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精选12篇)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1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概况
家校合作就是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 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也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 本文中特指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合作。
目前我国高校和家庭的合作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 学校和家庭对双方合作本身缺乏正确一致的理解。什么是家校合作?如何实施?各自的责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双方不能形成正确而统一的认识。其次, 家校沟通方式缺乏互动和平等。家庭和学校在合作中应是平等互信的。但是现实情况是家长在合作中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提供的信息, 这种缺乏平等和沟通的合作必然会给家校合作带来困难。最后, 家校沟通方式单一。由于家长素质的参差不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主客观原因, 家长和高校的联系一直处于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的局面, 沟通方式更是单一, 主要集中于电话和书信联系, 对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运用不够。
二、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家校合作意义重大, 尤其在大学教育中更是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协调一致和通力合作。
1. 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现状来看,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
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 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家庭教育的纽带, 这是家庭教育天然的优势, 这种教育的影响既直接又深远, 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 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 同时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 联系十分密切,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 就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学校力量密切配合。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 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绝大多数人没有学习过教育理论, 对大学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了解不够, 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 而这往往会让孩子的教育多走弯路。而高校由于具有教育理论的优势性, 因此可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 从而形成合力, 共同促进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2. 家校合作能够增强家长在高校管理中的责任感, 发挥各方面的教育合力。
大学教育中有关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 就会增强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 由于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 以及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 因此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 才更具有针对性,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其发展而协同努力时, 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 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 并进而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另外, 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能否配合密切, 取决于双方能否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思想工作。家长也想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 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合作后, 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 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实效性、针对性, 目标要求更一致。总之, 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 指导家庭教育, 协调社会教育, 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3. 从教师责任角度来看, 家校合作是其承担教育责任的必然要求。
所谓教师职业责任, 就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 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换句话说, 人民教师的职责, 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 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 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教师必须自觉做到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集体、社会负责, 要做到这些,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封闭的校园环境, 走向社会和家庭, 把与教育对象成长密切关联的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 形成合力, 促进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 家校合作可以增进家长对高校教师的了解, 帮助高校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从而获得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帮助。
三、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方式探索
家校合作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强化家校合作, 对高校来说, 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担当的角色, 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家长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会进一步强化教育责任, 对高校教育也会日益关注, 从而使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对接和相互促进。
1. 积极利用现代化网络。
地域之隔是高校开展家校合作的最大困难, 由于生源地域跨度大, 造成家长来高校看望子女的机会大大减少, 即使到了高校, 停留的时间也短, 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交流沟通。这就使得中小学常用的家长会、家访等沟通形式受到限制, 所以需要高校在充分利用书信、电话等原有渠道的基础上, 努力开拓新渠道。网络平台的发展, 催生了很多新的电子联系方式, 使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进入了E时代。[1]如可以通过QQ、MSN这些聊天工具与家长进行交流;建立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板、辅导员博客、班级博客;进行“电子家访”, 等等。虽然网络沟通方式受到经济条件、家长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口素质的提高, 以网络作为家校联系方式将会被广泛运用。
2. 开办家长学校。
目前高校的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 随意性较大, 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 在这一点上, 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政府资源, 建立家长学校, 确保家校合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连续性。
在大学生进校伊始, 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艺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网络、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等宣传和教育;针对大四毕业生可以开展毕业生家长的“就业指导课”;针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可以开展“学习指导课”。总之, 高校家校合作不仅要针对学生的智育成绩, 而且要涉及大学生的生活等各个方面。家长学校的教育也不能只是讲座式的, 给家长上上课, 还应切合家长的需要和兴趣, 让家长真正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 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体会, 用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素材, 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 编发《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和《家校通讯》。
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可在大学生入学前寄送给家长, 这对家长帮助很大, 手册可包括以下内容:学校概况、专业介绍、学校师资情况、社团介绍、教师的简介及联系电话、新生入学注册注意事项、学业测试和评价、给家长的访校邀请信等, 还包括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 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简单的技术指导, 可涉及如何指导帮助孩子克服网瘾,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 等等。
简单的《家校通讯》可为一小张纸, 上面注明《家校通讯》字样, 在内容上划分几小块, 可登载学校大事、学院大事、班级大事;还可登载近期教育重点及家长注意事项, 也可对某个学生的出色表现进行表扬;还可展示学生个人才艺作品, 等等。《家校通讯》由教师定期发给家长, 可由教师撰写, 也可由学生撰写。这样的《家校通讯》具有两种功能:其一, 它向家长通报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其二, 家长可通过通讯表达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4. 开通家校热线和校长信箱。
学校开辟家校热线电话, 回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学校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问题, 或向家长提出有关要求、建议、希望, 主动告知家长有关学校、班级、学生的情况。
校长信箱也是家长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反应家长诉求的有效平台, 在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校领导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家长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作用, 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信箱”收集家长对学校有关政策措施的意见, 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 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还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 比如学校管理中的漏洞, 学生心中难解的“疙瘩”等, 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5. 教师家访和家长访校。
由于学生分布各地, 这种方式的适用性受到制约, 但是对于路途较近的家庭, 以及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采用。教师家访是一种教师采用较多的也很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 一般都比较受家长欢迎。但是要注意教师在家访之前最好与家长预约, 不做“不速之客”, 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同时, 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 无目的的家访只会浪费家长的时间, 引起家长误解。
由于教师工作较重, 学生家庭居住分散, 因此教师的家访面不可能很广。为弥补这一不足,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访校, 来学校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 以及老师同学的情况。家长访校可以以学校邀请为主, 家长参加家长—教师会议, 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如果学校有准备或有条件, 就可邀请家长参加听课活动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 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大学教育离不开家校合作, 在合作中高校首先要尊重家长。其次, 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法, 多聆听家长的观点。相信只要以学生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家校合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摘要: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情况进行了概述, 其次指出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最后重点提出了大学教育中可以采用的家校合作方式。
关键词:大学教育,家校合作,概况,必要性,家校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荣芳, 李士萍.新时期教师与家长的新联系方式探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04-10-14.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2
