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2024-06-14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精选10篇)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1

子宫肌瘤是一种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之间的良性肿瘤, 多为手术治疗, 过去常给予患者子宫切除术, 但随着医疗水平不断的进步, 大多数患者开始重视起对子宫的保留, 希望保有其生育功能, 因此, 患者开始采用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方案, 该种手术的术式又包括开腹、经阴道及腹腔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的微创方法, 相对于开腹及经阴道的手术方案, 腹腔镜的应用尚存在一些争议[1]。因此, 为了探究腹腔镜下进行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否可行, 特对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12例复杂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复杂子宫肌瘤的患者112例, 按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56例。试验组患者年龄32~53岁, 平均年龄 (40.0±2.57) 岁;体重50~77 kg, 平均体重 (63±2.63) kg。对照组患者年龄33~50岁, 平均年龄 (41.0±8.29) 岁;体重55~78 kg, 平均体重 (66±2.80) kg。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常规行相关检查, 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腹手术, 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试验组患者则给予腹腔镜下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麻醉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先后在脐上缘、右下腹、左下腹、耻骨联合上2 cm旁开3 cm处做4个穿刺孔, 常规气腹形成后脐缘上置镜, 置举宫器, 随后, 在设定的子宫切口处注入垂体后叶素针6~12 U, 依此电凝钩纵向切开浆肌层达肌瘤组织, 贴近肌瘤组织分离假包膜, 依此完整的剥离出肌瘤, 在操作过程中若发现出血点应及时电凝, 防止出血, 电凝血管后切断瘤蒂, 最后依此连续扣锁缝合残腔。组织称重并送病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病率、肛门排气时间、镇痛剂使用率及术后住院天数, 并作统计学分析。术后病率是指术后24 h以后连续2次相隔4 h体温≥38℃, 且没有感染证据。1.4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的出血量比较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 (100.91±19.81) 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 (78.01±13.07) min;试验组术中的出血量 (88.22±59.13) ml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的出血量 (128.37±38.38) 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及镇痛剂的使用率比较

试验组的肛门排气时间 (22.79±3.58) h、镇痛剂的使用率8.9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肛门排气时间 (31.01±4.07) h、镇痛剂的使用率3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的病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术后的病率5.36%、术后住院时间 (4.52±1.02) 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的病率28.57%、术后住院时间 (6.89±2.3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腔镜下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案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 是一种微创治疗的新型、理想术式。该种术式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 术后病率降低, 术后住院时间减少, 创伤较小, 切口处也比较美观, 因此较为年轻的患者均愿采用该手术方案, 除此之外, 使用该种术式, 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疼痛较轻, 在减轻了患者痛苦的同时, 也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2]。但该种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对瘤体位置较深、数目较多的患者尚不能应用, 因此, 要选定适合该手术的患者, 不能盲目扩大适应证[3]。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试验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的时间;试验组术中的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镇痛剂的使用率、术后的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治疗方案具有可行性, 较常规的开腹手术相比, 创伤小, 切口较美观, 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减少了经济负担, 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患者的期望值, 可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对于在腹腔镜下进行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行与否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 112例接受治疗的复杂子宫肌瘤患者, 按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56例。试验组的患者选用腹腔镜下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常规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及镇痛剂使用率。结果 试验组的手术时间 (100.91±19.81) 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 (78.01±13.07) min;试验组术中的出血量 (88.22±59.13) ml、肛门排气时间 (22.79±3.58) h、镇痛剂的使用率 (8.93%) 、术后的病率 (5.36%) 、术后住院时间 (4.52±1.02) d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中的出血量 (128.37±38.38) ml、肛门排气时间 (31.01±4.07) h、镇痛剂的使用率 (35.71%) 、术后的病率 (28.57%) 、术后住院时间 (6.89±2.31)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腔镜下进行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具有可行性, 且疗效较常规的开腹手术更佳, 创伤小, 疼痛轻, 在为患者减轻了痛苦的同时, 也减少了患者经济上的负担, 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常规开腹手术

参考文献

[1]刘健, 杜丹丽, 崔艳艳, 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46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5) :677-678.

[2]高维萍, 刘琼娜, 刘婷婷, 等.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3, 9 (6) :695-697.

[3]李海洋, 施晓, 张绪东, 等.腹腔镜困难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应用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16) :57-59.

子宫肌瘤剔除术65例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剔除;手术方法;随访;健康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77-01

子宫平滑肌瘤(以下简称“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发病率为20%-30%[1]。目前病因尚未十分明确,治疗以手术为主。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1.1 年龄 19-41岁,平均年龄30岁。

1.1.2 婚姻及生育情况 未婚3例,已婚62例,其中婚后2年内不孕32例,占52.4%,有自然流产史6例,占9.2%。

1.1.3 主要症状 下腹包块23例,占35.4%;婚后因不孕查体发现肌瘤22例,占35.5%;月经过多,经期不规律15例,占23.1%;邻近脏器有压迫症状14例,占21.5%。

1.1.4 体征 65例患者子宫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子宫肌瘤>12周者38例(58.5%),最大1例肌瘤>25孕周,呈囊实性,术前误诊为卵巢囊肿。

1.1.5 术前诊断 术前诊断子宫肌瘤56例,确诊率为占86.2%。误诊卵巢肿瘤,子宫畸形9例,占13.9%。

1.2 手术方法

1.2.1 术中情况 ①肌瘤数目:肌瘤单发38例,占58.5%;多发者27例,占41.5%;肌瘤数目<10个者23例(35.4%);>20个者3例(4.6%),其中1例肌瘤数目46个。②肌瘤发生部位:肌壁间36例(55.4%),浆膜下9例(13.8%),黏膜下7例(10.8%),混合型9例(13.5%),宫颈肌瘤4例(6.2%)。③合并其他妇科疾病:合并卵巢囊肿8例,多囊卵巢2例,附件炎性包块3例,输卵管积水4例。

