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多发性骨折

2024-09-29

下肢多发性骨折(共9篇)

下肢多发性骨折 篇1

下肢多发性骨折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折形式, 指的是股骨 (或胫腓骨) 多段骨折, 或一边股骨、胫腓骨同时骨折, 主要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重物砸伤等引起[1]。严重时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威胁病人生命。为此, 护理人员要快速准确地评估病人状况, 协助医师完成止血、静脉通路构建、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护理工作, 且在救治过程中全面观察病人病情, 有效预防和处理并发症。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54例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病人救治中进行观察及针对性护理干预,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病人54例, 男38例, 女16例;年龄19岁~88岁 (48.3岁±2.6岁)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2例, 高空坠落6例, 重物砸伤16例;创伤部位:胫腓骨3段骨折8例, 胫腓骨4段骨折8例, 同侧胫腓骨、股骨骨折10例, 其他28例。

1.2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病人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好转、无效3个等级, 显效:病人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好转:病人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关节功能有所恢复;无效:病人临床症状无变化或加重, 甚至死亡。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3 结果

显效34例, 好转1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2.59%;病人出现并发症2例 (3.70%) , 其中切口感染1例, 静脉血栓形成1例。

2 观察与护理

2.1 给氧治疗

帮助病人选取平卧位, 及时把病人口腔内、呼吸道内异物清理掉, 根据病人病情严重程度行气管插管后给氧治疗, 保持氧浓度在40%~50%, 每分钟氧流量6L~8L, 若病人心搏骤停要给予心肺复苏。

2.2 病情评估

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病人病情急且多变, 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为此要掌握最佳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沉着冷静、正确地判断病情, 并观察病人呼吸、心率、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及尿液性状、颜色等生理反应, 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地给予针对性处理, 有效控制病情。同时协助医师止血止痛。此外, 建立静脉通道以输血 (补充血容量) , 维持病人生命体征。

2.3 心理护理

病人因身体上的疼痛、生理反应等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为此, 护理人员要加强与病人的交谈, 询问病人是否疼痛、需要什么帮助, 并尽量帮助病人解决问题。指导病人掌握呼吸放松疗法, 通过吸气、吐气释放内心的浊气。同时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倾诉要理解和安慰, 此外, 还可通过成功案例、健康教育等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病人以轻松愉快的心理减轻身体上的疼痛。

2.4 并发症的护理

(1) 预防闭合性损伤。多发性骨折可能会出现局部血肿、远端供血不足等症状。为此护理人员要用冰块冷敷局部伤肢, 还要及时给予止血药物、抗生素药物治疗, 有效预防急性肾功能损伤。 (2) 预防血栓形成。保持室内温度在25℃~26℃, 术后根据医嘱给予抗血小板凝集、抗栓药物治疗, 如低分子肝素。同时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 若出现皮下出血倾向则要马上告知医生并停药。此外, 对病人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等进行全面的观察。 (3) 预防感染。病人因病情严重抵抗能力有所下降, 易引发各种感染, 如肺部感染、肌肉骨骼感染等。要对病人患肢附近皮肤严密观察, 并定期换药, 换药过程中实行无菌操作。根据病人情况、禁忌等适当行抗生素药物治疗。2.5功能锻炼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功能恢复的关键在于及早功能锻炼。护理人员在病人病情稳定后指导病人在床上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背伸、足趾伸屈活动等, 促进血液循环, 刺激关节神经。坚持每天锻炼半个小时左右。鼓励病人借助扶拐下地活动, 先从抬高患肢开始, 然后慢慢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对患肢进行负重练习, 锻炼肌肉的协调性及灵活度。对于截肢病人来说, 要及时清理残端皮肤, 促进残端血液循环。指导病人进行膝关节屈曲、俯卧练习、健肢单腿站立等训练, 并指导病人佩戴假肢, 慢慢利用假肢行走[2]。

3 讨论

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创伤后易出现休克、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 对病人生命造成威胁。因此, 伤后要及时进行临床抢救。在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病人伤情快速、正确评估, 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积极协助医生止血止痛。给予病人氧气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并建立静脉通道, 采取针对性的并发症护理措施, 术后指导病人功能锻炼等, 能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54例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病人救治中行上述护理后, 治疗总有效率为92.59%, 并发症发生率为3.70%。

综上所述, 对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病人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 能有效提高救治效果, 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易灿.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 2012 (16) :159.

[2]陶新玲, 陈虹, 王爱萍, 等.严重下肢多发性骨折救治中的观察和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5) :1012-1013.

