仅是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还担负着更重要的使命,这就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的人格,特别是要培育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学校要旗帜鲜明地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并且以远大理想为动力,激励斗志,鼓舞干劲,扎扎实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以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不是束缚人、禁锢人,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目的是构筑人的精神支柱,挖掘创新潜能,调动创新欲望,使其尽快成才。
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还应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青年学生尽管具有一定的现代思想品质,比如越来越鲜明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公平竞争意识等,但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一个人能否成才,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综合素质。因为,一个专业知识很好的人,也可能是一个意志脆弱、依赖性很强的人,但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必然是意志坚强、知难而进的人。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视知识的积累,常常把教育等同于读书,知识积累的越多越好,并把掌握知识的多少当作学生学习的好坏、考试优劣的标准。实际上,做学问不是做作业,做作业只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考试一般也是解决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创新当然要有知识作基础,但不能本末倒置。因为,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更是探索新知识的起点,知识既是事实、概念的描述,更是获得新知识的方法,知识既是相对真理,更是不断探索绝对真理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把传统的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伸展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的精神、与人合作的本领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必须有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把素质教育搞好。学校阶段是人生最多彩、最难忘、最美好的时光。学校也是青少年学做人、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居于主导地位,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即铸造“人类灵魂”的使命。因此,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坚韧的毅力,开拓进取的精神,爱岗敬业、循循善诱的师德,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作风,处处以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学校还应当随时和家长联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家庭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中生活的时间很长,和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行对孩子起着直接的示范作用,对于这一点,作为父母的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为人父母者对此却缺乏足够的重视。现实告诉我们,许多失足青少年,都可以从他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原因。此外,有更多的父母对孩子管教不当。有的只管孩子的分数,不管孩子的思想品德;有的对孩子成长中的某些问题,不是讲道理、说利害,使其正确认识,自觉改正,而是简单训斥或动手打骂;有的不能平等对待孩子,处处以家长自居,与孩子缺乏思想交流,甚至形成“代沟”,致使孩子的某些问题越来越严重,诸如自私、孤独、脆弱等,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主动和学校联系,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着许多令人焦虑的问题,诸如各种各样的游艺场所遍布学校周围,游戏机活动场所任由未成年人随意出入,不健康的文艺刊物随处可见,影视中凶杀、暴力、色情等画面比比皆是。所有这些,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整顿社会环境,治理文化市场和娱乐场所,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氛围,已成为群众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努力把国民素质搞上去,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洪君.“悟性”新说[J].理论探讨,2000,(2):35.
[3] 童庆炳.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4.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的质量和意义, 与之相应的生命教育也随之提上记事日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生命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类生命中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层面的价值,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的生命过程, 让学生了解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尊重生命发展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不仅要让学生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 更要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 使学生的人格层面得到升华。这是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 提高生命质量, 促进生命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当前的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的生命, 必须考虑教育和生命的关系, 即生命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是短暂的, 要想提高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必须掌握生命教育的特征, 把生命教育贯彻得更加彻底, 提高生命在社会中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尊重生命。生命教育中生命的存在是第一位的, 没有生命一切都是空谈。首先必须尊重和珍惜生命, 其次才是让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二是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既要把学生当人看, 尊重人的特性, 又要把学生当学生看, 尊重学生的独特价值。三是融入生活。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必须让生命融入到生活中去。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因此, 必须实现生活和生命的融合, 生命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四是人文教育。生命教育过程中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探讨, 需要的是尊重、关怀和理解, 这就必须在生命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 体现教育中的人性关怀。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 藐视生命的价值, 忽视生命的意义, 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
根据教育部、公安部等机构对北京、上海等十省市的调查显示, 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一件事, 2004年6月14日, 陕西省蒲溪镇二年级学生旷吉娜等4位女孩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买了2包毒鼠强自杀, 被他人发现, 经抢救其余3人获救, 旷吉娜抢救无效死亡。这件事情引起我们的深思, 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漠视。这四名学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 可以看出她们做事是多么草率和冲动, 她们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二是学生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这四名学生不但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而且不珍惜他人的生命, 在同伴遇到危险时, 不但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 生命的意义在她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 她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已经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 禁毒教育、艾滋病教育和性教育需要新的教育载体。
现在毒品已经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潜在杀手, 虽然禁毒教育在我国开展将近十年, 但是, 学校对其还是相当反感, 总是找出各种理由推辞。同时, 艾滋病教育和性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虽然学校在开设这些课程时受很多条件的限制, 但是这些知识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它将学生心理健康、毒品预防、艾滋病预防、性教育、法制教育等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弥补了学校该方面教育空白的局面, 解决了学校教育中面临的设备不齐全、知识不充实、人员不专业等问题。生命教育成为这些避讳话题的教育载体。
(三) 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结合提供学生全方位的保护。
生命教育提倡的是对生命的人文关怀, 提倡进行人文教育, 所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应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目的, 避免只是做理论性的传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 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要爱惜生命, 尊重生命。生命教育不是单纯让学生学到知识, 而是让学生领悟到知识的涵养后, 利用它去帮助更多的人, 而不是成为危害社会的定时炸弹。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教导他们如何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 这也正是生命教育的目标所在, 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 挖掘生命的潜能,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成为充满活力, 健康成长的人。
