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贫富差距问题

2024-05-21

广东农村贫富差距问题(共6篇)

广东农村贫富差距问题 篇1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然而中国也出现了地区、城乡、阶层、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之前很少被关注的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问题也开始突显。

1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明显

我国民族地区一般指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目前有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30个地市级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以及众多民族自治乡村,我国少数民族广泛分布在农村地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然而因为地理、环境、历史等因素,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仍然广泛存在,贫富差距相对严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2年发布了《中国农民经济状况报告》,该报告抽样调查了6000多户农村居民过去三年的现金收入。调查发现,2011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3949,收入差距相对合理,但正在逼近国际警戒线,收入最高的20%样本农户与收入最低的20%样本农户的人均收入差距有10倍之多。分区域来看,中部为7.16∶1,东部次之为7.71∶1,而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户收入差距最高,为8.81∶1,在少数民族主要聚集的西部地区的农民最低与最高的收入差距达到10.19倍。一般基尼系数超过0.4,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而我国民族地区由于文化、政治、地理等因素,因贫富差距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也更为严重。

2 农村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

当前学术界主要用统计数据,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民族地区农村财富差距扩大的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对民族地区农村贫富差距的原因进行总结,普遍认为生产资本、人力资本、民族特征、从事行业等因素是造成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而笔者认为应该从社会资源占有的角度出发,以人的素质技能及收入关系为基础,来分析其贫富差距的原因。

2.1 收入决定财富,资源决定收入

根据笔者对民族地区农村贫富农户财产来源的研究,财富差异主要由收入差异决定。富裕农户成员个人素质技能较强,从事的产业收益率高,因而获得的收入也较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不断放开,工商业优先发展,导致单纯依靠简单种植业已经不能满足很多农村农户的生活需求,一部分具备较高素质技能的农户,通过经营非农产业、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获得收入,非农收入不断增加,其所占农户总收入比例也在不断增高。一些经营成功的农户,相比那些单纯依靠种植业收入的农户相比,贫富差距明显。

导致收入差异大的原因根本在于农户掌握社会资源的不同。社会资源指社会中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目的所需要具备或可资利用的一切条件总称。农户掌握的社会资源一般指农户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以及包括政治权利、信息、制度法规等无形要素,这些要素资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经济效益。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农户收入的社会资源可以分为煤矿、山林、农田等自然资源;种植、养殖方法等技术资源;生产、销路信息等市场资源;获得信贷、投资支持等金融资源;政府行政管理支持、政策优惠等政治资源。农户如果具备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资源,他就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获取更多的收益。掌控资源的多寡是决定农村农户贫富的根本原因。

2.2 劳动素质技能、社会地位决定资源分配

所有的社会资源中,农户自身人力资源是根本,也是获得其他资源的基础。农户人力资源通常是指自身的劳动素质技能,分为思想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三部分。每个劳动者都具有一定素质技能,其水平差异,是决定其收入的基本因素。

