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系建设(共12篇)
科技体系建设 篇1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作为国家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三农”发展的根本保证, 研究和加快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 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质量、效益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业科技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 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为此, 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增强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就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作用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必须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又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减轻资源、生态环境压力, 无 (或少) 环境污染, 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技术支撑体系, 这些技术都可以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1]。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以下作用:
1.1 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根本的要求是农业生产力发展, 要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在农村建设现代农业, 这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农业资源短缺的问题, 突出表现为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和生产率水平低下等, 严重阻碍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技术是一种不同于土地、资本的特殊要素, 它可以不断地被改进、创新, 通过应用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农业技术, 可以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2,3]。农业技术进步可以突破农村资源短缺的瓶颈, 实现农业技术与短缺资源的有效替代。同时农业技术进步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 保障粮食生产和安全[4,5]。
1.2 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 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强调要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科技创新, 建国50多年来, 全国共育成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等大宗农作物新品种5 000多个, 开发了盐渍土改良、节水灌溉、多熟制种植、地膜覆盖、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栽培管理技术, 使全国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1 029kg/hm2, 大幅度提高到2005年的4 650kg/hm2, 粮食生产基本满足了需求。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践表明:科技进步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进步对于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土地生产率, 节约农产品成本,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形成特色、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 增强农业竞争力[6]。
2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及建设内容
2.1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应重点整合各级各类科技资源, 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逐步建立起既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 又有较强竞争力的三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即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2.2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内容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其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为: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促进原始创新技术水平的提高;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工程,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实施新型农业科技培训工程, 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2.2.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 依托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 以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为核心, 带动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及具备一定研发能力的农业科技型企业, 用科技项目凝聚智力资源、引导科技创新, 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 形成农业生产中急需的研究成果。如动植物良种选育;新型环保、高效农业投入品研制开发;农产品采后处理、贮运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2) 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关键农业技术研发、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及关键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等方面安排项目, 逐步培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增强农业企业拉动农户增收致富的能力。
2.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体系。
(1) 重组农技推广队伍, 优化知识结构, 逐步构建起以国有农技推广机构和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对现有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新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和二次创新;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结合, 引导科技型农业企业逐步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增强其对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新技术的吸纳和应用能力, 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2) 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以科技攻关项目为纽带, 通过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解决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中的技术关键点和难点,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如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标准化;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的研究;设施农业中连作障碍治理技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旱作和节水农业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等综合技术, 实现农业高效用水;发展休闲农业, 推进国民休闲计划, 应科学规划与设计, 采用新颖、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的良种及生产技术, 结合具有较高文化内涵的民俗和新颖雅致的采摘包装技术, 提升休闲农业的景观水平、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 (3) 建立示范工程, 主要有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推广。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以科技成果示范为目标, 选择先进性、实用性强, 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围绕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培养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核心, 组织各级各类科技单位和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农业新技术, 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 (4) 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围绕提高农业推广机构的推广手段和能力, 鼓励农业科研单位、推广机构和科技型农业企业结合技术示范推广建立自身的科技示范基地, 如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等方面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2.2.3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1) 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 以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 以农民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为核心, 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的目标,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农民技术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民进行实用农业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 逐步形成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2)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农业教育资源, 形成市 (县) 、乡 (镇) 、村三级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师资库和教材库。坚持实用、实效、持久的原则, 逐步建立起集专家、学者、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有一技之长者、农村经济带头人等为主体的师资库;根据培训需求, 组织编写符合农业科技人才培训的适用教材, 逐步建立适合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培训的教材库, 并定期更新内容, 为农民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供全方位服务。 (3) 农业劳动者实用技术培训, 启动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和科技入户工程。规范绿色证书培训, 把绿色证书培训作为农民科技培训制度长期坚持下去。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 将农民培植成能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新型农场经营者和农民企业家。
3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3.1 建立新型农业科技运行机制
农业科研推行以项目和课题为主的研究组织形式, 建立完善的激励和奖励机制。在农业科技管理的运行机制上, 应建立项目招标制;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 将项目研究的结果与研究者的学术信誉, 以及今后的投标资格挂钩;成立独立法人的中介科技成果评估机构, 改革成果评价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只负责制定相关的管理法规和政策, 对鉴定、评奖过程以及法规和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处理鉴定、评奖过程中的违规行为。
3.2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 吸引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入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中来。应充分重视青年科技人才, 制定有关政策, 大胆启用, 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是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
3.3 完善农业信息网建设
通过政府、企业、民间等多种投资渠道,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 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深化农业信息网的服务功能, 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采用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农业科技信息。
参考文献
[1]杨良山, 吴国庆, 林代欣.建立浙江省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 2001 (9) :80-82.
[2]金焱鑫, 韦金河, 张娅香, 等.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研究[J].华东工学院学报, 1992 (6) :79-83.
[3]喻永红, 张巨勇.促进可持续农业技术扩散的措施探讨[J].农业经济, 2006 (1) :16-18.
[4]曲文祥, 丁素荣, 刘汉宇.设施农业在赤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6) :26, 110.
[5]魏炳传.要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J].科技管理研究, 2002 (5) :77-80.
[6]汪飞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7) :616-618.
科技体系建设 篇2
关键词:林业科技;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
一、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一)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林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其项目生产规模和项目管理制度都在逐渐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转变,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也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林业科技成果的主导者是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体系中林业科技成果得以推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的重要表现。
(二)林业科技继续发展的需求
我国的林业发展是在传统的林业科技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和推广的,满足林业科技理想推广是在我国林业科技研发部门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的,要改变多年来的林业科技发展模式需要有活力有效率的体系的支持。林业科技的继续发展需要体系的建设得以完善。
(三)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
我国的林业科技目前是在资源稀缺,需要劳动力、资本、技术支持的科技项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推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给予一些资金和政策的倾斜,因此,林业科技的发展为我国贫困的林业地区发展带来了更多利益,同时安排了更多就业岗位,基于了政策支持,成为了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需求的项目。
二、我国林业科技推广发展现状
(一)我国林业科技推广滞后
我国的林业科技发展由于时间较短,而且体系建设缺乏有效、科学的体制造成我国林业科技推广成体系的系统建设还不完善。在议案中影响科学技术手段在我国林业成果推广领域的应用的同时,制约了我国林业发展的脚步。由于科技体制建设的缺失和技术应用意识的不足,我国林业管理人员和林业开发人员往往忽略科技的应用和推广的重要性。在林业科技一刚受到阻碍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的积极性。
(二)我国林业科技人才的缺失
体系的建设和推广西药的是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推动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人才大量外流,不仅造成了林业新科技的无法应用,而却更阻碍了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健康运行和发展。
(三)缺乏网络宣传,手段单一
林业科技成果并不缺乏,推广体制的不健全造成了推广力度不足,没有推广就无法获得关注。我国林业科技推广没有充分发挥现有民间科技组织、林农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推广机构等多重手段,而且如今网络时代,新的林业科技非但没有借助网络提高宣传覆盖面而是回避网络宣传。造成了林业科技宣传效果差,不足以吸引人们的关注。
三、林业推广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提高林业科技推广意识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各级领导、林业管理人员和林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意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科技宣传手段,提高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运用示范样板和先进典型引导大家,用事实说服领导,用实效教育群众,使科技理念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科技意识。技术推广的参观有主意转变观念,增加科技推广的印象,促进我国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二)创造推广环境
各级政府对带有开发性的科技项目给予经济扶持或者长期贷款,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首先,转换推广机制。在推广主体上,要积极推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其次,实行科技人员与所指导的示范样板点效益挂钩制。再次,制定促进科技人员投身推广第一线的奖励政策。最后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三)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拓宽推广体系的新空间
林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要传统的、现代化的.推广手段相结合,促进网络的快速传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不忘记传统有效的科技推广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合理手段加快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同时,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到技术推广当中,为体系建设服务。另外我国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作为生态工程、林业生产建设等重点项目也应该是林业科技推广的重点领域,在工程建设和科技推广同步进行的前提下,为林业科技成果推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推广工作的监控监督
这方面可借鉴国际上一些援助项目的做法,实行合同制和报账制,即资助单位与项目主持人或单位签订合同,明确规定各种质量要求和指标,推广项目完成一定的阶段任务后,经组织专家检查合格后分期付款,以确保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此外,还要注意完善激励机制,增强林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动力,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地评价成果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浅探 篇3
关键词:三农 服务社;体系;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是贯串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规范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作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解决“三农”问题重要举措。本文通过考察驻马店市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初步浅探。
1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基本情况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位于驿城区柳堰庙村委院内,占用房屋六间,设有科技培训室、专家咨询室、图书资料室、信息室等,成立了研发组及技术组,现有会员20多人。服务社立足于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建立了食用菌种植基地。
