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2024-09-13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精选9篇)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篇1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初探论文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平台

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在高校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来体现,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则是大学生群体在学校的组织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帮助,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创新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中,需要通过多种平台,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追求真知,勇于创新的品质。总体而言,目前在各高校中大体有以下几大平台:学术讲座平台、项目研究平台、基地活动平台、科技竞赛平台、科技实践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以此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

(一)学术讲座平台

以科普教育、学术讲座、学术论坛为主要形式,这既是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的渠道,又是学生深入专业领域,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交流平台。部分高校在省级团委的支持下与省级科学技术协会合作,利用省级科协学会的优势资源,深入开展“携手未来”行动,以大协会带动学生科技类小协会,学校学生协会受省级学会邀请定期参加国际、国家及省级学术交流活动。此外,还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校园,走到师生身边。

(二)项目研究平台

以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为依托,以项目形式管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实施和不断的完善,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已建立了科学、规范、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

(三)基地活动平台

以各学院开放实验室为依托,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利用实验室硬件、软件资源,根据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需求,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专业能力教育、专业竞赛培训、科技项目研发等工作,并依托基地,大力扶植学生科技类社团。

(四)科技竞赛平台

依托学校学科专业优势,以竞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的浓郁氛围,推动学生应用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培育团队精神。目前许多学校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综合类科技竞赛为龙头,各类单科类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各学院独具特色的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基础,常年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实践竞赛。

(五)科技实践平台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坚持以专业化、项目化、基地化、品牌化的要求强力打造科技实践活动。各高校依托各自专业特色,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精品项目。(六)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学校大学生创业办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学校创业办为大学生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学校也与社会性的青年创业园签署合作协议,让学生创业团队得到支持,加快学生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工作。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注重专业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创新教育的地位愈发凸显,高校对于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已纳入议程。在学术领域里,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首要途径,通过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实验课的.亲身体验,实践课的身临其境,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们充分吸收科学文化知识,积累科技知识,在思考总结的过程中加以凝练,逐步培养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二)以大学生科技赛事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通过专业学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在参加国内、省内科技竞赛及创业大赛时,如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中,通过项目的申报、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创意,各种思想的碰撞,酝酿出的优秀作品,或许这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业梦想或一个伟大的创作。整个过程中,从学生最初的搜集资料,查阅书籍,到整理材料,交融思想,无形之中,个人的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提升,因此参加“挑战杯”是提升个人科技创新素质的良好途径,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要以诸如“挑战杯”等赛事为契机,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三)提供多种机会和场所,加强学生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加大了对创业的扶持力度,随着学校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对创业的扶持,高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创业代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怀揣青春的梦想,具备专业的素养,志同道合,结伴而行,不管前方荆棘密布,道路崎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激情踏上自己的创业之路。目前,许多本科院校有专门的创业办来指导学生创业团队,为他们提供孵化梦想的场所,联系社会上相关企业的扶持,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社会,走进企业,在创业实施的过程中逐步融入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当然,由于部分院校主客观条件的不同,部分院校的扶持力度还是不够的,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场所,加强学生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四)建立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长效支持

教育是无止境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需要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首先需要一支稳固的队伍,如学校创业办为学生团队提供丰富的平台来发展自己,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作出中长期规划,对具体实施和推进阶段实行监督管理,并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必要的人力资源,以保证活动过程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需要固定的专业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这支队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和帮助。教育部鼓励高校“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导师制的推行可以继承和发挥导师言传身教的培养方式,既为刚刚接触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大学生提供了学术和个人成长的引领者,也为学生在科技创新上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保障,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术研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各学院可依托强大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国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获得前沿领域权威指导的机会,全面提升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层次和眼界。

