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技术(精选12篇)
物流工程技术 篇1
汽车产业是人类社会化协作大生产的一个典型产业:从生产技术上看,每辆汽车都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是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最大的产业;从生产组织上看,汽车企业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驱,是大批量、高效率、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的代表;从物流运作角度看,汽车产业也孕育了很多成熟有效的物流运作模式。
汽车物流运作模式
汽车物流运作,从大的的角度来说包括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即外包物流以美、德、日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先进国家,都是以专业第三方物流运作为主。
美国汽车制造企业的零部件供应主要采用物流外包模式。汽车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之间是一种高度互动协作关系,信息共享和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是双方高度互动协作的重要标志汽车生产企业将零部件供应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是建立在信息共享的条件下,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执行方案,物流服务商的运作与汽车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融为一体。
德国汽车零部件的供应物流模式是基于信息技术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在德国,29%的物流企业涉足汽车物流业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与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共同构成了汽车物流服务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通过采用独立电子商务平台,将汽车制造企业与零部件供应商链接起来,保证物流信息的透明。通过采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及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实现仓储的自动化和运输过程的实时监控。
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物流模式是精益物流模式,以丰田汽车采取的循环取货(Milkrun)和3C模型(Collection,集货;Cross-dock,交叉转运;Consolidation,合并运输)的精益供应物流模式为代表。丰田汽车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实现其零部件精益供应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采取循环取货的方式,使零部件小批量供货,以满足在正确时间、用正确的运输方式、运送正确的零部件的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供应商处集货,运到中转仓库,然后进行分拆,按照整车厂的生产次序重新包装后进行混合装载运输,从中转库直接将零部件运输到汽车生产线,实行线上配送。
我国汽车企业的物流运作基本上以学习先进国家的成熟经验为主,同时根据一些本土特点做些许调整。据业内资深人士北京汽车采购部高级物流主管李鲲鹏介绍:国内汽车物流现出现一个趋势,就是从外包走向自营,或者即便是外包,也强调深度合作,整车厂往往以参股的形式加强对主要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控制。这是因为国内的第三方物流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是大部分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资源和物流能力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点对点运输方面,还不能提供更到位的、更贴近整车厂生产节奏与需要的服务。随着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汽车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增加,汽车生产越来越体现出小批量、多批次的特点,需要更加敏捷的供应链体系配合,这对物流系统的要求大大提高。若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能紧跟汽车生产企业的节奏,不能及时把正确的零部件提供给生产需要,造成生产线停滞,将给汽车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就迫使国内汽车企业不断加强对物流系统的掌控能力。
汽车产业布局与物流运作
汽车物流运作和汽车产业的布局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不管是进入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还是国内汽车生产企业,都在逐渐走向全国布局。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汽车产业拉动其他产业的能力是十分强大的,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往往会竞争性争取汽车企业在本地落地发展。因此,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选择生产基地首要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这也造成各个汽车企业全国性布局、犬牙交错的局面。据李鲲鹏介绍,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汽车生产企业为了追求配套企业就近化、本土化生产,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物流运作是最容易和最经济的。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国内汽车配套生产基本形成两种模式:模块化生产和零部件联盟。模块化生产是指:把汽车总装生产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直接组装而成,首先拆解为组装成几十至多一百多的大型模块;第二步,再把模块化的组件组装成最终成型产品。每个模块的生产都可以形成一个小型的、相对简单的物流体系,这样的组织生产模式简化了整体物流运作的复杂程度另外一种生产形式就是零部件联盟。尤其是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发展历史悠久,已经和很多零部件供应商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经过长期磨合,其物流组织运作往往很流畅默契。这些汽车巨头进入中国市场后,往往会带动那些与之联盟的零部件企业的进入。
欧必斯(上海)物流设备有限公司多年来服务于汽车企业,对汽车物流行业相当了解。在其
看来,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对汽车物流运作带来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汽车企业建立起自己的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整车配套价值的60%实现了本地化配套供应,零部件直接配送上线,实现了准时化物流,同时提高了物流效率和品质,降低了物流成本。
先进技术助力高效汽车物流运作
如今汽车产业物流系统的建设与升级越来越依靠物流设备与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据李鲲鹏介绍,几乎所有大的汽车生产厂商都建立了自己的物流系统运作信息平台。由于每个厂家的生产组织、运营管理等情况各不相同,这些系统一般都是汽车企业自己开发的,其中很多子系统使用了已经成熟的物流信息系统,包括WMS系统和TMS系统。以WMS和TMS系统为主建立起物流管理平台,可以与ERP系统进行对接,并通过权限等级管理,使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供应商、服务商都能够使用该系统一旦有销售和采购订单从ERP系统形成,物流管理平台就可以对实物的进出情况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而近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运输过程透明管理技术,也使得汽车物流系统的运营效率大大提升运输过程透明化系统的作用是:保障运输时效,对运输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管理;降低库存成本,运用运输控制与调整代替库存来保证时效;保障运输安全,保证做到零部件的及时、正常供应。采用该系统,汽车生产企业加强了对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控制力与管理能力。以丰田物流与深圳易流有限公司合作的汽车零部件物流运输过程透明管理案例为例。通过近三年的系统应用,丰田物流在时效管理、库存优化和运输安全保障方面均取得明显效果。
为实现整个物流链的成本降低,汽车制造生产物流的发展呈现出全物流链(供应、生产、销售、逆向物流)一体化规划及运作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利用信息化、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可以实现少人化、智能化物流。这几年是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不管是生产环节还是物流环节,对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高效率,高可靠性,智能化,高品质是汽车生产的发展趋势,应用的自动化技术有工业网络接口,UHF超高频R FID,AS-interface总线设备,视觉检测产品,安全(SIL)产品,智能安全控制系统,3D检测等。德国是汽车行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德国将工业4.0作为提升其工业竞争力的战略,汽车行业将是最先感受到这一变化的行业之一。对于“智慧工厂”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设备之间的相互沟通,传感器网络、工业物联网将是未来的趋势。作为自动化领域底层检测设备供应商,倍加福公司清晰感受到这些变化,其产品应用遍布汽车生产物流及零部件物流环节,在物流自动化领域主要集中在位置检测、高精度线型定位、运动控制、自动识别等方面。如,最受用户青睐的是基于Data Matrix二维条码视觉检测技术的线性定位系统PCV(Position Code Vision),该系统广泛应用于EMS输送、升降环节等应用领域;UHF超高频RFID系统,可用于远距离车身识别或批量零部件识别;R2000激光2D测量设备,可用于AGV小车智能定位;OPC120条码读取设备可直接读取通过DPM方式刻在汽车零部件上的二维条码。这些产品提高了物流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满足了用户对可靠性,灵活性,智能化,绿色节能等方面的要求
此外,在汽车物流外包中,零部件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的一体化整合是关键。而通过推行包装规范化和区域(集货)或循环取货来整合供应物流和生产物流,可以实现一体化的物流运作通过制定包装、装卸、运输、仓储、搬运及分装标准规范,可以确保物流过程的品质。在这方面,物流技术设备供应商已有较多成熟的解决方案得到应用。
物流工程技术 篇2
摘要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作业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有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业才得以发展的如此迅速。因此,物流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物流业的各个领域,对物流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论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和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应用的基础,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措施建议。又论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的运行方式、组织及竞争格局等几方面的影响,继而提出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详细说明了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电子数据
目录
1引言.......................................................................................................................................................1 2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1
2.1物流信息技术.................................................................................................................1 2.2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几个发展阶段..............................................................................................1 3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2
3.1 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2 3.2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3 3.3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3
4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3
4.1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组织的影响.........................................................................................4 4.2 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4 4.3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运行方式的影响.....................................................................................5 5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6
5.1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的问题.....................................................................................................6 5.2 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7 5.2.1逐步建立企业的ERP系统............................................................................................................7 5.2.2 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网络技术...........................................................................7
6结束语.........................................................................8 参考文献........................................................................9
1引言
