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疗技术(共12篇)
新医疗技术 篇1
动脉传感器实时监测血压
如果一个人在静静躺
新着的时候血压都很高, 那么
他就非常危险了。心脏搏动过快会使心脏壁和血管壁紧绷, 由此导致高血压。药
医物可以缓解这一病症, 但从
许多实际案例来看, 病人的始终血压难以控制, 所以必须对病人进行长期不间断
疗的监测, 直到恢复正常。现
在, 科学家发明了新的传感器, 植入股动脉, 这样对病
技人的血压就可以实时监测了。
研究人员说, 医生可以直接将这一血压传感器直
术接安装在病人腹股沟下的股动脉中。传感器连同封装
外壳, 总直径也不过仅仅1毫米左右, 但它却可以在一秒钟内对血压进行30次测量。它通过一根可以弯曲的
微型线缆与同样被植入腹股沟的皮肤下面的信号发射单元相连。发射单元先对传感器产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编码, 然后将其发送到病人随身携带的一个手机大小的接收器中。最后, 接收器再将信息发送到医院的监测电台, 这样一来, 医生就可以在办公室中随时观察分析患者的血压了。由于研究者使用了特殊的CMOS器件, 因而整个系统的能耗非常低。同时, 个体微小的植入系统可以由线圈进行无线供电。可植入压力传感器还有其它一些用途, 比如监测患者是否还有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
防癌面贴远离晒伤
炎热的夏季, 成百上千的日光浴者们, 尽情享受着阳光的照射, 全身被晒得通红通红。许多人不知道这样作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还继续让日光侵害着他们的皮肤。其实日光紫外线的过度照射会引起恶性皮肤疾病, 比如基细胞癌、扁平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这类死亡率极高的皮肤疾病。所以了解这一点的人们都对过度日晒所致的灼伤倍感心烦。是否能有一种简易的敷贴中止强光对皮肤的灼伤呢?英国某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敷贴, 该敷贴在日光浴爱好者被阳光灼伤前会对其提出警告, 有效避免皮肤癌的发生。
专家表示, 皮肤灼伤一般会在日晒4至8小时后开始显现, 而这时皮肤已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新型敷贴有望明显降低过度日晒所致的皮肤癌发病率。此种敷贴的大小与两磅的硬币相当, 可作护腕或敷贴使用, 即使在使用者身着泳装的情况下也能探测出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内设的放射量测定器对紫外线十分敏感, 当使用者有灼伤危险时, 紫外线便会引起敷贴内的化学反应, 向染料释放酸性物质, 引发敷贴颜色的改变, 以对用户做出提醒。因此, 当使用者在阳光下暴露过久时, 放射量测定器就会从黄色变为红色, 提示用户披上衣服或进入室内以中止强光对皮肤的伤害。
日本研制“定制骨骼”原理类似打印机
如果一个人不幸遭遇车祸, 或者遭遇疾病, 需要移植骨骼, 医生通常采用移植人体骨骼和陶瓷代替品为患者修复或治疗病变的骨骼。但陶瓷骨骼韧性差, 医生在临床处理时通常需要“刮”患者骨骼, 以使植入患者体内的人造骨骼与人体骨骼更加吻合。如果用自身的骨骼移植, 为使截取的骨骼满足移植要求, 截取骨骼部分近一半被浪费掉。所以解除骨骼移植中的难题和再造骨骼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日本科学家正在开展一项根据人体CT检查数据研发人造骨骼的临床试验。只要医院先前存有他骨骼的数据, 就可在数小时内造出与他原来骨骼几乎一样的复制品。如果试验成功, 医生可以借鉴这种制造骨骼的方法, 在存有患者电子数据的情况下, 迅速为患者造出所需骨骼。科学家研发的人造骨格被命名为CT骨骼。这种人造骨格以患者的CT设备检查数据为依据, 制作原材料为磷酸钙粉末, 与人体骨骼成分相同。
研究人员说, CT骨骼的精密程度能够与构造复杂的骨骼高度吻合, 误差能小于1毫米, CT骨骼的制作原理和喷墨打印机类似。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由总部位于日本的“Next 21”公司研制的特殊设备将凝固液喷洒在十分之一毫米厚的磷酸钙粉末上, 通过利用电脑设计的模型, 制成人们预想中的骨骼。东京大学医学院此前已经为10名成年患者移植CT骨骼, 临床效果显著。此外, 研究团队正着手研发第二代CT骨骼, 这种骨骼包含能促进人造骨格和人体骨骼融合的成分。试验的最终目标是能利用患者身体活细胞制造出骨骼, 解决骨骼移植难题。研究人员希望3年至4年后, 这项研究成果能投入到实践应用中。如果试验成功, CT骨骼也能为儿童带来福音, 因为植入身体的骨骼能迅速被自身发育的骨骼所取代, 伴随儿童身体发育而生长。”
新医疗技术 篇2
GB/T 191-20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7247.1-2012激光产品的安全第一部分:设备分类、要求和用户指南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
YY 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GB9706.20—2000医用电气设备 第2 部分:诊断和治疗激光设备安全的专用要求GB/T 2828.1-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第一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14710-2009医用电气设备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
GB/T 16886.5-2003
GB/T 16886.10-2005
医疗新趋势——个体医疗 篇3
个体医疗的来由
西方医学以解剖、生化、病理为治病依始,无奈通常药物并未能百分之一百攻克疾病始原,尽管药物对多数人都有一定疗效,却仍然有一小撮人对某些药物有异常反应,迄今往往未能就此作出完满解释。个体医疗的诞生,就是希望能够做到治疗个体化,考虑到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如其年龄、性别、病历、遗传、药敏等因素,而以最优化的治疗用于他们身上,其意义在于重视人的个体差异。
不少人以为个体医疗源出西方,认为西方医学对疾病的了解准确、透切,对医治直造精微,故能做到个体化治疗。其实,中国才是个体医疗之发祥地。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医的辨证论治,已实干地体验出个体医疗的精神。《黄帝内经》有云:“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即指医者辨证,而参变于病人特殊体质,施以处方,亦随着病人情况、病情转变、外在和内在环境变化而改变。例如,医治感冒病人,中医先诊断其所属症型,若属风寒感冒则治之以“小青龙汤”,如为风热感冒则施以“银翘散”治之。
个体医疗的应用技术
如今,科学日新月异,新的科技为生命科学注入新力军,个体医疗得以发扬光大。除了采用先进和精密仪器来测定个体差异并施以度身订造的治疗外,更利用对基因序列和其相关产物的认识,针对病人个体基因的特性,进行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分子诊断就是对特定分子进行诊断分析,而基因治疗则采用实验医学干扰手段改变活细胞的遗传物质来抵御疾病。用基因治疗施治的疾病主要有人类严重免疫缺陷病、艾滋病、癌症等。
目前,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应用技术主要有以下四种。
