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2024-07-26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精选12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篇1

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 激发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的热情, 北京大学与教育部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全球华人微纳米系统学会于2007年发起了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这是一项面向国内外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年度竞赛, 也是国内外第一个无固定题目限制、鼓励自由创新的国际赛事。大赛从2007年开始至今, 得到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青年学生的追捧, 发展迅速, 2010年正式发展成为全球性赛事——国际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International Contest of Applications on Nano-Micro Technologies, 简称i CAN) 。大赛秉承“传递i CAN理念、激发创新热情、点燃创业梦想”的精神, 着力引导、激励和启迪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 促进和加强物联网技术领域政、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大赛在国内举办以来, 吸引了众多高校学子参与, 在创新人才培养及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从2007年1月在无锡讨论决定筹备i CAN比赛开始至今, 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走过了近8年的历程。作为高校教师和大赛发起人、组织者之一, 笔者认为, 总结以大赛为平台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对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

一、就业困境带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反思

笔者在北京大学教授微机电系统课程 (英文简称“MEMS”) , 这本是一门国际前沿的学科, 然而很多相关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问题解决不了, 谈何创新人才培养?

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专业的工作?笔者开始在全国相关企业展开调查。2007年1月, 笔者访问美新半导体公司, 这是行业内为数很少的几个招聘微电子专业毕业生的公司, 其创办者是北大校友赵阳博士。当问及为何企业很少招聘微电子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时, 赵阳博士回答:“我也是大陆培养的学生, 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离产业太远, 学生根本不知道企业在做什么, 也不知道他们自己能做什么, 我们怎么招他们?”高科技专业的学生出现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对企业产品的深入了解, 缺乏实际创作的真实经验。

找到问题症结所在, 笔者与赵阳博士达成共识, 让学生用企业提供的器件动手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使他们既了解企业产品, 也锻炼自己的能力。就这样“美新杯”MEMS加速度计应用大赛诞生了。

2007年3月, 各学校开始准备报名, 西北工业大学的苑老师在该校组织了第一次评审会, 选出一部分项目参加比赛, 大赛组委会把传感器发给每个学生队伍, 开始正式制作参赛作品。9月20日, 微纳米专业年会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召开, 参赛的17支队伍在会场外展示了作品, 没想到他们的作品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兴趣, 参会代表们都争着去试用这些作品。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才智震惊和感染了所有人。参赛选手们明白了:创新原来一点都不难;只要去尝试, 去行动, 就会有收获。

比赛结束, 组委会收到很多学生的来信。有学生说:“老师, 我非常非常激动, 从小到大我得过很多奖, 可是只有这一次是我不靠考试得奖, 是我自己和我的团队想了一个新点子并亲手把它实现出来。大家这么喜欢它, 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现在我知道, 我能行!”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千千万万的大学生不都如此吗?除了考试之外, 他们有没有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过?有没有亲手创造过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

我们的大学教育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症结就是因为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创新实践的平台。学生自己动手创造新事物的过程才是对其创新精神最好的培养, 才是培养能力和自信的最好途径, 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大学需要这种鼓励实践的教育, 而不单单是专业考试。

二、了解行业前沿, 开阔专业视野

有了2007年的第一次成功亮相, 2008年的比赛报名者很踊跃, 参与的高校也多了起来。微电子专业是个小专业, 不是每个高校都开设, 了解的人也不多。i CAN创新创业大赛要求参赛者不是做微电子器件, 而是应用创新, 作品可以涵盖各行各业。为了让更多行业外的同学和老师了解并支持比赛, 2008年春, 大赛组委会成员到处去做讲座推广。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 2008年, 参赛高校增加到了40多所, 报名的队伍也增加到了100多支。为了保证比赛效果, 加深学生对该行业的感性认识, 组委会赛前预筛选出50支队伍到无锡去参加比赛的夏令营, 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深入探讨, 让企业的技术人员给学生作品更具体的意见和技术支持。

这一年的比赛历程让参赛学生得到两个收获:一是触摸到物联网行业前沿;二是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2008年7月4—5日, 在无锡新区政府的支持下, “百名科技新星看无锡新区”的活动顺利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50支队伍100多人参加。活动中, 学生们不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 还参观了无锡新区的高科技展览。同学们看完以后无比兴奋。

2008年的总决赛于2009年1月初在深圳举行, 与纳米微米工程及分子系统国际会议 (IEEE-NEMS) 同期举办, 这样做一则是因为组织起来比较方便, 二则也想观察国际同行的反应。学生们的作品在会场外面依次排开, 接受所有会议代表的投票和专业人士的评审。决赛来了20多支队伍, 作品有“电子鱼漂”“世博会的地球仪”……各类创新作品精彩纷呈。

从这次比赛开始, i CAN国际比赛就顺理成章地开始筹备起来, 国内外的很多知名教授都成为i CAN的志愿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每次在相关的国际会议上都会有一个特别的i CAN聚会, 这已成为惯例。

三、公平公开, 自由创新

有了前两年的努力, 2009年的i CAN创新创业大赛就吸引了更多的选手参赛, 一些中西部高校也纷纷加入进来。例如,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 优质高校资源却十分有限, 那里有潜力的优秀学子更需要平台来展现自己的才华。于是笔者三下河南, 终于在郑州大学做成了宣讲报告, 这一年i CAN比赛也终于迎来了来自河南的团队。此外, 还有来自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团队, 报名参赛的学生第一次超过了千人。

2009年国内总决赛于8月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广场举行, 那是哈尔滨最热闹的中心区。来自全国各地的50支队伍进入最后的决赛, 他们在大广场上一字排开, 接受来自大众的检验, 整整两天的展示和投票, 共接待了5万名观众, 多家媒体都在现场进行了采访, 每个队伍的展位前都是人潮涌动, 学生们有条不絮地做着各种展示和推销, 投票群众络绎不绝。有参赛学生感言:“我自从高考失败以后, 就感觉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和那些名校的学生同台竞争了, 可是今晚, 我感觉我跟他们一样棒!”

