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2024-10-12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通用11篇)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1

摘要:目的 研究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患者46例, 分析患者手术前, 手术后1个月、3个月子宫大小变化、疼痛缓解程度以及月经量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减少, 手术后疼痛程度下降, 手术后子宫体积明显小于手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并发症小和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腺肌症,临床价值

子宫腺肌症以子宫增大、月经增多、不孕、进行性加重性痛经和贫血为主要表现, 主要发生机制是子宫内膜向基层弥漫性生长导致子宫基层出现异位腺体, 并伴有周围组织的增生和肥大[1]。子宫腺肌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激素疗法和手术治疗, 激素疗法易引起男性性征的改变和骨质疏松;手术治疗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围绝期综合征提前和不孕。子宫动脉栓塞术是在X线下将导管插到子宫动脉, 使用栓塞药品对妇科疾病进行微创治疗。本文通过对我院就诊的4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患者46例, 年龄25~50 (32.3±2.9) 岁;已生育43例, 未生育3例。入选标准:根据《妇产科学》对于子宫腺肌症的诊断标准确诊, 经超声检查显示子宫增大, 结合具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月经量增多、贫血和痛经等诊断子宫腺肌症的患者。适应证为患者有生育要求主观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和激素疗法;有盆腔手术史或盆腔粘连, 造成再次手术困难;激素或药物治疗无效, 副作用大导致身体无法耐受时;患者合并子宫肌瘤[2]。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妊娠或可疑妊娠、恶性肿瘤、肾脏的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外伤及其他妇科疾病者。

1.2 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和肝肾功能以及乙型肝炎、艾滋等, 筛查宫颈病变采用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及宫腔镜检查。所有患者进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使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 待穿刺成功后使用4F猪尾巴导管将尖端放入股主动脉分叉处上2cm左右, 进行双侧髂总动脉及分支的影像[3]。当显示双侧子宫动脉时撤去4F猪尾巴导管时将导管插入左侧子宫动脉, 造影显示子宫动脉的形状, 一般显示为增粗、迂回和末梢血管增多、紊乱。最后将栓塞剂和造影剂注入末梢血管, 直至将末梢血管栓塞到不显影为止, 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的主干。使用同法栓塞右侧子宫动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和3个月后的月经量, 用电子称称重计算月经量, 超声测定子宫的大小、血红蛋白水平及评估患者的疼痛分级[4], 采用国际通用的慢性疼痛分级问卷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量减少, 手术后疼痛程度下降, 手术后子宫体积明显小于手术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结论

子宫腺肌症是由于多次妊娠和人工流产导致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肌层弥漫性侵入子宫肌层, 异位的子宫内膜通过子宫动脉供血, 并受雌激素水平影响。异位的子宫内膜可能引起痛经, 而异位的子宫内膜对于缺血缺氧较敏感。子宫的血供主要由双侧子宫动脉, 还有其他多条血管供应。子宫内膜具有较完善的交通血管网, 当子宫动脉能正常血供时交通血管网不开放或仅有少部分开放, 子宫动脉栓塞后子宫内膜的交通血管网马上恢复供血。动脉栓塞子宫动脉的临床价值较显著, 子宫腺肌症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切除子宫[5]。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青女性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还容易引起内分泌失调, 骨质疏松和围绝经期综合征提前等并发症。还可使用激素治疗和部分剥离术治疗初期的子宫腺肌症, 不良反应是骨质疏松和男性特征的出现。本文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阻碍子宫和病灶部分的血供, 导致异位子宫内膜缺血缺氧局部坏死及肌层细胞和结缔组织发生坏死、溶解消失。肌层组织病灶减小使子宫体积减少, 同时使子宫收缩和导致痛经的前列腺类物质释放降低, 痛经的发生程度降低。月经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子宫的体积明显降低, 病灶减小导致子宫变软, 子宫宫腔面减小使月经量少于手术前;同时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坏死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雄激素受体下降, 消除子宫腺肌症的病因从而减少月经量。异位的子宫内膜缺乏基底膜的支持, 坏死后是不可逆的。当栓塞的血管复通或侧枝循环建立后缺血缺氧状态改善, 已坏死的内膜组织不能重新生长, 保证了临床效果的稳定性而不易复发。本文使用新鲜的明胶海绵颗粒和PVA颗粒, 不但可栓塞中、小动脉还能栓塞微小动脉。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上行支可使子宫短期内缺血, 栓塞3周左右就可溶解吸收而再通。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可以使月经量减少, 子宫体积缩小, 病灶体积减少血供降低, 痛经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并发症小和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的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毅堂, 徐惟, 吴珂.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128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5 (11) :154-157.

[2] 顾振鹏, 李吉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18 (8) :813-815.

[3] 夏恩兰, 段惠兰, 张梅.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症28例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13 (1) :256-257.

[4] 刘萍, 陈春林.子宫腺肌症的血管介入治疗[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2 (1) :12-13.

[5] 郭文波, 杨建勇, 陈伟.子宫动脉栓塞术对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治疗若干问题初探[J].放射实验学, 2011, 16 (4) :243.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2

1.症状

(1)月经失调(40%~50%)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导致贫血。

(2)痛经(25%)特点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痛经初期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痛经需要服用的止痛药物剂量明显增加,使患者无法耐受。

(3)其他大约有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2.体征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3

关键词:子宫腺肌症;超声消融;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80-02

子宫腺肌症作为一种常见妇科病,其发病率越来越高,目前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子宫腺肌症,通常采用子宫切除术,但手术切除子宫的方法也存在着危险性,如骨质疏松?残端复发等[1]?超声消融,即高强度聚焦超声( HIFU),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非侵入性肿瘤治疗技术,通过热效应?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使靶区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使异位内膜失去生长和出血功能,达到治疗目的,具有微创伤?无放射性?无需麻醉等特点?我院选取了在2012年9月—2014年10月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对其采取超声消融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9月—2014年5月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患者症状表现为:经量增多?痛经加重?经期延长等,经妇科检查? B超?磁共振成像(MRI)等诊断?其中有27例单纯性腺肌症?33例腺肌症伴腺肌瘤,患者年龄29—49岁,平均年龄(38.25±2.1)岁?

