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型人才

2024-09-11

工程技术型人才(共12篇)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1

制药工程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学科, 是化学工程和制药类的前沿学科领域, 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 是研究药物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1,2]。要培养出“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 强调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 我国几千年来的教育传统是:重科学、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视逻辑思维、轻视经验的运用和总体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和系统性, 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在这种传统教育的影响下, 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缺乏已成为用人单位对新毕业大学生的普遍看法。为改变这一状况,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制药工程专业知识, 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管理、科研开发和市场服务的专门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实践环节的效果与质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关精神, 结合郑州大学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关于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重新修订的指导性原则, 培养既懂制药又懂工程同时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体现我们在培养制药工程人才方面的特色, 我们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 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 建立创新的“平台+模块+课程群”的课程体系。所构建的课程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学校发展目标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公共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政治、体育、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和画法几何及计算机绘图。公共基础平台体现厚基础的特点。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和跨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平台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现代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电工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学科基础课平台体现宽口径的特点。

模块课程分为专业课模块、实践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专业课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反应工程及设备、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制药工艺学和药理学。实践模块分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以及课外实践环节五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化工热力学实验、制药工程仿真实验和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 分别为2周和3周;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和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 制药工程工艺与设备设计替代原版的化工设备设计;课外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实践。不同专业可设置不同模块, 一个专业可有2—3个模块, 每个模块学分大致相当, 让学生自主选择, 体现专业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课程群主要由学科选修课 (含学科前沿课) 、跨学科选修课等组成, 主要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体现创新性。本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药用高分子材料、环境与安全工程概论、制药工程新技术研究进展、创新药物开发过程、GMP、药剂学、遗传学、毒理学等组成;交叉学科选修课主要包括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专外与文献检索、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管理工程、生命科学导论、资源、能源、环境、社会、绿色过程工程导论、工程计算方法及应用软件科技论文写作等。

二、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郑州大学是工科院校, 培养人才的重点是工程应用型人才, 因此, 学校的本科教育紧紧抓住“工程应用型”这个含义, 工程问题是这个专业学生最终面临的问题, 因此, 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实践教学模式, 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 更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尤其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3,4]。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 充分发挥郑州大学工学学科之优势, 强化学生“三个环节”, 即实验课环节、课程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

专业实验:本着加强基础、拓宽口径,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原则, 教师采取与学生平等讨论、切磋交流、协同合作的方式,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验氛围。在专业实验的设置上, 可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是基础实验。采用教师教、学生做的方式, 实验过程中注意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是开放性的设计研究型实验。在这个实验室里, 学生是实验的主角, 从实验的设计构思、实验步骤的拟定、实验问题的处理到实验材料的挑选等事无巨细, 均由学生自行做主。这一方面可以集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另一方面可为他们将来从事新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三是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可以将传统实验加以提高和扩展, 用一些传统实验方法不容易做或做不了的实验, 在仿真实验中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既训练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又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也可结合工厂部分工段、仿真多媒体课件开展模拟操作实验, 训练学生的工程能力。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突破原有工科或药科学生的实习模式,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药学实验, 而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点, 贴近工业实际, 把制造技术、质量意识、市场竞争、工业安全与法律约束等内容联系起来, 注意发挥传统学科的交叉作用, 充分发挥化学工程的传统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 围绕重要药用原料、中间体和辅助材料的生产工艺, 以及典型药品的合成与制剂, 带领学生到有特点的药厂参观学习, 了解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 让学生在制药车间感受工业化制药过程, 建立工程制药观念与思想, 提高解决应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新颖性, 与医药工业相结合, 解决工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内外医药研究的新趋势、新工艺、新技术。通过毕业论文, 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课程设计、药厂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学院先后与开封制药集团公司、开封兴化精细化工厂、开封抗生素厂、河南辅仁药业、安阳利华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设了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形成实验室———中试室———校外大中型医药企业车间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从而使学生有了接触制药工业与制药工程技术的良好条件, 学生因此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操作。“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通过实训实践, 学生在实习基地能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工业实际进行对比, 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 加深了对制药工业与工程的感性认识,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产学研结合, 极大地改善了本专业的办学条件,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理论实践并重的特色培养模式, 使我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 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培养了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5]。

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培养出“厚基础、博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的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为实现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培养出既懂得药物制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知识, 又懂得现代制药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践环节, 在实践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手段上进行改革;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课堂教学, 要将工程设计思想融入到教学中, 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从而达到培养制药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许明丽, 赵广荣, 白鹏, 元英进.国外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育[J].化工高等教育, 2004, (1) .

[2]李华.以教育科研促进制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6, (9) .

[3]欧阳臻, 宁德刚, 徐卫东, 陈钧.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大学学报, 2004, (4) .

[4]李华, 胡国勤, 赵蕾等.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J].药学教育, 2007, (2) .

[5]何荣军, 赵培城, 张建友, 孙培龙.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与经济, 2006, (3) .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2

随着我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逐步推进,培育做大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已成当务之急。省电子信息应用教育系统作为全省信息化IT教育培训的支撑体系,近年来已经陆续组织了计算机软件技术资格考试、全国信息技术水平考试、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软件工程师高级职业培训等项目的教育培训,培养了大批信息化专门技术人才,但仍然不能满足越来越大的人才需求,

据了解,实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主要是对全省现有的IT教育培训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组建更大的平台,形成更强的力量,加快打造我省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旗舰”。要以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体系、认证和服务体系为纽带,将全省IT教育领域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厂商以及民办IT教育培训机构纳入进来,组织全社会IT教育力量共同参与实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为我省信息化和信息产业源源不断“造血”。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3

【摘 要】分析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内涵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探索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 电子信息工程 课程体系 实践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C-0058-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负责对学生进行步入社会之前各种技能的培养和各种素养的完善,然而长期以来一直受传统教育影响的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有一定的差距。高校教育者也认识到这一点,并一直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策略,寻求改变以往重理论分析轻实践应用的局面。目前,“应用技术型”本科成为工科类高校的焦点,在此,针对电子信息专业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该行业对口专业之一,主要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及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囊括硬件电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学习领域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工程性强的特点。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学术型本科教育的影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行业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各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实践各种各样的改革以改变与行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但收效不明显,目前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部分还有如下几方面不如意的地方:

第一,学校人才培养都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但学生毕业后并未能立即成为某一专门技术岗位的专业人员。

第二,学校实践教学虽有加强,但专业知识验证实践教学占的比例比较多,范围局限于专业知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

第三,没有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虽然一直强调校企合作,但因种种原因,合作的企业数,合作的技术领域及岗位并不深入,融合度并不高。

二、“应用技术型”本科内涵及改革思路

在教育领域,目前大学大致可分为学术型、技能型和应用技术型,应用技术型本科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够用,更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则是指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而言,将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是集知识与技能于一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突出两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必须符合本科教育的学业标准和修业年限要求;二是应用技术型,它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和办学方向的着眼点。那么,对于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都很强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土壤,而真正能做到应用型,也就是活学活用,除了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形象、逻辑、逆向、多维、发散的创新性思维。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着重关注三方面能力的积累:一是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二是高精的专业技能,包括电子产品生产、装接、调试、检测、维护、编程、设计等;三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人才培养各体系的构建要面向应用,面向实践,面向未来。

三、目标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必须准确定位。电子信息专业应立足电子信息行业需求,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导向,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层管理及技术支持,产品开发,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是大批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此,我们针对专业及行业实际情况细化成三大目标体系:一是以专业知识体系为导向的宽厚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分析能力;二是以行业岗位群及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娴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三是以行业市场为导向的产品市场调研、开发、生产管理及销售能力。要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

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它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前提,课程体系建构不但有利于将来学生就业,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具体如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以人为本,体现宽而不散的层次性