这一年, 由大赛孵化的第一个创业团队出现了:复旦大学的复翔公司。之后, 第二家创业公司就在比赛之后成立了:黑龙江金泰公司。

当时业内德高望重的王立鼎院士宣布获得比赛第一名的是黑龙江大学团队。4个大小伙子激动得不知所措:“老师, 我们做到了, 但是我们没想到、也真的没敢想我们可以得到这个奖!”有多少比赛和评奖存在着幕后操作和利益平衡, 而i CAN创新创业大赛从一开始就杜绝了所有高校教师参评, 专门邀请企业评审并将投票平台开放给大众。保持公平竞争、给每个人机会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 是在i CAN比赛中倡导并坚持的原则。这也使得i CAN比赛在广大学生中深受欢迎。

单一的人才选拔体制让一大批有独特天赋的孩子过早地失去了自信, 其实只要有机会让他们来施展才华, 开拓和挖掘他们的创新精神、重新找回自信, 他们都是创新的主力军, 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 教育, 尤其是大学教育一定要多样化、差异化, 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去要求大学生, 不能粗暴地打击和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走向国际, 开阔视野

2008年的两个意外惊喜在两年以后都转化成i CAN的发展契机。2010年i CAN比赛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这一年第一届国际比赛正式举行, 这一年是无锡物联网的元年, 也是比赛正式更名为“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一年。

到2010年, 国内参赛的规模就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随着参赛师生对比赛“公平公正”的口碑相传, i CAN比赛就在国内迅速传播开来。参赛省份增加到了20多个, 涵盖87所学校, 近3000人报名, 成长为一个大型科技创新活动。

2010年一个最大的进步是比赛进一步发展成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前文提及的第二届比赛在IEEE-NEMS国际会议上举行, 当时国际同行们就商定要做国际比赛, 把i CAN的火种传播到全世界去。于是由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几个主力国家的老师为核心的国际组委会成立了, 开始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宣传i CAN比赛。由于中国大陆地区是发起单位, 可以有5支队伍参加国际赛, 其他国家各派3支队伍, 这也作为国际比赛规则传承下来。

考虑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参赛队伍师生的行程便利, 第一次国际比赛还是和IEEE-NEMS国际会议相结合。2010年的1月, 比赛在美丽的厦门举行, 来中国 (包括香港、台湾地区) , 美国, 德国, 日本的17支大学生代表队和10支中学代表队齐聚厦门。德国队万里迢迢背来了智能手套和智能烧烤架, 美国队带来了智能医疗检测装置, 日本队则带来了炫酷的游戏, 中国台湾队是智能药盒, 中国香港队是泥石流救援装置。每一个队都有一个故事, 每一个队都是一个传奇。

比赛第一次采用英文作为工作语言, 厦门大学的志愿者担当翻译, 答辩现场异常激烈, 每个队都采用了独特的出场方式和表现形式。评委们开始坐不住了, 德国大使馆的科技参赞就提醒大家:“我们也提一些有创意的问题吧!”比赛的颁奖活动成了一场学生秀, 美国队跳下领奖台的第一句话是:“老师, 我明年的参赛题目有了!”

2010年初, i CAN在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赛事的同时, 在比赛的发源地无锡, 也传来了更为令人振奋的消息。创建微纳园发展微纳产业的建议得到落实, 无锡创建了微纳园并引进做传感器智能感知和传感网的企业与研究单位。2009年8月7日, 温家宝总理到访无锡, 在微纳园听取汇报后当时就提出创建“感知中国”中心。i CAN比赛也从此更名为“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并沿用至今。

五、从创新走向创业

2011年6月5—7日, 2012年7月7—9日, i CAN国际比赛的两次总决赛都选在中国科技馆举行, 盛况空前, 不仅有数万名青少年和市民参观了比赛, 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众多媒体都关注了该项赛事, 引发了一股高科技创新的热潮。i CAN大赛与中国科技馆的美好结合, 推进了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了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即将培育出很多创新企业。

2012年, 最让人感动的是从比赛中成长起来的创业团队, 例如, 黑龙江大学的郑涵及其团队成立黑龙江金泰公司。他们被2012年8月16日《新闻联播》报道。郑涵是2009年参加i CAN大赛获得冠军并创业成功的黑龙江大学的学生。他第一次参加比赛是2008年, 在朱勇老师指导下, 他和师兄们一起做了一个“电子鱼漂”, 想法很新颖, 产品也做得很好。比赛经历不仅打开了郑涵的创新思路也为他推开了创业梦想的大门且一发不可收拾。2009年, 郑涵作为队长带着黑龙江大学的师弟师妹们做了很多作品, 团队展示作品是“All in One手势遥控器”, 这个作品在全国的总决赛上获得一等奖。在那次比赛中, 有很多人来谈比赛作品的产业化转移。受到鼓舞后, 郑涵就和他的团队在学校的科技园里开始创业, 那一年他们大四。

从创新出产品到着手创业的路上, 刚出校园的郑涵及其团队经历了很多艰辛。做产品是他们熟悉的, 而找业务、开发产品、找场地、找投资、找市场等事情, 是他们最不熟悉的而又必须学会的。在“Yes, I Can!”理念的鼓舞下, 创业团队坚持着, 努力着, 克服了无数困难, 逐渐做成一些项目, 创业成功的路子越走越宽, 被央视报道后, 郑涵更是成了当地大学生创业的明星, 如今, 他的新公司已经在北京开张, 即将迈入新的发展时期。

六、走出国门, 在国际交流中提升

2013年比赛进入第七个年头, 国内比赛报名空前火爆, 有万余名学生组队报名参加初赛, 组委会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井然有序。这一年最大的挑战是i CAN国际赛在巴塞罗那举行, 虽然得到了西班牙巴塞罗那当地大学和研究院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2013年6月19—21日, 来自中国 (包括香港, 台湾地区) 、美国、德国、新西兰、瑞士、日本、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学生代表队在会议现场进行了两天的展示和比赛, 气氛异常热烈。来自世界各地的千余名专业人士参观了学生的作品, 比赛赢得了全世界同行的关注和支持。i CAN创新创业大赛终于从一个源自中国的梦想逐渐发展成世界青年“展示才华、追求梦想”的舞台。在会上还遇到了不少以前参加i CAN比赛的同学, 特别是颁奖的晚上, 这些同学 (包括第一届国内比赛的冠军和第一届国际比赛的冠军) 主动聚集过来, 大家聚在一起高喊:“We are i CAN Family! (我们是i CAN大家庭!)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普普通通的大学生, 已经从当初稚嫩的参赛选手成长为在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报告自己研究成果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富有创新梦想和创业理想的青年。

2013年参赛的选手中还有中学生以及在中学参加过比赛的大学生, 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执著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有一个日本学生, 名叫桥元佑真 (Hashimeto Yuma) , 他们队做的是一个新型的机器人玩具。从周日下午报到开始, 他就穿着一套专业装备给大家演示, 答辩的时候, 他还是穿着这套行头, 像机器人一般跑来跑去地演示, 他的敬业精神让所有人都感动。