1.2.2 止血方法 剔除肌瘤前,用止血带置子宫血管水平上通过阔韧带之“无血管区”套入止血带,拉紧止血30分钟,放松2分钟,再重复,本组采用此方法止血42例,出血均<400ml。②用催产素注射子宫肌层减少出血23例,出血>400ml6例,其中4例宫体注射催产素止血效果差,行双侧子宫动脉缝扎止血,效果满意。

1.2.3 肌瘤剔除方法 行纵形、斜形或梭形切口,避开明显的血管处,切口的长度以能剔除该肌瘤为度。对多发性肌瘤患者也可采取多个切口或延长切口剔除。切口近子宫角时,需离宫角有一定距离,以免缝合时将输卵管口牵连在内。术中找出正确肌瘤包膜钝性剥离,整块剔除子宫肌瘤,探查有无肌瘤残留,予以子宫成型。缝合时用1-0可吸收的线,由深到浅2-3层连续或间断缝合,避免残留死腔。

1.2.4 其他方法 在肌瘤剔除同时行圆韧带缩短术12例,盆腔粘连松解术3例,多囊卵巢楔形切除术2例,卵巢囊肿剥除术8例,输卵管积水段切除端端吻合术2例。

1.2.5 预防邻近脏器损伤方法 手术过程中一是预防膀胱损伤:剔除宫颈肌瘤时应打开膀胱与宫颈反折腹膜,使膀胱和宫颈分离后再剔除。二是预防输尿管损伤:当剔除阔韧带或宫颈肌瘤时,首先打开阔韧带或切开肌瘤包膜将肌瘤剔除。三是缝扎子宫动脉时,靠近子宫峡部边缘内1-1.5cm.本组均按以上方法处理,无脏器损伤发生。

1.3 随访及相关健康干预 本组6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均进行健康指导,尤其对希望宫内妊娠者提出避孕时限和分娩方式要求。宫内妊娠41例,均在术后1年妊娠,足月妊娠分娩的34例均通过选择不同的产式顺利分娩。

2 结 果

对6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者,进行了5年随访,5年内宫内妊娠率为63.1%(41/65);除17例无生育要求外,希望保留月经功能正常并妊娠者,宫内妊娠率为85.4%(41/48)。足月妊娠分娩34例,其中剖宫产22例,平产9例,阴道手术产3例,均顺利,无子宫破裂及子宫穿孔发生。早孕行人工流产6例,自然流产2例,65例子宫肌瘤剔除术后5年内复发率4.6%(3/65),其中1例行子宫全切术,另2例仍在观察中。

3 讨 论

3.1 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价值 子宫肌瘤是年轻妇女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可致子宫及宫腔形态改变,妨碍精子运行和受精卵着床而影响受孕。在65例子宫肌瘤患者中,术前婚后2年内不孕率44.6%,习惯性自然流产8.7%,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后5年内宫内妊娠率63.1%,月经量增多及邻近脏器压迫症状得到缓解,这表明肌瘤剔除疗效满意,效果理想。故对年轻患者应放宽肌瘤剔除术的指征,保留年青患者的生育和维持卵巢—子宫的内分泌功能,并以防带瘤妊娠,肌瘤变性或阻塞产道。

3.2 术中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术中采用的止血措施,应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大小等综合考虑。我们的经验是,宫体部肌瘤剔除用止血带止血效果好;位于宫颈部肌瘤剔除,单纯用催产素宫体注射效果差,置止血带妨碍操作,应行子宫动脉结扎止血。另外,术中减少出血另一措施为,缝合子宫切口时,由深到浅逐层缝合,关闭死腔也是止血的关键措施之一。

3.3 子宫肌瘤复发 本组子宫肌瘤剔除术复发率4.6%(3/65),均发生在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可能与肌瘤剔除术中极小的瘤肿遗漏有关[2]。行肌瘤剔除术后因肌瘤复发率低,肌瘤生长慢,恶变机会小等,其利大于弊,因此对年轻妇女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保留生育能力及月经功能恢复是有价值的。

3.4 术后避孕时间与分娩方式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避孕时间应根据术中情况而定,单纯浆膜下肌瘤剔除,术中未穿透宫腔者避孕时间为半年至1年;肌壁间、多发性或子宫后壁肌瘤,术中并有穿透宫腔者,术后避孕时间为1-2年。子宫肌瘤患者并发高水平雌激素血症,若避孕时间过长,达不到治疗肌瘤复发目的;若避孕时间过短,孕期有自发性子宫破裂危险[3]。子宫肌瘤术后足月妊娠分娩式选择也应根据肌瘤剔除术中情况决定,估计能从阴道分娩者,应该严密观察下试产,必要时放宽剖宫产指征。

可保留年青患者的生育和维持卵巢—子宫的内分泌功能;并针对不同部位肌瘤,探讨了术后避孕时间与分娩方式。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妇产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5-303.

