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症(精选9篇)
下肢静脉曲张症 篇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年龄增长、劳损、退变和外力的作用, 导致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 髓核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 压迫腰神经根或马尾神经, 刺激相应的腰椎间关节及附属组织, 而出现腰腿疼痛、麻木等一系列放射性神经症候群,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好发于下肢, 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 尤其时关节置换后。腰椎间盘突出症重手法复位后引起DVT是一种不常见并发症, 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下肢深静脉血栓, 轻者可以致残, 丧失劳动力, 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而致死。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52岁, 于2009年2月16日腰痛伴左下肢疼痛无力1月余加重2天, 诊断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入院时神智清, 精神好, 专科检查:L5-S1右明确压痛并向左下肢放射, 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20°, 左小腿较右侧细, 左下肢有静脉曲张病史, 右下肢正常。体格检查:T 36.6°C, P 80次/min, R 20次/min, BP 120/80mm Hg。入院后查血常规、血糖、心电图均未见异常, 给予腰椎牵引、中药熏洗每天2次。液体内加林可霉素、红花注射液、七叶皂苷钠等药物输液治疗, 经过上述治疗, 患者自述症状日渐减轻, 于3月9日行腰椎重手法复位术, 复位后患者无不良反应, 嘱病人卧床休息3天, 直线翻身, 指导患者做双下肢功能锻炼, 2次/d, 每次20~30下。卧床期间, 无诉双下肢不适, 患者在卧床期间为了减少排便次数, 有意控制饮食饮水。3月13日晨, 查房时发现, 患者左下肢指凹性水肿, 皮肤颜色发白发亮。初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申请左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 结果提示:左侧股静脉深静脉血栓。
2 护理措施
2.1 焦虑
病人对疾病不了解, 担心疾病的预后, 怕影响今后的工作及生活。首先护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 给患者鼓励和安慰, 运用科学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的发生过程及治疗效果, 使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除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病房环境
给患者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 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注意保暖, 室温应保持在25°C左右, 防止室温过低致血管的痉挛, 对疾病的康复不利。
2.3 饮食指导
嘱病人多饮水, 低脂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1]。禁止食用高脂、高蛋白、不易消化的食物, 以免血液粘稠度升高, 加速血栓形成。选择含纤维多的食物, 如:芹菜、韭菜等。多食用粗粮, 加强水果及豆类食品的摄入, 以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排便困难引起的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4 患肢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1~2周, 禁止剧烈活动。上半身抬高15°, 下肢抬高25°, 膝关节屈曲15°[2]。这种体位可以使髂静脉呈松弛状态, 并且有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水肿。禁止按摩, 以防止血栓脱落而并发肺栓塞。患肢注意保暖, 但不宜过热过冷。密切观察患肢皮肤温度、色泽、水肿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测量膝上膝下固定平面的周径并左记录, 及时了解患肢肿胀消退的情况。
2.5 预防褥疮
患者因卧床时间长, 体位受到限制, 加之患肢缺血缺氧, 因此要注意褥疮的发生。保持床铺的干燥、清洁、平整。定时按摩受压部位, 如:双肩胛部、骶尾部、双足跟部等, 必要时应用气垫床。2.6溶栓治疗的护理在溶栓过程中要严格按医嘱给药, 控制输液速度, 定时检查凝血时间或凝血酶原, 根据其结果调节用量[3]。严密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 观察患者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 皮肤有无瘀斑, 有无血尿, 消化道出血等。避免反复穿刺,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尽量采用静脉留置针。若发现患者呼吸困难, 胸痛、胸闷、咳嗽, 应警惕肺栓塞发生的可能立即报告医生, 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减少搬动和翻身,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 生命体征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 积极做好抢救工作。
3 体会
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三大因素[4]: (1) 血流缓慢 (长期卧床病人, 乘坐汽车、飞机旅行持续5h以上的人) 。 (2) 高凝状态:高凝原因 (脱水, 手术创伤) 。 (3) 静脉瓣膜损伤:多见于各种创伤性操作。
腰椎间盘突出症重手法复位后引起DVT是一种不常见并发症, 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 通过对此病人的护理, 掌握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 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DVT的认识, 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重手法复位后DVT的发生, 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马文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J].中医正骨, 2008, 20 (8) :78~79.
[2]施卓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J].中医正骨, 2008, 20 (5) :71~72.
[3]陈彩云, 刘慧敏.下肢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教育[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 5 (12) :90~91.
[4]程正平, 朱莉萍.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9) :45~46.
