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运动减肥

2024-10-16

肥胖与运动减肥(精选12篇)

肥胖与运动减肥 篇1

一、肥胖症

肥胖症是在环境因素作用下,引起体脂调控神经网络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被称之为“代谢综合征”,常伴随着II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合并存在,并成为其重要致病因素。单纯性肥胖占到肥胖症的95%以上,主要是内分泌的失调导致代谢疾病的发生。目前科学研究关于引起肥胖症的产生有下面几种学说,主要是高胰岛素学说、脂肪细胞增殖学说、嗜食学说、运动量不足学说、褐色细胞功能不全学说等。现今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肌纤维类型对肥胖症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肥胖症带的危害包括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三高”的产生极大的增加相应疾病的综合发病率。心理方面: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外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人对自己的好感程度,然而,外表形象的不佳直接影响着身心健康的发展,臃肿的体型给人带来自卑感,也会成为他人娱乐的对象给自己内心带来抑郁和身心障碍。这也是全世界都在攻克“肥胖症”这一社会难题的关键所在。

二、运动减肥方法

现今社会上流行的减肥方法各种各样,但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导致身体内环境稳态失衡、效果不佳、反弹性极高、还存在生命危险的因素等等,而运动减肥是通过科学健康的运动练习,它以其安全系数高、有效性显著的优点越来越受得到社会的认可。目前运动减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过运动改变肥胖基因蛋白表达、胰岛素抵抗作用、高胰岛素血症,此外,运动可以通过调节内环境的稳态,使身体的体脂率降到正常水平内,保证身体的各种物质的占有率分配合理,促使身材比例均衡。

1、运动减肥的理论研究

运动与减肥的生理原理:有氧运动的方式下人体内的脂肪酸酶在运动的条件下可以加速脂肪的水解,脂肪在有氧运动环境下导致肥胖细胞体积减小和数量减少。大量实验证明,长时间的中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身体中脂肪酶的活性,人体的心肺耐力增强,是人体的呼吸商下降的时间减短。通过运动进行减肥尽管暂时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可是运动增加了身体的免疫力和肌肉含量的增加。人体大量的能量消耗是通过运动来消耗掉的,但人体内肌肉含量的增加可以使人体在安静状态下消耗更多的能量。运动可以增加人体内儿茶酚胺分泌量的增加,而儿茶酚胺可以刺激脂肪酶,提高脂肪酶的活性进而加速运动减肥过程中脂肪的氧化反应。另外,人体中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活性在运动中得到抑制,它可以阻碍脂肪的生成。

2、运动减肥对健康的有益影响

实验证明,成年男子每星期坚持进行锻炼3次,每次进行45~65分钟有氧健身操,每次大约消耗2300KJ的热量,女子也每个星期坚持3次,每次进行35~60每分钟,每次消耗1800KJ的热量。进行12周的训练后发现体重仅仅增加0.1±1.8kg,而不进行锻炼的组增加了2.4±7.4kg。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改善血液脂质水平和人体的有氧耐力,血脂质的提高需要通过运动耐力的方式进行改变,从而提高身体其它机能素质。

3、运动强度

运动时的运动强度的大小影响脂肪在身体中进行氧化分解的速率。根据运动的类型和方式,运动的强度维持在中小强度时所消耗的脂肪最多,进行的有氧的化学反应达到最大化,最大程度的保证运动中脂肪氧化分解的供应比例。有学者建议通过力量训练进行减肥,但是由于力量性的运动练习负荷的持续时间很低,所动用的的能量供应物质脂肪占有比例很低,所以通过力量性练习达到减肥的效果及其不佳。

4、运动持续时间

脂细胞在人体内进行有氧氧化分解1克的脂肪大约要消耗掉7千卡的热能。假设每周进行0.5千克的运动减重,则一周中大约消耗掉3500千卡的热量。进行小强度运动时,假设每分钟净能消耗为2.5千卡,则需要持续运动200分钟。如果以每周0.3kg的减肥速度,每分钟净能耗2千卡,这也需要持续运动150分钟。如果以每周0.2kg的减肥速度,每分钟净能耗2千卡,需要持续运动时间为100分钟。以上结论得出,要想通过运动减肥达到效果最大值,运动的持续时间大约需要120分钟。运动持续时间到一定值时才能将身体内的分解脂肪的脂肪酶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

5、运动项目

目前大众最喜欢的运动方式是通过长时间的、中强度的有氧运动,它可以增强人体的心肺耐力,提高全身的机能,更能很好的维持肥胖者减重的不反弹性。有氧运动中游泳运动具有其消耗热量多、损伤性小、全身肌肉群参与高的特点被称为最佳的减肥运动。游泳运动不但可以增加左心室收缩和舒张未直径,而且它还可以通过浮力,使人体在减肥过程中的肌肉线条更加具有美感,同时游泳可以很好的导出身体的热量,可以通过水把运动中产生的热量给排出掉。

6、实施原则与注意事项

肥胖者的脂肪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无论通过哪种运动方式进行减肥都需要遵循人体的基本原理。运动减肥计划分为3个过程来进行。第1过程的主要目的是将身体的各个器官适应运动所带来的不适应感;第2过程的目的是增强心肺耐力,持续的运动时间,加强肌肉的力量性。第3过程主要是进行巩固练习,达到减肥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目前应对肥胖症的科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科学研究进展,全世界都在攻克肥胖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无论是从运动减肥理论和方法的科研中,还是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等,都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肥胖带给身体的危害,使人体机能回归到健康的生活状态。

摘要:肥胖症主要是因为代谢系统的紊乱造成的。人体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时的热量,热量的剩余形成了脂肪,当人体的体脂率高于正常水平时,就造成对脂类代谢系统的破坏,随着人体防线的破坏加深,逐渐导致代谢系统的大面积紊乱。本文通过对肥胖症的产生病理、危害性和预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分析,提出更加健康科学的减肥计划和降低运动减肥产生的副作用,从而给运动减肥的人们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肥胖症,运动减肥,方法,副作用,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邹大进.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5.25(3):145—147

[2]付晓辉.儿童高胰岛素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危害[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6):402—404

[3]项莹.单纯性肥胖青少年体脂分布于血压及胰岛素抵抗[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34(2):119—128

肥胖与运动减肥 篇2

针灸减肥5大误区盘点

误区一:针灸的减重效果不如药物

在减肥方面,针灸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除了减重,还能塑身。其他减肥方式容易出现身体组织松垮的现象,针灸减肥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一点,疗程结束后体围和体重均有双重改善。

误区二:针灸不卫生,易感染

提到针灸,很多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古代神医随身携带的一把银针,其实,现代针灸所用的针都是一次性合金所制,用完即扔,不存在重复使用、交叉感染的可能。而且针灸对皮肤的创伤极小,洗澡、游泳也不成问题。

误区三:针扎得越多越好

有人认为针扎的越多,减重就越多,于是要求医生给自己多扎几针。这也是一个“想当然”的错误。针灸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选取最适宜的一些穴位,这点我们稍后还会谈到。因此,选穴的技巧和扎针的手法才是减重效果的决定因素。

误区四:方法越多越好,盲目跟风

不同的人减肥起效的时间不同,针灸减肥初始可能不会有明显的体重降低,减肥过程中也有可能出现平台期,有些人在这种情况下就失去信心,换其他减肥方法。其实频繁地变换减肥方法,或多种方法同时应用,是不科学的。采取多种途径,如针灸减肥时过度节食,或同时服用药物,可能体重会很快减轻,但减轻的主要是水分,不是脂肪,而且容易反弹。

误区五:期望快速减肥

实际上,科学的减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般要2~3 个月。只有经过一个较长的减肥过程,人体的代谢和内分泌功能才能调整到正常水平,并得以维持,也是针灸减肥不易反弹的原由所在。

二、原理篇

针灸减肥等同于抑制食欲?