从民族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关系是一些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地位差异,决定了不同社会主体的经济实力,即资源掌握能力的区别。根据所有权划分,我国社会经济关系主体可以依次分为公有制经济、官僚资本、外国资本、私有资本、小农经济。我国政府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代表全体民众占用社会生产资料,依靠政治权力掌控土地、金融、政策等各类资源,通过行政垄断获得竞争优势;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和私有资本,依靠自身较强的资本实力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不断获得利润,而且比较容易与行政权力结合,优先获得政治资源、金融资源、土地资源的掌控权。小农经济相比其他经济主体,自身实力弱,在市场体制中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其他经济体的排挤与剥削,发展缓慢。而民族地区农村在没有任何资源优势的条件下,处境更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农户在个人劳动素质技能方面优于其他农户,比如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敢于承担风险的心理,掌握某类特色产业的专业技能,善于沟通的人际关系能力等,这使其农户在其他资源获取中占据优势,随着其收益增加、财富的积累,个人素质技能如市场意识、经验、管理能力等增加,农户获得资源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获得更多的土地、矿产、树林等自然资源;也更容易获得金融信贷支持,甚至能够获得如政策优惠、税收减免等政治资源。各种资源带来的收入逐步转化为资本财富,趋向于不断增殖,再带来更多资源。这些农户会越来越富裕,由劳动者素质技能带来的收入所占总收入的比例会逐渐降低,其他资源收入比重上升,成为主要财富来源,个人素质技能大幅度提高,成为各种资源获取和财富创造的核心。具有劳动素质技能优势的农户,更容易获取原始财富积累,脱离小农经济转变为私有经济,甚至发展成官僚资本,或者与外国资本相结合,经济、社会地位优势的提高,获得资源更多,从而促进财富增加,形成资源与财富增长的良性循环。相比之下,贫困农户成员个人素质技能水平偏低,主要靠自身劳动力资源进行低水平的简单劳动,或依靠政府救助来维持生活,没有财富积累,也没有社会地位,所以资源掌控较少,甚至可以说不具备任何资源,很容易形成支大于收的财富逆循环。这种情况下,除非有农户成员有机会大幅度提升个人素质技能,争取提高社会地位,获得某种优势资源,否则贫困状态很难改变。在我国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给予了比其他地区更多、更优惠的农户收入扶持政策,但是受历史、地理、观念的不利因素影响,农户个人劳动素质普遍比其他地区的农户更低,对优惠措施带来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也低。

3 现阶段缩小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的对策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关键是找到核心原因。民族地区农村内部贫富差距首要原因在于农户成员劳动素质技能差距,因为素质技能差距所导致获得资源的多寡,进而决定社会地位的不同,而社会地位不同导致财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因此,解决农村贫富差距问题必须从提高农户劳动素质技能、社会地位以及所能掌握的社会资源量入手。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生产主要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已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在当前少数民族农户素质技能薄弱,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经济环境发展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合作经济是使社会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村整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很多农村都在探索不同形式的合作制经济,有土地股份合作、村集体企业股份合作等,但归结其本质是农户自愿合作建立的一种自主经营管理、利益分享、风险共担的新型合作经济形式。尽管当前农村合作经济在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障碍和问题,但不妨碍其经济上的先进性。民族地区农村合作经济是适应当前经济矛盾发展的、自我制度变革的产物,是对“集体所有、分户经营”主要形式的小农经济的自我否定,是对改革开放前集体经济的否定之否定,可以有效实现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即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技能、改善农民社会地位、为农村农户提供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也能增强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避免被其他经济体排挤剥削,能够公平地占用社会资源。

3.1 以政府为主导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技能

具有一定劳动素质技能的村民是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建立与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发挥主要作用。第一,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各级政府需要不断完善农民合作医疗保险改革和社会养老保证制度,提升保障水平,降低因残、病、年老等原因导致的劳动力减少。第二,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质。加强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替落后的小农意识,加强市场经济思想和理念的教育。第三,提高农民的专业素质技能。政府要保证基础教育资源公平廉价提供,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低收入农户,要针对性地实施专业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非农产业技能培训,从而增加贫困农户的增收途径。

3.2 构建农村合作经济,提高农户社会主体地位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大都处于偏远地区,很多贫困农户以自然经济为主。因此,第一步是发展特色产业。由政府为主导,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挖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支持富裕农户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第二步,鼓励农村经济借助其他经济主体,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要引入一些有实力的大型私企、国企等,与村子建立合作关系。借助与其合作,使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共享市场信息,迅速提升特色农村产业化水平。第三步,以一些素质技能高的农户为主体,建立农业合作制企业。公司是独立法人,按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按股份分红。公司统一使用入股土地,提高特色产业经营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对于不同条件的农村,也可以采用将集体经营性资产、货币资产等资产入股与土地入股相互结合的方式,除了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外,贫困户还能以扶持款入股或贷款入股等。合作公司通过让全体农村农户入股,来保证每个农村农户都能平均享有村企业带来的各类资源。

3.3 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社会资源分配体制

第一,限制政治权力对资源分配的影响。政府自身需要规范管理行政程序,限制行政权力,防止利用农村土地“寻租”方式,非法获得巨额财富。第二,为农村贫困农户提供更多的惠农政策。政府应采取补贴、高价收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等措施,针对性的为农村贫困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帮助。第三,金融资源的平等提供。改善本地金融环境,提供政策性的信贷支持,构建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模式,针对性的建立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第四,建立、发展大量中小乡镇企业。各级政府应该鼓励支持农户开办中小企业,并注重发展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周亚成,阿依登.哈萨克族经济转型中的贫富差距调查——以胡阿根村哈萨克族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2]谭燕瑜,戚杰强.广西农村贫富差距问题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2008(2).

