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训练的重要性(共10篇)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篇1
在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的大背景下,体育被人们重视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学校的体育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体育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体育课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包括个性心理、心理健康、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等内容。在学校体育达标测试中,高考体育生既有升学压力又有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任务,加之参赛经验不足,他们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影响了体育成绩的正常发挥。因此,对于学校学生来说,提高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教学中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这项课题的研究对于增强高考体育生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省的体育高考项目主要是100 m,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这3个项目,主要考察高考体育生的爆发力,对于心理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1 浅析心理素质训练对高考体育生的重要性
在高考体育考试竞争激烈和紧张的条件下,考察的既是学生100米,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等必考项目的能力,亦是对学生心理稳定性的考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帮助高考体育生控制和调节心理状态与行为,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高考体育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1]。
1 . 1 心理素质训练有利于学生保持稳定的心态
100 m短跑重点考察高考体育生在短时间内的爆发力,原地推铅球考察学生的臂力以及专项技术,立定三级跳远考查的是学生的弹跳能力。这三项运动成绩不可能一蹴而就,与学生们平时的表现密切相关,在平时的技术训练过程中适当的添加心理素质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项目成绩,保持稳定的心态。加强考前技术与心理适应训练,培养心理稳定性考前技术与心理适应训练,对创造优异成绩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做好考前的技术心理准备,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技术,取得考试的胜利[2]。相反,如果学生们不能正式自身的平时项目成绩,只是希望高考时能够侥幸取得高分,可能心情就容易浮躁,难免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为高考体育与其他比赛不同,它是全面素质的测试。稳定的心态能够让学生看清自己的能力,项目成绩好的学生就容易戒骄戒躁,保持自身的成绩;项目成绩较弱的学生,也能够及时的改进,不断地取得进步。
1 . 2 心理素质训练有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高考体育生而言,来源于超越自己,表现为超越他人。在前期的训练中,由于体质原因或者是学生没有掌握100 m,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等项目的技术,难免会离标准要求有一定的距离[3]。所以体育生们可能会一时受挫,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形成一种压力。这时教师们便可以通过各种心理训练,如讲解上届的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恐惧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保持头脑清晰、面对现实、勇敢面对、不要逃避,坚信自己能挫败挫折。自信心增强的学生就可以合理评估自己的水平,能够正确对待考试的成败,学会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高考体育生心理素质训练方法研究
运用合理的心理训练方法,对于增强学生们对高考体育训练项目的兴趣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在心理上完全的接受了100 m、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等项目后,才可能会愿意和积极配合锻炼。因此,合理适宜的高考体育生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2 . 1 锻炼学生快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我省的高考体育考试时间一般都是固定的,然而天气、场地等因素确实随时都有可能变化的。在平时项目训练时可以适当的选取不同的场地、气候、道具,让学生渐渐的适应各种环境并产生各自的应对方法。大风大雨、场地湿滑、人数多少等客观上影响运动员水平发挥的因素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历过考生才会学到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去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同样在赛前教练员也可以多让学生们自己设想体育考核中可能出现的客观因素使体育考生做好心理准备,为体育考核中应付客观因素提前打好预防针,为考生在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4]。心理适应训练是要求考生在任何环境、气氛、场地、程序都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使自己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运动水平,取得好成绩。一般的体育训练可能更多的是选择在课间操或者是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为锻炼学生对时间的适应性,考生在参加考试前,要科学地作出安排,因为高考的时间与不同的项目有关。因此,在考前要充分考虑训练时间和场地的安排进行适应性训练。时间上要分上、下午进行训练,多走出学校到其他场地进行适应性训练,多与兄弟学校联合组织考前模拟测试,认真组织裁判,按高考体育加试要求,严格要求考生一次性的参加各个项目测试,另外组织群众、学生前往观摩,造成体育加试时的气氛,使考生适应环境,增加临场经验。
2 . 2 制定合理的心理计划, 确定奋斗目标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体育生一般来说,文化课的成绩都不太理想,选择体育考试主要是想取得一技之长。教师们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为高考体育生们制定一份合理的心理计划,激发其积极参与锻炼的动机。学生们亦可以让自身的人生目标引领自己前进,训练苦了、累了就想想心中心仪的大学,然后咬牙坚持下去。因为我省的100 m,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这三项高考体育项目最终成绩是跟学生平时的训练成绩密切相关的。学生们在目标的激励下坚持日常的体育训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的改进自身的技能,相信在高考时不会有什么差错。
2 . 3 锻炼学生合理控制情绪的能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心情好时,做什么事都得心应手;反之,心情糟时,做什么事都不顺利。情绪无影无形,却对高考体育生的最终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学生们可以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可以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迎接高考,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体育教师可以在平常的训练、相处过程中,尝试着了解每一位学生,利用呼吸调节、言语调节、肌肉放松练习等方法来缓解学生焦躁、紧张的情绪。另外,还需要给学生相应的自由,让其拥有时间和精力来发展其他的兴趣爱好,这也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控制情绪的方式来缓解不安的情绪[5]。100 m,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这些考试项目考试的时间一般都不长,所以学生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考试。如果前一项成绩并不理想,学生不能及时的调节情绪的话,那么就很可能影响到下一科的考试,从而影响整个体育考试的成绩。当学生在短时间内调节好情绪,就可以沉着的应对考试,也许能够补救某一科成绩的缺憾。
