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相关疾病

2024-12-29

肥胖相关疾病(精选7篇)

肥胖相关疾病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超重和肥胖者增多, 肥胖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是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索, 可明显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了解丽水市乡镇干部超重和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患病情况, 我们结合2008年7—12月丽水市乡镇干部的体检资料, 对超重和肥胖及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的患病情况进

行了统计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2008年丽水市乡镇干部体检资料, 其中男性1 601人, 女性1 144人, 年龄20~89岁。

1.2 方法

用标准量具测量身高、体重。测血压人员及方法均按照国家九五攻关课题———高血压普查项目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培训, 一律采用水银柱式血压计检测。血脂、血糖测定均为空腹采静脉血, 血生化指标的测定在标准化的实验室中进行,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诊断标准

1.3.1 超重和肥胖:

评价指标采用体质指数 (BMI) , BMI=体重 (kg) /身高 (m2) 。根据2001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体质指数的诊断标准[1], BMI<24为正常, 24≤BMI<28为超重, BMI≥28为肥胖。

1.3.2 高血压:

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测量血压平均值, 收缩压≥140 mmHg (1 mmHg=0.133kPa) 和 (或) 舒张压≥90mmHg, 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者确诊为高血压患者。

1.3.3 高血脂:

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3], 总胆固醇 (TC) ≥6.22 mmol/L, 甘油三酯 (TG) ≥2.26 mmol/L, LDL-C≥4.14mmol/L。以上3种情况中出现任意1种即判定为高血脂。

1.3.4 高血糖:

按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4], 空腹血糖 (FPG) 受损:6.1mmol/L≤FPG<7.0 mmol/L, 糖尿病 (DM) :FPG≥7.0 mmol/L和 (或)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 以上两种情况统称为高血糖。

1.3.5 脂肪肝:

按体检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分析结果显示, 乡镇干部的平均BMI为23.14±3.19 kg/m2, 其中男性23.83±3.10 kg/m2, 高于女性22.18±3.06 kg/m2 (P<0.001) 。将该人群以年龄分为5个年龄组, 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不同年龄、性别乡镇干部超重和肥胖的比较情况

不同年龄组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在50~60岁人群超重率最高, 40~50岁人群肥胖率最高。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男性40~60岁人群超重率最高, 40~50岁人群肥胖率最高;女性60~70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率最高。男性超重、肥胖率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女性比较, P<0.005。

2.3 不同BMI的乡镇干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及脂肪肝的患病情况

超重和肥胖组与正常组比较,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检出率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组, 见表2。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健康体检人群日益增多, 在体检过程中反映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明显增多。在丽水市乡镇干部体检人群中, 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32.2%和6.8%, 高于2007年浙江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的浙江省成人超重率 (22.7%) 和肥胖率 (5.4%) [5], 其中男性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与男性应酬多, 饮食不规律, 摄入过多高脂肪饮食, 过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等有关, 而女性为追求美感, 控制体重意识较强, 与平衡膳食、体育锻炼以及减肥等有关。

肥胖症是一种多因素引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是心血管病、糖尿病及其他一些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6]。本次调查发现, 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肥胖患者常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促使交感神经系统亢进, 促进肾小管对钠离子的再吸收, 外周阻力增加, 导致血压上升。另一方面, 由于胰岛素抵抗, 全身肌肉组织、脂肪组织和肝脏对葡萄糖的利用与处理发生障碍, 导致血糖升高和脂质代谢紊乱[7]。临床研究证实, BMI可显著影响降压疗效。对BMI异常的干预治疗, 将有助于提高降压疗效, 改善预后, 预防心血管并发症[8]。肥胖对脂肪肝的形成影响极大, 肥胖者多合并糖耐量减低和高胰岛素血症, 促使肝脏合成大量的三酰甘油, 产生内源性高血脂和脂肪肝[9]。高脂血症既是脂肪肝的直接因素, 又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等重要的致病因素。脂肪肝将会成为高血压、冠心病等的诱因, 甚至是糖尿病及猝死的诱因[10]。有文献报道, 减重治疗可使65.7%肥胖症患者的脂肪肝得到改善[11]。说明降低体重, 加强体育锻炼, 对高血压、糖尿病和脂肪肝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 丽水市乡镇干部超重和肥胖及相关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脂肪肝患病率较高, 而且各种因素相互关联。因此, 控制超重和肥胖对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乡镇干部控制体重的意识, 倡导合理膳食, 加强体育锻炼, 保持理想体重, 从而降低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 减少由此造成的疾病负担的增加, 提高生存质量。同时, 对乡镇干部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在体检过程中宣传肥胖的危害, 早期发现有超重肥胖趋势的群体, 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干预。

关键词:超重,肥胖,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2 (23) :5-l0.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

[3]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19.

[4]杨文英.重视预防, 规范管理-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8, 24 (2) :121-122.

[5]刘立群, 俞敏, 钟节鸣, 等.浙江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 (3) :1-2.