1.2方法

采用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爱申科技公司联合研制的当今热疗技术的最新成果——超声聚焦消融机(HIFUNIT9000P),由治疗系统和控制系统?定位系统三部分组成?

患者治疗当日禁食水,治疗前行肠道清洁,上机前进行B超检查,确认患者胃肠道已准备妥当?嘱患者取仰卧位,一般无需麻醉,准确定位靶区范围,采用点—线—面—体的运动轨迹,将肿瘤一层层烧死?治疗过程中超声波只杀死肿瘤细胞,对正常细胞毫无损伤,不降低反而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整个治疗过程微创伤?无毒性?无射线伤害?安全可靠,又被称为绿色抗癌技术?

1.3疗效评价

1.3.1疗效诊断

观察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检测病灶体积的变化?嘱患者3个月之后进行复查,了解患者的月经来潮情况,并通过MRI检查结果,评价超声消融的治疗效果,(病灶消融体积计算公式: V =0. 5233 × D1 × D2 × D3)?

1.3.2评价标准

将6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症状评分按[6]5级评分法评价:(1)痛经评分?1 分:不痛;2 分:轻微痛;3 分:比较痛;4 分:非常痛;5 分:极重度痛?(2)经量评分?1 分:正常;2 分:稍多;3 分:比较多;4 分:非常多;5 分:极大量?

疗效评价标准为:显效:经量经期恢复正常,痛经消失,病灶基本消失,消融体积≥80%;有效: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经量减少,经量评分<3分,疼痛症状减轻,痛经评分<3分,病灶体积明显缩小,消融体积≥50%;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病灶消融体积小于50%;加重:临床症状出现恶化,病灶体积扩大?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2.结果

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经过超声消融治疗后,有33例显效?21例有效,总有效率达到了90%;有6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还存在痛经?经量多的症状,病灶的平均消融率仅为28.67%;没有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现象?具体见表1?

3.结论

子宫腺肌症多发生在30—50岁经产妇,是常见妇科病,有弥漫型?局限型两种,一般弥漫型的病灶比局限型大,且病灶边界不清,更难治愈?子宫腺肌症患者以经量增多?痛经加重?经期延长为主要症状,传统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子宫切除术?近几年,作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超声消融已安全用于子宫腺肌病的治疗,能对实体肿瘤实施无创治疗[3],不用开刀,不流血,不受肿瘤大小?形状限制;术后恢复快,总体治疗费用低,可以激活免疫系统;无辐射?无化学损伤,不会出现放?化疗遇到的肿瘤不敏感问题,其治疗效果非常理想[4]?

本研究中,选取的6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均给予超声消融治疗,其治疗效果非常理想,总有效率达到了90%?结果表明,超声消融治療子宫腺肌病,无创伤?无放射性?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信美,石一复.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次全切术后的危险性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10(2):120—122.

[2]Wang W,Wang Y,Tang J. Safety and efficacy of high intensity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therapy for adenomyosis[J]. Acad Radiol,2009,16(11):1416—1423.

[3]汪伟,刘文英,周洁敏,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初步研究[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3):161—163.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5年来, 在我院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135例患者, 年龄为24~58岁, 平均41.2岁, 全部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 方法

采用仪器为ASU-OIC彩色多普勒显像仪, 腹部凸阵探头频率为3.5MHz, 阴道探头频率为5~9MHz, 所有病例均分别先后作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检查。经腹部超声检查 (TAS) 的患者: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后取仰卧位, 常规于耻骨联合上方对子宫行纵、横、斜多方面扫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 内部回声、内膜或者有无移位等。

2 结果与分析

肌瘤90例, B超诊断符合85例 (诊断率94.4%) , 误诊6例 (6.7%) , 分别为:4例误诊为子宫腺肌症, 漏诊2例 (2.2%) ;子宫腺肌症25例, B超诊断符合14例 (诊断率56%) , 误诊9例 (36%) , 均误诊为肌瘤, 漏诊2例 (8%) ;肌瘤合并腺肌症20例, B超诊断符合3例 (15%) , 诊断为肌瘤11例 (55%) 、腺肌症5例 (25%) , 漏诊1例 (5%) 。

3 讨论

3.1 如果具备典型的超声图像特点,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都是容易诊断的, 要注意不典型图像二者之间的鉴别。

弥漫性子宫腺肌症易鉴别, 而局限性子宫腺肌症不易与子宫肌瘤鉴别, 易误诊。子宫肌瘤超声图像:子宫增大或局限性隆起, 肿块内回声均质或不均质, 呈旋涡状低回声, 周围可见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圈。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子宫体饱满或增大, 大多子宫后壁增厚明显, 增厚区回声不均, 不均区域与子宫肌壁分界不清, 如出现积血小囊时, 不均质区内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 部分局灶性子宫腺肌症, 图像可呈瘤样结节, 边界可清晰, 但周边无假包膜回声。但二者在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及超声图像等方面易混淆, 因此, 要特别重视二者的鉴别。

肌瘤和腺肌症最有价值的鉴别是假包膜, 假包膜是肌瘤周边暗淡光环, 多数肌瘤患者可显示假包膜或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1]。积血小囊、宫壁增厚、内部结构较疏松, 散在强光点、强光斑是腺肌症特征性图像。积血小囊, 虽是腺肌症的特征性图像, 但显示率较低。文献报道[2]为13.3%。

