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贫富差距

2024-09-21

中国的贫富差距(共12篇)

中国的贫富差距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与此同时,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日益凸现, 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笔者结合国情, 收集中国31个省市的人均GDP、投资环境、城市化、国有经济程度、教育程度、科技实力、居民服务水平等7个指标的数据, 通过三种不同的回归方法来研究影响中国贫富差距的因素, 发现人均GDP水平、城市化水平以及居民服务水平三个变量是影响中国贫富差距的重要变量。最后, 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贫富差距,人均GDP,城市化,居民服务水平

1 引言

贫富差距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颇为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中国近几年经济的迅猛发展,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引起社会与政府的普遍关注。城乡差距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农村廉价的劳动力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工轻农, 使得农村和城镇的发展水平直接脱节。另外, 分配制度的改革过分强调效率, 忽视公平, 也造成了农村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镇的结果。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 城乡生活水平差距逐步扩大。诚然, 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道路上, 城乡差距的逐渐拉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 这种差距持续增大, 必然会与和谐社会的理念相矛盾。包括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内的国内外权威组织, 他们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 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因此, 研究贫富差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 指标的选取

2.1 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

按照通行的测量贫富差距的标准, 基尼系数是一个很好的测量我国贫富差距的指标, 但是, 我国并没有对全国的基尼系数进行过系统的统计。因此, 我们根据数据的可得性, 选用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替代基尼系数。

(1) 人均GDP

本文选取历年各地区的人均GDP来表现各省份历年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一个地区的经济资源与经济资源的利用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 人均GDP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各地区资源禀赋的不同。

(2) 投资环境

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而造成了这个地区相对于其它地区的落后程度。本文选取各省份外商直接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来反映该地区的投资环境。因此, 本文选取FDI来代表该地区的投资环境。

(3) 城市化

城市化能够吸收剩余劳动力, 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本文用城镇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例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程度。

(4) 国有经济程度

如果经济被垄断企业掌握, 那就意味着该地区的财富将会集中用于少数人手中。本文用我国各地区国有企业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作为衡量国有经济程度的指标。

(5) 教育程度

民众的教育水平越高, 劳动生产率就越高。教育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从而决定了该地区先进或落后的程度, 也影响了该地区的贫富差距问题。本文用各省份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占比的来衡量。

(6) 科技实力

科研水平越高, 经济竞争能力越强, 生活水平也越高。本文选用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各地区科研实力。

(7) 居民服务水平

居民服务投入越多, 民众的生活差距就会越小。政府投入的领域往往是基础设施领域, 普通民众受益最大。本文选用国家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作为衡量政府对居民服务领域投入的指标。

2.2 符号说明

(1) 差距指标 (y) :这里用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衡量。

(2) 人均GDP (x1) :表现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

(3) 投资环境FDI (x2) :表示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4) 城市化 (x3) :表示我国各地区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例。

(5) 国有经济程度 (x4) :表示我国各地区国有企业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

(6) 教育程度 (x5) :表示各省份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

(7) 科技实力 (x6) :表示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经费支出与国内 (地区) 生产总值之比。

(8) 居民服务水平 (x7) :表示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

3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3.1 逐步回归方法

逐步回归分析法得到的回归模型为:

3.2 前进法

通过前进法对数据进行模拟, 得出的模型与逐步回归法得出的模型是一样的, 此时的模型为:

3.3 后退法

由后退法得到的回归模型为:

该模型也通过了异方差、序列相关性以及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综合以上的三种分析方法, 得到了两个模型:

4 模型的比较

上述得到的两个模型都通过了检验, 都是合理的, 只是模型中的两个变量x1、x3不同, 现在对二者做一个相关性分析。

从两变量的相关系数看, 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3, 说明二者确实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是, 它们在各自的模型中对缩小贫富差距的贡献是不同的, 从而导致共同变量在两个模型中的贡献值略有变化。

5 结论

对于上述的多元回归模型, 有如下结论。

5.1 城市化

本文取城市化指标反映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在回归结果中, 它的系数为正值。这说明, 随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善, 我国的贫富差距状况逐渐减弱。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元经济结构改善的越好, 我国的贫富差距越小。在回归结果中, 城市化的系数还保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 充分说明了此变量的重要性, 要改善我国贫富差距状况, 必须要改善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

5.2 居民服务水平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对居民服务投入越多, 则该地区的民众的生活差距就会越小。从回归模型看, 它的系数为正值, 且在缩小贫富差距的贡献方面较大于另一个因素, 说明增加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的人数, 可缩小差距。

5.3 人均GDP

从模型估计中, 我们发现,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GDP的提高, 我国各地区的贫富差距在缩小。同时, 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越高, 其城市化的水平也越高。因而, 也就出现了文章中两个变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从而形成了两个模型并存的局面。

5.4 科技实力

从回归模型来看, 原本认为科技实力是影响居民贫富扩大的因素, 但实证结果并非如此。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 企业研发形成的竞争优势使得企业收入增加, 但同时, 也只增加了少数精英阶层的收入。二、技术的外溢性。长期来看, 科技会提高全社会的生活水平降低消费成本, 缩小贫富差距。但我国并没有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 使得技术的优势并不能更好地呈现。

5.5 教育程度

中国的高等教育分布极不均匀的。高等院校集中于少数发达城市, 而且缺乏市场竞争, 这造成教育无法有效地在各地之间配置;中国的生源大省往往不是教育强省, 很多时候教育经费的支出并不能反映出该地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虽然, 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经费的支出, 但是, 这些资源并不是完完全全、直接地用于提高教学质量上的。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该变量也没有进入模型。

因此, 通过实证检验发现, 上述中的城市化、居民服务水平、人均GDP等3个因素都能够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我们必须结合扩大我国贫富差距的原因, 寻求解决缩小目前过高的贫富差距问题的途径。

6 建议

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日渐扩大, 从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首次突破国际警戒线, 至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接近0.6这一趋势, 急需引起我们的关注。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 笔者给出如下建议:

6.1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措施

居民服务水平, 是国家对公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因此, 缩小贫富差距, 政府应加大财政支出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 尤其是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 救助低收入群体, 改善收入分配格局, 我国现有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远远不能解决农村低水平的保障问题。因此, 政府应大力加快我国保障制度的建设, 尤其是扩大我国农村保障的覆盖范围, 有效缩小我国的城乡贫富差距。

6.2 大力发展经济, 加快城市化进程

本文的研究分析认为, 我国的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我国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 同时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但是, 如果我们过多地考虑贫富差距, 又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所以, 我们必须理性看待贫富差距, 全面考虑贫富差距。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共同调整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方面, 适当的保持合理的贫富差距, 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良性增长, 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我们要断绝不正当的收入来源, 坚决杜绝不劳而获的现象, 从而有效地降低贫富差距。

只有从社会、经济两方面统筹兼顾, 切实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我们才能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 加强社会稳定, 提高幸福指数, 增强生活优越感, 实现长治久安。

中国的贫富差距 篇2

—— 音乐系10级05班

薛云刘沫然王清波宋莹 关于城乡收入差距大并且还在扩大的问题,这是全世界的国家经济发展来看,是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一个必然现象,也绝不是发展中国家或是中国才有的问题。而我国城乡的贫富差距问题给我国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刚刚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等。其中发展很不平衡的直接而重要的表现是农民增收迟缓、城乡收入差别过大。200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2004年稍降至3.21:1。但是,这还不能反映城乡居民生活的实际差距。首先,目前统计农民收入是根据户籍来进行的,少数高收入的非村民掩盖了多数种田的真村民。其次,农民纯收入中包括生产资料费用,扣除后生活费用只剩纯收入的65%。最后,城市居民享有各种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产品等,农民享受不了。因此,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2002年第五届中国成长企业CEO峰会上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帐面上的3:1,这个差距应该为5:1,甚至达到6:1。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过数年跟踪所做出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如果把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用我们劳动者最朴实的语言说:今天的农民依旧吃得差,穿的差,而且还遭受所谓城里人的鄙视,留守儿童的问题也给很多打工人员带来了家庭矛盾纠纷。