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 篇2

【关键词】静脉血栓 骨折患者 危险因素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37-01

早在19世纪,著名医学家 魏尔啸(VIRCHOW)就提出了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所在,分别是血液滞缓、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的损伤。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左下肢远远高于右下肢的血栓形成,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尤为常见。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是下肢静脉血栓的又一危险,病情严重者甚至可以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

一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通过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大量临床与实验观察,使各因素有了具体内容。首先,静脉壁损伤包括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其中化学性损伤,是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机械性损伤是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引起的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性损伤属于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是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的,此种情况较为少见。

其次,引起静脉血流滞缓的原因很多,如长时间的制动、因病卧床、久坐、静脉曲张等,都能够引起静脉血流滞缓。病人在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处于完全麻痹状态,因而失去了收缩功能;在术后,又因卧床休息或切口疼痛等原因,造成病人下肢肌肉的松弛,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最后,是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基本因素。各种大型手术后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大剂量止血药物的应用,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在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当中,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血流滞缓是两个主要原因。独立的一个因素存在,不能导致病情的发生,通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才能造成静脉血栓的形成。

二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

1 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进行疾病的预防,最直接的就是手术患者术前与术后采取必要的药物进行预防。在术中,操作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时,手法应尽量轻巧,避免内膜损伤的发生,以及小腿深静脉回流。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在几种预防方法中,机械预防方法最为最常见,也就是国外采取的跳板装置,能够有效的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2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

对于骨折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护理大致分为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出院指导 三个方面。首先是术前护理,护理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血栓形成的原因要向患者详细介绍,还要向其耐心解释下肢水肿、疼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目的是使患者消除心理上的顾虑,不要恐惧,增强信心,认真配合治疗和护理,保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与此同时,还要与其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家属增进与患者的交流。手术前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也是对行手术的患者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有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临床症状等相关知识给患者详细讲解,向男性患者嘱其戒烟并就吸烟的危害性进行讲解。由于低温可导致患肢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诱发和加重血栓形成的危险,因此患者应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左右。对术后早期进行活动训练的重要性要向患者予以介绍,详细而直观的教会患者进行各项功能锻炼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术后卧床功能锻炼的顺利实施。完善术前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等各项检查。在术前30min-60min内,遵医嘱给予手术者抗生素预防感染。

其次,是术后护理。术后对患者的血压、脉博、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对患者双下肢肢体末梢血运、感觉、运动及感觉情况及肢体温度、色泽、毛细血管充盈度也要密切观察。若患者下肢皮肤颜色发绀、温度升高或者出现肿胀,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和胸闷,应格外警惕DVT的发生。给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注意通风换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减少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三 结论

患者骨折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与创伤、长期卧床、手术对下肢血管内膜损伤及恶性肿瘤等因素,均有很大的关联,在治疗过程中应做好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要密切观察,加强健康宣教,积极预防和降低PE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积极为患者认识疾病、预防DVT、配合治疗、早日康复、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辜婷.腹部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1):320-321.

[2]范春红,郝红,刘晓静.29例下肢深靜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20(12):69.

[3]杨廷莲.骨科术后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22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4):133-134.

[4]席会文.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2):88.

[5]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01,3(2):146.

下肢多发性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2009年4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264例多发性下肢骨折分为2组, (每组132例) , 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年龄17~49岁, 平均34.2岁;观察组年龄21~46岁平均33.5岁, 2组患者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无明显差异。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行术前指导教育及术后针对护理。

1.2.1 术前指导教育

(1) 健康宣教及评估:介绍该患者病情、拟行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 系统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后果。指导训练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 防止术后因卧床不适应而造成尿潴留或便秘;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评估, 加强对高危人群如高龄、吸烟、肥胖、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长期卧床者、血液呈高凝状态者及严重外伤者的预防,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 心理教育: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 提高其心理承受力, 鼓励患者多看报, 阅读, 听音乐, 广播等进行放松, 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参与整个治疗护理过程及术后康复训练。 (3) 指导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饮食, 每天饮用足够水分, 保持大便通畅。戒除吸烟, 因尼古丁对血管有强烈的收缩作用, 增加了血液粘稠度, 围手术期禁止吸烟。 (4) 放松疗法:包括简单的注视呼吸锻炼, 逐步放松肌肉, 然后平卧, 放松腹背肌肉, 缓慢做腹式呼吸, 达到止痛效果。

1.2.2 术后护理

(1) 密切观察:注意听取患者的主诉, 每1~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 作深呼吸和咳嗽动作, 观察手术侧肢体的末梢血运情况, 注意患肢的肿胀程度、温度、皮肤色泽、足背动脉搏动强弱等, 以及是否有麻木感, 并与健肢比较, 若出现潮红、疼痛、肿胀及皮温变化等, 应警惕包扎过紧或血栓形成的可能, 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 保护下肢静脉:进行输液操作时, 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选择上肢, 避开患肢, 输液疗程较长者应从静脉远端开始, 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进行多次穿刺;提高静脉穿刺水平以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另外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 应稀释后缓慢滴注, 持续滴注不超过48h, 如有局部刺激性炎症出现, 应重建静脉通路[2]。 (3) 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时预防DVT的根本措施, 鼓励患者尽早开始, 按摩腿部肌肉, 采取主动、被动运动及各种下肢骨折系统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股四头肌等长伸缩训练, 患肢伸直绷紧足尖, 收缩, 可采用“tens法则”, 即收缩10s休息10s, 收缩10次为一组, 每天重复10组。护士或家属可帮助肢体被动活动, 如足趾的主动及被动活动以及踝关节屈伸、内外旋转运动等, 并且按摩下肢肌肉, 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护腿以促进静脉回流[3]。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被动屈腿、伸腿运动, 保持腿部屈曲5s, 然后放松5s, 每组20次, 每日3次, 运动幅度由小到大, 时间可逐渐延长。 (4) 出院指导: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发现下肢肿胀等异常情况, 应避免按摩, 及时就诊。出院1~3周定期复查超声多普勒, 必要时静脉造影。