2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主要做法
2.1 建章立制,加强服务社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章程》及《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组织实施方案》,设有科技培训室、专家咨询室、图书资料室、信息室等,成立了研发组及技术组,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图书阅览制度及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二是工作有计划。每年初,组织召开科技服务社全体成员会议,研究、探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方向、工作目标,为全年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2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生产技能。抓好科技培训工作,是保证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本地食用菌种植情况,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在科技服务社和食用菌集中种植区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生产现场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灵活形式,使群众听得懂、会操作、能实践,全面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与科技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农村乡土实用人才,带领群众从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止目前,已分别举办姬菇、鸡腿菇、双孢菇、草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品种的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人员500多人,技术能人200人次,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2.3 引进创新,抓好示范推广。食用菌生产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合理搭配品种,除重点发展受资源约束小、市场稳定、消费量大的大宗食用菌(草腐菌)品种外,加快引进和开发适销对路的草腐菌新品种,丰富食用菌产品种类,逐步提高食用菌产品结构中草腐菌比重。同时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创新生产模式,采用工厂化或反季节手段,适度引进开发一些夏季上市的新品种,如高温蘑菇、金福菇等,错峰上市,实行差异化策略,实现四季上市。使食用菌生产常年化,改变以往半年种植半年闲的状况,使菌农天天有活干,日日有收入。在引进创新过程中,重点抓好示范工作,通过试验示范,选择出适宜的品种和技术推广应用。先后引进新品种4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示范带动农户600多户。
2.4 开展科技咨询,跟踪技术服务。为切实解决群众在食用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组织专家深入食用菌种植区域,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为群众解疑答惑。同时科技服务社设有专家咨询室,随时接待群众咨询。服务社技术人员两人一组,分片包户,划分责任区,每组人员要经常深入到所包种植区内,负责技术指导,跟踪技术服务。让种植户心中有底,放手大胆地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共开展科技咨询活动科技咨询5场次,解答技术难题20多个。
2.5 及时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食用菌产品是外向型产品,受市场需求影响波动大,科技服务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收集整理,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供求动态,分析研究,编印成册,发布给群众,共发布信息30多条,为菌农提供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群众及时调整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实现了品种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从而避免和减少了市场风险,提高了菌农种植积极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6 加强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是示范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服务社通过考察论证,选择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区域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柳堰廟村建立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作为食用菌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创新、转化推广载体。科技服务社以此为基础,开展品种引进、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工作,加强对服务社的技术支持,树立样板,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基地可提供菌种、回收菌产品、统一加工销售,切实解决菌农的后顾之忧。通过基地的样板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 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基本经验
3.1 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要坚持政府引导、自主运行的原则,提倡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提升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3.3 市、县(区)科技部门要重视农村科技服务社建设,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社软硬环境支持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社的技术、信息、物资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服务能力。
3.4 结合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社中从业人员的培训,成立农村科技服务专家组织,不断增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
3.5 要有基本的创建条件。要有固定场所、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要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通过示范、推广等活动,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有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科技服务社要立足本区域的特色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依托园区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有效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农村区域性特色产业,开展技术、信息、物资、农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作用。
4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启示
农村科技服务社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培育多元化、多模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社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以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为突破口,带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引导农村科技服务社向体系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以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农村技术、信息、市场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发展科普事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新时期,切实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盘活农业与农村科技资源,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推动“三农”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顾建梅;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2] 陈俊红;周连第;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3]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2期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体系建设 篇4
1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作用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 是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和实施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有多种因素构成, 在技术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项目立项评估, 以选择项目、完善方案为主, 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 又由于评估是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立场, 所以其评估结论更容易影响决策者, 被决策者接受。正确的评估结论可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重点、有效率地分配科技资源, 改善、提高科技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2) 参加科技项目评估的专家知识、经验丰富, 对该项目的技术与经济效益有较深的了解, 具有权威性。因此, 项目评估形成的认定意见对执行者来讲, 可进一步深化对项目的认识, 使项目方案更加完善, 以便项目能顺利地实施完成。
3) 有助于推进参与科技项目评估者的学习。评估的过程不仅是调查、研究的过程, 同时还是一个学习过程。对投资者和管理者而言, 应学习如何正确使用评估结论, 使决策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对评估者而言, 既要学习如何选择恰当的评估方式和方法以提高评估的质量, 又要学习评估知识, 了解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提高评估判断能力。
4) 通过公开、透明的评估标准、程序及评估结果, 接受各方监督, 创造民主、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
5) 科技项目评估由中介服务机构主持, 是社会进步, 发展的需要, 有助于转变科技管理模式, 转变管理与决策观念和方法, 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科技管理运行机制。
6) 使政府在科技活动方面的投入得到大众的认可和支持, 有利于科技事业的长期发展。评估活动对维持科学研究的社会运行是必不可少的, 不仅是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 而且还是促进知识增长的必要力量。
2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特点
1) 科技项目的创新要求使项目立项评估的技术风险分析尤显重要。一般工业项目立项评估时的风险分析偏重对市场、投资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 而科技项目尤其是无经济效益的高技术攻关项目, 风险分析多侧重在技术上。科技项目具有创新性, 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实施难度较大, 实现目标制约因素多;侧重在技术上进行风险分析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在项目立项评估中应提高风险意识,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各种风险因素的变化, 有针对地防范风险, 这是科技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对策。
2) 科技项目的多样性和不易判断性使项目立项评估的效益分析方式复杂多样。立项评估的效益分析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科技活动是否以较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投入与产生的因素交织在一起, 使科技活动的成本和效益的测度比较复杂, 因此在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时, 需要确定科技活动所获得的各种效益, 如直接的、间接的、具体的、象征性的, 等等。确定科技活动所花费的成本, 包括间接成本、直接成本, 甚至要考虑社会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而且不同类型科技项目, 其效益分析方式应有所区别。应用研究和单纯科技攻关类的项目, 可对项目完成后预期的经济社会效益作简要分析, 并对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前景作必要的预测;产业化和生产类的科技项目, 应对项目完成后的规模及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收入情况的估算、新增产值、利润、新增税收、创节汇及投资回收情况和社会效益作综合分析, 并就项目的风险性进行分析。
3) 正确认识和把握科技项目的创新点是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必要前提。针对科技项目的创新性,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创新标准重点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评估对象的创新类型和创新程度, 同时考察是否存在现有技术水平和条件下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风险。创新标准应充分考虑到这种风险因素, 体现鼓励创新的原则。在具体评估过程中, 以编写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技术背景和技术要点, 包括创新之处、关键技术、技术指标等为基础, 通过多方面的咨询, 对项目的科技水平做出判断。
4) 统筹考虑技术先进性与经济性的关系是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基本原则。在社会生产实践中, 技术和经济之间从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的关系 既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 又是互相矛盾、互相的制约的, 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何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也是项目评估、投资决策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项目立项评估的基本原则是:投资方案的选择要尽可能适应技术发展趋势, 尽可能采用有创新性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但是, 当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性发生矛盾时, 最终判别标准应是投资方案能否为企业、国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是否有利于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 科技项目应当统筹考虑规模的经济性、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前瞻性和方案的合理性, 提高项目的竞争力。
3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涉及的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是项目评估的依据, 如同一把尺子, 衡量项目各要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指标体系应反映评估系统的要求, 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且符合实际情况, 并基本上能为有关部门接受。基于以上所述, 其指标体系 的原则如下。
1) 系统性原则。
围绕评估的目的, 从系统的角度, 全面综合反映被评估对象的整体情况。抓住主要因素, 既要反映评估的直接效果, 又要反映评估的间接效果, 以保证综合评估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2)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必须有明确的含义, 实现的可能性, 适应于用户对指标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判断能力。指标要精炼简明, 不宜过多, 以避免因过多细节而未能描述评估对象的本质, 从而影响评估的准确性。
3) 独立性原则。
指标体系选择应尽量保持各指标的独立性, 避免过多信息包容、涵盖而使指标内涵重叠。
4) 层次性原则。
由若干个指标所构成的树形结构, 将为衡量方案的效果和确定指标的权重提供方便。
5) 客观性原则。
评估指标的确定应避免加入个人的主观意愿, 应尽可能采用相对成熟的公认的指标, 并注意参与指标确定人员的权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
4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应用研究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
4.1.1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①研究内容;②研究方法;③技术路线;④研究目标。
4.1.2 研究的基础与条件
①人员配置;②研究的基础;③基础设施条件;④项目管理机制。
4.1.3 研究经费预算
①经费预算的满足度;②经费使用的合理性。
4.1.4 项目成果的应用前景
①项目成果的市场需求;②政策支持度; ③项目产品的竞争优势;④获取的新知识。
4.2 科学技术产业化项目立项评估指标体系
4.2.1 企业发展能力
①企业家的素质及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能力;②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③企业项目产业化的物质条件与技术储备;④企业经营效果及抵御风险能力。
4.2.2 项目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①项目主要研究内容;②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③项目技术的创新度和实用性;④项目技术的先进性与成熟性。
4.2.3 项目产品市场
①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程度;②项目产品市场定位合理性;③产品与市场的同步性;④项目产品的竞争优势。
4.2.4 商业模式
①项目产品开发、生产策略的合理性;②项目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③项目产品获利方式;④企业未来1~5年的定位及发展规划的合理性。
4.2.5 经济效益评估
①项目投资预算的合理性;②已完成投资的真实性;③资金筹措可行性;④项目经济效益预测与分析的合理性。
5 科技项目立项评估方法
由于专家的认识不同、申报程序的复杂性和申报条件存在的模糊性, 项目立项评估不管采用哪种方法, 都很难形成项目优选的共识。针对项目评估需求, 经各种方法的对比, 采取综合评估方法是可行的。同行评议结合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估方法, 是缩小项目评估认识差别的有效方法, 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在项目评估时, 首先进行同行评议, 有利于就创新性、技术方案可行性、市场前景等问题达成共识。在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项目排序界限不明时, 采用同行评议法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在技术开发型项目评估中, 采用综合评估方法, 对优先支持项目、可以支持项目、慎重支持项目分类较清楚。同行专家评议发挥的是“群体效应”, 就是把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准则与个人准则有效地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某一科学家无法取代的科学功能。同行评议的模式经多年完善已基本固定, 多数是在确定评估目标和重点、评估人员构成的基础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选择指标体系和评估结果的表达方式 (综合评估报告、专题评估报告) , 最后评估人员根据评估标准要求回答问题, 形成评估意见。这种方法已在科研成果的鉴定与奖励、科技项目的立项等方面应用多年, 与层次分析法所不同的是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与形成的方式不同。总而言之, 在统一标准下, 采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对相关领域的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估, 能基本体现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原则。
摘要:文章通过明晰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内容, 阐述了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作用及特点, 提出了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指标体系及方法。
关键词:科技项目,立项评估,体系建设,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凭慧.科技项目评价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徐耀玲.科技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0 (2) :48-51.
[3]刘晓津.科技评估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 :166-167.
[4]刘建新.科技计划立项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10) :2-3.
