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子宫肌瘤

2024-07-24

多发性子宫肌瘤(共7篇)

多发性子宫肌瘤 篇1

子宫肌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 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常见于30~50岁妇女, 20岁以下少见。多发性子宫肌瘤是指同一子宫内肌瘤数目较多、类型较多。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组织 (纤体和间质) 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 主要症状为下腹痛与痛经、不孕及性交不适。但27%~4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无痛经[1]。

病历资料

患者, 女, 51岁, 因“发现子宫肌瘤1年余, 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治疗。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经量中等, 无痛经史。末次月经2016年2月3日, 停经4+个月后, 即于2016年6月4日出现少许阴道流血, 色暗红, 持续4 d后停止。

辅助检查:患者2015年3月9日在我院体检, 首次B超检查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 (最大肌核5.4 cm×5.4 cm) ”。2016年6月15日再次在我院复查, B超检查提示“多发性子宫肌瘤 (最大肌核7.0 cm×6.6 cm) ;左侧卵巢实性包块 (畸胎瘤可能?) ;宫颈纳氏腺囊肿;宫内有节育环”。入院各项血液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女性肿瘤标志物等) 、TCT检查均正常。

临床资料:患者平素无特殊不适, 大小便、饮食、睡眠正常。无腹痛、腹胀、发热等病史。入院妇科检查:外阴婚型 (1991年分娩1次, 系剖宫产) ;阴道畅, 分泌物不多;宫颈柱状, 见多个纳氏腺囊肿;子宫平位, 增大, 13 cm×1cm×9 cm大小, 活动欠差, 可以触及多个结节, 无触痛;左侧附件增厚, 无触痛, 右侧妇检未触及异常。

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①手术所见:子宫增大, 表面多个结节, 最大7.cm×6.9 cm;左侧附件外观正常、与直肠粘连, 见一异形管道 (见图1) , 穿刺管道抽出少量血液, 确定为血管, 决定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左侧附件粘连分离、切除术。右侧附件正常。术后剖开切下的宫腔, 取出一“T”形环。

病理检查:切除子宫、左侧附件病理检查结果:多发性子宫肌瘤, 局部细胞丰富;子宫内膜呈增生反应;慢性宫颈炎伴纳氏腺囊肿, 局部储备细胞增生鳞化;左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慢性左侧输卵管炎。

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支持、术前指导、术前准备、手术日护理、手术后护理, 加强病房巡视, 认真、仔细观察病情, 有异常及时汇报当班医生, 协助患者安全恢复, 减少手术并发症。①心理支持:患者因对疾病知识的缺乏, 认为子宫是保持女性特征和性感的重要器官, 认为切除子宫会导致早衰、影响夫妻关系等, 且担心术后疼痛及手术危险性。护士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耐心解答患者疑问, 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 使患者顺利进行手术[2]。②术前指导:全面评估患者术前情况, 提供针对性的指导。采用团队形式进行术前指导, 使患者相互交流感受。③手术前1 d护理:为确保患者手术时处于最佳状态, 护士为其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和睡眠环境。护士认真核对、执行医嘱, 做好皮肤准备、消化道准备, 核对生命体征、药物敏感实验结果、交叉配血情况,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地西泮片剂) 。④手术日护理:嘱患者术前取下发夹、首饰及贵重物品交给家属, 戴布帽以防更换体位时弄乱头发或被呕吐物污染, 遵医嘱冲洗阴道后, 用碘伏消毒宫颈口, 宫颈及阴道穹隆用1%甲紫涂抹, 送手术室。⑤手术后护理:体位及活动护理:术后应去枕平卧6 h, 腿部每30 min运动1次, 次晨病情平稳, 先采用半卧位, 之后逐渐自由选择体位。术后应尽早协助患者下床活动, 以预防深静脉血栓、肠粘连等。留置尿管的护理:保持尿管畅通, 认真记录尿颜色、量、性状的改变, 防止堵塞尿管, 保留24 h后遵医嘱拔出尿管。保持会阴部清洁:遵医嘱用10%红核洁洗液擦洗。注意观察伤口及引流物的性质: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内出血征象。营养摄入:术后6 h禁食水, 肠道功能恢复后进流食。应多喝水, 以补充患者在子宫肌瘤手术中丧失的水分。多进食一些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 以加速伤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 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及易产气的食物。⑥出院准备:为加强因手术而影响的肌肉, 护士应指导术后患者增强腹部肌肉运动;嘱患者出院1个月后应到门诊复查, 禁性生活和盆浴3个月。为防止正在愈合的腹部肌肉用力, 嘱患者术后2个月内避免提举重物, 避免跳舞、久站等会增加盆腔充血的活动, 并应逐渐加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嘱患者出现阴道流血、异常分泌物时应及时就诊, 并如期接受追踪检查;嘱患者合理营养;及时澄清患者及家属的疑问。