2014年, 第八届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规模达到18000人, 普及到了全国各地的数百所学校, 成为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平台之一;2014年第五届i CAN国际比赛作为日本仙台“科学日”的重要活动顺利结束, 参赛国家达到20余个;2015年i CAN国际赛事将移师美国, 2016年则由法国承办。如今i CAN已经成长为国际上青年创新的重要赛事和展示舞台。这8年“长征”的实践表明, 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创新, 为他们搭建展示梦想和与社会交流的舞台, 会培育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创新型国家不可缺少的环节。高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就在于学生的创新潜质没有被激发出来。据此, 中国大学生i 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着力于传递“相信自我、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们用专业知识创新产品, 点燃创业梦想。八年的推广发展, 大赛影响范围逐渐扩大, 从国内走向国际, 从中涌现出的无数创新成果和创业公司无不诠释着最好的创新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创业,i CAN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篇2

7月15日,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促进校企合作新发展,创新创业调研服务团”从常州奔赴实践的第二站――江阴,开始进行“深入企业一线,共探校企合作发展”的调研实践活动。

在指导老师项青的带领下,服务团一行来到了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安科瑞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是安科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在此之前,江苏安科瑞和中国矿业大学就有过合作,也是矿业大学的一个定点实习基地。

到达安科瑞公司后,公司的副总经理宗伟松和知识产权工程师陆丹华便带领服务团的队员们来到一线生产车间,让队员们亲身感受产品的流水线生产过程。队员们在陆工程师的讲解下先后了解了贴膜、安装插件、波峰焊接等工艺。接着大家又到产品的实验室了解产品的检验过程,陆丹华工程师认真地讲道:“我们的实验室模拟了各种恶劣环境,每一个成品生产出来都要经历高温、震动、静电放电等过程以确保成品的质量。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合格,都要进行改进甚至重新设计。我们力求做到想顾客所想,及顾客所需,每一件商品都要严格把关,让顾客满意。”

随后,宗伟松副总经理和服务团的成员们进行了关于校企合作的座谈会。项青老师详细地向宗副总经理介绍了信电学院的教学情况和教学特色,宗副总经理赞扬了信电学院通过机器人竞赛、挑战杯竞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锻炼机会,并表示企业很愿意招聘这些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随后,陆总工程师简单地介绍了公司的情况,表达了公司对人才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所以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很多来自矿大的青年才俊能到我们公司施展抱负,我们也会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篇3

一、主要做法

(一)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转变办学理念。南工大是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并校以来,他们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优势和特色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秉承“忠诚精实”的工大精神和“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工大校训,把创新创业作为学校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大力度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大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南工大特色的“斯坦福式”发展之路。

(二)以培养一线创新人才为使命,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南工大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全面发展”的方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努力培育基础知识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并校之初即启动了重点学科建设计划,自筹1.5亿元经费打造学科高地。主动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组建了资源、能源、环境等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群,构建并不断优化以“大化工”、“大建筑”为主干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建成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二级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9个。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加强“创意、创造、创业”教育,建成一批现代化的校内生产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

(三)以“顶天立地”为引领,着力推动自主创新。南工大坚持教学与科研互动的办学思路,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大学的关键。“顶天”就是面向科技前沿,积极投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五”以来,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研究7项,仅次于南京大学列江苏高校第2位。主持完成多项国家“863”项目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突破技术关键。上世纪80年代,他们从化工、化学等优势学科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生物化工专业,学科带头人欧阳平凯院士提出“工业生物技术”概念,致力于将生物技术引入工业产品生产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科技成果,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立地”就是面向经济发展需求,突出应用研究。鼓励教师主动承担企业委托课题,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究工作。依托学校优势学科,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组织攻关。学校接受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经费占到横向经费的90%左右,科研成果也因其应用性强深受社会欢迎。为适应科研工作要求,“十五”以来学校自筹资金2亿多元,加快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步伐,现拥有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科技园3项国家级科研和产业化平台,拥有包括膜工程研究中心在内的省部级研究中心14个、省重点实验室8个。

(四)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着力提升服务社会水平。南工大在产学研用结合方面,实现“三个无缝对接”,畅通了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形成了鲜明特色。一是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做到科技创新育种、育苗、产业化“无缝对接”。南工大大学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一园三区”格局:模范马路校区8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大楼是研发创新区,成为“种子”研发基地;在浦口经济开发区征地302亩,建设新材料、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等高科技项目孵化基地;与南京高新区合作建设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吸引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二是加强横向合作,做到学校科研与经济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材料化工常熟产业基地、泰州医药研究院、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围绕地方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与企业合作,鼓励企业将技术中心建到学校,与学校共建创新平台,全面开放学校科技资源,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做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无缝对接”。与南京市科技局、鼓楼区政府合作,建设“南京科技广场”,使之成为科技政务、专利展示交易、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外包、专业化服务“五大中心”,成为“南京科技第一窗口”和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服务平台。

(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释放高校创新能量。南工大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大力调整科技产业政策,充分调动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一是鼓励教师以科技成果入股企业。入股者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近5年全校有100多项科技成果在江苏入股,催生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允许教师领衔创办科技企业。对于能够持续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项目,学校支持科技人员自己领衔创办科技型公司。如该校完成的陶瓷膜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科技人员以该成果为基础领办企业,10年来企业资产增值了数十倍,产品占国内市场的2/3以上。三是鼓励社会企业兼并校办企业。对学校自办的一些科技型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管理者,加快做大做强。如校办企业江苏圣诺热管集团公司,2004年引入同业竞争的中圣集团入主,200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利税8000万元。

(六)以构筑人才高地为支撑,着力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南工大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确保优秀人才出得来、留得住、成长快。一是实施“造核”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站在学科前沿的领军人物。近年来学校新增院士3名。10多年前,刚刚30岁出头的徐南平等青年教授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取得骄人成绩,学校打破常规,将他们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如今都成为重点学科的领军人物。二是实施“精兵”政策,着力引进一批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优势资源,广揽优秀人才,形成学术团队。海内外人才“三创”载体近年引进了39名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实施“素质”工程,着力培养一批堪当重任的青年才俊。南工大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和“973”首席科学家领衔、中青年博士生导师和留学归国博士为带头人、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显著成效