3 结语
高考是体育生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影响深远,所以高考体育生在因心理压力较大,在项目考核时发挥失常是情有可原的。近年来,在高考体育训练中,我省不仅注重对学生100 m、原地推铅球和立定跳远这些项目的训练,同时,也注重加强学生的日常和考前心理训练。适宜的心理训练有利于高考体育生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能自觉确立考试的动机和奋斗目标,不断地增强自信。教师们在日常训练中,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各种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素质过硬的高考体育生一般都能够做到主动从难、从严要求自己,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发起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树立必胜信心,变被动为主动,最后也能够拿到可观的成绩。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篇2
关键词: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重要性
1.前言
核心即中心,人体的核心是指除开头部和四肢以外的躯干中心部位。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是人体核心最重要的两个基础概念。核心力量是指把人体膈肌以下,盆底以上的肌肉组织的稳定性为四肢发力建立起一个支点,使得上下肢力量能得到传递。核心力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体重心、稳定人体中心部位,从而使上下肢的力量传递达到最大化,且避免传力过程中造成损失。核心稳定性的定义为: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躯干和骨盆肌肉组织的之间相互衔接稳定,使得上下肢的发力能从核心支点中发出,能更有利于力量的发生、传递、以及控制。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2.核心肌群定义
目前,国内外对人体核心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对核心肌群的归类却有着较为一致的划分:位于腹部和脊柱附近的大肌肉为核心肌肉,其中包括膈肌、竖脊肌、位于胸廓下缘和骨盆之间的腹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形成腹后壁的肌肉(腰方肌)、髂肌、腰大肌、臀大肌、和胸肌筋膜等主要的核心肌肉群。
2.1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是指把人体膈肌以下,盆底以上的肌肉组织的稳定性为四肢发力建立起一个支点,使得上下肢力量能得到传递。核心力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人体重心、稳定人体中心部位,从而使上下肢的力量传递达到最大化,且避免传力过程中造成损失。核心稳定性的定义为: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躯干和骨盆肌肉组织的之间相互衔接稳定,使得上下肢的发力能从核心支点中发出,能更有利于力量的发生、传递、以及控制。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2.2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随着核心力量的热潮引入,我国已经将其运用于各种竞技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实践表明,运动员要想在竞技场上表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和优秀的专项成绩,肌肉神经系统必须具备足够的力量、协调、稳定与控制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能力。力量训练除了上下肢的力量训练外,还包括躯体以及骨盆力量的训练,即核心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指训练膈肌以下,盆底以上大小肌群的协调、力量、稳定。核心力量训练初期主要是训练它的稳定性。运动能力的强弱首先取决于机体是否有良好的核心力量。核心力量提高运动机能、增强躯干以及骨盆的稳定性、优化机体的平衡性、提高控制能力、使力的输出达到最大化、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节省能量消耗、增加大小肌群的训练效果。许多教练员在田径、篮球、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中都启用了核心力量训练,而且都取得了较好都效果。研究人员通过对核心力量训练与非核心力量训练进行的实验研究照组,结果表明核心力量训练明显优于非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分为动态稳定性、静态稳定性。这是由不同运动项目的各自特点所决定的。动态稳定主要是为动作的产生和控制提供保护。只要包括局部肌耐力、关节周围组织的柔韧性、协调性、敏感性。静态稳定性是指机体做成某种动作后,对其姿势和平衡提高维持。稳定性训练的作用包括:增强机体本体感觉功能、提高能量的输出、减少能耗、改善机体的协调与灵活性、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和重心、优化动作姿势、建立完整的运动链、為四肢运动提供支点、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核心力量稳定性的训练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核心肌群,这些肌群在运动过程中可加固稳定躯干,也可以把来自各个方向都力量有效传递到另一个方向。核心稳定训练可以充分调动神经肌肉控制系统,提高核心肌群力量,为更好完成动作打下结实基础。
2.3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运动康复实践的重要性
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其最早运用到康复医学中。核心力量训练能促进人体循环系统功能,人体的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动力器官是心脏,运输器官是血管,而具有防御功能的则是淋巴管。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为机体的细胞提供运输能量和代谢。研究表明增强核心力量以及核心稳定性对循环系统有着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此外国内外许多医学专家认为,慢性下腰痛的主要病因是机体核心区域肌肉力量薄弱。慢性下腰痛是临床常见症状,由非急性病长期作用于机体而引起下背部、腰骶部以及臀部慢性疼痛。下腰痛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其中核心力量薄弱以及核心稳定性失调视为主要原因。当核心区肌肉力量下降以及稳定性失调情况下会引起腰椎稳定性失调和生理幅度改变。腰椎节段的脊柱结构和相关附着的肌肉,为腰椎的稳定性和生理幅度产生重大影响。腰部前后屈肌伸肌的肌力大小是决定腰椎主动稳定性的重要因素。Lowback患者的腰部屈伸肌力下降,其中伸肌的肌力下降最为严重,这样就会导致腰部前后肌力失衡。当腰椎肌源性稳定力减退,由此就会引发腰椎稳定性下降、腰骶关节失稳。腰椎部的拮抗肌、主动肌、离心肌力、向心肌力相互之间达不到平衡易造成腰部长期劳损,疼痛久经不愈,患者苦不堪言。在针对慢性腰痛患者的药物以及传统康复治疗手法的同时。还应加强核心力量以及核心稳定性,尽可能避免因肌力失衡引起的慢性腰痛。
3.结论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篇3
随着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在中国的传播, 以及人们对其重要性的理解, 职业生涯规划越来越受到企业、单位的重视。同时, 在高校里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目标不清晰、人格缺陷、素质低下、毕业即是失业等状况, 各高校也意识到如果大学生能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以上所提的负面情况, 甚至能够使大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因此, 高校已经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特别是有一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将其纳入为常规的教学计划, 是必修课程。从宏观的角度上看, 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 订立课程大纲, 这一系列的手段能够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上了学校总体的日程表上, 是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大动力。
