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时代(共12篇)
网络化时代 篇1
1个人的社交网络与网络化中的个人
1.1一种新的视角:温暖的连接
有很多持技术悲观主义的人抱怨: 互联网正在扼杀人的社会参与度及社会积极性,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沦为“网瘾少年”“手机人”;还有一些人认为, 我们过度依赖智能手机、数字设备,以至于没有这些设备我们都无法生活。派蒂梅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他自己都不知道儿子的电话号码,因为智能手机会记住儿子的电话号码,所以他需要智能手机这一设备,但是如果没有它的话, 就有可能迷失自我,想给孩子打电话都很困难。就像16世纪有些人会担忧印刷媒体会导致信息过载一样,对新技术的出现总会带有批判性思考,这无可厚非。 但本文试图将这些技术看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并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一种温暖的连接。
1.2善意的汇聚:网络化的个人与社交网络的交织
当个人运用社交化网络去发微博、 朋友圈时,这就形成了一个沟通的过程。 互联网技术进入到个人的生活后,无形中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 此时互联网技术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温度的连接,人们作为个人也越来越网络化, 个人就变成网络化个人时代中的中心。 网络化的个人利用社交网络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采取行动,网络中的个人把社交网络看成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不仅个人可以获取信息,而且可以发现并帮助那些面临困境中的人们,个人运用社交网络传播信息出于具体动机而汇聚,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我们都是社交性人群,互联网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手段去表达自己的善意。 克莱舍基认为,这些组织可以是根据不同的动机临时组建的、低成本的,它改变了以往个人要去完成任务时要组织一个群体的形式。即使没有上司发布指令, 人们也会很容易通过社交网络使个人汇集起来共同做事。
2网络化的个人对社会的影响
2.1网络化个人的凝聚力量
网络化并不是单单指互联网技术, 也指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与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发展,从而形成网络化社会,即由网络化个体相互联结形成的社会。“社会交往不在是基于群体的交往,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网络化联系。个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选择权,而传统邻里社区也逐渐让位于在互联网时代中基于新媒介技术形成的新型社区。”[1]例如,维基百科,普通的网络化个人只要愿意付出自己的知识储量和时间,就能够创造和修正网上的词条或文章信息,维基百科上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专家提供,它是由很多网络化中的个人对线上信息的解读。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信息内容的生产已不适应新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建立网络化个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社会信息生产方式,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创造也不再被专业精英生产者们所垄断。
2.2网络化个人的赋权力量
虽然网络化的个人利用新媒体在线创造信息的内容最初的动机可能只是内在自我情感的表达,但网络化的个人在互联网中感受到了权利的赋予,能够突破传统媒介的瓶颈去传播生产信息,对于公共事物、事件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力。媒介参与的民主化能够将网络化个人的声音传递出去,获得反馈,他们能够一起为某个目标而奋斗并创造出集体性的成果。互联网赋予了个人更多的可以发声的权利,可以说,没有任何媒介能够让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新媒体介入社会组织的能量过于强大,任何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中都可以发表自己看法。媒介所赋予网络中的个人公开表达意见的权利,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形式,使网络中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到不同的决策中。
3网络化的个人在互联网时代中所面临的问题
3.1信息的冗余
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个新技术,它使社会的力量不断变大并推动着网络化的个人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赋予了每个人自由发声权利的同时也帮助网络中的个人搜集处理信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中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信息需要监控和消化。在网络中的个人会时常感受到网络中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席卷过来,不仅网络中的信息日益增多,而且人们亦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信息。 信息渗透到网络化个人的生活之中,管理起来也十分麻烦。正如有人抱怨到, 你可能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找到一个完全无关的事实,信息真的太多,难以去分类。而如何应付信息过量的问题, 网络化中的个人也采取不同的措施,如依靠搜索引擎、书签和标签,但随着互联网中的信息日益泛滥,网络化个人必须积极培养自己评估公共信息和私人网络信息的技能。
3.2信息的“自我监控”
现今,数字世界生产的许多内容都是网络化个人创造的信息。众多社交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使自己的一些地理位置、婚姻情况、联系方式等敏感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中很容易检索并共享。 虽然网络化个体在网上共享个人的碎片式信息有利于建立信任和在线互动的空间,但这也会影响个人的隐私问题。技术本身没有欲望,它只是掌握在人手中,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主导权,我们就要掌握技术是如何设计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隐私。但信息的“自我监控” 有时是相对的。例如,“中国的监管规定要求所有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保留至少60天的用户身份、所访网站、访问时长和任何其他在线活动的记录。”[2]所以网络化的个人逐渐意识到个人信息不受限制进行发布的代价,与此同时也调整自身的网络行为。
4结语
网络化的个人利用社交网络创造传播内容,通过网上连接与他们个人网络之中和之外的网络化个人合作,这不仅能扩大信息来源丰富知识量,而且能够凝聚力量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但其中网络化的个人所面临的隐私问题及如何适应自上而下的监控问题也值得思考。
摘要:在21世纪初,互联网开始进入Web2.0时代,博客、维基百科和论坛等一大批社交网站应运而生。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化的个人不仅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而且个人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参与到社交网络中,从而使信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凝结一种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对个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化,新媒体
参考文献
[1]逯义峰,杨伯溆.新媒介即新社区:网络化个人主义理论探析[J].新闻界,2016(3).