注:*时间单位为天

1.3 观察指标

(1)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行双下肢静脉血管检查, 观察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 (2) 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时间。 (3) 患者术后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背屈伸等少量自主活动时间。 (4) 住院时间。 (5) 按照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调查患者满意度。 (6) 采用汉密斯顿 (HAMA) 焦虑量表, 分别评定2组患者入院时 (实施护理干预前) 和术后5d (实施护理干预后) 的焦虑总分[4]。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 13.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组计数资料或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其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为4例, 对照组9例 (表1) , 对比2组患肢疼痛缓解时间、早期患者行简单自主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合调查表方式调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程度 (表2) , 持满意态度患者2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应用汉密斯顿焦虑量表统计2组患者的入院及术后5d的焦虑情况 (表3) , 对照组患者焦虑情况术后5d明显高于观察组,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骨科手术中患者制动、仰卧和麻醉, 术后卧床、石膏制动和膝下衬垫等都能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 进而形成血栓, 骨科手术中的机械操作如暴露关节的拉钩使用不当, 极易造成股静脉壁挫伤, 从而使血小板黏附, 出现纤维蛋白沉积至血栓形成, 手术后数日内, 患者体内的抗凝血酶含量及其他抗凝物质明显减少, 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易促进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 这些因素都是DVT容易在多发性骨折术后出现的原因。在护理干预下, 我们通过密切观察患肢状况, 保护性的选择静脉输液, 早期的恢复性功能锻炼, 观察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具有一定的效果。

患者发生下肢多发骨折后, 容易出现紧张, 焦虑心理, 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功能紊乱, 进而导致血管收缩与舒张失调[5]。护理干预中术前给予心理指导及教育, 增强患者对于治疗过程的信心有效的消除不良心理因素造成的神经功能紊乱, 在心理护理干预下, 患者焦虑、紧张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术后5d的汉密斯顿焦虑量表统计说明, 观察组患者心理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 在日常护理及治疗中, 观察组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规范患者围手术期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帮助患者适应住院治疗过程, 并且避免吸烟等对机体修复造成的损害, 通过交谈, 看报、阅读、看电视, 听广播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 从而减轻疼痛;术后疼痛很大程度上还受病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术后指导患者行放松疗法, 让精神和身体达到一种松弛状态, 从而缓解焦虑情绪, 身体放松则为降低肌肉的紧张状态, 可减轻疼痛感。有文献报道, 焦虑情绪越严重, 肌体的痛阈越低[6]。护理干预下, 观察组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手术后早期配合放松疗法, 给予患肢适当的被动活动以及简单的自主活动, 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有利于静脉回流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 观察组患者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以及平均自主活动时间均较对照组为早。

通过分析本次护理干预分析表明, 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低DVT发生率, 并且能够缩短平均疼痛缓解时间、平均自主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 从而帮助患肢的恢复过程, 患者在住院过程中满意程度较高, 因此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下肢多发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 将164例下肢多发骨折随机分为2组 (每组132例) , 即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住院时间、患肢疼痛缓解时间、患者满意度焦虑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下肢多发骨折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可明显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缩短患肢疼痛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值得推广。

关键词:下肢多发骨折,血栓,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邱贵兴, 戴戎, 杨庆明, 等.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34 (2) :636~640.

[2]田美欣, 杨淑萍, 张云.老年下肢骨折术后3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10) :1376~1377.

[3]王梅香.间歇充气压缩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 (5) :7~8.

[4]吉肖利, 白清芬.护理干预对创伤骨折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 2011 (3) :140~141.

[5]沈淑红.外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10 (7) :56~58.

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 篇4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18~70岁,平均44岁。新鲜骨折60例,于伤后2小时~4天入院,陈旧性骨折5例,于伤后20~46天入院。骨折部位:中上1/3者15例,中段者30例,中下1/3者20例。其中粉碎骨折36例,横形骨折15例,一侧股骨干横形合并对侧胫腓骨粉碎性骨折1例;双侧股骨干斜形与粉碎性骨折各1例;同侧股骨及胫骨骨折1例。闭合骨折50例,开放骨折15例。股骨骨折38例,胫骨骨折27例。

治疗方法:①23例股骨骨折行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如下: 持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臀部垫高,开放性骨折常规彻底清创,重新消毒铺巾更换器械。开放穿钉在原伤口处适当延长,闭合骨折于骨折部前外侧做8~12cm直切口,显露骨折端;插入导针引导扩髓,从梨状窝穿出。将合适长度、直径的髓内钉从梨状窝打入髓腔至股骨下端关节面4~6cm处,分别使用定位装置在髓内钉2枚锁钉,注意使用导针检查锁钉是否在锁孔内。术后次日即开始床上活动伤肢,1周后扶双拐下地不负重行走,6~8周后取出锁钉改为动力固定,再逐渐从部分负重过渡到完全负重行走。②27例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法:所有患者取仰卧位,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于胫骨骨折部位前外侧切开一3~4cm长的小切口,不做骨膜剥离,小刮匙清除断端间凝血块,用骨钩及点状復位钳复位,并临时固定。取髌骨下缘髌韧带前正中切口,长约4cm,在髌韧带中线分开韧带,推开脂肪垫,用尖锥在胫骨平台前缘开孔,依次用各种直径的髓腔锉扩髓,直至达到所需直径,最后一个髓腔锉的直径比计划置入的胫骨髓内钉大1mm。插入髓内钉,钉尾至骨孔下1cm,在瞄准器引导下先锁远端锁钉2枚,再锁近端锁钉2枚。安置钉尾螺帽,冲洗,缝合切口。术后均不用外固定,静脉用抗生素3天,2周后下地患肢不负重活动。如果患肢肿胀明显,则静滴20%甘露醇250ml,1~2次/天。

