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2024-08-02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精选12篇)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1

当前,健美运动在高校中逐渐普及,不少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健美课。实践证明在高校开设健美课是行之有效的。随着人们对健美欣赏与塑造能力的提高,它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健美的最主要目的是塑造体型,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力量练习达到发达肌肉的目的,从而使身体成份得到改变:体脂肪量减少,去脂体重增加。身体成份的改变,特别是去脂体重的增加,是否与运动能力水平密切相关,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本人在研究过程中,以两个班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前后对比。其中对照班只上健美专项课,实验班以上健美专项课为基本内容,适当安排了身体素质五个项目的技术指导与训练,特别是速度、弹跳与耐力等方面的素质训练,其效果如何,这正是本文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二。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校本科船海专业和土木专业的男生,共75人。其中船海专业学生为对照班,男生37人;土木专业学生为实验班,男生38人。

实验时间:2010年9月到2011年6月,共进行了一个学年的系统实验。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前

对两个班的男生分别进行了身体成份和身体素质五个项目(立定跳远、50米跑、1000米跑、实心球掷远、单杠引体向上)的测验,将所得数据作了统计学处理,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进行了“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身体成份和身体素质基本相同(见表1)。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与身体素质五个项目的指标呈低度相关(1)(1rl<0.4),(见表2)。

1.2.2 对照班

只上健美专项课,每周一、三、五各两学时,其中两学时课上练习,其余四学时安排课后练习,并规定练习内容和负荷量。一年后,对身体成份和素质重新进行检测。实验班和对照班所不同的是每次课上练习基本上安排上肢或躯干部分肌肉练习,练习50分钟,后40分钟分别进行身体素质五个项目的技术指导和练习,特别是50米、1000米跑和立定跳远等速度、耐力和弹跳方面的素质训练。一年后对身体成份和身体素质重新进行检测。

1.2.3 数理统计

将两个班前后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1.2.4 参数计算

(1) 体密度DB=1.0913-0.00116(上臂皮脂(mm)+肩胛下皮脂(mm))

(2) 体脂%=(4.570/DB-4.142)×100 (%)

(3) 体脂肪量=体重(Kg)×体脂% (Kg)

(4) 去脂体重=体重(Kg) (1-体脂%/100) (Kg)

(5) 去脂体重/身高指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对两个班所测得的原始数据做了统计学处理,并进行了“t”检验,证明所测得的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从表2可见: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与身体素质五个项目的指标之间均呈低度相关。(1r1<0.40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一年的实验,对实验班学生的身体成分和身体素质五个项目进行了检测。身体成分的改变,特别是去脂体重的增加与人体运动能力水平的关系程度如何进行了数理统计和分析,现将实验结果分述如下:

2.1 实验后两班学生身体成份的对比分析

从表3可见,经过一年的健美训练,实验班学生身体成份确实得到改变:体重增加,虽然差异不太显著,但由于总脂肪量没有增加,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增加较明显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异。证明开设健美课对于改变学生身体成份,增大肌肉体积是行之有效的。

2.2 实验后两班学生五项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从表4清楚看出,对照班只进行健美练习(力量练习),对身体素质五个项目并不做技术指导和速度、弹跳、耐力等素质方面的训练,一年后,50米、1000米、立定跳远成绩虽有提高,但不显著,而实心球掷远和单杠引体向上两个项目,成绩有较大提高,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与运动能力之间不一定就是平行关系,而只是与使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增加的有关项目关系密切。健美训练只是通过力量练习达到发达肌肉的目的,实心球掷远和单杠引体向上基本上属力量性项目,特别是单杠引体向上,因而单杠引体向上的成绩提高的幅度最大。前后顺序是单杠引体向上>实心球掷远>立定跳远>1000米跑>50米跑。

实验班除了进行健美训练外,还对身体素质五个项目分别施加技术影响和速度、弹跳、耐力等素质方面的练习。一年后,其各项成绩都有较大提高,差异显著。实心球掷远和单杠引体向上差异非常显著。说明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与实心球掷远、单杠引体向上的密切关系大于技术指导,而技术指导和素质练习与50米跑、1000米跑、立定跳远之间的相互关系则大于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

2.3 实验后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与身体素质五个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lrl>0.7为高度相关;0.4<1r1<0.7为中度相关;lrl<0.4为低度相关。 (1)

从表5中分析得出:对照班经过一年实验后,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与50米跑、1000米跑和立定跳远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低度相关;与实心球掷远和单杠引体向上的关系为高度相关。实验班经过一年实验后,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与50米跑、1000米跑和立定跳远之间的关系为中度相关。

3 结论

1.通过实验,充分证明在高校开设健美课,对于塑造学生健美体型,改变身体成份,增强力量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与运动能力之间不是平行关系,而只是与使去脂体重和去脂体重/身高指数增加的有关项目关系密切。

3.健美训练使力量素质得到增强,至使实心球掷远和单杠引体向上这两个项目的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单杠引体向上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个难度较大的项目。

4.健美训练虽然是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但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塑造人的健美体型。要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还必须加强除力量素质以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训练。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民健身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火热程度,健美运动在此时更是越发普及。在高校,健美训练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健美运动能够塑造人的体型,通过力量练习来发达肌肉,从而提高身体素质。本文就健美训练与身体素质五项指标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进而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健美训练,身体素质,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文斯.吉龙达,罗伯特.肯尼迪(美).男女健美精髓[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健美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卢晓文,程路明.健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丛湖平.体育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2

摘要:歌唱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近年来招生取消了歌唱的面试考核,学生入学时歌唱水平参差不齐,给歌唱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为了保证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高质量,应该借鉴国内外学校音乐教育的先进理念,从学前教育专业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以及音乐教育的特点出发,从节奏、律动、音准等音乐基础能力的训练着手,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以达到提高歌唱教学的效果与水平的目标。

关键词:学前教育;歌唱;节奏;律动;音准

近年来,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取消了音乐面试考核环节,因此,入学的学生中有40%的学生出现歌唱走调,不会听伴奏,有的甚至不敢张口唱歌等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不会唱歌呢?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有70%的学生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中从来就没有好好的唱过一首歌,因为觉得音乐课不重要,唱与不唱影响不了升学。2)有90%的学生对乐理知识根本不感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因而对节拍、节奏、音的长短都一窍不通。3)在中小学音乐课考试中,学生可以随便唱一首歌曲,不论唱得好不好,老师都会给个高分,无需当心音乐课不及格。4)中学音乐课以欣赏课为主,学生多是模仿、跟唱学会唱歌的,由于无人指点,往往不能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5)有30%的学生出现音准问题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发声方法,在歌唱时都是用“白嗓”来发声的,因此,当音域到达小字二组的d或e时,就出现了喊叫或走调的现象。针对以上种种原因,教师应在低年级的歌唱教学方法和内容上做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设置安排,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学生们进入幼儿园实习之前解决歌唱问题。

一、合理设置歌唱教学课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歌唱教学课程目前都是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的。教师面对四五十位学生,要在课堂上了解和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其难度可想而知。如何合理进行歌唱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教学:首先选择小学或幼儿园歌唱教材中难易程度适中的歌曲,通过老师范唱、自弹自唱的方式,引起学生歌唱的愿望,然后按照传统歌唱教学的方法通过朗读歌词、教唱歌谱、教唱歌曲,采用听唱、教唱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歌曲。教师可将入学的新生根据班级人数分为6―8组,每组6―8人进行分组的小组唱。这其实是一种隐形的摸底测试,其目的是筛选其中优秀者作为组长,同时将每位学生私下分为好、中、差,进行分组并固定下来,为此后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有关节奏、律动、识谱视唱等综合课的集体课打下基础。通过集体课,小组分组练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练习来提高歌唱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通过游戏与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节奏与音高识谱视唱的基础训练

