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2024-05-11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共12篇)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篇1

一、收益评估法概述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的总称。收益法符合资产评估中将利求本的思路。该思路认为, 任何一个理智的投资者在购置或投资于某一资产时, 所愿意支付或投资的货币数额不会高于所购置或投资的资产在未来能给其带来回报的现值, 即收益额的现值。收益法利用投资回报和收益折现等技术手段, 把评估对象的预期产出能力或获利能力作为评估标的来估测评估对象的价值。根据评估对象的预期收益来评估其价值, 容易被资产业务各方所接受。因而, 从理论上讲, 收益法是资产评估中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之一。

在运用收益法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第一, 被评估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第二, 资产拥有者获得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也可以预测并可以用货币衡量;第三, 被评估资产预期获利年限可以预测。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认为,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 不具有实物形态, 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从该定义可以理解, 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强调能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 如果能够带来的经济利益大, 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则高, 反之则低。而资产评估中的收益法将资产的未来收益折现作为资产的价值刚好能满足上述需要, 因而从无形资产的定义出发, 收益法是无形资产最合适的评估方法, 当然也就是技术型无形资产最合适的评估方法。在该方法中, 涉及到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收益额和折现率等三个因素。本文主要就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收益额的确定问题开展研究。

二、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确定问题分析

(一) 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确定的原则

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是指技术型无形资产在评估基准日后的剩余收益年限。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确定要遵守两个原则。

第一, 考虑技术型无形资产各种寿命之间的联系, 视具体情况确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寿命。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寿命分为自然寿命、经济寿命和法定 (合同) 寿命。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自然寿命是指一项技术型无形资产从开始使用到最终淘汰的时间, 不涉及它是否能够有效产生超额收益。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是指技术型无形资产能够有效使用并创造超额收益的持续时间。一般来讲,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自然寿命和经济寿命没有直接和密切的联系,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自然寿命远远大于其经济寿命。在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中,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收益是由其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时间确定的, 所以自然寿命并不常用。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法定 (合同) 寿命是由法律或合同规定的, 由法律或合同规定了保护期。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和法定 (合同) 寿命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很多情况下,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短于法定 (合同) 寿命, 例如, 一项发明专利的法定寿命为20年, 但实际上技术更新一般在短短几年内就会完成, 原有的发明专利即使继续受专利法的保护, 实际上该技术已不具有先进性, 甚至已沦为落后技术, 不能再给其使用者带来超额收益, 这时该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就宣告结束。所以评估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该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

第二, 根据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损耗确定其经济寿命。由于技术型无形资产无实物形态, 因而它不存在有形损耗, 但存在无形损耗。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无形损耗有两种形态, 其一是新的、更为先进适用或效益更高的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出现, 使原有技术型无形资产贬值;其二是因为技术的传播面逐渐扩大, 其产品在市场、价格、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逐渐丧失, 而使技术型无形资产贬值。第一种损耗使新的技术型无形资产代替旧的技术型无形资产, 这样被替代的技术型无形资产同时丧失了价值和使用价值,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和自然寿命同时结束了。第二种损耗的出现, 表明技术型无形资产不再具有独占性, 其持有人不再获得超额收益, 其经济寿命结束了, 不能再作为技术型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但是, 它还具有使用价值, 并且还更加广泛地使用, 其自然寿命仍然存在。

(二) 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确定的方法

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确定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法定 (合同) 年限法。

在技术型无形资产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受到法律或合同的特定保护, 才会形成由企业控制的资产, 如专利技术, 所以法定保护年限就是它经济寿命的上限。合同规定有效期的情形也是一样。对于专有技术, 则主要考虑保密年限。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法定 (合同) 期限内是否还存在剩余经济寿命。由于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 评估师在评估技术型无形资产时应格外关注在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法定 (合同) 年限内能否带来超额利润。

2. 更新周期法。

根据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确定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年限。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有两种确定方法, 其一是产品更新周期。在一些高技术和新兴产业, 科学技术进步往往转化为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更新周期从根本上决定了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特别是针对产品的实用新型、产品设计等, 必然随着产品更新而更新。其二是技术更新周期, 新一代技术的出现必然替代现有的技术。采用更新周期法, 通常是根据同类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历史经验数据,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确定。

3. 剩余寿命预测法。

直接预测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经济年限。这种方法是根据产品的市场竞争状况、可替代技术的进步和更新趋势作出综合性预测。生命周期分析是较常采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导入期、快速成长期、增长减缓的成熟期、替代品出现后的衰退期及最后消亡或残存期。对有些技术型无形资产来讲, 其寿命周期仅仅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技术的导入期, 二是技术的残存期。技术型无形资产剩余寿命的确定需要评估师与有关技术专家、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专家共同完成。

三、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问题分析

(一) 企业收益的形式

1. 利润总额。在通常情况下不能采用利润总额来测算资产的价值。

2. 净利润与现金净流量。

将净利润作为收益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 缺点是由于企业折旧政策的不同会导致企业所实现的净利润缺乏可比性, 在企业无期限经营同时固定资产的折旧和其他长期资产摊销采用直线法情况下, 可以将净利润作为收益测算企业的整体价值。将现金净流量作为收益的形式, 符合资产经营中不断追加投资和收回投资的动态过程。同时不会由于企业折旧政策的不同而导致其缺乏可比性。

3. 息前税后利润与息前现金净流量。

企业净利润或现金净流量的还原值对应于企业的业主权益, 而扣除利息的还原值对应于企业负债形成的资产, 所以息前税后利润和息前现金净流量的还原值所对应的资产构成企业的权益资本价值与长期负债价值之和, 即企业价值内涵为企业全部投入资本价格。

企业整体资产评估中, 资产构成、评估值内涵以及收益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1。

(二) 企业收益形式的确定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 较常采用的收益类型是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 这两者的差异在于确定的原则不同, 前者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的, 后者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确定的, 从评估的角度出发, 现金净流量才是较合理的收益形式。现金净流量较净利润有如下优点:第一, 更准确地反映了资产的预期收益。第二, 现金净流量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净流量是动态指标, 它不仅是数量上的描述, 而且与发生的时间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净利润未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没有考虑现金流入流出的时间差异, 因而采用现金净流量比净利润更合理。

从理论上讲, 现金净流量更能反映资产的收益, 但目前在评估实务中较常见的是以企业的净利润作为收益进行评估, 主要原因是我国企业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历史较短, 企业对未来现金净流量较难预测, 因此在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中现金流量预测的基础比较薄弱。尽管如此, 将净利润作为收益形式应该说是一种过渡办法, 待条件成熟后, 应该用现金净流量取代净利润。

(三) 影响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的因素分析

影响技术型无形资产收益的因素有两大指标, 即技术的可能收益和技术的垄断性。

1. 技术的可能收益。

技术的预期收益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可能收益, 也就是企业以其技术优势为基础, 实现技术型无形资产商品化后的超额利润。影响技术可能收益的主要指标包括技术、环境、企业三个方面。

(1) 技术。技术是影响预期收益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技术优势和技术商品化速度。技术优势体现在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技术层次高, 与现有技术相比进步梯度大。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优势越强, 其市场竞争力就越强润。技术商品化速度就是技术开发周期与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技术型无形资产开发周期与生产周期短, 一方面企业可以更早地在市场上依靠技术优势取得更多技术收益, 同时还可以通过不断的产品更新换代来保证稳定的技术收益。

(2) 环境。环境对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收益影响比较大,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 将会增加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这里的环境主要指外部环境, 包括市场需求、社会技术进步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

(3) 企业。企业作为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所有者, 其技术实力、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都对预期收益产生影响。

2. 技术的垄断性。

收益高的技术型无形资产不一定能给企业带来高的实际收益。如果企业的技术型无形资产被其他企业模仿或窃取, 这项技术带来的收益就会被其他企业所瓜分, 因此技术的垄断性对技术收益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技术的垄断性可以通过技术、环境、企业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 技术。影响技术垄断性的技术因素有技术类别和技术超前性。技术类别是指技术属于产品技术或者属于工艺技术。产品技术凝结于产品的结构中, 技术信息随着产品投放市场而公开, 容易被其他企业模仿, 失去垄断性。工艺技术凝结于企业的设备、工艺流程或被关键技术人员掌握, 一般属于专有技术, 技术较难流出企业, 企业拥有较稳定的垄断地位。

(2) 环境。环境包括竞争环境和法律环境。竞争环境因素主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实力。法律环境是指社会法制化程度, 也就是知识产权等法律保障制度是否完善, 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 专利产品技术的模仿期平均为2.63年, 而非专利产品技术的模仿期只需要1.98年。

(3) 企业。包括企业采取的技术保密工作以及企业的技术转让情况。在技术开发、产品的生产销售等过程中, 企业重视保密工作可以降低技术型无形资产被窃取的风险, 巩固技术的垄断地位。随着企业间的技术转让, 技术信息就会流入市场, 随着转让次数的增加, 技术秘密公开的可能性就会相应增加, 并且直接危及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垄断性。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篇2

一、无形资产成本及其特性

《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30条:对占有单位的无形资产,区别下列情况,评定其价值:1.外购无形资产,根据购入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2.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无形资产,根据无形资产形成时所需实际成本及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评估价值。3.自创或自身拥有的未单独计算成本的无形资产,根据该项无形资产具有的获利能力,确定其评估价值。