据研究,针灸可通过调整下丘脑的饥饿信息,抑制饥饿感,减少摄食。另外,针灸还可能通过以下途径达到减肥目的:

①针灸治疗使体内乳酸脱氢酶活性上升,糖分解代谢加速,血糖回降至正常水平,没有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

②针灸使血中胰岛素回降,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的速度减缓,脂肪分解加速。

③针灸使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的功能增强,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强基础代谢率而加快能量代谢。

④针灸可增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和交感-肾上腺两个系统的功能,促进脂肪动员,消耗多余脂肪而实现减肥效应。

三、方案篇

首先,我们为减肥者测量身高、体重、体围等,判断其脂肪含量是怎样状况。然后,通过望闻问切,了解减肥者的体质,综合考虑选取穴位。例如,痰湿的肥胖者可以侧重于利尿、发汗,“胃火旺”的肥胖者由于饥饿感强烈,可以侧重于降胃火从而降低食欲,抑制吸收,而习惯性便秘的患者,通过刺激通便的穴位,也能达到减重效果。在治疗时,还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针、不同的手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阅读更多: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新农村有线电视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河道采砂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报告

肥胖与运动减肥 篇3

(1. 华北电力大学体育部,北京 102206;2. 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竞体中心,北京 100061)

摘 要:采用三维摄像同步测试的方法,对9名肥胖儿童和11名正常体重儿童进行平地常速行走的运动学三维分析。结果表明:1) 肥胖儿童步态周期、支撑时相百分比、双支撑时相百分比均比正常儿童长,摆动时间比正常儿童短。表明肥胖儿童行走时步态存在不稳定因素,肥胖儿童通过延长双支撑时间来增加行走的稳定性。2) 肥胖儿童的步长/身高的比值、步速/身高比值、步频均小于正常儿童,步宽比正常儿童宽。反映出肥胖儿童行走比正常儿童缓慢的特点。3) 关节角度方面,肥胖儿童的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最大伸角和屈角比正常儿童小,在额状面上的平均外展角大于正常儿童,内收角小于正常儿童。表明肥胖儿童由于多余的脂肪堆积,妨碍了髋关节的屈伸和内收幅度。4) 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步态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在一侧脚跟着地时刻,该侧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明显小于正常儿童。可以推测肥胖儿童行走时重心移动较慢。

关键词:肥胖;儿童;步态;运动学

中图分类号:G80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651-04

A Kinematic Analysis of Over Weight Children and Normal Weight Children's Walk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ZHANG Xiao瞕ong1, XIAO Dan瞕an2

(1.P.E.Department,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102206,China;2.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Beijing 100061,China)

Abstract:3睤 synchronized imaging tes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kin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9 over weight children and 11 normal weight children's normal walk.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s: 1)over weight children display longer cycle duration, stance time phase percentage and double stance time phase percentage and lower swing time than normal weight children. It implies some instability existing in over weight children's walk so they have to expand their double stance time

to improve their stability; 2)over weight children take significantly shorter ratio between stride and height, velocity and height, and stride frequency, and longer step widths than normal children. So they walk slower; 3)over weight individuals demonstrate a walking gait with significantly greater mean magnitude of hip abduction angle and less mean magnitude of hip adduction throughout the walking cycle. It may caused by accumulated fat; 4) At the moment of heel strike, over weight children display a smaller angle which between foot plane and horizontal plane, and a larger angle between opposite foot plane and horizontal plane. It

shows that their gravity center move slower.

Key words: over weight; children; walk movement; kinematic

肥胖已成为困扰全民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肥胖儿童日益增多,肥胖症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儿童步态的异常。国内外对于正常人及损伤病人行走的生物力学指标已较完善,对于肥胖儿童步态的研究国外刚刚起步,仅有Hills和Parker(1991)[1,2]及Ben McGraw等(2000)[3]的几篇论文,而在国内尚未见有对肥胖儿童步态的运动学数据的报道。本文旨在找出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行走步态运动学特征的差异,为认识肥胖对儿童步态带来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为20名10~12岁的小学生。其中肥胖儿童(BMI>23)9名,正常体重儿童11名。肥胖儿童组的身高、体重分别大于正常体重组儿童(表1)。

1.2 测试方法

采用三维摄像同步测试的方法进行拍摄。实验是在上海体育学院生物力学实验大厅进行的。一台摄像机置于运动方向的正侧方,另一台置于运动方向的斜前方,两台摄像机之间的夹角约为70°,距实验对象运动区域中心的距离约为13 m,主光轴距地面的高度0.8 m,拍摄频率为50场/s。在拍摄之前调整摄像机焦距并使之达到最清晰,然后锁定。在实验开始前,在运动区域放置长方体框架,并调整好框架的XY平面为水平面,X轴为身体额状轴(右方向为正),Y轴为身体矢状轴(运动方向为正),Z轴为垂直轴,坐标系为右手坐标系。调整好之后两摄像机拍摄三维框架30 s。用三盏碘钨灯照明。

受试者穿黑色紧身衣,在两侧的肩、肘、腕、髋、膝、踝、脚跟、趾跖关节处贴好标志点。要求受试者按平时自然行走方

式行走。在正式拍摄之前受试者先练习几次,直到符合测试要求为止。正式拍摄时,每位受试者拍摄3~4次,取最符合测试要求的一次。

1.3 数据解析

运用SIMI Motion 运动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在数据处理中,采用deleva模型,共14个环节,19个关节点(两侧的肩、肘、腕、手、髋、膝、踝、脚跟、趾跖关节及头)。本文选取了从右足跟着地开始到右足跟再次着地为止的一个步态周期进行了运动学解析。

1.4 数据统计 本文所有统计学处理均运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本文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是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步态时相

测试结果显示(表2):20名正常体重儿童和20名肥胖儿童步态的时间参数差异性显著,肥胖儿童完成一个步态周期所需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p<0.01);而且肥胖儿童显示了较长的双支撑时间以及较高的双支撑时相百分比(双支撑时相占全周期的比值)(p<0.01);肥胖儿童行走支撑时间长于正常儿童(p<0.05),支撑时相百分比(支撑时间/步态周期*100%)高于正常儿童,差异显著(p<0.01);当比较摆动时间与摆动时相百分比时,可以发现,虽然肥胖儿童行走时摆动时间比正常儿童长,但是当除以步态周期得出摆动时相百分比时,肥胖儿童却低于正常儿童(p<0.01)。

肥胖儿童行走在时间参数上表现出与正常体重儿童的差异与其过重的体重有关,多余的脂肪阻碍了运动,肥胖儿童行走时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延长了支撑时间,尤其是双支撑时间,而缩短了单支撑时间与摆动时间,可能是由于在支撑时相尤为在双支撑时相更有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

本文的结论与Hills和Parker[1]及Ben McGraw等[3]的结论是一样的,他们的实验也显示出肥胖儿童行走时一个步态周期较长,支撑时相、双支撑时相的百分比高,而摆动时相相对较短。

与戴克戎[4]的正常青年人及伍勰[5]的正常老年人的时间参数对比,儿童的时间参数与青年人和老年人不同。正常儿童支撑时相、摆动时相百分比为60.2%、39.8%,正常青年为63.6%、36.4%,而老年人为63%和37%;老年人的双支撑时相占全周期的26%,青年为27%,本实验的结果为正常儿童为20.35%,肥胖儿童为24.42%。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肥胖儿童的支撑时相百分比、双支撑时相百分比都比正常青年人和老年人低。

2.2 行走速度、步周长、步宽与步频

本文的步周长是指右脚跟相邻两次着地间的距离,包括两个单步长。测试结果:由表3可以看出,虽然肥胖儿童的步周长略比正常儿童长,差异不显著,但是当用步周长除以身高,以消除身高对步长的影响时,肥胖儿童的步周长/身高的比值却显著低于正常儿童(p<0.01)。本实验中肥胖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49 m,正常儿童为1.42 m,两组身高差异性显著(p<0.05),肥胖儿童步周长略比正常儿童长是由于身高高于正常儿童的缘故。本实验的结果与Hills和Parker的测试结果相类似,他们的数据显示肥胖儿童比正常儿童的步周长要长,而且差异显著,Hills和Parker测试的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步周长分别为1.24 m、1.18 m,本文的测试结果为1.37 m和1.34 m,肥胖儿童步周长/身高的比值也显著低于正常儿童。戴克戎的实验表明步长与身高有关,所以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步周长的变化,要用步周长除以身高这个无量纲来反映步幅的大小。

肥胖儿童的步频低于正常儿童(p<0.01),分别为61.2复步和65.5复步/s,即122.4步和131.0步/s,与Hills和Parker的测试结果相一致,他们的结果为肥胖儿童125步/s,正常儿童133步/s。

本实验中实验对象以自然速度行走,测试结果显示肥胖儿童的平均步速是1.33 m/s,正常儿童为1.54 m/s,两组差异显著(p<0.01),说明肥胖儿童行走速度缓慢。步速/身高旨在消除身高对速度的影响,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相对速度分别为0.90和1.09,与Hills和Parker[1,2]的测试结果几乎完全吻合,他们的结果为0.90和1.03。Hills和Parker的测试的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常速行走的步速分别为1.29和1.43 m/s,比本文实验对象的步行速度低。Hills和Parker的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身高分别是1.44 m和1.31 m,平均年龄为10.5岁,本次实验对象平均年龄是11.2岁,他们的实验对象的身高比本实验对象矮。但是当消除身高对步速的影响时,本文的步速/身高与Hills和Parker的测试结果惊人地相似,说明用步速/身高这个无量纲更能准确的反映不同实验对象间行走速度的差异。

从测试结果来看,肥胖儿童的步宽明显宽于正常儿童(p<0.01),分别为12.44 cm和7.46 cm。Panagiotis Spyropoulos等[6]测试了肥胖成年人和正常成年人的步宽,肥胖成年人的步宽(0.16 m)几乎是正常成年人(0.08 m)的两倍。

2.3 关节角度的变化

对于角度随时间变化的分析,国内外通常是分析某些特征时刻的角度和到达某些特征角度的时刻。特征时刻一般为步态周期中的各个分期点:HS(脚跟着地时刻)、OTO(对侧脚尖离地时刻)、MS(着地中期足放平时刻)、OHS(对侧脚跟着地时刻)及TO(脚尖离地时刻),和支撑时相、摆动时相的极值,分析这些特征时刻时角度的大小;特征角度时刻是指角度为0°、角度达到极值的时刻。本文中对髋、膝关节角度随时间变化的分析,是将上述一些角度指标和时间指标的综合。