三、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生命教育的开展过程中,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两点, 一是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 要实现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 必须以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为基础。二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促进, 需要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内心的涵养, 建立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 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因此, 在素质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至关重要, 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一) 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单独设置生命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课程内容要围绕丰富人的生命内容为起点, 努力增强学生的生命内涵, 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 从人的整体发展角度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 教育应该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考虑个体的独特性, 如果生命不被教育所尊重, 那么生命的发展必然会受到制约。因此, 学校在实施生命教育时, 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的丰富教材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还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鼓励教师、学校、社会、家长共同参与, 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 学习生命教育知识。
生命教育的开展并不只是家长的责任, 更是教师的责任, 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共同对生命的意义进行审视, 对生命教育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分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该更加主动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学习生命教育知识, 将生命教育贯彻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样学生才能更清楚的了解生命的含义和价值。
(四) 全方位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在全新的教育形势和课程改革背景下, 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各学科中渗透生命的价值观, 用生命的重要性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根据学生时期的成长特点将生命教育慢慢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让学生有一个由表及里的认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是教师的职责和责任, 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义务。无论何时我们都应教导学生热爱生命, 珍惜生命, 正确认识生命, 提高生命的价值。
自从生命教育开展以来,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教育部门和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学生的生命教育, 提高他们对生命的认识, 帮助他们实现生命的价值, 教导他们珍惜生命、关爱生命, 使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把他们培养成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小东.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林永萍.再次扬起生命的风帆[A].首届生命关怀论坛论文集[C].2006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5
张荣花(讲师)王丽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合肥 230031)
学科分类与代码:62012070中图分类号:X925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由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即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出发,作者提出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应当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培养具备安全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技能人才。针对现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开设安全生产教育课程的措施首先是领导重视安全生产教育,其次是安全生产教育应当纳入教学计划,而不是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再次提出了安全生产教育教学的内容。这为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意识;
The Discussed on the Necessity Safe Production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ZHANG Rong—hua(lecturer)WANG Li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Hefei230031)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disciplines: 620.2070Chinese classified number: X925Literature identification code: A0、引言
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重点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我们在享受丰富物质文化的同时,也承受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件,2011年日本的核辐射事件,这些是影响全球生物、人类的大事故。还有每天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生的不计其数的小事故。这些事故均对企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无法磨灭的伤害。有些事故是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没有达到所造成的,而大部分事故的发生是因为人们没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所造成的。所以提高人们的安全文化素质是当今解决安全问题的最根本、最长远的办法。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的途径首先要培养专业的安全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但仅仅依靠安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和安全工作现状的需要。在此作者提出在高等职业院校各专业开设安全生产教育课程。很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学校安全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到位所造成的,如 2010年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3人死亡。其事故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的;2000年12月25日,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都商厦发生特大火灾事故,造成309人中毒窒息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5万元,其中事故的原因也是无证电焊工违章操作引起。这些事故就是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应用的安全素质所造成的。
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一定具有高水平的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再如2001年上海某船厂发生的吊车倒塌导致36人死亡的恶性事故,死亡者中有9人为某著名高校教师;一位著名加拿大核物理学家为了
[1]阻止可能发生的核事故奋不顾身用手堵住了核原料。最后因受到超量核辐射而死亡。这些事故告诉我们,高水平的科学家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素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所以在高校开设安全生产教育课程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
1、开设安全生产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1.1 教师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
学校,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担负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重任。素质中当然包括安全素质。而且学校老师的思想、观点对学生的影响甚至终生
[2]都难以消除。许多事件表明,正是学校中安全教育的不完全、不彻底,大多数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使得
学生面对形形色色的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甚至做出错误的选择。
1.2是实现本质安全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尤其是制造业人才,满足了我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专业的角度我们知道安全事故的隐患存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维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中,毕业生主要从事产品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工作,如果能在设计阶段、制造阶段能把安全问题考虑进去,那么就能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重视专业课程所对应的安全技术教育。它是从物的方面杜绝解事故发生的一种办法,也是实现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本质安全”的一条重要途径。
