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动态评估制度

2024-05-21

医疗技术动态评估制度(共10篇)

医疗技术动态评估制度 篇1

医疗技术评估制度

一 各科室对于新技术、新疗法,一经开展即应完善对疗效的评价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使其更加完善。

(l)认真记录病历资料,随访观察疗效。

(2)定期总结病历,与常规操作进行比较。

(3)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其它医院进行比较。

(4)年终将本年度开展的双新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上报。

(5)根据开展情况写出报告或文章。

二、院内专家组评估:

(1)医院成立医疗、医技、护理三个专家评估小组。

(2)评估期限:对医院批准开展的新技术项目每半年评估一次。

(3)评估内容:技术项目的先进性、安全性、有效性、可推广性等。

(4)必要时聘请院外专家指导评估。

(5)科室按要求提供总结、相关病历、查新检索资料、科内评估结论。

根据评估结论决定新技术是否先进、安全、疗效明显、费用低廉等,决定该项技术是否有继续应用推广价值。

平度市万家镇卫生院

医疗技术动态评估制度 篇2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沿海开放城市,是“蓝色半岛经济区”的龙头城市,GDP排名跻身全国前十,城镇化率高达80%,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非常必要。青岛市作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先行者,经过两年的筹备工作,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青岛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将青岛市原有的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整合为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和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两项,成功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自此全市居民统一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三层保障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待遇。

一、青岛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历程

(一)整合前的制度准备

青岛市于2003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止到2014年年底有427万人参保,纳保率100%,人均筹资标准312元;2007年建立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截止到2014年年底参保居民83万人,参保者数量和构成趋于稳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地方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所占比例逐年上涨,基层医疗机构不断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三项制度组合构成了一个多层次保障网,制度运行日趋成熟。

整合前的新农合和城居保有效满足了城乡居民的就医需求,防止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情况。但长期以来两种制度并行,弊端也日渐明显:首先,制度分立导致转移接续困难,不利于劳动力流动,重复参保、重复领取的现象多发;其次,基于户籍划分的医疗保险给付水平差异大、统筹层次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社会公平的隐患;最后,管理部门功能重合、效率低,行政成本过高。

(二)青岛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蓝图

整合后的青岛社会医疗保障采取市级统筹,在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服务六大模块实现了统一,由三部分构成:基本医疗保险确保基本的就医需求,大病医疗保险旨在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额度以外的重症大病,大病医疗救助作为对保险制度的补充起兜底作用。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满足多样化需求,2016年青岛市成年居民社会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设两档缴费标准,一档350元,二档130元。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成年居民按一档标准缴费;开发区、崂山区、城阳区的成年居民均按规定的一档标准缴费;四市居民可选择任一档次缴费。这一举措有三个鲜明特征,即不论城乡待遇均衡、不分地域管理统一、整合信息系统和基金管理,意味着今后就诊不再区分“城里人”和“村里人”,市内各辖区居民不再受身份和户籍限制,享受同等待遇。

二、青岛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现状

(一)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对农村居民的影响

农村居民是这一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对参保居民尤其是原新农合参保者产生了显著影响。第一,首诊就医流向方面,新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居民的住院就诊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村诊所或卫生室出现了负增长,乡镇医院诊疗人次仅有1.2%的增长率,综合医院则出现了5.2%的大幅增长,数据表明,统筹层次提高、基本药物制度扩展的新政策使农村居民在面临大病时可以更自由地选择高规格的医疗机构就医而无后顾之忧。第二,在门诊受益水平、住院受益水平方面,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农村居民的门诊实际补偿比达到56.65%,比整合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次均门诊补偿费用从2014年的10.7元提高到了2015年的16.4元,同比增长35%;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居民统一享受58.7%的报销水平,次均住院补偿费用达到4151,比往年同期翻一番。

(二)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实证分析

文章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青岛市部分居民进行了实证调研,参保者随机抽样范围包括市南、市北、崂山、李沧、城阳、黄岛6区,即墨、胶州、莱西、平度4市,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回收率为78%。问卷内容包括参保者基本信息、医疗保险认知和满意度、个人健康、就医习惯及医疗服务利用四部分。具体结论如下:

关于参保年限,样本中72.53%的参保者参加了三年以上,表明医疗保险制度制度自实施以来赢得了多数群众的信任,在自愿投保的情况下选择连续投保。认知方面,对报销政策表示了解的被访者占多数,但有一半的被访者不清楚自己参保具体缴纳了多少费用也基本不了解报销政策,三分之一的被访者不知道政府对每个人都有补贴;仍有28.8%的人表示没有听说过青岛市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由此可见,虽然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在青岛市已经实施数年,宣传力度仍需加强。

制度的整体满意度方面,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赋值为5—1之后平均分达到3.6,参保人整体满意度较高,但态度呈两级分化趋势。对于制度整合现状,61%的被访者认为是一项利民之策。对于“您认为目前青岛市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哪一个方面最需要改善”这一问题的回答,程度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医疗服务水平、药品目录和病种范围、报销比例、筹资水平、报销流程,可见民众更注重就医体验和给付水平。部分参保者表示支持提高缴费水平、多缴多得,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近年来报销流程简化和即时结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广泛好评。

关于个人健康、就医习惯,及医疗服务利用,被访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整体评价较高,并认为自己当前健康与一年前相比基本持平或有所改善;但多数人都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被访者的就医习惯多倾向于看西医和去药店买药,之后依次是看中医、服用家中自备的药、多喝水多休息,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不做处理。医疗保险制度对就医经济风险的分担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居民关注健康、更积极地寻医问药,但也有潜在的过度医疗和非处方药滥用的风险。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及强调制度公平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在过去一年内仅有3.7%的受访者存在“有治疗或检查需求却没有去”的现象,未接受检查和治疗的原因集中于“费用负担过重”,可见“看病贵”的障碍仍存在。参保居民对门诊、住院、急诊的利用率和补偿率的样本数据结果与现行政策基本吻合;被访者对最近一次就诊所获得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整体呈积极态势。

三、青岛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整合存在的难点和对策

(一)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

青岛市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是一项符合国情、顺应发展潮流的改革举措,勾画了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蓝图,新制度上路之初一切有待观测,同时也面临着以下难点:第一,医疗费用上涨。制度整合初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办法》中的每人每年440元或560元的财政补贴及村集体补助方式暂不明确,在将来可预计的需求刚性增长面前面临不小的财务压力。第二,医疗资源使用不平等。此次制度整合受益最多的是农村居民,然而目前全市80%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中的二级以上医院,农村卫生机构总量不足、条件差、水平低,城乡居民即使参加同样的医疗保险也难享有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第三,基金管理问题。新农合与城居保整合后基金规模扩大、统筹层次提高,基金运营和监管体制还需理顺,重复参保现象仍然存在。第四,支付方式改革问题。《办法》指出要在将来逐步统一缴费档次,但目前尚无明确的费率调整依据和计划;目前单一支付方式缺乏前瞻性,尚未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因此,对青岛市制度整合实施后效果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难点,找出对策十分有必要。

