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相关性疾病论文

2025-01-22

酸相关性疾病论文(精选7篇)

酸相关性疾病论文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在酸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查找文献资料, 分析、总结质子泵抑制剂在酸相关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结果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疗效较好。结论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酸相关性疾病, 是近十几年来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较好的药物。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酸相关性疾病

质子泵抑制剂 (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s) , 也称H+/K+-ATP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为:在受体和第二信使的作用下, 位于胃壁细胞分泌管上的H+/K+-ATP酶分解ATP获得能量, 通过H+/K+转运机制, 将胞浆内H+泵入胃腔, 再与CI-形成胃酸。抑制H+/K+-ATP酶的活性即可阻断由任何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临床应用的PPIs多为弱碱性药物, 其原药活性极小, 在肠道吸收入血后转运至胃黏膜壁细胞, 最后到达分泌管和酸性腔, 该处pH<1, 使原药在此被质子化而带有正电荷并不断的聚集, 且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磺酸和次磺酰胺后, 再与H+/K+-ATP酶的巯基脱水偶联形成一个不可逆的共价二硫键, 从而抑制该酶的H+/K+转运机制, 发挥抑制酸分泌作用。它通过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 提高胃液的PH值而达到治疗酸相关性疾病的作用。

1 PPIs构效关系

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 抑制H+/K+-ATP酶的药物必须具有3个结构部分:吡啶环、SO基和苯并咪唑环。目前几种上市的PPIs多为苯并咪唑类衍生物, 它通过对吡啶环或苯并咪唑环进行不同的修饰而增强其抑制胃酸的功能。奥美拉唑是一种单烷氧基吡啶化合物, 与H+/K+-ATP酶有2个结合部位, 可选择性、非竞争性地抑制壁细胞膜中的H+/K+-ATP酶。兰索拉唑与奥美拉唑一样同属苯并咪唑类, 但兰索拉唑因在吡啶环4位侧链导入氟 (F3) , 因有三氟乙氧基取代基, 其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30%, 可作用于H+/K+-ATP酶的3个部位, 亲脂性较强, 可迅速透过壁细胞膜转变为次磺酸和次磺酰衍生物而发挥作用。泮托拉唑为合成的二烷氧基吡啶化合物, 在吡啶环4位上去甲基并与硫酸盐结合, 在壁细胞小管中转化为嗜硫的环化次硫酰胺, 与膜表面的H+/ K+-ATP酶第5, 6节段的半胱氨酸作用, 形成复合物使酶失活。其生物利用度比奥美拉唑提高7倍, 对壁细胞的选择性更专一。在肝脏内代谢, 但不与细胞色素P450相互作用, 所以它不影响其他药物在肝脏内的代谢。雷贝拉唑是一个部分可逆的H+/K+-ATP酶抑制剂, 并在酸性的胃壁细胞内被活化, 不象其他PPIs有特异性的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效应, 所以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小。

2 PPIs的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上应用PPIs的药主要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啦唑、莱米诺拉唑、埃索拉唑 (为奥美拉唑的左旋体) 等。其中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比较常用。它们均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H+/K+-ATP酶而发挥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2.1 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

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称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病是由胃蛋白酶和胃酸分泌过多引起的以黏膜损害为特征的疾病。大多数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近端, 少数发生于食管下段、十二指肠远端和空肠。在美国, 每年大约有500000人患上消化道溃疡病。其中70%的患者年龄介于25~64岁之间。每年直接或间接的治疗费用估计达百亿美元。尽管如此, 可能是由于质子泵抑制剂应用的增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降低, 溃疡病的发生率正在减少[1]。PPIs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常用、较先进的一类药物, 它通过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达到快速治愈溃疡的目的。

2.2 预防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

对照观察质子泵抑制剂和双倍剂量的法莫替丁用于预防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损伤的疗效。结论:质子泵抑制剂和双倍剂量法莫替丁均能有效预防内镜下溃疡的发生, 而以质子泵抑制剂效果更好[2]。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长期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 大约有10%~25%的患者发生消化性溃疡, 其中有小于1%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或穿孔。因此长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同时应用PPIs可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

2.3 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PPIs的应用可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如:选择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118例, 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82例, 对照组36例, 分别用泮托拉唑或奥美拉唑4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中静脉滴注, 每12 h1次, 连续5 d为一疗程, 观察临床止血效果。结果泮托拉唑组显效75例 (91.46%) , 有效7例 (8.54%) ;奥美拉唑显效组33例 (91.67%) , 有效3例 (8.33%) 。两组总有效率均达100%, 显效率及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PPIs对急性脑卒中应激性溃疡出血有预防作用。观察奥美拉唑与西米替丁在222例脑卒中患者的使用情况。结果:对脑卒中引发的应激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效果明显优于西米替丁。结论奥美拉唑是新型的胃酸抑制剂, 对脑卒中引发的应激性胃溃疡及胃出血疗效显著[4]。PPIs的止血机制为:胃内酸性环境干扰凝血作用, 胃内pH>6时才能使血小板发挥正常功能, 静脉大量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则能维持胃内较高pH值, 减少溃疡再出血, 而在少量酸的情况下, 血小板的聚集及凝血块的形成就会受到抑制, 新形成的凝血块在胃液pH<5.0时会迅速被消化[5]。质子泵抑制剂抑制了胃酸分泌的最后环节, 且有强大的抑酸效果。此外, 奥美拉唑 (商品名:洛赛克) 还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升高胃黏膜电位, 保护胃黏膜结构完整性, 保护胃黏膜屏障功能[6]。