15例股骨髁间及中下段骨折,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方法:取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切口从股四头肌腱内侧髌骨近侧15 cm开始,依骨折部位高低作相应调整,绕过髌骨内侧缘转向中线,至胫骨结节。切开筋膜并牵开,在股内侧肌和股四头肌内侧缘之间深入分离,沿股四头肌腱、髌骨和髌韧带的内侧缘切开关节囊和滑膜,将髌骨向外侧翻转,膝关节屈曲,显露股骨髁间凹及骨折端,骨膜不剥离,直视下整复股骨髁间部分,用克氏针作临时固定,然后整复股骨髁上部分。从股骨髁间凹处沿股骨纵轴于股骨近端扩孔,依次扩髓至所需直径,置入逆行交锁钉,先交锁股骨远端2 枚锁钉,调整髁上骨折部分位置满意后依次关闭置入近端2 枚锁钉 。冲洗伤口,彻底止血,置负压引流,缝合切口。术后抗生素治疗,早期活动膝关节。

结果

65例患者,随访3个月~2年,平均12个月:骨折骨性愈合且已取出内固定物者50例;骨延迟愈合3例,15例愈合良好,尚未取内固定物。本组无感染,髓内钉无折弯和折断,无畸形愈合。60例患者均经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髋、膝关节到最后一次随访时,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讨论 

交锁髓内钉的优点:交锁髓内钉固定骨折的力臂比钢板长,作用力均匀分散在整个骨干的中轴上,不易发生折弯变形,经髓内钉两端的锁钉使骨折的骨干从上至下形成一体,可防止缩短和旋转,使骨折固定达到最大的稳定性和坚固性[1] ,既能有效固定又能早期活动,是髓内钉固定今后的发展方向[2] 。

交锁髓内钉安装困难: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精确测量肢体:术前应精确测量肢体长骨的长度及髓腔的宽度,髓内钉的长短、粗细一定要选择匹配,特别值得强调是治疗长管状骨远段骨折时,髓内钉要足够长,保证距关节10mm左右,远端交锁横螺钉距骨折线40mm以上,才具有较强固定作用。②进钉点的选择:进钉点一定要选择准确,如果选择不准或偏移,会给进钉及手术造成困难。③普通髓内钉即使需扩髓,大小当与所选髓内钉直径一致。而交锁髓内钉术中必须进行扩髓处理,扩髓要大于所选髓内钉直径1mm,髓内钉插入髓腔前调整打入方向,避免完全打入后旋转瞄准器调整角度,用手指触及股骨粗隆,使针尾不超过股骨粗隆平面10mm。④瞄准器的各关节螺钉要拧紧,手柄方向及刻度要与所选交锁髓内钉的长度一致;确定定位棒及钻孔时,不得对瞄准器施加任何人为的外力,保证T型柄固定棒与髓内钉定位平面标志平行接触。⑤空心交锁髓内钉可放置导针,避免骨折端反复复位。我们认为有导针支撑扩髓及放置交锁钉较好。⑥髓腔扩大器的选择:一种为电动、可通过导针的软管扩大器,可沿导针扩髓,只需更换所需要的钻头就可以;另一种为手柄式的长臂扩髓器,不能弯曲转向,扩髓有一定难度,易造成骨皮质损伤、穿通或骨折,甚至钻头与长臂交界处发生折断,将钻头留置在骨髓腔内。故我们认为用电动软管式扩髓器,可通过导针的进行扩髓,比较方便和安全。⑦安置锁钉困难:使用的瞄准器都是机械的,由于连接臂较长和反复使用,出现误差,就会造成定位不准,因此锁钉固定完毕后,一定要复查X线片或C臂机复查。

交锁髓内钉适应证:过去认为只要满足骨折上、下两端能安装1枚锁钉,即能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但临床经验证明,胫骨平台下和股骨小转子平面5cm以下的任何闭合骨折均为适应证。 

参考文献

1邱雪立,林本丹,钟志刚,等.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胫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广东医学,1996,7:437

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33例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4岁~76岁, 平均年龄49.5岁, 住院天数10 d~25 d, 均行非手术治疗。患肢胀痛, 广泛性肿胀, 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B超显示股静脉和 (或) 静脉内径增宽, 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动, 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 好转后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1)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慰患者, 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受, 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配合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 勿让其感到孤独, 多沟通交流,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 动作要稳、准、轻、快, 以增加患者的信赖, 带给患者心理安慰。说话语气要温和,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 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以病人为中心”, 满足患者的需要, 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 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1]。

