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2024-05-10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精选12篇)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1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是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各国人才培养的热点。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随着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迫切[1,2]。

1 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其创新能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等四个方面,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1]。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教育缺失和创新实践不足等问题[3,4],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创新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教育极其不足。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较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而极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小学校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束缚,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体制和其他的限制,没有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学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其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我国过去长时间以来,大学生缺乏缺少创新实践的训练、创新环境以及资金扶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缺少认识问题、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近年来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却存在着场所、仪器设备、经费等方面的不足,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这些问题也导致大学生难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想法无法实现。

最后,大学生创新人格有缺陷,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其中个人品质(如恒心、信心、自我调节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在创新活动中往往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创新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艰辛的劳动,而当代大学生过多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他们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对创新活动缺乏兴趣,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另外,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也导致他们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不能正确面对创新实践中的挫折,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2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得到的。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创新型大学生的教育目标[4]。

2.1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涵盖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1],创新型人才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这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团队精神和自我激励能力等。随着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有效地引导和调节,并得到不断地强化,这将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活动。

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实现,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在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中,图书馆往往起着不可或缺的主要作用。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信息资源、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图书馆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5]。

2.2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采用新思维和新方法,进行开拓性的实践而取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包含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习实践能力和信息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首先,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在创新教育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在校期间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当今的科技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继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课堂引导和训练,大学生也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充实和完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科学进展,提高创新能力。而大学图书馆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和专业人才的优势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5,6,7]。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才能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决定了其获取信息的效果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针对性强,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替代,对于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需要与教学主管部门协同做好“信息检索”的教学工作,以课程教学、培训班、讲座、网上咨询、网上图书馆利用指南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作为教学目标,理论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大学生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色和资源优势,建立馆藏特色数据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国内外信息资料。

最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及其将来独立工作的基础。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室创新项目,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高校鼓励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申请具有学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并进行研究活动[7]。高校图书馆则开展信息需求的调研,跟踪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为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检索、定题、文献传递和参考咨询等服务。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8]。

2.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不仅需要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营造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1,2,3]。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可能存在着失败的风险。高校需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以创新活动的成败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作为考核标准,并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贡献的指导教师进行激励。高校只有具有“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打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术环境,才能形成催人奋进的机制,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

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和学科性公司,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创业教育不仅推动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还可更好地培养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总之,高等学校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现状,树立创新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将创新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论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高校创新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大学生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人才”。高校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校和大学生双方的努力,高校就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而我国高校由于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的限制,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3):90-93.

[2]孙波,杨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5-37.

[3]王树才.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要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7-120.

[4]鲍晓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193-194.

[5]田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图书馆教育[J].现代情报2003(8):158-160.

[6]张磊.创新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92-94.

[7]宁淑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情报科学,2003,21(5):516-518.

[8]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5):12-14.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2

摘要:本文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针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从学生、高校、社会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6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还要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当前素质教育新常态下,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素质教育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成为国家关注的问题。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势必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综合改革需求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1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这就对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学生提高自身技能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只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自身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受传统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往往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宣传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未引起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还未形成。

(二)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很多高校还未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有的高校将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程来进行讲授,有的高校虽然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单独设置和开设,但是在课程标准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很难达到系统化、专业化的授课效果。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匿乏,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创业环境不够优良

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际,我们要重视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也能有效地引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然而,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创新创业保障条件不够完善

要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需要在政策、资金、师资、实践基地等方面有良好的保障。虽然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但在宣传、贯彻落实、政策理解等方面还不到位,创新创业资金不足,实践基地短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缺乏

因大学生还未迈出校园踏入社会,缺乏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了解,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薄弱,创新创业素质欠缺。同时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未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动态合理进行职业规划,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全面规划

虽然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但缺乏总体的规划。首先,存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都停留在学术讲座、创新创业大赛上,还未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其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缺乏具体落实,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等等;最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力度不够,很难扩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严重制约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多方式、多渠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的在社会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三)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仍为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在政府政策、创业资金支持、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传统的思想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有个稳定的工作,对大学生毕业后进行创业存在质疑态度,认可度不够。

四、素质教育视域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学生层面

1.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首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首先,教师应利用好课堂教学的时间,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和拓展,激发大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技能。其次,大学生应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学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掌握最前沿的动态信息,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顺利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2.强化创新创业技能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乐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其次,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利用社会实践的时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最后,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工作,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为学生搭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

(二)学校层面

1.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为满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应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首先,结合社会需求和企业调研,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重视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和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建设,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2.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际,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首先,高校应加强舆论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手段支持、宣传、教育、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其次,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专题会、报告会等形式,将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第二课堂中去,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最后,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毕业后更好的投入到创新创业工作中去。

(三)政府层面

1.政策支持为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府应深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调动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法律法规,从政策引导、环境营造等方面加强立法工作,保障大学生创业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有序开展。2.资金保障要真正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吸纳资金,首先,号召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通过各种社会力量,吸纳社会发展基金;最后,高校和政府做好沟通,争取通过政府力量,扩展资金来源渠道,缓解大学生因创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等问题,保证大学生创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205月13日.