音乐节奏与识谱视唱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也是歌唱教学、学习与技能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环节。我们通常所说的节奏训练其实是音乐的节拍训练。我们可以借鉴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主动性、原本性的教育理念与节奏第一教学方法,并根据学前教育歌唱教材面向小学和幼儿园的特点,“多采用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八分音符、小切分音符、二分音符”的特点进行节拍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可以采用拍手、跺脚、捻指,提取语言、诗歌、朗读中的节奏,并通过开展各种节奏填空、问答,节奏乐句的变化、组合、即兴创作等趣味活动,及无音高简单打击乐器的演奏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节奏反应、感知与表现能力,以及耳朵、手脚、眼睛、大小组织的肌肉与大脑的反应与协调能力、身体运动的协调能力。总之,教学要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完成初级的节奏训练(音的长短)之后可以进入音的高低训练。五线谱教学,其实可以考虑从一线谱跟节奏谱一起训练的.方式,消除学生畏难情绪,然后逐步增加到二线谱,三四线谱,熟练后进入正规的五线谱教学。可以借鉴早期欧洲的圭多手(用左手的手掌跟五根手指作为无线谱),相当于随时携带的五线谱,以及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的教育理念,从民族五声调式入手,借助柯达伊手势,进行音的高低、长短的读谱练习与训练。借助民族语言音调从小三度mi、sol入手逐步发展到四度、五度,然后过渡到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训练,以及采取首调唱名法,逐步建立音程关系与调式的概念。

三、注重体态律动以及综合音乐感的高级训练

体态律动是瑞士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家初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内容包括视唱练耳、体态律动与即兴创作三大部分。其音乐教育思想认为“人的情感是表达音乐的源泉,而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动作(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在人的身体中包括发展感受和分析音乐与情感的各种能力”。节奏训练是体态律动的核心。我国汉代的董仲舒指出“声发于和,而本于情”,其观点明确指出了音乐本质是人的情感。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家李贽的观点“发乎心情,由乎自然”也是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我国音乐教育学博士林能杰教授指出,“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没有体态律动学说,而古代《毛序诗》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也就是说,人的心中情感一旦产生,就要表现出来,起先是用语言表达;而感不足之时是故嗟叹吟哦用诗词表达;进而用歌唱表达;咏歌之不足时在情不自禁的情况下,自然本能地就用人原始本能的肢体语言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感了。这就是我国古代哲人的体态律动学说,而且比西方的更有理论层次”。在学前教育专业歌唱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借鉴美国综合音乐感教学法关于“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并综合成一个整体。音乐教育应通过综合音乐材料资源,以及通过演唱、演奏、分析、创作等方式,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水平和程度上,能建立起音乐概念相互间的联系,并促进他们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发展”理念。歌唱教学也应该强调音乐的综合性,音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强化“运动觉”与“内心听觉”的构建

“运动觉”指的是“由理性思维的大脑与身体肌肉运动之间传输信息的活动即运动觉”。那么音乐运动觉可以理解为“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律动来体验节奏感,即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建立起的相互协作与反应”。因此,可以认为“音乐的节奏与律动的学习,必须要依靠身体肌肉的运动反应,而且这种反应又必须与个人内心对音乐的反应紧密地联系。”歌唱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动觉与感觉的结合所产生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外在的感觉和由大脑支配的内心活动来完成听、看、模仿等表象思维到音乐的记忆、判断和想象思维的传输过程。“音乐的内心听觉”是外部听觉感知和记忆与心理活动的结合,即凭借大脑对音乐的记忆表象和思维所构成内心的意象。歌唱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内化动作和歌曲旋律、节奏等感知觉等运动觉能力。音乐的“运动觉”与“内心听觉”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可以认为,不同的歌唱以及音乐练习、音乐游戏与音乐的听觉的所有实践活动,都与学生有意识的即兴肢体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都应该提高到学生的身体、心理、情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的理论高度。歌唱过程中运动觉与内心听觉的相互关系,应该是所有参与歌唱的客体器官和主体器官借助于气息与肌肉运动与它们相适应的神经系统来实现的动作技能。它是一种无形的技能,是通过肢体语言动作的展示来达到记忆的,只有在无意识的提取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音乐运动觉是一种外在表象,与内心听觉相互贯穿并循环作用。总而言之在歌唱教学和学习感知音乐各种要素的过程中,强调对音乐的整体感受能力,即从整体上感受、体验音乐要素的能力,而音乐运动觉与内心听觉是互相作用、密不可分的循环作用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探讨 篇3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羽毛球运动表面给人们的印象是打起来很轻松,不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就能打好。其实,打好羽毛球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而且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力量、速度、耐力、弹跳力、灵敏性及柔韧性等。这种能力的大小表明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作为一名少体校教练,如何更好的训练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呢?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耐力素质的训练

耐力素质的训练的一些方法,以速度耐力练习、综合步法练习、多球耐力练习、单打持球各式进攻防守练习。

羽毛球运动中所需要的专项耐力不是诸如长跑体能运动项目所需的长时间的持续耐力,而是一种在快速的反复运动前提下进行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的速度耐力。常用的练习方法有:

(一)速度耐力练习:1.跑步、步法练习:200米、300米或是400米全力冲跑后,没有间歇地立刻进行45秒或是1分钟全场步法练习,两项练习完成为一组。组与组之间可间歇2~3分钟,一堂教学训练课依据各人情况不同,可进行2组、3组、5组不等的负荷练习。 2.各种长时间的综合跑跳步练习:内容见专项灵敏素质练习,只是加长练习负荷的时间。3.长时间的单、双足跳绳练习:采用专项速度素质训练中的跳绳内容,加长练习负荷时间。

(二)综合步法练习:1.手势指挥各种步法,如网前上网步法、中场接杀步法、后场后退步法和全场范围的综合步法练习等。2.场地上低重心四角跑练习,加大负荷密度和强度。3.场地前后跑练习,掌握好练习密度和强度。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以往对于儿童少年采用抗阻力练习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在青春期前期的儿童不可能获得力量,而且力量练习还容易导致发育中的骨骺生长板的损伤。然而近二十年以来,相继有研究报道力量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儿童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而且对儿童身体健康、损伤的预防以及运动技能的提高亦大有裨益。

对于儿童少年力量练习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正确的教学、科学的计划、周密的监测和完善练习器械是力量练习安全而有效地进行的根本保证。

三、速度素质的训练

在开展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时,为了确保训练的质量和成效,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一)应注意将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安排在其它训练之前。由于速度素质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的要求比较高,而兴奋与抑制速度转换,肌肉收缩转换协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一面。因此,在开展速度素质训练时,应注意将其安排在其它训练之前进行。

(二)青少年时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时期开展高质量的速度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尤其是反应速度。但是在开展训练时,要始终注意一定要在全面了解和考虑了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在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切不可为了追求短期的训练成效,不顾实际情况安排过大的训练负荷和训练量,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未来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在开展速度素质训练时,无论是哪方面的速度练习,都要尽可能的结合专项动作来开展,注意训练与专项动作的有效结合,并注意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科学合理的运用速度素质的经验,提高其在实际比赛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柔韧性素质的训练

发展柔韧素质期被动练习和主动练习两种。伸展性、牵抗性动作。少儿时期发展柔韧素质较为适宜,儿童从4-5岁起就可以进行柔韧练习。6-13岁少儿关节灵活性好,就加强整个身体的柔韧练习,特别是髋部柔韧性的练习,如前后、左右劈叉做桥等,13-16岁进行柔韧练习,强度宜小,并结合力量练习进行。注意尽量少作紧张的运动和大弯曲的扭转运动。以免损伤脊柱、髋关节和软骨组织。

常用手段和方法有:在儿童阶段,主要以活动形式进行,适当一些静止的和被动的练习。每次练习要有一定的重复次数和动作幅度。每次练习一般不应少于5-10次。并逐渐加大幅度,不同部位柔韧性练习要交替进行,一般应从躯干部分开始,然后上下肢交替练习。练习方式以少儿自己主动练习为主,必要可采用被动练习,但应掌握分寸,以免受伤,少儿柔韧性训练不宜过多,柔韧练习要和力量练习密切配合,使发展柔韧性素质和培养身体正确姿势结合起来,促进少儿各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协调发展。

五、灵敏性素质的训练

灵敏素质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特别与协调能力有关,对儿童、少年进行各种运动的练习,如各种技巧,跳跃活动性游戏等,这些都是发展灵敏素质的基本训练方法。6岁起发展一般协调能力,9-12岁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有利时期,着重发展专门协调能力。13-16岁,处于青春期,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致使灵敏和协调能力下降,为保持和稳定已有的灵敏和协调能力,应注意提高动作的准确和熟练程度。进行灵敏素质训练,应注意培养少儿对时间、空间判断的准确性。在教学训练中,对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的指标,应有严格的要求,如对方向、幅度、速度、节奏等的要求明确。以上几种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针对青少年发展敏感期的特点,作出了分析与讨论,有利于提高专项运动的能力。