三、小结

所有这些都需要尽快规范,形成系统性、长效性的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篇2

一、科技创新的基本内涵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一般意义上而言创新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 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事物;第二, 将已有的事物进行更新使其具有新的特征、特性、新的功用;第三, 将原有事物进行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 同时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高校而言, 科技创新可以具体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认识的过程, 其内容是创造新知识体系以及改变或改造原有知识, 其目的是探索新领域、新发现、积累新知识, 它是新技术的源泉。技术创新是指通过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对原有技术或工作方法进行改进, 从而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推动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是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转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其目的是推动科学研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让新发明、新创造从纸面上从实验室里到实际应用, 目前我国科技研究能力和专利申请数量在世界处于前列, 但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在于科技成果转化, 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科技成果产业化途径尚显单一, 同时大学生创业热情方心未艾, 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必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同时提高大学生创业质量, 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二、创业教育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创业教育在国外被称之为企业家精神教育或创业精神教育, 创业教育要求把事业心和开拓技能提高到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所享有的同等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给创业教育作了如下定义:创业教育, 是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 对于所有人而言具有同样的价值, 具体而言创业教育是启发和指导受教育者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对于学校而言, 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创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人格。目前我国创业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 具体表现为:第一, 高校缺乏学生创业氛围;第二, 高校缺乏创业管理机制;第三, 创业课程重知识灌输而轻能力培养, 尤其是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严重脱节, 并未充分发掘高校自身优势, 没有让科技研究成果成为创业资源, 应尽快弥补我国创业教育中的缺陷, 将创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 从而使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三、科技创新与大学生创业教育

目前的经济形势下, 中央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很多专家也提出解决就业问题是扩大内需的首要步骤, 有基于此2008年年底, 教育部门积极出台七大举措, 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据麦可思调查显示, 大学毕业生有18%想创业, 但真正创业的人数不足5%并且创业成功的数量更低, 造成上面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资金缺乏、风险承受能力低、管理水平低下等,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创业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业和娱乐行业, 且创业的质量偏低, 针对这种情况, 各高校相继出台了许多措施, 促进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并提供很多渠道促进学生科技成果转化,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部分高校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 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给学生如何分析市场现状行业前景和行业技术现状, 提高学生对市场的把握, 以此为引导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 另一方面, 科技创新与创业相结合, 让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走入市场, 接受市场的考研, 使其成为生产力进步的动力。具体而言:

1、以创业教育为科技创新指引方向, 首先科技创新需要首创精神, 创业教育教授的市场分析方法、调研方法在科研中同样适用, 只有在前期大量的调研基础上才能发现市场机会, 以此为导向进行科研攻关, 从而弥补市场空白, 让科技创新推向市场的同时收获效益, 其次, 冒险精神是时代赋予广大青年学生的使命, 在学习研究过程中, 不能固步自封更不应闭门造车, 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最后, 现代管理中凸显的是团队分工协作和团队成员个人独立工作, 这种工作模式愈加受到科研机构的重视, 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

2、以创业教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的目的最终要求付诸实践, 而创新项目能否得到应用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市场的选择, 新技术的研发更要以进入市场为目标, 应和市场需求充分结合起来, 创业教育应教授学生认识市场规则, 了解市场运行方式, 让学生学习细分市场要素, 在某个专业领域施展才能, 引导学生们的科学作品更具有实用价值, 同时创业教育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把握国家相关政策, 尤其是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植政策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的优惠条件, 进而激发学生创业、科技创新热情, 拓展创业渠道。

3、通过创业教育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 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的摇篮, 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灵魂和焦点, 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运用, 在一般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任务划分为企业创新要素, 随着时代发展,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大量涌现, 由企业完成诸如产品、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愈加困难, 高校因为与市场衔接不够紧密, 所以在科技创新中更注重发明、专利, 创业教育可以成为高校师生与市场衔接的窗口和平台, 凭借系统性的创业教育, 让学生们深入把握市场脉络, 尤其是获得目前企业运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从而使创业教育真正成为企业、市场和高校间的纽带。

提升创业教育水平是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 与知识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相比较, 创业教育更是有其独特的作用, 它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由知识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关键, 通过创业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 逐步形成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