(一)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南工大“一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为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展了广阔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南工大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一直稳定在98%以上,高于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7—8个百分点。南工大校友中涌现出17位院士,多数毕业生分布在工程技术第一线,南工大正在成为中国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二)自主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十五”以来,承接包括国家“973”和“863”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课题5000多项。欧阳平凯院士主持完成的反应分离耦合

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学校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申请国家专利1000余项。《200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显示,南工大科学贡献率列第31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列第29位、技术发明奖列第22位、科技进步奖列第17位。近两年发表SCI论文数居全国高校前70位。这对非国家“985”、“211”高校的南工大来说实属不易、成绩喜人。

(三)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大幅跃升。发挥学校创新优势,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卓有成效。南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正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集聚区、创新创业的主阵地,“种苗”孵化区已有140家科技型企业入驻,资产总规模7亿多元,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利税超2亿元;“三创”载体建设两年多来,已创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23家。

(四)学校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十五”以来,学校获得科研经费18亿元,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纵向经费增长10余倍,横向经费增长3倍多,进入全国高校前50位。充裕的科研经费和丰厚的成果转化回报,不仅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不差钱”,也有力支持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优势与特色发展之路,是高校办学的正确方向。现代高等教育不但是社会精神领域的“思想库”,更是社会物质领域的“创造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源”。南工大在“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问题上,率先转变办学理念,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闯出了一条新路。高等教育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只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坚持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互动并进、协调发展,是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之策。南工大遵循现代高校发展规律,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科技创新铸灵魂、服务社会显活力。南工大的实践有力说明: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但坚持三者互动并进、协调发展,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主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是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关键。

(三)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南工大办学赢得社会众多赞誉,原因之一是他们以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把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推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们主动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把产业发展、企业进步中的技术难题作为科研的重要选题;鼓励教师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着力形成与企业“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用“三个无缝对接”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走出书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里生根发芽结果。南工大的许多做法值得我省高校学习和借鉴。

(四)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是增强高校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南工大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考核评价上,明确技术开发的市场导向、基础研究的学术导向,把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产品市场化程度和产业效益作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标尺。在利益分配上,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创造效益,利益分配尽可能向一线教师倾斜,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形成了岗位靠竞争、晋升靠贡献的激励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了全校教师的积极性,使南工大在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大学中做出了不凡业绩。

(调研组成员:刘松汉邹立靖冯大生邱海军李敏)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 篇4

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热点话题,得到许多学子的关注。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园中创出自己的品牌,指导今后的人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仅使大学生本身收益,还有利缓解经济压力,降低失业率,活跃国民经济。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背景

各个高校都在发展学校的创新教育,创立创新创业基地、实验室以及社会创新企业。教育上的这些变化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较大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根据调查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得益于多个原因,政策的支持、社会的发展、生活的需求成为最主要的三个原因。首先,我国提出了创新强国、创新富民的指导思想,将创新思维作为解决众多社会问题的突破口,在社会和校园中营造创新气氛。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群体都迅速地领会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进而在各大校园内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活动;其次,我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程度,需要更多的经济体系和经济缺口,提高就业率,实现共同富裕。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上看取得了大量教学成果,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发扬了创新意识,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接下来从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第一,引入新元素,理念不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精髓在于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大刀阔斧的创办产业。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走了弯路,让创新教育的效果大大减弱。从调查中发现,创新教育给学生带来了新事物,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从长远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其宗旨和理念,需要设置确切的课程标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力量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各院校内部规划,确定教师人选,一步一步创办的,并没有专业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加入,使得教师队伍缺乏完整性,远离了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难以捕捉到准确信息。实验室内部的模拟和设计始终得不到实践验证,众多有创意的新型项目,无法知道其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符合社会的发展,对应人们的需求。由此,创新创业教师队伍还需要扩大,吸收新力量。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试验基地,让学生进行自我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并没有充足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试验条件。除此之外,学校内部缺乏创新型教师,不能全面分析学生创新项目的发展走势。硬件和软件两反面的缺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众多项目半路夭折,对创新创业的学生起不到积极的借鉴作用,甚至影响学生对现实情况的判断,错失良机。

4.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进措施

大学生群体具有无限的潜力,是整个社会中最活跃的部分。高校应将大学生看作时代接班人,培养其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让更多的学生具备创新意识。针对现代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第一,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明确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的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发展方向有指导意义。正所谓“鸟无头不飞”,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就需要明确的教育理念,需要统一师生的创新思想,规范师生的创新范围,将不合理的创新创业项目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克服创业过程中的一切困难,直到创业项目的最终成功。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地区的发展情况,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教育体系,让参加创新创业培训的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收获,进而在其一生中发挥作用。

第二,规范教师队伍,加入新力量。创新创业教师队伍需要加入社会上的新力量,让市场经济进入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市场经济的进入可以让学生贴近现实,了解到社会发展动态。这样的处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规范创新设计案,并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如果一味的按照教学实例开拓思维进行创业会将学生带入歧途,甚至对学生的发展副作用。

第三,创立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创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学校应创立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新型教育类型,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需求,对个人的成长有指导意义。奖励制度建立的目的不在于树立创新创业的榜样,而是通过明确的制度,让学生不断的奋发努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出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达到创业的目的。

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各个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应密切关注教育形势,抓住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机会,强势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有志青年,为祖国的进一步发展,培育更多人才。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高校内得到了普及,大批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改变传统就业观,积极动脑进行创业。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要,其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从出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入手,详细分析了问题所在,并提出具体措施进行改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问题与策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

[2]姚汝贤,郝建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J].现代交际,2010,(05):111-112.

创业创新谋发展 攻坚克难求突破 篇5

----海东镇贯彻落实全县干部大会精神材料

为保证全县干部会议精神真正得到贯彻落实,海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十二届一次党代会召开后,县委、政府根据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于11月14日上午组织全县领导干部赴松桃、铜仁两地考察学习,15日进行了分组讨论,16日结合考察学习情况召开了全县干部大会。会上,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安孝荣同志部署了下一阶段全县的重点工作,相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作了发言,县委书记王俊铭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我乡干部认真学习和领会了上级领导的讲话精神,并依此对我乡2012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对全县干部会议精神进行再贯彻、再落实。