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物流信息技术达到了较高的的应用水平,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物流活动的范围、物流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业正向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正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才可能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作为整体进行管理,使物流进入现代物流发展阶段。通过搭建“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事实证明,物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现代物流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其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被认为是衡量物流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
2.1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是运用于物流各环节中的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是指与物流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伴随物流活动的发生而产生的,贯穿于物流的整个过程。根据物流的功能以及特点,物流信息技术包括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目前,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物流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将会成为未来物流领域的关键技术,成为物流发展的突破点,而且将会被日益重视。
2.2信息技术在物流业的几个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以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功能集合为主要特征的物流组织。在这一阶段,企业内部的物流功能开始从分离走向集中,其首先是向企业的少数核心业务集中,而后逐步从核心业务部门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将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和运作逐步统一到专业化的职能部门。
专业化物流组织的出现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物流领域分工专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结果,而以EDI为主体的一系列信息技术则是
实现物流活动专业化的技术保障和基础。在EDI技术的支持下,工商企业不仅能够与外部物流企业之间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传递,也能够实现对物流活动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工商企业将自身的物流功能分离出来,各种物流作业由运作效率更高的专业化物流企业承担,例如:上海联华超市集团公司作为国家科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商业EDI系统开发与示范”的示范单位之一,从1998年3月开始,与北京商学院、杭州商学院、上海商业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合作开发自己的EDI 应用系统,这个EDI应用系统包括配送中心和供货厂家之间、总部与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与门店之间的标准格式的信息传递,信息通过上海商业增值网EDI服务中心完成。采用EDI之后,配送中心直接根据各门店的销售情况和要货情况产生订货信息发送给供货厂家,供货厂家供货后,配送中心根据供货厂家的发货通知单直接去维护库存,向门店发布存货信息,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信息流在供应商、配送中心、门店之间流动,所有数据只有一个入口,保证了数据传递的及时、准确,降低了订货成本和库存费用。
20世纪90年代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信息快速传递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创造了更为畅通的渠道。EDI技术只能为企业提供有限的、点对点式的信息的连接和传递,而且是在企业内部纵向传递汇总基础上才能实现组织之间的传递。因此,很难实现整个物流过程和系统的信息共享。而在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各种信息能够到达企业管理和运营的每一个作业层次,并能够支持企业生产、营销、信息管理等活动与物流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从原材料供应到商品到达最终客户的全部物流过程就成为一个透明的“管道”,对这一过程的优化和功能集合就成为提高物流效率的必然选择,其结果是形成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物流流程一体化的新型物流组织,也称为第四方物流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型物流组织是建立在全面掌握物流信息,并在此为基础向整个供应链提供全程物流服务,其运作的核心是物流信息和以此制定的全程物流解决方案。目前,在第四方物流企业中又出现了新的分工专业化趋势,即为供应链提供物流信息管理服务和全程物流解决方案的咨询服务正在独立成为专业化企业,有专家已将这种物流信息管理服务企业命名为第五方物流企业。
3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
3.1 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0世纪90年代,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规划管理的MRPⅡ思想逐步发展为
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ERP管理思想。ERP(企业资源规划)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的MRPⅡ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ERP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提供多重解决方案,它以客户为导向,将企业与市场连成一体,而ERP软件系统预先含有大量优秀的决策方案供选择,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大的决策空间。
3.2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在物流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容易地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生产设备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减少物流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大大降低物流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从全社会范围看,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更为顺畅,这样,单个企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也将相应随之畅通起来。因而,信息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运营效率。
3.3 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对企业产生作用的最基本而普遍的方式是运用信息技术部分或全部地取代以人工方式进行的活动的业务职能,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用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如工资核算电脑化、会计电算化、报表生成自动化、商业和服务业结帐POS化等。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新经济增长点的源泉。
4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众所周知,物流观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演绎的过程,在这个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物流活动被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和环节来进行,而且由于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信息本身也被分散在不同的环节和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物流活动的运行方式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方式,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企业就围绕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商品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开始注重和强化对物流活动的科学管理。围绕这些环节形成了相应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这也就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进一步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很多信息技术的群体性的突破,物流活动发生很多根本性的变化,这个时候,3 信息的共享超越了企业的边界,超越了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职能的边界,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物流活动可以与原有的生产过程或者商品销售过程分离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量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促成物流活动从原有的生产销售活动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新的分工领域出现的一个前提条件或者说技术前提条件。
4.1物流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组织的影响
物流活动被分散在企业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或者分散在不同的企业来进行,它是配合企业的产品销售或原材料的采购。比如在工业企业,它是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他没有一个单独的独立的组织者。随着以后很多管理者对科学管理的观念的应用,在产品销售或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立的管理部门,这些独立的管理部门承担着一定的物流组织和管理的角色。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以后,随着当时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EDI的应用,使得物流活动开始可以从原来的制造企业或者商业销售企业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活动从原来一个企业内部单一环节上的管理活动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活动,在整个经济中出现了新型的物流组织,这是第三方物流企业。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以后,很多新型的物流企业又再出现,比如大家经常谈论的第四方物流企业、第五方物流企业。事实上,第四方物流企业和第五方物流企业是专门对物流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物流企业。可以看到,这种延续的过程实际上导致了新的物流组织的出现,而且物流组织的层次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组织的这样一种影响,这种逐渐升级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是以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组织,这是以前的组织特征,到EDI技术出现以后,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以后,则可以概括为以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为基础的专业化的物流组织,就是早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有一种就是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物流流程的一体化组织,就是大家很关注的供应链的管理者、作为供应链管理者的这种物流企业的出现。所以,物流组织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整个物流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受物流技术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4.2 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在传统的物流活动中,物流竞争的主体是工商企业,因为如果物流活动仍然停留在物流内部的某一个环节或者部门内的时候,那么提高物流的效率,提高物流的管理
水平,这种相互竞争的主体是在工商企业之间展开的,这是在比较传统的意义上;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物流组织的出现,物流的竞争主体开始转到物流企业之间,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第四方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代替了原来工商企业之间在物流环节上的竞争,这是从竞争的主体上来看。从竞争的范围上来看,过去传统的物流活动往往是表现在仓储环节上、运输环节上或者包装环节上这样一些单独的环节上,工商企业往往非常关注这些单一环节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在供应链形成以后,特别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以后,这种竞争不再停留在单一的环节上,而是整个物流过程或者大家经常说的供应链的过程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竞争的主要焦点。所以我们觉得,在信息技术发展以后,物流竞争已经从环节的竞争转到物流供应链的整个过程的竞争。
另一方面就是关于手段方面的竞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一个很大的方面也是物流设施上的竞争,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很多国际上的物流活动都是在自动化仓库、多式联运这样一些物流设施的提高上来提高自身的效率,这就是在信息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物流的很多技术手段是停留在设施能力的提高和设施水平的提高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特别是供应链形成以后,更重要的不是单一的设施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把资源整合到一起,来提高整体的运作的效率,也就是说,信息处理的能力信息管理的能力决定了整个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决定了对顾客提供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的能力。所以到目前为止,在西方发达国家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用多么高的运输设备和自动化的仓库,而是对顾客的响应能力。而这种响应能力恰恰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完善的应用方面。所以物流竞争已经从原来关注物流设施水平转向了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这就是信息技术影响着物流领域竞争手段的变化。
