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血管阻断术

2024-06-06

子宫血管阻断术(共4篇)

子宫血管阻断术 篇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血) 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持续时间过长、经量过多、月经次数过多、非月经或月经期出血, 或绝经后出血等异常症状。在常规临床治疗中主要应用药物治疗或刮宫手术, 一旦治疗未成功, 则需实施子宫切除术。伴随手术器械及操作技术的不断改善, 诺舒阻断子宫内膜去除术在临床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1]。本文选取40例功血患者, 均予以诺舒阻断子宫内膜去除术,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功血患者, 年龄43岁~56岁, 平均年龄 (46.8±3.6) 岁;患者均已生育, 其中经阴道分娩者34例, 经子宫下段剖宫产分娩者6例, 均无再生育要求。患者子宫所处位置:前位22例, 后位9例, 中位9例。手术前实施宫腔镜检查, 对宫腔内状况予以评估, 且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 排除宫腔内形态发生变化者, 存在子宫肌层薄弱相关手术治疗者, 宫腔先天畸形者, 渴望生育者或需保持生育功能者, 10 cm>宫腔深度>4 cm、内膜病理发生异常者、宫腔内置入宫内节育器者, 急性盆腔炎者等。

1.2 方法

患者经静脉麻醉, 手术时采用膀胱截石位, 实施双合诊, 准确评估子宫具体位置及大小, 外阴经阴道消毒后铺巾。应用探针探查宫腔、宫颈具体长度, 确保宫腔<10 cm, 应用宫颈扩张棒依次将宫颈扩张到8 cm, 取出一次性消融器连接射频控制器, 启动CO2气流将一次性装置及管道中全部空气均完全排出[2], 然后放置到宫腔。检测宫腔宽度, 将测得的子宫长度及宽度数据均输到控制器, 准确放置且打开一次性消融器顶端电极阵列, 将踩脚踏进行1次开关对子宫腔实施整体性评估, 确保无子宫穿孔症状后再次踏动脚踏开关实施治疗, 手术后关闭且取出一次性消融器。经手术治疗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2], 手术治疗6 h~8 h后存在术后不同程度腹痛症状, 按照患者具体情况予以合理止痛剂, 在手术完成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 手术后经阴道排液2周~3周, 此过程中实施有效会阴清洁工作。

1.3 疗效判断标准

手术治疗后第1, 3, 6, 12, 18个月, 患者均实施随访, 观察患者月经周期、经量、腹痛程度, 是否存在相应并发症等。闭经明显改善:予以1~5片卫生巾;周期改善:予以6~15片卫生巾;周期未改善:予以>16片卫生巾, 周期、闭经明显改善、改善均属于治疗有效, 月经量未改善则表示治疗无效[2]。

2 结果

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进行18个月随访, 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手术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产生严重并发症。见表1。

3 讨论

子宫内膜去除术具有微创性、有效性、安全性的特点, 治疗时不需破坏盆底解剖学结构, 不会对卵巢功能造成影响, 由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此种治疗方法。经各种方法破坏子宫内膜全层及其下方部分肌层组织[3], 使子宫内膜无法再生, 因此确保闭经或降低月经次数。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系统采取射频阻抗原理, 经双极射频能量实现安全个性化治疗方法。诺舒在治疗时应注意对子宫腔全部内表面均施加能量, 由此减少治疗时间。在组织破坏发生适当深度时则系统会自动终止治疗;逐渐降低切除深度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持续清除脱水或气化组织, 由此利于控制切除具体深度, 避防发生组织破坏症状。治疗前分系统会检测子宫是否穿孔。治疗过程中一旦检测到发生穿孔, 系统会自动终止传输射频能量[4]。诺舒系统的手术和治疗时间最短, 术中和术后的不适症状轻微, 具有患者痛苦程度小、治疗周期短、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本组治疗后随访18个月, 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诺舒阻断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功血效果明显, 手术操作简便, 治疗时间短, 安全性高, 且并发症少, 患者满意度高,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诺舒阻断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4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 均采用诺舒阻断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 进行为期18个月随访, 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经手术治疗后, 患者有效率均≥95%, 患者满意度≥95%, 无显著并发症产生。结论 诺舒阻断子宫内膜去除术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方面具有治疗效果明显, 简便性高, 并发症少, 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宏燕, 李斌, 宋菁华.诺舒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4) :708-709.

[2]赵春梅, 孙小丽, 罗喜平.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临床应用与进展[J/CD].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 (电子版) , 2013, 9 (1) :117-119.