无形资产成本指无形资产研制或取得、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无形资产按照其来源渠道可以分为外购和自创两种类型,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是由买价和购置费用两部分构成的;自创无形资产成本一般包括材料费用、工资费用、专用设备费用、咨询鉴定费用、培训费、差旅费、管理费、技术服务费等项。

二、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是指在现时市场条件下,重新创造或购置全新无形资产所耗费的全部货币性支出的总额。由于企业无形资产的来源不同,其重置成本的成本项目、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亦不同。

(一)外购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包括买价和购置费用。一般企业都有无形资产购置的原始记录资料,即使无账面记录资料,亦可找到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1)有账面记录资料时,采用物价指数法即以账面历史价格为基础,乘以自购置日至评估日的物价指数,将账面历史成本调整为重置成本。其公式为: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无形资产账面成本×无形资产评估日物价指数

按物价指数确定重置成本时,关键的问题是物价指数的确定。从无形资产成本构成来看,主要有物质消耗费用和活劳动消耗费用,不同的无形资产,两类费用的构成相差很大。(2)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采用市价类比法。评估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时,若无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历史成本资料,可搜集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资料,并根据无形资产的功能以及技术先进性和适应性进行调整求得现行购买价格。

(二)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自创无形资产成本是由企业创造或研制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质资料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组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自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的确定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账面历史成本法。自创无形资产有账面历史成本资料时,可以账面历史成本为基础,乘以相应的物价指数求得重置成本。无形资产重置成本为无形资产历史成本与自创立日至评估日物价指数之和。(2)财务核算法。无账面历史成本的自创无形资产可按该项无形资产创立时实际发生的材料、工时消耗的数量以及现行价格和费用标准,确定其重置成本。

无形资产重置成本=物质资料实际消耗×现行价格+实耗工时×现行费用标准

由于无形资产属创造性智力成本,因此不能原样重置,其重置成本只能是复原重置成本,故上式中物质资料消耗量以及工时消耗量均按当时创立无形资产发生数计算,而不能按现行标准计算。(3)市价调整法。若市场有与自创无形资产相似的`无形资产交易时,可按市场同类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以及自制成本与售价的一定比率调整,求得自创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同类无形资产市价×成本售价系数式中:成本售价系数可根据本企业有代表性的已出售的无形资产的自创成本与售价的加权平均比率求得。

三、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影响因素分析

重置成本法评估的是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净值,其数额是由无形资产重置成本和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决定的。而无形资产成新率又是由无形资产的损耗决定的,因此,确定无形资产的成新率,必须研究无形资产的损耗。无形资产的损耗是指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技术进步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无形资产价值的降低。通常可以分为无形资产时效性陈旧贬值、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三种情况。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对无形资产贬值的确定,是根据考虑三种贬值因素的综合成新率测定的。

无形资产综合成新率=尚可使用年限/(实际已使用年限+尚可使年限)×100%式中:实际已使用年限较易确定;尚可使用年限,指无形资产能够为经营主体带来超额收益的年限,但是它不是指法定保护年限。在实际评估业务中,尚可使用年限可以采用下列方法确定:(1)专家对经济寿命预测法。该方法是通过聘请有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对被评估无形资产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以及技术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确定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2)技术更新周期法。该方法是根据同类无形资产的技术更新周期,确定被评估无形资产的更新周期,从中扣掉无形资产已使用年限,便可得到无形资产的尚可使用年限。

四、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适用性探讨

(一)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在无形资产评估中,单独使用重置成本法是以摊销为目的的无形资产评估、工程图纸转让、计算机软件转让、技术转让中最低价格的评估、收益额无法预测和市场无法比较的技术转让等。而更多的场合是重置成本法与收益法结合使用,如用于专利权、专有技术和整体无形资产的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大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当评估价格中重置成本部分远小于收益部分时,可以单独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

(二)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无形资产重置成本法的局限性表现为:(1)无形资产的成本问题。以成本作为评估依据的基本条件:一是成本能够识别;二是成本能够计量。识别和计量的成本可以是被评估商品本身的成本,也可以是相同商品的再生产成本。为了排除贬值、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成本一般以再生产成本为计量对象。(2)在实际操作中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商誉、权利类和关系类无形资产的评估,由于其成本不能识别,也不能计量,因此,不适宜用重置成本法。

对标识形态类无形资产的评估。标识形态类无形资产包括商标、服务、标记、名牌等,最典型的商标,一般认为其创造成本是商标的设计费、注册登记费等,这些成本都很低,如果用成本法进行评估显然是与其实际价值相背离的。反映商标价值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使用该商标所生产的商品的质量、信誉和其社会形象,因此,不适宜用重置成本法。

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 篇3

第一条为规范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行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或者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能持续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无形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第四条涉及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水域使用权等的评估另行规范。

第五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六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与无形资产价值估算相关的其他业务,可以参照本准则。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七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资产评估基本准则,并考虑其他评估准则的相关规定。

第八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具备无形资产评估的相关专业知识及评估经验,具备从事无形资产评估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九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得以预先设定的价值作为评估结论。

第十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充分考虑评估目的、市场条件、评估对象自身条件等因素,恰当选择价值类型。

第十一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获取充分信息,并确信信息来源是可靠的,利用的信息是恰当的。

第十二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合理使用评估假设和限定条件。

第十三条当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缺乏执行特定评估业务所需的特殊专业知识和经验时,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协助工作,但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确信专家工作的合理性。

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对评估过程中所引用的专家意见或者专业报告的独立性与专业性进行判断,恰当引用专家意见或者专业报告。

第三章评估对象

第十四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接受无形资产评估委托时,应当要求委托方明确评估对象,应当关注评估对象的权利状况及法律、经济、技术等具体特征。

第十五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根据具体经济行为,谨慎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单项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组合。

第十六条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客户关系、特许经营权、合同权益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第十七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要求委托方根据评估对象的具体情况与评估目的,对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分离或者合并,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恰当进行单项无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组合的评估。

第十八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关注评估对象的产权因素、获利能力、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有效期限、法律保护、风险因素等相关因素。

第四章操作要求

第十九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明确评估对象、评估目的、评估基准日、评估范围、价值类型和评估报告使用者。

第二十条无形资产评估目的一般包括转让、许可使用、出资、拍卖、质押、诉讼、损失赔偿、财务报告、纳税等。

第二十一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一般应当关注以下事项:

(一)无形资产权利的法律文件、权属有效性文件或者其他证明资料;

(二)无形资产是否能带来显著、持续的可辨识经济利益;

(三)无形资产的性质和特点,目前和历史发展状况;

(四)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和法定寿命,无形资产的保护措施;

(五)无形资产实施的地域范围、领域范围、获利能力与获利方式;

(六)无形资产以往的评估及交易情况;

(七)无形资产实施过程中所受到国家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资产的限制;

(八)无形资产转让、出资、质押等的可行性;

(九)类似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信息;

(十)宏观经济环境;

(十一)行业状况及发展前景;

(十二)企业状况及发展前景;

(十三)其他相关信息。

第二十二条无形资产一般与其他资产共同发挥作用,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分析所评估无形资产的作用,合理确定该无形资产的价值。

第二十三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关注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经营条件、生产能力、市场状况、产品生命周期等各项因素对无形资产效能发挥的制约,关注其对无形资产价值产生的影响。

第五章评估方法

第二十四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根据评估目的、评估对象、价值类型、资料收集情况等相关条件,分析收益法、市场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择一种或者多种资产评估方法。

第二十五条注册资产评估师使用收益法时应当:

(一)在获取的无形资产相关信息基础上,根据被评估无形资产或者类似无形资产的历史实施情况及未来应用前景,结合无形资产实施或者拟实施企业经营状况,重点分析无形资产经济收益的可预测性,恰当考虑收益法的适用性;

(二)合理估算无形资产带来的预期收益,合理区分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所获得收益,分析与之有关的预期变动、收益期限,与收益有关的成本费用、配套资产、现金流量、风险因素;

(三)保持预期收益口径与折现率口径一致;

(四)根据无形资产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及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合理估算折现率,无形资产折现率应当区别于企业或者其他资产折现率;

(五)综合分析无形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法定寿命及其他相关因素,合理确定收益期限。

第二十六条注册资产评估师使用市场法时应当:

(一) 考虑被评估无形资产或者类似无形资产是否存在活跃的市场,恰当考虑市场法的适用性;

(二)收集类似无形资产交易案例的市场交易价格、交易时间及交易条件等交易信息;

(三)选择具有合理比较基础的可比无形资产交易案例,考虑历史交易情况,并重点分析被评估无形资产与已交易案例在资产特性、获利能力、竞争能力、技术水平、成熟程度、风险状况等方面是否具有可比性;

(四)收集评估对象以往的交易信息;

(五)根据宏观经济发展、交易条件、交易时间、行业和市场因素、无形资产实施情况的变化,对可比交易案例和被评估无形资产以往交易信息进行必要调整。

第二十七条注册资产评估师使用成本法时应当:

(一)根据被评估无形资产形成的全部投入,充分考虑无形资产价值与成本的相关程度,恰当考虑成本法的适用性;

(二)合理确定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无形资产的重置成本包括合理的成本、利润和相关税费;

(三)合理确定无形资产贬值。

第二十八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对同一无形资产采用多种评估方法时,应当对所获得各种初步价值结论进行分析,形成合理评估结论。

第六章披露要求

第二十九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在履行必要的评估程序后,根据《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编制评估报告,并进行恰当披露。

第三十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披露必要信息,使评估报告使用者能够合理理解评估结论。

第三十一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说明下列内容:

