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精选12篇)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医疗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力举措。笔者单位自2006年起对医院下属分院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离任审计。从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入手, 重点从四个方面进行审计, 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情况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一、重点审计内容
(一) 对分院法人代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进行重点审计
审查从2006年至2009年法人代表任期中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行政管理、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等经济活动情况, 全面反映被审计者在任职期间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二) 对分院法人代表任职期末资产的真实性进行重点审计
主要审查其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责的履行情况, 着重审查资产存量的真实性、资产增减变动的合规性和资产结构的合理性, 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三) 对分院法人代表任职期间作出的重大经济决策进行重点审计
主要审查对重大事项是否集体决策、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投资收益水平等。从而进一步审查被审计者在任职期间作出的重大投资决策项目及经济决策是否按规定立项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四) 对分院法人代表任职期间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情况进行重点审计
主要审查单位内部的财务核算、成本管理、财产流转等方面的控制制度情况, 以及在实际工作中能否认真执行, 有无严重违犯财经法纪的行为, 从而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作出评价。
二、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现状
(一) 停留在就账查账的基础上
一些问题不能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查深查透, 缺少量化对比分析, 造成审计结论内容比较笼统, 形式单一, 就事论事的多, 综合分析评价的少, 主要停留在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基本情况的评价上, 而对单位资产负债、挥霍浪费、挤占挪用专项资金、违反决策程序造成重大损失浪费以及个人存在的违规违纪问题缺少具体的量化对比分析, 评价不够深入。
(二)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 经济责任难以界定
审计评价是审计结果报告中对被审计对象作出的结论性评语, 备受关注。但如何评价?具体评价哪些指标?用何种标准来评价?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健全、便于操作的规范性评价指标体系, 没有明确的评价方法, 加上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同时, 如何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 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除规定的直接责任外, 只要是所管辖范围内的部门或单位出了问题, 都笼统定性为主管责任, 过于模糊, 造成主管责任等同于没有责任。
(三) 审计成果运用滞后, 问题整改难以落实
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其结果作为纪检监察和组织部门考察、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之一, 理应充分利用审计结果, 坚持“先审计, 后离任”、“先审计, 后提拔”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先离任, 后审计”、“先提拔, 后审计”。审计结果一般对领导干部的任用难以产生直接影响, 进而影响审计成效。
(四) 通过审计, 虽然明确了领导干部任期内负有的经济责任, 分清了是非, 但落实审计结果的责任要由继任者承担
实际执行中, 继任者往往推诿, 不愿承担纠错改错或接受处理处罚的责任, 致使许多应该处理的问题, 都最终无法处理处罚, 削弱了审计监督的效果。
三、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一) 突出审计重点, 拓展审计的深度和广度
突出重点是拓展审计深度, 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审计部门只能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在审计手段所能触及的领域内, 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界定。领导干部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在于拥有更多更大的权, 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紧紧围绕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来实施, 把领导干部突出的“三权一廉”情况作为审计重点。
1. 经济决策权
主要审计检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制定的经济政策和本单位投资项目、资产转让、重要物资采购、负责的专项资金分配等决策, 看其重大事项决策是否集体决策, 是否合法、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决策执行是否规范民主、决策绩效是否明显, 有无搞短期行为、搞“形象工程”, 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浪费国家资财的问题。
2. 经济管理权
主要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行政管理、经营业绩和财务活动等经济活动, 全面反映被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各指标的完成情况, 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职责的履行情况, 着重审查资产存量的真实性, 资产增减变动的合规性和资产结构的合理性, 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看有无疏于内部管理、监督职责缺位、单位财产管理混乱, 甚至违法违纪的问题。
3. 资金使用权
主要审计单位财务核算、成本管理、财产流转等方面的控制制度情况, 特别要关注公务消费。在经济责任审计中, 要检查办公楼建设装修是否超标、公务用车是否超标、公款接待是否超标、津贴福利发放是否超标等等。
4. 个人廉政情况
主要审计单位执行廉政纪律规定、招投标制度、费用报销、资金使用、领取报酬等情况, 看领导干部个人有无违反规定取得收入, 是否有账外账、小金库现象, 是否自律不严直接经手钱财乱开支, 有无占有国有资产等情况。
(二) 强化任中审计, 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以科学理念大力推行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 推行任中审计, 可以将审计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考核档案, 这样无形中加强了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起到了“警示器”和“校正器”的作用。同时, 有利于审计问题的及时纠正, 有利于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及时整改落实。
(三) 坚持客观原则, 把握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重要组成部分, 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由于其特殊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其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客观与否, 关系到审计结果报告的质量, 也关系到审计的风险, 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对干部使用的导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角度, 以数字和事实为依据, 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把握好审计评价的尺度。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 实事求是原则
在审计评价中应以人为本, 客观公正, 做到不脱离实际客观地进行评价业绩和责任, 要全面地看待问题, 公正地分析客观环境、基础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2. 依法从审原则
在审计评价中, 必须始终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基础, 对所查的事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依据法律法规等标准来进行定性分析, 围绕财务收支进行评价。
3. 准确性原则
在审计评价中应以数字为基础, 对未予审计、证据不足、评价依据不明的事项不作评价。
(四) 提高综合素质, 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的改善, 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保证, 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加强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树立诚实守信、自省自爱、克己慎独的职业道德观, 建立一支严守审计纪律, 恪守审计职业道德, 具有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职业态度的审计干部队伍。同时要以《国家审计准则》为依据, 建立包含审计纪律、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等在内的全面完整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制度, 并确保正确执行。
1. 要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规范, 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 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取证, 审计报告, 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 到依法作出审计处理决定等每个环节, 都要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 避免审计执法的随意性。
2. 要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
在实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 应认真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介绍。对于领导干部在述职报告中自我认定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必须通过与单位职工座谈会的形式予以确认;对有争议的问题应进一步深入调查和查证, 加以分析判断, 彻底弄清事实, 辨明是非, 努力消除审计风险。
3. 要健全审计质量监控制度
实行审计质量抽查、复核、考核制度, 严格审计质量标准,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力争每个审计项目都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处理适当, 努力减少和降低风险因素, 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四、结束语
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 是新时期对领导干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对领导干部的经营业绩和存在的问题给予客观、真实、准确、科学的评价,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标准来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得失, 为全面考核、合理使用领导干部提供审计依据, 推动审计监督与领导干部管理有序衔接, 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或其授权机构受法定代表人主管领导和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 对医院管理者在任期内的工作成果进行鉴定, 明确经济责任, 客观公正地评价其经济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活动。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缺少量化对比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 经济责任难以界定。审计成果运用滞后, 问题整改难以落实。建议 :突出审计重点, 强化任中审计, 做好医院管理者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关键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现状,审计建议
参考文献
[1]李三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精要与案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2]施平.深入探索领导干部“三责联审”工作[J].中国审计, 2010 (18) :51-52
[3]李汉柏.以人为本扎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J].中国审计, 2011 (9) :27-28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2
审计署总审计师孙宝厚在解读《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时指出,审计机关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重大经济决策方面,部分决策存在决策程序违规、决策失误、决策执行不力、决策未能实现预期目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问题。
二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方面,一些地区和单位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土地保护等方面存在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不够到位。
三是财政财务管理方面,一些地区和单位存在财政预决算编报不真实、不完整,隐瞒转移收入、挤占挪用资金、虚增虚减利润、偷逃国家税收、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
四是风险管理方面,部分地区存在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预警和风险控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一些企业存在主业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国有资产未能实现保值增值等问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3
根据实践,我认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可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管理、贯彻执行政策及法律法规、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总分为100分。需要指出的是,该指标体系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组成,其中前三项指标为定量指标,后两项指标为定性指标。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一)经济发展指标(24分)
该指标主要包括以下6个子指标(每个子指标分值为4分):
1.设置本级财政收入总量、增长百分比、占GDP的比重以及人均财政财务收入水平4个细分指标。(每个细分指标分值为1分),用以反映领导任期年均单位财务收入增长情况和人均可用财力。
