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化的个人时代

2024-05-29

网络化的个人时代(精选12篇)

网络化的个人时代 篇1

1个人的社交网络与网络化中的个人

1.1一种新的视角:温暖的连接

有很多持技术悲观主义的人抱怨: 互联网正在扼杀人的社会参与度及社会积极性,致使越来越多的人沦为“网瘾少年”“手机人”;还有一些人认为, 我们过度依赖智能手机、数字设备,以至于没有这些设备我们都无法生活。派蒂梅斯举了一个例子,他说他自己都不知道儿子的电话号码,因为智能手机会记住儿子的电话号码,所以他需要智能手机这一设备,但是如果没有它的话, 就有可能迷失自我,想给孩子打电话都很困难。就像16世纪有些人会担忧印刷媒体会导致信息过载一样,对新技术的出现总会带有批判性思考,这无可厚非。 但本文试图将这些技术看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互联网技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并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一种温暖的连接。

1.2善意的汇聚:网络化的个人与社交网络的交织

当个人运用社交化网络去发微博、 朋友圈时,这就形成了一个沟通的过程。 互联网技术进入到个人的生活后,无形中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 此时互联网技术已经变成了一种有温度的连接,人们作为个人也越来越网络化, 个人就变成网络化个人时代中的中心。 网络化的个人利用社交网络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采取行动,网络中的个人把社交网络看成信息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不仅个人可以获取信息,而且可以发现并帮助那些面临困境中的人们,个人运用社交网络传播信息出于具体动机而汇聚,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我们都是社交性人群,互联网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手段去表达自己的善意。 克莱舍基认为,这些组织可以是根据不同的动机临时组建的、低成本的,它改变了以往个人要去完成任务时要组织一个群体的形式。即使没有上司发布指令, 人们也会很容易通过社交网络使个人汇集起来共同做事。

2网络化的个人对社会的影响

2.1网络化个人的凝聚力量

网络化并不是单单指互联网技术, 也指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网络的形成与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互联网技术促进了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发展,从而形成网络化社会,即由网络化个体相互联结形成的社会。“社会交往不在是基于群体的交往,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网络化联系。个人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选择权,而传统邻里社区也逐渐让位于在互联网时代中基于新媒介技术形成的新型社区。”[1]例如,维基百科,普通的网络化个人只要愿意付出自己的知识储量和时间,就能够创造和修正网上的词条或文章信息,维基百科上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专家提供,它是由很多网络化中的个人对线上信息的解读。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信息内容的生产已不适应新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建立网络化个人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社会信息生产方式,信息内容的生产和创造也不再被专业精英生产者们所垄断。

2.2网络化个人的赋权力量

虽然网络化的个人利用新媒体在线创造信息的内容最初的动机可能只是内在自我情感的表达,但网络化的个人在互联网中感受到了权利的赋予,能够突破传统媒介的瓶颈去传播生产信息,对于公共事物、事件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力。媒介参与的民主化能够将网络化个人的声音传递出去,获得反馈,他们能够一起为某个目标而奋斗并创造出集体性的成果。互联网赋予了个人更多的可以发声的权利,可以说,没有任何媒介能够让人们在更大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新媒体介入社会组织的能量过于强大,任何人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媒体中都可以发表自己看法。媒介所赋予网络中的个人公开表达意见的权利,影响着整个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形式,使网络中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到不同的决策中。

3网络化的个人在互联网时代中所面临的问题

3.1信息的冗余

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个新技术,它使社会的力量不断变大并推动着网络化的个人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赋予了每个人自由发声权利的同时也帮助网络中的个人搜集处理信息。人们在互联网时代中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信息需要监控和消化。在网络中的个人会时常感受到网络中各种信息铺天盖地的席卷过来,不仅网络中的信息日益增多,而且人们亦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信息。 信息渗透到网络化个人的生活之中,管理起来也十分麻烦。正如有人抱怨到, 你可能会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找到一个完全无关的事实,信息真的太多,难以去分类。而如何应付信息过量的问题, 网络化中的个人也采取不同的措施,如依靠搜索引擎、书签和标签,但随着互联网中的信息日益泛滥,网络化个人必须积极培养自己评估公共信息和私人网络信息的技能。

3.2信息的“自我监控”

现今,数字世界生产的许多内容都是网络化个人创造的信息。众多社交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使自己的一些地理位置、婚姻情况、联系方式等敏感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中很容易检索并共享。 虽然网络化个体在网上共享个人的碎片式信息有利于建立信任和在线互动的空间,但这也会影响个人的隐私问题。技术本身没有欲望,它只是掌握在人手中, 如果我们想要获得主导权,我们就要掌握技术是如何设计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隐私。但信息的“自我监控” 有时是相对的。例如,“中国的监管规定要求所有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保留至少60天的用户身份、所访网站、访问时长和任何其他在线活动的记录。”[2]所以网络化的个人逐渐意识到个人信息不受限制进行发布的代价,与此同时也调整自身的网络行为。

4结语

网络化的个人利用社交网络创造传播内容,通过网上连接与他们个人网络之中和之外的网络化个人合作,这不仅能扩大信息来源丰富知识量,而且能够凝聚力量更好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但其中网络化的个人所面临的隐私问题及如何适应自上而下的监控问题也值得思考。

摘要:在21世纪初,互联网开始进入Web2.0时代,博客、维基百科和论坛等一大批社交网站应运而生。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化的个人不仅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而且个人也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发布者参与到社交网络中,从而使信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凝结一种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对个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化,新媒体

参考文献

[1]逯义峰,杨伯溆.新媒介即新社区:网络化个人主义理论探析[J].新闻界,2016(3).

[2]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网络化的个人时代 篇2

网络银行的兴起与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995年以来,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界不时掀起一阵阵网络风潮。美国是网络银行最早出现的地方。1995年10月,世界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 NETWORK BANK)在美国诞生。美国也是网络银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目前已有400多家金融机构推出网络业务。美国同时也是网络银行业务出新的地方,据最新资料,汇丰控股与美林集团今年4月8日宣布,共同出资组建全球首家提供网上银行及财富管理服务公司。我们确信,在21世纪的金融服务中,网络银行及其虚拟金融服务将成为传统银行最主要的挑战者,同时,网络银行业的发展必将引起金融领域的革命。

一、网络银行与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网络银行产生的商业基础,可以说没有电子商务的发展,就不会有网络银行的兴起,电子商务是一种伴随因特网的普及而产生的新型贸易方式,它是当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商务领域广泛应用的结果。

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银行。通常说,电子商务对银行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是要求银行为之提供相互配套网上的支付系统;另一面是要求银行提供与之相适应的虚拟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是一种网上交易方式,所有的网上交易都由两个环节组成的,一是交易环节,二是支付环节,前者是在客户与销售之间完成,后者需要通过银行网络完成。

网上支付系统的建立是电子商务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否则网上交易无法进行。例如在初,上海书城推出网上书店服务,从开业到2月9日的40天中,访问该网站的有1.7万人次,而营业额却不足5000元,仅是上海书城正常营业额的1%。还有杭州“中国第一家网上书店”更是早已夭折。是什么原因导致此类问题,主要是网上支付问题没有解决。要发展电子商务必须依托先进的网络银行,网络银行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全、平稳、高效的网上支付系统,从而有力地支持了电子商务的正常开展。

二、网络银行的金融服务

网络银行是一种虚拟银行,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网上服务,二是增殖网上服务。基础网上服务是指网络银行向客户提供的基础性电子商务服务,它又由两部分组成。银行电子化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有:(1)银行零售业务电子化形成的金融服务品种,如ATM和POS的发展使银行零售业务摆脱了时空的限制;(2)银行批发业务电子化提高了其服务的规模经济效益;(3)银行同业清算转账电子化,如电子资金转账系统(EFT)、自动付费系统( APS)和全球电子表资金转账系统。转账系统的建立,也为网络银行的金融服务提供了重要条件。基础网上服务的第二个方面是网上支付系统,它主要是向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系统服务,这一服务是构成电子商务的核心服务项目。在网上进行的全部交易都需要通过网络提供系统来完成,它既是吸引网上客户的基本手段,是网上金融服务的重要内容。

网络银行提供的第二项金融服务是网上增殖服务。网上增殖服务又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品种的在线多元化和品牌化两个方面。银行业务品种多元化,是网络银行金融服务的优势。目前,网络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1)各类信息,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账户信息;(2)在线交易,包括开户、存款、支付账单、转账、贷款、保险及通过经纪人购买各种金融商品;(3)新型服务包括向客户提供投资咨询,股票分析等。