2.4 在反流性食管炎中的应用

选择反流性食管炎患者48例, 男36例, 女12例, 年龄20~63岁, 平均36.2岁, 病史1周~7年。均有烧心、嗳气、反酸、胸骨后疼痛。内镜检查:Savery-M iller分级在Ⅱ级以上。48例随机分为两组 (各24例) 。治疗组给奥美拉唑20 mg, 2次/d口服, 如有效改奥美拉唑10 mg, 1次/d口服, 维持治疗887.50%。治疗组3例出现腹胀、头痛、头晕、恶心、口干等不良反应, 但不影响治疗;对照组4例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皮疹、转氨酶升高等, 1例严重者停药。讨论: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和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 使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引起食管黏膜充血糜烂等炎性改变的疾病。法莫替丁是第三代H2受体拮抗剂, 可抑制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 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常用药物。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 可通过抑制壁细胞中的H+-K+-ATP酶的活性抑制中枢或外周介导的胃酸分泌, 且无论在治愈糜烂病变和缓解症状方面都明显优于H2受体拮抗剂[7]。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应用PPIs, 可抑制胃酸的分泌, 提高胃液的PH值, 从而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 减少酸性胃内容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 有利于受损食管黏膜的修复。

2.5 可应用于胃食管反流致慢性咳嗽

胃食管反流临床常见, 是胃酸和有害物质进入食管, 反流之胃液除可对食管造成损害外, 尚可侵及咽部、声带及气管, 并引起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吸入性肺炎等。对108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平喘、止咳、抗感染基础上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对照组:常规平喘、止咳、抗感染。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1%, 显著优于对照组65.4% (P<0.01) 。结论抗胃食管返流治疗有助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8]。临床上常遇到慢性咳嗽常规平喘、止咳、抗感染难治愈的患者, 可试用PPIs加平喘、止咳、抗感染, 会得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alyankrishnan Ramakrishnan, Robert C.Salinas, 孙乃会.消化性溃疡病.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 3:38-40.

[2]乔卓妮.预防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十二指肠溃疡180例析.中国社区医师, 2008, 04:27.

[3]陈行玲.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82例.中国药业, 2008, 11:73.

[4]岳朝霞, 黄好武, 王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脑卒中患者应激性溃疡并出血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08, 04:179.

[5]董水霞, 徐立, 郭学刚, 等.急诊胃镜在上消化道出血诊治中的应用.陕西医学杂志, 2003, 32 (9) :862-863.

[6]谭跃, 罗凤才, 陆爱年, 等.洛赛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110例.华夏医学, 1997, 2 (1) :20.

[7]刘淑雨, 孙明孚.洛赛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4例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05, 27:78.

[8]林志, 包纪盛, 陆玉莲.抗胃食管返流治疗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治疗中的作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1:2598.

酸相关性疾病论文 篇2

1 LPA的生物化学特性

LPA它的极性比其他的脂类要强, 水溶性也相对较强, 由于它仅有一个脂酰集团。它不一定与膜结合, 有些一般性的脂抽取可能检测不到。LPA可以在生物合成三酰甘油的过程中作为中间产物而合成。以L-甘油磷酸和脂酰辅酶A为前体, 合成发生在内质网上。LPA产生的位点: (1) 血小板在被活化时、哺乳类的成纤维细胞在肽类生长因子刺激下可迅速产生LPA。 (2) 已在卵巢癌患者的腹腔积液及血浆中检测到LPA, 但其来源尚不清楚。可能系某些肿瘤细胞产生。 (3) 某些炎症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及受损伤的细胞也可产生LPA。

2 LPA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LPA其生物学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 以受体依赖方式发挥作用, 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2]。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的作用为活化的血小板可迅速产生并释放LPA, 它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引起多种生物学效应。LPA是一种脂类信号分子对不同的靶细胞表现出多样的生物学活性, 包括刺激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激活血小板聚积, 引起细胞内Ca2+动员, 刺激肠平滑肌细胞的收缩, 刺激轴索回缩, 抑制骨髓瘤细胞的生长等。LPA受体是一个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家族, 研究表明, 各种LPA受体亚型在生物学功能上存在差异, 甚至引起相反的生物学效应。近几年, 至少已确认4条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与LPA的活性有关。

3 溶血磷脂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3.1 LP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的关系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近几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 在正常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到LPA, 其浓度可高达20μmol/ L。在凝血过程中血小板受到凝血酶活化产生LPA, LPA又反过来促进血小板聚集,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血栓的形成。LPA可调节活化血小板与可溶性纤维蛋白原结合的受体, 使可溶性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结合, 从而使纤维蛋白原进一步水解为纤维蛋白形成凝血和血栓。LPA出现于血栓形成的最早期, 当还没有形成血凝块的时候, LPA已经释放。这就提示LPA 有可能作为一个更好的分子标记物, 预警血栓形成在体内的发生。当出现 UAP症状时体内可能有凝血或血栓的启动, 及时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阻止其发展, 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3.2 LPA与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形成的关系

心房纤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研究表明, 在心房纤颤并脑栓塞或左房血栓时, LPA水平明显高于未并脑栓塞或左房血栓。提示 LPA 与心房纤颤并脑栓塞或左房血栓形成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心房纤颤患者中, LPA 升高是发生脑栓塞或左房血栓的一项预警因素。这提示我们, 如果早期检测房颤患者的血浆 LPA值, 则有可能进行早期干预, 降低脑栓塞及左房血栓的发生率。