2.设置本级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4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资产管理部门提供的年末国有净资产和年初国有净资产的比较而得出领导干部任期内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3.分别设置农业、水利、交通、能源、城建等基础设施投入总额,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宣传、广电等社会事业投入总额及投入使用发展比例等20个细分指标(每个细分指标分值为0.2分),用以反映其投入效果。
4.设置利用外资情况指标(4分)。通过计算合同利用外资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反映领导干部任期年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情况。
5.设置财政投资及由财政承担或担保的负债情况指标。如政府负债率(政府性负债总额/地区生产总值,2分),债务率(政府性负债总额/当年可支配财力,1分)和偿债率(当年偿还政府性负债本息总额/当年可支配财力,1分),检查其是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任期内债务是否减少。审计人员主要通过审计政府债务是否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摸清政府债务规模、偿还能力、债务资金的使用结构和效益。
6.设置税费上缴款项指标(4分),用以反映对上级财政的贡献情况。税费上缴款项包括上划上级税收收入和各项专项资(基)金。
(二)社会事业发展指标(24分)
该指标包括人均收入、社会保障投入、环保投入等3个子指标,每个子指标分值为8分。
1.设置人均收入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4个细分指标(每个细分指标分值为2分),用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否逐步缩小、居民收入是否逐步增加。
2.设置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状况指标,包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额及发放额、失业保险基金征缴额及发放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征缴额及发放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征缴额及发放额等8个细分指标(每个细分指标分值为1分),用以反映各项保障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发放。
3.设置环保投入指标,包括环境保护投资总量、环保投资占GDP比例2个细分指标(每个细分指标分值为4分),用以反映经济快速增长是否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循环经济是否得到大力发展。
(三)领导干部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管理(24分)
该指标包括以下3个子指标:
1.设置预算执行和决算指标。包括经济效益实绩除以当年预算、计划(目标、指标)或任期目标的比率,本期指标除以上期(或历史最高水平)或前任指标的比率2个细分指标(每个细分指标分值为4分,指标值共计8分)。审计人员通过摸清财政财务收支家底和重点资金的管理情况,查清预算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2.设置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的收入及支出等6个细分指标(每个细分指标分值为1.5分,指标值共计9分),重点查清有无隐瞒收入和截留、挪用情况。
3.设置国有资產处置、变卖金额指标(分值7分)。反映国有资产的处置或变卖是否履行审批手续,国有资产收益是否均作预算收入反映以及国有资产是否存在严重流失和损失浪费情况。
(四)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宏观政策、法律法规指标(18分)
该指标主要包括以下3个子指标(每个子指标分值为6分):
1.单位、部门及其所属财政、税务等部门贯彻执行国家《预算法》、 《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制度情况。确定该指标的完成情况需要审计人员通过查阅政府、财政部门收发文登记簿,各主管部门颁发的涉及财税政策的文件、会议纪要(记录)、批示等,检查其有无擅自出台税费优惠政策,减、免、缓征各项税费,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问题。
2.单位、部门及有关部门有无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的问题。确定该指标的完成情况需要审计人员通过查阅财政、物价等部门的有关文件及相关会计资料和档案,检查各类资金、基金和收费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有无依据或有关部门的批准,有无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的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情况,以及降低标准少征、漏征情况。
3.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重大经济决策及其执行情况。确定该指标的完成情况需要审计人员通过对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相关的重大经济决策依据、程序及其执行结果的审计和审计调查,查清被审计市县长及其所在地区出台的地方性重大经济政策和决策是否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无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决策和个人武断决策等问题;决策项目资金来源上有无违规举债、挪用国家专项资金以及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与加重企业和人民群众负担的问题。
(五)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情况指标(10分)
该指标包括以下4个子指标(每个子指标分值为2.5分):
1.公务活动中是否遵守廉政规定情况。
2.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活动中,有无侵占国有资产、行贿、受贿以及贪污、挪用公款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
3.群众反映较多的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重要问题以及群众对领导干部个人廉洁自律情况评估情况。
4.领导干部辖区内其他人员的廉洁自律情况。
二、依据得分情况,进行审计综合评价
结合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审计评价方法的综合应用,根据评价内容分项确定分数,依据审计结果确定最终得分,按照得分划分优秀、良好、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从而进行综合评价,划分标准为:
1.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优秀;
2.80分至89分的,为良好;
3.60分至79分的,为基本称职;
4.59分(含59分)以下的,为不称职。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析 篇4
一、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一)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内容
高校领导干部应紧紧围绕其职责范围确定审计内容, 重点放在经济管理责任、经济发展责任和个人经济行为责任三方面。按照高校领导干部特点确定审计内容, 一是与责任人有关的管理制度, 主要指应由责任人建立的影响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包括成文和不成文的制度, 如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规章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二是与责任人有关的经济行为, 主要包括责任人的经营方针、经济决策、对资产的保护、对财经法纪的遵循程度、对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正确反映等。三是与责任人有关的经济结果, 主要指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包括:计划和预算的执行结果、经济效益实现程度、持续经营和发展能力, 及职工收入和福利水平等。
(二)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对于资金流量大, 有独立财务核算的单位, 其审计重点是本单位各类资产、负债、权益的真实情况。各类资产、生产经营、成本费用、利润分配是否真实合规;债权、债务是否真实、清楚;本单位经济任务及经济目标的情况, 规定的经济任务与目标是否及时足额地与上缴。对于院系等部门的经济责任人, 其审计重点是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有无未纳入预算或超预算和不按计划执行的情况;各项资金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情况, 有无违规收费, 各项收入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 有无隐瞒、截留、私设“小金库”行为;各项支出及分配发放的合规性与真实性情况, 有无超标准、超范围支出、虚列支出、不合规等问题。对于处 (室) 管理职能部门, 重点放在本单位所掌管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 二级目标责任制的完成情况。国有资产的购置、管理和使用、保值和增值与安全完整情况, 购置审批程序是否按学校规定执行;经济决策与对内对外投资项目及经费使用的审批程序、合同签定与执行效果情况, 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是否做到了专款专用, 有无挤占挪用等问题。
二、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 审计过程中审计标准不规范、不统一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程序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编制缺少专门的规范和准则, 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了难度。有的审计范围过宽, 将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以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纳入评价内容, 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 加大了审计风险。有的将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之上,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 产生了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为了避免矛盾, 审计评价往往泛泛而论, 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 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者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责任, 以及应负领导责任、直接责任、主要责任、重要责任和一般责任, 背离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和方向。
(二) 审计程序滞后, 出现“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
在高校现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大多在领导干部届满、调动、免职、辞职、离退休等情况下进行, 这就造成了经济责任计往往是领导干部离任或晋升后才实施的情况, 出现“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的现象, 给经济责任人的认定和追究造成了困难, 审计成了干部管理的一道手续, 极大地削弱了审计的意义。由于前任领导已经离开岗位, 新任领导认为于己无关, 审计人员在收集、查证等方面都很被动, 致使审计人员匆忙上阵, 草草收场, 降低了审计的权威性。同时审计结果的运用严重滞后, 即使查出问题也为时已晚, 使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甚至流于形式。
(三) 审计技术与方法不完善
目前, 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账面考核来判断和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及其本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 主要手段就是查账。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越来越宽泛, 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经济业务日益复杂, 违法违规手段越来越隐蔽, 有些违法违纪问题很难从账面上发现。审计手段的局限性使审计人员无法全面准确了解经济责任人的真实情况, 也就无法对领导干部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 从而使审计风险加大。
(四)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与标准体系尚未建立
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指标和标准。虽然许多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有几年, 但是由于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 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 如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经济损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 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
(五)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透明与缺乏标准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的不透明和缺乏标准影响了审计效果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报告, 送组织部门和主管领导。审计结果只对组织部门负责, 不允许公开披露, 组织部门如何利用审计结果没有明确规定, 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 审计结果的利用缺乏标准, 不利于将教职工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六) 审计力量不足、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高校内审机构承担着校内的基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校办产业经济效益审计、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等多项审计任务, 而高校中的二级部门多达几十个, 既要进行期中审计、又要进行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 审计任务十分繁重, 各校审计人员普遍不足, 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人员, 严重制约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进行, 致使审计效果大打折扣。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方面多、内容广, 政策性强, 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复合知识, 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而我国的审计院校数量较少, 内审专业设置较晚, 高校中现有的内审人员大多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审计风险意识不强, 制约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的发挥。
三、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机制的建立
(一) 法规、制度创新是审计机制创新的关键
