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新挑战(精选12篇)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篇1
互联网在全球迅猛发展, 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2000年“网络媒体”开始得到频繁地使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也有人称之为“新媒体”, 笔者认为“网络媒体”的表达更为直观, 强调这种媒体是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的, 因此在本文中采用“网络媒体”这个称谓。但绝不能仅仅把网络完全等同于媒体, 信息的传播只是网络功能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 网络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媒体的性质, 尤其是网络具有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截至2010年12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57亿。其显著特点是年轻化、知识性、有主见。他们关注社会事件, 乐于发表评论, 与网络媒体一道形成了活跃的网络舆论。随着网络影响范围的日益扩大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不断渗透, 这股力量越来越不能被忽视。网络媒体给政府带来全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危急事件中, 依靠传统的“封”、“堵”、“截”和被动延迟发布消息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媒体环境了, 甚至会对政府形象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
一、网络媒体时代政府危机的定义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 不同学科对危机的定义亦有所不同。学术界一般认为多采用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对危机的定义, 他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 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从政府处理危机事件的角色角度考虑, 本文倾向于采用这个定义。
2003年的SARS危机就告诉我们, 危机不仅仅会出现在企业, 出现在社会, 如果不加预防, 公共事件同样会引发政府危机。事实上, 政府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从别斯兰人质事件、纽约等城市突然大停电、莫斯科地铁严重爆炸事件到H1N1流感突发……虽然政府也会发生危机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 但到目前为止, 对政府危机以及政府危机管理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和界定。国外有关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虽然比较发达, 已经达到了量化和模式化程度, 但由于研究问题的传统不同, 也没有形成明确的政府危机管理的概念。国内的情况更为复杂, 有人认为政府危机是指那些突然爆发的威胁, 这些威胁是一些危及政府行政、社会生活和群众利益的重大事件或灾难;也有人认为政府危机是政府由于自身功能性障碍而导致的政府职能失效和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而更多的人则是以列举简单事实来代替概念界定, 还有一些人索性对其不加以界定。对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所谓政府管理中的危机, 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 严重危及社会秩序、危及国家和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故和事件。
二、网络媒体优劣势
(一) 网络媒体优势分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 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开放性。网络是没有边界的, 不受地域限制。
2、实时性。网络媒体无时间限制, 随时可以加工发布。
3、交互性。由于网络媒体所发表的新闻信息能直接与受众进行互动。
4、大容量。报纸版面有限, 而网络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易检性。网络媒体的所有新闻全部保存在数据库里, 查以前新闻和相关新闻非常方便。
6、多媒体化。传统媒体是平面媒体, 网络媒体则是立体媒体, 可融文字、图片、视频、音频为一体, 从而对某一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宣传。
(二) 网络媒体劣势分析。而相较于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又具有以下优势:
1、从报业经营的角度看。
目前, 我国已经拥有3, 000家以上正式报纸, 与网络媒体相比, 传统媒体有强大的编辑、记者队伍, 拥有绝对的新闻优势, 同时也有着成熟的广告与发行体系。
2、从读者的覆盖面来看。
报纸覆盖面宽, 传递迅速。
3、从人们的阅读习惯来看。
传统报纸便于携带的特点, 随购、随读、随弃, 轻便可以折叠, 方便阅读和携带。
4、从读者对媒体信息的信任度来看。
中国的报纸性质区别于西方国家, 人们对报纸的宣传内容信赖程度高, 报纸的威信远远高于互联网。
(三)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影响。
网络媒体进入传播领域对传统媒体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根据Editor&Publisher的研究显示:大约1/3阅读在线电子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 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 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 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另据美国Paragon研究公司的调查显示:13%的美国家庭因上网而退掉了订阅的报纸。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使人们似乎无可避免地受到它的影响。网络媒体在争夺生存空间的同时, 会对传统媒体的固有地位带来有力的冲击:
1、网络媒体的发展造成传统媒体受众流失。
新闻宣传的目的是说服受众, 影响其行为和态度, 达到预期的宣传目的, 而前提是受众的主动受阅。随着互联网的异军突起, 受众开始了向网络的大迁徙, 以寻求自己多种需求的个性化的满足。
2、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经济命脉———广告的影响较大。