3.3 LPA与心肌重塑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 (AMI) 后的心室重塑 (LVRM) 是伴随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病理生理改变, 并可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AMI后的高病死率与心力衰竭的高发病率需要深入研究心脏两种主要的细胞:心肌细胞和心脏成纤维细胞在AMI后病理微环境下的生长调节机制。心肌梗死后移植间充质干细胞来改善心功能、抑制重塑, 由于梗死区缺血微环境所导致的移植后的干细胞的低存活率成为此类治疗策略的限制因素。有必要研究提高干细胞抗缺血诱导凋亡的能力。LPA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水溶性磷脂信使, 主要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内皮分化基因家族三类受体亚型其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心血管系统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成纤维细胞, LPA可很快使细胞内cAMP的浓度下降;激活Ras及其下游的Ra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 促进细胞增殖。Rho信号转导:通过Rho信号转导途径可使局部黏附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和细胞肌动蛋白骨架的重构。

3.4 LPA与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心肌梗死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心肌细胞上有对LPA敏感的EDG受体, 局部高浓度的LPA对心肌细胞作用有实验研究表明[3]:以体表心电为指标观察到心梗模型大鼠在给予外源性LPA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利用LPA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浆LPA浓度, 观察到心梗发生心律失常组的血浆LPA浓度明显升高;利用离体心脏灌流法观察到外源性给予LPA后离体心脏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在考察LPA对豚鼠乳头肌动作电位参数的影响时, 发现LPA可显著延长乳头肌动作电位时程, 增加动作电位幅值, 并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利用膜片钳技术观察到LPA显著抑制心肌细胞延迟整流钾通道和内向整流钾通道;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系统观察到LPA可增加心肌细胞游离钙浓度。上述结果提示:LPA显著抑制心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和内向整流钾电流, 使细胞膜电位降低, 易形成单向阻滞和慢传导, 从而形成折返激动心室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动物实验研究提示:LPA 表达与Lown分级呈正相关。随着心梗后的恢复, LPA水平下降, PVC的发生也有下降。张学新等曾观察到 LPA可促进AMI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且这一效应可明显被 PTX阻断, 从动物实验角度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还提示:随着心梗后 LPA的降低PVC严重程度亦较前改善。由此推测 LPA可作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治疗的又一新切入点。

3.5 LP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LPA来源于激活的血小板释放, 生物学效应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 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可激活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具有对巨噬细胞的趋化性, 因此, 推测LP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相关性。Seewald等报告, LPA可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长, 并确定PLA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刺激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对MAPK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以及对细胞Na+/H+交换体的激活作用大部分是由Gi蛋白介导的, 一小部分可能是Gq 蛋白介导的。Genneri等在体外培养的成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也得到类似结果, 并且发现在微摩尔浓度的LPA可抑制细胞移行, 而完全表现为生长因子样作用。Wolfgang等在对人颈总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中发现, 适度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和微弱氧化LDL可以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LPA并发现LPA在斑块的脂质核心及其临近处含量最高, LPA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加通透性, 使血浆蛋白在内皮下积聚, 同时LPA激活血小板黏附至受损的内皮细胞处形成附壁血栓, 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有学者发现LPA具有对巨噬细胞的趋化性, 因此, 内皮下脂质斑块中的LPA可能吸引巨噬细胞进入血管壁,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 小结

血栓形成是一多步骤的系列过程, 假如我们在这一过程起始阶段的某一环节能够找到一种标记物, 就可以根据它的出现、增高来判断血栓形成过程是否已经启动, 从而进行预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它确切地反应了体内血栓形成的某一过程开始启动。同时它也不像血液流变学那样, 受体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近几年, 对LPA的研究发现, 它很可能就是一个较好的血栓形成前释放的分子标记物, 对于由血小板活化聚集导致的血栓 (微血栓) 形成有着预警的意义。LPA也是一种血管活性物质, 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 应该加大力度对它进行研究。不但要在理论方面进一步了解其作用过程和机制, 更重要的是应进行临床研究。以使它能更早更快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兆辉.溶血磷脂酸与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神经医学神经外科分册, 2001, 28:259-261.

[2]赵瑞平, 宋志军, 孙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水平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5:243-245.

酸相关性疾病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呼吸科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呼吸科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63例, 男43例, 女20例, 年龄45~63岁, 平均 (53.8±8.9) 岁。哮喘的诊断及分级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指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2008版) [3]。所选患者同时需排除痛风、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肾脏疾病等合并症并除外使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者。根据哮喘严重分级分为轻中度组 (急性发作轻度与中度患者) 、危重度组 (急性发作重度与危重度患者) 2组, 其中轻中度组24例, 男17例, 女7例;危重度组患者39例, 男26例, 女13例。另选取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40例, 女20例, 年龄45~63岁, 平均 (54.0±8.5) 岁。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测定63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及60例对照组清晨6点空腹静脉血做血尿酸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以组间t检验作为统计学处理,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哮喘急性发作组与健康对照组血尿酸水平的关系

哮喘急性发作组:血清尿酸值 (346.45±60.38) μmol/L, 健康对照组:血尿酸值 (274.48±53.96) μmol/L,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哮喘急性发作患者血尿酸值较健康对照组增高, 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哮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哮喘急性发作严重程度与血尿酸水平比较

哮喘轻中度组:血清尿酸值 (307.44±57.23) μmol/L, 哮喘危重度组:血清尿酸值 (384.89±63.31) μmol/L,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说明血尿酸的水平会随着哮喘的严重程度而升高。

