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疾病论文

2024-07-17

子宫腺疾病论文(精选3篇)

子宫腺疾病论文 篇1

1病例报告

患者, 64岁。因绝经14年, 阴道流血伴下腹痛5天, 于2009年10月22日入院。查体:心界左下扩大, 未闻及明显杂音。妇科检查:宫颈管近展平, 可见脓性分泌物来自宫腔, 清理脓苔后可见宫口处自宫腔脱落一黄豆粒大小的烂肉样组织, 取活检后送病理检查。子宫前位, 增大如孕3+月, 表面光滑, 活动度尚可, 双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提示:子宫前位, 大小约14.5 cm×12.3 cm×9 .0 cm, 宫腔内可见一大小约13.4 cm×3.8 cm×1.8 cm的低回声团, 呈强回声及低无回声相间。CDFI检查示血流信号丰富。心电图检查示:左束支完全阻滞。心脏彩超检查示:扩张型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Ⅲ级) , 射血分数31%。活检病理回报:坏死组织中杂有部分宫颈黏膜。给予改善心脏情况及抗感染、止血对症治疗。经治疗后阴道流血明显减少。2009年10月27日, 患者及家属坚决要求出院, 于当日上午自行出院。夜间23时阴道脱出一肿物伴流血, 而急返回我院。肿物脱出前下腹胀痛明显, 肿物脱出后腹痛明显减轻。查体:阴道口外脱出肿物约15 cm×8 cm×10 cm, 瘤蒂来自阴道内并深入宫腔, 蒂粗约6 cm, 阴道流血约200 ml, 当时值班医生考虑宫腔肿物脱出宫腔, 给予对症处理, 生命体征平稳, 阴道无明显流血。晨起主管医生再次检查, 肿物占满阴道并脱出阴道口外, 质软, 未触及宫口及宫体, 结合入院时宫颈管近展平, 考虑子宫内翻, 故急诊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因扩张型心肌病, 术中避免应用心脏毒性药物, 且桡动脉穿刺实时动态血压监测。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3+月, 宫体颜色尚可, 近2/3宫体连同双侧卵巢及输卵管翻入子宫。因患者一般情况尤其是心脏情况差, 手术时间不宜过长, 且术前病理检查未明确诊断肿物性质, 故急诊行全子宫切除术加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前常规消毒后钝性剥离出阴道口外肿物, 术后剖视子宫:肿物蒂来自宫腔, 直径约4 cm, 其余部分游离宫腔, 手术顺利, 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宫腔坏死组织杂有部分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腺肉瘤侵及浅肌层, 双侧卵巢未见癌组织;慢性宫颈炎。

2讨论

子宫内翻指子宫底部向宫腔内凹陷, 甚至子宫内膜面从宫颈口翻出, 是严重的妇产科并发症, 比较少见, 一旦发生则高度危险, 如不及时治疗, 病死率非常高。发生子宫内翻的原因常见于:①胎盘宫底部种植;②子宫底部过度挤压和脐带牵引;③松弛子宫;④粘连性或植入性胎盘;⑤因子宫黏膜下肌瘤逐渐向外生长, 使宫底翻出造成子宫内翻。

子宫肉瘤也比较少见, 国内报道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0.83%, 占子宫恶性肿瘤的1.46% [1] 。多发生在40~60岁, 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术前诊断较为困难, 需术中冰冻切片以及术后石蜡病理检查才能明确诊断。现在比较公认的分类是美国GOG的分类方法, 将比较常见的子宫腺肉瘤分为间质肿瘤和间质上皮混合性肉瘤两大类, 前者包括子宫平滑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低度恶性、高度恶性) , 后者包括腺肉瘤和癌肉瘤或恶性米勒管混合瘤 (同源性、异源性) 。腺肉瘤是良性 (偶尔非典型) 腺上皮成分和肉瘤 (通常低度恶性) 间质成分构成的病变;而癌肉瘤是恶性上皮和恶性间质成分构成的病变, 有研究提示后者可能是前者的上皮成分恶变或临近上皮成分恶变形成[2]。既往关于子宫肉瘤的论述主要围绕子宫平滑肌肉瘤、内膜间质肉瘤和癌肉瘤, 对子宫腺肉瘤很少论及。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 可辅助激素治疗或放化疗。

