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技时代(精选12篇)
网络科技时代 篇1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 出现了网络公司等新经济组织, 同时利用电子商务, 运用新结算体系进行网上交易, 这些都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产生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实务,影响对策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得以日益普及, 出现了以网络公司和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中介公司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形式。这些网上公司通过网站和网页对外沟通, 在物理形态上变得看不见、摸不着, 为虚拟化的公司, 它们利用电子商务进行着网上交易, 形成了以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结算的新结算体系。网上公司及其经营核算方式的出现, 对直接改变传统会计假设理论, 并对会计实务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互联网络对传统会计实务造成的影响, 并对其对策作了初步的探讨。
1 网络科技时代的会计实务
1.1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主要从时间选择上确定会计确认的基础, 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 它存在的前提是会计分期假设。在新时期出现的虚拟化了的网络公司这类新型企业组织, 在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 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 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由此, 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权责发生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1.2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在互联网上, 可以建立网络化会计核算系统, 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 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 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 能进行自动处理业务, 生成电子记帐凭证 (或许就没有记帐凭证) , 然后自动登帐, 随时生成会计报表, 还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此外, 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通过企业网与外界的网络已实现互联, 企业与外界发生的经济业务, 可通过一种网络交易结算卡, 或是信用卡等, 自动地将有关的交易内容即时输入到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系统网络内了。这将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影响。
1.3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网络公司是一个时分时合的临时性的虚拟公司, 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 在会计上可将它作为一个相对会计主体。同时网络公司也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 变持续经营假设为即时经营假设, 因此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也不能进行了。
1.4对会计报告
传统财务会计框架下, 企业按会计年度根据具体会计准则, 以货币为单位, 定期对外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告, 这种报表体系一是提供的会计信息滞后, 二是揭示的会计信息不充分。事实上, 按会计年度提交上述报告远难满足现有的潜在的股东、债权人、投资者和客户的需要, 已不能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和知识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5对会计流程和会计方法
现在的会计软件的会计处理流程基本上还是按照手工会计处理流程而设计的, 即根据原始凭证的业务内容编成记帐凭证输入至系统中, 凭证经审核后, 据以自动记帐、结帐、生成会计报表等, 会计流程基本上是模拟手工的。这种处理流程不能适应新会计信息系统。
1.6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基于网络的集成财务管理系统使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成为开放的信息系统。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职别的内部使用者将根据授权调阅会计信息, 外部使用者也可能被授权进入系统内部, 直接调阅会计信息。传统手工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已失效, 如何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 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和完整, 将是新会计体系面临的最为艰难的事情。
2 会计实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
2.1对权责发生制影响的对策
网络公司的会计期间一般都等同于网上交易的期间, 所有的收入都均是当期实现的收入, 所有成本费用也均用于配比当期的收入, 已不存在跨期摊配收入和费用的问题, 因此, 对其收入和费用的界定, 采用现金收付制似乎显得更为合理。
2.2对会计组织影响的对策
应重新考虑会计组织机构和会计岗位的设置, 会计信息系统能自动采集业务内容, 能自动处理会计事项, 这个自动核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已代替了传统会计岗位。会计岗位已让出其重要的核心地位, 将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分析报告、财务网络管理作为会计组织的中心, 强化企业计算机中心的网络管理、结算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
2.3对历史成本影响的对策
在即时经营假设前提下, 企业资产的成本可按市场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公允价值进行计价。特别是对无形资产、人力资产等更应改变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 对企业形象、企业声誉、企业商标、人力资源等采用现行市价核算可能更为合理。
2.4对会计报告影响的对策
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建立新的报告体系已成为可能。在编制时间上, 将传统的等时间段报告体系改成适时报告, 根据需要随时提供会计资料;在编制的内容上, 修订报表项目, 增添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本产权等新的内容,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提供多元的会计信息, 以支持管理层决策, 满足外部各方需要;在报表传送方式上, 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传递会计报表, 做到及时准确。
2.5对会计流程和方法影响的对策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的广泛应用, 促使企业内部实行网络化集成管理, 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 使企业内的各个管理子系统提供的数字化信息实时综合反映在财务管理子系统上。企业在网络条件下对电子合同、电子单据实行在线输入, 电子货币自动划转, 业务信息实时转化, 自动生成会计信息, 会计处理流程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2.6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影响的对策
各种现代化安全控制手段和新的制度设计将引入内部控制制度, 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应将重点放在数据的存取控制上, 加强数据的输入管理。对操作员建立授权制度, 利用身份认证、操作权限、操作日志进行控制。采用防火墙技术防御病毒和外来入侵, 对信息流采用有效的加密技术, 防止数据泄密。
网络科技时代 篇2
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却会在人们心中印下一个个回忆。
门捷列夫曾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了人民的收获而生成的”的确,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也让人民受益,三峡大坝电流已照明近半个中国,青藏铁路的钢轮正在向高原伸展;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宏图也在徐徐展开;载人航天飞行也取得了圆满成功„„
从早期的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发展到今彩电,电脑,汽车等等高科技产品,岁月的交替,犹如一首歌曲,飘渺却又是那么现实,在科技的发展,我们更看重的是科学带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斯大林说过:“科学和技术的道路往往不是科学界鼎鼎大名的人物而是科学界完全不知名的人们,普通的人们,实践者,事业的革新家开辟的的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无疑是科学的催化剂,还记得1945年底,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法尼亚大学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实际运用的数字式电子计算机,它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约30余吨,是个庞然大物。
近几十年来,电子计算机发展迅猛,到现在21世纪可说,不在是那么笨重稀少了,这也是人类用自己人生的舞台去探索而来的,用平凡的举动给创造辉煌,也许正是日后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
诚然,创造是人类发掘的智慧。科学技术的的确确是第一生产力。幸福之歌,微笑之歌,生命之歌,岁月是带给我们的一首唱不完的历史之歌,三十年的发展,崛起的三十年是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朵浪花,演绎出欢快的乐章。
推荐语:澎湃的爱国情感,赞美了祖国科技的日新月异,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语气精美凝练,有深化的语言,也有哲理性的思索。
张美婷
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序曲
又是一个喜悦的春天,放眼大地,绿草似海,繁华似锦,生机勃勃,带来诗意,带来遐想,带来憧憬,也让我们在相同的季节,重温“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的光辉岁月,岁月如歌,如歌岁月
历史的风,吹翻起三十一年前的那一页,那是春日人地地的1987年,在这一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有一位老人用祥和的表情和深情的歌喉给我们唱响了《春天的故事》,歌声响彻华夏大地伴随这深情的歌声,我们走出泥泞与困境,如沐春风,驱散开这漫漫的黑云。
这一路——
我们伟大的祖国经济发展,由温饱的边缘,迈进小康的大道,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中国的发展进度是惊人的,也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政治稳定,既有一稳定团结的内部环境,56个民族兄弟相亲;也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各国和睦相处;更有一个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中央领导集体,改通人和。
社会进步,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让人民物质、精神双丰收,社会更民主,更法制,更文明。
民族团结,经历风雨,又见彩虹,你聚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气,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为发展是您热切的表达的心声,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在新世纪的黎明!正如歌中所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
地位提高。由经济落后挤身于综合国力的世界前列,2008年奥运会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科教兴国的理念不动摇。
望蓝天——“神舟升天”
看大地——国泰民安
观长江——神奇三峡
这一程——
风雨兼程,虽有“非典”、“汶川地震”的不测风云,但这恰恰说明了人民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雄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
这低回的音调不正与一路凯歌的主旋律构成和谐乐章吗?
让我们的豪迈的情怀,雄浑的歌喉去歌唱如歌的岁月,这歌声飘过三十年,今后也伴我同行,让我们以胜利者的姿态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以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精神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去谱写崭新的时代乐章!
上洪初中教师:彭小波09.4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
她如一缕春风,迈着轻盈的步履,擦过我的思绪,从我身边悄然走过,她就是改革开放的春风。
春风使人怡情,夏风使人凉爽,秋风使人陶醉,冬风夹杂寒冷„„世上的任何自然风无不给我们以感受,但我们可曾注意过改革的春风呢?
这阵风首先吹到了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因为农村改革前,我国经济落后,在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这阵改革风来了可就不同凡响了,她使这个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富有,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生产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们不免会有这样感慨:“说道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改革鼓点先敲响,盖了楼房喜洋洋”.这不正是对改革风的真实写照吗?
邓小平曾这样说过:“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于是,改革风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这阵风吹得恰到好处,深圳,珠海等往日落后的小镇,荒汉屋渔村,不过四年功夫,就变成了高楼矗立初具规模的现代城市,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改革风吹得乐此不疲。
1985年,改革风吹向了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在所有制方面、所有权、经营权、分配制度方面进行着,举国上下欢呼,大唱改革风,是啊到去年为止,改革风吹过了三十个春秋,效果更是显而易见。
改革的春风,好比一轮骄阳,照耀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世界光明永存。
改革风好比一阵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我们的人生永不枯竭。道不尽的欢欣,说不完的感激,让我们用发出心灵的一声真心话道出我们的心意——谢谢!
让我们以一种亲密的情怀,去赞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沐浴着这般春风,共同祝愿我们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推荐语:以时间为序,像亲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老者,娓娓而来,清晰,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恩之情,去书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感情真挚。
陈婷婷
一路高歌
清风佛面,鼻中迎风闻来丝丝花香,校园歌曲一跃而出:“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是啊,改革开放后的岁月如歌啊!