2.2 一般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 并抬高患肢, 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同时膝关节微屈15°[2], 肿胀明显时, 可适当使用利尿剂, 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 即可进行轻度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 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3、4], 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 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 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尤其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与对侧肢体相比有无改变, 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有无减弱, 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因病程如继续发展, 肢体极度肿胀, 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 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 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 进而小腿和足部出现水疱, 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 若不及时处理, 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2.4 药物护理

患者行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抗凝及改善循环等治疗, 故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时, 不能用于肌肉注射, 只能皮下注射。患者取卧位, 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细胞组织内, 左右交替, 注射针应垂直, 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 注意不要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 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在用药期间, 必须监测血小板计数, 以防止全身及各脏器出血的危险性。静脉使用一般改善微循环药物,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如脉搏、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一旦出现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 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注意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 以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加。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 要及早活动下肢, 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另外要定期到门诊复查, 以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

3 讨论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骨折, 活动受限容易发病, 如未及时治疗, 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我科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要, 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抗凝溶栓等治疗, 用药过程中, 准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 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 好转率为59.7%。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 加强用药观察, 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满力, 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77

[2]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3]罗琼, 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文选, 2005, 24 (5) :805~806

下肢骨折56例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5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男17例, 女11例, 年龄18岁~76岁, 平均年龄 (43.2±4.5) 岁;对照组男12例, 女16例, 年龄20岁~75岁, 平均年龄 (40.8±6.3) 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纯骨折患者, 认知能力正常, 排除其他基础类疾病。其中股骨干骨折20例, 胫腓骨骨折13例, 股骨颈骨折10例, 髌骨骨折7例, 胫骨平台骨折4例, 其他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程度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个体化护理干预: (1) 体位:术后用垫枕将患肢抬高以减轻局部肿胀, 鼓励患者多运动或下床活动, 避免下肢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定期检查受压部位, 给予适当按摩。 (2) 预防并发症:术后患者一般会感觉伤口疼痛, 应给予患者止痛剂以减轻其疼痛感, 并可通过聊天或听喜欢的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减轻患者痛苦。嘱咐患者每日饮水2 000~3 000 m L, 以避免尿路感染。 (3) 康复训练:术后第1天进行股四头肌收缩和踝关节跖屈背伸训练, 每天2~3次, 每次20 min;术后第5天可进行直腿抬高和关节屈曲训练, 每天2~3次, 每次20下;术后1周后, 可扶双拐下床活动, 循序渐进。 (4) 心理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节, 避免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护理人员应详细地讲解发病原因和治疗过程, 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 饮食护理: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 适量补充钙质, 促进骨骼愈合,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1.3 观察指标

术后身体恢复情况:首次翻身时间、功能锻炼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伤口感染、骨折延迟愈合及关节功能障碍;术后疼痛缓解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比较

观察组无痛16例, 较痛11例, 很痛1例, 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无痛4例, 较痛15例, 很痛9例, 总有效率为67.9%。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2组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首次翻身时间为 (5.62±2.31) h, 功能锻炼时间为 (9.32±2.67) h, 住院天数为 (12.55±2.39) d;对照组首次翻身时间为 (8.18±2.45) h, 功能锻炼时间为 (13.15±3.52) h, 住院天数为 (20.06±4.83) d。观察组首次翻身时间、功能锻炼时间及住院天数显著早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2。

2.3 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伤口感染1例, 骨折延迟愈合0例, 关节功能障碍2例;对照组发生伤口感染8例, 骨折延迟愈合6例, 关节功能障碍9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下肢骨折是骨科中最常见的疾病, 其治疗方法通常为手术治疗, 而患者最担心的往往是手术成功与否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状况。因此, 应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并发症, 在加强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 有计划、有目的地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服务, 尽最大可能减少患者痛苦, 提高满意度。在患者出院时给予出院指导也很有必要。

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护理措施, 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功能障碍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本文观察组术后疼痛缓解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翻身时间、功能锻炼时间及住院天数显著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下肢骨折患者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 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生的发生率, 使患者能够尽早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康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文.下肢骨折术后康复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3) :91-92.

高龄患者下肢骨折的麻醉体会 篇7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9年6~12月对56例75岁老年人下肢骨折实施的手术麻醉, 其中, 男性38例, 女性18例, 90岁以上占4例。术前全部病人合并一种及以上内科疾病, 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及脑卒中后遗症, 营养不良性贫血等。全身麻醉占18例, 椎管内麻醉38例。

1.2 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采用全凭静脉麻醉, 麻醉诱导用丙泊酚、咪唑安定及顺式阿曲库胺静注气管插管、维持用丙泊酚、顺式阿曲库胺及瑞芬太尼。椎管麻醉:麻醉平面控制在T12以下, 最高不超过T10, 酌情予以小剂量咪唑安定、芬太尼合剂强化麻醉, 围麻醉期常规吸氧。

2 并发症

术中并发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以上者, 全麻有3例, 椎管内麻醉11例, 全麻中1例苏醒延迟, 椎管内麻醉有1例因冠心病、心律失常、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 术中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跳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3.1 术前评估与准备

