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2024-09-20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精选11篇)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1

关于职业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哈尔滨市新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梁 伟

关于职业教育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 要:教育创新是涉及教育理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变革。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关键词:教育创新的内涵 创新氛围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教育创新的内涵与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是推动职业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职业高中历史使命的重大战略要求。

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国际国内的教育事业都有自身变化发展的共同规律,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从世界性来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财富。从民族性来看,任何教育都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都要为民族的振兴服务。因此,教育创新的概念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它应当在探求世界教育发展共同规律性,学习借鉴世界教育改革先进成果,尽快超越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同时,总结民族教育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服务。

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在实施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教育创新的前提与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当是职业教育创新的前提。

职业教育是以面向“蓝领”为主要培养目标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全国职教大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既是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争发展的需要。

在普教中学习文化课方面有可能呈现弱势的学生,在操作能力强的专业课上就有可能变为强势。职业教育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把应用教育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满足学生就业、创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以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科目为主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打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迫切需要的高素质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英语教学中,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育创新的保障与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效的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创新的保障。

在我国二十年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呈现出多种办学形式。有“紧密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学校培养的学生,企业分配使用;有“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即学校与企业有联合办学意向,学生毕业时,企业选择使用人才;也有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的资源,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

与此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呈现着多种多样的风格。“紧密型”联合办学形式,由企业和学校双方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协商确定课程设置;“松散型”的联合办学形式,由学校征求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意见,确定课程设置;学校自主的办学形式,则是依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对市场的估计,选择课程设置。应该说每一种办学形式与课程设置模式,都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效应”的产生。

然而,这些课程设置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其一,存在着盲目设置课程的现象。无论哪一种课程设置模式,都受到办学形式的制约。在办学过程中,往往随意更改或设置课程。其二,存在着课程之间不衔接的现象。由于课程设置缺乏应有的论证,文化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甚至相互脱节。其三,存在着课程设置定位不当的现象。职业学校、普通中专校与技工学校的课程设置似乎各有特色,又难以辨别。以至于有些学校采用“拿来主义”,随便订购使用教材,给教学过程造成了困难。其四,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现象。在课程设置与实施时,为了“对口单招”或者应某企业的暂时需要,增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使本来就缺乏严密、科学的课程体系,更没有系统性。因此,我们应当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依据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更新课程设置;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优化课程设置;依据本校的办学实际,探索课程设置。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was his father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在“教育创新”旗帜下既取得了成果也走了一些弯路。究其原因,主要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把握教育创新的内涵和相关因素。中国的职业教育原本起步就晚,很多问题有待思考和研究。我们一定要立足现实,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个人简历

姓名:梁伟 年龄:24 教龄:1年 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

工作单位:哈尔滨市新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联系电话:***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2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 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 掌握其一般规律, 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 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 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的氛围,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数学教师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 我们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努力提高创新能力, 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不断探索和创新,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 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播中, 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环境。

最后, 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学会观察, 在观察中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此基础上产生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 情境展现原则。

在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可能性过程, 创设学习环境, 展现知识背景, 促使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发生。

(2) 情境相容原则。

在情境展现过程中, 应该设计能全面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境, 以“情” (情绪、情感等) 的激发去促进“意” (意志力、毅力) 的发展和优化, 创造一个培养学生情商的良好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奋发学习和探索创新精神。

2.鼓励质疑问难。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他们学会观察, 使学生敏于质疑, 善于解疑, 并能够同中见异, 异中见同, 平中见奇, 能够从一些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 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二)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训练创新思维。

数学创新思维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 又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 它不仅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 而且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审美与综合作用。数学创造性思维有若干特殊形式 (如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简缩思维、发散思维等) , 有较多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特征。因此, 在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 重视知识的积累。

