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脑梗死

2024-10-06

多发性脑梗死(共11篇)

多发性脑梗死 篇1

对于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男性, 其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在MCI的病因中最常见的为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1]。对于血栓型或栓塞型脑梗死早期使用溶栓治疗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故为提高脑梗死早期诊断的效率, 本人此次通过比较我科2009年至2011年诊断为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CT与MRI结果, 分析两者的具体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来我科室行CT检查并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共92例, 同时对其进行MRI的检查。92例患者平均年龄 (59.4±11.3) 岁, 男女比例65∶27, 血栓型脑梗死34例、栓塞型脑梗死29例、腔隙型脑梗死19例、出血型脑梗死10例。所有患者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感觉、运动及视力障碍, 所有检查结果以MRI为标准。

1.2 方法

1.2.1 颅脑CT扫描

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颅脑的扫描, 其基线设定为OML, 矩阵为512×512, 每层厚度设定为10mm, 对于定位区域进行4mm及2mm薄层扫描,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对比剂进行增强。

1.2.2 颅脑MRI扫描

使用飞利浦公司制造的MAGNETOM TRIO的高场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颅脑的MRI检查。扫描序列设定为TRNS、SAGI及CORO行T1W1与T1W2的扫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对比剂进行增强。

1.2.3 读片

每张CT或MRI的图像至少由一位放射科医师及一名神经内科或脑外科医师共同阅读并分析, 统计图像中病灶的尺寸、数量。同时记录患者的摄片时间以及发病-检出时间窗。

1.3 统计学

对记录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平均数±标准差) 的形式记录并对其使用t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92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中, MRI对病灶的数量及发病-检出时间窗均高于CT的检查结果, 其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MRI检查的病灶面积及检查时间均显著低于CT的检查结果,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CT的数据相比, P<0.05

3 讨论

多发性脑梗死最常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 其发病急、预后差、病死率及致残率均高于其他疾病。但对于一些血栓型或栓塞型脑梗死, 若能早期诊断并于时间窗 (常为6小时) 内进行溶栓治疗, 对于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 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 早期诊断也能指导临床进行正确的治疗, 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

在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 CT、MRI的检查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次作者通过研究于我科2009年至2011年行经CT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 (并对其进行MRI检查) 的CT及MRI影像结果, 分析CT、MRI在早期诊断中的特点。研究表明:MRI对于梗死病灶的的检测阳性率更高, MRI共检查268个病灶而CT只检查出146个。其对于病灶边界的确定也更为精确, 对于水肿带与病灶的区分更明显。此外MRI的发病-检出时间及检查时间显著低于CT的结果, 其诊断时间较CT减少21.6h, 表明其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明确患者的病情, 对于早期开展特异的救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 MRI在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 较CT优势更明显。所以, 尽管在CT已广泛应用于MCI的诊断中, 但对于症状与病灶位置、性质明显不符及症状严重者, 应进一步对其进行MRI的检查。但考虑到MRI检查的费用较高, 尤其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 其不适用与MCI的常规检查。

摘要:目的 研究对比MRI与CT在诊治老年多发性脑梗死 (MCI) 中的特点, 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对于2009年至2011年间, 在我院影像科行CT检查并诊断为脑梗死的92例患者行MRI检查。记录并对比两检查手段在检测患者病灶的尺寸、数量、检查时间及发病-检出时间窗等指标。结果 CT检测病灶大小平均为 (11.2±3.1) mm2, MRI检测病灶大小平均为 (8.7±2.5) mm2;CT平均检查出病灶 (1.8±0.3) 个, MRI平均检查出病灶 (2.9±0.3) 个;CT发病-检出时间窗为 (1.7±0.2) d, MRI为 (0.8±0.3) d;CT检查时间为 (19.6±8.2) min, MRI检查时间为 (10.2±4.2) min。所有结果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MRI较CT具有更为精确的定位定性能力, 但其价格较贵,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MRI,CT,老年多发性脑梗死

参考文献

[1]朱丰裕.58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MRI与CT诊断的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10) :1622-1623.

[2]杜飞, 郭艳霞.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3) :487-489.

[3]刘洪涛.121例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6) :212-213.

多发性脑梗死 篇2

护士长(护师):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又可分为脑栓塞和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各种栓子(血流中的固体、液体、气体)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脑血栓是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官腔狭窄形成血栓。为了指导检查责任护士整体护理落实情况,提升护理专业知识和护理质量,现对24床郭成熙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查房,下面请责任护士杨琴汇报病史。

张曦(护师):患者郭成,男性,87岁,系“(代)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30年,加重伴饮水呛咳1周”入院,患者30年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失语,外院行头颅CT检查明确诊“脑梗死”予以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治疗,仍遗留右侧肢体偏瘫、失语。平时口服“拜阿司匹林、辛伐他汀、左旋氨氯地平”,多次症状再发加重入住我科。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加重,同时出现进食呛咳,饮水时症状更明显,急来我院,门诊查头颅CT提示:多灶性脑梗死。患者近2周时有咳嗽、咳痰,痰难咳出,无畏寒、发热,时有气喘。近1周无呕吐、意识障碍,一直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能进食糊状食物,睡眠尚可。既往史:平素健康状况一般,高血压病30年,口服“左旋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血压控制尚可。慢性支气管炎40年,每年冬春季均有发作。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T:36.3℃,P:68次/分,R:20次/分,BP:156/72mmHg,神志清楚,表情淡漠,运动性失语,呼吸尚平稳,营养中等,轮椅推入病房,骶尾部可见1cm×1cm大小Ⅱ期压疮,其上无渗出。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诊断:1.脑梗死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高血压病(很高危)4.褥疮(Ⅱ期压疮)5.食管肿瘤?患者高齡,既往有高血压和脑卒中病史多年,长期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目前脑梗死再发,同时存在气管感染和吞咽困难,住院期间随时可能病情进一步加重,有发生痰窒息、恶性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甚至猝死等潜在风险,患者不能正常进食,也可能营养不良导致全身衰竭,压疮恶化,预后较差。生化