单核苷酸多态性(英文简称SNP):人类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任何两个人的DNA序列只差0.1%,但基因组在DNA水平上却有很多变异,SNP既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人体许多表型差异、对药物或疾病的易感性等都可能与SNP有关,因此SNP的广泛研究,使我们更能解释个体的差异。例如,为何有些人对某些致癌物质特别敏感,而有些人却不然。平均来说,不同人之间约有六百万个核苷差异,这些差异绝大部分均对我们的外表和行为没有影响,只有少部分造成外徵上的分别,如高矮肥瘦等,而有一少部分却可能与疾病的引起有关,其中包括肿瘤、心血管病、神经系统病或代谢性疾病等。
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对细胞两个主要的关键角色“基因”和“蛋白质”进行分析,帮助研究者了解细胞内独特的基因序列或蛋白质,从而有助疾病的预测、预防、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
单核苷酸多态性:该技术通过对病者与正常人的比较和分析,得出病变的基因或蛋白质信息,它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具快速、高效、敏感、经济、平行化、自动化等优点,为个体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药理基因组学和药理蛋白质组学:由于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的多样性。传统制药业所开发的药品只能针对人体内大约500个致病基因或蛋白质,而药理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方法则可以扩大到约10000个致病基因或蛋白质,以此来设计药物,一方面更能对症下药,减少副作用,另一方面亦较准确和稳妥。例如,致癌蛋白质Her-2被用作乳腺癌标志物,测试呈阳性反应者的预后一般较呈阴性反应者差。
个体医疗的前瞻
药理基因组学和药理蛋白质组学以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知识为基础的药物设计,更能研制出治疗特定疾病的有效药物,这种针对性的准确治疗,既增加疗效,又减少药物对其他健康细胞的损害,。所以,理想的个体治疗将体现以下优势:
预测个体患上某种疾病的趋向性,制订出新的疾病指标及早期诊断方法。
为个体施以最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甚至利用患者自身的基因组织研制个体化疫苗。
以有效和安全的药物取代现时通用的“尝试及错误”方法,即让病人先试用一种药物,若无疗效或引起不良反应,则再试用另一种药物。
一开始已为病人用最优化的治疗,从而加快康复时间、增加安全性及减少副作用。
较准确地估计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并确定最合适的药物剂量,从而增加治愈率及减少药物使用过量,以取代将病者重量和年纪作为剂量计算的传统方法。
凭借先进的分子筛选方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生活及环境转变,提供对疾病的监控和最佳的治疗方法,从而减少药物治疗的失效率和不良反应,以及降低医疗费用。
新医疗技术 篇4
1 RFID技术简介
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技术, 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技术。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 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系统的基本工作方法是将RFID标签安装在被识别对象上, 当被标识对象进入RFID阅读器的读取范围时, 标签和阅读器之间建立起无线方式的通讯链路, 标签向阅读器发送自身信息 (标签编号和标签存储数据等) , 阅读器接收信息并解码, 传送给后台计算机处理, 进而完成整个信息的处理过程。
2传统医疗设备管理模式
传统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 通常都是由管理科室的管理人员按照资产清单对照实物逐件确认, 再将确认后的信息录入到服务器中进行更新。这种传统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 而且还存在影响医院工作正常进行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比较先进的医院则是利用条码技术, 通过手持终端读取资产上装贴的条码进行资产信息登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劳动强度, 但是由于需要可视化读取和人工确认, 还存在寻找困难和信息出错的问题。而RFID技术较条码技术有非可视读取, 多标签读取等优点, 利用RFID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 其高效率的信息处理方式可以保证医疗设备在第一时间得到恰当处理, 减少人工管理的中间环节, 从而避免设备管理的差错, 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
医疗行业的竞争已从医疗环境、医疗人才的竞争转移到医院信息处理能力及医院工作效率的竞争, 医疗设备管理对医院的整个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医院对医疗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大, 对医疗设备高效地管理已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实现了医院向信息化模式的转变, 真正地达到有效资源共享和信息利用, 满足了当今医疗服务的高速发展, 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契机。
3 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
基于RFID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是采用C/S体系结构, 在传统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将基于移动计算终端设备的数据采集技术、无线局域网 (WLAN) 技术、RFID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 实现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医疗设备的移动化、智能化管理。
(1) 系统模型
系统架构在医院HIS系统上, 运用数据安全抽取和虚拟数据库技术构建数据交换层;以医院现有的局域网以及无线网络交换平台为网络传输平台;通过移动数据终端PDA, 结合RFID技术, 实现对移动医疗设备信息的识别, 达到对移动医疗设备跟踪和管理的目的 (如图1) 。
(2) 功能模块