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 脱离知识, 思维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 不去发展思维能力, 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数学家庞加莱曾指出:“数学发明创造就是识别、选择, 是知识的重新组合。”因此, 重视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2.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解决问题而引发的。因此,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3.运用联想和猜想,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 是对头脑中已接收和储备的各种信息、材料和表象, 凭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进行组合、改造, 创造出未曾感知过或从未存在过的事物新表象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失去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数学想象可分为联想和猜想两类。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象到与其相关联的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猜想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 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做出来的一种似真判断。伟大数学家牛顿就曾直言:“没有大胆的联想和猜想, 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联想和猜想是密切相关的, 一般的,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是先联想后猜想, 联想越丰富, 猜想就越合理, 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越明确。因此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和猜想, 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开发智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 形成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阶段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同时, 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 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 形成创新技能。

(四) 开发情感智力教育, 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 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 创新过程并不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而且需要以创新情感为驱动力, 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数学教学中, 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敢于创新的气魄, 自主探索,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挫折数学”,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 持之以恒, 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识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76-01

素质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开拓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开发人的高层次能力 ——创造能力的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是其他科目不可比拟的。小学美术的创新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去谈。

一、美术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美育。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美术教育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在感受艺术美的过程中培养着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在美的感受下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对美的欣赏能力,而美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发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屏弃相对雜、劣的教学内容,有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美育,这对教师来说就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和全新观念及创新能力。例如,在纸画教学中就要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其它内容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哪些还不够完美,大胆提出自己的修改设想,即美在学生头脑中的标准是怎样的。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协助学生修正和提高美的标准。

其次,可以经常地、适时地带学生外出写生。使学生去观察、体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他们热爱生活。另外还得逐步使他们具有区别美丑的能力,从而发现、感受广泛的美好事物。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懂得如何去鉴赏美术作品。例如:作品的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价值等多方面去欣赏作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握好度,有详略地引导,然后多让学生说这幅美术作品好在构思,或好在表现手法等。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在不产生偏差的情况下,多肯定学生的看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为学生美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宽阔的思路。因此,美术教学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扩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着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绘画造型、布局及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多练脑和练笔,如经常根据一幅作品让学生思考构思、布局、设色等,经常画一些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构思,或重在设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强化和提高熟练程度,为创新作好铺垫。

三、美术的创新教育要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美术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总之,要信任儿童,相信他们的能力,善于发现并赏识他们的优点,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一片天空,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别在乎他们的苹果画的像不像。现代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迁移,而且更注意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前提。其实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进行美术活动,学生必然首先要进行观察。教师要注意和关心学生观察方法的正误,多让学生说自己观察的步骤和着落点,使学生观察有顺序、完整、细致,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其次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必然进行思维、想象。他们天真的想象是无比大胆和奇特的,也是纯洁和美丽的。教师要多肯定他们的想象,不要抹杀和固结学生的想象。表现美术作品时,也不要要求严居一格,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创新这样是在发展和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还有:经常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创造出一幅(件)美术作品:根据教材进行添加画、记忆画和想象画;给未来的人、事、物、景等进行创造设计并表现出来;给出几个人、几件事或几件物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画面,表示不同的意义的组合画,这一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颇高,这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最高层次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吧!另外就是把表现学生的这些蕴含丰富的想象力、奇特的创造力的画面拿来展览,这个展览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之间想象力、创造力的碰撞过程,这时学生内心会感受、领悟别人的优点,修正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手法。

创新教育中的课堂评价策略 篇4

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课堂评价策略

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王 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生生存》中指出:“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具有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这种力量既体现于教学方法之中,也体现于教学评价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深刻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它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创新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中的课堂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人格的发展。

一、评价的形式: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学习材料和学习过程,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评价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如教《五彩池》中“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漫山遍野的水池,在阳光下闪耀着红、黄、绿、白、紫、蓝等各种光彩,像一幅巨大的彩画铺展在眼前”这句话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法:要求学生根据句中“闪耀”一词评价课文插图。有的说:“插图画得好,已经画出了红、黄、绿等各种光彩。”有的说:“画得不好,因为图中没有光彩在闪耀的感觉。”也有的说:“画得不够好,因为五颜六色是画出来了,但闪耀的感觉没有。”经过评价,既深刻理解了“闪耀”一词的意思,也培养了敢于评价教材的勇敢品质。在学生评价的过程,教师则采取了延时评价的策略,使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是一种好方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调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如一个学生读课文后,我要求他自我评价,他说:“我读得很有感情,但声音太轻了。”“那能不能改进一下?”他又读了一遍,既响亮又富有感情,全班都鼓掌表示祝贺。实践证明,自我评价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学生个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5