[2]刘云龙.“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J].理论研究,(11).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3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和创新力的提高在于教育创新,因此,必须把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必须依据人的发展规律和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来改革和设计课程,特别是设计潜在课程中所包含的全部教学内容,即通过潜在课程不断向学生释放潜移默化的信息,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并自觉全面地构建个人的良好素质。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与显性课程相比,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丰富性、广泛性,持久性、多样性,复杂性、快捷性的特点。

潜在课程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正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潜在课程无疑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实现的重要途径。

1、潜在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潜在课程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无论以何种方式,都是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发生作用,而且更多的是无意识发生作用。学生在潜在课程的环境中生活,就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中呈现,既是理性的发明和逻辑思维这类活动也有赖于无意识的某种反应。许多创造发明的灵感或领悟就是在精神放松、情绪安宁状态中通过无意识心理活动获得的。

2、潜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不是单纯的理性思维所包含的,而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其发展必须以丰富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为基础和依托,而潜在课程恰恰是为学生的创造性成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3、潜在课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作用。潜在课程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有规范作用,它通过一些特殊的传递机制,如暗示、舆论等,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这种潜在的压力和动力,并自觉地按照这种道德要求去约束、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潜在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情感有陶冶作用,它通过创作、设计和选择学校中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愉悦中形成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和情感体验并指导自身的行为习惯。

4、潜在课程对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潜在课程对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优美的物质文化、高尚文明的精神文化在潜意识中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陶冶他们的性情,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潜在课程的建设路经

研究潜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在实践中建立更加完整体系的潜在课程。由潜在课程的概念、特性和作用可见,潜在课程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构建: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在潜在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校园物质文化还是校园精神文化,都是潜在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精神文化一是体现在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课外活动以及良好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二是体现在学校营造良好的校风,包括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全校师生都会产生良好影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潜在课程的意识和潜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能力。教师是潜在课程内容选择和实施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潜在课程的功能。师资的建设,包括了两个层次,一是教师的养成,另一个是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在教师的养成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教师的潜在课程意识的形成。认识到在课程体系中,潜在课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要进一步认识潜在课程的特点、功能表现形式等。在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过程中,要增加教师在课程具体设计、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师资的建设,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和潜在课程设计、实施能力的提高,是潜在课程建设的关键。

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大学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隐性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既有显在的,也有潜在的。大学制度的潜在性体现在学生通过内化、认同大学制度所规定的,以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社会化并保证学生离开大学后继续社会化的顺利进行。纵观中外各大学,大凡具有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大学都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所有的规章制度的目的都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着师生员工的意愿,规范着学校发展的健康方向,促进着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4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 全国各高校为贯彻中共中央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精神、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要求, 将原有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 全国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启用。然而, 作为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设置方面

长期以来, 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的规划, 只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 而非将其作为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不仅使得法律基础课失去了独立的课程地位, 而且容易形成将法律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的认识误区。况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 从各高校的课时设置来看, 该课程从32课时到54课时不等, 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 法律部分的课时数一般不足1/3。教学时数少,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不可能系统地讲解法律知识, 只能蜻蜓点水式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及枯燥的法律条文, 根本达不到提高其法律素质的目的, 从而也使高等院校的法律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二) 师资方面

目前, 各高等院校中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大多是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等非法学专业的教师, 在授课过程中, 大多偏重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讲解, 对法律基础内容则简单带过, 并且受其专业限制, 很多教师本身对法的内容及精神的理解就不是很透彻, 其讲解只能局限于法律知识的表面, 难以深入到法律理念的层面。

(三) 教学内容方面

法律基础教育长期徘徊在法律常识或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 而且囿于学时所限, 教师授课普遍只注重法律知识传授, 把重点放在法学知识的讲解、法律条文的释义上, 一味地罗列、堆积知识点, 缺乏深度分析, 而忽视对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实质的传授, 忽视法律意识培养的问题, 从而造成大多数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进而从根本上形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的现状。

(四) 教学方法方面

从教学过程来看, 一些教师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忽略法律知识学习的实践性, 未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教育方式多是些枯燥的理论说教, 缺少感性事例, 课外实践环节乏力, 学生参与程度低, 从而呈现出法律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等特点, 导致法律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一) 变革法律素质教育的认识定位

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 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地位, 应将法律课程与德育课程分开设置。高等院校要把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规划, 转变对法律素质教育的认识定位, 从根本上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 树立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核心目标, 将法律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 建立多层次、多阶段的法律素质教育模式。可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任务和重点, 如低年级开设理论课, 并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庭旁听等活动;高年级选择适量的实践课, 组织模拟法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司法工作人员等开设法律知识讲座等。

(二) 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1. 完善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

法律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信仰) 和法律知识 (法律技能) , 理论部分应注重法律理念的传播, 实体部分则应注重法律条文的介绍。然而,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法律制度是不现实的。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结合不同类别学校的自身特点, 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律素质教育课程, 除进行宪法、民法、刑法等一般性普法外, 还可以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 (行业) 相关、与各类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密切联系的法律课程, 使法律素质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 融入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不仅如此, 法律基础课程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学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绝不是法律知识的简单传播, 而是以法律知识为载体来确立法律信仰, 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 树立法律意识是目的。因此, 教师不仅要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 更应要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 改进法律素质教育的方式

法律素质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 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 因此,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应该采取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积极运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选取社会热点案例和典型案例, 结合社会舆论和媒体观点, 从中提炼出值得思考的法律焦点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 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 如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和援助等, 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法律实践基地, 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理, 组织学生进入农村和社区进行法制调查和宣传等。要使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 增加学生学法的实效性。

(三) 拓宽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渠道

法律教育不能只利用课堂教学, 还应积极利用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引领他们对法律进行深入思考, 在实践中培养法律理念, 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教育。首先, 高校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程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 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其次, 要尽可能组织和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校园法律文化活动, 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如组织模拟法庭、法学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研讨会等。再次, 优化大学校园法律环境, 实现环境育人。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管理上要做到“以法育人”, 推行“依法治校”的核心理念,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 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接触法律的机会, 如组织学生开展法律诊所、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等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活动, 从而增加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 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摘要:构建有效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 是控制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以及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 作为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 应该积极构建与创新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 变革法律素质教育的认识定位, 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及拓宽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渠道。

关键词:法律素质,教育模式,法律教育

参考文献

[1]徐莉.大学生法律理念培养途径探析[J].教育评论, 2010, (4) :26-28.