然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如体育竞技、社会实践等活动, 成绩能立竿见影。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成果往往要通过1~2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且教育成果显现的方式也不规则, 可能体现在某群大学生理念或者是他们的行为特征上。要收集汇总这些成果, 也是不容易的。因此, 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支撑力度上, 经常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领导很看重, 但是实际考虑问题时不会放在更高的优先级上。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学时数上经常被压缩再压缩, 资金上也没有分配更多的资源, 授课老师应该接受的培训也少之又少。
在这些情况之下,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老师授课时间只够简单介绍规划的意义及一些理论。通过一两次的小游戏, 例如六岛环游、价值观拍卖这些游戏, 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体验。但是, 随着现在学科建设的交汇点越来越多, 很多的小游戏已经被其他思想政治学科使用, 使学生上课时对这些环节失去兴趣, 加之空洞的意义以及理论性强的章节使学生更加产生厌恶的感觉。最终使学生有较高期望值的课程最后变成鸡肋。
二、素质拓展环节的优势及其作用
一些心理学家和军事专家经过研究得出:当灾难来临时, 决定你生存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心理素质。随着大学扩招, 人才引进,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大学生仍然存在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自傲或自卑、意志力薄弱等问题, 制约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针对心志、身体、品格三种基本素质,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 使受训者的人格素质和潜能得到提升。
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 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各项素质。在自我分析、环境认知的时候, 我们也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各项素质进行分析。但是, 现实上是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分析, 不知道应有的素质是什么, 他们是怎么样的, 如何去描述、说出来。这些情况应该都是理论教学过多, 在解释内容的时候很难达到让学生理解的效果。最后导致学生学完以后都是云里雾里的。
素质拓展是体验式的。素质拓展拥有以下的优势:1.增强个人和团队的自信心;2.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团结;3.促进沟通与交流, 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4.锻炼身体的灵活、协调性;5.培养乐于与人相处共事的态度;6.它还是一种面向问题的学习方法, 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决策意识、领导意识和对团队内成员的强弱项进行分析的意识。以上的一些优势正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 我们培养学生的其中重要的目标。
通过素质拓展环节, 能够让学生一方面在体验式的活动中学习到职业生涯规划一些重要的知识, 并且能够通过活动的载体清晰地记忆起来, 增加了内容的可描述性和可重复性。通过体验式的教学, 才能使空洞的、理论化的知识更有效地传播到学生这个载体中去, 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意义。
三、做好素质拓展环节的关键点
总体来说, 素质拓展训练在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中比例是比较小的, 甚至没有。要保证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 必须注意几点:1.指导教师的素质。指导老师是整个拓展训练的灵魂。在整个环节当中, 指导老师是起着引导、总结、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只有提高了指导老师的素质, 素质拓展环节才能够有效果。2.课程学时的支撑。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 学时少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只有在增加了现有的学时数上, 才能增加素质拓展环节的时间, 达到更好的效果。3.场地及设备条件。素质拓展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备, 所以在考虑课程建设的时候, 要考虑到如果整合学校资源, 为该环节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支持。4.制定出训练的评价标准。建立起合理的训练效果评估标准, 使拓展训练的成果有据可依, 有据可查。
摘要:为让大学生能够尽早地树立目标, 训练和提升人格素质, 各高校都积极制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然而, 课程讲授效果不佳、学习兴趣下降是该课程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本文将从如何通过在课程中加大素质拓展训练环节, 打破职业生涯规划课死板、理论性强、内容空洞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素质拓展训练,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崔建祝, 杜峰.高校如何做好学生素质拓展训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 .
[2]程金夫.职业院校开展综合素质拓展训练初探[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8) .
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 篇4
1超负荷原则。负荷是决定力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超负荷是指负荷接近本人平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或超过以往已适应的负荷。超负荷训练能对肌肉产生较大的刺激,使肌肉产生相应的生理学适应,导致肌肉力量增加。如果只用平时所能克服的阻力练习,肌肉力量只能保持在原有水平。因此,采用对抗最大或接近最大阻力的练习。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
2渐增阻力原则。在力量训练过程中,由于超负荷训练而使肌肉力量增长。随着力量的增长,应逐渐地增加负荷,以使肌肉经常保持在超负荷的条件下工作,从而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直至挖掘出最大的力量潜力。
3专门性原则。力量训练要有针对性,应尽量与专项力量的要求及专项技术结构特点相一致。表现为发展肌肉力量时,不仅要着重发展与运动专项相关肌群的力量,而且要使这些肌群的运动形式与正式动作在结构上极其相似。因为不同的专项练习对身体各肌群参与活动的要求不尽相同,而不同的活动部位、不同的动作结构,对神经系统协调能力、运动单位募集以及局部肌肉代谢的影响都有所不同。因此,力量练习最好与正式练习结合进行。
4合理练习顺序原则。力量训练中应考虑肌群的练习顺序,一般应是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因为小肌群在负荷中较易发生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肌群的工作能力。为了保证大肌群的超负荷训练,大肌群应安排在小肌群疲劳之前练习。福克斯提出了一些主要肌群的练习顺序可供参考:①大腿和髋部;②胸和上臂;③背和大腿后部;④小腿和踩;⑤肩带和上臂后部;⑥腹部;⑦上臂前部。
此外,在安排训练计划肘。注意不要在前后两个相继的练习中使用同一肌群练习,以保证肌肉在每次负荷后有足够的恢复时间。
5系统性原则。力量训练频率的安排,对力量增长的效果有不同的影响。实践证明,训练频率高、力量增长急速者,停止练习后力量消退得也快;而训练频率较低、训练时间较长、力量缓慢增长者,停止练习后力量保持时间则相对较长。
二、几种力量训练的方法
1等张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等张练习是肌肉以等张收缩形式进行的抗阻力练习。包括抗体重的专门练习(如引体向上)和抗外部阻力的力量练习(如推举杠铃、哑铃等)。由于等张力量练习是肌肉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的负重练习,不仅能有效地发展肌肉力量,而且还能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
2等长练习(静力性力量练习)。等长练习是肌肉以等长收缩形式进行的抗阻力练习,如手倒立、直角支撑等。其生理效应是使神经元持续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有助于提高神经元的工作能力,能有效地发展肌肉绝对力量和静力耐力。