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及优质护理, 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如期出院。

讨论

医护人员要以熟练的专业技巧完成腹部手术准备。术前准备要保证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获得心理安全感。应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相信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 坚信能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多发性子宫肌瘤属于常见病, 而合并其他疾病时, 术前与术后诊断可能出现可变性。此例患者术前B超检查提示合并“畸胎瘤”, 但术后病理检查诊断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另外, 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不够, 易产生心理压力和疑问, 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及早行手术以及给予精心护理会提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多发性子宫肌瘤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异形的护理经验。及早手术及精心护理会提高多发性子宫肌瘤合并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异形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多发性子宫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异形,护理

参考文献

[1]谢幸, 苟文丽.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10.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92.

多发性子宫肌瘤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选取我院2009年9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6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年龄24~53岁, 平均34岁;子宫肌瘤直径4.8~7.9cm, 平均6.2cm;肌瘤数目2~4个42例 (63.6%) , 4个以上24例 (36.4%) ;浆膜下肌瘤31例 (47.0%) , 肌壁间肌瘤35例 (53.0%) ;腹部手术史18例 (27.3%) ;合并卵巢囊肿14例 (21.2%) 。病例纳入标准[2]: (1) 均符合《妇产科学》第7版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 经妇科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术后病理确诊; (2) 排除宫颈病变、子宫内膜病变及其他严重合并症患者; (3) 均在知情的情况下自愿参加, 并签署同意书。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气腹组和无气腹组, 每组33例, 两组患者年龄、子宫肌瘤直径、数目及类型等方面大体相近。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专业手术医师进行操作, 月经干净后3~7d手术, 采用全身麻醉, 部分患者 (术前评估切除困难) 经阴道放置举宫器。无气腹组患者采用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 即患者于全麻下取膀胱截石、头低足高位 (25~30°) , 将标准型腹壁悬吊器置于患者腰部手术床上 (术者对侧) , 同时将其横杆展开且横跨过腹中线;经常规消毒、铺巾后, 将腹壁轻轻提起, 于耻骨联合上方约4.0cm处进行穿刺, 沿着腹白线向脐下方将穿刺针 (直径1.2mm) 刺入, 并在腹壁皮下潜行至脐下约2.0cm处穿出, 总穿刺长度为8.0~10.0cm, 将钢针固定于抓手上;然后对穿刺针抓手悬吊链进行调整, 并将其固定在悬吊器的横杆挂钩上;将腹壁悬吊后建立无气腹腹腔镜手术野;手术时, 取脐上缘或下缘约1.0cm处行横或纵切口, 将10.0mm的套管进行穿刺, 并置入腹腔镜;然后分别于左或右麦氏点处进行切口, 长度2.0~2.5cm, 并将腹壁保护套放入作为操作的通道;在腹腔镜下探查盆腔, 并可结合直视术野进行同步操作, 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气腹组行常规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3], 腹腔压力保持在13~15mm Hg, 流速为30L/min。两组均在肌瘤假包膜电切前, 注射6U垂体后叶素 (经稀释) 至瘤体包膜上, 待其游离后剥除肌瘤, 均采用肌瘤切碎机将切除的肌瘤结节取出。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x-±s) 来表示, 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比较

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一例中转开腹治疗。无气腹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与气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

2.2 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比较

气腹组术后并发症12例 (36.4%) , 其中腹部疼痛不适7例, 肩背部酸胀3例, 皮下气肿、盆腔血肿各1例;无气腹组术后并发症4例 (12.1%) , 均为腹部轻微疼痛,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8, P<0.05) 。66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 平均10个月, 气腹组复发4例 (12.1%) , 无气腹组无一例复发, 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2.40, P>0.05) 。