老年病人常伴有重要脏器疾病, 多见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疾病, 应做好全面术前准备:伴有冠心病者术前应对心功能代偿不全进行内科治疗;伴有呼吸道感染者, 术前必须先控制感染;伴有高血压者控制血压到安全水平, 术前当日继续服用降压药;伴有糖尿病者须控制血糖至8.3mmol/L以下, 最高不超过11.1mmol/L, 尿酮体阴性尿糖阴性或者弱阳性;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以改善全身状况。

3.2 麻醉实施

老年人所需的全身麻醉要用量明显下降, 一般为成人用量的1/3~1/2左右, 这与老年人的药物分布容积增大和血桨清除率降低致半衰期延长有关, 药物宜选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轻的药物, 如:镇静用依托咪酯、丙泊酚。肌松药的选择我科常用顺式阿曲库胺, 利用其通过霍夫曼代谢, 尤其适用于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镇痛药物选用代谢较快的瑞芬太尼。老年人椎管内麻醉由于解剖结构的改变, 麻醉药量必须减少1/3~1/2左右。

3.3 并发症

老年人下肢手术多选用椎管内麻醉, 管理得当, 有以下几个优点:对血流动力学干扰不大;应激反应所致的内分泌变化影响较小;没有全麻下容易出现的通气/血流障碍所导致的低氧血症;相对全麻少有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因此, 一般认为较全麻安全。可是临床工作中也有一些诸如下列的情形:老年人常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易引起下肢麻木或疼痛等疾患, 由于术前病史采集不详或患者提供病史不周, 极易引起麻醉后的医疗纠纷, 客观上导致了临床麻醉医生不愿选择椎管内麻醉。

3.4 目前, 对老年人下肢骨折的麻醉已基本达成共识

术前充分的评估和准备;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 选择相对简单的麻醉最大限度的减少对机体的干扰;全麻者选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清除率高、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副作用小的全麻药;用药均应从小剂量、低浓度开始, 在保证确切麻醉效果的前提下, 逐渐加深麻醉, 避免药物过量;加强围术期的监测, 及时处理并发症, 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94~798.

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指导 篇8

1 股骨颈骨折

愈合期: (1) 取平卧位, 下肢稍外展, 两腿间放一软枕, 患肢不宜抬高; (2) 手术后3~5d即开始卧位做保健操, 每日1~2次, 趾与踝主动练习, 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 (3) 第2周开始协助患者不使股骨旋转与内收的髋的主动屈伸练习, 动作轻柔, 幅度小, 不引起明显疼痛; (4) 第3周可增加俯卧位的上肢支撑起上身和双臀, 并向后上方抬起双臀的练习, 主要增加躯干和髋部的力量:可坐位做主动屈髋、屈膝的练习, 不

宜床上盘坐、翘二郎腿, 或坐位低于90, 以免髋关节外展外旋造成移位, 坐床沿时双足踩踏脚凳上。

恢复期: (1) 第1个月可增加仰卧位患肢伸直, 做髋部主动内收、外展, 坐位做股四头肌抗阻、膝关节的屈伸, 体质好可做三点式步行、患肢不负重等练习; (2) 第2个月增加髋关节各组肌群的主动与抗组练习、坐位与站位的转换练习, 同时逐步增加扶杆双足站立做踝的主动屈、伸、内外翻及缓慢微蹲练习;之后增加扶杆站立做双下肢交替踏步运动或平衡杆内步行, 双腋拐做四点步行, 患肢稍微负重; (3) 90d左右, 可练习健侧使用单腋拐步行, 2周后可改为患侧持单腋拐步行;之后改为健侧持单手拐步行, 3周后改患侧持单手拐步行; (4) 逐步提高下肢的负重能力、活动耐力直至弃拐。练习内容有:变速行走、跨越障碍、拾取落地物件、上下楼梯、下蹲等, 这一过程需要1~2年。

2 髌骨骨折

愈合期: (1) 骨科处理后2~3d即开始卧位行髋、踝的主动练习; (2) 15d左右增加屈膝肌等长收缩练习; (3) 使用石膏托的患者在30d左右取下石膏托, 协助患者做髌骨周围肌肉的被动运动或左右推动髌骨2~3次, 瞩患者主动屈、伸膝关节。 (4) 45d左右, 嘱患者开始使用双腋拐做三点步行。患肢不着地。

恢复期: (1) 嘱患者进行主动伸、屈踝、膝关节的抗阻练习; (2) 15d后增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 20d后练习使用双拐四点步行, 2周后改单拐步行, 再2周后改手拐直至徒步行走; (3) 练习上下楼梯、下蹲、单腿负重, 逐渐增加肌肉负重能力。

3 胫腓骨骨折

愈合期: (1) 取平卧位, 患侧下肢用软枕稍垫高以利于静脉回流; (2) 经骨科处理后3~4d在卧位下开始行保健体操, 上肢肌力的练习, 患肢髋、踝、趾的主动练习, 患肢股四头肌肉的等长收缩; (3) 15d左右增加髋、膝、踝关节主动屈、伸和趾的等长收缩、髋部抗阻练习; (4) 45d左右有外固定的患者可持双腋拐做三点式步行, 患肢不着地; (5) 可在足底沿纵轴进行扣击, 每日2次, 每次200下。