[2]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网络化时代 篇2
一、网络背景下网络会计的时代特征
网络时代下的网络会计具备提高更有针对性的财务信息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和社交属性,它给信息的制造者、整理者以及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彼此交流的机会和平台,这种互动的属性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尤其是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被动局面;第二,大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机分析运算功能使得系统对于每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使用需求的分类和甄别更加具体和精确,因此反映出的信息也更急有针对性,符合用户需求;第三,随着检索技术的发展,网络会计的索引功能得到普遍使用,这样为使用主动寻找相关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二、我国网络会计的发展现状
网络会计在我国还算新兴事物,对于其理论研究和具体时间同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针对网络会计的理论体系研究,相关技术储备不足等。但是,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我国最近十几年网络会计发展较快。用友集团第一次提出了“网络财务整体解决方案”;金蝶也在同期发表声明“全面向Internet进军”。近几年,我国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网站的成功,使得以B2B、B2C为代表的线上发展模式迅速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借此东风,网络会计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主要表现在,企业更加网络会计体系建设,相关技术研发投入加大,数据库信息量得以成几何级数增长,更多财务人员原意投入精力进行学习等等。
三、网络会计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网络会计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本身具有诸多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不可否认还存在不少问题。举例来说,会计数据和报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安全性问题、相关理论体系建设问题、人员素质问题、传统会计向网络会计过渡问题、观念和重视程度培养问题等等。下面笔者将具体针对前两点进行重点论述,借此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标准化和规范性问题
首先相关部门对网络会计重视不足,相关规范体系出台不及时,是导致我国网络会计存在标准化和规范性问题的直接原因。此外需要明确,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网络经济越发达,相关制度越完善,网络会计的良性发展才有保障。但是,如笔者上文所述,我国网络经济是近十年刚刚起步,在应用技术和规章制度制定都存在不少漏洞,这是我国网络会计缺乏必要的规范性的根本原因。
(二)安全性问题
目前,网络会计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于硬件本身维护不及时,硬件故障导致信息损毁或者泄露;第二,内部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第三,计算机受到病毒感染或者电脑高手恶意攻击。针对第三点笔者要特别进行强调。我们知道网络会计的运行基础是互联网,然而互联网的开源性、共享性和高速传播性本身就决定了其安全性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是网络会计中收集、存储和传递的是很多敏感高价值的财务信息,这也使得网络会计运行系统更加容易受到攻击,相关事件更是屡见报端,需要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
四、网络环境下网络会计发展建议
(一)健全网络会计标准化制度
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保证其再提高和长远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里受制于篇幅不再赘述。针对网络会计自身而言,尽快建立健全网络会计标准化制度迫在眉睫。具体来说,政府要在其中起着市场规范者和监督者的作用,正视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一方面要积极借鉴传统会计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同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沟通协商,重视市场调研工作,制定出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会计规章制度。
(二)兼顾网络会计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网络化后公众社会 时代的逻辑 篇3
不论郭美美故事本身是真是假,无疑她已经引起了公众对官方慈善机构的严重信任危机,进而在制度上会强化对红十字及相关以募捐方式运行的慈善机构的财务审计和透明度,并会强化和完善对慈善机构的监管和立法等,更进一步,也许会改进公益事业的运营和监管。在日益网络化的社会,也许郭美美自己会因其自身行为招致麻烦,甚至成为一个牺牲品,但大家从这个案例可以深刻体会到,只要有公众关注的基础,任何一个人或小事件就有可能成为”郭美美”——聚光灯下的解剖品,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及由你引发的事件就会全裸于民众面前,这就是网络化后公众社会时代的逻辑。
我很早以前曾撰文谈到网络社会的商业恐怖,也有人提到人肉搜索可能会演化为网络暴力。近日也因此出现过口水战。陈丹青认为网民对郭美美展开人肉搜索有”文革”遗风、很可怕,立即招来众多批评甚至谩骂。比较理性的分析认为,”文革”与人肉搜索郭美美有非常重要的区别,”文革”的群众运动表面上是由下而上,实际上是由上而下,现在这个网络运动,至少这一次是真的由下而上(许子东)。盛大林认为,”围观”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人肉”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人们之所以一拥而上,就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无力,而试图凝聚出力量;网民之所以四处搜索,只是因为正常渠道得不到足够的信息,而不得不胡挖乱刨。公众的这些做法不仅不”可怕”,简直有点”可怜”——身为知名的思想者,陈丹青连这点儿都认识不到, 实在令人失望!我也无意于在这里讨论谁是谁非,更关注这种争论说明的一个事实:网络化社会(日益丰富多彩的网络包括各种音视频监控系统)将导致一个”裸体”的社会。例如,高官们抽一支烟或带块表这样的隐私也会引发社会热点关注,因为它涉及到了公权的使用,更不用说把微博当QQ用的局长调情了。
“裸体”的社会环境必然带来社会行为、运行、管理、组织和制度甚至体制的变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个潮流已经启动,顺者昌,逆者亡。留给研究者以及理性的领导和管理者的任务是如何理解其背后的机制,探索新的理论,尝试适应其特点的管理实践。
例如,作为公共管理,近年来出现了”裸官”的说法,意指那些配偶和子女都已移居海外,但本人仍留在国内任职的官员。不少外逃”裸官”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国家安全和形象。一些学者提出深入治理”裸官”,遏制”裸官”外逃,既要”裸管”,更要”裸权”。所谓”裸管”,就是要实施公开化管理,畅通群众参与监管管理的渠道,努力形成监管合力,使其行为处处受到监视,使其胡作非为、违纪犯法、伺机出逃的企图能被及时发现,难以得逞。他们并认为 “裸管”是近策,”裸权”才是长计。
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尽管技术含量较高或信息不对称程度很强的企业”裸管”难度较大,所以他们不得不需要更大的投入强化品牌或口碑管理,但如若不自律,一旦某种劣行败露,会使长期的投入和奋斗毁于一旦。例如,最近北京地铁四号线奥的斯(OTIS)电梯事故会引发对其的彻查和电梯维保体系的完善,达芬奇天价家具洋品牌身份被指造假的新闻则可能掀起一场家具业类似问题的声讨和净化,等等。
不少专家强调企业应加强危机管理,自然没错,企业面临危机时智慧处理自然是企业管理之必要功课,但”裸体”社会环境下最根本的管理之策不是你制造了错误然后用高明的策略去化解和掩盖,而是自律,不欺世盗名、不侥幸!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甚至敌人在什么地方,他们会一夜之间使你赤裸于世。
浅论信息时代高校网络化考试 篇4
高校实施网络化考试的可行性
1.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 高校新生在入学前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
由于网络给人们带来信息、学习和娱乐等诸多方面的方便和享受, 电脑在城镇已经普及, 许多农村家庭也有电脑和网络, 大部分学校在小学已开始电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的课程, 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能熟练地打字和上网, 就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大学以前没有或很少学习电脑知识和基本应用, 经过第一学期的电脑基础知识和应用的学习, 在考试时段也能适应考试。这为高校实施网络化考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高校完善的网络系统和相关技术人才为实施网络化考试提供了硬件和技术的支持
目前高校已有完善的网络系统, 包括信息联网共享系统和大型计算机房, 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电脑, 高校实施网络考试的硬件已经具备。同时, 高校具有一批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 所有高校大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都有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课程,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理论和应用打下了基础。许多成熟的网络考试平台或软件已应用于不同行业的考试中。许多高校都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等等。这些是高校实施网络考试的软件。通过合理地调配和运用这些硬件和软件, 高校具有了全面实施网络化考试的条件。
