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精选10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1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 (2012) 1号文件) 中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正是为了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兼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所进行的创造性实验。
一
“中心”创建于2008年5月。2009年, 以中心为平台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改革被“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列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的情况并针对文科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机会较少的状况, “中心”目前设有学生超市、学生书店、广告艺术设计部、电子服务部、物流部、传媒DV工作社、宣传部、财务部8个部门。学院明确定位中心是教务处主管的实践教学单位, 先后专门颁布多个文件以加强中心的管理、规范运行。教务处委派专任教师担任中心的主任和各部的指导教师, 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 使中心管理规范、部门合理运转、信息及时反馈, 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得到有效指导。中心各部的负责人 (或责任小组) 从相关专业的学生中考核招聘, 实行任期制, 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分期分批进入中心参加实践锻炼。创业实践中心的运行采用各部的骨干保持相对稳定, 其余同学定期轮换的方式, 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又保证中心运行的连续性。
“中心”模拟市场化经营管理方式, 采用“学生自主操作、教师指导监管、学院硬件支持、部门独立核算、中心财务统管”的运作模式。中心主任专职负责中心的具体事务, 维持日常运转。指导教师负责各部经营服务目标的确立、创业实践过程的指导、阶段性实践结果的评点。“中心”下属的实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即每学期由各部主任或管理小组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提出本学期的经营服务目标、经营方针、具体措施, 以及人员安排的打算, 经审定后付诸实施。经营性项目产生的经济收支来往账目由各实体单独核算、财务部负责监管并统一做帐。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 教师注意将学生始终置于主体位置,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目的是尽可能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 让更多学生具备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独立发展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中心”建立四年, “中心”各部门先后锻炼培训学生950多人, 还有更多学生在等待进岗的机会。参与实践同学来自全院20个不同的专业 (全院截至2012年新生入学前共有专业24个) , 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在一、二年级时申请加入。
经过初创期的尝试, “中心”目前正处在蓬勃的成长期阶段, 上述运行方式已经规范化、制度化。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并日趋成熟, 中心“吃苦耐劳、精益求精、团队协作、敬业奉献、创新创业”的组织文化正在形成, 成为皖江学院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
创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是学院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学院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 我国300多所独立学院, 以及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纷纷将人才培养目标锁定在应用型。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形成的发展趋势。“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能胜任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的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能否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实践动手能力。学院作为应用性本科高校,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为:“厚基础、重应用、强技能”, 努力方向是以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在奠定专业知识的坚实基础上, 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是为了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建构的重要一环。“中心”的名称是由两个核心概念构成——创业和实践, 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目标, 也表现出“中心”成立之初学校在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理论游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和理论思考, 学校对这一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创业教育曾经是远离我国高等教育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创业教育很快成为我国高教研究的迫切课题, 许多高校进行了研究和尝试。
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大体上有三种形式:
1.让创业教育走进课堂。
一些学校把与创业有关的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 诸如“创业学”、“财务管理”、“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或作为“就业指导课”的部分内容。这是把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的尝试。
2.让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
主要是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开设的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活动等形式展开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 尤其是创业计划大赛在我国高校参与面很广、影响深远。
上述创业教育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又存在明显不足:前者停留于知识的传授, 还很难从实质上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后者也只是模拟运作, 免不了纸上谈兵。总之, 多少与实践脱节。创业, 说到底是一种实践活动, 不亲身体验难以获得切身感受, 学生创业能力的养成应在实践中逐步实现。
3.设立校内创业园区, 支持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这是将创业教育推向市场化操作, 一些兄弟院校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浙江某工商学院将学生直接引入商海搏击, 其中创业最成功者走出校门时已经腰缠千万。
本文分析认为, 这种在校学习期间开始的创业实践有模拟创业行为无法相比的长处、成效明显, 但也有不足:参与面有限, 不可能有很多学生同时得到实际的锻炼;更重要的是, 这类投入过多精力的创业行为势必占用大量专业课程学习时间 (腰缠千万的创业成功者也是挂科6门的毕业生是为一例) , 影响本科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与学院“厚基础”的人才培养要求不相吻合。正在高校之林中寻求生存之路与错位发展的独立学院在创业教育方面应当有自己的选择, 我们希望能走出一条新路。我们认为, 创业教育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大学生去开办企业、创造工作岗位——事实上具有这一意愿和能力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率不会太大, 而是尽可能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让更多学生具备在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创业教育的角度说, 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实践的平台, 是为了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来看, “中心”开展的活动是有别于课堂教学和传统实验室教学的实践教学活动, 其具体内容是创业教育。学院确定“中心”由教务处主管, 就是将创业教育纳入实践教学的范畴, 将“中心”视为形式特殊的实验室。
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在课堂以外完成的, 即使在课堂内进行的实践教学也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做”和“干”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 就是让学生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以检验和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欧美高校历来注重实践培养的作用, 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合作教育”、“学工交替”的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虽然由于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的不同, 还无法移植欧美的模式, 但其精神值得借鉴。“中心”就是因地制宜在校内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 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中心”采用的是市场化和模拟市场化经营管理的模式, 开展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活动。下设的几个部是根据学院专业设置的特点, 开展的活动都与专业学习密切相关——
电子服务部:主要开展电脑软硬件维修, 计算机系统优化及美化, 为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媒体技术等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动手机会, 同时为广大师生解决电脑问题上的后顾之忧。