[2]刘文永, 施依柠.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法律信仰的培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 (5) :108-110.

[3]李孝华, 姚艳红.传统法律意识视角下大学生法律意识范式转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5) :31-35.

[4]基国林.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0) :22-25.

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5

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及能力成为时代对人才的绝对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应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 者:邹茜  作者单位: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湖北,武汉,430077 刊 名: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 16(5)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6

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实施,两者各有侧重,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共同构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格强调自信、问责、敬业、诚信等要素的独立人格,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追求真理、追求真知。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方向保证和重要动力。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应注重以下“六个方面”。

一、要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

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社会责任感不是抽象的。积极引导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养成对自己的信心、对父母的孝心、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爱心、对祖国的忠心,自信自强,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心系社会,胸怀祖国。特别是当前,要对加强学生感恩教育。

二、要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毅力

一个人要获得事业的成功,特别是要做出较大的创新贡献,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十年磨一剑的恒心,更需要自强、自立、自信的奋斗精神,甚至还要面对失败的风险。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教益,从而踏上成功大道。做学问是不易的,取得成果更是不易的。它需要毅力、勤奋和热情,还要经得起挫折。

三、要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和创新激情

所谓激情,就是要面对机遇,敢于争先;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创新。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的灵感和冲动。激情不是一个瞬间的状态,而是一种文化的沉淀。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情感在创新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情感对认识活动的激励作用、情感对认识对象的选择作用、情感对信息知识的加工作用、情感对认识成果的评价作用。只有重视情感作用,人的创新能力才有最基本的保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一个学生的质疑,能够激发全班学生的创新意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和团队精神

创新活动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单打独斗,更多的是跨学科“集群”式的创新,没有团队精神,不能够协同攻关、集思广益,就很难产生创新成果。作为创新人才,不仅要有创新的精神和本领,更要有合作共事的意识和水平。懂团结合作是大智慧,会团结合作是大本事,真团结合作是大境界。立己必先立人,达己必先达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周围人都能成功是最大成功。

五、要培养学生严谨诚实的创新道德和诚信品德

诚信是关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学校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要引导学生诚信立身、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使诚信成为走向社会的“通行证”。

六、要培养学生不畏挫折的创新意志和胆量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才学胆识胆为先”。实践证明,天下不缺有才华的人,缺少的是有胆量的人。天下真正做大事的人,不一定都是精明的人、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有胆量的人,天下大事一定要有胆量才能做得到,撑得住。

总之,塑造创新人格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成功。成功是一种精神,在成功的道路上,依靠奋斗精神,另辟蹊径、脚踏实地,最终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更是一次升华,它不是失败的简单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深刻感悟和不断超越,是智慧和理性的升华;成功更是一个过程,今天的成就归功于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有赖于今天的努力,真正的成功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天的学习生活中。育人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彰显出其伟大意义。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7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 言教与身教:孔子对儿子的“庭训”并不仅仅是言语上的教诲, 他终身践行着他的教育理念, 是身教的最好例证。 (2) 熏染教育:教育家荀子用“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 与之俱黑”来形象地比喻环境对人成长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深远影响。因此,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对推进高校党组织建设, 发挥高校党组织凝聚人心、实现教育教学创新、推动高校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 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供保证

1.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对每个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思想道德做出了合乎时代要求的奋斗目标;对还在形成个人品格,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营养、理论武器和动力源泉。在大学阶段, 对每个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不仅是大学生在时代变迁中识时务, 明大体, 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 更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需要。

虽然近些年大学生掌握了比较先进的, 快速掌握社会信息的能力, 在政治觉悟上也体现在要求入党的人越来越多。但是, 信息爆炸的时代也让很多大学生在接受信息中没有任何选择, 私有化、自由思想等资本主义的意识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占有主要的影响作用;对于正直觉悟, 其中大部分大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认识还比较模糊, 对共产党员如何在学习和未来生活中发挥先进性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只停留在功利的角度, 更不用说这些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 共产党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了。因此, 增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让大学生从历史现实社会发展规律等角度, 结合社会现实让大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 全面思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新型社会的正反经验, 提高大学生认识社会现象, 坚定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需要。

高校是社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对每个能够进入高校的学子来说也是接受新思想、学会新知识、掌握新科技的重要阶段。因此, 高校首先要坚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渗透在思想教育活动中, 这样才能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保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 使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供思想政治保障。其次, 高校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作用, 帮助指导广大师生把“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工作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 从而参与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来。促进他们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 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学习来带动思想武装, 以思想武装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提升、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水平。第三, 教师要关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最后, 从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入手, 不断提高党员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以党员的先进性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来影响和带动校园风气, 从而达到高校精神环境的提高, 从环境的作用上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