•日常管理。包括出入库管理、科室管理等。每一件新购入的医疗设备的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以后, 都会根据其属性由计算机自动生成RFID标签 (主要包括设备名称、入库日期、设备主要配置、功能档案、维护档案等内容) , 并分配到使用科室。出库管理是发生在医院库房和医院科室或外单位之间的业务, 其中, 科室领用最常见。科室领用是指医院科室直接从医院库房领取需要使用的物资。工作人员收到科室领用的信息后, 对需要管理的物资建立出库资料并核对设备信息, 执行出库。科室管理是指设备进入使用科室后的管理, 主要是进入科室时对设备进行转入信息确认以及各个科室间设备转让时对设备信息的更改及确认, 这样可以使某科室将闲置不用的设备转让给别的科室使用, 转变成别的科室的在用设备, 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维修管理。应用医疗设备射频跟踪自动识别管理系统, 由于每台设备上都附有射频芯片, 可以储存大量的设备信息, 包括维护设备的故障现象、维修过程、故障原因及解决办法、工作状态等信息, 为医疗设备建立技术档案, 可动态了解设备实时运行状态。并以此为依据对全院医疗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 制定出良好的定期维护方案, 通过计划性的检修避免突发性的事故, 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 从而将设备维护管理模式由原始的被动抢修变为主动的预防性维修。
•盘点管理。盘点人员用PDA对RFID标签进行扫描获得信息 (位置信息和设备信息) , 并核对设备具体情况, 再由PDA向系统反馈盘点信息, 将相关数据自动录入事先建立的科室盘点列表。最后, 利用查询统计功能将盘点信息表由系统汇总后送至上级部门, 对盘点信息进行核对, 不相符的数据要先查明原因, 再进行更正, 以此检验信息相符的情况,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跟踪管理。从设备购人标签挂配起, 除非管理人员因为检修异常设备可以解除报警, 只要带有RFID标签的医院设备被携带出院区, 进入固定式阅读器读取的范围内时, 系统就会启动防盗报警模块, 提示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
•报损管理。设备所在的使用科室根据设备的使用老化情况进行报损申报, 再转交设备管理部门进行申报核实。最后根据资产管理部门在系统中提供的核实结果报告 (包含设备使用科室提出的报损申报信息和设备管理部门的核查结果) , 最终报损信息由管理部门进行报修处理或报废处理, 结束该设备的管理生命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及无线数字医疗的提出, 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医疗卫生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RFID技术作为快速、实时、准确采集、预处理信息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标准化的基础, 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本文着重介绍利用RFID技术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 依托医院现有的网络, 设计先进的医疗设备管理模式, 从而实现对医疗设备的自动化管理目标, 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
关键词:RFID技术,C/S体系结构,设备管理
参考文献
[1]《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卫生部信息中心.
[2]米志强.射频识别 (RFID) 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3]王世伟, 周怡.医学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9.
新农村建设之医疗问题 篇5
1.药品价格过高,超出群众的承受能力。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多数商品的可比价格不断下降,但有一种商品的价格却连年攀升,这就是医药价格。
2.诊疗行为不规范,滥检查、大处方、开贵药、收红包、开单提成的现象屡禁不止。医疗产品并非纯公共产品,有外部性、也有内部性,最大特点在于信息不对称。
3.医疗服务收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立项目、自定标准收费。
(2)擅自提高标准收费。
(3)肢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有的医院仅从床位费中就分解出收费项目达11项之多。变相提高收费标准和扩大收费范围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4.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缓慢。不少地方还没有实行医疗保障改革,除极少数实行医疗保健的领导外,普通干部、职工仍然实行原先的公费医疗制度,看病很不方便。
5.农民群众看病难。据统计,我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卫生分配极不合理。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居第188位,列全球倒数第4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不少病人长途跋涉,异地就医,增加了就医困难和经济负担。
6.药品价格虚高问题严重。目前我国化学制药企业有6000多家,药品经营流通企业17000多家,而作为世界制药大国的美国,才分别为200多家和50多家。药品生产低水平重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使整个医药市场成为买方市场,导致竞争无序。
原因:
1.“医药不分”、“以药养医”的机制不合理。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政府投入、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
2.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目前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已进入市场,而作为药品销售终端的医院,仍然处于医疗市场垄断状态,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制并存,两种调控手段都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反而两种体制的弊端却都在产生作用。
3.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其中优质资源更少。“僧多粥少”,导致医院在医患关系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
4.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太低。据新华社报道,我国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绝大多数居民靠自费看病,承受着生理、心理和经济三重负担,“生病吃药”被群众誉为新三座大山之一,不少农村群众因病致贫、返贫。
对策:
1.加快卫生体制改革。这是解决卫生系统存在问题的关键和治本措施。
(1)要加快医药分开改革的步伐,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
(2)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重新整合医疗资源。
(3)改革医院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措办院经费。