矢状面内髋、膝角的定义,在矢状面内,躯干纵轴线和髋与膝关节活动中心的连线的夹角为矢状面上的髋角;髋、膝关节活动中心的连线与膝、踝关节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定义为矢状面上的膝角。两关节均以直立位(髋伸直、膝伸直)时作为0°位,屈曲方向(身体垂直轴前方的角度)为正,伸直方向(身体垂直轴后方的角度)为负。本文中髋关节在额状面上的角度为髋、膝关节中心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规定外展为正值,内收为负值。

2.3.1 髋关节角度在矢状面上的变化

矢状面内髋角定义为在矢状面内,髋与膝关节活动中心的连线与躯干纵轴线的夹角为矢状面上的髋角,直立位(髋伸直)时作为0°位,屈曲方向(身体垂直轴前方的角度)为正,伸直方向(身体垂直轴后方的角度)为负。

如图1所示,在步态周期的0%处,即足跟着地时,髋关节处于屈曲位,该时刻髋角屈曲出现峰值,肥胖儿童的该时刻的髋角小于正常儿童,随后因身体逐渐前移而屈曲度减小至周期的(34.48±4.42)%,躯干越过支撑腿,髋关节由屈曲转为伸展,在步态周期的(53.43±4.31)%时,髋关节达最大伸展,随着对侧脚跟的着地之后,支撑腿可髋关节角逐渐减小;进入摆动相后,随着肢体的前摆,平均在周期的(64.87±4.12)%,髋关节又从伸展转为屈曲,且不断增加,准备摆动,在周期的(89.82±3.10)%处,下肢前摆至最大屈曲度,然后屈曲度减小,准备足跟落地。

结果显示(表4):肥胖儿童的髋关节两个最大屈曲角度和最大伸展角度均比正常儿童小(p<0.05),即肥胖儿童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活动范围小于正常儿童。脚跟着地时刻,肥胖儿童为(20.06±2.13)°,正常儿童为(22.67±2.33)°,摆动时相中的最大屈角肥胖儿童为(25.43±2.78)°,正常儿童是(22.60±2.28)°;在摆动时相中伸的最大角度,肥胖儿童为(-8.47±3.39)°,正常儿童为(-12.59±3.42)°,两组差异显著(p<0.05),肥胖儿童伸的最大伸展角度小于正常儿童。

肥胖儿童髋关节屈伸角度的差异,可能与肥胖儿童多余的体重有关,这也与前面的结果,肥胖儿童步长/身高的比值小于正常儿童相一致。肥胖儿童迈出的步子相对于他们的身高而言较短,从而髋角在两个最大屈曲位和最大伸展位显示出比正常儿童小的特征。

2.3.2 髋关节在额状面上的变化

本文中髋关节在额状面上的角度为髋、膝关节中心连线与矢状面的夹角,规定外展为正值,内收为负值。行走时内收-外展-时间的曲线图(图2)显示,在步态周期的髋关节在脚跟着地时刻为外展,随后随着重心向支撑腿的转移,外展角度出现峰值之后,逐渐转为内收,在摆动期出现内收的峰值,其后又转为外展。

肥胖儿童在整个步态周期中显示出平均外展角大于正常儿童,而平均内收角度小于正常儿童,差异显著(p<0.01)。将两组实验对象步态周期几个转折点时的角度进行对比,外展为正、内收为负(表5)。

肥胖儿童在整个步态周期中显示出平均外展角大于正常儿童,而平均内收角度小于正常儿童,差异显著(p<0.01)。将两组实验对象步态周期几个转折点时的角度进行对比,外展为正、内收为负(表5)。

肥胖儿童显示出与正常儿童不同的内收外展角度,可能是由于他们大腿比较粗,有过多脂肪堆积,为了便于保持身体平衡,使得整个步态过程中,髋关节外展角度较大,而内收角度较小。这也与前面得出的肥胖儿童的步宽比正常儿童宽的结论相一致。

2.3.3 矢状面上膝关节的变化

矢状面内膝角定义为在矢状面内髋、膝关节活动中心的连线与膝、踝关节中心的连线的夹角定义为矢状面上的膝角。以直立位(膝伸直)时作为0°位,屈曲方向(身体垂直轴前方的角度)为正,伸直方向(身体垂直轴后方的角度)为负。

膝关节屈曲活动较复杂,在每一步态中有两个屈曲波和两个伸展波。由图3可见膝始终没有完全伸直,这有利于振荡的吸收。在脚跟着地和身体越过正中线时刻膝关节接近完全伸直,在足跟着地后出现短暂的轻度屈曲,在摆动相膝关节出现屈曲峰值,平均为(56.38±5.59)°。

将步态周期几个转折点时刻的膝关节角度进行对比(表6),发现两组差异不显著。说明肥胖儿童膝关节屈伸的变化与正常儿童相类似。故将两组数据合并,做一条曲线的示意图。

2.3.4 脚跟着地时刻脚掌面与地面的夹角(足落地角)

本文研究了右脚跟着地时刻,右脚掌面与地面的夹角α(图4),左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我们暂称为足落地角,这是在处理本实验数据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有意义而前人未曾研究过的参数。

结果发现:在右脚跟着地时刻,肥胖儿童右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明显小于正常儿童(p<0.01),左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则两组差异不显著(表7)。

足落地角的大小与行走的稳定性有关,该角大小影响足跟与地面的摩擦力,该角小,需要摩擦力小,容易稳定,该角大,需要摩擦力大,不易稳定。右脚跟着地时刻,肥胖儿童比正常儿童足落地角α角小,说明肥胖儿童行走存在不稳定因素,足落地角比正常儿童小,有利于肥胖儿童保持身体平衡。由于本文实验对象较少,对脚跟着地时刻,两脚掌面与水平面夹角参数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论证。

3 结 论

1) 在步态时相上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步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肥胖儿童步态周期、支撑时相百分比、双支撑时相百分比均比正常儿童长,摆动时间比正常儿童短。表明肥胖儿童行走时步态存在不稳定因素,肥胖儿童通过延长双支撑时间来增加行走的稳定性。

2) 肥胖儿童的步长/身高的比值、步速/身高比值、步频均小于正常儿童,步宽比正常儿童宽。反映出肥胖儿童行走比正常儿童缓慢的特点。

3) 关节角度方面,肥胖儿童的髋关节在矢状面上的最大伸角和屈角比正常儿童小,在额状面上的平均外展角大于正常儿童,内收角小于正常儿童。表明肥胖儿童由于多余的脂肪堆积,妨碍了髋关节的屈伸和内收幅度。

4) 肥胖儿童与正常儿童步态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在一侧脚跟着地时刻,该侧脚掌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明显小于正常儿童。表明肥胖儿童通过减小足落地角的大小以增加走路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Hill, A.p., & Parker, A.w.Gait characteristics of obese children[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1991,72:403-407.

[2] Hill, A.p., & Parker, A.w.Locomotor's characteristics of obese children[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1991,18:29-34.

[3] McGraw,-B, McClenaghan,-B-A, et al.Gait and postural stability in obese and nonobese prepubertal boys[J].Arch-Phys-Med-Rehabil,2000,81(4):484-9.

[4] 戴克戎,等.平地常速行走时的步态观察[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1982,11(1):15-21.

[5] 伍勰,等.健康老年人常速行走的步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5):52-55.

[6] Spyropoulos,-P;Pisciotta,-J-C;Pavlou,-K-N;Cairns,-M-A;Simon,-S-R,Biomechanical gait analysis in obese men[J].Arch-Phys-Med-Rehabil,1991,72(13):1065-70.

[7] Messier,-S-P, et al.Severe obesity: effects on foot mechanics during walking[J].Foot-Ankle-Int,1994,15(1):29-34.

[8] Katch,-V, Becque, -M-D, et al.Oxygen uptake and energy output during walking of obese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J]. Am-J-Clin-Nutr,1988,47(1):26-32.

[9] Mann,R.A.,Hagy,J.Biomechanics of walking, running and spring[J].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980,8(5):345-350.