(一)示:ALB 33.1g/L,A/G 1,PA 72mg/L,CRP2 13.96mg/L,HCY 18.16umol/L。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乙肝五项、凝血四项各项指标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Ⅱ、V4-V6导联T波变化 肿瘤十二项示:CA125:80.18U/ml,CA199:128.42U/ml,CA242:90.42RU/L。CT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食管壁增厚。

护士长(护师):通过责任护士介绍,大家对该患者病情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提出存在哪些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张曦(护师):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提出以下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营养失调;与患者不能进食,机体需要,疾病消耗有关 措施:

1..静脉补充营养,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等 2.提供肠内营养。

3.监测生化指标中白球蛋白比例,水电解质平衡、血脂、血糖等情况。

预期目标:病人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二、低效性呼吸形态:与肺通气/肺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1,评估患者呼吸形态紊乱的程度。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缺氧的状态。3,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4.保持呼吸道通畅,按时翻身拍背。

预期目标;恢复正常的呼吸形态。

三、窒息的危险与清理呼吸道低效有关,分泌物增加有关

1.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温度保持在18~22度,湿度在50%~60%,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定时通风;

2.给予患者抬高床头30℃,有利于改善呼吸;

3.评估痰液黏稠度、量、及性质,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吸痰; 4.按时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5.必要时使用振动排痰机; 6.遵医嘱合理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预期目标;呼吸平稳,呼吸道通畅无明显的痰鸣音

二、躯体移动障碍:与脑血栓损伤神经引起偏瘫有关

措施:

1、病人应采取平卧位,以便较多的血液供应脑部,禁用冰袋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加重病情。

2、置患肢功能位,指导早期康复锻炼。帮助患者进行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锻炼。

3、保持患者的舒适体位。

4、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运动障碍患者要防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床边加护栏,加强陪护宣教。

预期目标:病人躯体活动能力增强

三、吞咽困难

措施:

1、指导患者饮食宜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2、球麻痹患者常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应给与糊状流质及半流质饮饮食,小口慢慢喂入。

3、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呛咳明显、面色发绀情况,严防窒息,如有异常,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4、必要时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四、语言沟通障碍

措施:

1、借助非语言沟通方式与病人取得交流,满足患者需要,如手势、表情、点头、摇头等。

2、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可从简单发音开始,鼓励病人开口说话,尤其是对于不完全失语患者。

3、对于混合性失语患者,注意训练患者语言理解能力。

五、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措施:

1、讲解活动的重要性,演示指导患者家属对受累关节进行按摩机主动及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2、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置患肢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及足外旋,可与软枕垫起或穿中立鞋。

4、注意天气变化,避免关节受凉,适当锻炼,防止关节畸形或关节挛缩。

六、预感性悲哀

措施:

1、重视病人的反应,提供良好环境,组织病人家属学习疾病知识或开座谈会,已达到相互学习,相互鼓励,也可组织患者参加集体活动。

2、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病人,开导病人,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嘱家属给予患者物质及精神上的鼓励,亲友的关心会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七、活动无耐力

措施:

1、评估和记录病人对活动量的耐受水平。

2、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如患者锻炼时出现不适症状,应适当限制活动量。

3、指导患者使用辅助设施,如床栏、轮椅、扶手、拐杖等。

八、知识缺乏

措施:因为患者的年龄的,痴呆貌,给与患者家属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及时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及老年性脏器功能衰退等,2、球麻痹患者防窒息,暂禁食。

3、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4、教会病人家属自测血压。

5、保持心情舒畅,勿激动。

九、有受伤的危险

措施:

1、正确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

2、衣物应宽松合身,鞋子应防滑,地面保持干燥,加床栏。

3、活动宜慢,幅度宜小,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十、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有关

措施:

1、保持床单位清洁无皱,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3、向患者家属做好宣教,告知更换体味的重要意义。

4、使用充气床垫。

5、加强肠内外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

6、加强生活护理。预期目标:皮肤完整无破损无压疮发生

十一、便秘:与长期卧床、年老体弱肠蠕动减慢有关

1、观察肠蠕动、排气、腹胀及上次排便的时间

2、给予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素的流质饮食

3、给予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

4、遵医嘱应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及开塞露灌肠 预期目标:病人至少2-3天排出大便一次

十一、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心衰的诱发因素:排便用力、饱餐、感染、情绪激动等及预防措施。

2、控制输液速度。

3、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胸闷、紫绀等症状。

4、注意观察有无急性左心衰表现。

护士长(护师):我们听了责任护士介绍,对病人的病情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去病房对病人进行护理体格检查。

护士长(护师):“阿姨,郭老最近好吗?”“还可以,就是不能吃饭不能吞咽,痰又多,又不能讲话。“哦”今天我们要对郭老所患疾病的护理情况进行护理查房,以便更好地进行护理,希望得到您们家属的配合。(患者家属表示同意)