为了更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随机性、便捷性要求,美国网络银行正在开拓以下在线金融服务:(1)客户综合服务网络,人们通常称它为“银行服务呼叫中心”。它是指客户利用一定通信手段,如电脑、电话、传真等,与服务中心取得联络后,可享受系统所提供的金融信息服务和金融业务服务。(2)电子货币形式的支付服务。它是指在网络服务供应商(ISP)的技术支持下,网络银行提供电子票据支付、电子票据开立、购买保险和共同基金以及进行股票交易等各种电子货币形式的支付服务。(3)网络金融工程的全方位服务。它是指向特定客户提供特定的服务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和分流及投资组合策略等。

网络银行提供的增殖服务还体现在金融服务品种的在线品牌化上。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品牌的选择,因为它有信誉,值得信赖。同样,在选择网络银行时人们也对传统的老牌银行情有独钟,因为它们比新创立的银行更具深厚的企业文化基础和更高超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也有实力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三、网络银行的竞争优势

网络银行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有许多竞争方面的优势,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成本的替代效应和对服务品种的互补效应上。网络银行不需要具体的营业场所,因而其成本替代效应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的成本替代上。另外,由于网络银行运作的基本策略是将传统的前台服务与虚拟的网上前台服务有效结合起来,将传统形成的后台数据处理与网上虚拟的后台数据处理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台前台后的业务和数据处理一体化的服务,弥补了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不足,起到互补的作用,从而大大的增强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竞争能力。

网络银行的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成本竞争优势,即网络银行可以降低银行的经营和服务成本,从而降低客户的交易成本。据美国一家金融机构统计;办理一笔银行业务;通过分行方式的费用是1.25美元,使用ATM是80美分,使用电话银行是40美分,使用自动拨号方式是10美分,而使用因特网只需要1美分,可见,与传统银行相比,网络银行具有明显的成本型竞争优势。第二,差异型竞争优势,即网络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传统商业银行的营销目标只能细分到某一类客户群,很难提供一对一客户服务,即使能提供,成本也比较高,而网络银行能在低成本下实现一对一服务,从而形成差异性服务。第三,知识优势或无边界竞争优势。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特别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银行竞争的`优先选择因素将是知识因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银行之间的竞争从有形资本转为无形资本;从土地、资金和人才竞争,转为人力资本、资金

、思想观念和知识的竞争。而网络银行利用它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竞争所需要的知识要素和竞争手段。

总之,网络银行利用成本竞争优势、差异型竞争优势及知识优势,向客户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改善了商业银行的形象,也扩大了主要客户的来源,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综合经济效益。

四、我国对网络银行的发展做出的积极反应

网络银行的兴起,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商业银行带来无限的商机。在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一个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商业银行如果不随机应变,失去的不仅仅是客户和利润,甚至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出局。面对国际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网络业务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迅速做出积极反应,中国招商银行是最早推出网上金融服务的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网上支付”业务,随即实现了个人金融服务的柜台、ATM和客户的全国联网,初步形成了我国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网络银行得到快速发展,到19,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中国银行等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网络银行。为了解决统一支付和安全问题,年8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和民生银行等12家商业银行宣布联合组建国家金融认证中心,首期投资3500万美元,国家金融认证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作为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认证(CA)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网络新媒体时代与个人信息保护 篇3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个人信息保护

网络新媒体时代,它对于我们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究其历史意义,我个人认为,它甚至超越了一千年以前的活字印刷术,它对于我们当前的一些政治、经济等确实有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作用。网络统计,有超过90%的人都使用过QQ、微信、微博或邮箱这些的网络新媒体。

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调查报告,系统的阐述中国大陆地区的一个网民规模、结构、特征、接入方式、网络应用、网络普及率等等一些情况,相信,用不了多久,事实上还会有新的一种形态出现,可能微博、微信立马会过时,新的形态更新换代,它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之前像BBS这样的存在的有将近10年,博客的热门成长存在期至少有四、五年,但是,我们知道开心网发展的很快,后来衰落的也很快,也就存在那么两、三年,那么事实上微博现在也在慢慢的走下坡路,微信在崛起,所以这样一个新的改朝换代,它的一个更新是越来越快,它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它的数据也越来越丰富,所以说,新媒体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它都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冲击。

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至今已经拥有6.32亿网民,成为世界第一的网络大国。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

我国互联网虽然历经20年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了网络大国,但在实现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互联网水平距网络强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网络安全始终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诸如,去年微软停止对Windows XP系统提供服务,苹果手机收集用户信息等,都充分反映了网络安全具有极其复杂性,也充分表明网络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虽然国家主管部门在加快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建立完善网络安全相关规范和机制建设,深入推进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高网络空间法治化水平,切实也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但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之下,网络安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我国互联网安全不仅来自境外的攻击日益突出,且实施的手段更加复杂多变和更加隐蔽,而且还面临着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挑战,给我国网络安全发展造成诸多的阻力;另一方面,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来看,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监督,重形式、轻核心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些网站经营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利用互联网实施犯罪活动问题仍然较为普遍。这些都给建设网络强国造成了巨大阻力。

近几年,电商狂潮呼啸而来,席卷了各个行业。例如,在网购时,需要注册个人通联信息,如果官兵警惕性不高,直接填写部队地址、名称、番号,一旦在网上泄露,被间谍获取,便可能分析出购物人的具体身份和相关信息。此外,订票软件会记住你的身份信息;打车软件会暴露你的家庭和单位地址;购物软件会留下你的消费能力及财务状况;当你搜索“附近交通”“附近美食”时,你的足迹时时刻刻都被跟踪着……与此同时,一些新型电子产品,由于功能的多样化,给大家工作带来不小困扰。当下“谷歌眼睛”、“苹果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由于外形炫酷、技术新颖受到一些年轻人的追捧。但是,这些智能穿戴设备大多具有拍照、摄录、定位和独立数据传输处理功能,还有的具备“自组网”特性,有可能破坏涉密网络物理隔离这一防护手段。而且这些智能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都被几家外国公司所垄断,它们在对用户信息和大数据汇集统计方面独占优势,极有可能被窃听窃照。

因此,建设网络强国,必须将网络安全作为互联网发展的有力保障,坚决清除阻碍我国网络建设发展中的各种阻力。一是要推动网络安全核心技术建设,加大技术攻关的力度,研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不断完善安全网络体系,用物理手段阻断影响网络运营的“黑手”,真正筑牢堤坝、把好关口、堵住后门,让安全和信得过的信息在网络中正常传播;二是政府要加大实施互联网法治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互联网资源、信息安全、垃圾信息、电子商务、网络犯罪等方面及时开展相关的法规制定和法律修订工作,用严格的法律机制实施有效的监管,推动网络经营企业和自媒体遵守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履行社会责任,恪守商业道德,让法治为网络安全提供有益的保障;三是要加强网民的教育宣传,积极引导广大网民正确用网、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引导广大网民积极传播正能量,对他人的隐私要注重保护,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四是国家部门要实施有效的监管,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建设好、管理好、应用好互联网,推动国家网络法制建设,努力构建良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

面对互联网引发的挑战,如何监管已经成了各国政府需要认真对待的最为严肃的政务之一,法国总统奥朗德这样形容互联网治理的迫切性:“互联网世界并不是一个不受法律和道德规则制约的独立世界,政府的责任是保护公民,防止犯罪。”毕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谁也不想在互联网上成为一个被围观的裸奔透明人。

【参考文献】

[1]齐爱民.个人信息保护法研究[J].河北法学,2008,(04)

[2]汪美侠.试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完善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何永东.网络背景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探讨——“腾讯和360纠纷”的案例分析[J].人民论坛,2011,(17)

网络化的个人时代 篇4

个人信息泄露一般是指不愿意让外界知道的个人信息被外界知晓。个人信息一旦泄漏,轻则导致被骚扰、个人隐私被曝光,严重的会导致个人经济利益损失,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

1)个人信息泄露导致个人备受骚扰。个人信息手机号码泄露后,可能会不时接到广告短信和电话。比如经常收到某些商场打折广告,购房者经常收到房屋中介、装修公司的推销短信,购车者经常会接到推销保险的电话等等。经常接到这种骚扰电话,会影响人的心情,增添烦恼。

2)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经济损失。当前,网上炒股、电子银行和网络购物已经越来越流行,个人电子账户增多。而网上交易具有多种安全风险,如果信息泄露,特别是个人电子账户等信息泄露,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大。

3)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涉及到个人家庭、住址与收入等敏感信息的泄露,有可能导致损害个人安全的犯罪事件。有些小偷获得了他人的信息后,先拨打电话,确定家中是否有人,然后再进行盗窃。个人信息的泄露也沦为一些不法分子打击报复、绑架、敲诈、勒索、抢劫甚至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严重犯罪作案的工具。

4)个人信息的泄露甚或威胁到国家安全。许多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些个人信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情报机构获得,有可能从这些看似保密程度不高的信息中提取出重要的情报。