[6]梁晓萍, 韩全水, 文锦丽, 等.超重和肥胖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及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O06, 34 (1) :41-43.

[7]唐永忠, 王萍.肥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 2008, 19 (11) :74.

[8]杨艺军, 张志寿.体重指数对高血压病病人降压疗效的影响[J].人民军医, 2005, 48 (12) :690-692.

[9]王龙珠, 姚礼明, 卢振花.青、中年人脂肪肝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6, 5 (12) :1427-1428.

[10]王谦信.542名农村教师脂肪肝患病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8, 20 (11) :25-26.

[11]朱惠娟, 史秩蘩, 胡明明, 等.减重治疗逆转超重及肥胖症患者脂肪肝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 (2) :98-102.

肥胖相关疾病 篇2

关键词:肥胖症,血压,腰—臀围比值,少年儿童

肥胖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全球范围的流行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症都呈迅速上升趋势,尤其是城市地区的儿童肥胖症形势严峻。与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改变有可能从儿童时期开始。常德市为经济增长中的小城市,为掌握常德市少年儿童肥胖的发病情况,并对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危指标进行观察,我们于2008年秋季及2009年春季对常德市城区8 616名7~17岁少年儿童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常德市区10所中、小学中7~17岁所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 616名,其中男生4 357名、女生4 259名。

1.2 测量指标

身高、体重、腰围(以肋缘与髂嵴中点为水平的周径,浅呼吸状态,测定2次,取平均值)、臀围(以臀部最突出点水平为周径,只保留内裤,测定2次,取平均值)、血压(用水银血压计,收缩压以korotkoff音为测定点,舒张压以消失音为测定点,测量前要求学生休息15min,血压偏高者,休息5min后再测定2次,取平均值)。

1.3 诊断标准

肥胖症的诊断标准:每例儿童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按照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1],判定有无超重及肥胖。血压诊断标准:

注:本文为湖南省常德市科技局科研立项项目(2006ZD37)

依据1996年美国第二届儿童血压控制专题工作组会议修订产生的新标准[2]。正常血压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同年龄、同性别及同身高儿童血压的第90百分位;临界高血压为平均收缩压和/或平均舒张压在同年龄、同性别及同身高儿童血压的第90~95百分位之间;高血压为平均收缩压和/或平均舒张压等于或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及同身高儿童的第95百分位。

1.4 质量控制

身高计与体重计测量身高体重分别精确到0.1cm和0.1kg,年龄按实足年龄计算,腰围、臀围及血压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测量,同时抽取5.0%的调查表复查检查项目。检查项目一致率要求达到95.0%以上。

1.5 资料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录入数据,经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统计方法为χ2检验。

2 结果

2.1 常德市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检出情况

采用WGOC推荐“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对此次调查的少年儿童进行超重和肥胖筛查,结果见表1。8 616名7~l7岁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5%和6.8%,其中男生总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51.904、34.909,均P<0.01)。除7岁女生肥胖率高于男生外,各年龄段男生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女生,且男女生超重率在7岁、9~1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肥胖率在8~10岁、l5~16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在8~10岁、女生在7~l4岁年龄段肥胖检出率较高。

2.2 血压检出情况

对少年儿童进行血压测定,按照身高百分位对收缩压及舒张压进行修正后,结果总体高血压患病率为3.6%。对获得血压值的男女儿童按照BMI界值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分别按男女儿童血压值进行比较,经χ2检验,肥胖组及超重组男女儿童的收缩压及舒张压高于90百分位及95百分位者均多于正常体重组,χ2值分别为404.535、618.486,115.912、131.641,P<0.005(见表2、表3)。

2.3 腰—臀围比值

由于目前国内尚无儿童各年龄组腰—臀围比值的正常值,参照成人男性腰—臀围比值高于1.0、女性高于0.85时,心脑血管并发症危险性急剧增加这一界定值[3],肥胖男生中有10.9%比值>1.0,肥胖女生中有75.0%比值>0.85。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少年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5%、6.8%,其中男生分别为15.0%和8.4%,女生分别为9.9%和5.2%。男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2000年我国中部和西南地区7~18岁城市男女儿童的超重检出率(分别为6.01%~11.59%和4.06%~4.96%)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92%~3.8l%和0.90%~2.76%)[4]显著增高,最高值增长了1倍左右,可能与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改善,但又缺乏相应的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科学知识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因而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干预儿童肥胖和超重的增长。

本次调查还显示,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生(P<0.01),与我国其他关于少年儿童肥胖的研究结果一致[4,5],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相反,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的地域文化和喂养方式不同。男生在8~10岁、女生在7~14岁时肥胖检出率较高,与我国儿童肥胖高发年龄段(7~l2岁)[4,5]基本一致,提示此年龄段是男女生肥胖症的高发期,应重点监测和干预。