海东镇全乡将以贯彻落实全县干部大会精神为契机,创新攻坚,促进亚鱼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在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一是全面实施工业强乡战略。力争2012年工业总产值比2011年增长25%,狠抓项目落地,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玉铜”高速公路建设契机,围绕“三乡一园一区”建设,坚决实施“农业稳乡、工业兴乡、生态立乡”战略,顺利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各项工作任务,开启了“十二五规划”发展的新征程,并以突出抓好工业带动农业和三产的发展;二是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2012年农业总产值比2011年增长10%,一是围绕科技兴农目标,扎实开展水利工程、农机推广与防汛抗旱等各项工作,通过加大水稻旱育浅植、玉米肥球育苗、免耕油菜、免耕洋芋等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传统种植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水果产业初见成效,建立和完善了以郭家湾为中心地带的3000亩优质米基地、500亩荸荠基地、200亩梨子基地、500亩优质茶叶基地,亚鱼村百亩杨梅基地、百亩高山葡萄基地、300亩黄桃基地、千亩枣子基地;二是坚持防疫就是增收的理念,认真抓好春秋两级防疫工作,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加快推进畜牧良种工程,建立了2个畜牧养殖小区,生猪、家禽生产规模稳中有增,畜牧生产实现了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的转变。三是以大龙泉源特种生态养殖公司、打谷冲火鸡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农户发展特种野猪和火鸡,拓展致富路子。

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三是发展休闲观光业。重点扶持1-3家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

二、在和谐发展上有新气象。强化“守土有责”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确保社会大局稳定。首先,在破解难题上有新成效。继续实施“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推出包案限时制、跟踪随访制等制度,确保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在移民和谐融入上有新进展。继续完善“四联”制度,帮助移民多渠道实现就业和创业发展,加快移民融合融入。再次,在完善机制有新举措。进一步完善领导信访包案制度、信访代理人制度,采取排摸一批、转移一批、解决一批、掌握一批、稳控一批的“五个一批”方法,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平时。

三、在民生发展上有新改善。深入基层倾听呼声,着力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走进贫困,关注民生、促进和谐”活动,全面落实好“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制度,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抓好农民增收工作,实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长11%。

2011年是县委确定的“创新攻坚年”,保增长、促稳定的任务异常繁重,我们要坚定信心,创新方法,转变作风,攻坚克

难,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执政基础,全面完成亚鱼“创新攻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培育、支持、发展好创新创业人才 篇6

创新创业人才是从事创新开发,具有或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创业意愿、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善于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在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创造就业等方面具有优势。研究显示,二战以来67%的开拓性创新成果、95%的重大发明多源于创办小企业和独立发明的创新创业人才;1980年以来,美国创新创业人才每年创造了70%以上的新就业机会和70%以上的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创业人才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他们是为新兴产业探路,通过识别潜在的发展机会、探索和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开辟新的产业领域,从而引领技术前沿,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和增长的浪潮。正因如此,创新创业人才越来越成为各国人才开发的重中之重,加大培育力度、加强扶持力度、优化环境氛围成为各国人才争夺的竞争优先选项。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知识、智慧、创新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活跃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善于创业创新的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开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开发都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突破方面还有较大距离。因此,我们必须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使命意识,把创新创业人才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顺应创新创业人才新诉求、新发展,思谋新策略、新方法、新政策,有效推动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有效融合,有效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方面关键作用,更好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增长动力、关键支撑。

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支持力度,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成才、发展壮大的特点和客观规律,不断摈弃不合时宜、阻碍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观念,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外部支持条件,培育鼓励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创新人才能够创业、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创业成功。在这之中,从政策加以创新突破,克服或者避免阻碍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各种因素,努力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大量涌现、创新创业激情竞相迸发、创新创业才华充分施展的局面,加速整个社会由创新驱动阶段向财富驱动阶段的转变,这是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的当务之急。

一、要推动政策实施落地,不断提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积极发展创业教育。加大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有关创业的内容,完善师资、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从小就开始孕育创业意识、培育创业能力。同时,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进程,发挥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开设面向市场、面向实践的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提供创业咨询、辅导服务,发展创业训练中心,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创业能力和知识。二是强化创业工商教育与培训。创新创业并不止于技术创新,还需要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单凭技术的“一招鲜”难以真正笑到最后,必须帮助创新创业人才掌握市场、金融、财会、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用科学精神思维面对创新、用创业精神面对市场。三是创建投资者、经理人、咨询顾问在内的合作网络,有效帮助初创者获得各类资源的能力。四是加大孵化器、加速器、创业苗圃建设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创业指导、人才中介、投融资、市场开拓、创业项目专业技术研发等专业服务,支持人才把创新创意转变为科技成果。

二、要运用政策创新,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发展机遇

一是要降低进入门槛、适时放松市场管制,增加市场活力,为创业机会的涌现提供空间。二是要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国际项目,减少贸易壁垒,帮助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全球商机,提供新办企业“诞生率”。三是要加快技术成果转移。加快建设技术转移或知识转移的开放法律法规,加快公共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有助于提高创业率。四是要运用政策激励措施,鼓励现有企业对新创企业采取开放、欢迎态度,企业愿意将新创公司作为供应商或合作伙伴。五是要完善程序监管,建立创业友好型的程序监管,为人才发展提供秩序与保障。

三、要运用政策工具,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一是有效解决贷款融资问题。没有大量、持续信贷,将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改善信贷市场,提高信贷市场的竞争力和有效性,降低信贷成本,提高银行金融机构对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的服务积极性。二是积极发展天使资金。要给予特殊的投资财税优惠,推动网络的建立,改善天使投资者和潜在创业者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沟通。三是发展风险资本。一方面,积极发展国有风险投资;另一方面,改善现有风险投资市场法律法规,借鉴国外养老、保险资金涉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经验,加大改革探索力度,提高机构对风险投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快证券市场发展。一方面,要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和放松监管,让中小企业能够利用主板市场募集资金;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充分信息披露和监管,充分保护和吸引投资者。此外,还可借鉴国外资本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经验,健全财税制度设计,从采取特别的税收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新创企业的投资。

四、要积极实施优惠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机

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国外经验表明,个人所得税水平高,会降低创业带来的潜在经济收益,增加创业成本。因此,政策要降低个人所得税水平,吸引更多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二是建立较为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监管体制,让最低工资水平、录用和解雇规定等管制措施,从整体上适应和促进人才创新创业。三是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公共服务,让人才面对最少的行政负担、最少的交易成本,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创业。四是积极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和激励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加强与成功精英的对话交流,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动机,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作者简介:汪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周莉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篇7

