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竞赛网络体系

2024-10-06

科技竞赛网络体系(精选3篇)

科技竞赛网络体系 篇1

科学的项目管理实践是人类发展的产物,从有组织的人类活动开始,它已在所有类型项目中实施。而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伴随着某种需求即实施和管理大型项目而形成的,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大型项目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体系。高校课外科技竞赛在体系上来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多个互相关联却又独立的环节,这与项目管理中的程序和过程类似,但是,在现阶段我国高校课外科技竞赛的具体组织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尝试将项目管理理论科学深入融入到课外科技竞赛项目的组织管理实践中来,因此,暴露出诸多问题。

1 当前我国高校课外科技竞赛项目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缺少贯穿课外科技竞赛全过程的组织管理体系

在现今各高校的课外科技竞赛组织管理中,往往存在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只注重竞赛结果和项目竞赛的具体执行环节,却忽视了一个科学化的贯穿项目执行环节全过程的课外科技竞赛组织管理体系,还应包括全方位的学科创新活动氛围建设、系统性的学科竞赛科普和培训机制、项目结束后的经验积累及总结报告的形成等。从而能够让学生在一个完善的体系中积累更多知识,能够对学校的课外科技工作提供系统化的支撑,能够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衔接起来。

1.2 缺少信息的有效推送及项目管理过程的评测机制

信息的传递是项目进展的关键要素。科技竞赛是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的项目,传统的竞赛环节是指导教师为学生选定题目,学生在具体执行环节中遇到问题再寻求教师指导。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教师并不能真实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无法做到科学管理和适当指导,质量没办法得到实时的评测监控。同时这种一对一的信息传递模式从客观上局限了课外科技竞赛的覆盖面,也制约了学生接收优质内容和信息。

1.3 缺少系统化的竞赛管理基础平台

课外科技竞赛的宗旨是提高参赛者的科研创新能力,努力引导广大高校学生参与课外竞赛,这就需要竞赛的组织管理者在竞赛全程阶段做好管理工作。一个系统化的竞赛管理平台应能够实现课外科技竞赛项目的全面质量控制,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和信息传递渠道及实现资源共享,而当前一些组织者采用的管理办法主要是传统的学生提交成果-专家评审-公布结果的模式,对竞赛组织的前后及中间各个阶段缺乏有效管理。

2 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校课外科学竞赛管理体系与平台创新研究

针对现阶段高校课外科技竞赛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将项目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竞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管理系统平台,用理论来指导项目实践,实现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挥课外科技竞赛实践育人的最大效果。

2.1 平台需求分析

高校课外科技竞赛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当前高校采用传统学科竞赛管理模式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如管理流程繁琐,效率低;大量竞赛信息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项目执行过程得不到质量保障从而造成资源浪费;赛前、中、后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公布,不利于内部和外部宣传。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项目需要,以确定该系统的主要需求是:

(1)信息公布平台动态发布和管理信息,以便教师和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有关比赛的信息,创新创业相关案例及资讯发布,实现优质内容共享,以便大家学习和了解;

(2)竞赛项目网上申报及评审,项目执行过程中阶段性的自评及管委会和导师团评测,便于过程管理中质量监控;

(3)财务预算的划拨及报账业务,奖励的申报,包含报税及相关知识学习和材料下载;

(4)数据的分析整合及每个工作流报表输出,导入和导出数据,上传和下载文件。

需求用例图如图1所示:

2.2 平台功能设计

根据竞赛项目所需具备的功能需求分析,设计出针对课外科技竞赛管理的系统功能模块。该系统是一个集资源共享、信息发布、文件下载、竞赛申报、竞赛审批、项目管理和认证管理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校课外科技竞赛系统。

2.2.1 信息展示平台

平台功能包括:竞赛通知(赛事最新动态、赛事结果公示)、作品展示以及提供相关文件下载。展示平台使用动态网页形式展示,采用.NET开发技术,网页内容管理模块负责对各种竞赛信息进行新增和修改。运用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可对用户进行管理,包括对各类用户赋予不同的用户权限,用户需要注册用户名和密码登陆该系统,体现了系统网络安全性高的特点。