1.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思想道德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 但人的自然属性不能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因为人与社会是相联系而存在的。社会是人的社会, 没有人的存在与参与, 就无所谓社会。人又是社会的人, 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他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构建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要求大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第一, 强调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能力为基础, 自主养成适应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的强大辐射力和塑造力, 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品德、性格、心理和行为取向。第三,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培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 (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振奋和鼓舞大学生进取的有效途径, 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 (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坚持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4)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要求,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性,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5)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知荣明耻的道德新坐标。

三、积极探索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机制

1. 实施“五连环系统工程”, 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通过创新活动形式, 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通过提高活动内容, 使活动既有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带普遍性的要求, 又能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成才与创业密切相关的具体内容, 使学生感到有收获、有帮助、有提高, 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1) 坚持以“学”为首, 保证学习的及时性、系统性和经常性。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制度比较健全。因此, 要组织大学生对党的理论、政策、指导思想进行系统的学习, 明确方向。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制定科学的规划, 努力激发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 (2) 坚持以“培”为基, 多方面培养人才、多方面发现人才。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施中, 要有重点的培养人才和多方面发现人才。首先, 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传统形式的组织人才。例如, 可以举行演讲会、歌咏会、朗诵会等培养人才;可以组织搞一些文娱竞赛、体育比赛等培养人才;可以组织外出参观考察, 了解国情、社情、民情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培养人才。还要培养和发现能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组织人才, 例如利用电脑和多媒体, 开展新形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其次, 对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要坚持以“培”为基, 培养带头人, 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专业或研究方向、学术报告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出专业化的特点。 (3) 坚持以“用”为纲, 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实用性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决定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时代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没有创新,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将会丧失活力。因此, 创新活动内容, 就是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体现高校特色。只有内容的创新, 才能满足党员接受教育的需要。创新活动内容, 要在“用”上下功夫。这需要每位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能够把握学校发展的特点, 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 解决群众的关注点, 探索以下几种模式: (1) 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学科发展、学生个人进步, 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联系起来。 (2) 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满足学生需要”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和办学目标。 (3) 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同“先进经验”、“师德论坛”、“学术报告”结合起来。 (4) 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三服务三育人”结合起来, 即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与育人。 (4) 坚持以“选”为要, 选择学生最关心的人和事。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特点是具备一定的课本知识却对长期的“灌输”内容怀有批判的态度;社会多元化对他们思想的影响使他们的思想比较活跃;物质的满足程度, 使他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 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敏锐性比较强, 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会根据自己的业务要求去掌握, 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去理解、去运用, 以“选”为要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模式: (1) 选择德才兼备、有社会经验的思想政治教师与大学生一道开展主题交流。发挥思想政治教师自身在丰富经历中悟到的教育和人生结合的真谛, 运用“同伴”教育的方式教育大学生, 用真理的力量感染他们, 使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激活大学生的思维, 去思考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 (2) 选择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搬到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中, 开展科研报告会, 开展服务社会, 服务群众活动, 使大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 (3) 邀请专家参与到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活动中来, 扩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影响力, 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 (5) 坚持以“做”为本, 活动的内容要坚持从我做起, 从自身做起。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般情况下, 党组织的概念是抽象的, 党员的形象是具体的, 人们对党组织的认识和了解往往通过党员的外在形象和具体表现来实现, 如果党员素质不高, 不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必然会造成对党组织的曲解。因此, 必须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要求党员坚持从我做起, 从自身做起, 以“做”为本, 树立党员这面凝聚党心、民心的精神旗帜。

2. 采用五种思路方式, 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论上进行创新。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和大学生特点的新方法, 确保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 用“问题”启发思路方式, 统一认识,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质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从大学生特点出发。对发现的问题, 用“问题”启发思路方式, 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 统一认识, 使大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用“互动”启发思路方式,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创新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如在教学、科研、管理等业务知识方面, 用“互动”启发思路方式, 进行座谈, 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3) 用“求变”启发思路方式, 实现创新思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工作、促进发展, 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 用“求变”方式进行启发教育, 使大学生在学习、科研、社会实践等各项工作中勇于争先, 成为业务骨干, 成为各个方面的先锋模范。 (4) 用“举例”启发思路方式, 注重实效,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质量。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 读书学习可以提高思想认识, 用“举例”深刻反思也会提高思想认识。对成功可以总结经验, 取得理论性认识:对失误可以吸取教训, 并从中发现和确认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过程中, 使思想认识升华到一个新高度。 (5) 用“难点”启发思路方式, 永保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期, 在社会生活逐渐多元化、社会局面不断更新、道德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 用“难点”启发方式, 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性社会的信心。

摘要:本文在充分认识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实施“五连环系统工程”, 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提出采用五种思路方式, 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创新机制进行理论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机制,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德强, 赵志淘.论大学生学习型党组织的构建[J].思想政治研究, 2005, (1) :190.

[2]施卫省.创新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工作[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3, (管理工作专辑) :78-79.

[3]姚大斌.浅谈高校党日活动的改进和创新[J].南方论刊, 2005, (5) :18-20.

[4]施卫省, 刘基林, 李晓明, 等.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探索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创新模式[J].高校教育研究, 2008, (6) :38-39.

[5]伍锦昌.提高高校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探索[J].高教论坛, 2006, (6) :15-17.

[6]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7.