(二)青岛市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发展政策建议

一个理想的医疗保险制度要能同时达到两个目标,即使参保者可以降低患病时的财务风险,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率的运用。青岛市全民医保的全覆盖实现后,下一步是让所有人都能看得起病,其关键不在于降低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而是完善医保体系、改善医疗卫生服务。在改革中应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兜底责任,把改善农村人口基本生活水平作为城市化的必经之路。结合上述青岛市调研数据,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构建本土化多元支付方式。现行的按项目支付是一种后付制,弊端在于医院和医生可能会提供过度服务,开大处方、大检查。推进多种支付方式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改革,可采取按诊断相关分组预付费(DRGs)的支付方式,对不同分组病人的病情轻重级别制定标准化的补偿额度,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公平就医。

第二,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品质,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补偿政策倾向基层,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推进城乡医疗资源均等化。目前青岛市内4个县级市和城阳、崂山区农村的医疗资源与中心城区有较大差距,在提高医保待遇的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医疗保障基金真正的补给“需方”而不是“供方”。

第三,在“自由选择+弱者倾斜”模式下,逐步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因地制宜、有差别地分步发展。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明显,现阶段难以采用完全统一的模式,在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本地经济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制度基础的具体情况。

第四,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透明度,提高参保群众对医保政策的认识和理解。目前参保居民对自身缴费及权益知之甚少,应通过多种渠道加深一般民众对医疗保障制度的了解,促进更深层次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的实现。

综上,青岛市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实施至今已一年有余,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及满意度在一年中已有了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项目不均衡、待遇水平差异大、筹资方式不公平的问题已经基本上有了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顾海,李佳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模式选择与效应评估[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2]郑卫星,于维清,胡绍军,邹吉兴.青岛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医疗技术动态评估制度 篇3

【关键词】99m Tc-GSA;SPECT-CT;动态断层显像;肝功能

【中国分类号】R8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406-02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evaluating the hepatic function of the liver cirrhosis using 99mTc-GSA SPECT-CT dynamic tomography。Methods Using99mTc-GSA as a tracer, SPECT-CT machine of Simens Symbia T6 is utilized to perform liver CT scan and dynamic 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s Computed Tomography)scan。Then,by performing the image integration and data extraction and processing,calculate liverdrug uptake rate constant(GSA-K)。Resul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lation between GSA-K and ICG-K(r=0.730,P=0.000)。

【Conclusion】The hepatic function of the liver cirrhosis can be evaluated effectively with the technique of the 99mTc-GSA SPECT-CTdynamic scan。

核素掃描技术用于评价区域肝脏功能,一直受肝脏外科所关注。近年来,采用99mTc-GSA显像技术评估肝脏功能已逐渐得到学者们的认可。本研究使用99mTc-GSA SPECT/CT动态断层显像技术对肝脏功能进行评估,探讨其可行性。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一.研究方法

1扫描准备:

1)显像设备 西门子Symbia T6 SPECT-CT机。选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能峰140kev,窗宽20%,矩阵128 x 128,放大系数(Zoom):1 。CT扫描参数:管电压130kev,管电流120mAs,采集层厚6x2.0mm,螺距1.0。2)病人准备 患者需禁食水4-6小时后方可进行扫描,同时身上禁带金属饰品。3)机器准备 本研究使用的是SPECT-CT一体机,扫描前分别要做好SPECT的初始化(Home)工作和CT 的Check Up工作,确保机器的正常运转,使得扫描检查顺利完成。4)药物准备 二乙烯三胺五乙酸-半乳糖基人血清白蛋白(GSA,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alactosyl-human Serum Albumin),由北京师范大学师宏药物研制中心生产,为一步法冻干药盒(内含3mg GSA)。锝(99mTc-O4——)原液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防化纯>95%,使用量5mCi (185MBq /ml) 。先将其注入上述药盒内,随即注入1.5ml无菌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然后静置10-15分钟待用。5)图像采集及处理软件版本:Syngo 2007B。

2扫描方法

1)CT扫描方法:患者仰卧位于扫描床上,双臂分别置于头的两侧,心脏和肝脏均在探头视野内。对位后记录扫描床的位置(此为SPECT扫描位置)。启动扫描程序,先行CT定位扫描,确定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处至肝脏下缘,再行CT扫描。2)CT图像重建:重建参数:层厚5mm,层间距5mm,矩阵512x512。3)SPECT扫描方法:CT扫描结束后进入SPECT采集程序,点击预采键,正常情况下,扫描床自动运行至SPECT扫描所需的位置,然后将两探头分别调至距旋转中心26cm处,床高调至15cm,两探头成180°。静脉“弹丸”式注射已备好的99mTc-GSA液,同时点击采集程序中的开始(Start)键,进行肝脏的动态断层扫描。步进法采集,旋转180°,共采集26帧。1帧/分钟,采集25帧,最后一帧采集5分钟。4)SPECT图像重建:用CT图像衰减校正,Flash 3D 迭代方法进行重建,迭代次数4,子集数: 8,矩阵为128x128,放大系数(Zoom):1.5,后滤波函数:gaussian,滤波核14mm,重建后得到26帧SPECT断层图像。

3数据分析处理1)图像融合:将重建后得到的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利用西门子的Symbia T6 SPECT-CT机的图像融合软件进行手动(或自动)的同机图像融合。2)数据提取:先取出SPECT第26帧断层图像全肝区域中的最大像素计数值,然后在融合CT或核磁图像上进行临床左右肝分界:以下腔静脉与胆囊的连线或以中肝静脉为界划分左右半肝(见图1),随后在融合SPECT第26帧断层图像的全肝、左、右半肝区域中,

图1:在SPECT 与CT 融合图像上划分左右半肝

a. 以胆囊窝为边界;b. 以肝中静脉为界

SPECT第26帧断层图像的全肝、左、右半肝区域中,分别以全肝最大像素计数值的35%,55%,80%为界值画3D等高线ROI(感兴趣区),并提取相应ROI区域的总计数、平均计数(C·% MEAN)及ROI体积(V·%ROI)。再将各3D ROI复制到前25帧动态断层图像中,提取26帧相应ROI区域的总计数-时间曲线。

