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中国

2024-07-05

肥胖的中国(精选5篇)

肥胖的中国 篇1

随着现代居住条件的改善、交通的发展, 加之学习负担的加重, 学生进行户外活动、体育锻炼、走路或活动、做家务、劳动等身体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静态活动时间却在不断增加[1]。由于摄入的总能量与身体活动消耗的总能量不平衡,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日趋严重, 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应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WGOC) 颁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筛查分类标准”[2], 对1985-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进行分析, 旨在了解各省、市、自治区20 a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变化趋势, 为制定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1985, 1995, 2000和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 资料涵盖全国除西藏、台湾和重庆 (2004年建市) 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7~18岁学生, 其中海南无1985年资料 (1988年建省) 、青海无1995年资料。各省、市、自治区级样本由汉族城市男生 (城男) 、乡村男生 (乡男) 、城市女生 (城女) 、乡村女生 (乡女) 4个群体组成。每岁1组, 每个年龄组人数大致相等。

1.2 方法

利用身高、体重测量值计算体质量指数 (BMI) 。检测由各省市自治区组织检测队, 选调有体检经验医生在统一时段 (每年5-8月) , 使用同型器械、按《检测细则》技术规范完成, 现场质控达到要求[3]。统一使用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3年颁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质量指数筛查分类标准”, 计算1985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7~18岁男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及变化趋势。1985-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每年平均增长速度 (%) 的计算公式是:undefined、n1分别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年份, π2、π1分别是n2、n1年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4]) 。

2 结果

2.1 2005年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存在较大的差异。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介于4.41%~16.41%和1.67%~11.97%之间, 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介于2.74%~10.09%和0.70%~7.22%之间。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山东、辽宁、河北等省、市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 (均为国内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较高的地区) , 而贵州、青海、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海南等地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低。不同省、市、自治区男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见表1, 2。

2.2 1985-2005年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的动态变化

1985年各省、市、自治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低, 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介于0.22%~2.92%和0.01%~0.68%之间, 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介于0.48%~2.99%和0~0.61%之间。2005年与1985年相比, 各省、市、自治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基本呈迅速上升趋势;也有少数省市在部分时间内出现超重、肥胖检出率的下降;1995-2000年天津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有所下降;2000-2005年河北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有小幅下降;2000-2005年福建男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下降。1985-1995年新疆女生肥胖检出率无明显变化;1995-2000年天津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下降, 1995-2000年宁夏女生肥胖检出率有小幅下降;2000-2005年河北、上海、安徽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下降, 吉林、浙江、福建、广西女生肥胖检出率和广东、云南超重检出率有小幅下降。见表1, 2。

2.3 1985-2005年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平均增长速度动态变化

1995-2005年与1985-1995年相比, 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有所趋缓, 但是增长速度仍然大于零, 超重、肥胖的增长趋势仍存在;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大于女生;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大于超重检出率的增长速度。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在不同省市不同时间段存在较大差异:1985-1995年、1995-2005年男生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在同是大城市的北京和上海之间存在差异, 北京分别是19.86%, 10.29%, 上海分别是23.91%, 4.77%, 可见北京男生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下降较缓慢。见表3。

3 讨论

目前, 我国学生肥胖流行状况尚低于发达国家水平。2003年底美国6~19岁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检出率白人接近35%, 黑人接近40%, 拉丁裔 (尤其女青少年) 甚至接近45%。2003-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美国2~19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达17%, 女性从1999-2000年的13.8%上升到16.0%, 男性从1999-2000年的14.0%上升到18.2%[5]。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还较低, 但是增长速度更快, 将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005年我国学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各省、市、自治区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山东、辽宁、河北等省市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北京等大城市已经全面进入肥胖流行期, 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达到16.41%和11.11%, 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0.09%和5.83%。而贵州、青海、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依然较低, 超重检出率低于7%, 肥胖检出率低于3%。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总体上处于肥胖的早期流行阶段[6], 但是有地区间的不平衡性的特征。