坚持以人为本,层层递进,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把加强基础与强调方向性有机结合,构建通识教育与基础课群,专业基础课群,专业特色课群三大类平台式的课程体系。

(二)以行业岗位群及就业创业为导向,突出面向实践,面向应用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习过程强调实践、应用,联系实际,不脱离社会行业需求,因此首先要针对现实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技能如生产、测试、接装、维护、设计、控制编程、信号分析处理、产品开发等,进而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课程。

(三)课程体系注重发展,面向未来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与电子相关的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包括电子设计软件工具也在不断的升级,学校很难做到把所有的新知识新手段都授予学生,因此,课程体系要强调发展性,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强调:一是宽厚的专业基础平台是学生以后发展的前提,必须牢固,同时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科技;二是扩大能力面,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以往我们比较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描述表达,以及与行业相关市场行情,行业标准,产品销售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强调课程教学模式要创新多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性。课程的设置直指应用,但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于现实问题中,还是决定于他是否拥有灵活的思想,合理的思维结构,这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关系。endprint

总结以上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得出以下如图1所示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图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在专业基础课群中设置了与行业岗位如生产、测试、接装、维护相关的课程,重点培养职业基本知识技能;在专业特色课群里则设置产品设计、控制编程、信号分析处理、产品开发、销售及管理方面的课程,重点培养综合实践应用能力。

五、实践体系构建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提出,无疑是要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不做纸上谈兵,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不平衡的状况,使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真正需求得到契合。然而切实做到这一点目前还面临很多的改革,由于受到长期学术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改革从思想上并没有完全的放开,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仍然是个短板,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验证性实验比例重;仪器设备与学生人数比小,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性,而且实践的时间相对固定,使得部分学生有走过场的情况;实践场所开放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出现“门只进一次,仪器只摸一次”的现象;学校对非验证性的设计性实践投入的耗材经费不足;校企之间合作常流于表面;学生实践手段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现状,结合本校具体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和构建相对独立的多层次、多方式、多手段、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内容更丰富、更层次化

实践内容除了专业的验证实践,专业设计及综合性实践之外,还增加行业的调查研究、产品销售策略及管理方案等方面的实践,在难度上逐步递进,从基础的认知实践、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到专业综合技能实训,顶岗实习。

(二)实践方式、途径、模式多样化

实践教学从环节上看可以是随堂训练、集中实训;从实践场景来看可以是校内校外实践;从方式上看可以是学生自主设计的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的实践、或者是各种竞赛及各种考证的实践。

(三)加大校企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不仅仅停留在生产一线的顶岗实践,还可以在教学、实验室建设、产品开发等多方面得到更深入的合作。

总结以上构建指导思想,得出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体系:

图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体系

六、考核体系

考核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情况, 以便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考核方式往往起到一个指挥棒的作用,牵引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是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校电子信息专业一般课程的考试主要采用期末一张试卷或理论试卷加实操的考核方式。这种形式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侥幸心理,长此以往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反馈与交流,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没能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

二是考核方式长期以来相对单一,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三是注重考试结果,忽略学习过程,期末考核方式属于期末集中考核,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大,许多学生平时学习“随大流”,不求甚解,期末到来“临阵磨枪”搞突击,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相反还会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

四是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考试内容过度依附教材,命题标准化,考核结果并不能反映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降低了教育质量的标准。

五是对学生自主设计及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太少,有的课程甚至没有实践方面的考核。

应用技术型大学强调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果学校考核体系没有跟上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那么培养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空谈。因此,以考核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以过程考核方式为主线,考核体系的构建强调以下几方面:强化过程考核,实行考核时间全程化;改革考核场地,不局限于教室里的统一考试,甚至可以是校外企业;丰富考核方式,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不但可以开卷、闭卷、口试,还可以是操作、论文、研究报告、答辩等;考核应涉及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理论分析,设计应用,团队合作及配合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案创意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以上观点,我们得到如图3的模式。

图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学生是否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后作业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理论分析能力;调研报告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前景的看法,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项目考核了学生综合的应用能力;期末考试全方面考查学生对整门课程知识及技能的掌握度。以上各方面能力考核有的是持续整个学期学习的过程,有的是阶段性,对课程内容的考核也有部分和全面性区分,所占的比例可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研究课题,实践经验的借鉴相对少,真正能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并走向正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更多的教育者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马明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许强,杨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3]张新安.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

[4]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3)

[5]傅传亮,淡心广.培养石油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6]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7]周南权,王用伦,汤平等.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2(31)

[8]郑恭明,沈媛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现工教育装备,2008(9)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013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A447)

【作者简介】李素玲(1975-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南宁学院机电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4

加强技术型本科汽车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汽车相关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 专业知识薄弱,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 大部分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老化现象严重。因此, 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汽车运用技术行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对部分一、二类维修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 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中, 有26.2%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在一线工人中, 有38.5%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接受过新技术培训的占11.7%;接受过管理经营培训的占9.3%;接受过维修基础培训的占9.3%。而二、三类汽车维修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工、城市普通中学毕业生、转岗择业的工人, 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除汽车维修之外, 车辆销售、保险、车辆性能检测、二手车市场等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职业能力不高等问题同样存在。

长期以来, 我国汽车运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较少介入。我国现行的中专和高校基本上是学科型教育, 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 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技工学校虽然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 但学生技能单一、理论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不合理的教育结构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现象。仅仅依靠行业管理、企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无法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最科学、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还是牢固树立人才意识, 加强高等教育汽车服务工程及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建设, 加速培养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汽车维修技术与管理人才。这不仅仅是我国汽车服务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及其培养目标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培养从事汽车市场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通过培养, 学生应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基础理论知识, 具备汽车市场的服务能力。它的专业内涵宽, 研究和应用范围包括汽车结构、运行性能研究及模拟、汽车可靠性、汽车运行监测、诊断和维修技术、汽车运行安全技术和标准、汽车使用效益与管理、汽车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与开发、汽车市场的预测研究开发、汽车营销、保险等。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是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等。可见, 无论是应用范围还是相关学科领域均突破了原来的汽车运用工程专业范围, 培养的人才需要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当今前沿科技以及现代管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汽车检测诊断、汽车维修、汽车营销、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装饰与美容、汽车评估与再生等技术与管理工作。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新、宽、高”的特征, 为其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 在知识结构方面, 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 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汽车服务业务发展的前沿知识;在能力结构方面,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拥有一定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据此,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掌握机械和车辆工程基础理论, 具备解决从汽车开始运转使用到车辆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车辆工程技术及汽车服务问题的能力, 从事汽车市场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为了解决我国汽车领域出现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 2004年3月, 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和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 确定优先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专业领域加快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紧缺人才的培养。技术型本科院校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问题, 在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

(一)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优化专业结构

现代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甚至超前。汽车及相关产业呈现出来的对人才的渴求是教育部门的基本着眼点。适应社会需求, 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组合。汽车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销售业务管理、汽车保险业务管理、旧车评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事故鉴定与理赔技术、汽车检测技术等专业都是社会需求的热点, 也是各高职院校精品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必须注意的是, 优化专业结构问题不能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 各院校应该密切贴近人才市场, 通过学校的自我调控, 逐步建立起弹性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专业结构模式。

(二) 全面改革课程与教学方法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目前, 我国不少高校的汽车专业仍然使用20世纪70~80年代的教材, 学的还是中型货车的发动机结构, 学生的实践机会也很少。相比而言, 发达国家汽车专业培训大都由各大汽车公司和高校联合进行, 属于定向培训, 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在生产线上实习, 对专业非常熟悉。所以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课程与教法改革。