3)数据处理:以注射药物的时间为起点,对已提取的各总计数-时间曲线进行核素衰减校正,并同时换算为计数率-时间曲线。汇总最后5帧同一层面的重建图像,确定单个体素(voxel)(2层:0.54cm x 0.54cm x 1.08cm))的最大计数值,得到肝功能体积;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以C(t) =Cmax( 1 - e-k t ) 函数拟合各个ROI 区域的计数率(C(t))- 时间(t)曲线,确定参数K,从而得到各ROI区域肝细胞的药物摄取速率常数K。在每层标出感兴趣区,避开心脏和胆囊,并参考相应的CT图像勾画边缘线。由此可以得到相应的预留肝脏的K值、功能性肝体积和全肝的功能性肝体积。

4研究对象

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肝胆外科55例伴有肝硬化的肝癌患者和8例肝脏功能正常者进行了99mTc-GSA SPECT-CT动态断层扫描检查,同时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ICG检查。其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1.0±9.2。

二.结果

本研究中,ICG-K值(ICG清除率)为0.15±0.07(0.03-0.31),中位数为0.14。利用99mTc-GSA SPECT-CT动态断层显像得到的全肝和左右半肝的肝细胞摄取速率常数(GSA-K)(见表1)和正常肝脏(供体)与肝硬化肝脏的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见图2)。同时测得GSA-K值与ICG-K(r=0.730,p=0.000)呈相关关系(图3)。

表1:全肝和左右半肝的肝细胞摄取速率常数(GSA-K)

﹡:该患者的左肝完全被肿瘤所占据

图2: 正常肝脏(供体)与肝硬化肝脏的时间- 放射性计数曲线

图3:ICG -K值与GSA-K值的相关性分析(r=-0.730,P=0.000)

两者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讨论

有效评价肝脏的功能,尤其是对预留肝脏储备功能的有效评估,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直受肝脏外科医生所关注。除基本的血清生化学检查外,临床常用评估肝功能的指标中,还有综合评分系统(常用的Child-Pugh评分)、肝功能定量试验(常用的ICG 试验)和肝脏体积测量等。

研究表明,基本的血清生化检查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肝脏功能的受损情况,对术后没有预测价值[1,2],而采用Child-Pugh评分,可以对患者进行选择,但预测肝切除的短期预后价值仍不确定[3,4]。ICG 试验,在预测术后死亡率方面有一定的价值[5],但由于其检查结果受肝脏血流影响较大,加之和胆红素的竞争转运及部分人对ICG过敏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该方法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肝实质功能均匀一致时,根据CT 或MRI 的检查得出的肝脏体积与肝脏的实际体积有很好的相关性[6]。而肝脏受损时,核素显像表现为各体素内放射性分布是不均匀的,用体积测量法则不能反映出预留肝脏的功能。同样,核素平面显像技术中的一些指标反映的也只是术前的全肝功能,而对术后剩余肝脏功能的评估并无帮助。另外,平面显像中区域边界的划分有着一定的主观性,不利于临床的应用。本研究中, 99m Tc-GSA SPECT-CT动态断层显像技术的建立,解决了这些问题。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SPECT/CT一体机的使用,实现了SPCET 图像与CT 图像的同机融合,不仅能对肝脏区域进行精确细致的划分,还能准确计算各区域的功能性体积,提高了区域肝功能评估的可靠性;根据相应的时间-放射性计数曲线得到了各区域肝细胞对药物的摄取速率常数(GSA-K)等指标,且GSA-K值与ICG-K值有很好的相关性。

总之, 99mTc-GSA SPECT/CT动态断层显像技术,能有效评估全肝功能和区域肝脏功能,可为外科医生进行肝脏切除手术前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Okamoto E, Kyo A, Yamanaka N, et al. Prediction of the safe limits of hepatectomy by combined volumetricand functional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hepatic function. Surgery 1984;95:586-592.

[2]Takenaka K, Kanematsu T, Fukuzawa K, et al. Can hepatic failure after surgery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cirrhotic patients be prevented? World J Surg 1990;14:123-127

[3]Franco D, Capussotti L, Smadja C, et al. Res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Results in 72 Europea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Gastroenterology 1990;98(3):733-738.

[4]Nagao T, Inoue S, Goto S, et al. Hepatic resec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linical features and longtermprognosis. Ann Surg 1987;205(1):33-40.

[5]Hemming AW, Scudamore CH, Shackleton CR, et al. Indocyanine green clearance as a predictor of successful hepatic resection in cirrhotic patients. Am J Surg 1992;163:515-518.

医疗技术人员准入制度 篇4

为加强各科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和质量,预防医疗发生,我院依据2009年卫生部颁发并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医疗技术人员资质准入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人员实行资质准入管理。

第一条 医疗技术分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理论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相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一)涉及重大伦理问题;

(二)高风险;

(三)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四)需要使用稀缺资源;

(五)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二条 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或者组建的技术审核机构,分别负责

对第三类、第二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及人员资质准入审核。卫生部也可以委托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指定的第三类医疗技术进行审核。

第三条 第一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由我院医务科根据功能、任务、技术能力及人

员准入实施严格管理。

第四条 我院依法将准予医务人员实施与其专业能力相适应的第一类医疗技术。

第五条 独立从从事第一类医疗技术的人员应具备的资质条件:

1、在本院注册的职业医师;

2、学历证、医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职称证四证齐全,具备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放射人员上岗证;

3、具有3年住院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4、通过本院理论与技术考核;

5、1年内不超过2起严重差错或1起医疗事故;

第六条 独立从事第二类医疗技术的人员应具备的资质条件:

1、在本院注册的住院医师;

2、学历证、医师资格证、执业资格证、职称证四证齐全,具备大型医用设备上岗证、放射人员上岗证;

3、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4、经省级培训基地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上岗证;

5、1年内不超过2起严重差错或1起医疗事故。

巨野北城医院

医疗新技术准入制度 篇5

1.凡申请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为本地区其他医院已开展的,属成熟项目,而我院尚未开展,但我院已具备该项目的条件(人员、设备、房舍)经院内审核后即可开展。

2.凡申请开展的新技术、新业务为国内已开展本地区同行业尚未开展的,科室提交申请材料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提交技术委员会讨论,质量安全委员会论证,确保病人安全的应急预案,院长批准,上报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

3.拟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科室申请报告内容包括

(1)新技术项目名称、工作方法、人员资质、设备条件、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案。

(2)写出5年内相关项目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3)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4)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要保证其安全性。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前必须详细告知病人及家属,征得病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开展,对新技术、新业务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做出防范预案。