论文摘要:学校与家庭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校应树立“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这一理念,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以“服务”为特点的家校合作模式,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经过二十多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学校与社会力量(尤其是家庭)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仍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学校向家庭单向灌输过多,家校双向交流过少;家校合作在时间上时断时续,在内容上缺乏前后呼应,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家校合作往往流于形式。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而言,未能正确认识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缺乏高效的家校合作模式,是较为主要的因素。学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实效性,在理念上,需要认识到,家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家校之间应该形成平等、协作的伙伴关系;在操作上,应由传统的指导模式转变为服务模式,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创建家校平等、互动的沟通平台,提高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关系的再认识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一般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客体,学校指导家庭,教师教育家长。当学校与家长就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强调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更多地要求家长与学校保持一致。采用这种家校合作模式的学校大多认为: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家庭教育重智轻德,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抱着依赖、应付的心态,而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家长对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有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致。显然,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家校关系是不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的关系相当于上级与下级的关系。
在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普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的时期,强调家长一方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与配合,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向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开展。然而,随着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将家长放在被动、客体地位的消极的家校合作关系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起来。学校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认识上存在局限,忽视了家长这一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致于家校合作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家校合作并未真正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品质。
家庭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土壤,对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知识与方法、家庭环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也密切相关。一项《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孩子的心理行为》的课题研究证实: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比例就比较少;而家长自身有心理健康问题,则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竟高达60%。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家长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无论好坏,都是直接、持久、潜移默化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要获得满意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自身及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虽然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却很愿意在这方面提高自己,积极配合教师;也有些家长自身素质较高,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能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如果学校能够鼓励家长的热情,满足家长的需要,善于运用家长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的宝贵经验,那么,家长就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伙伴,为学校提供资源和帮助。
家庭与学校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非完全独立、互不相关的。以布郎芬布伦娜(Bronfenbrenner,1979,1983)为代表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成长来自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互动过程不仅在同一层环境系统中,而是在多层环境系统中交互形成的,每个系统直接或间接与其他系统互动,且复杂地影响个人发展。家庭与学校虽然属于个人成长的不同系统,但把它们看作没有交集的独体,是不可能真正促进个人发展的。两者必定是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
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家长建立平等、协作的教育伙伴关系,善于运用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施加积极的影响。学校与家长互惠互助,才能实现功能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模式的转变
随着学校对家长的认识由“家长是被指导、被教育的对象”向“家长是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的转变,相应地,家校合作模式也应发生变化。家校合作模式应由“学校指导模式”转变为“学校服务模式”,即学校不仅要关心学生,还要关注家长,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与教育水平,实现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应有的价值。
学校服务于家长,要面向家长的需要。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特点不一样,每个家长培养孩子的需求也不同,有的家长想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有的家长想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还有的家长想就子女的成长变化,及时向教师或有经验的家长请教。对此,学校可以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内容丰富的菜单,让家长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针对有的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保守,认为自己或子女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是“家丑”,不愿意公开求助,学校为家长服务时应注意保护孩子与家长的隐私,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与家长真正开放他们的.心灵。此外,学校还应为家长提供便捷的联系模式,以便家校能及时、有效地沟通。
虽然有学者通过社会调查,分析结果指出,家校合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一方,但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家长和社会的期望值高,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再让教师走向社会与家长密切合作,与每个学生家长经常探讨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而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又非常匮乏。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大多是兼职的,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水平的提高。
学校如何利用现有师资,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例如,互联网可以将全球范围内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以伦比的信息库,为家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吸引力与可接受力。数据库技术与互联网相结合,还能通过在线心理健康调查与心理测评,帮助教师和家长科学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实践证明,传统的家校联系模式如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册等,存在着服务对象数量有限、时空制约作用明显、教育成本较高等局限性。短信、互联网等具有覆盖范围广、反应速度快等特点,突破了家校联系的时空界限,可以让更多的家长同时受益。而且,它为学校与家长异地异时交流提供了条件。家长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和学校联系、沟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种灵活性和即时性不仅保证了家校联系的持续性,而且,从长远及总体上看,减少了学校与家长的人力、时间等资源的投入,降低了教育成本。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3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策略
小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其心理健康的形成不仅在于学校的教育和引导,而且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引导息息相关。学校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在中国家长的思想意识里,孩子成长的任何事情都与学校相联系,甚至推脱自己作为家长的教育职责。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不能推脱责任,需要双方合作,才能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意义
人的心理在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环境非常重要。人的世界观在形成过程中,对世界的认识形成过程主要依靠大脑神经元对外在世界的感触认识。所以,从孩子出生到念小学之前,其认知能力与感知能力都是在进入学校之前所形成的。由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孩子在3岁以后,就形成了自己看世界的小看法。孩子长到7岁进入小学时,其与家长进行沟通的过程常常不是很顺利,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时间较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方式,让学校和家庭中的家长合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关注。家校合作可以使家长了解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思潮,提高小学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程度,从而减轻学生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家校合作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1.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意识
我国传统的家长教育观念是将教育目的完全依托于学校的课堂教育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口头教育来实现的。对于孩子在家里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教育的想法和教育理念。孩子的教育成果的展示往往只是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在思想上的教育以及品格的教育上缺乏应有的行为指导,导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一个较为长期的艰难的建设工程。家庭是孩子在成长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场所,也是孩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深刻体会的重要教育环境。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时间,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从交流和沟通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偏激的意识进行积极引导。学校要与家庭加强合作,在教育过程中校方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家长要及时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达到家校合一。
2.学校与家长要互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动向
第一,学校要建立家长学习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并对授课教师、食堂以及操场进行实际体验。学校要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家长能够了解和明白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内容,促进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学校要邀请相关的心理教育专家到学校为家长讲解新式的教学理念,并解决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第二,学校的教师要定期开展家访。学校要派相应的教师到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的情况,也需要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内容的评价。在家访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具体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观念以及学生的监护人,这些内容对于学校进行个体心理教育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是学校和家长合作的纽带,教师需要展现亲和的态度与家长进行教育信息的沟通。对于家长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解决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困惑,从而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途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家校合作能够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增强学校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家校合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少来自家庭的压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学习基础,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家成,王娟,陈忠贤,印婷婷,陈静.可怜天下父母心——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理解、教育期待与教育参与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5,3(1):5-18.