优化课程结构应以提高技术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应用能力为目标,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逐步形成与现代社会汽车服务工程应用型人才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软件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还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 构建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这些改革, 使课程体系中的各门理论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特色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

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就目前的教学方法来看, 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 都以“填鸭式”的教法为主, 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学习效果不甚理想。特别是专业课 (如汽车构造等) 实践性较强, 个别环节单凭理论讲授很难讲清讲透。为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 采取新的教学方法, 在专业课教学中采取以“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难讲、难懂、难记的内容, 用形象、直观、仿真的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和技能。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感性—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这样才能增强汽车构造、汽车维修技术等实践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 加强实践性教学

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对各种汽车检测设备的熟练使用、汽车故障诊断方法的掌握都要依靠实践教学。学生对汽车构造知识的学习, 仅靠传统的挂图、教材讲解是无法完成的。要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理论教学, 并安排学生在实验室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实际拆装。汽车检测与维修是一项技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 不仅要求配备齐全的实验室设备, 而且要求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以保证每一位学生能亲手反复操作, 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可以培养学生掌握设备使用和故障诊断的技能。但目前实验室在各种台架上对汽车故障的设置基本上采用通断式的设置方法, 与实际的汽车故障还存在一定的差别, 故障产生的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也有较大的区别。实际的汽车故障多种多样, 不可能在实验室设置所有的汽车故障。因此, 学生必须到维修企业实践锻炼, 才能提高处理汽车故障的能力。与维修企业加强合作, 以维修企业为实训基地, 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一方面, 企业可以弥补学校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另一方面, 学校也能及时调整计划, 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岗。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 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宽厚的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还必须具备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却缺乏实践能力和技能。因此, 加大对教师实践能力和技能的培训力度, 建设一支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批应用型教师。建立应用型师资队伍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从社会上汽车服务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这些高级技术人才具有丰富的汽车服务实践经验, 熟知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 可为更好地制定培养计划提供实践依据。二是选送教师到社会兼职或国外培训, 以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 由社会技术人员兼职, 开设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四是培养“双师型”教师, 鼓励现有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五) 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用人单位普遍注重应聘者的职业能力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 在学习基础通用知识的同时, 应鼓励学生考取一个或多个与本专业相近的职业资格证书, 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摘要:分析了我国对汽车服务人才的需求变化,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等教育在汽车服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提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培训等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技术型本科,汽车服务工程,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岳林.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现[J].教育与职业, 2005, (29) .

[2]李国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6, (24) .

[3]蒋红枫.职业教育要重视汽车后市场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 2006, (2) .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5

大会交流会议记录

北京 李祥臣 3个收获:

1、创新是有规律的,TRIZ揭示了技术的进化,掌握了这种理论能使工程技术的创新从自发到自觉。

2、创新是有目的的:必须是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创新的终点是价值实现,与经济利益相挂钩,提供了创新方向。个人认为:创新的终点是价值实现,但可以与政治利益挂钩,也可以暂时不挂钩。

3、中国人需要自己的创新体系,中国人不缺乏创新,但是缺乏适合中国的创新体系,工业和社会领域一样,从总体上看我国是民工时代而不是工业时代。中国技术创新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创新体系。2个建议:

1、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培训班,工作深入细化。

2、探讨如何发挥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应从到普及到推广。

重庆 宫兆涛 建议:

1、国家的创新体系需要政府的推动,希望政府能提供专项经费做区域性专业性的团队的组建。

2、本次培训大家接受了非常多的创新理论,希望大家把知识带回去,用于解决问题。并且希望此项工作能长期做下去。

3、希望在剩下的两天里大家能同行内多交流一些,同行交流非常有必要,相互认识,相互交流。例如建立qq群等方法,使培训效果能长期有效。

内蒙古 文宗川

内蒙古连续8年GDP增长全国第一,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利用资源,所以更希望有深加工企业(利用科技力量,使GDP的增长不仅依靠资源而且要依靠深加工),利用科技力量,开拓今后的工作,因此学习创新理论很有必要。

五大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方式)这些很多都是针对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我们都在做,我们认为需要创流分层,技术创新(产品、工艺、材料…)——流程创新——管理创新【最高,微观&宏观(战略、组织、文化…)】,管理创新相对于技术创新更为重要,决策失误的后果更为严重,而技术创新的失误是可以弥补的。

江苏 闫庆连

1、第一次参加培训,有点晕,醍醐灌顶,让自己的传统思维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2、创新方法有很多并且在逐步完善中,企业中应有专门人员做相应的工作。

3、了解现在的创新模式的发展,但还没有办法将理论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我们将准备继续学习,深入学习找到突破方向,直到灵活运用。意见建议:

1、建议用案例反馈评价,根据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开展相关的创新培训。

2、建议将参会学员进行成分细分,便于交流。深入学习,找到方向。

3、选准理论和工具,进行创造性创新。

浙江 陈敏玲

此次参加培训浙江共4人,参加的企业均是浙江省推广创新方法试点企业

1、对创新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思考怎样和模式相结合。

2、俄罗斯外专的讲课用清晰的方式导入TRIZ理论。

3、学好用好,任重道远。建议:

1、不同人群、不同培训、不同案例。根据不同专业行业进行培训。相对集中人群,相对案例集中。

2、组织经验交流会,包括:1)企业成功案例2)培训机构如何导入培训。

福建 叶商松

提高创新能力有很多方法,抓住市场本质问题,培育市场成长,这是创新的新观点,由于市场培育得好,能很快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经济成果。举例:激光。如何抓住市场信息,培育市场,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

新疆 张晨

对西方在快速创新方法方面有深入了解,学到西方国家的最新成果,深度挖掘用户需求。詹教授:创新是手段不是目的,创新流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界定等…六顶思考帽,平行思考法对技术部门领导现在金字塔形现状的改革很有帮助。了解工具,战略认识,还需要课后消化吸收并在日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学习量化方法,是企业创新贯穿项目的始终。

湖北

黄学松

学习时间比较短,消化不是很好,通过赵敏教授的讲解,了解发明和创新的区别,詹教授的讲解也同样给予我们启示 建议

1、科技部应该把自主创新培训学习和知识产权培训结合起来,摘掉仿冒大国的帽子。

2、科技部在科技计划中能否专批创新方法基金来支持创新的培训及研究,形成长期机制。3天的培训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实效需与企业结合,需要资金支持。

3、人社部能否设立创新师的岗位,学三星、学国外创立国内自己的体系,包括目标、大纲、教材、计划等。对创新培训形成有系统体系,建立适合国内企业的培训。

云南

李宏 三项体会:

1、第一次了解这些创新工具,以前的创新是摸着石头过河,无章可循,现在体会到创新是有章可循。

2、对自主创新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自主创新的目的是创造价值。

3、深入交流,感受到云南在创新工作方面还需努力。二个建议:

1、学习内容很多,对深入学习印象不深,希望有分类。

2、国家:创新型方法推广,有公益性组织,现在创新方法推行多集中在超大型企业,希望有公益性的组织对中小型企业有推动,对企业后期有很大推动。中小企业需国家的支撑和帮助。

辽宁 刘成雁

带期望来,满载收获而归。作为基层单位管理者,以往对科技创新的方法多集中在物质奖励和思想政治方面,现在用科学办法提高科研效率。这些将在辽宁的十二五规划纳入。建议:

1、时间短,实例少。若老师多讲些实例,便于模仿。根据各个领域不同有所细分。

2、给辽宁支持,下次期望科技部培训班在辽宁举办。

上海 王锋

学校、研究院、企业培训中心均各一个,有机会系统学习创新理论。

1、认清形势,转变创新观念。

对于身处的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深刻地了解到创新的必要性,有显著的战略意义,技术创新不等于专利,科研成果要从市场和需求出发,提升核心竞争力。