县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篇5
3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扩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本地特点。探索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成为摆在县区科技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以前农技站、植保站、畜牧站、园艺站等专业站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站、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专家大院聘请西农大、陕西果树研究所等专家建立专家示范园,专家既可以在专家大院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培训,又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采取专家技术入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多种运作方式,建成专家中心示范园1000亩,推广新技术26项,建成各类示范基地16个,带动全县优质苹果生产基地30万亩。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选择苹果作务、精品杂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10个专家,开通12396信息服务热线,积极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仅20lO年就先后接到12396(965110)服务热线咨询的求助电话480余次,解答农民朋友技术难题56余个,提供各类信息790条,提供现场服务375人次,服务受益农民1200人次。我县农业科技服务站从2006年开始筹建,截至目前已发展到14家,农业科技服务站根据自身业务特长,成立农业科技技术服务组,通过政府搭台,整合各方资源,实行技物结合,发挥专家优势,组织能入参与的模式,服务范围涉及苹果、葡萄、石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既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又提供农资供应,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果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项工作,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总量偏少,功能不全。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科有一定智力和科技条件或服务手段的特殊群体,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近几年,虽然我县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有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滞后于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我县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二是区域布局、服务领域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服务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特别是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机构无论数量、功能、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三是管理体制和模式多种多样,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服务范围受限,服务手段落后,在管理指导、发展扶持、规范建设等各个方面,很难统一协调,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整合资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四是素质偏低,基础较差。我县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存在基础条件较差,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素质结构不合理,又缺乏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县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促进科技引进和开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加快农村科技进步,重中之重就是健全基层基础网络。一是在乡镇组建科技服务站,以各乡镇专业站所为基础,成立综合服务实体,做到“人员、设施、资金、服务、项目”五落实。同时健全一级科技组织,推行村委会科技副职,设立村科技服务小组,有效解决村级无人抓科技的问题,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组织管理体系。通过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培育一大批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树立一批科技致富典型。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技意识,留下一支永不走的科技队伍。要把科技培训当作先导工程常抓不懈,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专门机构,部门联动,多方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灌输科技知识,提高群众科技意识。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服务站、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作用。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推广目标应由单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上来。
(一)抓好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1.专家大院
专家大院应建立“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和“专家+农业科技服务站+农民”的三种体制模式。在专家大院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有偿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核心专家组成员与县级乡土专家和乡村技术骨干,组成省、县、乡三级科技服务团队,通过整合,组建技术团队,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2.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
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继续以电话服务为重要技术手段,以专家技术人员为技术保障。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果业逐步扩大到畜牧养殖、高效设施农业等领域,从专家咨询指导扩大到技物结合、信息发布等服务,从产中服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为农民朋友提供方便、快捷的实用技术咨询服务。
3.农业科技月服务站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加盟、能人参与、专家支持”的工作思路,鼓励农村推广机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平竞争,有偿提供技术服务,努力促进技术、资金、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站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服务能力。鼓励农业科技服务站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以
市场为基础的机制创新,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愿意接受的服务价格,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由具有相当服务实力、服务信誉良好且与农民关系紧密、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等作为运行依托单位,根据生产需要,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
时,提供农资服务,把技术和农资带到田间地头,既方便群众,又实现企业创收,取得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双赢效果。
(二)在月艮务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四个突出”
1.突出科技培训
农民是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的主体,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科普宣传与科技示范相结合。在充分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提高科普宣传的质量,引导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形成重视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致富的良好风气。二:是“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活动与农技服务相结合。在进一步搞好科技下乡活动的同时,专家教授农技人员要定期深入农村,进村入户面对面地开展科技服务,指导群众生产。除每年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活动外,还要集中抓好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工作,使群众及时掌握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加强对农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强化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农民需要,宜以可操作性和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养殖和环保技术等。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实施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计划,建立一批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培训基地,对农业科技服务站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三是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乡镇电教中心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在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培训班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2.突出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一是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有机苹果示范基地、精品杂果示范基地、无公害设施蔬菜、瓜果示范基地、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基地等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争创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活动,选树一批科技进步典型和科技致富标兵,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鼓励发展各种民营科技企业,兴办各类民间农业科技月匪务、研究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浓业科技推广网络。
3.突出科技投入
必须广开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地方财政倾斜、金融部门支持等多种方式,初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金融贷款为后盾,农民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围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进行集中投资,把科技资金的投放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全盘考虑,采取不列入计划不投资,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办法。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培植骨干。
4.突出规范服务
加快改进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关心和支持力度。积极推行“科技服务站+基地+农户”和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站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引领作用。三是抓好科技队伍建设。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培育一大批科技拔尖人才。四是突出服务重点。切实把服务的重点放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上来,提高服务质量。
科技体系建设 篇6
而中小型高新科技企業,受限于其规模以及技术创新的特点,又常常容易出现一些经营管理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甚至导致企业夭折在“黎明前”。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资金紧张、现金流容易断裂:2、技术创新难、变现周期长:3、业绩不稳定、抗风险性差;4、高端人才引进难、流失率高。
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本文以时代凌宇为例,探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如何通过业绩管控体系的建设,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
时代凌宇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致力于成为物联网领域拥有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公司员工队伍只有十余人,到今天200多人,员工平均年龄31岁,90%本科以上学历,6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以及中高级职称。企业拥有发明专利36项、实用新型专利60项,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时代凌宇虽然拥有很强的技术和产品优势,但其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激烈,并且有很多规模庞大的巨头企业虎视眈眈。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便是组织管理问题,尤其是钱(财务)和人(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时代凌宇管理层通过多年摸索,探讨出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业绩管控体系。
组织结构的设计-精炼的组织架构
为了提升运营效率,时代凌宇采用了非常简单的组织架构设计。公司设立三个平行的事业部,分别负责公司三项核心产品的商业化运营,三个事业部内部高度自治,作为公司的利润中心。公司还设立一个研发部门和三个职能部门(财务部、商务中心、综合管理部)统一为三个事业部提供服务、技术支持和监管职能。每当公司开发出一项可独立运作的新产品,便可重新设立一个事业部扩大经营。这种简单的结构使得领域内部始终处于高效率沟通、高效率运转的组织状态。
业务运营指标设置-现金为王,重视过程监控
既然采用了事业部制,公司便需要对每个事业部设定经营指标进行评价和考核。对于各事业部的指标设置,时代凌宇管理层充分考虑了公司的经营风险,不盲目要求扩大规模,而是牢牢把握住企业生存的关键一现金流。
以2015年为例,当年公司确定的各事业部四项主要指标分配比例为合同额(17.5%)、毛利润(32.5%)、现金流(17.5%)、回款(32.5%)。可以看出,回款情况和现金流情况在指标中占比与合同额、毛利润一样重要。这种指标设置有效的防止了个事业部为了扩大销售额盲目签订不良合同,保证了公司有充裕的现金流维持运转。
同时,在日常管理上,公司还会从两个方面来控制现金流。一是费用控制,主要结合财务预算管理:二是项目现金流出的控制。如,公司对各事业部项目付款条件设定为:当事业部累计项目净现金流须为正时,商务和财务方可付款;当实际累计净现金流为负时,若需付款,事业部要提交垫资申请并按月计算资金利息,年利率按10%计算。这也进一步促使了各事业部业务人员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重视回款、控制支出,否则当自己部门收不抵支时将承担在公司内部。贷款”的资金利息,一旦该情形出现将会影响到管理者的绩效工资和事业部的年终奖金。
同时,为确保年度经营计划任务目标顺利达成,公司会对每个部门进行动态计划监控,主要包括季度考核和工作月报两个方面。公司会将年度任务目标分解到4个季度,季度考核结果会直接影响事业部管理人员绩效工资。同时,各部门每个月均还需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书面汇报,汇报内容包括经营业绩指标、管理专项工作、市场开拓情况、项目实施情况等,这也使得公司高层可以对各事业部的经营情况及时做出响应。
人力资源管控-重视知识型员工的管理
人才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根本要素,尤其对时代凌宇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而言。时代凌宇公司一方面通过在招聘过程中选拔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尤其是要符合公司价值观的员工,确保员工队伍的高素质: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员工大多拥有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能力,属于典型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提出的“知识型员工”,对这些员工,时代凌宇也采用了特别的管理方式,确保团队稳定性。
自创立开始,时代凌宇就把全员股东作为目标,坚持把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手段切实推动下去。具体操作如下:对核心骨干员工在公司任职满两年,且绩效考核结果均在A以上(考核结果分为S/A/B/C/D),即可享受到公司的股权激励,根据所任职岗位的职等职级,通过自己出资购买股份,公司发展至今,员工持股人数占总员工人数的比例已超过35%。引入股权激励后,公司最明显的收效体现在人才流失率上,在高科技企业知识型员工平均流失率高达25-35%的宏观环境下,时代凌宇的核心员工流失率能连续5年不到5%。