4.医院质量安全委员会对新技术、新业务进行风险评估。

医疗设备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篇6

1、凡列入为固定资产的医疗仪器设备,均应按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都必须建立档案。

2、凡属归档范围内的仪器设备的购置申请报告及批复文件,都要存入该仪器设备档案内。

3、凡属归档范围内的仪器设备,到货后设备科的兼职档案人员要参加开箱验收,详细填写验收报告一式二份,其中一份存档。

4、凡属归档范围内的仪器设备的全套随机技术文件,仪器设备说明书、样本、图纸、技术操作规程、合格证及安装调试等材料若系一式二份,应留一份存档;只有一份的,将原件存档,复印件随机使用。

5、已建档的仪器设备在管理、使用、维修和改进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应归档,不得随意乱放,以免丢失。

6、设备科的兼职档案员,负责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统计工作。仪器设备档案内的文件材料,要按时间先后排列好,用铅笔编写页码,凡有文字的页面,都要编号,正面编在右上角,背面写在左上角,然后填写好卷内目录。

7、仪器设备档案由设备科负责保管,应有专用的柜橱,做到完整安全,存放有序,查找方便,不得随意堆放,严防毁坏和散失。

8、仪器设备档案的原件一般不外借,如因特殊需要,必须借用时,应经设备科领导同意,办理借阅手续,借出的档案材料,借用人要妥善保管,不得毁坏和遗失,按期归还,如有损坏、遗失、由借用人负责。9.设备科每年与各科室核对帐物一次,保证帐实相符,每年与财务科对帐一次,保证帐值相符。附:

设备档案资料:

1、主要专业设备使用说明书、维修手册;

2、设备出厂合格证、装箱单、验收单;

医疗技术准入和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篇7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技术,是指医院及其医务人员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为目的,对疾病作出判断和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改善功能、延长生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采取的诊断、治疗措施。

第三条 各科室开展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安全、规范、有效、经济、符合伦理的原则。

开展医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具有符合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应的设备、设施和质量控制体系,并遵守技术管理规范。

第五条 医院依法准予医务人员实施与其专业能力相适应的医疗技术。医教科根据功能、任务、技术能力负责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六条 医疗技术分为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浙江省第二类医疗技术现共有9项:

1、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2、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3、血液透析技术;

4、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技术;

5、面部轮廓整形技术;

6、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

7、医用高压氧治疗技术;

8、人工假体植入技术;

9、肿瘤射频治疗技术。}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一)涉及重大伦理问题;

(二)高风险;

(三)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四)需要使用稀缺资源;

(五)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浙江省第三类医疗技术现共有6项:

1、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

2、肿瘤消融治疗技术;

3、造血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除外)治疗技术;

4、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除外);

5、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

6、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

不得在临床应用卫生部废除或者禁止使用的医疗技术。

第七条 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实行第三方技术审核制度。开展第二类医疗技术或者第三类医疗技术前,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浙江省医学会提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

(一)该项医疗技术符合相应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划;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相应诊疗科目;

(三)有在本机构注册的、能够胜任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

(四)有与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其他辅助条件;

(五)该项医疗技术通过本机构医学伦理审查;

(六)完成相应的临床试验研究,有安全、有效的结果;

(七)近3年相关业务无不良记录;

(八)有与该项医疗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九)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申请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时,应当提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一)医疗机构名称、级别、类别、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情况、相应科室设置情况;

(二)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三)该项医疗技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国内外应用情况、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措施、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方法,与其他医疗技术诊疗同种疾病的风险、疗效、费用及疗程比较等;

(四)开展该项医疗技术具备的条件,包括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其他辅助条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五)本机构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九条 自准予开展第二类医疗技术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之日起2年内,每年向批准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临床应用情况,包括诊疗病例数、适应证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合并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等。

第十条 医院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必须是卫生部公布的准予开展的临床检验项目。

第十一条 医务人员开展第一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能力技术审核,由医教科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医院建立医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和保障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安全的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档案,对医疗技术定期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应用情况的评估。

第十三条 对具有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展不同级别的手术进行限定,并对其专业能力进行审核后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

第十四条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立即停止该项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该项医疗技术被卫生部废除或者禁止使用;

(二)从事该项医疗技术主要专业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临床应用;

(三)发生与该项医疗技术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

(四)该项医疗技术存在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

(五)该项医疗技术存在伦理缺陷;

(六)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

(七)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医疗技术动态评估制度 篇8

新技术及项目准入审批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医疗新技术及项目临床应用的管理,促进我院医疗技术水平进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本办法适用于本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后勤服务及管理部门新技术及项目的管理

二、新技术及项目是指在本院内首次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以及其他应用于医疗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审批范围包括下列方面:

(一)在国际、国内首创的技术项目;

(二)国际、国内已成功开展而本院首次应用的技术项目;

(三)侵入性的诊断和治疗项目;

(四)生物基因诊断和治疗项目;使用新试剂的诊断项目;

(五)使用产生高能射线设备的诊断和治疗项目;

(六)组织、器官移植技术项目;

(七)其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及项目。

三、准入原则:医疗新技术及项目应当遵循科学、安全、先进、实用、合法以及符合社会伦理规范的原则;并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新技术及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为医政科。

五、申请开展新技术及项目的科室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申请书;

(二)可行性分析报告;

(三)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资质。

(四)涉及医疗器械、药品的,还应当提供相应的批准文件。

六、新技术及项目的申报和审核工作原则上每末进行一次,需报新技术及项目的科室在每年十月底前将申报材料交医务科。

七、新技术及项目的审批程序:

(一)医政科初步审核该项目的科学性、合法性,必要时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管理部门咨询有关规定。

(二)组织召开院内“学术委员会”会议,对新技术及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先进性、实用性及合法性进行进一步审核,并审核该项目是否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写出审核报告。新技术的书面评审意见应当对下列内容作出评估:

1)技术所处的寿命周期、对现行同类技术的替代及发展前景等基本情况;

2)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适用性; 3)科室的学科建设、人员等资质条件以及其他支撑条件; 4)该项技术临床推广的实用性。

(三)院长办公会对该新技术及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先进性、实用性、合法性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进一步审核,确保项目投资少、见效快、安全、合法。

(四)经院长办公会讨论批准的新技术及项目纳入下工作计划,提交全院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引入该新技术及项目。

(五)年中临时引入新技术及项目的计划,仍需按本程序执行;超过十万元以上,还需经院职代会讨论通过。

(六)、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需上报的新技术及项目,应及时上报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备案,并获取批文。

(七)、实施新技术及项目,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新项目、新技术的收费标准报综合管理科,由综合管理科上报省市物价管理部门,获取收费价格的批文。