为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应从法规、制度完善、创新入手, 建立起一套既有较强指导性, 又适合高校特点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范围和审计方法、工作程序等都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应明确规定审计的目的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 明确其在管理职责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应负的责任, 促进学校对干部的管理, 为学校领导、人事部门考察和使用干部提供依据。
(二) 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 有离必审、先审后离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 审计部门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不仅更便于审计证据收集和查证, 提高审计效率, 还可以使审计评价结果得到更有效地运用。应将经济责任审计纳人高校内部审计整体体系中, 使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以及专项审计有机结合, 将领导干部任期后经济责任审计扩展到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审计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 使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利用其审计成果, 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 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创新审计方法
一是实绩评价法。即被审计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所完成的工作任务, 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发挥的作用以及遵守财经法规等方面的情况。审计时要对会计账簿、凭证、报表资料等进行认真核对。二是民主评议法。对被审计者在任期内所掌握的财务收支情况, 内部管理, 遵守财经纪律, 内查外调等方法进行调查了解, 掌握实情, 以充分的事实对被审计者做出准确评价。三是公布公示法。高校审计部门可以在内部校园网上适当公布相关信息, 让知情者提供线索, 同时审计部门应做好保密工作, 进行调查取证, 对经济责任人尽可能客观公正、完整而准确地评价, 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四是抽样调查法。在开展对领导干部审计中常常遇到的难点是时间跨度大, 审查范围广, 内容多, 情况杂, 采取抽样调查法, 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建立并推行一套系统、完整、科学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
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是根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要求, 对审计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的, 是一套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指标体系。一是定量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和个性指标, 其中个性指标又由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构成。二是定性指标。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涉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财务收支真实性、财务收支合法性、资产安全性等非定量指标因素, 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 在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三是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的80%, 定性指标 (W) 占20%。定量指标中的权重又可以细分为:基本指标 (A) 占20%, 绩效指标 (B) 占50%, 修正指标 (C) 占30%。每类指标总分都为100分, 根据其明细指标的得分 (Pi) 和设定的权重 (Ii) 计算出得分, 再将每类指标的得分与权重的乘积加, 得出评价分数 (S) 。其通用公式为:S= (A×20%+B×50%+C×30%) ×80%+W×20%。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低、差五等, 根据计算结果的分值, 确定评价对象的档次。
(五) 重视审计结果运用, 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内容
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 区别对待, 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 除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 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任职公示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任职公示内容, 增强干部监督管理的力度;三是进一步增强教职工参与监督的作用, 不断完善干部任职公示制度, 既可以让教职工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任用干部的情况, 又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 使两项制度同时得到完善。四是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 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评价干部的成绩。
(六) 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与后续教育,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不仅应重视包括专业在内的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后续教育, 定期“充电”, 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及时了解审计工作的最新动态, 掌握新技术, 熟悉审计新方法, 而且还要及时了解高校自身发展改革的新政策、新动向、新举措, 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将审计理论知识与具体审计业务紧密结合, 不断提高个人整体素质, 使审计人员具有广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知识能力, 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5
根据XX市审计局、我局二○○六年审计工作计划及XX市委组织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情况,我局决定组织对2005年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进行审计。为明确审计范围,突出重点,确保审计工作质量,现制定如下审计方案:
一、审计目标通过审计,全面摸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者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对其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为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考核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根据市委组织部委托书,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如下:
1、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4、XX同志任XX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5、XX同志任XX市经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时间范围: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
四、审计重点和主要内容
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一)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此项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基本内容。主要以真实性为重点,把握好三个关口或关键控制点,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和决算的编制。(二)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其来源是否合法,是否认真执行了“收支两条线”,有无隐瞒、拖欠、截留、坐支问题,是否严格按收支计划使用资金并纳入决算报表体系,有无损失和浪费等问题。(三)往来帐项的管理和清理情况。首先审查往来帐项的真实性,要摸清往来帐项所反映的实际内容,是否存在收入挂往来科目的情况,其次是要重点关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的往来帐项,尤其要关注呆帐、死帐的情况,是否存在资金损失挂往来的情况,对呆帐和死帐,是否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了认真、积极地清理。对于有问题甚至有个人行为的往来帐项,要摸清其来龙去脉,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原因,落实经济责任。(四)内控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即内部控制系统评审。通过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适当的程序,能够显著地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二是借助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结果,能够有效地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并促进其加以改进和完善。(五)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情况。对该部分资金的审计,主要审查是否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开支是否严格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存在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的问题,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六)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审查资产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报批程序,是否存在因管理不严而造成人为丢失、毁损的情况,是否存在个人或小集体长期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资产的处置中是否因处置不当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得以体现等。
二、投资项目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对投资项目的审计,首先要摸清投资的性质和种类,然后有重点地选择几个项目(好的和差的典型)有步骤地审计其可行性论证和立项情况,投资方案情况,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预决算情况,投资效益及效果情况。对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审计,首先也要摸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都有哪些经济决策事项,选择重大的事项审查其决策的背景、决策的过程、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决策的效果情况。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三、行业经济指标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要把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考虑,即首先选择一套能够科学反映经济成果的经济指标体系,通过审计或采集,进行量化的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再作出准确的定性结论。必须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选择使用那些最能综合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的经济指标。对于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要结合本部门的特点,围绕本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选择财政财务收支数额较大、运作时间较长、政策性较强的资金,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方法,收集数据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汇总、整理、归纳和比较分析,以全面、准确的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或责任。
四、领导者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通过对帐务的审计,审查领导干部本人是否违规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发放各种钱物的问题,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是否存在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甚至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
五、审计组织和要求(一)通过局务会讨论,局长办公会研究决定按项目情况分五个审计小组,各小组组成人员为:
1、XX同志任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
组长:XX,成员:XXXXXXXX。
2、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3、XX同志任XX镇镇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4、XX同志任XX市卫生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5、XX同志任XX市贸局局长期间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组长:XX,成员:XXXXXXXX。
(二)各审计小组务必于2006年5月15日至16日进驻被审计单位,并认真开展好审前调查,掌握详细资料,报批各项目审计实施方案。
(三)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各审计小组应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注意抓重点,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报告。
(四)为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权威性,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相关审计纪律,纪检人员专门负责对各审计小组执行审计纪律的监督,发现问题,严肃处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6
【关键词】高校;经济审计;审计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机制;审计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并是国家强化干部管理,加大监督力度,整改工作作风,严格履行岗位职责的基本手段。近些年,市场经济迅速构建,快速发展,人们也更加重视高等教育,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筹资渠道也慢慢拓展。作为集监督以及审查内容于一身的经济审计,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发挥自身价值,已成为高校探索和发展的主要课题。
一、高校经济审计当前的情况
对于高校而言,内部经济审计具体指代审计机构面向领导干部,围绕财务收支情况与经济活动开展审计、核实以及评价行为。现阶段,各个高校为调整和优化内部经济审计工作,编制了适宜的审计制度,同时出台审计规范,部分通过学校文件来颁布,还有一些借助内部规定进行颁布,这可完善相关配套体制。从总体层面而言,经济审计工作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并慢慢跻身内部审计行列。相关调查表明,在大多数学校中,经济审计均经由授权开展,且授权部门主要为组织部门。这表明,各所高校在审计授权中达成了一致,满足经济审计标准与特点。审计报告主要涉及审计开展情况、存在的不足、评价活动与改进意见等不同内容。即便高校审计报告与评价活动包括近乎相同的内容,然而,从具体层面而言,要求编制合理的体制。