3 讨论

微创手术治疗子宫肌瘤不仅可以保留患者的生殖及内分泌功能, 同时还可以较好地保持盆底组织结构完整, 避免了盆腔器官脱垂[4]。当前, 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主要有两种方法, 即传统气腹和悬吊式腹腔镜手术。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 后者得到了医学界普遍的认可, 尤其在较大直径的肌瘤切除及再次妊娠时预防子宫破裂等方面,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5]。

悬吊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在微创的基础上, 腹腔内的手术操作空间无需气体维持, 从而有效减少了建立人工CO2气腹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 如皮下气肿、碳酸血症、气体栓塞及纵隔气肿等, 同时还有效地减轻术中的应激反应水平, 扩大手术适用范围, 使一些对气腹不耐受的孕妇、心肺功能障碍及老年患者的治疗成为可能,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组资料显示, 与传统的气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 经悬吊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降低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 集传统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为一体, 在不需要气腹机的情况下, 可以部分采用传统手术的操作器械, 同时采用普通丝线就可以完成缝合及结扎, 与气腹组采用可吸收线相比, 大大节省了患者的医疗成本[3]。 (3) 手术器械能够经保护套灵活进入, 与气腹组比较能够获得更广泛的俯视角度, 手术操作简单、方便, 不必担心漏气, 降低了对手术医生的操作要求。 (4) 采用特制的切口保护套, 在较好地保护切口的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组织的弹性对切口进行扩张, 增大了器械操作的角度, 操作更为灵活, 手术钳在腹腔中可以频繁出入, 方便对组织进行钳夹, 能够及时缝合子宫切口, 有利于对突发大出血等的迅速处理, 从而防止意外发生。另外, 还可将纱布从保护套送入腹腔, 能够较好地对创面进行清理, 也可及时实施压迫止血, 克服了吸引器反复吸引的缺点, 减少术中出血量, 更符合微创手术的内涵。 (5) 悬吊式腹腔镜手术降低了镜下打结缝合的技术要求, 避免了子宫小血管在气腹压迫解除后或线结松弛后所引发的术后盆腔血肿。悬吊式腹腔镜手术过程中, 术者能够直接用手触摸病灶, 可以发现腹腔镜下或B超没有发现的肌瘤, 可避免肌瘤漏诊, 使肌瘤的清除更为彻底。我们认为, 对多发性肌瘤及直径较大的子宫肌瘤患者, 悬吊式腹腔镜切除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无气腹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3例, 均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 气腹组行常规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 无气腹组行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无一例中转开腹治疗。无气腹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与气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胃肠道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行悬吊式腹腔镜手术治疗, 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短, 恢复快,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子宫肌瘤,多发性,腹腔镜,悬吊式

参考文献

[1]李斌, 赵文娟, 朱晓星.非气腹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0, 3 (3) :254-256.

[2]唐龙英, 章青, 曹蕾, 等.免气腹与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对比分析[J].医学综述, 2011, 17 (14) :2200-2204.

[3]马丹, 薛燕.改良悬吊式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5) :106-134.

[4]许飞, 陈凡.无气腹腹腔镜在妇科的应用综述[J].科技信息, 2011, 7 (13) :376-408.

多发性子宫肌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46例, 年龄23~49岁, 平均41.2岁, 均为已婚育妇女。术前均经阴道超声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 肌瘤个数2~9个, 肌瘤直径0.5~9.0 cm。术中行LUS检查, 术后经病理结果证实。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意大利百胜Esaote My Lab 30 CV型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腹部探头频率为3.5~6 MHz, 阴道探头频率为5~7 MHz, 专用腹腔镜探头型号为Esaote S.P.A, LP323REP9600162000, 频率为7.5~10 MHz, 探头直径10.0mm, 转动范围为270°。

1.2.2 操作

术前将腹腔镜超声探头经环氧乙烷消毒备用。常规气腹形成, 行腹腔穿刺置入腹腔镜器械。首先于镜下全面探查盆腔, 腹腔镜超声探头通过左下腹10 mm穿刺Trocar进入盆腔内, 由妇科手术医师及超声科医师共同操作探头手柄, 使探头贴合子宫表面进行扫查。LUS的观察项目包括:子宫大小、形态, 肌瘤部位、性质、大小及数目, 肌瘤与子宫内膜、子宫浆膜层、血管、输尿管及膀胱、直肠等毗邻脏器的关系。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 再次行LUS扫查。超声检查结束后, 继续在腹腔镜下剔除残余肌瘤。术毕前再行LUS扫查确认。