[2]李小霞.基于“家校联动”的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11(5):142-143.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4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起步, 在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我国的教育学家呕心沥血, 逐步实践, 经历了宣传、尝试和普及三个阶段:
1.宣传阶段: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我国一些先进学者陈家麟、骆伯巍等人开始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 据此研究发表了许多相关报告, 在教育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以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尝试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 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步发展, 逐渐有一些小学接触、了解到了心理健康教育, 意识到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开始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普及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 国家开始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力倡导全国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一些地区建立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召开了一些全国教育会议, 这些政策和举措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越来越多。
二、小学心理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
1.减轻学习压力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 社会的压力和快节奏逐渐渗透到了学校之中, 小学生学习任务不断加重, 学习内容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许多学生不堪重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急需开展。在当今大环境下, 学习的压力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应该能够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 让学生能够自主规划学习任务, 及时调节厌学心理, 减轻学习压力。
2.促进家长和学生更多的沟通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学校单方面的教育为主,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学习习惯和性格养成的重要时期, 我们不能让家长脱离小学生的教育体系, “家校合作”的模式旨在让学校和家长联合起来,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全面的教育。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方法策略
1.加强合作意识。事实上, 我国传统教育的不足之处不仅体现在学校, 也体现在许许多多的家庭之中, 到现在这个时代仍然还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就只是学校的事情,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性格的养成都是学校的责任。有一句话叫做“教育无小事”,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且浩大的工程, 任何学校不管怎样努力, 做多少工作都不能完全负担起一个孩子的教育任务, 家庭始终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如果想要切实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摆正心态, 摒弃从前错误的观念, 将自己当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绝对主体。
2.引导学生学习观念。现如今小学生学习担子太重, 许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在大形势下, 繁重的任务是客观存在的, 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因此作为家长, 不能对学生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评判条件, 家长在“家校联合”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心理医生的角色, 家长和孩子的接触时间更长, 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一些负面情绪和不良学习态度, 这时候应该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深层沟通, 了解学生的想法, 并积极解决。
3.学校与家长加强实际互动。家校合作需要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 需要更多实际的活动来实行, 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拓展更多的沟通渠道, 及时分享信息, 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1) 设立家长开放日:学校可以每周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 邀请广大家长走进学校、走入课堂, 亲身感受学生的学习状况, 了解老师的教学工作, 这样既能让家长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 又能保证家校双方的及时沟通, 一举两得。
(2) 进行家访:学校和老师定期抽取学生进行家访, 通过和家长交流,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学习环境, 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解决家长在教育方面的困惑, 让家长更加信任学校, 与校方携手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4.积极利用互联网。一些家长工作较忙, 难以抽出时间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导致家校双方沟通不到位, 针对这种情况的家庭, 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 创建学校和家长、家长和家长、家长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 在不占用太多时间的前提下与家长沟通交流。互联网的及时性可以帮助家长随时向老师求助, 把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与老师分享, 老师和其他家长也可以及时的出谋划策, 帮助家长解决问题, 在相互交流探讨的过程中, 家长们和老师不仅解决了问题, 也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 拉近了双方距离, 促进了家校合作模式的开展。
四、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小学生培养健康心理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 对还处于幼年的小学生来说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帮助小学生建立优秀人格的育人方式。学校和家长都应该主动参与其中, 多开展诸如家长会和家访之类的交流活动, 将“家校联合”教学模式的长处发挥出来, 共同帮助小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全方面健康发展。
摘要:家校合作指的是学校和家庭之间相互配合来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兴的学校教育活动, 旨在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 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一直以来学校的单方面教育, 对小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的家庭并没有参与其中, 本文针对这种情况重点讨论家校合作模式的优势和实行方法。
关键词:家校合作,合作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家校合作策略 篇5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小学
方坚荣
[内容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打破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隔离屏障,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参观访问等活动,借以了解现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缺乏独立性、活动组织能力较弱的儿童,他们的活动必须有成人陪同和监督,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推动家校合作,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家校合作策略。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家校合作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打破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隔离屏障,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及参观访问等活动,借以了解现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一群从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他们天真活泼,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因为年龄小,他们缺乏独立性,活动组织能力较弱,他们的活动必须有成人陪同和监督。由于学校教师数量有限,活动只能寻求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而且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贯追求。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推动家校合作,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本文结合相关案例,浅谈综合实践活动的家校合作策略。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的家校合作策略
1、学校以书面形式向家长提出活动建议。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学校可通过书面形式,向家长阐发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对家长主要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适当关心孩子的活动开展情况,既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不闻不问,更不要压制了孩子刚萌芽的思维火花、创新火花。
(2)家长通过即时评语记下孩子的活动足迹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意见或建议,并直接和学校老师联系。
2、学校分年级召开家长会进行活动动员。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后,学校可分年级召开家长会,并为家长做专题讲座,使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有进一步的了解。
3、学校及时向家长反馈活动开展的情况。
在综合实践开展的各个阶段中,学校可在校报上逐次刊登有关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使家长了解到活动的进展,激发家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给予孩子更多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家校合作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的家校合作,需要教师创设条件让孩子与家长交流,反馈活动成果。
一次,某班开展了主题为“探究洛溪新城食街饮食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积极响应,分小组探究各地风味饮食,对食街的店铺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制作食谱,烹调菜肴„„一些平日不声不响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也表现得兴致勃勃。考虑到这种类型的活动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指导教师设立了活动记录本,让学生记录下每次开展活动的过程,再让家长在本子上写上评语,家长们是这样写的:
“在这次活动中,张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那天我带他们小组去食街的红灯笼湘菜馆采访,没想到平时内向文静的她,为了完成采访食客的工作,居然敢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真让我高兴!”
“我原本对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不感兴趣,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可看到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孩子,为了制作出美味的菜肴,居然要求我带他去市场买菜、教他炒菜,并迅速学会了我教的一道菜,我开始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对孩子的非凡意义,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了兴趣,尽我所能去配合孩子完成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我发现孩子学会了观察生活中的许多小事,学会了关心周围的人或事物,那种独生子女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也逐渐淡化了。”
“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学会思考,让孩子更热爱生活。”
“孩子的摄影技术、绘画能力、写作能力,都在活动中得以提高,让我欣慰!”