[3]刘永佶.中国政治经济学主体主义主题主张[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讨 篇2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但是,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这可从基尼系数反映出来, 1991年0.282, 2000年0.417, 2004年超过0.465, 2007年接近0.48, 表明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而且在2000年就冲破了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 1984年为1.71∶1, 1998年为2.51∶1, 2006年为3.25∶1。如果计算城镇居民享有的各种福利, 这一差距将扩大为5至6倍, 这个数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二是地区收入差距拉大。2000年, 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比例为1.31∶1;2005年为1.46∶1。三是行业收入差距增大。1978年, 收入最高的行业的年均工资是最低行业的2.17倍, 1995年为2.23倍, 2000年为2.62倍, 2005年达到4.88倍。四是各阶层收入差距拉大。1985年城市人均收入中, 10%最高收入者的所得是最低收入者的2.9倍, 到2004年上升为8.7倍, 在储蓄总量中, 1995年20%的储户占全部存款的80%, 到2005年, 5%的储户拥有全部存款的近5 0%。

二、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

1. 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 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 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 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 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 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 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2. 垄断致富。

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 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 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 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 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3. 非法暴富。

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 他们的人数不多, 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 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 更有甚者, 置党纪国法于不顾, 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 搞“腐败经济”, 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 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 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4. 税收体系不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还不够完善, 个人所得税所需要的征管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另外,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比较窄、保障程度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城乡二元化隔离的基础之上, 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的巨大差别。这种缺乏覆盖城乡全体人民的公正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际上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

三、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1. 促进农村发展,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要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 推进城镇化。三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 认真落实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的政策。四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 以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2. 加快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步伐, 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外地投资者到中西部投资, 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以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长, 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3. 加大对垄断和腐败的监管, 整治非法收入。

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消除行政权力直接配置社会资源, 缩小国家垄断行业的范围, 加速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 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使各行业处于平等地位。同时, 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 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经营行为, 要强化对权力的约束, 增加执行公务的透明度, 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现象, 要严惩贪污腐败、整治非法收入。

4. 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

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 建立普遍的个人所得税年度申报制度。同时, 缓解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非常重要。尽管我国在这方面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但8亿农民基本上是未能得到社会保障的。要尽快把农民等低收入者纳入到社保体系中来, 通过社保体系对国民收入实施再分配, 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5. 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

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 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 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 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 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 给予他们平等待遇, 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 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12

小议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 篇3

关键词:基尼系数,收入差距

我国近20年以来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 高速的经济发展是可以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的,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随之凸显出来, 也就是说, 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在拉大, 如何来行之有效地控制正在拉大的贫富差距和逐步消除贫困, 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现状

第一, 基尼系数的变化。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一般认为, 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 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 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基尼系数其经济涵义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由上表可以看出1981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88, 与当时很多发达国家一样低, 甚至还要低于他们当中的部分国家。但是截至2004年, 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6, 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就没有基本上没有低于过0.4, 均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 (只有1999年为0.397, 但是仍然很接近于0.4) 。

第二, 收入差距。近些年,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向财富占有差距进行转变。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性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二、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第一, 历史因素。在我国, 各地区在改革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 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各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首先, 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其次, 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

第二, 政策因素。我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初期, 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全部都在东部, 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 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 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 贸易因素。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年, 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 出口依存度从0.29-0.40, 中部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 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 西部地区贸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 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 东南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 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此, 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同时, 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 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 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之间的差别。

第四, 教育因素。在我国, 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 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 导致教育投入不足, 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 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地理区位上讲, 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 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相比邻, 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 物产丰富, 适宜生产及生活, 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 从而能够先行一步。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 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 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 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 各项制度的建立, 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农民负担的减轻, 一定能够消除各种不正当收入, 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 使中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刘力.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异——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贸易成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 2005 (4) .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三联学店, 2004.