众多学者认为,成人阶段肥胖所并存的代谢综合征有可能始于儿童青少年时期。Cook等[6]的研究显示,在美国12~19岁青少年中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4.2%,其中28.7%发生于肥胖症,6.8%发生于超重儿童,0.1%发生于正常体重儿童。根据成人代谢综合征修正的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标准为:高甘油三酯水平;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空腹血糖升高;血压≥90百分位;腰围≥90百分位。血压升高是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指征之一。肥胖是影响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本组调查中,男女生高血压患病率为3.6%,处于90年代初我国大城市中小学生高血压发病率的偏高水平(2.90%~3.85%)[7]。其中,超重及肥胖少年儿童血压≥90百分位及≥95百分位者,明显多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体重少年儿童,提示超重及肥胖是引起少年儿童血压升高的因素,与肥胖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早期损害有可能从儿童时期开始。

近年来研究认为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与体脂的中心分布密切相关,腰围是反映少年儿童体脂中心分布的最强有力指标。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腰围的测量值可以作为评价儿童胰岛素抵抗的指标[8]。由于目前国内尚无少年儿童各年龄组腰围百分位值,我们选用了根据心脑血管并发症危险性急剧增加这一界定值而建立的腰—臀围比值来反映中心体脂分布情况。本组调查结果显示,肥胖男生中有10.9%腰—臀围比值>1.0,肥胖女生中有75.0%比值>0.85,女生中心性肥胖明显高于男生,与成人调查的结果一致[9]。

总之,伴随经济发展和都市化进程,少年儿童超重、肥胖增势迅猛。因此开展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教育,加强儿童肥胖防治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2]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Update on the 1987 task re-port on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 working groupreport from the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J].Pedi-atrics,1996,98(4 Pt 1):649.

[3]WHO/NUT.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besity:preventing and managingthe global epidemic[S].

[4]季成叶,孙军玲.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194~197.

[5]季成叶.我国中小学女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其社会经济差异[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06~108.

[6]Cook S,Weitzman M,Auinger P,et a1.Prevalence of a metabolic syn-drome phenotype in adolescents[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3,157:821.

[7]付秀娟.影响青少年血压偏高的因素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15(2):367.

[8]Danies S R,Khoury P R,Morrison J A.Utility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body fat distribu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Am J Epidemiol,2000,152:1179.

儿童肥胖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4年6月—2007年12月在儿童肥胖专科门诊就诊的186例肥胖儿童, 其中男121例, 女65例;年龄1岁~14岁。诊断标准参照1985年WHO推荐的以同性别身高标准体重为参数, 排除病理性肥胖后, 同身高同性别体重超过中位数20%为肥胖症, 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 30%~49%为中度肥胖, 超过50%为重度肥胖。

1.2 调查方法

根据儿童肥胖专科门诊病历调查表, 专人询问被调查儿童的父母亲, 回答有关儿童出生史、喂养史、饮食状况、运动状况、家庭状况等问题。按1996年全国统一要求测量身长、体重。

2 结果

本组肥胖儿童出生时体重为巨大儿92例, 正常体重儿81例, 低出生体重儿13例;喂养方面食欲、食量、进食速度极好、中、差的例数分别为132例、48例、6例;饮食状况中吃快餐、饮料、甜品、晚睡前吃点心经常、偶尔、从不的例数分别为144例、42例、0例;吃蔬菜水果无、一般、经常的例数分别为72例、63例、51例;每日运动时间0.5 h~2.0 h从不、偶尔、经常的例数分别为128例、56例、2例;家庭状况中父母体态肥胖、中等、瘦的例数分别为87例、79例、20例。

3 相关因素分析

3.1 儿童肥胖的相关因素

本调查结果提示, 造成儿童肥胖是多种因素互相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肥胖儿童多表现在饮食行为异常, 食欲旺盛, 食量大, 进餐速度快, 喜吃快餐、饮料、甜品, 少吃蔬菜、水果, 而运动又少, 能量摄入超过消耗等方面。本调查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1]。在家庭生活方面, 父母对高脂肪、高热能食物的偏好会影响儿童对食物的偏好。还有, 父母养育观也是导致儿童肥胖的一个因素, 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越胖越好, 常以自己孩子胖为骄傲, 向别人炫耀, 家长间也会互相攀比;不少家长还常以食物作为奖赏, 安抚儿童;出于安全考虑, 许多家庭不得不选择让孩子放学后待在家里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替代体育活动, 减少了儿童身体锻炼的机会, 成为导致儿童肥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 本调查结果提示, 儿童肥胖与儿童出生时的体重和家庭中儿童父母的体态也有相关性。