2.2.2 项目管理平台

该系统的功能是竞赛申报和审批程序的管理。比赛前填写申报表,其中包含参赛者的信息、预算信息,确保审批工作流的设计数据以满足当下的实际需要,便于后期重组。当用户登录时,系统调用工作流实例,工作流引擎会自动分配角色,并确定管理重点,以及对每道流程节点状态转换条件的状态进行状态机模型设计。

2.2.3 项目管理模块

主要是方便学生对项目进度进行管理和指导教师了解掌握学生进度。项目进度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有多种,例如:甘特图、里程碑图、挣值分析法、S曲线、关键路径法(CPM)、计划评审技术(PERT)和图形评审技术(GERT)等。实践证明,这些工具和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指导教师对竞赛指导过程采取项目管理的方式,定期审核竞赛作品进度和质量的关键检查点,并对竞赛作品的创意与技术表达提出改良、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2.3 项目管理理论在竞赛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项目管理是在项目活动中对系统使用管理方法和工具进行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强调目标的实现和产品的质量,采用团队化工作模式,并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其成功的评价标准包括时间、成本、范围、质量和资源五个方面,这与竞赛管理考量标准和需求契合。计划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竞赛项目课题及目标,然后对项目计划做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使分解后的项目子计划能够在各个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得到落实。

2.3.1 进度管理

项目管理者应注重对项目目标完成时间制定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定期检查计划,在进度方差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修改计划,直到任务完成。处于研究阶段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时间表,以确定每个阶段的完成内容和形式,该计划由指导教师批准后生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都会按照计划进行,主管部门也会按节点进行阶段检查。进度的修改,需要申请指导教师批准。

2.3.2 费用管理

项目的费用管理主要是保证在经由系统内各个环节评审后批准的预算条件下确保项目能够完成,并保证其质量,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材料成本及其他成本,主要环节包括前期预算申请、中间费用报账、后续奖励发放等。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国家及组织者的相关规定执行,并得到实时监督。

2.3.3 质量管理

为了确保竞赛项目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除了需对参与项目的人员、项目执行环节及项目材料进行严格控制把关外,还要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管理和评测,从而保证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对应每一个阶段各项目都需提前制定目标,规定时间内上报阶段性成果交由管委会评审,才可进行下一步计划,围绕项目质量所进行的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目的是实现项目质量的最佳化。

2.3.4 人力资源管理

课外科技竞赛和项目管理的核心是人,在项目组组建时要充分考虑个人的专业背景和成员的工作能力,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可通过平台的一些测试功能,如心理测评、职业测评等,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人员组合,使项目组构成合理、分工科学,使每个参与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发挥技能。同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项目组人员工作量和绩效进行考核,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结语

课外科技竞赛旨在为大学生营造综合实践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专业水准及团队协作能力。基于项目管理的竞赛系统的搭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项目科研能力,后期将竞赛结合学校科研合作项目,走出校门与企业、公司、设计机构建立设计创新实践基地,参与设计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兆平,孙剑萍.提升我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层次对策[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3):76-80.

[2]武永生.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05.

科技竞赛网络体系 篇2

一、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的内涵与特征

在现有的文献中, 一般仅提及“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在此, 借鉴中小企业集群的概念, 可将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定义为: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科技型小微企业及相关机构, 在技术空间和地理位置上集聚在一起, 为集群内的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以提升小微企业的竞争力。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汇聚了大量的富有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二是集群产业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 且产业集中度和技术需求相类似;三是需要有比较完善的智力和人才支撑体系, 比如区域内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 富有各类高科技人才和科研设施设备, 有较为完善的商业环境、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四是具有鼓励创新的环境和制度, 区域内有推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较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文化氛围。

二、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的孵化网络机制

科技型小微企业自初创之日便始终坚持生产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创业的灵感和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的突破和对技术应用和市场的预期。但是, 与大中型企业甚至与中小企业相比, 单个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孵化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要集中和集合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在于利用现有的孵化器, 构建服务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孵化网络, 突破小微企业孵化成长的瓶颈。