[2] 刘曼华,等.子宫肌瘤剜除术后复发的病因探讨.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4,19(7):26-28.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在该院接受外科治疗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指征, 术前宫颈细胞学检查显示无子宫内膜恶性病变, 术中切除组织病理诊断为良性, 已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术前严重营养不良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等[2]。观察组, 年龄36~52岁, 平均年龄 (44.26±8.26) 岁, 其中单发17例, 多发13例。对照组, 年龄36~52岁, 平均年龄 (44.26±8.26) 岁, 其中单发17例, 多发1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情况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适当抬高患者臀部, 便于置入举宫器, 采用四孔法, 脐孔上/下缘处作1 cm切口、麦氏点水平左、右旁侧7 cm处作0.5 cm纵形小切口, 脐孔左旁5 cm、下2 cm处作1 cm小切口, 置入腹腔镜和3个套管放置, 穿刺气腹针完成后建立人工气腹, 探查腹腔内器官情况, 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时数量, 按肿瘤情况作分离、电凝及切割。肿瘤全部剔除后, 检查切面止血是否彻底, 再缝合关闭肿瘤腔, 注意避免留下死腔。生理盐水作腹腔冲洗后, 关闭缝合腹壁切口。对照组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常规作腹部纵形切口, 探查腹腔情况, 分离瘤体并剔除, 缝合关闭瘤腔, 逐层缝合关闭腹腔[3]。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情况,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中转时间。术后, 观察两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无中转为开腹手术者。观察组手术时间 (75.65±14.52) min长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113.02±19.58) m L,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8.26±2.36) h, 术后排气时间 (19.26±4.69) h、住院时间 (4.68±1.62) d,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监测

两组均未出现脏器损伤、电灼伤等术中损伤。观察组, 术后出现泌尿系统感染1例, 切口脂肪液化1例,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2/30) ;对照组, 切口脂肪液化2例, 泌尿系统感染1例, 切口感染1例, 皮下积液1例, 术后并发症率为16.67% (5/30)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近年来, 腹腔镜技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 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也较为广泛, 与传统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 该术式对患者子宫正常生理功能及结构影响较小, 可基本保持盆底解剖结构, 对于患者保留子宫或术后妊娠较为有利[4]。当前, 较多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文献报道, 该术式安全性更好, 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医源性损伤大大降低, 出血量可控制在150 m L内, 患者术后可快速恢复, 术后排气时间可缩短至15~25 h, 多可以实现术后24 h内排气, 住院时间可缩短至3~4 d[5,6]。该次研究也发现, 观察组无中转为开腹手术者, 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 (113.02±19.58) m L,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8.26±2.36) h, 术后排气时间 (19.26±4.69) h、住院时间 (4.68±1.62)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可知腹腔镜下术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段、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为理想, 与上述文献研究一致。同时, 观察患者术后发现,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可知患者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发症风险较低, 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7]。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 应注意针对肿瘤位置, 采取不同切除方式:浆膜下肌瘤, 直接采用电凝切断瘤体, 并电凝止血;肌壁间肌瘤/宽蒂浆膜下肌瘤者, 先肌注缩宫素20 U+生理盐水20 m L, 便于后续止血, 然后同时电凝及作钝性分离, 分离出肿瘤后电凝切断, 小肿瘤直接从切口处取出, 较大肿瘤, 需使用粉碎器旋切后再取出。当前, 部分研究报道认为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时间较长, 手术时间多在70 min以上, 部分肿瘤较多、病情严重者, 可达到100~120 min, 手术时间的延长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 需注意患者术后并发症等情况[8]。但是, 该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 (75.65±14.52) min, 而对照组为 (62.32±16.25) min, 观察组手术时长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手术时间增加在可接受范围内, 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 (6.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16.67%) , 并发症风险并未增加, 可知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并未增加感染等并发症风险, 安全性相对可靠, 综合其他优势, 评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优势性相对明显。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较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在术中出血控制、术后恢复及并发症风险方面优势明显,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胡惠英.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前米非司酮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3) :381-383.

[2]陆宏, 刘佳, 王晓彬, 等.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 (12) :102-106, 111.

[3]简江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较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19) :4257-4258.

[4]王瑞敏, 侯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重庆医学, 2014, 4 (7) :852-853.

[5]韦奇秀.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J].河北医学, 2014 (9) :1418-1421.

[6]吴海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33 (24) :11-12.

[7]王双双, 黄伟娟.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比较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16, 36 (4) :99-100.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4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舒适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12-02

舒适护理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应以患者的舒适度作为考量关键,强调护理工作者除了常规的护理活动之外,应对舒适护理加以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1]?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116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舒适护理应用效果,将最终结果做如下总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于术前行常规B超?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标准:①有盆腔手术史者;②伴有其它合并症者;③存在手术禁忌者;并依据其来诊的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各58例,两组患者年龄?肌瘤发生部位?数量等各方面情况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存在,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具体如表1所示?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舒适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术前

①为患者创设清洁?干净的居住环境,营造温馨气氛;②积极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顾虑,讲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并不会影响夫妻生活,安抚患者心理;③在与患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多使用安抚性的?温和性的语言,降低患者恐惧?焦躁的心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及重要性,使其能够了解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将手术流程及手术中可能存在的不适讲解给患者,为其做好心理准备;④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相应的制定护理计划,使其了解到各项护理方法及护理目的,满足患者的知情需求?

1.2.2术中

提前充足做好手术时准备,确保手术时环境的干净?整洁?安静,要求护理工作者动作轻巧且熟练,予以患者安全感?尽量取患者舒适体位,将其上肢适当的束缚在有海绵的支架上?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仔细的擦拭,将血迹擦除干净,穿好衣裤?盖好被子;在对患者搬移的过程中注意轻?慢,对切口?静脉输液予以保护,避免由于移动给患者造成疼痛?

1.2.3术后

手术结束后,护理工作者应引导患者家属正确搬移患者,秉承轻搬?轻放的原则,若大幅度震动可能会导致患者切口发生疼痛;同时在搬移的过程中注意患者尿管及输液管的顺畅;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加以严格监测;引导患者保持正确?舒适的卧位,避免压迫到切口;应合理安排患者的探视时间;术后4小时到6小时禁止饮食,随后可进食半流质?流质食物,少食多餐;于患者出院前应叮嘱患者密切关注自己的腹部情况,避免有压迫切口的问题发生,经常做好切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且无刺激的食物;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适当增强运动?