3.2 肥胖对儿童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 肥胖儿童的平均智商低于正常体重儿童, 主要表现在操作智商水平较低, 动手能力差, 在运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差, 视觉、知觉和辨别能力不足。理由是肥胖儿童由于体型和体重的问题, 惰性较大, 在集体活动中退缩, 与外界接触机会少, 造成智力发育不如正常儿童;也有学者认为, 是重度肥胖儿童体内大量血液集中于周围组织中, 造成脑组织相对缺血、缺氧, 影响智力发育[1]。在心理行为方面, 因为肥胖儿童活动不方便, 在集体活动中常是同学们取乐的对象, 他们较少或拒绝参加集体活动, 导致抑郁、社交退缩和情绪不稳等心理行为问题。同时肥胖儿童在学校处于压抑状态, 回到家里又受到父母的怜惜和疼爱, 因而又使之缺乏抱负, 缺乏主动性, 表现为非攻击性与过分依赖。众多资料表明, 和正常儿童相比, 肥胖儿童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显, 表现出较多的焦虑情绪、悲伤、孤独、紧张、担心等行为特征[2]。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如得不到很好解决, 他们又常会以进食来求得安慰和排解。由此可见, 肥胖可导致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而心理行为问题又可以促使肥胖的进一步发展。儿童肥胖对儿童的血压、脉搏各项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重度肥胖儿童的血压、脉搏均值皆高于轻度肥胖儿童。儿童肥胖度随着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堆积而增高, 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从而引起脉搏加快、血压升高。更为严重的是, 儿童肥胖若得不到控制, 至成年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发病率要比体重正常者高。

4 干预

4.1 加强孕期保健

通过孕期保健指导孕妇合理饮食, 防止巨大儿出生。通过婴幼儿系统管理和定期体检, 辅导家长合理喂养, 及时添加辅食, 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由儿童、家长、老师共同参与以及儿保医师监督的肥胖矫治方案, 发现体重增长偏离或肥胖应及时干预。

4.2 改变儿童的饮食行为

对家长进行营养知识的教育, 且应通过政府职能利用社会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向大众宣传肥胖的危害性, 早发现、早防治肥胖, 控制饮食, 尽量不吃肥肉和甜食;改掉爱吃零食、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 多食低盐、低脂、含维生素多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粗粮、植物蛋白等;父母要指导肥胖儿童放慢进食速度, 减少摄入量, 不让其过量进食, 逐渐改变他们的饱足感, 让其饱足感减至八九分饱;对体重增长偏离和肥胖儿童及时干预, 定期监测体重和食量变化, 使儿童体重回归到正常范围。

4.3 改变家庭生活方式

父母因素对儿童肥胖产生和发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使父母对肥胖有所认知, 改变父母养育观, 科学喂养孩子, 改变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喜静恶动, 闲暇时以吃为乐的生活方式, 改变肥胖儿童静坐过久的行为。在保证睡眠同时, 改变贪睡的习惯, 鼓励肥胖儿童去户外活动, 选择跑步、踢毽、跳皮筋、爬楼梯、跳绳等有身体移动的运动方式, 以运动时脉搏达到145/min~150/min为运动强度, 每天运动20 min~30 min, 每周运动6 d。最初时间可以10 min左右, 以孩子不感到过度疲劳, 每日能坚持运动为原则, 循序渐进参加体育运动和一些能量消耗较大的娱乐活动, 增加新陈代谢, 减少脂肪在体内堆积。

4.4 心理诱导和行为疗法

肥胖对儿童最大的心理影响是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 故在治疗中首先要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改变饮食行为和运动行为中, 要不断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 在取得点滴进步后及时予以表扬与奖励, 以强化其转变的行为, 增强其自信心。在家长不断鼓励和支持下, 肥胖儿童自信心会随着体重减轻而增强。

4.5 限制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

有研究表明, 儿童看电视的时间与肥胖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看电视一方面使儿童活动量减少;另一方面大量的食物广告形成诱导, 儿童倾向于选择广告中的食品, 而水果、蔬菜的摄入减少。有人发现看电视、玩游戏1 h的儿童肥胖的危险性增加12%, 而每天1 h的运动使肥胖的危险性降低10%[3]。可见, 适时的运动和减少静坐的生活方式, 对预防儿童肥胖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正银.单纯肥胖儿童生活方式的干预[J].护理研究, 2005, 19 (11A) :1032.

[2]童梅玲.儿童肥胖的心理行为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 (11) :649.

肥胖相关疾病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 于2009年6月从北京市海淀区2所小学选择一~五年级494名7~11岁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剔除10名无血液检测指标者, 最终共获484份有效数据, 其中男生275名, 女生209名。

1.2 方法

研究对象均检测了身高、体重、腰围 (WC)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空腹血糖 (FPG) 、C-反应蛋白 (CRP) 。儿童清晨空腹 (禁食12~14 h) 到达现场后由医生先采取空腹静脉血4 mL。静坐5 min后, 由经过培训的医生测试其身高、体重、腰围、血压。身体测量均遵循《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与调研检测细则》进行[4]。血液于室温下凝固离心后, 采用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C, TG, LDL-C, HDL-C, FPG和CRP, 试剂盒均来自日本积水医疗株式会社, TC, TG采用酶法, LDL-C、HDL-C采用直接法, FPG采用己糖激酶法, CRP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