摘要:在我国, 创业教育发展方心未艾, 但是目前我国创业教育正处于探索阶段。开展大学创业教育研究, 不仅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尽快步入科学、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的要求, 而且是拓展我国大学教育理念, 构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教育理念体系, 与此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各大高校广泛开展, 每年涌现出大批优秀成果, 但转化为实际应用者寥寥, 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好的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价值, 另一方面也能够将创业教育发展成为沟通市场、企业和高校的纽带, 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科技成果更好的接受市场考验, 使其能够在实际中发挥更大作用。

论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38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教育就是专用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顾名思义,创新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新事物的意思;根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创新可以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创新教育是授课教师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等特征传授给大学生的一种教育,创新教育是授课教师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江泽民曾经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最鲜明的代表,如果他们失去了创新创造的动力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墨守成规,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高校结合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教学教育,向大学生教授创业方面的知识,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是当代高校应该负有的责任。开创创业教育是为了能够使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大胆的走向社会,实现自主创业或在以后的工作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主要是集中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创业学、法学等各种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尤其是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主力军,所以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意义非凡。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强烈,大体可观为国家的综合方面的竞争,实质上则不然,而是科学技术与教育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较高素质的人才的竞争。因此,当代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对于大学生是极其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二)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意义

高校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个人,是通过在校期间教授相关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大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掌握足够的知识,精通各种技能直接实现创业行动,然后大学生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他人或者为社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同时又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总之,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大学毕业生打通了一条路径,让同学们走进创业,而且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影响

(一)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了老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对等协调关系,使大学生所在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更赋予鲜明的特色,创业精神培养的效果更加突出;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接收信息方面,这有利于老师和大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对等关系,进而也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相处的教育关系。为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使社会的综合的信息交流更加便通,每个人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微博、手机QQ等各种APP软件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使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心理困惑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发泄,有利于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抓住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情绪疏导,意识形态指引和心理预防等,从而使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对提高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精神培养的效率有十分积极的影响。信息交流的便利,为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给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虽然进入了信息时代,有利也有弊。大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精神培养还缺乏社会舆论的宣传,教育者在信息方面仍处于优先地位,但由于大学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权威性,再加上信息时代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权威中心,生存方式也不规范,每一个网络终端都可能成为中心,这种状况使任何主体和课题无法控制的,完全处于自由状态;使人们生活工作非常便利的同時,也给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带来了新的撞击。人的主体性带来普遍增强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对于国家、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使在封闭条件下确立起来的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精神培养的权威受到挑战;面对虚拟世界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给高校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提出严重的考验。一方面教育对象的年龄、学历、性别等难以掌握;另一方面。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爱好、兴趣不一定全部真实,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者的精神培养难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精神培养的效果。

四、目前我国大学生关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现状

在大学期间,有的大学生不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整天打游戏、逃课等不务正业,导致自己荒废了学业。有的大学生爱学习但是总是墨守成规不懂的创新,即使有的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但是又缺少主动性。经历过四年的大学生活的大学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而是有了创新意识之后不去主动的进行创新实践,从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之中。多数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积极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有的大学生会在问题中质疑老师的观点,有的大学生甚至会认为老师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介于老师是比较由权威的影响,他们不愿意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

2.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具有创新的兴趣与爱好,但是懒于进行实践。

(2)大学生思维敏捷,但是缺少创新性思维方式。

(3)大学生有创新的思维和灵感,但是缺少创新技能。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现状

目前,中国的高校开展教育刚刚起步,不仅比很多发展中国家少,而且还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强调的高校创业教育。多数高校注重设立专门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而忽略了创业课程的开发开放,但也有一些高校将只开放作为一般的选修课程。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创业热情不能得到改善,某些谁都有创业意向也可能会花费在枯燥的教室里他们的创业激情的学生。二是缺乏高品质,教师的创业经验。教的业务经验知识,导致该课程太枯燥,缺乏实战。

2.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的观念限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2)尚未形成高校创业教育的氛围。