肌肉做等长力量练习时,既节省时间及能量消耗,又能有效地提高力量。特别是对那些动力性练习中不易锻炼到的肌群和力量较弱的肌群,也能有目的地得到锻炼。但等长练习的不足之处是对动作速度及爆发力有不利影响,同时由于缺乏张弛交替的协调支配,对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性效果不明显。因此,静力性力量练习应和动力性力量练习结合进行,尤其是儿童少年不宜多采用等长练习。
3等动练习。等动练习是借助于专门的等动练习器进行力量训练的方法。等动练习器的结构是在一个离心制动器上连一条尼龙绳,由于离心制动作用,扯动绳子愈快,阻力愈大。所以,器械产生的阻力总是和用力大小相适应。在整个练习中,关节运动在各角度上均能受到同等的较大负荷。从而使肌肉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均能产生较大的张力。
4离心练习。肌肉产生离心收缩的力量练习称为离心练习。离心练习属于动力性练习形式之一,其特点是肌肉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如推举起杠铃后慢慢放下的动作,相关肌群做离心收缩。
研究发现,肌肉离心收缩所产生的最大离心张力比最大向心张力大40%左右,但力量增长的效果与向心练习相似。另外,同样负荷训练后,离心练习引起肌肉酸痛的程度较其他练习方法明显。因此,离心练习似乎无显著优点。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篇5
1 身体素质在青少年赛艇比赛中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职业赛艇队教练拉斐尔以其成功的经验指出:“赛艇运动中,队员的身体素质第一,这是绝对性因素,队员身体素质的高低决定比赛的胜负。”欧美赛艇队伍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多因素归结于其职业选手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然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依据选手身体能力,按照人体生理发展的规律,历经长时间的、系统的、合理的、科学的、有目的的训练才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这里我们以耐力和力量素质为主,讲解身体素质在青少年赛艇比赛中的重要性以及训练方法。
1.1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赛艇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自1988年以来,一场赛艇比赛的直线距离为2 000 m。考虑到风速、水流等因素,一场比赛下来赛艇运动员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这就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耐力素质来作后盾。通过观察业余赛艇比赛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赛艇队伍在赛程初期还能保持稳定的速度,运动员身体处于轻松的状态。但是到了比赛的后半段,很明显可以看到运动员体力不支,导致赛艇运动员技术发挥不稳定,速度放慢,航速不均。而这时比赛又到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一丝疏忽便会导致与胜利失之交臂。在这个时候,谁能够有较强的耐力并能依靠耐力优势转化为速度优势,胜利便属于谁。
青少年赛艇运动员耐力素质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解决的,这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系统的训练,来适应高强度比赛的要求。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避免训练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不仅如此,从生理角度来考虑,青少年处于心脏发育不完善的时期。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对运动员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放松,合理安排训练内容,控制训练负荷,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训练强度可以稍大,训练密度要适当小些,注意训练的间歇休息。运动员在训练后,要进行有效的消除疲劳的措施和手段。合理有效的负荷运动能使运动员达到最大的训练目的。但是过重的运动负荷不仅不能提高训练水平,可能还会造成运动员过度疲劳和心肌损害等运动伤病,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所以教练员在进行耐力训练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稳扎稳打,打好基础。
1.2 力量素质
在高强度的赛艇比赛中,赛艇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直接决定了赛艇的速度,手臂、腰部、腿部力量的全方面调动才能够使赛艇达到最大速度。这些都要求了赛艇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力量素质。赛艇运动员身体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上下肢、腰腹以及脚踝、手腕等都应当进行专门的全面的力量强化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各运动环节中的肌肉力量,来达到整体力量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近年来通过观看世锦赛、奥运会可以发现,中国队员在身高、体重等方面完全不逊色于欧美选手,可在比赛中往往处于落后局面,原因就是队伍的整体力量差。青少年正处于运动员打基础的时期,而力量素质又是各项身体素质的基础。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训练中,要考虑青少年生理特点来制定注重各部位力量全面协调发展的训练计划。
2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及作用
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训练赛中运动员往往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在实际比赛中赛艇运动员难以发挥出训练时的高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对影响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心理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采取系统科学的方式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发挥出他们的最高水平,从而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2.1 影响运动员心理的因素
运动员在面对竞争时很容易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其实不仅是赛艇运动员,很多运动员过分地看重比赛结果。在赛前和赛中对比赛结果想得比较多,心里充满了对创造好成绩的渴望以及对失败的畏惧。担心失去荣誉和鼓励。怀疑自己的辛勤汗水白白流淌,害怕自己被教练批评责备。这些负面的、消极的情绪很容易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使运动员过于紧张从而无法稳定发挥。
2.2 心理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赛艇比赛中环境因素比较多,如天气、风速、海水流速、光照等外界因素以及各种突发事件。而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赛艇运动员便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外来环境的挑战,他们能够及时地调整自身状态来适应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沉着冷静及时解决困难。这在比赛场上是十分重要的。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以下几点:保持平常心,激发自己的战斗欲望敢于面对挑战;提高自身能力水平,“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能力水平的高低和心理素质的好坏是相辅相成的,提高自身能力有利于拥有一颗自信心来面对各种挑战;比赛中前,教练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导选手提高思想认识,放松选手心态;比赛中,运动员要进行自我暗示,面对困难时能够及时冷静下来应对下一个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培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四维刺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116-117.
[2]周学军,姜玉莲.赛艇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及科学化训练原则[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1):51-52.