高校实施网络化考试的重要意义
1.实施网络化考试有利于提高考试质量
网络化考试平台是将传统考试的各种工作流程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化和电子化的管理, 使各种考试可以在平台下实现, 该种考试形式在实现无纸化考试的同时, 也强化规范了教学评估手段, 适应多媒体教学层次和水平, 同时也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教学研究数据, 总体上显著优于传统考试形式。
网络考试要求标准化和高质量的题库。在我国高校无论从规模、数量和质量以及师资水平各方面已具备个专业和学科标准化和高质量的题库的要求。通过由不同高校相同专业推选优秀的专业教师组成标准化考题题库的命题机构, 通过搜集、整理历年题库和命题,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不同课程的发展现状, 建立不同专业课程的标准化和高质量的试题库, 有利于提高考试质量。首先, 有了标准化和高质量的题库, 就能够克服在高校中同一门课程的教学由多个教师承担, 由于不同任课教师, 对课程和考试重点的掌握不同, 导致试卷的难易标准不同, 评判的松紧尺度也不可能相同, 造成同一门课程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成绩分布差异的主观人为因素影响;并且有些课程同一年级的不在同一学期开设, 使学生考试的基础起点有一定差异。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学生考试成绩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受到一定影响。其次, 有利于考试管理和防止考试作弊。由于网络考试减少了出题和制卷等人为环节和防止一些学生作弊的环节, 有利于考试管理和防止考试作弊。第三, 题库必然有主观题和客观题, 标准化和高质量的题库试题必然能考虑到阅卷教师本位意识, 最大限度防止“送分”等现象, 如若发生, 也比较容易追查责任。第四, 由于不同课程可以在同一地点考试, 学生可以对考试的时间和考试次数有相对灵活的选择性。第五, 在网络考试中学员在考试后能够得到相应的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不仅为学员提供试题分析、分数、排名, 还能为学生提供一系列个性化的分析, 以使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改进。
2. 网络化考试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 网络化考试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网络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 提高办公、科研和教学效率, 如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进入并从中获取最新科技动态的信息宝库, 大大节约查阅文献的时间和费用, 实现了人力资源的节约;其次, 是构建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部分。实施网络化考试以后, 能够节约大量的纸张和油墨等资源消耗性和污染性资源, 从而对减少土地和植被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将有着重要作用。
3. 高校实施网络化考试有利于推动网络考试的全社会普及
作为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源泉的高等学校对推动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起着巨大的示范作用。高校实施网络化考试, 必将极大地推动网络考试的全社会普及。网络考试的全社会普及必将进一步提高各种考核考试的水平和公信度。同时, 网络考试的全社会普及能够节约大量的纸张和其他自然资源, 对构建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
摘要:文章从高校实施网络化考试已具备的硬件和软件两方面论述了高校实施网络考试的可行性;从实施网络考试的社会经济效益、提高考试质量和推动网络考试的全社会普及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实施网络考试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校,网络化考试,可行性,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黄拥军, 高志强, 罗菁, 肖志勇.论高校等级考试考务网络化管理——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 2008, 03.[1]黄拥军, 高志强, 罗菁, 肖志勇.论高校等级考试考务网络化管理——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 , 2008, 03.
[2]赵天婵, 徐盛林.改革考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3) :64-65.[2]赵天婵, 徐盛林.改革考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J].大学教育科学, 2004 (3) :64-65.
网络信息时代 篇5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需求;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39-0
2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无论是用户的信息需求,还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方式、技术手段等,都将面临新的调整与变化。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需求特点
加强用户信息需求的研究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石。网络时代,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图书馆只有充分研究和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才能积极迎合、引导、开发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多种方式的信息服务。
(一)信息需求用户的多元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与使用己成为日常行为的必需,社会上每一位成员都将是信息和知识的需求者,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已成为人们自觉努力的方向和习惯,这使得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也有了全新的变化,从有条件限制地为本地区用户服务,转变成无条件地向全社会用户服务,因此用户群迅速庞大起来。
(二)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概念己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用户除了需要学术研究方面的文献外,还需要其他一些全方位的综合性信息,内容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而且,图书馆信息用户的多元化也加剧了信息需求的多样化。
(三)信息需求的多层次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量的激增,学科的交叉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强,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动态的,也有回溯的;既有国内的,也有社会娱乐方面的;既有科学研究、生产应用方面的,又有社会娱乐方面的。在网络环境下,这种需求更加突出,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而且由于信息用户的职业、专业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用户个体的知识特征和知识储备不同,也决定了他们对信息需求的层次不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这种多元化和多层次的信息需求将越来越突出。
(四)信息需求的知识性
信息时代,人类社会生活进一步个性化、多样化,从事的工作更具专业化和创新性,人们再也不满足直接提供文献信息的初级信息提供方式,而是更需求以解决问题、形成方案为目标的、注重知识内容的针对性极强的深层次服务。这使得图书馆不再满足于为信息用户提供一般性服务,而要通过知识信息分析、综合、整序,以新的序列化的知识单元提供给用户。
(五)信息需求的经济性
在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除图书馆外,互联网、新闻媒体、其他信息机构等也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读者在获取信息时,其方便程度、信息成本等成为读者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六)信息需求的系统性
过去,用户的信息需求只能在一个图书馆或一定范围内得到满足,所以用户需求的全面性与系统性是相当有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读者需求已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综合信息发展,希望能一次性地获取有关某一主题的目录、论文和著作的全文、照片、图像、声音等全面系统的信息。
(七)用户信息需求的精确性
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在给人们创造了无限的信息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信息污染,大量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缺乏。重复的低水平的网上资源占用了大量的上网时间却找不到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在要求获取全面系统的信息时,不再认为信息愈多愈好,而更注重信息获取的精确性。
(八)信息需求的新颖及时性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及时新颖的信息是抓住机遇,正确决策的生命;同时它又是启迪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智慧的火花。因此,用户对信息的新颖性和时效性显得越来越注重。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随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虚拟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图书馆信息服务也将要朝着电子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图书馆将为用户提供主动的、全天候的交互式的信息服务。