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同,是促进家校合作,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有了家长的支持和监督,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2、综合实践活动的家校合作,要让家长在参与中体验孩子的成长,促进亲子关系。
针对需要外出活动的小组,教师应该联系学生家长,让有空的家长在双休日能抽时间陪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活动,借此更深入地了解综合实践活动和孩子们在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
五年级某班一个小组正在进行“请到我的家乡来——名称广州”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小杨负责的是查找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六榕寺、镇海楼、陈家祠几大古迹的资料,他打算周末去这几大古迹实地考察,拍摄一些照片给同学看。考虑到小杨的出行安全问题,指导教师给小杨的妈妈打电话,希望她如果有空就陪小杨一起去,家长应允了。后来杨妈妈告诉老师,小杨在去之前还上网查看地图,根据各景点距离的远近设计了一番路线,他设计好早上先在地铁三号线夏滘站乘车到客村站换二号线,到达越秀公园站后,先参观镇海楼后再去对面的西汉南越王墓餐馆,参观完毕后在中国大酒店附近的麦当劳用过午餐,打车或步行至中山六路附近的六榕寺参观,再前往公园前地铁站乘车到陈家祠参观。整个参观路线安排得有条不紊,顺利完成了考察活动。杨妈妈在在小杨的活动记录本中的评语是这样写的:“我感受到了他的独立能力,他开始对许多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真棒!这次活动也是一次独特的亲子活动,使我与儿子的感情更加融洽。”
3、综合实践活动的家校合作,要让家长在亲身实践中与孩子一起成长,增长知识。
在活动中,教师们意识到家长们已逐步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但对家庭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却认识不深。于是,很多教师启发学生让家长帮助自己从家庭生活中寻找问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此促进家长与学生共同思考家庭生活中的探究题材。
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课题,如某校四年级一个班开展了“营养早餐知多少”的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一个班开展了“吸烟的危害”的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一个班开展了“小手牵大手,文明大家守”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都是学生这家长共同思考发掘出来的探究题材。
在对孩子的指导中家长也增长了知识,并开始慢慢注意了解孩子的思想,努力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生活氛围。如一个家长参与“吸烟的危害”主题活动后这样写评语:“没想到孩子们对大人吸烟这么反感,吸烟的害处真多,为了给孩子创造健康舒适的家庭生活环境,我以后要把烟戒掉!”
浅谈幼儿教育中的家校互动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校互动;教师;家长;教育衔接
一、家校互动的重要意义
幼儿教育中,增强家校互动有重要意义。家校互动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家长教育之间的良好衔接。家校互动首先是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的家校互動能够实现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有利于教师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反映给家长,然后家长根据教师的建议衔接好孩子在家的教育。这样一来,孩子在家在校的成长情况都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关注,并且根据孩子面临的问题,及时做出反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增强家校互动的有效措施
增强家校互动对提高幼儿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结合实践中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了三个增强家校互动的措施。
1.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在开学初、期中和期末三个时间段召开家长会。教师在家长会上主要是和家长交流一些孩子的在校情况,为家长提供一些在家教育的建议以及让家长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关注的内容,并且告诉家长如何和教师开展合作教育,将孩子在校在家的情况结合起来,关注孩子在成长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引导孩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孩子在校在家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师可以通过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教育衔接。幼儿园教师在给孩子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要求孩子和家长合作完成的作业。比如,中秋节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手工灯笼的制作,或者家长为孩子讲述寓言故事等。这样,家长在和孩子一起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能通过和孩子的交流,了解到孩子在校学习的内容,遇到的苦恼等。这种方法也有利于家长在家对孩子进行衔接教育,比如提高孩子做手工的能力和对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进行拓展和深化。
3.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级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与孩子一起游戏,并且在游戏中与教师合作对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比如说,教师可以在幼儿园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种主题的亲子活动,包括节日由来、游戏环节和课外教育等内容,这样家长通过参加亲子活动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校的情况,而且能够通过与孩子一起游戏,增进感情,对孩子实施其他教育。举例说明,教师可以在儿童节的时候,举行周末庆祝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们参与到老鹰做小鸡、躲猫猫等游戏中,或者以家长和孩子为一支队伍,与其他的家庭进行比赛,看谁的孩子最会讲故事、哪家的手工做得最好,哪个孩子最懂礼貌、养成的卫生习惯最好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家长不仅能增进和孩子的情感,更有利于家长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便于能教师和家长合作,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
增强家校互动对于提高教师和家长的衔接教育十分重要,教师应该从召开家长会、布置孩子的家庭作业和举办亲子活动三个方面加强与家长的衔接,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亓桂茹.谈学前教育中家与园的沟通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9(03).
[2]张德光.家校互动 有效沟通[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1).
[3]张韵.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09.