孕妇下肢静脉为何曲张 篇2
造成下肢静脉曲张的原因是妇女怀孕3个月以后,孕妇的血容量逐渐增加,在将近足月时,血容量可增加25%以上。孕妇的体重至足月妊娠时,平均增加10~12千克,妊娠前半期约增加3~4千克,后半期约增加6~8千克。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千克,这部分在分娩时排出体外,增加的其余部分则在产后逐渐减轻,约在产后3个月恢复正常。体重增长总量中的60%是水,主要分布在血浆、胎儿、胎盘、羊水、子宫、乳房及组织间隙中。子宫体积的增大和胎儿、羊水等的重量,会压迫盆腔内的静脉和下肢静脉,使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致使下肢,尤其是腿部的内侧面、会阴部、小腿和足背上的静脉弯曲鼓露,踝关节处及脚部发生水肿。由于静脉曲张和水肿,常使孕妇穿不进原来的袜子和鞋,行动上也多有不便,严重的还可能并发痔疮和促发心血管系统的疾病。
为了避免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水肿,在怀孕3~4个月后,孕妇应尽量减少站立体位。睡觉时,若下肢有水肿或静脉曲张,可用枕头等把腿部垫高,以利静脉血的回流。还可以穿上高强度的弹力袜进行防护,以防静脉血栓和静脉瘤的发生。
下肢静脉曲张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5例患者, 男性63例, 女性42例;年龄35~70岁;左下肢76例, 右下肢29例;发生于大隐静脉的98例, 小隐静脉者7例。105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都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多年, 下肢均可触及条索状皮下硬结, 表面皮温高, 压痛明显, 出现下肢静脉炎至入院时间最短10小时, 最长1周。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术前均行下肢静脉血管彩超检查, 彩超证实98例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7例小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下肢深静脉通畅。其中10例因左小腿轻度肿胀, 行患肢静脉造影排除深静脉血栓。术前应用一定的抗菌药物及活血消肿药物, 待炎症控制后行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手术方法:硬腰联合麻醉, 患肢常规消毒铺巾: (1) 对于大隐静脉曲张在股部小切口暴露大隐静脉主干, 结扎近心端及属支, 在内踝大隐静脉起始处切口, 结扎远心端静脉, 近心端插入剥脱器上行, 输送至股部, 全程剥脱大隐静脉主干, 如无法全程剥脱大隐静脉主干, 可分段剥脱; (2) 对于小隐静脉曲张则在腘横纹处切小口暴露小隐静脉主干, 结扎近心端, 在外踝小隐静脉起始处切口, 结扎远心端静脉, 近心端插入剥脱器上行剥脱小隐静脉。在血栓明显处切小口, 去除血栓, 同时彻底切除有炎症的曲张静脉。对于小腿轻微静脉曲张有复发的可能处行激光或电凝治疗。术后予以抗菌药物, 同时抬高患肢, 予以活血消肿药物, 对于静脉血栓严重近股静脉处者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2 结果
术后105例患者浅静脉曲张消失, 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出现。切口术后10d拆线, 均Ⅰ期愈合。随访102例2~3年, 均无下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炎复发。
3 讨论
下肢浅静脉曲张形成主要是先天性静脉壁薄弱, 或静脉瓣膜减少和缺失, 静脉壁弹性和收缩力下降, 瓣膜不易完全合拢, 从而出现继发性血液反流;在长期负重、久坐、久站等状况下, 血柱变直, 下肢肌肉收缩挤压作用降低, 因此血液反流, 由上向下, 由深向浅, 下肢静脉扩张、伸长以至迂曲, 逐渐出现下肢静脉曲张[1]。由于静脉曲张的变化及瓣膜关闭不全造成浅静脉血流缓慢及淤滞, 血氧含量下降, 同时在严重静脉曲张时由于下肢皮肤, 尤其是足靴区皮肤长时间承受缺氧的改变而形成静脉淤滞性皮炎, 同样也可使曲张的静脉发生缺氧及病理性改变。在多种因素综合存在下即可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生[2]。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形成后, 局部触及皮下条索状硬结, 出现红肿疼痛等炎症的表现。传统的观点认为患者局部有炎症, 不宜手术, 应在炎症完全控制后再手术。但是由于局部血栓及感染的存在, 抗菌药物在局部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抗菌治疗效果差, 往往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另外浅静脉血栓逐渐机化自然病程较长, 需要1到数月, 且由于浅静脉曲张的存在, 容易反复发作;如果血栓性静脉炎严重, 血栓有蔓延的趋势, 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情况, 这将给下肢浅静脉曲张的治疗带来极大的麻烦, 严重时危及生命。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与深静脉血栓共存者为6%~55%, 浅静脉血栓侵及深静脉者2.6%~15%, 并发肺栓塞者0%~33%[3]。因此, 对于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人, 在诊断明确, 无严重的心、肺、肝、肾等疾患的情况下, 积极控制炎症的同时, 及时行手术治疗。主要是切除血栓, 剥脱曲张的静脉及大隐或者小隐静脉主干。术中应当首先高位结扎大隐或者小隐静脉主干, 避免在剥脱器上行时导致浅静脉血栓脱落进入深静脉。对于血栓位置较高, 蔓延至隐股静脉交汇处时, 应当高度重视, 避免盲目钳夹导致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 仔细游离大隐静脉主干, 近心端预制阻断带, 纵行切开大隐静脉后用蚊式钳取出或小头吸引器吸出近心端血栓, 见近心端静脉血涌出时, 再收紧阻断带, 双扎近心端。综上所述: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 在积极抗菌治疗的同时, 在遵循彻底去除病变静脉和浅静脉血栓的原则下, 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105例, 采用下肢大隐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及浅静脉切开取栓术。结果 105例患者术后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出现, 随访102例2~3年, 均无下肢浅静脉曲张和静脉炎复发。结论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 外科手术治疗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景在平, 赵君.下肢倒流性静脉疾病的病因及分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5) :261.