同时,时代凌宇还特别注重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多渠道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岗位梳理及胜任力模型的建立,对员工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对管理岗位及重点技术岗位均需要培养自己的后备接班人,并且只有该接班人能够胜任该岗位时的才能晋升。公司还会对后备人才提供培训学习的平台,包括在职研究生培养、E-learning、学习交流会等。员工也可以通过公司党支部、团支部、工会组织等平台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这些成为公司联系员工的紧密纽带,使得时代凌宇始终保持了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财务管控-重视预算、高效分权
财务控制始终是公司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这一问题日益凸显,此时预算和分权控制体系成为了时代凌宇高效管理企业财务支出的法宝。
时代凌宇实行了严格的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各部门年度总费用预算金额与其所承担的任务目标相匹配。同时还实行了月度预算控制,即每个月初各部门上报当月预算并回顾上月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对预算经经理办公会审批后报财务部执行,当有超预算的需要提交预算外申请单经审批后方可执行。对年度总费用预算结余或超出部分进行奖励或惩罚,奖惩金额=(目标预算-实际执行费用)*5%。
为保证责权利的对等,时代凌宇对每项设计财务收支的业务,都根据不同的职务等级制定了不同的审批权限。部分权限如下表所示
管理成果和结论
通过一套中小高科技企业业绩管控体系的建设,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收到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公司2007年8月份成立,2015年度收入已经突破4亿,净利润突破2000万,并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公司的员工流失率不到5%,远低于20%的行业平均流失率。现在时代凌宇已经登录资本市场(2015年登录新三板),为了适应新环境的发展,凌宇人也在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如随着公司逐渐壮大,内部控制已经成为了财务和人力之外的新的问题,公司便特别设立了内控审计部,对财务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公司各关键流程环节进行审计监督,尤其是优化各相关业务流程,重点在风险防范,起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的作用。
从时代凌宇业绩管控体系管控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司的快速发展与成功的业绩管控体系密不可分。尤其对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而言,经营管理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管理方式,解决自己面临的现实经营管理问题,方能促使企业顺利成长壮大。
科技体系建设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学风建设,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 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 提高在校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 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是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研究平台,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动手能力, 检验学习成效, 明确发展方向, 极大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成为学风建设新的途径, 也是重要的途径。构建以学风建设为主线, 科技实践锻炼为手段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式校园科技文化体系, 是高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以大学生科技锻炼为抓手, 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高校学生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 同时也是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以推动优良学风建设为宗旨, 以全学程贯穿为指导, 以年级特色为依据, 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 逐步形成校园科技文化体系框架。
1. 科学分析, 建设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基于融合机制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每二三课堂的优势, 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强化人才培养, 以多学科综合优势推进人才培养, 以教学科研的强势支撑人才培养, 以国际化教育途径提升人才培养。
在合理安排课程、科学配置的前提下, 学生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充分学习各种理论基础知识, 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老师指导下, 将创新性思维转化为学术类竞赛作品和学术论文等人文素质、科研成果。以社会实践的形式, 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查找自身不足, 做好人生定位。
2. 明确定位, 设计适应年级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
围绕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结合学科特点, 制定具有年级特色的学生科技文化教育方案, 积极探索文化教育模式, 努力做好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知、实践动手、创新发展、修身养性、组织协调、团队协作、服务社会为目标的八项能力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科技意识, 主动参与创新活动, 以科学研究带动学习兴趣, 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低年级要重视自我认知、自主学习、修身养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年级:以专业教育为主线, 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 了解专业前沿和发展前景, 稳定专业思想, 激发学习热情;二年级:以培养兴趣为主, 开展专业竞赛、社团活动, 实施启航计划, 吸引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 开始科学探索之路。高年级注重组织协调、创新发展、团队协作、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以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主, 开展技能比赛、科技创新竞赛, 指导、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启发科技思维;四年级:以科研实践为主, 利用创业平台、实习平台检验科技创新成果, 查找自身不足, 做好个人发展定位。
3. 合理交叉,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网络结构。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为纵线, 建立起校园科技文化体系的纬线, 以贯穿全学程的校园科技文化教育模式为横线, 搭建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经线, 编制成立体化、全方位的网络结构, 将校园科技文化建设覆盖到大学四年学生生涯的方方面面, 真正使学生在体系中受教育、长才干、得实惠。在整个建设体系中, 根据各学业阶段的学业目标差异, 不同年级贯穿的“度”各有不同。大一学生主要是通过专业学习和教育, 进行学科认知和了解, 奠定科技文化基础;大二学生对主要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 通过开放实验室、学术性社团了解所学专业, 初步参与基础科研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大三学生的学习更为深入, 开始接触科技前沿, 通过参加课题研究、专业竞赛、技能比赛等, 吸引学生进入教师科研, 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服务, 在第三课堂中验证所学;大四学生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进入校企合作项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未踏入社会先积累经验。
二、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手段, 整合资源、深入挖掘, 搭建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平台
1. 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开展科研, 吸引优秀学子主动学习, 构建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平台。
充分挖掘学科资源, 向低年级学生开放实验室, 观摩实验, 了解专家师资和学科发展动态, 近距离接触科研, 激发科研热情。高考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 大多凭兴趣填报志愿和专业, 对实际的专业、学什么、干什么不了解, 造成专业稳定性较弱。实验室的向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 让他们全方位了解、认识所学专业, 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培养科研兴趣。实施大学生开放性科研训练计划, 鼓励主修专业学有余力、在科研方面有爱好和特长的优秀学生尽早走进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 激发学习热情, 带动广大学子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家、校级SRT项目, 为他们专业指导队伍, 一对一指导, 夯实能力。
2. 完善科技学术类社团建设, 分类指导, 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 学术性社团更是由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同学组成的成长性团体, 加强这类团体的建设, 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又一主要平台。在社团建设中, 根据性质不同配备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 指导社团实行目标化管理, 按兴趣划分小组, 按年级确定培养目标, 明确发展定位, 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在社团科技研究中, 鼓励低年级学生开展基础实验, 培养动手能力;指导高年级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在社团发展上, 以争创优秀社团为目标, 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社团发展方向, 提升社团生命力。
3. 依托专业竞赛、技能大赛, 构建科技创新交流沟通平台。
以专业竞赛、技能大赛为依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将所学知识创新性的加以利用, 在交流沟通中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和水平。专业竞赛和技能大赛作为第二课堂中检验所学的重要平台, 一直以来吸引着广大学子的参与热情, 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鼓励学生个人、集体参赛, 进行横向交流, 做到共同提高, 共同进步, 使学生个体和群体能力得到提升。
4. 拓宽实践领域, 构建大学生技能培训与科技创新实践平台。
通过建立校内外大学生创新教育实习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实践平台, 深化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水平。一是利用教学资源, 接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教辅工作, 自主设计实验内容、自主完成实验操作, 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 创造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环境;二是利用大学生创业平台, 将学生科研成果进行生产转化, 通过社会服务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 从而提高科研热情。
5.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构建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平台。
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考核制度, 对其各项科技活动进行考核记录, 明确奖惩, 完善第二课堂的学分测算,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建立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聘请专业教师对各科技文化活动进行量化评分, 充分挖掘学生的科研热情;完善激励机制体, 一是要建立教师指导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二是建立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奖励制度, 将竞赛成绩与学生的学分测算、推荐免试、先优评比有机结合, 树榜样、立典型, 使广大学生学有所比、学有目标。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加强领导, 科学统筹, 推进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1.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打造校园科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辱观。在校园科技文化体系建设中, 一要把握方向,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要明确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 刻苦学习的奋斗意志。
2. 积极倡导校企合作, 共建平台, 推进校院科技文化体系建设。
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 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色。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的合作, 让学生受益匪浅。积极引进企业, 实行定岗实习, 让学生到基层锻炼, 在生产实践中巩固所学, 激发求知欲望;与企业合作, 开设企业专题班, 引进企业文化, 为学生补充专业学习之外的生存技能和社会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适应社会需求。
3. 充分挖掘学科资源优势, 营造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氛围。
高等学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学科资源, 立足学校实际, 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 发挥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站的优势, 吸引学生深入科研, 以兴趣驱动学习, 营造优秀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5) .
[2]刘静.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 2011, (04) .
[3]洪晓林.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 2010, (21) .
省级电网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篇8
近年来, 国家电网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两个一流”为目标, 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着力点, 加快构建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强化公司科技支撑的关键和推动电网技术升级的中心环节, 确定“一流四大”科技发展战略, 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为“两个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集五大”体系是国家电网公司落实重大战略部署、实现“两个转变”的重大举措, 其本质是从管理、组织、技术、人才队伍等层面对科技创新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
基于对技术创新及科技创新体系内涵的理解, 以技术创新“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为核心, 以战略规划为“秩序”, 以科技创新组织体系为保障, 以人才为核心资源, 以项目管理为规则, 以创新内外环境为支撑, 形成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以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为基础, 以科技创新战略、技术链条、组织体系、项目管理、人才支撑为依据, 构建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创新体系模型。
2 主要做法
(1) 体系建设以管控有序、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管理精益为建设思路, 强化过程管理。整合国家电网系统相关科技计划 (专项) 资源, 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要素向重点科研、实施单位/部门聚集, 构建形成以规划与计划为引领、以组织体系为保障、以人才队伍为重心、以技术创新过程为链条、以项目管理为手段、以科技创新内外条件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过程始终坚持以人、财、物集约化管控为核心的管理模式集权化;以组织高效、决策迅速、沟通顺畅为目标的组织扁平化;以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职责分工层级化;以投入渠道多样为重点的科技投入持续化;以灵活适用为根本的创新策略组合化;以以人为本, 多层面、多举措为方向的人才激励多样化;提高技术交流合作层次为目标的交流合作国际化的“七化”原则。