而其原因主要有三:认识原因、体制原因、政策原因

一、制度变迁

中国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制度变迁的特殊过程的结果。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整体制度变迁,使得生产要素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市场的竞争,按其贡献大小来获取报酬。由于生产要素的获取过程非均等,导致生产要素占有的差异不断加剧,加之市场价格的偏差,通过要素分配这一前提,进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积累。同时,转型过程中相关的利益获得者利用获取的非正常收入,作为要素投入市场竞争,使初次分配的差距结果,又转化为再生产中的生产条件占有的差距,通过正常途径又获取更多的收入,从而使差距更大。

二、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与政策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城乡之间因为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约束而出现的一种分割状态。中国自195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管理条例》起,就将全国人口截然分成了市民和农民。户籍成为决定城乡居民身份、地位和福利的根本标准,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在获取收入方面的起点的严重不平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仅没有调整改善,反而继续强化扩大,已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城乡二元结构转换滞后,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决定了城乡居民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巨大差异。由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加之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一时难以被安置,使原本就收入低的农民在社会急剧变迁阶段与城市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最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使中国农民在教育、医疗、劳保、养老、福利等社会待遇上,以及就业、分配等经济待遇上不平等,这些不平等更进一步导致了农村居民在以后获取收入能力与

机会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就是要想办法保证农民增收,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使我们相信这个目标不会遥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参考文献

[1]郑书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2]赖文燕.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与对策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6,(5)

中国贫富差距真相 篇3

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收入差距扩大是贫富差距扩大的突出表现。近年来,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成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焦点。收入差距突出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

一是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02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7.2%。在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较2008年的3.31:1有所扩大,且已扩大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水平(1978 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2.47:1)。

二是区域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但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仍然悬殊。1992-200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最快,中部次之,西部地区人均GDP增长较慢,东中西部人均GDP的差距逐年拉大。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1990年东中西部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621元、1,161元和1,265元,三个区域的居民收入之比为:1.28:0.92:1,2006年东中西部居民收入之比扩大到1.54:1.02:1,达到历史上的最高点。2008年三个地区居民收入之比出现小幅下降,为1.48:1.02:1,但收入的绝对额仍在继续扩大。以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比为3.15∶1,2007年扩大为4.44:1。

三是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特别是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总体而言,各行业职工平均工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职工收入不断增长。但分行业职工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1980年,国家统计局划分的16个大行业中,工资收入最高的“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最低的“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之比仅为1.68倍; 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金融保险业”与收入最低行业“农林牧渔业”之比已扩大为4.77∶1,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至10倍甚至更高(表1)。据北京市朝阳区统计局2007年4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朝阳区工资水平最高的行业,如金融业,职工年均工资213,391元;工资水平最低的行业,如服务业和其他行业,职工年均工资仅为20,194元,工资水平最高与最低的行业之间差距为10.6倍,而2004年同期这一比例是8.4倍,行业间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是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据世界银行2007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不仅超过了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超过了中国过去的历史高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研究显示,我国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2,2000年达0.417,冲破了0.4的国际警戒线,2008年高达0.496,接近0.5的高压线。另据瑞士信贷2010年1月12日发布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中处于最下层20%家庭的收入自2004年以来增长了50%,而处于最上层10%的家庭的收入则增长了255%,即平均每月人民币3.4 万元,富人收入家庭增长率是低收入家庭5倍。

消费差距日益凸显

对消费差距的研究相对较少。本部分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消费差距,一方面是居民私人消费差距,另一方面是居民公共消费的差距。

一是城乡消费差距持续扩大。数据显示,近三十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了33%,2008年,城乡居民私人消费水平为3.7:1(表2)。在消费总量方面,1990到2008年,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增长5.8倍,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总量增长17倍。农村居民的消费占比巨幅下降,从1990年的49.6%下降到2008年的25.1%,城镇居民的消费占比从1990年的50.4%上升到2008年的74.9%。即便是考虑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因素,仍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村居民的消费大幅萎缩也是不争的事实(表3)。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公共消费的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实际更大。

二是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迅速扩大。从收入分组来看,城镇居民高、低收入户消费差距由3.6倍扩大到了4.1倍。从农村居民来看,高、低收入户的消费差距近年来总体略有缩小。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消费差距还来自公共消费的差异,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基础不同,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不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规模、类型和水平不同,导致居民在公共服务消费方面的巨大差距。例如,广大农村地区在教育、公共卫生、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低,覆盖面小,拉大了城乡之间公共消费上的差距。城乡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一些社会成员缺少起码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享受不到足额的、政策所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应对风险的能力缺乏,生存条件脆弱。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商品流通成本高,消费环境差。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水、电、道路、通信网络、市场设施没有形成配套网络体系,现代商品和服务消费条件的缺乏,严重制约着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财产差距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居民的私人财产很少,除了基本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其他财产。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实行,私人财产积累的速度很快。经商、办企业、搞投资、炒股、炒房等等,都成为快速积累私人财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营利性财产的积累,带来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而财产性收入又沉淀为财产存量,进一步加快私人财富的积累。

随着私人财富总量的快速增长,财产差距也快速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同收入差距相比,我国居民财产贫富差距扩大的速度更快。赵人伟和李实等人的研究表明,1995年至2002年期间,我国居民的财产分布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扩大趋势,居民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从0.4上升到0.55,上升幅度高达38%。如果再将近年房价急剧上涨的因素一并考虑进去,那么我国现在的财产贫富差距就更大了。

一是城乡财产差距急剧扩大。1995年,城乡之间的财产差距大概占全国总体财产差距的1.1%,比例非常低,主要的差距还是来自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到2002年,城乡之间的财产差距占全国财产差距的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7%,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差距所占的比重在下降。城镇居民的总财产增长率要远远大于全国平均的财产增长率,更大于农村居民的财产增长率。城乡之间的人均财产额比率从1995年的1.2:1,扩大为2002年的3.6:1。二是表现在房产、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均等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从财产构成来看,增长率的差别很大,其中房产的增值率最高,房产的高集中率对总财产不平等的贡献达到了62%。居民金融资产的贡献居其次,但金融资产对总财产分布不平等的推动作用将变得越来越大。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城市。到2005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3% 的城镇人口,拥有82.3%的储蓄存款,比重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2008年底,占全国总人口45.7%的城镇人口拥有80.8%的储蓄存款(表4)。在城市内部,居民家庭之间金融资产数量的分布也呈不平均状态。按照调查样本户金融资产由低到高五等分排序,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为64.4%和88.1%,而户均金融资产最少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比例分别仅为1.3%和0.3%,金融资产向高收入家庭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

我国居民财产差距日益扩大,还表现在富人对奢侈品的购买上。据报道,在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超豪华品牌卖出30余辆,成交总额超1.5亿元。其中,3850万元的布加迪威航16.4Grand Sport在第一天就已被订走,兰博基尼第二天已经成交,劳斯莱斯、宾利、保时捷等品牌已接到几十张订单。玛莎拉蒂现场已订出15辆,成交总额达3750万元。3850万元买一辆车堪称顶级奢侈消费,2009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75元,以此计算,普通中国人要想攒够买这辆车的钱,需要2200多年,足见居民贫富差距之悬殊。