总之,羽毛球身体素质是羽毛球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素质是提高技术战术的基础,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员承担大负荷训练和激烈比赛的基础,身体训练的过程还是培养运动员坚韧意志品质的过程,科学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对延长运动员寿命,防止受伤,增强身体机能,建立全面的羽毛球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宁,黄祯耀,张李飞,张昕臻.浅谈羽毛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S2期

[2]李本源.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研究.《科技信息》2011年36期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4

关键词:摩登舞,选手,身体素质,训练

体育舞蹈中的摩登舞,它以优美的音乐、高雅的舞姿,充分展示出摩登舞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体育竞技性,深受广大体育舞蹈爱好者的喜爱。

目前,世界各地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摩登舞选手,他们以精湛的舞蹈技术、默契的配合、丰富多彩的花样组合加上独特的个人表现力,尽显其艺术魅力。摩登舞的技术动作越来越趋向高难度、大幅度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摩登舞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提高竞技水平,摩登舞选手必须重视身体素质训练。

1 摩登舞的发展趋势

1.1 摩登舞的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对选手的要求越来越高

摩登舞技术难度的增大不仅表现在成套动作的编排花样越来越复杂,而且表现在选手完成动作的难度系数、音乐节奏的处理、身体线条的优美、全套动作完成的流畅程度以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高要求。如果选手的动作技术不细、不精、不难、不美,就无法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摩登舞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演变,到现在的高技术难度的完美表演。摩登舞的技术难度不断加大,它有技术上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不断进取的体现,这是摩登舞发展的必然趋势。

1.2 体育舞蹈的发展对摩登舞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摩登舞技术难度的增加,动作幅度的加大,动作连接过渡的流畅性难度也相应提高;选手的运动强度也相应加大,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了良好身体素质的选手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提高动作质量,争取获得好的成绩。例如:被称为舞中皇后的华尔兹,需要选手具备良好的腿部力量和踝关节力量;而探戈舞除了要求选手具备良好的腿部力量以外还需要选手具备良好的爆发力等等。随着体育舞蹈的发展,选手要想在比赛中胜出,提高身体素质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体育舞蹈发展的要求。

2 身体素质训练

摩登舞选手的运动水平及竞赛成绩总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要提高选手的技术水平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高选手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协调、柔韧、耐力等五个方面。体育舞蹈是一项技巧主导类表现性项目,对选手的身体素质要求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2.1 力量

力量为运动之源,力量素质是选手学会和掌握摩登舞动作技术的必要条件;摩登舞选手力量水平的高低对其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

体育舞蹈摩登舞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与其它项目不一样而且在摩登舞中对男女选手的要求也不一样。摩登舞选手的力量主要表现的是“巧劲”而不是“蛮劲”。在摩登舞训练中常会出现架姿变形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保持优美、大方的架姿,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男选手的腰背部肌肉力量和女选手的腰腹肌肉力量来达到目的。摩登舞选手重心的移动都是由腿部发力来完成,所以对选手的腿部力量要求较高。由于摩登舞中有许多升降和跳跃动作,选手要很好的完成这些动作就需要很好的膝、踝关节力量和脚趾力量。

摩登舞选手力量素质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训练:(1)女选手以腰腹静力性力量训练为主动力性力量训练为辅,男选手腰背力量训练则相反(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适当进行负重练习)。(2)采用无负重立脚跟深蹲发展运动员腿部力量(可配合音乐进行训练)。(3)运用原地无负重提踵练习发展选手踝关节力量(要求膝关节不能弯曲)。(4)利用立脚尖走或小跳步发展选手脚趾力量。根据选手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以上力量素质训练方法,按周期逐步进行可达到预期效果。

2.2 速度

速度素质是摩登舞选手的重要运动素质之一。良好的速度素质对选手总体竞技能力的高低有重要意义。首先,良好的速度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其次,良好的速度素质有助于选手更好地掌握摩登舞技巧和更好地处理音乐的节奏;而且,良好的速度素质能使选手更好地完成难度更高的复杂动作。从训练中观察发现,速度快的选手和速度慢的选手其动作存在很大差别。

发展摩登舞选手速度素质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1)选手按事先安排好的动作进行身体重心移动的配合训练,提高舞伴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也就是发展选手的反应速度。(2)选手要注意重心的移动和分配一方面可以帮助主动腿发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主动腿推进的速度。(3)在训练中加快音乐速度,例如:在华尔兹训练中可以用稍快于28-30小节/分的音乐,以提高选手的速度素质。(4)预先加大难度练习。例如:让选手绑上沙袋练习一段时间,然后卸下沙袋,会有利于选手动作速度的提高。

2.3 协调性

良好的协调性是摩登舞选手必须的素质。所谓协调性是指选手身体不同部位、不同关节、不同肌肉、不同器官配合协作的能力。如:供能系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配合协作;不同肢体、不同肌肉群的配合协作等。这些配合协作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选手的舞蹈能力及竞技水平。经过实践得知,要提高选手的协调性可通过本项目和其他项目相结合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1)练习时选择不同的动作或动作组合,同一组合也可以改变动作的连接,也就是说训练内容要丰富。(2)在成套动作训练时可改变方向,如:把长线的动作放在短线上完成或改变开始的方向,也就是改变选手完成动作时的参照物使选手能适应各种变化。(3)采用其他项目进行训练,如:让选手进行健美操和街舞训练,既能加强选手的协调性还能加强选手的音乐节奏感觉和表现力。良好的协调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训练中要不断变化形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2.4 柔韧性

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幅度大小,以及肌肉、韧带的伸展幅度大小。柔韧性的好坏,对于摩登舞选手竞技水平的高低有重大的影响。良好的柔韧性是摩登舞选手学习、掌握舞蹈技巧的重要基础。结合摩登舞动作的特点,可将胸、腰和腿部作为训练的主要部位。采用压、转、踢、劈的方法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根据选手的具体情况(年龄、发育情况等)进行科学训练,以达到预期效果。

2.5 耐力

耐力素质是指选手在竞赛中,按特定强度、要求进行运动的能力。耐力素质是决定摩登舞选手竞赛能力的主要因素,对选手能否在赛场上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摩登舞比赛中,初赛、复赛、半决赛,每种舞之间只有30秒左右的休息时间。也就是说选手在完成一个舞之后,在还没有恢复过来的情况下就要进行下一种舞的比赛;而且摩登舞的强度也较大,按摩登舞比赛场地(23×15m),选手完成一个舞种的比赛,需要行进的距离约为220m左右;据测选手在完成一个舞(约3min,音乐平均速度130拍/分钟左右)选手的平均脉搏可达到180次/min左右。以上可以看出选手在摩登舞比赛中体力消耗非常大,如果没有较好的耐力素质,要想正常或超水平发挥那是不可能的。

发展摩登舞选手的耐力素质可进行以下训练:(1)采用长跑、球类等有氧运动提高选手的心肺机能和有氧代谢的能力。(2)加强力量耐力训练,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可根据情况适当安排。(3)模拟摩登舞比赛过程,要求选手在一定时间内完成5种舞的成套动作,注意控制每种舞的时间和间隔时间。(4)耐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平时的训练以外赛前应特别加强训练。

对选手进行耐力素质训练应依据训练计划的安排,按训练周期逐步进行,不能盲目进行,否则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1.结合训练对象选择训练内容,尤其是初学者更应侧重于身体素质训练为以后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应注意把握重点,对初级选手应侧重于力量、协调和柔韧性训练;对中级选手为了选手的进一步提高应着重发展选手的速度素质;对高级选手应注重耐力素质的训练。

3.训练时要注意体育舞蹈的特点,把握体育与艺术交叉的特征。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选手身体线条的完美。

4.为了进一步提高选手的竞技水平,取得优异的成绩,可以把身体素质训练融入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中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56-88.