(3)创业教育学科基础薄弱,体系结构不够完善。

(4)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短缺。

(5)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6)忽视知识与创新能力。

(7)缺乏创业实践锻炼。

(三)提高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教育的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发展观

(1)树立创新学习观。促进大学生把学习过程当作一种创新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2)树立实践学习观。即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 提高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和加大高校技术设备建设

(1)提高教师的创新教育素质。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的创新人格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

(2)改进教学、试验技术设备。为尽快适应信息现代化的当今时代,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迅速把握人类文明,基本的,全面的,设计创新实践的结果。

3.加强制度建设,创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机制

(1)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满足教师的需要,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学术管理,努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2)创建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通过观察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提升的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教师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创新,作为在创新活动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 苪国星.信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财政研究,2014.6.

[2] 杨晓慧.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知识结构与实施策略.

[3] 牟连佳,李丕贤,梁皎.大学计算机创新教育及创新教学研究.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622.

[4] 左殿生,李兆智,刘泽东.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5] 单耀军,张小升.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

[6] 邓平安,蔡琼.略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宿迁学院学生处.江苏宿迁.223800.

[7] 赵丽敏.浅谈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8] 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河海大学.2007.3.

[9] 吴丹,李敏.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河南科技學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大学生思想创新教育项目总结 篇4

大学生是即将成材的祖国栋梁。在大学里,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素质,当代大学生们才能以崭新的形象和过硬的水平,找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坐标,也才能在改革和发展各项事业中更加自如地挥洒壮丽青春

为了进一步落实思想教育创新活动,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激活基层团组织活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我们武汉理工大学汽车服务工程0904团支部于2010/11/12开始拍摄以“高举团旗跟党走”为主题以“大学毕业当兵去”的社会热点为背景的《当爱情穿上军装》的视频,并在全班同学的齐心协力下顺利完成。

首先就是写剧本,总编剧是我们的文艺委员,值得一提的是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有为写剧本出谋划策,就这样怀着期待我们开始了拍摄,拍摄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要考虑到天气的影响还有演员特别是国防生演员是否有时间拍摄的问题,由于这是我们第一次拍视频,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加之拍摄仪器不够理想,导致最终拍摄的效果和我们理想中的有些出入,让导演和演员们都有些失望,不过我们仍旧满怀着热情将视频拍完了。最难的恐怕就是剪辑了,工作量大且繁琐复杂为了把视频弄好,我们的剪辑师熬了多少个夜晚,最终终于落下帷幕。

虽然在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可是我们团支部没有一个人决定放弃,这部视频凝结了我们所有人的汗水和心血,在这长达一个月的视频制作过程中,我们汽服0904团支部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了,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更多了。

这部视频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奉献精神,体现了现在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爱情观,歌颂了军人刚毅般的性格!

最后非常高兴这次我们汽服0904团支部成功完成了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这次活动我们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参与人数众多,不但为同学们的大学生活画上了精彩的一笔,也留下了美好的大学记忆,是一本青春纪念册!彰显了青春的魅力!结合了本专业有国防生的特色,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七个怎么看”等理论的同时融合了社会热点问题。

创新大学教育 篇5

规划纲要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思路,呈现了诸多的亮点。主要体现在: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一是国家需求观。创新人才必须首先服务于我国国家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并面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紧迫需求。二是国际视野观。要把创新人才培养置于国际化环境中,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加强与国际一流教育、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的合作。三是系统工程观。把创新人才培养事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促进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四是创新发展观。适应社会变革、国际竞争和教育发展潮流,我国的教育方针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促进教育更加紧密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扩大办学自主权为核心完善我国大学制度。规划纲要中提出了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保障,在大学外部,要对大学的组织属性和社会功能形成共识,厘清政府和大学之间的权力边界,在法治性要求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对大学条条框框的约束;在大学内部,可以建立理事会制度,颁发大学章

程,自主推举、全球遴选领导层,形成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有效制约,营造真正的大学创新文化氛围。