对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判断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的人均GDP已经接近4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已经跨入了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目前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从城乡的角度来观察,消费差距最大,达到3.7:1;其次是财产差距,达到:3.6:1;再次是收入差距,为3.3:1。如果把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费考虑进来,城乡居民之间的实际消费差距更大。若以此来判断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则发现,消费维度反映的贫富差距比以收入、财产来衡量的贫富差距更大。一般而言,通过政府的再次分配,如所得税、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居民消费差距应当有所缩小,也就是说,消费差距应当小于收入差距。可事实却相反,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这说明政府对贫富差距的调节实际上是逆向的。

这个事实同时也说明,收入差距与消费差距并没有逻辑上的对称决定关系,收入差距扩大会同时使消费差距扩大,但收入差距缩小却并不等于消费差距也同时缩小。这意味着,收入分配的公平并不完整,以消费来衡量的社会公平才具有最终价值。

从前面的分析知道,消费差距不断扩大带来的后果远远大于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带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观察,以消费这个维度来衡量的贫富差距比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反映的贫富差距,更接近问题的实质,其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更大、更直接、更长远。就此而言,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比表面看到的更为严重。

背景链接

贫富差距的不同维度

衡量贫富差距,有三个维度:

1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是从流量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体现为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分配结果。收入差距在短期内不影响财产差距,但影响消费差距,从长期来看,影响财产差距,因为财产差距是收入差距日积月累的结果。

2财产差距。财产差距是从存量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体现为一定时点的财富分配结果。财产包括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实物资产;流动资产、不动产;营利资产、非营利资产等等。严格意义上的财产是指财产净值或净财产,即财产总额减去负债总额。财产存量是收入从流量转化而来的,财产差距是年复一年的收入差距累积而成的一种结果,但又反过来影响收入差距,尤其是财产性收入的差距。很自然,财产差距同时影响消费差距。从长期来看,财产差距对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消费差距。消费差距是从人的生存状态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属于使用价值的消耗,在统计意义上,是消费性支出与消费性投资的摊销支出之和。在个体的意义上,消费差距完全决定于收入差距、财产差距,但在社会公共意义上,消费差距还与公共消费的提供密切相关。所以,实际的居民消费差距是个体消费差距与公共消费差距之和。消费差距,属于人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差距,与居民能力、家庭人力资本积累有内在联系,消费的差距往往决定了能力的差距,从群体层次来观察这一点更为明显。消费差距对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具有终极的决定作用。从循环的角度来看,消费不只是一个被动的结果,而是对收入差距、财产差距具有初始影响,决定起点是否公平。

上述三个方面构成了贫富差距的三个维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收入差距缩小,不等于消费差距自然就会缩小。消费影响人的能力,人的能力不同,决定人力资本的差异,决定其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消费差距反映了社会个体之间和社会群体之间的能力差距。如城乡居民之间的能力差距,就是由于城乡之间的年复一年的消费差距造成的。而能力的差距反过来又会对收入差距带来重大影响。对个人的生命周期而言,最重要的是消费上的差距,其次是收入上的差距,然后才是财产上的差距。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消费差距也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收入、财产的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差距会随着资本的集中和积聚而不断扩大,事实上难以缩小,而受财产性收入影响的收入差距也是如此,而真正可以缩小,也必须缩小的是消费差距,这直接关系到人的基本权利和个体能力的发展。给社会带来长期、深刻影响的,其实也是消费差距,收入和财产差距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最终体现为消费差距对人能力产生的影响。

收入差距仅仅决定私人消费的差距。而消费分为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或公共服务消费),后者是私人消费的前提。政府提供的公共消费可以通过对个体能力的影响来对财富分配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

贫富差距的不同层次

贫富差距有以下三个层次:

1区域差距。区域差距是指地理位置上不同区域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这与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等因素有关,也与一定时期国家、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经济体制和政策制度有关,区域差距的变化受各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区域差距主要表现为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2群体差距。群体差距是指不同人群、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如城乡两大群体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最典型的群体差距。群体差距多与制度安排有关,如农民、市民之间的差距就与长期实行的城乡分治体制和不平等的城乡政策有关。

3个体差距。个体差距主要指同一发展水平的地区(如同一省区、同一城市)居民在收入、财产与消费方面的差距。个体间贫富差距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个体禀赋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

浅析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和对策 篇4

一、中国贫富差距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198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5 000亿元, 到2005年达18.2万亿元, 几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在1995年和1997年中国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有望超过35万亿元,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然而,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 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二十多年来, 中国的贫富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并带有明显的群体特征。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27日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 比2006年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40元, 比2006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快28.4%。这表明城乡差别在加速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提道, 目前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18倍, 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

虽然收入差距扩大是客观存在, 但这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收入提高的速度和程度不同, 但都是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努力。

二、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成因简析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 中国实行“按劳分配”, 只要工龄工种一样, 学历资历一样, 工资收入也一样。人们忽视了劳动态度、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及贡献多少, 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造成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生产的低效率的局面, 最终影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方式, 使分配更科学化, 而且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 从而调动了不同阶层经营者的积极性。但这种改革也使非劳动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而非劳动收入是多样的, 诸如居民选择职业的自由度、经营能力的大小、占有资金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等, 并不是每位居民均等拥有, 因此无疑拉大了收入差距。

生产力水平低、层次多、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形成贫富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 中国仍然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其生产力水平低, 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

此外, 中国的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保障面太窄, 尤其是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 更是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非均等性, 使城乡居民、党政机关、全民企事业与其他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在初始阶段收入分配的差距都是很大的, 邓小平指出:“对于贫富差距, 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要研究。”现在, 中国已实现了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加强, 为控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 可通过各种财政税收和福利保障政策等多种手段, 缩小初始阶段收入分配的差距。

1. 深化经济改革, 加快经济发展。

只有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增长了, 才能减轻和消除贫困, 缩小贫困差距。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到一定程度, 贫富差距才会呈现相对缩小的趋势。同时, 经济水平越高, 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 吸收的从业人员也就越多。

我们要在国家统筹全局和宏观调控下,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除继续保持东部的发展势头, 发挥其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外, 更要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央转移资金向西部落后地区的转移额度, 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 引导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互补性经济技术合作, 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 从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2. 扩大就业渠道, 减少城乡贫困人口。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减少城乡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只有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才能更多地吸纳劳动力就业, 才能逐步减少贫困人口。大家有了稳定的收入, 才会刺激消费, 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的持续发展, 又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 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 对社会的协调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城镇来讲, 政府应把重点放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上, 鼓励贫困家庭和个人自主创业, 通过政府投资和对企业推行鼓励性政策,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对失业者和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 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 为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有利条件。

对于农村来讲, 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贫困地区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小额贷款,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以便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要加大扶贫力度, 全面提高贫困人口致富的技能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向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一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 实行人口迁移, 加快小城镇建设。

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 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效率。加强立法建设和预算、财务制度建设, 提高保障基金的使用率。

在城镇居民中, 加快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体制过渡的步伐, 国家要通过划拨专款建立和完善社会基金会, 健全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 建立失业保险基金,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以缩小贫困面, 防止新贫与返贫现象的出现。

在农村居民中, 国家要根据财政状况用财政支出来保障农民的低保救济, 同时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 拓宽农业内部的就业和转移渠道。只有这样, 才能在中国培育出一个以中层阶级为主的和谐社会, 从而有力地促进中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

4. 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目前, 国家的行政权力控制着大量的社会资源, 并介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这样必然会出现各种形式的价差、利差、配额和权力垄断, 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灰色腐败”滋生的温床, 严重腐蚀社会公平。因此,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就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应发挥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职能, 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提高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速度, 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

综上所述, 中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属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解决。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又要冷静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深刻认识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思想内涵, 正确分析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 加快经济发展、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共进、运用法律等手段加强宏观调节、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就能切实防止两极分化的显现。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社会原有的分配格局发生变化, 贫富差距日益明显,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因素, 也有历史遗留和改革开放的新增因素, 还有体制以及政策执行中的因素等等。客观而全面地总结分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和对策, 事关全国13亿人口的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收入分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当代中国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对“两极分化”问题的审视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7, (18) .