护士长(护师):郭老的生命体征平稳,症状较前改善,该病人的护理问题很多,责任护士都能一一阐述清楚,护理措施得当。需要注意的是,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需要综合分析,对患者进行全面整体护理,才能确保医疗护理质量安全。该患者球麻痹常有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容易造成食物反流呛咳窒息。我们该如何观察和护理呢?下面请谢瑜(主管护师)来谈一谈。

王成(主管护师):脑梗死为缺血性疾病,脑出血为出血性疾病,脑梗死合并脑出血为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1)做好急性期的基础护理,有效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取平卧位,床头抬高15度以减轻脑水肿,持续吸氧,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做好口腔护理。(2)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两个相对立的疾病,病程会延迟很多,做好解释工作,树立患者和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3)脑梗塞合并脑出血在治疗上就只能是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能量合剂增强机体抵抗力来促进疾病恢复,而不是采用止血或抗凝治疗,故而疾病的康复与病人的意志力有很大关系,(4)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护士长(护师):进行性延髓(球)麻痹是延髓和桥脑颅神经运动核的变性疾病,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类型,呈进行性吞咽、构音困难及面肌和咀嚼肌的无力。侯玉兰说说球麻痹的主要表现和护理

地利(护师): 主要表现构音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咀嚼无力,舌肌萎缩明显伴肌束震颤,咽反射消失;

护理:晚期患者吞咽无力,讲话费力,甚至呼吸困难,应予鼻饲以保证营养,必要时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一旦发生呼吸道感染,必要时立即进行气管切开,便于清除气管内分泌物,借助器械以维持呼吸功能。护士长(护师):因为患者时有咯血,谁说一下咯血和呕血的鉴别

张曦(护师):

1、概念: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口排出者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咯

血 呕

血 病因 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肿瘤、心脏病等 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 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 咯出 血色 反应 黑便 鲜红 碱性 呕出,可为喷射状 棕黑、暗红、有时鲜红 酸性

有,可为柏油样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 血中混有物 痰、泡沫 食物残渣、胃液

除非咽下,否则没有

出血后痰性状 常有血痰数日 无痰

护理: 每日2次进行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部分患者还可用凝血酶雾化吸入以助止血 或静脉使用止血药物。护士长(护师):针对这位患者还有谁要补充的

张曦(主管护师):我来说一下潜在并发症:大咯血、窒息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尽量避免搬动病人,减少肺活动度。取患侧卧位,可减少患侧活动度,既防止病灶向健侧扩散,同时有利于健侧肺的通气功能。

2、专人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舒适,擦净血迹。及时清理病人咯出得血块,避免因精神过度紧张而加重病情。

3、在床边准备吸引器,鼓励病人将气管中的痰液和血液咳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4、饮食指导:大咯血者暂禁食。小量咯血者宜进少量凉或温的流质饮食。避免饮用浓茶、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多饮水及多食富含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晓云(护士):我有一点疑虑,听说脑血栓病人可使用高压氧舱治疗,具体有哪些作用呢?请哪位老师给予指导。晓云(护士):高压氧舱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作用(1)提高血氧供应,促进侧枝循环。(2)在高压氧舱状态下,正常脑血管收缩,增加病变部位脑血液供应。(3)脑组织有氧代谢增强,能量产生增多,为神经组织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提供物质基础。

李容(护士):我来补充一点,患者的护理问题还存在,腹胀、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观察胃肠功能,关注腹胀及排泄情况

措施:1.脐周按摩。2.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四磨汤。3.必要时行胃肠减压,观察胃液的量色,每次鼻饲前注意观察胃

内潴留情况,>150ml暂停鼻饲,通知医生处理。4 开塞露纳肛,灌肠。预期目标:胃肠功能正常

护士长(护师):恢复期的患者一般都有肢体功能障碍,那么我们应如何做好患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功能锻炼?

张曦(护师):(1)急性期,预防关节挛缩变,及废用性肌萎缩,保持各关节功能位,如肩关节、肘关节、手指各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旋、环绕等动作,不可用力过大,防止扭伤或骨折,经常翻身改变体位,进行床上被动运动,教会患者以健手为着力点,健肢为支点在床上进行移行运动。(2)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运动练习,指导患者站立练习,如教病人收腹挺胸、指导患者行走练习,如上下楼梯、重心转移练习。

多发性脑梗死 篇3

随着CT和MRI技术的运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已有很大提高,特别是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1,2]。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重要的卒中类型,对其致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深入,而高血压又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3]。笔者通过对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与腔隙性脑梗死两者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住院和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8例,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入选标准为3次非同日血压,均为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内分泌系统疾病和高血压心、肾并发症,按有无腔隙性脑梗死分为两组,无腔隙性脑梗死组139例,其中男79例,女60例,年龄45~79岁(平均59.75岁)。腔隙性脑梗死组129例,其中男73例,女56例,年龄48~81岁(平均59.27岁)。两组性别、年龄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偶测血压:患者坐位休息15分钟,然后采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充气后以每秒下降2mmHg的速度緩慢放气来测量SBP和DBP,DBP以Korotkiff第5音消失为准,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分钟,取平均值。