以加强分类指导为原则重塑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系统的核心,一般地方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是知识传播和技能培养系统的核心,高新技术企业是教学实习和知识应用系统的核心。兼顾人民满意和国家战略的双重需求,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保证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那些处于高等教育分类体系顶端的教育机构,就应真正按照“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办学模式”来办学。规划纲要中明确地提出“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要求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以培养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一大批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创新性地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和具有教育功能的国立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本着“服务国家、协同发展、自主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合作。

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教育论文 篇6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培养还远远不够。中国父母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很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中学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和老师都只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即使是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教育体制的限制,并没有切实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就直接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即使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实际动手能力较差。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还比较淡漠,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培样。

2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缺少创新实践训练的问题就一直存在,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了许多阻碍。一旦遇到实际的问题,学生就严重缺少实际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国正在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全国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活动。然而,这些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导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机会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问题也很严重。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1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既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当然,这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还应该学习人文知识的,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和团队精神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通过课堂教育就能够实现的,一定要大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因此,实施创新教育是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高校不仅仅需要只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在校园生活中的高水平学术活动的进行中进行,尽量打造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才能不断增长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高校还需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创新活动,从而通过创新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个性和人格。高校还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样的大学才能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以此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并尽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创新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新素质,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是现阶段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保障。

三、总结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篇7

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国家层面和学生层面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 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创新型国家, 就必须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将高校的大量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提高, 史上最难就业季频频刷新, 高校学生急需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其事业心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实现就业、创业渠道的拓宽和延伸, 获得事业上的更好发展。

然而,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却差强人意。总体而言,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声势大、影响小, 形式多、内容少, 投入多、收效少, 尝试多、推进少的尴尬状况[1]。高校仍然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 只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 只在课程里夹杂些创新创业的知识, 只举办少量创新创业讲座、竞赛和其它实践活动[2], 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和动机的调研, 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动态的追踪和调查, 缺乏对学生社会上所需探索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 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 最高的浙江省, 成功率也不过4%, 广东省只有1%, 河北省仅有0.3%, 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3]。

面对这种状况, 高校不仅要丰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还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 除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外, 许多怀揣创业理想的大学生在价值观、认识论方面也存在着偏差, 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他们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他们盲目创业, 把当老板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企业家速成班”, 认为只要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就能创业成功;却没有思考自己适不适合创业、有没有在思想上做好创业的准备, 而这些都是需要思政教育来完成的。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行较早, 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方面的研究都很丰富, 形成一条完整的研究体系。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Peter Robinson和Max Haynes (1991) [4]通过电话调查发现创业家的工作精神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发展。Gerald E. Hills (1998) [5]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出教育目标、课程特性和管理、课程发展议题这三个因素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Souitaris (2007) [6]认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能够得到知识、鼓舞和资源三方面的收益, 并使用实证方法验证这一理论假说。Lina (2004) [7]认为学生通过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了知识、能力、态度和个人品质的发展。而Johannisson (1991) [8]则认为创新创新教育能使学生获得know why (创业动机和态度) 、know how (能力和技能) 、know who (网络与社交) 、know when (经验与直觉) 、know what (知识) 五个层面的知识收益。关于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 Chen (1998) [9]通过调研发现, 学生选修的管理课程数量越多, 创新创业的意向越强烈。Autio (1997) [10]的调查结果显示, 对职业的印象和能够获得支持及帮助的程度影响着创业者对职业的偏好和创业的信念。Bertrand (2001) [11]重点研究了创业意识与创业潜能, 他认为创业意识受国家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而创业潜能受到创业教育的影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论, Timmons (1975) [12]认为首先应该形成超前的教育理念, 然后制定系统的课程设计, 接着设置鲜活的教学方式, 最后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Gerald E. Hills和Michael H. Morris (2001) [13]认为应该根据潜在创业者的不同情况, 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式。Codrin Chiru (2012)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揭示出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获得创业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基于此, 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要加强密切合作的建议。