3.2 误诊漏诊原因

(1) 对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特征认识不足, 诊断时忽略了异常回声区与子宫肌壁间界限的关系, 90例子宫肌瘤中有9例为局灶性子宫腺肌症, 图像上酷似子宫肌瘤, 但异常回声区无球体感, 周边无假包膜, 界限不清。 (2) 操作者满足单一诊断, 25例子宫腺肌症中有8例伴子宫肌瘤病例漏诊, 多数操作者图像上显示子宫肌瘤, 就忽略了其他子宫肌壁有子宫腺肌症的图像改变, 或确定子宫腺肌症后, 就不再仔细查找还有子宫肌瘤的同时存在, 这也是误诊漏诊的原因。文献记载[3]约有10%的肌瘤可合并子宫腺肌症, 15%患者合并有附件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这就增加了鉴别上的困难。 (3) 没有很好地询问病史和结合临床症状, 也没有注意观察月经前后子宫肌层回声的变化, 没注意随访。

综上所述, 我们要加深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特点的认识, 工作中仔细扫查, 注意询问病史, (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多有痛经及月经过多) , 注意随访, (月经前后子宫肌层不均质区内夹杂不规则无回声区的变化) , 以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 降低误诊率, 也为临床医师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摘要: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这两种疾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正确诊断本病以便早期治疗, 为临床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日益引起临床上的重视。由于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性, 可重复性, 并可动态观察等优点, 已被大家公认为是检查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的较好方法。因此, 探讨子宫腺肌症及子宫肌瘤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是极为重要的, 二者在临床上和B超图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常发生相互误诊及漏诊现象, 本文就我院近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135例B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不断提高诊断率, 减少误漏诊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超声图像

参考文献

[1]郭莉萍.彩色多普勒影像鉴别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J].中国基层医药, 2002, 9 (1) :60.

[2]谢汉波.子宫腺肌症的声像图征象与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1, 7 (1) :61.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5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间,二维超声检查常相互误诊。两病并存时,二维超声检查又常常漏诊其一。子宫肌瘤血流丰富,其与子宫腺肌症间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检查了两种疾病的血流状况,探讨血流动力改变在两病间的鉴别诊断及两种疾病并存时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受检者为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11月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共126例,年龄32~55岁。术前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检查。经手术病理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72例,子宫肌腺症的患者34例,两病并存的患者10例,合计116例。102例表现为月经期血量增多,经期延长,痛经,周期紊乱,腹部包块;25例无明显临床表现,经体检查出。大部分患者内诊检查均表现为子宫增大,子宫表面凹凸不平,质地较硬。

1.2仪器

采用日立EUB-6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凸振探头,频率3.5~5.0MHz,常规膀胱充盈后经腹壁常规多切面扫查子宫与盆腔,常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内膜厚度、内部回声、两侧附件及盆腔情况。并测量子宫及肌瘤的大小,记录位置、形态、边界、包块的内部回声和周边关系、血流灌注等情况。

1.3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1h饮水500ml,使膀胱适度充盈。受检患者采取平卧位,于耻骨联合上方根据病变特点及局部解剖结构,用探头作纵向、横向、斜向等多角度扫查,清晰显示子宫真正形态后,测量子宫及卵巢的大小。仔细观察子宫的前后壁、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变化。重点观察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边缘情况及与子宫的关系。应用频谱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子宫肌瘤内部及周边血流供应情况,并测量血流的阻力指数。

2 结果

本组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患者16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肌瘤147例,子宫腺肌病17例,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5例。147例子宫肌瘤中,肌壁间肌瘤94例,浆膜下肌瘤33例,黏膜下肌瘤17例,肌瘤位于子宫峡部3例。

2.1子宫肌瘤声像图表现

①高回声型:子宫肌瘤结节呈分布不均匀的强回声区,与周围组织境界清楚,肌瘤合并钙化时显示为强回声光团或弧形光带,后方伴有声影。②低回声型:最为多见,多为体积不大的肌瘤,病灶与周围组织境界尚清楚,瘤体回声比子宫回声低,呈实质性暗区。③等回声型:肌瘤显示为中等结节状回声,等回声结节周围可见假包膜所形成的低回声晕环。④混合型:多为子宫肌瘤继发变性坏死时引起相应声像图改变。常见的变性有水肿、玻璃样变、囊性变、钙化、脂肪变等,表现为肌瘤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低回声、无回声、强回声。少见的变性有肉瘤样变,声像图表现为短期内肌瘤生长迅速,回声较前减低或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显示肌瘤内血液供应较前丰富。

2.2子宫肌腺症声像图表现

①子宫增大呈球形,一般不超过妊娠3个月大小,呈均匀性增大,亦可呈不均匀性增大。子宫境界清楚,轮廓规则。②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境界不清,无包膜回声,低回声区内可见点状的强回声,亦可见小低回声区和点状强回声相混杂。病灶可呈局限性分布多位于子宫后壁及双侧子宫角部,亦可弥漫性分布。③子宫内膜线居中。④后壁回声增强。⑤子宫和病灶的大小在月经前后有变化,经期小囊暗区明显。⑥双氧水造影时病灶区有双氧水弥散。

2.3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的鉴别诊断要点

①子宫腺肌病的声像图上,子宫增大多表现为不对称性,边缘轮廓规则,宫腔内膜回声无改变;而子宫肌瘤多呈局限性增大,往往增大较显著,可见局部中低回声区,边界尚清。②子宫肌瘤清晰边界,有假包膜是子宫肌瘤的重要特征,而腺肌病无包膜,与子宫肌层无明显分界,回声无衰减[2]。③有月经多、痛经明显、子宫呈对称性增大,肌壁间回声不均匀,有实质性低回声和强回声区,有时还可见小的无回声区,首先考虑为子宫腺肌病。④无任何临床症状者的患者,则要仔细观察病变部位是否有边界及血液供应状态。CDFI显示肌瘤血管呈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无包膜回声且无环状血流,血流分布无规律的多为腺肌病。在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时,应多方位仔细探查,并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对不典型患者,可进行月经前后动态观察,子宫腺肌病其子宫的大小不一和内部回声可有变化.