二、高校内部经济审计实践问题
(一)宣传不到位
因学习宣传不到位,高校领导与群众尚未形成全面的经济审计认识,尤其是领导干部,思想态度不端正,无法将经济审计看作普通的经济监督手段,有些错误地理解为仅仅是问题干部方可被审,还有一些认为经济审计必然会查出问题,使得干部经济审计无法寻找有效突破口。另外,还存在下述不正确的认识:只针对领导干部开展审计工作,且调任或晋升已流出明确意向,经济审计流于形式。
(二)审计内容不完整
现阶段,对高校而言,内部经济审计较为合理,其中审计内容以财政情况与财务收支为主,主要围绕真实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关键经济决策流程规范性、经济资源利用程度展开检查。但忽略经济性,无视成效。另外,高校不属于盈利机构,它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摇篮,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场所,当评判高校效益时,不允许单纯考虑经济效益,还应兼顾社会效益。然而,审计与评价涉及的社会效益却面临较大难度。
(三)审计具有滞后性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均是彻底调任领导或者完全退休后方开展经济审计,此种模式不满足先审计、后调任体制。另外,由于工作需求的作用,不可避免会遭遇领导干部一起转岗或者离任现象,引发审计工作繁忙、时间紧迫与工作人员短缺等问题。同时,一些高校因缺少内部专职人员,外加业务水平的制约,严重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上述因素均会引发经济审计滞后问题,进而降低审计质量。
(四)审计评价指标机制缺少有效性
一般條件下,任务书中并未提出具体的责任,无法开展量化考核,更不能有效、真实评价待审计者。在工作实践过程,因缺少详细的量化标准,未编制规范的评价标准,使得审计评价缺少规范性,存在盲目性。
(五)经济审计尚未摆脱财务收支审计
现阶段,在各所高校,主要面向财政收支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形式停留在就账审账,缺少深入调查。例如,待审查对象是否存在小金库、是否存在账外账、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而引发的资产流失问题。由于侧重点模糊,不满足经济审计标准,无法完全展现经济审计报告自身的价值,审计结果也无法引起领导干部的关注。
(六)审计人员短缺
因大量调动、集中任免,统一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任务繁重,加剧了其与审计人员数量之间的矛盾,直接关乎着审计效果,并可能降低审计质量。突击性审计一般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外加因责任人长期任职,因审计力量不足,无法准确捋顺经济问题,使得审计开展不全面,制约审计质量。
三、开展经验与改进对策
(一)强化领导,提升宣传力度
明确领导认识在经济审计开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因审计工作涉及多项内容,较为艰巨,学校领导应引起重视,密切关注审计工作进展,提出对策,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全面监督,合理指导,进而增强自信心,提升责任感。高校经济审计具有系统性,大部分人均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不了解审计流程,因此,配合不到位。针对这一情况,应强化领导,提升宣传力度,让工作人员明确经济审计在增强责任心、整改工作风气、促进廉政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环节,审计部门应主动沟通相关部门,掌握年度审计项目,同时,列入技术范畴。以此来让审计部门科学编排工作时间,规避突击性任务,提升科学性,降低盲目性,规范开展审计工作。
(二)完善经济审计内容
经济审计的本质为绩效审计,且具有人格化特性,因此,经济审计不仅要满足法律规范,还应增设效益性内容,同时,结合具体的审计对象,明确重点内容,以院系领导审计为例,不仅要结合预决算审核,还应参照教育服务产出,联系社会效益,并剖析投入产出比,科学评价经费使用;在部门领导审计中,主要围绕审计预决算落实与内部控制展开审计。
(三)优化配套体制
首先,大力开展立法建设,依托正在使用的审计法实施修改与调整,完善与领导干部审计相关的法律规定,确保经济审计依法、规范开展;其次,详细设定责任追究体系,针对由于不面向调任领导实施经济审计与经济审计不完全而引发用人失察、出现错误等问题进行严肃追究,同时编制具体的追究规范;最后,各个领域应编制适应自身,且规范、合理的指标体系,规范评价口径,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增加评价活动的可行性。
nlc202309011254
(四)构建完整、合理的经济评价机制
因高校自身具有特殊性,评价经济活动不仅牵扯事业单位基本特性,还需兼顾企业单位自身性质。高校需要从自身着手,构建完整、合理的经济评价机制,不断规范和优化审计评价工作,以此来提升审计工作的可行性,增加审计结果的客观性。编制经济评价机制时,一定要坚持公正、关联与可比性原则,合理利用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方法,从标准、规范、经济、有效等着手有效编制。
(五)创新审计方法,改善审计质量
首先,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广泛收集资料文件,并在此之上,深入剖析审计风险点,掌握控制措施,同时编制详细的审计方案。为此,待审计人员应撰写述职报告,虚心听取述职报告,进而帮助审计人员进一步掌握具体情况,降低盲目性;其次,准确把控审计重点,强调审计目标的落实,明确重大经济决策流程以及开展效果,关心资产负债损益,重视内控制度编制。并借助调查问卷与举报信箱等形式,搜集和掌握更多与经济审计相关的信息;最后,严格开展复核工作,具体指代核检审计底稿、检查审计报告,有效找到审计错误,改善审计质量。增加与待审计对象之间的交流。另外,全面开发审计软件,大面积推广使用,以此来控制误差、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审计风险。
(六)重视审计队伍建设,增强业务素质
经济审计工作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与较强的专业技能。审计部门应围绕优秀审计项目有计划性地开展评选与分析活动,以此来增强业务素质,并构建良好的激励体制,进而提升工作自主性,组织系统学习相关规范,有效把控政策界限,最终为有效考核与系统评价奠定基础。高校经济审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且对政策性的要求较高,存在较大的风险,这要求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修养,并明确审计工作性质。审计人员应秉持积极、公正的态度,满怀使命感,全面贯彻审计核实问题,有效处理。在具体的审计环节,除要抗衡歪风邪气、依法开展审计监督外,还应参照审计法有效维护合法权益,严肃处理打击报复行为。
四、结语
在高校中,经济责任审计指代科学评价领导干部,正确看待其经济业绩,明确肩负的责任,以此来提升责任感,快速推进全面履行职责、勤政廉洁、奉公执法之风,促进依法治国。同时,内部经济审计还有利于腐败之风的全面预防,可整治财经纪律,提升财经管理水平,增加教育效益。践行内部经济审计关乎着高校的发展,可整治腐败现象、增强责任意识,促进廉政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全勇.浅谈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7).
[2] 黄忠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策略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
[3] 宋孟宁,蒲文婷.高校內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2).
作者简介:黄泽晶(1977-),女(苗族),湖南怀化人,就职于湖南医药学院审计处综合审计科,南昌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审计、经济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7
一、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
从总体上看, 被审计对象较多而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偏少, 审计资源有限, 每个年度都要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项目, 而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数量却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行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干部交流频繁, 领导干部的升迁调离与现行审计计划管理办法不衔接, 大部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有关部门临时交办的, 时间紧、任务重, 难以按正常的计划来组织实施。再加上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 内容更深、范围更广、业务量更大, 不仅要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还要对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 使得审计力量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
二、经济责任难以界定
对企业领导干部直接责任进行区分和评价需要界定个人责任, 界定个人责任又往往涉及到历史的与现在的、主观与客观的、自主决策与集体决策以及社会、人文、经济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情况则不大相同:一种是由“一把手”说了算。有的“一把手”把自己要办的事拿到班子会上过一下, 即使决策此事的时机、条件并不成熟, 但有的班子成员障于情面, 认为是“一把手”提议的就跟风附和;一种是“一把手”说了不能算数的。作为经济责任主体的“一把手”, 在单位的事务管理和经济决策上有很多是不能够完全“说一不二”的, 大部分须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决定。上述两种情况责任的区分、界定均带有隐形性, 审计很难直接找到界定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的依据, 更难以量化领导干部个人经济责任轻重。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与评价标准缺失
(一)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目前,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仍以“两办”的《暂行规定》为主要依据, 法律级次较低, 相关政策不健全。而且按照有关规定, 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必须是针对审计范围内的特定审计事项而言, 审计的职责只是对企业财务收支行为作出结论和评价, 而并没有规定对“人”的审计范围, 使得审计部门对“人”的评价缺乏依据。
(二) 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无法可依。
目前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主要是参照财政部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标准, 同时在审计实践中也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指标。但是这些指标与标准并不是被系统地引进来, 而是零散地、个别地被使用, 因而缺乏应有的约束性和法定性, 很难得到被审对象的认可。
四、审计结果的运用不规范
一是许多的审计项目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 审计成果的运用与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脱节, 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往往被束之高阁。二是审计结果的运用不透明, 按照规定,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情况写出审计结果报告, 审计结果报告在报同级人民政府的同时, 抄送干部管理部门, 但如何运用审计结果以及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 至于存在什么经济问题的干部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也没有具体标准。
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有关各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征对“特殊”的人, 正确处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高审计质量, 更加科学评价企业领导干部的业绩,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加强和完善。
(一) 要强化领导, 为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必要或可能条件。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严肃性, 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 涉及到许多部门和单位的配合与协作, 有时还会受到环境因素严重影响, 这就需要通过强化组织领导, 增强审计与组织、人事和监察等部门之间协作, 真正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 相关部门在工作上能配合联动、统一安排, 分工协作, 形成共同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力, 为确保审计质量提供先决条件。
(二) 强化对审计实施过程的管理监督, 认真做到“四个严格”
一要严格审计程序。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 从立项、下通知书、组成审计组、制定审计方案、进点实施到征求意见、研究报告等各项程序均应严格依照《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办理。二要严格审计实施。严格按照审计方案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 查清查实、审深审透, 不错审不漏审, 不放过一个疑点, 不遗漏一个问题。三要严格审计纪律。在审计实施中, 要求所有参审人员都必须观公正、实事求是、保守秘密, 严格执行审计组廉政责任的各项规定。四要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分级负责制和实行承诺书制度 (被审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写出承诺书, 保证向审计组提供的会计资料是真实、完整的, 审计组长写出保证书, 保证按审计工作方案规定的范围、内容及要求进行审计) 等使审计工作能保质保量完成。
(三) 明确审计目标和发展方向, 提高审计效率
1.坚持把企业审计的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长远目标应当是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短期目标是正确评价企业领导人的经济责任。同时, 要将审计的最终目标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一致, 为建立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服务。
2.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相结合。作为一种审计方式,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人为中心的审计, 是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可以促进财务收支审计的深化和审计成果的运用。同时, 作为企业审计发展的一个阶段,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财务收支审计到效益审计的过渡, 效益审计才是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向, 企业的效益与效率才是最佳的评价内容。如果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做好了, 企业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也就明确了, 相关组织、人事部门自然可根据审计的结果和被审计对象的职责规定对有关领导人员作出正确的评价。
(四) 正确界定和区分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1.区分任期内和非任期内的时间界限。从时间上区分前任后任的政绩、划清前任后任的责任, 客观公正, 实事求是地评价任期的经济责任。如虽然在领导任期内发生的问题, 却是由原领导造成, 由原来延续下来的问题等。
