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新技术

2024-09-21

医疗新技术(精选12篇)

医疗新技术 篇1

可嗅出病症的电子鼻

古代医疗技术落后, 行医者历经反复总结, 创造了望、闻、问、切、听诊断疾病的方法。现代医疗技术仿效古代行医者嗅闻病人气味的技巧, 开发出了一种可嗅闻病人气味而诊断疾病的电子鼻。这种电子鼻可以辩别细菌感染的疾病以及非细菌性疾病 (如糖尿病) 产生的气味中的细微差别。不同类型的电子鼻都由一排嗅觉传感器组成, 当接触到不同气味时, 这些传感器会以独特的模式被激活, 其中的软件通过分析这此模式来识别每一种气味及其来源。

研究越来越多的提示了这项技术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潜力。医学专家称, 呼气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而患者的新陈代谢会发生变化, 呼出气体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也会随之变化。利用电子鼻可以探测到这些变化。美国专家证明了这项技术在诊断慢性鼻窦炎和肺炎上是有所帮助的:其他研究员则证实, 利用电子鼻可以将哮喘病人与健康人群区分开来。电子鼻不仅会分析呼出的气息, 还可嗅出尿液、血液以及其他液中遭受感染的情况。比起其他诊断和检测, 电子鼻具有快捷、便宜、创伤微小的特点。现在电子鼻已经可以作为鉴别工具, 用来识别哪些病人应该去做更为复杂的检测。

能诊断疾病的眼镜

瑞士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诊断病症型眼镜。这种特殊眼镜可以在人们运动的情况下, 通过对眼部的活动进行记录分析, 从而可以对精神类疾病、眩晕以及阅读书写障碍进行有效的诊断。这项研究成果最大优点是该眼镜在医疗诊断的同时不影响正常工作, 它的前景十分广阔, 很有可能将会最终完全取代以往的笨重医疗诊断仪器。这种眼镜装置包含着复杂的计算机程序, 它可以很方便地被使用者携带, 几乎与普通眼镜没有什么区别。与此同时, 这种眼镜可以接收到智能信息的传导, 以及对使用者进行长期的医疗观察, 可以说它是使用者的一种保护健康的安全屏障。该眼镜的结构设计主要基于眼电图原理, 它装有特殊的传感器, 可以记录下佩戴者的眼部活动。这种眼镜可以自动识别周围环境, 还能直接将周围信息存储到眼镜中。在眼镜佩戴过程中, 如果周围的环境与过去环境十分类似, 这种眼镜还能重新调回过去的数据, 由眼镜的主人进行进一步确认。这种眼镜可以将运动所反映的潜在变化通过疏导线, 传递给辅助装置。此外, 辅助装置还具有调节眼部信号的作用。当人们进入光线较暗的环境中, 或者在人们漫步跑跳时, 眼睛中的瞳孔会被“改变”。此时, 辅助装置会悄悄将正确的信号传递给分析“软件”。

能抑制艾滋病毒复制的特效分子

目前, 医生在治疗艾滋病患者时, 往往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鸡尾酒疗法”。但艾滋病病毒与流感病毒等其它病毒一样, 病毒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 许多传统药物正逐渐失去原有的效用。研究人员合成的名为IDC16的新化学分子, 能有效阻止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在被感染细胞中的成熟和自我复制, 从而抑制艾滋病病毒的繁殖, 同时, 还避免了病毒经过变异对抗艾滋病药物产生抗药性。实验证明, 该化学分子不仅能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多种不同的艾滋病病毒发挥抑制其自我复制的作用, 对那些已经变异、并对传统的“鸡尾酒疗法”已经产生抗药性的艾滋病病毒也同样能抑制其自我复制。这项全新的发明不仅大大提高了人类治疗艾滋病的能力和水平, 而且从病毒理学上对治疗与艾滋病病毒具有同样复制机制的病毒感染也提供重要的借鉴作用。

可让断指再生的奇异粉末

蜥蜴的腿或壁虎的尾巴被弄断后, 它们都会重新长出新的腿或尾巴来。然而美国一名老翁的一只手指指尖被玩具模型飞机的螺旋桨切断后, 断掉的指尖竟然也像壁虎断掉的尾巴一样重新长了出来!这是因为他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再生粉末”。老人在把弄一个玩具模型飞机时, 他右手中指的指尖不小心被模型飞机锋利的螺旋桨切断, 并且没能找到那截切飞的指尖。有人让他立即将一种粉末撒到手指的伤口上。就这样, 他被切断的手指尖, 在4个星期内竟慢慢地重新生长了出来, 包括血、肉、血管和指甲。这种“特殊粉末”正是导致他断指再生的主要原因。再生粉末是通过猪膀胱内的一种特殊物质制成的, 它混有蛋白质和结缔组织。美国军方已经投资数百万美元研究再生科技, 希望有一天能够让受伤士兵失去的断肢、受伤的肌肉甚至被烧焦的皮肤得以再生, 那将为他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治疗青光眼新法

阿根廷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治疗青光眼的新疗法, 通过在病人眼部安装一个微型阀门, 帮助控制眼压, 缓解病情。新疗法是在病人的眼睑下方安装一个胶囊形状的装置, 内含一个微型阀门、一段细管和一块芯片。医生可通过芯片随时监测病人眼压, 并通过遥控方式操纵微型阀门, 帮助病人将眼内积存的房水通过细管排出, 使眼压恢复正常。

传统治疗方法一般包括服用药物和激光手术, 而该疗法可避免病人终生服药所带来的副作用, 以及反复接受手术的痛苦。这种微型阀门安装简便, 并可重复使用。

能防止受伤的柔软弹性盔甲

英国工程师发明了一种新型、柔软、轻薄的弹性材料, 并把这种材料的名称定为d3o, 将此种轻薄弹性材料裁减成适合衣服尺寸的薄片衬在衣服里, 当人穿着它行动时, 其中数以百计的柔软“细胞”就会跟着运动, 并且这种材料不会限制人体的动作, 穿上它, 你还可以自由轻松地跑跳、翻滚、踢球, 可以防止重要关节和器官受到严重伤害:这是一种聚合体, 类似于潮湿沙子混合着玉米、淀粉和水。当你试图快速将其移除时, 它会紧紧地粘在一起。d3o与儿童玩的培乐多彩泥相似, 是一种泡沫状的橙色薄片, 可以被随意挤压成多种形状。它可以用来制作多种用品, 从防护型运动装、护腿板、摩托车服, 到警用防弹衣等。一旦d3o衬垫受到重物碰撞打击, 或者是重摔在坚硬的地面上, 它就会立刻绷紧变硬, 材料就会将所受到的力吸收, 这样穿着者几乎感觉不到疼痛。几秒钟之后, 这种用“智能分子”制造而成的材料就会恢复原来的柔软状态。这是一种可以拯救生命的材料, 一种可能改变整个全球工业的材料。防护盔甲往往意味着“僵硬”, 而这是一种柔软、灵活的新材料, 就像是衬料。只有在你受到碰撞打击的时候, 它才会变得坚硬起来。据悉, 滑雪者可以购买有d3o线纹的羊毛无檐帽, 美国警察正在试着在手套里加进d3o, 以保护指关节。