4.3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运行方式的影响
过去的观点看,物流活动实际上是生产者生产出一个产品以后,要求物流供应商或者其他的服务部门按照他的要求经过几个中间环节最后送到消费者手中。按照西方许多市场专家的观点,它是一种推式的方法来运行,也就是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进入到流通过程到达消费者手中。而从现在来看,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是一种市场竞争性的经济,而且商品生产和销售活动不是围绕生产者来进行,而是围绕着消费者进行,也就是说,每一个用户,每一个消费者,他所产生的需求通过市场信息系统共享以后传达到生产者和流通者手中,它们要围绕着市场的信息来组织
自己的经营活动。
在上面这样一个情况下,首先表现为物流活动从一个被动的载体转化为一个主动的载体,他要根据市场的物流信息来合理的安排库存,来合理的调配资源,来保证市场的供应。所以,从这个运行的方式上,首先表现在他从一个被动的市场信息的接受者转变为经济活动整个流通过程的组织者,从一个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一个主动的状态。第二个特征是在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以后,由于有了完全的信息,以及信息的透明和共享以后,过去的物流活动从一个局部的环节变成了整个供应链上的系统化的活动,他从过去分散的活动变成了一种系统化的或者如某些专家认为的全程化的活动。第三个特点就是过去我们始终认为物流活动是一个黑暗的大陆,这种黑暗恰恰是在于我们没法充分掌握很多信息,所以这种黑暗大家没法把握他内在的合理的要求,没法提高它的效率,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整个供应链所有参与者,共同享用信息,采用这种共享机制以后,实际上使得整个物流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管道。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根据充分的信息来合理的进行分工和市场定位,来进行规范化的运作。物流运行的透明化、信息化和主动化是信息技术发达以后物流运行的主要特征,这是相对于传统的物流活动而言的。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物流产业趋向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高科技化。由于各种信息平台、电子数据交换、销售时点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处理和条形码技术、射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广泛运用,大大增强了运输、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陪送等物流环节的功能,使物流与商流、资金流、信息流融为一体,提升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综合效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物流信息需求的新途径,用网络等信息技术来交换有关物流信息成为企业获得物流活动所需要的信息的有效途径,实现物流跨越式的发展。
5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5.1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运用不够,削弱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竞争力,在我国,信息技术在有些企业里得到了运用,并取得了好的成绩,如华联超市采用了SCM,每天蔬菜和鱼类分批上架,保证了产品的新鲜,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但仍然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运用这些技术,这就使得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难以得到有效的协调。
服务手段单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值服务发展缓慢,近年来,我国市出现
了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但从这些企业经营、服务的内容来看,仍是传统的运输仓储型企业。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为工商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仍然是以运输和仓储为主,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和手段相比较,我国物流企业不仅服务手段单一,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流信息服务、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供应链管理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物流增值服务方面,我国物流企业还没有或根本没有能力全面展开。
5.2 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5.2.1逐步建立企业的ERP系统
物流业的ERP(企业资源管理)是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都建有企业ERP。我国的物流业因缺乏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结点之间的资源管理各成体系,没有统一的管理系统,也没有一家可以承担重任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软件。现在,国内的很多国际货代公司有志向综合物流发展,这个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在观念上是否对现代物流的信息管理有一个认识。国内的货运管理软件很多,但是能够对整个物流流程的信息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全程跟踪和管理,现在还没有一家。南京恒基科技有限公司的货运管理软件在中海国际货运公司应用,得到业界的一致好评,已经初具物流业综合管理软件的雏形。而上海大沓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陆运车辆监控中心技术,从另一个侧面为物流业的信息跟踪和反馈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物流业的信息综合管理,不是哪一个公司能够单独实现的,只有从整体物流架构着手,逐步渐进地进行,整合业内的软件、硬件商和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商,才能真正开发出一套我国物流企业的ERP系统。
5.2.2 对企业信息化进行改造,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生存环境和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迫使企业从偏重内部信息的开发利用转向重视内外部信息的双重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各种信息网络的建立,尤其是Internet的迅速普及,可使企业获取大量有用的外部信息。因此,企业信息化改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迅速建立网上交流和交易的手段。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发布、信息的传播等,大都是在网上进行。但网络不再仅仅是用来进行单纯的信息发布,而是用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实现在线交易。通过Internet进行
场上商业交易已成为商务发展的方向,而且,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最终大多要与互联网相联,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上网,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列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6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物流发展更加重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同步运用,同步发展,借助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物流信息技术,在享受网络飞速发展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时刻饱受着可能遭受的安全危机,物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及差异。因而,只有正确认清目前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准确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用安全防范技术,保障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安全稳定的运行,提出应对的解决措施,下决心加大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后发优势及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让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发展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我国现代物流业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物流托盘技术综述 篇3
关键词:托盘;分类;专利分布
中图分类号: F25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90-2
0 引言
托盘是现代化物流体系中的基本作业单元,也是物流系统合理化的基础。如何合理应用托盘,从而降低企业产品储运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以及物流服务水平已成为现代企业亟需研究的课题,不仅如此,托盘的应用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1 托盘的分类及关键技术
1.1 托盘的分类
根据托盘的材质,可将其分为木制、钢制、塑料制、复合材料、纸制以及竹制等六种。
根据托盘的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
1.1.1 平托盘
平托盘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因为平托盘使用范围最广,因此使用数量最大,通用性最好。
1.1.2 柱式托盘
柱式托盘分为固定式和可卸式两种,其结构是托盘的4个角上均设有钢制立柱,柱子上端可用横梁连结,形成框架型。柱式托盘一方面可以利用立柱支撑重量物,便于堆叠;另一方面可防止托盘上的货物在运输和装卸途中发生坍塌。
1.1.3 箱式托盘
箱式托盘是四面设有侧板的托盘,箱体上的顶板可有可无。其中,箱板具有三种形式,即固定在底座上、可进行折叠以及可卸下式。四周栏板有多种形式。箱式托盘防护能力强,不仅可有效地防止塌垛和货损,还可装载异型不能稳定堆码的货物,应用范围广。
1.1.4 轮式托盘
轮式托盘与柱式托盘和箱式托盘的不同点为在底座下部设置轮子。因而,轮式托盘可以短距离移动,从而实现自行搬运或滚上滚下式的装卸等优势,用途广泛,适用性强。
1.1.5 特种专用托盘
在一些特殊场合,需要对特殊物品进行运输时会根据所运输物品采用专用托盘,从而实现快速作业。
①平板玻璃集装托盘。也称平板玻璃集装架,有多种类,主要对平板类产品进行运输。有L型单面装放平板玻璃单面进叉式,有A型双面装放平板玻璃双向进叉式,还有吊叉结合式和框架式等。运输过程中托盘起支撑和固定作用,平板玻璃一般都立放在托盘上,并且玻璃还要顺着车辆的前进方向,以保持托盘和玻璃的稳固。②轮胎专用托盘。轮胎的特点是怕挤、怕压,利用专用托盘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利用轮胎专用托盘,可多层码放,不挤不压,大大地提高装卸和储存效率。
1.2 托盘的关键技术——可拆分托盘
早期的托盘一般指平板托盘,且不能进行拆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使托盘在不使用时占用更少的空间,为了可通用不同大小的货物,或是可拆卸更换零件,人们逐渐意识到可拆分托盘的重要性。
1.2.1 占用较少空间
文献[CN203228999U] 公开了一种折叠式仓储托盘,由于现有类似托盘不能有效利用40尺平柜的体积空间,如果使用高柜,不仅浪费空间,还增加运费成本。为解决此问题,设计一种折叠式仓储托盘,包括底座,底座为方形,其特征是,所述的底座上设有立柱,所述的立柱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其中两个相对边上设有墙网,所述的墙网与底座和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的底座两外两个相对边上设有门网,所述的门网与底座活动连接,所述的门网与立柱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规格统一,容量固定,强度大,易于库存清点,使用寿命长,可互相堆叠多个,实现立体化存储、节约空间,配合叉车,推车等设备可进行高效作业,折叠式结构,回收成本低,是木质包装箱的替代产品。目前,该申请已被授权。
1.2.2 适用不同规格
文献[CN203593234U] 公开了一种托盘组合体,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广泛规格的螺旋状输送物相对应的托盘组合体。托盘主体;支承部,其配置在上述托盘主体的上部并且具有彼此相对以便支承螺旋状输送物的外周面的一对第一斜面;以及长条状的腿部,其配置在托盘主体的下部并与地面接触,并且沿与支承于支承部的螺旋状输送物的轴心相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配件包括大重量用配件和大外径用配件中的至少一者,该大重量用配件用于将预定值以上的重量的螺旋状输送物装载于托盘,该大外径用配件用于将预定值以上的外径的螺旋状输送物装载于托盘。由此,在具备大重量用配件作为配件的情况下,通过向托盘安装大重量用配件,能够将预定值以上的大重量的螺旋状输送物装载于托盘,并且若不使用大重量用配件,则能够输送小于预定值的常规重量的螺旋状输送物。另外,在具备大外径用配件作为配件的情况下,通过向托盘安装大外径用配件,能够将预定值以上的大外径的螺旋状输送物装载于托盘,并且若不使用大外径用配件,则能够输送小于预定值的常规外径的螺旋状输送物。由此,能够与广泛规格的螺旋状输送物相对应。目前,该申请已被授权。
1.2.3 可更换零件
文献[CN203419349U] 公开了一种脚墩具有可组装、拆卸的塑料托盘,现有的塑料托盘在使用过程中,托盘的脚墩部位极易损坏,若脚墩部位不可单独维修或更换,那么任何一个脚墩的损坏都可能会造成整个托盘的报废,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和能源浪费。?为解决此问题,涉及一种脚墩具有可组装、拆卸的塑料托盘,包括托面、托底以及数个脚墩;所述的数个脚墩分别安置在托面和托底之间;还包括数倍于每个脚墩的连接件以及在托面、托底和脚墩分别留有连接件的位置;所述的连接件将脚墩分别与托面和托底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整个托盘是由部件组装而成的,托盘使用过程中任一部件的损坏,特别是脚墩,都可以单独更换维修,这样就避免托盘因任一部件的损坏造成整个托盘的报废。目前,该申请已被授权。
2 国内托盘应用现状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物流现代化运作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就是托盘的拥有总量。据有关行业组织调查,2013年以来,托盘行业产销增长速度趋缓,木托盘行业受全球经济复苏的影响,随着中国进出口增长复苏影响,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塑料托盘企业反映市场销售状况一般,但也呈现低速增长态势。整体来看,2013年中国托盘产量呈现中速增长态势,年产量达到22787万片,同比增长9%左右。
根据对托盘生产量增长趋势分析,中国托盘产量由2003年的年产3500万片增长到2013年年产2.28亿片,增长了6.5倍左右,同期中国叉车产量从每年45482台增长到每年生产30万台左右,也增长了6.5倍左右,叉车和托盘保持了同步增长,目前中国叉车生产增长已经趋缓,中国托盘的年产量增长速度也将下降,根据目前趋势,中国托盘保有量还将保持一段时间增长,但随着每年托盘更新量的增加,中国托盘总产量将逐步稳定。