[3]谭慧珍.阻抗控制子宫内膜切除系统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新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11) :1994-1997.

[4]刘芸, 成九梅, 夏雪, 等.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7) :891-893.

[5]王立群, 徐磊, 王树伟.热球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月经过多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1, 51 (50) :86-87.

子宫血管阻断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治疗的CSP患者116例, 术前均行阴道超声检查确诊, 术后标本行病检提示妊娠产物。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清宫术组 (B超监测下清宫术) 29例, 年龄25~40岁, 平均 (35.2±3.4) 岁;剖宫产1次20例, 2次9例;孕周6~10周, 平均 (8.1±1.8) 周;距前次剖宫产时间0.5~18.0年, 平均 (5.2±3.7) 年。栓塞+清宫术组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1 d行B超监测下清宫术) 60例, 年龄23~39岁, 平均 (34.7±3.2) 岁;剖宫产1次48例, 2次12例;孕周6~10周, 平均 (8.0±1.6) 周;距前次剖宫产时间0.7~18.0年, 平均 (5.1±3.9) 年。阻断+病灶清除组 (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子宫瘢痕妊娠病灶清除术) 27例, 年龄23~38岁, 平均 (35.2±3.2) 岁;剖宫产1次22例, 2次5例;孕周6~10周, 平均 (7.9±1.5) 周;距前次剖宫产时间0.9~16年, 平均 (4.9±3.5) 年。三组患者年龄、孕周、剖宫产次数、距前次剖宫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 清宫术组行B超监测下清宫术。 (2) 栓塞+清宫术组先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术后1 d再行B超监测下清宫术:局麻成功后行Seldinger穿刺术, 将5F-RH导管经一侧股动脉插入另一侧髂内动脉, 送抵同侧子宫动脉;行血管造影确定盆腔内血管走向后, 将明胶海绵颗粒加入稀释的造影剂缓慢注入栓塞子宫动脉;同法行对侧子宫动脉栓塞, 造影证实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成功, 术毕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伤口;栓塞后1 d行B超监测下清宫术。 (3) 阻断+病灶清除组先行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 再行CSP病灶清除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头低臀高30°。采用四孔法, 气腹压13 mm Hg, 在腹腔镜直视情况下切开近宫颈处阔韧带后叶腹膜, 充分显露两侧子宫动脉, 长约2~3 cm。用7号丝线结扎子宫动脉, 镜下观察宫体颜色转为紫红色提示子宫动脉阻断成功。随后打开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在腹腔镜直视下吸宫术, 待包块缩小后行CSP病灶切除术, 必要时多点注射MTX 50 mg。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复潮时间、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复潮时间、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比较

清宫术组6例由于术中大出血而行髂内动脉栓塞术;栓塞+清宫术组2例由于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清宫术导致子宫瘢痕处穿孔而行修补术;阻断+病灶清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清宫术组短于栓塞+清宫术组和阻断+病灶清除组 (P<0.05) , 栓塞+清宫术组与阻断+病灶清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中出血量:清宫术组显著高于栓塞+清宫术组 (P<0.05) , 栓塞+清宫术组高于阻断+病灶清除组 (P<0.05) ;月经复潮时间:清宫术组与栓塞+清宫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明显长于阻断+病灶清除组 (P<0.05) ;总住院费用:栓塞+清宫术组最高, 最低为清宫术组 (P<0.05) ;住院时间:最短时间为阻断+病灶清除组 (P<0.05) , 最长时间为栓塞+清宫术组 (P<0.05) , 见表1。

注:t1、P1为清宫术组与栓塞+清宫术组比较;t2、P2为清宫术组与阻断+病灶清除组比较;t3、P3为栓塞+清宫术组与阻断+病灶清除组比较

2.2 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清宫术组术后发热7例, 臀部及大腿麻木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1.0% (9/29) ;栓塞+清宫术组发热6例, 臀部及大腿麻木10例, 穿刺部位血肿4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20/60) ;阻断+病灶清除组术后发热2例, 无臀部及大腿麻木、无穿刺部位血肿发生, 并发症发生率为7.4% (2/27) 。阻断+病灶清除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清宫术组和栓塞+清宫术组 (P=0.00) 。

3 讨论

近年来, 剖宫产率居高不下, ≥2次剖宫产产妇明显增加, 使CSP的发病病例也明显增多。目前对CSP的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清宫术、髂内动脉栓塞术、子宫动脉阻断术、腹腔镜和宫腔镜下病灶清除术等[2]。