[2]王子文.体育舞蹈等级考试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熊文.拉丁选手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5

摘要:随着里约奥运会的落幕,七人制橄榄球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斐济队成为了金牌获得者,纵观本届奥运后七人制橄榄球比赛的所有参赛运动员,从体型、速度、耐力、比赛方式都和其他运动项目有所不同, 所以其训练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由于七人制橄榄球的参赛人数少,场地大,既要求了身体的强壮,也要求了速度的突出,作为同场竞技对抗性运动, 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可以拿来作为参考,但不是完全一样。

关键词:七人制橄榄球;强壮;力量;速度;

一、力量练习

力量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在七人制橄榄球比赛中, 持球突破、急停急转、加速、冲撞、拉扯等等都要有非常好的力量作为基础。橄榄球运动员力量素质应是发展全身的力量, 而不是像健美运动员那样孤立目标肌肉。因此, 各种负大重量的练习, 如深蹲、硬拉、卧推等最大力量的训练, 以及轻重量快速的训练, 徒手的练习, 如俯卧撑、仰卧起坐、蛙跳等, 对于发展橄榄球运动员的力量有重要的作用。

二、柔韧练习

柔韧性是运动员完成大幅度动作的能力。柔韧练习可以增加肌肉和韧带的弹性, 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 增大动作幅度, 对避免运动创伤等有着重要的作用。橄榄球运动对柔韧的要求:柔韧练习要结合橄榄球自身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关节的活动范围要大, 以利于加大各种动作的幅度防止拉伤和创伤。只要在每次训练的准备活动中, 或进行某些身体训练中注意高质量地做各种体操动作, 有意识的再结合一些橄榄球专门柔韧动作, 就可以达到橄榄球运动柔韧练习的基本要求。

三、速度练习

速度对于七人制橄榄球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后锋队员。速度快对提高橄榄球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有很大的作用。橄榄球运动员的速度集中表现为反应快、起动快、冲刺快、突然变向快和完成技术动作快等方面。在速度上不仅仅是空跑速度, 而且还指控制球时的速度。如持球跑动等等, 由于橄榄球比赛具有它本身的特殊要求, 对于发展橄榄球运动员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下肢的.爆发力和频率练习至关重要。

(一) 跳深

首先运动员利用10个高在40~60厘米的箱子, 每个箱子相距不到1米, 其次, 运动员先从第一个箱子上跳下, 紧接着在落地的一瞬间起跳上第二个箱子, 依次跳完所有箱子, 在跳深训练的过程中, 运动员的腿部肌肉受到了自身重力的超负荷压力, 腿部在着地过程中股四头肌首先缓冲, 肌肉被拉长, 紧接着运动员蹬地起跳, 肌肉由离心收缩迅速转化为向心收缩。从肌肉收缩的原理上分析, 工作肌群在收缩之前被拉长的速度越快, 工作的肌肉群能够产生的张力就越大, 那么在腿部蹬地起跳时所发挥的收缩力量也就越强。所以跳深训练能够使下肢工作肌群离心收缩与向心收缩达到双重的练习效果。

(二) 下坡跑

运动员利用角度在20~35度左右, 长度在40米左右的斜坡进行下坡跑, 由于在下坡的跑动中, 随着运动员的步子频率的加快, 惯性也就越来越大, 支撑腿在着地与缓冲阶段承受人体冲击负荷的同时, 也要受到人体重力分力的作用, 这样可以促使身体重心快速前移, 那么支撑腿就能够从缓冲阶段迅速过渡到后蹬阶段。通过下坡跑的训练, 既能增强支撑腿在着地缓冲阶段承受负荷的能力, 又能够缩短缓冲的时间, 从而提高了工作肌群离心收缩向向心收缩转换的频率。

(三) 负重弓箭步行走

运动员负重自身体重的百分之六十进行行进间地弓箭步走, 要求弓箭步下去的时候肌肉进行充分的收缩, 起来的时候迅速蹬地起来, 这个训练主要是增强腿部肌群在着地时候的缓冲能力, 以及从缓冲阶段向向心收缩阶段的转换能力, 是非常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

速度训练, 可以采用短跑运动员的主要训练方法来提高两腿的交换频率。在速度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反应能力的训练, 比如听信号跑或者看手势变向等等。

速度训练要在精力旺盛、精神集中、情绪较高等状态下进行, 目的要使中枢神经处于良性兴奋状态时才能通过训练改变中枢神经对肌肉收缩速度和协调配合的支配功能, 因此, 速度训练应注意不可过于集中, 不宜时间过长, 不宜在其他训练之后和运动员已感到疲劳时或情绪不佳时进行训练。

四、灵敏性练习

橄榄球运动员要在快速、复杂和多变的比赛中能准确地判断情况, 迅速而协调地完成技术动作的战术配合, 这就要求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灵敏素质对技术动作, 特别是复杂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灵敏素质的提高必须要有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等素质的保证, 要善于选择那些与提高橄榄球场上的灵敏性有密切关系的那些项目中的某些技巧进行适当的训练。分析橄榄球场上的灵活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结合球的各种变向移动;二是在各种情况下及时合理地运用各种倒地和起立的动作;三是空中动作的变化和平衡能力。因此在选择训练项目和动作技巧时, 应结合上述三种情况, 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掌握那些橄榄球场上很难用得上的动作技巧。场上灵敏性与橄榄球技术水平的高低、熟练的程度、战术意识的强弱等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注意与技术、战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各种灵敏性的训练。

五、速度耐力练习

七人制橄榄球比赛时间短, 强度高, 不同于长跑运动的训练方式, 要进行相应要求的速度耐力训练, 比如:

变速跑

(1) 作用:有计划地改变速度, 以改进跑的技术, 提高一般耐力或速度耐力。

(2) 练习方法: (1) 100米快接100米慢。 (2) 200米快接200米慢。 (3) 400米快接400米慢。 (4) 突然加速并保持一段距离转为匀速或慢跑。 (5) 由长距离到短距离的快跑和慢跑 (或由短到长) , 400米?300米?200米?100米?80米?60米?40米?20米。

间歇跑

(1) 作用:用较大强度跑规定距离后, 按计划休息一定的时间再跑, 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和无氧代谢的能力。

(2) 练习方法: (1) ~4000米段落的间歇跑:要求速度接近或超过比赛速度。 (2) 4000~6000米段落的间歇跑:要求速度慢于比赛速度。

(3) 注意事项:间歇跑的速度快于比赛速度时, 休息时间长一些, 当练习者心率接近120次/分时进行下一次练习, 慢于比赛速度, 休息时间短些, 心率没有接近120次/分时, 就进行下一次练习。

定时跑

(1) 作用: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耐力和跑的能力, 掌握和改进跑的技术, 增强内脏器官机能, 培养运动员的速度感觉。

(2) 练习方法: (1) 只规定跑的时间, 不要求跑的距离。 (2) 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一定距离。

(3) 在巩固、提高途中跑技术阶段, 多采用此方法, 来培养跑的节奏和速度感。

反复跑

利用自然条件做跑的练习上坡跑、下坡跑、雪地跑、沙地跑、林间跑等等, 在自然环境下练习, 练习者兴奋性高, 可提高练习效果。

由于我国橄榄球运动的发展以及普及性差, 所以在运动员选材上应该广泛的从足球、篮球等同场竞技对抗性运动中选材, 转型快, 上手快, 也希望我国的橄榄球事业早早进入职业化。

参考文献

[1]成鹏, 毕霞。屈伸膝肌等速向心、离心收缩的比较研究[J].现代康复, 2000 (11) .

[2]田佳, 袁群嘉, 孙晓敏。骨骼肌离心收缩运动致延迟性肌肉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02) .

[3]杨静宜, 赖柳明。肌肉离心收缩研究现况综述[J].体育科学, 1991 (06) .

[4]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

[5]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6]王步标等编着。人体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7]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解剖学》编写组编。运动解剖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78.