广告艺术设计部:开展的业务从复印、打印、图片处理到写真、海报、室内设计、文化装饰、高精雕刻等, 为艺术设计、美术学、动画、广告学等专业学生提供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 也为学院的校园美化亮化工程增添色彩。
传媒DV工作室:主要工作是制作DV短片, 拍摄校园新闻视频 (如主办皖江新闻联播、皖江奋斗者栏目) , 并在校园内外开展相关的社会服务, 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媒体技术等专业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学生超市:学生独立自主管理经营的小型生活用品超市, 为经济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也为学生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被同学们誉为“我们自己的超市”。
学生书店:通过主要提供学生文化用品、课外书籍杂志, 以及教辅用书代购代销等业务为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场所, 也为创建“书香校园”贡献了一份力量。
物流部:主要承接各类快递业务的派发和寄送, 为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 为广大师生网络购物、寄发物品提供了“一站式”的贴心服务。
财务部:通过对“中心”各部门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处理和成本核算, 保障“中心”资金的安全运营, 是整个“中心”的“经济警察”, 为财务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学生提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实际操作的机会。
宣传部:以文字或视频形式负责“中心”对外的宣传介绍工作, 也为中文、新闻学等专业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三
综上所述, 学生在“中心”接受的锻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围绕专业领域选择一个方向开始创业实践, 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创业实践中进行运用、检验或发展, 这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有助于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以“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为平台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培养目标不仅仅局限在自主创业上, 更在于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与以往的适应性、守成性教育不同的是, 这一通过实践活动开展的创业教育不只是灌输面向创业的专业知识或培养操作能力, 而是一个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心理意志、创业技能、专业知识等多领域的素质“系统整合性”教育活动。其基本特点是:
1.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心”开展的实践活动遵循“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教出来的, 是而是练出来的, 在实践中悟出来的”理念将学生置于实践教学的主体位置, 教师只是起指导点评的作用。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实践环境中, 成为实际操作者和创造者, 通过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不断获得真正的感悟, 从而改革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
2.“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这一平台是利用学校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让更多的学生能有机会在校期间参与以创业活动为内容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机会。
3.在校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实践活动, 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有助于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巩固, 有助于培养其献身专业的敬业精神, 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 进入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上升过程。
4.对学院而言, 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通过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和运用, 可以及时发现和总结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薄弱环节。依照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促进学院相关各系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四
四年多来, “中心”在探索中奋力前进, 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已初步进入规范有序、良性发展的轨道。“中心”及各部门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完善。经过最初阶段的摸索、尝试, 各部门的操作运行规范也得以确立, 创业实践活动开始取得最初的成果。
四年中, “中心”经营性项目的经济规模经过初创时期的逐步扩张, 很快已经达到每学期的营业收入总额11万元左右, 营业利润约3万元, 除去一些必要的成本开支和开展集体活动的费用, 净利润2万元左右。截至2012年6月底“中心”营业收入总额82万元, 营业利润18万元, 净利润10万元。有了这些积累“中心”已经具有可以周转的流动资金, 为“中心”下一步的扩张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中心”开展的创业活动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收益, 但对于经营性项目而言, 经济上的得与失也是衡量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参照指标之一。上述经济总量和收益也许微不足道, 但考虑到纳入中心经营范围内的都是小商品、小制作, 同时校园内的经营强调服务至上、有意限制了盈利空间, 取得这些实绩应该说记载了同学们的努力和成功。
非经营项目是“中心”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传媒DV工作社成立之初就立足于用摄像机繁荣校园原创影视文化,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该部门活跃在以下三个方面:
1.拍摄电影和DV短片。
先后拍摄皖江学院首部校园剧情电影《寻梦》;纪录片《成长》;微电影和校园原创MTV《后会无期》《因为有梦》等10多部;校园访谈系列节目《橙子曰》8期等。这些短片的拍摄充分发挥了广大成员的聪明才智, 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在校园内外受到广泛的关注。在2011年、2012年举行的江南片大学生电影节上, 传媒DV工作社的作品接连获得大奖。其中, 微电影《谁在青春里对你微笑》获得首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女主角奖;微电影《最美的记忆》获第二届江南片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该片在今年4月所创建的皖江DV微博上传十多天来点击量达到16.2万, 评论4000余条, 赢得诸多好评。
2.负责拍摄制作校园文化节目。
摄制了大型文艺晚会、十佳歌手大赛、服装秀大赛、运动会等一系列的校园节目。现在学院的各项文化、体育、教学和学术活动的视频都是由传媒DV工作社拍摄制作的。
3.负责视频新闻的拍摄。
学院校园网2010年开通视频节目以来, 创业传媒DV工作社包办了所有上网视频新闻的拍摄和制作, 共约100余条。今年上半年新开办的《皖江新闻联播》和《皖江奋斗者》两档栏目, 开创了安徽省高校以联播方式报道校园新闻的先河, 一经开播便得到了学院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除了传媒DV工作社之外, 其他部也开展了一些社会公益性活动。电子部曾多次开展校园电脑义诊活动。他们还曾走进芜湖市凤凰城小区, 在那里举办电脑义诊活动, 受到了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从此该部门坚持走进社区, 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 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本领。学生书店通过开展多次图书展销会, 与兄弟院校联谊, 为同学代购图书等活动, 既拓展了业务范围, 也增进了交流、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提升了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情, 为构建学院“书香校园”作出了较大贡献。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取得的最大成功是中心四年来锻炼培训过的950多位学生的收获。依托“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这个平台,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 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 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过中心锻炼的学生大多思想积极、富有激情、勇于挑战、学习成绩优异、能力突出, 是各系、各专业的佼佼者。从这里走出很多优秀的毕业生, 其中涌现出一批创业之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走上了创业之路, 近一两年里创办了芜湖惠博广告有限公司、芜湖青弋广告影视有限公司、芜湖鲲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芙兰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冰点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枫痕电脑科技公司等近十家公司。经过“中心”锻炼的更多毕业生并没有去创业, 但在竞聘工作岗位时表现出让招聘单位感兴趣的专业经历和实际操作能力, 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多毕业生很快成为企事业单位的骨干人才。如担任过DV工作社主任的某同学因为在DV制作和校园电影拍摄中表现突出, 在校期间就受到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毕业后在铜陵市宣传部门工作, 工作表现突出, 他和DV工作社其他同学合作的原创MTV作品《筑梦铜陵》, 得到铜陵市委宣传部的高度评价, 并决定作为主题曲在铜陵电视台连续播放两年。
四年的艰难探索, 四年的辛勤汗水, 四年的跌宕坎坷, 四年的丰收喜悦。我们感到欣慰的是, 以“中心”为平台, 以创业教育为内容的实践教学方式创新取得了许多看得见的成效, 而更多的成效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进入950多位学生的成长历程中, 我们相信, 在今后的日子里将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作用。