注:轻中度组与危重度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尿酸是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腺嘌呤和鸟嘌呤核苷酸在核苷酸酶作用下, 水解分别形成次黄嘌呤和鸟嘌呤, 在黄嘌呤氧化酶 (XOD) 作用下进一步水解为尿酸和过氧化物。本研究发现, 哮喘急性发作时尿酸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哮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哮喘越严重, 尿酸值越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血尿酸水平增高原因可能为: (1) 哮喘急性发作时产生低氧血症 (危重度与重度明显) , 低氧血症可致ATP降解亢进, 使代谢中间产物及终产物如血尿酸增高[4]。 (2)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红细胞膜ATP酶降低, 黄嘌呤氧化酶XOD增加[5], 黄嘌呤氧化酶把组织中大量聚集的次黄嘌呤转变为黄嘌呤, 继而又将黄嘌呤转化为尿酸。 (3) 哮喘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主要包括气道炎症机制、免疫与变态反应机制、气道神经调节机制以及遗传机制等。T细胞介导的免疫调节失衡与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生是最重要的哮喘发生机制。活化的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如IL-4、IL-5、IL-13等直接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肺泡巨噬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 使之气道浸润。同时Th17产生IL-17A/F和IL-22, IL-17可促使气道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活化, 是这些细胞高表达IL-6, IL-8、G-CGF等因子。大量研究证实尿酸与IL-6、CRP等同时存在炎症性疾病中, 这些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通过引起细胞调亡和细胞坏死导致RNA和DNA降解增加, 或通过激活XO的活性导致尿酸增高。

总之, 哮喘急性发作时血尿酸水平升高, 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在诊治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时可将血尿酸的检查作为常规检验项目, 对于评价病情可能有一定价值, 但二者之间更明确的关系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3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2008版) [J].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 2008, 31 (3) :177-185.

[3]Hiroshi S, Masaharu N, Eiji S, et al.Tissue hypoxia in sleep apnea syndrome assessed by uric acid and adenosine[J].Chest, 2002, 122 (11) :1686-1694.

[4]黄志华, 陈美云, 林其昌, 等.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红细胞膜ATP酶SOD、XOD的变化及意义[J].医学文选, 2002, 21 (6) :782-783.

酸相关性疾病论文 篇4

关键词:肌苷酸,肉质风味,基因,含量,鸡,综述

我国拥有丰富的地方鸡品种资源,与国外培育的一些专门化鸡种相比,我国地方鸡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高度适应性,抗逆性强,肉质好等特点。在过去,对肉鸡的选育主要集中在生长性能的提高上,由于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因此肌肉和腹部脂肪产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口感却呈下降趋势。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鸡风味和鲜香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研究者对肌肉的风味物质进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肌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 acide,IMP)是影响鲜味与香味肉质风味的重要物质,其含量因鸡的品种、性别、部位及日龄不同而存在差异,肌肉IMP的含量与遗传因素相关。因此,本文综合近年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对影响地方鸡肌肉的IMP含量的候选基因概况加以综述。

1 腺苷琥珀酸裂解酶基因

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enylosuccinate lyase,ADSL)于1984年被首次发现[1],是IMP合成酶系中催化嘌呤核苷酸起始合成与提供嘌呤核苷酸循环中间产物的双功能酶[2,3]。刘长青等[4]对山东的4个地方鸡种(寿光鸡、济宁百日鸡、莱芜黑鸡和琅琊鸡)为研究对象,发现在ADSL基因c DNA全序列共出现17处碱基有差异,其中8处为错义突变,为后续ADSL可能作为鸡肉质风味性状候选基因奠定了基础。张学余等[5]对4个地方品种(丝羽乌骨鸡、萧山鸡、白耳鸡、藏鸡)和一个国外品种(隐性白羽鸡)IMP含量分析表明,藏鸡、丝羽乌骨鸡肌肉中IMP含量最高,白耳鸡稍低,萧山鸡、隐性白羽鸡最低。对ADSL基因外显子9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处C9839A的错义突变,AA、AC和CC,3种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品种有关,但对基因型和IMP含量进行关联分析发现,该位点的多态性与胸肌的IMP含量之间并未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韩威等[6]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白耳鸡ADSL外显子2区域存在C3484T突变位点,TT为有利基因型,TT基因型个体的IMP含量显著高于CC型和CT型个体。

龚琳琳在3个地方鸡品种(如皋鸡、安卡鸡、文昌鸡和)和隐性白羽肉鸡ADSL基因2号外显子上检测到g.3713G>A和g.3797C>T的同义突变[7],在9号外显子上检测到g.10191C>T的同义突变,其中9号外显子的多态位点上检测出显著的基因型效应,BB型个体胸肌IMP含量分别较AA型与AB型低1.149mg/g和1.181mg/g,且差异极显著;AB型个体IMP含量稍高于AA型,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Zhang等[8]以伊莎B系蛋鸡和广西黄鸡为研究对象发现,广西黄鸡的IMP含量高于伊莎B系蛋鸡,检测ADSL基因发现第2外显子有C3484T的突变,且2个鸡种均表现为CC型的IMP最高,TT型的IMP最低。

石浩[9]对米易鸡ADSL基因发现在外显子2(A3713G、C3797T)和外显子9(C10191T)处共出现3个SNP位点,其中第9外显子的SNP位点与IMP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CT型个体的胸肌IMP含量高于CC型个体。