从各类标准规格的托盘数量上分析其应用比例,根据抽样调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目前符合国家标准推荐的两类规格的托盘比例为23%左右,符合其他国际标准和各行业托盘标准的托盘占总量的45%左右,完全不符合任何标准的非标定制托盘比例占32%左右。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托盘专业委员会三次托盘市场调研测算,目前我国现有各类托盘总数中木托盘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03年占比90%,2008年占比为86%,下降到到2013年占比80%。
3 国内托盘的发展趋势
物流工程技术 篇4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物流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脉和基础产业, 同时, 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国外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埃森哲等调查, 得出结论:中国物流还处于初级阶段。众所周知, 我国的物流起步较晚, 物流成本管理应用的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缺乏规范的核算, 人才短缺, 成本高, 效率低, 规模小是其最大特征。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 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8%, 而美国20世纪就已低于10%。该比例每降低一个百分点, 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以上。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物流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另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B2C电子商务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 现已被公认是未来IT最有潜力的增长点。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将企业与客户通过Internet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企业提供了无限的商机。然而, 物流行业的发展缓慢, 完全跟不上电子商务市场的成长脚步, 并且已经成为了制约后者发展的一道瓶颈。比如淘宝网、卓越网、京东商城等都有很好的业务水平, 但物流的相对落后却严重制约其发展壮大。这再次表明改善我国物流现状已经迫在眉睫。
其实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有很多种, 本文主要是以利用现代物流技术的方法来完善物流系统, 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做一论述。
2 传统的物流系统
物流系统是由物流活动各要素所组成的, 为实现物流目的、功能和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或者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 由所需转移的物资与包装设备、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信息联系等若干互相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一般来说, 按功能要素来分的话, 物流系统主要由运输、仓储、装卸与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方面构成。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理论, 即各功能处在一个相互矛盾的系统中, 一方面目的的达到必然会损害到另一方面目的的达成。比如将铁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 虽然增加了运费, 却提高了速度, 从而降低了库存, 降低了库存费用等。
在认识了效益背反规律之后, 我们就要有意的将物流各功能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 连成一个整体来认识物流, 进而有效解决效益背反规律, 最求整体效益。美国学者用“物流森林”的概念来形象的表述物流的整体观念, 指出物流是一种结构, 对物流的认识不能只见功能要素而不见结构, 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 融入了各种物流技术的现代物流系统
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完善, 人们又提出了现代物流系统的概念。所谓物流技术是指集机械设计、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等于一身的综合技术。目前已进入应用领域的物流技术包括:电子产品编码 (EPC) 、无线射频识别 (RFID) 、全球定位系统 (GNS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智能交通系统 (ITS) 等。而现代物流系统是在传统物流系统的基础上, 引入物流技术, 即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 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 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论, 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等, 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 准确率提高, 库存减少, 成本降低, 以此延伸和放大传统物流的功能。
结合我国物流现状, 要想运用物流技术来协调物流系统各功能要素, 使其整体成本最小, 关键是要建立“标准化”和“共享”的观念。所谓的标准化是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使物流上游的生产制造到下游的分销经销, 都采用统一的信息流, 即将尽可能多的数据源相互连接, 然后使信息的发送和传输标准化, 以便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需要该信息的人。这不仅满足物流系统各功能要素共享物流信息, 也使得整个供应链都能够共享这一标准化的信息流。从而使整个物流过程乃至产业链都呈现透明化。
3.1 EPC技术实现信息标准化
信息标准化就要借助EPC来实现。EPC是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简称, 一般中文称其为产品电子代码或电子产品编码, 它是一种编码系统, 其作用就是提高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它是在传统的条形编码的基础之上, 做了一些改进和补充, 实现了对单品进行标志。产品电子代码属于下一代产品标识代码, 它能够对供应链中的各个对象进行全球唯一的标识, 比如物品、货箱、货盘、位置等。
传统的条形码技术不能对单品进行有效识别, 而EPC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 因为它的信息编码方法能够与传统的条形码兼容, 大大增强了系统的信息容量。
3.2 RFID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共享
有了标准化的信息流, 如何实现共享呢?这就要借助物流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简称RFID。
RFID拥有其他的识别技术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它不仅非常容易操作、简单实用, 还特别适合自动化控制的灵活性应用技术。它具有读写距离长、保密性强、存储数据量大、适用于恶劣环境、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这项技术基本上可以追踪和管理到所有的物理对象, 是最重要的一项管理手段之一。此外, 因为这项技术的技术性很高, 很难被仿冒和侵入, 具有很强的安全防护能力。采用这项技术因为不需要查看进货的条码, 会节省很多的劳动力成本, 比如沃尔玛就因此节省了83.5亿美元。
一般情况下, RFID系统是由标签、天线、阅读器三部分组成的。一是标签:也叫做射频标签, 它是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 每个电子编码都对应着一个标签, 它附着在物体上, 能够用来识别对象, 通常来说电子标签中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 即采用EPC技术编码的数据, 且含有内置天线, 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二是读写器:读写器分手持式和固定式两种, 它可以无接触地读取并识别电子标签中所保存的电子数据, 从而达到自动识别物体的目的。读写器通常通过其接口进一步与电脑相连, 或使用WLAN技术进行数据传送, 所读取的标签信息被传送到电脑进行下一步处理。三是天线:在标签和读写器只见传递射频信号。
要使RFID在物流系统中实现, 需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就嵌入RFID标签, 这是非常关键的第一步。要想使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能够依托RFID标签紧密的结合起来, 必须在生产环节就引入RFID标签。只有这样它才会发挥其应有的强大作用, 保证物流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3.3 RFID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共享的具体运用
RFID在商品生产环节的介入:采用该技术的物流系统与传统的物流系统有着很大的区别, 传统的起点是在入库或出库, 但是该系统是在商品的生产环节就介入进来的。
分四个步骤可以完成商品的RFID标签信息录入:一是描述相应的商品信息, 比如生产部门、使用期限、安全级别等, 通过录入这些相关信息可以有效的实现商品过程追踪的有力支持。二是在数据库中把商品的有关信息录入到对应的RFID标签项中。三是把商品和相对应的信息编辑整理出来, 取得商品的原始信息和数据库, 但是必须保证这个环节各项信息的准确性, 因为它不仅是物流系统的第一步, 也是RFID第一个开始介入的环节。四是当完成信息的录入工作后, 应该用阅读器进行确认, 检验两者之间的信息是否一致;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数据录入, 显示每一件商品的RFID标签信息录入的完成时间和经手人。
RFID在商品入库环节中的实现。传统的物流系统入库需要经手人员在入库记录单上登记, 入库前必须经过仓库管理人员严格的检查, 而且为了保证这个环节的准确性, 一般都会进行多次检查, 在这整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这项新技术的出现, 很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 只要在入库口通道处放置RFID识别器, 就能够轻松识别入库商品, 还可以利用阅读器自动存储到计算机的库存管理系统中, 并且该商品还能够利用指引叉车上的射频终端, 通过最佳路径到达可供选择的空货位。经阅读器确认商品到位后, 还能够及时的更新库存信息。最后商品入库完成后, 该系统还可以打印出入库清单, 以便日后确认责任人。
RFID在商品库存管理中的实现。商品入库后并非一劳永逸, 现代物流库已经实现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需要对库存货品进行随时的检查和管理。在过去的传统物流系统中, 这也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事, 而且效率低下, 但采用该系统之后, 这个环节就变得非常的简单了。该系统的阅读器可以对各类商品进行定期的盘查, 分析出商品库存的变化情况;如果商品出现移位, 只要利用阅读器就可以自动采集到货物的RFID标签, 并在数据库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 就可以自动把信息录入到库存管理系统中, 记录商品的品名、数量、位置等信息, 核查是否出现异常情况。采取该系统, 能够很大程度上的减少传统库存管理中的人员作业量, 实现商品的安全、高效库存管理。
RFID在商品出库环节中的实现。该系统在商品出库环节能够自动的确定出最优提货路径和提货区。它利用车载终端提醒工作人员载货, 经扫描货物和货位的RFID标签, 确认出库物品, 同时更新库存。当物品到达出库口通道时, 阅读器将自动读取物品的RFID标签, 并在数据库中调出相对应的信息, 与定单信息进行对比, 若正确即可出库, 货物的库存量相应减除;若出现异常, 仓储管理系统出现提示信息, 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4 结论
标准化了的物流信息通过RFID实现共享后, 就可使物流系统各功能部门的效率大大提高, 有效实现透明化管理, 从而为协调各功能部门、发挥整体优势、优化整个物流系统、降低物流成本给予了技术支持与保证。
参考文献
[1]朱文和.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供应链全过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务[J].物流技术, 2010 (7) :172-173.
[2]刘跃华.现代物流系统中SOA技术的应用及其优势[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0 (2) .
[3]赵娟.RFID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J].1998, 19 (4) :16-20.
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篇5
[提要] 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越发?l繁,不同区域间的货物交换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物流产业,并为此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受此大环境的影响,物流管理作为提升服务品质的有效手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代物流管理的本质目标是借助全部物流信息功能,加强内部协调控制,从而降低物流服务总成本,在此过程中物流信息技术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在对物流信息管理作出简要分析与概述基础上,重点就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基金项目:2015~2017年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大专项课题:“一呼百应B2B移动电子商务大数据实时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160401010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7日
一、物流信息管理概述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物流行业的战略布局越发复杂,并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物流本身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本节主要从涵义与现状两个方面探究了物流信息管理,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涵义。不同国家对物流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别,就我国的市场经济布局来看,物流既是让物品流通起来,以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方式满足两地间的供求关系。由此延伸,物流管理就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设计、组织、指挥、协调以及控制,使之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新时代,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技术融入推动其现代化发展。如果没有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持,物流产业现代化建设将成为一纸空谈,进而限制了其最终发展层次。综合来讲,物流信息有着十分明显的广泛性、复杂性以及实时性等特征,并随着市场经济变化不断更新,这就奠定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牵涉到了加工、包装、运输、装卸、存储等多个环节的设计与控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物流信息管理还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对其提出了较高的质量要求。