(一) 科技型小微企业遭遇严重融资瓶颈。小微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相对较小, 实物资产很少, 资信级别低等原因, 在创业和成长过程中资金缺口大。根据世界银行对135个国家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的调查, 亚洲各国小微企业融资都严重依赖内源性融资, 平均为60%以上。而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三高 (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和三无 (无资金、无资产、无抵押) 的现状。由于这些企业主要以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突破口, 企业本身的实物资产很少, 缺乏有效的抵押 (质押) 资产, 比一般小微企业更难以达到金融机构放款条件, 融资难度更大。据《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的调查统计, 82.5%的小微企业没有自有厂房, 机器设备数量和价值均偏低, 因而无法通过抵押 (质押) 的方式贷款。随着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的铺开, 试点城市的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推出了以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债权融资补助、信用评级补助、科技与专利保险补贴以及各类引导基金、专项支持资金等科技金融创新项目, 但毕竟钱少面窄,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资金匮乏的现状。

(二)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的人才汇集度不高。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资源。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小, 因而企业从业人员人数较少, 且主要集中在科研人才上。而科技成果转化和小微企业孵化成长需要包括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商务应用等各类人才, 这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和资金的局限而无法满足的需求。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等环节, 对各类技术工人的需求和资质要求很高, 在我国技术工人缺乏、薪酬猛涨的情况下, 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和可得性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发展新的瓶颈。

(三) 对外部技术和设施的依赖性高。科技型小微企业一般是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上进行开发和应用拓展。在此过程中, 需要结合多学科技术, 特别是对制造加工技术、网络技术或者材料技术和知识的需求, 这些需求由于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所限无法直接拥有或获取。而在技术转化和应用的过程中, 各类检验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 检验仪器设备的可得性、检验费用的高低、检验周期的长短等均成为困扰科技型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的困局。

三、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的孵化网络化创新

目前我国众多的科技孵化器已经成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聚居地, 在孵化器集中的地区,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业已形成。根据科技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数据, “十二五”期间, 我国科技孵化器发展规模已达前20年的总和, 到2010年末, 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达896家, 在孵企业56, 382家, 我国孵化器的数量和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利用现有孵化器布局, 建立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网络, 将会推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孵化网络在本质上是基于空间概念的科技企业孵化系统, 是区域和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平台, 主要通过整合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而建立的以各主体资源共享信息互动为基础的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 已成为当前孵化器发展的主要模式。Sean和David (2004) 认为, 孵化网络包括孵化器的工作人员、被孵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协会以及专业服务中介机构和政府等相关主体。杨霞将孵化器网络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孵化器之间的网络联系, 二是其它社会机构与孵化器之间的网络联系。李振华等 (2007) 总结了孵化网络发展的三个层次, 孵化器内部网络化发展、孵化器外部网络发展和内外关系网络间的相互作用。周建华 (2011) 指出, 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应以孵化器为核心, 广泛联系被孵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专业中介机构等科技创业资源。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用图1描述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孵化网络系统。

如图1所示,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孵化网络核心主体为区域内的孵化器和在孵小微企业集群。通过设置科技检测平台、商务服务平台、人才支撑平台、产业扶持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政策扶持平台等六个子系统, 由各平台联系相关主体, 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技术咨询和检验测试服务、商务咨询及政策扶持。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孵化网络在系统组织结构上应具有如下的特征:

(一)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孵化网络并非需要新建立一个全新的网络体系。它只是在现有的孵化器布局的基础上, 整合相关创新资源, 使孵化器、政府、中介机构、科创企业及专业中介机构能够在网络组织中实现充分的组合, 为小微企业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和支持。特别是大学和科研院所所拥有的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和高精尖的检测检验仪器, 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迫切需要。

(二)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孵化网络既有网络组织共同的任务, 同时也是互利互惠实现个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种战略网络。这其中, 既有相关主体的交易行为, 如各类咨询、测试、商务过程, 同时更多地体现为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扶持, 包括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持和检测优惠、政府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在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的情况下, 科技型小微企业成为众多理工类大学生就业的渠道, 也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方向, 因而政府和大专院校应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网络建设中, 政府部门充分发挥协调和政策支持的作用, 而大学则需要在创业指导、创新实习、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共享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支撑。