[2]王培暄.试析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状况、根源及性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6, (4) .

[3]许海军.也论社会主义公平:第23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 .

[4]李培林.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2) .

关于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调查问卷 篇5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的家乡位于()

A.城市 B.农村

3.当前,您家里用于衣食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A.30%以下B.30%~60%C.60%~80%D.80%以上

4.您的月平均消费()

A.500元以下B.500~800C.800~1000D.1000元以上

5.您了解中国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吗?()

A.不知道B.知道一点C.常常听说D.很了解

6.您是否有工作或兼职?()

A.是B.否

7.您工作或兼职的原因是什么?()

A.补助家用B.自赚生活费C.纯粹增加社会经验D.以上均是

8.您对目前当地的贫富差距的缩小有信心吗?()

A.很有信心,我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快速有效控制差距。

B.有,但贫富差距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

C.不太确定,但是迫切希望党中央作出实质性的努力以缓解贫富差距。

D.比较悲观,因为我认为缩小贫富差距到一个可接受的范围相当困难。

9..中国的政策是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您认为这一部分富人是否会更多的关注没富起来的人?()

A.不会,富人总不希望有人拉后腿,他们只想更好的发展自己,不会去管别人

B.会,有些富人可能会伸出援手,但不会使尽全力,现实社会就是这样

C.只存在极少部分的富人真正在走先富带后富政策的道路

10.您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多选)

A.完善的房产政策 B.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C.利民的税收政策 D.积极的财政政策 E.其他

11.您认为国家应该做些什么最能缩小城乡差距?(多选)

A.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最低工资标准

B.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扶持力度,减少贫困人口

C.加快农村城镇化,促使农村人口向非农业转化

D.增加富人税收,减少穷人税收

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浅析 篇6

一、我国目前贫富差距现状

根据查得的资料,我国现在的贫富差距可以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 城乡分化

先不说农村,仅中国城市在资源的配置上,就处于一个不平等的局面:资源优势集中于少数几个大城市,而且其他中小城市很难得到处国家分配以外的资源;再者是其他中、小城市仅是服务于这几个大城市。城市的功能单一。而他们自身的城市化发展则被置于计划外发展的状态下。当把农村和乡镇考虑进来时,从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来看,如果扣除农民用于扩大生产的费用,再把城市居民各种福利也计算进来,那么中国的城乡差距实际已经达到了5:1。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

2 地区差距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的现象,最突出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全国来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有所扩大。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明显扩大的趋势。造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不论东部沿海地区或中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与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迅速拉大。

二、造成中国贫富差距的原因

1 分配原则的变化

当前,我们放松了对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方式。但必须看到,这种改革也使得非劳动收入在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而非劳动收入的获取条件是不一样的。诸如居民选择职业的自由度、经营能力的大小、占有资金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等,并不是每位居民均等拥有。因此,居民所得的非劳动收入也不均衡。

2 国家政策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区域经济梯度开发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在税收、信贷、投资等方面,给予了区别于中西部地区的许多优惠政策,加之东部地区的经济和地理优势,使其获得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也随之大幅度提高。

3 市场经济的弊端

市场经济是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但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又具有导致贫富分化的自发趋势,会使各种利益主体的收入趋于分化,从而形成一种“马太效应”:即穷者越来越穷,富者越来越富。

4 社会保障的落后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面太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享受,而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中方职工却很少享受,尤其是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几乎没有享受社会保障,甚至一些农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

三、對策

1 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

充分扩大就业,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手段。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我们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对社会的协调和稳定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批人就业了,有了收入,就要消费,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另一些人的就业机会也就增多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提高收入水平、解决社会贫困的前提。因此,应把积极创造就业和再就业。列为国家宏观调控战略的重要内容,实行就业导向战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以便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通过政府投资和对企业推行鼓励性政策,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开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使择业人员的素质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自身的竞争能力。

2 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收入再分配要注重社会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

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尽快建立一体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正常发放,使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能拿到最低生活保障金;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制度。同时,努力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税费征收的法制化。可以从国有资产产权中适当转让一部分,由社会保障基金机构持股分红;政府的工商税收入,也可以作为调节社会保障基金状况的财力后盾。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效率。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建设和预算、财务制度建设,提高保障基金的使用率。

总之,只有做到财富的切实增加和合理转移,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才能得到有效调控,才能有利于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王屹.WTO与中国农村经济[J].中国改革,2001.

中国的贫富差距 篇7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 根据洛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 数值在0到1之间, 基尼系数越大表示该国 (地区) 的社会贫富差距越大。

(一) 中国基尼系数所反映的社会贫富差距现状

2014年1月20日, 国家统计局局长公布2013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73。以下是我国官方公布的十年来基尼系数数据, 如表1所示:

注:该表数据来源于腾讯新闻网

根据国际标准, 基尼系数达到0.4为一个警戒线, 以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为合理, 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我国的基尼系数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 但是仍在0.47以上, 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很大, 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那么, 中国的收入差距, 与世界类似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 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在日本, 基尼系数一般在0.25左右, 德国为0.3左右, 而美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 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一般较高, 大致在0.4上下。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在亚洲仅次于菲律宾, 并且超过了所有的欧洲国家。可见, 我国的基尼系数在国际上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与各国相比, 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现状较为严峻, 下面我们具体从城乡、行业、地区三个方面来看看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二) 我国城乡间的贫富差距

一些数据表明, 目前城乡贫富差距是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最主要的表现。下表2为2004-2013年间我国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比例, 数据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得出。

注:该表数据来源于中国发展门户网

由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 十年来我国的城乡之间贫富差距呈现了一个倒U型, 即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但城乡人均收入比例都保持在3倍以上, 在07年和09年达到了顶峰3.33, 之后由于我国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政府的有效控制和重视, 城乡间的贫富差距水平一直不断下降, 到2013年末的统计数据来看, 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3, 已经是十年来的最低值, 这使得有些学者顺理成章地作出如下推测:由于城乡间的贫富差距缩小导致中国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

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显示, 绝大多数的国家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 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 中国名列其中。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一般是在1.5左右, 可见我国的城乡差距之大。更早年间的数据显示我国1983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只有1.70, 这么多年以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乡居民的贫富差距总体上扩大很多, 这也是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尼系数不断增长的来源。

(三) 我国行业间的贫富差距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实行的是“均贫富”式的分配方式, 这使得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极大的缩小了。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打破了这种平均化的做法,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 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形势不容乐观。

表3是2003-2011年九年以来我国的最高行业人均收入与最低行业人均收入之间的比例数据。我国的近年来收入最低的行业一直是农林牧渔业, 而收入最高的行业2003-2006年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而2007年至今收入最高的行业一直是金融业。

注:该表数据来源于历年国家统计局年鉴

表3的数据显示, 我国行业间的贫富差距都保持在四倍以上, 其中利用的数据全部是按照大类行业划分, 统计途径较为严谨。根据各国之间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差距的数据可知, 日本、英国、法国这一数据为1.6-2倍左右, 德国、加拿大、美国、韩国在2.3-3倍左右。这表明, 中国的行业间收入差距巨大, 而事实上我国的行业间贫富差距已经是世界第一!这也是导致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居高不下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四) 我国地区间的贫富差距