(二)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物流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根本性体现,同时还带动了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时至今日,受物流行业的影响,物流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在科技领域引发了剧烈动荡。究其根本,物流信息技术万变不离其宗,即仍以通信、软件以及业务管理为主,现已涵盖了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极大程度地改善了物流信息管理环境,对推进企业全面效益提升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注入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价值越发丰富,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越发广泛,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本文以物流产业发展为立足点,着重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并相对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网络时代,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人员工作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服务结构优化,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对其健康持续发展大有裨益。现阶段,常见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EDI技术以及GPS技术等,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表述如下:
(一)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自动采集、输入单元技术,其一经问世快速在物流管理领域应用普及,极大限度地提升了物流效率及准确率。常规来讲,条码技术实现了信息自动扫描设计,相较于传统键盘录入数据的方式,其工作速率提高了五倍不止,尤其是二维条形码的应用更是承载了数千字符信息,并具有一定的自动纠错能力,因而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且廉价实用的基础信息技术支持。简单而言,条码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物品标识与描述方法,同时相关企业可借助自动识别技术、POS技术、EDI技术等,准确掌握物流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位置,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出即时反应。例如,在物流产品的收货仓储环节,工作人员可利用手持终端设备,自动扫描和录入相关数据信息,并根据种类划分归置到指定区域,如遇需求情况时可快速、精准的查询到。如此,既有效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同时还满足了用户的即时查询服务需求。
(二)RFID技术。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的英文简称,它是一种基于无线电广播通信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信息,可被应用于各种恶劣环境中。相比于条码、Q码等扫描识别技术,RFID表现出了明显的特性优势,包括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隐蔽性增强以及记忆容量大等。此外,RFID属于非接触式无线通讯技术,可将芯片、点线等封装在塑料壳等容器中,因而可免受污染和腐蚀,环境适应性更强,同时还可利用无线射频读写器任意增加、删除、修改存储信息,操作性及应用性便捷。现实生活中,RFID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物流管理的仓储、运输等环节。以物流运输管理为例,企业可将电子标签嵌装到货物运载设备中,并通过RFID技术对相关车辆进行扫描,进而实现不停车监控,大大提升了配送速度。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越发激烈的物流行业竞争,谁能大幅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就越能获得消费者认可,进而占据竞争主动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
(三)EDI技术。通俗来讲,EDI是一种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的新型技术,它可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按照协议完成贸易、运输、保险、银行以及海关等行业信息的交换与处理全过程。综合而言,EDI技术最大的特点优势就是实现了信息数据无纸化和标准化,现已普遍应用于物流管理领域。在EDI技术的应用初期,其主要服务于美国企业间的业务贸易,但随着后续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它的技术结构更加纯熟,相对成本投入也降低到了一定水平,使得小型企业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全球物流EDI系统,进一步提高了其反应能力,同时还有效避免了信息重复,为其核心竞争力提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但需客观提出的是,互联网EDI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使得相关企业面临着愈发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此外,电子单证的盛行,也导致物流相关企业缺乏纸质单证,一旦遇到法律纠纷则很难处置。因此,企业不单要充分发挥EDI技术应用的便捷性、高效性,同时也需关注其可能引发的信息安全事故,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方案。
(四)GPS技术。GPS的英文全称是Global Positon System,翻译成中文即为全球定位系统,它同时可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在物流信息管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物流管理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商业数据信息都涉及地理位置因素。而GPS与GIS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对物流车辆的实时调度与跟踪、最佳运输路线导航等,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查询服务,使之对自己的货物动态有精准的了解。GP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还为车辆考核提供了必需的信息依据,对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有着显著功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企业可以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尽可能发挥GPS/GI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监控和管理功能。此外,还需逐步丰满大众信息服务页面,通过GIS方式更加形象全面地展示相关数据信息。未来随着科技发展,GPS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还需深入探讨,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其服务功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和必要。相信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物流信息技术的功能将越发完善,其在物流管理中的地位越发坚实。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学者持续关注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并结合物流管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应用建议。同时,企业自身也需加强物流信息技术引入与建设,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总结更多有效应用策略,从而改善物流管理环境,从根本上控制总成本投入,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综合竞争力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物流工程技术 篇6
在浙江中烟,这种“流动”托盘有9万余块。为了方便商业企业卷烟入库,浙江中烟采用托盘联运模式,将托盘由“工业小循环”变为“工商大循环”,将循环区域由“同城周转”拓为“省际周转”,推动了工商物流一体化进程。
一种设想:从“工业小循环”到“工商大循环”
“面对着全国320家地市级商业企业,如何让市场响应速度快一点、服务质量高一点,一直是我们重点思考的课题。”浙江中烟市场营销部物流部经理盛勇说,“着眼于解决‘一快一高’的问题,托盘联运模式逐渐浮出水面。”
那么,什么是托盘联运?它指的是从工厂生产下线开始,以“托盘移动、卷烟不动”为原则,将成品卷烟按一定数量和要求组装在标准托盘上,通过装卸、运输、保管等环节,送达商业企业仓库的一种“门到门”运输方法。“传统的件烟配送模式是工业企业先拆盘再装车、商业企业先码垛再入库。”浙江中烟市场营销部物流部副经理邱爱萍解释说,“托盘联运则让卷烟固定在了托靠上,避免了重复搬运,减少了卷烟损伤,提高了移动效率。”
当然,要让托盘真正“动起来”、“走出去”,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比如,在托盘标准方面,工商企业之间的托盘大小并不统一;在码垛方式方面,工商企业之间的件烟堆放标准还不一致;在信息传递方面,需要解决卷烟和托盘信息关联,实现物流和信息流有效衔接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浙江中烟积极加强与商业企业的沟通协调,统一托盘的尺寸标准和码垛方式。同时,他们利用RFID技术,将件烟条码写入相应托盘电子标签,通过RFID工控机扫描电子标签实现工业卷烟整托盘扫妈出库,商业卷烟整托盘扫码入库。随着《烟草行业联运通用平托盘》和《卷烟联运平托盘电子标签应用规范》两项行业标准的出台,托盘不仅有了统一的“面孔”,而且有了特定的“身份ID”。基于此,浙江中烟逐步建立起以托盘为载体的卷烟物流流转单元,实现了托盘尺寸、码垛方式、电子标签应用“三统一”。
那么,托盘作业有多快?东洲仓库卷烟成品作业动态信息显示屏给出了答案。上午10点10分,3号月台开始装车作业。电动叉车将装有30件卷烟的托盘放至RFID读写设备,所有件烟信息便迅速读出并通过电子屏显示出来。整托盘扫码、一次性装车,仅仅用了20分钟,300件卷烟便装载完毕。
“过去需要人工对每一件卷烟进行扫码出库,因为作业时间长,等待装卸的送货车经常排起长龙。”东洲仓库作业现场出库扫码管理员秦建界介绍说,“现在整托盘扫码出库,不仅提高了装载速度,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根据统计分析,通过采取RFID整托盘运输方式,浙江中烟物流实体装卸作业效率比过去提高了4-5倍。从“工业小循环”到“工商大循环”,小托盘盘活了仓储资源,提升了物流管理运行水平。
一条路径:从“同城周转”走向“省际周转”
在一个城市之间的托盘作业方式被称之为同城联运。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浙江中烟认真梳理了运行流程:整托盘扫码出库后,送货司机领取质量反馈单,用以记录托盘发运数。同时,托盘信息系统自动记录托盘出库情况。卷烟卸货后,商业公司物流中心确定返还的托盘数。当车辆返回时,浙江中烟物流仓库托盘管理员将依照单据核对托盘回收数,并在系统里录账。正是有了这套完整的流程,同城联运实现了闭环式流动。当然,要做到流动顺畅,有赖于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对接。
“托盘不仅要‘走出去’,还得能‘收回来’。”东洲仓库托盘管理员朱凌飞手指电脑显示屏上的页面介绍道,“现在,每一辆送货车运走了多少托盘、回收了多少托盘,这里面都有详细的记录。”
朱凌飞所指的页面是托盘信息系统。为了提升托盘周转管控水平,浙江中烟以信息化为支撑,准确掌握托盘出入库的动态信息。此外,在商业公司的配合下,浙江中烟每年还会对托盘数量进行一次大规模盘点,包括托盘在工业、商业和在途存量,做到“来去有痕迹、出入可追踪”。
经过多年实践,同城联运模式逐步完善成熟。在此基础上,浙江中烟进一步拓展托盘联运范围,从“同城周转”走向“省际周转”。
日前,浙江中烟已与全国165家商业企业实施电子标签整托盘联运,卷烟整托盘运输量占调出总量的79.5%。同时,他们还与省内11家商业企业密切配合,由整托盘入库变为直送分拣线,减少了商业企业卷烟出入库环节,构建起工商零共同面向消费者的卷烟供应链流通体系。
物流工程技术 篇7
对物流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目的在于, 通过结合我国国情综合评价当前的影响因素, 将有助于在今后的物流技术应用中建立起合理的成本控制机制,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国情的资本有机构成变迁路径。
鉴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对物流管理的认识
从企业管理原理出发可知, 物流管理本身仍在于对员工的管理, 在此基础上实现组织资源的有效运转。但组织资源的运转仍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 从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就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1 对管理主体的认识
管理主体可以概括为“员工”, 而这一员工却包含着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对于生产人员而言, 在我国物流业务大多处于低端的背景下, 则主要以实施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活动而存在着。不难看出, 他们是物流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者, 也是在企业员工总数上占多数的组分。对于管理人员而言, 则可以包括行政、订单接收、客服等岗位上的员工。实践表明, 在改善客户关系管理和提升物流企业品牌号召力的要求下, 处于管理岗位上的员工将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而且, 在企业引进物流技术后, 直接与该技术接触的仍是管理岗位上的员工。
1. 2 对管理客体的认识
相对于管理主体来说, 管理客体的指向则十分广泛, 且与物流企业的经营范围不无关系。但这里可以将其粗略概括为: 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产品两大部分。结合本文主题, 物流设施设备则构成了物流技术的载体, 而物流产品则构成了使用物流技术后所呈现的结果。在当前物流行业内同质化竞争十分激烈的状况下, 若能在物流技术的应用上表现出差异化特质, 则能使企业获得比较优势。这也说明, 管理客体不仅涉及存量上的使用和维护, 而包含增量上的引进和开发。
1. 3 对管理环境的认识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 物流企业内的组织资源需要在一定的管理环境中来运行。因此, 这里可以分别从内外两方面对管理环境进行认识。
①管理的内环境。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逻辑下可得, 随着物流技术不断的被引进到企业中, 必然需要在班组层面进行组织制度的调整, 从而建立起共生效应下的内环境系统。
②管理的外环境。管理的外环境主要涉及行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等。不难知晓, 这些都是物流企业难以掌控的变量, 从而仍需要依托对内环境的调节来进行环境适应性能力构造。
2 认识引导下的影响分析
物流技术发展与物流管理之间仍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联系, 即物流技术作为活跃和能动的部分, 决定着物流管理模式的演变趋势; 而物流管理模式的适应性调节, 则关系到物流技术能否在微观环境下得到充分应用。为此, 以下将在企业层面来展开对物流管理影响的分析。