(作者单位 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幼儿园)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7
(一)协同教育理论下的家校合作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了“协同”这一概念,并论述了协同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阐述原本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最后达到平衡的状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这一过程。哈肯给这一理论起名“协同”的原因之一在于所研究的对象是由许多子系统联合形成的,之二在于这一理论需要不同学科进行合作。正如哈肯所说“系统各要素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的自组织不断演进,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
“协同教育”正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在协同教育理论中,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是其中的子系统。这三大系统各自的活动主体在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个体的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都不相同,即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或是竞争,最大化的实现教育的合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怀,改善亲子、师生和社群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大系统各自的组成成员不同,角色分担不同。根据其不同立场,协同教育又可分为:协同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和协同社会教育。其中“协同社区教育”即家庭和学校合力对社区教育进行协同,三种教育系统通过各自的媒体手段进入到其他系统中形成教育的合力。
协同教育理论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勾勒出家校合作的蓝图。在这一理论下,每一个系统有平等的地位和自身特有的角色。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组织计划,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奠定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有不同的职责,互不干扰、不能替代,通过双方的媒体手段相互渗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合作以实现协同效应。
(二)理想的教师角色
在这一理想状态下,“教师”这一作为学校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成员,成为了联系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只有对自身在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明确的定位,才能更好的履行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扮演着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除了学校中的教师角色,在家校合作中的教师同时还是家长的朋友、交流对象、指导者、推行者、活动资源开发者。
作为沟通者,教师负责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沟通的目的是协同社区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成为更好的“社会人”。那么这个沟通就要涉及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全方位。同时家长群体的社会地位不同、性格差异较大,还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随机应变。
其次作为推行者,教师负责推进家校合作,需要具有全面、科学的家校合作知识,拓展学校媒体,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及合作。
再次作为参与者,教师群体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成员,与家长群体的关系是平等的。
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现状
1970年美国国会颁布《中小学教育法案》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正式纳入联邦教育的法规,在制度上保证了家校合作;《美国2000年教育法案》中提出扩大择校范围到公立与私立学校之间,保证了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对家长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以促进规范化的家校合作。美国各种在联邦政府的规定下由纷纷出台了有关家校合作的法案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法》、法国《教育指导法》中都对家长参与学校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每一个政策性文件的颁布不仅意味着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得到巩固和明确,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隐性转变,但对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国外学者关注较少。国内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起步较晚,政策上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学术领域,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对教师角色的研究非常少。
马忠虎博士针对家校合作提出“以家为本”和“以校为本”两种模式。本文从教师的视野对家校合作中教师角色进行探讨。笔者针对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问题设置了问卷,向沈阳、长春两地四所学校共100名班主任发放问卷。四所学校为:长春市公立小学一所、长春市公立中学一所、沈阳市公立小学一所、沈阳市公立中学一所。笔者访谈了四所学校中共20名班主任,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发现目前我国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沟通能力欠缺
在对教师沟通能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当前家校合作中教师在以“沟通者”角色出现时存在沟通能力欠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技巧的相关知识,越是年轻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越缺乏自信,然而年轻教师又大多是班主任,这使家校合作很容易陷入困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特别不喜欢听家长侃侃而谈,老师本来就累了一天了,能跟家长说说孩子的问题是负责,最不喜欢家长喋喋不休一堆话唱主角。”李老师这样说。可以看出,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地位并不平等。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缺少相应的沟通技巧,比较容易情绪化。“和家长沟通时很多老师都比较情绪化的。比如一次开家长会前做准备工作老师都挺忙挺烦躁的,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家长打来电话请假,我当时劈头盖脸把家长说了一顿。”李老师这样说。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校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沟通训练,这使得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缺乏系统的指导。“当家长侃侃而谈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打断,沟通一般利用我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想听家长说太多的话。”然而不善于聆听的沟通达到的效果也会欠佳。
(二)推行者停留在较低层次
笔者针对“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应该沟通的内容”在教师中进行调查,统计发现绝大部分
教师认为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家长应侧重于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对普及教育常识性知识的意识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对家校互动活动的形式了解甚少,主要集中在“家长会”一种形式。根据兰根布伦纳的理论,家校合作分为三种层次: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是第一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是第二个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是第三个层次。目前从教师的角度看,沟通还只停留在“反馈”学习表现这一层次,所以从教师角度来讲,家校合作层次还比较低。从表格4中可见,家校互动的内容扔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电话沟通及家长会上,教师对吸收家长进入学校活动则较为排斥。从协同教育视角下看“沟通者”这一角色,教师目前所承担的任务不全面。
(三)合作中的主导者
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在当前家校合作中,教师却是合作中的主导者。采访中有老师坦言“与家长沟通主要就是希望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大多数老师与家长沟通都不客气的,白天面对学生要尽量控制脾气态度和蔼,如果碰到无理家长还要忍让老师就要累死了”、“如果老师对家长客气,家长反过来就会‘欺负’老师,反倒是面对有威严的老师家长才会‘客气’”。有这样观点的老师在采访中数量并不少,可以看出,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存在。教师、家长两个群体在对话时位置并不平等。采访中发现,对待家长的“平等”程度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即越是成熟的教师对家长态度越习惯以领导、命令为主,而非平等沟通。
三、转变家校合作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以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在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教师承担着沟通者、推行者、参与者等角色。从目前情况看,教师作为沟通者尚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学校方面应组织相应的培训,对教师沟通进行系统的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应学习家校合作方式,改变家校合作的思维,将家校合作的层次向上推进,以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参与到学校具体运作、方向决策等方面。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等的心态与家长进行沟通,切莫让家校沟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和“展示台”。
参考文献