1.3 是防止人行为失当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发生的很多事故的原因都表明,学校的安全教育的缺失和不到位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火灾事故中,四位花季少女选择跳楼作为最后求生的办法。在这起事故中,我们在痛惜生命逝去的同时;在责怪她们错误选择的同时;在寻找事故隐患的同时,是否考虑学校的安全教育的缺失或不到位。如果在安全生产教育课上教会学生注意用电的安全、教会学生在发生火灾时应当采取的逃离的措施和办法。这样的惨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学校期间发生的事故归在学校身上,离开学校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发生的事故,从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也受到学校期间老师的影响。
2、现在高职院校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学校各级领导在开会时都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也签了安全责任状书,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也不能消除事故给学生和学校带来的伤害。对于安全生产教育课程,领导不重视,规章制度不健全,学校该采取的什么样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安全生产教育纳入到学校的[3]教学体系中来,学校没有明确的规定。有的把安全教育放在学生处,有的将其放在保卫处,没有把大学
生的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来进行考虑。
2.2 安全生产教育的方式、方法有误
首先,有的学校进行了安全生产教育,也只是零敲碎打,很不正规,致使安全教育没有主渠道,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来。其次,安全教育课时少,有的老师仅仅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没有教给学生该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及紧急情况下得应急措施。更没有考虑其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及后续工作和学习对安全知识的需要。再次,安全教育课的老师不专业,有些是辅导员,有些甚至是音乐老师,根本就
[4]不是专业的安全老师。有的辅导员还利用安全教育课开班会。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安全教育课达不到预
期的教学效果。
2.3 安全生产教育的内容不完善
大多数学校都进行了安全教育但是没有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仅仅局限于心理教育、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内容。没有把专业的知识与安全知识联系起来,没有考虑专业过程中伴随的安全问题。
3、应当采取的对策
3.1 学校领导从制度上保证安全生产教育课程建设
学校领导不能仅仅是在口头上或者形式上重视安全教育,要从行动上重视。根据学院具体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教育课程的管理办法,聘请专业的安全技术人员从事安全生产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教育不是一个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责,而应当切实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来。对于安全生产教育课教学过程中需要的一些物质条件应当充分的满足。保证安全生产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需的经费需要。
3.2安全生产教育应纳入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程
教务处和各系部应重视安全生产教育课程建设,不能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课时多而不开设该课程,安全生产教育课程应当纳入必修课程。
3.3安全生产教育的内容改革
对参加安全教育学习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学习的内容很单调,涉及面窄,主要集中于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实训安全等传统领域,就在这几个领域进行的也都是理论教学,缺乏必要的实践演习和亲身体会。对专业方面的安全几乎就是一个空白。
笔者对几年的安全生产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认为安全生产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3.3.1 通用安全专业知识
通用安全专业知识包括机械安全、电气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防火防爆安全知识。这是知识不仅是专业的人员需要掌握的,也是现代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必备的安全知识。
3.3.2安全法规
对于安全法规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法》、《刑法》的有关内容、《新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消防法》、《交通安全法》、《工伤保险条例》和与专业密切联系的法律。不管从事哪个行业,以上法律均是必备的安全法律知识,这些法律的开展对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均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3.3专业安全知识
针对本专业特有的危险性,开设相应的专业安全知识,如焊接技术专业开设了焊接安全课程,机电类专业开设了相应的机械安全课程等。这些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了解产品本身的安全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有很大的帮助。
3.3.4必要的实践、演练
面对突发事件如火灾、危险物品的爆炸、天然气的泄露、交通、用电安全、自然灾害等情况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可以选择实战演练、观摩、网络视频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离办法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
4、结论
在高职院校开设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课程对于提高专业技能人才的安全文化素质、解决当前我国的安全生产过程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课程的措施与办法。
(1)学院领导应当从制度上重视安全生产教育,保证安全生产教育过程所需要的经费。
(2)安全生产教育不是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应当纳入教学计划并作为必修课程。
(3)安全生产教育的内容要充分结合专业过程中伴随的安全问题,在保证充足理论教学的同时,要进行必要的实践教学。
参 考 文 献
[1,2] 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0.Wu Qing,Xu Kaili.Safety Management[M].BeiJing: Coal Industry Press,2002.10.[3] 李楠,黎霞,程根银.正视大学生安全教育[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10):40-42.Li Nan, LI Xia, Cheng Gen yin.Face up to Safe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5,15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6
摘 要:启蒙阶段的科学学习是学生在探究自然科学道路上的必经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重重,而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实验对小学科学素质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科学;素质教育;心理学实验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民要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来处理科学问题。而科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年龄及心理成长息息相关,这也是心理学的学科特点。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与心理学实验相结合是很必要的。
一、小学科学素质教育的拓展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指的是在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端正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在日后的科技发展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具备科学技能,而不是简单地具备科学知识。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宏观的操控能力,整体把握“公民科学素质”的推进。
二、小学科学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的结合实例分析
小学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课,对照《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是培养国民科学素质的学科。注重科学探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启蒙阶段,到成熟阶段,从接触植物、动物再到整个自然界的生物,发展的变化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而心理学中,结合年龄特点等,与科学学习接轨,辨别科学知识中的真伪科学是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植物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对周围事物都能细心地观察,对掌握植物的特征保留已有的经验,所以,学习中能够唤起记忆,教育者应结合这一特征,应用经验心理学与经典心理学,大胆开拓学生的眼界,不拘泥于教材,为日后的植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学科学素质教育与心理学实验结合的前景发展前瞻
小学生对事物的喜好大多数取决于事物的表面,没有良好的科学规律性,学生虽然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但是在生活中能够不自觉地观察,生活中的注意力要比课堂上的注意力更春风化雨。教育者要把握这一特点,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使学生获得感知,例如,动物的特征,对动物的特征可以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设计观察的顺序,从外部特征、生殖特点与对外界的反应能力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小学科学课是集观察与实验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未来教育者在实施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利用心理学知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必要的。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7