1.3 各指标界值点的判定与分组说明

超重、肥胖判定标准依照《中国学龄期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标准》[5];血压依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与调研城市学生第95百分位数分组, 舒张压、收缩压中有1项或2项过高者即为血压过高;结合国内学者相关研究, 将CRP水平小于等于0.68 mg/L者作为机体系统性炎症低水平组, 将大于0.68 mg/L 者作为高水平组[6,7,8];TC和LDL-C 参考美国国家胆固醇计划 (NCEP) 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血脂谱水平异常判断标准[9], 即取TC≥5.17mmol/L, LDL-C≥3.36 mmol/L为过高;TG, HDL-C参考Ferranti等推荐的标准[10], 即TG≥1.1 mmol/L, HDL-C<1.3 mmol/L者为异常; TC, TG, LDL-C, HDL-C中任意1项及以上指标异常定义为血脂异常;FPG采用世界糖尿病联合会 (IDF) 的标准[11], FPG≥5.6 mmol/L为过高。

1.4 统计分析

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 进行数据双录入和检错。利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各组间根据数据具体情况, 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 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组小学生CRP水平比较

见表1, 男女学生血清CRP平均水平分别为1.34 mg/L和1.44 mg/L;总体CRP均值为1.38 mg/L, 中位数1.00 mg/L。经检验,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学生间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男、女生不同年龄间CRP水平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

2.2 不同组别男生CRP水平比较

如表2所示, 各指标按照性别以及相应标准分组后, 只有男生不同BMI分组、男生不同TG分组间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其中肥胖组CRP水平明显较正常组高;TG过高组CRP水平明显较正常组高。

2.3 各指标与CRP水平的相关性

研究显示, 对于男生而言, 血清CRP水平随着血脂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其中TC, TG, LDL-C水平与CRP水平间均呈正相关 (P值均<0.05) ;此外, 腰围与CRP水平呈正相关。对于女生而言, CRP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3。

2.4 影响学生CRP水平的多因素分析

以0.68 mg/L作为标准把CRP分成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 将年龄、BMI分组、TC、TG、HDL-C、LDL-C、FPG、腰围 (WC) 和血压指标 (DBP分组、SBP分组) 作为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并以基于LR (偏最大似然估计) 的后退法进行变量筛选。结果显示, 对于男生, 随着腰围、血清HDL-C和LDL-C水平的增加, 机体CRP的水平逐渐增加;而对于女生, CRP水平随着年龄、舒张压、血清TG和HDL-C的增加而升高, 见表4。

注:*P<0.05, **P<0.01。

3 讨论

由于增大的脂肪组织分泌过多的炎症因子, 使肥胖者实际上处于一种慢性低浓度的炎症状态[12], 不同于一般感染所造成的经典型炎症, 肥胖所致炎症的主要控制器官是脂肪组织[3], 并以血清炎症因子和CRP表达增加、白细胞数量增多及其活性增强为特点[13]。CRP是指示低浓度炎症较强的一个生物标记物[14], 常用来评价体内的炎症水平[12,14,15], 美国国家健康营养调查 (NHANES) 认为具有高水平CRP和白细胞计数的超重儿童正处于全身低度炎症状态[12]。

根据对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显示, 即使极幼龄的肥胖儿童体内亦存在着慢性炎症[3]。许多报道显示, CRP、IL-6、TNF-α等炎症因子在肥胖成人和儿童青少年都较正常体重者高[12]。本研究亦发现, 对于男生, BMI肥胖组CRP水平明显高于BMI体重正常组, 但正常组与超重组以及正常组与肥胖组间的CRP水平不明显。

根据NHSNES和其他的研究显示, BMI是预测儿童CRP的较好指标[3], 但也有调查发现, 腰围能够更好地反映体内的炎症水平[16]。本研究发现, 尽管单因素分析时男生的腰围和BMI分组均显示与CRP水平密切相关, 但多因素分析时则只有腰围与CRP呈现出显著性关联, 提示在本研究中腰围较BMI能够更好地反映男生体内CRP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与腰围较BMI能更好地反映内脏脂肪的蓄积程度, 而导致肥胖所致炎症的主要器官是脂肪组织 (尤其是内脏脂肪组织) 有关[3]。

增大的脂肪组织一方面造成体内脂类代谢的异常, 另一方面通过释放过多的炎症因子, 与血管壁相互作用, 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发展[3,17]。本研究在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和筛选后亦发现, 男、女生血脂水平升高是血清CRP过高的危险因素, 而较高的舒张压也会增加女生CRP水平过高的风险。

多因素回归分析还显示, 男、女生CRP水平的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 女生的影响因素较男生更为“隐晦”, 需要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后才能显现出来, 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这种性别差异, 而不应将两者一概而论。