当然, 为创业教育构建的平台毕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 实践教学方式创新还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 在平台的运行、管理方面还需要总结提高。但不管如何发展, 创业教育的平台已经成型, “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成熟的运行规范,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们必须继续探索实践, 力争有所提高, 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一平台上得到更好的锻炼。
[注]本文系安徽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 (项目编号: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09-36) 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2
1月8日,陕西省人社厅劳动就业服务局孙健局长,共青团陕西省委城市青年工作部李宗际副部长,陕西省创业促进会吕力副会长等与该院刘家全董事长共同为双创孵化中心挂牌。同时,共青团中央高级人才培训中心亦为现代学院授予“创业就业培训示范院校”荣誉称号。陕西知名创业人士和多位创业导师到场祝贺。
现代学院刘家全董事长在致辞中表示,在扩建双创孵化中心的基础上,学院将进一步对同学提供支持,从办公场地、资金支持、技术指导、设备使用、人员配置等方面多管齐下,使得同学们的双创成果及时创利于投资者,造福于社会。
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杨宏哲部长希望与现代学院共同努力,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为创业同学提供交流互动平台,切实提高创业效率和创业质量。
该院创新创业项目投资方代表黎华总经理则带着200万元的首轮投资,以雄厚的资金支持该院同学的.创业项目,以期最终取得共赢。
现代学院“双创”孵化中心成立功老师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在双创方面取得的成果。据介绍,中心从成立至今已孵化创业项目近30项,其中2个项目“快宿达”以及“创新型旅游”分获首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金奖和铜奖。目前共有12家企业及工作室入驻中心,共计融资700余万元。他表示,中心计划在未来2-3年间,培育孵化创新创业项目100项,指导培优计划学员300名,实现项目融资1亿元。
挂牌仪式上,还进行了现代学院近期最新创新创业成果《威客兄弟》电影发布会,孙健局长和刘家全董事长等为电影开机揭彩,标志现代学院又一“双创”成果落地开花。
最后,与会嘉宾和各位企业界人士参观了现代学院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在孵化中心,企业界人士与在此进行创业创新项目的同学现场沟通交流,同学们的许多新颖的创意得到了创投界人士的青睐,现场气氛热烈。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3
中关村管委会传来喜人的消息:今年上半年,“创新创业经济”成为北京中关村一张耀眼的名片。技术创业成果填补空白、创新创业生态日臻完善、创新型企业走向国际……这正是中关村持续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培育创业内生动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的结果。一是创新创业高地突兀而起硕果累累。这些年来,中关村每年创办企业多达6000家,日均诞生16家企业;今年1至5月,中关村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14.3%。这一中国科技创新聚集地,渐成为国内创业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诸如,雷军宣布,今年上半年小米共销售2611万台手机,同比增长271%;销售额约330亿元,同比增长149%。在中关村创业十余年的“海归”刘明创办的京微雅格上月宣布,成功研发了我国首枚高性能“万能芯片”,实现了我国在此领域的“零突破”。起步于中关村的京东今年5月叩开了美国纳斯达克的大门,上市融资规模达到17.8亿美元。二是政府给力破除体制障碍提高效率。年初推出的“京校十条”,创造性地提出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给予的奖励比例下限由以前的20%提高至70%。年中“中关村创业大街”开启,成为全国首个创业要素规模聚集区。联想之星、36氪、Binggo咖啡等10余家专业创业服务机构为种子期初创期团队创业者提供必要“养分”。三是“看得见的手”导航引资倍增放大。中关村首创政府引导资金,通过市场机制筛选高成长企业的支持方式,放大了金融市场活力。目前,中关村参与设立的创投基金已达33家,基金承诺出资总规模达178亿元,是中关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承诺出资总额10亿元的近18倍。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中关村打造了涵盖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企业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正为打造中国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用之不竭的“钱进”动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4
一
1999年以后, 国家逐步在全国地级市城市设置本科院校, 截止2015年4月, 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共408所, 占同期具有本科招生资格高校的34.3% (其时全国共有1191所高校) 。[1]可见, 新建本科院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建本科院校的投入与管理原则主要是“省地共建, 以地为主”。然而, 由于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存在新建本科高校隶属于省教育厅的观念, 加之, 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的观念不强。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较少得到地方在政策和财政上的强有力支持, 在发展中显得捉襟见肘。
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为获得地方政府支持, 整合各方资源、增强内涵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走校地合作是一条必由之路。校地合作是指以共同利益为纽带, 高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大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之间为实现共赢的互动合作, 这是“大学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程”。[2]校地协同育人是指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业机构等主体共享人才、知识、物质资源, 结合教育教学和市场规律, 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而进行周期性活动。
近年来, 新建本科院校逐渐认识到立足地方、进行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树立了以地方为依托, 进一步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的观念, 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方面, 都紧密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 努力成为地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中心, 为地方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另一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加快了培育和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步伐。它们以学科优势为支撑, 坚持以行业发展引领和行业标准指导为重点, 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思路, 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我们以川东北唯一一所省属新建本科院校四川文理学院为例来加以说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 四川文理学院将办学理念定位为: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 立足川东, 服务四川, 面向全国, 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新成立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制造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生态旅游学院。面对老龄化突出这一国家现实问题, 学校设立康养产业学院, 培养养老服务方面的专门人才。学校还成立校地合作处、发展规划处和校友工作办公室等对外联络班子, 加强与省 (市、区) 领导, 特别是学校所在地达州市各级领导干部的联络, 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络。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与思路上的转变, 为校地协同育人扫清了观念上的障碍。
二
1999年,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中提出, 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率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2009年教育部在高校“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10年教育部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贯彻劳动者就业的四个方针, 即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2016年, 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中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国家一系列关于创新创业大政方针政策的出台, 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全国普通高校申报了一大批创新创业项目并纷纷设立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形成了“课堂式”、“实践式”和“综合式”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式。作为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 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职 (专科) 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校地协同育人机制下开展创新创业机制教育呢?