(三) 科技型小微企业集群孵化网络是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 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典范。通过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所属产业的划分, 对同类企业聚合形成集群, 从而方便同行业在孵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便于集合产业相关资源和政策, 实现在孵企业之间的知识学习和转移。这种整合, 实现了孵化器孵化功能的放大和叠加, 从而进一步拓展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R].博鳌亚洲论坛, 2013:96~98

[2]周建华, 段浪.城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形成与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 2011, 3:443~447

[3]王俊峰, 王岩.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 2012, 9:86~93

[4]曹莹, 苗志刚.基于地域高校集群衍生网络的孵化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 2012, 10:136~137

[5]科技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 (国科发高[2012]1222号)

[6]王艺博.外部环境、孵化网络对孵化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7]Sean M.Hackett and David M.Dil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siness Incub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4, 29:55~82

科技竞赛网络体系 篇3

关键词: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区域经济

围绕黑龙江省科技工作确定的主题“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着力打造资源共享平台、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企业创新平台, 从根本上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从源头上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从内涵上提升科技支撑产业能力。以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 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为核心, 围绕我省重点支柱产业,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多赢的原则, 采用灵活多样的共享与利用模式, 合理有效利用各类信息资源, 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 搭建服务于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创新的服务体系。

一、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1.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意义。科技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与人力、物质、能量等多种资源一起, 共同构成了支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体系, 在资源利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 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领域的国际竞争焦点, 也是衡量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科技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开发利用水平,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科技资源开发利用, 有利于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帮助政府和企业选择决策, 减少经济活动中的资源的损耗, 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等;有利于加速经济主体多元化、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优化经济结构, 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经济从速度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有利于推动政府转变职能, 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有利于体现以人为本,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统筹规划, 指导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更好地为公众提供科技、教育、就业、医疗等各种社会服务, 方便社会公众的社会活动,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我省经济发展处于全国的中游水平, 加快科技资源开发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 实现飞跃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基于黑龙江省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的开发研究, 以煤电化产业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 以建立共享服务机制为核心, 围绕我省煤电化产业发展, 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成产学研战略联盟, 进行共性技术的研发, 开展从科研到产业化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 为煤电化行业科技进步提供科技资源网络化服务和技术支撑。

2.资源共享的社会性。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社会共享的核心任务是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用。针对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较差, 且信息资源比较分散、条块分割、各自所有、重复建设的问题, 以整合相关领域的存量资源为基础, 优化增量资源配置, 建立共享机制。建设科技资源平台社会共享, 就是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 最大限度地将相关优秀创新团队和人才、科研设施条件及先进知识、成果、信息等集聚在一起, 以新的体制和机制, 形成研究、开发、转化与产业化的创新系统, 齐心协力开展研发攻关和创新服务。可以说, 整合与集聚是平台形成新的资源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 强化研发与服务是平台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离开资源整合建平台, 搭起平台不搞好服务, 也就失去了建立平台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利用国际国内信息资源, 形成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服务平台, 有效改善我省科技创新基础条件, 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为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资源服务条件保障。充分利用其信息资源, 广泛集成全省信息资源与服务而建立的一个面向终端用户的信息共享平台, 是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的四大共享平台之一, 服务于黑龙江省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信息资源和社会共享服务, 是集成网络资源与服务, 还将集成和共享全省科技信息资源和省其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信息资源, 是一个资源丰富、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3.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从黑龙江科技资源数据库中查得目前我省还没有专门的煤电化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 主要表现在: (1) 煤电化科技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长期以来, 在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建设方面, 我省存在校研企科技资源单位分割、单位所有的局面, 缺乏共享的观念和社会氛围, 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 (2) 煤电化科技资源建设缺乏强有力的稳定的财政投入。近年来, 上海、广东、北京等地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建设, 而我省对科技资源基础条件建设的经费投入远远低于这些省份。 (3) 尚未形成一支稳定的专业化技术支撑与服务队伍。我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 难以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不够, 待遇低, 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4) 煤电化科技资源没有很好积累和保护。相当一部分资源严重短缺, 信息滞后、数据垄断、资源流失。“重有形资源, 轻无形资源”、“重建设、轻运行”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4.煤电化科技源优势。我校是省内唯一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高校, 在60多年的办学中, 积累了大量的为煤电化行业服务的人才培养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及技术服务的宝贵资源。构建网络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为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服务, 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校企合作, 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桥梁作用。