2 腺苷-磷酸脱氨酶基因

腺苷-磷酸脱氨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deaminase,AMPD)家族包括3个成员:AMPD1、AMPD2和AMPD3,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都有一定的保守性,AMPD1酶的功能是催化AMP脱氧生成IMP,从而影响肉质风味。AMP-DA1是该家族中研究最多的肉质候选基因。柴丽娟[10]采用PCR-RF-SSCP技术对5个地方鸡种(泰和乌骨鸡、北京油鸡、崇仁麻鸡、鹿苑鸡和霞烟鸡)AMPD1基因研究发现,AMPD1有3个等位基因,共产生6种基因型,除泰和乌骨鸡外,B等位基因为几个地方鸡种的优势基因,AMPD1基因不同基因型与IMP含量的关系因品种而异。罗桂芬等[11]采用PCR-SSCP技术,以两个地方品种(北京油鸡、三黄胡须鸡)和两个国外品种(隐性白羽肉鸡、白来航蛋鸡)鸡为试验对象,对AMPD1基因进行SNPs检测和基因类型判别,结果表明:除三黄胡须鸡和隐性白羽肉鸡、北京油鸡和白来航鸡间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IMP含量在3种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0.05),初步推断AMPD1可能为影响鸡肉中IMP生成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

于平[12]以快大青麻鸡和灵山土鸡为研究对象,对AM-PD1基因的5’侧翼远端调控序列和15个外显子序列进行SNPs全面筛选,发现有10个SNPs在两个鸡种中都存在,其中外显子8中的T6751C为错义突变,分别分析3个多态性位点的不同基因型与IMP含量的关系,虽然某些基因型的IMP含量高于另外的基因型IMP含量,但是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对于AMPD1的研究,应结合更大的群体规模和更全面的品种,来寻求与IMP含量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以便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中。

3 GARS-AIRS-GART基因

鸡GARS-AIRS-GART基因编码IMP合成过程中的3种酶,即甘氨酰胺核苷酸合成酶(Glycinamide ribonucleotide synthetase,GARS)、5-氨基咪唑核苷酸合成酶(Aminoimidazole ribonucleotide synthetase,AIRS)和甘氨酰胺核苷酸转甲基酶(Glycinamide ribonucleotide formyltransferase,GART)全长30kb,包括21个外显子,位于1号染色体上。韩威等[6]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白耳鸡GARS-AIRS-GART基因5'侧翼区存在C-179T突变位点,TT基因型个体的IMP含量显著高于CC型个体。

龚琳琳[7]3个地方鸡品种(如皋鸡、安卡鸡、文昌鸡和)和隐性白羽肉鸡GARS-AIRS-GART基因3、4和21号外显子经10%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检测3号和4号外显子没有检测到多态,21号外显子检测到4个多态:g.29943G>A、g.29968C>T、g.30011T>C、g.30017C>T,其中3处为错义突变,共得到11种基因型,AE型个体胸肌IMP含量比其他基因型的IMP含量都低,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他基因型之间IMP含量差异均不显著。

张增荣[13]以大恒优质肉鸡品系为研究对象,发现GARS-AIRS-GART基因外显子4有1个SNP位点位于6545处(A→C突变)的错义突变,该位点对鲜味氨基酸含量和IMP含量有显著影响,NN型表现为高IMP含量,HN型个体表现为高鲜味氨基酸含量。

4 PURH基因

氨基咪唑氨甲酰核苷酸转甲酰基酶/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基因(PURH)为影响肌肉IMP含量的候选基因,其具有氨基咪唑氨甲酰核苷酸转甲酰基酶(EC2.1.2.3)和次黄嘌呤核苷酸环水解酶(EC3.5.4.10)催化活力的双功能酶,对IMP的合成具有十分关键的调控作用[14]。

而已有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蛋白油PURH基因编码。束婧婷等研究发现,PURH可能是影响IMP含量的主效基因或其连锁基因,以单倍型用作鸡肉质性状分子标记具有一定优势,而且做鸡不同生长阶段和组织都能检测到PURH的表达,其影响了IMP在肌肉中的沉积[15]。

郭俣等利用SMART技术构建北京油鸡肝脏全长c DNA文库[16]。通过pur H基因保守引物对该文库进行筛选,将克隆的pur H基因(Gen Bank登录号:EU334506)导入鸡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转染后发现pur H基因表达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5 GPAT基因

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Glutamine phosphoribosyl pyrophosphate amidotransferase,GPAT)是一种限速酶。张学余等以白耳鸡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和测序相结合的方法,GPAT基因均对白耳鸡胸肌IMP含量的差异产生影响,均与鸡肌肉IMP含量存在显著关联(P<0.05),这3个位点可作为影响鸡的肉质风味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余春林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肉鸡不同品系和生长阶段的GPAT基因表达水平进行检测[17],并对GPAT基因的表达量与IMP沉积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其与IM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6 小结

酸相关性疾病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3月诊断为HSP患儿50例。男18例, 女32例;平均年龄 (6.2±2.8) 岁;随访时间 (8.6±4) 个月。

1.2 疗后随访过程

(1) 50例HSP患儿分别于入院4d、发病3周、3个月、7个月时查BUA、血尿素氮、血肌酐、尿常规、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之比、N-乙酰-β-氨基葡萄苷酶, 对临床出现肾损害者于病程8个月和1年半时随访上述指标; (2) 选择同期住院患其他疾病的另3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并测定其BUA值; (3) 对其中10例BUA升高的HSPN进行了降低BUA的干预治疗; (4) 2组病例均除外血液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

1.3 检验测定的办法

限制嘌呤饮食4后抽血, 采用酶法测定BUA。

1.4 过敏性紫癜肾炎 (HSPN) 的诊断标准及临床分型

按文献[3]提供: (1) 无明显的肾受累临床表现, 尿常规也基本正常; (2) 血尿; (3) 持续蛋白尿; (4) 急性肾炎综合征; (5) 肾病综合征型; (6)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7) 慢性肾炎综合征。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