智能静脉输液安全装置

以色列输液医疗公司开发一种静脉输液安全装置, 使用该装置可有效防止用错药或弄混用药次序等问题, 对减少输液中的医疗事故有现实意义。该装置由一个手持电子设备和监测软件组成, 其关键部件为一个智能阀———这种阀就像一把锁。输液时, 护士必须用手持电子装置扫描载有患者信息的条型码, 并从计算机读取医疗的电子药方和扫描将要注射的药物。只有当患者、药物、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次序等全部满足要求时智能阀才会打开, 任何一项与要求不符均无法进行输液, 这样可有效防止输液时出现差错。静脉注射是医院常用的治疗方式, 但输液发生的医疗事故占全部医疗事故的比重很大。有时一名护士要护理几十个病人, 发生差错的潜在风险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 使用他们研发的产品, 无疑为静脉输液设置了一道安全屏障。

医疗新技术 篇2

一、医疗新技术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组织: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技术的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拟开展新技术的初审及新技术开展的日常监督工作;医务部具体负责新技术的申报登记及新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的动态管理。

二、新技术准入管理:

(一)医疗新技术准入管理按照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分为: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 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需要使用稀缺资源;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二)新技术准入必备条件:

1、拟开展新技术应符合相应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相应诊疗科目;

3、拟开展新技术的主要人员为具有执业资格并在本院注册、能够胜任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2 / 5

4、有与开展该项新技术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其他辅助条件,并具有相应的资质证明;

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6、新技术承担科室及主要人员近3年相关业务,无不良记录;

7、有拟开展新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8、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新技术准入审批流程:

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首先需由所在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员和设施的基础上,经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讨论同意后,填写《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

1、拟开展新技术属一类技术的,科室填写“申请表”经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医务部备案。

2、拟开展新技术属二类技术的,由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进行初步评估,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医务部。医务部组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评审。医务部协助相关科室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3、拟开展新技术属三类技术,按照卫生部《第三类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及审核流程》进行申报。

(四)所需提交材料:开展二类、三类医疗技术时,应当提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3 / 5

1、医疗机构名称、级别、类别、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情况、相应科室设置情况;

2、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3、该项医疗技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国内外应用情况、适应征、禁忌征、不良反应、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措施、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方法,与其他医疗技术诊疗同种疾病的风险、疗效、费用及疗程比较等;

4、开展该项医疗技术具备的条件,包括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其他辅助条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5、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一)新技术评估:

新技术审批通过后,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医院专家对新技术进行评估。

(二)新技术临床试用期质量管理:

1、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为期2年),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及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体系。

2、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由医务部负责具体工作。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督促医疗技术按计划实施, 定期与医务部联系,确保医疗新技术顺利开展;新技术项目负责人应对新技术开展情况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及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4 / 5 时总结评估。

3、新技术均应建立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新技术申请表、相关证明材料、中期总结材料、终期总结材料与发表的相关论文等。

4、新技术必须按计划实施,凡中止或撤销新技术需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报医务部备案。对不能按期完成的新技术,负责人必须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提供详细的书面材料说明原因,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有权力根据具体情况,对项目申请人提出质疑批评或处罚意见。

5、中期评估:

新技术实施过程中每年进行一次总体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1)新技术开展总体进展情况,包括已开展的例数、完成的效果及完成预定目标的情况等;

(2)新技术开展过程中的管理情况,包括实施人员资质、设备与药品、技术损害、告知义务履行情况,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及采取的措施等;

(3)提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6、终期总结:

新技术试用期结束后,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针对新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书写终期报告并报医务部存档。

7、开展新技术的科室和人员不得将获准试用的新技术在其他医疗机构应用,经过相关部门批准或者紧急救援、急诊抢救的情形除外。

(三)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的情况: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5 / 5 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由医务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调查情况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以决定是否恢复临床试用。

1、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

2、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

3、技术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的。

(四)新技术临床试用期结束经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评估通过后,进入常规技术管理范畴。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准入管理批准而擅自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肾脏病医疗:结合新技术与新模式 篇3

完善腹膜透析技术并探索肾病的医疗,护理模式,一直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脏病临床研究和培训中心主任汪涛博士的追求。

汪涛的腹膜透析研究历程

汪涛博士是北京大学医学部最年轻的一位临床医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当年,汪涛大学毕业后考取了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肾脏研究所的研究生,师从于我国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腹膜透析治疗的奠基人叶任高教授,从事肾功能衰竭及透析疗法的研究,于199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他应Karolinska Institute的邀请,来到风光秀丽的瑞典做博士后研究。Karolinska Institute以诺贝尔奖的评选而闻名于世,在这里,汪涛师从也是诺贝尔医学奖的评委、时任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Jonas Bergstrom教授,继续从事腹膜透析疗法的研究。面对浩翰的知识海洋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汪涛在JonasBergstrom教授及另一国际著名学者Bengt Lindholm教授的指导下,选择了研究腹膜透析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腹膜功能的研究。

由于他一系列研究成果对腹膜透析所做出的贡献,2001年由多名国际权威学者推荐,汪涛荣获国际腹膜透析学会的最高奖项——John F.Maher奖。

1999年汪涛应中山医科大学的邀请回国。2001年被教育部聘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汪涛在对腹膜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不同透析液的配方。他关于葡聚糖降解理论的假说已在多个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汪涛在如何提高透析充分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通过降低腹腔液体重吸收来提高腹透效能。他还发现腹膜通透性高的病人尽管毒素的清除效果最好,但死亡率也最高,以此提出了腹膜水平衡紊乱是长期腹膜透析失败的关键原因,他的研究随后被其他多个中心的研究所证实。目前,他的观点已被国际腹透界的学者广泛接受;他发现透明质酸可以降低腹腔液体重吸收,并提出腹膜表面透明质酸层的假想,这一假想已得到广泛的引用。

世界首家肾脏病临床研究和培训中心成立

2008年6月,汪涛教授领导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病研究所与百特国际(Baxter Inte'national inc,)公司携手合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肾脏病临床研究和培训中心。百特公司是1931年成立于美国的一家多元化经营跨国医疗用品的公司,他们致力于研发和生产先进的医疗产品和治疗方法。