2.完善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补偿机制。要明确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投入补偿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逐步改变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做法,确保医院经费正常运转,确保群众能够享受最低医保待遇。
3.进一步完善医药集中招标采购办法。
(1)根据药品招标情况核定药品终端价格。
(2)从有代表性的制药企业中筛选部分药品进行严格审查,确定出厂价格,“两头挤压”,最大限度降低药药品批发和零售之间“做工作”的利润空间。
4.加快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1)加强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
(2)根据农村卫生发展的需要,定向培养人才。高校医学院校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人才培养。
(3)研究制定鼓励农村医务人员安心在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政策措施,包括针对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的标准,给予适当的补助,调动他们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积极性。
(4)建立城市医院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强城市医院对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定点帮扶。
5.要加强监督检查。要明确界定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与医疗机构的关系,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医疗存储新拐点 篇6
医院像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面对抢救,主治医生和急诊医护人员们分身乏术:处理程序开始的前十五到二十分钟,几乎都花费在搜集病人的基本信息上面了。如果可以设想:一名司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不省人事,而挡风玻璃上贴的标签显示出这名司机携带了mymed Stick,将这个样子像U盘的小装置连接到电脑的USB接口上,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包括姓名、血型、过敏反应、身体状况、家属紧急联系方式和其他相关的细节……在司机得到救治以前,这些信息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上面的情况只是日常医疗救治中冰山一角,当医疗和电子技术相遇,带给患者和医生的不只是对我们想象力的冲击。
生命的保险
这个mymed Stick是由InfoMed Technologies公司开发的个人医疗身份识别棒,你可以将它挂在钥匙圈或戴在手腕上,里面存储紧急情况下急需的个性化医疗信息数据。
myMed Stick可以在几乎任何系统中识别。不需要安装其他程序,不需要联网,就可以获得个人医疗数据信息。与普通U盘使用方法无异:只需通过USB口将其与您的电脑连接,就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医疗信息数据了,尤其是在紧急的情况下,信息越详细,越能有效地避免失误。
这个为医疗信息量身打造的新家可以存储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信息:包括指纹、紧急情况联系电话、个人医生电话、汽车保险、宗教信仰、在弥留之际或者失去意识的时候选择如何被对待的详细描述、被授权人的清单、接种疫苗记录、家中物品的详细清单、重要法律文件的备份,X光、核磁共振成像以及私人照片,甚至可以写个人传记。
在紧急的状况下,那些对常用药物也严重过敏的人会发现mymed Stick很有用,在宝贵的抢救时间里,病人可以免于进行繁琐的过敏测试。这同样可以帮助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亲自看护孩子的家长,并且授权其他人,或者允许医疗机构来救治孩子,由于上面已经有治疗指导,所以出医疗事故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事实上无论是在紧急情况还是正常情况下,对病史和相关信息的缺乏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死亡和医疗事故。
诊断的超能力
您有没有想过,医生除了望、闻、问、切和利用其他常规的诊断设备,还会看到你的过去身体任何部位的健康情况?
早在2002年,IBM NAS300与 Daesung Meditech合作,开发图像储存及通信系统,第一个医疗 PACS 系统于同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具体应用到医疗图像的储存及查询。试水后的IBM,借由3D病历,将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又拉近了。在不久的将来,诊断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都会获得全新的体验:医生将使用全新的方式来观看、听取和了解患者的病历,并通过新兴的可视化技术和超级灵敏的听诊器来捕捉患者最细微的身体信息,时空限制在拥有“超能力”的医生面前不成为问题,恐怕连医生也不禁感叹:还能再微观一点么?
是的,医生可以获得的医疗信息出现了爆炸性的增长,而且拥有了以前只有超级计算才能实现的新兴可视化技术,这种情况将改变医生在医院对您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式,而结果就是更直观、更精确。
电子病历早已不再新鲜,但实现形式却日新月异,在未来5年里,患者过去的就诊记录、血液检查结果、处方药、核磁共振和x光片等都将通过以与3D人体模型结合的方式来保存。用计算机鼠标点击3D人体模型上的某一特殊部位就可以看到所有相关的医疗记录和信息,并且可以通过对重点诊断部位进行缩放,通过时间或其它因素来缩小参数的范围,有针对性地分析病情。以心脏个案为例:进入3D模型,医生马上就可以看到与病人心脏相关的所有医疗记录和信息,包括文字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x光片、心电图或核磁共振等等的医疗图像。随后,医生还可以获得心脏的3D视听信息,并以一种高可视化的方式深入研究这些数据,其可观看范围和清晰度都超过了目前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东西,因而能够更好地了解病人身体和疾病的情况。接着,计算机自动将这些视听信息与数以千计甚至十万计的其它病历进行比较,在参考其它拥有类似问题和体质的病人的基础上,进行诊断,大大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精确度。例如心脏病专家可以根据对超声波心电图中的心跳频率进行视听分析来寻找特殊症状,并通过分析其它数以千计的病历来发现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模式,进而找出最成功的治疗方法。
未来,医生们将可以获得超能力包括:通过高科技获得类似X光的视觉能力来观看各种医疗图像;通过超敏感的听觉能力来发现心跳中最细微的听觉线索;像治疗病人那样来组织各种信息,将人体作为一个“文件柜”。个人医疗信息有了容身之处,那么大量的医疗信息存储就直接指向医疗病例安全共享和容量扩充的问题。
超容量,更开放,更安全?