2 结论

2.1 HSP、HSPN及对照组与BUA的相互关系研究 (表1)

注:*对照组与非肾损组及肾损组BUA升高之和相比

2.2 BUA升高与HSPN肾损害的相互关系研究 (表2)

注:*15例中1型5例、2型10例;3例中3型2例, 4型1例

3 结语

本文的资料中HSP继发HSPN的23例中有18例 (78.4%) BUA升高, 而仅表现为HSP患儿中BUA升高仅13例 (48.5%)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可见BUA升高与肾损害是有一定关联的。本组对10例BUA升高的HSPN患儿实行干预治疗, 包括饮食调整和极其个别的药物治疗, 结果与不干预组的HSPN的患者儿童相比, 其病程明显被缩短, 提示持续高尿酸血症影响病程。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 (BUA) 升高与过敏性紫癜肾炎 (HSPN) 的相互关系。方法对50例过敏性紫癜 (HSP) 患儿不同病程的BUA、尿微量白蛋白 (UMA) 、N-乙酰-β-氨基葡萄苷酶 (NAG) 进行测定, 并对BUA升高的部分患儿实行干预治疗。平均随访8.5个月。结果 (1) HSP出现BUA升高31例 (63%) ; (2) HSP继发HSPN23例 (47%) ; (3) 与BUA不升高的5例HSPN相比, 18例BUA升高者其病情程度无明显加重 (P>0.05) 。结论HSP患儿BUA升高与HSPN发病率及病程相关, 但与肾损害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干预治疗高尿酸血症可缩短HSPN病程。

关键词:血清尿酸,过敏性紫癜肾炎,儿童

参考文献

[1]朱轼, 王汝连, 张廷杰.高尿酸血征与心血管疾病[J].心血管病学进展, 1999, 20 (3) :175~177.

[2]杨霁云.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临床分型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1, 16 (4) :198.

[3]方圻.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2869.

[4]何立群, 聂永红, 邹士林.新型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2001, 21 (1) :22~24.

[5]扎西, 王归真.高尿酸血征与临床[J].西藏医药杂志, 2001, 22 (4) :32~33.

酸相关性疾病论文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与试剂

水合三氯乙醛由上海白鹤化工厂提供。QA由Aldrich 化学公司提供。酪氨酸羟化酶测定试剂盒 (Tyrosine hydroxylase, TH) , Glu测定试剂盒, 胆碱乙酰化酶 (Choline acetylase, CHAT) 测定试剂盒, 色氨酸羟化酶 (Tryptophan hydroxylase, TPH) 均由武汉博士德公司提供。SABC试剂盒由北京中山公司提供。

1.2 动物与仪器

健康Wistar 大鼠, 雄性, 清洁级, 体重 (220±23.35) g, 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大鼠脑立体定位仪由国营西北光学仪器厂生产。大鼠Morris水迷宫和大鼠穿梭箱均由医学科学院药研所制。微量注射器由上海保西玻璃仪器厂生产。3k30型低温超速离心机由美国Sigma公司生产。BH-2型光学显微镜由Olympus生产。

1.3 QA溶液的配制

称取313.35mg的QA, 溶于25mL浓度为0.01mol/L pH 7.2~7.4的PBS缓冲液中, 加热使其完全溶解, 配成浓度为75 nmol/μL的溶液, 用前高温灭菌。

1.4 实验动物与分组

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 每组8只动物。

1.5 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制作[2]

实验动物用水合氯醛以350 mg/kg经腹腔注射麻醉后, 剪去颅顶切口区毛, 固定在大鼠脑立体定位仪上。酒精消毒后, 取颅顶正中切口, 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3] (AP:3.5mm, ML:2.0mm, H:2.7mm) , 对双侧海马CA1区立体定位后, 钻开颅骨, 用微量注射器垂直进针, 将溶解的QA2μL (含150nmol) 缓慢注入海马CA1区, 假损伤组注入等量的PBS缓冲液。每侧注入时间为5min, 留针5min, 局部消毒后缝合皮肤。

1.6 检测指标

1.6.1 行为学检测

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检测 (Morris水迷宫) [4]:实验分为两部分: (1) 定位航行实验 (Place navigation) :用于测量大鼠对水迷宫学习和记忆的获取能力。实验历时5d, 第1天让大鼠自由游泳2min;从第2天起, 每天分上、下午两段, 每段训练4次, 训练时随机选择一个入水点, 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 记录大鼠寻找并爬上平台时所需时间 (即潜伏期) 。 (2) 空间搜索实验 (Spatial probe test) :用于测量大鼠学会寻找平台后, 对平台空间位置记忆的保持能力。即在第5天最后一次训练后撤除水下平台, 然后任选同一个入水点将大鼠面向池壁放入水中, 测其在120s内跨过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

大鼠条件性学习记忆能力的检测 (穿梭箱实验) [4]:实验前先将动物放入箱内适应环境3min, 设定好实验参数, 实验时保持环境安静。然后打开电源, 观察动物躲避电击情况, 同时利用计算机记录系统记录以下数据: (1) 遭受电击次数:即被动回避的次数, 该值与设定循环次数之差即为主动回避次数 (AART) 。 (2) 遭受刺激时间即被动回避潜伏期 (ERL) 。 (3) 主动回避反应时间:即主动回避潜伏期 (AARL) 。

1.6.2 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

HE染色:行为学实验结束后, 每组随机取一或两只大鼠以350mg/kg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 剪开胸腔, 暴露心脏, 剥离心包膜, 用手术钳钳夹腹主动脉, 将7号输液针头插入左心室, 同时剪开右心耳。先快速注入50mL生理盐水, 后缓慢注入4%多聚甲醛 (0.1mol/L, pH7.4, 4℃) 50mL实施内固定脑组织。然后将大鼠断头, 快速取出脑组织, 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 光镜下观察大鼠双侧海马神经元改变。