(一) 针对性地制定校地合作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核心是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要首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种类。课程安排要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原则, 以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为抓手, 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 可以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比如四川文理学院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取得的创新创业成果, 即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分别为50项和100项, 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项, 初步建立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生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据此, 学校进一步制定了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培养计划。第一学年:解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翻转课堂讲授《科学思维与方法》、《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职业规划与发展》等。第二学年:开设创新创业实践班, 课堂讲授与实践《创造学》、《知识产权法》、《市场调研》、《项目开发》、《学科竞赛》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应用实践, 学生可以找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 为以后的创新、创业和就业, 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学年:专业教学与实践, 介绍学科专业前沿, 采用基于应用问题、项目深度研发、实践基地创新创业等方式深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第四学年:集中实践与创新创业成果导向教育。
(二) 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 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
一方面, 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作为办学指导思想, 加强与国内相关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的合作, 建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基地;依托地方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 支持建立大学生科技园, 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 开办培养主体多元的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的主题创新实践班。
另一方面, 政府提供相关政策与资金支持, 与学校共同建造科技园、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基地, 并将其打造成学生实习、实践、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校地资源互补的平台, 实现学科带动产业发展, 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需要进行创业模拟实践, 通过创新创业基地来孵化创业基因。下面, 我们重点讨论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新建本科院校应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和精神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形成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校内基地建设的成型模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专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搭建的制度化平台, 主要设在高校校园内, 可以是课堂、宿舍、餐厅门口、体育馆休息区、图书馆空置房、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实训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这些场地由学校免费提供。基地主动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校内外著名教授、著名企业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工程师担任创业导师。学生在基地内由导师指导实施创业, 孵化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创意项目。当然, 也可以以孵化基地为平台, 搭建网络服务平台,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推介服务, 让社会资源、产品订单进入高校,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相较于政府搭建的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动漫产业园等注册资金高、注册手续繁多、用工条件较高且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服务平台, 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创业模式。如四川文理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室, 学生在创新创业导师指导下的《凉山彝族“纪念版擦尔瓦”服饰创意设计公司》项目取得较好社会反响, 在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弘扬了民族文化。“擦尔瓦”是彝族同胞平时穿着的一种民族服饰, 许多游客想有一件留着纪念, 但“擦尔瓦”纯手工制作, 用时长, 价格贵, 以前没有商店大量出售, 游客也因价格过高而放弃购买。该项目对“擦尔瓦”纪念品进行改良设计, 通过改变其材质, 降低成本, 添加了具有民族特色图腾的发光体, 使其外观更加新颖和具有吸引力, 不少游客在感受彝族风俗时, 都愿意购买一件甚至几件“擦尔瓦”作为旅游纪念品。另外, 四川文理学院成立了36个创新创业团队,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该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先后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二等奖, 2014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三等奖, 达州市首届青年创业梦想大赛银奖等奖项。
(三) 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3]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是一种精神教育。[4]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是指, “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与生活工作实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心理素质。”[5]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 遭遇各种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可以让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 帮助他们形成坚定的创新创业意志。总之,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为着力点, 进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
(四) 提升教师自身创新创业素质
新建本科院校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来开展教学、科研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活动。每个院系的教师要在服务社会、行业、企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三点举措来提高教师到校内外创新创业基地锻炼的积极性。第一, 学校每年可有计划地推选一到两名专职教师到对口的企业、行业, 做具体的工作与业务, 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参与其经营管理, 为各自单位献言献策, 从而完善并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 形成新进青年教师上岗前在校地合作的相应企业、行业实习半年的制度。新进青年教师虽然具有高学历、很高的专业知识理论, 但在企业、行业的管理、技术等方面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学校可有计划地组织新进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和锻炼, 熟悉创新创业的教学流程。第三, 学校要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取得各种行业、职业资格证, 要对在创新创业教学中做出突出业绩和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 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绩效工资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总之,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 是人的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和终身教育, 是社会为迎接新挑战而对人才构成提出的新要求。通过校地协同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一个新亮点, 是使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举措。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 使他们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不能“一刀切”[N].中国教育报, 2015-06-18.
[2]刘国瑞, 林杰.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2) .
[3]林周灵, 谈姗姗, 吴琼, 刘畅, 刘莱阳.创业梦想大学生面临三个艰难选择[N].北京日报, 2010-11-10.
[4]肖海平, 邓银城.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与高校教学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2) .
中国发明创新创业中心 篇5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7日 16:00 | 进入三农论坛 | 来源:南方网 | 手机看视频
中国发展模式的瓶颈
根据今年10月份刚刚公布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CPI指数停留在1时代,PMI指数回升到枯荣分界线以上,这让处在低迷状态下的中国经济看到了一丝曙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以人口红利,城镇化建设,中国制造出口贸易将中国打造成了“世界工厂”。凭借着这种模式,中国在全世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随着2008年的金融危机击碎了虚拟经济与产业经济“头重脚轻”的资本泡沫,美国这架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熄了火。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兴起,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美国开启了印钞机,一轮又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杯水车薪,使刚刚面临复苏的新兴市场又承受着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现状是严峻的。
前不久,中科招商总裁单祥双在投中集团年会上更是指出自己在温州调研目睹震惊的一幕,曾经中国加工出口业最繁荣的基地,现在“一片狼藉”,百分之五六十的企业难以为继。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成本提升,订单减少,资金短缺,流动性的危机。
拉动中国经济的传统三驾马车都出现了问题,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历史关键的时刻,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促使这种转变发生的源动力又在何方?
科技创新引领变革
从历史上看,由秦代开始,冶金业发展促使了铁制农具的发明,应用于农业领域极大促使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诞生孕育了富饶的成都盆地,使其成为了天府之国。汉代造纸术的诞生,让文化知识的得以更快速的传播。在经济大繁荣的宋代,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技术,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天文时钟,水力纺织机等技术的出现,使当时的外贸,文化传播,生产加工业蓬勃兴起,宋朝的经济总量超过当时全世界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伟大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
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
反观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三次工业革命从生产力领域使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推动了产业革命和社会格局的变化。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伴随着伟大发明的诞生。蒸汽机的诞生开启了工业化大生产的篇章;电力的应用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子能,计算机,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经济发展向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
历史一次次证明,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是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的根本动力。而诞生了四大发明的中国与历史上工业大化发展一次次失之交臂,直接造成了近代史的落后挨打的局面。
在新中国诞生后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改革开放政策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使我们快速实现了科学技术的硬件积累,造就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软件的积累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
自主创新能力的缺乏使我们成为了技术的模仿和抄袭者,研发创新能力的缺失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基本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贸出口,以及加工制造的领域。在微笑曲线的两段,高附加值的研发和销售瓜分了产业链条的大部分利润,依靠生产力及原材料成本优势的生产加工使中国产业竞争力只能停留在依靠规模化扩大利润的模式。而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世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等因素,这些优势逐步消失殆尽。自主研发的突破带动科技创新就成了下一步的关键问题。
产业资本与发明的对接
目前我国民间发明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转换率低是一个现实问题。
我国每年支持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的经费投入并不算小。据科技部业内人士介绍,仅科技部每年向社会无偿投入的支持科技产业研发经费超过百亿,国家财政部等政府部门支持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十二五”期间每年社会投资超过近万亿。但是这些资金只能流入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究所,科研中心,支持大型项目。最缺乏资金的民间发明缺少融资渠道。
卖房搞发明、吃咸菜搞发明,这在民间发明者中绝对不少见。中国发明协会秘书长鹿大汉曾表示,非职务发明人(指民间发明人)大约有5%的专利技术能够得到转化,比职务发明人的专利转化率要低很多。群众性的“金点子”,尽管不少极具创意,但很难得到市场承认,而发明人自己常常是“单兵作战”,经济实力单薄,自然无法长期支持。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非职务发明人的政策支持。虽然有一些部门的创新基金允许“任何人”申请,但民间发明人的申请成功概率很低。一些地方成立了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技术市场等,目的都是为民间发明搭建转化平台,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民间发明人很难得到资金资助。
反观美国的硅谷的商业运作模式给我以极大启发。硅谷主要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其以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利用风险资本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这种学术研究中心,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聚集的知识密集型地区,资本对于科研成果的支持和孵化起到了关键作用。风险资本不仅对发展前途的高技术公司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而且还提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咨询,使其可以成功孵化为商业项目,并通过再融资不断快速发展壮大。仅仅几十年的发展,硅谷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创业者天堂,并诞生了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Facebook等世界最伟大的企业。
中国的硅谷何时诞生?