肥胖症与运动减肥效果的影响因素 篇4

随着当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大量人群患肥胖症的也随之升高,这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人体体脂脂肪率过度超标引发体内脂类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机理,病理初期对人体的破坏效果不显著,但是随着体脂率不断的升高,使代谢系统发生严重的破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引起的:第一类是脂类代谢紊乱。第二类是糖代谢的紊乱。人体代谢系统的紊乱导致更多并发症的产生。有资料显示,成年人患Ⅱ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大多是因为青少年时期的肥胖诱发的。通过对比青少年时期很成年时期的血液对比,发现样本量中50%的人在青少年期就患有高胰岛素血症。成年时期的产生肥胖主要是生活方式引起的,主要是人体三高严重超标(高甘油三质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以上因素使患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大大升高。

二、肥胖症的发病因素

1、基因遗传因素

研究证明,基因遗传是引起肥胖症的重要因素之。生物科学家通过对比试验将一组大鼠体内的肥胖基因保留,另外一组大鼠体内的肥胖基因进行摘除,进行一段时间的喂养发现大鼠体内保留肥胖基因的发生了肥胖。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父母含有肥胖症基因有大约80%患肥胖症概率的子女是由父母遗传给的,父母不含有肥胖症基因只有10%患肥胖症的概率。所以可以得到遗传因素和肥胖症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以上结果证明肥胖症的发生基因遗传是主要原因。也有一些研究表明,肌纤维类型也对肥胖症的发生有影响,慢肌纤维高的人不容易患肥胖症,相反则容易患肥胖症,人体中遗传因素的95%决定着肌肉纤维的类型。

2、营养剩余

肥胖症的发生与现代生活中摄入的营养物质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查阅大量的文献都得到了印证。肥胖症的发生排除遗传因素以外,主要是因为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大于消耗的,导致营养剩余转化为脂肪。然而可以通过摄入热量的多少和摄入热量的间隔时间来预防肥胖的发生,这也就说明肥胖症的发生率与摄入热量的多少和摄入间隔时间有明显的关系。

3、运动量不足

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肥胖80%—86%将影响成年时期,运动参与少是引发儿童时期发生肥胖症主要因素。有科学家通过观察儿童时期患有肥胖症的60位儿童发现有男孩中有76%和女孩中68%都属于不运动型。将正常儿童和肥胖儿童摄入的热量控制在相同值,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测量发现,摄入热量相同热量情况下,肥胖儿童因运动量少肥胖依然很明显,运动不足相对摄入热量来说,运动不足更能影响肥胖症的发生。通过对肥胖症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速率下的跑台实验得到,速率在4Km/h的速度行走时,心脏的跳动次数在100次/min左右,而进行6Km/h的速度行走时,心脏的跳动次数在150次/min左右,肥胖造成了心脏效率负荷低下,也从分说明肥胖症儿童不爱运动的原因。

三、影响运动减肥效果的因素

1、运动的安全性

首先,肥胖症人群在进行运动减肥存在着安全隐患,在进行运动减肥前必须进行身体健康状况的检查。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测得身体的各项指标,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运动负荷的安全性,达到运动减肥最佳的根本保障。通过递增运动负荷的试验来增强人体有氧代谢和心肺功能的,提高肥胖者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所承受负荷测试的结果,不断进行个体特征的各项指标的增加,进而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减肥处方。以此保证运动的安全性和取得的锻炼效果达到最大化。

2、运动的强度

首先,脂肪在人体内通过有氧氧化燃烧消耗的,肌糖原无氧酵解提供能量是在高强度训练下提供的,肌糖原酵解的最终产物是乳酸,机体内乳酸的堆积会阻碍有氧氧化的进行达不到减肥的效果。并且高强度运动使人体的血糖含量降低,血糖含量的下降引起饥饿感的产生,进而导致饮食量暴,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采用高强度运动减肥越减越肥的重要原因。

3、脂肪燃烧的持续时间

人体里分解脂肪的酶在运动20min才开始启动,当运动时间到达40min时达到最高的水平。因此,减肥想要达到好的效果,持续的时间要达到1.5h获得最大的减肥效果。如果把1.5h分开来进行练习,所得到的结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不但要合理的安排运动的持续时间,而且还要持续时间的连续性。进而达到最好的减肥效果。运动减肥过程中最重要的消耗什么样的物质才是最重要的。

四、运动减肥注意事项

人体的体含量最多的营养素是由水组成的,水占到人体体重的60%到70%。大量持续的运动导致体内水分流失严重,影响体液的稳态。运动过程中及时的补充水分显得尤为重要,体液中的稳态失衡会影响机体代谢的紊乱,造成运动伤病的产生。运动型饮料能很好的维持人体内的电解质。肥胖者体型过大,运动过程中的惯性也将加大,身体的各个关节所承受的负荷过大引发运动损伤的发生,所以运动的开始阶段运动幅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五、肥胖症的预防

摄入量与消耗量的热平衡可以起到预防肥胖症的发生,即通过调整食谱使身体获得适当的热能。通过运动方式,使运动消耗的热能和摄入的热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儿童时期的肥胖导致成年期的肥胖,所以预防措施应该从儿童抓起。研究表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应当对有肥胖症的孩子在排除病理性的因素情况下及时的进行干预,因为儿童至青少年时期是人体最佳的生长发育时期,这个时期采用运动手段进行干预,取得的效果更加明显,且没有很大的负作用。预防肥胖症的发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根本。

摘要:本文通过总结大量文献,针对引起肥胖症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从而通过运动手段达到对肥胖的干预,进而对肥胖症从“根”部起到预防作用。本文从运动安全性、运动负荷强度、脂肪燃烧持续时间、选择的减肥项目方式等方面,从而得出哪些因素制约运动减肥的效果。以此提出更加科学健康的运动方案和运动期间的注意事项:饮水的必要性、运动损伤的避免、热能适度摄入等。

关键词:肥胖症,脂肪燃烧,持续时间,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孙志香.吴静.雷闽湘.肥胖患者血清胰岛素、真胰岛素的变化及其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03.3(5):301

[2]曲绵域.浦均宗.高云秋.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04-209

[3]黄力平.陆晓.林松.高脂血症的运动疗法[J].现代康复,5(3):10-14

肥胖儿童减肥方法 篇5

(1)进行肥胖病知识的教育通过举办儿童夏令营的形式,请有关专家讲解肥胖病的知识,提高儿童对肥胖病产生后果的认识,使儿童能够自觉自愿地接受减肥治疗。

(2)教会孩子科学的饮食习惯告诉孩子不要过快的进食,实行定点定时进餐,减少零食。

(3)鼓励孩子多参加运动教育孩子不要进食后就睡觉,不要在看电视时进餐,进食后要适当活动。

(4)鼓励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有时由于身体肥胖经常受到同伴的讥讽,此时应鼓励孩子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参与减肥。一旦有效就应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5)帮助孩子建立行为减肥方案。

关注肥胖,科学减肥 篇6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你真的算肥胖吗?

肥胖病是指人体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累过多,达到危害健康程度的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甚至不同地区的肥胖标准都有差异,如何来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呢?

身高(厘米)-100=体重(公斤)

也就是说对身高170厘米的男性,减去100则体重为70公斤,上下有10%的变化属于正常范围;一旦超过10%,那就要“黄牌”警告了;如果超过20%那就要出示“红牌”了。女性朋友则与此略有差别,如一位女性身高160厘米,要减去110,则体重应为50公斤,如果变化范围在10%内尚属正常,但若超过20%,即体重超过60公斤时,则难免有肥胖之虞了。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公式是;

体质指数(BMI)

=体重(公斤) / 身高2(米)

如果仍以前两例为例:

男性:70(公斤) / 1.72(米) = 24.22(BMI)

女性:60(公斤) / 1.62(米) = 23.43(BMI)

按照国际标准来判断,这两个结果都在标准范围内,因为国际上认为“体质指数”≤25时为体重的正常范围。但国内的有些专家认为,中国人标准的“体质指数”应<24,这表明身高170厘米的男性体重70公斤为正常,身高160厘米的女性体重为60公斤时也在正常范围。因此我们既不要“衣带渐宽终不悔”,更没有必要“为伊消得人憔悴”,只要体重在正常的范围就完全可以正常饮食、正常工作、正常运动、正常生活。

我国人口有13亿之多,肥胖发生率每增加 1% 就意味着要增加1300万肥胖者。我国分别在1982年、1989年、1992年进行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的青壮年超重率分别为9.7%、12.0%、14.9%,农村青壮年分别是6.1%、7.5%、8.4%,这是一个明显增高的趋势。

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05年的一项营养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18岁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29.2%和3.8%,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其中女性的肥胖率为4.5%,高于男性的3.0%;而上海市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率、肥胖率已分别达到16.0%和12.5%,高于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由此而引发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发病率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趋势,应该引起社会、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各个方面的关注,齐心协力,亡羊补牢,将“肥胖”这一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

减肥是治疗肥胖

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虽然对肥胖的并发症在临床上有各种处理和治疗手段,但溯本追源,对于肥胖者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手段是减肥,而对于希望减肥的肥胖者要有减肥的坚强意志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信心、恒心和耐心。减肥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如果不坚持到底,就会前功尽弃,无济于事。

减肥要把好“入口关”

虽然从理论上讲肥胖是因为不运动、吃得多而引起的,但追根究源,吃得太多,摄入超量才是形成肥胖的物质基础。因此把好“入口关”是减肥的当务之急。一日三餐的摄入能量分配应该如何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呢?早餐为25%~30%,中餐40%~50%,晚餐25%~30%,而对于减肥者来讲,则更应该注意晚餐的能量摄入,这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减肥者应该在原有基础上使晚餐的摄入量减少,晚餐吃七分饱,甚至六分饱。但有很多人可能会做不到。我在对市民做“营养与健康”的科普讲座时,有听众就提问:“我每天晚上要吃饱了才能上床睡觉,不吃饱睡不着,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也是一个意志问题。