自从1999年国家准备实施素质教育以来, 中国的教育事业走上了新的改革之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先相对, 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就是教育一代新人———高素质的人才, 这种人才, 不只是局限于知识方面, 而是更加侧重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样的,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还是教育内容、方法的运用和改革, 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水平。教师不愿或者不会做的事, 很难让学生学会做;教师不具备的素质, 很难在学生的身上培养出来。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学生良好素质的获得首先取决于具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的引导和示范。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 从高度集中向灵活务实转化。在此过程中, 必然要引起原有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分化和重构。由于心理、认识和情感的原因, 分化和重构的结果往往会发生与原有定势相异的某些逆向型倾斜, 产生“主体性”迷失现象。因此, 近年来, 对教师素质的质疑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一部分教师中出现了追求物质化、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 以及责任心淡化、公德心消减和个人行为失范等不良现象。一些老师对待工作态度马马虎虎, 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觉得有编制就行了, 一点进取心和学习的意识都没有。还有一些老师对待自己的事情很积极, 对待学生的事情却不闻不问。近年来的“范跑跑”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也折射出老师素质下降这一问题。因此, 加强素质教育, 特别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内在的客观要求, 又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只有人格、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如果教师自身心理素质不健全, 人格有偏移, 就会给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 以正确的三观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亲其师, 信其道。”此语道出了师生之间的一种微妙关系, 那就是情感教育, 也就是正面的、积极的情感对于学生的影响。只有人格、心理健康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教师要真正为人师表。在加强师德建设中, 重视加强理论学习, 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在教师中树立“平等尊重、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的观念。我们要宣传校内外优秀教师事迹, 以先进优秀教师的实例为榜样, 坚持正面教育与加强管理相结合。加强师德建设, 必须坚持依法治校, 依法执教。要转变教育思想, 提倡以学生为本, 以德育为先的思想,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二、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导者变成教学的指导者, 由课程的指导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培养孩子的自主创新能力。破除“满堂灌”的陈旧的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 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摆脱书呆子的称号, 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为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教师, 不仅要具备现代教学理念, 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开放式、研究式的教学新模式, 开展合作性教学, 启发性教学, 自主性教学, 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知识构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更新知识结构
过去课程理论强调知识是第一位的, 强调完整的学科体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更新自己的知识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培养能力, 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首先, 教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 用正确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向。其次, 教师还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的精湛。最后, 教师还应紧跟时代的潮流,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科学知识, 有一定的教学法、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修养, 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训练, 不断地发展。
四、提高个人能力
教师能力结构中包括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内容。
1. 言语表达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的能力的主要表现方面。每个教师都应该自觉地注重自己的言语能力的训练, 在语言的表达上力求准确通俗, 深入浅出, 同时要求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不能不分重点, 语无伦次。同时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帮助语言表达。最后,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2. 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所面临的对象是构成为一个集体的班级, 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组织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组织管理能力是教师的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 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上。教师要做好计划和安排, 确定班集体共同的目标, 同时要维持良好的秩序,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舆论环境, 树立良好的班风。同时要组建优秀的班集体领导核心。
3. 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善于观察、熟悉情况、敏捷果断和富于经验的产物, 是教师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智慧水平的结晶。教师不可忽视自己性情的陶冶, 要学会遇事能够镇静、安详, 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要能轻松而准确地判断情况, 谨慎而迅速地做出反应, 满腔热情地进行工作。
4.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大胆创新, 大胆探索, 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 不断更新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当然, 教师素质的培养提高仅靠单一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 需要社会、学校和自身三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人的素质包括社会成员整体和个体素质。社会、学校是提高教师个体素质的外部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因而每个教师都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身修养。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本质,德育教育,重要性,途径
教育是育人的根本,传统的教育发展形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然而,素质教育的产生正是顺应社会大环境的趋势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开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一、认清当下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在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各个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的需要,从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点。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己发挥的空间,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德育教育却是孕育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课程方面必须要做出实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方面要对中学生的学科进行实时的改变,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浅显易懂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其次,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对学生本身的德育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实时实地地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中的活动课程的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和家长能够有很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到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发展,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素质教育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创造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家庭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严建.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部队推进中小德育工作[J].云南教育 (视界版B) , 2005, (12) .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9
一、体育育人的概念及特点
(一) 体育育人的概念
体育育人从广义上看, 是指以练习身体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人的体质, 促进人全面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是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从狭义上看, 是一个传授有关的知识、技能、技术、增强体质, 培养意志品质和道德的教育以及育人过程, 主要是指体育对人的思想和心理产生的影响。
(二) 体育育人的特点