(一)无形资产的性质、权利状况及限制条件;

(二)无形资产实施的地域限制、领域限制及法律法规限制条件;

(三)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前景;

(四)无形资产的历史、现实状况与发展前景;

(五)无形资产的获利期限;

(六)评估依据的信息来源;

(七)其他必要信息。

第三十二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说明无形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及其定义。

第三十三条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明确说明有关评估方法的下列内容:

(一)评估方法的选择及其理由;

(二)各重要参数的来源、分析、比较与测算过程;

(三)对初步评估结论进行分析,形成最终评估结论的过程;

(四)评估结论成立的假设前提和限制条件。

第七章附则

技术型无形资产界定问题分析 篇4

技术型无形资产是指含有技术内容的无形资产。技术型无形资产可以分为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工业版权三类, 本文主要研究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的界定。技术型无形资产是由直接载体 (技术方案、证书、图纸等) 或间接载体 (与技术有关的有形资产) 来体现的技术产品或商品、智能形态的技术成果和其他与技术有关的权利构成。一般来讲, 技术型无形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 劳动成果的创造性。

技术型无形资产是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使用一般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般来讲, 技术型无形资产越复杂, 技术水平越高, 其潜在的价值也就越大。

(二) 研制与生产的一次性。

技术型无形资产是智力劳动的产物, 研制成功后, 只需依靠知识的传播, 就可以重复多次地为不同的使用者使用, 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 所有权的垄断性。

技术型无形资产归某一所有者所有, 其所有者可以通过法律形式, 或通过保密措施达到垄断的目的。技术型无形资产是无形的, 是以信息形式存在的, 易于传播和转移, 技术型无形资产采用法律上的保护或保密手段, 使其具有垄断性以保护技术所有者的权益。

(四) 价值的模糊性。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具有模糊性, 不易被直接感觉。

(五) 时效性。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使用时效是由其寿命周期决定的。一方面, 受技术本身寿命周期的制约;另一方面, 其使用期限还受到市场需求状况的影响。

(六) 价值形成与补偿的特殊性。

技术型无形资产由于其形成过程和生产成本具有生产的一次性、劳动创造性、成本模糊性等特点, 其价值补偿有别于一般商品, 基本上不存在平均部门成本, 其价值量不能以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单一的衡量尺度, 而往往以技术型无形资产所能带来的超额利润来衡量。

(七) 转移的复杂性。

技术型无形资产转移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易过程的复杂性, 在技术型无形资产交易中, 买方往往需要经过对技术的评价、市场调查预测、可行性研究等过程, 以全面了解和确认经济效益;二是交易形式的多样性, 由于技术型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 以及技术型无形资产使用上的“共享性”, 一项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并不因使用者的增多或使用次数的增多而降低其使用价值。

(八) 经济寿命周期的空间差异性。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存在的技术水平的差异, 使得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寿命周期往往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在经济发达国家已处于成熟或衰退阶段的技术, 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可能仍属于成长阶段的技术, 也就是说,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寿命周期及其发展阶段具有空间差异性。

二、对技术型无形资产界定的分析

(一)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判断依据。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判断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对其判断与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法律方面, 技术型无形资产是否受法律的保护, 保护类别, 保护年限等。二是技术方面,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它的理论水平、难度、新度, 在国内外同类技术中的水平层次;国际国内获奖、鉴定情况;替代技术的研究进展, 该技术可持续年限等。三是经济方面, 使用该技术后的生产效果: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 能否引起成本节约, 能否提高产品质量。经营效果:产品价格是否提高, 销售量是否增加, 竞争力是否加强等。四是社会贡献方面, 技术型无形资产是否符合国际科技发展方向, 对环保、节能有无影响, 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无贡献以及换汇情况等。

(二) 从能否带来未来收益方面判断技术型无形资产。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的获利能力。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形成无形资产且都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技术并非就是天然的无形资产。技术成为无形资产的条件是技术要具有未来的获利能力, 而获利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评估值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型无形资产的价值是由其具有的未来获利能力可实现部分决定的。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价值的高低除了与其具有的获利能力相关外, 还与其潜在获利能力转化为现实获利能力的条件有关。尽管技术型无形资产具有未来的获利能力, 但这个能力的发挥要借助于有形资产。技术型无形资产发挥作用所依据的有形资产的数量、规模、水平等, 都影响技术型无形资产作用的发挥和获利潜力的实现。例如, 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只有借助于设备和其他的生产经营条件, 才能发挥其价值, 否则, 该技术只能算做一个潜在的资产。因此在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中, 必须将技术型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结合起来, 综合考虑未来获利能力的可实现程度, 否则评估值就会出现偏差。

(三) 专利技术的确认。

专利技术的确认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专利权的有效性;其二是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1. 有效性。

专利技术凭借法定的垄断权, 为特定的权利主体带来经济利益。对专利技术的有效性分析, 就是对专利权的核实, 也就是判断专利技术在评估基准日是否享有法定的垄断权。对专利技术有效性的判断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 核实该专利是否存在, 是否为有效专利。要鉴定专利是否存在和有效, 应首先检查《专利证书》、《权利要求书》、《专利说明书》等。但是不能仅凭《专利证书》确定专利的有效性。《专利证书》虽然是专利技术的法律凭证, 但是在授权后, 专利权可能会因某种原因而失效, 如因未交年费或经过无效程序都可能导致丧失专利权。根据我国专利制度的规定, 失效后的《专利证书》国家并不收回, 而是在《专利公报》上公告作废, 但作废的专利证书仍然保留在原专利权人手中。所以不能仅凭《专利证书》证明专利存在性和有效性, 评估师应要求委托方提供有关专利管理机关的确权证明, 或通过检索, 确认该专利权的法律状态是否有效。

第二个方面, 核实专利是否具有专利性。这个方面主要是针对实用新型专利。由于我国对实用新型专利实行“初步审查”制度, 很多已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并不符合专利法的实质性要求。因而, 即使是有效的实用新型专利, 仍有可能并不具备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经过无效程序后, 丧失专利权。因而评估师在评估实用新型专利时, 关键应对其专利性进行判断, 确信其属于有效的专利权, 再将其作为技术型无形资产进行评估。

2. 保护范围。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 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是专利权垄断的边界, 即专利资产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确定的。因此需要通过对专利权利要求书进行分析, 确定它的保护范围。评估师在进行专利技术评估时, 只能按照委估技术实际获得的保护范围进行, 而不能依据公告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评估师在评估专利技术时, 要分析权利要求书记载的保护范围, 确定是否存在侵害他人在先权利的情况, 最后确定委估技术的实际保护范围。评估师在做上述工作时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

(四) 专有技术的确认。

专有技术一般是指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有实用价值 (经实践证明) 的技术秘密和特有经验, 或者是其总和。由于专有技术具有保密性, 对专有技术合法控制的有效性、垄断性及其使用价值和收益能力不像专利技术一目了然, 专有技术型无形资产确认采用的是间接方式。

1. 通过委托方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判断专有技术的存在性。

在专有技术评估中, 委托方为了证明技术的存在, 一般要向评估师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省、部级以上权威机构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或权威专家鉴定书等证明文件;该技术的实质性说明材料;技术保密方法和措施的说明;有关法律性文件等。评估师对上述资料进行审核, 可以从一个方面判断专有技术是否存在。

2. 从委托方采取的保密措施的有效性判断专有技术的存在性。

企业要维持专有技术的垄断性, 需要通过良好的保密措施来实现。评估师应了解企业所采取的保密措施及其有效性, 向有关专家了解该类技术的发展情况和该项技术的扩散情况, 判断专有技术是否存在。

3. 从技术的应用效果判断专有技术的存在性。

对权利主体来讲, 拥有某项专有技术可以提高产品品质、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的产销量等。评估师可以通过对应用委估技术的产品或企业的经营、销售情况进行分析, 判断专有技术是否存在。

无形资产评估报告 篇5

地 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大众嘉园9号楼203室

邮 编: 150060

专利 名称: 超强纤维固定式隐形义齿的制作方法

专利申请号: CN10009606.2

公 开 号: CN1676109

公 开 日: 2005.10.05

一、评估目的

为专利项目“ 超强纤维固定式隐形义齿的制作方法”进行技术入股或技术转让、合作,提供价值参考依据。

二、评估范围和对象

专利权方: 苏浩

专 利 号: ZL CN200510009606.2

主分类号: A61C13/00

三、专利说明

超强纤维固定式隐形义齿的制作方法。现有的缺失牙齿的镶复常采用两侧基牙戴冠套的方式,不但需磨备两侧基牙,而且影响两侧牙齿的美观,并且由于金属套和齿之间易产生缝隙,无法在刷牙的时候进行清洗,引起牙的腐蚀。活动义齿,产生口内异物感,伤害基牙,且取代不便。超强纤维固定式隐形义齿的制作方法,其组成包括:在义齿相邻两基牙远、近中面上制备特殊几何体微创豁洞,将超强纤维折回的弯曲端插入到所述的洞中,灌入树脂进行固定,以所述的超强纤维的引出端为骨架制作义齿基底,在所述的基底上制作义齿。本发明的方法用于单个或者部分多个义齿的制作。

四、评估基准日

本项目评估基准日是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资产评估中的一切取价标准均为评估基准日有效的价格标准,考虑评估基准日尽可能与本次评估目的的实现日接近,加快转让工作等因素,经协商,确定评估基准日为11月18日,该评估基准日的评估结果能准确反映资产本身的价值。