[7]施卫省, 刘基林, 刘海民, 等.学习科学发展观, 探索学生思想教育的创新模式[J].学问, 2009, (19) :80-81.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8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收入, 教育部早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中已强调“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 创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了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药学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研究国内外校企合作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构建主义教育理论、认知学徒制教育理论等最新教育理论,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主动呼应, 主动融入, 主动对接, 结合行业对本类专业人才“经验型”、“技能型”要求较高等特点, 紧扣本类专业特点, 利用制药企业、医院药房、社会药房真实的生产、管理情景, 促进学生技术和经验的形成。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依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 结合药学类专业特点。

我们探索对药学类专业试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办,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以认知学徒制教育理论为指导, 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为主。最后一学期, 以学校统一安排的专业实习, 但在学校统一安排之前, 我们与一些制药企业、医药公司进行“订单式”合作, 即企业可以通过“双向选择”选拔一部分学生到该单位实习, 实习期结束后经过考核和“双向选择”, 大部分留在该单位工作, 其他由学校统一安排大到各实习点进行专业实习。另外最后一学期, 还要返回学校在专业教师指导下, 结合自己学习实践撰写毕业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改革,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提高了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 加强教研教改实践, 积极培养高素质且具创新能力的实用人才。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9

一、企业现存的应用型创新项目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好课题

世界经济危机蔓延到实体企业, 在相同行业中, 企业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了核心技术就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就具有生存发展空间, 反之走向死亡。企业的自主创新项目涵盖了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这些应用型项目都实实在在地摆在企业的面前需要解决, 具有创新实力和创新团队的企业作为高校学生实践基地, 高校学生参加企业的项目研究, 一方面给企业增加了活力带来了新思维, 另一方面启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了学生创新探究精神, 使大学生创新有目标, 让大学生的创造欲得以发挥。实践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量,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知识结构也更趋合理。再则在企业创新研发人员的启发和指导下, 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后企业一旦攻克某个项目, 就会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带来发展。

二、企业需要的实用技术是检验大学生创新设计效果的试金石

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 其核心在于创新。这种创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大学教育方式。在这场全球金融风暴中, 东莞仅靠来料加工的“中国制造”企业受到了致命打击, 相比之下深圳有自主产权的“中国创造”企业日子就好过得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需要好的经营生产模式、需要高精尖的生产工艺水平和新产品, 去占领市场。企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 实用技术的科技含量直接影响生产成本的高低。以传统工业为例, 随着计算机技术各种应用型软件在工艺流程中的应用, 劳动生产力大大降低, 生产效率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高校学生有活跃创新思维, 他们对未来充满幻想, 每个学生创新思维都有其独特性, 将幻想转化为创新能力, 不但需要大量的知识, 在知识结构上也有相应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将知识运用和表达在自己的创新设计上。在企业, 学生不光只顾自己的创新设计, 而且是带着实用技术问题做创新设计, 这种创新设计包括了知识的再认知过程, 知识的重组能力, 以及动手能力。学生的创新设计是否适用, 企业是检验创新结果的最好平台。在企业得到检验, 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从幼稚逐步到成熟。

三、高校有针对性的按企业需求定向培育大学生创新

全球经济危机中, 我国沿海的拥有自主产权、掌握了核心技术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如:中信、华为的国际销售额远远高于上年度, 创造了历史新高。这类企业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力资源优势。拥有实力雄厚的科技研发队伍。高校将对口企业作为创新教育实验基地, 对于定向培养创新人才大有益处。重庆邮电大学与重邮信科公司在培养研发人员上就有密切联系。重邮信科公司每年承担了相关专业大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和实验, 在实践过程中, 从企业的角度看:首先是企业研发人员定向启发大学生创新设计, 第二, 在实践中发现、启用毕业生的新思维、新设计方案。留用适合本企业本所需创新科研人才, 第三, 从中选择本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类型, 第四企业与高校对接按本企业的实际需要定向培养各种类型的创新人才。从高校角度看:第一, 开拓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所;第二, 大学生进行实地操作培养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 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早的适应社会, 适应工作岗位。第四, 大学生和企业的双向沟通, 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四、高校与企业相结合有益于产学研创新成果转化

世界金融风暴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企业切实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采取各种措施,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世界金融风暴是推进剂, 迫使企业乘当前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 加快实现“三个转变”, 即推动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力争实现经济较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使企业对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有了新认识, 如重庆邮电大学就是一所产学研合作不断扩大的高等学校。学校与国内外许多著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信息运营企业, 与大唐电信、中兴通信、华为公司、普天集团等信息产品制造企业, 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4所、第26所、第44所等信息行业的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建立了长期和牢固的产学研合作办学关系。重庆邮电大学作为主研单位参加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的制定和终端产品的开发, 制定出移动通信领域第一个中国标准TD-SCDMA, 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部TD-SCDMA3G手机样机及世界上第一颗采用0.13微米工艺的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 荣获了2005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殊荣。校企结合联手整合了从技术开发、中试、规模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资源。缩短了创新产品的开发周期, 降低了企业的开发成本。重庆邮电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激发了本校学生创新欲望, 使本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等全国性竞赛中成绩优秀。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重庆邮电大学获得全国一等奖3个、全国二等奖7个、重庆市一等奖23个、重庆市二等奖18个, 列重庆高校第一。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 不但扩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调动了高校师生创新、科研的积极性。