(2) 以前瞻性、整体性、可操作性为要求, 强化规划与计划编制。全面贯彻落实四川省电力公司业务发展战略为基点, 建立科技规划与计划编制、实施、考核机制, 实现对生产业务目标的保障和引领作用。凭借科技规划与计划的前瞻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实现与企业整体工作规划的无缝衔接。
(3) 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 建设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从四川省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国家电网公司“一流人才队伍”为目标, 以“统一规划、分级培养、动态管理”为原则, 突出重点领域, 关注改善人才短板能力。坚持内部培养为主, 培养和造就一支与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创新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4) 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 强化项目管理。参照《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 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的科技项目管理实际, 以“规范化、集约化、精益化”为目标, 以“实时监督、动态管理、过程可控”为原则, 完善现有项目管理流程, 建立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体系。
(5) 以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为要求, 优化情报管理。将四川省电科院作为情报管理主体, 开展支撑公司科技战略的情报研究与管理, 建立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和长期跟踪研究体系, 提供开放化、主动化、特色化的科技情报服务。
(6) 以面向应用, 跨部门、跨专业协同为目标, 优化研发管理体系。将四川省电力公司研发管理界面作为管理界面, 以生产技术需求为导向, 以IPD研发管理为框架, 以跨部门、跨系统协同为机制, 研发组织结构与岗位设置、管理与工作流程、项目资源的优化与筛选、绩效管理, 夯实研发管理基础, 提高研发管理能力。
(7) 以规划化、标准化、信息化为目标, 提高成果管理水平。依据四川省电力公司科技成果管理办法, 建立成果分类及等级标准, 完善成果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分步实现成果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 提高成果管理水平。
(8) 以信息共享、供需对接为关键, 建立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扩大技术成果信息的共享范围, 建立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平台, 出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激励政策, 构建信息全共享、服务全方位、供需无缝对接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服务体系。
(9) 以优化、整合、创建为路径,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依托国家电网科研基础优势, 以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为重点, 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为补充, 优化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及条件, 建立科研基础设施资源协调机制, 提升科研基础设施资源运行效率, 推动公司科研能力和成果应用水平的提高。
(10) 以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为目标, 加强平台建设管理。整合四川省电力公司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科技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信息管理等科技创新体系要素, 坚持平台构成多元化、平台服务专业化、平台管理集成化的目标, 从而形成支撑有力、管理有序、运行高效的省级电网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11) 以营造氛围、提升能力、激发热情为重点, 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立足于倡导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理念, 营造创新工作氛围, 树立创新型企业形象, 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以公司群体创新活动为载体, 辅以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培训手段, 提升各层级创新意识和能力, 激发全员创新热情, 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价值导向。
3 成果成效
(1) 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该公司科技资金累计总投入近13亿元, 研究开发费用总投入约5.4亿元, 综合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1%以上。拥有国网公司优秀技术专家7人、四川省电力公司首席技术专家6人、博士30余人、硕士500余人;国家电网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共4个。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得到了加强, 有力促进了公司整体科技资源整合共享。
(2) 新技术推广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该公司新技术推广应用率81.944%, 电网年平均电能损耗率降低0.28%, 220千伏和500千伏输电线路年平均故障停运率降低值分别为0.233327次/100千米/年和0.1276次/100千米/年, 各项指标均完成国家电网公司下达值。该公司SVC、串联补偿、智能变电站、省地一体化电网在线安全稳定预警与控制决策系统、四川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 (WAMS) 等新技术推广项目都走在国内前列。
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初探 篇9
近年来,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1](即人、财、物集中,实现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及大营销)管理变革,甘肃电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强企战略和国网公司科技发展战略,严格按照国家及国网公司各项科技管理要求,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不断优化调整科研结构,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得到了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基础实力不断夯实,科技工作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面临的形势
2.1“三集五大”建设对科技支撑服务能力的需求
长期以来,甘肃电力科研工作业务主管部门为科技信通部,科技创新工作主要依托省级电力科学研究院和各个直属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省级电科院主要业务为实验测试和支撑服务,随着“三集五大”的不断深入推进,甘肃电力的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发展对甘肃电力科技支撑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个直属单位对口科技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亟待进一步明确,科技管理流程需要进一步优化。
2.2转变电网发展方式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关键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特高压外送通道±800k V酒泉、陇东特高压等工程相继建设,750二通道的投运,±800哈郑直流的投运,兰州市区配电自动化工程建设,兰州新区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建设、清洁能源和智能用电快速发展,随着特高压工程建设和投产,电网结构形态、运行特征将发生重大变化。交直流混联运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问题[2,3,4,5,6,7]带来的影响和风险日趋严重,电网规划、设计施工、设备监造、系统调试、技术监督等工作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撑服务能力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2.3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支撑服务作用
面向“三集”管理,支撑服务人力资源、财务金融、物资管理、风险防范等业务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向“五大”体系,支撑服务规划计划、建设管理、生产运行、市场营销等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环保部关于环评和竣工环保验收的标准和办法已出台,环保工作面临的新的外部形势。输变电工程环评中的生态影响评价压力有可能增加,电网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科研单位职能定位,明晰职责分工,理顺业务衔接关系,更好地优化人力、财力和设备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支撑服务的效率效益。
3存在问题
科技创新机制亟待完善。自行管理科技项目对重点科研方向的把握和创新性不足,且实用性不强,关键科研技术领域研究工作自研不足,对于外部科技力量依赖度偏高,科技人才匮乏,尤其缺乏科技领军人才,同时缺乏配套的人才激励机制,各级人员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性不高,科研整体实力和基础试验研究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对发展的支撑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亟待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不足。科技成果集成度不高、适用性不强,先进技术的信息获取不畅、成果转化渠道缺乏,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效益难以保证;重大成果的知识产权和效益支撑欠缺,未能建立有效的专利运营机制,科技人才、设备、信息、成果资源缺乏有效共享,造成科技项目成果实效性不足,未能真正发挥出为公司生产、经营、营销等主要业务提供支撑服务能力的作用。
4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的组织架构
结合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和科研力量整合确定的创新主体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业务衔接关系,形成层级清晰、分工明确,利于各自优势充分发挥,便于业务协同的组织架构。
4.1科技支撑服务体系
构建在甘肃电力科技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的,按照业务上下贯通、统一归口专业分工的原则,以科技信通部为归口管理部门,本部各专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两院两中心两公司专业服务、地市公司及其他单位基础支撑的,省、地、县自上而下的统一规范、高效协同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4.2科技服务支撑组织架构及职责
构建以科技信通部归口管理、本部专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省级支撑单位和地市公司(含刘家峡水电厂)发展策划部其他单位对口部门为归口管理部门、本单位其余专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自上而下的横向沟通、纵向管理的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4.3健全战略决策机制
以科研与公司发展及现实需求协调一致为目标,强化基础前瞻性研究。一是健全决策体系。建立健全公司科技委员会机构,开展公司科技战略研究,强化顶层设计,提高科技工作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二是科学制订规划。依托公司各科研单位,基于内外部、各方面专家的创新建议,甄选代表公司中长期发展趋势的创新项目,结合公司发展需求,制订公司科技规划,实施滚动修订。三是增强计划导向性。统筹编制项目、标准、知识产权等年度计划,统一建立计划储备,合理确定资金投向,严格按各单位功能定位择优安排项目。
4.4建立成果转化机制
以产学研高效协同为目标,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解决创新主体动力问题,建立公司各单位相互依托、合作共赢的格局,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果。一是针对成果的不同类型构建差异化的评估标准,制定成果评估办法,形成成果转化应用的指导意见,制定成果转化计划。二是探索采用合作开发、专利许可、技术转让等多元化方式,在系统内、外实现市场化的成果转让。三是采用计划引导、组织协调、资金支持等手段,对成果转化进行扶持。四是强化技术成果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战略,实施成果和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与共享,统一安排共性技术和独有技术的使用,引导和推动成果的规模化应用。
4.5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以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为目标,建立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人才、加速科技人员成长的创新环境,建设与国网科技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协同人资部深入推进公司“三支队伍”工作的实施,加快国网优秀专家工作室及攻关团队建设。二是制定针对性的科技人才分类培养计划,依托科技攻关团队、重点工程和科技项目等,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科技人才队伍。三是实施技术与管理职业发展双通道,引入“能上能下”的考评约束机制;实行差异化激励,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四是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加大群众性创新支持力度,营造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协作共赢的创新氛围,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4.6健全协同共享机制
以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对外部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多渠道提高公司科研在国网公司的影响力。一是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台,统筹发布人才、成果汇编、试验研究等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公司系统内的充分共享。二是建立开放的公司专家库和技术人才库,合理分配人才资源,探索人才流动管理模式,实现人才公司内共享机制。三是优化实验室布局,健全实验室协作组功能,强化运行管理的评价;与国内外著名实验室相互认定,探索建立有偿共享和对外开放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整体试验研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四是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提高公司科研影响力。
4.7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以约束引导为目标,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公司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率不断提升。一是建立与主体定位相匹配的考核体系,对公司重点科研单位重点考核基础前瞻性成果质量、应用性研究的投入产出效益、成果转化和服务等内容;生产运营单位重点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考核。二是根据科技创新活动的不同特性,对项目、实验室、知识产权等管理工作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考核。三是按基础前瞻技术、应用技术、装置开发、软科学等不同类型的科研成果,分别设置成果转化考核指标,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宽容对待基础前瞻性成果。四是将评价考核作为激励约束的依据,与决策管理机制、成果转化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有机联动,定期开展公司整体创新能力评估,持续改进。
5总结及展望
在公司科技委员会的领导下,就科技项目重大事件和重点定期组织召开月度协调会,提高公司本部各个专业部室对公司科技创新工作的参与度和支持度,具体以“两院两中心两公司”为主要支撑力量,其他单位为协同,外部资源为补充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有效提升科技项目质量和针对性,切实解决公司在生产、经营、安全、营销等主营业务方面的急需技术问题。应全面开展公司成果梳理和整合,开展公司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目录编制,开展公司历年科技项目清理和检查,开展科技项目全寿命管控和后评估,继续加强科技项目全过程管控力度,把好科技项目管理各个环节,提高公司科研创新能力。
总之,按照前述建设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组织协调、加强督导,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才能确保甘肃电力科技创新工作更上新台阶。
摘要:随着国家科技强企战略的不断推进和国网公司“三集五大”管理变革,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亟待提高,从公司科技面临的形式、存在的问题出发,确定了科技创新体系组织架构及机制建设,为甘肃电力科技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甘肃电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振亚.“三集五大”管理变革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2]汪宁渤.大规模风电送出与消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汪宁渤,马彦宏,夏懿.甘肃酒泉10GW风电基地面临的巨大挑战[J].电力建设,2010,1:101~104.