2 保护个人信息的必要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找工作或购物,在网上填写求职信息或收件信息,都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泄露,经常接到垃圾短息甚至骚扰电话,非常困扰。现在各种骗子猖獗,很多人不敢在网上存放关于个人信息的东西,因为一不小心自己的信息就被泄露,造成很多麻烦,现在的互联网缺少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让我们在使用网络时非常不安心。因此加强互联网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如果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加以重视,任由个人信息在网上泛滥,将会引起社会极大的混乱。人们将生活在一个毫无安全感的环境中。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在当今社会,网上购物大有取代实体店销售的经营模式,电子商务已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电子商务就是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的。如果任由信息泛滥,每个公司都开始盗窃、贩卖他人信息。不仅是对他人隐私权的践踏,还是对整个电商行业的伤害。长此以往,个人信息的真实性将极大的减少。缺少了真实性,将无法进行准确的数据分析,更谈不上获取利润。

3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措施

面对互联网时代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网络安全威胁,人们如何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加强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安全知识学习,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应当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对于家庭电脑的防护应当加强,平时可以多进行病毒、木马的查杀,弥补系统漏洞;不要图一时方便,在电脑上留下重要的登录信息,比如银行卡密码、卡号等;尽量少在网络上留下自己的真实信息,对于注册邮箱的防护应当加强,陌生邮件尽量少接收、少打开;及时安装有效的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增强电脑的自我防护能力。

2)重视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加强网络安全知识的学习与宣传,帮助普通民众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威胁和安全防护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学得会、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从而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水平,达到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同时还要做好计算机的使用安全,定时对计算机进行排查、杀毒、清理插件、检查上网环境是否安全等,使用网络时一定要做到:不轻易下载来路不明的程序、注意保护账号和密码、程序要及时打补丁。

3)完善法律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用法律手段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对于维护网络安全有重要意义。一是保护个人隐私和生活安宁,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二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三是规范网络活动,维护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个人信息不仅是个人隐私权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当今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立法,让互联网执法做到有法可依,明确个人信息的概念和界限,明确网民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处罚措施;应当加强对已有法律的普及和宣传,做好互联网法律与《民法》《刑法》《物权法》的衔接;应加大对互联网信息违法犯罪的执法力度和打击力度,以严厉的手段震慑犯罪分子。

4)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个人信息的安全不仅要依靠法律,还要靠网络从业人员的道德意识,所有没有经本人同意或授权而在网络上盗取、传播、出售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更是不道德的。许多网络运营商掌握着客户大量的个人信息资料,无论是电信运营商、电子商务企业,还是信息安全部门都更要加强防范机制,以免造成信息的丢失。各个互联网从业者应该建立有效的互联网秩序,共同规范互联网行为。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维护个人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同时,网民个人也要树立信息防护意识。多管齐下,才能真正的保护好个人信息。

摘要:个人信息安全事关人们的切身利益,要解决网络背景下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不仅需要网络的净化,还需要加强学习与防范,确保个人信息安全。

关键词: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任伟.密码学与现代密码学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1(08):1-3.

[2]冯伟.大数据时代面临的信息安全机遇和挑战[J].中国科技投资,2012(04).

网络时代审计的创新 篇5

摘要:网络技术的使用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开始,网络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发展,审计理论与实务必须有全面的创新,本文将从审计对象、审计技术、审计业务方面谈审计的创新。

??

在我们跨入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网络化、数据化、知识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率,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开始。网络时代整个社会经济的产生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改变,整个社会经济成为了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经济。这种全球化的、高速度、低成本、虚拟化的,不断创新的经济模型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和会计模式,与其紧密相连的审计在网络时代的创新也就成为了必然。

一、审计对象的创新――电子商务审计?

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广义上指通过各类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切商业活动。电子商务以及低成本、高效率等特征吸引着大多数企业,企业纷纷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络服务公司的商业网站,拓展商贸渠道,进行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结算,并使信息网络化。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活动的信息载体的拓展也就是审计对象的拓展。另外,以电子商务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虚拟企业,构成了网络经济中经营主体的一部分,这种新型的经营主体将会被纳为审计对象。因此,网上交易审计,网上支付审计,虚拟企业的审计便构成电子商务审计的具体内容。?

(一)网上交易审计。当今为了适应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事业单位都在改变自己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相继拓展电子商务业务。电子商务可以扩展市场,增加客户数量,并能记载反映客户对产品的偏好,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缩短企业运作的周期,降低商务成本。在由Cahers出版公司对400家进行的调查中,52%的拥有千人以上员工的公司把网络世界视作扩大市场份额的最好志气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客户传统的购产销业务之外,还必须对客户网络进行的交易即网上购销业务进行审计。进行网上交易审计时,要注意到网上交易的无纸质电子凭证、电子单据,不受空间限制,瞬时性等特征。注册会计师人员可以通过客户应用的网络系统中预留的接口,进行终端联机,通过模拟处理,评价网络系统对网上交易处理的安全审查。通过网络传递取得更可靠的审计证据,以对网上交易的完整性、存在性进行认证。从而对企业的网上交易业务的确认、计量、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评价。?

(二)电子支付审计。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贸易方式,带动新型的.支付方式的形成,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支付方式不同于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的支付结算,它是一种适应于网络的,方便、快捷、无纸化的货币结算方式。电子支付方式包括金融交易卡和数字货币。金融交易卡包括以磁卡为媒介的信用卡和IC卡(智能卡),这种交易卡在传统的商务活动中也可以使用。数字货币则是只在网络上流通的无形货币,它是由一组数字构成的特殊信息,包括数字现金、数字支票、数字信用卡。针对电子支付手段的多样性,注册会计师人员在对电子支付进行审计时,首先要审查客户的网上交易是采用哪一种或几种电子支付手段,然后结合各种电子支付手段的特性,实施具体的审计。例如,对数字现金支付方式进行审计,数据金是一连串的数据位, 连串的数据位只使用一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中的中央清算机制审查每一笔交易(也可以进行抽样审查),看是否有相同的数据串被多次使用。还可以通过电子钱包

[1] [2] [3]

网络化的个人时代 篇6

千万不要让这样的展会离您很遥远?当你坐在家中电视机前观看3D春晚的时候,当你通过在线直播观看奥斯卡颁奖的时候,当你利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观看网络视频的时候,你不会想到,正是因为不断进步的采、编、传、播、显等一系列的后端和前端的设备和服务,让您的娱乐生活和过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您不需要了解这些专有名词,不需要知道这些专业设备,就能轻轻松松地体验到影视和网络视频带给您的精神大餐。但是作为本刊的读者,相信您不只是满足当一个简单的看客,希望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深入了解正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影像和网络技术未来的走向,那就随我们走入CCBN2013。

除了一直在推进和关注的“三网融合”, OTT融合创新、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超高清等一直是业内不断在推进的重点,进而影响到影视节目制作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发展影响影视采编制作,而用户和制作方对于高质量画面的要求也会反向推动网络传输领域的发展,而从CCBN展会是观察这些互动影响的最佳平台。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篇7

网络信息时代的个人信息, 是指存储于个人计算机、网络或手机上一切与个人有关的数据资料, 例如姓名、身份证号码、年龄、性别、收入等个人基本资料信息;手机号码、固定电话、通信地址、电子邮箱、QQ等个人联系方式信息;支付宝账号、网银账号、游戏账号、网上股票交易账号等个人财务帐号;网上交易记录、网页浏览记录和聊天室发言记录等个人网络习惯信息;个人不愿被公开浏览、传递的照片、录像、各类文档等个人文件数据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其自身产生的, 如年龄、爱好、收入等;还有些不是自身产生的, 如他人对该人的评价等等。信息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也使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随着互联网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取到对我们有用的资料, 如公司简介、个人简历等, 然而在我们收集网上数据的同时, 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性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近年来, 通过网络侵害隐私权, 利用个人信息泄露进行的不道德行为和计算机犯罪逐年攀升。个人隐私信息及相关数据成了利益筹码被廉价倒卖, 其严重程度可谓是触目惊心。

2 个人信息研究现状

网络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个人信息的安全受到很大的威胁, 专业人士认为: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很不乐观, 利用个人信息进行非法获利的地下产业链已渐渐成形, 其程度可谓是触目惊心。国内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始于九十年代末, 学者们从特定行业或领域、个人信息保护法法理层面、技术层面、用户角度研究个人信息保护。对确定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指导思想、保护原则与保护措施等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但存在领域局限、视角单一、内容片面等问题, 特别没有具体就国家立法、行业自律、提高国民意识和加强技术层面这些大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个人信息保护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欧洲个人信息保护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最早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是德国。美国的个人信息保护采用分散模式, 国家立法主要规制政府机构的个人信息处理, 而对商业机构实行自律监管。日本的个人信息保护采取统一立法模式加行业自律模式, 将欧盟统一模式和美国自律模式相结合。