2)开展新技术及项目所需的设备、器械、药品准备到位、充分,并经后勤服务科、药剂科验收合格。并签署验收报告。

八、医务科根据以上审批程序获得的各项意见,签署开展实施新技术及项目的同意书,并经业务副院长签字生效(对较大型、侵入性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及项目,需院长签字生效)。相关科室在接到同意书后方可实施。

九、开展新技术及项目的初期,必须在医政科的监控之下进行(特别是较大型、侵入性或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及项目),相关科室要选择好合适病例,每例病例报经医政科审核批准;待技术成熟,并已成为科室常规诊疗项目后,由科主任审核批准。

十、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暂停临床应(试)用并上报医政科及院领导:

(一)医疗行政管理部门明文规定停止开展的项目;

(二)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

(三)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

(四)技术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的。

医疗机构申请定点评估提供材 篇9

签约准入应提供材料

一、基本材料

(一)《组织机构代码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营业执照》、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资格证的正、副本和《昆明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审批表》;(复印件)

(二)医疗机构用房产权证明或者使用证明;(复印件)

(三)验资证明、资产评估报告或上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或审计报告;(复印件)

(四)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等级评审证明;(复印件)

(五)医疗机构设有血液净化、重症医学科、层流洁净病房的须提供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证;(复印件)

(六)开展放射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须提供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放射诊疗许可证》;(复印件)

(七)已纳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目录的检查项目,须有卫生行政部门的准入批复;(复印件)

(八)卫生技术人员资格证照(复印件)

二、须报送表格

(一)院内各科室卫生技术人员登记表(见卫生专业技术

人员登记表)纸质、电子版同时报送;

(二)院内各科室医疗装备清单,三级医疗机构填5万元以上医疗装备,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填1万元以上医疗装备(院内各科室医疗装备登记表);

(三)申请开通职工门诊特检支付模块的机构须提交门诊特殊检查项目相关设备登记表;

(四)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科室负责人名录;(见法人、科室负责人信息登记表)(复印件)

(五)昆明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新申请续约增加模块联网级别调整)信息申报与现场核实表

(六)院内使用的基本医疗药品目录、诊疗项目、服务项目价格表。(医院实际使用的医疗服务项目、药品及医疗耗材电子清单(包括品种及单价))(电子版)

三、材料要求

(一)经办机构核验证照原件、留存复印件。

(二)提交的各种证照复印件,必须由医疗机构在证照空白处手签“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字样,经办人签名,经办时间,并加盖医疗机构公章。

医疗技术动态评估制度 篇10

朱恒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2011-11-03

从1999年开始,宿迁开始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宿迁医改。这一年,宿迁市改变乡镇“医防合一”体制,建立“一乡两院”体制,在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医院。前者由政府主办,主要承担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职能;后者专司普通医疗服务职能。

2000年,宿迁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卫生事业的意见》,揭开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化改制序幕,截止2004年,宿迁市基本完成辖区内的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全市134家公立医院中,133家完成民营化改制[2]。政府不再办医院而只进行监管。改制所得全部投入公共卫生防保体系,2005年左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中心、血液采供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和公共卫生救护中心大楼基本建成,并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配套网络。

宿迁医改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公立医院民营化,政府退出普通医疗服务供给职能,公共卫生机构从普通医疗服务机构中分离出来由政府举办。

若从2000年乡镇医院改制算起,宿迁医改已经十一年。若从2004年宿迁市公立医院完成民营化改制算起,宿迁医改业已七年。一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地区,普通医疗服务几乎全部由民营医疗机构提供,这在中国绝无仅有,在其他国家也很少见。医疗服务供方市场近乎完全民营化历时已经超过七年,这种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有什么优势和弊端大致已经较充分地暴露出来。本文意在从各个方面对这个几乎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体制进行评估。鉴于篇幅,本文专注医疗服务供给绩效评估。不涉及政府职能、医保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绩效评估。

民营化改制后,宿迁的市县医院和乡镇医院就基本没有再得到政府的财政投入[3],江苏和宿迁的统计数据清楚的展现了这一点。这并不意外,按照我们今天的财政投入体制,政府基本不会向民营医院提供财政拨款。因此,本文的另一个兴趣点是,政府补不补供方对医疗服务供给会有什么影响。显然,宿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案例。

如果真存在什么医疗行业的公益性的话,这种公益性应该体现为让城乡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本文重点从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医疗费用可承受性两个方面来对宿迁医改进行评估,篇幅所限,对于宿迁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机构运营效率,我们只简要给出结论,不再给出具体的评估过程。本文评估方法是就上述各方面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限于篇幅,我们选择的对照地区是除宿迁之外的苏北地区另外四个地级市即徐州、连云港、盐城和淮安[4],苏北五市是江苏经济最不发达的五个地区,其中宿迁又是这五市中经济最落后的一个[5],五市具有较大的可比性。

一、宿迁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我们先来看宿迁医改十年来,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增长情况,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利用各种来自正式渠道的数据相互印证,力争全面完整地展现宿迁医疗服务市场的准确状况。

1.医疗资源总量的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宿迁市卫生局。

表2 苏北五市千人卫技人员数(人)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宿迁市卫生局。

表3 苏北五市千人病床数(张)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宿迁市卫生局。

表1-3表明,近十多年来,宿迁市医疗资源增幅在苏北五市处于最高水平,也显著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这从一个角度说明财政投入并非增加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2.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

表1-3中的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包括政府举办的公共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而宿迁医改的主体是市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并没有涉及到村卫生室。因此,我们再看看苏北五市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情况,见下表和图。

表4-1至表4-3表明,2009年,按照人均水平,在苏北五市中,宿迁的县级医院数量及相应的病床数量排在第三位,但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数量则排名第二,乡镇医院数量排在第一位,对应的病床数排在第三位,而医务人员数则排在最后一位。

我们可以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在宿迁各级医院全部民营化以后,在宿迁医疗服务市场完全对社会资本放开以后,在十年来各级政府基本没有给予宿迁各级医院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宿迁医疗资源以明显快于江苏其他地区的速度增加。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得以有效缓解。我们对患者的访谈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因此,在一个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下,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这意味着,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不是,增加财政投入也不是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的必要条件。甚至也不是充分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宿迁并不是一个很特殊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人口密度等在全国算是很常见的一类地区,它尽管是江苏省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但是从全国看,它处于一个中游水平,全国许多地区和其基本情况一样,指出这一点是想说明,宿迁的医改模式全国许多地方能够复制。