2、收获信心,我国是造船大国,更多是造船壳子,建立在全球化分工和廉价劳动力上,所以更需要通过创新来缓解,解决。创新方法的学习,工具的运用,思维的转变是解决问题的好工具。鼓舞起追赶欧美的信心,信心比黄金更宝贵。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6

关键词:光电子产业、光电子技术、人才培养、 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1引言

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中国光电子技术产业及其资本市场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和速度不断发展壮大。我国LED、太阳能光伏、激光技术等产业已经进入整合期,前景广阔。但国内大专院校很少设置与之相应对口的专业,使推动与维系光电子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都出现了短缺的现象,目前人才的培养速度还是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这些都对高等学校培养光电子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我国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持续增加。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现,学生不能找到工作,根本问题在于其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其中关键是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差,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在学校专业课程教育和企业行业的实际需求之间缺乏必要的承接。因此,地方院校必须把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做为重要使命,培养出适应企业和产业需求的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省重点学科、现代计量测试技术与仪器省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在光电学院试点开展光电子行业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光电子技术人才全方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为了衡量本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实现程度,学院坚持对毕业生就业及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学生的就业去向,通过对用人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展开毕业生座谈会和毕业生访谈等方式,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适应状况以及成长经历,收集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关精神,结合中国计量学院特色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改革和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浙江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光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教育,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学习借鉴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经验,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3光电子人才多方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施

构建工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质培养、以适应能力为核心的实践素质培养、以追求真理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培养和以人生价值为核心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必须创设和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环境。因此,我们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1在教学方法上,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这一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跟光电学院"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大班上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改革同步开展,也可再选择1-2门主干课程进行试点。

3.2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学习中有了兴趣,才能做到忙而不累,有助于产生灵感,提高效率。因此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也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习的兴趣源于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我们要定期开展专业辅导,授业解惑,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所学在社会上有哪些所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聘请专家做前沿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有哪些神奇的创造和力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3培养学生善于综合的能力,能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以专业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项目和综合性课程设计为平台,鼓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敢于推陈创新,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将学生的优异表现合理纳入考核成绩。

3.4引导学生注重转化,将学到的知识到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与开拓创新的素质。我们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动手应用能力;分院设有产品制作室,鼓励学生将科技发明成果写成专利,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利用下沙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实训、孵化平台。

3.5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是以继承前人为基础,又是以怀疑否定前人为突破。创新型人才应该同时具有继承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勇于想,敢于做。

4结束语

我们从进行光电子技术人才多方位培养模式探索以来,经历了改革试点阶段、整合推进阶段、全面提升阶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经验。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本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又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设固体照明技术、光纤传感、光谱技术等特色专业方向,为浙江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急需人才。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30余项,校开放性实验项目和大学生自立课题50余项,申请专利50余项;在课外科技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本专业近三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力、专业培养特色定位、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和校友评价等各个大项的指标数据在学校专业排名中均位于较靠前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章跃.关于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 江苏高教,2009(2):92-94.

[2]林健.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3]王穎,陆昉. 本科课程设置与改革的关键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6):51-55.

[4]李文军,李东升,郑永军,毛成.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学生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62-65

[5] 永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01).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7

1 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今年来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 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 并逐渐的与世界接轨。当前建筑行业已经采取投标制的方式来进行招工, 并且有专门的监理人员和项目经理进行项目的负责, 使得建筑市场已经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 人才建设对于企业方面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每一个岗位都能尽快地适应, 并且在组织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有专业性的人才。因此, 现阶段的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教育中应当积极的将理论知识教学转换成为实际的操作, 从而帮助从业人员能在实际的工作单重快速的适应社会需求, 并且成为一名专业性强的实用技术人员。

2 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中建筑工程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对建筑工程的技术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建筑工程的技术性员工, 只有达到了专业性和技术性才能真正的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当中主要突出的就是技能方面的教育, 在课程的设置上却缺少关于专业技能上的培养。应根据从业人员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知识能力结构等来进行课程设计, 形成统一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同时应根据能力要求来进行知识结构的分析, 并最终找到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实践。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培养的目标一定要以先进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以及社会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目标, 并且从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人才培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 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

3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 1 课程设计

在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首先应当以培养岗位能力作为主要线路, 进一步的加大日常教育证的实践性课程比重。虽然短期的技术专业培训主旨在于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但同时也应当适当的融入文化课元素, 构成以文化课为基础, 以专业知识为主要的特色性教学课程体系, 从而促使从业人员能在未来投入工作岗位时得到实践性的应用。同时, 需要对当前市场环境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 对各个岗位中对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解, 并根据敢为需求来进行专业性、针对性的教育。

3. 2 加强专业性特点

建筑工程技术在现代社会当中已经成为了市场不可获取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 拥有技术管理是从事建筑工程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为主线的相关工作要求[2]。在实际的教育中应当重视起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培养和操作性知识的培养, 要求始终将实践放在首要位置上, 并充分的利用短期教育时间来进行基本的技能培训。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对施工工艺、操作流程以及质量检验等部分进行重点教育, 并且将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安全教育等列入到教育行列当中去。很多的从业人员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能力, 但在他们的操作中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规范问题, 对此, 还需要在教育中重视起规范性教育, 明确的将操作规范传授给从业人员, 促使他们在未来工作中能规范性操作, 促使专业能力更加强。

3. 3 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训过程中, 专业素质的培养固然重要, 但在教育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了对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对此, 在教育当中应当通过马克思主义、法律法规以及道德基础等课程来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为日后工作奠定基础。同时, 应当在授课的过程更正对从业人员适当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保证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不断的接触到这样的知识, 从而强化他们内心对于职业道德的认识, 这样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素养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 并且是促进他们在社会立足的重要内容。

3. 4 强化认证教育

所谓认证教育中要求从业人员需要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能够在工作当中做到持证上岗。对此, 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过程中应当安排他们在合理的时间内参与到从业资格证考试当中去, 虽然一本证书并不代表着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但却能给予一个人专业性的肯定。

3. 5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 在当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现代教育当中要想促使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性的提升, 那么一定要重视起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3]。对此, 可以让一些高校内的专业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建筑工程的技术专业人员培训教育的当中去, 以他们专业的理论知识来强化技术人员对于工程建设的从新认识。其次, 应当根据课程的设置情况来合理的安排教学实践课程, 并且需要适当的要请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为学生的实践性技术能力提升提供保障。

3. 6 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

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团队是保证教学实施的重要部分。对此学校可以适当的安排专业教师参与到工程的实践当中去, 强化他们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先进的技术掌握能力[4]。同时可以聘请专家或者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教学实践讲座, 从而满足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的需求。作为专业指导教师, 首先应当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 同时还要对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 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

4 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市场中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此, 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起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以知识性教育为教学基础, 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要, 并且在当中适当的融入一些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内容, 从而促使这部分工作人员能在未来发展中得到进步, 并且更加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摘要:现代社会中对人才的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上, 同时还需要在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但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来说专业技术仍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我国很多的建筑工程在人才培养上采取了理论知识培养方式导致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比较差, 很难在实践工作当中快速的找到技巧并投入当中去。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希望为我国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沈洁颖.基于职业素质提升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 2012 (02) :80-82.

[2]张义先, 李一平.高等职业教育建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05) :42-46.