2.4彩色多普勒特征

肌瘤常表现为丰富血管性肿瘤,典型的子宫肌瘤在其周边显示呈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小的肌瘤常无血流,或其边缘见点状血流分布。子宫肌瘤多为高速中等阻力血流频谱,阻力指数多在0.50~0.65。

3 讨论

3.1彩色多普勒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症间具有鉴别诊断价值:二维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主要手段。但其在两者间相互误诊率较高。导致鉴别诊断上有一定困难。子宫肌瘤为丰富血供型肿瘤。子宫腺肌症为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壁内增生,而非肿瘤性疾病,该增生及异位内膜导致的子宫肌壁内局限性出血对血管有压迫作用,使血流阻力增加。故两者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彩色多普勒检查可发现子宫血流动力学改变。

3.2彩色多普勒在子宫肌瘤合并腺肌症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半数子宫肌腺症合并子宫肌瘤,二维超声检查常漏诊其一。主要原因是两病合并时二维超声图像上的混杂,导致难以作出全面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855.

[2]吕瑾玉,尹家保,周芳,等.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及腺肌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3,14(5):342-344.

[3]黄淑娟.子宫肌瘤与子宫肌腺病的超声鉴别诊断[J].航空航天医药,2003,14(2):89-90.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6

关键词:子宫腺肌症,介入治疗,随访

子宫腺肌症又称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近年来子宫腺肌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其发病年龄又有下降趋势[1,2]。介入治疗避免了传统采用的激素疗法和手术切除的不良后果,是近些年来子宫腺肌症治疗中备受关注的方法。笔者所在医院从2007年1月开始对39例子宫腺肌症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并长期随访(2年),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2月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39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年龄21~47岁,平均(34.3±5.6)岁,其中4例未婚,9例未育,所有病例均有进行性痛经的症状,月经增多4~11年,平均6.9年,其中31例伴有贫血,血色素为51~72 g/L,23例有下腹部不适,尿频、尿急肛门坠胀压迫症状,16例超声显示同时合并有直径在2~5 cm腺肌瘤或子宫肌瘤,所有收治患者均经B超或MRI检查并结合临床病史后确诊,均有药物治疗2~8年疗效不佳或无效病史,且不愿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者。入院后查血常规和CA125及性激素水平,完善常规术前检查,避开月经期进行介入治疗。

1.2 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杜冷丁100 mg及安定10 mg,消毒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插入5F-猪尾导管行髂总动脉造影,观察双侧子宫动脉走形,了解腺肌症的血供及卵巢和阴道分支的情况。在透视下借助泥鳅导丝将单弯导管插至左侧子宫动脉主干远端,栓塞剂使用美国库克公司生产的聚乙烯醇微粒(PVA),微粒直径350~550 um,与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相混合,在透视下缓慢推注栓塞剂入子宫动脉,当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变慢或有血管铸型时再以明胶海绵碎粒(外科止血用明胶海绵剪成直径约1 mm×1 mm×1 mm)进行子宫动脉主干栓塞,复查造影显示子宫动脉血流停滞,左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然后同样方式进行右侧子宫动脉行的栓塞治疗。再进行髂内动脉造影证实子宫动脉血流阻断,术毕。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穿刺部位的下肢制动24 h,并给予止痛等对症治疗3~5 d。

1.3 术后定期随访

栓塞术后1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1年后半年1次直至两年。随访内容:(1)血常规:了解Hb变化;(2)内诊:子宫大小、形状、活动及有无压痛;(3)阴道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及病灶血流、体积变化,将B超测得的子宫体积按公式(4/3ππabc)计算,其中a、b、c为子宫三个径线的半径值[3];(4)月经周期、经量、痛经改善情况,其中痛经情况的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法)[4]采用10分制,0分为无痛,1分疼痛最轻,依次类推,10分疼痛最严重,由患者自已进行疼痛程度和范围的测量。

1.4 疗效判定

痊愈:痛经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VAS评分≤2分;子宫缩小变软接近正常,超声显示病灶消失;月经减少,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好转:痛经症状较术前减轻,无需服用药物,2.1分<VAS评分≤5分;超声显示病灶明显缩小;月经减少,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痛经改善不明显,或经期仍需服用止痛药物,VAS评分在5~6分以上;超声显示病灶缩小不明显,病灶血流丰富;月经量无减少。复发:介入治疗后已达治愈或好转标准4月,再次出现明显痛经。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本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介入术中及术后结果

39例患者全部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其中3例因进入右侧髂内动脉困难,改穿刺对侧股动脉),技术成功率达到100%,手术时间(35±11) min。39例患者于术后1~5天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栓塞后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胀、恶心、乏力。经对症治疗症状消失并于术后5~7天出院。9例患者出现臀部肌肉或下肢腓肠肌痛,5例患者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

2.2 术后随访结果

31例术后3月痛经完全消失,8例痛经减轻,较介入治疗前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所有病例的月经量均不同程度减少,尤其是因月经过多导致失血性贫血者,经量可减少至术前的30%~50%,平均减少42%(P<0.01),贫血者在术后3个月血红蛋白完全恢复正常。在术后3月彩超检查可见子宫病灶消失34例(87.2%),明显缩小5例(12.8%),同时显示子宫肌层及病灶血流明显减少。术后6个月行妇科检查,子宫较术前明显变软、体积缩小,部分接近正常大小。总痊愈31例(79.5%),好转8例(20.5%)。随访过程,有3例(7.7%)复发,其中痊愈患者有2例分别于术后9、1 1个月因人工流产后复发。1例未婚好转患者于术后9月出现月经干净后持续右下腹疼痛,抗炎治疗5天症状消失,术后10个月出现上述症状,超声检查提示右侧附件包块液性不纯,CA125略高,考虑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腹腔镜探查见右侧输卵管卵巢间包裹性囊肿,5 cm×8 cm大小,淡黄色囊液,子宫正常大小,后壁略显饱满,行腔镜下囊肿剔除术,术后随访至7个月,无痛经及月经改变。妊娠8例(20.5%),其中6例足月妊娠分娩,2例人工流产。