[2]汪忠镐.血管外科学[M].浙江:浙江出版联合集团,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8.
下肢静脉曲张:知因能防 篇4
下肢静脉曲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静脉曲张是由其他疾病导致的合并症,但最常见的还是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知道了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所在,才能从根本上采取预防措施。
从解剖学看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血液依靠心脏搏动产生的舒缩力量,深静脉周围肌肉产生的挤压作用,以及呼吸运动时胸腔内负压吸引,协同作用完成向心脏的回流。下肢静脉分为深浅两组,深静脉位于肌肉中间,不易发生曲张病变;浅静脉主要由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组成,位于疏松的皮下组织中,周围缺乏支持和保护,易发生曲张病变。下肢静脉里面有很多单向开放的瓣膜,正常情况下,由于瓣膜的作用,下肢静脉血只能顺向回流到心脏而不会倒流。当瓣膜功能不良时,就会导致静脉血倒流。通常静脉瓣膜和静脉壁离心脏愈远,强度也愈差;但静脉压力却是离心脏愈远而愈高,再加上重力的作用,是下肢静脉易发生曲张病变的解剖学基础。
病因:先天和后天因素俱在
1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人体的静脉和动脉相比,管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容易产生扩张;瓣周的扩张导致静脉瓣无法完全闭合,引发血液倒流。部分病人的瓣膜先天发育不良或缺失,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重要原因。
2静脉内的压力持久升高:重力作用使血管腔内的静脉血对瓣膜产生一定的压力,在正常情况下对其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长时间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情况下,静脉内压力持续增高,加重静脉瓣膜的负担而使之受到损伤,出现松弛、脱垂、关闭不全,导致静脉曲张。
表现:关注两大类症状
一是静脉曲张本身产生的症状。患肢可见“蚯蚓”状的“青筋”,即隆起、扩张的浅静脉,抬高下肢后“青筋”可消失。随着病情的发展,“青筋”会越来越显著,严重的可以迂曲成团块状。同时患肢易疲劳、乏力,常有疼痛、沉重、酸胀感,久站后出现或加重,晨起或平卧后可消失。
二是静脉曲张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5个症状。
1由于低氧的静脉血长期淤积于下肢,造成小腿下段皮肤发生营养障碍性病变。表现为皮肤变薄,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久之形成迁延不愈的溃疡。
2患肢在踝及足背可有水肿,严重者小腿下段亦可有轻度水肿。
3静脉曲张性静脉炎:曲张静脉内血流缓慢,易引起血栓形成,并伴有感染性静脉炎及曲张静脉周围炎,呈现红肿硬结和条索状物,有压痛。
4出血:曲张的静脉受到外伤时易破裂出血,因病变的静脉压力高故出血速度快,且难以自行停止。
5继发感染:长期静脉淤滞造成患肢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常见的有血栓性浅静脉炎、丹毒、急性蜂窝织炎等。
预防:三大措施
1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全身体质,可起到加强静脉管壁的作用。
2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强体力劳动者,宜穿弹力袜套保护,使浅静脉能处于萎陷状态。
3长期从事站立工作者,应强调做工间操,或在工作间隙经常走动,至少应做一做踝关节的伸屈活动,使腓肠肌能发挥有效的泵作用,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
中西医结合诊治下肢静脉曲张 篇5
静脉曲张是指表浅静脉系统曲张交错处于伸长、蜿蜒、迂曲状态, 或形成团块状。静脉曲张很常见, 其发病率约占成人的15%。女性发病高于男性, 且有家族遗传倾向。
常见静脉曲张部位包括痔 (发生在肛门) 、食管静脉曲张 (发生在食管) 和精索静脉曲张 (发生在精索) 。腿部静脉曲张最常见, 通常发生在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及其分支, 多发生于从事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此症属中医学“筋瘤”、“青筋腿”, 《外科正宗》“筋瘤者, 坚而色紫, 垒垒青筋, 盘曲甚者, 结若蚯蚓。”《灵枢·刺节真邪篇》“筋屈不得伸, 邪气居其间而不返, 发为筋瘤。”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因先天禀赋不足, 筋脉薄弱, 久行站立, 气血运行不畅, 血壅于下, 瘀血阻滞, 损伤筋脉, 或因寒湿侵袭, 筋挛血瘀, 脉管扩张充盈所致。
腿部的静脉主要有两个系统:深静脉和浅静脉。深静脉位于肌肉间, 容纳90%的血液。浅静脉在皮下可见。腿的组织充氧后, 循环的血流经腿的静脉收集起来, 随腿的肌肉收缩向上泵出, 通过连接静脉到达腹腔, 回到心脏。静脉瓣可阻止血液因重力作用流向下方。这些瓣膜需要支持大量的血液, 然而, 许多人的瓣膜出现缺陷, 使表浅静脉肿胀和迂曲。引起静脉曲张的原因包括:肥胖、妊娠期激素水平改变和盆腔静脉压力改变、绝经后激素水平改变和长期站立姿势[1]。
下肢静脉曲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又称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主要指先天性性静脉壁薄弱或瓣膜关闭不全, 以及静脉内压力持久升高导致静脉扩张, 近端静脉属支瓣膜发生闭锁不全, 使血液逆流, 又逐渐破坏了远端瓣膜而形成静脉曲张。静脉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失, 就不能使大隐静脉血液正常回流。血液回流困难和血液倒流是静脉内压力进一步增高, 静脉血液本身由于重力作用, 对瓣膜产生一定压力, 正常情况下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静脉压力持续增高时, 既可以使原先正常的或有先天性缺陷的静脉壁和瓣膜遭到损害, 瓣膜破坏、静脉壁破坏最终导致瓣膜不全和静脉壁突出。这种情况可见于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者、慢性咳嗽者、便秘者。