2. 1 对管理主体的影响分析
考察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可知, 从业态上看面临着综合型物流企业与单一物流商并存的局面。但从业务开展的形态上看, 则主要从事着常规物流服务。这就意味着, 物流技术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推动常规物流服务的开展而进行的。诸如, 物流信息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等都归因于此。从中不难发现, 随着这些物流技术的发展与引进, 对于管理主体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数量上的影响。具体而言, 使得处于管理岗位上的员工数量得到了削减, 并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生产岗位上的员工人数。②能力上的影响。这里的影响主要从对员工的自学能力、协同配合能力上来得出。
2. 2 对管理客体的影响分析
物流技术发展的动因来自于对物流业运营效率和质量提升的要求, 这也就为对管理的客体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①对物流设施设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下的引进能力的影响;②对存量设备维护、开发, 以及对物流产品运营的影响。对于前者而言, 根据企业的经营需要引进物流设施设备, 已成为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而这种增量管理模式, 则将对企业的流动资金带来深刻的影响, 特别在当前金融环境十分紧缩的环境下更是如此。对于后者而言, 尽量延长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寿命, 将关系到折旧的稀释程度; 而对物流产品运营的管理, 则直接影响到客户对企业物流能力的认同度。
2. 3 对管理环境的影响分析
①内环境分析。应对增量管理的措施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机制, 这也就构成了内环境影响的一个方面。随着物流设施设备的引进和使用, 必然带来组织结构上的调整, 即以更为灵活的组织形态来替代传统职能力结构。
②外环境分析。物流产业仍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发展对象, 在此背景下宏观政策层面必然对于发展物流技术持鼓励态度。这种态度分解到微观领域, 则可能在税收上正面影响物流企业的采购行为。
3 分析基础上的发展思路
无论物流技术发展对物流管理所带来的影响是否正面, 都需要物流企业苦练内功, 实现对技术引进的及时消化, 以及充分发挥物流技术功效的目标。不难理解, 随着物流技术功效的提升, 将变相稀释该设施设备的采购成本。
为此, 以下将从四个方面给出发展思路:
3. 1 增强员工的岗位素养
尽管我国物流企业在整体上仍长期处于低端业务开展阶段, 但随着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 必然在未来物流企业会逐步提高自身的资本有机构成。为此, 就需要前置性的对员工进行岗位素养上的强化。强化的重点在于, 培训他们使用先进物流技术的能力, 以及促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增强这些岗位素养的同时, 还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 从而能在整体氛围上来推进员工岗位素养的强化目标。
3. 2 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
根据经济学原理可知, 物流企业一味的追求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将陷入两个方面的困境, ①在忽视企业业务规模的情况下,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带来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②物流技术的发展固然能提升物流产业的整体质量, 但也为物流企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资金压力。在当前物流业平均利润率处于10 ~20% 的水平上, 将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资金配置效益。因此, 需要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
3. 3 健全操作的组织形态
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下, 还需要健全班组操作层面的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实则就是“生产关系”, 从而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物流设施设备的引进类型, 建立起灵活、柔性的组织形态来。对此, 应引起物流企业乃至业界的高度重视。
3. 4 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
企业管理中任何问题都归于对人的管理, 这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环节。因此, 在促进员工形成自学习惯, 以及促使资产管理人员更好的关注增量和存量资产的管理, 则需要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制度。对此, 已有许多文献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这里笔者只是提出。
综上所述, 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 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 但笔者仍从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4 问题的拓展
以下将对目前广泛开展的物联网平台建设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众所周知, 物流企业在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时面临着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资金投入主要配置在了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和维护, 以及相应人员的培训方面。而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需要扣除上述费用支出并达到预期, 才能被认定为合理的应用形式。关于这一点, 同样适用于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为此, 以下在两个方面来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4. 1 物联网技术应用本身的费用支出
由于物联网平台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搭建的, 这在大型制造类物流企业中将可以省略很大一部分经费投入。但从以“管、营、控”三位一体化的物联网业务内容来看, 其在经费投入上主要集中在与上游和下游各节点间网络终端的衔接。此时, 这一方面就成为需要重新投入的经费支出部分。
4. 2 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的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与价值形成之间存在不同, 前者体现为设备对抽象劳动的吸收。而吸收效率高将提升有效劳动的量, 进而创造出更多数量的价值。作为目前开放形态下的物流企业生产模式, 借助物联网技术的三位一体作业内容, 便能从效率的角度来增强物流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不难看出, 以上两个方面的经济效益分析, 便能理性看待物联网技术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从而, 避免的任意拔高的不足。
5 小结
本文认为, 对于当前物流业所存在问题的思考, 需要关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即对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需要围绕着增强员工的岗位素养、强化购置的成本约束、健全操作的组织形态, 以及完善企业的绩效管理来进行“影响”控制。
参考文献
[1]赵奕凌.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2]李彬.基于降低供应中断风险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1, (9) .
[3]高丽.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 2011, (9) .
物流工程技术 篇8
一、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 我国物流系统个环节的衔接较差, 运转效率不高, 反映为货物在途时间、储存时间、基础设施劳动生产效率等方面均有较大改善和提高的余地。有资料显示, 在国内平均一个产品生产环节占用的时间只有5%~10%, 其余90%以上的时间都花费在流通、物流服务过程中。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物流规划和布局不合理, 区域性集中物流中心未能根据物流活动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 导致物流系统运转不畅通, 造成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 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由于国内对物流行业的发展还不够重视, 在此行业的投资较少, 缺少统一的标准, 致使各个企业的技术参差不齐, 各个环节无法有效衔接, 使得在具体运作中造成服务的不规范, 增加运行和交易成本, 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同时, 对于物流企业的管理我国仍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 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一定力度, 在物流过程中各个环节互不沟通, 是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信息技术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 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系统。从物流的功能和特点来看, 物流信息技术可分为基于通信方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包括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EDI)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GPS) 和数据库技术。
1.自动识别技术
目前使用比较广泛地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即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条码技术是将商品的各种信息以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和相应字符组成的条状的代码表示, 并印刷于商品包装或商品上, 使用光电扫描仪器识别条码中的商品信息 (如商品的生产商、生产日期以及价格等) 并直接录入到计算机系统中;然而, 射频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 它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 通过对相距几厘米到几米内传感器发射的无线电波读取存在电子标签内的商品信息, 以此来识别货物。物流企业对进入物流中心的货物都自动生成一个物流条码, 该条码记录着商品的相关信息, 以便仓库管理员在出货时, 根据“先进先出”原则合理调整库存商品, 避免货物的挤压, 同时也解决了物流中心与销售中心盘点对不上账的问题。自动识别技术使得整个供应链, 包括生产厂家、配销业、运输业、消费者等各个环节共享商品信息, 在贸易过程中通过对物流条码中商品信息的采集、反馈,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企业减少了库存, 降低了经营风险和成本, 其更具可靠性、灵活性和实用性, 大大提高了企业货物的管理效率。
2.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EDI)
EDI技术是指一种为商业或行政事务处理, 按照一个公认的标准, 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消息报文格式, 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物流EDI将不同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等贸易伙伴间各自的生产管理、原料管理、销售管理、仓储运输管理等系统有机结合, 通过ED系统将物流数据相互交换, 解决传统单证处理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 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准确、高效和快捷, 实现物流控制电子化, 为企业的运营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3.GPS技术
GPS又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具有实时定位、跟踪, 离线报警出界入界报警, 分组查车和区域查车, 轨迹记录和数据统计, 远程控制、防盗反劫和车内监听, 信息发送等功能, 完全实现物流运输过程的透明化管理。如在车辆运输过程中, 客户可随时通过GPS对货物车辆与货物的运输状况进行查询, 同时, 企业也可以通过GPS第一时间监控到货物的送达情况、员工的工作情况以及车辆的油耗情况等, 从而能够快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 GPS技术让物流企业优化企业车辆资源配置, 实时掌握车辆运营成本, 保障客户财产安全, 实现利益、效率最大化。GPS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所在。
4.GIS技术
GIS又叫地理信息系统, 它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支持下, 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 (包括大气层) 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GIS具有电子地图、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和分配集合模型等功能。电子地图作为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 同时也是物流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流企业根据电子地图, 利用设施定位模型确定物流设施的最优位置, 以此搭建最佳物流网络, 如通过GIS技术确定仓储中心、配送中心位置, 从而实现运输线路的最优化;利用车辆路线模型选定运输车辆的数量及行驶的路线, 使得货物运输利润最大化;利用网络物流模型解决各网点之间货物调度的最佳分配方式和路径选择;分配集合模型根据各个网点的相似点把同一层次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成几类, 以确定各网点生产、运输、销售范围。
三、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物流信息技术有利于信息采集和交换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 从而使得物流活动通畅、低成本、标准化;其次, 进一步加强与客户的信息系统对接, 形成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更高效、快捷、便利的信息平台, 以信息化手段提高整个供应链效率和竞争能力;再次, 以优化决策为目的的信息加工、挖掘, 为物流企业提供最优策略, 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 实现规范化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和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霞, 蒙林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6) .
[2]郭成.物流信息技术现状及趋势[J].物流采购研究, 2012 (10) .