3 讨论

3.1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原理及临床疗效

子宫腺肌症(AM)的治疗目的为缓解痛经、控制月经量、纠正贫血、恢复正常月经,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女性,尽可能提高妊娠率。传统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均不易被患者接受,特别是有生育要求的患者[5]。子宫动脉栓塞术(UAE)的临床应用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治疗机制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限制了子宫的血液供应,由于正常的子宫肌层对缺血缺氧耐受力较强,异位于肌层内的内膜组织、增生的肌纤维、结缔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较差,致使异位的内膜和增生的结缔组织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溶解、吸收。从而子宫体积缩小,且前列腺素等刺激子宫收缩的物质分泌减少,减轻痛经症状。同时随子宫的体积和宫腔的面积的缩小,月经量也相应减少或恢复正常。

子宫腺肌症的介入治疗国内最早报道于2000年[6],随着此项技术的开展,应用介入技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近期疗效已经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陈春林及Kitamura等[7,8]对介入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症近期临床疗效(随访时间3~12个月)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Kim等[9]也认为子宫动脉栓塞术应作为症状性子宫腺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本组39例子宫腺肌症的疗效观察中,术后随访24个月,痛经完全消失占79.5%,明显缓解占20.5%,因经量过多,过长导致贫血的31例患者,术后3个月Hb全部恢复到正常值,月经量过多控制率为100%。复查B超显示子宫病灶消失34例(87.2%),明显缩小5例(12.8%),与陈根生等[10]报道相接近。通过两年的观察,结果显示:在月经量增多、贫血、进行性痛经、子宫增大方面,介入治疗后最早显效的是月经量的改善,术后1~2月月经量得到控制,2~3月痛经明显改善,3~4月子宫病灶明显缩小,贫血得到纠正。因此应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症,在消除病灶和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明显。

3.2 子宫腺肌病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剂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子宫动脉从髂内动脉前干发出呈螺旋状扭曲,有时超选插管难度很大,可使用血管路径图和左、右前斜位15°~30°。透视下避开臀上动脉、阴部内动脉等将导管进入子宫动脉,并放置主干远端。因反复操作血管易发生痉挛时,术中可推注200~300μg的硝酸甘油。为达到病灶血管的完全栓塞,所使用栓塞剂颗粒应较小,才能封闭病灶的血管巢,起到显著效果[11]。术中所选用PVA直径为350~550 um与非离子造影剂相混合,在透视下缓慢推注入子宫动脉,当动脉血流明显变慢或有血管铸型时再以明胶海绵碎粒(外科止血用明胶海绵剪成直径约1 mm×1 mm×1 mm)进行子宫动脉主干栓塞,进一步增强了疗效。所有病例的治疗均有熟练的介入医师协助,保证了短时间内获得理想栓塞血管,加之球形小颗粒栓塞剂,避免了大颗粒栓塞剂的假拴和液态栓塞剂的流动作用,减少了介入治疗可能出现的缺憾[12]。术后,对于无生育要求患者应积极做好避孕措施,人工流产是导致术后复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应用GnRH-a或孕三烯酮药物3~6月,再促排卵治疗可能会提高妊娠率。

3.3 介入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

不良反应常见于术后1~5天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疼痛及发热是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最突出的反应,发生率约为90%以上,可能与瘤体缺血坏死及部分正常组织受累及有关。本组39例患者均出现栓塞后不同程度的疼痛,笔者采用术前30 min肌注杜冷丁100 mg及安定10 mg,术后曲马多肌注,布洛芬口服3~4 d可达到较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多数患者术后发热,体温多介于37.5℃~38.5℃间,维持3~5 d,经对症处理恢复。少数患者出现臀部肌肉或下肢腓肠肌痛、阴道不规则出血等,1~2个月恢复正常。全部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有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泌尿系统损伤等并发症。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症以及子宫肌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子宫腺肌症31例, 子宫肌瘤59例 (病灶为262枚) , 年龄31~52岁, 平均年龄 (40.6±6.4) 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彩超以及腹部超声检查, 选择GE公司生产的彩超诊断仪, 其腹部彩超探头频率设置为2.5~5.0 MHz, 阴道彩超探头频率则设置为6.5~8.0 MHz。所有患者在检查前膀胱均处于充盈状态, 采用仰卧位, 体位受到限制的患者采取半卧位, 对其下腹进行腹部彩超检查, 在其耻骨位置进行多方面扫查, 对患者的子宫以及附件实际状况、形态以及内部回声状况进行详细记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病灶位置以及周边血流状况进行观察。随后嘱患者排空膀胱, 选择膀胱截石位, 并将臀部垫高10~20 cm, 以此将扫描范围进行扩展, 进行阴道超声检查。阴道探头涂抹一定剂量的耦合剂, 并套上避孕套, 排出套中气体。随后将其涂抹适量的消毒耦合剂, 插入阴道, 在贴近盆腔脏器的位置处进行综合扫查, 对其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 并与前一结果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

经腹部彩超检查后, 其子宫肌瘤的检出率为83.69%, 子宫腺肌症的检出率为67.74%;经过阴道彩超检查后, 其子宫肌瘤的检出率为96.92%, 子宫腺肌症的检出率为9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种疾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两组患者的峰值血流速度 (Vs)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 (Vd)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阻力指数 (RI)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影像学分析

阴道超声图像分析为: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子宫会增大, 子宫形态呈现出筒状以及弓状等, 无统一形态, 子宫肌层回声较粗糙且不均匀。彩色多普勒则表现为:周边血流信号较弱, 无丰富现象, 子宫肌瘤无统一大小, 且表面不平, 会存在假包膜现象, 边界处较为清楚, 少部分会常出现强回声。