2 结果

46例患者中, 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明确提示肌瘤234个, 手术医师术中探查发现肌瘤192个, 而术中LUS发现肌瘤268个, 发现5例术后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症合并局部腺肌瘤。腹腔镜下将较大病灶剔除后, 经LUS检查, 发现30例病例中有76个残余小肌瘤, 均为肌壁间肌瘤, 其中54个是腹腔镜下手术医师经器械探查未发现的, 22个是手术医师怀疑不确定的, 直径约0.5~3.5 cm, 距子宫浆膜层1.0~2.3 cm, 其中10例部位较深, 距内膜最小距离0.1 cm。术中在评估残余肌瘤的大小、肌瘤与内膜的关系及可能引起的临床症状后, 在超声定位下将53个残余肌瘤经浆膜路径予剔除。

3 讨论

LUS是应用于腹腔镜手术中的超声设备, 具有实时、高分辨率、血流成像及穿透力适中等特点, 可以多角度直接接触靶器官, 不受腹壁、骨骼、含气空腔脏器等物理屏障干扰。它不仅具有腹腔镜直观的视觉效果, 也具有超声影像特有的对深度、层次、解剖关系和组织性质的实时判断, 并且较常规超声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检出率[2]。这使LUS成为了腹腔镜手术中最重要的辅助监测和引导工具。本研究中, 5例术前诊断子宫肌瘤, 经术中LUS扫查, 诊断子宫腺肌症合并局部腺肌瘤, 术中尽可能剔除了病灶, 术后病理证实术中LUS的诊断。因此, LUS有利于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 并及时完善手术策略, 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腹部切口小、术后粘连少、疼痛轻微,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未突出于子宫表面的肌壁间较深部位的肌瘤, 尤其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子宫体积较大的病例, 腹腔镜下容易漏诊。此外, 距离子宫内膜较近的子宫肌瘤在剔除时有穿透宫腔, 甚至剥除部分内膜的风险。而LUS可直接将探头置于子宫表面行超声探查, 较术前经阴道超声更能明确肌瘤的空间位置和毗邻关系, 避免术中穿透子宫内膜的风险。因此, LUS不但解决了腹腔镜对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肌壁间小肌瘤寻找定位难的问题, 且解决了多发性子宫肌瘤, 尤其是多发性肌壁间小肌瘤时, 剔除术后短期内复查发现仍有较多肌瘤存在或因关键部位肌瘤, 如已引起局部内膜变形的小肌瘤, 导致术后阴道出血较多症状仍未缓解等所引起的医疗纠纷问题。与此同时, 腹腔镜超声因其具有在脏器表面直接扫查之特点, 可补充诊断腹部超声没有发现的病灶, 及时更正腹部超声诊断[3]。因而, LUS扩大了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范围, 提高了彻底剔除肌瘤的可能性, 增加了安全性及操作性, 避免了手术并发症, 减少了因手术治疗不彻底引发的医疗纠纷。

在本研究中, 1例术前子宫已增大如孕4月大子宫, 术前经阴道超声提示肌瘤多发, 肌壁间肌瘤5个, 位于后壁、前壁及右侧壁。最大者位于子宫后壁, 直径约9 cm, 最小者于右侧壁肌壁间肌瘤直径约2.5 cm。术中发现后壁肌瘤分叶, 且成串剔除5个肌瘤后行LUS发现原最大肌瘤与内膜之间仍有一直径约3.5 cm肌瘤, 距内膜约0.1 cm。在超声定位后于腔镜下将其剔除。

Angioli等[4]的前瞻性研究, 通过比较术前超声、术中触诊及LUS探查肌瘤的数量、位置, 发现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US对于子宫肌瘤的检出率优于术中触诊。本研究中术前经阴道超声检查明确提示肌瘤234个, 手术医师术中探查发现肌瘤192个, 而术中LUS发现肌瘤268个, 其中54个是腹腔镜下手术医师经器械探查未发现的, 22个是手术医师怀疑不确定的。因此, 可以认为LUS对微小病变的检出率是目前检查手段中最高的, 它提高了子宫肌瘤在腹腔镜手术中的检出率和准确性。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子宫肌瘤复发率约为22.9%~27%。Shimanuki等[5]研究表明, 应用LUS可以在术中发现平均直径为6 mm的微小肌瘤, 术后6~37个月复发较为19%, 较于前者复发率下降。在本研究中, LUS发现的最小残余肌瘤直径约0.5 cm。经LUS定位, 术中继续将53个残余肌瘤经剔除。这无疑降低了复发率。