[1]郭蕊.提高中小学教师效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陈丽萍.谈教师沟通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版),2009,11:52.
[3]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09:5-727.
[4]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26-32.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8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家校沟通实效低。
现状是形式多, 实效低。主要形式有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通讯联系 (书面联系、电话联系、捎口信、网上交流平台) 等。家校合作离不开良好的沟通, 如家长会每学期1至2次, 依旧是教师的“独角戏”, 互动少, 反馈少, 教师为之费尽心思仍无法面面俱到, 家长耐心听完少有收获;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以及客观条件的限制, 相对全班学生来说, 被家访对象是很少的, 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是不全面、不灵活的;而校访, 有的学校为了应付家长“检查”而事先准备, 使校访流于形式, 家长无法真正了解学校, 有的则未为家长校访提供接待的时间、场所和人员的安排, 容易挫伤家长积极性;很多小学建立了家长委员会, 但活动的次数不多, 制度未得以贯彻, 实际影响不大, 家长委员会还未发挥应有作用;家长学校多开在起始年级, 开办时间也不固定, 没有很好地坚持, 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些零碎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 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的体系, 也难将其迁移到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
2. 家校合作连贯性差。
现状表现为阶段性强, 连贯性差。纵向来看, 幼儿园、小学、中学的家校合作活动应该是一贯的, 要制订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家校合作计划, 家校合作的方向、原则、理念要长期保持一致, 目标和内容要有发展性。许多学校的家校活动在时间上时断时续, 在内容上缺乏承接性, 如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进行, 如学期初、段考后、期末等, 其他时间则基本没有活动甚至联系。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只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 未达到深层合作, 利用自身资源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3. 教师、家长沟通效果欠佳。
现状是有教师与家长多种途径的沟通但效果欠佳。很多班主任都认为在家校合作中, 最重要的是相互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但往往较难实现。教师, 尤其是班主任在与家长的沟通上, 缺少充分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与各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以致交流效果欠佳。另外, 主客观的原因使得家长老师间难以形成稳定、密切和长期的联系, 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发觉学生出问题了才会找对方。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家校合作模式思考
传统的家校合作模式在实际运用有它积极的作用, 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所以, 如何在保留传统方式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整合新条件新技术新方法, 建立家校合作的新模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六个方面考虑。
1. 健全家校合作的制度体系。
以家长委员会为主线, 以线带面, 在完善家长委员会的制度, 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上, 把全体家长都纳入到学校管理的体系中。加强和保障家长委员会的自主权, 保障他们的权利。在学校一级, 有必要成立吸收包括家长代表在内所组成的学校委员会, 以此作为学校最高权利机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家长代表委员在学校委员会占有相当比例。
2. 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
目前要使家校合作相关组织机构进入良性的运行轨道, 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服务机构是组织保障。为确保家校合作的工作稳步、有序开展, 学校要建立由校长牵头、教导处、政教处或德育处、科研室及部分优秀班主任组成的家校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依靠德育工作网络, 推进家校合作常规工作的组织实施。服务机构要创设各种条件促进家校合作, 如在校内给家长提供一个与教师见面和合作的场所, 备有介绍学校各部门动态的小册子、近期活动的公告、师生的优秀作品和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资料等。同时还应承担起家长培训教育工作, 编写系列家长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授, 让家长从总体上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 并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3. 利用技术支持完善沟通平台的建设。
主要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应用于家校互动。现代信息技术为家校互动搭起了新的沟通桥梁, 解决了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各学校相继出现在线座谈、网上家长学校、家教论坛、“家校通”等互动方式, 这些网络和信息平台在现实中发挥了它们不可替代的优势, 使老师、家长和学生感受到了实质上的变化, 收到了颇多良好的反映, 但作为一种新兴技术, 自然有其不足之处。在家校合作的应用中, 就需要扬长避短。利用现代技术的支持, 网络、手机、电话、传真等现代化通讯方式确实让家校沟通变得及时快捷;但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 如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活动能建立起教师和家长之间一般性的交流互动系统, 这些是网络等无法代替的。因此, 应将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等与传统的交流方式结合, 两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进一步提升家校合作的质量。
4. 教师与家长联手。
从教师方面而言, 应该具有服务意识, 学会换位思考, 加强培训好学习, 不断提高水平。学校开展家校工作的目的是吸收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促进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 逐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 进而促进每个孩子的茁壮成长。教师的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服务的, 绝大多数教师同时也是孩子的父母, 因此, 在遇到问题时, 教师应换个角度去思考, 体谅作为父母的一片苦心, 尽量化解家长的抱怨与疑惑。台湾的学校为提高教师这方面的素质, 一般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读书会、经验交流、参观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各方面的培训, 很值得借鉴。从家长方面而言, 家长应该改变对教师的不正确看法, 不再视教师为权威, 而要在尊重理解教师的前提下, 敢于向权威挑战, 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 家长对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些问题要有宽容之心。要积极与教师联系, 交换意见,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 志愿提供帮助与支持;积极参加家长学校, 提高家长对学校教育设计、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 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帮助学校推进教育方案,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 转变家访观念, 创新家长会形式。
南宁市中小学家访的“五个转变”, 值得探讨。即从“班主任单线管理”转向“领导带头全员参与”, 从“指责说教的批评教育”转向“以鼓励为主的正面教育”, 从“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转向“加强沟通, 主动联系”, 从“电话咨询单一形式”转向“网上点击双向交流”, 从“无计划的随机走访”转向“制度化的定期访问”。这样的家访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减少了一些家长和学生的排斥感, 增加了理解和支持。亲访与网访相结合的形式,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改善了师生关系, 并且在家访中发现学生和家庭的实际困难, 群策群力解决其问题, 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家长会可以有多种形式, 如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专家报告式、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恰当方式。家长会后还有家长会单独找老师了解情况, 但时间有限, 老师可以规定一个接待家长的时间, 让家长了解得更多, 或根据学生不同情况举行小型家长会, 如学生干部家长会、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会、进步趋势明显学生家长会、纪律较差的学生家长会等等多种形式的家长会。
家校合作需要不断的理论研究, 需要实证研究, 更需要实践后的反思与改进, 关键还是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 学校、家长共同投入, 携手学生一起形成“校—生—家”的统一合作链,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 对家校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当前中小学家校合模式作存在的问题, 思考如何吸取传统模式中的合理成分并与现代模式进行整合, 试图探索一种通过制度及组织保障, 专家协助, 教师与家长联手, 技术支持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实现传统与现代中小学家校合作模式的整合与创新。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家校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美]Mary Lou Fuller&Glenn Olsen, 谭军华.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蓝鹤.广西“家校通”应用取得良好效果[J].广西教育, 2004, (12) :4.
[4]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9, (3) 19:26-32.
[5]陈忠全.苏州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江苏:苏州大学, 2006.
[6]顾永安.现代家校合作的策略与措施探析[EB/OL].http://www.pccyd.com.2006, (11) .