肾脏病临床研究和培训中心是一所为满足肾科医护人员的需求而设立的医疗培训、学术研究及医疗机构,为前来参加培训的医护人员提供了肾脏病临床研究和培训的医院环境。

2008年10月份,中心开展了全英文教学培训班,临床管理和腹膜透析培训班,并组织研讨会,为亚太地区培养腹膜透析治疗方面的专门人才。同时筹备着2009年中国北京腹膜透析国际研讨会,以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慢性肾脏病治疗管理模式,探讨有关慢性肾脏病管理系统、营养和腹膜透析、腹膜功能的保护、腹膜动力学等学术问题。从明年开始,肾脏病临床研究和培训中心将招收国外访问学者及博士后,主要从事基础研究。

肾脏病临床研究和培训中心将以最大的努力向亚太地区的肾科医护人员提供一系列高质量慢性肾脏病管理以及腹膜透析的培训和研究项目,以期提高慢性肾脏病和腹膜透析的医疗质量,从而建立起他们自己的腹膜透析中心,向患者提供有质量保证的腹膜透析治疗。

探索新型的医疗护理模式

近年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在迅猛增加,由于受肾源的限制,透析成为慢性肾衰治疗的主要手段。汪涛教授说:“虽然我们的医疗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病人得到了治疗,但我们还是看到很多肾脏病病人深陷尿毒症的痛苦中。毕竟,国家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经费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一条性价比更好的腹膜透析治疗方法,力求使更多的患者得到治疗:我们也一直在探索研究,使腹膜透析的医疗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从临床观察总结中我们看到,腹膜透析病人一年的治疗费用要比血液透析病人治疗费用节省约3万至4万元人民币。近二三年来,腹膜透析病人增长的速度很快,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下,经过我们的努力,医疗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汪涛教授认为,建立小病房大门诊是肾脏病专业将来的发展趋势。这样的管理模式可以系统地对病人进行管理和治疗,随时掌握病人的情况,规范病人合理化用药,为病人减轻经济负担,同时为国家节约了医药开支,有效地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管理方法也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广泛的欢迎和积极的配合。

腹膜透析治疗方法简便、价廉、有效,可在家中自行操作。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汪涛领导的“临床研究中心”花了很大的心血改变旧的医疗模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医疗。护理制度,取得了很好的医疗效果。这一医疗模式对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外同行不断来访,他们的工作在世界同领域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医疗新技术鸟瞰 篇4

恶性肿瘤是威胁当代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对其采取的治疗手段主要还是手术切除、放疗、化疗。这些方法有一定疗效, 但也有很大弊端。探索新的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一直被医患双方所期盼。

目前, 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手段正广泛应用于临床。这就是“体外高频热疗机”。高频热疗是通过加热治疗肿瘤的物理方法, 它的治疗过程无创伤, 无放疗、化疗而致的骨髓抑制, 也不会发生脱发、呕吐等毒副反应, 被称之为“绿色疗法”。高频热疗适用于人体多部位原发与转移肿瘤的治疗。还能在使肿瘤细胞凋亡, 瘤体缩小的同时, 缓解患者疼痛、失眠、厌食等症状,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的生命。

臭氧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它给许多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挠。采用的治疗手段一般是针灸、推拿、牵引, 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疗效, 但效果不易巩固, 病情容易复发。手术治疗虽然可以根治, 但患者要承担手术带来的风险, 痛苦和高额的医疗费用。

在这种状况下, 人们迫切的希望能有一种损伤小、见效快、费用低的新治疗手段。目前在欧洲国家就盛行一种治疗新技术, 这就是臭氧介入治疗。

臭氧是强氧化剂。它通过破坏髓核基质中的蛋白多糖导致髓核失水萎缩, 解除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破坏髓核细胞, 使髓核内的蛋白多糖分泌减少。经临床实验证明, 经穿刺针注入的臭氧会产生“化学针刺”的效果, 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呔而镇痛。

与其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比较, 医用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有很大的优势:首先, 臭氧极不稳定, 易分解成氧气, 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和持久的器官组织伤害;其次, 臭氧对髓核组织破坏能力强, 但对椎旁组织无明显不良影响。以臭氧介入治疗法目前已成为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房颤治疗有新法

前不久, 河南省人民医院首次施行了“抗快速心律失常型起搏器”植入手术, 此手术仅用了四十分钟, 就成功地为一名患者完成“房颤起搏器”的植入操作。

对于合并有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障碍的房颤患者来说, 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手术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心动过缓而危及生命。而这种新型起搏器不仅具有与ICD (体内埋藏式自动复率除颤器) 相同的感知系统, 确定房速或房颤的发生;还能自动启动相应的功能对心动过速进行终止治疗;同时, 当起搏器感知道较多的房性早搏时, 还可对其进行干预治疗, 从而有效地预防房颤等心动过速的发生。

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新方法

对帕金森病人的早期诊断和对症治疗, 对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和控制病情发展, 非常重要。但是, 传统的诊断方法仅仅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诊断, 由于难以进行测定, 这样的诊断就难免发生误诊, 延误了对患者的及时治疗。

美国纽约韦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科学家近日通过研究发现, 可以根据患者血液中的一些生物分子的含量的改变, 准确的诊断早期帕金森病。具体说来就是分析患者血液中的“代谢体”发生的变化, “代谢体”的改变表现在:抗氧化剂尿酸含量低, 另一种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 基于这些特征再加上其它一些混合物, 就能精确地诊断出帕金森病。

专家指出, 此次发现的检测体系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准确程度, 可以说这一发现对医学界来说意义重大。

治疗老花眼有新法

老花眼是由于老年人眼睛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减退而引发的一种退化性疾病。患老花眼的人会逐渐产生近距离阅读或工作困难的情况。目前的一些治疗老花眼的手术方法, 还不太成熟, 处于一个攻关的阶段。

美国博士伦公司最新推出了一种创新性功能手术方法——传导性角膜成形术, 为广大老花眼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经过手术后数分钟即可以摘掉老花镜。其原理是运用射频能量对角膜胶厚纤维进行热成形, 从而使角膜前凸, 改变角膜的屈光度, 最终形成多焦点成像——看近的同时并不太影响看远。由于该手术是应用象头发丝一样的探针在角膜上根据度数不同选择成形点的数量, 因而对角膜的创伤是极微小的, 手术非常安全, 不会引起眼干, 手术时间大约3分钟, 术后可立刻看近清楚, 但看远稍有模糊, 经过1周-1个月, 远视力会逐渐提高, 基本上不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这种手术方法已于2004年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而且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 有效的, 手术操作简单, 术后恢复较快的老花眼手术治疗方法, 也是迄今为止唯一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定的老花眼手术治疗方法.在美国已成功实施了2万多例手术, 术后效果显示良好.我国也成功实施了1000多例的手术, 而且手术病人在不断增加.