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意愿的分析和方法论的探索。李成彦、张坤 (2014) [14]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大学生马上创业, 而是对其进行创新意愿的熏陶与启迪。为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 如郭洪等 (2009) [15]从创业教育内容的视角出发, 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李永强等 (2008) [16]从主观规范、创业态度和感知行为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杜晶晶等 (2015) [17]从创业教育的习得效果出发, 实证检验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创业教育确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法, 曹剑辉等 (2010) [18]认为,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者, 高校为主要承担者, 企业为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 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李世佼 (2011) [19]主张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构建了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融合且特色鲜明的“一核心、三平台、九模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王长恒 (2012) [20]提出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 将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孙露娟 (2015) [21]认为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要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并重的“双轨模式”。唐根丽等 (2011) [22]则主推完善创新创业的环境, 从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团队、实践基地、政府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土壤。尽管以上研究已经非常详实, 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鲜有从思政教育角度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 而本文则试图弥补这一研究空白。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分析

鉴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融入更多思政教育的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2.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 正确的“三观”会为其创业之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错误的“三观”会使其创业之路误入歧途, 因此“三观”教育势在必行。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创新创业活动更应该符合这一客观规律。许多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正是基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 挖掘市场空白, 结合自身特点开拓创新, 积极服务人民大众, 从而带动自己的创业项目走向成功。当前, 一些大学生只从自身角度出发, 不考虑社会需求, 盲目创业, 致使创业项目走向失败。所以应培养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世界观。国家目前正在积极倡导“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理念,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大潮中, 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创新创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 帮助他们树立奋勇拼搏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发展的大潮中, 一些怀揣创业理想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偏差, 他们急功近利, 把眼前的物质看得过重, 不注重永续发展, 这必然阻碍其创业项目的发展。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一颗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 否则其事业不可能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我们应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其领悟创新创业的真谛。

2.2 教育大学生要按规则和客观规律办事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 在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进行。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企业在创立之初需要取得工商行政部门、税务部门等机关单位的审批, 其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经营, 否则企业无法正常运行。当前, 一些创业大学生不太注重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投机取巧, 盲目投资, 造成创业项目的早早夭折。因此, 应该教育大学生一定要树立遵规守据的良好习惯,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做违法乱纪、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事情, 只有这样其创业项目才有可能完全遵守企业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最终走向成功。

2.3 帮助大学生塑造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需要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踏过荆棘、迈向成功。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面对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的遇到挫折与困难, 大学生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勇于接受种种挫折与考验, 找到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依靠不懈探索与努力将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成功。如果目标不长远, 意志不坚定, 则很难把创新创业项目做成。同时事物变化发展形态分为量变和质变, 量变只有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这需要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前, 一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萎靡不前, 或是做项目急于求成、不注重各项资本的原始积累, 导致创业项目中断搁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稳步推进, 扎实落实。因此, 应该帮助大学生塑造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实行方法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内容,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

3.1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宣传途径应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兴趣特点, 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以此实现更好的效果。1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或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来高校开展讲座, 在讲授其成功经历的同时, 也传达给学生们其创业意图和思想动态, 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2带领创新创业大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 参观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 更多的是为学生讲解其企业文化, 例如企业的工会活动以及企业的社会捐赠行为, 让他们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3举办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的辩论赛, 在学生们的激辩中使其领悟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3.2 开展法律法规、经管类课程等专题讲座, 并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来校进行主题演讲活动, 同时思政教师注重观点的启发和现场的互动。1邀请法律专家和公安民警来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商业案例分析, 同时思政老师融入与其相关的授课内容, 让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提高授课效果。2邀请商业精英和经管类专家开展创业指导课程, 同时思政老师使用现场互动的方法, 让同学们体会市场经济的规律与活力、感受企业经营的规则与残酷, 从而让同学们了解企业经营规则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重要性, 以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展创业项目。