1985-2005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基本呈迅速上升趋势。多数国家近10~15 a肥胖率增加1~2倍, 超重率增加2~3倍[7], 如澳大利亚在1985-1995年的10 a中,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增长1倍和2倍[8]。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同期发达国家的水平。本研究还发现, 1995-2005年我国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有所趋缓, 但是仍然大于零, 可见超重、肥胖的增长趋势仍存在;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大于女生;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大于超重检出率的增长速度。超重、肥胖检出率的增长速度在不同省、市、自治区的不同时间段存在较大差异。

综上所述, 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流行现状和趋势在不同省市自治区间存在差异。因此, 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区肥胖流行现状和趋势, 因地制宜, 针对重点地区 (大城市地区) 、重点人群 (小学和初中生[9]、男生) , 对学龄儿童青少年采取基于学校、家庭、社区、初级保健等多环境相结合的干预, 实施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身体运动、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 在学校教师和家长的配合下, 不仅可以保证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还可以从小培养儿童正确的饮食、运动行为习惯, 预防控制肥胖, 促进健康[10]。

参考文献

[1]张世伟, 马军, 宋逸, 等.北京亚运村及周边地区中学生日常体力活动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7) :594-595.

[2]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北京: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研讨会, 2003:1-26.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学校出版社, 2002:9-33.

[4]杨土保, 孙振球.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方积乾, 主编.卫生统计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4.

[5]OGDENCL, CARROLLMD, CURTINLR, et al.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2004.JAMA, 2006, 295 (13) :1 549-1 555.

[6]季成叶, 孙军玲, 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103-108.

[7]季成叶.全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现状和趋势.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8) :648-650.

[8]RICHARD PT, FLEGAL KM.Overweight children and adoeslcents:Description, epidemiology, and demographics.Pediatric, 1998, 101 (3) :497-504.

[9]季成叶, 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6 (2) :194-197.

[10]Van SLUIJS EM, McMINN AM, GRIFFIN SJ.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ys-tematic review of controlled trials.BMJ, 2007, 335 (7 622) :703.

口腔文化下的肥胖中国 篇2

如果说中国文化是舌尖文化,那么西方文化就是肚子文化。对西方人来说,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中国人则相信,民以食为天。孔夫子虽然说“君子食无求饱”,但他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中国人来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如果一件东西不能“吃”,那它就是没有意义的。在长期的历史中,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普遍地面临着食物短缺的困境,即使在中国,舌尖文化也仅仅只是少数人的奢侈享受,大多数人仅仅只是勉强“糊口”。

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由于生产力的提升,使食物的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第一次不再受食物短缺之苦。

实际上,我们获取食物的技能如此之高,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在发胖。在中国,5个成年人里面有一个人超重,超重儿童的比例是20年前的28倍。

在食物短缺的年代,胖子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审美,中国人叫做“富态”,美国一个胖孩子往往更可能生长在穷人家,因为他户外活动的时间太少,看电视太多。对现代人来说,他永远不会懂得饥饿的滋味,甚至失去了对食物的感动。工业体制下,人们完全可以用各种添加剂满足你的舌尖,用比以前便宜得多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填饱你的肚子。福尔马林让你可以吃到几月甚至几年前的食物,而且它们没有腐败——事实上它们永远都不会腐败。食欲越来越多的不再取决于肚子,而是取决于你的舌尖,只要你有足够好的胃口。

在中国古老的图腾中,饕餮象征着一个好胃口,而贪食却被基督教列入“七宗罪”。农业时代解体以后,食物演进为食品,工业化不仅消灭了泥土与成长,也消灭烹饪与节俭。人们不再被家庭抚养,而是被工厂和超市饲养。出售新鲜农产品的农民越来越少见到了,加工好的食品成为人们的主要营养来源。