作者:张春喜 教学论文来源:原创 点击数:

440 更新时间:2008-9-29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

变过程。

关键词:创新 能力 改革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我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能力:一要培养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归纳观察法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经过分析、推广,再归纳为一般性的规律。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的,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逐步提高。二要培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应该引导学生在操作前拟定操作步骤,要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用途、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按照实验原理,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合理组装或连接实验装置。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往往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模糊不清,或者对各部分仪器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又不肯动脑分析而急于求老师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故障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养成手脑并用、独立工作的习惯和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自觉意识。三要培养数据处理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养成对于一个量的确认需获得多组数据(多次直接测量)才有可信度的习惯;对于直接读取的数据应该会用有效数字表示;能自己设计表格进行间接测量的计算;能用代数法、图象法几何法来研究实验报告能力。要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和成果完整地表达出来,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写好实验报告,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实验报告的内容要规范化,一般应包括: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装置、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论、误差分析等。在高中课本中,最初三个实验已做了简要的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模仿学习过程,以后的实验就要求学生自己写。特别是写“实验步骤”,学生普遍感到较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过程,自己组织语言按“装(即在准备步骤中将仪器装接调整好)、测(测量、读数)、处(数据处理)、结(做出结论、整理器材)”依序写出,不要大量抄录课本中的内容。每次实验报告都进行评分,并给予评价。总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要以提高实验素养为指导思想,注重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长期坚持强化实验能力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它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实验课所占比重较小,考试制度的局限和不少学校的实验设备的不足乃至有些教师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等等。使得实验开设率低,实验教学效果不佳,要求偏低。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增加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次数以及增加课外活动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有效地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一)强化演示实验。

除了重视做好每一个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了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疑难问题,如布朗运动、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静摩擦力方向是指向国心的受力分析等等,生动直观,言简意赅。事实证明,具体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另外,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所表现出良好的实验素养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

(二)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发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汁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致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情况如何,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进行了单独

实验操作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增加随堂实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还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它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和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如:高中教材中的肥皂膜干涉、三棱镜色散现象和一些仪器刻度的观察等等;或适合学生动手动脑探索规律的实验,如:初三的欧姆定律,高二电学中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内电阻的关系以及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或对于有些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如:电表、秒表、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等等。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四)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课本里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初中学生学完“浮力”知识后学会制作潜水艇模型,学完“光的反射定律”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学完“安全用电”后学会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学完“照相机”后配合劳技课开设摄影讲座和组织摄影实践活动。配合学校科技节举办大型“扔鸡蛋”比赛活动,靠学生自己找器材,自行设计和制作,踊跃参与,大显身手。这次活动盛况还在省电视台播出,同学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意犹未尽。我们还组织学生学会修理弹簧秤,自制溢水杯等简单仪器和小家电的使用和维修。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马尾造船厂、闽渔公司、华能电厂、省物构所等等。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形式多样,多渠道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实用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

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四、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 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6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完成实话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本文就怎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充满创新活力谈几点认识.

作 者:郁海荣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马头营初级中学,河北唐山,0636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0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培养 激发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能力,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教育思想指导下,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动性、参与性和自主性, 发掘他们的潜在能量, 培养他们在浩瀚的历史知识的海洋中善于发现和认识历史中蕴含的规律并逐步掌握和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能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 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 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挣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 引导学生头脑中形成用历史的意识, 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历史探究能力、历史建模能力和历史交流能力,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学习历史的能力、能够做出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之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诱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 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度的、持久的集中, 思维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高中历史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现代的网络视频和电脑课件是创新教学的有力保障。通过图、表、声、影等先进手段, 把历史知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们进行展示, 也可以把学生们分成若干组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并进行评比, 既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也可以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教师,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世界的其乐无穷、产生探究历史奥秘的兴趣, 使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轻松掌握历史知识, 真正做到以“趣”引路, 以“情”导航。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教师教会了学生多少历史知识, 而且更在于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生能自主性学习且具有创造性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学生不仅要学会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将历史知识应用到社会活动中。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教室, 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聆听教室外的声音, 感知历史知识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的联系。积极开展历史应用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 培养他们在历史学习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愈来愈受到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强大冲击。现代社会是信息经济的时代,也是竞争的时代,在充满竞争的各个社会领域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创造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造力的人将难以参与社会竞争,很可能被社会所淘汰。这就要求教师从基础教育抓起,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培养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学生,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是教学中一种势在必行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下面谈谈自己如何把创新教育运用在教育教学中。