其二,晚餐结束的时间距离上床睡觉的时间建议保持在4小时以上,而且在此期间不应再吃任何食物(水除外)。这是因为人体摄入鱼、肉、蛋、奶、果、蔬、豆、粮等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后,会分解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各种营养素,其中与能量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葡萄糖(血糖)。当进食以后,体内的血糖会很快地上升并保持4小时左右,在整个上升的过程中,如果升高的血糖既不合成糖原,也没有被人体本身的活动消耗掉(因为上床睡觉,能量消耗的活动减少到最低点),糖原“无路可走、走投无路”,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合成脂肪,并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

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在科学减肥和锻炼身体方面也有一些误区应予以注意的:减肥锻炼者应该循序渐进,切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过度肥胖者,开始时运动量要小,锻炼时间要少,避免心血管系统因突然增加负担而不能承受。可以从每天半小时逐渐加大到1小时、1个半小时、2小时。老年人减肥更应注意锻炼的强度和节奏,切不可操之过急、疲劳过度。开始时不要过于剧烈运动,适应一段时间后逐渐加大运动量,就锻炼身体和减肥瘦身而言,两者的运动目的和方式还是有区别的。

对肥胖者减肥而言,需要注意运动的强度,真正减肥效果好的是诸如有氧操、 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之类的有氧运动,而不是那些高强度、快节奏的运动方式,因为消耗脂肪、分解脂肪最完全、最有效的途径是“有氧氧化”。换言之,只有在“有氧”的条件下,脂肪才能被彻底的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通俗的讲就是一块肥肉在体内被逐渐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能量)并被消耗掉,而最后可以变成二氧化碳(由呼吸中)排出和水(由汗液或者小便)排泄,但这个过程的前提条件是在“有氧”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假如体内缺氧的话,那就只能走另外一条“无氧酵解”的路了,但这条路对脂肪分解而言远不如“有氧氧化”来得方便、通畅、有效。

肥胖与运动减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儿科生长发育门诊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初诊的单纯性肥胖儿童124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55例;年龄7~18岁,平均14岁。

1.2 诊断

1.2.1 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

以体重指数(BMI)为指标,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超重、肥胖筛查界值点为诊断标准[4],BMI大于同年龄、同性别2个标准差诊断肥胖症。进一步通过病史查体等排除继发性肥胖。BMI=体重/身高2(kg/m2)。

1.2.2 高血压界定

参照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研制协作组2010年标准[5],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大于同年龄、同性别2个标准差确定为高血压。

1.3 方法

1.3.1 身高和体重测量方法

使用金属立柱式身高计测量身高,精确到0.1 cm。体重:采用RGZ-120型体重秤测量空腹去衣体重,精确到0.1 kg。测量时要求调查对象只穿一层轻薄的短衫、短裤和脱鞋。

1.3.2 血压测量方法

在安静状态下,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间隔2 min,连续测2次取其均值。记录结果包括收缩压(SBP)以及以变调音确定舒张压(DSP-4)。

1.3.3 问卷调查和赋值

自编有关儿童饮食和运动状况的调查表,由研究人员现场询问家长完成问卷填写。内容包括一般项目,食欲、是否挑食、进餐速度、睡前是否吃东西、主食类、家庭外就餐次数、肉类食物、油炸食物、西式快餐、甜点、甜饮料、膨化食品、零食、体育活动、学习时间、看电视时间、运动态度、晚上睡觉时间、午休时间、课间运动共20项,赋值表如表1。通过既往体检资料确定肥胖发生的时间,至本次调查确诊作为肥胖存在时间,以初诊确定高血压为终止事件,尚未发生高血压者作为截尾数据。以下20个因素作为回归分析的协变量,赋值表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先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将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单纯性肥胖儿童124例中,血压增高者68例,发生率为54.85%。

2.2 单因素分析

将17个调查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欲,是否喜欢肉类、西式快餐、甜点、甜饮料、膨化食品,是否挑食,看电视时间,运动态度,午休时间、晚上睡觉时间和学习时间12个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P<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喜欢吃肉类、甜点、西式快餐和食欲旺盛在肥胖儿童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658,3.579,2.291和0.528,学习时间过长的相对危险度为0.830。见表3。

3 讨论

在过去的50年里,随着社会压力及饮食模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在逐年上升。美国健康营养调查显示,1999—2000年儿童平均SBP/DBP约比10年前上升1.4/3.3 mm Hg;我国1991—2004年健康营养调查发现相似结果,6~17岁儿童青少年SBP/DBP年增长为0.36/0.31 mm Hg[6]。儿童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表现为轻、中度血压升高,患儿通常没有自我感知,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除非定期体检,否则不易被发现[7]。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除了受遗传和环境影响外,肥胖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一项5 235名儿童的研究报道,9~12岁女童BMI增加一个标准差是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增高(130 mm Hg)的相对危险度是1.23,男童收缩压增高的相对危险度是1.24[8]。

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发病与不良饮食行为和运动方式有关。为了探究肥胖相关的不良生活因素中,哪些因素与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关,本文选择日常生活中的20项饮食和运动因素,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肥胖儿童血压的危险因素。在与饮食相关的13项中,单因素分析显示食欲、喜欢吃肉、西式快餐、甜点、膨化食物和是否挑食6项进入方程;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喜欢吃肉类、甜点、西式快餐和食欲旺盛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6.658、3.579、2.291和0.528。结果表明,肥胖儿童喜欢吃肉类、甜点、西式快餐和食欲旺盛时,其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升高6.658、3.579、2.291和0.528倍。有资料显示,热能、糖、脂肪、胆固醇、维生素E及钠盐的摄入与儿童高血压均呈正相关[9]。高糖、高脂饮食习惯不但引起脂肪聚集,体重增加,还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脂类食物味道香甜、可口,容易刺激儿童的食欲,增加进食量。西式快餐均是高脂、高热量的食品,营养成分比较单一,儿童过多过快地食用这些食物会使营养代谢失衡,容易导致肥胖[10]。本研究进一步提示,过多的吃肉类、甜点、西式快餐,过多进食使肥胖儿童更容易发生高血压。因此,对已经超重和肥胖的儿童,纠正不良饮食行为,建立健康平衡膳食习惯,不但有助于控制体重,还有利于防止高血压的发生发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肥胖与运动减肥 篇8

关键词:胰岛素,基因,运动,饮食习惯,肥胖症,儿童

近20 a在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儿童肥胖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1]。胰岛素诱导基因蛋白2( INSIG2) 是一种内质网上的膜蛋白,能与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SREBPs) 的裂解激活蛋白( SCAP) 结合,参与SREBP通路,调节动物细胞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合成[2,3]。Krapivner等[4]在INSIG2 基因启动子区发现了一个新的多态性- 102G >A,该位点在白人中年男性中与体质量指数( BMI) 有关联。本课题组在中国儿童人群中发现- 102G > A与重度肥胖有关,并且只与男生的重度肥胖有关[5]。除了遗传因素,饮食和运动也是影响肥胖的重要环境因素[6]。研究发现MC4R基因rs12970134 多态性与静态生活方式对儿童肥胖有交互作用[7]。本研究旨在北京市1 093 名7 ~ 18 岁中小学生中分析INSIG2 多态性与饮食、运动行为对儿童肥胖性状的交互作用,为阐明儿童肥胖的病因及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2007年课题组从北京市海淀区3所中学和2所小学选择的1 093名7~18岁中小学生,其中男生611名,女生482名。肥胖组共319名学生,男生178名,女生141名,平均年龄(12.17±3.32)岁,平均BMI为(25.78±3.65)kg/m2;非肥胖组包括体重正常和超重共774名学生,男生433名,女生341名,平均年龄(11.10±2.59)岁,平均BMI为(19.89±3.15)kg/m2;年龄、性别分布在肥胖组与非肥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正常组从入选学校的每个年级抽取的2个班中获得,超重和肥胖组则是将这些学校所有超重和肥胖中小学生纳入。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判定参照“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BMI)分类标准”[8]。根据病史和体检资料,排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身体发育异常,身体残缺、畸形、内分泌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引起的肥胖。

1. 2 方法

1.2.1体格检查

按照《2000年中国学生健康与体质调研检测细则》[9],对所有对象进行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的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计算BMI,BMI=体重(kg)/身高2(m2)。

1.2.2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饮食与运动行为,包括调查日期前1周饮食情况(三餐的时间、地点、种类、频率等,饮料的种类、饮用频率等)、运动情况(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方式、锻炼频率等)。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10]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11],采用以下标准来定义饮食、运动行为:(1)经常食用油脂甜食指过去7 d内,吃油脂甜食≥1次/d;(2)经常食用西式快餐指过去7 d内,吃西式快餐≥4次/周;(3)经常饮用碳酸饮料指过去7 d内,喝碳酸饮料≥1次/d;(4)每天高强度锻炼指每天参加≥20min能出汗、气喘呼呼的活动(如跑步、游泳、打篮球等);(5)每天低强度锻炼指每天参加≥30 min没能出汗或气喘呼呼的活动(如快走、慢骑自行车、擦地板等)。(6)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指每天至少累计完成1 h的体育锻炼(包括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