3.3 举办素质拓展等活动锻炼学生们的坚定目标和永不退缩的意志品质举办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力求多样, 活动内容应该不拘一格, 以期最大限度锻炼出学生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1开展野外生存集训活动, 锻炼学生的吃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2举办ERP沙龙比赛, 一方面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锻炼学生们的创业实战能力。3举办创业项目实战竞赛, 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接近实战的演练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发挥才能, 锻炼创业能力和意志品质, 在实践中领悟老师们在思政教育中讲述的知识点。

摘要: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在现今的创新创业大潮中, 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做好创新创业的准备。针对此问题, 本文打算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 结合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巧妙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力图为创新创业大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前提准备。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教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为目的,主要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的尝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重要内容及重要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因为学生要参加一项科技活动,不但要完成科技作品本身,还需要书写制作报告,就必须具备思维清晰、文笔流畅等,而且有些活动还需要接受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所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协作公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

1.2 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科技领域的很多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能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并举,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意志和毅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大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候,还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这样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味的坚强阵地,最主要的就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的舞台[2]。

2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论文发表、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勵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3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3.1 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2 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3]。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3 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

[2]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杨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4]张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0(17).

学生开展科技教育内容 篇9

有效地开展科技活动,如何选择教育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我校开展科技活动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把科技工作做为学校的特色已有二十余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始终坚持以发展学生的认知、动手实践为核心,选择学生喜欢的教育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科学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开展好科技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 选择适合本校实际并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学校在2005年经大兴区、北京市的科技竞赛选拔,参加了全国的科技未来工程师大赛中的“木梁承重”项目,在全国的未来工程师大赛的“木梁承重”项目的比赛中,我校学生把20克重的木梁,经合理的设计、严谨的组合,比赛中又细心大胆,一举荣获了全国的第一名。这一成绩的获得,是学校建校以来的最高荣誉,全校师生兴高采烈、欢庆胜利,自此开始,学校就把科技活动作为学校的特色,同时确定,以木梁承重为主要的科技项目,并把木梁进行拓展、延伸,进行“桥梁”的研究。同时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更多的科技活动,如航模、海模、单片机等项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学校研究确定,一二年级了解桥梁,知道桥梁的分类。通过图片、视频了解桥梁,画出简单的桥。三四年级的内容是研究桥梁的作用、历史、结构等。五六年级进行桥梁的设计,并制作、拼插简单的桥梁模型和制作木梁。当然在研究桥梁的同时还有效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活动有普及、有提高,在普及的基础上选拔优秀的学生参加科技小组,参加大兴区北京市甚至全国的各种科技竞赛。

二.选择学生喜欢,切合本校实际的方法开展科技教育活动。

开展好科技活动,要打造有对科技活动具有爱心的教师团队,并且校长对科技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视。以突出科技特色、打造科技校园文化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争取资金,保证家长的支持,保证社会的支持是开展好科技工作的有力保障。学校近年来通过以下方法来开展科技活动。

1、利用学校校园内的实践园,有效开展科技活动。实践园作为师生生态科技活动实践的基地,已经开始发挥巨大作用。在这里各年级开展多种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他们种植了油菜、生菜、茄子、辣椒、红薯、大葱等作物。同时结合月季进校园活动,在实践园内中高年级种植的月季花,并进行了认养,在活动中不仅观察花卉的生长情况,在种植活动中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可以进行自己问题的研究,对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科学的验证。同时在科技园中有学生自己设计了两座结构合理、精巧美观的小桥。

2、在2014年,学校利用开展的课外活动计划,建立四个科技小组,有效开展科技活动。课外活动小组,每周活动三次,每次活动一小时,科技小组在活动中聘请了大学生志愿者和民间科技人员为辅导老师,开展模型搭建、航模、海模、单片机等活动,这样学生有了活动充裕的时间,有了专门的场地,有了提升科技技能的空间,有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3、学校定期开展科技小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兴趣。例如:每年开展的全校学生全部参与的纸船称重、纸飞机飞翔、无动力车滑行、精美小制作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每年中有100多人次获得了奖励,有多数班级获得了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4、学校在2012年引进了优秀的专业美术教师,学生们的绘画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在指导学生绘画的同时,美术教师还注重指导学校的科幻画活动,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在2013年万老师带领我校学生在科幻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从最初的大兴区二等奖,到2015年北京市创新大赛科幻画竞赛中获得了三个一等奖,在“爱海疆”全国绘画竞赛中获得了六个一等奖,在2015年12月又有7名同学参加了北京市创新大赛科幻画竞赛,又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同时万老师成立自己的绘画工作室,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