由于条件所限, 本研究并没有随机选择研究对象, 这给结论的外推带来了一定的局限。同时由于本研究只是一个横断面研究, 不具有因果推论效用, 因此本结论的解释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肥胖相关疾病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无锡市的3个行政区(崇安区、南长区、滨湖区)作为调查点,采用整群抽样法,每个区随机抽取4所小学,对抽取的小学全体非寄宿制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回合格问卷2 431份。被调查儿童既往无慢性疾病史,近1个月无呼吸系统疾病和急性传染病;同时根据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体重值分类标准[1],筛查出肥胖儿童538例(不包括超重儿童),进行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

1.2 方法

儿童睡眠状况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借鉴澳大利亚悉尼儿童医院睡眠中心临床问卷,并根据中国国情修改而成。由项目负责人对各区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对家长进行询问。凡有入睡时间超过0.5 h、睡眠打鼾、张口呼吸、憋醒、睡眠呼吸暂停、梦游或做噩梦、睡眠中肢体抽动、遗尿、清晨起床困难、近0.5 a学习成绩下降、性情急躁等。有任何1项或1项以上症状的儿童认为存在睡眠障碍相关症状。

1.3 质量控制

在各区进行现场调查前举办调查员培训班。统一调查方法,建立逐级核查制度,课题负责人对5%的问卷进行核查。肥胖儿童问卷调查由2名培训过的呼吸专业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调查问卷经过复核后,由专业人员统一录入数据,采用SAS 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检验。

2 结果

2.1 肥胖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

肥胖儿童入睡时间超过0.5 h的报告率为2.8%,睡眠打鼾为8.7%,张口呼吸为2.4%,憋醒为0.6%,睡眠呼吸暂停为0.4%,梦游或做噩梦2.0%,睡眠中肢体抽动5.0%,遗尿0.4%,清晨起床困难0.9%,近0.5 a学习成绩下降8.0%,性情急躁11.7%。

2.2 不同性别肥胖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比较

见表1。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由表1可见,男性肥胖儿童睡眠打鼾和张口呼吸报告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值均<0.05),其他症状报告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比较

肥胖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为39.3%,而正常儿童睡眠障碍报告率为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良好的睡眠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对于儿童健康有重要意义。目前,儿童睡眠相关症状对其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国外资料显示,有20%~25%的儿童存在各种类型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症状[2]。有研究表明,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重要高危因素[3]。新加坡的一份肥胖儿童调查资料显示,OSAS的患病率为5.7%,中度以上肥胖儿童患病率为13.3%,远远高于体重正常儿童患病率(0.7%)[4]。

研究显示,无锡市肥胖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发生率为39.3%,高于国外报道的20%~25%,也高于陈灏健等[5]报道的无锡市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发生率(25.5%),说明肥胖是儿童睡眠相关症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无锡市男性肥胖儿童打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男童肥胖程度高于女童有关。

另有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差是造成儿童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6],更重要的是肥胖和睡眠障碍可以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肥胖儿童睡眠障碍应得到家长及社会进一步的关注,以便采取相应干预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摘要:目的了解无锡市712岁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为相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无锡市712岁健康儿童1 893名和肥胖儿童538名,分别对其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无锡市538例712岁肥胖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9.9%,其中入睡时间超过0.5 h的报告率为7.3%,睡眠打鼾为10.9%,张口呼吸为5.8%,憋醒为0.5%,睡眠呼吸暂停为0.2%,梦游或做噩梦为2.1%,睡眠中肢体抽动为11.8%,遗尿为0.2%,清晨起床困难为0.9%,近0.5 a学习成绩下降的为17.2%,性情急躁的为20.3%;不同症状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结论无锡市肥胖儿童睡眠障碍相关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儿童。

关键词:睡眠障碍,体征和症状,肥胖症,对比研究,儿童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5.

[2]MINDL JA,OWENS JA,CARSKADON MA.Developmental featuresof sleep.Child Adolesc Psychistr chin N Am,1998,8(4):695-725.

[3]VGONTZAS AN,BIXLEN EO,CHROUSOS GP.Metabolic disturb-ances in obesity versus sleep apnea:the importance of visceral obesityand insulin resistance.J Intern Med,2003,254(1):32-44.

[4]CHAY OM,GOHA,ABISHEGANADED J,et al.Obstructive sleepapnea syndrome in obese Singapore Children.Pediatr Pulmol,2000,29:284-290.

[5]陈灏健,诸澎伟,谢娟娟.无锡市3~12岁儿童睡眠时间与睡眠障碍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89-490.