个人医疗信息存储空间的拓展在未来不仅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而且是呈指数增长。存储空间扩展的同时更不能放弃信息安全。
开放性和安全性的矛盾是数据存储的宿命,医疗领域更是如此,既要提供大量的病例和病人信息进行医学研究,同时个人医疗信息又是非常敏感—我们可不希望邻居知道我们曾经得过疱疹。
美国国家安全局等政府机构已经将开放源码软件应用于保存机密卫星图片甚至是恐怖分子的藏匿地点。Sun Microsystems以及美国集群存储供应商Isilon系统已经进入这个集群式存储空间,并和IBM、思科组成叫做“Aperi”的团体,专门开发开源存储软件,开放资源存储是未来信息存储的趋势,更具有战略意义。在创新和发展的十字路口,医疗信息数据存储将转向何种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万方数据与中华医学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携手共进 引领行业风帆
近日,万方数据与中华医学会在北京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获得中华医学会旗下自创刊以来的115种医学期刊的独家数字出版权。
此次战略合作,不仅扩大了传统医学期刊的出版发行渠道,还丰富了万方数据医药信息服务的内容,打开了信息内容服务业创新共赢的新局面。“这是医学期刊领头军和信息服务开拓者的强强联合。”信息内容服务行业有关专家告诉记者。针对医学数字期刊的推广,万方数据高层表示,将依托“品牌建设坚持独立、产品设计推崇精品、期刊销售面向国际”三大原则来步步为营地打造医药信息内容服务数字化平台。
版权专家向记者介绍,万方数据与中华医学会进行战略合作,不仅能有效扩充信息内容来源的渠道,还能化被动为主动,通过资源源头直接解决数字信息的版权保护问题,减少了网络版权的纠纷,信息内容服务商将有更多的精力来促进行业的前进与发展。
新医疗技术 篇7
目前,中国医疗市场正处于CR(计算机放射成像)向DR过渡的演化阶段。DR因为其更高的检查效率、更优质的图像以及更少的X射线剂量的特性,成为业界领先的医疗影像解决方案。而此次佳能发布的DR系统中的核心产品,可以提供高效率、高品质和高可靠性的影像,在给医疗机构带来更多诊断帮助和更高效诊疗流程的同时,更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福音。
以光学起家的佳能,在半导体制造和影像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也成为佳能在医疗影像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事实上,佳能自1998年推出全球首款静态DR平板探测器CXDI-11以来,佳能平板探测器在全球的销量业已超过8000台,先后开发了多种DR产品,包括用于立式支架、通用支架和平床式的常规DR平板探测器,以及便携式DR平板探测器。而首次在中国露面的动态平板探测器,更在现有的DR平板探测器阵容中添加“X射线透视”功能,可以使放射技师观察到内脏器官的动态影像(正如那些用于消化系统诊断的动态影像),从而选取采集静态图像的最佳时机,这成为目前DR市场的一大看点。
佳能现在发布的平板探测器系列,是目前DR(数字X射线成像)系统中最为先进的一代产品,应用了佳能核心的图像处理技术和半导体制造技术,可以提供高效率、高品质和高可靠性的影像,从而可以减少检查时间并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这一新一代平板探测器系统,是基于当前最先进的非晶硅制造技术,采用针状结构的闪烁体,革命性地提高了图像质量及探测器的刷新速度,提高了拍片的工作效率,大大地缩短了患者的候诊时间,从而能够帮助改良医院诊疗流程,大大节省了医院成本和劳力。
医疗信息化进入区域医疗新阶段 篇8
12月1日,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将与和平区区内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医联体”,使和平区居民更加便捷的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
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至新疆,东至山东,2014年,医联体的故事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依靠信息化手段
医联体的全称是区域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或者跨区域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目的是增强各级医疗机构的协同性,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从而充分利用各级医疗资源,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联体是 新医改的 重要内容,但是体制问题,利益问题,机制问题和人才问题成为横亘在医联体甚至是新医改发展道路上的羁绊。历史和现实都让一些人对于医联体的模式持谨慎甚至怀疑的态度。如国务院医改专家委员会的饶克勤委员所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独立、互不买帐,缺乏连续性、协作性的医疗体制机构”。考虑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医疗机构是不可能主动去“联合”的,所以需要国家意志,自上向下地去改变这种体制障碍。
在饶克勤 看来 , 医联体是最合适我国国情的医改模式,之前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配套体制的缺失,比如支付方式改革和激励体制,这些都是需要补课的地方。他还强调,医联体建设必须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业务协同,通过流程再造,通过管理的精细化,通过全程的信息化技术,是能够达到新医改的目标的。
随着医联体的推进,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也开始进入新的阶段。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协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已逐步成为业内共识。
“我们如 何去提高 区域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的连贯性、一致性,怎样才能够更有效整合并利用区域资源以便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能够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根据全球的经验,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手段。”Inter Systems中国区总经理卢侠亮表示,“纵观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发展阶段,从最初的管理信息化到目前的临床信息化,三甲医院基本上都建设了电子病例系统、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部分三甲医院还开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在这之后,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将向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方向发展,整合区域的医疗服务资源,建立一体化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药品器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保等信息标准体系,并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Inter Systems是一家美国的私营软件公司,主要面向医疗、政府和金融等行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其核心产品Caché因其高扩展性和高可靠性已经成为医疗行业事实上的数据库标准。
数据共享是核心
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是北京今年一大重点工作。按计划,该平台第一期连接30家三级医院,包括21家市属医院和9家电子病历试点医院,然后逐步把全市所有医院连接到一起,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北京市正在加快推进全市16个区县建立自己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并着手制订区域信息化建设规范,这样有助于未来16个区县的区域医疗平台与北京市级区域医疗平台连接。
像北京一样,将2014年作为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起步之年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江苏省为了配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更是先后编制《市、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规范》和《江苏省卫生信息代码管理办法》,用以指导和规范所辖地区的医疗信息化建设。
但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医疗机构个体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根据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经验来看,挑战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数据共享。”卢侠亮介绍说,“这其中又有两个层面:数据的可获得和数据的准确可用。”
区域医疗一个核心是数据得共享,那就必然需要一个区域的平台来实现这些数据的共享。但是因为涉及到的医疗机构多,异构环境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真正在一个异构环境下搭建一个可以解决数据采集和数据共享的平台是关键。
此外,在医疗卫生领域,生死攸关的决策往往取决于数据信息的可用性。然而当患者在多家医院的多位医生处就诊,不同医院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避免信息断层的工作会变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即使是在电子病历的采用下,此类跨机构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依然存在着很多棘手的问题。