3 讨论

子宫肌瘤的主要临床症状则为月经产生变化, 腹部存在肿块, 患者出现贫血以及不孕等现象, 较大的肌瘤会缩短患者的经期时间, 同时出现经量加大、不规则阴道流血现象。随着肌瘤的增大、经期时间延长, 形成子宫良性肿瘤, 通常原因为平滑肌细胞增生, 在这期间存在纤维结缔组织, 和周边组织存在显著的分界现象[2,3]。虽然没有包膜, 但是肌瘤周边的子宫肌层会出现假包膜, 将包膜切开后, 肿瘤会跃出。

子宫腺肌症临床症状则表现为经量逐渐增多, 经期时间延长, 并存在进行性痛经现象[4]。此病的病理机制则是子宫肌层中存在的异位内膜随着月经的出现而产生周期性出血现象, 进而引发肌纤维以及肌纤维组织增生。通常呈现弥漫性生长趋势, 部分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会形成结节以及团块。然而当腺肌瘤较大时, 血供现象不良时期边界较为清晰, 内部回声不均匀。对其检查后发现, 子宫肌瘤中的回声呈现密集现象, 存在假包膜, 因此边界较为清楚, 具有较强的团状感[5]。在此研究中, 经阴道彩超检查后, 其子宫肌瘤的检出率为96.92%, 子宫腺肌症的检出率为90.32%, 由此能够看出, 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综上所述, 阴道彩超操作方便, 能够重复进行。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能够有效提升子宫腺肌症以及子宫肌瘤的诊断率, 有助于病灶的发现, 并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汤佩玲, 李新春, 赵康艳, 等.阴道彩超与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分析[J].广东医学, 2012, 33 (10) :1448-1450.

[2]乔成梅.阴道彩超在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09 (28) :87-88.

[3]乔成梅.阴道彩超在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09 (26) :89-90.

[4]王静.阴道彩超与MRI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27) :113-114.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07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30~50岁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023例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患者, 术前均行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检查。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GE公司VIVID7彩超诊断仪, 腹部彩超探头频率2.5~5.0MHz;阴道彩超探头频率6.5~8MHz。检查医师都经过正规进修培训, 并有10年以上的超声经验。1023例妇女经腹部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 先仰卧位, 体位受限者可半卧位或侧卧位, 经下腹部做腹部彩超检查, 在耻骨联合上做纵切、横切、斜切等多切面扫查, 记录子宫及附件的大小、子宫位置、形态、宫壁厚度及内部回声、肌瘤或腺肌症病灶范围及与周边的关系,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显示病灶区及其周围血流分布, 测量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期峰值速度、血流阻力指数。然后嘱患者排空膀胱, 取膀胱截石位, 臀部垫臀垫, 使臀部抬高10~20cm, 以扩大扫差范围, 行阴道超声检查, 阴道探头涂适量耦合剂, 套入避孕套, 排尽套内气体。带避孕套的探头外表面涂少量消毒耦合剂, 缓慢插入阴道, 贴近盆腔脏器做纵切、横切、斜切等多切面扫查。肥胖患者用手轻压下腹部可改善图像质量, 记录结果与前者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表2。

与腹部彩超相比, 阴道彩超确诊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准确率有很大提高。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的阴道超声图像分析:子宫腺肌症患者均显示子宫不同程度的增大, 一般不超孕3个月大小, 子宫形态圆钝、筒状、弓状、球状等, 形态不一, 宫肌回声粗糙、增强、不均, 宫腔波常呈弓形, 大多数前移, 卵巢正常或饱满, CDFI:周边血流信号稀少, 星点状, 不丰富;子宫肌瘤大小不一, 可更大, 子宫形态一侧壁可突出, 表面凹凸不平, 形态不规则或均匀增大, 肌瘤回声减低或增强, 可见假包膜, 边界清晰, 常偏于一侧或为多个低回声区, 少数可呈较强回声, 变性时期可见无回声。CDFI:沿假包膜呈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 或为弥漫点状, 树枝状血流, 可较丰富。

3 讨论

子宫肌瘤主要表现为月经改变、腹部肿块、压迫症状、贫血、不孕等, 大的肌瘤可使经期缩短、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黏膜下肌瘤常为月经过多, 随肌瘤增大, 经期延长, 是常见的子宫良性肿瘤, 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成, 其间有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 为实质性球形结节, 与周围组织有明显分界。虽无包膜, 但肌瘤周围的子宫肌层受压形成假包膜, 其与肌瘤间有一层疏松网隙区域, 切开包膜后肿瘤会跃出。血管由外穿入假包膜供给肌瘤营养, 肌瘤越大, 血管越多越粗, 受压后易引起循环障碍而使肌瘤发生各种退行性变。子宫腺肌症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逐渐加剧的进行性痛经。主要病理变化是分布于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 随月经的到来有周期性出血, 从而引起肌纤维及纤维组织的反应性增生。一般弥漫性生长, 少数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 类似子宫肌壁间肌瘤, 称子宫腺肌瘤。当腺肌瘤较大, 血供不良时边界较清, 内部回声可降低、不均匀, 此时超声检查很难与子宫肌瘤鉴别。本组有25例腺肌瘤术前腹部彩超误诊为子宫肌瘤, 有5例腺肌瘤术前阴道超声误诊为子宫肌瘤。腺肌症不同于肌瘤之处是其周围无包膜, 与周围肌层无明显分界[1]。总结二者的鉴别点主要为:子宫肌瘤内回声较密集, 有假包膜[2], 故边界清晰, 团状感较强, CDFI:沿假包膜呈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 或为弥漫点状, 树枝状血流, 可较丰富, 动脉血流多呈高速中等阻力型;而子宫腺肌症内部结构疏松, 仅见散在光斑, 短条索状强回声与周围界限不清, 无明显团状感, 缺乏边界。CDFI:周边血流信号稀少, 星点状, 不丰富, 动脉血流多为高速高阻型。超声检查具有简便、无创、可重复操作等优点, 被临床广泛应用[3], 经阴道彩超探头频率高, 紧贴宫颈与阴道后穹隆, 声像图清晰直观, 结合病史及声像图特点, 可提高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的正确诊断率, 有利于发现更多病灶和疾病[4],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