动态血压监测:采用中科健ABP300型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系统,自主充气测血压。测血压时间白天为30分钟,夜间为60分钟。监测时间从08:00至次日08:00,统计分析下列参数:①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DBP)。②白天(08:00~22:00)平均收缩压(dSBP)和平均舒张压(dDBP)。③夜间(22:00~08:00)平均收缩压(nSBP)或平均舒张压(nDBP)。④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白天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

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根据头颅CT平扫或MRI。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TX-]±S表示,动态血压的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参数比较,见表1。表1显示:腔隙性脑梗死组24hDBP、dSBP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4hSBP、dDBP、nSBP、24hPP、dPP、nPP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nDBP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 论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常见疾病,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在血压的三个指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中,近年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收缩压及脉压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预后的强烈预测及独立危险因素[4]。许多前瞻性研究显示,收缩压增高与冠心病、卒中及终末期肾病呈连续、独立及等级相关。与此同时,脉压及大动脉顺应性对高血压预后及治疗的重要性也日益明确,并受到关注,脉压可反映传导血管的僵硬性,并作为预测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指标。

目前研究证实,在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的发展过程中,血管重构是引起小血管病变——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机制。在高血压血管重构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表明脉压的变化,与血管重构有密切关系[4]。血管重构是高血压心血管病变最早期的形态学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细胞排列异常、血管壁/腔比值增大,最终使心脏及血管发生肥厚。血管重构还使血流阻力进一步增大,同时伴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重新排列(迁移),血管平滑肌细胞间质变性、增厚,最终导致血管中层厚度增加,管腔狭窄。

通过对本组病例的研究,我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的24hSBP、dSBP、nSBP、24hPP、dPP、nPP均高于无腔隙性脑梗死组,说明收缩压强高、脉压增大在导致高血压患者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因而在高血压的治疗和腔隙性脑梗死的预防中,积极控制收缩压和脉压可能作为重要策略之一。

参考文献

1 范薇,汪昕,朱文炳,等.腔隙性脑梗死死的MRI研究与CT的比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26(3):173-174.

2 黄勇,谢独,林丛,等.CT、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对照观察.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11(2):77-79.

3 郭清林,张月英,刘惠民,等.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86例的临床分析.高血压杂志,1999,4(4):286-287.

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指导 篇4

1临床资料

从2009年元月至2009年12月再发性脑梗死28例中男17例, 女11例, 有各种诱因的25例, 其中包括精神情绪不良, 血压不稳, 饮食不当, 以及气温变化等, 无明显诱因3人, 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核磁确诊。

2心理护理指导

2.1 精神情绪的自我调节

身心医学研究表明, 脑梗死病也是一种身心疾病, 过喜过忧均可引起脑梗死复发。因此本组患者在住院期间, 通过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心理状态, 沟通与患者之间的心理联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向患者进行心理卫生的宣教, 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给患者讲清楚忧虑和生气非但解决不了问题, 而且会加深家庭及家人的矛盾, 导致病情的加重, 影响了身心健康和他人的幸福, 应心胸开阔, 保持乐观的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 (包括输液和体疗) , 虽大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但均能正确对待, 以乐观的情绪同疾病作抗争。出院后有些患者也常到医院来与我们交流思想, 说他们现在烦心的事不想, 不开心的事不做, 有时装糊涂, 时刻提醒自己, 减少不良情绪的刺激。事实证明, 这种方法有效地避免了疾病的复发。

2.2 血压的自我调节

28例患者中, 25人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压病史, 我们让患者明白, 血压的波动与患病有关, 以及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大便干燥等方面的重要性, 从而减少了再发的危险。但是,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 可早期活动,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做力所能及的生活护理, 使其看到自身的价值,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饮食指导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指导患者使用低脂, 低盐, 易消化含纤维多的食物, 少量多餐, 戒烟少酒。临床上发现, 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且饮食的营养结构不当, 脑梗死发病率提高。近年来, 临床中发现30~40岁患脑梗死的患者明显增多, 这些患者有三多, 即饮酒多, 吃肉多, 复发的多, 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对患者进行饮食科普宣教, 让患者从医学的角度认识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从而提高意识, 合理安排饮食。

2.4 其他指导

预防寒冷刺激, 尤其在冬春季, 气温变化大, 许多患者在这个季节是病情复发, 根据这个规律, 患者在住院期间, 对患者进行宣教, 讲明气压变化对脑梗死的影响, 在这样的季节里, 应注意保暖, 减少户外活动, 预防性的吃药, 保持血压稳定, 从而使患者主动配合按时服药, 收到了好的治疗效果。

脑梗死预防更关键 篇5

脑卒中成国人首要死因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目前卒中已经成为国人死亡的首要死因。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它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当今社会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

此次阎肃先生患的脑梗,使其很快进入昏迷状态,一度进入深昏迷,属于一种重型脑梗,其预后不良。因为脑梗死一旦发生,很大可能是不可逆的,最后它可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其实对本病的关键更重要的是预防,将防治提前,减少脑梗的发生。

防与治 一个都不能少

脑梗死的防治之路重点在预防。防与治,一个也不能少。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

脑梗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脑梗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先兆

腔梗是脑梗的一种前期表现

脑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利,目前已呈年轻化趋势

脑梗死 预防比治疗更关键

脑卒中筛查首先是危险因素调查,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可干预的和不可干预的。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遗传(如高血压史、高同型半胱氨酸史)、种族(黑人是白人的4~5倍,中国人在亚洲人中发病率也高)。

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为普通人的4倍,血压降至正常时可降低38%发病率)、糖尿病(为普通人3.6倍,容易并发大小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房颤者发病为普通人4倍)、血脂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为普通人2倍)、肥胖、口服避孕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