[3]陈红秋, 石泉彬, 蒋风昌.“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03) :50-55.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8

近日, 重庆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人社局联合启动“百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已有10名专家被确定为首批培养人选。

据介绍, 该计划是重庆市人才队伍建设“六百三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是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培养和造就该市急需的工程技术领域高端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力争10年内, 在重庆市“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 培养和造就100名能够引领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工程技术带头人。

专家人选经过了推荐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 并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 首批专家专业领域覆盖先进制造、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资源等重庆市重点发展产业类型。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9

1.1调研目的

主要包括了解福建省相关企业现状及发展规划, 掌握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相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及就业岗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及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相关企业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的管理模式, 为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1.2调研方式

1.2.1调研的区域。结合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毕业生主要就业范围, 确定本次调研的区域为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

1.2.2调研对象。包括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生产的项目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从事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的项目负责人、生产一线的队长、班组长、主管;轨道交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的在校学生。

1.2.3调研的主要方法。包括深入施工现场与企业项目负责人、生产一线的队长、班组长、主管座谈;深入施工现场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邀请行业专家专题研讨;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网上了解国家高职示范院校调研资料。

由系部牵头, 调研活动与道路工程系行业调研同步进行, 一共发放调查问卷55份, 回收45份, 其中有效问卷38份。

1.3调研特点

1.3.1本次调研涉及的对象相对广泛, 代表性强。既有大中型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项目班组长、主管及我校毕业生;又通过上网了解了一些高职示范院校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的调研成果;也向相关教学设备营销单位的有关人员咨询了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的发展动态。

1.3.2本次调研特别关注施工企业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要求。

1.3.3了解考察施工企业所用仪器设备的品牌及型号等。

2.调研设计思路

2.1调研表格设计思路

根据基于行动能力的人才素质要求, 按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规律, 将调查表格设计为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两部分 (图1) , 由此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调查问卷 (附件1) 。同时由于本次调研活动与道路工程系行业调研同步进行, 故亦设计道路工程系交通建设企业人才需求调研问卷 (附件2) 。

2.2调研技术路线

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对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作出优化调整。此次调研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3.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3.1被调查人员从业年限

此次调研的样本中, 从业年限5年以下的占10%, 5~10年的占25%。而超过10年的占65%, 大多数被调查人员对本行业的发展状况有相当的了解。

3.2被调查人员职务

调查样本目前大多担任较重要的领导工作 (其中领导53%、技术骨干30%) , 他们对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的现状比较熟悉。

3.3被调查人员学历与职称情况

被调查人员学历, 专科生占30%, 本科生占65%, 研究生占5%。从事本行业的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者分别占总样本的20%、52%和18%。

4.调查结论

4.1专业定位结论

根据工作过程中各环节对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和职业资格要求, 拟定轨道工程施工、工程管理、测量、试验检测、轨道工程监理、造价编制、计量、勘测设计等岗位作为调查的预选项。

4.2基本评价结论

调查资料表明用人单位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评价, 满意和比较满意达90%。

4.3综合素质调研结论与小结

4.3.1综合素质调研结论

4.3.1.1交流表达:很重要。目前急需培养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各种资料 (如文字照片、图表和影像资料) ;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和交流技术 (如声像电子邮件、计算机等) 进行交流;利用有关科技、数学知识和技能解释或澄清自己的想法。

4.3.1.2数字运算:很重要。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利用适当的方法、工具、技术观测和记录数据, 并进行估算, 核对技术结果。

4.3.1.3革新创新:比较重要。要求学生能在得到一定的指导下掌握鉴别问题, 清楚明确创新方向和创新点;掌握设计、试验、分析, 寻求创新的解决问题方案;掌握以创新和创新精神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4.3.1.4自我提高:很重要。要求学生展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具备自尊心和自信心, 独立开展工作或作为团队成员而工作, 具备对外界的变化持开放态度, 积极反应的能力, 具备应对不确定情况正确反应的能力。为人处世应诚实、正直、讲究道德、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工作主动积极, 有继续学习的愿望, 确立并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要求学生要有个人和集体健康意识, 并按照安全规程与程序, 保护身心健康和安全。

4.3.1.5与人合作:很重要。要求学生要有协作技能, 清楚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 发挥自己专长, 为团队作贡献。要求学生具备每接到一个新项目, 能从始至终明确任务, 清楚地设计和实施项目或任务的能力, 具备拟订计划, 征求意见进行测试、修改和实施的能力;要具备执行约定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能力。

4.3.1.6解决问题:重要。要求学生有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等多种方式思考问题, 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能力。

4.3.1.7信息管理:重要。要求学生利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确定、收集和组织信息。

4.3.1.8外语能力:重要。要求学生适当掌握应用外语, 能读懂与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文献资料、规范、手册、合同、说明书等。

4.3.2综合素质调研小结

根据调查的资料分析, 按重要的程度进行的划分可知:

4.3.2.1特别重要:自我提高 (责任心和适应能力) 。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责任心和对艰苦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寄以极大希望。其原因为,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职院校招生生源素质下降,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以及生源中独生子女比例提高, 部分学生对艰苦的工地生活环境不适应, 国家经济改革和企业用工制度改革, 对毕业生的人事管理力度不足, 引起学生频繁变换工作单位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应对的措施为:对专业性质认识教育, 政治思想教育, 以及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4.3.2.2很重要:交流表达、与人合作、数字运算、信息管理。调查表明,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交流表达、与人合作能力上有所要求, 实质上是要求毕业生不是只知干活的劳动力, 而应能与人合作, 与人沟通, 能向下属表达工作思路和安排, 具备一定的管理工作能力。应对的措施为: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治管理培养, 组织社团活动, 组织各种班级, 系部主题班会和演讲比赛;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数字运算和信息管理能力也有要求, 应对的措施为:加强实验数据采集和运算准确性训练, 加强计算机专业软件使用训练。

4.3.2.3重要:解决问题、外语能力。调查表明, 对依靠高职学生解决问题和使用外语能力, 用人单位并不寄予较高期望, 这一结论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学历层次的分布规律。但作为办学机构来讲, 为使毕业生有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前提, 应当在学校内给予一定的训练。

4.3.2.4比较重要:革新创新。调查表明, 对于革新创新工作, 用人单位能实事求是地结合工程实践加以评价, 因为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相关单位, 此行业已有完善的标准、规范、规程供依据使用, 所能遇见的革新创新机会并不是很多。作为办学机构来讲, 可以关注, 但不应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4.4专业技能调研结论与小结

4.4.1专业技能调研结论

4.4.1.1计算机操作:很重要。要求学生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编制图表;应用数据库;安装和使用工程测绘软件;掌握登录使用互联网及查询检索信息。

4.4.1.2工程制图与CAD:很重要。要求学生能应用计算机CAD绘制工程图, 要懂得识读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图、地形图、地质图。

4.4.1.3测量和勘测:很重要。要求学生掌握全站仪检校维护、角度观测放样、距离测量放样、坐标测量放样、高程放样。

4.4.1.4材料性能检测试验:特别重要。要求学生进行野外土样采集;掌握土的基本物理和力学性质指标测试;进行石料、水泥、石灰、沥青、混凝土的工程性能指标测试;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进行稳定土设计和性能指标测试;进行钢筋进行力学性能测试;进行木材及其他有无机材料工程性能测试。

4.4.1.5地质与土工构造物:重要。要求学生识别常见的岩石和矿物;识别基本地质构造形态;识别常见不良地质现象;会计算土压力;计算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值;会验算边坡、挡土墙稳定性;会识别软土地基并进行相应处理。

4.4.1.6桥隧与车站施工:特别重要。要求学生掌握隧道结构计算;根据现行规范要求进行构件承载力验算;计算一般桥涵构件荷载;验算混凝土梁、板和柱中的应力;根据规范要求和受力计算布置钢筋;进行桥隧构造物基础工程勘查及设计;掌握地铁车站施工方法。

4.4.1.7工地检验能力:特别重要。要求学生核对施工图和应用技术规范;会检验与施工有关的建材质量;现场进行路基工程外观、压实度、弯沉等检测;进行轨道基层质量检测;进行钢轨铺筑与探伤质量检测;进行桥隧结构构件质量检测。