岁月如歌,歌唱着艰辛歌唱着喜悦,歌唱着骄傲,歌曲可以体现出歌唱者的情感,这首歌是全中国人民所唱——改革开放30周年之歌,这30周年以来,中国的变化令世界吃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生产总值日益增长,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这就表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 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不由发出感叹:钱袋子鼓起来,私人骄车多起来,恩格尔系数降下来,衣着服饰靓起来,饮食精起来,文化程度高起来,人的寿命长起来,假日旅游热起来,住房大起来,通信方式快起来。这十大变化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标志,也正是人民的欣喜之处。
岁月如歌,歌中的每一个节奏都是那么欢快,轻扬,那是中国人的心情,歌中的词句是那么气势雄伟,那是中国人的骄傲,歌曲的演奏是那么的小心翼翼,那是中国人的谨慎,所以这是一首灿烂夺目的一首歌,是全世界共同赞美的歌,是一首振奋人心的伟大之歌!
我的由衷心声发之不尽,取之不竭,但我想说:“感谢我们的邓小平爷爷,它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代建设的总设计师,感谢党中央的改革顺序,由农村再到城市,感谢他们的正确领导,现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仍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才能让中国更加富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岁月如歌!歌声的旋律触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歌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憧憬美好的未来,中国人民渴望中国之路越走越好,越走越顺,让历史之歌越唱越亮,歌声唱遍世界各地的每一个角落,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为祖国经济,为祖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推荐语:内容充实,由我身边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和精神的巨变展现三十年的辉煌成果
包含学子的激情,用深人的笔调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迈,情文并茂。
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与转型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科技期刊;机遇
[作者简介]白永利,陕西中医杂志社。
自20世纪80年代起,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在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法。最直接的改变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极大丰富,搜集信息的效率极大提升,人们学习知识、搜集信息的途径从传统媒介大幅度向互联网转移。纸媒成为受网络时代冲击最早、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
毋庸置疑,21世纪将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和电子商务时代,如果不能快速适应时代规则的挑战,不能寻找和掌握网络时代下新的生存方式,等待纸媒的,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未来。
2012年12月31日,已有8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周刊《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在国内,之前曾风光一时的许多科普类杂志,如《新知客》《新探索》等纷纷停刊,2013年10月,《新闻晚报》停刊,2014年1月,海尔宣布停止投放杂志硬广,纸媒的整体势微,已是不争事实。对倚重纸媒发行的科技期刊来说,迫切需要转变出版和经营模式,以应对越来越残酷的市场现实。
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在维持一个国家科技强国地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展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总体发展水平、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截至2011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共有5769种科技期刊,数量仅次于美国。此外,中国的研究产出数量(英语论文发表数量)也相当可观。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马修·索尔特(Matthew Salter)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研究产出量是日本和德国数量之和,达到近14万。然而,与成就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
1. 国产期刊质量与国外科技期刊仍有很大差距
大多数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低,学术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差。有学者直言,科技期刊已成我国科技体系中的突出短板。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出版龙头企业,传播能力也较弱,未起到迅速传播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
2. 体制之困
受科研评价体系影响,大量高质量论文流失境外,版面论文质量难以提高。相比学术层面的障碍,行政化办刊的模式更与市场脱轨。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作为直属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发行均由上级单位决定。以上海市2012年对该市288种科技期刊运营模式与年度盈利的关系所作的调查为例,财务不独立的运营单位占比高于80%。这种行政化办刊模式,造成很多科技期刊自身资源匮乏,资金来源不足,发行渠道狭窄,只能过分依靠行政拨款和版面费,自我生存能力低下。
3. 应对网络时代的准备不足
以德国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为例,其全文电子期刊已超过2500种。该集团调查发现,目前图书馆购买模式正由纸质转向电子版,预计未来5年,图书馆在纸质期刊上的花费会锐减51%,以至于纸质与数字期刊的预算比例会达到12%∶88%。而很多国内科技期刊步履迟缓,普遍沿用老的出版流程和管理模式。
二、网络时代的机遇
虽然我国科技期刊的生存问题在当下尤为突出,但网络时代为科技期刊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存在很多机遇。
1. 网络发展形成巨大的市场
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辉透露,据2012年底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第3季度,中国互联网用户达5.5亿人,同比增长44.1%,总规模达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3.7%。另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余晓辉透露,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8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提升科技期刊的编辑效率和快速营销提供了先天条件。
2. 網络营销环境日趋成熟
十年以前,网络支付、电子货币等仍然是充满疑虑的话题,而今,电子商务已成为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营销模式。与之配备的物流、银行系统技术支持日臻完备。能否顺应历史潮流,抓住电子商务机遇,关系着科技期刊未来的生机。
3. 新媒体运作下的新思路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电子书等业务的成熟,数字出版与移动设备的结合是科技期刊数字化革新的新方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0年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化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额中占绝对优势。在不进则退的改革环境下,科技期刊激流勇进,或将发现“柳暗花明”。
三、科技期刊的转型方向
1. 人才升级
传统的“一张纸、一支笔”的编辑方式已成过去,编辑已进入网络环境下的“在机办公”和“网络传输”的多元工作模式。为适应网络时代的运营思维,亟须培养集网络型编辑、博学型编辑和创新型编辑为一体的多元复合型编辑。
2. 扩展应用平台,推进数字化
科技期刊要做到全方位数字化,首先要做到管理机制数字化,建立长效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其次,期刊共享内容数字化,新媒体更容易实现资源的分类整合和搜索功能的简捷设计。再次,要实现数字出版与移动设备的结合。
3. 加快资源整合
整合资源,走集约化道路是各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共同趋势。有学者认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给出版业“内容为王”赋予了新的含义,即谁对内容资源拥有更强的整合能力,谁就拥有更大的市场控制力。单个期刊的弊端在于缺少信息的整合。2009年,《中国科学》与《自然科学进展》两大科技期刊合并,为我国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了可供借鉴的道路。
nlc202309051310
4. 推进品牌化
品牌化的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以《凤凰周刊》为例,虽然其不属于科技期刊,但它提出“为全球读者提供独立视角意见”,展现了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特色。许多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优秀期刊都有这种特点,其理念与做法值得科技期刊效法。尤其是,当下媒体内容同质化日趋严重,科技期刊推进品牌化,形成品牌优势,是在竞争中抢得先机的根本。科技期刊需要完善期刊社会价值,精确刊物定位,做好品牌文化延伸,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
5. 推进市场化
科技期刊作为商品的一种,它的经营同样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所以,科技期刊要想发展壮大,市场化是其必然前提。据英国《卫报》报道,目前《金融时报》的数字订阅数量已经超过印刷版报纸销量。统计数字显示,截至到2012年12月31日,通过《金融时报》网站订阅电子报纸的读者数量增长了18%,订阅人数超过30万人,其中15%的订阅者通过手机终端阅读。《金融时报》的数字收入得益于其推出的FTSmartMatch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用户需求的内容,便于读者在线阅读。作为纸媒的《金融时报》创新性改革的成功,为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借鉴。
此外,科技期刊的市场化经营要重视拓展广告经营,丰富个性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应当加大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投入,以此带来新兴市场。
四、结语
面对世界科技期刊的发展潮流,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大势所趋,如能借势而为,将有助于我国科技期刊缩小与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差距,甚至实现“弯道超车”。
此外,不够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行政化办刊思维等,长期以来也制约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到,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毋庸置疑,一系列改革积极信号的释放,预示着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将拥有一个更加广阔、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公正公平競争的外部环境。
我国科技期刊应当积极把握这一机遇,夯实脚下根基,探索发展道路,在新的环境中闯出一番天地,也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更显著的贡献。
[1]史旻星.新技术新媒体驱动下的出版业[J]. 出版参考,2010(1).
[2]陈钰,周娟,胡应富.对科技期刊发展问题的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09(12).
[3]胡政平.学术期刊同质化及影响力探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4]梁霞.科技期刊数字化问题研究[J]. 编辑之窗,2009(1).
[5]孙远,朱晓红,喻伟.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初探[J]. 人民长江,2009(4).
[6]王超.华语读者独立意见平台[J]. 凤凰周刊,2011(4).
[7]邓德红.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原则和技巧[J]. 编辑学报,2003(3).