1.3观察指标

①舒适度调查:本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包括生理舒适及心理舒适两个方面;生理舒适包括住院环境?配套设施?疼痛等;心理方面包括患者焦虑情况?满足感?安全感等;共10项,每项有三个选择即不舒服?基本舒服与舒服;依次为0分?1分?2分;最后总分值与舒适度呈正相关;②护理满意度:以本院自制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6个方面,即:护士业务水平?工作态度?责任感?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健康教育实施能力及病房提供环境舒适度;每项对应0分到10分,满分为60分,分值越高患者满意度就越高?

1.4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用 ±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予以不同护理后,可见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舒适护理旨在实现对患者心理?生理上的全面护理,使患者感受到有针对性?动态?系统的护理,在心理上得到安抚与鼓励,转而增强治疗信念,积极配合治疗,将自己的身心均调整到最佳状态,最后实现身心康复的目的[2]?

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病症,属于一种良性肿瘤,其病因到目前为止并未确定,临床上认为该病症的发生可能与患者体内过高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存在联系[3]?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并无显著的症状发生,只有在偶然的盆腔检查时才可能发现?一旦子宫肌瘤患者有临床症状表现出来,那么一定与肌瘤的变性?生长速度存在相关性?比如说子宫肌瘤快速增长时,无法种族供血,导致变性发生?患者常常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包括经量增多?阴道的不规则出血?经期延长或者周期缩短等等,直接阻碍到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现代医学中,腹腔镜是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4]?但是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对腹腔镜的认识,还认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可能会影响到其失去女性特征,改变性功能,影响到夫妻正常生活,或者是提前进入更年期?加速衰老等等?特别是就年轻女性来说,由于不了解腹腔镜相关知识而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手术后患者会有一定的疼痛感,更是加剧患者心理压力?针对于此,提高护理质量,对患者实施人性化?舒适护理极为关键?

本次研究中,以我院收治的116例患者作为对象,对其中5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另58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强舒适护理,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舒适度?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舒适护理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综合上述,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应用舒适护理,可缩短其住院时间,提高其舒适度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帆,林英,罗秀珍等.舒适护理模式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2013,25(8):1266-1267,1279.

[2] 凌笑琼.手术室舒适护理模式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743-745.

[3] 张仁.舒适护理在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外医疗,2012,31(17):133-134.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 经检查, 所有患者均无既往手术史, 且无其他系统疾病。将其随机分为阴式组和腹腔镜组, 各45例。阴式组平均年龄 (41.4±4.6) 岁, 平均病程 (2.2±1.1) 年;腹腔镜组平均年龄 (41.1±4.9) 岁, 平均病程 (2.7±1.2) 年。两组患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阴式组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腰椎麻醉,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头低、臀高, 采用阴道拉钩暴露宫颈, 观察子宫肌瘤的具体位置并选取合适阴道穹窿切口 (子宫肌瘤处于子宫前壁, 阴道前穹窿取横切口;子宫肌瘤处于子宫后壁, 阴道后穹窿取横切口) 。钝性分离子宫膀胱间隙, 游离膀胱达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并将其剪开, 观察子宫肌瘤的位置、数量及大小。于子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 纵行切开肌瘤包膜直至瘤核, 用肌瘤剥离器沿四周进行钝性分离、剔除。如为多发子宫肌瘤, 可将子宫翻出, 仔细观察、触摸, 进行逐个剥离剔除。使用0号可吸收线缝合创面, 缝合子宫浆肌层切口, 确认止血后将宫体送回盆腔, 采用2-0号可吸收线缝合阴道粘膜及腹膜切口, 并留置腹腔内引流管48 h。

腹腔镜组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全身麻醉, 取头低臀高位, 于脐轮下取长约1 cm的切口, 接入二氧化碳气腹后置入内窥镜, 于左右下腹麦氏点穿刺, 置入操作器械。于子宫体注射缩宫素20 U后, 用电凝刀切开子宫肌瘤包膜直至瘤核, 使用抓钳夹持瘤体, 钝性剥离瘤体与包膜、取出肌瘤, 并将创面电凝止血, 依据创面大小, 以0号可吸收线进行单层或双层缝合, 并留置腹腔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中、术后和复发率三部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并在术后随访阴式组和腹腔镜组2年, 记录患者术后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阴式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均显著优于腹腔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年, 阴式组复发3例, 复发率为6.66%;腹腔镜组复发2例, 复发率为4.4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多发于30~50岁的女性, 为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的传统治疗方法为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 但该手术方式存在创伤较大、术后恢复难、易出现盆腔粘连的缺点。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 子宫肌瘤切除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开腹手术逐渐被腔镜手术取代, 微创手术成为了治疗子宫肌瘤应用最广泛的术式。目前,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临床普遍认可的子宫肌瘤剔除微创手术[3], 两种子宫肌瘤剔除术能使患者保留生育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代女性保留生育功能、保留子宫完整性的需求[4]。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通过天然的生理穴道完成手术操作的术式, 其手术过程中无需开腹、术中创伤小、术后易康复, 且在术中能直接触摸子宫, 可切除一些B超检查未发现的肌瘤。但该术式因手术视野小, 操作较困难, 易损伤临近器官, 因此操作者需具有一定的阴式手术技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在完全封闭的腹腔内完成操作的术式, 其具有创伤小、术后盆腔粘连少、恢复快等优点, 且该术式是在放大镜及气腹下操作, 视野清晰, 特别适合肌瘤位于子宫前壁、子宫体部或底部及盆腔粘连患者。但该术式因缝合难度高, 故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为比较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微创术式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 本文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复发率为指标, 对子宫肌瘤患者90例的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阴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均显著优于腹腔镜组, 这可能是因为阴式组手术缝合过程较腹腔镜组容易, 因此阴式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 且术中出血量较少。由于阴式组在手术中可直接触摸子宫, 因此阴式组术中剔除肌瘤数也明显高于腹腔镜组。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复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可能是因为两组术式的创伤程度接近, 恢复时间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 由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缝合过程较易, 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因此该术式为一种具有推广意义的子宫肌瘤切除方案。

摘要:目的 评估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 随机分为阴式组和腹腔镜组, 各45例。阴式组患者采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 、术后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 指标及术后复发率情况。结果 阴式组术中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均显著优于腹腔镜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指标及术后复发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剔除肌瘤数上均显著优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肌瘤

参考文献

[1]元万芹.子宫腺肌病1 8 8例诊断和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2) :1793-1795.