与子宫肉瘤相关的子宫内翻极其罕见。自1887年至今仅见17例报道, 以致其临床表现和在开腹术中的表现尚未研究清楚[3]。本例如此巨大的子宫腺肉瘤, 临床实为罕见, 患者入院时宫颈管近展平, 若无入院时的查体基础, 很难预料为罕见的子宫内翻。分析此例子宫内翻的原因:①肿物蒂较粗, 位于宫底, 其余部分游离宫腔, 故肿物对子宫有明显的重力牵拉作用;②由于肿物巨大, 占满宫腔, 将子宫壁撑薄, 导致宫壁力量薄弱;③活动后, 加重肿物对宫口的重力压迫作用, 导致宫口进一步扩张, 肿物脱出宫腔, 牵拉子宫导致内翻。患者发病到手术近10小时, 生命体征平稳, 宫体坏死不明显, 分析可能与肿物虽大, 但临床分期早, 仅侵及浅肌层, 且内翻后, 部分肿物嵌顿宫腔, 压迫血管有关。更为特殊的是本病例合并扩张型心肌病, 且射血分数仅31%, 术前及时与麻醉师沟通, 组成麻醉专家组, 专门负责手术麻醉过程中有创桡动脉压力监测 (IBP) 、呼吸、脉搏、指脉氧等指标的监测, 避免了心脏意外情况的发生。本病例需长期随访, 监测预后, 以积累相关经验。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101-2113.

[2]Seidman JD, Chauhan S.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e-nosarcoma carcinosarcoma and a hypothesis of the histogenesis uterine sarcomas[J].Int J Gynecol Pathol, 2003, 22 (1) :75-82.

[3]Aaron Lupovitch, Edwin R, England, et al.Non-puerperal uterine in-version in association with uterine sarcoma:case report in a26-year-old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Gynecologic Oncology, 2005, 97 (3) :938-941.

子宫腺疾病论文 篇2

1.症状

(1)月经失调(40%~50%)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导致贫血。

(2)痛经(25%)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痛经初期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痛经需要服用的止痛药物剂量明显增加,使患者无法耐受。

(3)其他大约有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2.体征

子宫腺肉瘤3例 篇3

1病例报告

例1,患者,51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20余天于2012年7月13日收入院。患者已绝经5年,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少,色鲜红,无尿频、便秘,无腹痛、腹胀,无消瘦、食欲下降等症状。G2P2,患者患高血压十余年。妇科检查: 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少量血性分泌物,见脱出宫颈外口的息肉状肿物,子宫前位,偏大,活动佳,无压痛,双侧附件未及明显异常。检测肿瘤标志物各项指标均正常。阴道彩色超声检查示: 子宫腔内占位,大小为43 mm × 25 mm × 30 mm,回声不均并见到数个细小的液性暗区,多普勒血流检查可探及异常血流信号。脱出宫颈外口的息肉状肿物,行病理检查结果提示: 子宫腺肉瘤伴出血及坏死。于7月1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子宫增大,肿块位于宫腔内,大小为4 cm × 5 cm,暗紫色,质软,呈不规则形,境界清楚,肉眼未见明显的肌层和血管侵犯。根据国际抗癌协会( UICC) 分期标准诊断为子宫腺肉瘤Ⅰ期,行次广泛子宫切除 + 双侧附件切除 + 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 子宫下段腺肉瘤,局限于内膜层。镜下检查: 由腺体及梭形细胞组成,腺体呈乳头状、管状或裂隙状( 见图1) ,其上皮为子宫内膜样,无异型性; 腺体周围密集包绕异型梭形间叶细胞,核分裂相少见( 见图2) 。免疫组化检查示: 腺上皮成分CK( + ) ,EMA( - ) ; 间叶成分Vim( + ) , 梭形细胞Actin( - ) ,CD10( - ) ,Des( - ) ,S-100( + / - ) ,SMA ( - ) ,间质细胞Ki67( - ) ,CD68( - ) 。患者术后未行辅助治疗,目前随访近1年无复发征象。