1) 直接参与性。指体育教学主要在于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2) 身心合一体是指体育教学中, 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心理素质的提高, 是在运动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同时作用下得以实现的。运动心理负荷是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发展个性的必要条件。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个性完美发展, 还必须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心理负荷, 也就一定要让学生承受必要的运动生理负荷。3) 动态性是指体育教学是在动态的活动中进行的, 这个特点是体育教学教书育人的直接参与性所决定的。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不是静坐在教室里听讲, 而是在运动场上直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因此, 使其中的教书育人具有鲜明的动态性。4) 社会性这里说的社会性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和自身个性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特定的“社会”环境, 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 参与者往往要根据一定需要, 担任某种体育角色, 并且按照规定的运动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 进行正当的体育行为。
二、体育的育人功能
1) 教育功能。体育对学生的教育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蕴藏着极大潜力和深刻内涵。体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 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它还包含了人们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感悟等等。
a.促进智力发展。体育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学生神经系统的发展, 这就为智力的开发奠定了生物基础。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同时, 视觉、听觉、身体感觉、平衡觉等多个感官均要参与工作, 各种感觉的信息不断传入大脑的各个中枢, 从而活化、刺激了大脑细胞并且改善大脑的供氧量, 并有利于促进大脑思维活动的物质———脑啡肽的分泌, 会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体育活动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 蕴涵着丰富的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内容, 对全面培养观察能力、启迪诱导想象力、广泛训练记忆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b.形成优良品德。体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对学生的人格完善过程和个体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学校体育的德育作用表现在:第一, 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与认识;第二, 学校体育能有效地营造出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微缩社会”, 使学生的道德观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 并且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第三, 学校体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最后, 学校体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责任感和荣誉感。c.培养审美情趣。体育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运动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美。体育不仅可以塑造身体美, 而且这种身体的美还可以带来行为美、心灵美、以及运动美, 四者在运动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结合。
2) 健身功能。体育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最原始、最独特的功能, 是学校体育最主要育人功能之一。
a.促进生长发育, 养成正确身体姿势。主要针对青少年学生, 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身体的可塑性比较大。实践证明, 体育锻炼对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具有重要作用。b.提高机能水平。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机体的功能水平。参加体育活动使人体内的能量消耗增加, 代谢产物增多, 新陈代谢旺盛, 从而使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水平得到改善。c.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体育锻炼对发展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平衡性等素质以及走、跑、跳、投、爬、攀登等基本活动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d.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的变化, 不可避免地使人受到了影响, 人体必须随时调节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来适应这种环境变化, 使人体内外环境能保持相对的平衡。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则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并且可以增强对疾病抵抗力。
3) 娱乐功能。体育是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方面, 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感情、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并且缓解由于学习所引起的神经紧张和疲劳;另一方面, 学生通过观察体育表演和比赛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及精神上的享受。
三、体育的育人优势
1) 连续性。体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自幼儿园到大学) 。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由于体育教育具有延续时间长, 连贯性强的优势特征, 因而可有效保证体育教育效果得到不断的巩固与提高, 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也应是深刻而持久的。2) 顺应性。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顺应了人们身体需要,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而乐于参与, 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这就为体育育人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3) 全面性。体育是学生身心参与的教育活动。掌握技术, 提高成绩是学生身心活动的结果。学生在身体练习中必然伴随着思想、意志、情感等心理活动。因而, 体育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积极影响过程。4) 群体性。体育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游戏与运动竞争, 都是由学生参与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活动。在群体活动之中, 学生既要扮演一定的角色, 承担一定的义务, 又要遵守其特定的规则与规范;既要相互支持, 相互配合, 又要竞争、对抗, 以求取胜。这种具有社会性的群体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现代社会的意识。5) 艰苦性。体育教育活动在室外进行的, 夏顶烈日, 冬迎寒风, 受气候的影响大, 学习环境艰苦而特殊;在学习活动中, 身心要承受较大的负荷, 要克服机体产生的疲劳与酸痛, 要战胜学习中所出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对难度大, 艰苦性强的运动项目学习更需要意志的参与。6) 实践性。体育活动是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学生的行;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作出的指导, 学生主动的付诸实施, 见诸于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与行相统一, 是体育教育的明显特征。
四、小结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10
一、学校领导应重视技工学校素质教育
为了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学校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把素质教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只重视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 而忽视全面素质教育, 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能够掌握一门专业知识, 就可以了, 没有想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因循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淘汰。技工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经济建设后备力量、生产第一线劳动者的特殊教育阵地,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目前由于社会办学面的拓宽, 初中毕业生选择就学渠道大大增加等原因, 导致技工学校入学成绩普遍低下, 加之“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 给技工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根据现状, 对技工学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已势在必行, 应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因素