摘要:目的 探讨阴道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江都市仙女镇城南医院2007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经手术病理证实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共1023例, 经阴道超声分析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结果 二维图像上均呈特征性改变;CDFI示子宫肌瘤周边血流较丰富, 常呈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 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为 (0.57±0.15) , 子宫腺肌瘤周边血流信号稀少, RI为 (0.73±0.08)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7.5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89.15%。结论 经阴道超声较腹部超声更能获取最佳图像, 是诊断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方法, 且检出率高, 给临床治疗及随诊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阴道彩超,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95-296.

[2]孙秋英, 谢红宁.妇产科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97-200.

[3]张大勇, 赵秀红., 孙宝翠.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12) :59.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 我院诊治43例子宫肌瘤患者 (74个病灶) 及17例子宫腺肌症患者 (17个病灶) , 患者年龄18岁~46岁。绝经前子宫肌瘤直径1.5 cm~10.0 cm, 数量小于4个;子宫腺肌症患者的肌壁厚度大于3 cm, 并且伴有并发症。患者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 均确诊为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

1.2 超声消融治疗方法

1.2.1 肠道准备

治疗前3 d进食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避免进食产气较多的食物, 于治疗前1 d晚进行导泻处理, 治疗当天清晨进行清洁灌肠处理。

1.2.2 超声消融治疗

利用JC型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治疗, 焦距调整为145 mm, 频率调整为0.8 MHz, 将焦域长径和横径分别调整为8 mm和3 mm。使用芬太尼、咪达唑仑进行镇痛、镇静处理, 患者取俯卧位, 在皮肤和治疗头之间置入水囊, 挤压肠道, 在超声监控引导下, 从局部到整体完成对肿瘤病灶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于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 对病灶的超声、MRI影像学变化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2 结果

2.1 治疗后灰度变化

43例子宫肌瘤患者74个病灶中, 57个病灶出现团块状灰度变化, 13个病灶出现整体性灰度变化, 4个病灶没有出现明显的灰度变化;17例子宫腺肌症患者17个病灶中, 14个病灶出现团块状灰度变化, 2个病灶出现整体性灰度变化, 1个病灶没有出现明显的灰度变化。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43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过超声消融治疗, 6个月后随访, 经期血量过多症状33例完全缓解, 7例部分缓解, 3例没有明显变化, 其有效率为93.0%;17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经过超声消融治疗, 6个月后随访, 痛经症状12例完全缓解, 4例部分缓解, 1例没有明显变化, 其有效率为94.1%。

2.3 超声及MRI影像学变化情况

治疗后6个月, 超声检查显示靶点区域病灶内的血流信号明显减少, 甚至消失;MRI检查显示T1、T2信号出现显著性改变, T1信号增强, T2信号降低。

3 讨论

子宫肌瘤作为女性生殖器官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 好发于育龄妇女。而子宫腺肌症是子宫内膜异位在子宫肌层, 导致子宫壁增厚的病理学改变, 临床表现多以痛经症状为主, 好发于经产妇。

超声和MRI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诊断, 还可以排除其他盆腔疾病[3]。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相对较高, 可以全方位清晰显示盆腔组织的解剖结构, 而且MRI作为一种多参数的成像方法, T2WI有利于解剖结构的观察, 也可以对不同组织及其解剖细节进行清晰分辨, 而且T2WI对于病变组织的分辨率较高, 更能提高病理学改变的检出率。有研究表明, 超声检测显示团块状灰度变化, 则表明组织区域出现凝固性坏死[4], 本研究中, 治疗后6个月, 超声检查显示靶点区域病灶内的血流信号明显减少, 甚至消失;MRI检查显示T1信号增强, T2信号降低, 在增强扫描的情况下, 也没有出现血流信号, 与报道的结果完全一致。

本组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患者, 经过超声消融治疗, 病灶区域灰度出现了明显变化, 相应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有效缓解。总而言之, 对于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患者, 超声消融疗法疗效显著,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丽, 陈文直, 陈锦云, 等.子宫肌瘤超声消融与MRI信号特征关系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1 (14) :1370-1373.

[2]李亚敏, 宋柚峰, 王李, 等.聚焦超声消融对不同MRI表现的子宫肌瘤的疗效[J].当代医学, 2012, 18 (5) :104-105.

[3]魏佑荣, 黎克全, 黄国华,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0, 26 (12) :1133-1136.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10

【关键词】 超声;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72-02

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症作为妇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我国人群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两种疾病早期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超声检查,但是因临床表现及B超影像具有较强相似性[3],故临床误诊漏诊率居高不下。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影像科2011年1月——2013年3月临床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120例和子宫腺肌症患者80例超声检查资料,比较超声检查两种疾病临床诊断符合率,病灶及周边血流阻力指数等,探讨并比较超声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影像科2011年1月——2013年3月临床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120例和子宫腺肌症患者80例,均经手术病理活检诊断。其中子宫肌瘤患者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401±57)岁,子宫腺肌症患者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06±60)岁。