TH, TPH, Glu, ChAT免疫组化法染色:假损伤组和模型组随机各取一或两只大鼠以350mg/kg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 实施内固定脑组织。然后将大鼠断头, 快速取出脑组织, 放入4%多聚甲醛中固定, 石蜡包埋切片, 将组织切片粘贴于经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载玻片上, 然后石蜡切片再经二甲苯和梯度乙醇脱蜡处理后, 作SABC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两组标本海马CA1区的TH、TPH、Glu、ChAT免疫反应的阳性神经元细胞形态的改变。

1.6.3 神经生化学观察

假损伤组和模型组各取6只大鼠, 快速断头, 迅速取出大脑, 在冰台上分离出海马, 用4℃生理盐水冲洗除去血液, 在干冰上用滤纸拭干, 称重后立即置于冰浴的玻璃匀浆器中, 以每mg组织加入0.01mol/L的高氯酸, 于冰浴里匀浆, 匀浆速度尽可能保持一致, 然后转入有塞的离心管中, 在低温离心机内以18 000r/min的速度离心20min。然后参照刘德敏等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量样品中NA、DA和5-HT的含量[5]。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结果均以x¯±s表示, 以SAS软件系统进行单因素的方差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行为学结果

2.1.1QA损伤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

由表1寻找平台潜伏期和表2末次跨平台次数可以看到, 比较4d各组共八次的平均潜伏期, 与假手术组相比, 模型组大鼠平均潜伏期明显延长 (P<0.01) 。另外模型组末次跨平台次数较假手术组也明显减少 (P<0.01) (表1、2) 。

###P<0.01 VS Sham

2.1.2QA损伤大鼠条件性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

由表3可以看出, 在训练4d后, 与假手术组比较, 模型组大鼠在蜂鸣音后其主动回避次数明显减少, 且主动回避潜伏期也明显延长。在遭受电击后, 其被动回避潜伏期也明显延长。说明大鼠在QA损伤后, 其条件性学习记忆能力明显降低 (表3) 。

CPT:crossing platform times, ###P<0.01 VS Sham

2.2 形态学结果

HE染色后, 光镜下观察可见正常大鼠海马神经元数目多, 呈多层, 排列整齐紧密。核呈圆形, 大而清晰, 核仁明显。神经纤维密集, 排列整齐。QA损伤组海马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 脱失现象明显, 层次少而不清, 排列紊乱。核固缩为三角形或多角形, 浓染。神经纤维稀疏, 排列紊乱, 间隙扩大。由表4可以看出, QA急性损伤后, 模型组海马CA1区THTPHChATGlu的阳性细胞的数目较假手术组均有明显减少 (P<0.01) (表4) 。

AART active avoidance response times;ERL escape response latency;AARL active avoidance response latency, ﹟# #P<0.01 VS Sham

### P<0.01 VS Sham

2.3 神经生化学结果

由表5可以看出, QA急性损伤后, 模型组海马中DA、5-HTNA的含量均较假手术组有明显减少 (P<0.01) (表5) 。

###P<0.01 VS Sham

3讨论

学习和记忆是神经系统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有关学习和记忆的行为训练的方法和技术被广泛用于神经药理学研究。在本部分实验中采用的Morris水迷宫是测量大鼠学习记忆尤其是空间记忆的较可靠的方法。微机控制的穿梭箱双向主动回避反应系统是属于经典的联合型学习条件反射。在本实验中, 向大鼠海马CA1区微量注射QA后, 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其寻找平台, 平均潜伏期明显延长, 而末次跨平台次数明显降低, 表明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在穿梭箱实验中, 其主动回避次数明显减少, 而主动回避潜伏期和被动回避潜伏期均明显增加, 提示其条件性学习记忆能力也明显降低, 加之其脑组织神经元出现了明显病理改变, 显示QA可导致大鼠脑组织的严重损伤, 并造成其学习记忆障碍, 这也表明动物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谷氨酸是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 它负责脑内大多数兴奋性突触活动, 广泛地参与学习记忆、神经内分泌和其他生命活动功能, 但过量的兴奋性氨基酸能过度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敏感神经元, 从而导致它们的死亡。因此, 1995年, 宋前流等人通过在富含谷氨酸受体 (以NMDA受体为主) 的海马区注入谷氨酸类似物QA, 建立了Glu能毁损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该模型中由于海马CA1区大量的Glu能神经元肿胀坏死, NMDA受体被破坏, 故表现为学习记忆的障碍[6]。实验中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 模型组海马CA1区Glu能神经元的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P<0.01) , 说明喹啉酸能够损伤Glu能神经元系统, 从而造成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

学习记忆障碍是AD的主要症状之一, 其中中枢胆碱能神经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乙酰胆碱 (Ach) 是进行和维持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因此有学者提出AD患者学习记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中枢胆碱能神经元退行性变的结果[7]。ChATAch合成的关键酶, 是胆碱能活性的重要标志, 能够反映胆碱能神经的状态。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发现, 在模型大鼠海马内ChAT的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 (P<0.01) , 说明兴奋性氨基酸可以通过损伤胆碱能神经系统而造成学习记忆能力的下降。本实验采用在海马区注射喹啉酸引起大鼠学习记忆的障碍, 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脑内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等病理变化, 这与AD患者脑内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相似, 有利于对AD患者学习记忆障碍的研究。