由于地理位置、政策等不同, 导致我国不同的省份之间人均收入差距也很大, 如环沿海地区明显比西部地区的经济要发达很多, 表4是2004-2013年的全国31个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与最低的比例数据。

注:该表数据来源于历年国家统计局年鉴

由表4的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从2005年达到最高10.51之后, 近年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 2013年我国的地区间贫富差距达到最低水平4.43, 这与我国多年来一直实施积极发展扶植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政策息息相关。但是我国目前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仍然过大, 应该继续致力于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可见, 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行业、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这三个方面。其中, 以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形势最为严峻, 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正在好转, 但是仍然高于许多国家。那么, 造成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下面进行主要的分析。

二、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一) 国家政策导向原因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政策的实施的确使得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巨大的飞跃, 但是, 这一政策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 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裕了起来, 但是并没有带动共同富裕。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实施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生产力不够发达, 所以我国和许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 都认为应该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兼顾公平, 只有效率优先, 才能更有效的提高社会生产力, 才能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思想。正是在这一普遍的思想下, 导致了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

3、“国企改革”政策的实施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国有企业改革, 使得许多国有企业被贱卖私有化以及股份化,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国有工人被迫下岗, 原本属于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突然间变成了某些私人的所有物, 导致许多人一夜暴富, 而另一方面, 许多人却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 直接成为了社会的弃儿。再加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很好地建立, 对于那些下岗职工的关心与照顾不能妥善处理, 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急剧拉大。

4、解体集体化, 扶持私有化

改革开放前30年, 支撑全民经济的是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 农村表现为农民公社制度。而八十年代的“一刀切”政策, 使得许多人多年积累的财富一朝间化为乌有。所谓的“国退民进”导致了私有制盛行, 人民变成了为资本家打工, 而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私有经济必然产生剥削, 许多人朝朝夕夕地打工成就了一个个富翁的同时自己仍旧是一贫如洗。

5、淡化按劳分配原则

由于过分强调效率优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 导致社会中按劳分配的原则几乎成为空谈, “按资分配”似乎成了天经地义。还有很多单位员工都分为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等, 享受着不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这就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均。

(二) 经济发展原因

1、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 由于经济体制不健全, 许多经济法规法律还没有完全建立, 导致许多人非法经营、投机倒把赚取不合理的收入。有专家表示, 全国各种不正当的收入大约使我国的基尼系数上升了三成。

2、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我国正在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 不可否认已经做出了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我国最有钱的人却并不是交税最多的人, 可见我国的税收制度还有待发展。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还是以流转税为主体, 流转税主要体现着效率的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税制结构应该渐渐以所得税为主体, 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一样实现公平的税负。

3、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 真正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开支以及政府的转移支付并没有增长, 应该说这一比例和同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才能有效地解决救济失业人口的生活问题、解决老年人口的抚养问题等。贫穷人口得不到应有的支持, 会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得不到减小。

4、发展速度差异

中国居民贫富差距的扩大表现在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上。总体来说,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而同省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

5、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一致不协调, 制约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户籍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农民相比于城市居民在社会上遭受着不平等的对待, 这势必会加剧我国城乡间的差距。

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

我国的经济领域中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某些人利用特权垄断整个产业, 获取了高额利润的同时剥夺了另一些人的合法利益, 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现象。

可见, 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多面的, 这离不开我国的基本国情。那么我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 如何保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真正的公平呢?

三、缩小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对策建议

解决社会贫富差距问题就是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我国是一个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 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包括三次分配, 下面分别从这三次分配的角度来探讨缩小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对策。

(一) 一次分配中的对策

一次分配是市场根据生产要素的贡献形成的分配, 注重的是效率, 为了有效的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 我们在收入分配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情况。

1、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确立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观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但是片面的强调效率而忽略了公平问题会导致收入差距, 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

2、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目前许多社会体制发展仍不健全, 没有有效的起到调节经济、带动社会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机制、实施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健全的企业分配制度。

(二) 二次分配中的对策

二次分配中政府起了主导作用, 中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为了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政府的宏观调控很重要。

1、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对于教育经费、养老保险经费、医疗保险经费等关乎国民生计的费用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远远低于国际标准水平。我国要加大这些费用的总投入, 并且保持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步增长。

2、完善税制结构, 充分发挥税收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我国正建立起一个依赖于税收的财政收入结构, 税制结构的完善与调整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再分配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还要建立社会保障税以及开征遗产税、奢侈品税、房产税等。

3、加强法制建设

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贪污腐败、假冒伪劣、走私投机等现象屡屡皆是, 对此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 并且重拳出击, 严厉打击违法乱纪、钱权交易的行为。

4、打破国企某些行业的垄断, 但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我们要对垄断行业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降低民间资本投入壁垒打破垄断经营, 还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才能提高国企的竞争和管理水平。我们仍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只是调控过程中政府职责与市场的职责要分开, 不能侵害市场的利益, 要重视价值规律的重要作用。

(三) 三次分配中的对策

第三次分配是在前两次分配的基础上, 以道德力量为支撑实现的个人财富自愿转移或者说捐赠。第三次收入分配在国民分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之前的汶川地震以及刚过去的雅安地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形正是国民经济进行第三次收入分配的结果。我国目前第三次分配的规模、文化以及法律制度尚未形成, 应该说未来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第三次分配的法律和法规

我们对于民间组织的审批以及核准制度要尽快地建立和完善, 还要确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民间自由组织的合法身份, 要建立对民间组织的监管法律法规, 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督促他们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2、建立慈善捐赠的税收减免制度

西方国家的非盈利事业之所以发展非常好主要是由于国家制定完善的减税免税政策, 而在中国, 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关于慈善款项的完整的税收减免政策,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人们的公益捐赠热情, 只有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 未来中国的慈善事业才能有光辉的明天。

3、我们要培育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慈善观念

中国千年来的文化倡导人们要乐善好施,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作为华夏子女更是应该将这些美德传承下去。

4、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慈善从来都不是富人的专利, 地震时期有些乞讨的老人都将积蓄捐赠给灾区。随着媒体的报道, 更加激发了人们的慈善热情, 而有些富豪却因为不捐和少捐被报道出来而受到社会的谴责, 最终不得已去捐款。可以说媒体在慈善事业的发展中起着推进器的作用, 使社会上的人更加明白哪里需要帮助, 哪里需要慈善。

摘要:文章以中国的基尼系数为引来探讨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现状, 再通过城乡、行业、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数据分析, 进一步强调中国贫富差距形势的严峻性并且探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最后从国民经济的三次收入分配的角度分别提出有效的建议, 从而达到解决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基尼系数,贫富差距,收入分配

参考文献

[1]徐映梅, 张学新.中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一个估计[J].统计研究, 2011, (01) :80-83.

[2]段景辉, 陈建宝.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地区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城乡分解[J].世界经济, 2010, (01) :100-122.

[3]赵亮.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4]王琴.转型期建立与完善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分析[J].商业时代, 2011.