之前,为了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正确的数据,医疗行业通常采用HL7接口引擎来在不同系统、不同机构之间共享数据。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技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协议和架构。而且医疗业务环境也已发生改变,尤其在区域医疗的大环境下,数据信息需要在大量用户和机构间流转共享,医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也需要更快地得到更多的信息,HL7接口引擎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需要更高级的集成平台。
“互联网+医疗”的新思考 篇9
一、发展“互联网+医疗”的重要意义
“互联网+医疗”是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领域的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进行“跨界融合”, 这让预防、诊断、治疗等各个医疗环节产生了许多新兴技术与新服务模式, 促使医疗模式、就医习惯等发生重大变化。
(一)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改善医疗服务
和其他资源一样, 医疗资源也是有限的, 但通过“互联网+医疗”可以进行跨时空资源配置, 突破了传统的现场服务模式, 使医疗资源稀缺得以缓解。如通过在线健康咨询和在线挂号服务可以有效地引导患者到相应科室解决看病无序现象, 减少医院导诊工作。通过远程医疗和建立疾病数据库, 可以让医院内部或不同医院之间共享医疗信息, 整合医生资源, 摆脱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互联网+医疗”下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移动应用软件可以实现医院与患者的实时互动, 既有利于医院完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又方便患者就诊, 同时有助于缓解医患关系。如医院通过移动App软件, 可以实现患者预约诊疗、自助挂号、门诊和住院缴费、检查和化验报告查询、专家出诊时间信息查询等“一条龙”服务, 这样既解决了挂号、候诊、缴费时间长的问题, 又使医院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医疗效率, 进而提升了患者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二) 创建新型医疗模式, 促进治疗型医疗向保健型医疗转换
可穿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医疗”的新模式。移动可穿戴互联网设备使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及时筛查、预防疾病, 同时可以即时得到专业医护人员的健康咨询、疾病筛查服务, 对疾病进行预防、监护和即时干预。因此, “互联网+医疗”使传统的治疗型医疗服务转变为疾病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
二、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主要问题
当前, “互联网+医疗”比较典型的有网上挂号、网上医疗服务咨询、网上药店等, 可见“互联网+医疗”还徘徊在诊疗服务的外围, 并未深入到真正的核心诊疗服务中。主要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行业监管和法规体系尚不完善
在互联网医疗背景下, 许多医疗管理问题需要重新思考, 如对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的定义, 目前的规定是“只有取得《医疗机构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才能提供医疗服务”,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职业医师的执业地点、执业范围等在互联网医疗中都是不适用的。因此, 如医生网上执业行医的管理、网上电子处方的合法化、网售处方药及配送医疗保险结算问题, 互联网医疗事故认定及处置办法等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目前, 关于互联网医学诊疗服务相关的管理规定只有一部, 即原卫生部2009年发布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但这一“办法”中仅规定“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咨询、视频医学教育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 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执行”, 没有具体的行业准入标准和可操作的监管规则。
(二) 用户个人信息和健康隐私保护难度较大
在“互联网+医疗”实行过程中, 通过互联网技术必然产生大量医疗信息和涉及用户个人隐私的健康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对用户而言是个人信息和隐私, 但对互联网服务商和医院而言却是数据挖掘、营销定位和精准营销的前提和基础。在法律和法规没有更有效的规制条件下, 用户和患者隐私保护与服务企业、医院的大数据利用之间存在冲突。此外, “互联网+医疗”包含用户隐私的数据在不同终端和平台之间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 也带来了数据的安全风险, 存在用户个人健康隐私泄露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系统安全与隐私, 保护“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 公立医院参与的积极性差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着医疗服务提供数量的绝对优势, 拥有和掌控着优质医疗资源。医疗卫生领域现有利益固化, 在没有很好的利益驱动条件下, 医生和医院缺乏参与互联网医疗的动力, 在“互联网+医疗”变革中, 不能与互联网业协同发展。
三、促进“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尽早出台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法规, 制定行业标准规范
设定医疗机构进行互联网医疗必须具备的条件, 包括:合格的硬件设备、制定确保安全的规章制度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的业务规则。
2.明确界定各方责任。互联网医疗的纠纷除了传统的医患双方之外, 还可能涉及到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第三方电子服务商, 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划分。
3.研究制定相关隐私保护政策, 注重医疗大数据与个人健康信息保护的监管。
4.将“互联网+医疗”相关业务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国家相关管理机构应尽快研究制订对“互联网+医疗机构”的资质认定和准入规范等并将其纳入医保定点单位系统, 制定和开展网上药店的资质审查、明确网上药品报销目录和程序规定。
(二) 推进促进“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建设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依赖于大量的基础性工程建设, 如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等既包括互联网基础建设, 也包括数据处理和相关流程体系建设。这些基础性工程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协调各方面利益, 因而需要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可以选择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条件较好、医院电子化程度成熟的地区或医院优先进行“互联网+医疗”的推广和建设, 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如电子病历数据库等基础性工程建设,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最终实现全国统一机构管理和标准化、实现全国医院和医院之间、医院和保险机构之间分级授权下的全面信息共享。
(三) 慢性病的防治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技术优势
特需医疗服务概念新探讨 篇10
“特需医疗服务”并非舶来品。国内的学者对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义各执己见,在此列举几种代表性观点。杨苏华等认为:一种有偿医疗服务形式,是为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或阶层提供的相对高赋值的医疗服务,目的是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亚萍认为:是在现有医学条件下,发挥医疗资源的优势,为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级别、特点、需要和方式的医疗服务的总称。于登瀛等认为:医疗服务可以分成基本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是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的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它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区别仅限于服务的数量和内容而不是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上。