1.2.3 INSIG2基因-102G>A多态性检测

采用常规酚/氯仿法从血凝块中提取DNA。用基质支持的激光释放/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L-TOF-MS)检测-102G>A多态性的基因型。主要步骤为:(1)多重PCR反应扩增DNA样本;(2)虾碱性磷酸酶反应去除未反应完的d NTP;(3)进行单碱基延伸反应;(4)所得产物除去盐分并转移到含384个样点的芯片上进行基因型检测。每次实验均设置两个阴性对照和一对平行样本。1 093个样本中共有1 092个(99.95%)分型成功。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102G>A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02G>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性状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饮食、运动水平下-102G>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性状的相关性。通过检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交互项,分析-102G>A多态性与饮食、运动行为对儿童肥胖性状的交互作用,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102G>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性状的关系

在1 093名中小学生中,-102G>A多态性野生纯合型(GG)、突变杂合型(GA)、突变纯合型(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3.13%,6.41%,0.46%,A等位基因频率为3.50%。在加性、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显性模型更适合分析-102G>A多态性与儿童肥胖性状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后,-102G>A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BMI、腰围、臀围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P值均>0.05)。按照性别分层后,-102G>A多态性与BMI、腰围、臀围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P值均>0.05)。见表1。

2.2饮食和运动行为与肥胖性状的关系

调整性别、年龄、年龄平方后,不同饮食行为(是否经常饮用碳酸饮料、食用油脂甜食、西式快餐)、不同运动行为(每天高强度、低强度体育锻炼,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学生BMI、腰围、臀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经常饮用碳酸饮料者的BMI、腰围、臀围均高于不经常饮用者,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者高于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者。见表2。

注: a调整性别、年龄、年龄平方; b调整年龄、年龄平方。

注: 各项存在人数缺失。

2.3-102G>A多态性与饮食运动行为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性状的交互作用

在不同的饮食、运动水平下,分析-102G>A多态性与BMI相关表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经常饮用碳酸饮料的人群中,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BMI水平[(22.88±4.37)kg/m2]明显高于GG基因型携带者[(21.80±4.46)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不经常饮用碳酸饮料的人群中,A等位基因携带者与GG基因型携带者的BM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9)。通过检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交互项,发现-102G>A多态性与饮用碳酸饮料水平对儿童青少年BMI有交互作用(P=0.033)。-102G>A多态性与是否经常饮用碳酸饮料、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腰围、臀围无交互作用(P值均>0.05)。见表3~4。

2.4-102G>A多态性与饮食运动对不同性别儿童肥胖性状的交互作用

分析不同性别-102G>A多态性与饮食运动行为对儿童肥胖性状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经常饮用碳酸饮料的男生人群中,-102G>A多态性A等位基因与BMI、腰围、臀围水平升高存在相关性(P值均<0.05),而女生人群中却无相关性。见表3。在每天体育锻炼时间<1 h的男生人群中发现,-102G>A多态性A等位基因与臀围升高存在相关性(P=0.046),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BMI和腰围均高于非携带者(P值均>0.05),而在女生中未发现类似的结果。见表4。

注: a调整性别、年龄、年龄平方; b调整年龄、年龄平方。

注: a调整性别、年龄、年龄平方; b调整年龄、年龄平方。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常饮用碳酸饮料与- 102G >A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使儿童青少年BMI增加了1. 27单位,即携带- 102G > A突变等位基因者若经常摄入碳酸饮料,则BMI会升高。提示经常饮用碳酸饮料可能通过影响INSIG2 基因- 102G > A多态性的效应,改变了肥胖的易感性,从而使儿童青少年有更高的BMI水平,肥胖发生的风险增加。Baylin等[12]在萨摩亚人中对INSIG2 基因rs9308762 与饮食模式进行了环境基因交互作用的分析,发现传统饮食模式与低血脂、BMI、腰围有关联,现代饮食模式与高血脂、BMI、腰臀围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 HDL) 存在关联。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反映环境因素对遗传易感性的影响,通过分析人群易感性的差异,可以对疾病的发生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本研究发现是否经常饮用碳酸饮料、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与-102G > A多态性对儿童青少年BMI、腰围、臀围的交互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102G >A多态性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效应存在性别差异有关。男女生在身体构成、激素水平、遗传、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13,14]。一些研究表明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变异的效应存在性别差异[5,15,16],其中包括INSIG2 基因的-102G > A,rs7566605 多态性。在挪威人群中研究发现,rs7566605 多态性只在男性青少年和成年人中与腰臀比相关[15]。性别如何影响-102G > A多态性与肥胖性状的关系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健康运动,远离肥胖 篇9

肥胖的问题不容小觑, 据“国际肥胖问题工作组”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地球上每4人中就有1个肥胖人士;全球至少有10亿成年人超重, 3.12亿人肥胖, 17亿人应该减肥。除此之外, 人类的肥胖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症, 病因相当复杂, 甚至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威胁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所以, 我们应从己做起, 从每一堂课做起, 呼吁广大学生以及有关部门和更多的民众共同关注、共同努力, 从而有效地遏制这一严峻趋势的蔓延。

一、肥胖的定义

医学专家将肥胖定义为是一种常见的、明显的、复杂的代谢失调症, 是一种可以引起整个机体病理、生理脱离正常功能的生理过程。这种疾病体现为机体脂肪积聚过多或比例过高。

并不是所有的脂肪的存在都对人体有害。人体脂肪分为必需脂肪和储存脂肪。必需脂肪主要存在于神经、骨髓、心脏、肌肉和大小肠组织内, 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而主要存在于皮下和主要脏器周围脂肪组织中的储存脂肪, 则是引发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以及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诱因。

二、肥胖的诊断标准

1. 肥胖度

肥胖度=[实际体重 (kg) /标准体重 (kg) -1]×100%

标准体重 (kg) =[身高 (cm) -100]×0.9

2. 体质指数 (BMI)

脂肪堆积的部位会影响人体患病的危险程度, 如腰腹脂肪堆积过多的患者, 更易患高血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风和II型糖尿病。因此, 腰臀围比值也是评价患病风险的一种判定标准。专家表示, 女性WHR超过0.8和男性WHR超过0.95则患病风险大幅提高。

三、肥胖的成因

肥胖是体成分比例失调的一种表现, 虽然最后结果都是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被转变为脂肪而大量储存, 但是造成机体能量失衡的病因却相当复杂, 受社会和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生理及代谢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影响。

然而, 现代流行的肥胖绝大多数属于单纯性肥胖, 主要由于过量饮食和缺乏体育活动导致的。因此, 合理的饮食习惯, 配合健康的体育运动作为合理有效地减肥手段的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四、运动对减肥的可能机制

由于肥胖易增加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缩短人类寿命, 严重威胁着人体的健康等问题日益严峻和普及, 所以适宜适量的运动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肥手段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保持适宜的体重和合理的体成分, 才有利于健康长寿。

研究认为, 长期有氧运动不仅可以增加运动能力, 而且能大大提高机体的热量消耗能力, 减少体脂的贮存。专家指出, 每周运动消耗应该至少达到3 762KJ。相当于每次运动20min~30min, 每周3—5次, 运动强度为量大心率的60%—70%。

1. 耐力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最明显

脂肪氧化供能是耐力运动时消耗的主要能量。耐力运动时, 体内脂肪利用脂肪水解、脂肪动员、脂肪酸的运输以及骨骼肌对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摄取等因素, 不仅加速了脂肪酸和磷酸甘油的氧化, 同时也抑制了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合成, 从而达到降低体脂、控制体重的目的。

2. 适度运动降低食欲

运动对食欲的影响较为复杂, 可以从两方面阐述。一方面, 通常当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 为了保持机体能量的平衡, 食欲应该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增长。然而, 当运动量过大时, 机体会出现运动性疲劳, 反而会降低食欲。另一方面, 体成分不同以及不同体脂分布的人在相同运动强度下, 对摄食量和食欲的影响也不同。

3. 运动保证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大量实践证明, 单纯依靠节食来减少能量的摄入往往会降低人体的基础代谢率, 反而不利于健康和减重。然而, 适当的运动可以在消耗热量的同时, 使机体的基础代谢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所以, 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才是减肥的最佳拍档。

4. 运动妨碍脂肪的生成

Fiebig等人研究显示:运动通过降低血浆胰岛素和减少促发脂肪合成酶表达的物质, 从而下调脂肪合成酶基因表达, 抑制脂肪的合成。特别是在高脂饮食后, 若进行体育运动, 则可有效地妨碍脂肪的生成。

五、结论

尽管现在减肥的方式五花八门, 但运动减肥凭借其健康、高效的特点被公认为是首选的方法和手段。减肥健体运动应以有氧运动为主, 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以及球类运动, 同时也要结合适当的力量型训练, 以在增加能量消耗的同时, 增加瘦体重。其次, 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减肥处方时, 应遵循安全性、可接受性、有效性等原则。切莫急功近利或跟风盲从, 适合自己体质的才是最好的。

总之, 要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 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运动, 并且辅以规律、健康的饮食习惯, 从而达到理想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并且培养自觉运动的习惯,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进行。呼吁全民一起健康运动, 远离肥胖。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肥胖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健康问题。肥胖以及相关的综合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影响着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通过对肥胖的成因以及诊断标准的分析, 论述运动减肥的可能机制, 从而确定健康有效的减肥方法, 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并且为全民健身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肥胖,运动,健康体育

参考文献

[1]邓树勋, 等.运动生理学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

[2]潘志军.有氧耐力训练对高脂饮食大鼠肥胖及糖代谢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 (6) .