[3]韩炜.我国优秀男子赛艇公开级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篇6
那么, 基本功又该怎么样去训练呢?纵观旧社会的科班教学, 都有着近乎残酷的教学训练方式, 因当时社会的原因, 戏曲科班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于孤儿以及因家庭贫困, 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入科班学戏并且签下卖身的生死契约生死由命。老师们的训练方式大多都是通过赶鸭子上架和以量变达到质变的教学方式, 来按照艺术的标准磨练每一位学生致使孩子们惨遭皮肉之苦, 由此流传“打戏”之说。然而就是这鞭笞之下的教育给孩子们将来的演绎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如今的教学已从旧时期的科班变成了现在科学系统一体化的专业戏曲学校, 戏曲的训练方式也在不断发展, 如今这特殊的专业已不能取决于鞭笞的教育和重在以量变为质变的教学方式了。可是戏曲基本功又是一种必须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够有所收益的课程, 作为戏曲程式特色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体现方式——基本功, 该怎样跟随时代的教育继承与发展, 而且能够更有效地提高, 又不失、离戏曲程式化特色表现的需要, 并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 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
基本功包括:身段、各种技巧、各种把子、软硬毯功、档子等, 然而这些基本功的关键则又在于膀功、腰功和腿功。通过这三种功来增强演员的体质和肌肉的力度、韧带及各肢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以及呼吸与各种动作的匀称, 从而决定着基本功是否扎实。在戏曲的程式表演中无论是一戳一站、一步一行更是离不开膀功、腰功和腿功。所以在基本功的训练上首先应对膀功、腰功、腿功提起重视, 不能只是在上其它的技巧课或是毯功课的同时, 盲目而没有目的没有重点的练习, 这样只会因为这三门功的不足而大大增加了对其它技巧训练的难度, 以及最不能忽视的是, 会因为这三门功的不足而导致身体的力量与协调性达不到, 而对其它技巧增添很多的坏毛病, 因此对以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制约。所以对膀功、腰功、腿功要有一套科学实用、有针对性的练习。
膀功, 它包括双肩的开合度和灵活性, 两只胳膊不但要有力度而且要柔韧有余与身体保持完美的协调性。戏曲对膀功传统的训练方式主要有压肩、耗山膀、耗顶以及对腰膀都有作用的撑地式甩腰练习, 这些练习最大的效果是增强胳膊的耐力、控制力与柔韧性。耗山膀与耗顶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才能够达到所需要的效果, 一刻钟、半小时甚至一小时, 如果没有这些时间作保障, 他所达到的效果是很小很小的, 然而我们现在的时间与课程是有限的, 一节课才四十五分钟, 如果像那样练习其他的功则就耽误了, 所以要吸收更有效地训练方式, 比如体操训练中所用的“俯卧撑”、杂技训练膀力的一种游戏“蝎子爬”, 以及 “地蹦”这些不但能更有效的增强膀子的力度还能增强腹肌的力度, 应该增强这些训练方式。然而我们又不能单一的这样进行训练, 如果练成肌肉发达膀大腰圆的则会僵硬不协调、不灵活, 影响到戏曲审美。所以这就离不开戏曲传统训练方式各种晃膀子、云手以及各种子午相的练习, 这样同步练习不但更快更有效地增强了肩膀的力度还训练了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并且不离戏曲的特色。
腰功与腿功, 在戏曲中它们代表的不单是简单的行动工具, 中国戏曲是具有特殊程式特色的表演艺术, 他的行动坐卧都离不开程式。不仅武戏需要有坚实的腰腿功, 就是文戏也离不开腰腿的训练。然而对于腰腿功夫的需要则体现在:稳、力度、柔韧性、控制性、协调性与下身的轻飘度。针对这些需要应该有目地的, 系统而规范的制定有效的训练方式。对腰腿功传统的训练方式有:耗腿、控腿、扳腿、踹燕探海、耗叉、各种踢腿和耗腰甩腰, 比如单吸腿的抽伸练习能大大增强小腿和大腿的肌肉力量还能增强腹肌的力量和腰的控制力。连续上下顶的练习, 对增强臂力腰腹肌和大腿肌肉的力量都是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连续性的片盖腿练习, 不但能够提高腰腿的力量还能提高控制力与协调性。对于各种弹跳练习尤其是吸腿团身跳和前双飞燕练习是作用非常大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不但能够提高腰腿和腹肌的力量还能增强腰的控制力和上下身的协调性以及下身的轻飘度对各种技巧与毯功有着制约性的作用。膀功腰功腿功对各种基本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三种功不合格, 各项基本功也就不会合格。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篇7
一、小学体育课堂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促进他们的正常发育,而且能增进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机能水平。多年来,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多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教师以传授各专项动作技术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主,以此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体能的训练手段。这种训练方法,只是把各种运动项目更加深化和技术细微化,具有明显的竞技化特征,使其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分解和隔离在各自相对独立的专项运动中,事实上这就造成了实际教学中难以达到使学生匀称、均衡、协调、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成为片面的和暂时性的。这种教学过程过分苛求动作技术的准确和完美,使运动技术的学习与掌握成为教学的目的,而不是教学的手段,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教学过程造成了教学目的和教学手段的倒置和错位,也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身体锻炼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二、身体素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必要性
学生只有在身体锻炼中才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再好,如果不能通过自身合理的运动完成,身体素质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在训练中,如果以教师为主体,全程安排训练内容和组次,那么教师更多的是要照顾“全体学生”,即“平均水平”的大部分学生。但是,毕竟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身体素质条件都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教师的照顾“全体学生”在理论上说就成了不适合任何一个学生了。因此,学生面对教师安排的统一训练内容和运动量进行选择和创造,从而变成自身合理的运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暂进性和迟效性,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和锻炼的主体性。小学体育课的课时,决定了身体素质训练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并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把课堂的影响延伸课外,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长远效果,更将直接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长期增长。
三、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和措施
1. 身体素质训练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在身体素质训练中,要激发学生练习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十分重要。要能够做到坚持身体素质训练,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采用各种措施,以多种方式培养、保护和调动广大学生参加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教学与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体会到身体素质的乐趣。
2.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体育教师,应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下工夫,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健康地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不同体育基础上出发,选择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同的技术细节,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都具有可操作性,从而学有所得。
(1)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选择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身体素质训练内容,可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兴趣爱好广泛,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如加强腿部力量可安排:深跳跳台阶,连续跳越障碍物,三级、五级、七级等多级蛙跳,让距跳,单足跳接力,跳远,计数跳绳比赛,计时跳绳、跳绳接力,负轻物深蹲跳、半蹲跳,直膝跳、跳起摸高等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这一目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因此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照顾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强调非同步化教学,区别对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3)给学生制造一点困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其创新能力。