传统的中国农民相信,吃什么最后都要变成屎,用来上地,因此讲究吃是一种浪费和罪过。舌尖的失控必将引发肚子的失控,目前全世界肥胖症患者有3亿人,颇为讽刺的是,肥胖正在成为穷人病。富人们享有全自然的有机食品、健身馆和私人医生。穷人们享受超市、快餐和电视。如果来不及做早饭,就带孩子吃油条或其他油炸食品,焦脆可口,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过剩的食物摄入与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人们堆积起最多的脂肪和热量。

中国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80%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在理性和自律的指导下,解决身体失控的问题并不困难。我们要恢复身体本能,使肌肉重新生长,这来自锻炼;同时,我们要对眼前那些色香味过分诱人的工业食品保持警惕。女人说,抓住一个男人的胃,就抓住了他的心。改变自己的舌尖才能改变自己的肚子,但前提是改变自己的头脑,而这是最难的。

美国著名人文作家房龙曾说:“人类的历史就是饥饿的动物寻找食物的历史”。对人类这样一个竞争性的物种来说,食物匮乏其实是一种生存常态。对饥饿的人类来说,工业时代的食物过剩完全是一场挑战或者灾难。人唯一的敌人就是自己,从前人类被本能(需求)推动,如今却被欲望驱使。印度精神领袖甘地曾说过一句名言:“地球上的一切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却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

在中国,无论在哪里,人们都劝你多吃一些。慷慨总被视为一种美德,但有时却是一种罪过。人们喜欢给予,更喜欢索取,但没有认识到丰盈思想比满足口腹之欲更有意义。从舌尖上的中国到肚子里的中国,中国似乎永远也走不出饮鸩止渴的口腔文化。

肥胖的中国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研究类型:选取随机对照试验, 对于是否采用分配隐藏和盲法。研究文献选取全文文献, 所选文章语种不受限制。 (2) 研究对象:年龄大于18 岁, BMI>25.0kg/m2, 并且被诊断为2 型糖尿病 (2013ESC和EASD共同推荐的诊断标准) 的病人, 对于种族及性别不受限制。并且排除病理性因素的肥胖、有精神性疾病的、嗜睡或药物滥用的患者;有重症感染、创伤以及重大手术的患者;身体情况差以及处于妊娠、哺乳期的妇女。 (3) 治疗措施: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对比常规降糖治疗。 (4) 监测指标: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不良反应等。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 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立时开始至2015 年12 月。中文检索关键词包含2 型糖尿病、肥胖、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等;英文检索词包括obesity、GLP-1 analogue、diabetes、T2DM等。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 并且手工探求纳入文献所参考的文献, 从而获取一些必要的相关文献信息。

1.3 资料提取

两位研究者互相检测所纳入研究的结果, 当对某一研究结果有分歧时, 通过深一步的讨论或参照第3 位研究者的意见以决定是否纳入该研究结果。对于某一研究所缺乏的资料通过联系通讯作者来进行补充。所提取数据包括: (1) 一般资料:文章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发表日期和文献来源; (2) 研究特征: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各组患者的基线可比性及干预措施; (3) 监测指标:通过讨论或结合第3 位研究者的意见来解决遇到的分歧问题。如果试验报告不详或资料缺乏, 通过电子邮件或打电话与作者进行联系获取。

1.4 质量评价

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估采用Jadad表进行分析, 从随机方法的选取、是否对随机分配方案隐藏、是否用盲法、盲法的方案、是否使用意向性 (ITT) 分析等5 个方面进行评估计分, 每个方面计1 分, 共5 分, 得分大于或等于3 分的文献为高质量文献, 得分小于3 分的文献为低质量文献, 要求所纳入的文献Jadad评分要大于或等于1 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 Man 5.3 统计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对于计数资料的处理采用比值比 (odds ratio, OR) 为疗效分析统计量, 而对于计量资料的处理则采用均数差 (mean difference, MD) 为疗效分析统计量, 所有的效应量均以95%CI表示。对于各纳入研究结果间是否具有异质性则采用χ2检验, 如果P>0.05 且I2<50%, 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若 (P<0.05, I2>50%) , 则考虑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然后分析异质性产生的来源, 用以确定是否可以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如果研究间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则只需对其作描述性分析。如需必要可应用敏感性分析来检验结果的稳定性。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按照所设计的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 查找到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346 篇, 阅读文献题目和去除重复的标题进行初步筛选后可获得纳入文献215 篇;阅读文献标题和摘要共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90 篇, 再经过阅读全文并按纳入标准及数据完整性进行筛选, 最终共纳入6 项RCT[4,5,6,7,8,9], 共354 例患者 (图1) 。