12 超声诊断方法 入选患者均行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所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为美国惠普公司HP1000型,探头频率设定为4-5MHz,常规保证患者充盈膀胱后取仰卧位,紧贴腹壁多切面扫描,范围包括子宫、附件、子宫动脉及病灶等[4],并计算病灶及周边区域血流阻力指数。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统计学处理软件选择SPSS140,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超声检查两种疾病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 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8%(109/120)和900%(72/80);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临床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超声检查两种疾病病灶及周边血流阻力指数比较 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病灶血流阻力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78±012);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病灶周边血流阻力指数分别为(078±012)和0。超声检查子宫肌瘤病灶血流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子宫腺肌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超声检查子宫肌瘤病灶周边血流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症,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子宫肌瘤患者因子宫平滑肌过度增生压迫周围组织[5],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及下腹部疼痛;子宫腺肌症患者则是由于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生长,导致子宫体积异常增大[6],而出现月经过多及经期疼痛等。传统B超扫描两种疾病影像学无特征性差异,临床确诊率低。而彩色多普勒超声相较于B超,对两种疾病病灶具有不同影像学显示,同时还可精确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7],有利于鉴别诊断。子宫肌瘤病灶表现为多发或单发低回声区域,多呈漩涡样[8],且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血流阻力指数下降显著;而子宫腺肌症主要为单发高回声区域,因子宫内膜张入肌层压迫局部血管,故病灶血流阻力指数明显升高[9]。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8%,900%;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临床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检查子宫肌瘤病灶血流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子宫腺肌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超声检查子宫肌瘤病灶周边血流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症,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声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临床符合率高,可通过超声图像和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有效鉴别诊断,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丹风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超声诊断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54-555

[2] 刘会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0,8(4):112-113

[3] 洪英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06,30(8):741-742

[4] 钟玲,潘丽华,何萍,等经阴道超声组织定征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3,2(1):24-25

[5] 王海涛经阴道超声探讨子宫肌瘤与了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J]中国实用医药,2012,7(5):103-104

[6] Varghese T,Zagzebski JA,Rahko P,et a1Ultrasonic imaging of myocardial strain using cardiac elastography[J]Ultrasonic Imaging,2003,25(1):1-6

[7] 李子亮彩色超声在鉴别诊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0):135-136

[8] 陈亚莲超声检查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对比[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2):307-308

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治疗42例AM患者为观察组, 年龄25~47 (平均32.5) 岁;同时选择同期42例采用传统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年龄24~45 (平均31.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临床表现

84例患者均表现为月经过多或经期较长, 并伴有痛经, 其中重度痛经66例, 占78.57%;肛门坠痛4例, 占4.76%;性交痛13例, 占15.48%;检查子宫明显增大, 其中超过孕10周以上者41例, 占48.81%。

1.3 诊断情况

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及阴道B超检查, 确诊为AM者63例, 占75.0%;血CA125测定结果阳性者58例, 占69.05%。

1.4 手术方法

(1) 观察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取仰卧位, 切入点选择下腹中线耻骨上三横指处作一长7~8cm的弧形切口, 逐层切开进入腹腔, 提拉子宫, 于子宫峡部无血管区打孔, 用止血带在子宫峡位置扎紧暂时阻断宫体供血, 并记录阻断时间, 不得超过30min, 切除范围距病灶经0.5~1cm, 根据患者年龄决定子宫内膜的保留量, 彻底止血并冲洗腹腔, 用1号可吸收肠线间断缝合创面, 确认子宫浆膜层对和好, 子宫创面无出血点后逐层关腹, 本组42例患者中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的2例术后用普维拉治疗3~6个月。 (2) 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辅助经阴道子宫全切除术, 全身麻醉, 取头低膀胱截石位, 常规CO2人工气腹, 维持腹腔气压15mm Hg, 经阴道向宫腔内置姚氏举宫器, 采用三孔法于切除子宫后由阴道取出。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 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 观察患者3、6、9、12个月雌激素 (E2) 水平变化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雌激素 (E2) 水平及疗效

从两组手术前与术后3、6、9、12个月雌激素水平变化结果显示,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雌激素分别为522.3±98.2、520.8±107.5pmor/L, 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手术后观察组E2水平与术前无显著变化, 而对照组术后3、6、9、12个月E2值持续下降, 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12个月,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超声检查观察组患者无1例有异常回声。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3 讨论

AM是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1], 患者常合并子宫肌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 是女性育龄期的常见病[2]。AM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月经过多、痛经及不孕等, 部分患者伴有肛门坠胀。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传统的手术方法采用子宫全切除术, 对女性的心理与生理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3], 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为此, 在对病灶进行清除的同时保留部分子宫及子宫内膜, 是一种人性化的手术方式。本研究对观察组42例AM患者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4,5], 术后随访12个月, 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 超声检查观察组无1例有异常回声, 且保证了患者术后的雌激素分泌维持在术前水平。结果提示, 对于AM患者根据手术适应证, 采用子宫大部分切除术可清除病灶[6,7], 保留部分子宫功能, 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子宫大部分切除术的优点是保留了部分子宫, 子宫动脉上行与血管得以保留, 从而使卵巢的血供得到了保证, 术后卵巢功能影响较小, 因此未影响到雌激素E2的分泌。

E2是影响女性身体、生理的重要激素, E2过低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8]、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 子宫大部分切除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 不影响雌激素E2的分泌,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彭超, 周应芳.子宫腺肌症318例诊治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 200l, 2 (2) :72-74.

[2]林琬君, 张娜.子宫腺肌症374例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2, 1l (3) :198-199.

[3]王宏, 冷金花, 郎锦和, 等.子宫肌腺症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的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6, 15 (7) :493-496.

[4]陈春林, 刘萍, 吕军, 等.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2, 37 (2) :77-79.

[5]Fujishita A, Masuzaki H, Khan KN, et a1.Modified reduction surgeryfor adenomyosis.A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transverse H in-cisiontechnique[J].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4, 57 (3) :132-138.

[6]李秀岩.谷部婷.绝经前子宫切除与围绝经期综台征的关系探讨[J].黑龙江医学, 2006, 6 (2) :413-414,

[7]石一复, 薛凤霞子宫腺肌症的病因、诊断及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3) :163-165.

上一篇:漳州新闻网下一篇:无源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