另一个很明显的结论是,一个地区的医疗资源供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关系,说到底,决定一个地区医疗资源供给量的根本力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作为一个普通医疗服务机构基本全部民营化的地区,宿迁是个孤岛,江苏乃至全国大多数地区还是处于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格局,整个国家的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医卫人员职称评定制度、科研教学制度和财政补贴制度等,还非常不利于民营医院吸引和留住人才。近些年来,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对宿迁医改的质疑乃至否定,新医改方案中相关内容的含糊不清,乃至2009年实施新医改以来部分地区回购改制卫生院和医院、重新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垄断地位的做法,都加重了社会资本的疑惧和观望态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宿迁市民营医院的发展壮大。在宿迁及其他地区调研时,所有谈及此问题的官员和医院院长均明确强调这一点。

3.从服务利用角度看宿迁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

下面我们再从医疗服务使用角度比较一下苏北五市的医疗服务供给能力,同样,我们不考虑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比较市县医院和乡镇医院。表5清楚地表明,宿迁市县市医院提供的门诊服务量超过其他苏北四市,正如后面我们将要说到的,在县域范围内,城乡居民在县级医院住院比重的提高应该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发展趋势。但是县级医院门诊服务比重提高未必是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宿迁的这个结果可能与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不够有关。

而乡镇医院提供的门诊服务水平则在苏北五市倒数第一,按照农村人口计算的话,甚至仅有江苏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结合后面提到的参合农民乡镇医院住院率也在苏北五市倒数第一的事实,一个基本判断是,民营化以后,乡镇医院在医疗服务市场的作用显著下降,这和我们此前的判断基本一致。对此,后面我们会更详细地进行讨论。

从表6可以看出,宿迁城乡居民的住院率除2006-2007两年在苏北五市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一位之外,此后两年均成为苏北五市最低水平,这似乎表明近两年宿迁市内医疗机构不能充分满足城乡居民的住院需求。但从病床使用率数据看,宿迁2007-2010年四年间从未达到过80%,也始终没有达到江苏省平均水平,这似乎又表明宿迁市内医疗机构还有增加住院服务供给的能力。有关这一点,下面在分析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的住院率时,我们会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二、宿迁的医疗费用水平

我们来看一看宿迁的医疗费用水平,看看民营化后看病贵问题更严重了,还是得到了缓解。

1.均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来自卫生统计资料的数据

数据来源:宿迁市卫生局。

数据来源:宿迁市卫生局。表7和表8的数据表明,近十多年来,宿迁的均次门诊费用和均次住院费用增幅在苏北五市最低,尚不足江苏全省平均增幅的一半。2010年的门诊费用水平和均次住院费用水平同样是苏北五市最低水平,显著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

当然,均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低,可能是因为医疗费用的确低,也可能是因为另外两个原因,一是医疗机构分解诊疗次数,二是存在明显的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状况,比如把一些本不需要住院的患者诱导住院,轻病甚至无病患者就诊甚至住院显然会摊薄均次费用。如果是后面这两种情况,实际的医疗费用不但不低反而更高。不过,分辨宿迁到底是医疗费用低,还是后两种情况并不难,那就是比较宿迁和其他地区的城乡居民年平均门诊次数和百人住院率。表5给出了苏北五市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医院的人均门诊次数比较,表6给出了五市百人住院率。显然,宿迁城乡居民在县乡两级医院的人均门诊次数并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住院率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至少可以说,即使存在这里所说的两种现象,宿迁市医疗机构的分解诊疗次数或者诱导需求现象至少并不比其他地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宿迁的均次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低于其他地区表明宿迁的医疗费用的确是低于其他地区。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综合医院的费用情况

注:药占比指药品费用占医疗费用的比重。

很明显,就综合医院而言,不管是门诊费用还是住院费用,宿迁均为苏北五市最低水平,并且明显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而且,江苏全省和苏北其他四市均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在这四年中,宿迁的门诊费用基本稳定,均次住院费用增速低于苏北四市。

一个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药占比。不管是门诊还是住院,2006年宿迁药占比苏北五市最高,也高于江苏平均水平,但是在2006-2009四年间,江苏平均水平和其他苏北四市药占比基本没有变化,宿迁却连年下降,由54%左右下降到46%左右,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部门的政策要求有关,民营医院比公立医院对政策反映更为敏感,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宿迁民营医院收费结构的转变。以上是来自于江苏卫生统计资料的数据。同样,这些数据是由卫生系统提供的数据,这些图表展示的结果太过理想,也许它是事实的准确反映,但是很可能不是事实的完整反映,我们还是力争从其他方面找到一些系统的数据来从多个角度反映宿迁医改十年以来医疗费用的变化趋势,看看一个几乎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对城乡居民“看得起病”这样的目标有什么影响。

2.新农合参保者均次住院费用

表8和表9的数据来自于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统计资料,这样的数据可能存在低报费用以展现成绩的可能。而下面的数据来自于新农合管理办公室的新农合资金支出报表和社保局的住院费用补偿数据。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后一组数据更可信,因为它涉及到真金白银的医疗费用报销,合管办和社保局要为此实际支出医保资金,低报参保者住院人次和费用数据会导致医保资金出现无法解释的亏空。

下面是来自新农合的数据,根据参合农民住院报销数据计算而得,我们的目的是将宿迁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因此我们只使用参合农民县内住院数据计算县内医院均次住院费用,可以看出,表10和表8及表9展现的情况有所不同,当然,由于数据口径不同,不能简单的说两者矛盾。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2006-2010年间宿迁参合农民均次住院费用上升的原因。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均次住院费用和住院率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住院率越低则均次住院费用越高,这是一个很直观的规律: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住院率越高,患者的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越低,因此平均住院费用也越低。

宿迁参合农民2009年和2010年均次县内住院费用快速上涨主要有两个原因:(1)宿城区和宿豫区新农合2009年前为区级统筹,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县级医院的市属三级乙等医院宿迁市人民医院不算做县内住院,因此均次县内住院费用较低,2009年两区新农合合并为市级统筹,宿迁人民医院统计上计入县内住院,报销比例提高,导致两区参合农民在宿迁人民医院的住院人次明显提高,这显著拉高了整个宿迁的均次县内住院费用;(2)占据整个宿迁参合农民住院量四分之一以上的沭阳县,2009年比2008年参合农民住院人次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八千多人次,与此同时,县内住院人次也下降了七千多人次,下降了近25%,这意味着县内住院病人平均病情严重程度上升,因此提高了沭阳和整个宿迁的县内均次住院费用。