继发性静脉曲张继发于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栓性静脉炎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下肢静脉曲张可分为三级:1级病变瓣膜及静脉壁仅局限于浅静脉系统如大、小隐静脉曲张, 即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级在累及浅静脉瓣膜 (隐-腘、隐-股) 基础上, 出现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3级累及股浅静脉瓣或股深静脉瓣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静脉曲张最多发生于小腿后面和大腿内侧, 可见到蓝色的扩张、凸起和迂曲的静脉。有些人无自觉症状, 有些患者自觉受累部位疼痛 (长期站立时加重) , 足和踝肿胀, 皮肤持续瘙痒。这些症状在白天逐渐加重, 当坐下休息腿抬高后症状可缓解。在妇女月经来潮前后加重, 类似经前紧张综合征。病情严重时, 腿部组织缺少氧和营养, 皮肤变薄、变硬、干燥、脱色, 甚至可引起腿部溃疡。大的曲张的静脉受伤后可能会造成大的出血。
腿部静脉曲张的诊断并不困难, 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蜿蜒迂曲, 甚至成团块状, 站立时更加明显。当平卧抬高患肢时曲张浅静脉瘪陷, 小腿部较大腿更加明显。可通过站立位的体格检查确诊。屈氏试验、扑氏试验、强力绷带实验亦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方法[2]。
2 治疗原则
(1) 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消除下肢静脉系统瘀血状态。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由于血液倒流、浅脉迂曲成团, 血液淤滞而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行气活血、祛瘀利湿、改善循环。缠强力绷带, 穿弹力袜, 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消除淤滞。 (2) 清热抗炎, 控制肢体感染, 并发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感染, 中西医结合治疗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 应用抗生素、中医外治疗法, 控制感染。3.保护患肢, 防止外伤, 以防感染造成下肢溃疡形成[3]。
3 分型治疗
3.1 下肢静脉曲张·筋脉血瘀症
患肢青筋迂曲, 或扭曲成团块状, 刺痛、酸痛或胀痛, 肢体沉重, 活动后加重, 皮肤色素沉着, 皮下硬结或成条索如蚓状, 压痛, 皮肤纤维性硬化。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苔薄白, 脉弦或涩。此证属疾病早期, 或并发瘀血性皮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治以行气活血、化瘀散结。
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5g、赤芍15g、地龙15g、穿山甲10g、川芎12g、桃仁10g、红花10g、白芍10g、牛膝10g、木瓜15g、甘草6g。
同时给予口服爱脉朗50mg bid, 或口服迈之灵150mg bid连服1~2个月。
3.2 下肢静脉曲张·热瘀筋脉型
症见患部青筋突起, 红肿疼痛, 有条索状肿物或结节, 压痛明显, 或有溃疡、糜烂、渗液, 周围皮肤红肿疼痛, 口渴、便秘、小便短赤, 舌质暗红, 舌苔黄腻, 脉滑数。症属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急性期或有感染。治以清热祛湿、活血化瘀[3]。
方以四妙永安汤加减:当归15g、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10g、紫花地丁10g、丹皮12g、泽兰10g。
可同时静脉滴注刺五加注射液80mg/d, 连用15d。也可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0mg/d, 连用14d。
3.3 下肢静脉曲张·血燥筋挛型
症见筋脉盘根扭曲, 结而成瘤, 坚而色紫, 常伴精神烦躁, 遇喜而安, 愠怒则痛。
治以行气活血、柔肝润燥, 清热散结
方以: (1)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枳壳10g、白芍15g、川芎20g、制香附10g、丹参10g、鸡血藤10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牛膝10g、地龙15g、水蛭10g、甘草6g。 (2) 清肝芦荟丸加减:川芎12g、当归15g、白芍10g、生地15g、青皮10g、芦荟10g、昆布10g、海蛤粉30g、黄连6g、牛膝15g、甘草6g。
同时可静脉滴注曲克芦丁注射液2g/d, 连用14d。
3.4 下肢静脉曲张·气血两虚型
症见身体疲乏无力, 下肢沉重, 青筋迂曲, 小腿轻度肿胀, 皮肤色素沉着;或溃疡经久不愈, 肉芽淡红或苍白, 脓液清稀。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脉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活血利湿
方药: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5g、当归10g、熟地10g、白芍10g、川芎10g。
同时给予沙格雷酯100mg/次, 3/d。或给予凯时 (前列地尔注射液) 注射液1~2m L, 1次/d, 连用2~4周。
4结语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并不困难,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就可明确诊断, 其鉴别诊断不甚困难。对其静脉功能的检测则需要一些辅助检查才能明确。对于诊断明确的下肢静脉曲张, 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 可通过穿高弹力袜、经常走动、尽量减少静立时间、坐下休息时将腿抬高进行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病情者, 可施行硬化疗法。先将血管中的血排空, 在曲张的静脉处注射刺激性液体, 然后加压, 使静脉管壁贴在一起, 再用绷带扎紧保持压力。这样曲张的静脉形成疤痕而堵塞, 血液流向其他正常的静脉。如果出现剧烈的疼痛、溃疡和出血倾向, 应行剥除手术治疗。对于一般治疗效果不显著, 而又没有手术指征者, 运用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西医诊断准确, 病理分析客观详尽, 中医辨证分型明确, 可操作性强,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确切依据, 提高了治疗效果。