五、校企结合弥补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中的部分缺陷

高校沿革几十年的苏式教育体制, 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远远不能跟上科技的发展。一是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刻板、过时。计算机教学就是如此, 学习的内容远落后于现实普及使用系统。二是专业设置过细, 学生知识面较窄, 导致学生跨入社会很难找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 造成学非所用, 使用能力低下。由于到企业后不可能专业对口, 使企业再花精力和时间进行岗前培训。三是教师本身缺乏创新, 由于专业细分的原因, 有的教师几十年就上一门课程, 而且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背诵, 一旦这门课程被撤下, 该教师就失去了上讲台的机会。四是大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 实验室实习基地远远跟不上扩招的步伐。然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必须依靠学生的实践。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把教学与科研创新紧密结合, 让学生及时参与创新活动, 使学生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企业作为高校学生的创新实验实习基地, 是高校扩招后, 学生创新实习基地的最佳选择。一方面解决了高校实习场所紧张的状况, 减少了教学辅助设施的投入, 降低了教学成本。一方面企业前卫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经营理念是最好的实战教育。

六、校企结合防止过度创新

世界金融危机的起因是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以资产特别是次级按揭贷款为基础发行的各种债券, 是华尔街迄今创新的最为复杂的金融衍生系列产品之一, 这种金融衍生产品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的创新过度。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华尔街金融巨头蓄意操纵和贩卖金融风险, 借此大肆进行金融掠夺的结果。导致了全球的金融灾难。由此引发了全球对创新道德和创新监督的大讨论。

首先是创新的道德底线:创新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创新活动时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它体现了人们在创新活动中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然而以损人利己、急功近利、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创新产品和事件累累发生, 故此在企业创新和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中, 要将创新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不能越过这个道德底线。第二, 创新的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是企业和高校的主管部门依法利用其行政权利, 对企业和高校的创新活动实施审批和检查, 采用行业的诸多技术指标对创新产品的检查和检验, 用规则制定创新成果必需达到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诸多基本要素的要求, 考核检测创新成果, 以控制创新产品对企业和社会带来的风险, 限制企业间的过度竞争, 促进企业依法健康稳定运行。避免过度创新带来的后遗症。第三, 创新道德与创新监督相辅相成:创新道德与创新监督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创新道德是基于微观的创新个人的思想行为的规范, 而创新监督是从宏观的社会角度对所有创新活动的监管。创新道德和创新监督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因噎废食, 因为创新过度而停止创新, 关键在于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定条款, 规范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使创新活动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高速运行。

参考文献

[1]张金华: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关系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6)

[2]方华黄小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8 (5)

[3]徐鹏王丽娟蒋平:大学生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 2008 (9)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中国高校学生依然存在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的特点,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但是,由于第一课堂受到学校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限制,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有效创新能力培养。而随着社会对人才创新能力需求的不断提升,也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通过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养成创新型人格、锻炼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作用。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新素质总体仍然较差,主要表现在:(1)缺乏创新观念和欲望;(2)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3)缺乏创新的兴趣;(4)缺乏创新的毅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其自身的具体特点,我们发现虽然当代理工科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富有理性、注重现实、善于学习,但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多以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这些活动对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个性养成培养有很好作用,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不能兼顾好理工科学生的实际特点及创新需求,这就导致学生表现出缺乏创新观念和意识,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兴趣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养成主要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引起创新活动的动机和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只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意识有主动性创新意识和被动性创新意识之分。我们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也就是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体性创新意识形成。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意识不是天生具备的,必须通过多次刺激与诱导,最后才可能导致主动性创新意识的形成。通过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形成了在学校倡导和导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过程。

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区别于传统第二课堂的活动模式,这种模式中应具备适合学生创新性需求的各种载体。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这种学生活动的载体可以为:工业设计大赛、先进成图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机器人设计大赛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对这类既与课本知识紧密结合,又有较大创新性设计空间的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没有找到一种成熟的参与形式,学生对这类活动关注较少,参与度不高,不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培养和开发出来。那么,将这一系列的载体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培养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将最大化地结合大学生的创新需求、契合学生的兴趣方向,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

2 该院创新素质培养情况及具体措施

该院以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图为例,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效果显著。

机械制图是理工科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而绘制机械图样是工程技术领域相互交流设计思想的能力,机械零件的表达方案是准确、清晰、完整的表达机械零件的方法。但是在制图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处于比较被动状态,接受的知识多为基本技巧、常规画图方法等规范性知识,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很难完成出色的机械零件创新设计。

为解决这个问题,以机械制图零件的最优表达方案为出发点,各班级通过讨论后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零件。通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零件绘制过程中表达方案的选择等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化满足学生的创新需求,通过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自信,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并以班为单位参与学院制图竞赛,营造全体学生学习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由学院聘请机械制图的资深教师来点评,选出最终的最优方案。

这种培养模式以学校创新素质教育需求为导向,加强了机械创新文化宣传,调动了学生对机械创新的兴趣,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也通过机械创新文化宣传,帮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机械这一专业学科。

除此之外,该院还开展机械主题文化周活动。把文化周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性能力培养的一个环节,使学生脱离简单的书本学习,通过生活中的微角度帮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机械,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习模式。文化周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如,机械类竞赛获奖作品的展示、机械学科学术讲座、影展等,为学生呈现多样的、灵活的机械文化,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觉的学习机械知识,最终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创新能力培养。

再者,随着工业设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求助于工业设计来提高自己企业的竞争力,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样不能忽视企业的需求。结合该院培养目标及企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该院开展了工业产品设计大赛,利用诸如UG、solidworks、CATIA等三维建模软件,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开展一系列产品创新的工业设计比赛。比赛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学院资源为依托,以学生视角为切入点,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完成产品的造型、机械、电路设计。真正做到使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性设计融入到实际的产品中,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最终达到自我认识和行业认知。通过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使学生感受到切实的机械文化,激发自我学习意识。

该院的实际做法以学校的第二课堂为抓手,立足于理工科院校及学生的实际创新需求,通过开拓第二课堂的新模式,探索以学科竞赛为主线的各类新载体在学校学科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这种新模式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在不同的竞赛载体中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营造出崭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而这种第二课堂新模式的探索,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热情,同时也能够为其他各类理工学科找到自身学科特点,开发适合该学科的特色活动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王树才,宗望远,丁幼春,等.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63-65.