[3]王宁.大学生运动减肥方式的适宜性研究[J].河南教育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1) .

肥胖与运动减肥 篇10

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上课或课余时间, 总会碰到女生问一些有关于怎样保持完美身材或怎样练成完美身材的问题。大部分女生在减肥过程中, 为了想尽快取得效果, 盲目地适应节食、运动等方式进行减肥, 使身心遭受严重伤害。我看到很多同学的减肥方法起到的效果甚微, 甚至“越减越肥”。特别是那些在操场上疯狂奔跑的女学生, 过段时间可能不但体重没有得到控制, 反而腿却越来越粗。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思考———就像学习有方法一样, 减肥同样也是有一定的方法。方法得当, 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 其结果会令减肥的同学伤心, 放弃减肥的念头。

2、肥胖的概述

肥胖 (obesity) 为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其具体指的是由于体内的脂肪过多的积聚和出现异常分布而导致疾病发生。导致肥胖发生的原因主要为环境原因和遗传原因导致肌体的能量摄入量明显高于肌体的能力消耗量的失衡状态, 其是一种特定生化因子导致的一系列进食调控失衡及能量代谢紊乱的疾病。该疾病的发病过程具有复杂性。现如今, 肥胖已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文明病, 其同酗酒、吸毒、艾滋病一起被列为世界性4大医学社会问题。在治疗上, 肥胖病治疗过程存在较大难度, 需要极长的治疗时间。因此, 肥胖的预防及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分类上, 通俗意义上可将肥胖分为药物作用引发的肥胖、继发性和单纯性肥胖三种;根据脂肪细胞的变化情况, 可将肥胖具体分为药物引起的肥胖、继发性和增值性肥胖;根据患者体现, 可将肥胖具体分为梨形、苹果型、均匀性肥胖;根据导致肥胖发生的原因可将其具体分为单纯性肥胖、后天病理性和先天遗传性肥胖。导致肥胖发生的原因较多, 其中单纯性肥胖最为常见, 特殊病理性肥胖较为少见。在导致肥胖发生原因的研究中, 多数研究者从各角度进行了众多研究, 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 但目前真正导致肥胖发生的具体原因仍然尚未得到明确。多数研究者均认为肥胖为一种综合征, 其有多种原因共同引起, 主要原因表现为行为、遗传、饮食习惯、神经内分泌失调。

3、运动减肥存在的误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高文化水平的女性, 如女大学生, 这些人普遍认为减肥的有效及安全方式应首选运动。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大多数人均未能正确认识运动减肥, 因此在运动减肥过程中极易进入认识误区。首选, 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机体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维持基础代谢为导致肌体能量消耗的三个方面。其次, 进行运动锻炼后, 体重不但没有减轻, 反而有所增加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分别为进行运动锻炼后摄入过多的热能物质、运动过程中热能消耗过少。部分人认为只要进行了运动锻炼, 不管肌体能量的消耗量是多还是少, 应该都具有减肥的效果。但是如果在进行运动后就吃过多的东西, 肌体热能物质的摄入量超过运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那么体重不仅不会减少, 还会不断增加。因此, 应用运动锻炼的方式来减肥, 必须在既要进行适量的运动, 同时又要合理地对饮食进行控制,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效果,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3.1、盲目追求减肥速度的误区

每个肥胖着均梦想着能够快速减轻体重, 通过对多种快速减肥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后我发现, 通常情况下, 快速减肥均是通过脱水的方式来实现的, 用一些减肥药和减肥食物导致腹泻等使身体水分排出, 甚至在运动过程中多出汗少喝水, 这些方法都是不正确的, 盲目追求减肥速度, 如每天减2公斤, 或者一个月减15斤等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减肥。我们应该明确知道减肥并不是简单的减轻体重, 减肥的真正目的是使身体中的多余脂肪去掉或者使脂肪改变成其他身体成分, 真正意义的减肥并不是一定要减多少斤, 有可能刚开始减肥中会把脂肪转变成人体其他成分, 改变人体脂比例而增加体重, 体重暂时增加也是减肥成功的表现。所以说, 不能盲目追求减肥速度, 就好比“顿悟”与“渐悟”一样,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顿悟, 生活中还是“渐悟”多, 所以减肥也要老老实实的讲究科学, 慢慢来。

3.2、运动强度越大减肥效果越明显的误区

拿跑步运动举例, 有的人认为跑得越快越减肥。其实在运动的过程中, 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瘦身, 而不是提高心肺功能, 就应对跑步的速度进行合理控制, 与快跑进行比较, 快走、慢跑等中低强度的运动方式可是肌体消耗更多的脂肪。因此在进行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过程中, 肌肉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为氧化脂肪, 因此在运动过程中, 脂肪的燃烧速率会不断增加。但需注意的是:脂肪消耗量与运动强度呈反比例关系, 运动强度越大, 脂肪消耗会少。由此可见, 运动时间越长, 跑步的速度越快, 减肥的效果越不明显。所以操场上那些只疯狂奔跑两圈就累得气喘吁吁的女生很难起到减肥效果, 我们中国人常说“过犹不及”, 所以减肥也一样, 强度也要控制。

3.3、减肥就意味着节食 , 少吃甚至不吃含脂肪的食物的误区

多少高校的女大学生均存在“谈吃色变”的现象。部分学生担心肥胖甚至长期对饮食进行严格控制, 不吃肉类、主食、早餐等, 完全不考虑身体的营养状况。如长期这样盲目地对饮食进行控制极易导致营养不良, 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 在减肥过程中, 需合理进行饮食控制, 增加适量的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所以不应“谈脂色变”, 甚至有专家提出颠覆性的“吃肉也能减肥”也能减肥的观点。

3.4、运动与节食无关的误区

不少人认为只要运动就能减肥, 其实运动要结合节食, 这里所说的节食不是说不吃, 是在保持正常营养供应的前提下适度控制所吃的食物。运动减肥还应与卡路里相关。仅靠运动而忽视吸收的卡路里, 想达到减肥目的是很难的。只有坚持训练并保持营养均衡, 采取取得理想的减肥效果, 才能够达到减肥效果。

3.5、运动减肥减哪个部位就应该练哪个部位

在进行全身叮运动锻炼的基础上加强对肥胖部位进行适当锻炼, 才能取得理想减肥效果。想减哪部分就进行哪部分锻炼的认识是不科学的。例如腹部减肥。多数减肥者为了尽快减掉腹部赘肉, 每天做上百次仰卧, 但是运动几个星期后也未见腰围减小。因为肌体在运动过程中使用脂肪时, 脂肪不是仅来自接受运动的部位, 而是来自于全身。所以我们应抛弃这个“想瘦哪就练哪”的观点。

4、结语

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了解什么是肥胖, 深知肥胖的危害, 明确减肥不仅仅是减体重, 更重要的是减去体脂, 减去体脂才是治本的方法, 运动结合饮食限制效果最好。深入理解减肥的本质, 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在减肥过程中出现误区。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身体的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健康的概念已不仅指身体无疾病或虚弱, 而具体指的是肌体、心理、社会行为均处在良好状态。肥胖也逐渐被视为对健康造成影响的原因之一, 因此, 减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减肥, 是女大学生永恒的话题。妹子们喊着“六月不减肥, 七月徒伤悲”的口号, 她们或忍饥挨饿, 或挥洒汗水。但是依然有不少女生存在粗腿现象, 因此, 部分人已经对运动减肥的方式失去信心。其实, 多数人因通过运动方式减肥未能取得理想效果而对运动减肥失去信心是对运动减肥存在的错误认识。在本文中, 我将简单介绍肥胖的有关概述 (定义、分类及产生原因) 以及女大学生在运动减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关键词:肥胖,减肥,运动减肥,误区

参考文献

[1]王健, 马军, 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康复 篇11

为什么肥胖会导致血糖不容易控制

肥胖患者常有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的靶器官如肌肉、脂肪、肝脏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葡萄糖利用障碍,即使注射胰岛素治疗,血糖也不容易控制。腹型肥胖是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增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王女士就是腹型肥胖。

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运动来降糖

王女士病情较轻,无其他并发症,医生建议她通过运动减肥,改善目前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均适合靠运动来控制血糖。对于病情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运动不但不会降糖,还会有不良反应。

运动疗法适用于以下人群:糖耐量异常者、无显著高血糖和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空腹血糖>16.7mmol/L、增殖性视网膜病、严重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急性感染的患者,首先需要药物治疗,病情平稳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锻炼,进一步控制血糖。