2.区分领导干部个人决策责任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责任界限。这一界限可以会议纪要等决策性文件来认定, 能够比较准确地界定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3.区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界限。由社会环境或不可抗力等客观原因造成的问题, 不能由领导干部负责, 由领导干部个人主观原因造成的, 如决策失误、贪污浪费、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则应由领导干部个人负责, 追究其责任。
4.区分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限。有的问题是由一般工作人员造成的, 领导只负主管责任;有的问题是领导直接经手或亲自指挥别人做的, 领导应负直接责任。
5.区分工作失误与有意钻政策空子, 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的界限, 后者应加重责任。
(五) 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
1.建立健全企业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一是评价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相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如盈利能力方面的指标、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负债状况及偿债能力的指标等。二是评价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 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三是评价企业投资决策及其效果情况指标, 如长期投资收益率等。四是评价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 如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等。五是评价执行财经法规制度的指标, 如违规违纪金额、违规违纪比率等。
2.审计评价应当适度得当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总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要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被审计对象的情况, 不能主观片面, 更不能带有偏见。在审计评价中应遵循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要性原则。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把握重点, 对重要的经济事项应当进行评价。二是谨慎性原则。在对经济事项进行评价的时候, 要以审计事实为依据, 做到查清什么、评价什么, 审计评价不能超出经济责任的范围。三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围绕被审计人任期内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责任, 多方位、多角度地去看问题, 就企业内、外部因素及各种复杂的主客观条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进行实事求是的、全方位的分析,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进行审计评价。
(六) 做好审计结果运用
审计结果是整个审计成果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决策和管理职责情况, 评价其是否在其位、谋其政、有其能, 揭示领导干部遵纪守法情况, 分析了领导干部履行经济决策和管理职责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条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
1.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统一规范。一般来讲,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 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 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 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应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要求、考核办法、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
2.坚持“先审计、后任用”的原则。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干部任用条例的有关规定, 应试行先审计、后任用的做法。在组织人事部门决定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 应先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后, 由有关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审计结果, 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任用, 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去。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腐败治理 篇8
关于腐败的成因,国内外学者有大量的研究,例如私有制根源理论、现代化理论、寻租理论等,因此学术界在论证如何治理腐败时,大部分都是以分析腐败形成的原因为起点:曹明珠(2014)指出必须从制度的结构、价值、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建立以教育、监督、预防和惩治“四大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并在“四大制度”中引入教育的长效机制、监督的保障机制、预防的防范机制以及惩治的惩戒机制等四大机制;马志娟(2014)认为腐败治理的重点是消除腐败产生的体制缝隙和制度漏洞。但是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角度探讨腐败治理的却较少,国家审计推动腐败治理的路径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从法律层面确定国家审计在腐败治理中的权力和职责;从权力层面明确规定审计职权,包括审计检查权和审计处罚权;从权利层面融入公民参与,成为治理权力腐败的权利主体;从道德层面震慑腐败(安徽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13);马志娟(2013)提出通过完善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以此来达到治理腐败的作用。总结来说,理论界大部分认为要想从根本解决腐败问题,必须从制度出发,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监督制度,能够对腐败的发生起到预防、揭示、抵御的作用,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加快制度建设,推动腐败治理现代化。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腐败治理的关系
(一)腐败治理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目标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行为。从其审计的内容来看,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主要包括本部门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以及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等,而审计所有这些内容的目的都是检验领导干部任期内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否合法合规。腐败治理的目的就在于预防、监督与惩治一切损害公共利益、其他个人利益的行为。2010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就是出于加强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目的。基于此,政府绩效审计与腐败治理追求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促进廉政建设、打击腐败行为就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腐败的预防、揭露与惩治
首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监督体系,被审计人员对于审计结果都是预知的,根据理性行为人理论,经济责任审计会大大降低领导干部腐败的可能性。同时,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密切跟进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早纠正,防患于未然。
其次,违法违纪、滥用职权、经济犯罪、污染环境、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行为都属于腐败的范畴,而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揭露并查出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进而对其进行惩治。同时,通过查处、惩治这些违法犯罪、腐败行为,经济责任审计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制度、体制的缺陷漏洞,可以排除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利益干扰,促进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最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预防、揭示腐败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根本制度入手解决,因此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促进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规范机制,起到抑制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病害的功能,防止腐败的滋生。
三、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治理腐败的现实困境
(一)法制建设滞后———预防作用大打折扣
目前我国腐败治理的法制建设较为落后,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我国还未制定一部专门的反腐败法,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因而反腐败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法做到透明化与公开化,这表现在短期内效果好,但是一旦时间拉长效率便会较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从在根本上制约了腐败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近10年来,为了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导具体工作,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强调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与成果。但从实务案例来看,我国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业务不规范、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客观等,加上反腐败本身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乏,进而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根本性文件的指引,不能与腐败治理密切结合与匹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操作性,运用实施腐败治理的过程愈加曲折,同时法制的缺失无法对潜在腐败者施加强大的压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腐败的预防作用大打折扣。
(二)国家管理体制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依附性较强———揭露作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我国《宪法》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也就是说,我国的国家审计机关是同时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
首先,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利益关系大大弱化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发挥的作用,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其经济被审计单位所控制,这中间必定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无法实施,因为受到被审计机关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这种利益关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作用,因为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存在一个地方审计机关是按照上一级审计机关的要求如实反映情况还是听从地方政府的指示保留问题,而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各级领导,审计机关就必会在夹缝之中处于两难境地,审计工作必定阻碍重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揭露腐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审计与问责严重脱节———抑制惩治作用有效发挥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通过预防、揭露、惩治三种方式参与腐败治理的,因此问责惩治也是很关键的一部分。但是现阶段我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问责惩治衔接不顺,出现严重脱节的现象。一方面,审计结果的不透明使得腐败治理效率不高,经济责任报告仅仅提供给政府、委托单位、纪检机关,而不公开于大众,这使得普通群众无法参与监督政府的过程中,真正的全面监督无法实现,纪检机关应当如何运用经济责任报告也无明确的规定,这可能导致审计结果与惩治力度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先离任后审计、先上任再审计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些都影响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惩治腐败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治理腐败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腐败的预防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国家必须完善反腐败法律,大力推动《反腐败法》的立法进程,以科学、系统的法规体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贪污、贿赂等犯罪行为,使反腐工作形成长效机制,既可以作为纲领性文件指导纪委部门日常工作,又可以给潜在的腐败分子以强大的压力,让其预知到腐败行为的具体后果而不敢再犯。在完善反腐败法律的同时,也要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要使得二者能够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反腐败法律指导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使得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治理腐败过程种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
虽然在我国颁布的《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已经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需人力和经费,并为审计机关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但实际上许多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只是按照当地定员定额标准列入财政预算,而其他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则未列入预算,往往需要审计机关临时单独报批,这既影响审计机关的工作效率,也限制了审计机关的工作范围。因此,我国审计机关领导体制的改革方向应为垂直领导体制,切断审计机关与地方政府的组织设置、人员任免、经费来源等行政关系,使地方审计机关在“业务上和行政上都直接接受审计署的领导”。