本病的重点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它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有效的措施可减少加重的几率。其注意要点是:

1.高血压患者应长期药物治疗,定期测血压,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坚持降糖治疗,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5mmHg。

3.高血脂患者应进行降脂治疗,控制饮食,服用降脂药物。

4.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血黏稠度过高者,需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

5.定期心脏检查,特别注意心功能变化及心律失常,改善心脏供血,防治冠心病,以及注意心脏瓣膜病和EPO,室壁瘤等。

6.杜绝不良习惯,尤其要戒除烟酒嗜好。

7.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高蛋白、低脂、低盐及富含纤维素、钙质和维生素饮食。

8. 注意生活规律,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劳累及用力,保证睡眠时间。

9.善于调剂和充实精神生活,保持心境平静,避免紧张、激动及各种不良情绪。

10.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保持一定户外活动,注意夏季饮水和冬季保暖。

11.保持适当运动锻炼,尤其要注意颈椎的运动。

12.定期检查身体或随诊,遵从医生指导按医嘱用药。

13.发生可疑中风先兆时应及时就医。

14.突发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遗忘、视物不清、面部发麻。

家人突发脑梗死怎么办

一旦发现自己或者家属患有脑梗死,要牢记:时间就是生命,一旦怀疑卒中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尽可能快速、安全地转运到最近的卒中治疗医院或卒中中心,将延误时间降至最低;在此期间,将病人去枕平卧,松开病人衣领,禁止来回转动病人头部;家属和旁观者应陪同病人至医院,如脑梗死在时间窗内(最好3小时之内)到达医院若无溶栓禁忌症,可以进行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6小时之内可行机械取栓,相当一部分病人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总之,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切莫拖延。请记住:时间就是大脑!

(责编:辛娅)

多发性脑梗死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继发性癫痫患者16例, 其中男11例, 女5例。年龄19-45岁, 平均35.2岁。所有病例在首次急性脑梗死前均无癫痫发作病史。

1.2 梗死部位与癫痫关系:

颞叶6例、额叶4例、顶叶2例、枕叶1例、基底节2例、丘脑1例。

1.3 发作时间

脑梗死后第1~7天出现4例, 第8~14天出现3例, 第15~60天出现9例。

1.4 发作类型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3例, 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其余13例表现单纯部分性发作8例, 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例, 癫痫持续状态1例。

1.5 治疗方法与预后

早期主要给予安定10~20mg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100mg肌肉注射, 视情况可重复用药。对于脑梗死后2周内的7例癫痫发作者, 继续服药1-3个月后逐渐停药, 症状消失。对于脑梗死15天后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 在早期控制发作后, 给予连续服用抗癫痫药物6-12个月停药, 结果9例患者中有6例症状消失, 有3例复发需长期服药控制。

2 讨论

脑梗死后癫痫发作分为早期癫痫与迟发性癫痫2种。早期癫痫指急性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的癫痫。迟发性癫痫是指脑梗死后2周以后发生的癫痫, 可长期反复发作。本组16例患者, 早期癫痫7例, 占43.8%, 迟发性癫痫9例, 占56.2%, 提示脑梗死后晚期癫痫发作高于早期癫痫发作。郭英兰[1]报道了首次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的60例患者, 结果发现早期癫痫发作24例 (40.0%) , 晚期癫痫发作36例 (60.0%) , 与本文结果相似。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类型以部分性发作多见, 尤其以单纯部分性癫痫发作多见, 本组病例部分性发作11例, 其中单纯部分性发作8例, 占50%, 也支持这一观点。本组病例中, 梗死病灶为皮层损害13例, 占82.3%, 皮层下损害3例, 占18.7%, 提示癫痫发作与皮层梗死密切相关, 与刘树群等报道相符[2]。

关于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生机理, 有研究指出[3], 早期癫痫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钠泵障碍, 使神经细胞过度去极化, 细胞外液钾浓度、pH值调节失常, 产生膜电位, 神经元树突分支减少、突触侧支丧失, 影响膜电位稳定, 从而出现癫痫发作。迟发性癫痫是由于梗死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癫痫灶。

在本组病例中, 7例早期癫痫患者治疗效果优于9例迟发性癫痫患者, 显示脑梗死后早期癫痫较易控制, 因此对于迟发性癫痫, 建议需要长期正规抗癫痫治疗。

综合本组资料可见, 青年脑梗死继发性癫痫以皮层损害多见, 脑梗死后晚期癫痫发作高于早期癫痫发作, 发作类型以单纯部分性发作多见, 经过治疗一般早期癫痫效果优于迟发性癫痫。

参考文献

[1]郭英兰.首次脑梗死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6 (2) :365.

[2]刘树群, 王燕, 周美香.脑梗死继发癫痫136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02, 42 (1) :27.