[5]许玲.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中国的贫富差距 篇8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 也为中国社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来说, 经济全球化浪潮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过程。由于中国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存在明显的区域、城乡和行业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又导致了身在其中的人群的不平等。具体来说,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阶层分化的不平衡, 使得社会流动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变化, 并促生了一些新兴阶层的快速崛起。同时,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分化, 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声望评判, 使自致因素在地位获得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并进一步推动了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既表现在地区、城乡和行业间结构性差距的增大, 也表现为人群的分化。贫富差距既表现为工资等收入差距的扩大, 还表现为财富占有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突出表现, 它的产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贫富差距不等同于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是贫富差距的极端现象。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是在转型中产生的新问题。虽然从总体上来看, 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众的财富占有相对平均, 但是随着私有产权的确立,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 个人财富的累积速度会大大增长。[1]帕累托定律也是如此, 即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 也就是说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经济全球化无疑为财富分配不平等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造成不同群体和地区的不平等。对外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地区、城乡和行业间的不平等分布, 会进一步影响到身在其中的人群, 进而对中国的社会分层结构发生影响, 这种影响经由职业、收入和工资等分层变量, 会进一步对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产生作用。除了上文所说的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经济全球化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我们上面提到, 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带来了人群的集团性不平等。虽然总体上社会的同质性在减弱, 异质性在增强, 但是相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结构的不同人群来说, 其分化和整合的速率和方式是不同的。从目前来看, 主要是分化的问题。表现为:东部沿海省区的分化速度高于中西部省区;城市的分化速度高于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分化速度高于第一产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分化意味着适应全球化能力的提高, 这种分化的结果是使不同人群的隔离性更强了, 城乡、区域和行业间的贸易壁垒导致了人群壁垒。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当中, 有些人群远离“世界”, 像朝鲜这个国家就与国际接不上轨道, 可见经济全球化使贫富两极分化界限更为鲜明。

经济全球化使得社会流动的方式和速率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影响了国内市场, 培育了劳动力市场, 加大了人员的流动。表现为:一是加速了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外商投资于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多, 使更多的就业收益流向普通劳动者。中国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为国内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低廉的劳动力, 这也是中国出口贸易得到很好发展的原因;二是中西部城市居民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士也涌向东部, 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大了城市内部行业间的人才流动。外商投资企业的高工资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 在市场条件下, 社会成员对单位、档案的依附性降低, 使自由流动成为可能;四是国际间人员的流动加剧, 出国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经济全球化还促生了一些新兴阶层。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企业拥有了更多的外贸出口自主权,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 与跨国贸易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阶层兴起。因为新的国际秩序的改变, 实现了资源的再分配, 出现了此现象。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传统的职业声望。早年在外企工作的人员非常少, 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员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比例。经过几年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逐渐增多, 导致在外企工作的人员也逐渐增多起来。更为重要的是, 外商投资单位的就业人员以一种全新的职业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并获得了较高的职业声望。

经济全球化凸显了自致因素在就业机会中的优先地位。在社会分层研究中, 一般认为影响地位获得的因素有两个:先赋因素和自制因素。外商投资企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更倾向于两类人:一类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另一类是文化程度虽然低, 但是年轻的劳动力。这就说明了, 先赋因素在外企就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小, 而自致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中国社会阶层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会越来越高。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收入差距的扩大。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明显高于国有、集体等其他企业的工资水平。此外, 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奖金和福利待遇也普遍很好。与此同时, 外资企业的进入还将企业内部的不平等模式带进了中国。在外资企业中, 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资福利很高, 其高级管理及技术人员的工资甚至是比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而其大量雇佣的普通劳工则参照本地工资水平。外商投资企业内部的收入差异本身就加大了国内总体上的不平等, 另一方面还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示范效应, 促使国有企业内部原来比较平等的收入分配结构也迅速向不平等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制度逐步确立, 国力持续增强, 成就斐然。但是经济领域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比如贫富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和城乡分化,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都与社会分层现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中国社会的分层是一种进步, 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的多样化和经济发展的持续化。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这些不足日益凸显。因此, 笔者认为国家应通过社会保障对社会分层进行干预, 并将其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稳定结构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韩克庆.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1-128.

高房价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篇9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房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越了国际警戒线,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将探讨房价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高房价是贫富差距扩大的结果。《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的一篇文章指出买房踊跃的一个原因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较大的情况下, 大批不发达地区的高收入居民为追求更好的区位品质而向发达地区流动, 增加了部分大城市高端房地产的外地需求, 继而引发那些大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全面上涨。2010年5月7日《上海金融报》刊登了潘晟的文章, 他也认为收入差距的扩大, 贫富分化的加剧, 是导致如今房地产市场乱局的罪魁祸首。目前中国社会财富分配不平衡, 人们想依靠劳动薪酬来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与过去致富后想到买房不同,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将买房看作是致富的一种手段, 这种观念持续下去, 使得房地产市场面临旺盛的投资性需求, 从而导致了高房价的产生。

也有另外一种观点支持房价高涨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国家信息中心2007年年终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认为, 房价上涨过快加大了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与此同时, 大部分居民的收入和财富则变相缩水, 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李实在2007年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也认为房地产价格上涨扩大了收入差距, 使得高收入阶层获利更多。《经济参考报》认为高房价成为贫富差距的“助推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及资本要素具有劳动所无法比拟的“致富”能力, 房地产日益突出的资本属性决定了:越过门槛的“有房者”和被挡在门外的“无房者”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前者可能在楼市的“追涨杀跌”中不断增加资本储备和财富积累, 而后者离一套仅作为消费品的住房所需的购买力都会越来越远。

部分学者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房价和贫富差距进行了实证分析。尹向飞和陈柳钦 (2008) 将贫富差距细分为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和收入增长, 利用协整等方面理论对这三个变量和房地产价格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其研究结果认为收入分配不均导致了房价上涨、房价上涨加剧了财富分配的差距, 同时房价上涨使得10%的最高收入阶层收入增长速度加速, 使得收入进一步两极分化。

关于房地产价格与贫富差距的关系, 国外的学者也做过相关研究。Gollier (2001) 虽然没有直接探讨房价与贫富差距之间的关系, 但是他研究了资产定价和贫富差距的关系, 认为贫富差距引起资产溢价。不同禀赋的投资者拥有不同的风险偏好。Kookshin Ahn (1997) 的分析表明韩国1965至1994年间的收入分配持续恶化, 他认为韩国房价30年单边上涨是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有房族的资本利得和租金收入日益增加, 而穷人们增收的大部分都用于支付了更高的租金。

以往的研究都肯定了贫富差距与高房价的正相关性, 本文打算以一个新的视角, 利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截面数据来分析房价与贫富差距的关系问题。

变量和数据

1. 房产价格, 记为HPi。

数据来源于全球房地产指南网站 (Global Property Guide) 。具体数值为2009年各国中心城市120平米住房的平均价格, 单位为美元/平方米, 代表了房价的绝对水平。

2. 房租收益率, 记为RYi。

全球房地产指南网站同时公布了各个城市的租金回报率。租金回报率越低, 说明房价的相对水平越高。

3. 基尼系数, 记为GNi, 表示贫富差距。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

4. 收入水平用人均GDP表示, 记为GPi。

单位为美元, 数据来源于联合国2009年《人类发展报告》。

5. 房价收入比, 记为PIi。

PIi=HPi/Gpi, 是房价相对水平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实证分析

按照上面的文献综述中的观点进行分析, 如果房价上涨造成了贫富差距, 那么房价水平较高的国家将会有较高的基尼系数;如果贫富差距使住房投机需求增加进而导致房价上涨的话, 那么贫富差距大的国家房租收益率将会比较低一些。然而数据并不支持上述这两个论断。

图1显示的是房产价格与基尼系数之间的关系。很明显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即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往往房价比较低。我们将房屋的价格除以本国的人均收入水平, 用相对的房价水平再与基尼系数进行比较 (见图2) , 我们发现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我们又把各国的基尼系数与房屋租金收益率进行比较 (图3) , 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即贫富差距大的国家往往房租回报率高一些。也就是说, 如果以房租收益率作为房价水平指标的话, 贫富差距大与低房价更趋于一致。我们认为贫富差距扩大不仅降低了大部分人对自用租房的有效需求, 也降低了对投资性住房的需求, 供出租的住房较少从而导致房租收益率较高。表为各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具体数值。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房价与贫富差距之间没有明显的相互关系, 高房价不是贫富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贫富差距也不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中国房价与贫富差距的高度正相关性也许只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一个特例。打压房价不是我们解决贫富差距带来的民生问题的一个方案。如果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 改革的目标应重点放在收入再分配等问题方面。

参考文献

[1]于是:地产泡沫源于贫富差距[N].中国房地产报, 2005-8-8 (3)

[2]王晓通: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与大城市的高房价[J].经济论坛, 2008 (3)

[3]潘晟:贫富差距过大成高房价之祸[N].上海金融报2010-5-7

[4]薛黎:国家信息中心:房价快涨加剧贫富差距[N].上海证券报, 2007-12-28 (6)

[5]陈灿煌:房价上涨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 2007 (22)

[7]李德智李启明何娅陈园:房价上涨的城镇居民财富转移效应检验及分析[J].建筑经济, 2008 (6)

[6]石弘:商品房价格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物价, 2007 (11)

[8]尹向飞陈柳钦: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收人增长与房价关系的因果检验:1992-2006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8 (6) .