3 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意义

在网络已经深入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 只要接触网络, 就会发现, 侵害隐私的行为已经不再像往昔那样只影响到那些有名的公众人物, 即使只是普通公民, 也会面临着相同的困境。我们经常会收到这样或那样的广告信息、中奖信息等等。骚扰电话、骚扰短信以及垃圾邮件对人们来说已经屡见不鲜, 一张光盘, 一个邮件就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中肆意传播, 传播速度之快, 数量之大, 手段之隐藏都令人咂舌, 这一属性也使得个人信息可以被多次买卖以及造成滥用;网络商业的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生活者, 衣食住行全部依赖于网络, 因此个人信息的泄漏造成了各种各样的损失, 如网上银行财产的损失, 公司文件的泄露等等, 轻则骗取钱财, 更有甚者利用他人个人信息进行刑事犯罪, 给社会秩序和人民切身利益带来了危害, 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所以网络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迫在眉睫。

4 个人信息保护安全对策

4.1 提高个人信息安全素养,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个人在其信息保护上是第一责任人, 要提高个人信息安全素养, 养成使用电脑上网操作的良好习惯:口令要强, 混合使用字母、数字和符号;要保管好自己的帐号、密码和口令, 并要经常修改;系统要更新, 定期或及时安装最新补丁和更新;不需要服务功能的要关闭, 以便减少攻击;文件要加密, 通过文档软件加密、压缩软件二次加密、专用工具三层加密等手段;电子邮件要注意安全, 过滤阻止垃圾邮件, 不打开陌生人邮件及附件;浏览网页要警惕, 增强浏览器安全设置。其次, 谨慎注意网站是否有针对个人数据保护的声明和措施, 对那些可以匿名登录的网站要坚决匿名登录, 于一些可以匿名登录的网站一定要匿名登录;不访问安全性不明的网站, 不轻易加入各类社交网络, 与来历不明的人共享信息。第三, 尽量不要在qq空间、个人网站、论坛等上传发布个人重要信息。对于使用的移动存储设备, 要选择相对比较安全保险的移动存储设备。

4.2 采用技术保护措施

技术保护措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注意:

首先, 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完善信息系统安全设备诸如防火墙、VPN、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认证系统等的性能, 强化应用数据的存取和审计功能, 确保系统中的用户个人信息得到更加稳妥的安全技术防护;安装防火墙, 通过网络防火墙和个人防火墙来协同保护;安装可信、知名的防病毒软件并不断更新;采用安全通信措施, 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还可以通过加密算法来实现数据的加密。比如对个人敏感数据进行加密, 即使这些数据不小心被盗, 也将是看不懂而无用的。

其次, 加强对病毒的检测预防。网络个人信息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病毒进行窃取的, 所以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触发性, 日常中, 要加强对病毒的检测, 确保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 安装真正有效的防病毒软件, 要养成经常对其进行升级和对病毒进行扫描检测的好习惯, 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实时清除病毒。

另外, 采用访问授权, 限制网络用户对资源的使用。例如在网上银行管理中, 网上管理用户的基本措施主要是身份验证和访问授权。最常用的验证是口令、密码和安全帐号等, 可以使用加长口令, 限制网络用户键人口令的次数, 或者根据网络用户注册时间等一些方法, 用来保证用户登录的安全。

4.3 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与制度

首先, 国家应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 文件明确规定了公民个人信息受国家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窃取个人信息。其次, 国家和地方相关管理机构应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和地方相关管理机构应制定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与实施方法, 促进各行各业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利用、合理利用。再次, 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行政机关、法人和组织应建立起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4.4 行业要自律

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商业网站的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是商业网站应尽的义务, 商业网站应给予承诺并保证做到:第一点, 如果网络用户对网站的信息安全和使用措施感到不放心, 应该可以随时的删除自己提供给网站的资料信息;第二点, 网站在未经网络用户同意或者确认之前, 不能将网络用户参加网站的特定活动提供的资料信息利用于其它目的;第三点, 除非网站在事先征得网络用户同意, 或者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服务的情况下, 网站不能向任何人出售网络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

5 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价值

在网络逐渐普及的社会, 网民的个人信息对于某些商家及企业来讲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由于大量网民的个人信息可以为商业机构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 所以, 网民的个人信息在很多情况下, 也是商业机构追逐的目标。许多商业机构和公司, 通过购买网民的个人信息直接进行收集, 为从事相关的商业活动做准备。所以, 在个人信息就是商机的网络时代, 研究个人信息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另外, 据网络安全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测算, 截至2012年底, 我国互联网数据交易产业地下这一块的规模已达到数千亿元。随着网络实名制规定的实施, 微博等网络平台实名制的不断扩大化, 网络用户个人信息就会更多地暴露出来, 这也就加大了泄漏的风险, 而个人信息的泄露, 轻则影响心情, 重则危及公民人身财产安全。这种情况一旦任其发展, 将不仅仅是个人隐私的一场网络灾难, 随着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等网络信息事务的蓬勃发展, 还极有可能演变出一场严重的经济灾难, 甚至是社会灾难。所以,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势在必行, 一套行之有效的立体保护方案的研究与出台的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紧急。因此网络时代, 个人信息的保护研究, 它的实际应用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摘要:随着网络化和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 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文章从个人信息的现状谈起, 介绍了目前个人信息保护的研究现状, 提出了研究个人信息保护的意义, 重点分析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对策, 探讨了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网络,个人信息,保护

参考文献

[1]田桂兰.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其保护「J].信息化建设, 2013 (06) .

[2]胡忠望.互联网上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 2012 (21) .

[3]范吉胜.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个人信息保护「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21) .

[4]李振汕.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 2012 (3) .

[5]彭默馨, 等.浅析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对策[J].保密工作, 2014 (3) .

[6]刘帅, 等.欧美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启示[J].淮北师范大学报, 2012 (6) .

[7]喻琳.网购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8]焦恩国.浅析当前公共信息网络安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用, 2012, 4.

[9]李皓.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泄露的理论分析及防范探讨[J].情报探索, 2011.1.

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篇8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通过网络泄露个人信息的现象逐年增加[1]。人们经常被一些骚扰电话和短信, 以及垃圾邮件所困扰, 一个邮件或者是一张光盘, 就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个人信息肆意的在网络中传播, 数量之大, 手段之隐藏、传播速度之快都令人咂舌, 这也使得个人信息可以被多次进行买卖, 以至于造成滥用;另外, 目前网络商业迅速兴起,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络生活者, 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网络。个人信息的泄漏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损失, 例如文件的泄露以及网上银行财产的损失等, 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他人个人信息骗取钱财以及进行刑事犯罪等。目前, 在一些行业里, 倒卖个人信息形成了“黑金产业链”。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 在诸多行业里, 例如互联网、保险、银行等, 存在一些专门收集和出售个人信息的机构, 倒卖个人信息成了明码标价的“摇钱树”, 通过一定的交易就能得到相关人员的姓名、联系方式、银行帐号、住址以及年龄等有关信息。

事实说明, 网络违法犯罪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 也危及到社会安全, 给社会秩序和人民切身利益带来了危害, 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市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发展。通过这次调研, 对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现状有所了解, 找出相关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技术和法律措施, 增强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

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结合当前信息活动的特征, 制定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 获取样本数据[2]。然后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个人信息保护的方式, 以及涉及到保护的有关个人信息的内容。最后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 具体思路如图1 所示。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研究的相关著作、期刊数据库及因特网上的文献资料, 鉴别整理, 有选择性的吸收研究成果, 整理出对本课题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研究。

(2) 问卷调查法:主要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法, 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挖掘问卷调查的数据信息, 提炼出支撑研究的第一手数据。

(3) 实验法:有明确的实验目的, 科学地收集有关的信息和数据,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提炼, 形成实验结果, 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展开讨论, 得出结论或规律。

(4) 归纳法: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归纳总结出规律, 以便根据这些规律, 再结合实际, 制定出更合理的个人信息保护策略。

(5) 经验总结法。

3 课题研究步骤及主要过程

第一步:制定研究方案, 收集有关资料 (2013 年6 月—7 月) 。

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年龄结构合理, 具备中、青年教师的层次。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 以便确保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致力于本课题的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本课题组成立以后, 即开始策划、设计课题, 规划调查对象, 分摊任务。小组成员通过书籍、杂志了解网络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问题的相关信息,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 查阅并收集一些有关本课题的最新资料, 了解有关网络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最新动态, 通过文献资料初步了解所要调研的内容。由课题组主持人进行具体分工, 全体课题组成员密切配合, 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研究课题的策划、研究材料的准备、调查对象的联络等。