(一)服务方式虚拟化
因特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设立自己的网站,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导航系统,以求在网络上收集资源与相关网址链接形成虚拟馆藏。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立了“网海导航”栏目,链接全国的大学、学院、在线图书馆、搜索引擎、大众媒体等,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有序化的重组,建立为特定用户群所需的信息资源指南系统,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供导航服务。图书馆从单纯的以馆藏为基础的文献服务方式,转向文献服务和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将成为现实。
(二)服务系统网络化
网络所具备的点对点、点对面的实时和双向的多媒体信息传递与分布功能,在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方面,图书馆可在网上发布信息、提供信息服务,把其服务半径从本地扩展到整个网络空间,而成为网上虚拟图书馆。另一方面,读者利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网络技术向图书馆提出服务需求,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不必考虑时间、空间的因素,由此成为图书馆的“虚拟读者”。
(三)服务模式动态化
图书馆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将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系统,可实现1对N、N对1和N对N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改变了传统信息服务的静态式、被动式、直接式、实物交互式的服务模式,以一种更为主动的姿态和超前意识向读者提供多维的、动态的信息服务,这包括对网络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的分析和深加工,不断激活静态信息并挖掘其潜在价值,为信息主动寻找最合适的读者,以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等。
(四)服务内容多元化
尽管网络上的虚拟图书馆有着信息量大、便于查阅的优点,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因为如果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选择、收集、加工文献信息,虚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就会匮乏。相反,如果没有虚拟图书馆提供新的信息环境,传统图书馆也不可能突破原有工作的局限,有限的馆藏和服务就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传统图书馆与网络图书馆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而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图书馆要继续做好传统的信息服务。
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将一改传统信息服务系统中收集、处理、存贮和流通物质形态的文献信息产品的单一局面,为读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纵深化的服务,如二、三次文献的开发利用、数据库服务、系统集成服务、专题咨询、定题服务、用户能力培训等,以此满足网络环境下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方位信息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专业、研究领域和信息需求等情况,以文献跟踪服务的方式,主动、持续、系统地向用户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服务,并不断调整检索策略,把经过筛选、分析后的检索结果定期、及时地传递给用户。
结语:网络,为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工作的便利,以及信息服务的周到。网络也离不开图书馆,网络的发展拓展了图书馆事业,为图书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网络,将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开创更美好的前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图书馆
参考文献:
网络化时代,传统文学的生存之道 篇6
传统文学开辟了自己的网络空间
余华透露,自己第一次跟网络合作是和中国移动的一个阅读平台。余华提供了两本书《活着》《兄弟》。一年过去了,对方给他结算了一下版税,只有几千块钱,他很诧异,怎么只有那么少。怀着好奇心,余华进入了这个网站,发现两本书都放在都市言情栏目里。“《兄弟》我觉得也可以放,但是《活着》好像不太合适放在都市言情栏目里,毕竟是关于中国农村过去的故事。”然而,当他把所有的栏目都看了一遍,发现还是都市言情最适合。“因为移动阅读里根本没有适合像我这样的一个作者的作品。”余华坦言到现在为止,网络上都是失败的经验,数字销售也没有预计得多。可见在热闹的网络平台,传统作家以及其作品还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
最近在京举行的老作家马识途的研讨纪念会上,百岁高龄的马老提到希望传统作家能够参与、帮助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期盼传统文学、纯文学也能够拥有自己的网络传播平台。让纯文学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也是近年来上海市作家协会在积极筹备策划的。近日,华语文学网(www.myhuayu.com)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大厅举行上线仪式,标志着这一大型文学内容数字平台历经两年的筹划与建设,正式上线运营。华语文学網是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资助建设。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介绍,有别于风头正劲的商业文学网站,华语文学网把着力点放在了当代文学经典的推广传播上,积极努力地向互联网读者推送了国内外文学精品。依托传统文学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内容优势,华语网将主动参与网络文学的内容建设和生态改善。
据介绍,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已带头把《长恨歌》电子版权授予华语网。叶辛、赵丽宏、孙颙、秦文君、王小鹰、孙甘露等一大批上海著名作家和青年作家成为华语网的首批签约作家;《收获》(增刊)、《上海文学》等众多知名文学杂志在华语网推出电子期刊。此外,华语文学网也是一个文学内容数字出版平台,将为写作者、文学社团提供数字出版、版权代理、创意孵化等一系列服务。赵丽宏在上线仪式上表示,尽管有了华语文学网,“但文学的标准不变,只是多了一个文学传播平台,希望为中国文学增加一点热闹,让文学走向更多读者。”
“能够把我们的传统文学移到网络上,或者传统文学家愿意到网络上去写作,这是蛮好的。”作家陈村说道,“现在很多文学网都要卖钱,所以一些文章写得又臭又长,这是不健康的,对文学来说是一种削弱。”陈村建议,以后传统作家还可以在亚马逊、在苹果APP上自己做一个平台,不用经过三审就可以在网络发表,自己销售作品。
传统作家的网络化创作经验
小说《繁花》是2013年的一部热门小说,斩获诸多大奖,而《繁花》的创作过程也是比较特别的。2010年5月,金宇澄在弄堂论坛上发了帖子,用上海话写些自己亲历目睹的人和事,引起网友的积极回应,也促使金宇澄不断创作,最终形成了小说《繁花》。论坛上,金宇澄坦言:“这是一种超常的状态,如果独自写的话,我可能就知难而退了。总结写作的过程,那是每天都在为读者想的这么一个心理状态。网络写作等于是一开始上来就把它公开了,每一天的进度就这么公开,就这么往前走。”在写作过程中,金宇澄很关注读者的反馈,“比如我发现今天写的一些比较静态的段落,看的人比较少或没有什么回音,我就会警觉,是不是今天的太闷了。如果是写一些男男女女的,又开始热闹起来了。从中可以摸到现在读者的一些脉络,知道他们的一些想法。”
听了金宇澄谈《繁花》的创作体会,余华表示也希望以后可以尝试一下。“有时我会过半年、一年到亚马逊等网站上看读者对我书的评论,他们说的真是非常好。他们的评论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而且指出了小说里某些写错的地方。我觉得一种互动的写作,对作家还是有帮助的。”
那么,诞生于网络的《繁花》算不算网络文学呢?“我个人的看法是算网络文学,但是算网络文学的极其特别的特例,这种特例丰富了我们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但是不构成网络文学的主流。在《繁花》这个案例之中,我觉得网络充当一个非常正面的东西,是一种非常便捷的工具。”华师大中文系副教授黄平在论坛上这样回答。同时,他提到余华的《第七天》是一种传统的写作方式,但大量吸纳了网络能量。对于《第七天》被指滥用社会新闻和网络段子的批评,黄平认为:“《第七天》毫无疑问吸纳了很多的网络素材,但是经过了自己形式化、寓言化的处理。如果说因为使用了网络上的热点新闻而遭受批评,那我们的文学标准太纯粹,也过于狭隘了。《第七天》当然不是网络文学,但却是传统文学汲取网络经验非常好的一个范例。”
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是两种道上的车,走的是不同的路。然而如今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
程永新指出,传统文学跟网络文学的关系不是那么的远,传统作家可以从网络作家那里学习讲故事的本领,网络作家可以学习传统文学里对语言的讲究,对精神高度,对生命、人生的追求。“通过一个平台大家可以交流起来,走到一个合适的渠道。”程永新表示,《收获》作为一本传统文学杂志,也会去研究、学习所有的跟网络有关系的东西。
金宇澄认为不要现在就固定网络文学。“它是在变化的,可能到未来我们的网络写作者中间会有分流。现在全民都在上网,全民都在写作,在大家都能看、都能写的情况下,对我们传统作家来说,整个读者的要求高了。我们现在的这种状态好像是在一个江海的交界口,实际上纯文学和网络文学不像我们想象当中的一刀切,不是那么明确的。”
网络化时代 篇7