网络科技时代 篇4
“数据, 作为现代信息社会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人们在数据海洋对信息的挖掘和运用, 表明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即将到来。”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所提出的“大数据”时代到来的观点近年在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大数据的一大特征就是数据的价值密度相对较低即对于受众来说:有效信息很少。如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人们随处都能感知信息, 但其中的价值密度非常低, 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因此, 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纯”, 是大数据时代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以全球互联网为载体的大数据时代, 不仅网络信息的价值密度低, 其“能见度”也越来越低。“当真相还在穿鞋, 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民数量的增多、交流平台的便捷, 谣言也滋生蔓延, 有网友感慨:谣言把人都妖魔化了。在信息压力和趋同心理的作用下, 个体往往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 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 并倾向于相信此观点就是正确的, 因而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谣言。在网络社交媒体赋予了话语权的背景下, 基于这种“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 [1]个体往往还会积极地将谣言向外传播, 当这个谣言在个体的纷纷传播下形成一股“意见气候”, 真相就会像“沉默的螺旋”一样被掩盖。
美国传播学家奎包姆在《科学与大众媒介》中说:
“公众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是民主社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如果公民普遍缺乏基础的科学素养, 我们的民主社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和威胁。”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当代科技革命即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仅改变了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和模式, 更凸显了当下科学传播极端重要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当今的科技传播不仅要让社会公众理解科学和技术的问题, 即解决如何直接有效地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达给普通社会公众, 还要解决科技传播中的信息检索和甄别的问题。研究表明, 自互联网普及以来, 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剧增, 在科技传播领域, 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即熵也与日俱增。因此, 信息的检索和甄别对于科技传播的进行意义十分重大。经合组织 (OECD) 的最新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选择相关信息, 忽略不相关的信息, 识别信息的形式, 理解和释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技艺, 所有这些能力日益显得重要。”[2]当代科技传播工作者的历史重任就是在认真地研究科技传播工具和模式的新变化的同时, 积极自主地解决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理论和操作性问题。
2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科技传播
大数据时代, 网络科技信息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拓宽了受众的视野, 现代生活中, 科技如影随形, 如何利用传媒传播的权威性、广泛性、及时性做好科技报道是责任媒体的一项重要课题。在相关媒体的实践工作中, 传播者往往不能够遵守新闻专业主义, 把握科技报道也时常出现偏差。类似以偏盖全、捕风捉影、抛弃科学严谨性而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的行为, 给科技传播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3]。
南方报业集团的李虎军曾表示“科技传谣”目前是中国新闻界一个尴尬的现实, 然而在短期之内却很难扭转。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这样分析:“科学报道的瓶颈就在从业者身上, 学文出身总是欠缺对科学事件的到位的判断力, 话语犀利但透着清醒与不满。究其根源, 既有新闻采编人员科技素养不高的成因, 更有媒体不顾科学的严肃性, 一味追求刺激、猎奇、轰动效应, 故意放大事件的新奇性、特殊性, 失去责任媒体在传播科学上应有的良知的根本所在。”
固然, 网络传播具有多媒体性、超文本性、高互动性、即时性等传统的传播媒体和传播媒介难以望其项背的优势, 但一旦这些优势没有被很好地控制和利用, 网络这把双刃剑将会为科技信息传播带来一些非常棘手的新问题。
大数据时代, 网络媒体信息控制的弱化是谣言生成的重要原因。在我国, 政府通过规定对大众传播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初期审批登记, 对媒体的活动进行严格地法制和行政管理;限制或禁止某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信息内容的传播;统一分配传播资源等。故而, 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在信息的控制方面表现的不错;而对于浩淼无边的网络世界而言, 想要充分有效地进行信息控制变得十分困难。从技术上来看, 由于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以及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 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4]。
在线下的传播场景中, 绝大部分的信息资源被专业媒介组织控制着, 记者和编辑都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 从源头上控制着信息的生产与传播, 决定传播什么信息以及过滤掉什么信息;而在网络传播领域, 信息的来源趋向多元化, 广大的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 不仅可以自由选择接受自己有兴趣的信息, 而且“全民皆记者”、人人都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 也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 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 传者和受者的角色可以来回自由地切换。虽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行使“把关人”的权利, 但是, 由于受众在网络信息传播领域拥有极大的自主权,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者地位遭到削弱, 传播权力严重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信息控制趋向弱化。
3 网络科技传播谣言及实例
这种信息控制力的弱化自然而然地就导致了一种现象的产生——网络“传谣”, 谣言的传播者很好地利用网络传播迅速特点。[5]一条被炮制出来的“爆炸性”的新闻可以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这种传谣的传播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所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加之科技信息传播本身对信息的真实性和严谨性要求更高, 这样一来, 对科技传播媒体公信力的破坏以及对科技产品公司或科技研发团队造成的损失都是非常致命的。
近几年的科技假新闻绝大多数是通过网络传播得以迅速扩大“影响”的, 今年一月份, 多条热门微博说道:“和你生活里的飞利浦说声再见吧!经营了80多年的飞利浦电子产品公司昨天宣布, 它们已经卖掉了公司面向消费者市场的业务。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飞利浦榨汁机、剃须刀、电熨斗、吸尘器……现在剩下的只是回忆。在你深深的脑海里、你的心里、你的生活里有哪些飞利浦呢?”而且还贴上飞利浦产品的图, 里面还包括一些小家电。事实上, 其实是由于未能在快速增长的消费电子市场挑战苹果、三星和索尼, 飞利浦决定放弃历史悠久的消费电子业务。不过, 飞利浦仍将继续生产电动剃须刀和咖啡机等生活小家电产品。飞利浦是做小家电起家的, 在小家电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竞争力, 飞利浦不可能退出小家电市场。
在快节奏的网络传播的条件下, 摆在网络科技传播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避免谣言四起的乱象, 亟待被网络科技传播者放在首要重视地位。不论是媒体还是网民都应该站在事实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不能信马由缰, 也不要被自己更愿意相信的东西或者认为别人相信了就会对社会有利的东西给扭曲了自己的思维。显然, 这种明辨是非的能力是个人辨识谣言的关键力量, 同时也是大数据时代网络科技信息传播者面对谣言应遵守的准则。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200.
[2]王彰奇.户户通平台构建及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7) .
[3]李晓媚.打开窗与推倒墙——媒体的科技传播功能与责任[C].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 2012.
[4]匡文波.论网络传播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新闻与传播, 2001 (4) .
科技时代作文 篇5
在古代战场上,两国正在激战,一个士兵正在与另一个士兵对战,忽然,这个士兵的脚踩到了一个凹槽,然后就神秘消失了!刚才与他战斗的士兵更加奇怪了,是被他打死了还是打跑了?因为好奇心,这个士兵也踩了一下凹槽,随之也消失不见了!
原来,这个凹槽是穿越机器的机关啊,会穿越到21世纪!
他们俩个既惊讶又好奇,甚至忘记了决斗。
到了21世纪的马路边,他们看见了好多汽车,就互相看了一眼,一个问:“这是什么?是会跑会叫的大箱子吗?”另一个答:“我怎么知道?”他们虽然忘记了决斗,但是他们却还像对手一样顶嘴。
他们沿着人行道走着,看见许多与他们穿着不一样的人用着奇怪的眼神打量着他们,“回头率”够高的!
到了一个小区里,他们随便找了一栋楼,走进去,上了楼梯到三楼礼貌地敲了三下门,主人走了出来,是个小孩儿,他问:“两位士兵叔叔,请问有什么事吗?”一位答:“我们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士兵,我们能否在这歇歇脚呢?”
小孩儿听了,来了兴趣,同意了,又问:“那你们是怎么穿越来的?”
他俩把事情讲述了一遍,小孩儿听得津津有味。
小孩儿好像想起来了什么,惊呼道:“哦!太空授课快要开始了!”
“什么太空授课?”
“哦,就是在太空里教书。”
“太空在哪儿?”
“在天上。”
“是往天上看吗?”
“不,在电视上看。”
“电视是什么?”
……
唉!士兵的问题真多啊!简直能做成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了!
打开了电视机调到8频道,看到了三位航天员飘飘悠悠的,正向大家招手呢!
士兵奇怪极了:“一定要在叫宇宙的`地方才能飞吗?为什么在中国不行?”
小孩儿像一位教授似的,认真地回答:“其实,在整个地球都没有能飞的地方,只有宇宙,因为在宇宙的环境里是一种失重的状态。失重就是物体承受的压力变小。”
两位士兵听完小孩儿说的话,眼睛瞪的像个桂圆、嘴巴张得能一口吞下个鸡蛋那么大:他们都不相信这个小孩能说出这么科学的话,惊呆了。
看完了太空授课,小孩让他们洗了澡,换上现代人的衣服一起出去逛街,在马路边,士兵指着各式各样的汽车问小孩儿:“这是什么?”
“这是汽车,”小孩儿答,“是现代人们用的一种交通工具。”
士兵又指着一个正在打电话的人问:“她手上拿着的是什么?”
“是移动电话,有了它,人们的通信方面就方便多了。”
随后,他们走进了超市,士兵一边逛一边不停地问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买好了东西,需要结账,小孩介绍了结账机的作用等,就回家了。
回去以后,小孩还介绍了许多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直到小孩的爸妈回家,两位士兵突然从小孩的眼前消失了。
士兵回去了以后,把自己经历的事情和见到高科技产品的构造告诉了皇帝,因此得到了表扬,升了官职,还得到了奖赏。
过了几星期,两位士兵换上小孩儿给他们的衣服,各自踩了那凹槽,又来到了小孩儿家……
运动科技时代 篇6
向赖床说不,杜绝运动“无脑流”!
Nike TomTom 运动腕表
精彩之处 清新的造型,强悍的功能,再加上GPS定位,Nike果然是运动装备的行家里手。
都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但大自然真正展示它的力量时,我们就不会觉得好玩了。好在Nike和TomTom联手拿出了一款运动腕表,让我们突遭中暑、休克等危险的概率小了很多。它的部分功能源自当年的Nike+跑步鞋,同时具备GPS等专为野外生存打造的功能。它的造型延续了Nike产品一贯的简洁风,双色的造型也相当概念。虽然它仅有16mm厚,却内置了可以跟踪速度、距离的测量装备,并可以以此计算卡路里消耗。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它还可以截图显示佩戴者的心率情况。如果你是个喜欢坚持的极限运动爱好者,戴上它就等于带了个贴身小护士。
iPing高尔夫球推杆指导器
精彩之处 在它的帮助下,你不需什么经验,就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菜鸟到大师的蜕变。
如果第二天就要和老总去高尔夫球场交流感情了,今天才头一次摸到球杆,要是再没有什么能抱的金佛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真要浪费掉了。有了这个和iPhone兼容的高尔夫球杆套,你不必去俱乐部找教练,一样可以在家里学习挥杆的技巧。你要做的仅仅是把它固定在球杆上,然后将iPhone手机与之组装完毕就可以了。你只要连续挥杆5次,它就能对你的击球风格有个大致了解,从而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指导。如果你进行更细致的推杆动作,它还可以读取到你的击球角度、速度等精确数据,并给你提出改善建议。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将你的击球数据和职业球手进行比较,等有一天你和老虎伍兹持平了,就能参加大师赛!