探讨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6

第一、管方向

就是保障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减少课堂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管、教、学三方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组织教学、选择教法学法、安排教学步骤、测量评价师生教学效果的依据;也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因素,教学目标制定科学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一节课的重点不突出,却在枝节上大讲特讲,造成无意义的重复和知识的遗漏,这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表现。

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要求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原理,把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成目标体系,列出本课知识体系纲要。在具体制定时,要在制定与分解总目标、单元分目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统筹安排。课堂教学目标系统的内部结构要清楚,比如对认知目标要按照其水平层次,制定出教学双向的目标,明确关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目标成为大纲、教材和教师教学思想风格、学生现有基础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具有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育人目标的网络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检查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目标是否一致,通过信息反馈,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矫正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偏差,以确保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第二、管容量

就是要管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要从教学内容的定量管理入手,保证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人而提高教学效益。

在实践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课,容量太小,学生处于知识接受和能力培训的"饥饿"状态,这不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还会滋长学生的惰性;一些课,容量过大,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消化不良",滋生逆反心理,既伤身体又伤感情。

因此,要管理课堂教学容量的构成要素是否完整,比例是否恰当。课堂教学容量涉及到知识量、能力量、训练量等要素,这三者缺一不可。①"课堂教学容量的确定,要管好课堂容量确定的标准。要使课堂教学容量科学适度,一要根据教学目标系统的总量和教学进度;二要根据学生现有程度、接受能力;三要根据学生现有教学手段。依据这三个标准,对知识量、能力量、训练量整体把握,定量思维,精心算计,合理分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第三、管难度

就是要管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难易程度,要从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的难度管理入手,保证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水平程度使学生可以接受,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管理教学、训练的难易程序,关键是难度的确定。分析如下:

一、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同既定教学目标的关系。完全放弃既定教学目标,一味迎合迁就学生,所教内容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都谈不上高效益。

二、正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负担,处理好减负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教学和训练的目标应当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既不过于简单又不太难,应当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要注意序列训练与台阶训练相结合,减缓坡度,一次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最终达标。学生有兴趣和潜能的,应适当加大训練力度。

三、关照学生学习情绪,处理好学习中的焦虑。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对难易的体验情绪的影响极大。适度(中度)的焦虑对教学和训练不仅无害,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动机,深思熟虑地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学习效益;过度(重试)的焦虑,特别是长期焦虑过度形成的各种习惯反应方式,则对教学危害极大;轻度的焦虑或无一点焦虑则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过与不及对教学效益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

四、注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处理好既定目标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共性,对大多数学生会或不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教学、训练应当取消。根据修改差异,课堂教学应以异步代替同步教学,分层要求,分类指导。

五、注意学生的潜力和特长,正确处理合格教学与特色教学的关系。要相信不少学生有巨大的潜在能力,能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接受特色课程教育,即使差生也不例外。

第四、管教法

管教法就是管教法、学举,要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强化课堂管理,保证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丰富性、灵活性、创造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科学的进步是以方法的进步为推动力的。教学方法就是效率,教学方法就是质量,因此我们应强化课堂教学方法的管理。

通过管理,强制教师树立教学方法意识,重视教学方法的学习、探索、改革、总结、创造,特别是重视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把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管理手段,强化师生教法学法的选择和优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活。

对教学方法选择优化的标准,一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三要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四要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彻底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打天下的窘况,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科学化;五要提高教学效益,实现少时低耗、高效优质。

鉴于不少教师忽视学习指导,因此对教学方法管理的重点,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开展学习指导,要坚持学习理论指导与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在进行学习理论指导的同时,还要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经历"引起动机,学习知识,模仿,独立操作,熟练操作,扩展迁移"的全过程,从而将学习理论转化为学习能力。

第五、管气氛

从课堂教学心理情绪的管理入手,保证课堂群体心理气氛的积极、和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营造课堂群体心理气氛,要在管向、管量、管度、管序、管时、管法的基础上,采用下列方法:

1.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

群体心理气氛与课堂组织领导形式密切相关。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能动"双流";同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调控抑制个体的不良心理行为,从而维护和巩固良好的课堂群体心理气氛。

2.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

教师学识渊博,救民于水火功底深厚,教法学法得当,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自然容易形成。教师要在掌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以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主动交流。这样自然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心态调控。深沉殷切持久的师受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基本条件。教师如果在理智闪光的同时,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上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课堂气氛自然水到渠成。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7

1 了解力量训练概念

力量训练听起来很宽泛的一个词, 到底怎么理解?估计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人的理解, 但是万万不能走入理解偏差的窘境, 毕竟力量素质训练是自行车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核心, 力量训练的核心又包括哪些呢?包括腹部、臀部、骨盆、脊椎等肌肉群, 而对臀肌、股后肌群、背肌等关键部位的锻炼能够起到稳定的作用, 从而实现这些肌肉群对竞技动作的有效开展, 最终转换为发力的过程, 这一系列动作时身体在运动中整体协调的关键所在。

2 自行车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关键性

(1)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力量素质在自行车运动中的作用, 因为自行车运动是一种典型的周期性运动, 如何理解呢?就是说它的赛程设置有长有短, 短的可以在11秒之内, 长的则能够持续几个小时不等, 这样就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着较大的要求, 控制好有氧和无氧的代谢很重要, 当然这个代谢也取决于运动比赛的时间长度与强度。运动员只有在能源物质的有氧氧化作用下才能维持身体所需能量, 最终实现运动员在比赛当中所有能力的供给。

(2) 自行车运动员什么对于自己最重要?通气无氧阈、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等几个方面直接影响着是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评价, 依据无氧阈强度进行训练也是实现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的有效手段之一。

(3) 如果自行车运动员再对氧气的摄入中不能满足身体在高强度运动中的需求量, 则极易导致体内能源物质通过其他途径释放乳酸。

(4) 在运动员进行短时间内高强度的运动时, 机体的主要提供能源的系统是无氧代谢, 另外, 无氧代谢也是大多数体能项目中要求相对较高的能力之一。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 与自行车部分项目成绩有着直接联系, 研究相关数据可得, 我国A级男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在无氧能力方面水平偏低, 在训练过程中应当相对重视无氧代谢的能力提高。

(5) 自行车运动是一项从静止到运动, 并且难度逐渐递增的特殊运动, 在骑行过程中, 运动员的骑行速度、敏捷度、蹬踏动作的交替都是一项考验, 因此在自行车运动比赛中, 绝对力量的提高不代表专项力量水平的提高, 真正能显示出成绩的只有在高速度骑行频率下表现出来的蹬踏力量, 在日常练习当中, 运动员提高动作频率, 给予自己充分的休息时间, 劳逸结合, 也是十分必要的。

3 自行车运动力量训练现存缺点

3.1 运动器材的匮乏

任何运动没有足够的器材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 而且单一的器材训练难免给运动员带来乏味无趣的感受, 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因此, 加强自行车运动器材的投入是很必要的, 完善设备才能提高基础训练, 提高运动员力量训练效果, 对克服其本身的局限性也有重要意义呢。

3.2 理论研究不够透彻

任何实践性的东西,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那么自行车运动有哪些理论研究欠缺呢?在该运动训练在引入到科学体能训练法, 尤其是专项力量训练时, 应该注意本身的灵活性, 注重理论知识的内涵外延, 深入研究, 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让自行车运动力量训练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3.3 力量训练理解偏差

说到理解, 很多人会想到在我们学习语文阅读理解时的情景, 其实理解能力不仅表现在书本上, 更是一个人整体理解水平的一个表现, 在考试时, 一个阅读理解的偏差可能让你与理想高校擦肩而过, 在生活中一个理解偏差则可能影响你的命运, 这样说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就单单一个自行车运动项目理解的不准确会带来哪些问题出现?