浅析当代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和对策 篇4

一、中国贫富差距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198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尚不到5 000亿元, 到2005年达18.2万亿元, 几乎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在1995年和1997年中国分别提前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有望超过35万亿元, 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然而,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中国的贫富差距扩大, 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二十多年来, 中国的贫富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 并带有明显的群体特征。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27日公布的数据: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 比2006年实际增长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40元, 比2006年实际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比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快28.4%。这表明城乡差别在加速扩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提道, 目前中国收入最高的20%人口与最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差距约18倍, 且差距仍在向纵深发展。

虽然收入差距扩大是客观存在, 但这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收入提高的速度和程度不同, 但都是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努力。

二、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成因简析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 中国实行“按劳分配”, 只要工龄工种一样, 学历资历一样, 工资收入也一样。人们忽视了劳动态度、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及贡献多少, 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造成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企业吃国家大锅饭, 生产的低效率的局面, 最终影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方式, 使分配更科学化, 而且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 从而调动了不同阶层经营者的积极性。但这种改革也使非劳动收入在分配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而非劳动收入是多样的, 诸如居民选择职业的自由度、经营能力的大小、占有资金的多少、文化程度的高低等, 并不是每位居民均等拥有, 因此无疑拉大了收入差距。

生产力水平低、层次多、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形成贫富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 中国仍然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其生产力水平低, 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程度低、劳动效率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

此外, 中国的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社会保障面太窄, 尤其是占人口70%以上的农民, 更是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城乡居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的非均等性, 使城乡居民、党政机关、全民企事业与其他企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缩小贫富差距的对策

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在初始阶段收入分配的差距都是很大的, 邓小平指出:“对于贫富差距, 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要研究。”现在, 中国已实现了第二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加强, 为控制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 可通过各种财政税收和福利保障政策等多种手段, 缩小初始阶段收入分配的差距。

1. 深化经济改革, 加快经济发展。

只有生产力发展、经济水平增长了, 才能减轻和消除贫困, 缩小贫困差距。也只有生产力发展了,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到一定程度, 贫富差距才会呈现相对缩小的趋势。同时, 经济水平越高, 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 吸收的从业人员也就越多。

我们要在国家统筹全局和宏观调控下,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除继续保持东部的发展势头, 发挥其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外, 更要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央转移资金向西部落后地区的转移额度, 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 引导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互补性经济技术合作, 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 从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

2. 扩大就业渠道, 减少城乡贫困人口。

就业是民生之本, 是减少城乡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的根本途径。只有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才能更多地吸纳劳动力就业, 才能逐步减少贫困人口。大家有了稳定的收入, 才会刺激消费, 消费就会促进生产和销售的持续发展, 又会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时期, 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努力扩大社会就业, 对社会的协调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城镇来讲, 政府应把重点放在就业和再就业工程上, 鼓励贫困家庭和个人自主创业, 通过政府投资和对企业推行鼓励性政策,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对失业者和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 提高他们的就业素质, 为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供有利条件。

对于农村来讲, 政府应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 有序地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贫困地区的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小额贷款,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以便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要加大扶贫力度, 全面提高贫困人口致富的技能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向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对一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 实行人口迁移, 加快小城镇建设。

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安全网, 是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建立全国统一协调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效率。加强立法建设和预算、财务制度建设, 提高保障基金的使用率。

在城镇居民中, 加快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体制过渡的步伐, 国家要通过划拨专款建立和完善社会基金会, 健全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 建立失业保险基金,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以缩小贫困面, 防止新贫与返贫现象的出现。

在农村居民中, 国家要根据财政状况用财政支出来保障农民的低保救济, 同时应加快农村剩余劳力的转移, 拓宽农业内部的就业和转移渠道。只有这样, 才能在中国培育出一个以中层阶级为主的和谐社会, 从而有力地促进中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期发展。