综上所述, LUS可以给手术医师提供更好的术前、术中评估, 明确诊断、提高手术精准性。其作为一种新技术是妇科腔镜手术中重要的辅助检测和引导工具, 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肌瘤的残留, 使手术更彻底。随着腹腔镜超声设备和器械的进一步完善, 超声科医师腹腔镜下的操作更加娴熟, 相信这一新技术将逐步得到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超声检查在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46例, 于腹腔镜手术过程中行腹腔镜超声检查定位, 协助完成残留子宫肌瘤的剔除, 并与术前经阴道超声及术后病理学结果比较。结果 46例患者中5例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子宫腺肌症合并局部腺肌瘤。腹腔镜下肌瘤剔除术后行腹腔镜超声检查, 30例病例中有76个残余小肌瘤, 直径约0.53.5 cm, 予以定位行腹腔镜下肌瘤剔除。结论 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 腹腔镜下子宫剔除术中结合腹腔镜超声检查, 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并最大限度避免肌瘤的残留, 使手术更彻底,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超声检查,多发性子宫肌瘤,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参考文献

[1]常立功, 强桂芹, 李丽, 等.腹腔镜超声在妇科盆腔包块腹腔镜下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7) :1218.

[2]张伟, 李开艳, 张青萍.腹腔镜超声在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9) :856-858.

[3]胡波, 周碧华, 付庆明, 等.腹腔镜超声在辅助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 2009, 21 (4) :329, 336.

[4]Angioli R, Battista C, Terranova C, et a1.Intraoperative contact ulrasonography during open myomectomy for uterine fibroids[J].Fertil Steril, 2010, 94:1487-1490.

多发性子宫肌瘤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2008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我院收住的有子宫肌瘤剥除术适应证, 要求保留子宫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100例, 患者平均年龄 (35.2±4.7) 岁, 肌瘤直径 (5.4±2.3) cm, 浆膜下肌瘤数 (1.2±0.5) 个, 肌壁间肌瘤个数 (3.3±0.6) 个。纳入标准: (1) 经临床诊断及超声检查为肌壁间肌瘤、无蒂浆膜下肌瘤; (2) 肌瘤数目≥3个, 肌瘤直径3~8cm; (3) 术前无合并症; (4)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 观察组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 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行肌瘤剥除术, 对照组行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 行子宫肌瘤剥除术。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直径、肌瘤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 (P>0.05) 。

1. 2 方法

1. 2. 1手术方法观察组剔除肌瘤前先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对照组直接剔除肌瘤。 ( 1) 结扎方法: 左手握住子宫下段一侧向头端牵引, 并以左手掌垫在子宫下段后壁处, 防止缝针伤及肠管, 助手暴露视野, 于子宫峡部上方1cm以上, 将大号圆针从前向后距子宫侧缘动静脉丛最外面的无血管区出针打结, 用“0”Dexoll合成线单次缝合。同法处理对侧。 ( 2) 肌瘤剥除术: 于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 以减少出血, 切开肌瘤最突起的部位, 深至肌核, 较大肌瘤, 可行梭形切口。用组织钳夹起切口边缘, 用爪钳牵提瘤核, 用止血钳或纱布分出假包膜界限, 直至底部, 尽量勿进宫腔。剜出瘤核后, 先用0 号肠线缝扎基底部, 分层间断缝合止血, 严密止血, 不留死腔。剪除多余宫壁, 检查剔除周边的小瘤。以1 - 0 肠线间断或连续褥式缝合切口浆肌层。

1. 3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血肿等情况, 所选择患者定期随访2 年, B超复查监测肌瘤复发情况。并对观察组行术前3 月卵巢功能检测, 查血清促卵泡生成素 ( Follicle - stimulating hormone, FSH) 、黄体生成激素 ( luteinizing hormone, LH) 、雌二醇 ( estradiol, E2) 水平与术后3 月血清FSH、LH、E2 水平作对比。