黄卓敏等[3]认为, CSP病灶切除同时行子宫切口修复缝合是目前CSP最佳的治疗方法。但CSP病灶切除多经开腹途径完成, 极少是经腹腔镜监测完成。本研究阻断+病灶清除组疗效优于清宫术组、栓塞+清宫术组, 这与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仅对子宫动脉主干进行阻断, 但对其上、下行支和分支血管网保持完好, 这有利于子宫动脉侧支循环开放再灌注以恢复血液供应, 保持术后子宫的生理功能有关。本研究发现, 清宫术组术中出血量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多, 这是由于胚胎在瘢痕处着床后使该部位肌层菲薄、血流丰富, 刮宫术易导致大出血, 严重则会引起着床部位破裂。子宫动脉栓塞术虽然一定程度降低了术中出血量, 但由于该术式对设备及技术要求高, 价格昂贵, 且术后刮宫术也存在大出血和子宫穿孔的风险, 这使CSP病灶切除术不能在同次完成[4]。而阻断+病灶清除组在行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可观察到CSP病灶的血供明显减少, 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 该组患者均未出现因术中大出血难以控制而转开腹或子宫切除术, 从而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CSP病灶切除术除了切除瘢痕处妊娠组织外, 还消除了原剖宫产术后愈合缺陷, 有着良好的疗效。另外, 该术式有助于术后子宫生理功能的恢复[5]。

进一步观察阻断+病灶清除组临床经济学指标, 发现该组总住院费用显著低于栓塞+清宫术组, 且住院时间也明显短, 同时发现该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清宫术组、栓塞+清宫术组, 说明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 再行CSP病灶清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卫生经济学方面较单纯清宫术或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术后1 d再行B超监测下清宫术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并发症少, 且可保留生育功能, 是治疗CSP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结合病灶清除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安全性。方法:收集剖宫产瘢痕妊娠 (CSP) 患者116例,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清宫术组 (n=29) 、栓塞+清宫术组 (n=60) 、阻断+病灶清除组 (n=27) , 清宫术组单纯采用B超监测下清宫术;栓塞+清宫术组先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 术后1 d再行B超监测下行清宫术;阻断+病灶清除组先行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 再行CSP病灶清除术。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月经复潮时间、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清宫术组手术时间短于栓塞+清宫术组和阻断+病灶清除组 (P<0.05) , 栓塞+清宫术组与阻断+病灶清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清宫术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栓塞+清宫术组 (P<0.05) , 栓塞+清宫术组高于阻断+病灶清除组 (P<0.05) ;清宫术组月经复潮时间与栓塞+清宫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明显长于阻断+病灶清除组 (P<0.05) ;栓塞+清宫术组总住院费用最高, 最低为清宫术组 (P<0.05) ;阻断+病灶清除组住院时间最短 (P<0.05) , 最长时间为栓塞+清宫术组 (P<0.05) 。阻断+病灶清除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清宫术组和栓塞+清宫术组 (P<0.05) 。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病灶切除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并发症少的优点, 且可保留生育功能, 是治疗CSP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病灶清除术,子宫瘢痕妊娠

参考文献

[1]孙雪, 姜丽红, 王晓莉.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3, 42 (6) :569-570.

[2]杨小云, 刘兴会.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病因及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 (8) :584-586.

[3]黄卓敏, 古衍, 江曼茹.剖宫产瘢痕妊娠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20 (5) :60-61.

[4]曹毅, 肖琳, 唐良萏.宫腔镜监测下清宫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J].激光杂志, 2011, 32 (5) :87-88.

子宫血管阻断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106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年龄24 ~ 38岁,平均( 27. 14 ± 7. 12) 岁,肌瘤数量2 ~ 6个,平均( 3.25 ± 2.14) 个,肌瘤直径3. 84 ~ 10. 25 cm,平均( 6.41 ±2. 41) cm; 研究组年龄23 ~ 37岁,平均( 26. 52 ± 7. 04) 岁,肌瘤数量2 ~ 6个,平均( 3. 17 ± 2. 05) 个,肌瘤直径3. 58 ~ 10. 14 cm,平均( 6. 23 ± 1. 98) cm 。两组上述各项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P > 0. 05) 。

1. 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患者子宫肌瘤个数≤6个,符合手术治疗原则,精神正常、意识清醒且可以正常沟通者,在患者及家属均同意下开展研究[7]。排除标准: 恶性肿瘤( 预计存活期< 3个月) ,有放化疗治疗史,合并心血管及免疫系统病症患者,近6个月内有使用激素或性激素药物[8]。