合理的运动应该是什么样

运动种类:以有氧运动为主,有氧运动有利于葡萄糖的代谢和脂肪的燃烧。比较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游泳、划船、功率自行车、有氧健身操等。适度的球类活动、太极拳、原地跑步等也是一些简单可用的运动锻炼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和环境条件加以选择。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爬山或登楼梯运动容易损伤膝关节,需谨慎。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过大,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血糖会进一步升高;同时血浆过氧化脂质的增多,加重脏器的氧化应激损害。运动强度过低不能改善葡萄糖、非脂质脂肪酸的利用率,达不到治疗效果。只有当运动强度达到40%~60%最大摄氧量时,才能改善代谢和心血管功能。平时,常采用运动中的心率作为评定运动强度大小的指标。计算公式为:靶心率=(220-年龄)×(60%~80%),其中220-年龄=最高心率。如一位60岁患者,运动时心率保持在每分钟80~110次,即可达到中等运动强度。

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可自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40分钟,甚至更多。运动时间过短达不到增强机体代谢的效果;而运动时间过长,再加上运动强度过大时,易产生疲劳,加重病情。

运动频率:每周运动锻炼要在5天以上。身体条件较好,每次运动后不觉疲劳的患者,可坚持每天运动一次。

王女士的运动处方

有氧运动:综合考虑王女士的家庭情况和兴趣爱好,建议她每天晚饭后1小时去小公园锻炼,包括正走、倒走、广场舞等,时间90分钟左右。每月徒步旅游1次,每次半天左右时间,活动内容包括摄影、挖野菜、钓鱼等。或每月游泳1次,包括仰泳、自由泳、蛙泳及水上娱乐活动等。

运动时间:每天晚饭后锻炼90分钟左右,每个月的徒步旅游或游泳等活动时间约3~4小时。

社会人文:经常和邻居及好友交流运动心得,相互鼓励,易于坚持。事实证明,群体性的互动更有利于肥胖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

王女士半年后随访时,体重减轻10千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无糖尿病并发症,心态乐观。养成运动习惯后,坚持运动两年的她,整个人容光焕发,虽年近半百,但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血糖水平也完全正常了。她说:“我再也不愿窝在家中看电视剧打发时光了,‘糖友’动起来吧!”

此运动处方并不适合所有人

空腹不宜晨练: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锻炼是一种治疗性运动,而非健身运动,空腹晨练是不适宜的。应在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从第一口饭开始算起。

运动时间错过药物作用高峰期:对于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而言,餐后进行运动时,应注意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期,以免发生低血糖。

运动项目因人而异:王女士的运动项目不适合所有人,不要盲目效仿,要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而定。■

(编辑/朱俊平)

链接:健康体重的判断标准及如何减重

健康体重用国际通用的体质指数(BMI)来衡量,以权衡身高对体重的影响。BMI由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来。我国健康成年人体重的BMI范围为18.5~23.9千克/米2,BMI在24~27.9千克/米2者为超重,大于等于28千克/米2者为肥胖。体重在健康范围内者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小于消瘦者(BMI<18.5千克/米2)或超重和肥胖者。

控制体重应减少能量摄入和增加身体活动。对于肥胖的人,饮食调整原则为在控制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平衡膳食。能量摄入一般每天建议减少300~500千卡,严格控制油脂和精制糖的摄入量,适量控制精白米面和肉类摄入量,保证蔬菜水果和牛奶的摄入。运动可以帮助保持体重,减少身体脂肪。建议超重或肥胖的人每天累计步行达到8000~1万步,每周做2~3次抗阻力肌肉锻炼,对同一部位的肌肉锻炼,隔天1次,每次20分钟。维持降低体重或者防止体重反弹所需的运动量要大于保持公共健康推荐的每周150分钟,或者每周大多数日子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运动量,肥胖糖尿病患者在安全的情况下(不发生低血糖和运动损伤)量力而行。

研究表明,对于初发的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通过减轻体重可控制血糖,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糖耐量,甚至逆转糖尿病。有一定病程的肥胖2型糖尿病,體重减轻后血糖达标率更高。

运动改善向心性肥胖的理论研究 篇12

1 向心性肥胖界定及危害

向心性肥胖亦有人称之为中心型肥胖,指的是患者体内脂肪沉积是以心脏、腹部为中心而开始发展的一种肥胖类型。肥胖分为中心型肥胖(即向心性肥胖)和全身型肥胖。研究发现,腰围大于臀围的向心性肥胖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较高,其并发动脉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各种并发症的危险性约是全身性肥胖者的2~3倍,而且腰围越大,危险性越高[2]。由此可见,向心性肥胖的危害不容忽视,但由于早期向心性肥胖患者体型表现为腰围比较大,四肢相对较小。所以单纯从身体质量指数的测定很难发现,就导致了患者失去最佳治疗期。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最新发布的关于向心性肥胖的标准(此标准以腰围为界定),我国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的将被确定为向心性肥胖。

2 向心性肥胖的发病机制

肾上腺皮质束状带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中作用效果最好的是皮质醇。某种程度上,单纯性肥胖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导致血浆中的皮质醇升高;而对于继发性肥胖,血浆中的皮质醇会明显升高。总之,血浆皮质醇的升高会引起胰岛素升高形成肥胖,而向心性肥胖就是因为内脏脂肪组织比外周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皮质醇等敏感性低引起的。谈到向心性肥胖的发病机制,必然要说道胰岛素和代谢综合征。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向心性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有着密切关系。肥胖是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环节,也就是说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其次,肥胖与胰岛素间可能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并存关系[3]。研究显示,内脏脂肪组织比外周皮下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低,形成胰岛素抵抗,但对具有脂解作用的儿茶酚胺类较敏感,从具有代谢并发症的向心性肥胖患者中检测到其内脏脂肪组织的β3—肾上腺素敏感性增加[4]。因此,大多学者认为,肥胖者过多的内脏脂肪组织可以释放游离脂肪酸(FFA), 从而增加肝脏的糖异生,降低肝脏对胰岛素清除率,导致骨骼肌对葡萄糖利用和糖原的合成受抑制[3]。这便出现了外周骨骼肌的肌无力以及身体的向心性肥胖,但这仅仅是外在的表象,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体内代谢的失衡即将对动脉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起到了一个激活的作用。

3 运动减肥机理的相关研究

3 . 1运动改善代谢、调节机体内分泌功能的研究

机体在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来支持骨骼肌的活动,因此,从能量消耗角度而言,运动是可以起到减肥作用的。由于当代人们缺乏体育运动,能量的消耗受到限制,导致肥胖人群不断扩大。有氧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能量的消耗减少体内脂肪的积累,抑制脂肪细胞的增生和减小脂肪细胞的体积,并且降低摄食效率,减少脂肪的沉积[5]。其次,部分肥胖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所致,胰岛素抵抗引起肌细胞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长期有氧运动可以使胰岛素受体功能不同程度的增强,这样组织与胰岛素结合能力得以改善,同时降低了胰岛素在血液中的浓度。胰岛素具有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当血浆中胰岛素浓度下降时,脂肪的分解加快,使体脂减少[5]。因此,有氧运动可以调整机体代谢,调节能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

3 . 2运动改善脂肪代谢的研究

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血脂组成成分。运动过程中,机体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大,激发脂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同时提高高密度质蛋白的水平[6]。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转运肝外组织中的胆固醇至肝内分解,它不仅不会使胆固醇在动脉壁上堆积形成脂斑,而且还能使已堆积的胆固醇分解。因此,运动在防止血管动脉硬化及冠心病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3 . 3运动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研究

有氧运动可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胸廓及膈肌的活动度,加深呼吸,提高肺活量,从而改善心肺功能,提高人体的体力与健康水平[7]。经常进行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体内T细胞核B淋巴细胞功能。适当进行中强度的耐力运动可增强腹腔内巨噬细胞内酶活性及其吞噬作用,同时NK细胞的数量也会显著增加,这对提高机体免疫都具有促进作用。

4 运动改善向心性肥胖的措施

运动促进健康,与药物相比,运动减肥因其健康、有效和零副作用的特点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也是当今专家研究的热点。当今肥胖的产生主要以疾病和饮食不规律两个方面为主。大量研究证明, 降低高糖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消耗是减肥的首选方式[1]。在适当控制饮食并合理饮食的情况下,参加体育运动,促进脂代谢,脂肪得到大量分解,内脏脂肪堆积得到限制。运动可以有效降低人体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以及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的良好调节[8]。在运动项目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运动处方可选治疗性运动处方和康复性运动处方。对运动项目设定上应以有氧运动为主,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开始以慢为主, 动作做到位,运动项目可选太极、健身体操、步行和单车等,强度不需要很高,微微出汗为宜,时间40~60min,每周进行5~7天,可适当增加一些力量训练,训练过程可以有医务监督,确保安全有效的进行。向心性肥胖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议患者长期进行。

5 结语

上一篇:隔热保温涂料下一篇:建筑空间共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