中国也不乏知识密集型的科研中心和大学聚集地,北京的中国村聚集了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和互联网、IT类高新技术产业,但为何却不能诞生像硅谷中走出的伟大的企业?
中国最大的股权投资基金之一中科招商董事长单祥双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社会资本的利用率太低。大型企业可以得到银行,国家财政,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但是小微企业,民间发明人不可能通过这种渠道来融资,但恰恰是这一庞大的群体才是中国未来自主创新最有生命力的群体。如何有效利用市场资本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012年11月12日,在江苏省昆山市举办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中国发明协会与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中国发明创新创业中心”。该中心主要运作模式为由中科招商发起设立10亿元规模的天使投资基金,10到100亿规模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对发明协会下所汇聚的广大民间发明创造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资,创业培训,增值服务等多方面的服务,从而使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发明技术得到专业的商业孵化,成为一个个创业项目,并发展壮大。
中国发明协会是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中科院院士及社会活动家等联合倡议下于1985年成立于北京,其创立宗旨是为了鼓励民间发明创造,推动现代化发展和科技进步。但发明协会从创立起由于经费限制,只能对民间发明给予部分经费,奖励奖金等支持,无法真正孵化创业项目,大规模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中科招商董事长单祥双介认为,中科招商与发明协会的合作,真正促成了金融、政府、产业项目的对接,整合三方的强大资源,就可以诞生成功的商业孵化平台,给中国的发明创新和科技发展真正的推动。中国发明创新创业中心将以北京为总部,在全国一线省会城市成立区域创新中心,并且计划在符合条件的全国其他各省市设立分中心,形成全国性服务网络,为发明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产业资源对接、市场拓展等延伸服务。
单祥双认为,发明创新创业中心的风险投资基金负责资本一端,面临的问题是寻找优秀的投资项目实现资本的增值;而发明协会的另一端则是广泛的社会发明成果,他们如同一粒粒散落的珍珠遍布民间,有的虽然本身资质很好,但是没有好的渠道被资本发现。发明创新创业中心本身将会成为一个新引力巨大的“磁铁”,将优质的项目聚集到一起,并吸引了市场资本的投入。此外,民间的发明大量聚集到创业中心这个平台后,有望汇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发明的上游研发,到下游应用的发明成果,通过创业中心整合到一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合力,这样将成倍的放大投资价值。
据了解,创业中心还将成立配套的创新创业大学,对发明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管理培训,投融资培训等一系列服务,真正实现一个科技成果从商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成为创业项目,并发展壮大。中科招商将依托在中国资本市场运营十二年的专业投资经验,给予被投项目一系列的增值服务,除融资外,还将包括管理、财务、法律咨询,利用本身的强大资源网络介绍与发明成果相关的上下游产业成为供应商或客户,拓展项目的业务渠道,打通产业链等。
单祥双认为,发明创新创业中心的模式一旦得以成功复制,将是对中国区域经济和发明创新活动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单祥双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不缺少钱,不缺少市场,不缺少好的项目,只是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他认为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各方都实现了价值的提升,那么这个模式就是成功的。中国下一步转型的关键是创新和创业,中科招商希望以自己的探索开辟一条成功的商业模式,使创新创业得到真正的结合和带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6
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平台, 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重点, 全面借鉴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经验, 提出了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建议, 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一、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大意义
1. 创新创业俱乐部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概念
本文研究的“创新创业俱乐部”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交流活动和创业项目孵化的综合性平台, 其主要功能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交流和服务, 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交流实践活动和创业项目孵化等。“创新创业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需求、动机、意愿等, 是大学生主观的个人意识倾向, 其决定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态度和行动, 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使得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变得很有必要。
2. 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湖北、安徽、四川等地率先建立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 并要求省内各高校成立创新创业俱乐部相关工作机构,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工作, 切实引导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方面开展的工作还极不完善, 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说:政策指导类多, 实战指导、实际运营操作少;创新创业工作浮于表面, 深层次介入少;活动形式单一, 注重面上覆盖, 缺乏点上引导;创新创业存在多头工作, 缺乏统一领导;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相对脱节;缺乏相关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和政策体系等。这些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创新创业俱乐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服务和意识培养能力。
3. 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大意义
本文认为, 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 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路径,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创业俱乐部作为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其浓厚的创新文化、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新环境, 将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 全面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其特有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职能, 将有效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 打造“教育引导+活动牵引+平台支撑”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体系, 切实调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积极性, 推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
二、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研究动态
1.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方面
国外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起步较早, 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如美国已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培养体系, 理论和实践环节健全;英国形成了集政策、组织、管理、文化、师资、课程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百森商学院的“强化意识”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其通过实践教育、俱乐部活动、专业化辅导等形式, 全面激发学生创造力、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冒险精神, 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国内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意识方面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理论方面, 王菲在《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提出要通过思想引导、课程辅导、平台建设等助推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义旭东、曹沙沙、马婷在《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营造创业氛围及环境、开展创新创业课堂、建立创业引导小组、形成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除此, 谢雯, 陈莹花、李思颖, 袁楠、傅欣, 王雪飞, 岳敏、刘航等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践方面, 清华、浙大、西南交大等也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
2. 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方面
从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成果来看, 国内外公开学术文献中能查询到的理论成果很少。但通过调研, 相关实践方面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如刘传铁在《建设创新创业俱乐部, 力推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文中总结到, 湖北省不断创新形式, 以创新创业俱乐部建设为载体, 通过顶层设计、平台建设、考核表彰、条件保障等措施, 鼓励高校建立创新创业俱乐部, 抓好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西南科大通过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行动计划,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以科技创新活动为驱动、以创新创业平台为依托, 协同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三、依托创新创业俱乐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途径
创新创业俱乐部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助推创业就业工作的重要支撑和平台, 依托俱乐部全面整合高校资源,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现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本文认为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 建立创新创业俱乐部,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以创新创业沙龙活动为依托, 开拓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以培育创新创业项目为手段, 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以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为支撑, 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以孵化创新创业成果为重点, 培育学生创业;以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保障, 形成创新创业良好风气。