一、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本源是问题情境。每一种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求知欲是一种强烈的内部动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促使其积极去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向全體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学生在“讲”的过程中,他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往往会在讲的过程中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其次由于学生之间的竞争心理,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往往会超过老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可以激励和启发别的学生进行思维,产生连锁反应,使全体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

二、走出教室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往的教学模式认为,教师教学只能在教室里进行,而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就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走出教室进行教学。例如,在小学数学中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以后,我们可以把学生领到操场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带上测量工具测量跑道的长度、实物间的距离,并进行目测、步测,再对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自己感受到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知道它是自己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总是以教师讲为主。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打破这种模式。有些教育者认为,打破传统的模式就只是学生单一的自学。其实不然,我经过多次尝试,对于一些较简单的课程,可以让学生自学后,请一位到讲台上讲给学生听。这样其余的学生可以认真地听,仔细地想。一是听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位同学是怎样解决的;二是给这位同学挑毛病,听他哪个地方讲得不完整,还需要补充。然后,要求全班同学给他提毛病,并要求解决。对于不完整的部分要求其他同学补充完整,最后教师总结。对于较难理解的课程,我们要求全班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采用上述方法。这样不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站到讲台上,亲身感受做老师的辛苦和苦衷,体会做老师的感受,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我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教学的改革,必须进行创新教育。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育教学就是为了解决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然而,在我们引入数学教材上的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等进入新课时,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愿学。我们可以在每节课学习之前,引入一个与本节课定义、定理或公式有关的实例,先给学生提出来,让他们考虑,这样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使学生感到他们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学习相关的定义、定理或公式,学生对要学的内容就有了好奇心。例如,学习小学低年级的“凑十法”,如果直接给学生讲,学生不但不感兴趣,而且学过了,也记不牢,今天学,明天忘。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课前准备了一些实物教具,在讲课前,先让学生拿着写有数字的卡片,以表演的形式,让大家参与凑十,把能凑成十的两个数用儿歌的形式编成口诀,让学生边记边动,教师给学生的结果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凑十法以及凑十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多次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最为实用,再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

总之,教育教学中离不开创新教育。有了创新教育,教育教学才变得生动、活泼、有趣、有味,才能使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得以体现。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上述有几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原来的不愿意学,变得主动地去学习,不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而且学习成绩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9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

甘肃省临洮县南屏镇学区

晏治祖

创新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一下创新教育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去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巧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次,在数学教学中,因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有“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

笫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重视学生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10

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发散思维给创新插上翅膀。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一、职教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所需要的创新教育观

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教师观。职教教师要由以往的经验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和学者型的教师,同时也要快速提高自己的创新素养。只有具备创造性思想和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精神的学生来。一个教师只有当自己对所教学科领域里的知识达到精、通、深、博四个字,那么教学才能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风格和体系。在创新教育中,职教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南针和领路人,要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教学上的能手,更重要的是要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高尚的师德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其次,要树立创新教育的学生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这不仅要让教师懂得,更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所以在教学中,职教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的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的理解教材,把课本上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素质运用于实践。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才会越学越会学、越学越爱学,从而对学习产生无穷的乐趣。教师还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想千方设百计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要建立创新教育的教学观。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多讲学生会多得,少讲少得”,其结果是教师讲的是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是莫名其妙。这样的教学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化,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说过,有利于创造性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由创造的才能。因此教师要以信任和期待的目光,微笑和蔼的态度,亲切激励的语言去面对学生,只有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学生才能把你视为传递信息的朋友,才能解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障碍和负担,才能心情舒畅,自由思考,坦然面对正确与错误,敢于无所顾忌地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撞击出创造力的火花来。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尊重和信赖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创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引导”代替“灌输”,使学生掌握会读书、乐读书的金钥匙,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一碗水”“一桶水”,而是无穷无尽的活水源。因为创新思维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还应改革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求新、求异思维的个性。