[2]韦育红.阴式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2) :5-7.

[3]葛小红, 孙静.腹腔镜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35) :4083-4085.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26例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对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30~42岁, 平均 (36.71±1.32) 岁, 肌瘤数目平均为 (2.51±0.74) 个;肌瘤的直径平均为 (4.68±0.56) cm;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2~45岁, 平均 (35.82±1.74) 岁;肌瘤数目平均为 (2.42±0.53) 个;肌瘤的直径平均为 (4.72±0.53) cm。两组患者均为产妇, 均无其他严重疾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P>0.05) 。

1.2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医护人员按照常规的腹腔镜手术操作规范在患者的脐孔气腹中置入腹腔镜, 在患者下腹部的两侧分别穿刺作器械的操作孔, 用肌瘤钻为牵引, 进一步离出肌瘤, 用电凝止血, 然后用乔线对切口进行缝合, 进而关闭瘤腔, 待切口出无出血时, 用粉碎机将肌瘤粉碎;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 患者均在腰部麻醉下完成手术, 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肌瘤部位选择阴道穹隆切口, 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前壁肌瘤一般采用横切口, 后壁肌瘤一般采取阴道后穹隆横切口, 医护人员在确定患者的肌瘤位置和大小后, 采取适当的切除方式, 在患者的肌瘤周围注射一定量的缩宫素, 将患者的子宫肌瘤包膜切开, 进而将肌瘤进一步剔除。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肠道排气时间, 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对文中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用 (±s) 来表示, 采用组间t检验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肠道排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t=8.3360、8.6044、9.7516、2.4379, 均P<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和盆腔粘连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χ2=4.8051、5.2066, 均P<0.01)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术方式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腹腔镜下以及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临床上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痛苦, 且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操作更为简单、方便, 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4,5]。本文对阴道和经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 以期为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研究表明[6,7], 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上经阴道和腹腔镜下两种手术方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经腹腔镜手术相对更具优势, 经腹腔镜可在直视下对患者进行手术, 能够很好的清除患者的子宫肌瘤, 对于一些相对来说比较隐匿的肌瘤也具有良好的剔除效果, 且手术时间相对来说更短, 对患者的创伤也较小, 整体效果相对更明显[8]。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 相对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而言, 采用腹腔镜对患者的子宫肌瘤进行切除, 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肠道排气时间也显著缩短 (均P<0.01) 。另外, 对采用腹腔镜和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比较, 结果显示, 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和盆腔粘连情况明显低于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组, 两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1) 。可见, 腹腔镜下对子宫肌瘤患者开展手术治疗的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疗效显著, 缩短了手术时间短, 降低了术中出血量, 对患者创伤小且并发症少, 加快了患者的术后恢复,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126例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对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3例,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肠道排气时间, 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肠道排气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相对更短, 两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t=8.3360、8.6044、9.7516、2.4379, 均P<0.05) ;观察组患者的切口疼痛和盆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χ2=4.8051、5.2066, 均P<0.05) 。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确切,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对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子宫肌瘤,腹腔镜,阴道,腹腔镜,剔除术

参考文献

[1]赵清亮.腹腔镜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 2011, 31 (6) :88-89.

[2]文静, 唐超群.腹腔镜与经阴道于官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4) :149-151.

[3]苏凤丽.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 (11) :867-868.

[4]黄志刚, 李静, 王少芳, 等.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12例临床体会[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21) :1642-1643.

[5]刘小乐, 范涛, 陈春莹, 等.腹腔镜下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比较[J].广东医学, 2011, 32 (11) :1444-1445.

[6]黄小琴.腹腔镜下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4 (35) :89-90.

[7]Matsuoka S, Kikuchi I, Kitade M, et al.Strategy for laparoscopic cervical myomectomy[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0, 17 (3) :301-305.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7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人群主要集中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近年来, 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发病率达到了20%~30%[1]。在子宫肌瘤刚开始发病的时候, 患者并没有特别的临床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 患者会感到下腹胀痛或者下腹坠胀, 使患者出现继发性贫血、不孕甚至流产等, 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临床上对于瘤体体积比较小的, 临床症状比较轻微的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但是治疗方案的不同其治疗效果也有很大的差别。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 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而广发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因此, 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以8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予以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及腹腔镜治疗, 旨在研究两者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 以提高子宫后肌瘤的治疗水平, 现将其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4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6~48岁, 平均 (32.6±3.1) 岁, 病程1~8年, 平均 (5.2±1.2) 年, 其中单发患者为25例, 多发患者为17例, 已婚患者为29例, 未婚患者为13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7~48岁, 平均 (31.6±4.1) 岁, 病程1~9年, 平均 (6.2±1.1) 年, 其中单发患者为26例, 多发患者为16例, 已婚患者为31例, 未婚患者为1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宫肌瘤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子宫内膜病变、宫颈恶性病变以及精神疾病患者[3]。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采用全麻的方式进行手术,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布之后, 在患者腹部正中行切口, 其长度在5~10 cm, 之后依次剖开各层进入腹腔,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之后, 给予10 U的缩宫素, 沿着肌瘤突起处将子宫浆肌层切开到达瘤核, 将瘤核提起后把肌瘤剥除, 残腔用薇乔线8字缝合, 将浆肌层缝合,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 之后逐层关腹。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1.2.2 观察组