物流包装技术及应用 篇9
包装是物流运作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产品的生产、流通、仓储等环节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我国物流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自动化物流系统与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企业对物流包装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包装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包装技术需要不断升级发展。
包装处于生产的终点,物流的起点。不同细分行业对于物流包装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包装产品和包装技术供应商应把握不同行业的特点,紧随客户需求的变化,提供更便捷、更绿色、更经济、更高效的包装产品和解决方案。
本次专题,将通过对包装产品、包装设备与包装服务企业全面深入的采访报道,为您描述和勾勒我国物流包装目前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与未来趋势,以资借鉴。
物流工程技术 篇10
1 我国工业物流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 在上下内外“物流热”的推进中, 我国工业物流有了显著的发展, 物流管理技术有了较大改善。总体上看, 大多数工业企业的物流水平处在传统物流的功能型管理向综合型物流管理的转变过程中。
2 我国工业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 现代物流理念淡薄
①企业重营销、重生产、轻物流。②缺乏现代物流价值和成本核算理念。③缺乏系统化物流理念。④更缺乏现代物流的供应链管理理念、精益物流理念以及绿色物流管理理念。
(2) 仓储与库存控制粗放, 管理技术和方法落后
据有关资料, 大部分是平房仓, 单体面积小, 净高度较低, 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 库房陈旧老化。同时, 物流作业大部分是人背肩扛, 库存管理、控制方法凭经验, 效率低, 差错率高, 还掩盖了企业管理中许多其他的问题。
(3) 工业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
目前, 我国工业企业物流外包的大多数是销售物流和长途运输等初级业务, 仍以自营为主。加上大多数3PL企业缺乏采购、生产物流的系统化增值服务能力, 而大大制约着工业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4) 工业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现有物流岗位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低
(5) 工业企业物流计划制度、管理方式、方法不科学, 不合理, 业务上条块分割, 缺乏统一的规划、资金、组织和制约机制, 难以形成较完善的物流系统管理体系。
3 对策和建议
所谓现代物流技术, 是实现现代物流的手段、采用的技术装备及现代化管理方式方法的总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则集中体现为运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 来设计并实施最理想的物流方案。物流管理能在一定的物流技术装备设施基础上, 充分发挥其效力, 获得理想的物流目标和经济效益。
3.1 进一步树立和增强现代物流理念
工业企业最高决策层应充分认识现代物流的内涵及其对企业现代化改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我国工业物流, 面临着重大挑战, 我国境内的跨国企业物流的科学化、高增值、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已经成为其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迅速发展扩张的一个有力杠杆。 现代物流理念要求:突破传统的“物流后勤”的思维方式, 树立物流价值增值和“第三利润源”观念, 把现代物流实事求是地看成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对企业的物流各环节实施有机整合;突破企业之间单打独斗的经验管理与竞争的思维方式, 树立 “命运共同体”的供应链观念。结合企业实际, 对整个工业物流全程进行流程再造和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创新, 改变制造企业粗放的“高耗能、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的物流运作模式, 树立科学发展观、精益物流、绿色物流的观念, 从而达到物流管理的科学化和物流运行的合理化。
3.2 加强物流技术开发利用, 推进现代物流信息化
现代工业物流区别于传统工业物流的一个关键, 就是物流技术特别是物流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如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条形码技术、POS技术、RFID技术、EDI、GPS、GIS等技术, 实践证明, 物流信息技术对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费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当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 认真研究, 多方筹措资金, 尽快谋划, 逐步实施。同时, 要克服盲目性, 以避免或减少失误和浪费。采取多种途径, 择优实施物流技术改造的战略工程。
3.3 积极推进工业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伴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 规模化生产、跨国性生产与销售的方式得到普及, 当工业发展到高加工度阶段, 劳动密集型生产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生产转化, 促使大型集成化生产平台的出现。于是, 工业物流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产业。现代工业物流的理念是:以集中采购为主, 零部件加工组装为核心, 为其产品的全球化流通搭建平台。引导仓储、运输、配送、物流技术与信息软件等企业发挥协同作用, 提高社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果, 降低企业间的交易和互动成本, 面向全球的工业物流, 提供延伸、增值和成套的服务系统工程。
工业物流的突出特点是:行业差异性大, 复杂性强, 标准化程度高。对新形势下如此重大、复杂的工业物流问题, 传统的、粗放的“自营物流”模式已经构成其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 简单的业务外包可能是杯水车薪,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实施工业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的价值主要来自于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之间在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以及知识流五个主要流程上的协同合作, 其中物流是供应链模式中其他“四流”的主要基础。现代信息技术装备起来的第三方工业物流服务业的发展, 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物流在供、求中滞后、使“五流”服务无法同步的问题, 是制造企业整个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现代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的一个主要区别。第三方工业物流企业, 通过其信息化、专业化和增值的物流服务, 对制造企业存货的时间和地点的精确定位来创造价值, 将企业供应商管理、采购供应、订单管理、库存、运输、仓储管理、物料处理、包装管理以及销售和逆向物流等, 优化成一个有机整体, 使得制造企业的物流过程能与供应链整体运作保持同步。对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固定资产效率、缩短平均订单处理时间、降低整体库存水平、加快现金周转次数、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 中国物流业迅速发展, 企业竞争全球化的条件下, 工业物流已跨进世界供应链管理时代。尽管中国物流的运作体系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还相当落后, 但也是世界物流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在一个“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在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等流程以及组织协同、合作协议、管理运营方式方法等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一体化、系统化设计, 在 “全链”资源整合基础上, 各自分工协作, 发挥优势, 信息共享, 风险共担, 利益均沾。何况物流领域还有很强的“效益悖反”特点, 重新设计必然造成前置成本的巨大浪费, 而且延误时机。何况, 知识经济、网络经济、链条经济给企业以极大的影响, 一家企业往往生存在纵横交错的多个链条之中。
全球采购向供应商网络倾斜, 客户的期望值、定制服务数量等需求变化增加, 同时金融危机、信息技术、成本、通货膨胀和竞争压力等一系列商业环境的变化, 要求企业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当代中国处在重工业时代, 面临着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信息化改造、两个根本性转变、环境友好型发展等重大战略性任务的挑战。通过供应链发展模式, 进行集约化管理, 运用JIT、VMI、SMI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实现企业战略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 是适应环境、实施上述战略任务的重大举措, 也是我国工业物流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
摘要:进入21世纪, 我国工业物流有了显著进展。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现代物流理念淡薄;仓储与库存控制粗放;工业企业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等。因此, 应进一步树立和增强现代物流理念, 加强物流技术开发利用, 推进物流信息化, 积极促进工业物流的供应链管理。
关键词:物流管理技术,工业物流,供应链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6年重点研究课题组:中国制造业物流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4) :10-12.
[2]丁俊发.对中国采购与供应链战略的认识与分析[N].现代物流报, 2006-11-23 (4) .
工程项目物流的合作关系分析 篇11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也是建筑材料的消耗过程和有关设备的安装过程。工程项目建设所消耗的建筑材料数量多、价值大,构成工程项目实体的建筑材料和设备价值一般占工程项目造价的70%左右。因此,工程项目物流对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建设进度,降低工程造价(或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物流是指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从供给方向需求方的流动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保管、物流信息處理等各项活动。按照现代物流的观点,物流是若干领域经济活动系统的、集成的、一体化的现代概念。因此,工程项目物流不仅仅是工程项目物资流通,也不仅仅是工程项目物资的储运,工程项目物流是工程项目各物流功能诸要素包括包装、搬运、储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的有机整合。
二、工程项目物流的特点和要求
由于建筑业生产露天生产和项目的一次性特征,决定了工程项目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工程项目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建造的,它受到建筑性质、功能技术要求、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原料、材料、燃料等资源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条件下展开,其对建筑材料和设备等的需求在项目之间一般不同,所以工程项目物流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2.一般物流不改变物的尺寸、形状和性质,但工程项目物流中可能要改变物的性质,如混凝土搅拌车运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能维持其原有的运动状态。
3.工程项目物流以施工现场为集中地,分包商、供应商所负责的工程项目所需的各种物料及劳务向施工现场流动。首先,由于现代工程项目尤其是处于城市内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场地狭小;其次,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工程项目建设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再次,由于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业主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要求较高,工程项目物流成为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而对物流的管理不仅涉及物资部门,还涉及进度、概预算、合同管理、质量管理等部门;最后,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物流一般是根据进度计划的要求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保障进度目标的实现。所以对工程项目物流的管理要求较高。
4.工程项目的信息流运作活动开始受业主的需求拉动,从前向后传递,所做的施工设计、工程概预算、进度计划、采购计划等等都是业主需求信息拉动结果下产生的。所以,工程项目物流是客户驱动型物流。
5.工程项目的生产要求物流具有准时制供应。工程项目物流如果过早供应到达施工现场,则由于场地狭小,需要花费额外的场地和保管费用,如果供应落后则会影响工程进展,同样影响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三、工程项目物流各方的关系
业主方是工程项目的总负责人,业主方可以承担物资采购任务,也可以将物资采购任务委托给承包商,也可以通过签订工程合同确定由双方共同承担物资采购任务。