Z-board重量感应电动滑板
精彩之处 不需什么技术,甚至不需挪脚,它绝对是传统滑板的终结者。
想像滑板少年一样来去如风,又苦于自己的平衡力和技术都非常有限,那这款Z-board完全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它的造型和普通滑板几乎一样,只是轮间装有一个大大的电池组,并能通过重力感应来完成前进或停止。它有专业版和经典版两种,最高时速可达到17英里。为了提高续航能力,每种滑板都准备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尺寸也从27寸到41寸不等。只要前面的脚使一下劲,它就可以加速前进,而如果遇到红灯,踩踩后脚就可以完成刹车。有了它,你就可以和早晨拥挤的公交地铁说Bye Bye了。春风得意滑板急,岂是一个“惬意”能形容得了?
H2O Audio Trax Custom防水耳机
精彩之处 想在夏天玩得嗨,防水耳机离不开!
哪怕不进游泳池,天空也是日头正盛,一番运动过后你也会汗流浃背。如果发现耳机被汗浸坏了,那爱戴着轻巧耳塞做运动的人们可就悲催了。鱼和熊掌如何取舍?Audio Trax Custom防水耳机就是答案。它的个头十分小巧,佩戴起来也非常舒适。而且它还有蓝、绿、白多种颜色供你选择,完全不必担心不合口味。经过开发,你可以找到3种佩戴方式,100%的防水能力让它可以陪着你挥汗如雨。它采用了防粘、防缠绕线缆设计,完全不会贴在脸上,使用完可以摘下来直接塞进口袋,人性化做得也很充分。如果想戴着它下水冲浪,没问题,准备一个同样爱水的Pod吧!
iBike自行车功率计
精彩之处 随时掌握车的速度、人的心跳,这待遇连环法之王阿姆斯特朗都享受不了。
就算是进行最畅快淋漓的户外骑行,手机也是必须带上的,不然怎么给家里报平安?但它的防护又总是让人揪心不已,一个颠簸,你心爱的iPhone就可能从口袋里蹦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一款能防水防摔的手机外壳应运而生了。它固定在单车上,在骑行时屏幕恰好落在可读的视线范围内,如同一个外接的仪表盘。它还可以和iBike自行车进行无缝连接,随时记录它的实时数据,譬如车速、路程、蹬踏频率,甚至是骑行者自己的心率。如果你是个爱骑车的苹果一族,准备好这么一套装备再上路肯定错不了。
Bushnell Pro 1M Rangefinder高尔夫激光测距仪
精彩之处 一个能让你“百步穿杨”的神器,在高尔夫球场上大展威风不再是梦想。
网络科技时代 篇7
体育是人类重要的生命活动,它能够给人们带来健康,延长人们的寿命和提高生活的质量。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辉煌阶段,有着强健的体魄、充足的精力和足够的时间,正是应该积极锻炼的时候。大学生体育生活有两方面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大学生所进行的体育生活包括体育锻炼、体育观赏和体育关注,即大学生除了进行锻炼活动,还应该关注体育新闻和观看体育赛事。从狭义上来说,大学生的体育生活仅仅指体育参与行为,这也是最容易做到和最有效果的。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侧重点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有些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而有的大学生则是为了减肥和塑形,不同的目的会导致大学生体育行为多种多样,这就需要大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合理安排体育生活。
2 科技网络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消极影响
2.1 网络的成瘾性削弱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科技网络的兴起给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他们可以及时关注体育新闻和赛事,可以自由观看体育比赛,但是科技网络同样也给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无法克服的成瘾性就是其中主要部分之一。大学生有着很强的探索欲望,科技网络涵盖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很容易让大学生沉迷其中,尤其是一些网络游戏更是让其无法自拔。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消耗了精力,从而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大大降低。此外,网络的成瘾性还诱发了大学生的懒惰思想,成为宅男女,而不想劳累去进行体育锻炼,进一步磨灭了其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2 诱导大学生产生了攀比的体育消费观念
大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势必会产生体育消费,比如:购买体育服装、体育设备和追星粉丝等等,这是大学生体育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的普及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愈加开阔和频繁,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接触到一些体育消费的相关信息,比如哪种跑鞋舒适耐穿,哪种体育设备经久耐用,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价格。名牌运动服装虽然很昂贵,但是会给人们带来满足感,会让他们觉的高人一等,有些人甚至会将这些价格较高的服装、设备和赛事门票以图片的形式发到网上,有部分大学生看到之后产生了向往的思想,会竭尽全力购买这些并不适合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东西,给自身经济带来了压力。此外,他们还会产生攀比心理,过于重视外表,从而失去了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方向,导致体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网络使体育项目失去了吸引性
大学生在学校会通过许多途径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体育项目,比如: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社团开展课外活动等等,这些途径往往需要大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这样才会激发出体育锻炼的气氛。以往的体育活动中,除了组织者,其他人几乎不知道体育项目的内容和流程,因此,会对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吸引,但是科技网络时代下信息共享的出现,使大学生可以很容易在网上找到相关的信息。这样一来,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就熟悉了流程和内容,很容易在参与的过程中因为失去了吸引力而产生消极怠慢的情绪,认为不必认真聆听组织者的介绍就可以完成任务。
2.4 杂乱的信息使大学生形成了不良体育锻炼习惯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科技网络将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新闻都融合在了一起,但是一些糟粕也不可避免的混入其中。大学生还没有步入社会,面对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单纯,没有分辨和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的经验,往往会被一些不恰当的言论所蒙蔽,从而失去了体育生活的真正目标。比如网络上流行一些不正确的体育训练方法,它们过于夸大体育训练的效果,使大学生盲目的进行体育活动,既不遵循人体规律,也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导致大学生形成了不良的体育锻炼习惯。这不仅会使体育活动的质量下降,还会增加体育损伤的出现频率,对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有害而无利。
3 科技网络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积极影响
3.1 开阔视野,丰富体育生活
当前科技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人们接触网络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宽带网络和3G移动网络等等。此外,各种移动设备使网络的运用更是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大学生活不像高中生活那样紧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安排,再加上手机和电脑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使大学生使用网络非常的便捷。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大学生的视野得到扩展,了解到了更多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新闻,从而能够丰富体育生活。比如,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喜欢体育项目的比赛情况,安排时间前去现场进行观看,并从观看的体会中找到提高自身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从而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再比如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寻找适合不同时间长度的体育活动,使自身即可以在课间较短的时间进行活动,也可以在周六日较长的时间进行锻炼。
3.2 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计划
大学体育课程与高中不同,上课的人数太多,教师不会过于关注某一个人,再加上教师一般除了上课时间外,较少与学生有过多的接触与交流,因此,学生如果在体育生活中遇到问题,很难当面向老师请教和获得建议,科技网络的兴起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大学生不是专业的体育人员,在制定自身体育生活和训练的计划时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候大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将自己的问题展现出来,寻求他人的帮助,集思广益,不断完善自身的计划。此外,大学生还可以在网络上搜寻与自身情况相似的案例,观看和借鉴他人的成功计划,然后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大学生还可以应用网络软件,将自身的锻炼信息输入其中,通过自动化的分析得出结论,并根据结论不断调整计划,以达到大学生预期的目的。
3.3 节约了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学生想要观看一些比赛只能前往现场,购票和交通会消耗其大量的时间,如果比赛地点不在本地,那么观看比赛的成本会非常高,而一些世界顶尖的比赛是大学生无法获得观看资格的,这些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学生体育生活的质量。科技网络时代下,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观看各种各样的比赛,省去了购票的金钱和交通的时间,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观看和享受比赛。当前一些世界顶尖的比赛,如NBA等等,可以很容易地在网络上寻找到视频,从而使大学生有了更多机会了解某一项体育运动。此外,如果大学生想要回顾一下比赛的精彩片段,还可以将比赛视频下载下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温习。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使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方便,如果大学生想要相约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在网络上约好时间、地点和人数,而不必像以往一样面对面确定每一个人的情况,这样节省了很多时间与精力。
3.4 便捷了购买体育服装和设备
当如今网络购物的发展十分繁荣,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摒弃现实购物而选择网络购物。大学生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因此不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购买体育服装和设备,但是这些体育生活的必需品一来价格比较昂贵,二来使用寿命不能太短,是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认真挑选的。网络购物的出现,解决了大学生所纠结的时间问题,大学生在宿舍就能够通过网络能够了解各种品牌、不同价位的体育服装和设备,在更加直观和便捷的进行对比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合理选择。网络购物将大学生所购买的消费品直接邮递到了学校,省去了其搬运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些体积较大、质量较重的体育设备来说,送货到学校更能刺激大学生的购买热情。
4 结语
综上所诉,科技网络给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带来了信息化的生活方式,使其享受到了形式、速度和质量上的领先。通过网络,大学生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取所感兴趣体育项目的知识、技能和资讯,还可以实时追踪体育赛事,深入了解体育明星,从而使体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网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良因素,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大学生要坚定信念,找到正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被歪曲的信息引入歧途。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世界全面进入了科技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愈加频繁,新闻搜索更加快速。对于大学生体育生活而言,网络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而如何正确和合理的应用网络,这是教育者和大学生本身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该文从体育生活的重要性出发,首先梳理网络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消极影响;其次再分析网络所带来的积极方面;最后希望可以给大学生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科技网络,大学生,体育生活,多重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振亮.网络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实证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5):141-142.