[4]马彦宏,汪宁渤,刘福潮等.甘肃酒泉风电基地风电预测预报系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6):88-90.
[5]汪宁渤,马彦宏,丁坤等.酒泉风电基地脱网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36(19):1-5.
[6]马彦宏,杨军亭,汪宁勃等,甘肃风电分布式发展可行性研究[J].甘肃科技.2013,29(3):1-5.
咸阳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10
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是新时期中央和国务院西北大开发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进一步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北人才和科技力量最集中的地区。其中,陕西境内拥有高校102所,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120.96万人。在关中地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大学生是28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76人,每1万人当中拥有的科技人员为60人,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5人[1]。凭借雄厚的人才和科技力量,目前经济区已拥有西安、宝鸡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国家航天技术产业基地、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等7个国家级开发区,形成了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汽车、数控机床、冶金煤炭化工等重型装备、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石油装备九大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咸阳科技实力较强,截至到2009年底,境内有10余所高等院校,16所省属科研院所,1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3所中高技工学校。全市共有科技人员21.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2万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0多人,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比较靠前。目前,已形成能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医药、建材七大主导产业,咸阳作为关天经济区重要的一级,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大西安的发展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科技创新是咸阳在关中经济区率先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同时也是咸阳在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率先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咸阳科教实力稳步提升,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发展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2009年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4亿元,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户,总数达到543户,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976.2亿元,增长20.4%[2]。应该说,咸阳市在复杂多变的困局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既是宏观政策利好和市场驱动内需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多年来坚持科技支撑、注重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的积极成效。
2 统筹科技资源是科技助推咸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钥
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不在于区域系统内一两处科技资源优势有多强,而往往受制于其他资源短缺的劣势,区域经济的提速更有赖于整个地区均衡的科技资源的厚度和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要让科技在咸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者的优势,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创新科技服务体系上下工夫。尤其是政府要坚持公益性、非营利性和服务公众的方向,积极将科研单位、企业、管理部门等组织起来,进行有效的互动与对接,以开展相关行业信息交流、技术咨询、项目推介、技术协作等主要服务为内容,为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提供大型仪器、创新产品、技术合作等相关互动信息,有针对性地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服务支撑。
来自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数据显示,咸阳在全国294个城市中的发展成本竞争力位列第六,在“连续五年稳定增长、没有退步,并且在增长较快城市中,”咸阳位列第七名。正是因为全市上下狠抓科技服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助推经济发展的效应日益显现。
3 当前咸阳科技资源统筹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
咸阳市科技基础条件较好,但由于部门、系统、各单位各自为政,造成条块分割、部门封闭、低水平循环。政府投入的经费以及衍生的相关成果,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不能为全社会所共享,无法形成集成优势;有限的经费也存在支持不明、重点不突出,效果不尽人意的状况。
3.2 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未建立科研机构
2008年,关中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仍不相适应,为35.3%。许多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意识不强,还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中,产品缺乏竞争力。即使一些大型企业,也由于不注重科技引领,产品单一,尽管一度辉煌,但目前也濒临破产窘境。仅有少数大型企业如彩虹集团、凯迪橡胶等有研发机构,大多数企业还没有独立的科研机构,缺技术、缺人才比较普遍。
3.3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高
2008年较2006年相比,陕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7.0%,增幅低于主营业务收入,使得关中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2008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88%,低于2006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11个百分点。政府科研经费2009年仅为550万元,远远低于西安和宝鸡等市。在科技投入上,还存在两个亟待引起注意的现象,一是总体投入不足,另一方面重复立项、分散投资,不能形成很好地规模效应。现有科技成果在关中经济区没有明显优势,获得国家级成果有限,亟需联合攻关。
3.4 科研人才结构失衡,专业人才匮乏
全市大中型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计有5 141人,而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仅为2 279人,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现有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还很滞后,致使现有人才质量不高,相关科技人才储备严重不足。技能人才工作总体上还没有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些办法和措施具有明显的临时性、应急性和随意性,在政策制度、工作体系、资金保障方面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在技能人才的补充上有的单位怕矛盾、存在畏难情绪,使技能人才短缺与补充的矛盾日趋明显。
4 完善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引领咸阳经济社会发展
4.1 夯实基础 建立健全科技资源服务平台
要把整合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咸阳科技工作的重要一环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成立咸阳科技资源统筹发展协调机构。以主管副市长牵头,以科技局为主,成立包括各相关单位的协调机构。二是制定明确的科技资源统筹规划。咸阳要率先破除体制性束缚,打破现有行政藩篱,加强与西安和周边市县的联系,形成跨区域互动合力,打造关中经济区“核心”。要针对咸阳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做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规划布局和分步实施。三是搭建具有可操作性的科技共享服务平台。依托咸阳现有的科技平台,进一步升级改造,使之具有链接企业和市场,突出服务功能,发挥资源集成、统筹共享的功能。引导它们在建设中着力体现本地特色,以咸阳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功能,发挥资源集成、统筹共享,以服务本地的能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医药、建材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为重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咸阳企业的发展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切实为咸阳现代产业升级提供活力。同时,积极探索平台共建服务模式。遵照科技发展规律,根据中小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技术难题诊断、科技咨询、项目推介和投融资等技术指导和服务。不断丰富平台服务内容,创新服务互动方式,探索共建共享模式,发展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服务战略联盟。
4.2 加大投入 打造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示范的战略高地
咸阳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教优势和区位优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不仅可以发挥科技对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而且还可以有效辐射和带动经济区其他区域发展。现有科技服务平台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内许多成果要么存在“墙里开花墙外香”,要么躺在系统里休眠,科技平台利用率较低,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为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加强对“科技服务平台”的成果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和方法推介平台的作用和功能,帮助解决一些平台发展的瓶颈问题。科技平台要以发挥自身科技优势,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服务地方经济为第一要务。要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历史机遇,围绕咸阳产业发展、行业科技进步和中小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针对现有学科与技术优势发展若干个产业聚集和特色产业基地。同时,政府仍需延续对平台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完善平台应用中的政策引导激励机制,如通过对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根据其对社会的服务收入,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等。此外,鼓励企业和社会团体设立多种形式的研发基金,引导资金流向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领域,“发挥基础研究在高技术产业中的先导地位”[3]。
4.3 筑巢引凤 构建科技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
应成立专项人才引进基金,支持关于战略性、关键性、公益性的科学联合攻关的学者和专家的引进,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符合人才贡献的报酬激励机制。政府与企业要积极和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姻,主动为人才牵线搭桥,切实解决其后顾之忧。建立与完善(科研、管理)人才的成长链与出口机制,在稳定工程队伍的同时,大力鼓励学术创新、建立学术创新的破格提拔机制。从社会舆论、政策导向、物质待遇、事业平台等方面,出新招,抓落实,做到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体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制度留人”[4]。政府要做好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协调工作,引导更多的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在咸阳扎根转化。
摘要: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和西安咸阳一体化强力推进的背景下,统筹科技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亟待重视的关键问题。统筹科技资源,构建科学规范的科技平台共享体系、稳定的资金投入体系、科技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新时期科技兴咸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咸阳,科技资源,体系
参考文献
[1]毛海峰,熊聪茹,任会斌.大西北享受到西部大开发的丰厚“红利”[EB/OL].[2010.10.31]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10/31/c_12720444.htm
[2]高怀军,蒋增科.凝聚发展的能量[N].咸阳日报2010-03-26(1)
[3]罗珊.国外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的经验启示与借鉴[J].科技管理研究,2009(8):75-78
科技体系建设 篇11
关键词:知识组织体系 叙词表 本体
中图分类号: G25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1-0002-06
1 导论
信息过载是网络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组织、企业(如欧盟、美国医学图书馆、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纷纷开展信息组织开放应用的研发项目,来推动信息建设基础平台的创新性实践和技术改善,如美国医学图书馆建设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UMLS),谷歌收购了语义搜索公司Metaweb,采用其主打产品Freebase——大规模的开放结构化信息数据库,来推出知识地图服务。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层面推进了1.7万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单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105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135万份自然资源实物、970万号标本、4000余种标准物质,22万种科技图书、6万种科技期刊、138万余条标准和技术法规、41万项科技成果信息,以及160TB的科学数据等大量科技资源的整合、开放与共享[1]。
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从传统图书馆基于文献知识组织方法,向适应计算机海量信息处理基于概念单元或知识单元方向发展,如何从资源链接的整合,向提供深入知识内容的整合,成为了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由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牵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和示范应用”项目,来构建我国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以支持信息揭示、组织和发现。本文通过知识组织建设模式的现状分析,论述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对信息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难点进行探讨。
2 知识组织建设模式分析
通过大量的跟踪调研和凝练,可以把西方发达国家或组织推进知识组织实践应用归纳为四种模式: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的语义网络模式、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整合抽取的本体仓库模式、基于语义网的参考网络模式和本体网络模式。
2.1 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扩展的语义网络模式