煤电化特色资源是我校几十年来校企合作科技创新和知识应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积累, 正迎合了我国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机, 顺应了我省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 发挥好高校科技创新源、人才库作用, 为煤电化基地发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的需求。积极鼓励和支持煤电化基地企业与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平台、研发基地, 直接为企业提供和孵化科技成果, 挖掘区域内产业技术工人潜力, 加快建设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

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发展, 能够有效地利用已有大量的、多种学科的科技资源的关键是提供较完善的对科技资源收集、整理、存储、加工和传播的工具———基于黑龙江省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的开发与利用, 从而提供完善的科技创新、校研企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资源服务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科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我们认为, 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应是思维方法, 研究工具和科研环境的创新。

5.资源建设与服务目标。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基于煤电化科技成果、数据资源、专家在线、企业技术招标、校研企合作等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 并提供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手段, 创建新的科技创新环境, 从而有效的改善科技创新工程实施的条件和环境。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 以资源整合为主线, 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构建富有黑龙江省煤电化特色的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 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成为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为煤电化产业资源共享、校研企合作科技创新提供科技资源网络化和信息化服务, 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基于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的科技创新环境的建立正是为实现这种目标所采取的步骤, 基于计算机数据库、网络互联环境, 可使煤电化科技资源的传播和利用方式得到改变, 可以为校企合作科技创新人员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

二、开发建设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采取科学的理念和创新的观念, 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以我校为依托, 建立黑龙江省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

1.构建“平台中心—分中心网”特色资源网络服务体系。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依托, 构建黑龙江省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中心网, 再以中心网为核心, 围绕我省东部煤电化产业区域, 对分散在我省煤炭工业协会、煤矿机械制造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煤电化企业中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 充分调动和扶持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开发能力的单位积极参与开发, 建设1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资源分中心。由此构建成的“平台中心—分中心网”煤电化特色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体系, 使我省东部煤电化产业区域各具特色的数据库、重点学科资源库都链接到中心网共享服务平台上, 并在中心网的组织和协调下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功能上, 中心网对各分中心进行组织协调、统一管理、技术规范和资源导航;分中心网在中心网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如此形成的我省东部煤电化产业区域性网络化协作组织, 系统庞大、资源丰富、体系完备, 可服务于我省东部煤电化产业区域的每一个成员单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省东部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共享的目标, 充分体现出网络共享资源强大的整体效应和联合保障作用。