五、评估原则

根据国家财政部有关法规,评估中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及其他一般公允原则。

(一)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在评估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采取符合实际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得出合理、可信、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

(二)坚持独立的原则:在评估工作中,排除一切干扰,确保资产评估资料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采用科学的评估程序和方法,依照财政部颁发的《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中的基本原理,指导评估操作,科学、合理地进行资产评定和估算。

本次资产评估,我们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和资产评估操作规范要求,严格遵循以上基本原则,对项目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维护资产相关各方合法权益。

六、评估依据

(一)主要依据

1.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有关无形资产评估的相关法则;

2. 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机构管理办法;

3. 国际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信息库;

4. 《外商投资财产鉴定管理办法》;

5. 美国《国际资产评估总览》;

6.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7. 中国《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91号令,1991年);

8. 中国《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资办发[1992]第136号);

9. 《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5月7日发布);

10. 《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财评字[]91号)。

(二)经济行为文件

《资产评估委托合同》

(三)取价标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产评估司编制的版《全国资产评估参数资料选编》;

七、评估方法

按照目前国内外对专利技术评估的惯例,定量分析专利价值的方法一般有:成本法(根据开发专利技术所耗费的成本来确定专利的价值)、市场法(根据市场上同类专利技术的成交价格来确定专利技术的价值)和收益现值法(根据专利技术未来带来的预期超额收益来确定其价值)。

一般而言,技术无形资产的研发成本与其价值没有直接对应关系,因此本次分析不采用成本法,也不使用市场法。本次分析选用业界常用的收益现值法。

所谓收益现值,是指专利资产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预期超额收益(本次分析中选用净现金流量)按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当前价值(简称折现)的总金额。

专利的超额收益一般按利润分成确定,即按投资项目收益的一定比率确定。

计算公式:

其中:

P:分析值

a:超额收益分成率

r:所选取的折现率

Fi:第i年项目收益值

n:收益年限

收益年限的确定

专利技术的寿命分自然寿命、法律寿命和经济寿命。自然寿命是指专利技术被新技术替代的时间,法律寿命是法律保护期限,经济寿命是指专利技术能够带来超额经济收益的期限。

通常,专利技术的自然寿命远远超过它的经济寿命。专利技术的收益期限取决于超额经济寿命,即能带来超额收益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专利技术的经济寿命比法律寿命短,例如,一项发明专利的有效期为,但实际上技术更新一般在短短几年(5~)就会完成,原有的发明技术即使继续受专利法保护,但因其已不再具有先进性,不能再为所有者带来超额收益,此时,拥有者会主动放弃该专利技术,说明它的经济寿命宣告结束。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估价;无形资产确认

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产生的价值越来越明显。许多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也明显小于其市场价值,股票市场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那些没有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这也日益显露出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以及无形资产合并的重要性。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定义,对上市公司鼓励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中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现如今中国会计准则正在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背景下。无形资产的确认和估价对于所有企业合并将成为一个挑战。

购买价格分配的首要条件是合并过程的透明度以及对无形资产确认和估价,最后将剩余的净值归于商誉。无形资产的摊销通常在20年以上,但在某些情况下无形资产的经济年限很不确定,因此就没有被摊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允许商誉的摊销,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将会导致年度报告利润的减少。因此,公司要仔细确认和计算无形资产并且保证无形资产确认和计算的完整性的同时独立于商誉。许多学者有这样一个观点,在现在的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准则下。商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不同的无形资产的集合体,不能提供关于资产投入价值的有用信息。

新的会计准则从商业和会计的角度对所有的交易都有作用。笔者最近收集了一些资料进行了一些对购买价格的分配,认为以下几点在确认和估价无形资产的时候应该被考虑到。

一、无形资产的确认

国际财务报告提供了一些关于商业合并的说明性的例证以解释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确认独立于商誉,并且提供无形资产的价值的可靠的计量。要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一个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必须是可以辨认的而且来自于契约或者其他的法定性权利或者具有可分离性。这些例证不是很详尽的,但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来解释无形资产的分类,这些例证分为5类(见表1)。

确认过程是很重要的。基于经验来讲,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必须要以特定情况为基础单独分别确认和估计。

二、无形资产的估价方法

在无形资产确认之后。下一步就是决定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关于无形资产公允价值决定的一些指导,然而主要的估价运用方法如下:

(一)市场法

通过参照最近在同类市场上发生的交易或者可比较的资产来对无形资产进行估价。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关于公允价值最好的证据,因为它依靠的证据来自于实际的市场交易,然而完全的无形资产买卖交易很少,交易的细节也很少可以利用。而且很难保证估价的无形资产和市场上交易的无形资产是十分可比的。因此这个方法在实际中是很难被运用的。

(二)收益法

以拥有资产所有权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为基础来对无形资产进行估价。

收益法针对的是以现有的条件来确认和计量无形资产未来收益。我们已经运用这种方法来评估商标、客户关系、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基于无形资产估价的收益有两个不同的内容:确认、分离和量化可归于无形资产的现金流量(或收益);对这些现金流量(或收益)进行资本化。

主要的收益法是减少使用费法和额外收益法。减少使用费法是一种基于估计公司如果不拥有所有权而使用一项无形资产将要付出的价格的方法,如果公司拥有所有权那就是不需要付出使用费而节约的成本。额外收益法是基于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其产生的收益的现值。其他资产的合理回报率以外的收益也归于无形资产的收益。

(三)成本法

通过估计无形资产的投入或者可代替成本来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成本法是用来对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进行估价。以成本为基础的方法必须谨慎地运用,因为这种无形资产的重置或者可代替成本不是必要的正确反映未来该资产的价值。然而,成本法对于估价来说是一个有用的基准。

具体运用这些估价方法时要根据不同行业的资产的种类,可利用的数据以及特殊的环境来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估价问题

从经验来讲,一般的问题包括:

无形资产的确认。关于获得的主要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无形资产的确认导致许多争论。

选取合适的估价方法。虽然市场法在运用的时候是最好的,但如果缺少市场证据就意味着收益法更加经常被运用。

适当假设的决定需要主观的经验和判断。

对于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主要的问题之一是对每一个或者每一种无形资产选取适当的经济年限。一些无形资产,如强势的品牌名称也许有一个相当长的或者甚至无法确定的经济年限。其他的无形资产,如客户关系或者客户数据也许在一个更短的年限内摊销。

基于参照市场来确定使用费率范围的程序要求更加严谨,因为使用费率细微的变化将会导致无形资产价值巨大的变化。

资本成本的决定需要主观经验和判断。资本成本应该与被评估无形资产的风险和报酬相协调。

必须仔细地进行回顾检查,这将影响无形资产的价值以及未来的减值。

避免重复计算两个或多个产生同一收益的无形资产,如有名的商标和潜在的技术。

对每股收益的影响。减少的摊销费用首先将增加每股收益,然而国际财务报告规定的每年的资产减值将导致收益的减少。如果来自于个别品牌或者个别客户的收入少于初始计划,那么适当的减值是必须的。

确认无形资产的长期反映。一个品牌在获得后发生了变化,将导致显著性的减值。

税收反映。分情况对待是必须的,集团公司的成员公司谁使用了无形资产,谁将负担相应的费用。

在合并过程中涉及到的公司需要外部咨询机构来对购买过程中的无形资产进行估价和核算。

四、无形资产估价步骤(见图1)

五、总结

无形资产的估价从会计核算和商业角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随着企业变得更加以科技为基础。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增加的贡献比例也逐渐上升。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促使交易者知道他们真正所购买的。任何超过有形净资产以外的费用将会遭到争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证在合并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合并结果可以重新评估。给出这些新准则的解释,企业应该把确认和估价无形资产作为在完成交易前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应该考虑所确认和估价的结果以达成最终购买价格。交易者需要考虑其所竞价的无形资产是否可以合计达到最终购买价格。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分析 篇7

一、文献回顾

(一) 外国文献

无形资产一直是会计研究的热点领域, 近来的研究更加注重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中所扮演的角色, 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企业价值相关性。例如, Halletal (1998) 的研究发现专利权的引用次数与企业市值密切相关;Ely和Waymire (1999) 研究了已确认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者发现已确认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 但是在投资者眼里, 资本化的无形资产没有有形资产重要。

(二) 国内文献

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研究相对滞后。薛云奎和王志台 (2001)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作用, 及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其结果表明, 无形资产与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且无形资产的相关系数大于有形资产的相关系数;邵红霞和方军雄 (2006) 研究无形资产明细分类构成与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陈兴华和陈旭东 (2010) 在研究信息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中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 无形资产的存量和增量都与企业营业利润存在微弱的负相关性;王轶英和王书林 (2010) 研究表明, 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正贡献作用显著, 但在新会计准则下, 无形资产对业绩贡献率有所下降。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以及信息披露的现状如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行业中, 无形资产的明细分类比重是否与国外同类公司趋同呢?无形资产有没有发挥出国外同行业公司所起的作用呢?为了明确上面所提到的各种问题, 本文参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 选择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以2009-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数据为观察值。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样本选取时剔除了样本数据不全以及三年期间净利润为亏损的公司。最终获得79个有效样本。本文数据均来自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XCEL和统计软件SPSS。