(三)规范惩治机制
首先,探索建立信息公开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让审计结果被公众所知,让公众参与进来,提高执政透明度,实现全面监督;其次,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纪检机关运用审计部门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具体事项,使得审计报告能够被充分利用,提供更多精确的证据;最后,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贯穿于领导的任前、任中、任后,所以应该执行先审后离的制度,应在领导干部离任时出具客观准确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五、总结
腐败治理是领导干部责任审计的实质目标,领导干部责任审计推动腐败的预防、揭露与惩治,二者关系密切,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法制建设滞后、国家管理体制、审计与问责严重脱节等问题使得领导干部审计的三大作用无法充分实现。为了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更好地服务于腐败治理,应该加速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性,规范审计与问责衔接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预防、揭露、惩治腐败的作用。
摘要:领导人运用公共权力侵犯个人权利的行为是腐败最集中的体现,它严重损害了公共秩序甚至国家利益,因此党和国家一直在治理腐败问题。国家审计不断向前发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重视。最新颁布的《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明确强调要强化审计监督,对审计发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要查深查透查实,推进廉政建设,不断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动履职尽责。这表明要想治理腐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不可缺少的,本文认为现阶段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预防、揭露、惩治这三大作用由于环境、制度等原因受到了大量的限制,因此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这一视角探讨如何从释放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入手,对推进腐败治理的具体路径提出建议。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9
1. 审计对象。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各院、
系、部、处的主要领导人。因此与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有所不同, 在财务方面责任相对较少, 在管理方面的责任和财经法纪方面的责任相对较多。其评价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目前有的高校还增加了“目标性”的评价内容。
2.审计内容:
⑴任期内资产状况审计。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材料和图书等。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购买的合法合规性、资产保管的完整性、资产领用的合规性、资产使用的有效性等。
⑵任期内预算执行状况审计。高校财务工作采用预算管理的方式, 因此预算执行状况审计, 主要就是对行政经费进行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制定的合法合规性、预算制定的准确性、预算支出的合法合规性、预算支出产生的效益等。
⑶任期内内部控制状况审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内控制度制定的合法合规性、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等。
⑷任期内自筹经费状况审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筹经费的合法合规性、自筹经费的收入分配情况和自筹经费的发展前景等。
⑸任期内决策状况审计。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制订决策的数量和质量、已制定决策的完成情况、决策的成功情况和决策对未来产生的效益情况等。
⑹任期内科研经费状况审计。审计内容主要包括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和利用科研经费产生的效益状况等。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校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 可以从八个方面制订评价指标:
1.资产状况评价指标:
⑴任职期内资产保值增值率
任职期内资产保值增值率= (任职期末资产总额—任职期初资产总额) ÷任职期初资产总额×100%
⑵任职期内资产完整率
任职期内资产完整率=资产盘点数÷资产账面数×100%⑶任职期内固定资产有效使用率
任职期内固定资产有效使用率=在用固定资产额÷固定资产总额×100%
2.预算状况评价指标
⑴预算收入完成率
收入预算完成率=年度实际收入÷年度预算收入×100%⑵预算支出完成率
预算支出完成率=年度实际支出÷年度预算支出×100%
该指标用于评价被审计领导任期内单位年度财务支出计划完成情况。
审计评价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在预算支出合理的基础上, 若该指标小于100%, 且保证了事业计划或任务的完成, 则属于节约行为;如果未完成事业计划或任务, 则不能认定为节约。若该指标大于100%, 且事业计划或任务没有增加, 应视为预算超支;如果事业计划或任务增加, 支出预算没有相应调整, 则不能认定预算超支。
3.自筹经费状况评价指标
⑴经费自给率
经费自给率=自筹经费总额÷支出总额×100%
⑵人员支出占自筹经费支出比例
人员支出占自筹经费支出比例=自筹经费支出中人员支出数÷自筹经费支出总数×100%
⑶部门发展支出占自筹经费支出比例
部门发展支出占自筹经费支出比例=自筹经费支出中用于部门发展数÷自筹经费支出总数×100% (部门发展支出数为固定资产购置、培训费用等软硬件的建设投入)
⑷自筹经费收入增长率
自筹经费收入增长率= (任期末自筹经费收入数一任期初自筹经费收入数) ÷任期初自筹经费收入数×100%
4.任期内内部控制状况评价指标
⑴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
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
评价可分为内控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级。如果内控制度健全率高于90%的, 没有遗漏关键控制点, 认定内控制度健全;如果介于60%—90%之间, 认定内控制度部分健全;如果小于60%, 或者该比例虽然较高, 但关键控制点有遗漏的, 可认定其内控制度不健全。
⑵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
若内控制度执行率为100%, 认定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执行率大于60%, 认定内控制度部分有效执行;内控制度执行率小于60%, 认定内控制度无效执行。
5.任期内费用控制评价指标
⑴人员经费 (日常公用、业务经费) 支出比率
人员经费 (日常公用、业务经费) 支出比率=人员经费 (日常公用、业务经费) 支出数÷支出总额×100%
该指标用于评价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效益性。
⑵招待费支出比率
招待费支出比率=招待费支出数÷支出总额×100%
该指标用于评价招待费用支出的合规性。
⑶人均费用支出比率
人均费用支出比率=费用支出总数÷平均人数×100%
该指标用于评价部门领导任职期间人均经费占有情况。是衡量部门经济效益的一个经济指标。
⑷收支经费节余率
收支经费节余率=收支经费节余÷总收入×100%
该指标用于评价部门领导任职期间的家底情况, 是考核其理财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6.任期内科研经费管理评价指标
⑴科研经费收入完成率
科研经费收入完成率=年度实际完成利研经费收入总额÷年度科研经费收入预算总额×100%
⑵科研经费收入年增长率
科研经费年增长率=任期科研经费收入年均增长额÷任职前一年利研经费收入总额×100%
如果部门领导任职期间涉及到科研经费, 该指标用于评价部门领导任职期间其管理和提高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7.违纪违规情况评价指标
⑴部门违纪违规情况评价
(1) 财务收支真实性
财务收支真实性主要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反映的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组实施审计后认定的数据进行比较来确认。
评价可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三个层次: (1) 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相符或差错在2%以内的, 认定其会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务收支状况; (2) 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基本相符 (差错在2%-5%之间) 的, 认定其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务收支状况; (3) 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表反映的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有较大差距 (差错在5%以上) 的, 应认定其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财务收支状况。
(2) 财务收支合法性
财务收支合法性主要根据审计组实施审计后是否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及其任期内本单位存在财务收支违规违纪事实来确认。这是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又一项重要指标。
评价可分为符合、基本符合、违反、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四个等级: (1) 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未发现违规违纪事实的, 可认定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 (2) 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 但数额较小 (相对资金总量在2%以内) , 情节轻微的, 可认定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基本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 但对违规违纪事实要披露; (3) 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 相对资金总量在2%—5%之间, 情节较轻的, 应认定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 (4) 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 并相对资金总量在5%以上, 或金额虽然不大, 但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问题, 有重大违纪案件的, 应认定为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
⑵个人违纪违法情况评价
一般采用定性指标, 主要审计其是否存在以下违纪违法行为:
(1) 用公款报销个人开支。
(2) 存在贪污、挪用、私分和长期无偿占用公款、公物。
(3) 行贿、受贿或借基建和大宗物资采购之机捞取好处费。
8.职工满意度评价
职工满意率=问卷满意份数÷审计调查问卷总数×100%
该指标用于评价部门教职工对领导任职期间工作的满意情况, 是考核其“为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一项重要指标。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
要做好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 还必须设计评价方法。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可采用综合评价法 (即结合定性及定量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 。综合评价按百分制进行考核, 根据评价内容分项确定分数, 依据审计结果确定得分, 按照得分多少来区别:优秀 (90分以上) 、良好 (80—89分) 、基本称职 (60—79分) 、不称职 (60分以下) 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经审计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财务收支中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 不论得分多少均评价为不称职。
在此假定初始总分为100分, 分值分布如下:
1. 资产状况初始值为10分
⑴资产保管不善、未有效使用的, 扣1—5分。⑵资产购置、处理不合规的, 扣1—3分。
2. 预算状况初始值为10分
预算编制脱离实际的, 扣1—3分。
3. 自筹经费状况初始值为10分
⑴自筹经费不合法不合规的, 扣1—8分。
⑵自筹经费全部用于人员支出、未考虑部门发展的, 扣1—
3 分。
⑶自筹经费能够兼顾学校、部门、职工利益的, 加1一2分。
4. 内部控制制度状况初始值为15分
⑴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 扣1—5分。
⑵内部控制制度未有效执行的, 扣1—8分。
⑶激励机制不合法、不合规, 职工满意度低的, 扣1—3分。
5. 任期内费用控制状况初始值为15分
⑴人员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 扣1—3分。⑵招待费用支出不合规性, 扣1—3分。
6. 违纪违规状况初始值为30分⑴部门违纪违规
(1) 存在专项资金挪用及乱收费情况, 扣1—10分。 (2) 存在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情况, 扣5—10分。 (3) 存在虚假开支情况, 扣1—10分。
⑵个人违纪违法
(1) 用公款报销个人开支, 扣1—10分。
(2) 存在贪污、挪用、私分和长期无偿占用公款、公物, 扣1—10分。
(3) 行贿、受贿或借基建和大宗物资采购之机捞取好处费, 扣1—10分。
7. 职工满意度评价状况初始值为10分, 职工满意率未达到80%, 扣1—5分。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 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评价指标、确定各分项分值, 重新调整分值分布。例如, 例如增加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 科研经费管理的评价等。
8. 如果该领导任期内签订有经济责任目标时, 增加部门经
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评价, 初始值为10分, 经济责任目标未完成的, 扣1—10分。
9. 如果涉该领导任期内该部门有科研任务, 增加任期内科
研经费管理情况评价, 初始值为10分, 科研经费管理不善, 扣1—5分。
总之, 审计人员既要认真理解和领会国家的各项相关行政法规以及干部政策, 又要熟悉技术性法规, 才能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 完成审计工作。
摘要: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这些年引人关注的问题。目前国内相关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研究不断深入, 但是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研究较少, 难以有效地提高审计水平。本文针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以期推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关键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评价
参考文献
[1]裴玉.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5, 5.[1]裴玉.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5, 5.