宿迁参合农民县内均次住院费用在苏北五市中处于较高水平、且从2007年开始处于五市中最高水平,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宿迁参合农民更多的选择在县级医院住院而较少选择在乡镇医院住院。表11清楚地表明,宿迁参合农民的乡镇医院住院率显著低于苏北其他四市。这主要是因为宿迁县级医院较多的缘故,另一方面也与宿迁新农合补偿政策并不向乡镇医院倾斜有关[8]。显然,县级医院住院比例高,平均住院费用就会更高。参合农民更多地在县级医院而非乡镇医院住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可以得到享受更好的诊疗质量和诊疗技术,弊端是费用更高。但从北京、上海现在已经取消社区中心的住院业务、住院只能在二级(含)以上医院来看,其他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方便的平原大致也会出现这一趋势。对于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笔者一直相信并不需要目前的乡镇卫生院:就便利程度和经济性而言,它远不如村级诊所,就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而言,它又远不如县医院。所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乡镇卫生院的衰败和瓦解并非因为“医改基本不成功”所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必然。是新农合给乡镇卫生院注射了一剂强心针,使其又活了过来。

毫无疑问,新农合制度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善政。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个瑕疵,那就是负责新农合资金偿付的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补偿制度设计把参合农民锁定在乡镇 卫生院身上,使其面对参合农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服务供给和处方药零售垄断地位,加之许多地方新农合付费机制设计不合理,使得许多乡镇卫生院滥用这种垄断地位提高参合住院费用,这使得新农合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新农合的好处不是被参合农民而是被乡镇卫生院获得了。笔者在基层调研的时候,不少乡镇卫生院院长坦承“没有新农合,我们死定了”。新农合使得乡镇卫生院起死回生,对于平原地区未必是一件好事,它很可能反映的是对宝贵的新农合资金的一种浪费,是医疗资源的不当配置。神木县乡镇卫生院的现状从反面说明了这一点,而宿迁乡镇医院的现状亦从反面提供了另一个证据。

笔者的看法是,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的卫生院合理的发展方向是两个:一部分变成不设床位的社区门诊部,向方圆几公里的城乡居民提供较好的门诊服务,无住院服务;一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走向二级医院或专科医院,以向周边居民提供较好的住院服务为主。

按照这样的判断,宿迁市县域医疗服务供给格局走在了全国前列,农民更多地在县级医院而非乡镇医院住院,自然,这得益于宿迁放开市场进入壁垒、医疗行业民营化以后县级医院的快速发展,以及由于乡镇医院全部民营化,与卫生局没有行政隶属关系,自然实现了管办分开,因此卫生局主管的新农合不再在补偿政策上偏袒乡镇医院有关。

3.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均次住院费用

我们再来看看一看参保城镇职工的均次住院费用变化情况

结合表12和下面第三节中的表16可以看出,城镇职工参保者均次住院费用和其住院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宿迁市的沭阳和宿城区在这个八个县区中住院率处于较低水平,而均次住院费用则处于较高水平。而由下表可以看出,沭阳参保城镇职工的均次住院费用和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其中的含义下一节会给出详细分析。

三、民营医院诊疗行为是否规范

本节我们利用参合农民和城镇职工参保者住院数据来分析一下宿迁的医疗服务利用情况。主要分析两种情况:(1)和其他地区的公立医院相比,宿迁的民营医院是否存在着更明显的诱导需求、过度医疗现象;(2)宿迁医疗服务市场满足宿迁城乡居民医疗需求的状况和医疗费用情况。

我们从宿迁城乡居民县外就医情况看一看宿迁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

1.参合农民住院情况 注:百人住院率=参合农民住院人次/参合人数

可以看出,宿迁参合农民住院率并不高,在苏北五市处于中下游水平。根据参合农民住院率并不高这一事实,可以初步判断,相比较其他地区,在诱导参合农民过度医疗方面,宿迁的医疗机构并不比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如果我们不说更不明显的话。

我们再来看看参合农民县内住院率,即参合农民每百人次住院中在县内医院住院的比重。

可以看出,在苏北五市中,宿迁市参合农民县内住院率2006-2008年间处于中游水平,2009年后处于最高水平。县内住院率较高,说明县内医院满足本县农民住院需求的能力较强,意味着相比较而言,本县农民的住院服务可及性较高。由于总体说来,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大,加之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率偏低,直到2009年,宿迁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率才达到46%,因此,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部分农民依然看不起病从而存在该住院未住院现象,与此同时,如果我们假设医疗机构存在诱导需求现象,那么被诱导需求从而出现过度住院现象的只能是那些家境较好能够住得起院的参合农民,所以很可能两种情况并存:一方面部分经济状况较差的参合农民该住院未住院,另一方面部分经济条件较好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能够更好的获得新农合补偿的农民因为医疗机构的诱导需求存在明显的过度住院现象,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即使总体住院率不高,却并不能由此认定医院不存在诱导需求现象。当然,上述情况应该对苏北五市是一样的,因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宿迁参合农民住院率并不超过苏北其他四市这一事实得出结论:即使我们假设医疗机构存在诱导需求现象,宿迁的民营医院诱导需求的程度并不超过其他四市的公立医疗机构。

2.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住院情况

由于城镇职工收入水平较高,加之城镇职工医保住院实际补偿率较高,宿迁也在70%左右,而且在县级城市,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相当比例是政府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职工,因此,城镇职工该住院未住院现象较少。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苏北五市城镇职工的住院率来判断,和公立医院相比,是否宿迁的民营医院诱导需求现象更为严重。表16是苏北四个地级市[9]部分县区城镇职工参保者的住院情况。

注:1.根据社保部门提供的数据计算。

2.宿豫区数据和宿城区基本一致,所以没有纳入。

表16表明,在苏北四市(缺淮安),宿迁城镇职工参保者住院率处于中游偏下水平。百人住院率在何种水平是合理的,国内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如果我们用全国数据作为参照(见下表17),假设6-11%的百人住院率算是国内较合理的城镇职工住院率水平。可以看出沭阳的城镇职工住院率基本处于这个范围之内。由于城镇职工参保者该住院未住院现象较少,因此,基于表16和表17的数据,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即使宿迁的医院存在诱导需求现象,存在过度医疗问题,其程度并不高于其他地区的公立医院,没有理由断言宿迁医疗机构民营化后诱导需求现象更为严重。