一、创业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底在“面向2l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所阐述的“21 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 即创业能力的问题, 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目前与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关于创业教育的内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从广义上来说,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开设创业课程、资金资助、提供咨询等方式,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等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 所高等院校已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模式,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种新现象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已成为高校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正伴随创业活动的开展迈向探索阶段, 并逐步拓展开来。在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中, 已经形成以下几种模式:1、以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与素质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2、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与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3、以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4、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综合式的创业教育。但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从职业中专直接升格而来, 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对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创新理念还没有跟上, 导致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1、创业教育意识较弱

近几年, 许多高职院校将创业教育引入课程教育, 但创业教育理念不深, 资源投入不够, 课程体系没有规划完善。据专家调查, 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学生对创业的含义以及创业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认识不清晰, 大多数学生表示只有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创业, 或者是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被迫选择创业, 甚至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创业。这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创业意识薄弱、学校创业教育观念不强、重视程度不够。为此, 笔者在湖南省某高职院校对该校的创业教育情况在学生中做问卷调查。问卷中提出学生是否了解学校的创业教育时, 53.5% 的学生回答不了解, 44.6% 的学生了解一点, 而对创业教育的概念、特点、内容很了解的学生仅占1.9%;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 85.0% 的学生认为认为有必要, 15.7% 的学生持中立态度, 4.1% 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惠及对象的回答也不尽相同。从调查结果来看, 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尽管半数以上的学生不了解创业教育, 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应该面临多数学生, 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态度是好的、开放的。对于湖南省某高职院校目前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中, 多数学生认为就业指导的教师应该先接受创业培训教育;少部分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创业培训课程感到有用, 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不感兴趣, 认为课程枯燥无味, 无实质效果。从数据来看, 高职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一个相对较浅的层面。若要很好的开展创业教育, 必须进行课程改革, 并且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良好的品格等方面培养。因此, 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及创业知识结构,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创业课程设置、教师素质与能力培养、教学改革、创业环境建设等方面应该加大改进力度。

2、创业教育实践不足

创业教育的实质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 更是让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但是目前, 一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无法得到彻底实施, 主要源于创业实践环节的严重不足, 尽管学生可以参加各级各类的创业大赛, 但许多创业大赛的评比大多停留在规划阶段没有相关政策扶持, 学生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创业计划, 更无法认识到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获取市场开拓的经验, 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出发来整合、管理资源的能力。近年来, 各个高职院校积极开拓就业、创业基地, 虽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有助于学生认识企业的运作, 但学生在实际基地从事简单的与专业相关的基础工作, 无法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深刻而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运营, 且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也不是企业管理层, 因此学生就很难获得创业实践活动的感性认识。

3、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国情和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创业教育的高职院校较少。虽然政府做出了积极的提倡和鼓励, 但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不够, 社会上对于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价值意义以及社会观念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高职院校还未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来完成, 在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上也不够系统和完善, 集中表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师资力量明显缺乏, 创业教育后勤保障不足。

三、改进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深化创业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应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将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开展精英式创业教育, 设立SYB、GYB等创业课程培训班, 同时开设与创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如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商务礼仪、投资理财等。高职院校还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结合课改, 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鼓励院系进行积极的课程创新, 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与创业技能的相关性。加强教材创新, 优化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研究,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同时应鼓励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研究, 积极申报各级课题, 发表研究论文。

2、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设创业实践基地, 加强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衔接。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创业实践技能, 如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成立由学生自主管理、经营的公司、超市、书店等创业实践基地, 让学生在实体中体验创业全过程, 并为学生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实训室, 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最新生产设备、科研成果, 同时接纳一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科技基地,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让学生进入现场、深入工作岗位, 感受体验创业氛围, 学习提高创业技能。通过积极参加创业实践, 高职院校既拓宽了教育教学途径, 又提高了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创业教育。

3、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 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与创业创新大赛

高职院校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 做好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落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努力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 确保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工作的实施质量。学校还应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与创业大赛普及到每一位学生。利用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本原则, 可以围绕学生组建创业团队、选择创业项目、小组研讨、撰写《创业计划书》为主题展开。通过这种教学安排, 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大赛, 在此基础上, 推荐参加院系、学校、市、省、国家举办的各类创业大赛。

高职院校开展和实施创业教育, 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 也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发展战略。通过开展和实施创业教育, 更新高职学生的就业理念, 转变就业观念, 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摘要:本文总结了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工作现状, 分析了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深化创业教育研究;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 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大赛与创业创新大赛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黎江.对高等教育领域创业教育模式的认识[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2) .

[2]罗金风.论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12) .

[3]吉兆麟.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001 (11) .

[4]卢小珠.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广西高教研究, 2002 (2) .

[5]刘大洪.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方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0 (7) .

[6]齐文勃.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8.

[7]李瑜.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0 (10) .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篇8

1. 课题研究的价值分析

本次课题是针对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就业问题做的一次讨论。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给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在学学校学习期间以及企业实习期间主要的任务及培养目标。作为职业类院校, 在掌握必要的知识理论的基础上, 重点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解决问题能力, 吃苦耐劳能力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开设一些必备素质养成的一些选修课程, 比如:《创业之星》之类的讲座, 以及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通过我们调查, 目前,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于2011年首次设立了校内大学生孵化园, 占地1000平米, 学生都可以参与, 给学生提供优惠政策等。通过我们的调查还发现目前90%以上学生创业项目和电商有关。

2.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相关的机构设置

目前好多院校在落实中央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过程中, 出现理解片面的问题, 给学生讲授就业创业知识的老师也只是以前的就业处, 没有全面纳入人才培养系统中来。这不仅是教务系统或者一个专业的事情, 要涉及到学校的各个科室。全员参与, 才可能将这一工作真正做好。

(2) 学生或者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人们认为大学生毕业就创业是“不务正业”, 理解的创业就是摆地摊, 卖东西等。这和平时学校的教育有关, 我们在学生入学时就给学生正面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同时, 有可能的话让家长积极参与进来, 提供一定的理解支持。

(3) 学校师资不足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刚从学校出来的研究生, 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动手操作能力缺乏, 更没有自己创业成功的体验, 所以, 在讲授过程中感觉力不从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1) 在制度建立上, 可以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部门, 专门负责学生创业知识的讲解, 培训, 政策解读等, 并且可以利用学校资源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助。将人才培养方案写入其中, 保障该课程的顺利实施, 各个系部以及教务系统要积极配合。在思想意识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大学生创业问题。积极参加国家地方的创业技能大赛, 而且要将大赛的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目前, 我们学校师生在参加技能大赛中获得不少奖项, 但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参加比赛的必定是部分学生, 而且像一些工科类的赛事, 虽然有些成果, 但是在如何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 把我们的成果得到很好的巩固。