基于学生成长的家校合作方法探讨 篇9
一、夸在生活细节中
所谓细节,是一个人受教育后沉淀下来的行为习惯,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记得一年级第一次开家长会,开始是在操场上聆听张校长的讲座。家长们专心听,认真记笔记。听完讲座,回到班级,我把家长没有接打电话、认真记笔记、散会后没有在操场上留下垃圾的情况进行反馈,赞扬全体家长素质高、习惯好,明确表示了对带好这个班级的信心,以及对今后家校工作配合的期待。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子拉近了家长和班主任的距离。对于刚把孩子送上一年级的家长来说,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宝贝会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的这一举动,让家长知道我善于观察,不吝啬表扬,是个关注细节的老师,对我充满信心。班主任工作事无巨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靠自己绝对是孤掌难鸣。布置班级,孩子父母齐上阵;开通班级博客,孩子与家长出谋划策;庆祝活动,孩子与家长群策群力……所以对家长,不要吝惜你的赞美,如果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家长的协助,那才是最完美的教育,才是最佳教育效果的保证。
二、夸在矛盾处理时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有的好强,有的懦弱,有的调皮,有的文静,有的冲动,有的稳重……这些个性鲜明的孩子天天凑在一起,免不了磕磕碰碰,没有绝对的谁是谁非,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光有耐心、细致是不够的。在解决学生矛盾的时候,顾及家长的面子,尊重家长的感受,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一天早上,班上一位家长生气地来到学校,正巧在校门口遇见了闯祸的学生。他冲上前去,大声喝斥这个学生,说到激动处扬起了巴掌……幸亏陈主任来得早,发现后赶紧冲出校门,制止了家长的冲动,制止了事态的恶化。当我赶到时,这位气头上的父亲没有向我打招呼,虎着一张脸:“我女儿昨天被打了,一晚上喊喉咙痛,整宿睡不着。向你反映了几次调位置,你就是不解决……”他不问青红皂白噼哩啪啦地对着我好一顿数落。在校门口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我把家长请到了办公室,安顿好,赶紧到班上了解情况。原来是前一天放学时排队,这位生气家长的女儿一直和旁边的一个女生说话,这个闯祸学生一边叫“排队别说话”,一边挥起拳头打到了女孩的脖子上。心中有数后,我回到办公室,和家长商量先带孩子去看医生,同时为了给一向爱动手动脚的这个学生一个教训,特地把他也带上,四人一起去医院陪女孩检查。看病回来,我单独留下女孩家长谈话:第一,承认学生犯的错误,是我教育学生失职;第二,再三感谢他刚才没有打学生,没有让问题复杂化;第三,我站在他的角度上表示了对孩子的担心;第四,夸他是个明事理的家长,素质高;第五,夸他女儿上课认真、书写美观……一番话下来,家长脸色慢慢缓和下来,和我聊起了家常,谈起孩子的不足,明确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我把他送到校门口,他满怀歉意地说:“张老师,真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在后来和闯祸学生家长的交谈中,我肯定了孩子正确的一面,并指出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需要家长和老师加强引导。
三、夸在学期家长会上
不要吝惜赞美,赞美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指责。教师与家长沟通时,也要善于赞美家长,用赞美打开家长的心扉,会使家长很乐意与教师结为联盟,形成一种强大的教育合力,协助教育教学工作。家长会影响面广、带动性强,赞美主要安排在家长会上。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上,总要表扬一大批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的、积极发言的、善于思考的、书写美观的、热爱阅读的、热爱劳动的、拾金不昧的、助人为乐的……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一批好学生,就多一批好家长。每个家长都会为之深深感动,家校之间的沟通也就变得更加和谐有效。
四、夸在通讯平台中
家长会毕竟一个学期一次。日常沟通除了必要时的电话,主要途径还是飞信。从一年级开始,就组建了班级飞信群,最初是为了发送通知、布置作业。后来就常用飞信宣传班级:如感谢家长在开学初帮忙打扫卫生、公布作业优秀的学生名单、表扬进步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啦……把飞信充分利用起来作为宣传班级班风、学风、表彰先进的阵地。后来,有了微信,更方便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让家长与孩子们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班级的凝聚力。通过通讯平台的交流,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从心理上接受教师,以实际行动配合教师的工作,用实际行动影响孩子的行为,成为孩子的楷模,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
五、结束语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从最广义的教育来说,它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在教育着儿童,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在人当中,父母和老师占首要的地位。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有千种万种,要与家长拧成一股绳,就要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共同的关注、共同的期盼、共同的守望,才能达到沟通零距离的境界。
摘要: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家校合作需要沟通,沟通离不开对家长的夸赞,要夸在生活细节处、夸在矛盾处理时、夸在学期家长会上、夸在通讯平台中。
关键词:家校合作,沟通,家长会,细节
参考文献
[1]吴文前.美国“家庭学校”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1).
浅谈新形势下的家校沟通合作 篇10
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 学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有影响的两个社会单位: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 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 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的指导。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无疑是保证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举措, 才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可以收到更加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虽是两种特点完全不同的教育, 但教育是个延续性的过程, 这两种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等重要, 无法割裂。这种连续不仅表现在时间 (即纵向) 的连续上, 而且也表现在空间 (即横向) 的连续上。在教育这个过程中是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的。”如果在孩子入学后, 家长就放弃了家庭教育, 虽然能在学校学到科学知识, 他们的智力其实并无任何障碍, 但是孩子就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全的人格, 对学习缺乏责任感, 缺乏进取心, 做事拖拉, 精神易分散。个性特点上任性、依赖。勇敢、自信、自强、正直、无私正是父母所应当教给孩子的品质, 学校教育从另外意义上来讲是要通过在群体生活中进一步强化孩子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感受到群体教育的氛围。但是, “学校教育是一种针对许多孩子的共同点的“共性教育”, 这种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标准化”, 即在教学过程中, 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在某一阶段都达到某一个标准。问题即在于此, 但是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 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外貌有不同, 同时也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素质、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自立于社会, 而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来进行“个性教育”, 特点是“个性化”。让学生在家庭中, 接受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在此过程中, 他充分享受着亲情, 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教育, 更有利于个性发展。由于家庭教育的教育目的明确, 对孩子的各种情况更加了解, 教育方法灵活, 因材施教, 再加上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教育效果将会更加理想。
家庭是孩子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家长的思想言行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谓“润物细无声”, 只有长久的滋润, 那小苗才能茁壮成长。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不仅要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教育者, 还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努力在创建学习型家庭上狠下功夫, 学习型家庭氛围, 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有利于家庭成员和谐发展。
(1) 家长应该正确对待家庭教育, 家长要抛开以前旧的观念, 不能认为家庭教育可有可无, 把教育完全推给学校, 也不能过分干预学校教育, 把家庭教育看成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 在家适当给学生降低学习的压力。 (2) 把自己也看成是一个学习者, 了解新的教育方法, 读一些青少年心理书籍, 学习更多的与孩子沟通的方法, 转变以前教育孩子的旧观念, 转变教育行为和态度, 从更新标准评价孩子, 建立起新型亲子关系。 (3) 在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讨论。 (4) 家长要善于欣赏孩子, 对孩子在碰到学习困难时和遇到挫折时, 转变一味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给予鼓励和情感支持。 (5) 家长要合理配置工作时间, 争取每周、每天能有与孩子共同活动的时间, 共同分享交流, 善于倾听他们的心声, 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6) 定期主动与学校班主任交流沟通, 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情况, 使在校与在家有机统一起来。 (7) 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方面, 家庭教育可以因材施教, 家长就不可以责怪学校现在是双方职责不明:家庭做学校的事, 学校做家庭的事, 学校埋怨家庭没有做好本该属于家庭工作范围里的事, 家庭埋怨学校没有做好本该属于学校工作范围里的事。