三、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的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鉴于本文的研究需要以及目前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披露所存在的局限性, 将无形资产划分为土地使用权、技术类无形资产以及其他三个部分。其中, 技术类无形资产内容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软件等;其他包括:商标权、著作权、许可权等。表1列示了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分别占总资产的百分比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三年来该行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保持稳定, 均值始终维持在3%左右的水平, 而中位数水平也一直在2%左右。相反, 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均值大于无形资产的比重, 数值达到了11%左右, 但是固定资产的最大值却远大于无形资产, 2011年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最大值达68%, 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区别于其他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的是, 在个别情况下, 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会超过20%。但是这也与国外同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50%-60%的情况相去甚远。表2是近三年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内部组成具体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 在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的内部结构中, 从均值角度看, 技术类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 三年的均值比例都超过了无形资产总额的一半;而土地使用权所占比重小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这与其他行业无形资产的比重情况有所区别;从中位数角度来看, 土地使用权所占比重与技术类无形资产相差不多。

虽然, 这样的情况好于其他行业无形资产的组成状况, 但是与国外相比, 相去甚远。且依据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附表的披露, 我国上市公司技术类无形资产自己研发为少数, 多数为外部购买所得。而根据大量研究表明, 企业的研发费用与企业价值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可见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发展仍是任重而道远。

(二) 回归分析

1. 研究设计。

为研究无形资产在信息技术行业所产生的作用, 本文参考Aboody、Barth&Kasznik (1999) 及Aboody&Lev (1998) 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 以及薛云奎、王志台 (2001) 研究中所设计的模型, 构建模型 (1) 来检测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

其中:OPINC表示公司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 反映公司主营业务的经营业绩指标。选用主营业务利润作为衡量无形资产对公司业绩所起作用的被解释变量, 主要是考虑到无形资产主要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并且剔除了其他业务收支与营业外收支项目和所得税的影响;PPE表示公司年末的固定资产净额;INTAN表示公司t年末的无形资产净额;MB是公司的净资产倍率, 即市净率, 主要控制公司的潜在的风险和成长性影响;ASSET表示t年末公司总资产的对数, 主要控制公司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另外, 为研究无形资产不同内部分类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度, 本文参考邵红霞、方雄军 (2006) 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及Ohlson (1995) 的剩余收益定价模型, 构建模型 (2) 来检验土地使用权和技术类无形资产对于企业价值的贡献度。

其中:MV表示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在t+1年4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市场价值。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显示, 每年的4月是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法定时期, 假定市场是有效的, 那么有理由相信4月底的股价已经完整吸收了公司的会计数据的信息, 能更好地体现企业价值;Intan-Lright表示t年末公司的土地使用权;Intan-Tech表示t年末技术类无形资产;Intan-Other表示t年末除土地所有权和技术类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无形资产;Eps是t年末公司的每股收益。

2. 研究假设。

基于现有理论认识, 一般企业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无形资产, 而信息技术行业则是例外, 因为信息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以知识、科技等无形的资本投入为支撑的。因此, 提出假设1:在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作的贡献要高于固定资产。

表3列示了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固定资产与主营业务利润回归分析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模型拟合度平均在90%左右, 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高, 回归结果的可信度良好。自变量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回归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 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三年无形资产的回归系数均大于固定资产, 且无形资产的T值相对来说更加显著。由此可知, 无形资产对于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度要大于固定资产, 从而证明假设1。

依据前文的无形资产分类, 可将无形资产分为土地使用权、技术类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而按国外同类企业数据分析, 只技术类无形资产一项, 就对企业价值有着巨大影响。因此, 提出假设2:信息技术行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具有价值相关性, 而土地使用权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表4列示的是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无形资产内部组成成分价值相关性的回归分析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三年模型拟合度平均在80%左右, 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 回归结果可靠。从回归系数看, 所有自变量都通过了T值检验, 土地使用权和其他无形资产与企业价值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技术类无形资产三年中有两年却与企业价值存在负相关关系, 对企业价值起了抑制作用。

从表4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论与本文先前假设完全相反, 也质疑了邵红霞、方军雄 (2006) 所研究的结论:高新技术行业, 土地使用权不仅无助于提高当期股价, 相反导致股价下降;技术类无形资产和其他无形资产与股价显著正相关。本文研究结论中, 土地使用权的回归系数高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说明投资者对于土地使用权变动影响的期望要高于技术类无形资产。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企业价值是靠土地使用权提升的。究其原因:首先, 信息技术行业技术类无形资产含金量低且没有充分利用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类无形资产, 且大多数技术类无形资产并非自我开发, 而是属于企业外购取得, 这一部分无形资产虽然能够给企业带来一部分收益, 但却无法为提升企业价值提供支持。其次, 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今的房地产市场状况, 土地作为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而大受欢迎, 企业倾向于持有大量土地来投资增值, 而投资者也普遍认为企业的土地投资能够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财富, 愿意高估企业价值, 所以信息技术行业的价值也较依赖于土地。

摘要:本文以2009-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为样本, 研究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考察无形资产内部分类关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发挥了重要影响;企业价值主要依靠土地使用权支撑, 而技术类无形资产没有提供理所当然的支持。

关键词:无形资产,经营业绩,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薛云奎, 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1, (11) .

[2].邵红霞, 方军雄.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价值相关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06, (12) .

[3].陈兴华, 陈旭东.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研究[J].财会通讯, 2010, (4) .

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研究 篇8

一、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特征

1. 地位显著提高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尤其像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大小。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由此看来,高新技术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入大小逐渐成为衡量高新技术企业自身价值的主要标准之一,企业自身的规模和有形资产重要性则要远远小于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是无可替代的,在高新技术企业资产中占据主体地位,需要寄予更高的关注。

2. 对技术和知识投入要求更高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身处于技术和知识双重密集的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技术和知识更新频率较快,需要企业具备更高的创新力,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站在行业的最前端。基于此,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对技术和知识的投入是必然选择,这种高投入并非是仅仅局限在资金投入方面,更加注重高科技和智慧结晶的投入。在这个新产品开发期间,相关技术人员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方案,提出更加有效、新颖、独特的方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3. 承担的风险较大

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自身知识和技术密集,所以在不断加大对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中,相应所承担的市场风险也在不断攀升,还包括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速度较快,相应的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沉重的风险。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面临着严峻的技术淘汰风险,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市场风险则是高新技术企业无法通过资产组合和变动而消除的风险。诸如,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宏观经济形式变动以及财税改革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安全。

二、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无形资产投入不足

在新技术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结果如何是很难成功预测的,即便是产品开发成功,在后续投入到市场中,也不确定是否能够被市场所接受、容纳,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如果市场不接纳,则需要继续优化和创新,增加投入。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投入现状来看,投入不足的问题尤为严重,研发投入比例仅仅占到销售投入的3.1%,这个比例较之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存在明显的差距,尽管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有所提升,但实际上只是徘徊在0.6%水平。研发不足,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后劲不足的关键所在。研发是高新技术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基本途径,诸如,微软和Adobe之类的高科技公司,每年投入始终保持在20%以上。

2. 管理组织不健全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无论是人员配备、机构设置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处在初级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就大普通企业而言,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占据比例偏低,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可以直接交由财务部门负责完成。但是如果高新技术企业同样采用这种模式,将严重降低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高新技术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中不仅仅包括财务部门,还涉及到众多的其他销售、法律以及研发等部门。受到企业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并未设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自然就谈不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3. 会计核算方法落后

以往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很难有效满足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需求,在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缺陷和不足。诸如在智力投入方面,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以及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均是由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创造的,也就是说拥有了高素质人才,就相当于拥有了更加优质的无形资产。但是对于这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投入,是很难用普通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确认,只是简单的将研发人员薪酬福利作为治理投入,纳入到无形资产中,这种会计核算方法局限性较大。

三、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1. 建立无形资产制度保障

我国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中,由于无形资产名称不统一,所以即使是同一种无形资产,但是在不同的企业中有不同的名称,导致管理工作十分混乱,工作效率偏低。故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对无形资产进行统一规范,明确无形资产的申请到运营和维护等流程的登记工作,定期进行评估和披露。由于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大,所以高新技术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有序开展管理工作。结合国外先进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经验来看,多数是集中管理、IBM分权管理以及行列管理。其中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技术种类和产品类别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以此来规避重复劳动。无论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权管理,无形资产的使用和维护均需要由企业内部高层管理人员统一决策和管理。

2. 完善无形资产人才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首要的是如何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完善,而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拥有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才能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故此,除了在最基本的设施投入以外,还需要对人力资源加大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创新力更加持久,研发出更具竞争优势的产品。明确技术人员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健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并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诸如,IBM公司为了能够更有效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设立资金奖励制度,包括发明申请奖、第一次申请奖以及特别功劳奖等。

3. 规范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

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提高对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管理工作,不断强化无形资产的当期摊销额、研发费用以及期末账面余额等众多内容的核算工作。无形资产寿命是企业长远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无形资产进行科学合理预测,并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判断。根据评估结果对无形资产做进一步的分类管理,确保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能够充分发挥,为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新技术企业由于行业自身特性,对于无形资产管理的作用尤为突出,但是由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在制度、组织机构、人才保障等众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以此来提升企业竞争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大大促进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规模显著增加,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谋求长远生存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迫切的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实力。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但是就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现状来看,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额外难题,缺乏核心技术,整体管理效果偏低。由此,本文主要就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展开研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应对措施,以求更好的推动我国高新产业发展。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资产管理

参考文献

[1]荆龙姣.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3):259-261.

[2]周冬戈,王德刚.我国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1(2):17-18.

[3]陈娟.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

[4]陈德秀.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22(12):180-182.