新的课程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信心。在素质训练中,有些练习内容本身就蕴藏着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出问题,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中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学生也就会自觉地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3. 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比如,在耐力素质训练中,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达到这一目标。阶段练习结束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自我锻炼成绩进行检测,激发学生进行锻炼的欲望,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篇8
一翻译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翻译能力的高低最能体现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因为它是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无论是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还是进行中外经贸、对外关系中的口译与笔译, 都需要事先的翻译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进行翻译训练, 英语学习者才能进行正常的中外交流, 才能在翻译职场中如鱼得水。翻译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在于进行相关的翻译训练, 它是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 翻译训练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刘宓庆先生指出:“翻译的任务, 一是理解, 二是表达。理解是关键, 是最基本的环节”[1]。翻译比阅读要求达到更加准确、透彻的理解, 学生在做翻译时的理解率超过了一般的阅读要求, 学生必须将学到的语法知识应用到长难句的分析中, 进行词义辨析、句子结构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和文化差异比较。更透彻的语言使用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 并由于大量翻译, 接触到很多活的、真实的语言, 也促进了外语表达技能的不断丰富。而且学生的最终结果以译文反映出来后, 教师可以定量地评估他的理解程度, 远比一般阅读后所做的多项选择反映真实、全面。[2]经过长期的翻译训练, 从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到语言表达技能的不断丰富, 这必能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翻译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普遍偏差, 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表达上存在问题, 而翻译的另一重要层面正是语言表达。在写作中, 学生语言表达困难主要体现在句式表达方面, 即写出的英语句子通常不符合英语地道的表达习惯, 通常表现出一种中国式英语。如在英语写作中, 将中文意思“新学期已经过去二个月了”表达成“The new term has passed two months”。该英文表达则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 因为该英文表达中有明显的汉语结构痕迹, 将汉语结构机械地转变成英语结构, 缺乏英语味。在翻译训练中, 尤其在汉译英中, 就是训练如何把汉语表达成地道的英文。在这个过程中, 要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结构特点, 英语句子重形合、呈“葡萄型”分岔结构, 双语转换时就要符合各自语言的表达。通过翻译训练所获取的英语表达思维有助于英文写作, 所以学生对于上述中文意思, 就能地道地表达成“It has been two months since the new tern began”。此外, 通过翻译训练, 还可以积累到很多丰富的成语、谚语、俗语及固定的句型结构, 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加以灵活应用, 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达到有效的交流效果。
3 翻译训练能有力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
翻译训练不仅仅有利于英语阅读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而且与提升“听”、“说”的能力紧密相关。翻译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 学生在做英汉互译训练时, 要对英汉两种语言词义、句子结构等语法达到透彻理解和分析, 从而巩固英语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翻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转换使学生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及文化内涵的不同, 有助于实现两种语言间的跨文化交流, 这使得学生今后在对外交流中能很自然地用地道英语进行交谈, 也能听懂外国人的表达, 真正做到零沟通。总之, 通过翻译训练, 有了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又具备跨文化交流知识, 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必将是水涨船高, 相得益彰。
二翻译训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被弱化
随着社会对素质教学的急切呼声和对英语实用化的刚性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多次改革后, 我国英语教学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在“听”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有了显著提高;而“读”, 一直以来就是教学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一向以来都是英语学习中老师和学生们最熟悉也最擅长的部分;对于“写”, 则从小学的英语测试开始就成了考试的压轴环节。然而, 目前的英语教学中的“说”和“译”, 却没有引起应有重视。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在于翻译训练的重要性被弱化了。
1 英语翻译考试没有被足够地重视
一门语言, 主要是应用的工具, 如不能用以正常的交流, 那就失去了学习的现实意义。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各类英语考试中看, 基本上很少有翻译题目的出现, 即使有, 分值比率也很少, 而且在题型方面也主要是对书本短语、句型等识记类的翻译,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这也导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真正重视翻译训练, 过多地在乎于知识的讲解以便应付考试, 而在翻译能力训练方面却做得很少, 从而出现会英语考试而不会进行正常交流。
2 教学中师生对翻译的学习存在误解
英语翻译往往被认为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事情, 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必要进行较深入的掌握。因此, 在考核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时, 只要达到“听、读、写”的要求就可以了, 至于“说”和“译”方面却没多大要求。在考试“四、六级英语考试”中也是主要考核“听、读、写”方面的能力, 具有翻译性质的“口语考试”根本不存在, 而翻译的题量和分数也较少。殊不知, 翻译是一项综合的英语技能, 通过口译和笔译的翻译训练有助于扎实地掌握英语语言基本知识, 更有助于学生切实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 对翻译训练的教学难度不够重视
在英语教学中, 几乎所有学习外语到一定深度的人都认为, “翻译”是外语学习中难度最大部分, 也是综合性最强的重要部分, 尤其是中译英。这是因为做好翻译要求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专业的翻译技巧、良好的汉语水平以及广博的跨学科综合知识, 这些都让英语学习者对翻译望而却步, 同时也给翻译训练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师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不能进行充分的翻译训练。
三大学英语翻译训练模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如何通过加强翻译训练来让学生切实掌握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需要对翻译训练模式进行探讨。不同的翻译训练模式, 其实际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翻译训练模式进行日常的英语教学:
1 翻译的“点”式教学与阅读的“面”式教学相融合的训练模式
阅读与翻译是紧密相连的, 阅读的要求是理解率不低于70%, 翻译的要求是90%至100%。在实际应用中, 对于相对简单的阅读材料, 阅读可能等同于翻译, 读懂了也就可以翻译出来了。然而, 对于较难的阅读材料, 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及考研英语中, 阅读材料难度较大, 而考查的方式主要以选择题的客观方式出题。在做阅读理解过程中, 很多学生通过读懂大意再加上一些查找信息法、排除法, 即便没有完全读懂材料, 也可能全部做对题目选项, 但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不能科学地考查和反应出学生主观方面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翻译训练应该融于阅读教学中,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点式翻译训练教学。其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 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查读、扫读等方式对句子篇章的“面”的宽泛理解, 而应该通过翻译的方式达到精读的真正通透, 尤其是对一些难句、长句、关键句或难度较大的段落等关键“点”, 应该对其进行词义分析、句子结构剖析, 对比文化差异, 运用翻译技巧, 选择适当的译文。只有通过翻译表达的深层领悟, 才能加深对原文理解, 达到完全消化吸收, 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语言基本功。
2 小组合作的过程性翻译训练模式