1.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 0 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方面无差异 ( P >0. 05 ) ; 观察组术后出血、术中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 且术后肌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 P <0. 05) ; 两组术前3 月与术后3 月性激素水平比较无差异 ( P > 0. 05) , 见表1、表2。

3 讨论

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子宫肌瘤剥除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术中止血、术后出血。预先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确实,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 子宫的血供减少, 使术中出血量减少, 术野清晰, 解剖结构清楚, 手术时间相对缩短[2]。本文术中出血量平均74. 5 m L, 低于单纯子宫肌瘤剔除术209. 5 m L。术后肌瘤的复发,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手术中微小肌瘤的残瘤是导致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双侧子宫动脉结扎加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其术后2 年肌瘤复发率为2. 5 % , 低于单纯行肌瘤剔除术的复发率, 提示子宫动脉结扎术在控制肌瘤复发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对于那些既要止血又有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患者, 在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是否会影响到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事实上, 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并不会导致卵巢缺血而影响卵巢功能, 因此临床上已经将其作为处理妇产科急诊大出血的有效手段, 而且很少出现术后卵巢衰竭[3]。本研究比较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组术前3 月及术后3 月的FSH、LH、E2 水平, 未发现子宫动脉阻断后对卵巢功能有影响, 结果表明治疗后3 ~ 4 个月排卵功能得到恢复, 比较治疗前后卵巢内分泌功能无差异。因此, 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行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对卵巢内分泌、排卵功能影响不大。术中子宫动脉的寻找, 要求术者必须熟练掌握盆腔解剖学理论及镜下缝合技术, 操作相对复杂且易损伤输尿管。而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作用与子宫动脉结扎效果相当, 但操作简便易行且不会影响卵巢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行肌瘤剥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对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子宫多发壁间肌瘤100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 肌瘤周围切口注射催产素行肌瘤剥除术。对照组行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 行子宫肌瘤剥除术, 进行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包括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术后引流量、术后肌瘤复发。并对治疗组行术前3月卵巢功能检测, 查血清促卵泡生成素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 、黄体生成激素 (luteinizing hormone, LH) 、雌二醇 (estradiol, E2) 水平与术后3个月血清FSH、LH、E2水平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方面无差异 (P>0.05) ;观察组术后出血、术中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术后肌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术前3个月与术后3个月性激素水平比较无差异 (P>0.05) 。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在多发性子宫肌瘤剥除术中有着良好的止血效果, 术后肌瘤复发率低, 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无影响。

关键词:子宫肌瘤剥除术,止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卵巢功能,肌瘤复发

参考文献

[1]梁志.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J].吉林医学, 2012, 33 (7) :1464-1465.

[2]王晓娟, 王晓平, 邵雷.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3) :189-190.

多发性子宫肌瘤 篇5

患者, 31岁, 已婚, G2P0, 因孕38+3周, 于2009年1月22日入院待产。平时月经规则, 停经50+天出现恶心、呕吐, 停经2+月时出现少量阴道流血, 经休息后阴道流血停止, 于当地医院就诊, B超检查提示宫内早孕。孕4月在我院门诊建卡, 定期产前检查发现胎盘低置。孕4+月出现大量阴道流血, 伴轻微腹痛, 于当地医院就诊, 诊断为“先兆流产”, 予硫酸镁治疗3天 (具体不详) 后好转。孕5月感胎动至今。孕晚期无头晕、眼花、全身瘙痒等不适。入院前半月及入院前5天患者两次出现阴道少许褐色分泌物, 不伴腹痛、腹胀, 未予处理自行消失。患者1994年行阑尾切除术, 2006年人工流产1次, 2006年行膀胱镜下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清除术, 2007年2月行腹腔镜下子宫底部腺肌瘤病灶清除术, 腺肌瘤大小约3 cm×4 cm×3 cm, 术后给予注射用曲普瑞林3.75 mg, 肌内注射3月, 每月1次;2007年12月因子宫腺肌病复发再次肌内注射曲普瑞林3支, 最后1支注射时间为2008年3月14日, 按用药说明书推算末次月经为2008年4月28日。