网路空间受众的多元化, 形式的复杂化和操作的简单化, 促使网络暴力现象频现。所谓网络暴力是指发布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文字或其他形式的言论, 并对他人造成某种损害的网络集体行为。[2]暴力无论在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空间对问题的解决都不利, 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或是行为报复不仅伤害无辜的受众, 而且对整个社会环境或网络环境建设制造污点。网络空间何以滋生网络暴力现象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 围观群体的心理顺从。
热点事件或话题进入网络容易引发群体围观现象, 而不受时间或空间限制的围观群体随时随地关注事态发展。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到:“在群体中具备强大的个性, 足以抵制他人暗示的个人寥寥无几, 因此根本无法逆流而动。”群体中的个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即使在网络匿名性保护下, 网络群体舆论的偏向性影响个人对事件的看法。2014年4月7日, 知名网站CEO刘强东与网络红人“奶茶妹妹”公开恋情, 吸引网友的围观。网友大多抱着看热闹的姿态, 一时间网络上调侃两人恋情的话语不断, 甚至出现搞笑段子集锦。在娱乐氛围围观环境下, 围观者彼此间的心照不宣, 对事情的看法不经意间产生偏向。群体中的个人顺从群体的看法, 从而减少不同意见带来的围观压力。网民贴标签式的心理顺从给网络暴力的产生提供温床。
(二) 情感的宣泄需求。
互联网提供给公众充分的表达权, 尤其是伴随技术的革新, 公众可以在网络中发布信息和传播信息, 传统媒体传播者与授传者的角色在互联网时代变成一体。那么公众兴奋于这种表达传播权利的获得, 遇到热点话题触及到某种情感, 极易引发内心的冲动, 运用网络平台达到宣泄情感的需求。广西玉林荔枝狗肉节在网络围观下遭到网友抵制, 使得“到底该不该吃狗肉”成为公众关注热点。利用网络平台反对狗肉节, 除了是情感宣泄的需要, 也表达了公众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但言语呼吁中不乏会出现言辞激烈者, 宣泄情感需要注重度的把握。网络情感表达容易出现两方对垒, 这种对垒式的网络语言氛围极易产生相互攻击、谩骂和侮辱性语言, 网络暴力自然就产生。
(三) 责任意识的淡薄。
虚拟的网络环境提供给围观者匿名性保护, 加上个人处于群体中受保护思想, 在获得网络平台提供的便利性时, 缺乏对网络空间有序发展的意识, 大肆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人肉搜索”、制造谣言、产生话语暴力等等。围观群体通过发帖、转发、评论等行为, 扩大事件的影响范围, 同时寻找意见一致的人。“铜须门”是一起影响极大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集体发动的道德审判, 其实凸显了网络道德混乱和责任意识的淡薄。极端的围观氛围容易陷入网络暴力的泥潭, 使得本该在现实中遵守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中被忽视, 从而远离责任意识。淡薄的责任意识使得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不仅扰乱良好网络环境, 而且出现责任主体不明难以追究。如此恶性循环注定网络暴力难以根除。
二、网络围观下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
网络被视为现实生活中冲突的缓冲地带, 而具有社会安全阀功能, 网民在网上公布信息、发表看法和见解, 甚至发泄情绪。[3]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网络空间的开放加剧受众对网络的依赖, 网络形成的围观现象也使得网络暴力表现出以下几种形式。
(一) 技术手段产生暴力。
网络技术就是一柄“双刃剑”, 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网络暴力事件便是例证之一。如网络空间需要寻找一个人, 在搜索平台上输入你想要找的内容, 很快你就会得到答案, 媒介技术一直以来产生的道德问题, 都是大家所争论的话题。网民对事件人物除去虚拟社会的认知外, 对现实社会中的他同样感兴趣, 技术手段突破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屏障。在网络空间被围观的人有了匿名性外衣的保护, 而到了现实社会被暴露在人前, 对被围观的人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不仅人肉出当事人姓名、身份、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私人信息并公布在网上, 甚至围攻当事人, 造成被围观者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某种程度上讲技术手段助长了网民实施网络暴力行为。
(二) 话语方式产生暴力。
不分年龄, 身份, 地域, 职业的网民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交流, 匿名环境下信息交流和沟通更加方便和相对安全, 观点的自由表达更加舒畅。互联网的发展不得不说给了公众更多自由表达的权利, 正因为公众有了更多的权利, 思想上的警惕就变弱。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种语言的暴力。对事件或话题人物的攻击、煽动他人相信自己或是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侮辱人格等情况充分说明了网络空间话语暴力的严重性。网络暴力虽不比肢体暴力来得直接, 但言语上的刀光剑影也能把人伤得体无完肤。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往往给当事人极大的精神压力。[4]在开放、匿名、互动的网络环境下, 公众一旦遇到敏感话题, 极易形成围观风暴, 其中语言暴力最为常见。
(三) 舆论导向出现偏差。
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往往是公众将事件与社会权益问题相联系, 将事件相关元素放大从而对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舆论一致性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除在网络空间口诛笔伐, 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在围观被围观对象时发表的言论超越正常理性, 甚至严重影响被围观对象及其家庭正常生活。与其说围观者是为了伸张正义, 不如说是“伪道德”。而且网上信息多数呈片面化, 放大了当事人不好的一面, 借舆论监督之名讨伐当事人, 从而造成了恶果, 这种从信息提供走向网络暴力的事件比比皆是。集体行动导致的舆论导向偏差, 是由于群体间的认同感, 彼此间获得力量感。他们以道德审判为武器, 却游走在暴力与正义之间, 稍有不慎就冲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因此, 遏制这种偏差需要自身、政府和媒体各方协调。
三、网络围观时代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
(一) 培养意见领袖, 端正围观方向。
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起到过滤作用, 他们将信息扩散开来, 对受众的意见取向和行为有一定影响。在网络围观时代信息碎片化, 对于信息的整合传播要求严格, 拥有良好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传统媒体环境下, 意见领袖具有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功能, 因此, 培养意见领袖是很好的解决策略。如一些门户网站, 合理设置议程, 端正报道方向, 作出合理报道策略, 面对谣言要及时澄清真相, 从而让谣言不攻自破, 引导受众更加理性地思考, 作出合适的行为选择, 不至于盲目跟风。
(二) 完善网络法律, 规范围观行为。
网络暴力之所以频发与相关法律的缺失有关, 一方面, 对网络暴力的定性标准不明确, 导致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络便利激起网民情绪, 从而形成谩骂或揭露隐私现象。另一方面, 惩罚措施不明, 面对网络恶意伤害, 不能给予严厉惩处, 在围观群体法不责众的思想维护下, 更加肆无忌惮。法律需要处理好他人言论自由和维护他人隐私权的关系, 同时需要惩罚诽谤、侮辱他人行为, 从而减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 加快网络立法的同时, 应加强网络内容审查制度, 净化网络空间。
(三) 提高网民素质, 建立群体规范。
网络交往过程中网民言论相对自由, 可以直接抒发情感, 在缺乏正确网络道德标准指引下, 容易出现为所欲为行为。面对频发的网络暴力和日渐增长的网民, 减少暴力事件发生, 必然需要网民的配合。网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必然有助于建立文明的网络环境。通过学校、媒体和社会等多种渠道的道德教育, 提高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辨识能力。网民要做到不肆意发泄情绪、不传播不实报道、不盲目跟风。此外, 群体规范的建立需要网络经营者加强行业自律, 自觉承担道德引导作用。
(四) 加强媒体把关, 发挥引导作用。
传统媒体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过滤作用, 网络媒体亦然。网络媒体如何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 具体就是利用技术手段监控网民行为, 必要时发出警告, 并协助相关部门调查处理。在网络热点话题引发围观的时候, 要及时关注动态, 删除不良信息, 以防事态恶性扩大。媒体把关要具有导向意识, 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和大局观, 对网络公共事件有较强的敏锐性, 及时发布准确信息, 有效影响社会舆论, 掌握引导主动权。
摘要:网络围观背景下的网络暴力现象随处可见, 其对当事人及社会都产生破坏作用, 从而成为关注焦点。本文从围观群体的心理、情感和责任出发分析网络暴力产生原因, 并从培养意见领袖、完善网络法律、提高网民素质和加强媒体把关来探讨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围观,网络暴力,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 .吴生华.“围观时代”的新闻价值判断[J].新闻实践, 2011, 5 :63~64
[2] .郑智斌编.众妙之门, 中国互联网事件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200
[3] .张婷.从“人肉搜索”看网络暴力[J].东南传播, 2009, 3:16~17
视图时代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发展 篇8