4. 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目前, 国家的行政权力控制着大量的社会资源, 并介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 这样必然会出现各种形式的价差、利差、配额和权力垄断, 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灰色腐败”滋生的温床, 严重腐蚀社会公平。因此,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就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应发挥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职能, 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提高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和速度, 促进资源的自由合理流动。

综上所述, 中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属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解决。我们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又要冷静分析, 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深刻认识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思想内涵, 正确分析当代中国的贫富差距, 加快经济发展、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共进、运用法律等手段加强宏观调节、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就能切实防止两极分化的显现。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社会原有的分配格局发生变化, 贫富差距日益明显,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的因素, 也有历史遗留和改革开放的新增因素, 还有体制以及政策执行中的因素等等。客观而全面地总结分析中国贫富差距问题和对策, 事关全国13亿人口的切身利益和整个社会长期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收入分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当代中国

参考文献

[1]赵作斌.对“两极分化”问题的审视及其启示[J].生产力研究, 2007, (18) .

[2]王培暄.试析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状况、根源及性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6, (4) .

[3]许海军.也论社会主义公平:第23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2) .

[4]李培林.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2) .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企待加大力度 篇5

结合实际,我国已经探索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实行国际上通用的更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到目前为止,举国上下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GDP居世界第二,远远超过日本。

但是,随着GDP的提高,我国的贫富分化明显加剧,这一问题必须抓紧解决。

一、目前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状况

1、贫富分化加剧模糊了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一些人心目中已经可能变成了“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富起来就是好办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句对于部分人来说可能就变成了“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让自己先富起来就行。”

第一,“学习无用论”开始抬头。大家看一看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他们大多数是当年没有考上中专、大专、大学的“差等生”,那时他们不得已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打工,却正好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大批项目上马时期的“彩头”,很快“富”了起来的人。再回过头看一看现在四处找工作、辛苦劳动的“打工仔”:他们很多却是当初考上中专、大专、大学的“好学生”,等到他们毕业,那段赚钱的“大好时期”已经过去了。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家开始推行“不包分配”的政策,好的工作岗位本来就少,大批毕业生只好不再从事学习的冷门专业,到处寻找能多赚钱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出现“早离开校门进入社会打工的当‘老板’,读完大学晚投身社会的‘扫地板’”的怪现象。

于是“学习无用论”开始,或者已经在一部分人心目中形成。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即使学习,也出现了不正常现象:演艺行业明星收入高,资产上百万、千万、上亿的演艺明星很多,于是报考艺体类院校的人员逐年增多。而科研行业基本没有多少人愿意报考。即使报考上了这类专业,读完了这类专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从事这类行业的却很少。

第二,近年各种牵涉经济的违法犯罪率呈增高趋势。最近几年来,大官小官趁着国家、单位大发展的时机,“努力”往有利益的单位、有权力的职务“拼”,在任职期间“抓紧”滥用职权、挪用公款、买官卖官、贪污受贿搞“改革开放钱”。能力平平,但“懂事”的人,由于能“帮助”领导“办事”而得到快速提升。

科研单位编造各种理由、侵占他人科研成果,甚至拿空头科研成果骗取国家专项“科研经费”;科研人员想办法“抄论文”、“写假专著”,“努力”提升职称拿高薪的情况相继出现。

工程老板“走后门”花钱拿项目,搞伪劣工程;各地利用“传销”等欺骗手段骗钱,以高额回报为由,诱骗他人上当的问题屡禁不止。

第三,社会风气大受影响。过去,女人怕嫁错郎,现在,男人也怕结错婚,千方百计攀“高枝”,离了结,结了离,离婚率居高不下;黄赌毒案件一起又一起;医生专门开利润高的处方;宾馆餐厅让顾客吃地沟油。

打开电视,一会儿一个广告,都宣称自己的东西如何好,自己的专利成果如何过硬......但多数是虚假广告;市场上公开卖注水猪肉、缺斤少两;老鼠肉用来做串串。一件一件,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先富”起来就是好办法!