给予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采用全麻的方式进行手术, 患者取头低臀高式仰卧位进行手术, 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压力维持在14~15 mm Hg, 在患者的脐部置入镜孔, 在其左下腹两个以及右下腹置入一个操作孔, 操作孔的置入位置可以根据患者肌瘤的具有位置进行调整。然后向子宫注射20 U的催产素, 根据患者的具有情况进行处理。但是所有的切口长度需为肌瘤半径的1.5倍, 深度应达到瘤核处, 然后用抓钳将肌瘤固定, 将肌瘤切除并用电凝进行止血, 最后缝合伤口, 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以防止感染。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判定标准:如果患者的月经量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 子宫肌瘤缩小1/2以上, 且其他临床症状改善或者消失, 则说明显效;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子宫肌瘤的有变小, 则说明有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子宫肌瘤大小都没有变化, 则说明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4]。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 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 采用X2检验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 对照组为78.6%,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 其发病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是十分清楚。有学者认为性激素、正常肌层的细胞突变以及局部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关性, 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导致子宫肌瘤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5]。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其发病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6]。子宫肌瘤虽然是一种良性的肿瘤, 但不代表它不会有恶化的趋势, 它可能随着肌瘤的不断增长而导致癌变的发生, 对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对其的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 (采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2%, 明显高于对照组 (采用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的78.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的经腹手术是腹腔镜手术的基础, 其优点是可以直视进行手术, 其手术视野比较好, 具有操作比较简单, 难度小的特点, 但是其缺点是由于经腹手术造成的切口比较大, 在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比较多, 具有较高的创伤性, 并且会对盆腔内的环境造成干扰, 存在感染的风险, 延缓患者的恢复时间[7]。而腹腔镜手术与其相比, 可以通过腔镜准确定位肌瘤的位置, 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术后并发症的少的优势, 对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不会造成影响, 能缩短住院时间, 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健康[8]。因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是一种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式, 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较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更好, 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小、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韦奇秀.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比较[J].河北医学, 2014, 15 (9) :1418-1420, 1421.

[2]章文, 姚红, 倪观太, 等.子宫肌瘤剥除三种术式临床疗效比较[J].安徽医药, 2013, 17 (8) :1362-1364.

[3]周莉, 刘爱民, 叶明珠, 等.腹腔镜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7) :3791-3792.

[4]刘爱民, 叶明珠, 范丽梅, 等.电视腹腔镜下与经腹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32) :4613-4615.

[5]范雪梅, 黄子健, 王佩芝, 等.腹腔镜与经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 2013, 15 (12) :82-83.

[6]鲁春雁.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30) :36-37.

[7]张小梅.比较经腹子宫肌瘤剥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剥除术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7 (2) :52.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8

关键词: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结果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肿瘤, 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多无明显症状, 少数患者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肿瘤压迫或可触及肿物, 如发生肿瘤蒂转或其他情况可引起疼痛。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多发于30~40岁中年女性人群, 且以多发性子宫肌瘤最为常见, 可引发盆腔感染、妇科炎症、继发性贫血、不孕或流产及恶性病变, 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1]。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为探讨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对观察组36例患者行小切口开腹术式, 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9月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72例, 年龄26~54岁, 平均年龄 (29.7±3.2) 岁, 病程3个月~7年, 平均病程 (3.4±0.7) 年。子宫肌瘤直径为2.0~7.1cm, 平均 (4.6±1.2) cm;肌壁间肌瘤62例, 浆膜下肌瘤10例;多发肌瘤55例, 单发肌瘤17例。72例患者均经B超及宫颈细胞学检查确诊为子宫肌瘤, 排除子宫颈、内膜恶性病变和手术禁忌证。将72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36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对照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检查, 对于阴道不规则流血患者行诊刮术。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取仰卧位, 进行腰硬联合麻醉, 下腹正中位置纵向切开3.5~5cm小切口, 切口下缘为耻骨上方2cm处。常规进腹探查, 确定肌瘤位置, 最大肌瘤显露于切口下方时, 于子宫肌层和肌瘤交界处注入缩宫素 (10u+生理盐水10m L) , 同时给予缩宫素10u和林格氏液500m L静脉滴注。电刀切开肿瘤假薄膜, 对于肌瘤较大者, 手术钳夹住瘤体, 分离瘤体和假包膜, 将肌瘤剖解成小块, 分次取出。瘤体较小者, 可直接剔除。常规缝合创面, 关闭腹腔, 皮内缝合腹壁切口。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取膀胱截石位, 进行全身麻醉, 适时举宫暴露肌瘤位置。根据肌瘤分布和大小, 脐缘上2~5cm处穿刺并冲入CO2气体, 置入腹腔镜。取头低足高体位, 于患者左右髂脐连线外1/3处各打0.5cm手术操作孔, 左右髂脐连线外2cm和1/3处各打1.0cm操作孔。经操作孔置入手术器械探查肌瘤位置、大小、数量。经腹壁与子宫肌层和肌瘤之间连接处注入缩宫素 (10u+生理盐水10m L) , 同时予以缩宫素10u和林格氏液500m L静脉滴注。于肌瘤表面最隆起部位垂直切开肌瘤包膜至瘤体肌核, 抓钳固定瘤核, 分离假包膜, 钝性剥离瘤体。血管较丰富者应用PK电凝进行止血, 肌瘤逐一切除完毕后采用0号可吸收线缝合子宫创面, 肌瘤位置过深者分两层连续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对比运用进行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观察组患者无切口延长病例, 对照组无术中转为开放式手术病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 根据发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肌壁间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浆膜下子宫肌瘤、子宫颈子宫肌瘤[2]。传统子宫肌瘤剔除术腹壁创口较大, 术后疼痛较为明显, 易发生盆腔内粘连。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部创口小, 术后恢复较快, 但受到肌瘤位置、大小、性质、数目等因素的限制, 对多发性子宫肌瘤, 子宫残腔较大者缝闭较为困难, 而且对临床医师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和缝合技术要求较高[3]。

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部切口较小、术中出血较少、手术时间短, 皮内缝合方式避免再次拆线, 不易引起盆腔或腹腔内的粘连, 无需阴道举宫, 手术操作较为简单。本组研究表明, 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疗效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相似, 且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小切口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克服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手术操作设备、技术及费用的高要求, 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 并能用手指直接触摸, 减少了肌瘤复发和残留的概率,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建东.喻康.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26 (13) :85.