多发性脑梗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68例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患者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41例, 女性27例, 年龄58~88岁, 平均年龄 (78.5±9.2) 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同时伴有糖尿病的患者有15例, 高脂血症12例, 冠心病24例。脑梗死复发2次发生痴呆的患者有11例, 复发3次发生痴呆的有36例, 复发4次发生痴呆的有21例。脑梗死发生15 d内出现痴呆的患者有12例, 16~30 d的有36例, 30~90 d的有20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和计算功能障碍, 可出现反应迟缓、淡漠、抑郁等, 其中肢体功能障碍有24例, 语言功能障碍有21例。排泄功能障碍38例, 强哭强笑症状有52例, 定向功能障碍有28例, 假性球麻痹有51例。所有患者经头部MRI检查, 结果显示:大脑的额叶、顶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等部分有2~15个3~15 mm的梗死病灶;患者凝血项检查结果显示, 患者血液粘稠度较高;患者心电图的结果显示, 患者心肌呈不同程度的缺血表现。所有患者文化水平在初中以上, 能够完成各种量表评分调查。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胞二磷胆碱 (国药准字H22026207) 1 000 mg, 1次/d;肌注三磷酸腺苷 (国药准字H32021986) 20 mg, 2次/d;口服厄贝沙坦片 (国药准字H20040996) 150 mg, 1次/d。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纳洛酮 (国药准字H20084551) 0.8 mg和生理盐水混合液, 1次/d。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1个月后,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缺血状况:用Hachinski缺血量表评价, 分低者情况好;智力精神状况:用HDS智力量表评价, 分高者情况好;日常生活能力:用ADL评价, 分高者情况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chinski缺血量评分, 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的Hachinski评分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治疗后的Hachinski评分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实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治疗1个月后,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DS智力精神评分, 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HDS智力精神评分上升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实验组治疗后HDS智力精神评分明显上升, 并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治疗1个月后, 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上升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实验组治疗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上升,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老年人发生脑梗死时, 会导致脑组织内的血流灌注量不足从而引起脑结构、功能受损, 脑细胞兴奋性下降, 中枢神经缺血、乏氧, 从而产生大量类阿片性质的活性肽, 能够产生抑制神经中枢的影响, 导致脑功能的丧失, 使患者认知、记忆等功能障碍, 甚至导致痴呆[5]。多项研究表明[6,7,8], 多发梗死性痴呆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其中以男性居多, 该病会引起患者脑低灌注, 致使脑组织严重受损, 此过程可产生大量活性肽, 会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伤害。纳洛酮是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 能够拮抗阿片类物质, 可以对抗其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同时还能够增加脑组织血液灌注量, 改善脑细胞缺血、乏氧的状态, 从而提高或恢复脑功能[9]。该研究以68例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患者为观察对象,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纳洛酮治疗, 通过表可以看出, 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实验组低于对照组;通过表2, 表3可以看出, 治疗后实验组HDS智力精神评分和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上升程度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此结果与吴丽阳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10]。

综上所述, 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显著改善患者缺血状况、智力精神状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了该院收治的68例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了纳洛酮治疗, 治疗1个月后,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缺血状况、智力精神状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 (P<0.05) , 且实验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 (P<0.05) ;治疗后实验组HDS智力精神评分和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上升 (P<0.05) , 而对照组上升程度不明显 (P>0.05) 。结论 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显著改善患者缺血状况、智力精神状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多发脑梗死性痴呆,老年痴呆,纳洛酮,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兴敏, 黄俊山.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垂体-肾上腺轴和瘦素功能变化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23) :5132-5134.

[2]蒲凡, 孟红旗.血管性痴呆的分类、临床与诊断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 2012, 14 (21) :201-202.

[3]贾玉洁, 成海燕, 于涛, 等.老年期痴呆的临床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 :343-348.

[4]徐雪芬, 郑国文.多梗死性痴呆23例临床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3) :155-156.

[5]刘光, 叶江林, 吴杰妍, 等.乐脉颗粒治疗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 2012, 31 (5) :670-671.

[6]Schulteis G, Chiang D, A rcher c.Relative potency of the opioid antagonists naloxone and 6-alpha-naloxol to precipitate with draw al from acute morphine dependence varies with time post-antagonist[J].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2009, 92 (1) :157-163.

[7]莫新, 胡耀祖, 高丽娟.纳洛酮联合喹硫平治疗血管性痴呆叠加谵妄的对照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 (13) :2067-2069.

[8]黄艺洪, 陈毅飞, 刘晓芬, 等.纳洛酮对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的治疗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 20l2, 14 (6) :1063-1065.

[9]刘晴, 顼宝玉.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研究现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4) :479-481.

多发性脑梗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MID患者, 均呈不同程度的呆滞、迟钝、易激惹、记忆力和计算力及定向力障碍等, 符合《精神病学》相关诊断标准[4]。本研究内容及流程均事先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男25例, 女5例;年龄53~70岁, 平均65岁;平均病程2.5年;伴高血压病15例 (50.0%) , 高脂血症9例 (30.0%) , 糖尿病6例 (20.0%) 。对照组:男23例, 女7例;年龄55~72岁, 平均68岁;平均病程2.2年;伴高血压病18例 (60.0%) , 高脂血症8例 (26.7%) , 糖尿病4例 (13.3%)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静脉滴注辅酶A、三磷腺苷、胞磷胆碱、纳洛酮。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加康复护理。

1.2.1 基础护理

①饮食护理:MID患者常有吞咽障碍, 应少量多次进食;对于不知饥饱或进食不主动的患者, 应协助其控制进食水平。在食物的选择上, 应以高蛋白、低脂食物为主, 多进含纤维素的食物和水果, 防止高脂血症和便秘, 避免因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和便秘导致血压上升而发病。②睡眠护理:调整患者合理的生物钟, 做到早睡早起, 午休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③卫生护理:协助患者搞好个人卫生, 每隔5天更换、清洁床单, 保持病房卫生。对于部分不能自理的患者, 应及时和其家属实施排便、排尿护理。④心理护理:护士针对病情与患者常沟通, 了解病史、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的心理活动, 让患者了解自己表现出的忧郁、低落和行为散漫等情绪均是该病的发病形式, 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获得满意疗效,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