相信这个新的手术方法将能为广大老花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使他们摆脱老化眼病的困扰。

治疗吞咽障碍的新技术

脑梗塞、脑中风、脑外伤以及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由于其下颌、双唇、舌、咽喉、食道的功能容易受损, 而导致吞咽功能障碍。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容易引起脱水, 营养不良, 甚至引起吸入性肺炎导致死亡。

近两年我国许多医院的神经内科都从国外引进治疗该病症的新仪器——吞咽治疗仪, 其治疗特点是:将电极放置于患者的颈部, 通过输出电流, 对喉返神经, 舌下身经, 舌咽神经等与吞咽言语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刺激, 缓解神经元麻痹, 促进麻痹受损的神经复苏, 从而加强吞咽肌群, 构音肌群的运动, 缓解肌肉萎缩, 改善咽喉部的血流, 再加上咽部康复训练, 患者已经实现了言语功能和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

经过临床实践证明, 许多患者经过治疗以后效果非常明显, 摆脱了用鼻子进食的痛苦。

外科手术机器人——神经臂

外科手术一般用时都比较长, 在这个手术过程中, 医生难免会很疲惫, 结果可能手会颤动, 使手术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显微外科技术, 更是使外科医生超越了人手精准、灵活和持久的极限。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手术机器人被越来越多地用于世界各地的手术室中, 它们对手术提供了有用的机械化帮助, 特别在微创手术中, 它们可以实现对外科仪器前所未有的精准控制。

加拿大卡尔加利大学日前宣布, 该校外科专家与研制航天飞机机械手的MDA公司合作, 研制出名为“神经臂”的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这个“神经臂”系统与以前的手术机器人相比较, 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外科手术的精准率, 使外科手术水平从器官级发展到细胞级。

医疗技术准入制度 篇5

为加强医疗技术管理,促进卫生科技进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均应严格遵守本准入制度。

一、认真贯彻落实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二、对新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实行申报制度,申报内容须包括该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预测、防范措施等。

三、建立医疗技术科研审批制度。使用植入介入医疗器械的由主刀医师谈话签字;使用支持、维护生命的植入介入医疗器械由科主任签署意见,医务科审批。毁损性手术、重大特类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签署意见,报医务科登记、审查,业务院长批准后方可实施。

四、新开展的每一项新技术、新项目均应有相应的技术力量、设备与设施的支持。当新技术、新项目的技术力量、设备、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当中止此项技术;条件成熟重新评估后,符合规定的,方可重新开展。

五、建立医疗技术风险预警网络直报机制。项目负责人应对新开展技术开展过程中各个关键环节进行风险预测,一旦意外发生,应通过网络直报预警系统,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六、新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必须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在科研过程中,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注意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人身安全。

七、医院鼓励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医疗技术,鼓励引进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禁止使用已明显落后或不再适用、需要淘汰或技术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社会伦理及法律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

风投新主流:医疗与清洁技术 篇6

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远去,已嗅到复苏气息的风投机构,又开始为手里逐渐膨胀的资金寻找下一片热土。

目前看来,被他们相中的“猎物”大多借了政策的东风,获得政府巨额投资的领域成为金融危机后国内风投机构追逐的新热点。其中表现最为抢眼的,就是受益于新医改大背景的医疗健康产业;及引领“新经济”风潮的清洁技术产业。

新医改助推创业板新贵

拥有金属材料学博士学位的海归学者蒲忠杰,成为首批创业板公司上市后创造的资本新贵。

蒲忠杰是乐普医疗的创始人,持有乐普医疗6043.67万股股份,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4.89%。按乐普医疗首日收盘价63.4元计算,蒲忠杰个人账面资产已经高达38.32亿元,在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制造的数十位亿万富翁中名列第一。

首批创业板上市的28家公司有20%来自医疗行业。乐普医疗、红日药业、爱尔眼科、莱美药业、安科生物、北陆药业,这6家创业板医药股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52倍,红日药业则以60元的发行价创下中国股市IPO发行价之最。

在这批企业中,中外风投的身影频频出现,比如美国华平投资集团旗下的Brook公司,通过两次增资和股转受让后,以累计出资17640万元,持有乐普医疗20%股权,3年投资收益累计高达521.83%。

翻阅这几家医药公司的风投记录,可以发现风投在此领域的回报周期极短,绝大部分在企业扩张期切入,平均在2年后获得证券市场的退出通道。

创业板之外,随着二级市场的加快复苏,医疗健康领域的新上市案例亦接连不断,保龄宝、奇正藏药登陆了深圳中小板,国药控股则登陆香港市场,所有这一切均让VC投资人备感振奋。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的医疗行业仅占GDP的4%,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医改更为投资者带来强大的驱动力。《福布斯》日前公布的“2009中国最热门的11家创业公司”中,科美生物、国康网和泰格医药……医疗行业几乎占据三分之一疆土。

在《瞭望东方周刊》对多家风投机构的走访中,中外VC投资人均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会密切关注。

香港崇德基金投资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陈敏十分看好创业板上的医药股明星:“爱尔眼科、乐普医疗这两家公司能上创业板,而且市场表现也还可以,走向中级公司的机会比较大。当然定价还没最终确定,整个创业板的价格能不能定下来还是个问题。”

软银赛富基金合伙人徐航认为,新医改对医药健康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均有推动作用:“医药行业现在太碎了,下一步需要横向整合。现在我们整个产业链都在看,关注比较多的是制药。医疗仪器设备和耗材方面也有非常不错的机会。”

医疗领域风投仍在边缘

最受基金青睐的创业板公司爱尔眼科的成功,让VC投资人看到了医疗服务业的巨大潜力。

多家风投机构表示,医疗服务领域机会诱人,但行业壁垒依然存在。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外资风投多持观望态度。

有台资背景的富鑫国际公司合伙人周迎旭告诉本刊记者:“医疗领域的投资我们一直很关注。主要是准入机制的问题。主流医疗领域对外资的限制很严格。从投资界角度讲,医疗领域里投得比较多的还是较为边缘化的领域,像健康检查、牙科诊所,但这些都不是主流。”

周迎旭表示:“医院这块完全可以向外资开放。像台塑集团王永庆的长庚医院,在全世界都算是非常先进的。我记得王永庆在1999年就表示想在大陆设医院,但就为了一个项目,反复折腾,我知道的,至少就谈了七八年。”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秘书长赵淳曾考察过长庚医院:“开在厦门,开业一两年时间,人也不是太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必须得耐得住寂寞。”