第二步:设计调查表、调查、走访 (2013 年8 月—10 月) 。

在这期间, 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 课题组成员开始了全面的问卷调查阶段。首先, 在相关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了问卷的设计, 详细的设计出了“关于网络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问题调查”的问卷。一开始在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当中进行了试发, 然后根据提出的意见, 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完善。在中期评估后, 发放了网上问卷和实地问卷, 并且根据调查的状况, 以及中期评估汇总了课题组成员提出的建议, 对问卷又进行了修改完善。在第一阶段发放了3 000 份问卷, 主要是在本市各学校、居民网络用户和网吧等公共场所。第二阶段, 以网上问卷形式开展了调查, 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集中、整理, 分类和统计, 另外, 进行了实地访谈, 通过一些论坛、QQ群、以及电子邮件等的形式在网上进行访谈, 动用大量的人脉资源, 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第三步:写出调查报告 (2013年11月—12月) 。

在最后阶段的调研中, 课题组将查阅到的和访谈过程中的有关个人信息泄露的一些真实的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和论证, 深刻的了解网上个人信息泄露的情况, 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做好结题工作, 撰写研究报告和发表有关的学术论文, 完成结题报告等相关研究成果、汇编各类资料集。

4 调研结果及分析

4.1 网络信息活动、地点状况以及信息内容的泄露状况[3]

网络信息活动、地点状况以及信息内容的泄露状况如图2~图4 所示。在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查中, 很多用户选择了多选, 从图2 可以看出, 下载影视作品、音乐, 聊天、收发邮件, 看新闻者较多, 其次是游戏、购物, 学习等。如很多用户经常从网络下载影视、音乐, 导致电脑很容易被病毒感染, 一些病毒是以窃取文件为目的, 在无意识中就泄露了个人信息。从图3 所示的活动地点来看, 44%的在家里上, 40%的在学校, 选择在网吧的占16%。从图4 所示的信息内容泄露情况来看, 电子邮件被泄露的占90%, 电话、住址被泄露的占81%, 证件号码被泄露的比例为15%, 收入和财产状况被泄露的比例占28%, 医疗资料被泄露的比例为9%, 58%的被访者泄露的个人信息还有其他的。

4.2 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分析, 网上个人信息面临的现状很令人担忧。从问卷上来看, 在网上注册过个人信息的网络用户占77%, 有过一次以上的网上信息被盗的网络用户占56%。从访谈的情况分析来看, 对于网上信息持有一种不重视、不在乎的态度的网络用户占29%, 认为不需要担心信息泄露, 对于网上个人信息的泄露认为是无关紧要的, 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通过一些案例分析, 由于网上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 造成了身心不同程度的伤害以至于财产的损失。

4.3 网上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4]

关于个人信息的泄露原因, 调查数据结果如图5 所示, 认为由于自己不经意间会泄露个人信息的被访者占35%;认为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约束的占62%;40%的被访者认为掌握信息的单位保密工作不力;48%的被访者认为相关部门对窃用个人信息的行为打击力度不大;有35%的被访者认为不法商家通过不法手段收集个人信息并提供给需求方, 由此形成了买卖市场, 因而导致泄露了个人信息;此外, 认为个人信息的泄露存在其他原因的被访者占20%。

4.4 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泄漏的形式[5]

随着网上交易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个人信息网上流通日益频繁, 网络上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日益凸显。网络环境下, 个人信息主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个人信息、Office办公处理软件中的个人信息、IE浏览器中的个人信息、即时聊天软件中的个人信息、媒体播放器中的个人信息及使用下载工具软件中的个人信息等。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有投递求职简历、黑客病毒攻击、网络活动、个人简历、注册会员、存储设备的丢失等, 如图6 所示。

4.5 网络用户认为能有效提高个人信息保护的途径及措施

在调查中, 认为我国关于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在法律方面存在欠缺的网络用户占62%。在提高个人信息保护采取措施方面, 如图7 所示。有58%的网络用户认为网上个人信息保护是要靠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有46%的网络用户认为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要靠法律来进行维护, 认为个人信息的保护要靠技术措施的网络用户占38%, 认为应该减少网上个人信息泄露行为的网络用户占25%。在访谈的过程中, 网络用户就如何提高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例如:政府要大力宣传提高大学生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 建设完善法律法规, 注册信息要在正规网站, 国家要对需要注册身份信息的网站进行统一排查, 严厉打击盗窃个人信息的行为, 发放统一合法注册网站的标志等等, 提高网络用户对合法与非法网站的识别能力。

由此可见, 网络用户一方面有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 但这不是很完善的保护意识, 相当一部分的网络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泄露方式了解少, 因此在具体形为上的个人信息保护效果和程度并不是很理想。

5 建议与对策

根据网络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足的情况, 以及调研得出的结果, 提出如下建议:

5.1 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6]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平常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平时要养成上网操作的好习惯:口令要强, 字母、数字和符号要混合使用;要保管好自己的帐号、密码和口令, 并要经常修改。

(2) 对于填写个人真实信息的网站一定要注意提高警惕, 尤其是不正规的网站要谨慎填写或不写, 对于填写的真实个人信息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 避免一些不法分子盗取信息, 例如博客、QQ等等设置一定的访问权限。

(3) 不要有侥幸心理, 对获奖等信息轻信, 对于自己的关键信息, 更要保持高度的谨慎, 切忌不要轻易填写有关个人的重要信息, 例如银行卡号及相关帐号信息, 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4) 要经常更新系统, 及时或定期安装最新补丁, 注意经常更新;不需要服务的功能的要注意及时关闭, 减少攻击;重要的文件一定要加密, 要注意电子邮件的安全, 垃圾邮件要过滤阻止, 陌生人的邮件及附件不要轻易打开;增强浏览器的安全设置, 不访问非法网站, 对于一些可以匿名登录的网站一定要匿名登录。

(5) 在一些公共场合上网时, 要注意做好个人信息的保护工作, 离开时要关闭所有与个人信息有关的网站。

(6) 由于移动存储设备传染病毒的可能性较大, 平时要注意选择比较安全保险的移动存储设备。

(7) 教育培养公民尊重和维护他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意识, 树立“尊重他人权益也是尊自己权益”的新风, 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以人为本, 从治本做起。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成为全社会的自觉, 是营造文明、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的一个根本前提。

5.2 法律措施[7]

当前的经济发展和信息发展联系愈来愈来紧密, 必须加快法治建设, 制定一套完整的法律, 加大对网络安全领域犯罪的打击。首先, 国家应该大力加强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力度, 让网络用户能在意识上重视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另外还要制定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 加大宣传力度, 让大家都能知法用法守法, 个人信息受到损害时能及时通过法律获得赔偿, 使违法者能够受到应有的惩罚。

5.3 技术保护措施

技术保护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1) 网络个人信息主要是通过病毒进行窃取的, 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所以平时要加强对病毒的检测和预防[8]。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触发性, 日常中, 要加强对病毒的检测, 确保安全的网络运行环境, 安装真正有效的防病毒软件, 要养成经常对其进行升级和对病毒进行扫描检测的好习惯, 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实时清除病毒。

(2) 对用户的管理要注重加强[9]。例如, 在网上银行的管理中, 网上管理用户的基本措施主要有两个:身份验证和访问授权。口令、密码和安全帐号等是最常用的验证, 通过使用加长口令, 限制键人口令的次数, 或根据网络用户注册的时间等一些方法, 用来保证用户安全登录。还可以通过访问授权, 限制用户对资源的使用。

(3) 要安装防火墙, 使用网络防火墙以及个人防火墙来协同保护。使用可信、知名的防病毒软件并经常更新;防火墙主要是对内部网的系统加以保护, 用来隔离内部网和外部网。还可以采用安全通信措施, 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此外, 还可以通过加密算法来实现数据的加密。

5.4 行业要注意自律

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商业网站的自律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对网络运营公司的管理, 包括金融、卫生、学校、职业中介等个人信息密集登载存储的单位的管理, 势在必行。对这些信息输入的单位, 要实行重点监护, 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密制度, 一旦发现泄露, 要严肃处理。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是商业网站应尽的义务, 商业网站应给予承诺并保证做到以下几点:

(1) 如果网络用户对网站的信息安全和使用措施感到不放心, 应该可以随时的删除自己提供给网站的资料信息;

(2) 网站在未经网络用户同意或者确认之前, 不能将网络用户参加网站的特定活动提供的资料信息利用于其他目的;

(3) 除非网站在事先征得网络用户同意, 或者为网络用户提供所需服务的情况下, 网站不能向任何人出售网络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

6 结语

当前, 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个人信息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必须提高网络用户的安全意识, 全民普及网络安全常识, 加强网络安全体系的评估, 加强对网络安全系统的建设和动态监管, 加强网络安全维护与管理, 为网上交易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机制等等, 确保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需要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 有利于保障和维护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权益, 遏制有害信息传播, 有利于打击虚假身份或账号进行诈骗的不法分子, 从一定程度上减少利用互联网和电子通信技术犯罪的发案率, 对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社会的安全和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桂兰.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及其保护[J].信息化建设, 2007 (6) :42-44.