1.2.2 康复护理

①认知康复训练:针对患者表现出的不同认知障碍, 护士应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认知康复训练, 包括定向认知训练、注意力训练、归类训练。定向认知训练是由专业护理人员从旁引导患者对周围物品进行定向认知, 引导患者认知时间、人物、地点;注意力训练是根据患者的爱好进行相应内容的阅读训练, 培养注意力;归类训练是由护士指导患者对物品进行相关性推断、归类。②肢体功能障碍护理:严重者在护士协助下早期以被动运动和按摩为主, 适当缓解后自主运动, 制定运动计划, 每天2~3次, 每次约30分钟, 运动时间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 既要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 又要避免过度疲劳[5]。③语言障碍护理:可通过模仿口型逐步过度,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锻炼患者的沟通能力。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 选择较短、易懂的文章摘句子, 与患者共同诵读, 利用简单的图形、卡片训练患者的发音、认知。

1.3 疗效判定

采用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 (HIS) [6]评估缺血情况, 共13项18分, 7分以上为血管性痴呆;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7]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共1 0项1 00分, 6 0分以上表示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低于60分表示日常生活需要一定帮助;采用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 (HDS-R) 评估患者智力精神状态, 共11项, 满分32.5分, 30分及以上为智力正常, 20~29.5分为轻度智能低下, 10~19.5分为中度智能低下, 低于10分为重度智能低下。

2结果

两组干预前HIS、ADL差别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后ADL略高于对照组,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后HIS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干预后HDS-R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 尤其是观察组。

3讨论

MID是由于患者脑部大面积血管堵塞导致, 多并发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目前, 临床上常给予血塞通、胞磷胆碱钠等治疗, 然而这些药物并不是直接作用于脑细胞或其毒性代谢物, 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局部血液循环, 临床效果有限[5]。纳洛酮具有非阿片受体介导作用, 可竞争性拮抗各种阿片受体, 同时逆转阿片激动剂[8]。纳洛酮还可通过细胞信号介导巩固和稳定溶酶体膜, 有效减少释放蛋白水解酶, 抑制脂质过氧化, 调控钙离子稳定, 稳定中枢系统内循环, 最终提高脑细胞兴奋度[9]。

MID是一种身体和精神共同障碍的疾病, 其与其他疾病最大的特点是患者存在智力障碍, 所以治疗期间的康复护理工作较重要。MI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认知障碍和肢体限制, 护理工作更为繁重。护士要在尊重患者的基础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对患者实施基本的心理干预、用药护理的同时兼顾康复训练, 有助于延缓病情、改善患者认知力和生活能力, 提高生活质量[10]。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干预后HIS评分低于对照组, ADL、HDS-R评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实施康复护理相对于基础护理更有益于患者后期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和改善, 提高智力, 延缓血管性痴呆。

总之, MID的护理工作必须由护士、家属和患者互相配合, 从细节着手, 把握该病的发病病程和特征, 同时了解患者病史及治疗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同时实施康复护理, 有助于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智力状况。

参考文献

[1]张素兰.30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 (18) :2542.

[2]黄丽鹏.35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2) :323.

[3]Al-Adawi S, Braidy N, Essa M, et al.Cognitive profil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infarct dementia:an omani study[J].Dement Geriatr Cogn Dis Extra, 2014, 4 (2) :271.

[4]贾杰, 厉秀云.多梗死性痴呆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 2008, 30 (12) :1334.

[5]Zhao L, Shen P, Han Y, et al.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glycometabolic enzymes in multi-infarct dementia rats[J].Neurochem Res, 2011, 36 (5) :693.

[6]尤劲松, 陈日朝, 崔娟, 等.皮层下缺血所致血管性认知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5) :1176.

[7]翁映虹, 黄坚红.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部分中文版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血管性痴呆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7) :1751.

[8]Silver B, Nagel MA, Mahalingam R, et al.Varicella zoster virus vasculopathy:a treatable form of rapidly progressive multi-infarct dementia after 2 years'duration[J].J Neurol Sci, 2012, 323 (1-2) :245.

[9]张茹芳.纳洛酮治疗老年多发脑梗死性痴呆效果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15, 22 (2) :20.

多发性脑梗死 篇9

关键词:银杏达莫,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人群中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这使得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既往对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通常给予营养神经、疏通血管等常规治疗, 但疗效不满意。我科采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30例, 并与常规治疗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疗效满意,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0例,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 经头颅CT或头颅MRI确诊为为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两组患者病程均在24 d以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 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改善血凝、脑蛋白水解物保护脑细胞等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合并症情况给予合理的降糖、调节血压、血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 方法:治疗前用银杏达莫注射液 (浙江永宁制药厂生产) 1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2次/d, 两组均14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1个疗程后,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治疗前后抽血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 对比分析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评定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标准[2]进行评分并制定疗效。①痊愈:NIHSS降低>91%;②显效:NIHSS降低46%~90%;③有效:NIHSS降低18%~45%;④无效:NIHSS降低<18%以下;⑤恶化:NIHSS增加>18%以上。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两组间比较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进行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2.325, P=0.020) 。见表2。