网络,作为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传媒技术,在人类的生活和学习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尤其对于80年代后中国的中坚力量而言,网络就是他们信息来源最主要的门户。民族音乐只有与这个时代的先进传媒相结合才能取得发展的机遇,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一中国民族音乐网络化发展的优越性
民族音乐与网络音乐并不冲突,民族音乐走上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不仅不会影响民族音乐的本有特性,反而会借助网络这一新的传媒手段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民族音乐与网络相结合,势必会使两者的优越性得到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从而发挥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㈠变被动传播为主动传播
网络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彻底颠覆了以往的音乐传播模式,带来了新的传播革命。
传统音乐的创作与传播流程如下:(图1)
创作者→乐谱→唱奏→制作→→发行→播放→受众[1]
网络化音乐的创作与传播流程如下:(图2)
创作者→电脑音乐制作(乐谱→唱奏→制作)→网络传播(发行—播放)→受众[2]
从对比图中可以明显看到,网络化音乐较之传统音乐,简化了中间的传播过程,缩短了传播的时间,提高了传播的效率,扩大了受众面。可以说,网络化将原来的被动传播变为主动传播,提高了音乐传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㈡对受众者的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网络化发展,使受众者对音乐的欣赏更加方便快捷,更符合当代人对音乐的需要。
1、即时性
音乐的网络化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当需要音乐的时候,只需鼠标一点,瞬间就可以出现在我们眼前。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可以方便受众者随时随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民族音乐,从而改变了传统音乐传媒所受的时空和条件的限制,能够及时满足受众者对于音乐的需求。
2、便捷性
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将发行和播放过程合二为一,从而可以使民族音乐的传播速度更快,更新更快,能够保持民族音乐的新鲜感,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
3、可选择性
音乐的网络化可以使受众者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和音乐内容,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音乐,进而走进民族音乐。
4、可重复性
音乐的网络化,可以使受众者通过网络随意下载音乐,并且可以反复接受自己喜欢的音乐,还可以通过MP3、MP4等储存器储保存喜欢的音乐,随时随地收听、反复收听。而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可能达到个人随机反复的目的。
5、交互性
网络为受众者、音乐制作者还有评论家提供了一个可以互相交流的平台,可以针对音乐作品进行相互交流,通过QQ、回帖、论坛留言等形式发表各自的看法和意见,扩大受众面,有利于音乐制作者了解受众者的精神需求,也有利于评论家从专业的角度提高受众者的音乐修养。
二寻求民族音乐网络化的长远发展道路
㈠发掘民族音乐“新”元素,开创民族音乐图像创新之路
我国的民族音乐要在视图时代获得一席之地,必须以自身的“新”元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视图时代就要注重图像的宣传作用。民族音乐应该利用图像手段展现给大众与众不同的一面,用特有的民族风情画面快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民族音乐应该随时代而行。当下的新民乐就是民族音乐与图像传播相结合的产物,是民族音乐生机和活力的体现。比如,女子十二乐坊就改变了民乐传统的舞台效果,无论是在服装、表演形式还是配乐上,都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口味,给大众耳目一新的享受;刀郎和斯琴格日乐的音乐不仅渗透着少数民族音乐的特有元素,高亢而嘹亮、悠长而飘扬,而且在图像的制作方面也是将民族特性与时代性有机结合,让听众在视听结合的享受中得到感情的宣泄。
因此,应不断深层发掘民族音乐的传统特色,在民族音乐的制作中彰显民族本色,改变以往陈旧的传播方式,寻求民族音乐在当代中国文化环境中的衔接点和发展点,利用网络加大各种媒体对于民族音乐的关注、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使大众对民乐的感情由表层向深层发展,对民乐的关注由注意向喜爱发展。
㈡有效利用网络,加强对年轻化听众的培养
社会的时代性是多变的,但是文化的传承性却是相对稳定的。曾经一位大学生在听过民族音乐之后大发感慨:“原来民族音乐这么好听!”由此可以看出,不是民族音乐的魅力不够,而是在宣传和引导教育上出了问题。
首先,应该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民族音乐、喜欢民族音乐。当代年轻人的视听已经被流行音乐所全面占领,民族音乐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一打开电脑,看到的是绚丽多彩的画面、听到的是流行音乐的背景音乐;他们走在大街上,听到的全都是时下流行的歌曲;同样,他们周围的同学朋友圈都哼唱着流行小调……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去想到民族音乐的存在。
要改变民族音乐一成不变的面貌,利用科学技术制作出视听结合的民族音乐,利用网络加强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利用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加强民族音乐的时代感,融进现代音乐的特征和风格,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唤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其次,应该加强对年轻化群体的音乐教育,正确引导他们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应该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民族音乐的发展大计。要解决传承问题,就要关注对年轻人的培养。
创建专业的民族音乐网站、开辟有民族特色的专题栏目、制作有关了解民族音乐知识的动漫等等。此外,还可以在学校里开展专门的音乐欣赏课,让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走进民族音乐。指导老师应该从唤起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像民歌对唱、民乐演奏等,让青年一代在娱乐中发现民族音乐的魅力。
(三)创办有关民族音乐的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是一种融入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手段,把平面杂志的交互性、可视性做得更完美、更具冲击力的杂志类型。[3]网络电子杂志是通过网络杂志互动平台发行的供读者免费订阅的新型电子杂志,其发行平台的注册用户数量呈几何速度增长。[4]由此可见,电子杂志已经逐渐成为大众接受信息来源的重要门户。
电子杂志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如Flash,Rich media,TVC,Audio等,让人们在获取所需要信息的同时得到图文并茂的视觉、有吸引力的听觉,得到感官的刺激和享受,大大增强了电子杂志的吸引力,提高了电子杂志的可接受程度。
另外,电子杂志具有受众面广、免费性、下载携带方便以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优势,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新的发展契机,创办有关民族音乐的电子杂志,让大众通过这一崭新的方式加强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三总结
本文从民族音乐网络发展的越性出发,探寻了民族音乐网络化发展的长远道路。首先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发展是由当前时代所决定的,具有时代必然性;其次,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民族音乐的发展出路;最后,民族音乐的网络化,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
总之,民族音乐的网络化发展并不是泯灭其民族特性,反而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更大程度地发掘其民族性。网络给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传播空间。民族音乐应该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以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开创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时代。
摘要: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音乐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广泛的变化。面对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和众多的压力,现代人的需求较之以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逐渐步入视图时代。本文从民族音乐网络化发展的必然性、优越性和长远性三个方面阐述了视图时代民族音乐传播的网络化发展。
网络化时代 篇9
据《成都商报》报道,在成都市二十中的开学典礼上,1900多名高中生在写着“手机勿扰”的大展板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意味着该校《学生手机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记者了解到,全校学生家长已签署了“授权书”,允许学校在学生违规后代为保管手机。保管期长短视学生违规情况而定。违规情况严重的学生,可能只有高三结束后才能和手机见面。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手机成为人们的必需品,学生在学校和课堂上玩手机,成为“手机控”和“低头族”,这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对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又如何管理呢?