工程实践证明,承包商可能为了赢得工程承包合同而在报价中压低价格。在工程施工后中标的承包商会因为额外的工作和某些变更而提出额外的价格要求,如果不能从质量方面降低成本的话,则只有从材料中寻找机会才能收回项目的真实成本并且获得利润。这显然对业主的投资控制不利。因此,业主和承包商的关系常常是对抗性的。总承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关系也类似于上述关系。
由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大多也是不稳定的,其合作大多属于临时性或短期性的,往往竞争多于合作。在承包商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其选择过程往往类似于业主选择承包商。承包商为了能够从众多的供应商中选择最佳的供应商,往往在订约前虚夸自己的供货能力和货物性能,这增加了承包商的甄别成本,而在履约过程中,承包商对于供应则往往能够采取事后把关的办法,承包商难以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主要依靠各种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增加了承包商采购部门对物资质量控制的难度。
传统物资采购与供应模式还存在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迟钝的弱点,工程需求发生变化时,难以对已用的供求状况进行调整,缺乏应变能力。由于承包商(或工程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未建立合作伙伴机制,容易出现企业的短期行为,不能提供或获得高水平的服务,削弱了各方的企业竞争力。建立工程项目物流的合作关系可以改善或解决上述问题。
四、工程项目物流合作关系的经济性分析
令:Te为需求方平均总费用,为供应商平均总费用,K为每次订货变动成本,K’为每次生产准备费用支出,KC为需求方单位产品存储成本,为供应商单位存储成本,D为项目建设期内所需产品总量,Q为一个周期内的经济订购批量或经济生产批量。则在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下需求方平均总费用为:
Tc=DK/Q+QKC/2
其经济订货批量为:
需求方平均总费用为:
此时,DK/Q=QKC/2
在不考虑供应商效益的情况下,令供需双方总费用为Tn,则有:
如果供需双方综合考虑,则此时最优数量Q*为:
令此种情况下,供需双方总费用为Ty,则:
可见,Tn≥Ty。由此,供需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降低费用,提高物流供应的经济效益。
五、工程项目物流合作关系的实施
1.工程项目物流合作关系的可行性。如前所述,工程项目是一次性的,供需双方的合作很可能也是一次性的,所以会有签约前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如果从承包商的角度看,由于工程承包企业属于项目型企业,其基本业务是工程项目,所以从企业角度看,其项目业务则又是连续的,所以可以确保承包商和供应商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所以物流需求方必须是企业而不是项目经理,是企业内的所有项目而不是单个的项目。
2.工程项目物流合作关系的实施。
⑴签订长期协定。供需双方为了取得最大的资源效益,在相互信任、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达成长期的相互协定。这种协定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界限,在充分考虑双方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共同的目标,建立工作小组,及时地沟通以避免争议和诉讼的发生,培育相互合作的良好工作关系,共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分担风险,在实现目标的同时保证双方的目标和利益的实现。
⑵建立评价系统。双方共同组建评价小组,由该小组负责建立评价系统。该系统用于追踪项目进展,评价项目的绩效,并将评价结果报告给双方。
⑶建立争议处理系统。有双方组成一个专门的争议处理小组处理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纠纷。一般采用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处理争议,避免引起诉讼。
可视物流之管理技术 篇12
而伴随物流行业不断地贴近客户, 供应链各环节中,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更加要求物流的及时性、可预知性、可控性和可靠性, 进而要求物流向可视化方面发展, 遂产生了可视物流。
一、概论
可视物流是将物流的各个可控层面图像和数据可视化, 用最直接的显现方式呈现出物流的全过程, 此既是管理的需要也是取信客户的依据。
物流形态、业态不尽相同, 同样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为展示层面, 如管理需要的现场展示板、监控显示屏、调度显示屏等等;
第二个层面为技术执行层面, 如TMSWMSGPSGIS系统的设计、操作等等;
第三个层面为管理、决策层面等等。
各层面的图示意如下:
从示意图直观地反映出, 各层面之间的功能与关系, 同时也显现出可视物流是一种表象更是一种管理及管理技术的运用。
二、模块介绍
可视物流按系统层面划分为三大模块, 即:展示模块、技术模块、管理模块。每一模块下又分若干子模块;各子模块则再依据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功能项目。
1. 展示模块
展示模块是所有物流运营过程的表现窗口及管理思想的体现载体。
通常形式如下:
A.服务于媒体宣导用的展示板, 如介绍公司情况展板、介绍公司运营功能展板、工作作业制度、作业规范等等。
B.服务于运营管理的计划、信息跟踪、工作指引等的实务性管理展示板, 如现场标识、指引、仓库进出看板、车辆运行信息看板、员工作业计划等。
C.服务于管理决策的数字文件体系。
D.服务于运营管理系统的终端数据, 如运营计划表、配载图、装车资料、车辆运行记录等。
E.服务于管理技术之窗口, 如车辆运营管理的GPS终端显示屏、远程视频监控显示屏、反映物流交易电子显示屏等。
F.服务于客户管理的信息跟踪、查询等的网络窗口, 如客户货物流转位置查询窗口、客服联络窗口、行业动态展示窗口等。
2. 技术模块
技术模块是构成和支持物流系统正常、高效、准确、精细之要素。
技术模块凸显出软体硬件的管理水平, 其功能的落地实现标志着物流基础管理能力、仓储控制能力、运输配送能力、JIT的准确能力、逆向物流的处理能力、其他物流资源的整合能力。
WMS (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 系统是从属于ERP系统下的一个主要模块, 该系统是通过入库业务、出库业务、仓库调拨、库存调拨和虚仓管理等功能, 综合批次管理、物料对应、库存盘点、质检管理、虚仓管理和即时库存管理等功能综合运用的管理系统, 有效控制并跟踪仓库业务的物流和成本管理全过程, 实现完善的企业仓储信息管理。
B.ERP-TMS
TMS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ystem) 系统是从属于ERP系统下的一个主要模块, 该系统是通过配载自动化、运输路径优化、承运车辆管理和运输方式途径的选择并进行承运合同管理, 帮助客户节约运输成本。同时可以开放系统平台, 让货主、承运商及司机通过Internet、GPS或手机等移动设备参与实时追踪和例外管理, 从而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SOA首先是无纸化办公软件系统, 其功能在于办文、办事、走流程, 亦可用SOA为多系统集成平台, 各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流程衔接都能在电脑上实现。可直接在系统内指导、提示操作顺序, 减少电话传递信息和系统流程环节的控制, SOA平台同时也充当了连接引擎的功能, 可直接从各系统数据库中提取报表数据, 也可以通过自定义流程安排工作流程, 使各系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简单地说, 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 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 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 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的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 准时到达目的地。GPS定位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GPS使运输过程可视化, 以图形化方式展示整个运输过程, 包括承运商名称、货运状态、运输日期、运输方式及运输顺序, 甚至是质量事故、意外情况, 如因天气而导致的延期启程、货物损害、延期交货、货损等。
E.MILK-RUN循环取货模式
循环取货 (Milk rum) 是指物流商按预告设定的路线依次取货并卸下对应的空容器, 最终将所有货物运送主机厂指定收货场所形成闭环运输的一种运输方式。
甩挂运输 (Drop and Pull Transport) 就是牵引车将随车拖带的承载装置, 包括半挂车、全挂车甚至货车底盘上的货箱甩留在目的地后, 再拖带其他装满货物的装置返回原地, 或者驶向新的地点。这种一辆带有动力的主车, 连续拖带两个以上承载装置的运输方式被称为甩挂运输。
如甩挂运输示意图
3.管理模块
管理模块的实现首先是物流核心价值的定位及其思维方式、企业文化的综合要素体系的表象化和流程化, 其更多的是一种决策的机制。
三、技术核心平台ERP
可视化的实现依赖于其ERP核心平台, ERP的立体化从纵深上、领域上、可扩充上已经为物流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型数据库ORACLE (Oracle Database, 又名Oracle RDBMS) 的广泛运用使物流技术有数字化的依托, 也为可视物流找到可进行大规模运算、大规模扩充及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并且为物流运作提供了细节管理的载体。
华正道可视物流系统ERP是主营业务管理平台, 采用SOA架构体系设计, 基于金蝶BOS开发平台, 使用JAVA语言、ORACLE数据库系统、APUSIC中间件。能够快速、准确处理复杂、海量的业务并具有强大的业务、系统扩展性。对公司内部而言, 结合标准财务、HR、OA等系统, 特别是与财务系统一体化的对接, 规范、提升公司的管理;对公司外部而言, 可提供系统接口, 与客户、合作伙伴等进行数据交换, 使双方合作过程更快速、准确、全面、透明。该系统已涵盖项目物流、标准第三方仓储两大业务类别, 其中订单管理 (OMS) 、仓储管理 (WMS) 、运输管理 (TMS) 、财务管理 (FMS) 子系统已广泛运用于华正道旗下各地分公司。
四、流程控制与虚拟物流
作为一体性解决供应链物流的可视化, 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模块、某一区域、某一领域乃至于某一行业, 要形成大格局的供应链物流可视化就必须站在高于各不同种类、不同特性的物流来考量。可视化物流要解决的是全范围、全过程的物流运营, 这样就要着手建立将流程控制手段与资源合理配置调配的虚拟物流相结合, 得以全方位地呈现物流全程作业。
1. 流程控制
运营工作有秩序、合适、合理的正常流向, 异常情况的迅速反馈、解决都依赖流程的有效控制, 运行流程的有效控制是在不同层面的管理可视化。要达到流程的可视化就需要将流程实施的关键节点进行可视化管理。
由上图可看出:从客户的需求到实现客户的需求, 每个环节、节点都可通过可视系统呈现, 也即反映出运营流程的控制关键点并能够准确、正确地判断和处理产生异常的根源, 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与把握现场经过, 从而为优化流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同样可视系统既是展示的工具, 也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可视系统的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技术, 以之相结合而产生的物流管理、信息管理等等均是物流发展的必然, 也是市场发展、成熟的必然, 更是供应链完善表现的必然。
2. 虚拟物流
早期的运筹学学者对物流路径的研究、数学图论的研究, 目的就是要解决“最优费用与最短路径”的问题, 现在随着市场发展、各行业利润的边缘化拷问着每一个企业管理者, 精益管理已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对上图例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效益最大化的理念是虚拟物流 (Virtual logistics) , 工具是网络ERP。使用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 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虚拟物流表现形式如下:
A.虚拟物流组织——使物流活动更具市场竞争的适应力和赢利能力;
B.虚拟物流储备——集中储备、调度储备以降低成本;
C.虚拟物流配送——使供应商通过最接近需求点的产品, 并运用遥控运输资源实现交货。
D.虚拟物流服务——提供多项虚拟服务降低固定成本。
构建虚拟物流, 可将物流企业、承运人、仓库运营商、产品供应商以及配送商等通过网络ERP技术集成到一起, 提供“一站式”的物流服务, 从而有效改善单个企业在物流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虚拟物流的实质是供应链信息集成平台, 它是以获取物流领域的规模化效益为目的,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基础, 以共享供应链信息为纽带而构建的物流动态联盟。
五、节点与布局
物流可视化的建设与塑造是从实际出发以点推面, 然后又以面布点, 通过技术节点把握物流作业流程的关键节点, 进而再进行战略性布局。
可视化的导入是从基础现场作业开始的, 从仓库地面划标识线开始的, 也是从规范作业标准开始的。在构建可视化物流的过程中, 各环节的节点、流程的衔接点均是关键控制点, 开展企业运营活动的作业点亦是可视化的节点。
节点的规划、建设、把握、规范、标准、标准普及是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也是管理实施与控制的参照物。如飞翼车飞翼之启闭示意图充分反映、说明了可视化的重要性、指导性。
节点的合适、合理, 关键是整体布局的规划与发展战略的统一、落地。可视化系统的构建亦同样整体布局、分步实施、以点筑面、以面带点, 关键是规划然后是实施。
作为布局不能仅仅在战略的层面, 必须立体地考虑各层面的衔接、承接及过度使流程、信息无缝连接, 避免出现信息孤岛与管理断点。在进行可视化系统规划时需清楚认识可视化系统的整体结构, 以利于展开可视化系统的建筑。
六、结语
总之, 任何管理系统都只是一种工具, 也仅是工作的载体之一, 不能把它神化, 也不能看轻它的效率性、准确性, 更重要的还是支撑它的基础管理工作及对待原始数据的客观性与严肃性。
摘要:伴随物流行业不断地贴近客户, 供应链各环节中,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更加要求物流的及时性、可预知性、可控性和可靠性, 进而要求物流向可视化方面发展, 遂产生了可视物流与可视物流管理技术。
【物流工程技术】推荐阅读:
港口物流工程09-01
现代物流工程09-01
工程物流工作总结10-23
物流工程知识总结11-06
物流工程实验室11-08
对物流工程的认识10-08
国际工程项目物流管理09-09
物流工程师工作职责09-30
物流工程暑期实习报告12-03
研究性教学的物流工程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