赵淳说,医疗领域欢迎资本进入,但需要遵守很多管理条文。他告诫投资者,医疗是一个很长线的东西,绝不是短平快,按一般规律,投资医疗机构至少得5~8年的周期。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掌握的统计资料,中国目前民营医院有4000多所,以中小型的专科医院为主。赵淳说:“从政策上看,投资大型医院,首先得符合国内的‘区域卫生规划’,多少人口可以建一所医院。希望能把资本投到缺医少药的地方,但这里头就有矛盾,这些地方利润不大,大城市里有利润,国有医院却早就饱和了。许多大医院都投资在一些饱和的地区,势必会和公立医院形成竞争。”

他建议,投资做大型专科医院,见效会比较快。比如眼科医院,口腔科、耳鼻喉医院,心脏专科,脑专科,但前提是需要有好的技术力量、诊疗效果。妇产科国家可能还有控制。

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主流市场

同样受惠于政策东风的是清洁技术产业。三万亿元的新能源投资规划使得VC投资人闻风而动。美国清洁技术产业投资集团执行主席尼古拉斯,派克声称:“中国有望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技术主流市场。”

清科研究中心在2009年推出的《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研究报告》中指出,这方面投资今后将大幅增长。2008年全国的清洁技术投资总额约13亿美元,清科预计21309年这个数据将超过20亿美元,新能源行业的VC和PE投资,更将由去年的11.67亿增至15亿美元。

清洁技术泛指能够降低现有能源和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高效使用自然资源的某类产品、工艺和服务,主要包括新能源、高效节能、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四个方面。

近年来,清洁技术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惊人。风能、燃料电池、智能电网、生态农业、可持续交通等项目,均成为风投机构竞相追逐的对象。

在清洁技术的细分市场中,新能源是目前最为公众所熟知的投资领域。渣打银行向本刊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速发展的大型风力市场以及太阳能设备最主要的制造基地。我们相信近期重大的机遇在于风力、太阳能、水力发电、废物和水。”

正如本刊此前对太阳能和风能过剩问题的调查报道所揭示的那样,所有接受本刊采访的VC投资人,都不认同新能源“过剩”的说法。

陈敏表示:“之所以叫‘新能源’,就是说这个市场没有成熟,产业界限、工业标准,所有的东西还有待制度化。新能源总体加起来占所有能源的比例不到3%~4%,肯危不过利,是们盘际成本的问题。”

陈敏表示,大家一提起新能源就想起太阳能、风能,“这只是初级认识,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领域,如清洁能源,可再生、可替代能源,传统能源的清洁化,还有对碳的吸收、处理。”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产业链的不完善,也让VC投资人看到许多被忽略的机会,比如零部件企业。专注于清

洁技术后领域投资的青云创投,目前就把投资重点放在上游的风电零部件领域,投资了无锡桥联风电和三得普华等企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界人士告诉本刊记者,新能源领域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大部分厂家还是靠技术转让在做生产。

此外,该领域厂商出口依赖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周迎旭告诉本刊记者:“我们比较看好的还是面向国外需求的这部分市场。国外的传统能源,尤其是火电的成本比国内高,所以政府对新能源的扶植力度比较大。如果没有政府补贴,纯粹靠市场价格来做,肯定不行,因为新能源的成本还是下不来。所以如果一个企业有国外订单的话,我们会比较看好。”

节能减排机会大

长安私人资本执行董事吴涛在一次会议上举了个例子:“我们在家洗澡的时候,基本上把热水加热到45摄氏度,实际上排出去的时候,至少还有35摄氏度,但是大多直接排掉了。在欧洲很多国家,排出去的35摄氏度的热水还有一个浸泡的过程,这样凉水在进入水管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是25摄氏度了。”

他所说的“节能减排”,是清洁技术领域中众多风投机构特别看好的细分市场,包括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建筑节能、半导体照明节能、变频器、余热锅炉、清洁煤发电和清洁煤利用等方面。

软银中国投资经理莫自伟表示,他们特别看好节能减排、循环再利用等方面的项目。

周迎旭则称:“我们的能源并不短缺,只是能源效率比较低,所以‘节能’是应重点突破的方向。比如智能电网、高压输电,中国幅员广阔,如何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还有调峰的问题,蓄能电站与蓄能技术,其中有大量的机会,而且都牵扯到研发投入的问题。”

我国的风能目前还不到整个发电量的1%,但闲置的就达三分之一;而发电、炼钢的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比相差20个百分点。此外,空调用电量占整个中国用电量的30%左右,楼宇保温亦与国外相差甚远。

软银赛富高级副总裁唐鹏飞称,整个节能市场大约有170亿元的规模。其中建筑耗能差不多占中国总能耗的30%,尤其是商用楼,算上50亿平米的现存楼盘和到2020年新增的90亿平米,基本上可以折合成14000亿元的市场。

医疗新技术 篇7

受到人口老龄化、中产阶级日益壮大及政府不断增长的医疗支出等方面催化,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有望维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呈现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进口替代主题升级。部分传统耗材类及监护类产品已经基本实现进口替代,下一阶段的进口替代将转向附加值较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等领域;“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成为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经历了从进口到国产、从材料工艺到机电加工一体化、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漫长过程。中国医疗器械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早期基本全靠进口满足需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很多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从相对简单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开始,利用低廉的价格和政策红利逐步取代国外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占领了大部分国内市场。随着消费和技术的升级以及国家的战略性布局,国内医疗器械公司将实现附加值更高的高端手术及影像诊疗设备的进口替代。

专业人士认为,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产医疗器械的进口替代和全球化都将是一个主要趋势,而创新是最佳手段。大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海外创业者看到了国内市场的机遇,将技术和产品进行本地化,利用国内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建立生产基地,然后通过经销商将产品销往全球,实现全球化路径。“美国技术+中国制造+全球市场”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市场热捧的主题。

颠覆性技术逐步渗透。液体活检、手术机器人、3D打印等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诊疗手段及医疗格局。

液体活检对于癌症检测而言是颠覆性的。检测血液中的CTC(循环肿瘤细胞)及ct DNA(循环肿瘤DNA)对患者肿瘤进行诊断与监测的方法称为液体活检。液体活检的出现可以解决组织活检的局限性问题。该技术能够解决临床取样的难点,满足对患者高频次监测的需求,并具有相比于穿刺活检成本低的优点。

未来有望应用在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患者动态监测,以及个性化用药指导等领域,市场前景广阔。《麻省理工大学科技评论》将液体活检评选为“2015十大技术突破”。

在外科手术领域,手术医疗机器人的出现颠覆了现有手术方式,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医生的双手。相对于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具有明显的优势:病人出血少、康复快、医生培训时间短。外科手术将从“切除时代”进入“可修复时代”。作为目前最炙手可热的外科手术机器人“达芬奇”,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成人和儿童在内的普外、胸外、泌尿外科、妇产科、头颈外科及心脏等各种手术。