[2]苏学锋.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和开腹剔除术临床比较[J].中华实验室外科杂志, 2011, 28 (21) :332-332.

复杂子宫肌瘤剔除术 篇9

【关键词】 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7.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03-02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妊娠合并症,对于剖宫产时是否同时切除子宫肌瘤,目前临床尚无统一的定论[1]。我院从2012年10月~2014年1月对61例产妇剖宫产时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2年10月~2014年1月收治的61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产妇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单纯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61例,年龄23~43岁,平均(31.76±3.25)岁,孕周37~42周,其中初产妇32例,经产妇29例,单个肌瘤21例,多个肌瘤40例;壁间肌瘤14例,浆膜下肌瘤37例,黏膜下肌瘤10例,肌瘤直径0.8~7.4cm,平均(4.37±0.31)cm;对照组60例,年龄24~42岁,平均(30.58±3.19)岁,孕周38~42周,其中初产妇33例,经产妇2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手术方法 两组均于子宫下段行剖宫产术。观察组行剖宫产术后确定肌瘤类型,将子宫从腹腔娩出,在肌瘤周围及基底部注射缩宫素,

根据不同的肌瘤类型采用不同的剔除方法,浆膜下肌瘤可用血管钳钳夹蒂部,切断肌瘤,缝扎;对于壁间肌瘤,先结扎子宫血管,然后剔除肌瘤[2],关闭瘤腔。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子宫肌瘤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也相应增多。有学者认为剖宫产同时不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原因是产妇在妊娠期间子宫壁血供非常丰富,如果剖宫产时同时剔除肌瘤,有可能增加出血的風险,造成产后出血或者增加感染机会;由于胎儿娩出后子宫会发生收缩,使肌瘤与周围的界限不容易分辨,手术难度增加,;产妇在产后肌瘤会发生缩小,手术的作用也不会太大。另有学者认为剖宫产同时可以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原因是产妇在妊娠时子宫肌瘤边界大多会变的比较清晰,肌瘤容易分离;剖宫产术时如果不进行剔除处理,有可能会影响子宫缩复,从而增加了盆腔感染机会;妊娠期由于子宫血液循环增强,肌瘤组织充血、水肿,长大迅速,分娩后虽然肌瘤可以缩小,但于育龄期不会自行消退,且部分患者有可能因妊娠、分娩及产后肌瘤周围环境改变,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引起肌瘤透明性变及红色退变[4];两个手术同时进行,可以减少产妇二次手术痛苦,减少经济负担。关于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虽然尚无定论,但多数人认为应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在产妇妊娠后期肌瘤变性会明显增多,因此剖宫产同时剔除肌瘤非常有必要[5]。

适应手术的子宫肌瘤类型有,带蒂或大部分突向浆膜下的肌瘤、黏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位于切口附近或肌瘤剔除术后易于行子宫修补[5]。本组资料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产褥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尽管手术时间延长,但手术是安全的,不会增加出血量、出血风险,不增加病人的恢复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因此,,应尽量放宽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剖宫产术指征,除非合并严重心脏病或凝血功能障碍[4]。

但是,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严格掌握产妇的适应证,仔细检查肌瘤的部位、大小以及患者情况,然后制定手术方案进行手术;选择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手术,有经验的产科医生通常不会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4]。医生必须能够熟练操作髂内动脉、子宫动脉结扎术以及子宫全切术能够熟练操作。手术时,先行剖宫产,将胎儿、胎盘取出后,再行缝合剖宫产子宫切口(黏膜下肌瘤除外),然后进行肌瘤剔除术;肌瘤剔除后缝合要确保不留死腔,对于瘤腔较大者可采用吸收线两层连续或间断“8”字缝合关闭肌瘤残腔,浆肌层采用间断褥式内翻缝合压迫并包埋创面,以防止子宫粘连剂术后出血;采用边分离边结扎包膜血管的方法分离肌瘤与子宫壁,逐步剥除肌瘤,以减少创面出血。 如创面出血较多,一般处理无效后,可行行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结扎术;术后应用抗生素和缩宫素,以增加子宫收缩及预防感染。同时要注意观察产妇的阴道流血以及子宫复旧情况。

总之,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术,不增加手术风险和术后出血、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可避免肌瘤影响产后子宫复旧,终止了肌瘤继续发展和恶变的可能,且可以减少病人二次手术痛苦,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红月,穆希明.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附10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14(2):146-147.

[2]张秋月,周芸芸.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47 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3): 4766-4767.

[3] 全玉.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90.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1,8(6):47-49.

[4]陆煜.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 89-130.