关键词:静脉曲张,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贺菊乔, 吴金术.现代中西医结合实用外科手册[M].3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498-500.
[2]李令根, 赵刚.周围血管病临床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03-207.
下肢静脉曲张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26例患者年龄在26~78岁之间, 女
169例、男157例, 患双下肢静脉曲张71例, 共397条患肢, 均以下肢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 多普勒超声检查其深静脉回流通畅, 75例小腿皮肤有色素沉着及湿疹样改变。较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128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EVLT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在局麻或硬膜外麻醉下进行, 患者仰卧术床。
应用多普超声标记出小腿深浅静脉交通支, 术中先给予小切口切断结扎。较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先于大腿根部做小切口高位结扎大隐静脉。
1.2.2 内踝前上方1~2 cm用16G套管穿刺踝静脉, 穿刺困难
时可做一小切口游离出该静脉, 测量好穿刺点至卵圆窝的距离, 将标记好尺寸的5F导管向上导入大隐静脉内, 如导入困难, 可先插入超滑导丝引导, 或者在膝周围游离出大隐静脉分别向上和向下导入导管。导管前端置于隐股静脉交界附近, 向下则置于内踝部。
1.2.3 将一根无菌的裸光纤 (直径为400μm) 与激光仪连接
好导入静脉内, 在红色光斑的指引下, 光纤头部定位于卵圆窝处下方约1~2 cm, 略长出导管2.0 cm左右。可通过以下方法确认:直接通过皮肤观测光纤的红色瞄准光束, 应在卵圆窝下1.0~2.0 cm;通过以前测量过的穿刺点到隐股静脉汇合处之间距离来确定光纤和导管的导入深度。任何向前或向后的滑动都会导致光斑立刻减弱或消失。
1.2.4 达美德激光参数设置如下:
10~12 W连续模式, 发射激光每个脉冲时间1.0s, 发射频率1.0s。将光纤及导管沿大隐静脉以每秒3~5 mm步长缓慢退出, 助手沿途压迫大静脉, 对小腿曲张明显的静脉分支或静脉团用套管针穿刺引入光纤烧灼, 之后沿大隐静脉加棉垫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患肢10~14 d, 最好再穿弹力袜 (30~40 mm Hg) 3个月。患者在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治疗, 当日即可行走, 第2天进行一般日常的活动, 但应避免久立和剧烈活动。术后切口10~14 d拆线。残余曲张静脉可用硬化剂治疗。
2 结果
326例397条肢体术后平均住院天数5 d, 6~24个月随访, 无血肿、感染、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术后浅表静脉曲张消失, 没有患者要求重新治疗。
3 讨论
大隐静脉曲张属常见病, 早期少有症状, 少数患者多在走路时下身沉重、肢酸胀不适, 有时晚间足踝周围有轻度浮肿。晚期可因曲张静脉淤血引起皮肤营养性变化, 出现小腿色素沉着、皮肤脱屑、瘙痒、严重可出现瘀滞性皮炎, 破溃后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有时并发静脉出血及血栓性静脉炎。成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取决于两个血液动力学前提, 去除最高点的血液逆流和功能不全的静脉部分。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传统手术的静脉高位结扎、瓣膜修补与剥脱;非手术的弹力袜压迫和硬化剂治疗。传统的高位结扎及抽剥手术血管床损伤较大, 出血较多手术时间长, 术后痛苦较大, 恢复时间较长, 给肢体皮肤留下较多的切口疤痕, 影响美观。单纯硬化剂治疗痛苦虽小, 但不能去除最高点的血液逆流, 所以复发率高且合并症较多。
激光治疗静脉曲张由美国血管外科医师Robert Min率先应用于临床。当时仅对大腿部的静脉治疗, 以达到闭塞大隐静脉, 消除大隐静脉内血液返流的目的。EVLT目前成功阻塞大隐静脉的原理是结合热能与特殊组织激光能量, 充分破坏静脉壁来达到静脉纤维化和最终的收缩闭塞。
笔者应用EVLT技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326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首先从内踝穿刺置入激光光纤治疗大隐静脉主干全程, 再对小腿曲张明显的静脉用套管针穿刺引导光纤进行烧灼。既可使大隐静脉高位闭塞, 又可闭塞曲张的静脉, 免除了抽剥血管的痛苦, 对血管壁以外的组织产生损伤很小, 简化操作, 节省时间, 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从实践中笔者体会到置入大隐静脉的激光光纤头部应在卵圆窝下1~2cm, 以防损伤股静脉;烧灼小腿部大隐静脉时, 激光能量要减小, 否则容易灼伤隐神经而导致踝周围麻木;术后患肢大隐静脉沿途要加垫, 用自粘性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确实, 以防被击穿的静脉周围出现血肿或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在临床应用中笔者体会单纯应用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应近一步观察, 有部分再通。笔者对早期单纯EVLT治疗的部分患者做24月的随访有5例出现复发, 这可能与激光对大隐静脉高位闭塞效果不确切, 人体的修复能力强有关。国外报道在书后1.3~12个月时均有再通者出现, 再通率为8.6%甚至更高。因此对较为严重的静脉曲张患者均应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以提高疗效。