3D打印是制造业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渗透和应用有着喜人进展。之所以说是颠覆,是因为它解决了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骨科领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采用3D打印的人工枢椎为颈椎肿瘤的患者做治疗,进行的肿瘤切除效果很好,已经有了四个成功病例,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另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3D打印人工肝单元的成功面世也为新药筛选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我国3D打印领域的领先公司如迈普生物,已经率先实现了3D打印硬脑膜的商业化,给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平台型公司呼之欲出。越来越多的A股医疗器械类公司开始寻求境外并购的机会,跨境套利空间明显。与此同时,一些大型药业也开始考虑整合器械类公司,打造综合性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平台。

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不仅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新的市场发掘,还希望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相对于国外资本市场,国内A股市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估值优势,跨境收购的套利空间十分明显。

新颖医疗技术眺望 篇8

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老鼠和人体的肠道内找到了一种被称为MGAT2酶。据说这种酶可决定人体摄入的脂肪被燃烧, 还是被存储在体内。研究人员通过实研究发现, 体内没这种酶的老鼠似乎能更好地处理糖分, 而降低了罹患糖尿病的处境, 同时这些老鼠血管中“坏”胆固醇的含量也较低。他们还发现, 体内没有MGAT2蛋白质的老鼠, 在摄入高脂肪食物时, 仍然能保持身体苗条和健康, 其原因是老鼠吸收的脂肪作为能量被燃烧掉了, 而不是在体内被存储了起来。研究人员认为, MGAT2对能量的新陈代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 通过制造出能直接攻击这种酶的药丸, 让人们痛痛快快地吃入高脂肪食品时, 也不用担心人体重量的飙升。也就是说通过抑制这种酶而研制的“脂肪控制器”, 可能是治疗肥胖症和其它过度摄入脂肪而产生有关的新陈代谢疾病的直接有效举措。

帕金森氏症脊髓治疗设备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博士米格尔·尼可列利斯领导的团队研制出了一种脊髓治疗电子设备, 这种设备有望以更少侵入的方式来治疗帕金森病。该新技术是将两个极其纤薄的探测器移植进脊柱中一个小的切口内, 让它们与脊髓“亲密接触”, 接着向该处施加电流传递一个电脉冲, 刺激在大脑和身体之间传递信息的末梢神经。健康人的神经细胞会以不同速度“启动”, 在大脑和身体之间发送信息让身体运动, 而帕金森患者的神经细胞混杂在一起, 突然同时“启动”, 且产生多巴胺 (多巴胺同运动相关) 的大脑细胞往往已经“死亡”, 不能产生动物或人正常运动所需要的指令。研究人员在患有帕金森疾病的老鼠身上测试了该设备, 也给这些老鼠服用不同剂量的名叫左旋多巴的多巴胺替代药物。结果发现, 该设备和药物一起使用时, 仅需要2份药物就可以让患有帕金森病的老鼠运动;仅使用药物时, 需要5份药物才能让老鼠运动。左旋多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失去药力, 新设备可以延长药物起作用的时间。研究人员称, 该方法比目前采用的植入人脑技术更有效, 而且在脊髓安装刺激物比在大脑安装更容易。

可防皮肤癌的面贴

苏格兰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敷贴, 可在日光浴爱好者被阳光灼伤前对其提出警告, 有效避免皮肤癌的发生。

此种敷贴可作护腕或敷贴使用, 即使在使用者身着泳衣的情况下也能探测出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内设的放射量测定器对紫外线十分敏感, 当使用者有灼伤危险时, 紫外线便会引起敷贴内的化学反应, 向染料释放酸性物质, 引发敷贴颜色的改变, 以对用户做出提醒。因此当使用者在阳光下暴露过久时, 放射量测定器就会从黄色变为红色, 提示用户披上衣物或进入室内以中止强光对皮肤的伤害。化学博士安德鲁·米尔斯将这种以酸性物质极为敏感的染料定义为“智能墨水”, 他谈到:“人们总认为化学反应发生在试管之中, 而这种化学反应就发生在极薄的墨膜中, 并促成了敷贴颜色的变化。我们计划基于这一技术开设一家公司, 制作衣服袖口或是服装商标等物品。有多家护肤产品制造商已与我们取得了联系, 对这一技术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

会说话的急救箱

新医疗技术 篇9

如果一个人在静静躺

新着的时候血压都很高, 那么

他就非常危险了。心脏搏动过快会使心脏壁和血管壁紧绷, 由此导致高血压。药

医物可以缓解这一病症, 但从

许多实际案例来看, 病人的始终血压难以控制, 所以必须对病人进行长期不间断

疗的监测, 直到恢复正常。现

在, 科学家发明了新的传感器, 植入股动脉, 这样对病

技人的血压就可以实时监测了。

研究人员说, 医生可以直接将这一血压传感器直

术接安装在病人腹股沟下的股动脉中。传感器连同封装

外壳, 总直径也不过仅仅1毫米左右, 但它却可以在一秒钟内对血压进行30次测量。它通过一根可以弯曲的

微型线缆与同样被植入腹股沟的皮肤下面的信号发射单元相连。发射单元先对传感器产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和编码, 然后将其发送到病人随身携带的一个手机大小的接收器中。最后, 接收器再将信息发送到医院的监测电台, 这样一来, 医生就可以在办公室中随时观察分析患者的血压了。由于研究者使用了特殊的CMOS器件, 因而整个系统的能耗非常低。同时, 个体微小的植入系统可以由线圈进行无线供电。可植入压力传感器还有其它一些用途, 比如监测患者是否还有心脏供血不足等症状。

防癌面贴远离晒伤

炎热的夏季, 成百上千的日光浴者们, 尽情享受着阳光的照射, 全身被晒得通红通红。许多人不知道这样作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还继续让日光侵害着他们的皮肤。其实日光紫外线的过度照射会引起恶性皮肤疾病, 比如基细胞癌、扁平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这类死亡率极高的皮肤疾病。所以了解这一点的人们都对过度日晒所致的灼伤倍感心烦。是否能有一种简易的敷贴中止强光对皮肤的灼伤呢?英国某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敷贴, 该敷贴在日光浴爱好者被阳光灼伤前会对其提出警告, 有效避免皮肤癌的发生。