恢复期: (1) 去除外固定后, 增加膝、踝关节的主动练习, 于斜板床站立, 15d后开始在挟持下做起坐练习、双足站立下做踮足尖、下蹲、练习; (2) 做患肢髋屈, 伸、内收、外展和膝踝关节的屈伸抗阻练习; (3) 30d后在扶杆站立位练习改为双下肢交替步行, 增加踝内外翻的抗阻练习, 以后扶腋拐做四点步行, 逐渐增加患肢的负重。

4 踝部骨折

愈合期: (1) 取平卧或健侧卧位, 患侧避免受压, 垫软枕抬高患足, 高过心脏, 以利静脉回流; (2) 经骨科初步处理后3~5d即开始做保健体操, 未被固定的关节做主动运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3) 15d左右增加踝和趾屈伸等长收缩练习、持双腋拐进行三点式步行; (4) 20d左右增加:内踝骨折做踝内翻肌静力性收缩。外踝骨折做踝外翻肌静力性收缩练习, 以后重复以上动作。

恢复期: (1) 去除固定后开始进行踝的主动屈伸练习, 内踝骨折者则进行踝内翻的主动练习;外踝骨折者则进行踝的外翻主动抗阻练习; (2) 第2周增加踝屈伸、趾屈伸群抗阻练习, 内踝骨折者可增加踝外翻的主动练习和踝内翻的抗阻练习, 外踝骨折者可进行踝内翻的主动和踝外翻的抗阻练习; (3) 第3周可增加踝内外翻的抗阻练习和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的牵引治疗。

下肢骨折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1) 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并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 (2) 鼓励患者多食含钙较高的食品, 尽量戒烟、酒, 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并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 (3) 下肢骨折尽量取平卧或健侧卧位。膝上骨折者尽量不要抬高患肢, 如出现明显肿胀抬高患肢时须使整条肢体处于水平位, 两腿之间置一软枕, 膝下骨折者应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鼓励患者积极主动进行髋、膝、踝关节的主动练习, 但一定避免使用暴力, 避免患肢过度负重;练习应早期介入, 循序渐进。 (4) 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防跌倒、摔伤, 以免造成继发性损害。 (5) 如伴神经血管损伤, 应观察肢端血运、皮温和感觉、肢体肿胀、慢性疼痛等情况, 注意患肢保暖、避免烫伤等。 (6)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进行助行。 (7) 熟知患者病情进展, 及时向主管医生和治疗师反馈疗效。注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促进骨折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下肢多发性骨折 篇9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62岁, 因“颈部肿物6个月”于2013年7月25日收入院, 经全身PET/CT诊断为:“双颈、纵隔、双肺门淋巴结多发性转移性癌”, 病理确诊为:“低分化鳞癌”。既往有二尖瓣关闭不全、高血压Ⅰ级病史, 入院后行血生化常规及心电图等检查, 无放化疗禁忌, 于2013年7月30日给予“紫杉醇135mg/m2+卡铂300mg/m2”化疗1个疗程, 病人出现恶心、呕吐;8月21日采用直线加速器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靶区为双侧颈、双肺门及左下肺, 同时期每周予以“奈达铂30mg/m2”化疗, 放疗剂量为60Gy/30次。治疗后病人出现Ⅱ度口腔溃疡、Ⅱ度骨髓抑制及Ⅱ度放射性皮炎等副反应[3], 予以雾化吸入及升白细胞等对症处理, 症状改善。9月23日21:00, 病人突然出现右下肢疼痛、麻木、痉挛、发冷, 体检见右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苍白、皮肤温度减低, 肌力Ⅳ级,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提示:“双下肢动脉粥样闭塞, 右股动脉狭窄60%”。诊断为“右股深动脉闭塞”, 立即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WBC) 2.9×109/L, 血红蛋白 (HB) 90g/L, 血小板计数 (PLT) 35×109/L;凝血系列:凝血酶原时间 (PT) 14.5s,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1.27,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36.7s, 凝血酶时间 (TT) 18.7s, 纤维蛋白原 (FIB) 2.98g/L, D-二聚体1.0, 肝肾功及电解质未见明显异常。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13年9月24日15:00行右下肢动脉造影支架置入术+下肢动脉溶栓术, 过程顺利, 术后患肢疼痛缓解, 继续抗凝、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营养对症支持治疗, 并严密观察病情, 进行患肢护理, 帮助病人进行患肢康复锻炼, 病人病情逐渐康复, 于10月17日出院。

2 介入治疗的护理

2.1 术前准备

做好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心肝肾功能、凝血系列等;做碘过敏试验、备皮, 并通知病人术前8h禁饮食。病人化疗后血小板有下降趋势, 凝血功能障碍有加重术中和术后出血的可能, 因此术前继续使用升血小板药物。病人因发病急、肢体疼痛、对介入治疗的不了解, 特别是由于该病人才刚结束放、化疗, 且并发症还没痊愈的情况下又合并下肢动脉栓塞, 有紧张、焦虑等情绪。护理人员应主动听取病人主诉,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并进行耐心细致的行为指导, 有针对性地介绍成功的病例以增强病人治疗的信心, 讲清情绪与本病的利害关系, 让他们充分了解病情, 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4,5,6]。