技工学校是为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摇篮, 在这个摇篮中, 对受教育者影响最深的是教师。这是教育活动内容所决定的, 因为学校的教育设备、设施、教材、教育环境、教师等诸多因素中, 教师是主体, 受教育的学生是客体。在教育与被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中, 教师是按照教学目标, 向受教育者传授能力和力量物化为现实的承担者。即:教师会教且自身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 学生才能学得会;教师善教、爱岗、敬业,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学生才会学得更好;教师业精, 开拓进取, 一专多能, “能文”“能武”, 学生才能学得精而广。主体与客体, 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在知识和技能实践的传授过程中, 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即教师的自身素质, 对学生的素质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当前, 技工学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着思想僵化、知识结构老化等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问题, 有些教师知识层次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水平。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通过素质教育培训和进行各种形式的知识达标培训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自身也应充分认识到技工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要忠诚技工的教育事业, 不要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 在教书过程中, 更主要的是育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 掌握现代素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善于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采用输灌方式, 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依靠自己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要把自己当成是他们中的一员,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另外, 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 针对一些素质较差的学生, 要善于挖掘他们的特长,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接受素质教育的兴趣。
三、改变教育思想, 由培养一技之长, 转向培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技工学校培养一技之长是人们由来长久的认识, 但我们目前面对技校生的生源是经中专、高中、中师等几经筛选下的这些初中毕业生, 不但文化素质低, 其他方面的素质也不高, 为使这些技校生“低进高出”, 在培训知识和培训某一技能的同时, 重基础素质教育, 渗透人文精神, 在文化基础课中增加人文学科的比例, 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如劳动观点的培养、礼仪修养, 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等, 培训目标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发展。
技校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 可塑性较大, 在这个阶段, 如不注重接受素质教育, 将来可能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技工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 技校毕业生将充实到社会各个行业去担当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这就需要他们既能适应现在工作的需要, 又能适应将来生产发展的要求。有的学生认为将来反正是工人, 只要学好专业知识, 会操作就可以了, 其实这种观点是没有看到社会的发展速度, 不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是不切实际的观点。现在,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如果光会操作, 将来手工操作被自动化控制代替, 这些人将会不懂新机器的原理, 不会保养而被淘汰。为了能够适应将来社会, 学生必须注重技校阶段素质的培养, 在技校期间, 不但要一专多能, 政治觉悟高, 学习目的明确, 学习主动, 努力掌握科学知识, 还要在其他方面培养自己, 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11
关健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必要性
作者简介:邓雪妍(197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面上项目(项目编号:W2011-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130-03
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将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大学生育人教育的核心地位。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基础,结合与理工科专业密切相关的科技创新及应用教育,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综合型人才培养教育中不但必要,而且必行,这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在需要。
一、优化知识结构的需要
知识结构是理工科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优化知识结构,使其在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多学科的知识,也就是说,具备丰厚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方面的知识,成为全能型人才。而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人文素质是优化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条件。
第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化知识消化吸收的能力,促使他们以更高地文化品味观察与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他们学好科学知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有利于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新和探索。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理工科大学生广泛接收创新知识和新鲜事物,并能正确判断接收的新知识和新事物,以做出合理而科学的接受和舍弃。这就是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学科单一、专业性强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教育的特点,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不断丰富和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他们对各种学科知识的补充和储备。开拓视野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过程,这些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能力的指引下,学生会更主动、更深刻地探讨科学的发展,进行科学的实践和创新。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将理工科大学生培养成为智商与智慧并存的通才,让学生主动参与事物的变化与变迁,成为对知识领域充满好奇的探究者。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只有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广的思维领域,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并得到全面的发展。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丰富的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进入社会打下强有力的竞争基础。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专业知识、人文修养和开阔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增强适应能力的需要
作为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大学生掌握着现代建设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这也反映出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反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人生活的社会错综复杂,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社会关系盘根错节,社会问题形形色色,大学生要适应这样复杂的社会,必然涉及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适应,必然需要具备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因而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际上就是这些适应社会方方面面的能力的综合体。[1]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概括为学习适应能力、社会工作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认识和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如下几个重要作用。
第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否,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人,那么一个国民素质高和现代化人才辈出的国家一定是屹立世界的强国。现代化人才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过程中能积极地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创造思维和高素质的人。[2]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以智力能力为主导的,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在培养高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素质的过程中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其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是理工科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理工科大学生带着所学的科学知识进入社会,社会环境好似他们扎根生长的“土壤”,“土壤”的优劣决定着他们是否能茁壮的成长。社会环境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是他们成才的保证。培养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开发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这种对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成为人才的重要保证。
第三,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需要表现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产生人的行为的原动力。[3]因此,当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要,分别是生存、活动、交往、发展、成就五个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也是随着社会化的进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因为受教育的层次高于其他同龄的青年,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和发展的目标自然就会更高。理工科大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国家、应用于人民,为国家发展进步服务,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发挥其自身才能,那么,他们的自我发展就要以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来适应社会需要和满足个人需要。