1.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定期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开展讲座, 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能力、思维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 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2. 组织创新创业沙龙
按照“每季有主题、每月有活动、每天有咨询”的方式, 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主题沙龙活动, 内容包括创新创业论坛、讲座培训、规划大赛、经验交流、创业项目推介等, 为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创业导师、金融投资经理人、政府部门负责人之间随时沟通、深入交流、学习研讨提供平台。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沙龙活动, 帮助学生学习创业者的经验, 通过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3. 培育创新创业项目
全面征集和培育创新创业项目, 对项目进行指导、帮助、验收和考核, 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的成果, 如专利、新产品、新装置、计算机软件等;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寻找创新创业苗子。
4. 实施创新创业服务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法规政策咨询、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投资融资、专家技术指导等服务, 引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指导方式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家技术指导, 提高项目运行效率;依托创新创业平台、企业孵化器, 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专业指导服务。
5. 孵化创新创业成果
推动优秀创新创业成果进行创业孵化和创业实践体验, 为成果孵化提供资金支持、场地支撑、政策服务、专业技术指导等;积极落实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 协助和指导学生领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为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帮助。
6.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加强舆论宣传, 发挥向导作用, 通过报刊、广播、校园媒体、网络资源等方式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 切实发挥示范作用;加强创新创业指导, 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范围, 激发学生积极性。
摘要:新的时代背景下,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发展势在必行。创新创业俱乐部作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交流活动和创业项目孵化的综合性平台, 对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着重要意义。目前, 虽然国内高校创新创业俱乐部正如火如荼地建立, 但其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方面仍存在实战指导少、实际运营操作少、活动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全面借鉴先进创新创业俱乐部经验, 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沙龙、项目孵化等多个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俱乐部,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刘传铁.建设创新创业俱乐部, 力推大学生自主创业[J].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2) :47-48.
[2]王雪飞.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S1) :73-74.
[3]王菲.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科教文汇旬刊, 2015 (24) :140-141.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7
1 大创项目开展情况
我校大创项目从2008年开始首届立项, 至今历年8年, 从单一校级项目层次到如今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三个层次, 从仅有的30项校级专项资金资助到近百项省财政厅资金支持, 我校大创项目在层次、数量与质量上完成了质的飞跃, 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我校大创项目受益面广, 成果丰硕。大创项目开展6年来, 辐射影响学生参与创新科研项目人数达5000多人, 科学研究氛围逐步形成,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篇数逐年增加。刚结项的2012年省级大创项目,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5篇、应用成果4项和创业实战5项。大创项目培育了省级以上挑战杯等竞赛奖项多项, 2012年培养的省级大创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合状况调查》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广东毕业季文艺策划》获第十二届“挑战杯”省级铜奖;2013年培养的省级大创项目《印先生图文快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向阳花开网络花店》分别获首届“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省级铜奖等。同时大创项目培育了多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 存在的问题
从取得的成绩来看, 大创项目已然成为我校大学生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 但大创项目开展过程与结项情况中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
2.1 项目结项率低
调查数据难获取、数据分析结果没达到预期效果、团队凝聚力不够等困难让少数项目组产生畏难心理, 项目开展动力与信心不足, 导致中期检查与结项均有少数项目自动撤项或项目质量太差无法通过结项评审的情况出现。2012年大创项目的结项率仅为62.3%。
2.2 项目质量不够高
虽然有评审专家根据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质量严格把关, 但从学生提交的结项成果与答辩表现来看, 项目质量还是存在各种问题, 比如问卷设计不够合理, 数据分析工具使用不当, 论文格式不规范, 文章逻辑不够清晰等。
2.3 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大创项目作为学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 涉及的专业知识跨学科跨专业, 如果没有老师引导指明方向, 传授专业知识, 学生即使有一腔热情, 项目的开展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实际的项目开展中, 由于学生没有积极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或指导老师因科研、教学事务繁忙等原因指导不够充分, 以致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 对策与建议
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可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通过加强项目管理, 完善激励措施,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1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 突出项目育人过程
不断完善大创项目管理模式, 注重过程管理, 监控项目质量。大创项目实行专家评审与指导相结合的评审制度、开展教务处跟踪管理的过程管理模式。项目由“立项———中期检查———结项评审”三环节构成, 各个环节均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突出过程育人, 实施过程评价强调选题前期研究基础、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实践性结论, 发表论文等过程;项目结项重点关注研究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生产实践第一手资料, 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实践价值;项目成果要求公开发表论文, 突出小论文撰写的过程规范化训练, 培养严谨的学术规范。项目在立项申报、中期检查、结项论坛过程中均采用公开答辩形式过程指导, 评委专家对项目选题、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等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根据项目特点, 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指导过程相当于一堂“社会调研+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综合性的课堂教学。
3.2 关注项目质量, 实施项目动态管理
3.2.1 项目晋级、降级机制的动态管理
由于存在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项目级别, 项目经费资助金额上也有很大差异, 低级别的项目有强烈的意愿晋升更高级别项目。鉴于此, 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晋级、降级动态管理, 既可以激励项目组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也让高级别项目组为了保持原位不被降级, 更加认真对待项目开展。动态管理也让项目组明白成功立项仅仅是项目组迈出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项目开展工作才是重点, 不能怀侥幸心理、用敷衍态度对待。项目动态管理在中期检查时实施, 由评审专家团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做出优秀项目晋升和不及格项目进行降级或撤项等决定。
3.2.2 项目团队的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项目团队的构成的科学合理性, 充分发挥成员的才能, 保持项目团队的活力, 允许项目成员变更, 理由充分的条件下可以更换项目负责人与指导教师, 鼓励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组合。
3.3 配套激励政策
学校制定了《广东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的有关激励措施, 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创项目的导师, 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指导大创项目完成结项的教师, 学校按规定分项目级别进行奖励, 并由学校颁发大创项目指导教师证书。
学校将育人成果纳入申报上一级职称申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博士以及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 增强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
搭建学生科研和创业平台,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方法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创业专题讲座,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郭莉, 王菡, 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06) .