肥胖与慢性牙周炎相关性临床研究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 1研究对象

以2012-03 ~ 2013-03进行全面健康体检的漯河市市直企事业单位职工为研究范围,体检总数为5 217人,将符合条件的2 136人作为研究对象,该人群年龄为28 ~ 60岁,平均( 40. 3±4. 6) 岁。研究对象的剔除标准[2]: 1近3个月内接受过牙周治疗者; 2近3个月内使用过或正在使用抗生素者; 3吸烟者; 4糖尿病患者; 5怀孕女性; 6全口牙数少于16颗者。

1. 2 研究方法

首先征得研究对象本人同意并履行告知义务,之后进行横断面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1根据已测得的身高、体重值,计算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 ,评判全身肥胖状况; 2牙周状况检查: 将全口牙列按四分法分区,随机选择上、下颌相对侧分区( 即1、3区或2、4区) 作为检查牙位区,对每个牙位的6个位点( 即颊、舌侧的近中、中央、远中位点) 进行检查。第三磨牙、残根不作为检查牙位。检测记录的牙周临床指标为牙龈指数( gingival index,GI) 、牙周袋探诊深度( pro-bing depth,PD) 、附着丧失 ( attachment loss,AL) 。所有口腔检查操作由经过统一规范培训的临床医师完成,对实施检查人员的检查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Kappa = 0. 88) 。

1. 3 诊断标准

1. 3. 1肥胖诊断用BMI值来衡量研究对象的肥胖状况。BMI = 体重( kg) /身高2( m2) 。判定标准为: 1BMI在19 ~ 24之间为体重正常; 2BMI≥24为超重;3BMI > 28为肥胖[3]。

1. 3. 2慢性牙周炎的诊断诊断标准[4]: 1轻度: 牙周袋≤4 mm,附着丧失1 ~ 2 mm,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 /3,牙松动不明显; 2中度: 牙周袋≤6 mm,附着丧失3 ~ 5 mm,牙槽骨水平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 /3,但不超过1 /2,牙轻度松动,多根牙有轻度根分叉病变; 3重度: 牙周袋 > 6 mm,附着丧失 > 5 mm,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 /2,根分叉病变明显,牙多有松动。

1. 4 统计学方法

以原始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 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肥胖与慢性牙周炎及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水准α = 0. 05。

2 结 果

2. 1 研究人群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总人数2 136人,其中,男性人群1 091人,女性人群1 045人。男性体重正常者占33. 38% ,超重者占35. 42% ,肥胖者占31. 20% ; 女性体重正常者占27. 82% ,超重者占38. 67% ,肥胖者占33. 51% 。慢性牙周炎患病率为59. 36% ,其中,男性52. 36% ,女性62. 92% 。

2. 2 BMI 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

结果显示,所有调查对象BMI与慢性牙周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表1) 。不同性别人群BMI与具体牙周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男性人群BMI与GI、PD无相关性,但与AL呈正相关,女性人群BMI与GI、PD、AL呈显著正相关( 表2) 。

3 讨 论

肥胖是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与脂质代谢、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密切相关[5,6]。近年的研究表明肥胖与牙周炎具有明显相关性[1]。. 肥胖是仅次于吸烟的牙周炎的第二大危险因素[7]。本研究结果显示,BMI与慢性牙周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但对调查人群进行分组研究发现,男性人群BMI与GI、PD无相关性,但与AL呈正相关,女性人群BMI与GI、PD、AL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男性超重和肥胖与牙周病相关,主要影响其牙周临床附着丧失水平[8]; 女性超重及肥胖对牙周炎症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其牙龈炎症、牙周袋深度和附着丧失程度较体重正常者严重; BMI的变化与牙周炎的进展关系显著,对女性的危害高于男性。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9,10]。肥胖与牙周炎相关的机制目前还未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脂肪组织来源的细胞因子和激素可能起主要作用。肥胖是指体内脂肪组织的过多堆积,而研究证实,在脂肪组织中有肿瘤坏死因子-α (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IL-6的表达,在肥胖者中显示TNF-α和IL-6的水平升高,因而有人认为肥胖是一种慢性炎症或是一种前炎性状态,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状态及脂肪组织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可增加机体对菌斑积聚表现出的炎症反应[11]。这就揭示了肥胖与牙周炎的相关性,牙周炎是侵犯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破坏性疾病,TNF-α、IL-6则是很强的骨吸收刺激剂,它们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而肥胖可通过使IL-6、TNF-α血清含量增加来加重这种炎症破坏。另一方面,已知肥胖常伴胰岛素抵抗 ( insulin resistance,IR) ,IR时常伴慢性炎症反应。研究发现,TNF-α和IL-6可诱导细胞因子信号传递抑制因子的表达,从而影响胰岛素的代谢,使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大大降低,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显著下降而致IR[12]。IR使前体脂肪细胞转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障碍而处于吞噬细胞样状态并促进单核细胞的浸润分化,而其分泌的炎性因子激发脂肪细胞分泌炎性因子,使IR进一步加重而形成恶性循环致肥胖的炎性状态[3]。