2.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和质量评价

本研究最终所纳入的患者皆出生和生长在中国, 共有354例患者, 患者情况均具可比性。6 个研究[4,5,6,7,8,9]均提及随机分组, 但仅有一篇[5]对其分组方法进行具体描述。6 个研究均未提及双盲。6 个研究均没有提及失访和退出 (表1) 。

注: (1) 体重指数; (2) 空腹血糖; (3) 糖化血红蛋白; (4) 总胆固醇; (5) 甘油三酯; (6) 不良反应。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体重指数

6 个研究[4,5,6,7,8,9]皆监测了用药前后患者的体重指数。各研究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96%) , 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患者体重指数减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04, 95%CI (-3.77, -0.32) , P<0.00001] (图2) 。

2.3.2 空腹血糖

5 个研究[5,6,7,8,9]监测了患者用药前后的空腹血糖。各研究间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90%)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体重指数减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75, 95%CI (-1.42, -0.07) , P<0.00001] (图3) 。

2.3.3 糖化血红蛋白

6 个研究[4,5,6,7,8,9]监测了用药前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各研究间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80%)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4, 95%CI (-0.66, 0.19) , P=0.0002] (图4) 。

2.3.4 总胆固醇

5 个研究[5,6,7,8,9]监测了患者用药前后的总胆固醇。各研究间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85%)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总胆固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9, 95%CI (-0.92, 0.34) , P=0.0001] (图5) 。

2.3.5 甘油三脂

5 个研究[5,6,7,8,9]监测了患者用药前后的总胆固醇。各研究间均存在统计学异质性 (I2=86%) , 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Meta分析结果提示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组和常规治疗组用药前后总胆固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5, 95%CI (-0.80, 0.29) , P<0.0001] (图6) 。

2.3.6 药物不良反应

6 个研究[4,5,6,7,8,9]都报道了用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厌食等症状, 多出现于治疗2 周左右, 经减少其使用量及对症治疗可以缓解。

3 讨论

近年来, 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也一直困扰着我们。随着胰升糖素样肽-1 (GLP-1) 及其类似物的发现和使用对肥胖型T2DM的治疗带来了新革命和新希望。研究表明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 (利拉鲁肽) 与人体产生的GLP-1 有97%的同源性, 其通过依赖葡萄糖浓度的方式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并且具有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 从而更好的控制高血糖。在降低血糖水平的同时也具有降低低血糖发生率的作用, 并且具有减轻体重, 改善胰岛细胞功能的作用[10,11]。本研究通过选取代表性文献进行meta分析, 初步证实了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对于治疗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与常规治疗对比治疗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在体重减轻、空腹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总胆固醇降低、甘油三酯降低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对于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治疗优于常规治疗。

本研究共纳入6 个研究, 所选6 个研究皆提到随机分组, 但其中仅有一例提到该研究随机分组所用方法, 但并没有说明是否分配隐藏。6 个研究中都未提及双盲, 没有提及失访和退出, 也没有提及是否使用意向性分析。本研究所纳入的RCT数量相对于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还是偏少, 故用此研究结果来指导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治疗, 可能会存在选择性的偏差, 代表性欠佳。因为本研究只是纳入的RCT, 未纳入描述性的研究结果, 并且所纳入的RCT来自不同时段和不同地区的试验, 随访的时间也大多不同, 以及监测的指标也可能受患者身体情况、药物的质量、医生的素质影响, 故此纳入研究间的临床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 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可通过降低血糖和降低与体重增加相关的多项指标来治疗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使其血糖降低体重下降。但是由于本研究可能存在的某些偏差或不足, 在解释和推广这一研究结论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慎重对待。笔者会一直关注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在治疗中国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进展, 同时在条件允许时会做更深入更系统的临床试验研究, 以期待胰升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治疗肥胖型2 型糖尿病的用药范围, 肥胖型2 型糖尿病提供安全可靠的药物治疗选择。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胰升血糖素样肽-1 (GLP-1) 类似物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检索1989201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治疗中国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按既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 资料处理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做Meta分析处理。结果:研究共纳入6个RCT, 各实验的基线均可比。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常规降糖治疗方案相比, 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可以使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患者的体重、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降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治疗优于常规治疗。结论: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可通过降低血糖和减轻体重来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 可以指导临床。