专家表示, 皮肤灼伤一般会在日晒4至8小时后开始显现, 而这时皮肤已受到了很大的损害。新型敷贴有望明显降低过度日晒所致的皮肤癌发病率。此种敷贴的大小与两磅的硬币相当, 可作护腕或敷贴使用, 即使在使用者身着泳装的情况下也能探测出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内设的放射量测定器对紫外线十分敏感, 当使用者有灼伤危险时, 紫外线便会引起敷贴内的化学反应, 向染料释放酸性物质, 引发敷贴颜色的改变, 以对用户做出提醒。因此, 当使用者在阳光下暴露过久时, 放射量测定器就会从黄色变为红色, 提示用户披上衣服或进入室内以中止强光对皮肤的伤害。

日本研制“定制骨骼”原理类似打印机

如果一个人不幸遭遇车祸, 或者遭遇疾病, 需要移植骨骼, 医生通常采用移植人体骨骼和陶瓷代替品为患者修复或治疗病变的骨骼。但陶瓷骨骼韧性差, 医生在临床处理时通常需要“刮”患者骨骼, 以使植入患者体内的人造骨骼与人体骨骼更加吻合。如果用自身的骨骼移植, 为使截取的骨骼满足移植要求, 截取骨骼部分近一半被浪费掉。所以解除骨骼移植中的难题和再造骨骼将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日本科学家正在开展一项根据人体CT检查数据研发人造骨骼的临床试验。只要医院先前存有他骨骼的数据, 就可在数小时内造出与他原来骨骼几乎一样的复制品。如果试验成功, 医生可以借鉴这种制造骨骼的方法, 在存有患者电子数据的情况下, 迅速为患者造出所需骨骼。科学家研发的人造骨格被命名为CT骨骼。这种人造骨格以患者的CT设备检查数据为依据, 制作原材料为磷酸钙粉末, 与人体骨骼成分相同。

骨科新技术对骨科医疗的影响 篇10

1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医疗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 它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 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 极大地方便了临床工作。如胫骨骨折, 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 要求医生在进行不同诊治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 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 不需加石膏外固定, 使医疗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 固定更加牢靠, 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 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 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医疗工作程序,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医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 在脊柱外科, 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Ⅰ期植骨内固定术[1]、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等, 要求医生在术前及术后的医疗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 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2]在手术前, 患者虽然思

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 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医生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 完善术前教育,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接触患者时间较多, 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 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 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 但对于儿童患者, 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尽量使用日常用语, 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笔者的体会是, 术前教育应包括手术室的先进仪器设备、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 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 完善术前医疗准备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

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暴露脊柱, 所以术前医疗除常规准备外, 还应包括肺部的准备、胃肠道的准备、皮肤准备等。

1.3 熟练掌握术中配合精细的内固定系统必然带来内

固定器械的繁多, 因此, 手术医生对于器械的熟悉程度是关系到手术配合和谐的关键。AO对于常用的手术内固定系统 (比如AO组织的钢板螺丝钉系统, USS后路骨折内固定系统, 以及其他公司的Tenor内固定系统, Kaneda内固定系统等) , 对手术室医生进行定期培训, 促使医生经常拆卸演练, 熟悉各种装置的名称及使用方法。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缩短手术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4 周密的术后观察及医疗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 都

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 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 除常规医疗外, 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 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 (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

2 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医疗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 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 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 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医疗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 术前一般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因为内镜技术手

术切口小, 感染的机会较少, 现有文献报道, 在手术前1 d刮除体毛, 容易造成微小的伤口, 在这些微小的伤口中, 容易存留细菌, 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 不需常规刮除体毛, 如确需备皮, 可在手术室进行, 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 由于手术创伤小, 患者恢复较快, 卧床时间常常由手

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 所以, 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医疗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 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 术后第2天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 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 减少打“软腿”, 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间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 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 在术后第2天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2.3 微创技术通常是在监视器下完成的手术, 除特殊的

手术器械外, 还常有复杂而又精细的光学摄片系统和图像采集系统组成。所以, 手术医生对于系统的熟悉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这些系统的良好维护也是必不可少。

2.4 微创骨科的手术虽然创伤较小, 但也会出现一些较

大的并发症。比如关节镜手术易导致动脉损伤、胸腔镜手术易导致血气胸等。因此手术后的观察很重要, 如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下肢的血运和感觉运动的变化, 患者有无心慌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3 支具的发展对骨科康复医疗的影响

3.1 支具治疗很早就已出现, 有时是作为主要的保守治

疗手段, 比如先天性髋脱位的支具治疗, 大多数时候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治疗。由于以前受支具材料及工艺的影响, 支具治疗一直未引起重视, 近年来, 随着材料和工艺的发展, 支具治疗也越来越多。

3.2 支具治疗使得单纯的基础医疗逐渐转向康复医疗,

对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手外科治疗中桡神经损伤的患者, 为维持关节的功能位, 使用手部功能支具, 不仅能防止患者出现垂腕垂指畸形, 同时可以锻炼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 防止肌肉萎缩。所以, 医生不仅要熟悉支具的作用, 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功能康复训炼。

3.3 支具治疗使手术后患者的医疗变得方便, 如颈椎寰

枢椎脱位的患者, 以往的治疗通常是患者手术后继续颅骨牵引至拆线, 拆线后再行头胸石膏固定, 患者卧床时间较长, 加之定时翻身使医疗极为不便。而使用Halo-Vest架 (头胸支架) 之后, 患者可以起床行走, 不必卧床牵引, 缩短了卧床时间, 使医疗工作量大大减少。

3.4 支具的关节较多, 而支具的观察是一项非常细心的

工作, 其中一处若出现松动而未及时处理, 将导致整个治疗失败。

随着骨科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骨科医疗工作将面临新观念和新技术的挑战。应不断学习, 紧跟医疗新技术的发展, 在掌握基础医疗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 是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陆声.腹腔镜技术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5) :1169

医疗新技术 篇11

“你注意到没有,每个人的手机都变成采集器了。”这位数学专家很清楚阿里巴巴等商业公司的大数据发展异常红火。手机拥有者刚显示出对某个商品表示兴趣,30秒钟之内精确的广告就会投放过来。

李根国所在的超级计算中心一直为高精尖的科研项目提供模拟和运算的平台。2014年,上海大数据中心将在超级计算中心挂牌。李根国介绍说,政府主导的大数据将会有广泛的用途。除了人口管理外,还有空间管理,绘制城市地图,建立导航系统。上海市成立了一个和航天局合作的北斗应用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两个亿,推动北斗应用落地。在相应的信息系统里,有了传感信息后,救护车、公交车走到哪里了,管理者看得清清楚楚。此外,用大数据搜集经济运行的数据也改变着传统的政府统计。从抽样调查抽取几个样本到大数据的全样本,管理系更强,更准确。

像上淘宝一样挂号看病

何萍所在的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就是大数据用于公共服务的典型范例。

“我们的医疗预约平台每天产生的数据是P级。”申康医疗事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医联中心主任何萍说。1P相当于20万部5G大小的高清电影。