第四,是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理工科大学生的重任是继承老一代科学技术人员的事业,继承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接班人。理工科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以最短的时间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
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首先,它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它不是单个的素质,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再次,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是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个人发展来说,既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又圆了他们的职业梦想;对学校、社会、国家发展来说,更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就业能力可以直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能力和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全面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就业竞争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技能、合作能力、求职能力等一些基本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高低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实践依据。然而在专业技能理论的驱使下,理工科大学生受到专才教育地影响,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认为只有学好专业技能才能更好的就业,往往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和就业后所起到的作用。与就业能力息息相关的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就业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提高个人就业前途所必须的各种相关素质的总称,包括心理素质中的可调节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独立处事能力等。适应能力的高低可以客观反映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决定就业后能否胜任工作、能否适应社会的关键要素。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和较强适应能力的学生,在就业后他可以很快进入自己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能够虚心向老技术员、老工人请教技术上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所以,理工科大学在教育理念中要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学、艺术、历史知识等方面的修养,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和文化品味,将人文与科学素养相融合,完善人格,有助于整体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就业需求。面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格局,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培养具备文理工知识结构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世界教育界改革的新潮流。通过文理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知识间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成为可协调持续发展的人。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4]也就是说理工科大学要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当前理工科大学改进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最明智的选择。而文理工知识俱全的人才,其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必然会高人一筹,也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理工科大学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力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优化和智能的开发,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新思维,有利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公德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又要具有文学艺术修养、较强的社交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素质等人文素养。只有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完美结合的人,才能在专业研究领域有着更好地思维拓展与探索的精神。理工科大学要顺应知识时代的发展要求,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培养出更多地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那么摆在理工科大学面前的培养模式将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创新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造,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和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也就是说,没有创新,知识经济的主体便失去了生命力。在当代,创新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进步和地位,也就是说世界各国间正经历着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战争,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强大武器,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型的人才成为打赢这场战争的关键之所在。
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发展难题就是必须有自主创新的科学技术,就此,也预示着我国的发展将进入到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理工科大学生在这场变革中,首当其冲的成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变革中的中坚力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有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原有生活条件并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同样是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的陆登庭也认为:“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5]
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精神,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机遇并把握机遇,这绝不仅是因为有高智力的原因,而是各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完美体现。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曾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6]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要适应时代潮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就必须把握机遇,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的发明都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很好的融合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创新型人才必然要有创造性思维和完善的人格。例如,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他不但精通专业科学知识,同时也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将中国历史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美学与物理等知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显示出科学家深厚的文化底蕴。
加强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对于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工科大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一专多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深度,为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五、提升情商教育的需要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又称情绪智力,简称EQ,是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才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7]情商是一種能力,可以感觉、了解和有效应用情绪的力量与智能作为人类的能量、信息和影响的来源。情商不只是显示出理性的智能,但却是来自人内心的智慧。情商会让人学会认同与珍惜自我和他人的感受。情商鼓励人继续探索自身特殊的潜能,及启发人内在最深处的价值与渴望,将思想转化为现实。情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是后天的,是可以培养的,但是绝不是靠读书、考试等方式,而是经过自我评估、自定目标,并有序的迈向目标的过程。80%情商+15%智商+5%逆商(逆向思维能力)=成功人士。在成功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其他非智力因素其中主要是情绪智力因素占了80%。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情商是一种驾驭自己的能力,包括驾驭自己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思想,驾驭自己的意志,控制和协调构成自己心理过程的不同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让自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也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对人情与人性的深刻了解和理解,对人的需要的内容、形式的了解,对人的感情的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对人的感情的表达方式的理解力,对人际交往的内容、原则、方式及规律的了解和运用能力,爱的能力等等。