(2) 高校师资问题有待提高。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既有企业实践经验, 动手能力强, 而且熟识大学生创业流程, 并且有亲身创业体验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学习, 不仅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扩大视野, 接触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企业人员, 尽快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和学生多交流, 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同时, 学院要聘请一些行业专家给学生进行讲座交流。给学生提供毕业顶岗中的参与企业创新创业的一些机会。

(3) 要定期开展“创业之星”的教育, 可以邀请毕业的学生, 在创业过程中比较成功的经历和在校生进行分享, 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 给在校大学生们增加正能量。不断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

总之,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任务艰巨复杂, 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 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正在路上, 我们要抓住机遇, 作为教师, 我们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教师, 员工, 学生要全员参与, 竭尽全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发挥高校应有的职称, 真正服务好学生就业, 服务好当地经济, 进而服务好社会。

摘要:目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逐步显现出来, 结合2015年的就业人口数据, 我们发现最近几年毕业生人口数量逐年上升。国家在2015年最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内容。为此, 我们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来讨论, 并且找到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的一些具体办法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从而缓解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3]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改革

0 引言

近年来, 社会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 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引导力度不够, 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加上学生自身的经验缺乏, 学校教育的限制性, 多方面阻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对于大学生而言, 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 因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 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仅仅是应付学校的学分规定或者活动要求而进行规定的创新创业项目。

一是缺乏观念。许多在校生不满足于现状, 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 自己却缺乏行动的信心, 缺乏参与实践的动力, 加上受到传统就业观的影响, 创新创业观少之又少。二是缺乏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各种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有困难就停止。三是缺乏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经常变化, 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创业的实践能力。大家都说创新, 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就更需要我们教育的指导, 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另外, 大学生们普遍缺乏把理想变为现实的综合能力, 缺少不怕困难、屡败屡战、勇于实践和敢于实践的精神。

2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普遍比较单一, 多以讲座形式进行, 近几年加入了《就业指导》、《创办你的企业 (SYB) 》课程, 也仅仅是选修课程, 对于创新创业技能并没有系统性的教育和培训, 创新创业课程也未能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 许多专业学生混杂在一起完成课程的学习, 专业特色缺乏。更缺乏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而高校在补充师资力量时过于追求高学历过于强调新教师的职称和科研能力。大多数教师创新创业专业知识缺乏, 更缺乏企业管理实战经历和创新创业的体验, 讲课只能纸上谈兵, 无法使学生从创新创业课程中真正获得感受,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几乎为零。

3 大学生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首先, 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者应着眼于培养有较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改正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观念, 创立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型教育观。由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在加快, 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 使学生认识到, 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 更要渗透到实际工作和社会活动中, 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将穿透他们整个社会活动中。必须树立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要养成他们创新创业的自觉性。

其次, 培养一支创新创业型的教师队伍。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新创业活动的指导者, 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自主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主导。

第三, 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比重, 使学生依托专业, 着眼于强综合性的学科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 使之能学有所长, 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比例, 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学校应与公司企业联合, 聘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社会能工巧匠, 带领学生做实践性的社会认知活动。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场所, 让学生进一步切近社会, 同时也可以锻炼、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带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及各种“创新创业协会”, 将兴趣爱好一样的学生聚集到一起, 让他们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最后, 学校要积极创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适宜的教育模式总是可以培养出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 就是这样的。其实, 其他方面如政府政策、社会舆论、以及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的, 如何真正做到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还需要我们政府和教育者多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家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4) .

[2]葛海燕.论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出国与就业, 2011 (1) .

[3]田德新.美国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02 (21) .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篇10

一、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大学生自身方面

1.缺乏主动学习能力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遍, 以及义务教育阶段不太正确的学习习惯,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中缺乏主动去学习的动力以及方法, 对于自身的素质提升不够, 无法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的吸收到有效的资源和能力。主动学习在高校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学习是无法满足快节奏的科技与理念的发展的。

2.意识形态不正确

就现在大学生来说, 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急于求成, 找“大神”、抱“大腿”的现象普遍存在。这说明他们将利益极大化, 而没有看到创新创业的真真目的在哪里, 这种错误的类似认识还有很多。意识形态是决定人生和职业态度的最根本的原因, 错误的意识会决定产生错误的态度, 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 导致错误的结果。

3.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在如今生活水平提高的条件下, 很多大学生没有经历过艰苦朴素的岁月。很多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 缺乏了坚持下去的毅力, 遇到困难就放弃, 碰到挫折就沮丧, 这是很多创业者失败的主要原因。

(二) 学校方面

1.缺乏课内外的引导

现在很多高校都有类似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 但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却很少见, 即便是有, 也很少有学生去重视, 这是创新创业在高校环境里缺乏活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2.校企合作与学生的直接接触机会太少

众多的校企合作多在于学生招聘, 以及定制班的培养, 与低年级的学生几乎没有任何的接触, 所以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真正走进校园, 而是在校园边缘地带徘徊。

3.缺少资源与平台的提供

目前学生对于创业方面的知识和资源缺乏比较多, 同时具有了能力之后, 在有限的平台限制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学校在表面上具有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项目, 但并没有硬件的支持与机会的提供。

(三) 社会、政府及企业方面。

1.缺乏对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创业观的建立

在家长和社会现实的双重压力下, 很多的大学生不敢选择创业这条路, 选择求稳。这是在价值观以及创业观念上的一种不正确的引导。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必须让他们在思维和心理上接受和正确的认识创新创业。

2.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没有营造足够好的社会战场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普遍集中于校园、竞赛等, 与社会现实实际脱轨较远。社会的实际情况与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校园差距很大。很多在学校做的很好的创业项目一到社会上去就夭折了, 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二、关于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一) 大学生自身方面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创业观

在当代社会作为大学生, 依然很容易发生的现象就是迷失自己, 受到各种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 尤其是处于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 受专业特点、职业性质、家庭环境的影响, 观念会有很多次不同的转变, 因此, 努力的维持自己的职业观或世界观保持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 是最为重要的。在这一方面, 大学生可以经常对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测评, 或者从别人眼中看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以此来做一个评判, 培养自己的心态和能力。

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 提高主动吸取能力

学校和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资源, 比如图书馆, 比如课堂, 比如社会竞赛等等, 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去获取和整合资源, 以做到有限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而且要注重主动性。