[2]李三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精要与案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2]李三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精要与案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3]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知识问题[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3]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知识问题[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10
1 责任界定的法律依据
对领导干部在具体经济事项中应该承担何种经济责任,在法律法规、国家的相关规定及烟草行业内部的相关规定中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是基础,2010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中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经济责任的具体情形进行了阐述,2014年7月27日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中进一步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做出了规定。
2 经济责任的类型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划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三种。对被审计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区别不同情况做出界定。只有客观准确界定领导干部对存在问题应承担的责任,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
3 不同类型经济责任的具体情形
3.1 直接责任的具体情形
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直接责任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六种:第一,本人或者与他人共同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的;第二,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的行为;第三,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或者文件传签等规定的程序,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四,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文件传签等其他方式研究,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第五,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度规定的被审计领导干部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的事项、签订的有关目标责任事项或者应当履行的其他重要职责,由于授权(委托)其他领导干部决策且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第六,其他失职、渎职或者应当承担直接责任的。
其中上述第三、四、五项中的“严重后果”是指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公共资金或国有资产(资源)严重损失浪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及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
3.2 主管责任的具体情形
主管责任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或者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第二,除直接责任外,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文件传签等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国家利益损失、公共资金或国有资产(资源)损失浪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损害公共利益等后果的;第三,疏于监管,致使所管辖地区、分管部门和单位发生重大违纪违法问题或者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等后果的;第四,其他应当承担主管责任的情形。
3.3 领导责任的具体情形
领导责任是指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承担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主持单位全面工作,对所有问题都应负领导责任。只要确定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之后,其他的问题都应由主要负责人负领导责任。
4 案例剖析
以下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来对三种经济责任进行区分。
例:A为某市烟草公司主要负责人,主管审计工作。在2015年8月,内部审计部门组成审计组对A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第一,该单位一处2000多平米的房产出租未经集体研究,以明显低于市场均价的价格出租给A的侄子开设幼儿园,合同期限5年;第二,该单位以会签的形式决定对卷烟物流配送线进行技术改造,因施工现场管理、设计缺陷等原因造成经济损失610万元;第三,经查,该单位2014年收到个税手续费返还36.5万元,财务部门将其中30.2万元奖励给财务人员,其余6.3万元作为“小金库”存放财务人员张某个人账户。问:A在该案例中分别应承担哪种经济责任?
解析:问题1中A的行为违反了直接责任界定的第三种情形:“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或者文件传签等规定的程序,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所以他应承担直接责任。问题2中该单位以会签的形式决定对卷烟物流配送线进行技术改造,因施工管理、设计等原因造成经济损失610万元,属于主管责任界定的第二种情形:“除直接责任外,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文件传签等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后果的”,所以A作为单位负责人,应承担主管责任。问题3中该单位2014年收到个税手续费返还36.5万元,财务部门将其中30.2万元奖励给财务人员,其余6.3万元作为“小金库”存放财务人员张某个人账户,该问题需分两种情形分析,如果A分管或主管财务工作,则属于主管责任界定的第一种情形:“除直接责任外,领导干部对其直接分管或者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A应承担主管责任;如果A不分管也不主管财务工作,则排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A应承担领导责任。
5 注意事项
5.1 三种责任的顺序性和不兼容性
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三种责任具有顺序性,其严重性依次从重到轻。对审计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都要一一界定责任,且这三种责任互不兼容。在界定责任时,首先应看领导干部是否承担直接责任,如不承担直接责任,再看是否承担主管责任,如前两种责任都不是,最后才能界定为领导责任。当界定承担某一种责任时,就不再承担其他责任,即一个问题只能界定承担一种责任,不能界定为同时承担两种或两种以上责任。
5.2 区别三种责任的落脚点
一是领导干部在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时是否经民主决策,民主决策是否经多数人同意。如未经民主决策程序或民主决策多数人不同意的均应承担直接责任,如经民主决策程序多数人同意,则承担主管责任。二是领导干部在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时,“直接违反”或“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的均应承担直接责任,属于明知故犯,具有主观性、主动性。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而违反的,注意区分领导干部是否具体分管该项工作,如果属于领导干部分管或主管的工作,则承担主管责任,不属于领导干部分管或主管的工作,则承担领导责任,属于不知而犯,具有客观性、被动性。
摘要:在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责任的界定是敏感问题,也是审计评价的难点。文章结合笔者烟草行业的工作经验,简要探讨如何界定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类型。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界定
参考文献
[1]邹俊峰.浅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常见责任界定[J].江苏商论,2012(9).
[2]吴旭然.浅谈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及责任界定[J].会计师,2010(11).