[2]王立男,赵文阁.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9(6):60-62.
网络科技时代 篇8
关键词:科技情报,网络环境,工作模式,体系构建
1 当前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1.1 信息技术对科技情报工作的影响
现代科技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深入, 而对情报工作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从科技情报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上, 扩展了其信息技术的科技水平, 另一方面, 对于新兴的行业如咨询机构、网络服务商等也逐步融入了情报领域, 从而为科技情报工作带来了新的业务内容。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活跃了信息的交流频度, 增强了对信息的需求, 从客观上又提升了科技情报工作的社会价值。
1.2 从工作重心由“文献组织”向“知识组织”的转变
科技情报工作一直延续对文献研究的单一工作正在发生变化, 就“知识组织”而言, 不仅包含编码知识, 还有意会知识, 而传统的对“知事”和“知因”的研究仅限于编码知识, 而更多的“知用”和“知人”领域的会意知识则亟需深入。同时, 从文献中来捕获和提炼的知识, 才是真正的有思想价值的知识, 而网络环境下的各类资源, 其可利用的价值约占80%, 因此, 迫切需要科技情报工作者能够结合信息网络平台, 利用智慧和职业技能来搜集、检索、组织、利用网络资源。同时, 现代网络技术环境下的数据库技术、用户接口技术, 以及超文本技术等处理方法, 能够较好的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加工和处理, 因此, 现代科技情报工作者要善于从繁杂的信息资源中来析取和捕获所需要的知识内容, 科学分类、浓缩集成, 提炼出有效的知识解决方案。
1.3 现代科技情报工作的重点更加凸显网络化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对知识信息在生产、分配和使用过程中, 更多的体现出对知识管理方式的转化, 尤其是对于智力成果的创造, 都要高于传统的信息管理, 从而实现对管理目标的重新定义。同时, 在网络环境下, 现代信息技术更加突出人-机交互, 结合网络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信息资源, 利用智能化检索工具, 引入网络信息计量学知识, 实现对查全率和查准率的重新界定, 因此, 必须从新的科技手段上来计量网络信息流的分布特征、增长特点, 及老化规律, 才能真正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发现。
2 改革科技情报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从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管理实际来看, 由于情报技术和应用环境的限制, 很多科技情报机构缺少自身的核心技术, 从工作环境来看, 多以图书馆为主, 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差异化, 使其仅限于对某一主题或几个主题领域, 无法面对广泛的文献信息, 整理和加工出满足当前信息挖掘的有用知识。同时, 在网络环境下,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 新技术、新系统结构的日趋复杂, 导致科技情报系统建设面临着技术落后的困境。科技情报工作队伍缺少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难以实现对科技情报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限制了其指导价值。
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 作为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网络环境的日益开放性、灵活性, 为实现科技情报工作研究创造了新的技术环境和条件, 特别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 政府管理职能的进一步明确, 无论是从科技情报理论与政策发展上, 还是科技情报工作系统的更新上, 国际化科技情报技术的引入, 都为科技情报系统的蓬勃发展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3 构建科学的科技情报工作体系
1983年7月2日, 钱学森在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 作了题为《关于科技情报工作中的科学技术》的报告, 其对情报工作的研究要作为一门科学技术来对待, 其理论和实践意义影响深远。
3.1 对科技情报信息的搜集
从情报工作的对象来看, 不仅需要从各类公开的出版物中进行搜集信息, 还需要对人、事、物进行科学的辨别和筛选, 从而体现了搜集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为此, 结合对现代数据源的分析与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源分类分级管理体制, 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和研究方法, 不断优化相关信息的整理力度, 如爬网技术的引入, 可以实现对某网站7X24小时的全动态监控, 并从相关信息源中搜集相应的信息进行存档。
3.2 对科技情报的存储管理
传统的科技情报工作是建立在纸质介质上, 而网络化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媒介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进行分类检索时则需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来完成。如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结合科技情报管理的需要, 建立分布式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 来实现对各类数字信息的获取、存储、组织、分析与管理。同时, 现代文字/图像/视频识别技术的引入, 如OCR文字识别技术, 图像识别技术, 以及语音识别技术日益成熟, 对相关信息的检索力度日益提高。
3.3 对科技情报信息的分析
对情报信息进行分析是实现科技、全面、准确信息评价的基础和前提, 也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环节。从对情报信息的分析方法来看, 利用人工智能等评价技术, 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来导入新的评价模型, 如信息熵技术, 通过对某一情报进行归一化统计, 从而得出一个期望值, 用以反映此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科技情报研究人员对情报模型的建立, 从预测敌方意图上来获取可靠的指示征候, 并从综合分析中来实现对敌方意图的定性判断和准确预测。
3.4 强化对科技情报工作的服务价值
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了相应的情报服务, 而网络环境下情报服务趋向日益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如RSS信息整合技术的应用, 可以从信息资源中结合各学科、主题的需要来形成RSS文档, 从而满足各类读者的检索与阅读需求。同时, 网络信息咨询服务, 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 专业咨询工作人员通过检索、筛选、加工后, 形成信息咨询报告并传递给用户, 从而满足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
参考文献
网络科技时代 篇9
关键词: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数字化生存”概念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念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络的兴起与发展, 是文化传播媒介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数字出版新业态的产生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快培养适应现代数字出版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是现代出版业发展的总体态势。科技期刊作为承担传播科技知识, 宣传科学思想, 提高全民文化素质重任的重要载体, 不仅起着科技信息交流的作用, 而且起着科学传承的作用, 在进行科学传承的同时进行科学的积累[1]。其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就网络时代科技期刊如何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谈几点看法。
1. 网络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
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 使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覆盖范围和应用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化、网络化给期刊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经营模式带来了重大影响, 也给网络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迫切的新要求。
1.1 手段上的新要求
网络发展是以数字化为显著特征的一种新型文化信息传播模式。数字出版是指只要是使用二进制 (0、1) 技术手段对出版 (报纸、图书、杂志、地图、多媒体载体等) 的整个环节进行数字化操作, 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 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 编辑加工的数字化, 校对过程数字化, 印刷复制的数字化, 发行销售数字化, 阅读消费数字化和日常应用数字化等等[2]。数字出版的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新的编辑出版手段, 较之纸质版期刊,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传播具有更为快捷、覆盖范围广泛、互动链接迅速等特点, 因而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 它模糊了编辑、印刷、出版之间的界限, 淡化了“刊”与“期”的概念, 改变着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 并在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中对刊载内容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功能, 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思维、期刊样式的精致化设计、读者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等提供了广阔空间。作为编辑如果没有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将难以开展数字化的编辑出版活动。
1.2 运作上的新要求
当前, 中国科技期刊正越来越与网络互融发展, 特别是一些核心科技期刊, 在数据库和数字期刊平台建设以及网络期刊、电子杂志、手机杂志创办等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其出版正以纸质版、影像版、光盘版、电子版、网络版等多样化形式发展。有的科技期刊已经在尝试向双向或多向的跨媒体交融发展, 并已经在期刊的集约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2003年11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首批9种网络期刊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 标志着我国知识信息资源建设与互联网出版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3]。这在客观上要求期刊编辑必须要尽快转变角色, 适合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一个缺少多种媒体理论和实践的编辑人员也将难以应对跨媒体的编辑出版工作。因此, 网络的发展需要多方专业人员的共同协作, 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1.3 管理上的新要求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 互联网对传统科技期刊的冲击显而易见。其一是对科技期刊社会效益的冲击, 主要表现在对固有读者争夺的冲击, 使得传统科技期刊的宣传教育覆盖面在日渐缩小;二是对科技期刊经济效益的冲击, 主要表现在科技期刊纸质出版物发行及广告收入日渐萎缩, 科技期刊出版的业务形态和结构正在日渐产生巨大变化。显然, 传统科技期刊只有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创新发展, 比如通过强强联合, 打造专业化信息平台, 创办有影响力的网络期刊, 建立新型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业态等手段, 才能实现科技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的双赢, 并在市场经营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权。这同样在客观上要求新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要解放思思想, 转变观念, 建立网络化、数字化的科技期刊经营管理新模式。一个不懂得现代科技期刊经营的编辑是很难能够与期刊同步发展的。
因此, 综上所述, 网络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应该是一个既熟悉专业出版知识, 又掌握现代数字出版技术, 同时懂策划, 善于经营管理的集“大写手”、“策划家”和“营销家”于一身的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这既是网络发展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新要求, 亦是网络时代复合型期刊编辑人才的主要内涵。
2. 当前制约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依然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和困扰, 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出版体制的制约
由于我国现行的出版体制及其科技期刊出版的特殊性等制约, 我国现行的很多科技期刊依然尚未完全市场化, 从出版管理层面看, 科技期刊目前仍处于出版审批、主管主办的计划体制管理状况, 一些科技期刊依然承袭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未能按照出版规律的要求建立期刊商业经营管理模式, 缺乏必要的自主经营权, 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最终导致目前在一些科技期刊部门中不思进取的思想或现象依然严重, 一些人依然满足于或因行业优势带来的蝇头小利, 或因行政管理的庇护而得过且过的日子, 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 这些现象不仅导致科技期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严重阻碍了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2.2 管理机制的制约
当前, 我国期刊运作大多数依然是采取“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的双轨制, 即一些体制内的媒体人以在编形式为主, 往往享受着高额待遇, 而一些传统体制外的媒体人则往往是以招聘为主, 待遇普遍不高, 但这部分人却大都是媒体的主要业务骨干, 是网络科技新知识的最佳拥有者和最佳实践者。面对不公平的待遇, 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终会严重阻碍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或导致其严重流失。此种现象在一些科技期刊机构显得尤为严重。
2.3 技术理论的制约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会出现很多新问题。任何一种新出版载体的产生, 在拥有以前的出版载体或形式所没有的新功能的同时, 也往往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当前, 互联网作用于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就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一是缺乏统一性。由于现行的电脑软件系统各有不同, 使得现行的网络期刊数据存储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如当前的数据格式类型主要有标准通用置标语言 (SGML) 、超文本链接标示语言 (HTML) 、便携文件格式 (PDF) 、图像格式、文本格式和各种专用格式等。由于存储格式的多样化, 就不可能以通用的全文管理系统对期刊进行管理和利用。二是理论滞后。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多样化, 导致权威性的系统教材理论严重滞后于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尽管目前数字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从科学实验、社会应用走向理论研究和规律探求的层面, 但在我国目前依然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国期刊发展国情的系统教材理论, 更多的是分散型的理论框架。这两点不仅给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带来困难, 而且严重制约了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整体社会效应。
3. 加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几点对策
加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科技期刊自身发展的要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来说, 只有掌握和利用了现代编辑手段,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编辑质量, 才能充分发挥期刊的作用, 使之更好的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建设服务[4]。根据当前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 加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应从以下几点去着手。