[9]Gollier, C.Wealth inequality and asset pric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1 (68) , p181-203

我国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探析 篇10

关键词:收入差距,分配制度,经济政策,措施

0 引言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然而在这高速发展的背后, 却隐藏着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的事实。而贫富差距的本质是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因此分析贫富差距的原因, 就是要分析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 我国的收入差距问题也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日益突出。如今, 我国的收入差距已遍布城乡, 地区, 行业之间及行业内部。导致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多样的, 且随着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而不断增加。

1 收入差距的背景

我国最初的收入差距是由第一次个人分配制度改革 (1979~1992年) 引起的。1979年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 在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方面, 打破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 切实有效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按劳分配原则下,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动者不得。不同劳动者在劳动中的贡献大小不同, 所得也并不相同。由此, 产生了最初的收入差距。这样的收入差距无疑刺激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是在1992年以后。1992年我国完成了收入分配制度向按劳分配的过渡, 同时,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与之相适应,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开始由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过渡,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开始结合起来,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开始市场化。在这一制度框架下, 一部分人凭借对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占有很快富裕起来, 合理地拉开了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收入差距产生的基础, 但在完全的市场化条件下, 由于劳动者个人能力的不同及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不同行业之间及同行业不同劳动者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必然结果, 所以合理的收入差距在市场机制中是必要的。

2 收科差距产生的原因

当前我国的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一部分是与经济政策相关的。改革开放初期, 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先富理论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一部分人通过先富政策实现了富裕, 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但先富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同时, 在市场竞争机制下, 先富者拥有更多的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 更容易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因此, 将导致富者愈富, 贫者愈贫, 贫富差距加大。

另一个导致贫富差距的经济政策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支援城市。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 而是采取了重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农业支持工业, 农村支持城市是一个趋势, 且在我国建国初期计划经济时期, 由于工业发展的资金不足, 国家通过扭曲分配工业产品贸易条件, 采取工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从农业部门提取积累, 形成工业化的原始资金推动工业。随后的经济发展中, 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这一政策导致农村长期为城市提供补贴, 农民收入增长赶不上城市居民, 最终拉开了城乡收入差距。

除此之外, 不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 不完全的市场机制, 不够健全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及某些不合法的灰色收入等都会产生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3 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

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虽不合理, 但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建设中必然出现的问题, 只要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并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等制度, 解决好三农问题, 就能缩小收入差距, 以期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既然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贫富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的重任。笔者认为缩小收入差距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多种分配方式, 发挥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 使得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分配得到合理的调节。

2) 提高政府转移支付程度, 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 提高资金使用率, 使得社会总资金更大程度地被收入较少的人群所使用。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大对社会公共设施方面的投入来提高收入较少人群的生活保障水平。

3) 加快收入改革步伐,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工具, 合理的税收制度能有效地控制贫富差距。对高收入者征收高税, 对中低收入者征收低税甚至不收税, 完善利息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体系。通过完善的税收体系来调节社会过大的贫富差距。

4)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是贫富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农民总人数较多, 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减少收入差距。

5) 增大对国民收入的监管, 我国由于特殊的国情, 许多国民存在灰色收入的情况, 这些灰色收入间接地加大了贫富差距的产生。加强对这些灰色收入的监管, 合理纳税,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收入差距。

6) 完善现有的市场制度, 遏制生产资料向极少数人集中的不良趋势。生产资料过度集中会导致社会生产的过度集中, 而在完善的市场制度下, 不会出现这种情形。

参考文献

[1]李实, 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J].经济研究, 2011 (4) .

[2]苑小丰, 范辉.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10 (6) .

是谁拉大了中国制造的贫富差距? 篇11

中国制造自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得到过公正的评价,身上的标签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血汗、剥削、无含金量,还有什么产业链最低端等等,即便是在其最辉煌的时候,公众在谈论起制造业时,也常常充满着鄙夷的口气。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制造业运作正常还好,一旦出现任何状况,都会被舆论无限放大,此前,富士康曾因坠楼门而被推上风口浪尖,在最疯狂的讨伐岁月中,人人都变成了上帝,变成了拯救流水线工人的救世主,莫说是超时加班或者职业危害等问题,就连园区里的一棵树倒了,舆论也恨不得把责任归到郭台铭的管理头上;另外,自去年春节开始,珠江、温州、江苏等地的制造工厂纷纷陷入倒闭潮,也助长了舆论的不正之风,大家解剖完企业倒闭的原因之后,似乎也在寻找一种“终于可以盖棺定论”的快感,也即中国制造业真的不行,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当大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甚至倒闭的时候,一些明星企业的业绩却蒸蒸日上,如前文提到的富士康,他们如今最头疼的是,招不到足够的流水线员工去满足苹果巨大的订单需求,自然,随着iPhone6s热卖,他们势必会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里再大赚一笔。

有些企业正遭遇寒冬,而且基本上熬不到春天了;有些企业却正值盛夏,车间里的流水线如永动机一般从未停止转动,不用高唱赞歌,只消看一眼堆积如山的高端手机就能感觉到咱们工人有力量,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中国制造业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远不止是一个客户订单差异就能全部解释的,它更关乎企业发展策略、管理制度以及部门文化。

无源之水,低端制造注定要枯竭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风靡一时,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力补充,掘到了第一桶金之后,暴发户开始自诩为企业家,有的甚至出书立传、到处走穴,但企业家和暴发户最本质的区别正在于对企业“永续经营”的思考。

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其实,也是劳动力最廉价的十年,那时候的工人不仅廉价、而且听话,像狗一样听话。因政策更倾向于制造业,使得土地、材料成本大幅度下降,这才促成了中国制造最核心的价格竞争力,此外,国外的资本同样看中了这里宽松的政策和勤劳的人民,而且这里的领导比较关心政绩和经济指标,至于环境治理或者人才培养这种需要深耕、文火慢炖的事儿,从来只是下一届的任务,久而久之,中国制造赢得了订单,并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留给后代的却是恶劣的环境,以及从未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拿温州举例,这座城市号称中国制造业之都,他们生产出来的眼镜、鞋子、打火机等日常用品可销往全世界,这里的土著居民瞬间暴富,基本上都是富得流油,但这种制造业的富裕只是短暂的,他们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价生产资料的差价,商业模式和制造水平,都不具备特别的思维深度,于是很容易模仿。随着同质化制造的出现,相同产品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昔日可观的利润慢慢地被蚕食。此外,中国一些小型的制造企业,基本上没有管理体系,总体上属于游击战,企业主接到订单了,就联络工人过来生产,订单做完了,大家就放假,莫说是人才培养,连最基本的培训都无法展开,这种环境下,制造业的工艺、工人都只能停留在最低端,市场需求稍有变动,他们就无法适应了,更谈不上永续经营。另外,一些相对大型的制造业,比如苏州的联建科技,昔日也曾作为苹果的供应商红极一时,但因技术变革较慢,没能适应客户需求,最终落得个惨淡出局,这种境况也不能完全怪联建科技自己,要知道,成为苹果的供应商本就是一件“高风险、高收益”的事儿,干好了,自然赚得盆满钵满,干不好,随时有可能倒闭,因苹果产品出货量太大,任何供应商在前期想要接下苹果的单,必须要押上全部家底,有的甚至要借高利贷兴建厂房,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跟不上苹果的节奏,死的会非常惨,除了联建之外,GATA也如此。