1. 3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3 ~ 7 d后接受手术治疗,均予气管内麻醉。

1. 3. 1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肌瘤突出明显部位采用单极刀切开子宫和假包膜直至肌瘤表面,牵引肌瘤,顺着假包膜剥离肌瘤,采用单极刀切断蒂部。对出血严重者可行单极刀电凝止血,然后采用1号可吸收线8字缝合肌层闭合瘤腔,再用1号可吸收线缝合切口[9-10]。

1. 3. 2研究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腹腔镜下临近宫颈部位剪开阔韧带后叶腹膜,分离并暴露患者两侧子宫动脉,紧靠子宫,采用电极凝钳电凝子宫动脉,阻断子宫血供,然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操作方法同对照组) 。

1. 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术中、术后指标: 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性激素指标: 雌二醇( E2) 、黄体生成素( LH) 与促卵泡生成素( FSH) ,窦状卵泡( AFC) 的数量。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生活质量量表( SF- 36) 评估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主要包括健康感觉、情感状态、社会功能等6个维度,分值均介于30 ~ 100分之间,得分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呈正比[11]。

1. 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20.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 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用t检验, 计数用百分比表示,行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比较见表1。

表1显示,两组住院时间相当( P > 0. 05) ,但是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P < 0. 05或P < 0. 01) 。

2. 2两组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及AFC数量变化情况

对照组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及AFC数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 P > 0. 05) ,而研究组术后2个月激素指标水平及AFC均较术前显著变化( P < 0. 05) ,但术后12个月均良好归转。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a P < 0. 05,b P < 0. 01

与对照组比较,a P < 0. 05

2. 3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 P < 0. 05) ,见表3。

与对照组比较,a P < 0. 05

3讨论

子宫动脉阻断术具有保留器官、抑制肌瘤生长、恢复迅速等优势,但存在术后疼痛、高热、下肢体酸胀等问题,给患者造成痛苦,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率。而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 子宫肌瘤剔除术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能够有效地避免术中大出血、 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该联合手术方案疗效已得到广泛肯定[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明显,研究组的手术时间( 60. 85 ± 12. 09) min及术后排气时间( 15. 68 ±1. 62) 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95. 12 ± 12. 14) min及( 24. 93 ± 1. 95) h,且术中出血量[( 83. 48 ± 19. 38) ml] 比对照组少[( 152. 54 ± 21. 08) ml]。说明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明显,具有微创、失血少、术后排气早、术后康复快等应用优势。考虑原因可能是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后,创面出血量较少,肌瘤切除后创面仅做单层连续缝合即可达到止血、解剖对合的目的。术中先进行子宫动脉阻断可有效地解决腹腔镜下出血多、止血难等问题,保证手术视野清晰,有利于手术顺利开展。针对部分病灶较大、肌瘤数目较多的患者,也能够有效地应对。因此联合治疗是一项极有发展前景的微创手术[14]。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虽然取得较满意的近期疗效,但是对于是否会影响卵巢功能目前临床研究较少,仍是当下热点研究课题[15-16]。卵巢是女性生殖腺,可以产生激素、卵子,是重要内分泌器官; 卵巢血供有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卵巢分支,卵巢动脉是血供的主要来源,反映卵巢功能的主要检测指标为血清E2、LH、FSH以及AFC个数等。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手术前,术后2个月、12个月激素指标水平及AFC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而研究组术前、术后2个月激素指标水平及AFC发生明显变化,但是至术后12个月均恢复正常,说明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是短暂且可逆的,不会对远期妊娠造成不良影响。

本研究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结果显示,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有效验证了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方案具备恢复快、微创等应用优势。分析原因很可能与联合方案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相关,故有利于减轻患者机体痛苦,促进术后身体康复。由于联合方案主要借助腹腔镜的优势,使局部组织解剖结构得以清晰显示,加之永久性阻断患者两侧子宫动脉会导致小肌瘤缺血、坏死,从而延缓微小肌瘤生长、发展速度,进而有效降低术后病情复发风险。但是本研究因时间等因素限制,未对患者联合手术治疗后病情复发情况、妊娠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分析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近期疗效甚佳,且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只是暂时且可逆的,可以积极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卵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研究组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性激素水平及窦状卵泡(AFC)数量变化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1),且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而研究组术后2个月性激素水平及AFC的数量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P<0.05),但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回归至正常水平范围。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是短暂且可逆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子宫血管阻断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 年龄25~48 (平均35.5±2.5) 岁。其中月经过多43例 (71.7%) 、尿频33例 (55.0%) 、腰酸及肛门坠胀感26例 (43.3%) 、贫血49例 (81.7%) ;单发肌瘤48例 (80.0%) 、多发性子宫肌瘤12例 (20.0%) 。肌瘤直径1.5~5cm。患者均已婚, 术前常规行全身检查、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 排除内膜病变, 且无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持续硬膜外麻醉。取头低足高仰卧位, 于脐部进气腹针形成CO2气腹, 气腹压力达12~13mmHg, 11mm Trocar置入腹腔镜, 在双侧髂前上棘内侧约3cm处穿11mm、5mm Trocar, 置入手术器械, 先检查盆腔脏器有无粘连, 并检查子宫肌瘤的大小及数目, 从宫颈置入举宫器摆动子宫协助手术操作。观察组在子宫峡部剪开阔韧带浆膜层, 助手用举宫器向前向上举起子宫, 分离双侧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上行支, 以双极电凝电灼阻断动脉后, 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对照组则常规行子宫肌瘤剔除术。