[2]刘大军, 罗一帆, 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08) .
[3]廖蓉.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03) .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定义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 创新是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首次应用。创新的主体可以使企业或个人。创新的内容可以是理论与观念的创新, 也可以是技术与艺术创新。创业指的是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 运用一切外界资源和力量, 开创性地寻求机遇, 创立实业或企业并谋求发展的一种经济活动。创新创业具有新颖性、主动性、艰难性和影响性, 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本质与源泉;创业是创新的重要价值体现。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在于大学生年轻、思维活跃、善于创新、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技术力量, 而其劣势则表现为缺少社会经验、启动资金、恒心与耐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够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能够加速技术创新步伐, 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1997年, 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帷幕。1999年, 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 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后, 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2006年, 中共中央特别强调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2010年4月教育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并专门成立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对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近年来, 各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试点和试验过程中, 各高校分别通过不同的方式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三、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与学习借鉴
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创业教育”称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护照”。目前,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很重视创业教育。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将创业教育作为本国的人才培养战略。美国在探索和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 注重学生就业观点的转变和对教师的培训,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将被动就业的观念转变为主动创业的观念。
从整体上看, 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然而, 单一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借鉴和吸取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我国应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 鼓励和倡导高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 把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 增强企业、社会和学校的联系, 使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点
首先,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就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 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和造就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人才。因此, 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其次,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大幅增长。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显示, 2001-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只有70%, 2008与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过多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势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 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训练可以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另外,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提高大学生素质。自我创业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也体现了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愿望, 这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
首先, 学校可以积极宣传国家促进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 建立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通过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等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学分认定和奖励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训练探索多种形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
其次, 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编写高质量的相关教材。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特色, 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 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充分利用原有课程资源, 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科优势, 努力形成创新创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最后,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在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过程中, 应重视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的培养, 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可以跨专业、跨年级进行, 在学生中普及创新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中, 教师要积极地启发、指导学生, 重视学生的参与精神与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综合获取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晓晋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 2011 (11) :76-77
[2]曾禛, 刘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论坛, 2013 (1) :110.
[3]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10) :7-8.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9
一、完善国家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的建立
李克强总理在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创客”、“众创空间”、“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多项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这些要求的最终实现离不开国家资金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保障。大学生, 这个年轻的创业群体, 要想在创业创新的路上少走弯路并且走得越来越顺畅以至最终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分得一杯足够的羹”, 那就必须依靠国家、政府层面上最强有力的帮助和扶持来实现, 国家、政府是大学生成功完成创业创新目标的最坚强后盾。
二、推进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注重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上实行“双向”培养。这里的“双向”是指在注重大学生学科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入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培养教育, 即注重在学生日常专业学习体系中加入创业就业指导科目的设置, 可在原有此类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课时、学时量, 也可探索多增设几门同类科目的课程以最大程度上的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双向”培养的目标, 从而进一步拓宽教育主渠道, 以更丰富多彩的课程形式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创业创新意识和意愿。
三、统筹整合高校各类有效资源为创业创新实践服务
高校, 是一个容纳了广袤资源的丰富综合体, 应注意统筹和整合各类资源实现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有机结合。比如: 可将教职工日常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相结合, 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得到最及时、准确和直接的指导; 还可将高校中闲置、空余的场所、设施等重新利用起来设置成为大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活动的专门场所或基地, 也将为大学生创业创新事业实现规范性起步、形成长效性和规模性的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基础保障; 另外, 还可尝试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一些可以让学生参与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起来, 为学生提供真正能够切身实践的平台, 正所谓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实践可以说是催生“新”想法、“新”理念的第一捷径, 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的唤醒和激发出“新点子”, 从而创造出新高度。
四、搭建校内外合理开放实践平台
若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必须重视起对校外平台的搭建和拓宽。上文提到要注意统筹校内各类资源以搭建各类校内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提供服务, 此处则更加强调搭建平台资源的外延性, 即尽可能多的联系和开拓一些校外的社会平台来更多的为大学生实现尽早“走出去”创造实习或实践机会。大学生实现创业创新, 仅凭满腔的热血和个人单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还需借助数量多且质量好的各级各类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基地以及多家存在校企合作关系的小微企业等校外社会资源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 这些都将为大学生未来接触开放的社会、提升创业创新实战能力提供最有利的经验支持。
五、大学生自我创业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养成
就大学生个人而言, 在当前“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时代热潮下, 应当自觉主动的融入和加入到其中去, 在认真学习和精准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和融入到各类校内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学会思考和敢于创造, 树立创业创新意识的同时关注对个人能力的提高和训练, 从而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更力求最大限度的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最后, 各大高校和社会应该共同担负起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有序、公平正义、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创业创新活动大环境的责任。一个和谐共生的环境和氛围往往能够催生出好的思想和观念, 这不仅能为大学生们提供最优质和无后顾之忧的环境保障, 更是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伟大中国梦增光添彩。总之, 若想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对“双创”工作更好的践行与发展, 需要来自各方的共同努力。创造铸就辉煌, 创新使人永远立于不败。新时代的大学生, 唯有立足创业和创新才能更好的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摘要:为了更好的迎接和应对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大规模经济转型可能带给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巨大挑战, 并力争得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继续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新常态发展, 组织和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也应势而生并持续升温。本文分别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个人等多层面针对大学生如何切实实现创业创新目标提出建议和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 篇10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评价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 也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精神”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为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树立了新目标、指明了新方向。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 发挥着知识的选择、整合、转化、操作、更新等重要功能。大学生在高等教育的环境中, 通过不断接受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知识, 结合自身思维活跃的优势, 最有可能打开新思路, 创造新见解, 为实践能力提高、工作技能培养、专业人才培育、创业经验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改革和实践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1)