[2]周海,王黛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探索[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10):174-176.

[3]陈莉.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系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

[4]韦林,陈勇棠,刘驰.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9(10):13-14.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11

苏霍姆林期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的教育认识。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可以开发学生创造灵感的因素,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在教学中开展发明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有好多可籍利用的素材和空间。

这方面的探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环境,引导学生发现

硕大的书包、沉闷的课堂、繁重的作业、紧张的考试等传统教育方式,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的思维因焦虑而“短路”,还有什么创造动机?因此,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也就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压力、没有忧虑的世界里,自由寻觅事物的奥妙,触发思维的灵感,感受探索的乐趣,增强创造的意识。

我经常主动和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自信和向往中不断增强发现的欲望;课余时间带学生到大自然中、社会中去发现;带领学生向其他学校的同学学习,了解他们的发现,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还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参观参赛的作品,从伙伴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和鼓励。

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哪怕是幼稚的认识,呵护他们的点滴的创造性火花,尊重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哪怕是错误的甚至荒唐的问题。

例如学习《各式各样的动物》时,有个叫王少飞的学生问:“老师,人为什么不能像黑熊那样把营养贮藏在脚底,饿了舔一舔就行了。”当时,听课的领导和老师都哈哈大笑。这些问题看起来的确很荒唐。可是,我了解我的学生,我有我自己的既定教育策略。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问题提的很有意思,这说明你在思考。这是你的独特之处,你要继续思考下去,不要怕别人笑话你。”为了发挥他的创造想象与才能,每次黑板报、橱窗展览,我都让他设计草稿。他的设计乍看很平常,但细看总会有些创意。我每每给与他很大的鼓励,从而养成了这个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启发大胆想象,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寻常、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多角度寻求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像伽利略一样大胆质疑,用怀疑的眼光、发现的眼光提出问题。如“杞人忧天”,本来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具有讽刺意义。运用逆向思维法,便可从中演化出:宇宙变化莫测,每颗星星都有其生存的极限,都有遭遇不测的可能,再加上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类生存已成为极为严重的问题,杞人极有远见,忧得有理。

一个秋天的早晨,我拣了几片火红的樱花树叶,然后用实物投影仪投到屏幕上。学生眼睛都亮了,惊呼:“真美啊!”

“那你们说说由这片树叶能想到什么?”

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像一群快活的小麻雀,思维被激活了。他们通过想象,提及了“树木的头发”“北京的香山”“鲜艳的红旗”“西班牙斗牛士”“日本的三菱汽车”“起舞的蝴蝶”“树的衣服”“小蚂蚁周游世界的小船”等十几种事物。

创造性想象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康德认为,“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功能”。我注意在生活中随手捕捉可利用的资源,去设法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引发学生的想象。并适时地点播,把学生的想象引向深入。一般地,我不刻意去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顺其所思,同其所感,引其所动,投其所好,扬其所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三、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尝试解决问题

只发现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拿到班里讨论,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班里有个叫乔峰的学生,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马路工人把垃圾和沙土一起扫到抄子里倒进垃圾厢,感到路边树下的土会越来越薄,不利于树木生长。他便着急地去问工人能不能把土和沙子留下,并解释说大树是需要沙土的,城市里的沙土很珍贵。从这件事受到启发,从那时起,他就想搞个发明,怎样让垃圾与沙土分离。后来,从漏水的抄子底面有孔,水可以漏下来,想到如果孔再多一些、小一些,那么沙土不也可以漏下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我表扬他想的好。但这些漏下来的东西放在哪里呢?处理不好会显得更脏的。我启发他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还要多出去看看。后来他帮奶奶倒炉灰,突然灵机一动,抄子可以像炉子一样按个抽屉啊。就这样,他发明了多功能分离式抄子,并做了成品。他的作品在市里、省里都获了一等奖,并参加了第四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作品展览会。

有个叫王少飞的学生,跟爸爸妈妈去电影院看电影,看见观众磕完瓜子,把瓜子皮随手扔在地上,很不卫生。他就想如果有个装瓜子皮的东西,人们就不会乱扔了;从家里带个包,那多不方便啊;另外再买个袋,那不多花钱吗?怎么办呢?他突发奇想:瓜子袋有两个兜,一个装瓜子,一个装瓜子皮,中间一个舌头可以做两个袋的盖。想完了自己觉得挺美。第二天把想法告诉了我。我很欣赏他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当场表扬了他,并商量定名为“环保瓜子袋”。回家后马上动手,用了一个星期天就做好了。他的发明在学校得了一等奖,在市里又得了一等奖,并推荐到省里参赛。