例2,患者,43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4月于2008年9月1日收入院。患者尚未绝经,平素月经规则,G2P1。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血,量多于月经量,淋漓不尽,色鲜红,无尿频、便秘,无腹痛、腹胀,无消瘦、食欲下降等症状。妇科检查: 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宫颈未见异常,子宫前位,偏大,质地硬,表面不平感,活动尚佳,双侧附件未及明显异常。阴道彩色超声检查 示: 子宫腔内 占位,大小为82 mm × 24 mm × 35 mm,回声不均,可探及异常血流信号。9月3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子宫增大,表面见多个肌瘤样凸起,最大者直径2 ~ 3 cm。肿块位于宫腔内,大小为8 cm × 4 cm,紫色,质中,不规则形,境界清楚。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示: 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 子宫体部息肉状低度恶性腺肉瘤,诊断为子宫腺肉瘤Ⅰ期,于2008年10月8日在全身麻醉联合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宫颈切除 + 双侧附件切除 + 盆腔淋巴结切除 + 腹主动脉淋巴结取样术。术后病理检查报告示: 子宫体部腺肉瘤,双侧附件及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镜下检查: 肿瘤组织由腺上皮和低度恶性间质组成,梭形间质细胞呈“袖套状”密集于腺上皮周围。肿块免疫组化结果示: 腺上皮成分PR( + ) , ER( - ) ; 间叶成分CD10 ( + ) ,Des ( + ) ,P53个别间质细胞 ( + ) ,Ki67间质细胞( + ) 。患者术后未行辅助治疗,目前已随访4年无复发征象。

例3,患者,40岁,因下腹坠胀不适1月于2005年8月31日收入院。尚未绝经,平素月经规则,G2P2。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坠胀不适,无发热,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白带异常,无月经量改变等症状。妇科检查: 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宫颈未见异常,子宫前位,偏大,活动佳,无压痛,双侧附件未及明显异常。患者CA125和CA19-9高于正常值。阴道彩色超声检查示子宫左前壁团块状回声,大小为35 mm × 28 mm × 24 mm,边界不清。9月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子宫左前壁,大小5 cm × 4 cm,紫色,有蒂,粗约2 cm,并与膀胱后壁粘连成团块状。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提示: 子宫腺肉瘤。肿瘤已发生转移,侵犯膀胱后壁,但仍局限于盆腔内,诊断为子宫腺肉瘤Ⅱ期,行广泛子宫切除 + 双侧附件切除 + 膀胱壁肿块切除 + 盆腔淋巴结切除 + 大网膜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 子宫腺肉瘤。镜下检查: 肿瘤由良性上皮细胞和恶性肉瘤间质细胞组成。术后予以PAC( 顺铂 + 多柔比星 + 环磷酰胺) 方案辅助化疗4个疗程,随访1年无复发,后失访。

2讨论

子宫腺肉瘤极其罕见,误诊率较高,需要和子宫腺纤维瘤、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瘤、子宫癌纤维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其中,最易误诊为子宫腺纤维瘤[2],术前诊断困难。

2. 1子宫腺肉瘤的诊断根据Clement等[2]在1990年的100例病例报道,子宫腺肉瘤患者主要为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年龄分布在50 ~ 89岁( 62% ) ,平均年龄58岁左右。而本组资料3例患者平均年龄仅45岁,2例为绝经前女性,与近期文献报道结果相似,提示腺肉瘤有年轻化趋势,抑或其早期诊断率有所提高[3]。子宫腺肉瘤的临床表现以阴道流血症状最常见,约占76%,其他症状还有盆腔痛( 5%) 、子宫脱垂( 4%) 等[2]。本文2例患者以阴道流血初诊,另1例患者表现为下腹坠胀不适。子宫腺肉瘤患者妇科检查可发现脱出宫颈外的息肉状肿物( 53%) ,子宫增大( 39%) 等[2]。 本组资料3例患者均有子宫增大,其中1例出现宫颈外口肿块脱出。