对比分析前者对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义,笔者认为存在以下问题:(1)基本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的界限划分模糊,这也是问题核心。由于界限模糊,导致特需医疗服务资源对基本医疗服务资源的侵占,从而引起了“医疗不公”、“看病贵”等问题;(2)在定义“特需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以往的定义都是描述性表述,限制了定义的发展。
所以笔者将根据定义界定原则和定义的内涵、外延,尝试全面地重新阐释特需医疗服务。
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
我国特需医疗服务最大的特点:公立医院兴办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设立了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甚至有一些大型公立医院还建立“院中院”、实行“一院两制”来创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更高层次、更多形式的医疗服务需求,但同时造成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由于特需医疗服务的逐利性,医院将更多的资源分配到特需医疗服务中,影响了基本医疗服务,违背了公立医院的本质;医务人员诱导患者使其被迫接受特需医疗服务项目;特需医疗服务收入利益分配中,分配不均引发的医院人事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当对特需医疗服务做出明确的界定。如果简单的将医疗服务划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特需医疗服务,仍然容易混淆两者。我们要明确特需医疗服务是对现有的医疗服务的补充,在原先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的划分基础上,结合医疗服务三个层次的内涵,即核心服务、形式服务和辅助服务,将特需医疗服务补充到这个体系中。所以笔者提出如图1的划分体系。
从医疗服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角度,可划分为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其中基本医疗服务是指按国家规定的基本临床诊疗项目和用药目录,向全民提供的与疾病诊疗有直接关系的临床医疗和护理服务以及医院相关设施,必须由国家保证其公平性、可及性;非基本医疗服务是指向患者提供了超出国家规定的临床诊断项目和用药目录,向部分人群提供的与疾病诊疗有直接关系的临床医疗和护理服务以及医院相关设施,一般需自费或由补充的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代付。
两者相同的部分在核心服务层面,都是提供疾病诊疗和临床医疗及护理;两者的不同主要在形式服务和辅助服务上。特需医疗服务就是对形式和辅助服务的一种补充,并且同样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出发,基本医疗服务与非基本医疗服务都包含“标准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标准医疗服务即在提供服务过程普通采用的要求标准,是在每一次相同的服务项目中都必须达到;特需医疗服务则根据患者自己的情况需求,可选择的服务要求项目。
2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
找准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位后,还需对其概念的解释搭建框架,确定其内涵和外延,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
2.1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原则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用什么原则来界定特需医疗服务,这是概念研究的一个基点。目前,国内对于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基本是从单一的角度,笔者则从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2.1.1经济性
特需医疗服务应当能与国家及本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技术水平和群众收入水平相适应。特需医疗服务是对医疗服务的一种补充,对于部分有较高医疗服务需求,并愿意承担较高价格的人群适用。它理应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优质优价”来鼓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但一定不能有“低质低价”的反效应,要明确特需医疗服务本身就是一种优质服务。
2.1.2差异性和可及性
基本医疗服务是强调全民享有,体现公益性。特需医疗服务虽然不是全民享有,但其差异性主要是体现在需求上的差异,而不是患者经济上的差异。基本医疗服务中也存在有特殊需求的时候,如孤寡重症患者,也应享有全程陪护的特需医疗服务。
特需医疗服务的发展趋势本应该根据人类健康水平的提升不断的向前变化,过去的特需医疗服务项目可能是未来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成为全民都应享有。
2.1.3医学有效性
特需医疗服务项目是在服务内容上的提升而创造额外的价值的,其服务内容创造过程必须是能帮助患者获得有效的诊疗效果和舒适的诊疗过程。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费用收入,只是设立费用高而无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每一条原则都是界定特殊医疗服务的必要条件,只有同时满足时,才能成为界定特殊医疗服务的充分必要条件。
2.2特需医疗服务的内涵
特需医疗服务的内涵主要包括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支付方式。
特需医疗服务的提供主体过去主要由公立医院承担,但如今随着国家鼓励社会办医,更多的民营性医疗机构开始提供特需医疗服务,例如外资独资的上海阿特蒙医院、中外合资的北京和睦家。
在服务内容方面,特需医疗服务在保证核心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形式服务和辅助服务内容的丰富。通过提供便捷快速就医通道、改善诊室病房环境、人性化全程陪护等措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在服务对象方面,特需医疗服务的目标人群越来越多,原先主要是以具有高端化服务需求及较高支付能力的境内外籍人士为服务对象。而如今像温馨产房、美容整形的发展,特需医疗服务的目标人群也在逐步扩大。
在支付方面,由于特需医疗服务在基本医疗服务之外有很大的延伸,所以产生的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基本医疗保险是无法支付该部分的费用,大多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或者自费的方式进行支付。
综上所述,笔者对特需医疗服务的定义归结为:特需医疗服务是对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一种补充形式,是在形式服务和辅助服务上满足患者的个性化要求、提高舒适度、帮助更好恢复达到诊疗效果的特殊服务,并且需要患者通过自付或者非基本医疗保险代付的方式承担对应的医疗服务费用。
2.3特需医疗服务的外延
何谓特需医疗服务的外延?围绕内涵,符合这些特征的具体发展形式就是特需医疗服务的外延。
特约专家门诊、点名手术、特需病房等服务项目,都是发展较成熟的特需医疗服务形式,不再赘述。在此,笔者对近期较为新颖的服务形式进行介绍。
2.3.1新型养老模式
按照老龄化社会标准,我国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2.12亿,占总人口15.5%。老年人口比重快速增加,导致对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我国养老方式有家庭养老、以房养老、社保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但在家庭功能弱化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情况下,传统的家庭养老、以房养老都呈现出巨大的弊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有数据表明,中国公立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占总的老龄人口不到2%。在此情况下,有学者提出让公立医院承担养老任务,可同时解决老年人疾病治疗、健康保健问题。但仅依靠公立医院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养老服务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社区老年中心结合社区医院,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健康检查、慢性疾病管理、上门问诊、生活陪伴等服务形式。充分发挥了特需医疗服务形式服务、辅助服务内涵。
2.3.2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随着“十三五”规划意见的出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至国家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目的不再只是单纯诊断治疗疾病,而上升到以人的健康为目标。一时,医院大力开发健康体检部门。但不难发现,这些“健康管理”仅有体检一项内容,然而为此很多公立医院却成立独立的健康体检部门,配备高端的检查设备和专家级的医护人员。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这种配置不仅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也是对资源的浪费。而公立医院防治不分,也使得医院功能定位更加不明确,影响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并且国家医疗保障只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医疗需求,只有在生病之后才能使用,所以特需医疗服务结合社会资本承担健康服务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静,贺黎明,晏嵘,等.患者对上海地区特需医疗服务的认知和需求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12):1771-1774.