二、加强学校教育的建设
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 学校、教师既要加强自身建设又要通过多样形式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努力争取体现学校教育优势化, 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 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促进家庭, 学校, 社会和谐合作氛围的形成。
1、采取各种方式利用现代技术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如:开家长会, 家访, 家庭联系本, 设班级网页, 建QQ群, 家长委员会, 帮助家长了解什么是教育, 为他们创造更多参与教育提供平台, 灵活运用各种交流工具, 使交流形式多样化, 及时化, 拓宽他们交流合作的视野, 渠道。
2、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
家庭情况、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观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成材动力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个别谈心等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层次、心理素质水平进行测试, 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内心世界和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信息。在此基础上, 学校可以与家长及时、有效地互通信息, 与家长共同研究教育方式。
3、提高班主任自身专业素质和师德师风, 把握沟通合作的技巧与细节。
在与家长沟通应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 保护学生家长的隐私, 注重交流时自己的语气要委婉, 多用表达“爱”的非语言技能, 利用家长会, 家访, 家长访校多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 介绍新的教育方法, 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
4、把握与家长沟通的心理, 掌握沟通的艺术。
对学生的评价要公正、客观、全面, 让家长听完后, 觉得这是老师的肺腑之言, 多鼓励赞扬学生, 把自己对学生的期望肯定通过家长传输到学生那里, 让家长和学生充满信心, 不要等到学生犯了错误才家访, 请家长;当学生有错时不要给家长感觉老师在推卸责任, 把学生犯的错误通过提供可行性的建议表达出来, 或换语言表达角度使学生能接受。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11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息息相关的。在立体式教育构架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与参与,可以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亦能拓宽与延展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
然而,家校合作,却并不等于家长单向性的“作贡献”,合作的基础是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合作。家长“作贡献”显然背离平等原则,不管家长自愿也好,被自愿也罢,这样的合作牵连着物质利益,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物质性索取,目的并不是指向学生本身,而是学校的需求;而家长提供给学校的物质利益,也并非真正为了学校的需要,而是以“贡献物质利益”为代价获取教师的信任与好感,换取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在这一连串的物质利益输出与输入过程中,明显带有功利性,使彼此的合作充满着利益交换的成分。
教育是纯粹的,容不得半点功利,以物质利益为指向的家校合作,只会让教育变得功利与势利,与教育的本质严重背离,不仅异化了家校关系,而且还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严重误导,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之中栽下功利的种子,使他们过早地被世故与利益蒙蔽了纯洁的双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基本的办学条件完全能够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所谓的扫把、抹布、饮水机等物质需求,通过办公经费完全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没有任何争取家长赞助的必要。事实上,真正的家校合作,绝非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而是超脱物质的精神支持。
家长是重要的资源,学生的家庭背景丰富多彩,家长也来自不同战线、不同岗位、不同职业,其中潜藏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充分挖掘与利用。如开设“家长大讲堂”,请具有某一特长的家长担任主讲教师,介绍自己的职业,为学生传递某一领域的前沿信息,让学生形成职业概念,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通过某些家长,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桥梁,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乡村、走进军营、走进市场,了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世界中感受到社会的五彩斑斓。
再者,家长合作,需要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积极主动性,使其主动自愿地为学校的发展出力。通过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让家长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更加透明、更加优化。让家长对学校涉及学生利益的事项予以监督,如校服的选购、食堂的监管等。通过家长志愿服务者,让家长参与学生路队护送、课外活动辅导,让家长为学校教育贡献力量。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篇12
一、家校合作中的问题
家校合作研究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改变传统的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地位的状况,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积极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从理论上来讲,教师希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一个优秀学生;而每一个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所以,从这一层面上来讲,家长和教师的愿望是一致的,家长和教师合作也能促进彼此的愿望更好地实现。
1.双方精力有限
社会竞争激烈,大多数家长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在社会上拼搏, 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变化情况。教师平时的上课任务繁重,既要认真备课,又要批改作业,所以造成家校合作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性的合作。
2.合作方式单一
英国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将家校合作的方式按照家长参与的层次分为三类:(1)低层次参与;(2)高层次参与;(3)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我国的家校合作尚处于低层次参与阶段,合作方式非常单一,制度上没有保障,组织上没有周密规划,而且缺乏必要的管理,随意性、偶然性较强,而计划性、系统性较差。
3.双方地位不平等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但其性质和教育功能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和家庭需要不断地相互沟通和交流,家长需要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教师也需要知道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只有在双方信息畅通的情况下,才能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家校合作中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家校合作远未达到教育发展的要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认知偏差,家长也缺乏与教师交流的动机,很少主动联系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2)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薄弱、 实践操作问题突出。最近30年来,我国也进行了很多的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但大多是描述性的,很少做相关的实验研究。
三、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对我国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特提出以下几点解决策略。
1.明确学校与家庭的职责
学校和家庭作为家校合作的两个最重要的主体,其功能和职责是不同的,只有发挥各自不同的角色作用,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校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不只是学习上的问题,更包括道德、心理等问题。
2.加强对家长的培训
目前家校合作开展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和家长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基于此,要对家长进行家校方面的培训:(1)使其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对孩子教育和成长的诸多好处,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到家校合作活动中来;(2)学校需要制订一个系统的对家长培训的计划,定期地对家长进行教育理论和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保持家校信息通畅,充分利用双方教育资源
既然是合作就必须得互相了解,家校合作必须共享信息,这样根据才能实时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尚处于较低层次,很多地方仅仅限于家长会和教师约见家长以及教师定期的家访等活动形式。
【素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推荐阅读:
素质教育下的小组合作06-20
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10-24
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08-24
素质教育中的情商教育11-23
素质教育中的钢琴教育12-17
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05-23
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06-21
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08-13
成人教育中的素质教育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