2.以资源整合为核心, 建设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主要包括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研发设备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资源共享平台、煤电化科技人才共享平台、煤电化科技文献 (科技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技术报告、工程设计手册等文献资源) 共享平台。针对我省煤电化行业资源的需求和资源优势, 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 使产学研的资源优先对接, 形成资源共享的产业链条, 使企业共享优势的数据资源、大型仪器、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人才、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 (1) 建立煤电化科技资源服务中心:提供一个可满足上述应用需求的高层次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的支撑环境来实现资源共享。 (2) 开展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数据库服务:与国内外同行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达到煤电化科技资源共享。 (3) 开展创新人才网络教育培训服务: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 建设课程网络服务平台, 为煤电化企业开展网络教育服务, 现有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79门, 现有企业学员4000多人参加了网络教育培训。利用精品课建设网有关学科知识和内容, 加以开发和利用适合于网上不同层次的用户教育培训。 (4) 研发设备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平台的建设为我省的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仪器设备方面的支持, 减少中小企业的投资成本, 解决他们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缺少仪器的问题。仪器共享平台建设以共享单位为主体构建四大体系:一是以信息收集为工作重点, 以检测中心为共享基础, 建立仪器共享平台检测体系;二是以检验中心为共享基础, 建立大型仪器检测骨干网络;三是以高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为骨干, 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协调体系;四是以共享共用为桥梁, 建立大型仪器平台的交流合作体系。通过与我省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有效链接, 有效地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 改善企业创新的环境,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提升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5) 人才资源共享平台:根据区域产业特点, 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建立专家数据库, 组织专家咨询团队开展科技评估服务, 解决企业深层次需求问题;针对中小企业信息需求, 开展项目科技的可行性论证、项目科技 (环境影响) 评估等专家咨询服务, 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过程中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同时对我校的矿业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进行遴选和重点培养, 开展创新型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等。 (6) 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努力收集、整理与整合, 加强科技文献建设, 坚持整合、共享和提高, 建立和完善全省煤电化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网络。整合资源, 完善功能, 加强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 提高服务水平。 (7) 开展科技信息服务:组织和集成Internet上已有的国内外科技信息资源, 开展综合科技信息服务。包括煤电化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科技人才、专家在线咨询、项目外包服务、研究报告、科技信息、区域投资环境和经济动态及国内外其他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 以现有成熟的技术广泛吸收和集成Internet业已存在的煤电化科技信息资源, 使用户在网上能够及时地获取有关科技信息。

3.资源中心的架构设计。在上述建设理念与原则的指导下, 对煤电化科技资源中心进行设计与构架, 基于煤电化科技资源中心的总体架构。资源中心主要包括资源管理、资源制作、知识整合三大功能子系统, 同时满足应用环境需要。 (1) 资源管理:除了构建中心资源库外, 对其他节点的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目录共享, 资源分布式存储, 资源动态维护的问题, 完成资源浏览、搜索以及资源评价等功能。用户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一般和组合搜索, 对于检索出来的资源进行浏览、下载、收藏到个人资源库、查看资源的属性描述以及对资源进行评价等操作。对上载的资源则实现分布存储和统一目录检索服务。 (2) 资源制作:资源中心要提供丰富、即时的科技资源, 并且为内容、形式、流程等方面的制作提供简单易用而又丰富强大的功能, 使资源中心的资源能够及时更新和添加, 保证其不断扩充、动态发展。并通过入库过程自动纳入标准化资源库, 以便于资源使用中的跟踪。 (3) 资源整合与扩展:资源中心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服务资源, 但这些资源还需要进行科学、有效和富有个性化特点地应用。为此, 资源整合与扩展模块通过“我的项目 (课题) ”、“我的技术创新”、“我的主页”等为煤电化科技创新进行整合与应用提供了便利工具。通过“讨论社区”与同行、专家以及其它资源中心建立信息交流网来获取资源共享与应用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 拓展发展空间。

三、坚持研究和开发并进, 完善科技资源网络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研究和开发并进, 树立全球化市场意识和个性化的服务意识, 进一步完善网络服务体系, 推进经营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 以科技市场网络服务平台为基础, 联合科技评估、科技咨询、科技成果孵化科技成果转让服务、科技风险投资和知识产权代理服务等中介机构, 建立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 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科技信息、成果转化、成果孵化、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服务。