中国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也抢走了很多本该流入制造业的钱。过去10年,领导们突然开窍了,他们竟然能发现品牌溢价、高薪技术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在改革的红旗下,东南沿海城市开始驱赶制造业,不仅之前的税收、土地优惠政策渐行渐远,还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得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荡然无从,富士康从深圳陆续迁往郑州和昆山,就是这种驱赶最鲜明的写照,巨头企业自然有实力坚持到内陆,东山再起,但很多中小企业在迁徙之中就饿死了,有的干脆就地解散。如果说政策是中小制造业的天灾,那么,房地产则更像是中国制造的一场人祸,最著名的温州炒房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制造业主,他们对比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利润之后,前者只有2%左右,后者则常常高大39%,开始把大量的资本投入房地产业,变成了鬼屋、无人居住,也套牢了本该用于升级设备、培养人才的资本。现在这个资本又转移到了股市,承受着一轮又一轮的割韭菜。

锱铢必较,制造业的抠门之道

中国制造业正集体过冬,有的人甚至已经冬眠,但这并不包括一些巨型的明星企业,他们的车间正变得越来越拥挤,因为要提高UPH,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架起了流水线,也变得越来越热,因为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正散发出新的能量,工人不担心失业,甚至不担心收入降低,在他们眼中,流水线是不会停歇的,偶尔地旷工反倒是成了工作之中的调剂,总之,这里不缺订单、不缺钱,中国制造业的冷气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

其中,最耀眼的明星非华为莫属,诚然,把他归到制造业中有点委屈,他们的科技含量在国内可是屈指可数的,但正如三星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华为也正开始锱铢必较地打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从基础的电信设备扩展到智能终端,以及芯片领域,他们的Mate7在英国等欧洲国家非常受欢迎,这源于他们电信品牌的加成,更是对制作工艺的不断追求,而且,他们的立足之本也是值得中国全部企业学习的,华为人从来都是居安思危,每年都会把利润的10%投入到研发之中,同时,也有相当的比例分到员工手中,留下人才,培养浓重的工程师文化,逐渐建立起万事不拔之基,照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华为的牌子有可能金光闪闪100年吧,至于说,再卖出1亿的手机,也只是顺便的事儿。

与华为的光芒万丈相比,富士康则显得普通的多,这个代工大王总给人一种农民的感觉,朴实、勤劳、兢兢业业,但也赚了不少钱。笔者刚刚读了一个帖子,数据显示鸿海2015年的预计营业额将达到10000亿人民币,员工人数则从2010年的80万增长到现在的130万,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大民营企业,仅创造的就业岗位来看,历史就应该给其记上一攻,我想1000年以后,跟在郭台铭身后的绝对不是什么坠楼事件,而是之于中国整个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影响,但光芒的背后却是富士康人的朴实付出,笔者有一位朋友在这家企业任职,每每聊起工作的事情,他都会抱怨单调、重复、简单到白痴都可以做,比如要注意5S管理、宣导员工穿好静电衣,很多人的工作就是定期擦拭设备上的尘土,以防止粉尘影响iPhone6s的生产良率,全部门没有人高弹阔论发展战略,上至高层、下至操作工,大家谈论的都是基本功,日复一日的强调,也日复一日地提高,或许正是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能不断满足高端客户的品质要求,像苹果、小米这样兼具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没有点决心,还真搞不定。

太聪明的人,一般是做不好制造业的,这个行业里没有快速赚钱的途径,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真正拉开中国制造业贫富差距的,除了客户、政策等外部因素外,更核心的因素则是企业本身,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基本功精神。

责任编辑/林琳

物价上涨对我国贫富差距的影响 篇12

2007年年初以来, 居民消费价格持续走高。至8月底CPI已经累计上升3.9%, 8月当月同比上升6.5%, 大大超过年初3%的预期。

《报告》认为, 尽管目前CPI上涨主要由于猪肉以及食品价格上涨带动, 但其背后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通货膨胀压力, 如:成本推动、流动性过剩问题、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国际市场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 这些通胀压力因素已经存在, 在过去一段时期中积累起来, 它们的影响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报告》认为,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 消费价格乃至总体价格水平都可能比本世纪初的前几年高。

二、物价上涨对于贫富差距影响的理论探讨

价格弹性理论认为, 需求价格弹性表示为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比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对于多元函数Q=f (p;p1, p2, ....pn;M) 来说, 在函数可以求导的情况下, Ed=-Q/P.P/Q, 而生活必需品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即E d<1。

从图中看出, 物价的变动对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 基于生活必需品这种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功能, 在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发生较大幅度上涨的时候, 人们也会拿出与价格相应上涨的额外收入来保证基本的生活。这样, 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加大了在自己原有总收入的比重而相应缩小了其他如:进修、投资的支出。即便在工资不断上涨的今天, 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 工资的增速远不能跟上物价上涨幅度的情况下, 这种“挤占”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三、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

我们从城镇层面来考察2001年以来不同收入者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情况。表1、表2显示出, 从2001年~2005年我国城镇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是扩大的, 收入在明显“富者”阶层集中。2001年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收入之比为1∶5.393而到2005年两个阶层间的收入比扩大到1∶6.83。就是说, 在4年间最低收入户居民与最高收入户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了近两倍。这意味着, 当前我国城市有近2 0%的人口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足1 0%, 而另有2 0%的人口却获得了社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这种收入不平等的变动趋势表明, 我国城市收入分配结构在向有利于“富者”的方向变化, “富者”占有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多, 而“穷者”占有的收入份额越来越少。

四、结论及对策

1. 结论

我们的分析结论是:从2001年~2005年, 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越来越严重,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物价不断上涨, 尤其是与居民基本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物价不断上涨。与此伴随的是, 低收入人群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职位以及所在单位的效益决定了他们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和他们的劳动报酬一样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进而不能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的贫富差距问题。

2. 政策路径分析

据上述分析, 我认为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起一套缓解贫富差距过大的起点干预政策体系:

(1) 加大对基本生活品尤其是住房、教育的价格控制。政府应通过国家粮、油、肉、蛋等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补贴来降低其成本, 通过对上述物资的储备来随时平抑市场价格, 以此来减少基本生活用品的价格波动对低收入人群对生活支出的较大影响。

(2) 加强政府对公共交通、通信、电力等这些准公共产品的低价区间供应。从现实来看这些产品的提供大部分处于国有垄断, 这些行业占用的都是国家资源, 应该成为全体人民的福利。

(3) 体现对低收入者免税、对中等收入者轻税和对高收入者适度重税的原则, 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独特作用。

(4) 必须保证金融稳定, 尽力避免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发生多次通货膨胀, 历次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财富再分配中的影响虽然已经难以计量, 但是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 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是穷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晓河:《对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析》

[2]纪宏阮静:《基于收入分布的亲贫困增长测度及其分解》.《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7年08期

[3]朱善利:《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0

[4]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10

上一篇:10kv开闭所下一篇:医疗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