二、职教要优化课堂教学,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拓展职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阵地,只有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具体来讲,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的目的。要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法特点,创造性设计教学结构,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何处设问质疑、何处详细讲解、何处让学生讨论等等,都要精心设计。还要采用多种启发学生思维和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就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拓展思维的空间,留下发展的天地。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现状,就要精讲少讲,画龙点睛地讲,给学生多留一些构思、想象、训练、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和时间。

2.优化课堂提问,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变化过程,也是一个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开始,由有问题而进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学中,要针对职教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具有一定层次梯度的课堂提问,并把问题的深浅层次同被提问对象有效结合起来,是优化提问的关键。提问要力求使全班学生都加入到思索和讨论之中,这样差生也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有理或者能自圆其说即可。并且应对差生的每一个细小的“成功”都给予及时表扬,对优秀学生的回答应多质疑。通过课堂提问,不仅能极大地提高中差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而且还使优秀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有“学海无涯,还需努力”之感。另外,要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起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设疑一定要精巧,问题要设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抓住了重点、难点,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3.优化课堂练习,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课堂练习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一份好的课堂练习,必须具备较强的针对性、渐进性和适量性。针对性就是要求练习内容要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渐进性就是要求练习内容由浅入深,做到思维的逐渐加深;适量性就是要求所做练习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当堂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一种自然属性,所以创新教育不是少数所谓优等生的权利。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和所有杰出人物一样,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一旦开发就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相信自我、欣赏自我,扬长避短,开发自身的潜能,成为一个有用的的人。

三、职教要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重视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智力开发,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任务。智力开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在教学中它能把学生置于新高度、新思路、新情况和新问题之中,适应学生带着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要求思维有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显得非常重要。即使学生的幻想也要予以珍视,鼓励引导他们把幻想变为理想,把幻想与创造想象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激发起来。教学中要以点拨为主,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教材,要带着问题去看书,鼓励他们寻根问底,敢抒己见。

2.要重视开发学生的记忆力。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没有知识的积累,思维、想象等一系列智力活动都无法进行。在职教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和背诵能力的指导与训练,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佳作”的朗读之中,达到“如痴如醉”“忘我”的境界。提倡学生背诵大量文质兼美的诗文,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储存于脑海之中,在心灵深处形成优质的言语积淀,伴随着经常化的操练化为高超的言语能力。教师适度的讲,作为辅助性的方法可以发挥“开心智”的功能,但绝不能代替学生语感的“习得”。这样, 既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给我们道出了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独立地运用这些知识并借助于一些工具书,去获得新的知识的能力。比如,学生学了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知识之后,就让学生独立地去分析学过或没学过的文言文。一方面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使其学会学以致用。学习知识重要,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摈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听众”的听讲法;应采用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当“主角”的导学式教学法。要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旋律,教师精讲、引导、点拨,使课堂呈现以“学”为主的良好局面。教学中,要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探索出一条由多教少学到少教多学、最后达到不教自学的路子,让学生终生受益。魏书生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4.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教学方面,要破除旧观点,拓展新思维。目前我国的作文教学因种种原因而全面陷入了“新八股”的泥潭之中,从根本上背离了作文教学的宗旨,远离了生活真实和心灵的真实。因此职教中的作文教学应还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只要感情真实,内容健康,就应该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眼前多变的现实,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可以与花草交谈,也可以与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著;甚至可以鄙薄蜜蜂,也可以赞美老鼠。总之,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学生的新思维、新表达和新体验,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挥洒发自心灵深处的个性化语言,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对于非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写作教学方面,应加强应用文体、新闻文体的知识教学,严把格式关、措词用语关。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5.要重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应变能力。在职教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的利用教材中典型的事例,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其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意志。职教语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反向思维和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独立意识、镇定自若、处惊不变的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大课题,内容非常丰富,范围也非常广泛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

[2]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关于写人作文700字高二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倾向及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