(1) 力量训练只拘泥于形式, 走马观花, 达不到力量训练的最终目的; (2) 在实际训练中缺乏将理论相结合的观念, 也就是理论、实践分家现象; (3) 笼统的解析对力量训练的认识, 测试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缺乏科学性。

4 自行车运动力量训练方法

说了那么多, 到底如何克服自行车运动员在力量素质训练当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如何实现自行车运动的有效突破?提高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已经成为当下自行车项目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那么现在我们就介绍以下几种自行车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希望帮助更多的自行车运动员。

4.1 理论结合实践

在上文我们讲到目前自行车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缺失, 那就是理论研究的不够透彻以及运动员理解的偏差, 那么如何改善之一现状, 理论结合实践是关键, 怎么说呢?就是随着;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 运动员要在结合理论的基础上, 在实际训练当中不再趋于浮夸, 真正的学以致用, 相信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情况下, 运动员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运动器材的完善

在自行车运动赛当中, 单一的运动器材局限了运动员参赛以及训练的积极性, 并且使得真个运动训练单一无味, 如何改善这个局面, 对症下药是关键!完善器械, 多样化发展, 例如在杠铃加跳深、跳箱或跨步跳这些传统训练当中加入站立式骑行, 组合设定不同的骑行时间、踩踏频率组合, 这样参与的运动员可选性增多了, 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就上来啦。

4.3 专业运动训练法

专业运动训练, 也就是针对自行车运动这项赛程制定的专项训练法, 例如蹬踏动作, 自行车运动员都知道, 这个动作其实是真个运动当中的核心动作所在, 所有的一切训练, 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踏蹬运动, 因此, 踏蹬动作的训练是不能放过的一环, 当然, 在进行踏蹬运动的时候一定不能随意发挥, 要注意科学性。运动员需要重点加强下肢肌肉协调收缩、交替发力的频率, 推动产生最大的踏蹬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脚掌踏点处最高点学会平滑过渡, 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质量。

4.4 间歇性训练法

间歇性顾名思义就是不持续的, 因为对于自行车运动员而言, 有氧与无氧的混合代谢是骑行过程中主要的能量来源, 这一点运动员必须事先考虑到, 训练中运动员务必严格控制训练间歇时间, 在运动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即进入下一组高强度练习, 这也是提高自行车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常用方法之一。

5 结语

通过上文中对自行车运动的概念、自行车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关键性、自行车运动力量训练的现存缺点以及训练方法的阐述, 希望能够真正对自行车运动员起到作用, 相信在在行车运动不断的创新与实践当中, 我国的自行车竞技运动会取得长足发展。

摘要:在生活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 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生活品质, 养生、运动、竞技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各种各样的运动纷纷实行开来, 自行车运动作为中国一项传统而不失创新的运动项目备受群众的喜爱, 它的发展无国界、无种族之分。希望通过该文对自相车运动力量素质训练原理与方法的探索能过对运动员有着实实在在的帮助。

关键词:自行车运动,力量素质,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姬建华.对自行车项目专项体能特点及体能训练原则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8) :26, 28.

[2]温海瑞.关于自行车运动体能训练分析与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16) :25-26.

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探讨 篇8

一、耐力素质的训练

耐力素质的训练的一些方法,以速度耐力练习、综合步法练习、多球耐力练习、单打持球各式进攻防守练习。

羽毛球运动中所需要的专项耐力不是诸如长跑体能运动项目所需的长时间的持续耐力,而是一种在快速的反复运动前提下进行的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的速度耐力。常用的练习方法有:

(一)速度耐力练习:1.跑步、步法练习:200米、300米或是400米全力冲跑后,没有间歇地立刻进行45秒或是1分钟全场步法练习,两项练习完成为一组。组与组之间可间歇2~3分钟,一堂教学训练课依据各人情况不同,可进行2组、3组、5组不等的负荷练习。2. 各种长时间的综合跑跳步练习:内容见专项灵敏素质练习,只是加长练习负荷的时间。3.长时间的单、双足跳绳练习:采用专项速度素质训练中的跳绳内容,加长练习负荷时间。

(二)综合步法练习:1.手势指挥各种步法,如网前上网步法、中场接杀步法、后场后退步法和全场范围的综合步法练习等。2.场地上低重心四角跑练习,加大负荷密度和强度。3.场地前后跑练习,掌握好练习密度和强度。

二、力量素质的训练

以往对于儿童少年采用抗阻力练习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许多学者认为在青春期前期的儿童不可能获得力量,而且力量练习还容易导致发育中的骨骺生长板的损伤。然而近二十年以来,相继有研究报道力量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儿童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而且对儿童身体健康、损伤的预防以及运动技能的提高亦大有裨益。

对于儿童少年力量练习来说,安全是最重要的。正确的教学、科学的计划、周密的监测和完善练习器械是力量练习安全而有效地进行的根本保证。

三、速度素质的训练

在开展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时,为了确保训练的质量和成效,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

(一) 应注意将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速度素质的训练安排在其它训练之前。由于速度素质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的要求比较高,而兴奋与抑制速度转换,肌肉收缩转换协调,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一面。因此,在开展速度素质训练时,应注意将其安排在其它训练之前进行。

(二)青少年时期是发展速度素质的关键时期,在青少年时期开展高质量的速度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尤其是反应速度。但是在开展训练时,要始终注意一定要在全面了解和考虑了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在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切不可为了追求短期的训练成效,不顾实际情况安排过大的训练负荷和训练量,对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未来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 在开展速度素质训练时,无论是哪方面的速度练习,都要尽可能的结合专项动作来开展,注意训练与专项动作的有效结合,并注意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科学合理的运用速度素质的经验,提高其在实际比赛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柔韧性素质的训练

发展柔韧素质期被动练习和主动练习两种。伸展性、牵抗性动作。少儿时期发展柔韧素质较为适宜,儿童从4-5岁起就可以进行柔韧练习。6-13岁少儿关节灵活性好,就加强整个身体的柔韧练习,特别是髋部柔韧性的练习,如前后、左右劈叉做桥等,13-16岁进行柔韧练习,强度宜小,并结合力量练习进行。注意尽量少作紧张的运动和大弯曲的扭转运动。以免损伤脊柱、髋关节和软骨组织。

常用手段和方法有:在儿童阶段,主要以活动形式进行,适当一些静止的和被动的练习。每次练习要有一定的重复次数和动作幅度。每次练习一般不应少于5-10次。并逐渐加大幅度,不同部位柔韧性练习要交替进行,一般应从躯干部分开始,然后上下肢交替练习。练习方式以少儿自己主动练习为主,必要可采用被动练习,但应掌握分寸,以免受伤,少儿柔韧性训练不宜过多,柔韧练习要和力量练习密切配合,使发展柔韧性素质和培养身体正确姿势结合起来,促进少儿各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协调发展。

五、灵敏性素质的训练

灵敏素质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特别与协调能力有关,对儿童、少年进行各种运动的练习,如各种技巧,跳跃活动性游戏等,这些都是发展灵敏素质的基本训练方法。6岁起发展一般协调能力,9-12岁发展专门协调能力的有利时期,着重发展专门协调能力。13-16岁,处于青春期,由于心理、生理的变化,致使灵敏和协调能力下降,为保持和稳定已有的灵敏和协调能力,应注意提高动作的准确和熟练程度。进行灵敏素质训练,应注意培养少儿对时间、空间判断的准确性。在教学训练中,对动作的时间和空间的指标,应有严格的要求,如对方向、幅度、速度、节奏等的要求明确。以上几种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针对青少年发展敏感期的特点,作出了分析与讨论,有利于提高专项运动的能力。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9

邓丽娜在2004年9月到本组参加训练,通过一段时间训练观察分析,发现她身体素质方面发展较为平衡,尤其协调性好。但身体比较单薄,力量、速度及快速收缩能力比较差。根据她的特点,特制定了下列训练计划;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学习和掌握专项技术;提高速度水平,尤其是肌肉的连续快速收缩能力;以小力量为主逐渐提高力量水平;培养吃苦耐劳、勇于拼搏作风。在2004-2005年中,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训练。

1 改进跑的技术

正确的跑的技术是运动成绩提高的最基本条件,跑动作的主要缺点:摆臂不规范,跑起来左右晃,重心后坐。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下列要求:摆动腿折叠积极前摆,主动有力的扒地,双臂以肩为轴,积极配合腿部动作有力的前后摆动。采用小步跑、高抬腿、原地摆腿、摆臂等跑的专门练习与模仿练习反复多次。系统地进行训练,使跑的技术有所改进。

2 提高连续的快速收缩能力

速度是各项运动的灵魂,三级跳远项目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尤为欠缺,连续收缩能力很差,如:快速高台腿及快速后蹬跑,做不到10次,而且不协调,这也是提高速度的一大障碍。从意识上抓起,从徒手逐渐到有负荷的小力量训练,要求严格,使神经系统的快速转换能力尽快得到改善。通过一系列的节奏跑、冲跑、反应跑训练,加快了步频,为提高速度创造了条件。

3 提高跑的能力

能力训练对年轻运动员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训练,也是对一个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磨练。通过大量的越野跑、反复跑、间歇跑、变速跑等手段,结合改进跑的技术,在不同阶段,对训练手段、强度、密度要求有所不同,经过系统训练,受到了如期的效果。