[2]喻琳.网购中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2.

[3]何永东.网络背景下的信息安全问题探讨:“腾讯和360纠纷”的案例分析[J].人民论坛, 2011 (17) :4-5.

[4]焦恩国.浅析当前公共信息网络安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4) :33-34.

[5]李皓.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泄露的理论分析及防范探讨[J].情报探索, 2011 (1) :40-42.

[6]李振汕.基于互联网的个人信息保护的探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9 (3) :27-29.

[7]杨亚丽.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探微[J].中州大学学报, 2011 (3) :27-30.

[8]汪美侠.试析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完善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4) :56-59.

网络化的个人时代 篇9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网络搜索,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安全

大数据时代下,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繁荣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被海量的数据包围起来,对网络有了极强的依赖性。但是迄今为止,对大数据的定义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参照维基百科上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就是巨量的资料(bigdata),指的是数据量的庞大使主流软件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抓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有用数据信息的资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数据规模大(Volume)、数据种类多(Va-riet)、处理速度快(Velocity )、价值密度低( Value)”的四V特性。

1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搜索与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机遇和风险

网络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与此同时,由于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搜索中对个人信息的记忆和抓取,个人信息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网络搜索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其不断发展给相关行业的发展带去了新气象、注入了新活力。这是一种促进相关行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若其遭到滥用,会加大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2 造成网络搜索与个人信息保护危机的原因

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搜索技术的滥用导致了个人信息的泄露和“人肉搜索”现象的发生,造成了网络搜索中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危机。当然,信息主体安全意识淡薄、监管力度不高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都是直接导致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的重要原因。

2.1 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度不高

这里说到的信息主体主要指的是获取信息的个人和提供信息的相关行业,这二者是网络技术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者。相关行业为了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对信息进行编辑发布,使公众能够有效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也就是说信息掌控权在公众手中,信息和数据的控制者主要是为公众的信息需求服务[1]。

这里首先要谈到的是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的淡薄,常常将个人信息泄露而不自知,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高是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举个简单的例子,公众在使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活动的时候,由于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的淡薄,公众会无意中将自己的个人信息透露给“陌生人”,进而导致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威胁,甚至会对个人财物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而相关行业信息控制者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系统中存在的漏洞,也是导致个人信息安全风险的重要因素。比如说,公众要在哪个行业办理业务,该行业都会要求公众将个人真实的信息进行详细填写,如果相关行业对客户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不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就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

2.2 相关部门对网络监管力度不够

相关部门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当前网络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的网络相关模块的监管机构并不明确,虽然当前公安部门设有专门的网络监察部门,但是他们的权责并不清晰,且监察的涵盖面并不全面,加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浪潮的滚滚而来,使得网络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困难,也造成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困境。

2.3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并不完整,对个人信息的界定不明确,造成了个人信息保护范围的局限性。虽然《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相关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方面都提出了一些规定,但是并不能充分起到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作用。

3 如何实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搜索与个人信息保护

大数据时代下,公众面临的威胁个人信息安全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实现网络搜索中个人信息的保护。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除了需要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还需要依靠公众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3.1 加强行业自律,加大监管力度

互联网相关行业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上承担重要职责,加强行业自律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相关行业必须借鉴和引进其他国家在网络搜索中个人信息安全监管的相关经验,摆正行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加强行业内部管理,有效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2]。除了相关行业要进行整顿,相关政府部门也要发挥起作用,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保证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3.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为了规范网络行业的发展,必须在现有的法律法律法规基础上,建立健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使网络监管部门的工作有法可依。为了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合法权益,我国于201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发展,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以保证公民在大数据时代下网络搜索与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3.3 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大数据时代下实现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保证,不断开发新的个人信息安全技术,才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3]。一方面要注重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他们在个人隐私保护技术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使个人信息安全在技术层面得到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不断发展。

3.4 提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除了相关行业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国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以及对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提高之外,还依赖于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的提高。如果发现个人信息发生泄漏,要立即向信息安全监管部门进行反映,防止个人信息安全的进一步威胁[4]。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遏制“人肉搜索”对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侵犯,必须要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让公众明白私自窥探他人隐私是一种违背道德法律的行为,从而达到端正公民的网络行为的目的。

4 结束语

网络化的个人时代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个人信息,保护及监管,新模式

1 网络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

在网络中,个人信息资料主要是以“个人数据”形式体现。所谓个人数据资料(personal/private data),在美国又称为个人信息资料(personal information)个人可识别信息(personal/individual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它是指用来标识个人基本情况的资料。2009年8月日本总务省“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关于ICT服务各种相关问题的研究会”发表提议,使用的是“生活日志”的概念,是指积累下来的个人生活记录,包括网站浏览记录、电商网站的购买和支付记录、收集GPS位置信息、手机和汽车中安装的传感信息、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博客中发布的日志,SNS网站中发布的交友关系记录、非接触式IC卡中的乘车记录等。根据2013年9月1日起施行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我国将用户个人信息界定为“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的用户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电话号码、账号和密码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用户的信息以及用户使用服务的时间、地点等信息。”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网络个人信息可以界定为,在网络世界里具有识别个人特征的而又可以通过互联网带来在现实世界中商业利益的个人信息,具有一定的财产性权利的特征,可以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衍生新类型的数据。具有下列特征一是主体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网络环境下主体具有虚拟性与真实性的双重属性。前者是形式后者是实质。网络个人信息的权利主体既可以是完全以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在网络上活动的个人,也可以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个人利用网络虚拟出来的而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个人。该文主要是讨论的是这两种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内容的多样性与发展性。网络个人信息不仅包括个人传统意义上的诸如姓名、性别、民族、职业、身高、指纹、血型、病史、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还包括其他一切与个人有关的信息如电子邮件地址、域名、IP地址、网络用户名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个人信息的内容将不断的扩张,呈现出发展性的特点,如个人每天的网络生活轨迹,时间点等等。三是侵害手段的隐蔽性与专业性。同传统侵害手段相比,对网络个人信息侵害更多的是依靠智力和高科技手段去实施。实施侵害手段的行为人一般都具备相当程度的互联网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否则难以达到窃取他人网络信息或侵入他人系统的目的。对网络个人信息的窃取可以瞬间完成,而侵权证据又多存于数据、代码等无形信息中,很容易被涂改,变更和删除,甚至不会留下任何线索。与之相对应的,对于网络技术知识较为匮乏的大多数网络个人信息拥有者来说,很难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侵害了,即使有部分人发现了也会因侵害行为具有隐蔽性与高智能性,而不能及时对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以保护。四是侵害后果的严重性与快速扩散性。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从制作、买卖与传播各种有害程序,到利用各种恶意程序实施非法侵入和控制,进而窥视、搜集、修改及损毁信息空间里的信息,不法分子就可利用窃取的他人个人信息如银行账户、个人隐私等,从而实施非法透支、诈骗、贩卖他人信息,谋取不法利益等严重侵害他人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全球性和和传输迅捷性的特点,造成的这种侵害后果由于涉及诉讼管辖、国家主权等众多实际问题,当事人很难获得司法救济和行政保护。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于2011年1月19日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在中国,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比例为45.8%,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占21.8%。2013年3月15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发布的《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被访者遇到过个人信息被盗用的情况。

2 网络个人信息的权利性质

对于网络个人信息的的权利属性,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网络个人信息是当事人不愿他人知

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属于个人无形隐私,法律在进行保护时,应当将其作为一种隐私权看待,不能用金钱去衡量,只能用一定的观念对其作出评价,故不得转让、赠与、买卖。二是认为网络个人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财产利益,且客观上存在非法利用他人的网络信息谋取不法利益的大量犯罪违法行为,因而将其列为财产权的范凑,法律在对其加以保护时也应该视为财产权对待。对于上述两种观点,笔者认为都有其合法合理的成分,但都不能全面的体现个人网络信息的权力性质。财产权和人身权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人身权与财产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人身权与财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财产关系发生的依据并为权利人带来财产利益。对于网络个人信息有一部分如个人登录的身份、健康状况、个人的信用和财产状况信息等应该属于隐私权的范凑,而另一部分的个人在网页上的行为记录,如果进行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形成大数据,就可据此推断出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倾向,在此基础上,如果对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位置信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分析,就很容易明确掌握个人的生活状况,涉及到个人隐私而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已经从现实世界扩展到网络虚拟世界,法律的调整手段也应该有所扩张,法律保护的权利也应该有所更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依托于网络个人信息之上的这种权利既非传统民法理论认为的人格权或者财产权而是一种独立的新型民事权利,具有鲜明的权利特征。