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80例总结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中, 男52例, 女28例。年龄31~75岁, 平均年龄43.6岁。病程5个月~30年, 平均15年。双下肢病变22例, 单侧下肢病变58例, 大隐静脉69例, 小隐静脉11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全部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 伴有下肢酸胀、乏力等症状。表现为色素沉着、小腿溃疡, 局部有皮炎、瘙痒等。
1.3 诊断方法
术前常规询问病史及进行体格检查。均行下肢静脉造影, 确定全部患者深静脉均通畅。
2方法
2.1 手术方法
术前行曲张静脉标记。全部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于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投影区做一长1~2cm斜行切口, 结扎切断大隐静脉主要分支, 距股隐静脉汇合处0.5~1cm处切断大隐静脉主干, 近端缝合结扎, 远心端待激光光纤到达后再结扎。再于踝上扎止血带, 于内踝上方1~2cm处, 用18号穿刺针穿刺大隐静脉主干, 置入0.035英寸超滑导丝, 拔除穿刺针, 顺导丝导入5F直形导管至大腿上段。拔出导丝, 连接激光治疗仪, 从导管中插入600μm裸光光纤, 透过皮肤可看到光纤末端红外光闪烁, 在红外光引导下将光纤送至股部大隐静脉结扎远心端。将激光仪设置到发射状态, 发射功率为13W, 每个脉冲时间1s, 间隔1s。激光治疗时将光纤以0.5~1.0cm/s的速度缓慢后撤, 同时用手紧压红外光闪烁处以使光纤末端之血管壁贴紧而实现接触式治疗, 使静脉壁收缩闭合。导管放置困难, 也可从股部大隐静脉结扎远心端逆行放入激光纤维导管。18G套管针分别穿刺下肢曲张的静脉属支, 拔除针芯, 经套管置入光纤一一烧灼曲张的静脉。小腿曲张浅静脉采用多点穿刺12W间断脉冲治疗。对于局部严重曲张成团, 或高度扩张, 或形成静脉瘤者, 除了用激光烧灼外, 再结合皮肤小切口静脉团块切除。1例合并溃疡, 在溃疡周围多处穿刺, 激光烧灼溃疡周围的异常静脉。
2.2 术后处理
术后6h即可下床活动。术后抗生素预防感染, 5d后出院。弹力绷带包扎2周后, 改穿弹力袜3个月。
3结果
经过激光治疗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 无感染病例。有3例不完全复发 (1例于术后1个月不完全复发, 2例术后3个月不完全复发) 。5例术后仅在小腿仍有少量曲张静脉存在。5例大隐静脉主干局部曲张静脉烧灼处条索状硬结、疼痛; 5例出现局部皮肤麻木, 以内踝区或小腿内侧多见, 均于3个月后消失。有色素沉着、皮炎等皮肤营养不良者, 术后1个月复查时均不同程度减轻。51例经随访2个月~4年, 疗效确切, 全组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 激光腔内闭合术是近年在我国逐渐开展的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微创新技术之一。几乎所有适合手术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均可使用腔内激光治疗。术后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要确切, 要用自黏性弹力绷带包扎, 以防滑脱。笔者要求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周, 后改穿弹力袜3个月。术后准确包扎是预防并发症和防止复发的有力措施。另外, 术前一定要估评患者的深静脉情况。
激光治疗静脉曲张的优越性表现为切口小、切口少, 从而减少术后出现感染、液化, 外表美观, 术后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收稿日期2011-04-28
摘要:目的:总结3年来静脉腔内激光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优越性、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肢体大隐静脉曲张患者行高位结扎、激光烧灼静脉主干和小腿曲张静脉, 通过随访, 观察其疗效。结果:有3例不完全复发 (1例于术后1个月不完全复发, 2例术后3个月不完全复发) ;5例术后仅在小腿仍有少量曲张静脉存在;5例大隐静脉主干局部曲张静脉烧灼处条索状硬结、疼痛;5例出现局部皮肤麻木;51例随访2个月4年, 疗效确切。结论:腔内激光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效果确切, 创伤小, 恢复快。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26例患者系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 经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 26例患者治疗方法主要行下肢血管搭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6例患者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无一例发生出血、腹部手术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
3 护理方法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指端疼痛和坏死常使患者产生抑郁心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的与患者交谈,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 同情患者,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 缓解患者入院治疗的的紧张及担心的心理, 通过对患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 让患者对其所患疾病有一个客观的理解, 通过关心、鼓励、支持的方法, 让患者对治疗有信心, 积极配合各项临床治疗。
3.1.2 足部护理:
告知患者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 (站或坐) 不变, 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坐时应避免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膝盖上, 防治动静脉受压, 阻碍血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水洗脚, 皮肤瘙痒时, 可涂拭止痒药膏, 应避免用手抓痒, 加强创面换药, 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湿敷, 并遵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