4 提高基础力量与专项力量

力量是完成动作的动力,也是各项素质与技术动作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力量基础,很难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更谈不上能出好的成绩。邓丽娜力量水平差,开始时,全蹲只有40kg,根据本身的身体条件,采取多种形式的力量训练,以轻拉杠铃、轻重量的快蹲起、快抓举、壶铃蹲跳为主,结合各种条约练习,提高与加强身体各部位肌肉与关节力量,为今后较大力量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5 重视柔韧、协调能力的训练

一个优秀运动员,协调与灵敏性必然有独到之处,而且这些训练往往容易被忽视。要达到学动作到掌握动作快的目的,这是不可缺少的课程。因此有意识地安排各种球类、垫上、助木、徒手各种体操发展协调与灵敏,为较好、较快地掌握各项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10

关键词:乒乓球,力量素质,动作特点,专项力量

1、前言

由于乒乓球运动有较强的技巧性, 对手指、腕、前臂、上臂、腰、腿、脚等发力部位进行针对性地训练比较困难, 尤其在爆发力和力量耐力上训练效果一般, 水平不高。但可以通过查阅搜集文献资料, 并结合乒乓球运动生理特点和自身力量素质特点, 阐述专项力量训练的必要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2、乒乓球技术动作与力量特点

乒乓球动作技术大体上分为手法和步法, 手法上运用身体不同的部分协调发力 (爆发力) , 通过球拍与球接触作用体现出来的。力的大小、方向和击球点产生了球的合速度;步法上通过下肢肌肉发力, 运用各种步法结合手法接球, 是击球的前提和手法灵活运用的根本保障。

2.1、手法动作及力量特点

手法动作力量即击球力量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和对抗阻力的能力, 通过球拍与球作用体现出来。根据不同的打法和技术差别, 力量有较大差别。扣杀高球、半高球用力最大, 占运动员有力臂最大力的90%-95% (以收缩力或内旋、外旋力表征) ;进攻型打法运动员的快攻和前冲弧旋球用力大于有力臂最大力的50%;相持中的转攻, 正胶、生胶打法的连续进攻用力占40%-50%;正手快带, 防守技术如借力推挡, 过渡球技术和控制球技术则用力更小。

以弧旋球技术为例, 接半出球台下旋球所用的高吊弧旋球动作, 接球的下降期, 从球的中下部到中部摩擦作用击球;对不转球的快拉动作, 接球上升前期, 摩擦击球的中上部;前冲弧旋球动作接球高点期, 从球的中部到中上部摩擦结合撞击力击球;连续拉上旋球则接球的上升期, 摩擦结合撞击力击球中上部。弧旋球击球力量不仅仅通过调节前臂与大臂、大臂与躯体间夹角, 通过摆臂发力产生球速, 而且更要结合腰部转动发力, 腿部反作用地面发力, 击球期间手腕发力以及手指对拍形的微调来完成整个动作的协调发力。

2.2、步法动作及力量特点

每一个击球动作之起始, 力量无不来自脚和腿, 步法是及时准确地使用、衔接各项技术动作的枢纽, 也是灵活运用各项战术的前提和保证。乒乓球运动的步法主要有单步、跨步、并步、跳步、交叉步、小碎步和复合步法等。由力学知识, 在脚步移动和腿脚协调完成手法技术动作 (如快攻、弧旋等) 的过程中, 产生的力是由腿脚对地面作用后地面对腿脚的反作用得到的, 所以移动速度取决于腿脚的爆发力。

3、乒乓球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必要性

传统的观念认为, 乒乓球是一项技巧性要求很高的运动, 多练技战术可以孰能生巧, 体现其灵活性。有人根据动力学理论推导得:在攻球动作中, 球拍和手臂做曲线摆动加速过程中, 不考虑手臂自身振动, Δω=MΔt/I (1) (上式ω为角速度, M为力矩, t为时间, I为转动惯量) 从而有球拍和人体在摆动加速过程中所获得角速度与外力矩的冲量成正比, 与球拍连同身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 而由此公式知增加角速度的一种方法是减少人体转动惯量I, I=∑Δmr2 (2) (上式∑为求和符号, Δm为人体每一点的质量, r为人体每一质点转动半径, Δmr2为人体每一质点的转动惯量) 从而得到减少转动惯量即要适当减轻体重, 得出结论, 快攻型运动员要适当控制体重, 注意体型, 避免过多的大力量训练, 以免使肌肉粗大。

尽管如此, 定期的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提高技战术水平, 如增加球的旋转、速度、力量, 增大击球瞬间摆速, 就要有良好的力量素质。如手腕力量的提高, 可使发球旋转、球速、落点多样化, 获取前三板主动权。加大击球力量, 能加快球的飞行速度, 增加旋转, 增加对方击球难度, 甚至可以直接得分。根据上述动力学公式推导, (1) 式中M=FL (3) (F为作用力, L为力臂) , 代入 (1) 式得Δω=FLΔt/I (4) , 由公式得出增加蹬地力量F可以增加击球瞬间摆速, 这是乒乓球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训练的理论依据。较高水平的乒乓球比赛中, 特别是无机胶水的使用, 相持球是很频繁的, 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爆发力和力量耐力, 在相持球中占劣势。从步法角度来看, 较强的腿部力量是好的步法的保证。对于运动员而言, 力量素质训练也是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的手段。因此, 科学的、系统的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是可行的, 必要的。

4、总结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价值体现在运动员对技战术运用的熟练程度上。相关的研究实验表明, 运动员的有力臂综合力量素质显著强于非有力臂, 这种差异是由于技术动作结构决定的, 也从反面说明了具备较强的力量素质才能满足其技术动作发力的要求。因此, 运动员要意识到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必要性, 教练员要加强对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重视程度, 根据运动员制定相关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案, 训练时注意训练负荷的合理性和周期性, 避免肌肉疲劳、损伤。

参考文献

[1]杨瑞鹏.对乒乓球力量的分类和调控方式的探讨[J].体育世界, 学术, 2009, 1.

[2]于广乐.试析乒乓球的步法训练[J].各界?科技与教育, 2009.

[3]王希升, 赵海涛, 王亚乒.对乒乓球、网球女运动员上臂力量特点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发展党员工作;综合素质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170—02

目前,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党建工作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联系不紧密、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党建工作衔接不紧密、大学生党员培养考察工作滞后、党校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扎实、组织发展工作不精细等现实问题,面对这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不断创新、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努力开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局面,既有利于把我們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又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高校教育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党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学生党建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大学低年级党员发展数量少、速度慢。目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低年级党员的发展数量少、速度慢。而学校的育人工作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特点,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才申请入党,其政治觉悟不会自发产生,入党意识也不会自行提高,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经过社会生活的锻炼,更没有新旧社会对比的体会,对党的发展历史也缺乏系统了解。因此,一些大学生对党的感情不深,入党的意识不强。在高校,一名学生从写入党申请到培养、发展并发挥作用,需要近四年的时间。因此大部分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集中在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党员在校发挥作用的时间短,往往刚发展成为党员就毕业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能很好地在学生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不利于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和培养,也容易让低年级学生产生误解,认为入党是高年级学生的事,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2、组织发展过程与培养教育过程有所脱节。自1999年高校学生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340万,增加到2007年的1885余万,年均净增学生数目约150余万。因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学生党员发展力度大大增强,学生党员数量也成比例增长,这带给校园欣欣向荣的面貌。但是被考察的对象人数远远超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的人数,考察工作难度加大。由于正式党员有限,团委和学生组织推优工作衔接不连贯,考察发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支部在吸收新党员时,很难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层次的了解,组织发展过程与培养教育过程有所脱节,出现了一些“重发展轻培养”、“重数量轻质量”以及“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等问题,造成党员数量多了而先锋模范作用却发挥不好的现象出现,也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发展程序与党员标准自由度大。目前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大学生申请入党往往因对党认识不足而导致入党动机不端正:有的为捞荣誉而要求入党,有的来自亲友的期望要求入党,有的则为谋取私利而要求入党……或由于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自傲心理,疑虑心理,实惠心理)而让他们裹足不前,观望等待或对入党不感兴趣。二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工作中存在指导思想上的偏颇,认为高校青年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主要是学生干部而主要发展他们入党,认为低年级学生进校时间短,对他们看不准、不放心而推迟发展,对党员标准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高校中学生党员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巨大作用,也就没有将党建工作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联系起来。同时由于考察发展工作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而学生党支部成员基本上半年一调整,缺乏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又缺乏系统配套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使得组织发展程序不甚严谨。另外,关于高校专职党务人员,高校对这一部分辅导教师的投入还很不够,有些教师只是兼职工作,对学生缺少必要的培训和指导。有时因为组织不到位或时间无保证,工作也没有组织保证。