2、贫富分化加剧浪费了国家大量宝贵资源

第一,在软实力方面:其他国家想办法“挖人才”,用“奖学金”让有才能的大学生到他们的国家去读书,然后为他们服务。

而我国,留在国内的大学生、研究生由于缺乏施展自己能力的平台,看到广州、深圳、珠海这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地方的收入高,工作好找,于是就往那里跑。高素质人才的增加,促成了“富”地方更富,穷的地方继续穷。

义务制教育改革让学生轻松地把该学的书学完,老师也轻松地把该教的课程教够就算数。大量教师办补习班、搞课外辅导...... 今年教师节网上更出现了一句有意思、如歌曲般的笑话:“亲爱的老师,我把你教给我的知识都还给了你,你什么时候才能把我缴的学费还给我?”

现实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能力的竞争”,企事业单位之间是“人才的竞争”,而国与国之间更是“一个国家有多少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不仅仅是靠一个GDP数字来体现的,不仅仅是靠一个国家有多少战舰、有多少航空母舰、多少军队来体现的,最终还是要体现在一个个单位、一个个团体、一个个人的全面能力、综合素质上。一个国家绝大多数人没有经过实实在在的能力培训,仅仅为了生存而生活,也就没有实实在在的综合国力。钱多了不算有能力,硬东西有了但不会用就相当于没有。一个国家的原子弹太多,反而还要花大量的钱来保养。

第二,在硬实力方面:国家公共资源“铺张浪费”的问题大量存在。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在任期间GDP的提高,体现个人工作能力,为了“现代化”,不落后于其他已经开发出来的地区,为了自己向上一级职位“迈进”,“寸金”的土按照“银价”卖出去;不该建的建,不该修的修,不该占的地方占,好好的建筑修了又拆、拆了又修。一个个城市标志性工程建起来了,国家大量的资金也用出去了。

“要想富,先修路”,于是,大量的“高速公路”立即上马,政府财政没钱,就签合同把工程承包出去(想来还有一些回扣吧),让“先富起来”的人接过来在修的过程中就开始“赚钱”,修好了以后又赚“收费”的钱。

结果,修完后,“高速公路”上只有“先富起来”的人在上面以更高的速度发展致富,造成自己发展业务的运转时间更短,“赚”得更快。当然,也有收购山区老百姓的土特产,实现“双赢”的:低价从老百姓手中拿土特产到城市高价卖出,造成他们的“奔驰”跑得更快,山区终于开上了“拖拉机”。

公共资源也遭到破坏:一些不合规开发项目的上马,造成良好的环境遭到大量的废气、废气污染,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消失,生态开始恶化。

二、目前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根本原因

第一,在基础分配层面上,普通群众的劳动报酬与其对GDP的“实在贡献”存在着巨大差距。由于我国人口多,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造成劳动力成本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不怕招不到人,因此上层管理人员的工资高得离谱,而下层工作的人员却低得吓人,一定程度上可以拿旧社会的“剥削”两个字来形容。从两个问题就可以轻易说明这一现象:一是每年大批量南下打工的普通平民一年能挣多少钱回家?二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从事“实在劳动”的人工资是多少?

第二,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尚未建立起严密的管理制度,在大到银行利率调整、“水电气油”的借给,小到基层农村种子、育苗、卫生检疫、农产品收购等方面没有形成严格的行政管控,致使部分人群可以“打擦边球”、“钻空子”:一手拿着政府工资,一手收这样那样的“保养费”、“专项经费”,而该自己管的不管、不及时管,上层“灰色收入”多,而下层收入增幅速度跟不上。

第三,面对购房、孩子抚养、读书、全家医疗、保险等问题,政府干预、调控力度不大,没有产生明显效果。而这些正好是制约大多数“后富起来”的年轻人事业成长期的一大瓶颈,瓶颈不打破,这些年轻人就不可避免地又要陷入贫困化。

这三大方面的问题如果不抓紧时间改变,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三、解决贫富分化加剧化问题的办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互相影响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必然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GDP上来了,围绕着GDP的分配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什么地方该多用花钱,什么方向该多花钱?这些问题必须严格加以考察认证,得出科学结果。

当年,罗斯福推行“新政”之前,美国是一块贫富悬殊、经济上充满不平等的土地,后来情况得以改变,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主要是中产阶级得以形成和壮大。但这并非是随着经济成熟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国家强力介入的结果,这种政府干预,就是罗斯福推行的“新政”:一是对富人大举加税,二是支持工会力量大幅扩张,三是努力缩小薪资差距。