在以往的的翻译训练教学模式中, 大多是学生拿到一个翻译练习, 在词典的帮助下进行翻译, 有时也在学生的个人分析和理解下进行。难度较大的翻译材料还会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 这时学生便自信大减, 产生焦虑情绪。在无助的情况下, 又面临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压力下, 有些学生只能草草翻译, 不求甚解, 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翻译的积极性, 这也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以小组为单位的翻译训练活动可以如此开展:将学生分成四人或六人一小组, 一道对给定的原文进行讨论, 如词义的辨析, 句子脉络的理顺, 文化差异的对比, 文风文体的研究, 译文语言的组织。每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每个学生可以口头表达出自己的译文, 学生还可以对彼此的译文互相修改, 取长补短, 最后由一人执笔, 综合大家的意见, 做出口头汇报或写在黑板上。集体创造的译文往往质量更高, 而且对小组每位成员也是一种肯定和激励。小组合作式的翻译训练是一种过程性翻译模式, 着力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翻译的信心和积极性, 提供一种互相沟通学习的开放环境, 注重的是翻译的过程而非仅仅是翻译的结果。在这个小组合作的翻译训练过程中, 需要的是在过程中的金雕细琢, 要求的是对原文的透彻理解, 讲究的是顺达的译文, 追求的是理想的翻译质量。
3鉴赏和评析相结合的多元化标准翻译训练模式
翻译标准应该是一个体系, 而非某一方面的绝对评判。其中, 翻译的绝对标准是原作, 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在此前提下, 又可按照不同类型的翻译进一步制定出具体的标准。这几个层次的标准互相有别, 同时又互为补充, 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3]翻译并非完全等值的语码转移, 它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因此, 鉴赏优秀译本, 尤其是对同一个原文的多种译本的比较研究是相当有益的。通过比较多种译本, 我们可以学习不同译本的长处, 弄清一个词组、一个句子、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应该怎样翻译才是恰到好处, 从而开阔视野, 提高自己翻译的感性认识, 在翻译实践中能够灵活应用, 针对不同文体及不同译作读者群选择合适的译文。比较和评析译文的具体做法是:给出不同译文, 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较和鉴赏, 找出其各自特点。译文的多元化标准有助于实现翻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如鉴赏下列多种译本:
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
译文一:美之极致, 非图画所能表, 乍见所能识。
译文二:优雅之态乃美之极致, 非丹青妙笔所能绘之, 亦非乍眼一看所能识之。
译文三:美的最好的那一部分, 是既不能用图画来表达, 也不是一眼就能看到的。[4]
译文一中的语言之精炼, 句式之完美, 气势之磅礴尽显汉语之传神意境, 是上等之译作, 俨然已达到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的三重境界。译文二用了“之”、“乃”、“亦”三个文言词, 译者的古文功底之深足见于此, 句子结构也非常对称, 既保持了原作的风姿又使译文通顺流畅。译文三运用明白畅晓的现代语言, 也有一两个口语词, 既忠于原文又通俗易懂。通过对译文的鉴赏, 我们可以开阔视野, 激活思维, 积累词汇, 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
总之, 随着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 我国在日益频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往中需要大量具有翻译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因此翻译学习再也不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利了。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客观需求。听、说, 读、写、译五项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统一体, 在抓好听、说, 读、写四项技能的同时, 重视翻译训练, 通过多种翻译训练模式:翻译的“点”式教学与阅读的“面”式教学相融合的训练模式, 小组合作的过程性翻译训练模式, 比较和评析相结合的多元化翻译训练模式, 加强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技能, 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又具备语言转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2]伍峰, 黄敏.重视外语教学中的翻译训练[J].上海科技翻译, 2001 (4) .
[3]王恩冕.大学英汉翻译教程 (第三版) [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14.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篇9
一、在训练中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
“读”就是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刺激学生感官,反复读,学生就能逐渐领悟文章内容。如低年级教材中的《蜗牛的奖杯》《狐假虎威》等课文都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内容比较浅显,而类似“遥遥领先”“狐假虎威”等许多词语的含义都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感觉去揣摩,在教学中,我先以读代讲,有感情地朗读后再带领孩子将这些词语或语言表演一下,学生就会便于理解和记忆了。“自读”是学生感知、理解课文的一种实践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教师通过训练学生“自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课文“小稻秧历险记”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自读1、2自然段,读后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杂草的词语。学生读后画出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等词,我及时提醒学生这些词语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再次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反复品读后学生就逐一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先将重点段落进行泛读,再让学生仿读。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即指导学生学习了有关朗读的知识,把握了朗读的技巧和规律,同时又能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二、挤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要真正使学生变成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这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传统的语文课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学生在课堂中的朗读学习被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的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阅读应让学生潜心会文,披文以入情。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变多讲少读为少讲多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遇到难读的句子,教师应先示范,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品读悟读,如果不懂,还要再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熟读教材,在“读”中进行审美教育
只有依托语文教材中一篇篇饱含“人文”底蕴的范文,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的介入,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中,狐狸狡猾,而乌鸦虚荣,在课文结束时,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你是乌鸦,你会怎样应对狐狸的三次提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无一不体现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而加入了丰富的想象,更是让美的感受不断加深。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隐藏情感的最佳途径。而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们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在学习“庐山云雾”时,将“雾来时”的“风起云涌“雾去时”的“轻轻柔柔”,“雾浓时”的“遮遮掩掩”以及“雾稀时”的“隐约之色”读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仅仅得到了欣赏的机会,获得了美的享受,还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扩大了教学容量,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丰富想象,发展智力和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众多文质兼美的作品,欣赏到了大量光彩照人的形象,这些都是学生选择、模仿的对象。如《军神》《翻越远方的大山》《闪光的金子》等文章里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刘伯承、刘翔、徐虎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革命领袖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奥运冠军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进取精神;普通工人的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英雄人物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这也正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四、抓课外,让学生主动读