3 网络个人信息监管的法律规制建议

我国目前的网络个人信息监管模式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根据相关公开的资料显示:我们实行的是“对口监管”模式即涉及经营的由工信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城管部门、环保部门,涉及保密的由国家安全部门,涉及文化传媒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公共安全的由公安部部门按照法律规定或者授权的行政职能实施监管。这种网络个人信息监管模式将重心放在管理上,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放弃了保护的首要价值取向,而且这种分段监管造成有利益大家都管,涉及责任时,互相推诿、扯皮,造成行政资源浪费,甚至严重损害公民网络个人信息权。另外一个方面,在具体的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监管过程中,我国的行业组织、技术联盟、私营部门等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它们通过制定行业规则、技术标准等手段,客观上更有利于对网络个人信息的监管和保护,而实际情况是政府不愿放权,这些监管主体的优势和积极性都未得到发挥。我国可以借鉴欧盟在实践中正逐渐建立的监管模式,由政府、行业组织和社会共同监管,并通过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的特征。这个模式的特点是由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的官方机构发挥主导作用,鼓励行业组织和企业进行自律。这就要求我国在完善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的同时,邀请自律性监管主体参与其中,分明职权,共同监管。同时,建立一个类似欧盟ENISA一样的信息交流平台,负责“协调”和“咨询”工作,组织实施网络监管实践。这种网络个人信息监管保护模式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监管的主体不能仅限于政府的相关部门,还应该扩大到行业组织、技术联盟、私营部门。二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网络个人信息监管和保护的界限。严格设定网络个人信息监管和保护的技术标准和合理使用的界限,明确政府的监管职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依法监管,强化政府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平衡非政府组织在网络个人信息监管和保护中的权利和责任。三是要正确认识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与监管的关系。对于网络个人信息的监管只是对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一种手段,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才是终极目的。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才是第一位的,它的价值取向要优先于监管。政府对网络个人信息监管的目的不是将公民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因而在监管手段上必须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律,遵守相关的基本原则,必须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4 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与监管的立法建议。

目前,我国在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立法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立法内容上是分散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如《刑法》、《保守国家秘密法》等,随着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相继颁布和实施了一批有关网络方面的专门立法、司法解释和其他规定:如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0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以上的立法、司法解释和相关规定涉及到网络监管、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域名注册、网络著作权等各个方面,为我国处理相关网络问题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也存在着过分强化政府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而对相关网络参与主体的权利保护、立法主体多、立法程序缺乏民主参与、网络专门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在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立法模式,笔者建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网络个人信息保护与监管的模式。

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个人隐私认证标志”体系

网络隐私认证标志是指依托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非政府机构,对通过其审查的网络服务商颁发一种标志,并被许可在其网网络平台显著位置公布其隐私认证标志,以显示该网络服务商具备了保护网络个人信息的必要条件。该种机制要求那些网络服务商必须遵守在线资料收集的隐私规则,并且接受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的监督管理,当违反规则时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行政处罚和社会的舆论压力。这种认证标志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不仅会使网络服务商的商业信誉收到正面或负面的评价,从而更有利于网络用户识别那些特定的遵守个人信息收集规则的网站,增强用户对于网络个人信息在网络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也有利于反映网络服务商表明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动态情况。该体系的建设需要认真总结我国试点地方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梳理现有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定,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非政府机构的培育。作为“网络个人隐私认证标志”的认证机构,首先必须具有公信力,而这种公信力的来源要求认证机构具有在法律人格的独立性,运行资金来源的公开性,认证程序的透明性,社会公众的参与性。认证机构法律人格的独立性就是该机构不能是营利性法人,只能是非营利性的,不能从需要认证的网络服务商获得任何商业利益,独立的对社会公众负责,其认证工作不受任何机构或个人的干涉和影响。认证机构运行资金来源的公开性就要求维持日常运转经费的来源每一笔都必须让社会公众知悉。认证机构运行资金来源渠道是多元化的,可以是个人和企业的捐款,可以是财政专项的拨款,也可以是参评网络服务商的认证费和认证成员的审核费。但是不管是那种来运渠道,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必须做到公开、透明,定期向社会公众公开。数额巨大或者有关联关系可能会影响公正认证的资金,必须进行特别公示,程序更加严格。笔者建议可以聘请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人士组成独立的社会监督委员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认证机构认证程序的透明性就要求必须将认证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认证的理由、申请认证标志的内容向社会公众公开。可以采取听证会的形式进行,让新闻媒体全程参与,会议全程可以通过电视、广播进行直播,是否能获得认证的最终决定权由社会监督委员会以投票的方式,按照三分之二以上的议事规则决定。认证机构活动的社会公众参与性特点就可以充分得以体现。

2) 完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的网络个人信息监管行为

我国目前的网络个人信息监管模式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根据相关公开的资料显示:我们实行的是“对口监管”模式即涉及经营的由工信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城管部门、环保部门,涉及保密的由国家安全部门,涉及文化传媒的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公共安全的由公安部部门按照法律规定或者授权的行政职能实施监管。这种网络个人信息监管模式将重心放在管理上,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放弃了保护的首要价值取向,而且这种分段监管造成有利益大家都管,涉及责任时,互相推诿、扯皮,造成行政资源浪费,甚至严重损害公民网络个人信息权。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是对网络个人信息实施监管的主要主体。存在监管部门多、效率低下、监管环节衔接不紧密、权利义务不明确、监管程序不透明等情况,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产生就在于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建议:(1) 整合相关部门的职权,设立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我们可以借鉴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颁布的《建立欧洲网络和信息安全机构的规则》的做法,建立政府的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部门,统一机构设置、整合职权、明确职权义务、公开监管程序。(2) 改变政府部门的监管理念,改“监督管理”为“为民服务”。将重心放在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上。(3) 梳理相关法规,统一制定《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规范政府部门在监管活动中获取信息的使用,除涉及国家安全外,获取的网络个人信息不得外泄,否则主管人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种网络个人信息监管保护模式必须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监管的主体不能仅限于政府的相关部门,还应该扩大到行业组织、技术联盟、私营部门。二是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网络个人信息监管和保护的界限。严格设定网络个人信息监管和保护的技术标准和合理使用的界限,明确政府的监管职权,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必须依法监管,强化政府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平衡非政府组织在网络个人信息监管和保护中的权利和责任。三是要正确认识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与监管的关系。对于网络个人信息的监管只是对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一种手段,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才是终极目的。对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才是第一位的,它的价值取向要优先于监管。政府对网络个人信息监管的目的不是将公民封闭起来,与外界隔绝,因而在监管手段上必须符合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些基本规律,遵守相关的基本原则,必须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

网络个人信息的保护及监管在我国刚刚起步,完善我国网络个人信息及监管的法律保护只是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一个措施,它不可能覆盖所有网络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也需要立法机关完善法律,更需要社会意识的重视,所以只有调动政府、人大、社会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合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才能使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及监控取得实际的效果,保护好公民的网络个人信息。

参考文献

[1]卢爱国.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吉林:吉林大学,2007,6.

[2]郭瑜.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

[3]易斌,潘亚南.网络个人信息隐私认证机制探讨[J].理论与探索,2012(5).

[4]王丽萍,田尧.论网络隐私权的行业自律保护[J].山东社会科学,2008,4.

[5]欧盟网站.http://www.eu.int/scadplus/leg/en/lvb/124121.htm.

[6]马民虎,赵婵.欧盟信息安全法律框架之解读[J].河北法学,2008,26(11).

[7]苏慧.论网络隐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4.