3.注意信息的获取, 注重新媒体资源的利用

处于信息时代中, 如果掌握了最新的信息, 相当于长了看清世界的双眼, 而新媒体的利用和关注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种途径。目前在高校的微信平台、QQ、微博等, 以及传统的网页、电子图书馆等, 都是获取关于创新创业信息的特别方便的途径, 主动去利用这些工具, 及时的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动态, 了解自己正处于的状态, 以便于更好的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相关的缺陷改善。

(二) 学校以及社会方面。

1.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 传播相关信息

新媒体工具是当下最热门的信息传播工具, 而且也是受到大学生欢迎的交流工具, 利用微信、QQ、微博等形式, 最大化的在青年人当中传播关于创新创业的各方面的内容, 或提供资源, 或提供建议, 或提供平台, 深层次的将相关内容注入学生群体。

2.改革校企合作途径, 真正深入学生群体

校企合作在现在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 但是在某些高校, 已经有了较为有效的合作方式, 比如社团与企业直接合作, 企业与班级直接合作, 企业与个人直接合作等等, 这样的校企合作让个人的兴趣和企业的发展真正融合, 会有更好的发展效果。

3.学校落实本科导师制, 加强本科生与导师的交流

导师的专业性指导和人格魅力的影响, 对于本科生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培植具有十分强大的力量。本科生处于迷茫阶段以及选择阶段的时候, 常常缺乏相关人员的正确指导, 所以加强导师和本科生的交流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创新与创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分别从个人主观以及客观因素上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同时着重强调了校企合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了多层面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合作,思考

参考文献

[1]雷家骕.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 (2) .

[2]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 篇11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发展思路

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校企共育卓越园林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

G648.4

一、研究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之一。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组织管理水平、专业知识的转化水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也能促使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地方性高校,在进行双创教育中,既不能完全照搬其他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完全摈弃,应着眼现有的情况,借鉴其他高校的基础上,寻求自身的发展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思维、意识、综合能力等方面,通过校内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及与高校与企业联合共建等措施,实现创新创业的培养。黄林楠,丁 莉指出:创新是指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创新,创业是利用各种资源,洞察商业机会,形成创业产品,创业和创新是相互促进的,并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括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1]。周志成,周华丽指出创业教育是利用学校、社会、政府三方的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激发创造天性,具备创业技能的素质教育[2]。尚大军则指出创新创业的教育是一个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3]。刘畅强调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包含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首创精神和质疑能力、开拓精神和专业应用能力[4]。孙畅指出了创业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应对不确定环境并构建了创业课程体系。刘明、王渤、王杏周[5],文丰安[6],陈航[7]等人均包含着对创新创业多方面素质的培养。

三、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现实困难

地方性高校占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他们担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的重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环境下,以创新驱动引领经济发展成为企业的共识。在就业压力日趋严重的形式下,地方性高校要融入行业、企业的发展,必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但在现实情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面临诸多困难。

(一)人才培养方案难以实现创新創业的培养

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按照学校统一的固定模式,包含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目标和定位均围绕培养以专业技能和专业应用为中心,课程体系包含着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课程以及专业实践固定模式。学时学分有着一定的控制。这种突出了对专业知识认知过程的培养模式促进了专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面对专业人才竞争激励,面对着省属及重点高校的人才优势,面对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全面化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改变固有

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创新创业实践难以满足实现培养目的

地方性高校由于条件和资源有限,学生的创新创业主要分为二种模式,一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围绕自己创业内容,通过搜集创业知识、市场调查、咨询专业教师、接受短期创业培训等措施实施创新创业。二是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利用创业项目与企业开展合作。这两种模式实践具有片段化、零散性,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拓展不具有长效性和系统性,对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实现创业梦想影响不大。

(三)地方性高校双师型教师较为缺乏

创新创业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地方性高校由于受到地方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制约,引进具有具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教师创新和创业技能和经验较为缺乏,从事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更是缺指可数,这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影响较大。

(四)创新创业平台与企业结合度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和企业相结合,才使得其教育内容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智力成果的转化才容易被市场接受。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课堂教学所占内容较多,学生的实践依托于兴趣和教师的带领,自身的创业综合素质和能力难以提升。其次,地方性企业多属于小型企业,一些企业与高校合作意愿不强,另一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和重点院校的教师,使得地方性企业参与学校创新创业发展数量不多。

四、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建创新创业能力的模块化教育内容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自主创业。根据学生在学习階段的不同需求,围绕创新创业的意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开展由浅入深,由泛到精的教育。为此,创新创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依托市场、行业能力需求,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

(二)充分利用校内创业园的条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

高校要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获得最大的效果,须按照专业内容与市场需求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产业园。在创业园中建设有开展创新创业的设备和实践基地,并引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的项目的实施和运作。学校要给予企业较为优厚的条件,积极引入企业入驻校内创业园。作为学生来说,要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多与企业开展沟通,将专业知识及创新创业通识模块化内容相结合(表1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

(三)实施“双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推动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单枪匹马进行项目的实施很难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要把一些兴趣相近或是创业内容相近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每一组分工明确,且组内进行相互讨论,能够集大家的思维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的效果会明显好些。此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的教师来说,要积极的引进企业人员,增加双师型队伍的比例,要形成一个指导团队。团队协作对于分析和解决团队中出现的问题和决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及创新创业政策

对于高校来说,要设置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团队创业,依据创新创业的内容及规模设置不同等级的创新创业基金,满足学生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另外,积极的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将学生的项目进行积极的推广,寻求他们的支持。对于创新创业的老师和学生要加大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给予经济及其它方面的优厚条件,激发学生及老师的创新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2]周志成,周华丽.地方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理念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20):40-42

[3]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9):86--90

[4]刘畅.基于创造性学力理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管理,2015(4):247-251

[5]孙畅.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47-250

[6]刘明,王渤,王杏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多层次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80-81

[7]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与实践[J].,2011,35(5):12-14

[8]陈航.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J].教育评论,2015(9):72-73

作者简介:

在创新创业中共同发展繁荣 篇12

中俄青年企业家圆桌会议近期在哈尔滨举行。围绕“龙江丝路带”建设中的中俄青年创业合作和龙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中俄青年创业合作两个主题,中俄青年企业家们进行了主旨演讲、深入研讨与互动交流。

与会青年企业家们表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双方合作步入历史最好阶段,这也为两国青年加深交流、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企业家中最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群体,广大中俄青年企业家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龙江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互补优势,努力把创新理念转化为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中深化两国青年深厚友谊、推进两国贸易优化升级,为推动中俄两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增添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上一篇:录音报道的形式下一篇: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