[2]杨苏华,叶勇,司晋红.医院开展特需医疗服务的商榷[J].实用医药杂志,2005,(01):94-95.
[3]包亚萍.论特需医疗服务的功能开发与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1,(08):17-18.
[4]于登瀛,史东光.特需医疗服务的界定与质疑[J].中国卫生经济,1997,(05):9-10.
[5]张亮,胡志.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背景: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东软医疗新征 篇11
6月11日,东软发布2009年业务发展报告,其中,新医改政策贯穿东软全年的业务发展。而面对新的市场机会,从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到医院初期实施,从解决方案到医疗设备,东软全面“武装”。积极而智慧的市场策略,将是东软应对IBM和微软等IT厂商的方式和姿态。
东软是目前国内外少数能够提供从硬件到软件,从医疗设备到医疗卫生、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等全面解决方案的软件企业之一,新医改三年部署,在切给IT企业的蛋糕中,东软能拿多少?中国企业能拿多少?对这个目前还看不见答案的问题,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主任卢朝霞充满期待。
此前,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就曾对记者传达过类似态度——面对与国内厂商的激烈竞争,中国的IT企业并非没有机会,反而对中国的市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蓄势出击
2008年,东软在医疗系统方面营业收入为6.71亿元,贡献营业利润2.67亿元,营收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的18.08%。
作为东软三大主要业务之一,医疗系统在短期内的贡献并不明显,但随着新医改政策由理论到部署的逐步深入,东软在前期的多年积累和准备也将渐渐呈现效果。
早在2008年,东软把医疗软件业务从政府事业部分拆,成立医疗软件事业部。2009年5月,东软又把医疗软件事业部并到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提供从数字医疗设备到包括安全解决方案和办公解决方案的信息化环境解决方案,以及应用支撑平台、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和第三方产品。
作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东软自1995年以来就开始进行医保软件、医疗设备以及医院信息化软件的研究和开发。2009年4月19日,东软针对“新医改”政策的实施,宣布成立了“东软医药卫生业务发展中心”,同时发布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卫生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面对新医改,东软代表中国企业率先发出声音;2009年5月26日,东软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获得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证,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销售PET的公司。
医疗下乡
针对新医改“一顶四粱八柱”方案,东软依托国家的软件中心和医学影像中心,成立了业务发展中心。
在国家向基层医院的分级全面投入中,东软推出了适合区、县及乡镇基层医疗机构经济实用化的医疗设备,从CT、彩超、核磁共振到X线,超声机、仪电产品等低端设备。同時,推出了从大、中、小到微型医院的不同级别的HIS/RIS系统、PACS系统。
针对全国2.9万所乡镇卫生院,东软的远程医疗提升了基层分疗的能力。北京奥运会以来,包括天坛医院、301医院和协和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就已经实施运转,现在,每天都有很多患者在会诊系统上接受远程诊疗。在基于健康详细档案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上,可以把看病的过程全部的储存并实现信息的实施更新。同时,区域卫生协同就是使社区卫生医疗可以共享到大医院的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这种区域协同卫生服务,可以充分实现大型综合医院和乡镇医院共享。
为解决老百姓用药贵的问题,东软推出针对基础药物的解决方案,通过一系列药品的管理把价格降低,从而确保基本药物的供应,以及确保基层对药物的使用,从而使得这种基本药物的招标和运送都可以有一套全面的管理。
联想成就智慧医院创造医疗新体验 篇12
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疗信息化盛会, 本届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汇集了数千名海内外关注医疗行业专家学者, 共同探究当下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热点, 其中, 近几年在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日益凸显的“信息孤岛”问题, 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由于医院业务系统种类繁杂, 很多信息系统都是科室根据自身业务需要独立配置的硬件、软件, 这种“头疼医头, 脚疼医脚”的建设模式, 形成了大量孤岛, 致使医院信息化建设陷入了无法整合的瓶颈。
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新兴行业总经理王云峰指出, 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已经从“辅助者”逐步向“引导者”进行转变, 各级医院迫切希望以整体解决方案, 对业务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管理。作为医疗行业整合方案提供商, 联想将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与业界伙伴协同创新, 进行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为医患双方创造医疗新体验。
大会现场, 联想以“新医疗, 新体验”为主题构建了智慧医院体验中心, 将联想智慧医院整体解决方案从桌面级和企业级两个维度进行了全景展示, 并发布了新一代移动护理终端PDA产品, 其搭载联想独家移动医疗系统, 简化了医疗信息管理部门的数据收集流程,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联想充分展现了其端到端全价值链产品、并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定制化能力。
联想此次推出的PDA产品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优势。联想集团中国区大客户事业部医疗卫生行业总监瞿忠透露, 在做了大量的产品测试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新开发的PAD产品已经在全国很多的医院护理部试用。联想不断的把很多新的需求汇总, 目标是满足大多数的客户应用, 并伴随信息化的发展, 瞄准物联网扩展的动态, 将PDA产品微调和优化, 准备大举进入市场销售。
在此基础上, 联想将前端业务应用与后台数据运维紧密结合, 提供从Iaa S到Paa S再到Saa S的云服务IT基础架构解决方案。灵活的终端产品、可靠的企业级产品和专业的IT服务实现优势叠加, 令联想可以为医院用户提供业务流程再造咨询、IT管理咨询、应用开发与部署、硬件方案和运营运维服务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截至目前, 联想已经参与5个省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 成功进驻363个三甲医院, 积累了大量整体解决方案的建设经验。
同时, 在协同创新方面, 依托强大品牌影响力, 联想实现了对业界优势资源高效整合, 目前联想已经与全国医疗行业近70家ISV厂商开展合作。今年3月, 联想还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成立“温州医科大学联想智慧医疗研究院”, 以“医企联合”的全新模式, 汲取优势资源, 进行智慧医院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 成为联想智慧医院蓝图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