[5]叶幼妹.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研究--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2.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篇9

1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形成过程

由于技术是构成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核心因素, 高智能投入是高水平技术类无形资产取得的保证, 因此, 具有技术优势是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取得的前提。具有技术优势的无形资产 (即技术类无形资产) 一般是与一定的产品相联系, 即其超额收益是与使用该无形资产的产品紧密联系的。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形成过程可描述为:

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技术转让

即首先通过技术开发获得新技术产品, 再经过生产阶段, 最终通过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或技术转让从销售和转让收益中回收开发投资和获取超额收益。

2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估测方法

由于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是通过相应产品的销售实现的, 因此某一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与企业其他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相互间很难区分, 在运用收益现值法对技术类无形资产进行价值评估时, 无法对其预期收益单独进行估算, 评估实务中通常采用技术收益分成的方法来预测被评估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未来超额收益。

2.1 技术收益分成法的估测思路

技术收益分成的思路是指实施一项技术并获得利润后, 应由技术和其依附的经济资源共同分享, 所以可以根据技术资产在获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贡献确定技术在利润中应分享的比例, 即技术分成率, 进而获得技术类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用公式表示为:

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技术分成率×资产收益额

在技术类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预测过程中, 资产收益额的表示方式可以是利润总额、净利润或现金净流量, 估测方法与有形资产收益额的估测方法相同, 具体数据可以采用趋势预测法、因果预测法等定量方法再结合定性分析加以调整获得。而技术分成率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2.2 技术分成率的确定方法

技术分成率是指许可方分享被许可方应用该技术获得的利润比例。确定分成率没有统一的规定, 它与技术的复杂程度、产品的产量、销售额提成年限或利润高低等有直接的联系, 不同技术领域、不同交易条件其分成率也有所不同。目前, 采用综合评价法来确定技术类无形资产的技术分成率更为合理。

综合评价法是对评价对象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价值进行权衡、比较、优选和决策的活动。利用综合评价法确定分成率, 主要是通过对分成率的取值有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行评测, 确定各因素对分成率取值的影响度, 再根据由多位专家确定的各因素权重, 最终得到分成率。它的具体步骤为:

(1) 确定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

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是根据国际技术贸易中已被众多国家认可的技术提成比率范围确定的, 可以根据技术类无形资产所属的行业, 利用联合国公布的统计数据确定出技术分成率的取值区间。

(2) 建立技术类无形资产评测体系

(A) 建立技术类无形资产评价指标体系, 并确定指标标值。首先对技术分成率及它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然后对影响因素按照其内在的因果、隶属等逻辑关系进行分解, 并形成评测指标的层次结构;最后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 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 最终确定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以专利技术为例, 通过分析各项影响因素, 确定其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B) 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通常采用对比求和评分法, 在确定过程中, 首先将待定权重的指标列出, 设计调查表, 请专家根据自身对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的判断, 采用多对分值、按照两两比较得分和一定的原则, 将某项指标同其他各项指标逐个比较、评分得出其权重wi。

(C) 设计综合评价表。经过上述步骤, 可以得到技术分成率的综合评价表。仍以专利技术为例, 根据图1的专利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设计出其技术分成率综合评价表如表1所示。

取值说明:

专利类型及法律状态:发明专利、经异议、无效或撤销程序的实用新型专利 (100) ;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40) 。

保护范围:权利要求涵盖或具有该类技术的某一必要技术特征 (100) ;权利要求包含该类技术的某些技术特征 (50) ;权利要求具有该类技术的某一技术特征 (0) 。

侵权判定:专利技术是生产某产品的唯一途径, 易于判定侵权及取证 (100) ;通过对某产品的分析, 可以判定侵权, 取证较容易 (80) ;通过对某产品的分析, 可以判定侵权, 取证存在一定困难 (40) ;通过对产品的分析, 判定侵权及取证均存在一些困难 (0) 。

技术所属领域:新兴技术领域, 发展前景广阔, 属国家支持产业 (100) ;技术领域发展前景较好 (60) ;技术领域发展平稳 (20) ;技术领域即将进入衰退期, 发展缓慢 (0) 。

替代技术:无替代产品 (100) ;存在若干替代产品 (60) ;替代产品较多 (0) 。

先进性:各方面者超过 (100) ;大多数方面或某方面显著超过 (60) ;不相上下 (0) 。

创新性:首创技术 (100) ;改进型技术 (40) ;后续专利技术 (0) 。

成熟度:工业化生产 (100) ;小批量生产 (80) ;中试 (60) ;小试 (20) ;实验室阶段 (0) 。

应用范围:专利技术可应用于多个生产领域 (100) ;专利技术应用于某个生产领域 (50) ;专利技术的应用具有某些限定条件 (0) 。

技术防御力:技术复杂且需大量资金研制 (100) ;技术复杂或所需资金多 (50) ;技术复杂程度一般、所需资金数量不大 (0) 。

供求关系:解决了行业的必需技术问题, 为广大厂商所需要 (100) ;解决了行业一般技术问题 (50) ;解决了生产中某一附加技术问题或改进了某一技术环节 (0) 。

可以对照上述取值说明, 根据专利技术的具体情况确定所列各影响因素的取值。

(D) 构造综合评价模型, 计算调整系数。根据综合评价表的取值, 采用加权算术平均和作为综合评价模型。即:

由式 (1) 确定的值z即为技术分成率的调整系数, 所代表的意义是技术分成率在可能取值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

(3) 确定技术分成率的具体数值

根据上述步骤确定的技术分成率的取值范围及调整系数, 利用下式计算可得到技术分成率的具体数值。

式中, α———技术分成率;m———分成率的取值下限;n———分成率的取值上限;z———分成率的调整系数。

运用综合评价法确定的分成率, 考虑了可能对分成率取值有影响的各种因素, 并且参考了国际技术贸易中对技术提成率的数值, 因而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及公正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中评协[2008]217号) [Z].2008.

[2]张晓满.专利技术的特点、评估原理与方法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 2002 (2) .

[3]李秀娟.专利价值评估中的风险因素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 2009 (12) .

[4]赵晨.专利价值评估的方法与实务[J].电子知识产权, 2006 (11) .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篇10

一、新旧会计准则的不同点

1. 准则的适用范围不同。

旧准则规定“本准则不涉及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商誉”, 但同时提及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商誉。这样在内容的表述上前后就有了矛盾, 到底包不包括商誉就有了疑问, 概念不清晰。新准则第6号明确, 无形资产的概念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按照定义, 无形资产的适用范围发生较大变化, 企业合并中形成的商誉, 因为不具有可辨认性, 不在“无形资产”中核算, 商誉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

2. 定义不同。

旧准则有关无形资产的定义是这样阐述的:“无形资产, 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 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可见, 这种定义法仅停留在对无形资产外部特征的描述上, 没有触及定义应该揭示的本质属性。而新准则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3. 原始成本计量不同。

(1) 外购无形资产成本。旧准则规定外购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入账价值。新准则规定外购无形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购买无形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 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 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款的现值之间的差额, 除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以外, 应当在信用期间内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购入的无形资产, 在确认时应按成本计量;如果采用赊购的方法且延期支付的期限较长时, 则应通过折现的方法对购入的无形资产进行初始计量。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 (2) 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成本。旧准则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即研究开发费用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新准则规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研究阶段的支出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开发阶段的支出要满足相应条件。 (3) 投资者投入无形资产成本。旧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但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新准则取消了旧准则“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 应以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入账价值”, 增加了“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 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并强调“投资双方确认”的形式是必须有合同价或协议价, 合同价或协议价必须公允, 即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主张采用公允价值入账。

4. 后续计量不同。

(1) 旧准则规定。摊销方法:一律采用直线法分期平均摊销。摊销的期限:无形资产按预计使用年限平均摊销, 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法定年限, 其法定年限就作为摊销期限, 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法定年限, 其法定年限就作为摊销期限。但是如果其受益年限小于法定年限, 则以受益年限为摊销年限。如果没有法定年限, 又没有受益年限, 则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残值:无形资产的残值只能为零。减值:以我国实际运行情况看, 规定的“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 (2) 新准则规定。对于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基础是:估计其使用寿命。分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是: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摊销金额, 存在多种方法:直线法、加速折旧法、生产总量法等。对于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 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摊销的期限:自无形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至不再作为无形资产确认时止的有限使用寿命内摊销, 但没有具体规定摊销期限的确定方法。残值:一般视为零, 但在有些情况下除外。

5. 无形资产的披露不同。

旧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披露要求显得较为简单, 一般只要求按无形资产类别披露其摊销年限, 期初和期末金额, 变动情况和其原因以及无形资产的减值准备。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披露增加了“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摊销额等情况、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二、新无形资产准则对高新技术发展的影响

1. 新无形资产准则强调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

商誉因此被剥离出无形资产的范畴, 使无形资产的定义更加明确, 有利于核算企业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 加大对研究开发的投入, 从而提升企业的高新技术水平。

2. 新准则扩大了无形资产的外延。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取消了时期长短的限制。第二, 新准则以“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的描述性规定代替了旧准则中“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的列举性规定。这种描述性规定使得新的无形资产准则更具覆盖性、前瞻性, 且能避免列举法挂一漏万的局限, 更能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多样性。

3. 取消企业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投入的无形资产

按账面价值入账的规定, 使企业取消了对接受无形资产投资的界限, 有利于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 激励相关人员加大对科技的发明创造, 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