关键词: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肥胖,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4, 6 (7) :447-494.

[2]Yang W, Lu J, Weng J, et a1.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women in China[J].N Earl J Med, 2010, 362 (12) :1090-110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 20 (1) :S2.

[4]林东源, 叶健波, 李剑军, 等.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对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指数、腰臀比的影响[J].Internal Medicine of China, 2013, 8 (6) :606, 603.

[5]张萍, 潘天荣, 钟兴, 等.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联合胰岛素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 (11) :974-977.

[6]王锋, 陈刚, 李雪侠.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 54 (4) :44-46.

[7]牛颜丽, 吴国富, 袁靖.胰岛素治疗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的临床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2) :56-60.

[8]严率, 李娜, 顾丽萍, 等.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和门冬胰岛素30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和β细胞功能影响的比较[J].世界临床药物, 2014, 35 (11) :665-669.

[9]奚悦.胰升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对初发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疗效及微炎症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10A) :3339, 3340, 3345.

[10]Edavalath M, Ste Phens JW.GLP-1 analogue in the treatment of ty Pe 2 diabetes mellitus:clinical utility and Patient Pers Pectives[J].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10, (4) :61-68.

怎样应对中国式肥胖 篇4

【数字】 男性肥胖年龄提前至35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二三十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人体重超重,但在2005和2011年之间,体重超重人数就增加了4倍。

2012年6月,由两名英国人保罗·弗伦奇和马修·格莱博撰写的《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一书出版。书中引用了一组中国服装业提供的数据:1985年,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是63.5厘米,现在已接近76.2厘米,而40-50岁的男性平均腰围已达到82.6厘米,与1987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增加了7.9厘米;30-40岁男性的平均腰围增加了5厘米,20-30岁男性的平均腰围增加了0.1厘米。

另一组数据也同样印证了男性腰围的增长。2011年9月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与上一年相比,成年人的体型在向“粗壮”发展,男性腰围平均增长2厘米,臀围平均增长1.2厘米,胸围平均增长1.0厘米。相比于女性,男性“围度”指标不仅增长的幅度大,而且快速增幅的年龄提前。2010年男性腰围最粗的人群是35岁至59岁,比五年前提早了5岁。过去人到中年体态才开始发福出现苹果型身材,如今“啤酒肚”在男性青年人群中比比皆是。

【问题】 腰围过粗令健康全线崩盘

过去,人们喜欢称胖为“富态”,但如今,肥胖确实是“病态”,因为对于男人来说,腰粗了、肚子大了,意味着种种疾病都可能早早来袭。

首先,肥胖通常都伴随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人的体重增加了,全身需要的血流量就要增加,心脏就要更努力地工作,而心脏“加大功率”易引起心肌肥厚,肥厚到一定程度,就会加大压力引起血压增高。肥胖者体内多余的脂肪进入血管,就易导致血脂高,任其发展下去,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对于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单忠艳介绍,腹型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险性更大。国内外研究表明,脂肪主要集中在腰以上的苹果型肥胖者,要比脂肪集中在臀部和腿部的梨型肥胖者更容易得糖尿病,因腹内脂肪堆积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