入院查体:T 36.5℃, P 82/min, R 20/min, BP 123/77 mmHg。一般情况可, 心肺腹部查体未发现异常。产科检查:腹膨隆, 无压痛, 宫高37 cm, 腹围110 cm, 胎方位枕左前, 胎心138/min, 胎头未入盆。无刺激胎心监护有反应, 无宫缩。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3×109/L, N 0.81, L 0.07, RBC 3.87×1012/L, Hb 123 g/L, PLT 130×109/L;尿常规无异常;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均正常。B超检查提示:胎方位LOA, 双顶径9.2 cm, 股骨长6.8 cm, 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 下缘距宫颈内口约2.6 cm, 厚3.7 cm, Ⅰ级, 羊水深度5.2 cm, 羊水指数13.4 cm, 有胎心、胎动。入院诊断:G2P0 38+3周宫内孕LOA活胎待产, 低置胎盘, 瘢痕子宫。

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因患者及家属要求, 经充分准备后, 于2009年1月23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中娩出一活男婴, 长48 cm, 重2560 g, 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均10分。术中见: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 胎盘下缘完全覆盖宫颈内口, 部分胎盘 (约4 cm×4 cm) 植入子宫底部偏后壁处肌壁, 并穿透至浆膜层, 该处子宫表面可见一2 cm×2 cm破口, 浆膜层完全穿透, 另有2 cm×2 cm穿透蜕膜层至肌层, 仅见菲薄浆膜层。肌壁间可见胎盘组织, 用手剥离胎盘组织, 卵圆钳清除粘连的胎膜组织, 予以送检, 并以1-0可吸收线连续双层缝合修补子宫。术中探查盆腔可见膀胱粘连于子宫前壁, 位置较高, 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 双侧附件和两侧盆壁均有粘连。术中胎儿娩出后予缩宫素20 U宫壁注射, 10 U静脉滴注;发现胎盘植入后予益母草注射液40 mg宫壁注射, 卡前列素250 μg肌内注射。术中出血约1100 ml。术后检查胎盘19 cm×18 cm×2 cm大小, 重量550 g。术后诊断:G2P1 38+4周宫内孕LOA已剖宫产一活男婴, 中央型前置胎盘, 穿透性胎盘植入, 子宫自发性破裂, 盆腔粘连, 足月成熟儿。术后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4.5 g, 每日3次, 替硝唑0.4 g, 每日2次, 静脉滴注抗感染;缩宫素20 U静脉滴注, 每日1次, 益母草注射液20 mg肌内注射, 每日2次, 促子宫收缩, 严密监测腹部体征及阴道流血量。术后患者子宫收缩好, 阴道流血少, 无腹痛等不适, 于术后第5天查血β-HCG 451.1 U/L, 于术后第8天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检查报告:成熟胎盘组织与子宫肌壁粘连及多灶性植入。

2 讨 论

前置胎盘是晚期妊娠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前置胎盘如合并胎盘植入, 可发生致命性出血及子宫破裂, 严重威胁母儿安全。胎盘植入多与子宫蜕膜缺损、创伤、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根据植入子宫肌层的深度分为粘连性胎盘、侵入性胎盘和穿透性胎盘。胎盘植入的治疗应依据其类型、子宫损伤程度、植入面积大小、止血效果及患者是否有生育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

多发性子宫肌瘤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多发子宫肌瘤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子宫肌瘤的数量在3个以下、肌壁间肌瘤的直径在6 cm以下, 术前通过液基细胞学检查等方式排除恶性肿瘤患者, 均满足手术适应证。根据患者病历号尾数的奇偶分为实验组50例和参比组54例, 实验组年龄25~61岁, 平均年龄 (38.8±6.3) 岁;肌瘤数量为2个31例、数量为3个19例;其中肌壁间肌瘤38例、浆膜下肌瘤12例。参比组年龄27~59岁, 平均年龄 (37.4±5.8) 岁;肌瘤数量为2个33例、数量为3个21例;其中肌壁间肌瘤41例、浆膜下肌瘤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数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参比组患者行腹部超声探查及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手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阴道超声诊断, 根据影像学结果对子宫肌瘤予以剔除。