4.4.1.8工程施工管理能力:重要。要求学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概预算文件;按程序组织桥隧单项工程施工;编制工程进度、质量检验和计量等报告;记录施工原始资料;整理竣工资料;会采取施工安全对策与编制安全报告。

4.4.1.9轨道养护与管理:重要。要求学生会调查桥隧构造物常见病害;能分析桥隧构造物使用质量;确定轨道养护对策和方案;检验养护材料质量;按程序组织实施桥隧构造物的养护;控制养护质量;整理竣工资料;编制养护工程概预算。

4.4.2专业技能部分调研小结

根据调查的资料分析, 按重要的程度进行的划分可知;

4.4.2.1特别重要:土的基本物理和力学性质指标测试;石料、水泥、石灰、沥青、混凝土的工程性能指标测试;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稳定土设计和性能指标测试;钢筋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隧道结构计算;构件承载力验算;验算混凝土梁、板和柱中的应力;桥隧构造物基础工程勘查及设计;地铁车站施工方法。路基工程外观、压实度、弯沉等检测;轨道基层质量检测;轨道铺筑与探伤质量检测;桥隧结构构件质量检测。

4.4.2.2很重要:要求学生能应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编制图表;应用数据库;安装和使用工程测绘软件;掌握登录使用互联网及查询检索信息, 用计算机CAD绘制工程图, 要懂得识读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图、地形图、地质图。常规仪器测图的能力;航测成图的能力;数字化成图的能力。

4.4.2.3重要:要求学生能识别常见的岩石和矿物;识别基本地质构造形态;识别常见不良地质现象;会计算土压力;计算地基承载力和沉降值;会验算边坡、挡土墙稳定性;会识别软土地基并进行相应处理。能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概预算文件;按程序组织桥隧单项工程施工;编制工程进度、质量检验和计量等报告;记录施工原始资料;整理竣工资料;会采取施工安全对策与编制安全报告。会调查桥隧构造物常见病害;分析桥隧构造物使用质量;确定轨道养护对策和方案;检验养护材料质量;按程序组织实施桥隧构造物的养护;控制养护质量;整理竣工资料;编制养护工程概预算。

摘要:高职教育要突破以往职业教育的统一模式, 形成自身专业特色, 深入了解专业人才培养的真实情况与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专业教学团队的深入调研和分析, 对其数据进行解读, 以期对高职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轨道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调研表格设计,专业定位,调研分析

参考文献

[1]刘广新, 高凌嫣.杭州市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2012, (9) .

[2]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体育科学研究, 2005, (3) .

[3]魏红征.行政管理人才社会需求及职业能力调研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3, (2) .

[4]王欣.关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及计算机专业发展前景的调研分析报告.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 (4) .

[5]杨黎, 安小可.云南省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海外英语, 2015, (3) .

[6]高福君.高职中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与实践.职业时空, 2010, (9) .

[7]胡德宁, 贺奇.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3, (12) .

[8]林辉, 漆军.珠三角地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

[9]王晓莉.淄博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今日财富 (金融发展与监管) , 2011, (9) .

[10]刘颖, 徐洁.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教育财会研究, 2011, (10) .

[11]黄晶晶.外贸专业社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4, (12) .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10

2010年6月, 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 力争用十年时间,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高等工程院校作为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 肩负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 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离不开人才培养关键———教师, 人才的培养归根到底是要靠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去培养。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决定人才培养的关键, 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根本保证。

1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对教师能力的需求

1.1 对教师工程能力需要———熟悉工程、理论联系实际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是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 强调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素质, 其“源头”来自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以及自身工程实践能力[1]。实际的问题与书本中的知识有着较大差别, 教师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懂是容易做到, 但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因此, 工程实践能力应是工科教师所必备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

通过工程实践, 教师可以积淀出丰富的实践知识、技能和工程经验, 这种经验的沉淀和积累, 将在教师的具体教学中体现为创新的教育智慧, 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教学中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素材, 全面将工程实际与理论将结合, 有利于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实践热情和学习激情, 提高理论教学水平和效果[2]。教师的工程经验在教学中的体现, 对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是难以定量的衡量, 但是教师工程素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是显而易见的。

1.2 对教师教学能力需要———教育智慧、教学艺术、方法

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培养他们具有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 更重要的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 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模式, 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今后工作中的思维特点,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教学模式引入教学中, 引导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是能否实现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

1999年党中央向全国教育界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 在此之前整整半个世纪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 称为服务型人才, 服务型人才培养讲究的是学生对已有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 偏重理论方面的讲授, 教学中普遍存在照本宣科、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着重培养学生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其后果必然是创新不足[4]。其次, 我国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 均为理工科毕业生, 大多只是接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短期培训就走上了教学岗位。在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教育专业知识积累严重不足甚至几乎为零[5], 缺失作为高等教育者所应该形成的基本的教学能力结构。

1.3 教师科研能力需求———创新思维的关键

具有创新能力是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一个重要特征,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实施者, 其科研能力是一种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体现, 设想一个很少做科研工作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6], 进行科学研究不仅是工程教师的职责之一, 更重要的是启迪和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素养和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青年教师是普通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生力量和重要保障, 他们的科研能力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未来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大小, 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 高校青年教师学历层次高、知识新颖、接受能力强, 部分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和回避的是, 部分教师, 而且是数量不少的教师, 在硕士和博士阶段, 研究的多是导师已有的课题, 一般按计划完成要求即可, 但当参加工作后, 对于自己未来的科研方向有些盲目, 无所适从。加之对教学工作任务重, 制约他们科研能力发展。即使自身努力科研工作, 也处于单兵作战式的个人行为, 久而久之挫伤了教师科研积极性, 所以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应该是高校的重要职责。

1.4 教师人文素质需求———全方位培养学生

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素质要求是多方面, 培养他们的能力也是多层次、多渠道的。尤其是人文道德素质教育不只是单靠“两课”或选修几门人文科学课程来完成, 过去人才的培养, 对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较高, 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薄弱的[4]。教育是全方位, 体现在每个教学环节、每门课程之中。尤其对工程专业学生而言, 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工程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学习过程中, 接触的教师基本上是专业教师, 教师的一言一行, 对人对事的工作态度, 直接影响着学生观念的形成。如何做到对学生的全面的素质教育, 做到寓素质教育于日常教学中, 综合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对工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专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大多局限在自己讲授的专业知识内容中, 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 已不能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道德科学素养, 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2 工程教师能力培养措施

2.1 教师工程能力培养

建立完善的教师工程实践制度。通过学校的教师工程实践政策, 明确教师工程实践的内容和要求, 建立教师工程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同时将工程实践与职称评审、聘任、考核挂钩, 通过政策与制度引导, 强化教师对工程实践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规范教师完成必需的工程实践训练。

其次, 建立工程实践能力培训体系, 搭建工程实践锻炼平台。教师的工程能力的培养, 不能仅依靠教师和政策的引导, 而应建立明确的工程实践培养体系, 搭建教师工程实践平台。校企结合是最有效途径, 通过校企结合, 建立“学校———企业———学校”教师培养模式, 学校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 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教师进行现场实践或挂职锻炼, 将教师与工程实践长期融合的长效机制, 培养教师工程能力。

第三, 提高工程专业教师工程背景入职门槛, 实现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在新教师聘任时, 除了注重他们的理论层次和教学技能以外, 还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 如要求新教师在聘用前至少在企业工作1年或者具备工程考核技术证书等[1]。