3.2 术后护理
3.2.1 协助患者摆舒服安全体位
术后平卧或床头抬高15°行下肢静脉搭桥的患者应保持患肢呈伸直状态, 以防止人工血管扭曲, 造成血栓形成。术后绝对卧床1周。
3.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
(1) 遵医嘱监测生命体征及伤口情况, 记录24h尿量, 保持体液平衡。 (2) 观察术后肢体肿胀情况, 慢性缺血的肢体在血运重建以后, 常出现肢体肿胀。术后抬高患之, 给患者穿中等压力的弹力袜, 一般肢体肿胀可在几周内消失。 (3) 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 以判断血管通畅度。若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肢体肿胀, 剧烈疼痛、麻木、皮肤颜色发紫、皮温降低, 应考虑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后继发性血栓形成或栓塞, 应及时报告医师, 协助处理或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工作。 (4) 注意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 观察引流液性状、质量, 维持有效引流。
3.2.3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卧床患者的清洁卫生, 每天定时做晨晚间护理, 口腔、会阴护理每天2次。
3.2.4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出血:是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 应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2) 腹部手术并发症: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呕吐, 以及排便、排气停止, 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处理。 (3) 吻合口狭窄:是主-髂动脉旁路手术难以避免的远期并发症。指导患者进低脂饮食, 继续治疗原发疾病, 定期复查。
3.3 健康教育
(1)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告知患者吸烟的危害, 指导患者绝对戒烟。同时生活中注意不要暴饮暴食, 注意足部的保暖, 尽量穿宽松的鞋子和袜子, 注意个人卫生, 及时更换鞋袜, 减少对肢体的压迫和摩擦, 每日坚持进行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体重较大的患者注意减肥。 (2) 饮食应清淡, 日常饮食结构进行调整, 以高营养、高蛋白的的食物为主,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使用, 多食水果、蔬菜、豆类食品、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禁食高糖、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 如浓茶和咖啡。 (3) 坚持适当的肢体锻炼。鼓励患者主动锻炼;抬腿→床边做→床边站→场边活动→室内活动, 不能主动锻炼的可以被动锻炼 (用绷带通过足底带动腿部运动) 。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 容易复发,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减少周围血管病性足部坏疽的发生, 注意按时服药, 定期门诊复查。
4 讨论
在周围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断扩大并继发血栓形成, 可引起动脉官腔狭窄、闭塞, 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 称为动脉硬闭塞症。好发于腹主动脉下端, 髂动脉及股-腘动脉。中老年人常见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 动脉搏动消失, 肢体组织营养障碍, 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2]。本病起病急骤, 发病后肢体甚至生命均受到威胁, 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 合理护理至关重要。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疾病和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摘要:目的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特点、治疗经验、护理措施和随访结果。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共2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方法主要行下肢血管搭桥治疗。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无一例发生出血、腹部手术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行下肢血管搭桥疗法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的治疗方法, 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和健康教育对患者的疾病和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手术期,护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敏娟.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 :29-30.