此外,人胖了,还会引起鼾症和膝关节疾病。天津市人民医院鼾症诊疗中心主任刘吉祥解释,正常人的气道比较通畅,哪怕稍微堵一点儿也不会造成鼾症,但如果有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软腭松弛肥厚等情况,气道就会比别人的窄,如果再受到肥胖的影响,更窄一点儿,就会形成鼾症。鼾症俗称“打呼噜”,严重的鼾症可导致睡眠中猝死。市第三中心医院骨科主任江毅提醒肥胖人群,体重的增加和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成正比。例如,体重指数(BMI),即体重(千克)与身高(米)平方的比超过27的人,指数每增加1,患膝骨性关节炎的风险就会增加15%,而指数每减少2,风险就会降低50%。

对于男性而言,肥胖带来的更可怕的“副作用”是会削弱“男子汉气概”。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男科医生杨林提醒,脂肪大量堆積在腹部的胖人更易出现内分泌的改变,比如使雌激素的产生增加。新的研究发现,雌激素增加可诱发男人的前列腺癌和睾丸癌。

【措施】 减掉腰围没想象的那么难

其实,要改变大腹便便的面貌并没想象的那么难,有时只需要养成几个好习惯,融合到日常生活中,腰围就会不知不觉变小,疾病也会慢慢远离。

日行6千步。步行是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可的最佳运动方式之一,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部主任邢小泉呼吁,每天行走6000步,对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在内的许多疾病都能起到防治作用。说是6千步,并不是说每天都要专门去走,日常的许多活动都可折算成“千步运动量”。比如,以中等步速(4千米/小时)走10分钟即相当于完成了1千步的活动量,骑自行车4分钟也能完成1千步的运动量。因此,每天放弃一两次乘车的机会,多走走,对减掉腰围大有好处。

腹式呼吸。天津体育学院健康与运动科学系博士李庆雯提醒男士,要想快速甩掉“将军肚”,腹式呼吸法不失为最简单有效的运动方式。动作要领为:吸气时肚皮胀起,呼气时肚皮缩紧。最好养成习惯,比如平常走路和站立时,也留意用力缩紧小腹,配合腹式呼吸,开始一两天会不习惯,但几个星期下来,小腹一定会趋于平坦。

游泳和慢跑。如果有时间做运动,慢跑是简单可行的全身有氧运动之一,若能持之以恒,对减轻体重、增强体质大有裨益。慢跑以每周3-5次为宜,每次进行6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整,以身体微汗、心率为150-160次/分钟最佳。不过,膝关节不好的人更适宜游泳,可避免运动对膝关节产生刺激。

肥胖的中国 篇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越来越多的肥胖儿童。多项研究表明:肥胖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我园一直重视幼儿的健康成长,并将快乐运动作为园所发展的主要特色。游泳课程是我园的特色课程之一,已经持续开设十年之久。随着我园游泳课程的不断推进,游泳班中的肥胖儿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之一。按照《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测查,发现我园现有游泳班105名幼儿中肥胖及肥胖倾向的幼儿有16名。经过一个学期的游泳运动,多数幼儿肥胖程度得到控制和下降,但其中有5名幼儿的肥胖程度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本研究拟在我园游泳课程的实施中探究这些幼儿肥胖程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并尝试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后期制定科学、健康的“减肥”方案提供明确的思路。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调查时间:2015年1月。

调查对象:游泳班16名肥胖及肥胖倾向幼儿的教师与家长。

调查内容:(1)游泳幼儿的肥胖程度及变化情况;(2)游泳后肥胖程度上升幼儿和其他幼儿的饮食情况、运动情况、态度情况;(3)5名游泳后肥胖程度上升幼儿家长的态度。

调查方法:问卷法。

调查过程:研究者事先编写教师和家长调查问卷,教师问卷发放给幼儿所在班教师填写,家长问卷由家长填写,三天内回收问卷。研究者共发放家长和教师问卷各16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汇总后对问卷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数据统计处理:主要将5名肥胖程度上升幼儿(后文简称“5名幼儿”)的情况与其他11名肥胖程度下降或基本不变的幼儿(后文简称“其他幼儿”)的情况进行对比,计算百分数,以发现原因,寻求对策。另收集教师日常的幼儿观察记录26篇,也作为研究分析的辅助资料。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参加游泳运动肥胖幼儿的肥胖程度及变化情况