5、把科技活动的开展与课堂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时间。

学校已建立两个科学专用教室,增加了各种提高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设备。要求科学教师每节科学课必须在科学教室上课,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与本校科技特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几年来,学校是这样要求的,科学教师也是这样完成的。他们把桥梁的相关知识向学生传授,同时研究了桥梁的作用、结构等。

同时各个班级每周都有一节自主课时,学校规定把每周的自主课时内容安排同科技内容有关的,此课时由班主任安排,教学内容由学校科技领导小组提供。这样,就把学校规定的科技特色项目(桥梁)与开展的各种校内竞赛结合起来,能够从时间上有保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实效性。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发展。

1、校园文化建设上,凸显科技特色。学校近几年在学校发展上,力争创办“知行合一”的农村优质学校。努力达到学生热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素质教育先进校。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创办适合孩子的教育。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特长”的创新人才。

几年来,我校加大普及力度,提高活动质量,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教育贯穿于科普教育的全过程。在2014年学校建成了科技校园文化建设;2015年学校又完善了“一园、一道、一长廊”,彰显了科技氛围;为了长足的发展,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海模活动,专门在活动区修建了海模池,使学生能随时进行航海活动。

在科技实践园,今年新增加了太阳能路灯、风力发电的风车、简易的气象站等科普教育资源,学校科技大道,新增加了“科技铸造梦想”主题浮雕。科技长廊添置了有关地理、数学、物理、象棋、围棋等互动小展品,以方便学生在这里进行实践活动。今年新建了学校综合科教育馆,在馆中精心设计了18个主题的教育内容包扣:科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地域文化教育、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在这里学生通过观看,了解的多方面知识,提升他们综合能力和素质。

2、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学校在2013年以来,为把学生的社会大课堂与学校科技活动有机结合,组织全校所有学生走进了北京天文馆、中国科技馆、航天科普基地、自然博物馆、学生实践基地等场所,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爱科学的兴趣,同时根据学校研究特色,组织部分学生参观了北京的各种立交桥,又到颐和园参观各种古代、近代的不同特色的桥梁,加强学生对桥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聘请专家指导,明确学校科技工作发展方向。

因学校近年来科技工作成绩突出,在2011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为使学校科技工作有新突破,在大兴区校外办的安排下,学校有幸请到了全国科技特级教师、北京市科技馆原副馆长徐伟老师来学校进行指导,徐老师到校参观了校园文化建设,又对学校的科技教师队伍进行了指导性的专题讲座,要求科技工作的指导教师必须要具备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具备能吃苦不畏困难的钻研精神、锲而不舍、不断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明确指出了学校向北京市科技金鹏团发展的具体工作措施,为我校的科技工作进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近年来,学校每年都要在班级、全校开展各种各类的科技竞赛活动,每次活动后都进行利用校会进行总结,及时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表彰奖励,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年的科技节、艺术节还聘请家长来校观看,使家长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有所了解,并在以后的活动中给予各方面的支持。

今年学校领导研究决定,每年11月是学校的科普教育活动月活动。在活动月中每一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学习科学知识、读科技书籍、看科普电影、动手制作一件科技小作品、画科幻画、写科学日记等。

学校作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教育活动,曾多次荣获国家级、市区级的各种科技活动的奖励。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学校开展了有效的各种活动,利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采取了多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愿以后学校会采取更多更好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使学校的科技工作有新发展、新突破。

上一篇:“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队会下一篇:中银保险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200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