二、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在此背景下,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依托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苗圃 (以下简称“苗圃”) 等一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孵化机构开展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 走访、座谈为辅的形式, 对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随机抽样调查 (2) 。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最缺乏的依次是物质支持、技能指导和专业知识, 其中希望高校能够提供场地、设备等环境和服务的意愿最强烈, 占92%。但是, 却有近一半的大学生不了解、不清楚高校是否建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构。在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构培育的学生中, 了解创业过程和方法为其参加培育最主要目的, 其次为认识有经验的人及明确就业形式。通过对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构孵化培育的学生群体进行访谈, 我们发现, 60%以上的学生认为进入学生创新创业苗圃后对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有所提升, 主要提升方面包括锻炼了创新创业能力、学到了知识、经验、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拓展了人脉等。此外,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 在校本科生具有创业意愿并实际创业的人数比例不足10%, 在校研究生为学生实际创业的主力军。
三、构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大学科技园是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的平台和服务机构。作为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平台, 创业观念与文化的建构平台, 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 创业师资的培育平台, 创业教育信息网络平台, 是衔接大学生从创新能力培养向创业实践开展的重要一环。 (3) 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学生创新创业苗圃等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孵化机构, 一方面享受政策、资源、技术、人才等一系列优势条件, 另一方面对接市场, 与用人单位沟通磨合, 作为市场对人才需求的风向标, 及时将需求反馈给高校, 对教学课程的改革具有极大的助益。
苗圃依托母体高校在物联网相关领域科技、人才优势, 整合政府、社会有效资源, 为构建投融资体系, 搭建包括财务、法律、专利、资产评估、标准化认证等中介服务平台, 成为创业企业的运作、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全方位服务的桥梁, 为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创了新思路。 (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体系见图1)
(一) 创新能力孵化
创新能力孵化作为创业孵化的第一步, 已在南邮全校全面展开。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被纳入创业孵化体系当中, 通过各种创业大赛、课程培养、成功课堂, 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具体包括:
1.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帮助学生熟悉创业实务。
2. 建立多形式的创业教育社团:南邮创业协会、南邮职业发展协会每年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辅导课、模拟招聘等活动, 创办自己的社团报纸《创业参考》, 倡导创业精神, 营造创业环境。
3. 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学子在“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众多国家级比赛中屡获殊荣。
4. 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开展创业教育与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的企业集聚优势, 为创业实践提供场所。
(二) 创新项目孵化
苗圃特别组建一支由高校教授、知名学者、成功企业家组成的20余人的创业导师团队, 为学生创业开展创业技能、市场规划以及技术方案等方面的指导。以创新项目为载体, 充分引导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 创业人才孵化
在对创新成果孵化的过程中, 苗圃也培育出了创业人才, 通过各种创业大赛、课程培养、成功课堂, 来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创业人才孵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建立多形式的创业教育社团, 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强化创业教育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 (STITP) 项目,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 创新企业孵化
创新能力孵化、创新项目孵化、创业人才孵化为创新企业的孵化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创新企业由创业人才引领, 通过先期的创业实践, 社会资源与创业经验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 同时, 通过接手有延续性的创新项目, 令创业企业能够更快的适应市场的发展, 在创新企业中, 学生能够高效而非盲目的迅速转化为员工身份, 科技成果也可以通过和高校对接尽快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 从而使得创新企业能够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学生创新创业苗圃在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孵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持作用
通过研究苗圃构建模式, 我们发现创新创业培育机构在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孵化体系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 落实创新创业相关政策, 构建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苗圃以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思想, 扶持大学生开展各类科技创业活动。苗圃作为具有南邮特色的创业孵化体系的重要载体, 坚持开展“选苗、育苗、移苗”工作, 不断将优质项目孵化培育成型,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相脱离的壁垒, 推进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 培养了大量创业人才, 发挥了创业教育及指导、创业模拟及实践、创业服务及研究等重要功能, 成为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 提供专业创业指导, 促进创业经验交流
学生创新创业苗圃充分发挥创业教育指导的功能, 依托母体高校及大学科技园, 邀请专门的创业导师, 为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提供相关指导和建议。创业导师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研究、创业平台搭建、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等开展创业孵化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 苗圃通过不定期邀请已成功孵化的学生创新企业负责人为正在孵化中的学生创新企业讲授创业成功经验, 以及通过举办相关行业企业的项目合作交流座谈会, 极大的促进了在孵学生创新企业的发展。
(三) 配备相应软硬件环境, 推动创业服务及研究
学生创新创业苗圃通常依托母体高校建设于校区内及学校周边, 方便快捷的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及服务。苗圃根据大学生创业企业规模, 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20平方米左右的创业工作空间并免费提供办公桌椅、文件资料柜、空调等基本办公家具设备。大学生入园企业自入驻之日起即享受房租减免优惠政策, 同时, 由苗圃专职服务团队提供专业的服务与咨询, 为创业大学生在学籍、户籍、档案管理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支持, 全面的服务为学生创新创业打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五、以学生创新创业苗圃为依托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总结及建议
通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孵化体系的调查研究, 可以发现构建以学生创新创业苗圃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孵化新模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显著的提高, 高校应当深化推进建设以高校大学科技园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培育机构, 加大宣传力度,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及服务, 做好人才培养从教室、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衔接工作, 同时, 进一步引导大三大四在校生进入创新创业培育机构进行实习实训, 具体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 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 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
高校优势突出体现在技术及人才方面, 如何发挥高校优势, 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一直是创新创业问题研究的焦点之一。 (1)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以大学科技园为母体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构的方式是切实有效的, 其不仅整合了多方优势资源, 还享受了各种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建议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优势资源, 通过建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孵化机构, 搭建一系列校企、校地合作平台, 建设具有母体高校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的创新型人才。
(二)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加大创新能力培养及创业孵化机构宣传力度
大学科技园作为新生事物, 从国家提倡到高校建立仅短短10余年。大学科技园在打破传统学校教育模式, 构建符合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依托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目前, 很多高校师生对此培育机构仍处于不了解、不接触的状态。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机构应当进一步争取学校各部门支持, 举办更多的创新创业活动, 加大校内外宣传力度;积极与院系对接, 引入准毕业生进入机构创新创业;积极与政产学研用各类机构对接, 彰显学校特色及技术、人才优势, 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支持, 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桥梁。
参考文献
[1]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01) .
[2]文峰, 李世云.谈新形势下大学科技园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 2010, (06) .
[3]张衍群.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08) .
[4]王静.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J].人口与经济, 2011, (01) .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推荐阅读: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06-30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07-26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11-26
大学生创新创业感想07-26
创新创业型大学10-09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感悟12-06
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2-21
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工作总结09-29
大学生创新创业新闻稿05-13
大学生创新创业心得体会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