2.2 两组组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治疗组用药前后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等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注:*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用药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无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中途退出者。对照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多发性脑梗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供血系统脑血管闭塞引起的梗死, 多为反复发生脑梗死的后果。研究表明[3,4], 发生脑梗死时, 脑组织因缺血及血流减少导致神经元能量代谢障碍, 细胞膜去极化, 导致钙依赖性细胞毒性死亡, 同时导致自由基诱导脂质过氧化损害反应及炎症反应, 各种炎性因子的大量释放并参与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 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受损, 微循环障碍, 最终激活血小板, 形成微血栓加重缺血, 使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的损伤。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在发病早期, 炎症和坏死多为点状或片状, 此类患者更容易发生病情反复, 预后比普通的单灶性梗死差。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大多不主张溶栓治疗, 而以扩张血管、抗凝、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疗。

银杏达莫注射液是银杏叶提取物加双密达莫的复合制剂, 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银杏黄酮甙和萜类 (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 可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 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 降低血液黏稠度, 改善微循环, 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降低血液黏滞度, 清除自由基, 抑制脂肪代谢紊乱等[5,6]。本研究发现, 治疗组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后, 与常规治疗相比, 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 痊愈和显效的患者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我们还发现,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改善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银杏达莫注射液注射液能够有效的疏通循环, 改善患者的血凝状态, 从而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 促进脑组织的快速恢复。在不良反应方面, 治疗组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提示该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总之, 对于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 可使患者较快的康复, 且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6.

[2]中华神经科学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1.

[3]朱长杰, 邵义泽.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研究现状.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1 (6) :651-654.

[4]陈东.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1, 28 (1) :32-34.

[5]张业昆.杏丁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 (12) :1324-1325.

脑梗死发病风险的评估 篇10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评估个人的脑梗死风险,而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开危险因素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些是无法干预的,如年龄(人过中年,脑梗死的风险会逐年增高)、性别(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病)、遗传等。

此外,有许多疾病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冠心病、心房纤颤、肥胖等疾病以及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进行干预。

自我评估脑梗死发病风险

根据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澳大利亚脑基金会设计出脑梗死发病风险自评表,通过评分就能评估个人脑梗死发病风险。

积极预防

了解了自己的脑梗死发病风险,便可采取个体化的预防措施。

脑梗死的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针对未发生过脑卒中,但具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消除危险因素是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二级预防主要针对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特别是有过“小中风”的人,使其免于发生进一步的脑卒中。

即使脑梗死风险较小,也需要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摄入有益健康的食物,如各种水果、蔬菜、谷物、脱脂或低脂奶制品、鱼类、禽肉、瘦肉、豆制品等。

◆减少肥肉、动物内脏、蛋黄、糖和盐的摄入。

◆减少饮酒。

◆保持热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维持18.5~24.9理想的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

◆对于吸烟者而言,脑梗死发病风险在戒烟2年后逐步降低,5年后才能达到普通人的水平,所以,吸烟者应尽早戒烟。

◆运动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每日快走50分钟,或跑步30分钟,每周不少于4天。

多发性脑梗死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8月, 住院的86例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47例 (55%) , 女39例 (45%) , 有脑梗死后自发出血性转化家族史者占76.3%。

1.2 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选择有可能影响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病的因素:性别、年龄、是否吸烟、脑梗死面积、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史、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家族史和脑梗死家族史中可能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的乘积即交互作用项, 引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 WPS进行资料输入,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病多因素分析:为正确估计多变量的综合效应, 有效控制混杂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通过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和χ2检验对多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拟合回归分析, 最终7个因素都进入回归方程 (具体结果见附表所示) 。从附表中标准偏回归系数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序可知, 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发病的影响因素由大到小排序为:脑梗死面积、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史、年龄、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家族史、吸烟和脑梗死家族史。

3 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7个因素对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病率相关联。年龄增长是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年龄越大, 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时间就越长, 暴露累积量也越大, 加之机体器官老化, 机体抗病能力减弱, 故年龄越大越容易患上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本调查还显示男性慢性病患病率与女性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家族史是另一致病因素, 前人研究结果显示, 有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患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病的危险性是无家族史人群的2倍多, 家族中患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人数越多, 家族成员患病危险性就越大。本次调查还显示慢性病家族史可增加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的发病, 与相关学者研究的结果和数据基本保持一致, 证明本次的调查研究所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应加大对吸烟与戒烟知识的宣传, 给予患者充分的信心和心理支持, 从而提高戒烟率, 减少吸烟对老年患者的危害, 提高老年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现社会的健康老龄化。慢性病预防需要人们主动参与, 改变不良行为, 加强自身约束。有研究表明, 早期的发现、干预、治疗、康复尤为重要, 大部分患者都存在综合治疗的一些问题。根据目前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患病情况, 应区分预防可控制策略轻重缓急, 采取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策略, 将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作为一组疾病对共同的危险因素如脑梗死面积、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史、年龄、脑梗死后自发性出血性转化家族史、吸烟和脑梗死家族史等实施综合干预, 并逐步推动以健康教育为手段、政策和环境改良为措施、健康行为形成为目标的健康促进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翠宁, 刘怀军, 耿左军, 等.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参数图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24) :2845-2847.

[2]白敏, 隋庆兰, 狄玉进, 等.3.0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8) :1254-1258.

[3]潘林华, 朱成芳, 徐玉萍,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 2013, (4) :49-51.

上一篇:经济软着陆下一篇:汉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