二、注重素质培养与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是包括学生党支部在内的每一个基层党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加强和规范组织发展工作,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做早、做实、做细”,必须把学生党建工作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联系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培养考察工作的衔接。现在,许多中学党组织都逐步地在中学生中开展党建工作,进人大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在中学已经过党校的培训,有的已经写了入党申请书,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有的甚至在中学就已经发展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了。因此,高校基层学生党组织必须重视了解学生在中学时的表现,注意做好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衔接工作,充分相信中学党组织的考察和培养,并从三个层次做好工作:一是对于中学就入党的学生,和他们逐个谈话,了解其思想和入党程序,帮助其明确在大学的责任和方向,并给他们安排一定的社会工作加以锻炼,让他们尽快成为骨干,在群众中产生影响。二是对于在中学被列为积极分子的学生,要把这些人定为培养目标,把他们列入培养梯队,继续跟踪培养,鼓励他们继续积极要求上进,向党组织靠拢,在班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入学教育是做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高校学生党组织应该抓住入学教育的契机,每年安排完常规的入学教育后,立即组织对全体新生进行党的基础知识和入党程序的普及教育活动,以讲座和提问、讨论等互动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对党的感情,逐步培养起他们加入党组织的强烈愿望。只有做好大学与中学的接轨工作,才能促进培养考察工作做早、做准,让学生尽早入党,有利于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充分发挥党校阵地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实、做严”。随着扩招带来的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党建日常工作量日益加大。同时,学生们关心政治、加入党组织的情绪也日益高涨。因此,高校学生党组织要把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首要任务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教育上,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党的感情,逐步培养他们加入党组织的意识。高校党校及其院系分校在培养教育大学生党员方面具有重要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党委要建立健全两级建校、分层

培养的党校教育格局,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为适应高校改革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广大入党申请人和积极分子接受系统的培训,端正其入党动机,并对学生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党性教育和工作培训,培养更多政治过硬、质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各级党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党校工作职能、扩展工作范围,以党校学习为主线,以普及教育为目标。以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经常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将培训教育工作扩展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新生的入党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二是针对积极分子的院党校学习工作(每学期一次),三是针对发展对象的党的信仰教育工作(个别教育方式),四是针对支部成员的培训工作,要不定期地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中进行,每一项工作都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通过以上几项工作的开展,帮助广大学生完成从普通学生到一名中共党员的转变,建立起一种从新生到入党积极分子、从发展对象到中共党员的全程全员培训教育机制,强化党校的阵地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普及教育率,增强普及教育的效果,从而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盲区和死角,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3、规范组织发展程序。高校党委要坚持积极而慎重地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在发展和转正程序上细化分工,责任到人,严格把关。例如可把发展党员工作这一过程分解成“五步走”:第一步:为新生班级安排党建负责人及组织入党知识启蒙教育,建立各班入党申请人档案;第二步:经过一定时间考察和推优工作,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分级培养梯队;第三步:进一步考察,在培养梯队中确定重点培养对象,列入发展计划,推荐到党校学习;第四步:确定发展对象,准备相关材料,并对外公示,征求群众意见;第五步:请组织员审查发展材料,召开发展大会,报上级组织部门审批。

为确保每步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把这五步细化为若干个步骤,把学生党员们都安排为每个步骤的负责人,制定统一的标准和程序,严格规范每一步操作,把发展工作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在发展工作中,必须坚持党员标准是唯一的尺度,并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学习成绩与其他方面素质要求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教师意见和学生意见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学生干部和一般学生的关系。对每一位申请人都要积极地引导、教育,化消极等待为積极争取,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努力做到不轻易把任何一位条件不成熟的学生吸收入党,也不把任何一位条件成熟的学生拒之党外。这样,才能将德才兼备的学生吸收入党,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又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举双赢。

素质训练关系探讨 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史,人文素质教育

护理专业是维系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专业, 同其他专业相比, 从事此专业的护理人员更要有较好的人文素质水平[1]。因此, 培养广大护士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既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又是各类高等医学院校无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是健康人格塑造、专业素质培养、综合素质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护理学史作为描述护理学起源、发生、发展及历史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身蕴涵的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和对护生的育化作用。从护理学生的角度来看, 对于培养护生的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学术视野及正确把握护理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1 加强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是围绕职业岗位 (群) 进行人才培养, 是一种近于培养“专才”的教育。因此, 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 应以市场需要为出发点, 以就业为导向, 找准专业定位,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各专业应按照《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 按照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构建以应用为宗旨和特征的课程体系, 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要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结合, 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结合, 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相结合。因此, 高职教育必须重视护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必须强调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两者缺一不可。而目前, 临床护士对人文素质认知的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人文知识薄弱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3]。

1.2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 培养护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和艰巨。

护生是将来承担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殊从业者, 而医疗卫生工作是一个性命相托、健康所系的特殊职业, 特殊的职业赋予他们特殊的素质要求。护生将来服务的对象是人, 不是完全生物意义上的人, 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具备丰富社会内容的人, 因此, 仅仅凭精熟的护理技术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医疗卫生问题。特别是医学模式在从纯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时, 若再将医学看成是单纯的自然科学, 将医学教育看成是单纯地传授护理知识和基本医疗卫生工作技能的教育, 则显然是片面的。其实, 在医学的许多领域中, 如健康与疾病的界定、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基因的研究和应用、克隆技术、死亡标准的实践、器官的移植等诸多方面都涉及许多伦理规范问题、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的传统。这些新变化都对护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个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医疗卫生工作要求的合格护理人才应该是一个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人才。要适应护理人才培养的这种发展新趋势, 在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就显得更重要。如何促进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 使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教育之中, 也就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护生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护理史在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在诸多医学及与医学相关的学科中, 护理学史作为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是护理专业中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桥梁和纽带, 有利于提升护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培养护生的职业精神。护生的人文素质是护理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护士的服务对象是人, 是有尊严, 有各种各样需要的人, 并且处于疾病或需要照护的状态中。护理人员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除了为病人提供护理的专业服务之外, 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给病人以安慰和鼓励, 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献。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对人性的深切顿悟和博爱的胸襟。因此,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等护理专业学生是十分重要的。而怎么才能提高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利。近年来, 尽管许多高校加大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例, 并已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够紧密, 其效果还有待提高。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护理科学需要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长期以来, 护理学教学也存在着重视专业课程、忽视人文基础的倾向。因此, 为加强护理学人才的培养,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潮流, 应加强护理学史课程的教学。护理学史作为护理学和史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 内容最为丰富, 能从历史的角度对护理学进行系统的研究, 它的专门开设, 无疑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古人云:欲知来者视之往。要想把握每个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 都需要从它的发展史中去探寻。正如恩格斯所说:“熟知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过程, 熟知各个不同时代所出现的关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的见解, 对自然科学来说也是必要的。”如果一个护生不能认识自己所从事学科发展方向, 就难以跟上学科的发展, 难有创造性的发现。要洞察现在、预测未来护理发展、把握护理学科发展方向, 不了解护理学史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提倡护理专业开设护理学史。

总之, 护理专业应该重视护理学史课程的教学。因为任何一个专业人员都没有理由漠视学科史留给他们的宝贵遗产[4], 因为它指引着一个学科未来的发展。护理学也不能例外。毋庸置疑, 通过护理学史的学习, 护理专业学生将会更加具有科学理念和人文素养, 更加具有历史眼光, 更加具有创新的精神, 我们的护理事业必将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1]郭立东.中国医学教育研究进程[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0:53-56.

[2]李继平, 张玉芳, 马伟光.中美护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护理研究, 2005, 19, (11A) ;2335-2337.

[3]许乐, 林碧, 林雁娟等.临床护士对人文素质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 2005, 19, (1A) :28-29.

上一篇: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下一篇:动态前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