四、上好发明创造课,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发明创造课怎么上?如何让学生掌握发明的基本方法呢?刚上发明创造课时,学生大多以为发明创造是大科学家的事。于是我告诉他们爱迪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是个发明家,一生共有1000多项发明,可他是怎么发明的呢?原来,爱迪生是利用已有的发明技术,找出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从而产生一种新技术。比如电灯的发明。1845年,J.W.斯塔尔首先获得了电灯的发明专利。爱迪生在研究了斯塔尔电灯的种种缺陷后,经过1600多种材料的实验,最终发明出实用性很强的碳丝白炽灯。爱迪生采用的方法叫“专利利用创造法”。与此相类似的还有16种方法,如主体附加法、异类组合法、移植创造法,等等。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如果有了一次成功经验之后,就会看到自己的实力,进而信心大增。我在举例的时候,有意识地选取那些身边的、价值不很高的发明实例,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发明并不复杂,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尽管学生的发明大多实用性不强,更谈不上投入生产。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打开思路,建立创新思维方式,找到自信。

中国已经加入WTO,中国已经融入世界。当代青少年建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都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说,在中小学开展发明创造教育,是培养国民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我们应做更多的探索,开展好这项教育。

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 篇12

1、科技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简述

科技信息素质是人们在知识经济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于文化内涵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包括情报意识、信息道德、情报能力、情报知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信息时代人们对科技情报的认知以及获取、分析、评价、利用信息等方面的能力。进入信息社会后,科技信息素质越发重要,它已经成为新环境下人们的基本能力素质之一。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有关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或新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从另一个层面上理解,创新能力是获取知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包含信息加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发明新成果等。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核心能力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埃德加·富尔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科技信息素质成为人们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科技信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助推器和催化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课和必修课。

2、大学创新能力培养与科技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

科技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辩证的互动关系。科技信息素质教育可以能动地促进大学生获取、认识、利用信息的学习和训练,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激励大学生的信息知识由被动接受状态转为自觉活跃状态。科技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其信息能力、培育其信息道德为目标的教育,而且也是培养大学生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系统化综合性素质教育。从科技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科技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高等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属性。

信息社会中,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们学会获取、识别、储存和分析、利用等处理信息的一系列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创新工作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感知、信息认知、信息整合、信息交合、信息评价的过程与一个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的信息创新工作过程。只有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综合处理能力,能够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熟练地、批判地评价信息,才能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开拓、挖掘新的有价值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大学生要具备创新能力,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形成信息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如果缺少信息创新能力,再多的信息也不会自动变成解决问题的智慧,也谈不上具有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

3、以科技信息素质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分析

3.1,营造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信息的有效利用与获取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深刻意义。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图书馆、教务处、学生处等相关部门可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如通过媒体、讲座、培训、宣传栏等方式,介绍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技能在就业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其次,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科技信息素质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在强化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科技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将科技信息素质的有关课程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建立相关教研室,明确规定教学目标,规范教学行为。

3.2,发挥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上的主力军作用。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专业的信息服务队伍,是高校开展科技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教育者。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应加强科技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图书馆可以利用信息导航、培训讲座等方式来向读者介绍馆藏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开拓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加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地与各专业教师取得联系,捕捉教学与科研中稍纵即逝的发展动态及情报知识,共同商讨科技信息素质教育内容,制定整合教学与学习的策略,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思考,找到最佳科技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3.3,深化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我国高等院校的科技信息素质教育起步较晚,真正将大学的科技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目前国内高校传统的科技信息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文献检索课来实现。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献检索课并未引起学生的积极响应,无法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的文献检索课内容更新较慢,与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二、文献检索课缺乏对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经济、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介绍。三、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对“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这一切造成了学生往往看不到文献检索课的真正价值,从而造成文献检索课当前的尴尬地位。因而,有针对性地对文献检索课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3.4,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系统性。科技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笔者认为,必须辅之以竞争情报教学等相关课程,才能达到科技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竞争情报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I) 是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产品。过程,是指对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产品,是指由此形成的情报或策略。竞争情报多应用于企业中,是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收集和、加工和处理与自身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序、分析,从而得出改进战略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策略和方法。笔者就在所在学校主讲了竞争情报这一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就业与工作的实际需求,穿插相关企业的成功案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等科技信息素质基本技能的目的。

3.5,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创造活动。一方面,各类科研创造活动使学生加深和理解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科研创造活动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能提高自己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包括吸收学生参与批准立项的各类科研课题、教材和著作编写、各种发明创造等活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参与研究和其他力所能及的工作。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整个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报意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感受力和洞察力,使学生能够见人所未见,善于从普通的细节中捕捉有用的信息;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效率,并使学生能结合所学专业,多途径地获取信息;要注重学生情报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4、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渐深入,科技信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大学生的科技信息素质教育,特别是将科技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以科技信息素质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对科技信息素质与创新能力概念的简述, 讨论创新能力培养与科技信息素质教育的关系, 详细分析以科技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信息素质,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曾晓牧.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架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 (2)

[2]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刘小琳.抓住区域发展契机构建区域科技情报服务体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 (1)

[4]周宏.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5

[5].肖勇.中国科技情报 (科技信息) 事业与中国情报学的学科定位所在 (Ⅰ) ——中国科技情报 (科技信息) 事业:本质归属及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图书情报工作.2009 (18)

[6]王伟军, 甘春梅.KPO的兴起与我国科技情报服务创新[J].图书情报工作.2010 (1 2)

上一篇:环保主义下一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