[3]彭思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界定讨论[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4(4).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11
【关键词】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义和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接受国家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通过对各级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这里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2010年10月,中央两办联合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审计结果运用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进一步明确,范围进一步扩展,内容也进一步充实。与其他审计类型相比,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其特殊性。
1、审计目的特殊。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管理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选拔、任用、奖惩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与时俱进,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为民主政治建设服务。
2、审计对象特殊。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是特殊的人,是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审计机关审计的有关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是由特定人的任期来界定审计的范围和事项,是由人而事,而非由事究人。
3、審计程序特殊。一般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由审计机关与其他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因此具有特殊的审计程序。主要表现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立项需要经过干部监督管理部门,而不是直接由审计机关自主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经济责任审计进点实施时,一般应召开由干部管理部门和审计机关组织的进点会,被审计者应就自己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说明;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应征求被审计者个人的意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报送给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委托审计的部门。
4、审计内容特殊。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但不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根据被审计者承担的经济责任范围,审计内容除了财政财务收支活动外,还涉及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的管理行为和管理结果,其内容范围是由被审计者的职务任期决定的,不属于任期内事项,原则上不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围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注重把好领导干部的“经济关”,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和加强干部管理的一项有效制度。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财经秩序,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相关的经济指标等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对其任期工作业绩作出评价,能够达到客观、公正地确认其工作成绩,全面评价考核领导干部任期业绩的目的,为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提供了依据,同时有利于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防止短期行为。
2、有利于规范干部行为,促进廉政建设。经济责任审计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落脚点在于查明领导干部个人任期内经济责任,着眼点在于防范领导干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产生,有利于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发现财务管理漏洞,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使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增强纪律观念,促廉政建设。
3、有利于鉴定前后任的经济责任,促进责任分明。经济责任审计立足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一方面有利于继任者了解接任单位的真实情况,明确工作思路,缩短适应期,尽快进入角色;另一方面由于明确了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事实上也就划清了前后任的责任,改变了“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一走了之”的不良状况,有利于工作的交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开展了多年,中央和各地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和制度,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审计的推行,拓宽了干部监督、考核的渠道,为进一步客观公正评价任用干部提供了一定依据,为维护财经秩序、揭露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揭露和惩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这些年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界定经济责任的标准不统一。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还缺乏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标准,这就导致工作中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审计界定比较模糊,审计评价比较笼统,往往只是粗略地描绘一下被审计人任期内相关业绩,各个被审计领导干部的评价内容大同小异,审计评价的质量不高,难以根据评价结论任用干部。
2、经责审计联席会议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以具体工作为例,很多地方虽然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成员,但是由于基层审计机关人手紧缺、事情多、工作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很难摆上领导小组的议事日程,领导小组会议、部门联席会议召开的较少,在审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不利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入、有效开展。
3、纪检、组织等各部门配合有待加强。根据干部管理、监督工作需要和党委、人民政府的意见,经济责任审计应先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再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各部门应该做到信息共享、资源互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但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部门的协调配合力度不高,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审计一个部门完成,然而审计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单方面完成工作容易导致效率低、信息滞后等问题,只有与其他部门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功效。
4、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力量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在目前的审计队伍中,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多,很多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管理能力与经济责任审计要求不适应,同时,受审计时间、审计人力和审计成本限制,导致审计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另外,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量大,涉及的范围广,审计时段跨度大,存在审计力量严重不足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的突出矛盾,严重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机制的效果发挥。
5、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透明度亟待加强。按照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但目前,审计机关公开披露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现象还不普遍。审计结果透明度低,不利于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也不利于建立和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审计整改增加了难度。
四、改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有效改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今后我们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不断建立和完善界定经济责任的标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正式实施和中央两办新《规定》的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建立和完善界定标准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制定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能够更好地规避、减少审计风险,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真正发挥出功效,成为评价、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2、积极发挥经责审计联席会议的作用,争取领导重视。审计机关应多汇报、多沟通,多方面取得重视和支持。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取得上級领导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视和支持。审计机关应多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请示工作,不定期地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部门联席会议,将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及有关问题及时提交“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切实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发展。
3、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组织、监察等部门的通力配合。积极推动建立审前共商、审中互动、审后运用的工作机制。审计实施中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密切配合、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做到在思想认识上合拍、在组织实施上合力、在日常工作上合作,及时掌握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深入发展。
4、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以提高审计人员理论水平为核心,积极提供学习机会,切实加强经责审计培训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理论水平;同时,要不断为年轻审计人员提供实战练兵机会,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加快年轻审计骨干的培养;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从审计工作中锻炼自身,提高审计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水平,力求做到“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
5、加大审计宣传和公开力度。审计机关要加大《审计法》、《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媒体、审计网站及其他途径,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宣传,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同时,有选择性地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并逐步加强公开力度,审计公开是转化审计成果、提升审计层次的有力手段,也是展示审计形象、扩大审计影响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篇12
近年来, 经济责任审计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消防部队经济管理及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当中, 在加强消防部队廉政建设, 预防消防部队内部权力腐败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监督、警示作用。
一、运用经济责任审计审核消防部队干部管理的重要意义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针对国家行政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所开展的审计活动, 其针对的主体为所有具有经营、管理权利、责任的行政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消防部队所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 其受众自然也是军队内部的负有经济责任的领导干部, 通过对其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的财政、资产等情况进行真实、合法、有效地审计监督及评价, 并最终形成针对被审计对象的审计结论, 这一系列的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建立健全消防部队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经济责任审计为消防部队日常监督、管理提供有效信息
通过对消防部队领导干部定期实施科学、合理的的经济责任审计, 能够将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关口前移, 将传统的事后审计变为事中审计, 对具有经济责任的消防部队领导干部实现强有力的时时监督, 及时预防和发现消防部队领导在任职期间可能出现或存在的各种经济问题, 为消防部队额干部管理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防微杜渐, 增强消防部队领导干部对于经济问题的自身免疫能力, 对领导干部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二) 经济责任审计为领导干部考核、消防部队建设提供审计鉴定
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干部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与其它组织部门的考核相结合, 能够对消防部队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得出充实、立体的综合评价, 对于消防部队干部的任命、调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审计鉴定。另一方面, 经济责任审计也是对领导干部工作的有效总结, 能够让离任者以及接任者对于部门具体的经济工作情况有明确的认识, 使离任者走的明白, 让继任者接地清楚。
(三) 经济责任审计为消防部队查处经济案件、惩治腐败提供线索
某些个别领导干部受金钱的诱惑, 利用手中职务之便为个人谋取私利, 使消防部队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背景下, 应将消防部队的廉政建设与其它专业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过经济责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在消防部队任职期间所从事的经济行为进行依法审计监督, 对发现的重大经济违纪问题及时予以揭露, 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对于惩治腐败, 纯洁消防部队干消防部队伍具有积极意义。
(四) 经济责任审计对于军事经济效益审计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我国正处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变革时期, 针对日渐发展的军事经济, 开展行之有效的军事效益审计工作已成为消防部队审计行为中的重要一环。而针对领导干部所展开的经济责任审计, 则是推进消防部队军事经济审计进一步提升的有效手段。以消防部队财务收支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 能有效监控消防部队领导人员的经济决策能力、财务使用能力、内部控制能力以及自身的廉洁自律能力, 通过对被审领导的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评价, 能够有效实现绩效审计与财务合规性审计的统筹, 实现消防部队经费的合理使用效益。
二、我国消防部队经济责任审计所现存的问题
(一) 审计难度较大
消防部队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审计相比, 其实施难度更大。
首先,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既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同时又要评价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 因此审计范围更广、内容更多, 难度也就更大。
其次, 消防部队内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的经济管理进行审计, 而一般的消防部队任职干部其任期相对较长, 经济活动也较为复杂, 这就造成了消防部队内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较大, 覆盖期较长的特点, 加大了消防部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难度。
第三, 审计对象层次较高, 审计内容涉及面广。消防部队内部具有经济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地位, 其所进行的消防部队经济管理内容涉及大宗物资采购、基础建设、地方款项等诸多敏感问题, 因此, 对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 通常情况下的消防部队人事变动都具有批量性, 这就导致限时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多、要求高、工作量大且情况相对复杂, 造成了审计力量与审计时间间的矛盾, 增加了协调审计风险与效率关系的难度。
(二) 审计机构人员不足
消防部队工作的重点在于扑救火灾而非发展经济, 因此在机构设置上往往会忽略财务审计人员的配备, 很多消防部队没有专职的审计人员, 仅仅是由财务人员兼任审计员, 而即便是设有审计编制的部门, 专职的审计人员也非常有限。审计机构人员不足, 专业审计力量薄弱是导致消防部队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阻碍。
(三) 审计工作介入相对滞后
原则上, 经济责任审计是先审计, 后进行提拔或离任, 但受消防部队传统任职、调任等形式的制约, 经济责任审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介入相对滞后, 不能适时、如实反映被审人员任职期间的工作情况, 陷入被动局面的经济责任审计难以保证审计监督的质量及效果。
三、对完善消防部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建议
针对消防部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所反映出的部分问题, 应从增强审计工作执行力度, 完善审计队伍建设, 改革审计手段等多方面入手。
(一) 增强审计严肃性和权威性
针对消防部队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难度较大等现状, 为加强审计结果的运用, 将消防部队审计工作落到实处, 应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度, 整合多方力量, 确保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 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在消防部队干部任命过程中的参与度,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影响力, 确保审计成果发挥应有的功效。
(二) 建立完善的审计队伍
要积极培养经济责任审计专业人才,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不同岗位的审计人员, 应积极开展分层次的培训、学术研讨等教育活动, 使审计人员充分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 为实现高效的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充分的人力保障。
(三) 改革审计手段
为了克服消防部队经济责任审计介入滞后所造成的时间紧迫、质量不高等问题, 应运用现代化的科学审计方法, 改革落后单一的审计手段, 结合消防部队审计自查制度、年度财务汇报制度以及地方往来单位查账制度, 多角度实现消防部队经济责任审计, 将以往滞后的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消防部队的日常工作当中, 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监控作用。
(四) 进一步完善现有审计制度
2007年, 公安部出台了《公安边防消防警卫消防部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实施细则 (试行) 》, 对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的领导干部所应承担的经济职责进一步划分, 确立了统一的评价依据。因此, 完善消防部队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应根据《实施办法》的明确规定, 进一步细化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以及审计程序, 注重审计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针对审计工作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将无正当理由超支、超计划工程建设、改变经费用途、非规定招投标等违规违纪问题, 作为消防部队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指标。结合不同类型、级别的领导干部实际情况, 量化审计指标, 确保审计工作更为科学、规范、合理。
四、结语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推荐阅读: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10-08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08-09
单位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08-26
领导干部个人干部责任追究制度10-15
党政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个人廉政情况汇报07-27
局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05-20
领导干部如何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07-13
镇直单位领导干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