为进一步探讨QA损伤所致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 还对单胺类神经递质进行了检测。单胺类神经递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大脑活动。在越来越多的药物研究中发现, 学习记忆的增强常伴有NADA及5-HT含量的改变[8]。脑内肾上腺素能是一种学习加强系统, 主要调整大脑皮层兴奋状态, 对觉醒、感觉、情绪和高级认知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多巴胺系统主要参与认知功能, 对事物的识别能力, THDA合成的限速酶;5-HT是维持正常智能的重要神经递质, 可增加行为活动和自发学习积极性, 5-HT合成的限速酶为TPH。因此, 当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出现代谢异常时, 必然影响到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本研究发现, 通过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的比较, 发现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DANA和5-HT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 (P<0.01或P<0.05) , 说明兴奋性氨基酸可导致海马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异常。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还发现, 模型大鼠海马CA1区THTPH的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 (P<0.01或P<0.05) , 进而说明QA是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 从而造成了大鼠学习记忆的下降。

综上所述, 本实验将兴奋性氨基酸QA注入大鼠海马CA1区, 通过损伤Glu能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系统造成了大鼠学习记忆的障碍。另外, QA也可能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 而造成了大鼠学习记忆的障碍。此动物模型可作为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探讨, 也可用于AD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从神经生化、神经病理和行为学三方面, 对喹啉酸损伤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微量注射方法, 将喹啉酸注入大鼠双侧海马CA1区, 建立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模型, 从行为学和病理形态学方面观察模型大鼠的改变。结果QA损伤所致的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大鼠, 其行为学和海马的组织病理学有显著改变, 同时海马神经元中的TH、TPH、ChAT和Glu的阳性细胞数量减少, 并且NA、DA和5-HT的含量也有所下降。提示该模型可能是通过损伤Glu能神经系统和胆碱能神经系统造成了大鼠学习记忆的障碍。另外, QA也可能通过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 而影响大鼠学习记忆的能力。结论此动物模型可作为学习记忆障碍模型的探讨, 也可用于AD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关键词:学习记忆障碍,兴奋毒,喹啉酸,模型

参考文献

[1]Yarwood J M, Sehlievert PM.Quorumsensing in Staphy-lococcus in fections[J].J Clin Invest, 2003, 112 (11) :1620-1625.

[2]Dell Acqua G, Giacometti A, Cirioni O.Suppression ofdrug-resistant staphylococcal infections by the quorum-sensing inhibitor RNAⅢ-inhibiting peptide[J].J InfectDis, 2004, 190 (2) :318-320.

[3]George Paxinos.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

[4]张均田, 张庆柱.神经药理学研究技术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97-298.

[5]刘德敏, 张纬, 彭先忠, 等.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血浆中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J].天津医药, 1996, 24 (1) :46-47.

[6]SHEN H M.Efection of injection and drug used in de-mentia rats hippocmnpus CA1 damaged by quinolinic acid[J].Study J Tradit Chin Med (中医药学刊) , 2003, 21 (6) :883.884.

[7]Otto M, Gotz F.Analysis of quorum sensing activity instaphylococci by RP-HPLC of staphylococcal deha-toxin[J].Biotechniques, 2000, 28:1088-1096.

酸相关性疾病论文 篇7

关键词:血尿酸,脑梗死,相关性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 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研究表明, 高尿酸血症除引起痛风外, 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1]。本研究旨在探讨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治疗组, 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并符合2004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选择同期住院非心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男55例, 女45例, 年龄54~85岁, 平均 (62.2±8.5) 岁。对照组男53例, 女47例, 年龄55~82岁, 平均 (63.1±7.6) 岁。排除原发性痛风、严重的心肺肝肾等重大脏器疾病、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及结缔组织疾病患者。并嘱所有患者避免高嘌呤、高脂饮食。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肌酐 (Cr) 、血尿酸 (UA) 、甘油三酯 (TG) 、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均采用酶法测定。两组女性患者均为绝经后, 因绝经后女性尿酸水平接近男性, 故本研究中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均为≥420μmol/L。记录治疗组患者出现急性脑梗死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经过治疗后的预后转归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比较:治疗组患者的UA、TC、TG、Cr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LDL-C和HDL-C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两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比较:治疗组患者高尿酸血症检出率48% (48/100) , 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高尿酸血症检出率15% (15/1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根据血尿酸水平将治疗组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异常组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异常组和正常组患者的预后效果比较:异常组患者显著进步13例, 进步15例, 无进步13例, 死亡7例, 预后效果58.33%。正常组显著进步23例, 进步16例, 无进步10例, 死亡3例, 预后效果75%。正常组的预后效果优于异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4,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讨论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 由黄嘌呤氧化酶或黄嘌呤脱氢酶降解而来, 体内的尿酸主要由肾脏和消化道排出, 尿酸的排泄减少或生成增多均可以引起血尿酸升高。老年人由于肾动脉硬化、肾血管阻力增加, 肾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更易出现高尿酸血症[2]。

本研究显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脑血管病患者, 高尿酸血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国内外大量的研究也表明, 尿酸水平越高, 脑梗死的发病率亦越高, 脑梗死的发病率与血尿酸成正比[3]。另外血尿酸水平也和脑梗死的面积成正相关。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影响心血管事件和癌症相关的死亡风险显著相关[4]。

总之, 在临床工作中不管是脑梗死的急性期还是康复期, 都应加强血尿酸的检测, 并积极进行干预, 这对改善预后、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国内外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 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脑梗死疾病的转归会得到更好的判断与诊治。

参考文献

[1]葛叶波, 占刘俭, 陈英, 等.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4, 17 (8) :867-870.

[2]刘树杰, 贺同页, 陈长青, 等.血尿酸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发病及预后之间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6) :4475-4477.

[3]刘庆, 陈子燕.血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其作用[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2014, 21 (5) :348-351.

上一篇:智能化管理系统下一篇:汽轮机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