情商培养是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情商是涵盖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而素质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诸多方面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其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从其内容来看,情商培养应包含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中,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丹尼尔·戈尔曼甚至指出:“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8]
第一,同理心教育。情商教育的同理心是指培养大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在事物发生误解和争执的过程中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理,体会他人在处理事情上的感悟,达到消除误解的目的,建立充满理解、鼓励和尊重的合作团队。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20世纪70年代是学会生存,21世纪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9]同理心理的建立,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其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会其他学生的想法,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形成一个友好的、和谐的氛围,在这种友好和谐氛围中相互鼓励、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共同合作。同理心可以去除大学生自身过于独立的个性,学会谦让,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第二,自律教育。自律教育可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自律是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包括自身在面对压力和各种事物时所保持的情绪上的控制能力和清醒的判断能力,在处理各种事物时,去除遇事不冷静的心态,学会井井有条处理事物,保持平和的心态等。自律教育要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上,宽以待人,严于律已,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客观的处理遇到的问题。
第三,沟通教育。情商教育可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养成,也是解决问题,打开人与人心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沟通可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理工科大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更应该学会自律,相对于文科学生,他们性格上有偏内向的特質,遇事会深藏于心中,不愿与人分享,很容易走向极端。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教会和引导理工科大学生打开心扉,学会述说和倾听,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交往能力,有助于养成他们的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不断的增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改善知识结构,增加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培养“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精神;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大学生,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融入社会的生活,与社会、与他人具有亲和力,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有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要具有很好的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宋春宏.思想道德修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丁玉泉.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7-79.
[4]爱因斯坦.论教育[J].教师之友,2000,(9).
[5]陆登庭.哈佛校长坦言挑战[N].中国教育报,1998-05-04.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7]刘光艳.大学生情商培养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8]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情绪商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董洪霞.大学生情商教育问题的深思[J].潍坊学院学报,2007,7(3):140-142.
(责任编辑:孙晴)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篇12
关键词:舞蹈教育,必要性,青少年,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美感价值的艺术形式表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比重。
1.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在素质教育中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 从教育方式上来说,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舞蹈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美德的升华对青少年有较好的影响,能让青少年在学习的时候对其所蕴含的含义和道德产生一定思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在素质教育阶段应该针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进行舞蹈教育,这样才会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道德品质助益。
2.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舞蹈的审美特性能促使青少年对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情感与含义进行思考,在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能促进青少年对生活中的一些美的存在加以思考,并将这种美感经过抽象思维的升华与舞蹈的动作形式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舞蹈的学习与认识,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 舞蹈是一种模仿性较强的艺术,通过青少年自身的模仿过程体会到的关于舞蹈的感情和精神,利用联想思维进行联系和分析,对青少年的各种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高。
3.有利于青少年气质的培养
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气质培养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和对青少年形体气质的培养。
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带给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动作能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陶冶和锤炼。 沉浸在舞蹈学习中,青少年能够更多地发现艺术的魅力,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并且不断把自身的欣赏趣味往更加艺术化的方向引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气质。
舞蹈对于青少年的形体训练作用更大。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适当的形体训练可以对青少年的不良体态进行纠正,也可以塑造青少年在发育期中的健美肢体。舞蹈动作对青少年的协调性和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动作协调性和血液循环,改善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的身体状况,促进其身高生长及肌肉的拉伸等,对其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善。
4.有利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
舞蹈是艺术形式中借助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做出的最具有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舞蹈所体现出的情感可以对人的心灵造成较大的震撼,使得人们能够较为直接地体会到舞蹈所带来的感情。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这种途径为青少年培养正常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正确的审美观。舞蹈教育就能让青少年在接触不到很多艺术形式的情况下对艺术的评价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提高青少年对于艺术的欣赏标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5.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好的艺术对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舞蹈对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抒发自身感情、消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的训练过程一般都不会很容易,这样也能训练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完善。
【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推荐阅读: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论文07-10
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09-23
论舞蹈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07-04
试论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08-11
创业成功的必要素质10-06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09-02
酒店职业素质的重要性09-07
浅谈提高企业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性及措施10-08
法制教育融入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论文05-31
普法教育的必要性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