当时很多人说这些方法行不通:政府强制干预,经济平等化政策会使高所得者创业精神受到打击,摧毁经济前进的动力,导致企业投资崩溃,进而毁灭经济。但是,“新政”却成功地创造了美国史无前例的经济繁荣时期。

另外,在大学生、研究生找工作难、找不着工作的问题上,政府虽然“不包分配”,但学历、专业的实在价值必须充分体现出来,政府既然培养了他们,就要好好利用他们,不要让“学习无用论”继续下去。

西部大发展无疑是一个大好的政策,说明国家对西部这一块贫嵴土地的发展已经采取行动了,相信在这一行动过程中,必然为众多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大好平台。

对底层劳动力收入过低的现象,也可以大力发挥“工会”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执行相应的保障政策,切实让每个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根据个人能力素质,安排其从事工作,让其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加强制度落实,不要让不劳而得的人“钻空子”发财。

对购房、孩子抚养、读书、全家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大干预、调控力度,坚决打破这些限制年轻人事业成长的“瓶颈”,避免他们进一步贫困化,形成我们国家自己的“中产阶级”。

俄罗斯《独立报》报道称,鉴于俄罗斯巨大的收入差距,俄共议员制订了一个向月收入超过10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16万元)的富人征收收入的50%作为“爱国个人所得税”的法案。

当然,各国国情不同,但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有一点,应该让“先富起来”的人明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先富起来”的人是靠国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本国策富起来的;先富起来的地区,也主要是靠国家特区特定的经济政策富起来的。现在是他们站出来尽一尽自己“扶贫”义务的时候了。

摘要:目前,我国GDP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并不代表综合国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如果高的GDP没能改变绝大多数普通群众的生活,这反而更加明显地表明了国家贫富差距的巨大,更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广东农村贫富差距问题 篇6

关键词:贫富差距,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伴随着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这样一个问题。根据1978年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 我国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是0.16, 城乡合计, 没有超过0.31的水平, 但是目前我国分配的基尼系数是0.4577, 已经超出了世界的4.0的纪录。

1 贫富差距的原因分析

根据库斯列斯的倒U型的理论统计结果, 他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国家, 处在市场转型、工业发展初期的时候, 它的贫富差距都很快。进一步解释, 工业化以前, 贫富差距都不大, 但是市场和工业化最大的时期, 贫富差距达到最大化。但是当贫富差距达到一定的程度, 也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现在认为是3000美元的时期, 它的贫富差距就会缩小, 其真正的原因是当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初期, 因为福利、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国家的富有, 就会把财产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转移做社会福利制度, 在这种情况下, 它相对来说就会缓和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水平和收入分配水平。

贫富差距和收入分配水平的比例, 其背后的原因是和国家制度体系的完善有关系。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后期, 是中国农村改革最迅速的时期, 中国农村改革实际上是市场演进的一种改革。随之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市场经济, 20世纪90年代市场演进, 从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价格体制来看, 市场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解决了初次分配的问题。但是财产的分配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分配, 我国在市场竞争环节不完善的情况下, 第一次竞争分配的结果现象比较突出, 由其他的配套现象而完成的多次分配环节就没有完成, 所以我国的贫富差距是由于初次分配环节的问题, 有福利环节、高额累进的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