本研究表明,肥胖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程度和病情进展可能存在相关性,女性肥胖对牙周炎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本研究男性和女性人群BMI与牙周临床指标之间分别显示不同的相关性,除与文献报道观点一致外,还可能存在以下影响因素: 男性以BMI作为衡量全身肥胖的指标,可能会受到肌肉数量和骨骼重量的影响,也就是说男性体质指数高不一定代表就是肥胖,而女性以BMI衡量肥胖确是一个可靠的指标。王岩等[13]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肥胖因素对牙周炎患病的影响存在差异,本研究未进行年龄分组,对此还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肥胖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纳入2 136例受试者,男1 091例,女1 045例。计算体重指数(BMI);将全口牙列按四分法分区,随机选择上、下颌相对侧分区作为检查牙位区,对每个牙位的6个位点进行牙周检查,记录牙龈指数(GI)、牙周袋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判定牙周炎程度,采用Spearman分析肥胖与慢性牙周炎及牙周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BMI与慢性牙周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男性人群BMI与GI、PD无相关性,但与AL呈正相关,女性人群BMI与GI、PD、AL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肥胖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可能存在相关性,女性肥胖对牙周炎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

肥胖相关疾病 篇7

关键词:营养过剩性肥胖,儿童,高血压,体重指数

目前国内的儿童的营养过剩性肥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1]。由于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会导致一系列的代谢性疾病, 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目前肥胖已被公认为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因此为具体分析血压与体重指数 (BMI) 的相关性, 现将本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儿童保健及儿科门诊就诊儿童290例, 其中男186例, 女104例, 平均年龄 (8.5±3.2) 岁, 入选依据为:①中国学生超重肥胖体重指数值筛查标准 (由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 [3]。②儿童高血压病标准为美国CDC推荐的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 共98例;超重组, 共95例;正常组, 共97例。3组在性别、年龄、内科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调查内容

记录儿童各项体质指标, 营养状况指标以BMI表示, 血压情况用SBP和DBP表示。体重指数 (BMI) 测算公式为体重 (kg) /身高 (m) 2。体重、身高、SBP和DBP等指标检测按照《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要求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的相关分析, 研究对象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并按BMI进行分层。并进行χ2检验、Person偏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2结果

2.1 不同体重的血压分布状况

结果显示正常组的SBP、DBP水平均低于肥胖组与超重组 (P<0.05) ;随年龄增长, 儿童的SBP与DBP渐高 (P<0.05) ;随BMI值升高, DBP、SBP也升高 (P<0.05) 。年龄因素控制后, 不同性别的DBP、SBP无差异, 无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BMI与SBP和DBP的相关性分析

BMI与SBP和DBP均呈独立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2574和0.2319 (P<0.05) 。在将年龄影响排除后, 行偏相关分析, 显示SBP和DBP与BMI间仍为独立的正相关, 偏相关系数 (r) 分别为0.2286和0.2017 (P<0.05) 。

2.3 三组间血压的比较

3组的SBP和DBP依次升高, 组间存在差异 (P<0.05) ;3组的SBP超标率和DBP超标率也依次升高, 组间存在差异 (P<0.05) (见表1) 。

2.4 正常与高血压儿童的BMI比较

高血压儿童的BMI值显著高于正常组, t=2.278, P=0.025, 表明BMI增加与SBP和DBP升高相关。

2.5 SBP和DBP值与BMI相关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果显示SBP与年龄、BMI值的OR值为1.098和2.786, 各自的95%CI范围为0.938~1.174、2.366~3.219;DBP与年龄、BMI值的OR值为1.006和2.713, 各自的95%CI范围为0.825~1.216、2.432~2.986。显示年龄和BMI值对SBP和DBP有正相关性 (P<0.01) 。在排除年龄因素后, BMI值每升高一个分类, 高血压发生率的RR值增加2.09倍, 其RR的95%CI为2.16~2.73。

3讨论

目前国内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发生率的逐年增加, 导致儿童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关系[2]。儿童的营养过剩性肥能使得儿童的SBP和DBP值升高, 同时也能诱导出现高血糖、高LDL血症或低HDL血症等危险因素。同时临床目前关注与儿童的腹围的数值, 因为研究证实腹围可以预测多种疾病的发生趋势, 研究认为有效预防肥胖可以减少儿童成长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4]。目前临床上对于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的分类大多选用WGOC的体重分类界值, 并且按照BMI值分为肥胖、超重及正常。为分析BMI值对于预测儿童高血压的发生的临床价值, 采取现况调查研究方法, 对BMI值与SBP和DBP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本结果显示, 营养过剩性肥胖儿童的SBP与DBP均值都显著高于正常体重者。肥胖组儿童SBP与DBP超标率最高, 超重组次之, 体重正常组儿童高血压比例最低。而高血压的儿童BMI值都明显较血压正常儿童高。在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查发现, 年龄与BMI值对SBP与DBP的相关性大, 且BMI值独立于年龄因素。研究同时也发现BMI值与儿童的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 因此儿童营养过剩性肥胖是儿童血压偏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黄靖, 李小平, 罗桂芝.2000年中国30个省市6-18岁城市汉族男性体质指数与血压的关系.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4, 12 (3) :133-135.

[2]王文绢, 王克安, 陈春明, 等.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2) :109-112.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 (2) :95-102.

上一篇:粮食水分检测下一篇:拆迁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