3.1 推进科技期刊体制创新,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当前, 体制创新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国家一直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十分重视, 早在2006年7月, 新闻出版总署便印发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对科技期刊等出版单位和转企改制的经营性出版单位的改革目标、根本任务提出了相应要求。图书等出版物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试点单位成功经验不断被推广, 既增强了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紧迫性, 也给科技期刊创新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但由于受历史、经济、文化条件以及某种既得利益关系等因素的限制, 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依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一些科技期刊基层单位, 相关改革政策举措未能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因此, 这要求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必须要进一步切实推进体制创新, 探索、完善并实施符合科技期刊自身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的市场竞争机制, 从而最终积极调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增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竞争意识, 为科技期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3.2 加大科技期刊人事制度改革力度, 完善资源分配制度
基于当前我国期刊运作大多数都是采取“老人老办法, 新人新办法”的双轨制的薄弱环节, 科技期刊必须要切实加大人事制度的改革力度, 完善资源分配制度。一是要打破“终身制”, 比如可以将那些正式员工现有的工资待遇, 作为档案工资存档, 直至退休才可享受。让这些正式员工与聘用制员工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按岗位、责任定岗定酬。二是要竞争上岗, 双向选择, 建立内部人才流动机制。三是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人力资源, 改变论资排辈限制人才发展的状况。建立公开的民主机制, 开拓视野, 吸引更多的有用之才为我所用, 为做大做强储备雄厚的人才力量。四是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 将员工的报酬与业绩联系起来, 摈弃“官本位”思想, 打破“铁饭碗”和平均主义, 做到“栓心留人”, 确保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价值的动态增长。
当前科技期刊改革面临一个关键时期, 很多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既缺乏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 又面临着人员老化、青黄不接、队伍不稳定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加强教育培训, 使他们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着力引进一批新生力量,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批热爱科技编辑工作, 具有扎实的编辑出版业务知识, 精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的期刊工作者。在这一点上,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必须要以前瞻的眼光从严从高制定一种新时期科技期刊人才管理目标和体系。
3.3 加强科技期刊数字化理论研究, 建立和健全教育培训体系
我国出版学和传播学研究相对滞后,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论无学或有学无论的情况影响了媒体现代化的发展。这一现象也同样对科技期刊影响深刻。特别是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教材理论滞后于数字化出版本身的发展, 给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制造了诸多困惑。因此, 作为承当传播科技知识重任的科技期刊, 很有必要站在出版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角度, 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进行专门的研究, 并应作为独立学科来发展。科技期刊的数字出版正处于开拓创新和发展成熟的过程中, 许多实践经验需要总结, 科学理论体系需要探索和建立。与其他学科一样,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需要揭示数字出版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和内在规律。通过这些机内规律的研究, 形成一整套权威的系统教材理论, 同时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教育培训管理体系, 比如可以建立科技期刊特定的数字化出版教育培训基地, 定期对科技期刊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 同时辅以学术交流和高端论坛等形式, 对科技期刊从业人员进行广泛的多渠道的教育培训, 并使之制度化, 规范化。
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则要把培养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作为期刊社的长远战略任务, 有针对性地制订和落实人才培养计划, 并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不断地修订计划与方案。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组织编辑学习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 加强与国内外和行业间、相关学校、研究机构、期刊社间的交流与合作, 探寻有效的合作机制, 选送具有创新精神和一定能力的青年编辑到相关单位进修、合作研究和实践编辑工作等手段, 让编辑通过对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的学习, 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在工作实践上要积极组织编辑投身编辑出版相关实践和创新实践环节, 让他们在充分施展才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与编辑出版业务能力, 不断朝着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目标迈进。
3.4 制定人才培养量化目标, 建立编辑出版人才管理长效机制
量化制度是确保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加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很有必要引入量化目标制度, 通过具体的量化目标的制定, 建立起编辑出版人才长效管理机制。当前, 随着科技期刊网络化、数字化和集约化出版的不断发展, 对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2) 精深的专业知识及广博的学科知识; (3) 较高的学术素养; (4) 信息敏感度和识别能力; (5) 较高的编辑业务素质; (6) 专业知识及网络运用的复合型人才。期刊社应根据这些具体的要求标准, 建立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量化目标, 通过具体的量化目标的制定实现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而言主要应把握好如下三点:
3.4.1 制定责任风险量化目标
责任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保证, 自然也是做好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基础保证, 理应成为培养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量化目标。因此, 培养新时期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首先应从培养其责任意识入手。这里的责任意识除了其基本的内涵外, 还包括一种风险意识。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如今又受到网络媒介的冲击。面对新时代, 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 科技期刊需要理论创新, 一方面, 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理论来指导期刊合理发展, 另一方面, 期刊需要及时刊发、大胆刊发有真知灼见的精品力作, 引导和推动专家学者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推动社会科学不断创新。这其中除了需要期刊编辑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胆写稿、选稿、用稿外, 还需要编辑敢于承当一定的社会责任风险。
3.4.2 制定创新发展量化目标
创新意识是复合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重要内涵之一, 亦是推动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与具有前沿性、挑战性的学术研究攻关与编辑实践创新是必由之路[5]。创新意识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这里的创新是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的创新, 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 必须要树立策划意识。期刊策划在当今依然是期刊发展、竞争的一项重要办刊手段。一份期刊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期刊是否策划成功, 特别是数字化介入期刊出版之后, 如何策划出更加适合数字化出版的有效运作模式成为现代期刊编辑的一门必修课, 科技期刊亦不例外。因此, 作为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 无疑地必须要具有强烈的策划意识, 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实际之中。
其次, 要树立精品意识。精品意识既是科技期刊工作者对读者高度负责的责任心的体现, 也是编辑对出版艺术不懈追求的体现。只有树立精品意识, 才能办出精品期刊, 才能使期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满竞争活力。特别是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越来越互动交融的今天, 打造精品出版物无疑是实现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互动互赢的有效手段。树立精品意识是期刊发展对复合型期刊编辑出版人才的一种时代要求。
第三, 要树立特色意识。鲜明的个性特 (下转第78页) 场,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优势全方位创新发展, 积极加强科技期刊与信息服务商在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中多方位合作, 有效探索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 最终实现纸质出版业与数字出版业的互惠双赢。而这从根本上要求编辑出版人员要充分熟悉掌握好每一个期刊的营销环节。作为现代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者, 只有通过营销运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期刊发展的价值, 才能真正算上一个成功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小芳王晓玲《科学期刊编辑与科学积累》《编辑学报》2007 (4) :85
[2].曲崑试论数字出版技术及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3) :254
[3].期刊出版形式规范[S].新闻出版总署, 2007
[4].陈欣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现代化、网络化初探.[A]2006中国优势与特色学科学术期刊发展暨国际拓展研讨会文集[C].2006年20-21
网络科技时代 篇10
1 网络时代给科技图书发展带来的优势
1.1 采编模式的科学化
随着科技图书网络化进程的推进, 网络沟通代替了传统的电话和信件沟通, 许多出版社购买或自行开发了在线采编系统, 实现了编辑与作者、读者在线沟通, 极大的提高了沟通的效率, 缩短了出版时滞。
1.2 审稿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模式下, 由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及联系方式的局限性, 多数专著的审查都是由出版社编辑室内部完成的。凭借编辑或总编辑的学识和经验判断, 不可避免的带来误判和错判, 致使科技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参差不齐。网络时代的到来, 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沟通模式, 便捷的沟通模式最大限度的排除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同时网络数字出版平台的建立, 将信息进行集中分类, 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为编辑审阅科技图书的内容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2 科技图书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认清网络时代和数字化技术给科技图书发展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 同样要认清网络环境下科技图书的发展需要面临哪些问题, 只有认清问题所在, 我们才能够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引我们今后的工作。
2.1 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
我国科技图书的出版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 发行渠道上主要是依靠书店征订, 甚至少部分学术论著只在小范围内有知名度, 缺少相应的宣传, 我国科技图书仍较封闭, 不能主动为科技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因此, 落后的运营模式导致市场效益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不能依据市场需求来动态的调整发展战略。部分提前进入市场的图书, 在市场竞争的夹缝中生存。网络时代的到来和引进国外出版物, 对我国图书传统的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原本靠资助出版维持生存的图书经营状况急剧下降。如何整合我国现有图书的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 将我国科技图书事业做大、做强, 又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2.2 编辑素质不高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迅猛发展赋予了编辑工作全新的理念。图书的网络化进程中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编辑人才, 通过网络平台把编辑人员的综合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进而形成优质、高效、快捷的工作模式。然而, 长期以来科技图书只注重科技图书的学术性而忽略了市场竞争, 近年来出现的市场类图书或多或少地冲淡了此问题的严峻性, 但哪些对百姓生活有指导作用的图书选题也被搁浅在茫茫网海;同时, 科技图书编辑管理队伍老龄化, 有关调查报道, 60%的科技图书负责人年龄在45岁以上, 这部分人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面, 但是缺乏网络知识及计算机技术, 对网络环境下图书的发展趋势不能很好的驾驭和把握, 同时, 由于通过网络沟通的能力有限, 不能更好地与全国范围的科技图书编辑之间的交流。因此就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科技图书的编辑队伍中来, 既要着眼于现实工作的实践积累, 又要加强网络化的应用与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以适应新的发展模式下图书编辑工作的多样性。
2.3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失衡
在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 科技图书应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效益是图书生存的根本, 经济效益是图书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长远来看, 二者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而从短期和实际工作操作上看, 二者又互为矛盾。随着我国科技图书由事业编制向企业编制转型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更多的图书被推向了市场, 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竞争过程中, 很多出版社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 忽视了科技图书的社会效益, 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从而出现了很多“只重数量, 不重质量”的现象。网络环境进一步促进了这一现象的发生, 社会影响非常恶劣。
科技图书编辑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的同时, 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挑战,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把握时代脉搏, 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科技类图书的工作, 以促进科技图书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摘要: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是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科技图书是一种重要的科技文献源, 它大多是对已发表的科技成果、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的概括论述。是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其在传播科技知识、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 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对传统的图书出版模式带来了冲击, 它对科技图书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网络带来优势, 促进科技图书的可持续发展, 成为我们日益关注和思考的焦点, 同时也为从事科技图书工作的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网络时代,可持续发展,科技图书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专业基础》编委会.新闻出版专业基础[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1:38.[1]《新闻出版专业基础》编委会.新闻出版专业基础[M].沈阳:辽海出版社, 2001:38.