UMLS (Unified Medical Language System)是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建立的关于生物医学和健康的知识组织体系,是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关联扩展建设语义网络模式的典型代表。UMLS共有三个知识源数据库,它们是Metathesaurus、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和专家词典(SPECIALIST lexicon)。Metathesaurus是集成了各种叙词表、分类表、编码集、用于病人护理的可控词汇表、健康服务表、公共健康统计、生物医学文献目录和索引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健康服务的知识组织体系。Metathesaurus通过概念来组织,其目的是将同一概念的不同名称和形式连接在一起,标识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个概念都分配了至少一个语义网络的语义类型,这样保证了Metathesaurus中的所有概念在语义网络中相对一致的分类。语义网络的目的是提供Metathesaurus中所有概念的统一分类和一系列概念之间的关系。语义网络由两部分组成:①一组较为宽泛的主题类目,也称语义类型;②一组语义类型之间的关系,或称语义关系。专家词典是NLM建立的三个知识源数据库之一,是UMLS项目的组成部分。专家词典的作用是为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提供词汇信息。专家词典的词汇包括通用英语词汇和生物医学专业词汇。UMLS试图强大多语言词汇库,用于多种类型的信息系统,如病例、科学文献、指引和公共健康数据,从而在读者查询请求和资源之间建立概念上的关联,在具有相同知识内容的资源之间建立关联。
2.2 基于传统知识组织体系整合抽取的本体仓库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联合国联农组织发起的FOS项目,旨在通过创建、整合和利用本体,来加强渔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整合和语义互操作能力。FOS项目整合的资源包括:①OneFish:一个渔业项目的门户,采用等级主题树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大约有超过1800个主题,主题含有简短的摘要、标识符、相关联的材料,如文件、网站、元数据。②AGROVOC叙词表:包含大约2000个渔业的叙词和16000相关的扩展词。③ASFA叙词表:超过6000个叙词。④FIGIS:一个整合渔业信息的全球化网络,其采用参考表来组织资源,主要包括水生物种、地理对象、水生资源、海洋渔业、渔业技术,大约有300个顶级概念,向下分成4级,共含有30000个资源对象,并能支持多语种互操作。FOS希望设计出一个全面的本体参考模型,以满足:是(部分是)以领域为基础本体,能分享规范的KOS;足够的灵活性,能在同一背景下包括不同的观点或者视角;聚焦在渔业领域的核心推理框架[2]。FOS建立一个多层级的本体仓库来整合资源,主要包括三层内容:
顶层本体或称为基础本体,用来表示通用一般性的概念。FOS采用了WonderWeb European项目建立DOCLCE本体模型作为基础,DOCLCE分为三个基本的大类,即:持久性和临时性;品质和品质属性及抽象概念。并采用了乘法的方式来扩展下位类。
核心本体是在顶层本体的基础上,结合本体描述与情景的原理(根据情景的作用、任务、参数、状态来具体化说明)来构建了核心本体。将FOS需要整合的资源按照ODP的本体描述模型转化成术语数据库,提取术语数据库顶层概念,保留TDB框架,专家精简以及采用其他本体设计模型[3]。最终,在ASFA的1600个顶级类、AGROVOC的83个顶级类和FIGIS的约400个顶级类中选取了10%作为核心本体。
nlc202309010048
领域本体,是在核心本体设计和检验后,将术语数据库中遗留的数据转化为本体数据模型,被称为“原形本体”。将COF(核心本体)与OntoWordNet和“原形本体”进行映射、模块化、合并,形成领域本体。
2.3 基于语义网的参考网络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元数据的RDF模型和用SKOS格式描述的网络参考模型实现对分散异构资源进行分布式语义检索,其典型代表是STERNA(Semantic Web-based Thematic European Reference Network Application)。该项目在2008年6年到2010年11月获得eContentplus项目的1500万欧元支持下,与12个欧洲自然史和生物多样性机构合作,以鸟类和各种鸟类相关的信息为核心,将各种关于鸟、鸟类物种和他们习惯的多媒体资源,包括科学数据、文章、图片、视频和声频文件,汇集和显示在同一个信息空间,以支持欧洲数字图书馆,整合在自然科学、生物多样性及保护领域带有语义的丰富数字资源。
STERNA基础架构是通过元数据的RDF模型和用SKOS格式描述的网络参考模型对成员网站的内容进行分布式语义检索。整个系统分为三部分:最基础是语义检索,用于实现对不同成员网站的分散异构数据库的检索;网络工具集,用于内容拥有的机构整合和丰富现有的内容和元数据,并链接到用SKOS的参考模型;API层,用于每个成员网站实现STERNA系统的检索功能。
元数据是整个知识组织中的基础组成部分,项目制订了元数据生成和受控词表示的规范。元数据采用RDF元数据模型,RDF的三元组结构易于链接,使一个物体即可以作为主语,也可以作为宾语;也易于机器处理,利用URI来链接相关资源。
受控词表示在STERNA系统中被称为“参考结构”,采用SKOS进行描述。参考结构中包含各种的不同组织描述资源的方式,即有低结构化,如词表和术语,也有高结构化能揭示词和词间关系,如叙词表、本体、知识组织系统。为了在语义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组织系统,使其能被机器处理和整合到发现层,STERNA项目采用了SKOS方式对ITIS(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ISO3166国别名称和代码、自建的标准化列表,如机构结构、人员结构进行描述。
RNA(Reference Network Architecture)参考网络架构,在系统中内容条目使用了多个参考模型,它们通过等级结构将内容相连接,同时内容条目又通过各自间的元数据相连,从而形成了参考网络架构。参考网络架构中内容条目之间的关系最基本是通过参考模型形成的等级结构,同时还存在虚拟的等级关系,RDF的三元组则形成了属性链接的关系,而在RNA之外,内容条目可以通过超链与系统外的文本、网页链接。RNA被用于创建一个发现层,来检索不同语言的各种数字资源,同时被用来帮助创建和维护发现层及产生结构化文本内容。
2.4 本体网络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网络化本体,通过发展一套整合的方法来进化网络化的本体和相关元数据,通过场景与模式构建实现现有本体的重构、映射、模块化、本体化,并将非本体资源进行整合。NeOn项目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由欧盟第六框架计划资助,14个欧盟研究机构参与,旨在通过本体网络进行大规模语义应用,通过发展工具和相应方法,产生经济有效方式处理方式解决整个过程应用问题,尽可能促进新一代语义应用。
作为NeOn实践案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采用NeOn技术方法搭建了以本体驱动的鱼产品消耗评估系统(Fish Stock Depletion Assessment System,FSDAS)。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渔业和水产部管理和维护着多个渔业和水产信息和知识组织系统,尽管他们含有的数据多是结构化数据,却难以互操作。在NeOn项目的帮助下,FAO基于联合国的资源创建了一个渔业本体化网络,包括了FIGIS的渔业时间序列参考表、AGROVOC、ASFA、渔业和水产的分面表、FAO地理本体。FSDAS采用本体网络化的方法以集成来自FAO不同信息系统的数据。根据渔业本体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分别从本体工程师和本体编辑人员两个角度,归纳出FSDAS的一般性要求。根据来自FIGIS的数据创建本体,即形成了6个本体模型:地域、渔业区域、生物物种、渔业商品、船只类型和载重、工具类型。通过对渔业领域范畴的分析,将对同一实体的多重知识组织方式进行分析,来扩展和修订本体模型;参考表作为本体化的网络的基础,由于已建立的单个本体在覆盖范围上不存在重复,采用数据连接的方式,即以连接数据到参考表,链接数据到半结构化文件、链接数据是从数据或本体中被推理获取,形成本体化网络[4]。
上述四种模式各有特色,但同时具有一些典型的共性:充分借用已有各类知识组织体系;无论是语义网、本体仓库、参考网络还是网络本体,均是以实现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语义处理和知识组织为目标。
需要综合运用上述四种模式确定本支撑计划项目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1)充分借用目前可获得的各类知识组织体系素材和元数据素材,作为遴选规范概念名称的来源;
(2)借鉴“基于语义网的参考网络”模式构建本项目的超级科技词表体系,包括:在利用现有分类范畴的基础上构建超级科技词表的等级结构,以支持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结构化呈现与知识导航;选用合适的专业领域知识组织体系作为领域内的参考结构,并实现范畴(等级结构)与各专门知识组织体系(参考结构)的关联映射;
(3)借鉴“基于知识组织体系关联扩展的语义网”模式构建各知识组织体系(参考结构)间的关联网络,通过规范概念名称与各知识组织体系的关联实现各知识组织体系的关联整合,构建多元化的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超级科技词表网络。
nlc202309010048
(4)结合中国科技工作的具体环境与需求,探索实现基于英文超级科技词表网络的中英文混合检索的技术路线,包括在医学领域建设英文规范概念名称汉译名和工程技汉表与英文超级科技词表网络映射关键技术两种方式。
(5)借鉴“本体网络”模式构建本项目的本体层,包括:本体转化、重构、模块化、本体化等的机制、方法和工具模型及4~5个领域本体构建的应用示范。
3 STKOS知识组织体系的建设目标
构建“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开展应用示范的总目标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知识组织技术和方法,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知识组织系统建设成果与应用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面向计算机应用的,以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组织为主要应用目标的科技知识组织体系,为我国海量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组织和利用提供支撑,实现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战略资源的有效组织、深度揭示和知识关联,提供知识检索服务,推进基于国家科技文献信息战略资源的知识发现、知识挖掘和知识计算应用示范,整体提升我国科技文献信息机构的知识服务能力。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由知识组织体系内容建设,加工协作平台建设,开放服务平台,自动处理、智能检索的应用,知识服务的应用示范和关键技术研究等六个部分组成(见图1)。具体目标是:
(1)构建外文科技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效服务于科技文献组织的科技知识组织体系,重点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统一的超级科技词表。超级科技词表预计收集科技词汇素材约1000万条,收录科技术语不少于500万条,科技概念规范名称80万条,其中理学领域科技概念规范名称20万条,工学领域20万条,医学领域30万条,农学领域10万条。
在此基础上,在各学科领域分别选择两个学科方向初步建成领域本体。完成科研本体的总体框架设计、标准规范制定,并开展应用示范。
(2)建立国家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建立STKOS协同工作系统、 STKOS的评价体系,以及参建单位、领域专家、知识组织专家的长期稳定的协同工作机制,支持STKOS的持续维护更新,对STKOS的测评和修正,保证STKOS可持续发展。
(3)推进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开放服务。支持面向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海量科技文献的规模应用,支持面向全国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的开放应用服务,支持面向科学研究机构的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服务,使科技知识组织体系成为支撑国内各类信息机构和科研机构开展知识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
(4)实现海量文献信息的自动处理和智能检索。开发基于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海量文献信息自动处理和智能检索系统,实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结构化深度整序,提升我国科技信息资源整体的知识化组织程度,使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揭示和利用,有效推动国家科技文献战略资源的知识化服务。
(5)开展基于科技知识组织体系的应用示范。有效提高我国科技信息机构在知识发现、科技信息监测、知识结构和知识演化分析、领域学术关系研究、领域态势分析、战略情报研究、决策支持等方面的知识服务能力和水平。
4 知识组织体系的建设内容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的知识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知识组织体系内容建设,它主要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超级科技词表是一个融合词表、术语表、叙词表等各种知识组织素材,以科技术语为基本单元,以概念为核心,以来源词表的原有关系为依托,通过概念与来源词表术语进行语义关系的词网络。本体是以STKOS超级词表收集的概念为基础,发展一套根据情景来设计和构建网络本体的方法和工具,将超级科技词表及其他知识组织体系进行本体化表达,形成轻量型本体,建设4~5个面向领域应用的本体网络和1个科研本体知识库,为知识组织体系的语义应用奠定基础。
4.1 超级词表建设
超级词表由基础词库、规范概念集和范畴体系三个层次构成,三部分相互依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础词库是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来自各种词表、术语表,二是来自作者关键词和用户检索的关键词等,经过对比分析、评价、遴选,作为建立超级词表的来源素材。随后,来源素材经过去重形成基础术语,基础术语再经过词形规范形成规范术语,最后规范术语经词义规范形成基础概念。基础词库处理的关键是:需要将相同含义的不同形式的术语合并成同一概念,同时也要将相同形式不同含义的术语进行区分。因而需要借助词形规范化工具和专家词典,将不同来源的术语进行原型化处理,将完全相同归并在一起。同时需要进行词义鉴别,建立同形异义词典,一个术语经常存在多个词义,基础词库从不同来源获得的术语,同形词可能具有不同的词义,需要按词义进行聚类,将同义词结果分为几个集合,集合内属于同一词义,集合之间属于不同词义,从每个术语的多个词义中,选择其中一个属于自己领域的语义,只保留该语义对应的术语集合。
规范概念集是将基础词库处理后的所有术语,通过学科之间的术语冲突检测,遴选出概念的优选术语,从而形成以概念为基本单元,保留不同来源术语的定义,继承不同来源术语的各种关系的集合。
范畴体系是构建在规范概念集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分类框架,对概念进行聚类、分类、浏览,以辅助检索。
4.2 本体建设
STKOS本体建设是根据本体建设的目标场景和本体的生命周期,确定本体建设需要路径和活动,来构建相应的工具集以支持本体网络的建设,从而实现创建4个领域本体和1个科研本体及知识库。
NeOn项目设计了9个本体构建场景:从头开始创建;重用和重建非本体资源;重用本体资源;重用和重构本体资源;重用和整合本体资源;重用、整合、重构本体资源;重用本体设计模型;重组本体资源[5]。STKOS本体构建主要涉及其中的前3个场景:从零开始创建本体、重建和重构非本体资源、本体资源的重用(见图2)。
nlc202309010048
本体生命周期模型是表明本体建设者在本体网络实施过程中需要开展的活动和遵循顺序,主要有两种:瀑布模型和迭代模型。瀑布模型主要应用于建设周期短、需求具体、小而理解充分的领域,它必须按照阶段依次开展相应活动;迭代模型主要应用于需求不完全明确,大型复杂本体的构建过程,它是采用瀑布模型构建单个本体的一组迭代。
由于本体构建的场景不同,所需要的构建阶段也有所不同:从头创建本体需要4个阶段,初始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维护阶段;本体资源的重用分为5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之后增加了重用阶段;非本体资源的重用和重构,分成了6个阶段,在初始阶段之后增加了重用和重构阶段。本体构建的不同阶段——初始、设计、实施、维护、重用、重构,对应着不同的本体构建活动。
根据STKOS本体构建的场景和生命周期活动,整个本体工具和平台分为3个层次:
(1)本体存储与管理层:存储领域本体、科研本体,并建立本体索引。通过API调用对本体进行访问,并可进行用户管理、多本体管理。
(2)本体工具层:搭建插件运行环境,可加载本体创建、本体查询、本体裁切、非本体资源转换、本体语义丰富、本体合并、本体浏览、本体评估、本体推理等本体工具。
(3)用户界面:根据用户不同的本体构建需求,来组合本体活动和相应的工具,从而实现新建本体、非本体资源转换、现有本体资源复用等。
5 STKOS知识组织体系建设中的难点
作为我国外文科技文献知识组织的基础设施,STKOS知识组织体系涉及学科众多、内容庞杂,在构建超级词表和本体建设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难点为:
(1)对概念的规范整理、凝练、范畴归类:要将多来源的词汇,以概念为核心,形成继承来源属性关系的词网络,需要保证以概念汇集的术语规范整理、聚类归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关系到构建后的超级科技词表对知识资源组织的准确性、可用性,因而如何对来源术语进行规范整理,实现术语的聚类归类、概念关系继承,成为了超级词表构建中的一个难点,需要在现有叙词表标准的基础上设计规范整理规则和数据格式,对术语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和模型、设计概念同义归并和归类以及概念同形异义区分的方法和算法,从而实现计算机辅助人工处理。
(2)本体构建与应用的结合:随着本体研究的完善,单纯构建一个本体并不困难,但如何将本体构建与应用场景、应用模式相结合,形成可复用的本体资源,能面向应用形成本体,需要深入地探讨。因而将本体构建通过动态建模的方法,以情境分析为基础采取合作方式,来实现本体的重用、重构、映射、关联和模块化,实现非本体的知识组织体系向本体转换构建本体网络,成为了本体构建的难点。
参考文献: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总结(简版)[EB/OL].[2012-11-20].http://www.nstic.gov.cn/l-side/115.jsp.
[2]Aldo gangemi, Frehiwot Fisseha,Ian Pattman, Johannes Keizer. Building an integrated formal ontology for semantic interoperability in the fishery domain[EB/OL].[2010-03-13].ftp://ftp.fao.org/docrep/fao/008/af242e/af2
42e00.pdf.
[3]Aldo Gangemi. Reusing semi-structured terminologies for ontology building[EB/OL].[2010-3-13].http://wonderweb.semanticweb.org/deliverables/documents/D16.pdf.
[4]CaterinaCaracciolo. Second Network of Fisheries Ontologies[EB/OL].[2010-03-13].http://www.neon-project.
org/nw/images/7/75/NeOn_2010_D724.pdf.
[5]Mari Carmen Suarez-Figueroa, Asuncion Gomez-Perez. Scenarios for building ontology networks[EB/OL].[2012-12-20].http://www.neon-project.org/web-content/media/book-chapters/Chapter-03-1.pdf.