2.2 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加强教师教学理论学习。由于工程教师来源决定了其在教育教学理论、师德修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研究等教学所需方面的知识先天培养不足。加之工作后工作重心放在搞科研、申请课题方面, 在教学上所花的精力不多, 教学基本功, 教学方法得不到改进[7], 所以对工程教师教学理论的学习, 使其掌握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方法和技能, 以及教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加强实际教学技能的培训、健全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教学技能是教师站稳讲台的根本保证, 只有掌握好这些教学技能, 才能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教学技能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对新进教师采用助课制、试讲制、导师制、听课制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同时, 对教师的教学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控可有效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3 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依托科研团队, 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科研积极性很高, 但是另一方面存在科研方向不明、科研意识不强、科研畏难意识严重等问题。虽然大多数学校出台有鼓励教师科研工作激励机制, 但这并不能实质上改变现有教师科研素质。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可依托学科科研团队, 将青年教师纳入团队内, 给青年教师而实实在在科研能力培养的平台, 充分发挥的“传、帮、带”作用, 通过长期的培养, 实现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2.4 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工程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自身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在自身能力建设中的决定作用, 青年教师只有从自身层面提高意识,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 通过多方位、多渠道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 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化教学需要, 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教师。

3 结语

高等工科院校工程教师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重任, 关系到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 高等学校应多渠道、多方位对工程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也要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 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钱静珠, 管国锋, 程本松.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9) :183-186.

[2]张芳, 厉虹, 杨秀媛, 启连平.普通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36) :30-31.

[3]惠晓丽, 吉莉, 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 2010 (6) :65-68.

[4]施开良, 陈令梅, 俞庆森, 姚天扬.建设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9) :33-34, 44.

[5]马晓娜.“全面工程教育”理念观照下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3) :117-119, 110.

[6]马知恩.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3) :13-17.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11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土木工程:工程教育

在“大工程观”背景下酝酿而生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引。CDIO模式以“构思(Conceive)一设计(Design)一实现(Implement)一运行(operate)”的生产实现过程为核心,培养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国内高等院校广泛试点,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CDIO模式,如ICO-CDIO工程教育模式、TOPCARES.CDIO工程教育模式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我国6所大学工科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工程教育的课程诉求表现在:一是课程要坚持“回归工程实践”;二是课程内容应融入工程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等“硬技能”和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商务管理、终身学习等“软技能”的培养;三是重点增加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的比例;四是为工程教育配置真实的工程背景,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工业经验的学习和基于工程成败案例的学习。

笔者基于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特点进行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探索,构建了SCCIM.CDIO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程训练与科技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较好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就学期间经历工程生产的全过程。

SCCIM-CDIO是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提出的,以工程生产实现过程为核心,突出专业技能(S)、沟通表达(C)、团队协作(C)、创新(I)、管理(M)“五项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面向、三项原则、四个突出”。

(1)“一条主线”即坚持以工程生产实现过程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

(2)“两个面向”即人才培養要面向人才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3)“三项原则”即坚持基础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4)“四个突出”即突出扎实的工程实践技能,突出沟通表达能力,突出团队协作能力,突出创新能力。

一、过程式课程体系

过程式课程体系,其逻辑关系是工程的生命周期、学生的认知周期、学生在校学习周期,三个周期叠加,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既反映了人类对工程规律的认知,又反映了学习者对工程的认知过程,适应培养工程人才的需要。

从学生的认知周期和学生在校学习周期两个维度构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训练,提高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实训、团队项目实战,毕业环节四个阶段。

从工程的生命周期(即工程生产实现过程)维度,把工程生命周期对应的课程归为三大类,即工程管理类、设计类、施工技术类。不同类别的课程设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管理类主要以“了解一案例一课程设计一场景模拟”为学习过程,简化理论,其中突出造价类课程,作为主要专业技能之一。

设计类以“熟悉理论一案例一课程设计一课程实训一技能强化一项目实战”为学习过程,为主要专业技能之一。

施工技术类以“了解理论一观摩一创新课题一开放实验一校内实训一校外实习一项目实战”为学习过程,也是主要专业技能之一。加大工程材料、结构检测类技能训练。

二、四步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将过去分散的、依据学科目标设置的实践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梳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以及工程生产实现过程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形成系统的、有层次的,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的螺旋递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间接工程训练与直接工程训练有机结合,二者不断交叉循环,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由工程实践入门到工程设计入门,再到工程技术创新,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技能强化实训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紧密结合职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更加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毕业后进入职业市场,顺利实现就业。笔者在2010年开始进行就业导向的职业技能强化实训的试点工作,在第7学期开展为期10周的职业技能强化实训。

(1)模块设置。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与岗位对接的实训模块,有建筑工程设计模块、工程造价模块、基坑设计模块、建筑工程BIM模块、交通土建模块。学生可选择1-2个模块。

(2)教学组织方式。①课内专题教学。每周16学时(4个半天)安排专题案例教学,专题讲授与训练指导课时比例为1:3。②课外项目合作。除每周课内16学时外,设置了课外16学时的任务,实行严格的考勤管理。学校提供固定场所,学生被分成5~8人的小组,教师根据课内学习进度布置相关任务,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值班教师负责指导和管理。此外,组织优秀的学生小组直接进入校企合作基地。③专题讲座:每两周组织一次工程技术前沿讲座。

(3)师资配备。每个教学班学生30~40人,配备两名教师,一名是校内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五年以上一线工程经验和五年以上校内教学经验;一名是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中级及以上职称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两名教师一人主讲,两人共同指导。

该模式得到了绝大部分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的好评和支持。2014年浙江省评估院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校学生的满意度居全省本科高校前三。校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该环节非常满意,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85%以上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且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效果显著。

经三年的试点探索、改进,已经形成成熟的教学组织模式,自2010级开始已固化体现在人才培养计划中。

四、专业任选课模块化

在核心课程稳定的基础上,专业任选课按模块进行设置。学生既可按自己今后的择业方向需要的技能选择专业任选课模块,也可根据专业兴趣选择专业知识拓展性模块。专业任选课模块有地基处理模块、道路工程模块(房屋建筑方向可选)、结构检测模块、结构分析模块、工程材料模块等。其教学组织方式不同于常规课程。

(1)项目制。专业任选课模块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拓展本专业方向之外的专业技能,讲课内容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直接从项目入手,按工程项目的生产实现过程安排教学内容。

(2)讲座制。由于模块包含的内容多,涉及多门常规课程,没有指定的教材。教师根据该模块对应的工程项目的生产过程,将讲课内容整理成讲座形式,并给学生提供配套的自编教学材料。

(3)报告制。学生根据教师讲座内容和布置的作业,课后进行深化学习,下一堂课进行分组汇报。

(4)开放制。课程考核一般由平时学生报告评价、项目设计成果、成果汇报答辩组成。

五、真实案例轮式循环教学

案例轮环式教学就是以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实例为基础,通过完整案例的轮环使用,开展教学活动。笔者团队经过筛选、再设计,整合了一套完整的工程项目教学案例。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对案例进行分解、再设计,形成了一套基于同一项目可用于不同课程的教学案例库。各课程教师除各自设计的教学案例外,必须使用该教学案例库。从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到高年级的职业技能强化实训,案例贯穿始终。

六、适用性系列教材建设

笔者团队自2010年开始规划适用性系列教材的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出版工程图学类教材1部、实训类教材1部,并己使用3年;投入试用的实训类教材1部、第二课堂指导书1部;正在建设的有工程力学类教材2部、实训类教材2部。已经出版使用和试用的教材深受学生的欢迎。

系列教材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突出体现在其工程性和易读性。教材编写过程中,行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与工程技术紧密对接。教材内容基于工程生产实现过程编写,以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设置实际工程项目案例,平铺直叙,所有图例除简图外配以实物图,通俗易读。