据何萍观察,老百姓通常是一大早看病,但往往是早上出门,真正看上病已是下午,挂号排队太慢了。有时没看上,一天就要跑几家医院。而现在,挂号可以仅需一部手机。

何萍所在的申康团队指导开发的上海三级医院预约平台上有上海所有区县的38家医院的专家信息,精确到哪个科、哪天排班都清楚可查。市民可以直接预约感兴趣的专家,预约精确到一个小时,不用过分排队。每次挂号信息的变动就会进入HIS(医院信息系统)信息里,预约成功短信知会。医保卡一刷实时互通。

市民在联网的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医生都可以在数据库中调出住院小结和处方等患者信息,医院之间并无壁垒,信息联通包括影像互认。比如病人在某家医院做过CT,在另一家医院看病时,片子和报告会详细地显示出来。如果医生判断病情并无特别需要再做检查,比如CT显示在一个月内,他可以直接以这份非本医院的报告作为诊断依据,免去病人再受辐射之苦。

“医疗专家是紧缺资源。有时候老百姓只认大牌的专家,其他的都不知道。这就是医疗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也是通过平台可以改善的。”何萍说。他们参考淘宝的做法,为预约的市民推荐“你同样喜欢”。在有号的情况下,市民可以同步选择同类医疗专家。看完病还可以打星和评价。比方病人都想看血液专家吴孟超,但他90多岁的人了,一周就来一次,何萍他们就会推荐吴孟超的学生和师弟师妹,也都是很好的专家,患者满意,医院也实现了分流。

最大的突破还是在管理机制上

李根国认为,政府主导的大数据服务将更侧重对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在他看来,大数据未来发展面临的壁垒,更多来自于技术之外。他发现,一个人的基础人口数据有五十几个字段,包含年龄、性别、社保,户籍等信息。各主管单位各自掌握,往往并不共享,一个人的信息在一处更改后,在另一处不能同步更改,就会造成很多麻烦。而基层街道、区县需要弄清楚自己小区内的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以进行管理,但却无法从掌握数据的上级部门获得相关数据。

在医疗系统工作多年的何萍觉得,最大的突破还是在管理机制上。

医疗领域多年来有着固有的思维,医院各有所属互不相认,这曾经是“搬不动的大山”。上海市基于电子信息档案的卫生系统工程,是国内首例采用美国HIS标准来运行的信息平台。这个项目在2006年启动,2008年23家市级医院联通起来,2010年卫生部和总后勤部所属的10家医院也加入进来,紧接着连接着的是4家郊区医院和属于宋庆龄基金会的医院,形成了现在38家的规模。

从社区医院一层层打通到一二三级医院,数据不能有断档。打破信息的壁垒,也对医院的管理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班涉及科室、病房、门诊、查房,合理协调好以后需要提前一个月上传平台。预约精确到一个小时,牵一发动全身。一旦要变更,要把短消息及时推送出去。

“大数据在带来我们产业发展的时候,怎么防止不法分子利用?系统安全是第一位的。包括运行的物理安全,和信息安全。”李根国说。

而为公共服务时,管理上的疏忽有时会带来安全隐患。

接受采访前一天,何萍就接到一个患者的投诉电话:他的乙肝病人身份在社区医院看小毛病时显示在系统上,病人既尴尬又愤怒。实际上,系统早有规定:为了避免歧视,对于传染病的一些数据共享要求是有严格保护的,只有在问诊相关病症时才会有所显示。但在一二三级联动过程中,数据推到基层,区里没有管理好。

“上层设计好了,技术才有支撑。”何萍感慨说。这个本科硕士都攻读信息工程的标准工科女,博士选择了管理学。

大数据是台综合大戏

2003年,从测绘专业毕业的毛炜青在一线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3天内开发完成了一个基于服务的带有GIS分析功能的地名处理软件工具,在民防办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上运行,这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系统为当时社会管理者提供了整个上海市的流动与常驻人口的信息地图。

“地理信息本来就是综合的。”这位上海市测绘员基础信息地理中心的总工程师、国家注册测绘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在测绘一线工作时,他需要对测绘地的地质、水文甚至建筑、文化都有所了解才能做到精确。而如今,他越来越多地需要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将地理信息与人口等信息相连。据他介绍,随着一个个CBD的兴起,现在的行业新热点是获取楼内的位置信息,用数据再造一座虚拟的热闹大楼,方便火灾监控等一系列的社会管理。

他的团队并不需要如阿里巴巴等商业公司一样,24小时在线为涌进来的数据准备着,他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利用超强的计算能力,汇集和加工数据。首先,从网络上搜集的和政府提供的数据。通过技术和人工的手段来甄别:哪些有用,哪些是垃圾;接着,对汇集的数据以应用的不同进行分类,打上标签,用特定的关键字就能查到。

何萍团队近期的工作是与银联的合作。从2010年起,上海许多医院开始推行各自的充值卡,用于院内消费。和银联合作后,一张卡可以在所有医院使用,既方便患者看病,又减轻窗口工作量。卡片轻松一划完成交易,需要涉及银行之间、医院之间划拨与结算。

“我们自己做一套结算体系,既费精力,又不专业,这需要行业间的融合。”何萍说。巧的是,在不久前的一次科研性奖项的竞争中,这两家是对手。

消除远程医疗技术安全隐患 篇12

Health Care是美国政府官方的医保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注册个人信息,浏览社区医保服务,查阅相关法规。今年初有人曾爆料Health Care私下偷售用户个人数据给第三方市场分析公司,这些数据包括个人年龄、收入状况、吸烟史和孕妇信息等。这一事件引起了外界对个人健康信息数据泄密以及远程医疗安全的担心。

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 0 1 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解放军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发布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而且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医疗卫生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强化功能布局与分工协作,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首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分流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坚持中西医并重,鼓励发展远程医疗。这一文件出台后对缓解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人才和资源欠缺,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于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在今年《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公布之后,多位医疗行业人士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表示,这是对当前所有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一种规范行为,重点包括:制定医生和诊断机构诊疗业务流程;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等方面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同时在技术和设备提供方面,更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正在和各地合作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来保障远程医疗的安全,患者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也不会泄密。”

郑杰表示,应对不同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远程医疗安全性问题有很多类别,但首先是内部数据的安全问题。一些机构的健康数据泄露问题是很突出的,比如一些云计算企业也爆出存在大面积账户数据泄露。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我们提倡把个人的数据还给个人,个人为自己的数据安全负责。数据大集中的管理方式是双刃剑,虽然会带来一些方便性,但是数据泄露几率也比较高。”

上一篇:中国的贫富差距下一篇:会计错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