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33例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男21例, 女12例, 年龄34岁~76岁, 平均年龄49.5岁, 住院天数10 d~25 d, 均行非手术治疗。患肢胀痛, 广泛性肿胀, 股三角区或小腿有明显压痛, B超显示股静脉和 (或) 静脉内径增宽, 血流信号显示不明显。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动, 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 好转后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1)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安慰患者, 鼓励其说出心中的感受, 告知每项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保持乐观情绪, 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配合社会支持系统共同参与,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焦虑恐惧和悲观情绪, 勿让其感到孤独, 多沟通交流,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 要关心、体贴、同情患者, 动作要稳、准、轻、快, 以增加患者的信赖, 带给患者心理安慰。说话语气要温和,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 同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以病人为中心”, 满足患者的需要, 多花时间与患者交流, 并随时向患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1]。
2.2 一般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 并抬高患肢, 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 同时膝关节微屈15°[2], 肿胀明显时, 可适当使用利尿剂, 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 即可进行轻度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 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3、4], 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期有无下肢肿胀和胀痛, 有无广泛的浅静脉扩张, 小腿营养是否改变。尤其注意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与对侧肢体相比有无改变, 肢体远端动脉搏动有无减弱, 有无压痛的条索状物。因病程如继续发展, 肢体极度肿胀, 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 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 出现足部动脉搏动消失, 进而小腿和足部出现水疱, 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呈青紫色, 若不及时处理, 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后果将不堪设想。故要严密监测患肢皮肤温度、颜色以及患肢末梢血液循环。
2.4 药物护理
患者行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抗凝及改善循环等治疗, 故应严格掌握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时, 不能用于肌肉注射, 只能皮下注射。患者取卧位, 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的皮下细胞组织内, 左右交替, 注射针应垂直, 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 注意不要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 应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在用药期间, 必须监测血小板计数, 以防止全身及各脏器出血的危险性。静脉使用一般改善微循环药物,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如脉搏、体温、呼吸频率和血压、出血倾向等。一旦出现出血症状应立即停药, 按出血情况和血液丧失情况补充新鲜全血。注意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不宜与大剂量的尿激酶同时使用, 以免造成出血危险性增加。
2.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制动、血液高凝状态的关系十分密切, 因此, 要及早活动下肢, 经常做四肢的主动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另外要定期到门诊复查, 以了解疾病的恢复情况。
3 讨论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骨折, 活动受限容易发病, 如未及时治疗, 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我科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需要, 严密观察病情, 给予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抗凝溶栓等治疗, 用药过程中, 准确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和用药原则, 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 好转率为59.7%。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 加强用药观察, 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满力, 姜世昌.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 :77
[2]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2, 17 (5) :399~401
[3]罗琼, 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文选, 2005, 24 (5) :80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