学校良好的读书环境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荷花》,我就向学生介绍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背景资料,并让学生阅读叶圣陶先生的其他文章,名言等;学了《只有一个地球》,我就向学生介绍环境破坏的状况,并让学生课后去收集有关宇宙与地球的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去充分了解地球,进而号召学生编写环保标语。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就选择了一些如图文并茂的故事,如:《洋葱头历险记》《爱心树》等,声情并茂地讲述,让学生百听不厌,甚至会模仿我的表情语气,复述故事。当我讲完故事,再向学生推荐其他同类课外书时,学生纷纷举手表示一定让家长想办法借阅或陪读。对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故事。我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讲成语故事向他们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如:通过解说“望梅止渴”让学生了解曹操为何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卧薪尝胆一词的解说中引导学生去感悟越王勾践“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耐精神。以此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我还在班级可开展“自给自足”式的图书补充活动,让学生的课外书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推荐书目和班级小小书法家自创“小名言”。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教师和学生还一起在黑板报中开辟了“小书虫”“好书推荐”“我思我悟”等专栏鼓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语文老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只有经常不断地对全体学生进行“读”的训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跨世纪人才。
注重素质作文的写作训练 篇10
结合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加上在作文教学中遇到的林林总总的困惑, 笔者认为, 大力推广素质作文, 无论是改变语文老师的写作指导思想, 还是让学生彻底认识写作对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上均有非凡的意义。实施素质作文教育不仅能更大程度地解决学生写作时抓耳挠腮的窘迫现象, 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其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素质双赢的良好局面。
那么, 如何实施素质作文呢?首先要遵循规律, 也就是语文老师要研究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其次, 因时制宜, 要求语文老师结合本学段作文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施不同要求的作文训练。但不论在哪一个学段, 作文教学的目标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素质这个根本上, 教学方法也要有利于培养写作能力。具体地说, 素质作文的实施,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根据学生生活和写作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开展作文训练
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 应该先行调查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 然后根据调查结果, 按照学段的共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只要写作内容切近学生的生活, 那么他们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否则势必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其实这方面的考虑也不必过于复杂, 今年我们语文组在制订上学期作文训练计划的时候就提出一个总的规定, 每次训练的要求或者是提示中都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背景命题, 这就避免了写假事, 乱抒情现象的出现。
二、形式多样化, 不枯燥单调
作文训练指导课上, 应力求形式多样化, 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体裁、题材的要求进行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我采用过的形式有课堂训练与课余训练相结合, 全篇训练与片段练习相结合,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训练与学生自命题训练相结合等等。除了写作形式的多样化, 还可以在课堂形式上多样化, 比如开展作文活动课, 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 走进大自然, 这样既摆脱了枯燥乏味, 又能让学生捕捉到随时迸发出的写作灵感。当然, 形式的多样化还有常见的一体多练、一事多练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 不论进行哪一种形式的训练都要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面对这些缤纷多样的写作形式, 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 这一点我也遇到过。不过我特别注意学生们观察生活能力的培养, 一段时间后, 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 写作激情就会高涨。比如, 为了写好亲情类文章, 我要求学生回家采访长辈, 还布置观察父母的手, 给父母洗一次脚, 替父母做一件事情等等, 趁热打铁, 返校后立即开展相应的小作文写作训练。事实证明, 大多数学生的亲情作文立即摆脱了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三、贯彻赏识教育, 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激发潜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我是百试不爽。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写作时神经中枢系统就能形成兴奋中心, 这个兴奋中心犹如一座城市中心的立交桥, 它将围绕一个中心发散出很多条分支, 此时的写作思维活动最积极、最高效, 此刻写作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此, 在每一次作文中, 教师一定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并发挥自己巧舌如簧的能力, 给学生以最大的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优点得到充分认可后, 容易产生兴奋, 因为他品尝到了自己劳动成果的甜美滋味。长此以往, 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对作文的兴趣。在这一方面, 我在作文课上就是这样坚持的。每次的作文评讲课上, 我都要同学们找出自己文章中最大的亮点与全班同学共享, 可以是审题、选材、整体构思, 也可以是字词句段的处理, 对于好的, 往往是展示刚一结束, 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对于老师而言, 这种教学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展示者的成果被大家充分认可, 写作兴趣大增, 其他学生聆听了别人的精彩处理, 自然会去模仿, 同样也能出彩。
四、立足教材, 注重引导借鉴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路, 遵路识斯真。”在实际生活中, 每一位学生的轨迹都不会完全重合, 能把自己的生活根据要求有取舍地融入到写作中, 这是一种素质。另一方面, 融入进作文中的那些观感如何最有效的为作文的中心意旨服务, 这是一种能力, 这种素质怎样提高, 这种能力怎样培育, 恐怕是广大语文老师最发愁的。实际上我们有可以借鉴和模仿优秀范本, 那就是语文课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谓是范文中的范文、精华里的精华, 通过对课文全方位赏析, 同学们可以从文体特点、内容取舍、谋篇布局、和语言锤炼等方面体会作者是如何选用生活中的素材的, 从而借鉴课文中的方法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逐项突破。如此训练, 假以时日, 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 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到之处。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逐步培养写作兴趣, 使之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学习《荷塘月色》, 模仿文中运用通感描写景物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在学习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后, 我要求学生模仿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来了一次题为“我身边的阿长”的写作练习。同时, 还提醒同学们注意怎样从生活中选择对写作有利的素材, 无论是抑或扬都要突出人物的特性。模仿可以由浅到深, 由字词句到篇章, 先求形近, 到神通, 再到创新。
总之, 在写作中, 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系列训练, 真正做到让写作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当我们的写作训练能够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至诚至善至美”程度之时, 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素质作文。而学生则能从生活中领悟到写作的真谛, 相信他们的个人素质也已经得到了提升。
摘要:素质作文, 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素质。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系列训练, 真正做到让写作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
【素质训练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拳击运动员的素质训练05-13
运动员力量素质的训练06-11
灵敏素质训练07-06
柔韧素质训练05-09
职业素质训练06-06
体能素质训练08-18
素质拓展训练06-14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08-02
专项速度素质训练08-31
团队素质拓展训练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