科技时代,记忆何处安放? 篇11
A few weeks ago, as I was rummaging1) in a drawer in my father’s house, I came across a dozen reels of developed 8-millimetre film. I’d known the reels were in the house somewhere. But, for many years, I’d resolutely put the fact out of my mind. The films contained clips of my family in the late 1950s and early 1960s, not long before my mother became gravely2) ill. Over the intervening decades I hadn’t had the heart to3) look at them.
But, this time, I packed the films into a shoebox and took them to someone who specializes in converting old films into digital form. Within a week, I had all the clips on a DVD and was showing them to my wife and two young children. There I was—three years old—with my mother and father playing on the swing set4) outside my childhood home near Victoria, learning to swim with my mother, hunting for Easter eggs with her in the field and forest nearby.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occasions that my children had seen images of their grandmother, and the first time I’d seen anything other than a still picture of her since I was 13. Even without sound, the emotional impact was inexpressible. It was as if I’d stepped into a time-travel machine and shot more than 50 years into the past.
We all want to capture happy family moments so we can relive them again in later years. But half a century is a really long time. Will any of today’s family digital recordings last that long? Will today’s children be able to see videos of themselves taken now in, say, 2070? These holidays, as we reach for the digital camera or video recorder, we assume they will—but we’re probably wrong.
I love technology just as much as the next person5), but we have a real problem here. Toda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reating what we might call an Age of Ephemera6). Our unprecedented ability to store and transfer gargantuan7) amounts of information obscures this information’s modern fragility.
Two factors are at play. The first is what people in the business call “media decay.” The physical material we use to store our information changes over time. Some materials deteriorate very slowly: Acid-free paper can last for 500 years, and the lifespan of archival-quality microfilm is about 200 years. But the kind of recordable CD on which most of us store our family photos can be unreadable in as few as five years, because the dyes in the CD’s recording layer fade, especially if the disk is stored in light.
The second and ultimately more serious factor is change in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the recording technology itself. Most of us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of coming across an old 5.25-inch computer floppy disk8), looking at it with amusement—or horror, if it contains important information—then throwing it into a wastebasket because we don’t know anyone with a machine that can read such a thing now. Even if the recording medium hasn’t deteriorated and still contains the data, the technology to translate that data into a useable form—such as words or pictures on a screen—may have largely disappeared.
Many of the information-storage technologies from the 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were far less vulnerable to these problems. My father’s house also contains boxes of thousands of my mother’s slide9) photographs of landscapes and wildlife. She used Kodak Ektachrome10) film and, after nearly 60 years, the colour in the slides is almost as accurate as the day the photos were developed. And I don’t need a complex and long-lost technology to see the photos—just a simple magnifying glass.
Even the device needed to “read” my 8-mm films—an old reel-to-reel projector—is relatively simple. It consists of lenses, sprockets11), belts and light bulbs, and it can be maintained and used for decades by an artisan working in a small shop, such as the person I consulted to convert my films into digital form. It’s hard to imagine the same being true in 2070 of an iMac or PC manufactured today.
These problems are all well-known. The solution, we’re told, is to re-record or “migrate” our most important data every few years to new media or new technologies. But there’s a problem with this advice: We’re human. We get distracted, we forget, we get sick, we die. And before we know it, those precious family films and photos locked away in digital form are gone forever.
My advice? Forget about recording videos for your grandchildren to see when they’re adults decades from now. Use your digital camera to take still photographs, have them printed with good inks on high-quality stock12), and put them in a photo album—the old-fashioned way.
几个星期前,我在父亲家里的一个抽屉里翻找东西,偶然发现了12卷已经冲洗过的八毫米胶片。我早就知道这些胶片存放在房子的某个角落里,但多年以来,我却毅然决然地将这一事实抛诸脑外。这些胶片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我们家的生活片段,在那之后不久,我的母亲就患了重病。后来的几十年里,我一直都不忍心去看这些胶片。
不过,这一次,我把胶片装进一个鞋盒,然后送到一个专业人士那里,请他把老胶片转成数码格式。不到一个星期,所有的录影片段都被储存到一张DVD上了。我把这些录影片段放给妻子和我两个年幼的孩子看。片子里的我才三岁,一会儿是和父母在维多利亚附近我儿时的老宅外面玩秋千,一会儿是跟着母亲学游泳,一会儿是和母亲一起在附近的田间和森林里寻找复活节彩蛋。
这是我的孩子们头一次看到他们祖母的影像,也是我自打13岁以来头一次看到她的影像,其间我只是看看她的一张静态照片而已。尽管影像中没有声音,我还是感到莫可名状的激动。我觉得自己仿佛步入了一台时空穿梭器,瞬间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的过去。
我们都希望捕捉住家庭的幸福时刻,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以后的岁月里重温。可是,半个世纪的时间真的很漫长,现在有哪个家庭的数字记录能保存那么久呢?今天的孩子到2070年的时候还能看到现在拍摄的影像吗?每逢节假日,当我们拿起数码相机或者摄像机拍摄的时候,我们以为将来能看到它们——但也许我们错了。
我和其他人一样热爱科技,但我们都面临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当今的信息技术造就了一个时代,我们或许可以称之为“蜉蝣时代”。我们在储存和转移海量的信息方面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却使我们无法看清信息在这个时代所呈现的脆弱性。