更进一步的结论是,即使我们按照很保守的说法,城镇职工12%以上的住院率也明显偏高了,而高达15-17%的住院率就更为过分了。如此高的住院率,意味着医院存在着明显的虚挂病床等套取医保资金现象,这一方面意味着对于支付能力较高的城镇职工,医院存在着明显的诱导住院需求现象,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地的社保部门医保管理水平较差。就这一点而言,宿迁的民营医院要比其他地区公立医院的行为规范的多。之所以如此,有两个原因:一是宿迁社保部门的医保管理水平更高;二是宿迁的民营医院数量众多,需要竞争社保部门的医保定 点资格,竞争手段之一就是诊疗行为规范,遵守社保部门的政策要求。与此对应的是,由于全部是民营医疗机构且数量众多,社保部门可以竞争性地选择医保定点机构。这一解释和我们调研获得的信息相吻合,比如2009和2010年两年均因挂床和其他骗保行为,沭阳县各取消过一家县内县级医院的定点资格。

我们得到的另一组数据,即参合农民住院费用中可报销费用所占比重,也支持此处的判断。2010年,宿迁县级医院的这一比重是80.1%,超过新农合管理水平很高的常熟市(71.7%),略低于镇江市(82.3%),镇江市是全国医疗保险管理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就乡镇医院而言,宿迁的这一比重是91.5%,超过镇江的85.6%和常熟的78.1%。这再次证明宿迁的民营医院诊疗行为更为规范,遵守医保部门政策规定的程度更高。

这一点和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的地区完全不同,访谈中各地社保部门和合管办均承认很难以取消定点资格作为惩罚公立医院违规行为的手段,至于那些没有民营医院,公立医院也只有二三家的县,更没有可能以此作为惩罚和威慑手段。除了沭阳,我们没有得到其他地区城镇职工参保者县内住院数据,因此不能以县内住院率为指标,从城镇职工参保者的视角看看县内医院满足住院需求的能力,不过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沭阳城镇职工和新农合两类参保者的县内住院率,见表18.表16-18表明,宿迁的城镇职工参保者住院率明显高于参合农民。这意味着前者比后者得到了更多的住院医疗服务。而前者比后者在县内住院的比率更高,沭阳参保城镇职工住院85%以上选择在县内住院,除了城镇职工多集中县城居住这一交通方便因素外,这一数据也很大程度上表明沭阳县内医院能够较好地满足本地参保城镇职工这一高端群体的住院需求。

此外,还有一个事实值得指出,宿迁的人均病床数在苏北五市处于中游偏低水平,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而表6中的数据表明,在苏北五市中,宿迁的病床使用率一直处在倒数一二名的水平,明显低于江苏全省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病床使用率86.7%这一水平。这一事实再次表明,没有任何理由证明宿迁医改后,民营化的医疗机构诱导需求现象更为严重,更没有理由证明,民营医疗机构的增多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供给诱导需求现象。所谓宿迁医改导致诱导需求现象更为严重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

四、基本结论

总结上文的评估分析结果,对宿迁几乎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宿迁市将几乎所有县市医院和乡镇医院进行民营化改制以后,各级政府不再对宿迁的医疗机构进行财政补贴。在没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宿迁市的医疗卫生资源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苏北地区的速度增长,尽管从人均拥有量上讲宿迁的医疗资源在整个江苏及苏北地区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由于宿迁这些民营医院的运行效率更高,加之医疗服务 质量较高[10],因此满足城乡居民医疗服务的能力更高,所以这种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显著缓解了宿迁城乡居民的看病难问题。

这表明,在一个完全民营化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下,在没有政府财政投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解决城乡居民的“看病难”问题。这意味着,通过财政投入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不是解决城乡居民看病难问题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由于宿迁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区位、人口密度等在全国算是很常见的一类地区,全国许多地区和其基本情况类似,因此,上述结论并不仅仅适用于宿迁。

其次,没有证据表明,宿迁的民营医院比其他地区的公立医院存在着更为明显的诱导需求行为。恰恰相反,各种证据表明宿迁民营医院的诊疗行为更为规范,过度医疗现象更为少见。根本原因在于,数量众多的民营医院需要竞争社保部门的医保定点资格,竞争手段之一就是诊疗行为规范,遵守社保部门的政策要求,事实表明,民营医院对政府政策反应更为敏锐。与此对应的是,在民营医院占多数、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格局下,医保部门的选择权就大得多,地位也超然得多,医保资格的给予和取消的约束力也就有效得多。没有国有资产损失的担心,也没有国有职工需要供养的顾虑,作为付费者的医保机构就拥有了规范医疗机构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权力。这一点和公立医院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完全不同。

第三、不管是门诊费用还是住院费用,在苏北五市,宿迁均处于最低水平,当然,也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这表明,以民营医疗机构为主体、竞争充分的医疗服务格局并不会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

最后,当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民营化以后,医疗行业自然形成了管办分开格局,卫生行政部门地位也变得更为超脱。在人口密度较大、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在医疗服务以民营医院为主体的市场格局下,目前这种既有门诊业务也有住院业务的乡镇医院体制开始变得不合时宜:由于民营县级医院的增多,加之新农合补偿政策不再过度向乡镇医院倾斜,农民居民倾向于更多地选择在县级医院住院,乡镇医院的住院率显著下降。这很可能意味着,人口密度较高、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乡镇医院需要转型:一部分变成社区门诊服务中心,向方圆几公里的城乡居民提供较好的门诊服务,无住院服务;一部分有基础、有条件的走向二级医院或专科医院,以向周边居民提供较好的住院服务为主要业务。

[1]本文节选自笔者和顾昕、余晖等人撰写的《宿迁医改评估报告》。感谢杨丽霞、胡捷的数据整理工作,以及长策智库提供的调研支持,感谢王辉阳、戴廉和李芃提出的修改意见。当然,文责自负。

[2]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宿迁将公立医院民营化批评和否定者众多,但是很少有人指责其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恰恰相反,从后来一些医院二次转手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尤其是乡镇医院最初的转让价格偏高。

[3]上级政府每年给予1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

[4]文中所用数据除特别注明以外,均来自于各《江苏卫生统计年鉴》和《江苏省卫生统计资料汇编》。

[5]不管是按照人均GDP、人均财政支出,还是按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宿迁在苏北五市均排在最后一位。

[6]这里三个指标的分子为市内医院和乡镇医院的门急诊次数,分母是苏北五市各自的人口数以及农村人口数。

[7]此处百人住院率的分子为市内医疗机构的住院人次,分母是苏北五市各自的人口数。很遗憾,我们没有找到五市区分县市医院和乡镇医院的住院人次数据。

[8]尽管从政策文本看,起付线和报销比例还是向乡镇医院倾斜,但是宿迁参合农民县乡两级医院住院的实际补偿率,2007年后呈现明显的趋同趋势,苏北其他四市没有这种趋势。

[9]很遗憾,我们没有得到淮安市的相应数据。

上一篇:约克大学企业金融管理下一篇: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