子宫肉瘤组织来源广泛,生长方式多样,不同组织类型间的超声表现差异大,影响了术前超声诊断的准确性[4]。但是经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在协助诊断子宫大小、显示宫腔内占位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可初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4]。本文3例患者超声检查显示子宫体积增大,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欠均,1例患者肿物内部见液性暗区,2例患者探及异常血流信号。

2. 2子宫腺肉瘤的病理特点在Clement的100例报告中,83% 的肿瘤来源于子宫内膜,6%来源于宫颈,4% 来源于子宫肌层。还有文献报道发现位于卵巢或盆腔内的腺肉瘤[5]。在本组资料中,2例局限于子宫内膜,肉眼未见侵犯肌层或血管; 1例源于子宫肌层,明显累及膀胱后壁。腺肉瘤大体标本通常呈息肉状或乳头样肿块,质软或硬,切面可看到许多囊腔周围包绕白色或黄褐色的实质组织[2]。肿块边界清楚,通常会有局灶出血或坏死[5]。

腺肉瘤镜下可见由良性腺体上皮和恶性肉瘤间质组成,主要以后者为主。腺体上皮细胞多呈立方形或低柱状子宫内膜增生期样改变,其中可见核空泡状,核分裂活跃[5]。腺肉瘤的间质细胞轻到中度增生,由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等单一组成,分化低,同源性高。这些细胞在腺体周围密集,形成腺体周围“袖口”样( periglandular cuff)[5]。WHO认为腺肉瘤间质病理改变平均核分裂≥2 MFs/10HPFs。但是如果有典型的“袖口”样改变,平均核分裂可以 < 2 MFs/10HPFs[5]。

Soslow等[6]通过对35例腺肉瘤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发现, 不伴肉瘤成分过度增生( mullerian adenosarcoma without sarcomatous overgrowth,MA-NSO) 的腺肉瘤高度表达ER、PR、CD10及WT1,而伴有肉瘤成分过度增生 ( mullerian adenosarcoma with sarcomatous overgrowth,MA-SO) 者则缺失这些标记,但Ki-67指数较高。由于ER、PR、CD10及WT1在低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同样表达阳性,MA-NSO难以根据免疫表型与此鉴别。而癌肉瘤ER、PR表达阴性,Ki-67指数高,类似于MA-SO。有学者认为免疫组化对腺肉瘤的诊断意义不大[6]。

2. 3子宫腺肉瘤的治疗子宫腺肉瘤首选手术治疗,切除全子宫及双侧附件。但是对于年轻未育女性,如果肿瘤带蒂且切缘阴性,可以考虑保守治疗[2,7]。Clement等[2]报道了1例年轻女性患者行局部肿瘤切除术后正常生育。Ⅰ期最佳治疗方案为全子宫切除/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 + 双侧附件切除,根据肌层浸润和肉瘤增生程度决定是否进行辅助治疗。Ⅱ期行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 + 双侧附件切除,术后可给予辅助治疗; Ⅲ 期行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 + 双侧附件切除 + 大网膜转移灶切除,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7]。关于是否需要进行淋巴结切除的问题,Arend等[3]在544例腺肉瘤患者中仅发现3% 的患者有淋巴结肿瘤转移,通过建立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发现淋巴结切除组相对于未切除组的风险比为0. 85,两者未见明显差异,因此认为腺肉瘤患者行淋巴结切除的价值不大。

本组1例子宫腺肉瘤Ⅲ期患者,行广泛全子宫切除 + 双侧附件切除 + 膀胱壁肿块切除 + 盆腔淋巴结切除 + 大网膜部分切除术后,予以PAC方案辅助化疗4个疗程,随访1年无复发。 Arend等[3]研究发现,术后未行辅助治疗组相对于治疗组的风险比为1. 08,认为辅助治疗对患者预后作用不大。但是由于这方面研究有限,辅助治疗对腺肉瘤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下一篇:微晶玻璃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