信息的脆弱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行业人士所称的“媒体介质衰变”。我们用于存储信息的物质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有的材料退化得非常慢:无酸纸张可以保存五百年,档案用缩微胶片的寿命约为两百年。可是,我们大多数人用来存储家庭照片的可刻录光盘可能仅仅五年的时间就不能读了,这是因为光盘刻录层的染料会褪色,尤其是光盘不避光保存的话。
第二个因素是录制技术本身软硬件的变化,这也是从根本上来看更为严重的一个因素。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偶然间发现一张陈旧的5.25英寸计算机软盘,看着它,觉得很好笑——如果里面存有重要资料的话就是惶恐了——然后就随手扔进废纸篓里,因为我们不知道现在谁还会有可以读这玩意儿的机器了。即便录制介质没有变质,里面的数据仍然完好无损,但能把那些数据转成可用形式(比如可在屏幕上显示的文字或图片)的技术手段也大都消失殆尽了。
而对于上个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些信息存储技术而言,上述问题构成的威胁就小得多。我父亲的房子里还存放着好几个盒子,里面有数以千计的幻灯片,都是我母亲拍摄的风景照和野生动植物的照片。她用的是柯达埃克塔克罗姆系列胶卷,如今历时将近六十年,幻灯片几乎仍然保有冲洗当日的原色。而我要看这些照片,根本用不上什么复杂且遗弃已久的技术——一面放大镜足矣。
甚至用来“读”我那些八毫米胶片的设备也比较简单——一台老旧的胶片放映机即可。这种放映机由镜头、输片齿轮、传动带和灯泡组成,随便一个小作坊里的技工就能维护和使用数十年,比如我请其将我的胶片转成数码格式的那个人就可以。但我们很难想象,到了2070年,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今天生产的苹果电脑或普通个人电脑上。
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我们被告知的解决办法是,隔几年就把我们最重要的数据重新录制或者“迁徙”到新的介质或新的技术产品上。但这个建议存在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人,注意力会分散,会忘事,会生病,会死去。在我们意识到之前,那些以数码形式束之高阁的珍贵家庭录影和照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要问我的建议?别再指望几十年后你那些长大成人的孙辈们还能看到你现在为他们拍摄的录像了。建议你还是采用老式的方法——拿起数码相机,拍下静态的照片,用优质的墨在高品质的相纸上打印出来,然后放入相册里。
1.rummage [ˈrʌmɪdʒ] vi. 到处翻寻
2.gravely [ɡreɪvli] adv. 严重地
3.have the heart to (do sth.):有勇气(做某事)
4.swing set:秋千
5.as much as the next person:与别人一样多
6.ephemera [ɪˈfemərə] n. [昆]蜉蝣。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寿命最短的昆虫,因而该词常用来比喻生命短促的人(或物)。本文中的Age of Ephemera便是比喻数字时代的科技产品寿命很短暂。
7.gargantuan [ɡɑːˈɡæntʃuən] adj. 巨大的,庞大的
8.floppy disk:软盘
9.slide [slaɪd] n. 幻灯片,又称为正片或反转片,是一种透明胶片,可以通过投影的方式显示图像。
10.Ektachrome:埃克塔克罗姆彩色反转片,柯达公司旗下的一个胶卷品牌
11.sprocket [ˈsprɒkɪt] n. 输片齿轮,用于传输电影胶片。
网络科技时代 篇12
1 信息时代电子阅览室功能
高校电子阅览室应该以高校师生为服务对象。而电子阅览室是为教学科研提供电子文献信息资源检索和阅读服务的地方[1] 。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有:馆藏信息服务, 网络检索与利用, 多媒体阅览, 声像资料阅读,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资料制作室, 组织图书馆自建的书目数据库及各类专题文献数据库上网, 创建和维护图书馆主页为读者提供导航服务, 读者教育培训, 文化娱乐等功能[1] 。
2 网络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网吧
高校、中学周边密布网吧。其经营者以前多用ADSL、ISDN、甚至DDN专线。现在, 一般网吧都是百兆光纤, 好的都是千兆光纤。电脑一般都及时换代, 网速很快。所有网吧都是通宵达旦地营业。大门上张贴必须有身份证 (无论真假) , 实际上只要付费后便可聊天、玩游戏。
2.2 对外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的二级学院计算机房, 白天提供学生正常的教学上机, 晚上向学生开放“冲浪”;有的二级学院 (计算机) 语言实验室, 白天是学生的语言听力实验室, 晚上向学生开放Internet功能。他们都是实行收费上网。
2.3 中国电信及铁通和其它网
学生公寓都有200卡、201卡电话, 学生可以上中国电信、铁通和其它网, 有线网和无线网络。有的网络服务商 (或者:提供商) 直接拉专线到学生宿舍。每年收10个月包年费。没有网络流量的限制, 不受时间的限制。有的学生每天通宵上网, 常常缺课。
2.4 校园网
自2009年9月开始, 学校网络中心有新规定:在学生公寓, 一律不准上任何单位和公司的ADSL宽带网, 只能够通过学校网络中心校园网上外网。如果一旦发现有人私自连接其它任何单位和公司的ADSL宽带网, 除了罚款, 还要没收其设备和接受学校的一些处罚。凡是有电脑的同学基本上都购买了学校网络中心的校园网磁卡。
2.5 Internet流量限定
2004~2006年, 学校网络中心未对图书馆实行总的流量限定。来上网的学生络绎不绝。2007年至今, 对图书馆实行总的流量20M/s限定。图书馆行政办公有11个部门, 共计29台台式电脑。将20M/s流量, 都给馆行政办公的电脑:20×1024÷8÷29=88KB/台的流量, 行政上班人员, 勉强够用。到正常上班后, 加上两个电子阅览室300多台电脑, 电子阅览室的网络速度, 就如同乌龟和兔子赛跑。
由于学校每年下拨给校园网管理中心连接外网的经费有限, 合理的把流量平均分到学校各个二级单位。而20M/s的流量, 对于图书馆有电子阅览室的特殊性, 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2.6 电脑更新换代
电脑的使用周期是5年换代, 而现在电脑硬件的迅猛发展, 淘汰速度就更加快, 更新换代时间会更短。
2.7 电子阅览室是否应该收费
大学图书馆的纸制图书, 是免费向学生开放的。电子阅览室是否应该向学生免费开放, 这个问题, 大家一直在讨论和争议。
3 电子阅览室如何在竞争中克服困难求发展
3.1 解决网络流量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由于以上一些原因, 导致在电子阅览室上机查阅资料的学生锐减, 全天两个电子阅览室的上机人数不足100人, 300多台电脑基本上闲置。解决这类问题, 可以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 学校既然目前拿不出很好的解决办法, 不应该对电子阅览室统的太紧。针对它的特殊性, 允许它自负盈亏地自己去接外网上Internet网。去探索一种新的管理电子阅览室的有效方法。可把学校分配给图书馆的流量分配给图书馆行政办公。这样可使电子阅览室Internet网速加快, 把图书馆推向了社会, 使外单位和协作学校访问本校图书馆的主页更加流畅, 访问量加大, 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的更多、效果更好。通过校园网访问图书馆数据库的速度 (流量) 也同样得到很好提升。
另一方面, 图书馆也可以直接与网络管理中心联系, 商榷Internet网络流量、费用等问题。学生查询教学信息, 访问教务处服务器;查询自己所交各种费用和学校的政策方面信息, 访问行政办公服务器;查询图书、论文、实习和实验等数据, 访问图书馆服务器。这些访问会增加校园网的流量。由于距离短, 访问速度快。
解决流量问题, 最可行的方案, 应该是后者。都是需要付费才可以上Internet网。
3.2 解决计算机系统问题
3.2.1 硬件方面
2004年全新的200台左右的品牌机长城865电脑, 已经老化。如果一次性淘汰, 购置电脑是一笔不小费用, 可以分批淘汰, 20~50台电脑为一个批次。电子阅览室可以跟上时代步伐, 不至于落伍 (每年都有新计算机更新换代) 。学生也可以用上性能更好、速度更快的电脑。
注:所有应用服务器由教务处、行政办公服务器放在网络中心托管, 在图的左上角。只有图书馆服务器是放在图书馆三楼, 在图的右下角。
2009年初, 把由无盘工作站建立电子阅览室中所有电脑淘汰了。分3批购置了100多台全新液晶宽屏、双核电脑。
3.2.2 软件方面
在Internet网络病毒猖獗的今天, 每时每刻病毒在成几何倍数地增加, 挂在Internet上的电脑, 时刻在承受着成千上万种网络病毒的攻击。如果使用盗版软件, 由于它的病毒库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 经常发生病毒把新装的电脑系统破坏、瘫痪, 无法启动、死机, 甚至破坏你的硬件。一套正版杀病毒软件, 如瑞星在长沙就150元左右。而360杀毒软件, 为了赢得客户, 开放了它的版权和使用权, 在门户网站都可以下载使用。当你联上Internet网后, 编制杀病毒软件公司的网站会在线自动更新使用它软件的网络用户的病毒库, 保证你的电脑不会受到任何病毒的侵蚀。
应该大力提倡使用正版软件。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 国家也加大了打击盗版软件的力度。为了和世界接轨, 高等院校, 应该率先使用正版软件。
3.3 合理收费
据一个班级的统计, 40个学生中, 没有购买电脑的24人, 占60%。大部分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 都没有购置电脑。而购置一台全新台式电脑最便宜也在2500元左右, 笔记本电脑就更加昂贵了。通过调查, 经常到电子阅览室上网的一个大学生, 在学习4年中总共花费是300~500元。每学期开学学生选课、学生成绩查询、学生在校园网上查询自己所交各种费用、作业上传、毕业论文参考资料的查找、英语4级考试资料下载、考研资料查询、做学生心理测试题、体育考试的笔试部分、入党网上考试、各种考试的阅卷等。每年各种这类问题, 都需要有许多计算机的大机房来完成。
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人数众多, 如果服务不好, 会给教学带来各种负面影响。而只有电子阅览室才有这个能力解决。收取1元/h费用, 用来支付电子阅览室每年网络费用、更新部分电脑等, 应该是没有问题。
建设成两个不同的电子阅览室:一个安装新电脑, 收费上机, 可以上网;另外一个安装旧电脑, 计算机单机或者联结成局域网运行。这些电脑可以做文字编辑等基本功能, 免费上机。起到扩大影响, 赢得更多的学生到图书馆来学习。否则, 旧电脑报废, 也非常可惜。电子阅览室还可以用作培训。
3.4 专业的管理人员
电子阅览室是偏重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一个“书库”。它既不是一个书库, 又不完全是计算机实验室。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性。所以, 它应该配备有计算机专业知识、了解图书管理和有教学经验人员去作管理人员。这样的管理人员, 可身兼数职, 管理计算机, 辅导学生如何使用图书馆网上藏书和资料, 整理浩瀚的虚拟书库等。
摘要:英特网带给电子阅览室方便网络交流、检索与利用文献数据库, 也带来了生存危机。电子阅览室在市场竞争中从自身找问题, 克服困难求发展。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英特网,计算机
参考文献
【网络科技时代】推荐阅读:
网络科技创新07-29
农业科技网络08-26
科技竞赛网络体系10-06
员工手册网络科技12-11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05-28
科技项目网络评审07-07
网络科技公司奖金制度10-07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网络10-29
网络科技公司实习报告06-28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