煤电化专业领域科技资源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并不是一步到位, 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 它和整个科技、经济、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 网络服务的平台和特色数据库的功能和内容应该不断的完善和更新,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高质量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主要工作是对资源的征集与开发, 但决不仅仅是对资源的征集与开发, 而应同时注意四个环节:开发、研究、应用和评价。开发———包括资源开发和技术开发两个方面, 资源开发包括对各种科技资源的收集、审查、筛选、优化、整合等工作;技术开发则包括对资源内容进行管理和整合的技术支持以及将资源转化为数据库的开发工作。研究———特色数据库建设工作应该是研究数字资源制作技术及数字资源制作过程, 包括数字资源的制作平台搭建, 制作及发布技术, 数据库的整合维护技术, 网络资源查找制作发布技术, 网页维护技术, 制作过程是利用已开发好的网络服务平台完成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不注意对资源建设内容、开发方法、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就不能保证内容的高层次、高质量, 就不能保证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高水平、高标准。应用———要发挥网络服务的优势, 就必须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支持。发展网络服务的核心是网络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是整个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 采用数据库方式组织, 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管理效率, 降低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评价——对资源开发和网络技术开发过程要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价, 以便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与完善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四、全面展开科技资源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1.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公共网络基础, 与我省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 开发科技资源的查询、检索、文献提供、认证等支撑系统, 构筑服务于研究开发、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传播、利用与转化的科技资源网络环境, 形成跨地域、多功能、高效、快捷的科技资源网络服务体系和技术保障平台。坚持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 创建跨区域、多层次、多功能的全省煤电化科技资源和科技基础条件网络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我省区位优势和发展空间, 广泛开展中俄、中日、中韩等国际交流与合作, 优势互补, 资源共享, 促进我省煤电化科技资源网络体系建设。实现资金、信息、资源、技术、人才的共享。

2.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我省各级政府的调控作用, 切实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鼓励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 坚持面向市场、面向企业, 注重效益, 缩短周期, 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成果转化基地,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3.建立平台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黑龙江省煤电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家委员会和各有关专业的专家组, 负责研究和起草平台建设的规划、实施办法和步骤, 审核有关项目;成立平台运行监测组, 负责对平台运行的监测及评价。成立黑龙江省煤电化平台建设办公室, 负责对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制定的有关工作计划的落实, 各有关单位具体事务的联系、有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等, 并定期向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汇报工作。

4.建立开放化、多元化投资机制。增加政府对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投入力度, 并保证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扩大投资渠道, 鼓励和吸引全社会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的投资参与平台建设, 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的开放式、多元化投入格局。编制和发布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实行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完善项目招投标、绩效评估和财务监管等相关法规, 使经费管理和使用步入科学、规范、合理、高效的轨道, 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5.健全制度, 强化监督, 实现高效共享。建立科技资源网络服务体系的运行、管理、监督和评价机制, 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加强对各种科技成果鉴定、评价、转化、推广机构的领导, 强化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 促使其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完善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我省省情和科研条件实际出发,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促进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质量监督及科技奖励等制度, 注重平台建设的政策法规与其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衔接, 营造平台健康运行和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 实现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构建开放高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改变科技资源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现状, 理顺各种关系, 促进管理方式创新, 建立高效的平台运行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 形成保障平台建设与运行的良性发展机制。三是建立和完善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的监督机制:建立平台建设绩效评估机制、日常统计监测机制和相关监测规范, 实现立项、预算、建设、验收等全过程的动态评估监测。发挥专家、社会专业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公众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 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评估监测活动, 探索网上评估监测模式, 逐步形成评估监测网络体系。

6.广泛宣传, 充分共享, 实现科技资源的社会化。一是强化共享意识:采取各种方式, 多渠道、多途径宣传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优势, 弘扬共建共享的社会风气, 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的共享意识。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和各种媒体, 加强科技政策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了解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建设情况, 并享有使用平台资源和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二是展示共享成果:大力宣传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共享的成果与效益, 并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 为企业科技创新、技术进步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科技资源网络服务平台社会共享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结合国家和省的科技创新资源服务, 改善知识创新环境, 配合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 以及知识传播和科技创新服务等, 并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措施和发展策略。必将发挥出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巨大优势, 做出更大的贡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技资源平台共享建设确实大有可为, 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接续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社会发展环境等工作中, 最大程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创新、渗透、倍增和带动作用。特别是在企业产品的设计、制造、供应链、营销、服务等环节应用信息技术, 强化设计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带动我省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贵德.河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发展规划研究.软科学研究报告, 2008 (3-4)

[2].尹明理.面向中小企业的区域性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9)

[3].张青.打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升科技竞争力[J].科技广场, 2007 (6)

[4].杨宇涵.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网络资源建设与服务.调研报告, 2008 (8-10)

上一篇:班主任要以德服人下一篇:日常养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