这是由网络广告的优势决定的。一是网络广告是多维广告。传统媒体是二维的, 而网络广告则是多维的, 它能将文字、图像和声音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传递多感官的信息, 让顾客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商品或服务;二是网络广告具有交互性和纵深性。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优势, 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 而是信息互动传播;三是网络广告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但传统媒体也有其固有的优势存在。所以说, 网络媒体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实质上会促使不同媒体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自我改造、自我优化的进程。
三、网络媒体时代政府的新挑战
(一) 网络经济给政府职能更新带来的机遇。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知识社会的兴起》一文中指出, 一百年来, 人类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工业革命, 代表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当中;第二次是生产力革命, 代表是知识应用于工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第三次是管理革命, 则是知识应用于管理本身。而政府的管理职能, 在迎面而来的网络经济时代, 也必须做出新的调整。
(二) 网络经济时代政府面临的严峻挑战。
据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即使是这样, 互联网在我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近年来, 在这一公共虚拟平台下, 人们的言论更加自由。新的时代对政府自然也有新的要求。网络时代对政府决策带来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难以控制。
在网络中, 各种言论都可能被流传。任何信息都会在短时间内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这正是网络的高效率导致的。网络信息传播的另一个特点———匿名性除了有助于言论自由的发展之外, 它的负面效果就是虚假信息防不胜防。网络的第三个特点———广渗透性则导致控制留言的难度非常之大。对于其他媒体, 切断传播源或者是通过拦截传播渠道等方式来控制信息的传播, 而在网络中, 这些方法的作用并不大。
2、网络压力足以影响政府决策。
2009年我国网民的数量高达3.84亿, 占全国人口的1/4。这样的比例是任何一个组织和团体所无法比拟的。所以, 网络舆论应该成为政府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 能够明辨网络真假民意的能力也应该是当代政府所应具备的素质之一。网络民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 结构失衡与非代表性。在网民整体中, 占绝大多数的是青年和学生。一方面能够使网络民意更加具有活力、创造性, 但另一方面由于青年和学生在很多情况下表达的民意随意性和不成熟性很强。其次, 网络言论零责任。在网络沟通中, 所有言论的发表者在一个虚拟身份的掩护下可以任意发表言论。
四、结论
危机中, 政府对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运用体现于积极利用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 来引导舆论, 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通过设置专题、运用首页大标题、多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 并在互动中运用虚拟舆论领袖, 对受众进行议程设置, 使得受众基本按照政府希望的舆论通道前行。总之, 网络媒体给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工具, 但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政府积极转变观念, 采用各种手段和途径, 积极运用网络媒体, 并趋利避害, 成为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管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渠道。
摘要: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 网络经济是最为现代的经济形式, 它以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形式为载体, 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 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 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 形成了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各种类型的危机在众多地域相继出现。因此, 如何认识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危机, 以及政府应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新挑战, 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政府,挑战,网络媒体
参考文献
[1] (美) 唐.米德博格著, 朱牛阂等译.成功的公共关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3]牟宇.知识管理与大学学术组织变革[D].浙江师范大学, 2006.
[4]刘祖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J].党政论坛, 2007.5.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篇2
事业部制是近些年来美的高速增长的引擎,自建立事业部,小家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涉及产品品类近30种,其中有超过10个品类的小家电产品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美的日电集团今年的销售目标是300亿元。但是,事业部制也为美的“紫砂煲事件”埋下了伏笔。为了美的的将来,管理层必须做出改变。
而管理创新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甚至是否可以在当下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下去。管理创新之魂
纵观世界成功的大型企业,通用电气、杜邦、宝洁等公司的成功究竟得益于什么?卓越的产品?杰出的员工?优秀的领导者?是的,这些都不错,但如果你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司成功的背后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管理创新。