幼儿肥胖程度及变化情况表

注:表中变化情况指的是幼儿肥胖度W/H(体重身高比)的数值升降变化。

经过一学期的游泳运动,超过65%的幼儿肥胖度得到控制或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持续的游泳运动对肥胖幼儿的体重控制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但超过30%的幼儿肥胖度出现了上升,这也许表明对一些肥胖儿来讲,仅仅依靠单纯的游泳运动,不能有效控制和降低他们的肥胖程度,还需配合其他的干预手段。

5名幼儿中,有3名重度和中度肥胖幼儿,其他11名幼儿中,有10名轻度及以下的肥胖幼儿。这表明,短时间的游泳运动对不同肥胖程度的幼儿体重影响有差别,肥胖程度越低,游泳干预越有成效。

(二)参加游泳运动肥胖程度上升幼儿和其他幼儿的饮食情况比较

5名幼儿中,有80%的教师认为幼儿吃饭速度过快或过慢,有20%的家长认为幼儿吃饭速度过快。其他11名幼儿,两者均表示吃饭速度正常的幼儿比例超过了总数的50%。

在5名幼儿的吃饭速度上,教师和家长的报告有着明显差别。教师报告了更多幼儿的异常情况。究其原因可能是,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食速度的要求和认知不同。教师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将班级多数幼儿的表现作为一种正常状态,然后以此来判断幼儿进食速度的快慢。家长则更多依据自己对进食速度的认知来进行评价。由此可见,进食速度过快和过慢可能是造成幼儿体重增加的一个原因。另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和家长报告的16名幼儿喜爱的食物类型、食用零食情况以及游泳后的饮食变化情况没有明显差别。

(三)参加游泳运动肥胖程度上升幼儿和其他幼儿的运动情况比较

在园运动量方面,教师认为,5名幼儿中,20%的幼儿运动量比较大,80%的幼儿运动量一般或不大。其他幼儿中,63.64%的幼儿运动量比较大,36.36%的幼儿运动量一般。

每日离园后运动时间方面,5名幼儿中,80%的幼儿每日离园后运动0.5~1小时/天,20%的幼儿基本无运动。其他11名幼儿中,72.73%的幼儿运动1~2小时/天,18.18%的幼儿运动0.5~1小时/天,9.09%的幼儿基本无运动。

与其他幼儿相比,5名幼儿的运动量、运动持续性及离园后的运动时间均不够理想。

教师和家长在幼儿运动持续性方面的报告有明显差别,幼儿在家的运动持续性比在园要好。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园幼儿较多,集体运动时会出现轮流运动的情况,且教师不能时刻关注和指导每一位幼儿的运动,导致一些幼儿出现过多等待和偷懒等情况。而幼儿在家运动时,运动的时间和机会都比在园更大,受到成人和同伴的关注也比在园时多。

(四)参加游泳运动肥胖程度上升幼儿和其他幼儿运动态度的情况比较

相比而言,5名幼儿参与运动的态度较其他幼儿显得不够积极,且5名幼儿在园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比在家要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幼儿在家的运动选择更加自主和自由,更贴合自己的兴趣,所以热情更高。另据教师的观察记录显示,5名幼儿在参加游泳运动时有以下一些表现:胆小怕水,下水紧张,动作不标准、协调性差,练习时有“观望”、“偷懒”现象。以上对运动的消极态度,也会影响幼儿运动的有效性,进而可能成为幼儿肥胖程度上升的一个原因。

(五)5名肥胖程度上升幼儿家长的态度

1.家长参与运动的频率及态度。

5名幼儿中,40%的幼儿家长每天带幼儿参与一次运动,60%的幼儿家长每周带幼儿参与一次运动。当幼儿邀请家长参与运动时,80%的家长表示很乐意参与,20%的家长表示不愿意参与,请幼儿自己玩。