作者简介:孙坦(1970-),男,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刘峥(1979-),女,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科技体系建设 篇12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创业孵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 顺势而为, 进一步强化我省孵化器建设, 促进创业创新资源向孵化领域加速集聚, 加快构建全省孵化育成体系, 是为创业创新提供强力支撑, 满足广东新型产业培育需求的重要举措。
创业创新培育和服务载体——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 广东省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不断强化, 孵化器规模和数量呈现迅猛发展态势, 区域分布从中心城市和国家高新区向有条件的县 (区) 扩散, 各级政府、行业龙头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孵化器。广东首创中国特色的“前孵化器”新机制, 降低创业风险, 催生科技型小微企业。由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构成的完整孵化链条逐步形成, 对大众创业创新发挥了强力的支撑作用。2014年, 全省纳入科技部门统计的孵化器共有233家, 其中国家级43家, 拥有孵化场地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 在孵企业超1.5万家。
(一) 加快科技孵化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孵化器建设作为广东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 一直受到省和各地市政府的重视。2015年1月, 省政府出台《关于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 (粤府〔2015〕1号) , 其中针对孵化器的用地政策、财政补助制度、风险补偿制度以及孵化器建设环境的完善制定了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孵化器发展重点区域广州、深圳以及多个地市均出台了孵化器发展扶持政策, 如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实施意见》和《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实施方案》, 深圳市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发展若干措施》, 东莞市出台了《东莞市鼓励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办法》等, 多市设立了专项资金, 用于补助孵化器载体建设、搭建孵化平台、鼓励孵化绩效和扶持创业团队项目, 确立了孵化器发展的战略部署。
(二) 吻合新常态大众创业特征的新型孵化模式和业态不断涌现
广东省孵化器建设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 建设运营模式从传统的政府主办型向政府主办与政企共建、民营主导多种模式齐头并进转变, 混合所有制孵化器和大型综合孵化载体不断涌现, 为科技创业者打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如南海翰天科技城成为“三旧改造”和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典范;东莞天安数码城、深圳云谷创业孵化城、万科广州智慧城创业孵化综合体等大型综合孵化载体必将成为广东省大众创业示范基地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标杆。大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为满足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创业者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型孵化器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业绩突出, 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虚拟孵化器。科技创业孵化模式、服务业态创新活跃, 孵化器持股孵化模式初步创立, 形成投资人、孵化器和创业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涌现出广州创新谷、深圳柴火空间、深圳前海“梦工厂”等一批新型孵化组织, 形成“天使投资+孵化”、“创业辅导+天使投资”、创业展示与交流等创新型孵化服务业态。
(三) 有利于大众创业创新的科技孵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广东省围绕创业孵化需要, 加快孵化网络、公共技术平台、科技金融创新、国际交流和技术转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广东火炬创业导师队伍建设, 加快各种创业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中科院广州分院、省科技情报所等科研院校纷纷强化创业服务队伍;一批专业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机构迅速兴起;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以及各地市孵化器协会等服务机构努力打造孵化器交流与合作平台;全省已建立起上千人的创业辅导队伍, 各孵化器建立了创业咨询、培训、辅导和跟踪制度;各类主体举办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大赛, 广东“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国内知名创业大赛品牌, 诞生了针对科技创业竞赛的专项投资基金;全省服务科技创业的投资机构超2800家, 资金规模近3500亿元。
(四) 孵化支持大众创业成效日益凸显
截止2014年底, 广东全省科技孵化毕业企业5014家, 其中上市企业50家, 毕业企业总收入3000亿元, 在孵企业带动就业人数超20万人。部分毕业企业成长为省骨干大型企业, 支撑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如市值超千亿美元的国内最大互联网公司腾讯、发明世界第一个U盘的朗科科技、拥有国内第一大游戏语音通讯平台YY语音的广州多玩公司、研发成功北斗无人机导航仪的海格通信等, 均是经孵化器培育产生的科技“小巨人”。科技孵化器已成为高层次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的摇篮, 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和省、市人才支持对象80%以上落户孵化器。
当前广东省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 孵化培育体系支持政策有待强化与落实
与先进省市相比, 广东省支持孵化培育体系发展的政策尚显不足。浙江、四川、福建等省均从省级层面出台了专门针对科技孵化体系建设的各具特色的扶持性政策文件, 江苏、浙江、山东等省设立了专项资金。广东省在省层面尚未出台专门的孵化器体系建设支持政策。在课题组调研过程中, 孵化器和在孵企业纷纷反映, 目前政府扶持政策侧重场地面积、企业数量、产值、税收等传统因素考核, 而企业创新性、成长性、解决就业等指标考核占比很小, 对新型孵化器以及创业孵化前期扶持政策不足;国家级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市税收部门难以落实操作;孵化器和在孵企业取得国家和省、市各种支持创业孵化的扶持政策申报程序繁琐, 申报材料组织困难, 需要耗费精力巨大, 很多企业表示政策再好也只能无奈放弃争取。
(二) 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尚待完善, 孵化模式创新不足
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系统支持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目前, 广东省的科技创业孵化服务支撑机构不够完备, 创业孵化资源整合度不够高, 孵化器之间的协同能力不够强。多数孵化器资产规模小, 投资能力不足, 导致孵化服务范围较窄、内容单一、手段缺乏, 为初创企业提供所需的辅导、项目研发、经营管理融资、市场开拓等软服务不足。新型创业孵化业态活跃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业同构、服务趋同、特色不明显问题仍然存在。孵化器专业程度仍不够高, 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欠缺, 对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公共技术服务不足。孵化后续服务不够, 对毕业企业继续关注和支持不足。缺乏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孵化器管理服务团队和人才。
(三) 融资难问题突出, 孵化所需的多样性融资服务欠缺
初创企业融资难、孵化器发展面临资金压力是调研过程中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初创型科技企业核心资产多为知识产权、技术、点子或人, 经营规模小, 普遍抵押担保能力弱, 或完全没有可抵押资产。担保、会计、审计、评级等中介机构服务初创企业贷款的功能不齐全, 对于初创企业服务成本偏高, 难以为在孵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创业的法律、信用环境不健全, 导致外部潜在投资者和创业者在孵项目可行性、创业团队的素质和企业财务状况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 潜在投资者难以判断创业项目的真实价值。在孵企业难以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 也难以获得股权融资。提供高质量孵化服务的孵化器运行成本高, 以服务换取股权收益实现周期一般需要2-3年, 运营资金压力很大, 投入到完善服务平台和提升服务能力的资金受到严重制约。
(四) 孵化器数量和规模偏少 (小) , 区域分布不平衡
与发达省区相比, 广东省科技孵化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差距, 全省孵化器数量不到江苏 (500家) 的一半, 国家级孵化器不到江苏 (114家) 的2/5, 少于山东 (54家) , 与广东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匹配。孵化器区域分布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珠三角地区, 粤东西北地区各市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仍未实现零的突破。
进一步完善科技孵化体系建设, 促进大众创业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 加快制定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发展的支持政策
因应新常态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要, 进一步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的建设支持力度, 出台省促进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建设发展的专门性政策文件, 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制定省科技孵化体系建设专项规划, 科学引导孵化器健康发展;落实各市孵化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整合省科技专项资金, 加大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加强对新业态和新模式以及前孵化载体的资金支持力度;在财政扶持资金使用上, 借鉴上海、推广深圳经验, 将事后补贴更多调整为对创业者的事前资助。对孵化器的认定标准更加强化能力要求, 根据孵化器的服务绩效确定对孵化器的支持力度。把国家已经出台的对孵化器税收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到基层税务部门。
(二) 围绕创业不同时期需求完善孵化机制, 打造孵化培育生态链
全面构建创业苗圃 (前孵化器) 、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相结合的全过程全要素孵化、差异化服务的孵化培育体系。认真总结广东省首创的“前孵化器”建设试点经验, 支持更多企业及相关组织兴办创业苗圃, 帮助有创业意向的科研人员、大学生、留学人员等到苗圃开展创业见习实习, 对优秀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进行专业、系统的预孵化。完善孵化器建设标准, 提升现有孵化器质量,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新孵化器。特别是要强化粤东西北地区孵化器建设, 争取近期内在有条件的地市建成3-5个国家级孵化器。鼓励孵化器、科技园区和各地市结合专业和产业特色建设科技企业加速器, 支持完成孵化的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加强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与科技园区的对接合作, 加快创业成功项目产业化和新兴产业集群化。
(三) 创新孵化模式, 强化新业态创业孵育功能
紧密结合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业需求, 建设一批商业模式创新、运行机制灵活、资源集聚度高的新型孵化器和创业服务平台 (如专家服务+股权投资、异地孵化器、虚拟孵化器等) 。发挥优秀载体的示范作用, 鼓励有实力的孵化器建设分园或分孵化器, 开展连锁化经营, 输出管理、服务、运营模式等, 提升孵化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应。推广深圳经验, 更加重视专业孵化器的建设工作, 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孵化器。加强孵化器之间的协同合作, 鼓励省内孵化器引进国内外运营模式先进的孵化器合办新型孵化器, 或开展各种业务合作交流。
(四) 拓宽投融资渠道, 缓解创业企业融资难
完善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的投融资功能, 支持孵化载体建立天使投资基金, 加大与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 通过孵化贷款、成长贷款、集合担保信贷、投资参股等多种金融创新支持科技创业。鼓励政策性担保机构把创业企业的成长性作为评估重点, 通过市场运营, 充分发掘客户资源综合利用, 实行担保换期权、担保换股权等“投保联动”获取收益, 平衡创业企业担保的高风险。鼓励各地政府与担保机构合作, 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杠杆效应,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建立优质科技创业企业融资“蓄水池”。
(五) 完善孵化服务机制, 提升创业公共服务能力
支持孵化器根据自身发展定位, 自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共建专业和特色服务平台, 为在孵企业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运营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鼓励咨询、会计审计、知识产权、法律、技术标准、专业会展等中介服务机构与孵化器合作, 或向孵化载体集聚, 拓宽服务内容, 满足创业的多方面需求。建立多层次创业导师服务队伍, 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天使投资人、高校专家等优秀创业实践者和专业人士担任创业导师, 为创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创业服务。政府各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 开通创业绿色通道;建立包含创业政策、创业项目、投资 (企业或投资基金、投资人) 需求、创业导师等信息的创业服务公共信息平台, 加强创业者与市场的对接。
(六)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激发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科技创业孵化
【科技体系建设】推荐阅读: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05-15
加强淮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10-29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加强惩防体系建设08-29
科技体系10-23
科技金融政策体系05-11
科技创新体系07-10
科技开发体系07-22
科技竞赛网络体系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