自媒体时代的网络反腐与网络自律 篇11

近年来,网络反腐浪潮澎湃,从陕西的“表叔”杨达才,到重庆的雷政富;从番禹的“房叔”,到本月倒下的高官刘铁男……兴起的微博,如同一把铁帚把横扫政坛,一时间多少腐败分子倒下,赢得全国百姓的一片叫好。

网络发展是不可阻遏的必然趋势。人类社会经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又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本身的发展是积聚性的,近年来,网络迅速发展的势头在中国体现得尤为突出。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信息传送方式的扁平化和民众参与的普遍化,彰显出网络较传统方式无与伦比的优势。信息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阻遏,正如农业化之后的工业化无法阻遏一样。国父孙中山曾说过,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面对网络发展的迅猛势头,我们无法规避。网络反腐是网络发展承载的一项重要功能,它充分利用了网络媒质传播快、易放大的发酵功能,越来越凸显了其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遵行网络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在反腐斗争中利用网络应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不二选择。

网络反腐的神奇功能主要倚靠微博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使广大网民由被动性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性发布信息。时间瞬间缩短,信息双向传播流通,网络新技术的推广使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并使历来高高在上十分严肃的反腐话题“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民群众是反腐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党的最大利益,各类腐败分子的贪噬使老百姓的利益遭受极大侵占和损害,而他们巧取豪夺的手段和财富积聚的嚣张,也无不暴露在人民群众的目光之下,俗话说:“你家有金银,隔壁有磅称”,贪占财富的贪官污吏挥霍的私欲总是掩盖不了的。网友们利用微博的公开性和广泛性,利用人肉搜索、围观、跟帖等手段,可以瞬间将一话题放大。一旦有贪腐分子的言行落入此网,就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痛快淋漓。而且网络之宽,网速之快,上达庙堂,下至江湖,众目睽睽下,何人敢掩盖庇护?

但是,利用网络反腐形式,虽可携雷挟电震惊腐败,但反腐毕竟是一件严肃的法治行为。任何法治行为都需要讲证据,讲客观事实,不能信口雌黄,更不许诬言伤人。自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其发布源头与中继传递,目的性都呈多元化,复杂的社会蕴藏着各各样的目的。近年来,网络谣言也比比皆是,如贵州瓮安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说“三名嫌疑犯都是当地领导干部的亲戚”,“死者叔叔带到警察局问话被打死”;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中,有网络谣言称,“死者是在知晓当地公安局长、法院院长夫人同永隆大酒店老板走私贩卖毒品后被害的”;就连本月北京京温商城的打工女跳楼事件,也被人造谣是“被保安先奸后杀”。网络信息源的复杂性使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让人难辨真假,造成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秩序。面对反腐这一严肃的法治行为和网络信息的混杂局面,我们对网络反腐的方式需要十分慎重的思考。

笔者认为,网络反腐这一利器既符合民意潮流,又震惊腐败分子,这种方式一定要坚持和推进。为甄别和剔除虚假信息,各大网站设立了“网络反腐专区”和实名举报制度,这些硬件的设置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网民的行为自律教育,辅以法治惩治手段,这样才能保证网络反腐目标的最终达到。

自律,就是人们对自己言行的自我控制。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均会与周边或更大范围的人与环境发生冲突和交往。约束自我,使之适应于乡规民约的情理之中,服从于国法党纪的法理之中,遵循于人的道德理性之中,这样社会才会安宁,人际间关系才能和谐,真善美才会弘扬,假丑恶才会惩治。因此,自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要求。网络世界也需要自律,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网民,更要自律自己的网上言论,不能以己之念随意捏造虚假信息,攻击他人,扰乱社会。

对网络自律,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立法和规范。

一是要求各大网站对上述信息(含微博、微信)要明示自律告知条款,凡注册用户要自动默认签署自律书,以加大自律压力,减少或消除不良动机。

二是加强网站上公益宣传版页和自律公益广告宣传,时刻提醒网民自律,并警惕虚假信息的恶意传播。

三是反腐举报要求必须是实名举报才能受理,制止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匿名在网络上捏造谣言,中伤他人,但也要更加保护个人隐私。

四是强化网络法治管理宣传。网络虚拟世界也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遵纪守法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责任。同时对利用网络制造和散布谣言的言行要坚决打击,造成中伤他人酿成社会恶果的犯罪分子要绳之以法,并在网络平台上广泛宣传,给不法分子以震撼,以此维护网络秩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反腐以崭新的方式增强我们的反腐力量,但也带来一些新的冲击,只要我们坚持反腐惩贪的大方向,一切新技术都会为我所用,彻底扫除一切腐败分子,净化我们的党和政府。对于一些怀有不良目的之人利用网络平台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治安,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损失和制造人身安全事故的,我们必须坚持依法治理,严厉打击,保证让网络反腐方式得到良性发展。

网络化的个人时代 篇12

1 大数据时代下社交网络的特征分析

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交网络呈现数据信息的多样化特征, 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数据信息广泛存在和应用, 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将个人的真实信息放置在社交平台之上, 分享自己的近况和情绪, 而且, 在大数据背景下用户的使用工具大多偏向于移动终端设备, 在更加方便的使用中甚至会将自己的地理位置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公布, 这就使得在社交平台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 大数据时代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

有效实现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安全管理是在大数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当前的网络社交中出现的账户被盗、隐私资料泄露和个人信息丢失等问题, 需要相关行业和用户乃至国家从各个层面来应对, 从而有效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 并在大数据的环境背景下体现企业的创新优势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1 使个人信息安全同法律法规同步

对于我国而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还是新鲜的事物和现象, 所以在法律规范等环节有所缺失和不足, 使社交活动不能很好地维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在实际运行中, 国家有关部门也认识到了相关的问题和不足, 在2013年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范, 以有效指导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系统进行个人信息安全的处理和维护。但是, 就整体而言, 相关政策并没有直接对个人的信息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所以, 在大数据时代, 要有效维护社交平台中个人信息的安全, 就需要尽快出台有效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个人信息法》。

2.2 完善社交网络行业的服务自律公约

良好、有效的行业自律公约和行业规范是推动整个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障。社交网络在大数据的整体背景下想要得到长远发展, 就需要努力构建行业内的通用规则, 以有效维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强化用户对网络平台的信任, 进而实现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社交网络平台需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 在进行信息收集时需要有效告知, 要在客户授权之后再获取信息, 在相关的服务条款中阐明对个人信息的使用期限和相关方式和用途, 并且在行业自律公约的制约下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 使整体的网络环境的运营和使用趋于安全合理。

2.3 提高对大数据的安全防护技术

在大数据的信息环境下, 除了通过相关法律规范和相关行业自律约束来保障个人信息的安全之外, 还需要建立安全、有效的防护技术, 从根本源头上保障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的整体安全。

2.3.1 强化网络平台技术同信息技术的融合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 网络平台出现多样化的应用客户端, 这就要求在行业内应用大数据的环境和视角来进行网络安全的检测和控制, 强化网络平台技术同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融合, 使信息技术同安全管理相融合, 以保障能够在出现安全问题之前有效发现安全隐患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更新钓鱼和病毒防护软件, 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运行的社交网络平台。

2.3.2 最大化完善更新匿名技术

大数据环境下的预测技术和分析技术为网络社交运营的开展提供了精准的营销服务, 这就需要网络社交平台尽最大努力寻找更加专业的算法来完善和强化匿名技术, 以有效解决社交平台的用户隐私同大数据下的应用分析之间的矛盾。

2.4 强化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

强化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 能够有效保障大数据环境下用户自主自发地进行个人信息安全的维护, 强化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联的信息伦理道德等具体的安全维护内容。通过丰富用户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 来有效完成用户自身对于安全维护程序的特点和内容, 并在技术的支撑下明确进行安全维护的重要性, 有效防范病毒攻击行业网络犯罪, 并及时备份重要信息, 以提高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能力。

2.4.1 强化数字化的节制意识

在应用社交网络平台时应该抱有理性的态度, 并在应用过程中有效权衡得失, 在分享个人的真实信息、照片、地理位置和个人行踪时要有节制意识, 并且在权限设置时阻止陌生人访问, 将个人的有效信息控制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

2.4.2 降低账户信息的可理解度

在申请社交网络平台的账号和密码时, 避免使用简易且同自身信息直接关联的方式, 并且避免同一邮箱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应用且密码保持一致, 并且避免通过手机或者社交账号传送网络账号、密码。

2.4.3 培养安全的社交软件应用习惯

在登录社交网络平台时, 需要及时更新移动设备和电脑端口的安全防护软件, 并尽可能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登录个人账号, 以免存在安全隐患, 而出现个人信息被窃取的现象, 进而威胁个人的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

3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应用多样化的网络社交平台的基础上将个人的信息公诸于众, 这就不得不要求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个人信息安全的防护和管理, 通过有效构建网络安全屏障, 尽可能地避免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平台窃取用户信息。这就需要在各个环节强化用户信息的安全管理, 以有效维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社交平台的正常、有序运行。

摘要:在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推动下, 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进和发展,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 在大数据时代的整体背景下, 社交网络中个人的信息安全问题不断暴露出来, 在方便性、快捷性有所提升的前提下也存在着诸多隐患, 信息的共享平台严重危害个人的信息安全, 这就需要相关行业在各个方面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方法, 以保障大数据时代下个人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安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网络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郝晓雪, 张源.社交网络中个人信息安全性分析[J].企业导报, 2015 (23) :50-51, 67.

[2]普星.大数据时代社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研究[J].信息通信, 2014 (11) :154.

上一篇:道路标线下一篇:新一届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