手术方法为:应用进口纤维电视摄像系统腹腔镜及超声检查仪进行治疗, 患者均采取截石位, 于月经结束之后3~7日内行手术治疗, 在宫腔中放置举宫器、留置导尿管, 建立气腹, 压力在12 mm Hg左右, 选择穿刺点进行穿刺, 于子宫肌层注入适量的稀释垂体后叶素的生理盐水, 使用电钩正中横向切开子宫肌层, 深度达到肿瘤的位置后将其剔除, 选择可吸收缝线对子宫创面予以缝合。浆膜下肌瘤采用线圈套扎的方式进行结扎, 剔除的肌瘤应用电动组织粉碎器旋切之后取出, 随后对盆腔进行冲洗、关闭穿刺孔。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对比

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 (51.6±37.4) min、对照组为 (52.6±36.3) min;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 (132.8±81.7) m L、参比组为 (130.6±82.6) m L;实验组术中术后排气时间为 (26.4±9.1) h、参比组为 (25.5±8.7) h;实验组住院时间为 (4.7±0.5) 天、参比组为 (5.1±0.8) 天。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指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实验组和参比组患者的复发率对比

通过12~24个月的随访, 实验组1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2%;参比组中有8例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14.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之一, 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但创伤小, 同时能够较好地保证患者的生育能力与生理功能, 最大限度的维持结构的完整, 对于患者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意义[4]。但是, 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由于缺乏子宫触摸的过程, 部分肌壁间肌瘤难以发现, 维持着较高的复发率。在本组中, 术前应用阴道超声对患者进行检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成效, 尽管两组的各项手术指征,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实验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参比组。有学者在手术过程中继续应用阴道超声探查, 发现了直径较小的残留子宫肌瘤, 进一步提高了治疗成效[5]。

总而言之, 阴道超声在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潘凌云, 顾红, 况秀清, 等.阴道超声在腹腔镜多发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20 (1) :55-57.

[2]王瑶, 张智虹.阴道超声介导无气腹悬吊式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7) :2574-2575.

[3]常立功, 阚艳敏, 马琳, 等.腹腔镜超声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1, 20 (7) :636-637.

[4]于改云, 付晖, 关三华, 等.阴式剔瘤术与腹腔镜下剔瘤术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 (10) :1073-1075.

自发性子宫破裂一例的临床分析 篇7

患者, 女, 37岁, 汉族, 因停经6个月、持续性全腹疼痛30min急诊入院, 该患者有近10年的2次剖宫产病史, 无外伤史, 入院查T37.2℃, P88次/min, R23次/min, BP60/40mmHg, 贫血貌, 一般情况差, 心肺听诊无特殊, 腹部稍膨隆, 压痛, 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 子宫轮廓清楚, 纵产式, 胎心不清, 入院查, 血R T, W B C, HGB 41g/L, B超中孕单胎未见胎心搏动, 胎盘早剥, 子宫破裂失血性贫血, 失血性休克。手术结果:患者入院后经抗休克治疗的同时作术前准备, 于麻醉下行剖宫取胎术, 术中吸出腹腔积血约5000mL, 胎儿、胎盘漂浮腹腔, 子宫体部纵形裂开, 不规则, 沿及宫颈娩出胎儿及胎盘, 立即行子宫修补术, 术中、术后再抗休克, 输血的同时行气管插管, 气囊复苏加压给氧等抢救病人, 患者转危为安, 住院9 d治愈出院。

讨论子宫破裂是指在分娩期或妊娠晚期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破裂, 是产科极严重的并发症, 若未及时诊治可导致胎儿及产妇死亡, 由于我国孕期保健及产科质量的提高, 其发病率已有显著下降, 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0.8%~0.6%, 其发病原因多为梗阻性难产, 见于骨盆狭窄、头盆不称、软产道阻塞、妊娠晚期腹部受严重撞击及其它外伤、分娩时暴力腹部加压助产, 均可因损伤引起子宫破裂, 瘢痕子宫, 子宫收缩药物使用不当, 如分娩前肌注缩宫素或过量静脉滴注缩宫素, 致使子宫强烈收缩造成破裂, 该例患者妊娠中期有剖宫产史, 考虑宫腔压力增高, 致瘢痕破裂所致。子宫破裂一旦发生, 危机孕产妇及胎儿生命, 应积极预防, 认真进行产前检查, 正确出力产程, 提高产科质量, 绝大多数子宫破裂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上一篇:系统化人才培养下一篇:消息中间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