“抬头不 看黑板 , 低头只顾 手机”,这是当前 许多学校 课堂上普 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学校里的“低头族”和“手机控”们让老师和家长们伤透了脑筋。一部小小的手机成为了老师和家长的“眼中钉”、“肉中刺”,各地学校关于手机的“封杀令”也是不绝于耳。应当说 , 学校和家长支 持在校园 禁止手机 是有理有据的, 譬如影响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手机辐射危害学生身体健康,不良信息会让学生误入歧途,浪费时间和精力等等。从表面上来看,这种“一禁了之”的做法是妥切的,但是我们从另一视角来看这一问题,则不以为然。
2015年2月 , 中国互联网信息 中心(CNNIC)公布了第35次互联网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 总规模达到6.49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手机在即时通讯、信息搜索 、网络新闻、音乐、视频、购物等方面爆发式增长。由此不难看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营造了一个新的信息环境、文化环境和沟通环境,人的认知 、互动和个 性特征日趋显著。 同时,从青少年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较强,媒介环境 的变化对 于青少年 来说更明显和直接,尤其是当 手机这一 原先“高大上”的通讯 娱乐工具 逐渐进入 “寻常百姓家”时 ,这一极具 时代特色 的工具成为青少年追求时尚和身份的象征。于是 在手机带 来便捷性 的同时也 引发了我们开篇时所讲的一系列问题。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手机给青少年学生所带来得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对学生的教 学和管理 的方式也 应当随之变化,仅靠一味地“禁”与“堵”并不能够有效地化解手机给学生带来的弊端,相反,这一方式会造成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脱节,造成学生 的逆反心 理 ,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网络公关时代 篇10
门户、搜索、电子商务、社区论坛、博客、即时通迅、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短短十数年, 在科技和商业双重力量的推动下, 互联网不断颠覆人类的沟通与传播秩序, 也在持续创造新的传播渠道和模式。我们着重指出的是,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传播与沟通的模式和方法,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传播与沟通的平台和载体, 两者因为一个天然契合的根本属性——双向、互动传播和沟通, 在这个时代完美地邂逅了。
这是传媒业的网络时代, 也是传播业的公关时代。整个公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在研究网络媒体的应用, 适应网络传播环境, 寻觅网络公关真谛。为此, 本刊推出这一封面专题, 以期公关专业人士能从编发的文章中, 获得一些方法, 或者启示。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与网络自律 篇11
近年来,网络反腐浪潮澎湃,从陕西的“表叔”杨达才,到重庆的雷政富;从番禹的“房叔”,到本月倒下的高官刘铁男……兴起的微博,如同一把铁帚把横扫政坛,一时间多少腐败分子倒下,赢得全国百姓的一片叫好。
网络发展是不可阻遏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又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本身的发展是积聚性的,近年来,网络迅速发展的势头在中国体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信息传送方式的扁平化和民众参与的普遍化,彰显出网络较传统方式无与伦比的优势。信息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阻遏,正如农业化之后的工业化无法阻遏一样。国父孙中山曾说过,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面对网络发展的迅猛势头,我们无法规避。网络反腐是网络发展承载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充分利用了网络媒质传播快、易放大的发酵功能,越来越凸显了其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遵行网络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在反腐斗争中利用网络应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不二选择。
网络反腐的神奇功能主要倚靠微博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广大网民由被动性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性发布信息。时间瞬间缩短,信息双向传播流通,网络新技术的推广使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并使历来高高在上十分严肃的反腐话题“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民群众是反腐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党的最大利益,各类腐败分子的贪噬使老百姓的利益遭受极大侵占和损害,而他们巧取豪夺的手段和财富积聚的嚣张,也无不暴露在人民群众的目光之下,俗话说:“你家有金银,隔壁有磅称”,贪占财富的贪官污吏挥霍的私欲总是掩盖不了的。网友们利用微博的公开性和广泛性,利用人肉搜索、围观、跟帖等手段,可以瞬间将一话题放大。一旦有贪腐分子的言行落入此网,就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痛快淋漓。而且网络之宽,网速之快,上达庙堂,下至江湖,众目睽睽下,何人敢掩盖庇护?
但是,利用网络反腐形式,虽可携雷挟电震惊腐败,但反腐毕竟是一件严肃的法治行为。任何法治行为都需要讲证据,讲客观事实,不能信口雌黄,更不许诬言伤人。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其发布源头与中继传递,目的性都呈多元化,复杂的社会蕴藏着各各样的目的。近年来,网络谣言也比比皆是,如贵州瓮安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说“三名嫌疑犯都是当地领导干部的亲戚”,“死者叔叔带到警察局问话被打死”;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中,有网络谣言称,“死者是在知晓当地公安局长、法院院长夫人同永隆大酒店老板走私贩卖毒品后被害的”;就连本月北京京温商城的打工女跳楼事件,也被人造谣是“被保安先奸后杀”。网络信息源的复杂性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让人难辨真假,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秩序。面对反腐这一严肃的法治行为和网络信息的混杂局面,我们对网络反腐的方式需要十分慎重的思考。
笔者认为,网络反腐这一利器既符合民意潮流,又震惊腐败分子,这种方式一定要坚持和推进。为甄别和剔除虚假信息,各大网站设立了“网络反腐专区”和实名举报制度,这些硬件的设置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网民的行为自律教育,辅以法治惩治手段,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反腐目标的最终达到。
自律,就是人们对自己言行的自我控制。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均会与周边或更大范围的人与环境发生冲突和交往。约束自我,使之适应于乡规民约的情理之中,服从于国法党纪的法理之中,遵循于人的道德理性之中,这样社会才会安宁,人际间关系才能和谐,真善美才会弘扬,假丑恶才会惩治。因此,自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网络世界也需要自律,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网民,更要自律自己的网上言论,不能以己之念随意捏造虚假信息,攻击他人,扰乱社会。
对网络自律,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立法和规范。
一是要求各大网站对上述信息(含微博、微信)要明示自律告知条款,凡注册用户要自动默认签署自律书,以加大自律压力,减少或消除不良动机。
二是加强网站上公益宣传版页和自律公益广告宣传,时刻提醒网民自律,并警惕虚假信息的恶意传播。
三是反腐举报要求必须是实名举报才能受理,制止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匿名在网络上捏造谣言,中伤他人,但也要更加保护个人隐私。
四是强化网络法治管理宣传。网络虚拟世界也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责任。同时对利用网络制造和散布谣言的言行要坚决打击,造成中伤他人酿成社会恶果的犯罪分子要绳之以法,并在网络平台上广泛宣传,给不法分子以震撼,以此维护网络秩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反腐以崭新的方式增强我们的反腐力量,但也带来一些新的冲击,只要我们坚持反腐惩贪的大方向,一切新技术都会为我所用,彻底扫除一切腐败分子,净化我们的党和政府。对于一些怀有不良目的之人利用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治安,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损失和制造人身安全事故的,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理,严厉打击,保证让网络反腐方式得到良性发展。
网络化时代 篇1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图书馆服务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化时代, 人们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向更高层次迈进, 图书馆必须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 摒弃传统固有思维模式, 及时转变思想观念, 丰富馆藏资源, 提高网络信息资源利用率, 加快向网络信息化转变, 向更高层次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拓展, 才能更好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高级人才的摇篮肩负重任, 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起着非常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和时代对高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馆员应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已是摆在高校图书馆面前一个刻不容缓, 急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什么样素质呢?首先, 应紧跟当今时代飞速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并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其次, 还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丰富其知识含量和知识结构, 从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出一名高校图书馆员所应具备的优秀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修养。