子宫肌瘤剔除术67例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7例, 年龄21~45岁, 平均年龄35岁。67例中51例患者为已婚已育, 4例为有剖宫产史, 2例为有宫外孕手术史, 2例为有阑尾炎手术史。其中21例采取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A组, 26例采取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B组, 对照组20例采取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均行超声检查以了解肌瘤位置、大小及数目, 并且行宫颈细胞学检查以排除宫颈恶性病变。

1.2 方法

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术前进行仔细的盆腔及超声检查以确定肌瘤位;从脐缘上10 mm处切口, 置入腹腔镜, 常规建立SO2气腹, 气腹机限制压力12mmHg;从阴道内放置举宫器, 使用双极电凝电凝两侧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峡部及卵巢固有韧带, 电凝后剪断, 打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下推膀胱, 宫旁组织转为阴式手术, 经阴道处理子宫主韧带、宫骶韧带及子宫血管后, 从阴道拉出子宫, 经阴道缝合腹膜及阴道壁;留置引流管 (术后根据引流情况留置2~3d) , 并于腹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预防粘连。最后在腹腔镜下检查盆腔创面, 观察有无出血及副损伤, 清点敷料器械、对数无误, 用生理盐水冲洗盆腔, 完成手术。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气管内全麻醉, 取头低膀胱截石位, 常规建立CO2气腹, 维持腹内压为12mmHg, 腹部做3点穿刺, 第1穿刺孔于脐缘上10 mm处切口, 置入腹腔镜, 第3穿刺孔于右下腹麦氏点5mm处切口, 第2穿刺孔于左下腹10 mm处切口及置入操作钳。仔细探查盆腔后将子宫导引棒经宫颈管穿透宫底作举宫器使用, 分别以单极或双极电凝钳电凝双侧子宫圆韧带及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峡部, 然后切断。如行附件切除, 则同法电断骨盆漏斗韧带, 沿宫体两侧向峡部方向电凝分离宫旁组织, 直至露出子宫血管 (不切断) , 沿阔韧带前叶钝锐性撕剪开子宫膀胱返折腹膜并下推膀胱, 以1号可吸收缝线做1个套圈, 经宫底套入固定在宫颈峡部并收紧, 使子宫血管闭塞, 关闭宫颈残端, 扩大右下腹切口转换为20mm套管鞘, 以组织分碎器将套扎线上的宫体部分分次切成条索状取出, 剪刀修剪残端, 使套扎线上保留残端约1cm长, 电凝残端并再次套扎两次, 冲洗盆腔, 检查创面无出血, 退出腹腔镜及各穿刺套管, 创可贴敷各鞘孔。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参照苏应宽等主编的《妇产科手术学》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标准[2], 常规开腹进入腹腔, 在肌瘤突出处切开肌层, 剔除肌瘤, 缝合关腹。

术后护理。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 24h取出导尿管, 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早下床活动, 下床活动时先在床上坐起, 无不适后再下床活动, 术后6h开始进流质饮食且逐渐过渡到软质饮食、普通饮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常规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及缩宫素, 无不良症状后即可出院。

临床观察指标: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

统计学分析。各组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检验水准α=0.05, 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3组患者治疗过程及治疗后情况: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及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不论术前还是术后各检测指标都要优于采用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 且他们之间的差异极显著 (P<0.01)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3项指标上, 采用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的患者要优于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 且差异显著 (P<0.05) , 而在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上, 两者之间的区别不是很明显, 差异不显著 (P>0.05) 。67例患者术后少数出现感染, 经治疗后痊愈, 表1所示。

注:a: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极显著 (P<0.01) ;b:与B组相比较差异显著 (P<0.05) ;c:与B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发生在女性生殖器中的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因很多患者无症状, 或因肌瘤很小, 因此临床报道的发病率远较其实际发病率为低。子宫肌瘤体征与肌瘤大小、位置、数目等有关。妇科检查时, 肌壁间肌瘤子宫常增大, 表面不规则, 出现单个或多个结节状突起;浆膜下肌瘤可扪及质硬、球状块物与子宫有细蒂相连, 能活动;粘膜下肌瘤子宫多为均匀性增大, 有时宫颈口扩张, 肌瘤位于宫颈口内或脱出在阴道内。国内外对子宫浆膜下肌瘤及肌壁间肌瘤绝大多数仍然限于开腹或腹腔镜下进行手术, 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 具有手术创伤大、腹腔干扰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术后易发生盆腹腔内粘连等缺点;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术中出血量较少, 患者创伤小, 术后恢复较快, 但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所需的仪器设备较为复杂, 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开展的一种子宫肌瘤剔除术式, 因腹壁疤痕少、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 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 与腹腔镜手术相比, 器械并发症少, 费用低, 尤其对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合并症而不能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 是一种理想的术式。

从3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可以看出, 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及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与传统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 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无论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都相对较少, 且他们之间的差异极显著 (P<0.01) , 这与之前的报道相一致。而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 由于减少了手术对身体的创伤, 使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天数都相应减少, 且在这些方面两者之间差异显著 (P<0.05) , 这说明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比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更具优势, 治疗效果更令人满意。

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的关键在于术前进行仔细的盆腔及超声检查以确定肌瘤大小、数目、位置、子宫活动度、附件情况及阴道条件等, 尤其是术者要亲自观察超声图像。手术中要掌握经阴道手术操作技巧, 避免损伤膀胱、直肠;术后放置管引流, 避免腹腔内血肿及感染, 若出现感染, 及早行腹部或阴道穿刺引流, 配合积极的抗炎治疗, 避免感染向全身扩散。

综上所述, 子宫肌瘤剔除术在治疗子宫肌瘤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微创手术不需开腹, 创伤小, 病人恢复快, 这样就不会降低病人自身的免疫力, 不容易发生感染, 也不会发生腹腔或盆腔粘连, 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更是以其手术腹壁疤痕少, 术中出血量少, 而越来越多地被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 由于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尚不能完全取代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但随着手术技巧的提高, 腹腔镜辅助阴道子宫切除术技术会更趋成熟, 能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苏应宽,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

[3]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化学下一篇:高铁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