4. 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首先, 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研究费用支出能否获得预期的经济利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不一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利用研究成果产生的一种专利技术或非专利技术过程, 经过可行性分析, 能够确定其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可能性。这样做充分考虑了研发投资活动的风险性。其次, 符合了真实性原则。这种方法更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将开发费用加以资本化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 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会计报表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与投资方向, 并向他们明示企业管理层对投资开发项目成功的信心及对无形资产预期收益的评估等真实信息, 使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研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再次, 遵循了配比原则。研究和开发项目一旦成功作为其成果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等, 往往会持续在以后若干会计期间为企业带来收益, 将开发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并作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 在未来取得收益期间分期摊销, 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最后, 开发投入较多的高新技术公司将受益于开发费用资本化。相比之下, 新准则下利润的提升空间将大大增加, 这样无疑会提升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 减轻经营者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 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性和国家对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政策扶持。

5. 不再限定无形资产的净残值为零和增加了延

期支付的核算办法, 承认时间价值, 是对无形资产价值的重新认识, 有利于提高对企业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同时也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要求。

6. 新准则的披露要求更为详尽, 为利益相关者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篇11

【关键词】 无形资产 收益法 预期收益 折现率

一、收益法的基本原理

收益法通过估算被评估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并采用适当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将折现值之和作为被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如果用CIt表示t时间得到的预期收益,i表示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n表示预期收益的发生次数。那么,估算无形资产价值的收益法用公式表示为:

无形资产评估价=

在这个公式中涉及三个变量:第一,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CIt)。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预期收益越大,无形资产价值越大。第二,预期收益的持续时间(t)。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预期收益持续时间越长,无形资产价值越大。第三,投资者期望收益率,即折现率(i)。这体现了投资者对未来预期收益风险水平的判断以及基于“高风险,高收益”原理的对收益率的期待。投资者期望的收益越高,无形资产价值越小。无形资产价值的大小正是以上三个变量共同影响的结果。

收益法的基本假设是任何投资者在购买该项无形资产时,所支付的价款不会超过该项无形资产(或与其具有同样风险因素的相似资产)的预期收益的折现值。收益法充分考虑了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及其风险,能与其投资决策相结合,体现了产权交易的公平合理性。从理论上说,在获利能力真实、预测科学的情况下,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合理的评估出无形资产所具有的内在价值。

二、收益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收益法的数学模型似乎简单,但是仅有数学模型是远远不够的。任何数学模型的运用都需要信息资料的支持。就收益法计算公式而言,如果不能获得未来预期收益、持续时间和折现率这三个变量的数据,就无法应用该方法;反之,如果获得了这三个变量的准确数据,该方法的应用就转化为纯粹数据处理,而数据处理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相对简单。所以,收益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如何取得各变量相关的信息资料,以及如何确保这些信息资料的可靠性。

1、无形资产可带来预期收益的界定与测算困难

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首先,由于无形资产一般不会单独产生效益,它要与企业中其他资产协同才能够产生收益。这样,在评估无形资产时,往往要将各项资产协同作用产生的收益进行分离,界定属于被评估无形资产直接产生的收益即超额收益。这种界定是无形资产评估的一大难点,处理不好会将不属于该项无形资产的收益作为其收益,高估该项无形资产的价值;或者把属于该无形资产的收益排除在外,低估该无形资产的价值。两者都会降低无形资产评估的可靠性。其次,无形资产的超额收益是个受内在和外在多种因素影响的概念。内在因素包括无形资产自身的性能、无形资产经济寿命、无形资产垄断程度及转让内容等因素;外在因素包括市场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相比较而言,内在因素是影响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关键,而外在因素对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实现也有重要影响。正是因为在确定超额收益额时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和这些因素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在运用收益法的过程中准确确定预期收益额存在困难。

2、预期收益持续时间的选择和确定困难

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持续时间又称有效期限,是指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并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时间。无形资产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其损耗是客观存在的,无形资产损耗的价值量是确定无形资产有限期限的前提。由于无形资产没有物质实体,所以它的价值不会由它的使用期限的延长而发生实体上的变化,即不会像有形资产一样存在由于使用或自然力作用形成的有形损耗。因此,无形资产的预期收益持续时间的判断与确定存在困难。

3、折现率的选取存在困难

折现率是将未来预期收益还原或转换为现值的比率,其本质是投资者期望的收益率。作为投资期望收益率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正常投资报酬率,二是风险投资报酬率。正常投资报酬率也称为无风险报酬率,易于确定,它取决于资金的机会成本,即正常的投资报酬率不能低于该投资的机会成本。这个机会成本通常以政府发行的国库券利率和银行储蓄利率作为参照依据。而对承担风险所要求的报酬率进行量化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人们还只能依据现代财务理论中关于投资报酬率的一些定性结论,来帮助确定资产评估中所需要的适当折现率。由于在实际操作中,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难以取得或者不可靠,也进一步增加了评估的难度。在运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过程中,折现率对评估值的影响很大,折现率的选取也是一个很大的难点。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预期收益额的测算和确定

无形资产预期收益额的测算,是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的关键步骤。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影响无形资产超额收益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在确定超额收益额时,要全面考虑众多因素,并且采用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1)注重无形资产的未来获利能力。预期收益额指未来收益,评估无形资产时对其收益的判断不仅仅只看现在的获利能力,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

(2)收益额必须是由无形资产带来的。在实际中,收益的获得是由各类资产协同作用而产生的,无形资产单独不会产生收益,应该把由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收益从总的收益额中分离出来。

(3)目前使用中的无形资产带来的收益是影响预期收益额的最主要因素,而对于初次交易未使用过的无形资产主要受其成本的影响。

(4)预测预期收益额时,必须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对于该种无形资产或对使用该无形资产的行业是扶持还是限制。

(5)预测预期收益额时,还必须考虑到预测年限内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成本变动趋势、市场竞争情况、无形资产本身的先进性以及相似、相近无形资产的替代性和竞争性。

无形资产未来预期收益通常采用两种表现方式,即净利润和净现金流量。以净现金流量为标准计算无形资产预期收益,在西方发达的国家应用较为广泛。在我国,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评估实务中较多地以净利润为标准计算。

(1)净利润是利润总额扣减所得税后的余额。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1-所得税率)。

(2)净现金流量所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资金活动结果。在数额上它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原则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差额。其基本计算公式为:净现金流量=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2、预期收益持续时间的选择和确定

无形资产的收益期是无形资产发挥作用并具有超额获利能力的有效期限。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影响收益期限选择的根本是无形资产损耗的价值量。无形资产的损耗是由于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价值减少,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更新、更先进、更经济的无形资产出现替代了原有无形资产,使原无形资产价值丧失;无形资产传播面扩大,其他企业普遍合法掌握这种无形资产,使拥有这种无形资产的企业不再能获得超额收益,无形资产价值丧失;运用无形资产所生产的产品需求大幅降低,其价值随之减少甚至丧失。从理论上讲,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限应当综合考虑无形资产价值损耗三种原因。在资产评估实践中,预测和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收益期限,可使用下列方法。

(1)法律合同、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法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可按照法定有效期限与受益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

(2)法律无规定有效期,企业合同或企业申请书中规定有受益年限的可按照受益年限确定。

(3)法律和企业合同或申请书均未规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可按预计受益期限确定。预计受益期限可以采用统计分析或与同类资产比较得出。同时应该注意,无形资产的有效期限应比它们的法定保护期短得多。这是因为无形资产要受许多因素影响,尤其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无形资产的更新速度和周期异常加快,使其有效期限也越来越短。

3、折现率的选择和确定

折现率的选择与确定,实际上是对风险进行衡量,并对承担风险所要的回报率进行量化。目前,无形资产评估中所需要的折现率主要是运用现代财务理论中关于投资回报的一些结论来确定,主要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1)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折现率。在现代财务学中,阐述风险与收益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就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是西方市国家确定折现率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K=RF+β×(Km-RF)

式中:K——按风险调整的折现率;

RF——无风险报酬率;

β——投资或持有无形资产的风险系数;

Km——市场平均报酬率。

该模型是在一系列严格的完备资本假设条件下推导出来的。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运用该模型的条件不太成熟。但随着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借用CAPM模型来确定期望收益率将成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2)用风险报酬率模型确定折现率。无形资产投资的总报酬率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无风险报酬率,一般用同期国库券利率或者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表示;风险报酬率,是指超过无风险报酬率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其测算公式为:

K= RF + bV

式中:K——无形资产按风险调整的折现率;

RF——无风险利息率;

b——无形资产风险报酬系数;

V——预期收益的标准离差率。

(3)用累加法确定折现率。这是确定折现率最常用的一个方法。累加法就是将投资资产的无风险报酬率和风险报酬率给予量化并累加求取折现率的方法。无风险报酬率是所有的投资都应该得到的投资回报率,而风险报酬率是指承担投资风险的投资所应当获得的超过无风险报酬率以上部分的投资回报率。风险报酬率随着投资风险的递增而加大。一般由评估人员通过对企业所在行业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进行分析并通过经验判断来确定。

总体来说,收益法以现金流量为计量对象较为科学地反映了无形资产未来预期现金流入量,符合财务分析的计量基础。以整体上折现预期现金流量作为评估标准,是对无形资产超额获利能力的全面体现。虽然收益法在无形资产评估的应用中还存在着很多的应用难题,但是随着我国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评估市场秩序不断完善,评估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收益法将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媛媛、陈建成:收益法对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应用探析[J].科技与管理,2007(2).