家长参与幼儿运动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家长带幼儿参与运动的频率还需进一步提高。80%以上的家长很乐意与幼儿一起参与运动,但还有少数家长不愿意接受幼儿参与运动的邀请。家长带幼儿参与运动的频率比较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家长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工作比较繁忙,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有些家长常常将孩子委托给祖辈亲人照看。家中的祖辈家长,精力不足,又担心幼儿的安全,倾向为孩子选择室内的一些安静活动。

nlc202309011711

2.家长对幼儿体重的态度及控制体重的配合情况。

5名幼儿家长中,2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体重超重,急需控制;8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体重微胖,需要注意。20%的家长意识到孩子超重,愿意积极主动完全配合教师工作;60%的家长意识到孩子超重,但由于不忍心只能做到部分配合教师工作;20%的家长表明由于家庭成员对幼儿体重的认识不统一,只有部分人能配合教师工作。

家长对幼儿的肥胖程度认识不够清晰,对教师控制幼儿体重工作的配合急待进一步提高。只有1名幼儿家长认识到幼儿超重,这与幼儿实际肥胖度的测量数据相差很大,表明家长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有80%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工作,这也许是幼儿肥胖度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调查结论

综上所述,将可能造成幼儿参加游泳运动后肥胖程度上升的原因分析如下:(1)幼儿肥胖程度高,短时间的游泳运动效果难以显现;(2)将游泳运动作为控制幼儿体重的主要手段,对幼儿总运动量和合理饮食的重视不够;(3)幼儿参与运动的态度不够积极,影响运动效果的显现;(4)教师和教练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不够丰富,对幼儿个体差异的关注度不够;(5)家长带幼儿参与运动的频率相对较低,对幼儿体重现状的认识不清楚,对教师控制幼儿体重工作的配合不够。

五、建议与对策

要尝试制定包括游泳在内的多元化、立体化、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建立幼儿园、家庭一体的预防体系。具体建议如下:

采用多种有效方式,促进幼儿形成平衡膳食、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儿童期肥胖控制的目标在于控制和保持体重,而不是一味减轻体重,儿童期肥胖的预防和控制要保持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要将各种运动锻炼有效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在饮食上针对肥胖幼儿的饮食特点,尝试多种方法,减轻肥胖幼儿对进食的迫切感,关注肥胖幼儿的进食量、进食速度、进食类型、进食顺序等。

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肥胖程度的幼儿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要结合肥胖幼儿运动、饮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每位幼儿的肥胖类型,找出阻碍幼儿体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幼儿园还要制定周密的肥胖儿管理办法,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加强监督,保证干预方案积极有效地执行。

积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善幼儿参与运动的消极态度,增强幼儿运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提高幼儿运动的质量。教师和教练在游泳和其他运动的教学中,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寻求更多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案和策略。针对肥胖幼儿体能弱易疲劳的特点,合理安排幼儿的运动量,多开展强度低、有节奏、不间断和持续时间长的有氧运动。如在游泳运动中,可以适时增加肥胖儿动作练习的次数和总体入水时间,还要创设良好的运动情境,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参加各项运动。

对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其产生自觉控制体重的内在动力。通过一些活动,让幼儿认识到肥胖的原因和危害,了解控制体重的必要性和有效方法。日常活动中,要向幼儿传递合理饮食的观念,让幼儿产生自觉选择健康食品的意识。通过认知过程,纠正肥胖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增加运动量,达到长久保持和控制体重的目的。

要加强家园配合,明确家长对幼儿体重的认识和态度,提高家长对教师控制幼儿体重工作的配合能力。教师要提醒家长提高幼儿家庭运动的频率,要防止假期体重增加过猛和反弹。开展针对家长的膳食指导活动,纠正家长喂养过程中存在的盲目喂养和过度喂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喂养的理念。幼儿园有义务向家长报告幼儿体重的真实情况,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家长的重视和配合。

上一篇:人力资源优势下一篇:陀螺测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