2.2 术中配合

准备好各种手术用物, 如介入手术包、导管、导丝、准确配制好尿激酶用量、造影剂、肝素稀释液、绷带、沙袋;建立静脉输液通道, 保持静脉通畅;适量注射地塞米松, 预防造影剂过敏;心电监护、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体位摆放:病人取平卧位, 双下肢平伸, 术侧略外展, 并固定;协助医生消毒、铺巾。术中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生命体征、尿量及有无变态反应发生等, 尤其是出血情况。注意询问病人有无异常感觉, 疼痛、麻木等症状有无改善。对出现的异常变化, 要注意处理, 并及时向操作医生反映。

2.3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本病死亡多发生在手术后3d内, 主要是由于肺栓塞、心力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肾衰竭[7]。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病情, 以尽早发现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1 预防出血

出血是动脉栓塞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最常见的是穿刺部位渗血和血肿形成。本例病人介入穿刺点是右股动脉, 股动脉穿刺, 应给予穿刺点加压包扎12h, 0.5kg沙袋压迫8h, 穿刺侧肢体制动24h。避免一切增加腹压的活动, 如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加大时应指导病人以手掌按压局部保护伤口, 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皮下血肿, 同时还应注意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 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咯血等,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出血, 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四肢活动情况。

2.3.2 抗凝护理

低分子肝素腹壁脐周皮下注射、华法林口服, 抗凝药一定要按时按量准确给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全身皮肤有无出血点, 口腔黏膜有无淤斑, 注射部位有无出血或血肿, 并给予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果糖扩张小血管, 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增加组织细胞的血氧供应。本病例因化疗术前PLT已下降到35×109/L, 抗凝药物有加重出血的可能, 所以继续给予升血小板治疗的同时, 每天复查血常规、凝血系列, 血标本每天要在输液前或者输液的对侧手臂抽取, 以防血液稀释, 影响结果的准确性[6,8]。

2.3.3 预防感染

该病人术前WBC 2.9×109/L偏低, 合并Ⅱ度口腔溃疡及Ⅱ度放射性皮炎, 所以术后预防感染的工作尤其重要。按医嘱继续升白治疗, 术后抗感染治疗14d, 每天测体温4次, 连测3d, 如果体温超过38℃,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同时病室应做好空气消毒、环境清洁、按时通风换气。每日更换穿刺点敷料, 以防感染, 进行每一项护理操作时一定要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所用餐具食物也要消毒处理。

2.3.4 患肢护理

术后注意抬高患肢15℃~30℃, 以利于血液回流, 预防肢体肿胀;注意保暖, 忌热敷;观察皮温和肤色以及患肢动脉搏动情况, 以了解血液循环有无改善[9]。如术后皮肤温度升高, 皮肤颜色由苍白、青紫转为潮红, 动脉搏动好, 可确认介入溶栓成功;如症状不缓解, 体征无改变或一度好转后又加重则提示有再栓塞可能。

2.3.5 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 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保持床铺整洁、干净、舒适, 2h协助病人翻身1次, 避免拖、拉、推, 按摩受压部位, 以预防压疮的发生。继续保留导尿24h, 做好生活护理, 满足病人全部生活需要。保持口腔清洁, 做好口腔护理。协助病人饮水、进食以及床上大小便, 并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力衰竭。

2.3.6 饮食指导

合理的营养对疾病的康复很重要, 在饮食方面要考虑让病人摄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和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也要考虑到病人放化疗后消化道反应对食物的要求。总的原则是“饥饱适当, 脂肪适量, 食物多样, 食盐不过量”, 防止盲目进补与忌口, 宜选择清淡, 避免油炸及过咸, 禁食烟酒及辛、辣、麻饮食[10]。

2.3.7 康复训练

卧床期间, 鼓励病人每日活动脚趾及右下肢3次或4次, 每次10min~15min, 在床上进行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 早期运动可预防肢体静脉血栓形成, 但不要过分屈曲患肢, 防止血管受压、扭折而影响血流通畅, 24h后指导病人下床行走, 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行走训练[11]。

3 小结

恶性肿瘤病人经放化疗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脱发、消化道症状、静脉炎、骨髓抑制、皮肤反应、放射性肺炎等。这些并发症涉及机体的多个器官, 与普通病人相比护理难度加大, 如果护理不当, 有可能加重并发症, 影响肿瘤的治疗。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这些并发症基本都能够治愈或减轻。本例病人除了消化道症状、骨髓抑制和皮肤反应等常见并发症外, 还并发了较为少见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血栓原因不明, 考虑可能与病人既往有心脏病史, 且放化疗后口腔黏膜反应致进食量少、疲倦、活动量减少导致血液淤滞, 血管内皮损伤以及骨髓抑制, 肿瘤病人血液一直处于高凝状态有关。临床护士在介入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病情, 病人若忽然出现肢体剧痛, 伴急性动脉缺血表现和动脉搏动消失 (即具有6P征[12]:包括疼痛、麻木、苍白、无脉、运动障碍和皮肤温度变化) 时应考虑到本病, 应立即停止活动, 平卧, 患肢保暖, 禁止按摩、冷热敷, 报告医生尽快确诊, 及时治疗,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避免了更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上一篇:多功能组合式下一篇:脑出血观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