1.3 观察指标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术后1年随访月经改善情况及有无肌瘤复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均用SPSS 12.0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 两组平均住院日无明显差异 (P>0.05) 。术后无发热、出血、感染等。腹部穿刺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结果见附表。

2.2 术后诊断

两组标本经术后病理检查均为子宫平滑肌瘤。

3 讨论

3.1 腹腔镜下行子宫动脉升支结扎后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解剖基础

子宫动脉起自脐动脉者占67.5%[2], 起自髂内动脉前干者占30%, 发出后沿骨盆侧壁向前内下穿过子宫阔韧带的基底部, 到子宫颈外侧约2.0cm处, 从输尿管末端的前上方越过, 在输尿管内侧呈弓形向下走行, 于阔韧带两层间至阴道侧穹隆上方约1.5~2cm处, 分为升支和降支, 升支较粗大, 为子宫动脉的延续。卵巢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腹主动脉发出的卵巢动脉, 子宫动脉与卵巢动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支。因此, 阻断子宫动脉升支, 理论上不会致子宫、输尿管及卵巢缺血坏死, 影响脏器功能。Aitker等[3]认为, 肌瘤组织中缺少血管, 且肌瘤组织较正常肌组织更易缺血。因此, 阻断子宫动脉升支可使肌瘤缩小, 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由于肌瘤血供减少, 可以延缓微小肌瘤长大或延迟肌瘤复发时间。

3.2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时先行子宫动脉升支阻断术的优越性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由于属微创手术, 有许多优点, 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 但腹腔镜下止血较困难, 特别是对于血管增粗的多发巨大子宫肌瘤时, 出血较多, 术中视野不清, 操作时易造成邻近脏器损伤, 多次电凝易造成切口愈合困难或瘢痕形成。我们根据子宫供血特点及丰富的吻合支, 在剔除肌瘤时, 仔细解剖出子宫动脉升支予以阻断, 然后再行肌瘤剔除, 术中出血明显减少, 缩短了手术时间。

3.3 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准确地找出子宫动脉, 在骶韧带外分离子宫动脉时动作要轻柔, 此处离输尿管较近, 必须在分离后看到子宫动脉搏动后方可结扎或电凝, 否则易损伤输尿管[4]。若创面穿透子宫内膜, 则分2层缝合, 先缝合子宫内膜, 再缝合肌层和腹膜, 以避免子宫瘢痕形成和子宫腺肌症发生。

总之, 腹腔镜下阻断子宫动脉升支后再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既能在去除病变的同时, 保留器官及其功能, 又能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 还具有易操作、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阻断子宫动脉升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在行子宫肌瘤剔除前先行子宫动脉升支阻断, 对照组直接行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术后恢复情况, 门诊随访观察子宫肌瘤复发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手术时间和术后排气时间观察组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平均住院日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术后月经过多改善率为100%, 而对照组为8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阻断子宫动脉升支对子宫肌瘤切除术是较为理想、安全有效的保留子宫的手术方法, 具有创伤小、手术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子宫动脉结扎,平滑肌瘤

参考文献

[1]Rossetti A, Sizzi O, Soranna L, et al.Long-term results of laparoscopicmyomectomy:recurrence rate in comparison with abdominal myomectomy[J].Hum Reprod, 2001, 16 (4) :770-774.

[2]单鸿.临床血管解剖学[Μ].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1.286-287.

[3]Aitker E, Khaund A, Hamid SA, et al.The normal human myometriumhas a vascular spatial gradient absent in small fibroids[J].Hum Re-prod, 2006, 21 (10) :2669-2678.

上一篇:课外培养策略下一篇:机制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