2 解决贫富差距的方法

2.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城乡差异的一条重要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三农政策。近年来,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关心和重视, 从2004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到2005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2008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再到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投资计划中, 也明确列出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民生工程的部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知道要建设和谐社会, 就是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迹象。我国是区域差距很大的国家, 贫困集中在西北、西南和少数民族的地区。在这个收入范围之内, 由于产业结构、历史、环境的原因, 多数是收入低一些的群体。但是现在, 城市多数人的收入还是比农村人的收入要高, 城乡差异很大。而要解决收入差异过大的问题, 就是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要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为一条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的渠道。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目前, 由于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 特别是农村居民的中层和中下层的人, 对政府补贴、增收和减负形成越来越强烈的要求, 而在后农业税费时代, 农村基本建设还面临着资金支持问题。所以新农村建设不止是一个远景, 它还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它要以自己村庄作为建设对象, 建立一个钱生钱的村庄机制和让人的思想一天比一天进步的机制, 农民普遍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那么政府就应该真正通过公共财政支出途径来满足农民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资本或基础条件, 搞好交通、通讯、水利、环境和其他生活设施建设, 对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2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道路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 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培育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农民。如今, 中国已经拥有了八亿农民, 如何让这一股巨大的潜在力量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需要极高的智慧与极强的实践能力。我认为从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多种形式的教育下乡, 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业不是传统的、落后的农业, 而是现代农业, 使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农业, 我们需要加大投资于乡村职业教育中, 培养一代掌握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的新型农民,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

(2) 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提高农民的收入, 一方面,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自由流转, 实现农地集约化、农业适度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实行科技兴农, 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 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从而有效提高种田农民的收入, 实行城乡一体的社会福利, 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 实行以工促农, 通过农村工业化, 吸收农村劳动力在家就业, 开发农村市场。另外, 展开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蓝图, 为城市富余资本提供新的投资走向, 吸收一大批知识和技术人才进入到农业领域实现就业, 带动农民经济收入的增长。

2.2 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贫富差距的另一渠道

农村城镇化就是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比重大, 人均耕地面积少, 农业生产力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 属于典型的乡村农业与现代城市工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人口就业的重要渠道。

2.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1) 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关键的措施。把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劳动力, 他就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 一方面供给减少, 另一方面需求增加, 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 那么留在农村的农产品的生产者收入就会增长。

(2)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是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农业发展停滞, 农民收入增长不快, 再加上各种负担, 农民的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很低。“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就导致了我国贫富差距的日益扩大,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则取决于农村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和充分就业,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国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已经明确指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村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 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增加社会净产出的必然选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会对农村、城市的总产出产生不同影响, 是双赢之策, 最终为社会带来净产出的增加, 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生产率较低的传统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产业部门转移, 这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 会增加城市的聚集效应, 促进新城市形成。同时, 可以抑制城市劳动力价格上涨, 保持我国低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

2.2.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法

(1) 农民进城打工, 见了世面, 开阔了视野, 学习了技术, 学到了市场经营的本领, 积累了一些资金, 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关系, 回到家乡创办乡镇企业, 带动家乡二三产业的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为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另外, 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社会结构, 缓解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矛盾,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 对于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 主张建设中小城镇, 主要是指县城, 因为农民来大城市代价很高, 而乡镇规模太小, 但进入县城, 代价就小多了, 首先离家近, 语言、气候、饮食习惯等问题都不要考虑, 还方便照顾家, 所以尽管赚钱少, 农民也觉得合适。这样, 让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市住下来, 成为城市人, 享受城市生活;另一方面, 要发展经济, 提高工资标准, 让农民工增收, 城市必须为他们准备好两样必需品——就业与保障, 这样使得他们有选择城市居住的可能。同时, 不忘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 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所以说,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 在高科技时代、高技术时代和高知识经济时代以后, 中国贫富差距分化的现象和国际的影响结合一起, 我国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更剧烈了, 而且贫富差距在世界总的格局的影响下, 由于企业在高科技技术下能够垄断高技术的人变少, 致使能够进入和不进入这个群体的界限就会变得很清楚, 虽然一些国家, 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做得很好, 如果不采用教育的手段, 将会形成很大的贫富差距。

从另一方面来说, 中国加入世贸以来, 就要实行贸易规则的全球化, 国企与外资、外企、独资企业的差距因为竞争的劣势, 差距也会明显拉大, 而且对弱势群体的打击会更大, 因为中国的农业操作技术水平相对来说对国际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农产品的价格甚至高于市场价格, 至使中国的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也会减弱, 这样农民的群体和其他的群体差距就会更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按照统一的国际标准, 中国的劳动、医疗保险制度有待提高, 中国在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方面还需要很长时间, 所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城镇化相结合, 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张佳, 张宏.经济危机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 2009, (4) .

上一篇:家(族)谱下一篇:颜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