[2] 王佳磊:收益现值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6(8).

[3] 张淑焕:关于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难点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5(8).

[4] 刘玉平:收益法应用中收益额之选择及其预测[J].中国资产评估,2004(5).

技术型无形资产评估 篇12

一、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的必要性

(一) 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增强促使无形资产成为价值创造及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工业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相对于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 其对于价值创造的作用十分有限。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和信息技术发展导致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无形资产逐渐代替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资本密集型和纵向一体化是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两大基本特征, 适应了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要求。但在经济全球化和开放的大背景下, 这种传统的、基于制造过程的规模经济很快达到了极限, 规模扩张的正反馈效应被组织庞大臃肿带来的负反馈效应所取代。与此相对应, 基于有形资产的生产与制造过程迅速实现商品化, 使得有形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趋同于社会平均报酬率, 不能为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与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管制解除和技术发展等因素导致竞争加剧, 企业基本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 企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组织的重构和持续的创新。同时伴随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与不断发展, 组织重构导致无形资产替代有形资产, 创新活动则通过无形资产投资来实现, 并且两者都依赖于人力资本的作用, 从而使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及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 高新技术企业对其无形资产的垄断性和收益报酬上的递增性取得竞争优势

无形资产能够获得超额盈利是无形资产存在的前提, 反映无形资产最本质的特征, 而超额盈利是由其垄断优势带来的。垄断性是由于独占某项无形资产而取得的获利优势, 能够在同行业中形成垄断优势是无形资产的共同特征。无形资产价值存在是以超额利润为前提, 形成该盈利条件是企业拥有其他企业所没有的特权和优势, 这种权利和优势必然形成垄断。倘若这些权利和优势公开化, 其盈利能力将消失, 无形资产本身无任何价值, 所以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存在与否取决于企业拥有某种权力和优势在同行业中是否形成垄断, 垄断程度越高, 获利能力越强, 无形资产价值越大。收益报酬的递增性是如果市场范围空间足够大, 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 其收益报酬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固定资产等竞争性资产其产生的收益往往受限于产量规模, 遵循规模报酬递减规律, 而无形资产具有收益报酬上的递增性。

二、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价值链视角

价值链是企业向顾客提供产品过程中一系列互相关联的价值活动的集合, 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集合, 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 其内在联系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价值链在该系统中, 各项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体现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或者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价值活动的联系不仅存在于企业价值链内部, 而且存在于企业与企业的价值链之间。其中, 最典型的是纵向联系, 即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销售渠道价值链之间的联系。后者往往对企业活动的成本和效益产生影响, 反之亦然。价值链理论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价值驱动因素分析、识别和构建一条具有独特性的、能够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价值最大化, 并持续创造价值的价值链。价值链的解构与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打造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所参与的价值链活动, 并不是每一环节都能创造或持续创造价值, 实际上只有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才创造价值, 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经营活动就是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 即形成企业核心能力的环节。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 就是要保持价值链上某些特定战略环节上的优势。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确定核心能力, 要求企业密切关注所掌握的资源状态, 高新技术企业特别要关注和培育价值链关键环节上的核心能力, 以形成和巩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在一个竞争充分的有效市场中,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和竞争均衡性, 决定了有形资产只能获得市场平均利润率, 企业的超额收益来源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创造, 如企业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卓越的管理能力、独特的专有技术等。价值链视角的企业竞争力理论认为,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 都对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所贡献, 并且奠定了企业标新立异的基础。企业的一切活动都与价值链相关, 都可以用价值链将其连接起来。而在整个价值链中, 品牌、商标、专利、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社会形象等都可以形成无形资产, 影响甚至决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从而使企业通过成本领先或标新立异来实现其竞争优势。因此基于价值链对无形资产进行价值管理, 可得出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优势实现的基础和关键。

三、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创新:价值链改进

(一) 价值链横向维度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识别分析

现代高新技术企业的突出特点在于高度分化 (分工的不断细化) 同时又高度集成, 各部分之间关系十分紧密。由于价值链横向维度上各个组成部分呈现分离和集聚并存的趋势, 存在着技术层次、增值与盈利能力的差异性, 导致价值链横向维度上关键环节和一般环节之分。高新技术企业是否拥有无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多少, 不在于企业投入多少资金去购买或自行开发无形资产, 而在于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拥有多少比较优势。无形资产的显著特征在于能给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较竞争对手更多的超额收益。因此, 将高新技术企业的整体价值链与竞争对手相比, 发现企业竞争优势是识别企业无形资产最有效的方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 无形资产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先进的管理模式或专利技术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竞争对手采用或模仿, 当大多数竞争对手都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或专利技术后, 企业的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 会计账簿上的无形资产数字将失去意义, 如果把整个行业放在全球视野分析, 横向价值链的维度分析就更为必要。而设置分析框架可以及时将企业价值链与竞争对手价值链进行比较, 从而有助于企业识别自身的无形资产, 并随着企业在行业中战略的转变不断构筑新的无形资产, 建立对竞争对手新的比较优势。该阶段的分析是对整个行业水平的分析, 以行业水平为基准, 可以确认每个环节的无形资产价值。假设在某一价值链环节上, 某企业有形资产价值等于价值链横向维度的行业平均水平, 但该环节创造的总收益高于价值链横向维度的平均水平, 则企业会获得超额收益, 将这种超额收益折现, 即可确认该环节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 价值链纵向维度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成本效益分析

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 从研发、供应、生产、销售、服务、创新等环节分析投入产出效益, 通过整个流程中的无形资产成本效益分析, 确定每个环节无形资产创造的价值增值, 进而整合企业无形资产创造的价值。将高新技术企业放在价值链纵向维度来整合, 既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内部采购生产销售环节的价值传递链, 也包括与上下游之间的价值传递链。高新技术企业的获利在财务上可表现为价值链最终环节的收益与成本费用的差额, 但这实际上是价值在整个价值链中的传递过程, 在对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价上, 不能单一考虑某一个环节, 要从整个价值链的纵向纬度定位分析, 从而完整、系统、科学地反映高新技术企业状况。无形资产的价值渗透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使每个环节实现价值增值, 无形资产价值评价可以通过由于无形资产的作用使价值链中各环节实现价值增值的部分, 有些可以直接定量, 有些是非定量度量。因此, 衡量无形资产对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部分应该划分为可定量的部分和不可定量度量的部分, 可通过在价值链上实施收益管理技术来实现, 即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价格将适当数量的产品出售给合适的顾客以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收益管理适用于具有以下特点的产品:服务明显的时效性, 产品需求多样, 波动较大, 供求平衡难以实现, 可针对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进行市场分割, 而这些正是高技术产品的主要特征。运用收益管理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价值链内部协同所带来的正效用, 即企业在战略管理的支配下内部进行系统性协调, 协调后产生的整体功能远远超出各价值活动的功能之和。

协调各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 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价值增值最大化。高新技术企业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尤其是研发活动对后续生产、营销、服务等活动的价值和成本产生着直接影响, 而营销、服务中的信息又反过来影响着研发活动的效果。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协调好研发与其他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 实现企业内部业务的流程化, 使价值活动整体功能远远超出单个价值活动的功能之和, 同时也使企业具有长期竞争优势。

(三) 价值链环境维度的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风险管理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在宏观环境背景下所面临的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政治环境, 在此引入风险分析机理, 基于价值链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进行风险管理, 将系统性风险纳入到对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的分析和评价之中。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除受到竞争对手以及企业所处的产业价值链的影响外, 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更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风险管理主要包括: (1) 价值链环境维度的无形资产风险识别。即根据因果分析原则, 采用筛选、监察和诊断的方法, 对可能引起不利后果或重大损失的不确定因素 (风险因子) 加以识别的过程。为了全面进行风险度量和评估, 所选的风险因子应当符合彼此相关度量小的原则。 (2) 价值链环境维度的无形资产风险度量。即对于风险因子发生的概率、强度涉及范围和持续时间等特征进行测定。概率表示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不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一般可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调查风险因子发生的概率;在信息或数据匮乏时, 可用对比、模拟参照的方法进行概率估计。强度是指无形资产开发中不确定性事件爆发或发生的强烈程度, 可以根据不同开发项目的相关信息加以推断。 (3) 价值链环境维度的无形资产风险评估。即根据风险因子的发生概率、强度及时空范围等特征, 结合风险承受对象的状况, 采用一定的方法如多因素线性模型分析法度量无形资产开发风险概率损失的过程。可以先分别评估无形资产开发将会导致的经济财产风险、人身安全与人体健康风险、企业声誉损失风险等, 再汇总确定无形资产开发综合风险。 (4) 价值链环境维度的无形资产风险控制。即根据风险分析与评估结果, 结合成本效益分析, 确定风险是否接受, 如果接受将采用何种措施如经济上、技术上以及责任上的措施等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

[1]李寿文:《知识经济与成本核算》, 《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7期。

[2]赵文娟:《对改进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会计的思考》,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3]张梅良、唐代喜:《对无形资产价值实现的再认识》, 《求索》2007年第9期。

[4]梁莱歆、韩米晓:《论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管理》, 《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0期。

[5]宋常、郭天明:《价值链模式下的公司价值创造研究》, 《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1期。

[6]Prahalad CK, Hamel Gary.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7]陈洁:《价值链成本管理之优势及在作业会计中的应用》, 《现代财经》2006年第6期。

[8]张家伦:《论无形资产效果评价》, 《四川会计》2002年第12期。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下一篇:实践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