七、学科竞赛模式进课堂

学科竞赛是学生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一场综合检验,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评估。土木工程专业最具影响力的是“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它是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极富创造性、挑战性的科技竞赛,通过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实现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笔者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模式搬进了第一课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学科基础专题创新实训”“结构设计专题创新实训”两个环节。

“学科基础专题创新实训”设置在第一学期,其教学目的是:(1)学生在没有专业基础和束缚的情况下,自由發挥创新思维;(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3)增强学生交流意识和表达能力。该环节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力学专题,根据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实践)课题整合题目,由3~5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考核内容包括理论分析方案、现场答辩、模型加载试验;第二阶段为机械原理与力学原理结合的课题,考核方式同第一阶段;第三阶段为创意制作环节,给定材料,学生自由发挥创意创作。

工程技术型人才 篇12

关键词: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0引言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七部门今天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 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对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而长期以来, 计算机产业一直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计算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 随着近几年中国对外软件外包和服务的长足发展, 对软件开发与信息技术等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教育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 指明“创新”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根本, 探讨如何培养适应信息技术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一信息技术专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1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现状

信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可谓日新月异, 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发现尽管最近受欧美金融和债务危机的影响, 但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新兴行业, 其供需关系依然是卖方市场, 供不应求。但是, 由高就业率掩盖下信息技术专业中就业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与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为此, 我们归纳为以下几条:

1.1部分高校本身定位和其设定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缺陷, 需要信息产业和高校自身定位的实际需求调整培养方向。相当多的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办学思路、市场定位等方面定位模糊, 一般都是先从国外或者其他国内知名高校相同或相近专业引进, 从而失去了自有办学特色, 从而脱离自有高校定位, 脱离产业实际需求。

1.2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相对发展更新速度跟不上信息技术产业高速发展, 课程内容陈旧, 或者几年, 甚至十年不更新, 无法适应产业需求。目前多数高校雷同的专业培养模式, 强调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 关注与学院型研究人才的培养, 缺失与信息技术产业界的沟通, 从而忽视创新工程师方面的人才培养也相对不可避免, 从而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就出现了。

1.3学生本身作为学习的主体, 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缺失, 学习过程中也不关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缺乏必要的实习实践能力的锻炼, 一旦毕业独自面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就会出现无所适从的问题。这样企业会因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学生展开入职培训和工程实践培训。

信息技术专业教育从其发展特征来看本书兼顾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属性, 而信息技术人才是信息技术产业中最宝贵的财富, 新兴专业和新兴行业的特征要求信息技术人才必须坚持“创新”, 不断学习, 才能使得企业和自身得到发展,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2培养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人才的探索和实践

针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中出现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和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改革探讨, 如何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 能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从事研究、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一个以普通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这里就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信息技术工程师人才, 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的人才保障, 给出我们在信息技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方面开展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2.1针对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特色和我校在信息技术专业工程应用的定位, 重新修订创新性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提出“基础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两头齐抓, 素质教育打基础, 专业教学树人才”的办学理念, 建设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同时兼顾教学统一, 以达到“兼容并收”的效果。教学方案在设计之初, 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强调学科基础课程的牢固掌握, 保证教学基础的稳定性, 形成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能够有牢固的专业技能。同时, 也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 形成本科生导师制度, 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调节和分类指导, 让学生有个人特色, 保证培养方案的弹性和活力。这样, 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就能够实现根据产业需求进行快速调整, 同时, 适应学生个性多样化的特征, 促进学生成材。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重要组成成员, 我们充分利用合作联盟内非高校成员的师资, 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产业界的影响, 聘请各类公司和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作为我们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 融合进入我们学生学习指导环节, 参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让学生在学校也能够接触产业界对人才的需求理念, 把握好个人的未来职业规划, 从而更好地实习毕业即融入社会工作, 达到学生和单位共同满意的效果。

2.2逐步改革并完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调整相对封闭和陈旧的课程内容, 同时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产业发展动态与技术, 开拓学生学科视野, 提高其创新能力,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在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 我们将理论课程按照学科基础课程进行分类, 将专业主干课程分类为内容高度集成化, 专业选修课程分为多途径的实践性教学课程, 同时辅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样, 即有相对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和大学生基础课程, 也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专业课程, 能让学生在集成性和实践性的工程教育体系环境下, 多途径多方位地接触学院和产业新技术动态, 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培养目标, 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专业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能够与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实际需求进行对接, 提前完成毕业前的岗位实践。通过这几年的实践, 我们发现紧跟产业发展, 能够更快地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通过跟踪产业变化, 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能够极大地改善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就业率, 特别是就业质量。

2.3我国一般的教学模式由于主要是引进前苏联模式, 强调理论基础, 轻视实践教学, 为此, 我们改革了针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方式, 提出“理论为基石, 实践解问题”的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强调信息技术中问题的重要性, 以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模式强调软件项目的实战型, 教学全程围绕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展开。通过“实践类专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最终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机能互补, 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为此, 我们在学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时候进行改革, 不同的课程辅以不同的上课方式, 部分专业课程以专题研究的方式, 通过学科交叉综合性科研小课题的设计、实施与完成来组织课程教学, 将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从事课题研究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思维。而另外部分课程特别强调企业实训, 通过合作联盟的内部机制, 直接聘用外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为学生进行课程辅导, 引入产业最前沿的知识, 让学生紧跟产业节奏, 课程甚至可以是开放式的, 学生的实践性课程可以直接深入企业。例如, 我校很早就推出了毕业设计宜化模式, 让学生的毕业设计直接深入企业, 在企业完成其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并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 这部分学生的就业率达到了100%。

2.4针对大学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我们对理论教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部分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 教学以例题, 问题为核心, 引导学生上课多讨论, 强调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新问题, 启发主动思维、创造性思维。同时, 我们也发现项目驱动也是信息技术专业的一个特色, 为此在课堂上, 我们让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也实现“项目驱动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进入课堂就进入软件项目实战, 教学全程都会围绕如何进行项目开发而展开, 同时要求学生的作品具有实用价值, 这对课程的项目要求就非常高, 要求其必须来源于实际应用。

2.5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实验教学课程改革则从实践技能, 综合提高, 科技科研这三个层次进行展开, 我们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等四个类型, 强调实验必须分层次, 分阶段,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课堂内外结合, 并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校长创新基金, 自主立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开设一批综合性、设计性的创新型实验, 为学生提供申请创新基金的前期积累, 并调动教师指导积极性, 让学生能够尽早进入教师自有的科研项目, 参与研究工作, 学习和研究互促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研究开发技能。同时, 在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各类实习实训等高强度的实践性教学课程中, 我们引入产业界直接参与的模式, 同时也附带本专业的教师多方位指导, 通过与合作联盟的产业界人员的合作, 先给学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 附带相应的企业实际项目, 逐步提高其创新和工程技术能力。以09级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例, 我们和多家企业合作, 开展了关于ios项目研发, Android项目研发, J2EE项目研发, C#项目研发, SAP项目研发和职业规划等多项企业项目实战实践性实验, 极大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 多名学生在教研室教师的指导下, 获得了多项武汉工程大学的校长创新基金, 并在国内外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 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

3结束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专业教研室建立了紧跟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 形成了自己特色, 完整的, 弹性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和武汉工程大学在武汉地区的地域优势, 在校内展开多层次的教学实验, 多方位的教学实践, 在校外则联合企业建立面向产业发展, 结合工程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 有良好的研究素养, 具备创新能力的多层次, 个性化的信息技术工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工程性技术人才将是我国新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特别是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间的中国需要深化改革, 从生产走向创造。要完成这一过程中国也需要大量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里将这些经验总结归纳, 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经济转型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N].北京:人民日报, 2012.1.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N].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6.1.4.

上一篇:英语测试三步走下一篇:积极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