1.1 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集合了教育、文化、宣传、信息传播、文献借阅等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单位, 其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它必须为读者和高校教学科研服务。馆员要做好本职工作, 必须热爱图书馆事业, 在工作中乐于吃苦, 甘于奉献, 始终坚持将读者利益放在首位,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并且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将自己本职工作成绩同国家和学校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
1.2 心理素质
图书馆工作看似简单轻松, 其实不然, 馆员每天都要面对数量众多的读者, 进行大量简单重复而又繁杂的工作, 馆员长期在这个环境中工作, 心理上很容易受不良消极情绪影响, 在工作中难免会表露出懒散、厌倦的行为举止, 其一言一行, 都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使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直接影响到馆员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因此, 馆员必须克服消极因素干扰, 摆脱不良情绪影响, 端正服务态度, 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才能更好地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真正做到让读者高兴而来, 满意而归。
1.3 专业技术素质
相关技能熟练运用, 专业技术知识全面掌握, 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图书馆员应蕴含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 熟知图书分编和书目分类, 熟练掌握文献资源检索方法, 通过使用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 分析检索信息来源与分布, 并具有敏锐洞察能力, 及时对网上信息数据来源进行筛选过滤、加工整理, 淬取其精华。同时发挥咨询导读功能, 通过定期开办讲座、培训等方式, 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最新资讯, 第一时间获知当今世界最新科技发展前沿和学术动态。此外, 图书馆作为一个服务窗口示范单位, 为更好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 应努力提高自己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外语水平, 思维敏捷、口齿清晰、文笔流畅是馆员需练就的基本功。
1.4 文化素质
当前高校图书馆员的文化层次和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馆员当中即有博、硕士学历, 又有大中专、高初中学历, 这直接体现在工作能力和业务熟练程度以及对工作的胜任和理解上表现出非常大的差距, 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图书馆向更层次发展的步伐,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求馆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 积极争取深造进修机会,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努力钻研业务知识, 了解最新行业发展动态, 跟踪行业发展脉络, 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2 馆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途径及其改进措施和建议
综上所述问题, 在很多馆员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对此, 我们不应该回避现实, 对问题的存在仿佛视而不见, 而是要进行客观理性地分析与思考, 勇于面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针对性措施和解决方案, 力争将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 使其对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岗位规章制度, 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质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岗位规章制度, 运用奖勤罚懒的考核手段, 规范和约束馆员日常行为规范, 并从德、勤、绩、能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考评, 杜绝消极、散漫, 扯皮、推诿的工作作风, 改变过去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没区别的旧机制, 培育馆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 树立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的职业风范, 让馆员充分认识到树立良好服务形象的重要性、必要性, 塑造馆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高校图书馆工作, 以优良的服务质量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树立图书馆行业新形象。
2.2 以岗位竞赛等多种形式, 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
引入年度岗位考核末位淘汰机制, 开展岗位业务大练兵、业务技能大比武等竞赛活动, 优胜劣汰, 让馆员有危机感, 激励馆员竞争意识, 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锻炼他们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 养成在工作中善分析、会思考、勤动手、爱总结的良好工作习惯, 发扬馆员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其专业技能水平大幅提升, 全面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馆员在图书馆工作在馆藏和借阅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便利条件, 积极引导和鼓励馆员参加各类进修、培训, 提高馆员学历、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 以缓解图书馆对部分高端急需人才的需求, 并可从根本上逐步缩小馆员之间存在的诸多方面差距。此外, 馆员在工作和学习之余, 还应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好一门外语, 因为现如今对馆员而言, 不论是面对林林总总数量众多的外文资料, 还是在工作中需要接待的外教、留学生读者, 都需要馆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外语文字功底和流利的口语会话能力做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更多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为读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
2.3 注重馆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提高馆员服务意识
馆员应重视日常心理素质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保持优良的精神风貌, 树立崇高的职业形象。对待读者和蔼可亲、热情周到, 耐心细致地为读者答疑解惑, 对读者提出的意见、建议, 虚心接受, 及时进行整改, 并将处理和解决的情况及时反馈给读者, 接受他们的监督, 以平和淡定的心态面对工作和读者。
由于馆员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素质修养的读者, 在青年学生读者当中由于其年龄大小和社会阅历深浅的不同, 造成他们对待人 (馆员) 和事物 (馆员工作) 的理解和认知态度上有所差异, 一少部分读者在入馆借阅过程中做出一些与其身份不相符的不文明礼貌, 言行、举止, 并由此与馆员产生一些纠纷和摩擦, 为此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员, 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克服情绪波动影响, 努力化解矛盾, 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通过对入馆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感化和教育, 以高尚的师德、师风, 渊博的理论学识,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 感化和教育读者, 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馆员细致入微、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精心为他们营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 使读者心悦诚服,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2.4 建立馆际间交流、互访, 提高馆员专业技术水平
贯彻好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针政策, 与兄弟院校图书馆建立联络、互动机制。通过定期开展馆际之间交流、互访和馆员岗位之间联谊等活动, 增长馆员见识, 开拓他们的视野, 丰富其理论、业务知识内涵, 提高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并从中学习和引进其他图书馆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 弥补自身不足之处, 形成优势互补, 达到互通有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的目的, 促进图书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进步。
3 结语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 各高等院校图书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图书馆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服务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随之而来的是读者对图书馆各项工作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借阅需求, 馆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克服图书馆事业发展前进道路上的艰难曲折, 努力提高馆员全方面综合素质, 做好本职工作, 才能不辜负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重托, 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谱写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辉煌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江云.大学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探究[J].中国教育月刊, 2010, (5) :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