但什么是管理创新呢?管理创新为何如此重要?其他公司如何才能成为管理创新者?管理专家加里・哈默尔对上述三个问题做了详尽细致的研究。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管理工作的方式,是一种显著地改变面向顾客的组织形式并最终推进组织目标的手段。简言之,即管理创新将改变管理者做事的方式,并增进组织的绩效。
哈默尔认为,管理原则和管理流程的创新能够创造持久的优势,使竞争地位发生巨大转变。在过去的1间,管理创新比其他任何类型的创新发挥了更大作用,使公司绩效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
哈默尔对管理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对传统管理原则、流程和实践的明显背离,或者对惯常的组织形式的背离,这种背离极大地改变了管理工作的方法。在一家大型组织中,改变管理者工作方式的唯一途径就是重新设计控制其工作的各项流程。
可是,与其他类型的创新一样,管理创新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产生真正新颖的创意。而且,比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运营创新更糟糕的是,很少有公司会为管理创新而精心打造出一个专门的流程。哈默尔认为,要能够产生持续而大胆的管理突破,就必须有一个系统化的流程,这个流程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 致力于解决重大的管理问题。问题越是重大,创新的机会就越大。
2. 寻找新的管理原则。要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必须采用前所未有的方法,这就需要公司抛开已经被充分挖掘的管理智慧金矿,转而采用非传统原理打开管理创新的新“矿层”。
3. 解构正统的管理思想。要充分认识到新管理原则的威力,你必须摆脱过去的惯例对想象力的束缚,虽然这很痛苦,但你要知道有些看似不容争辩的真理,其实只是未遭到质疑的教条而已。
4. 充分利用类比的力量。要摆脱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你不妨研究一下那些明显不遵守传统的组织的一些实际做法,从中会得到很多启发。有些看似不可能做的事情,一旦你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就会变成力所能及的事情。管理流程的创新
当你有了很棒的管理创新点子之后,要把它们变成现实,你就需要了解公司现有的管理流程究竟如何会妨碍你解决重大问题。你如何去找到这些管理流程呢?你可以首先针对每个相关管理流程问一问这些问题:谁拥有这个流程?它的目标是什么?该流程成功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制定决策的标准是什么?……在了解了详情之后,你可以把与这个流程有关的人士召集在一起,请他们评估一下该流程对你试图解决的管理难题有什么影响。这样做也许会揭示出重新设计管理流程的机会。
管理流程是管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齿轮”。 在一家中型企业,只有改变管理流程才能改变管理的目的与方式。
哈默尔指出,如果某项管理创新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或多个,就会创造出持久的优势:这项创新建立在挑战正统管理思想的崭新原则之上;这项创新具有系统性,包含了一系列流程和方法;这项创新是某项不断向前推进的发明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取得更大的进展,
哈默相信管理创新是可以通过一些合理的流程加以掌握和提升的。例如,管理者可以从质疑和检验头脑中那些既有的管理观念入手让自己跳出“范式陷阱”。对于那些今天看来已是明显谬误的错误观念(例如20世纪早期的管理者曾假设一旦员工赚够基本生活所需的钱他们就不会再继续努力,因此付给员工的工资如果超过这一上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可能会付之一笑,但是我们现在头脑中的那些关于组织、激励、领导、计划、资源分配的管理观念,又有多少是必然正确的呢?例如,许多管理者认为自由和纪律不可兼得,自由×纪律=一个常数,要使得一个变量增多,另外一个变量必须减少。但是在谷歌公司,员工享有充分的创新和实验的自由,同时整个企业组织的纪律性和效率始终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看来“自由和纪律不可兼得”这条观念并不正确。
迄今为止,21世纪的管理与20世纪的管理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别。这里正隐藏着机遇。你可以坐等竞争对手摸索出下一个重大管理创新,然后把你逐出竞争游戏,你也可以主动出击,现在就抢先做一个管理创新者。在这个充满管理新挑战的世界里,你需要比你之前所有的管理先锋们更具有创造性,更不受传统束缚。管理创新带来的持续竞争优势
管理创新的魔力在于它不仅能够增进组织的绩效,还会给公司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基于管理创新的优势难以模仿,对于许多企业高管来说,采用一种突破性的商业模式,比丢弃他们固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习惯要容易得多。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丰田公司凭借管理创新赢得的产业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迄今已经持续了20多年。美国汽车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学习丰田生产体系(TPS),它们先后研究了丰田的零库存、工厂自动化、与供应商的关系、准时系统(JIT)等等,但是似乎直到最近几年才弄明白丰田的真正优势在其基本的管理理念上,即丰田认为一线员工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们的一双手 (这是亨利・福特的观点),他们相信如果向一线员工提供足够的工具和培训,他们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也会是创新者和变革家。
因此,管理者需要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加以反思。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在于它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但是现状却是,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流程无助于这种适应能力的改进和提升,它们的革新行动往往滞后于环境变化的周期,往往是面临危机才痛下决心着手深层变革。背后的原因是目前企业的现状基本上是“21世纪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流程、20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和19世纪的管理原则”的三位一体,大多数企业和管理者仍然在奉行100年前顺应机器大工业的管理需求而发明的“现代”管理原则,这些以科层制为核心的管理原则已经明显滞后于现商业环境,现在数字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需要一个全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来应对。
为了提升适应能力,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把创新作为一种系统性的能力,让组织的每一名成员都成为创新者?如何创造一种能够激发人们尽情发挥自己潜能的环境和氛围?也就是说,为了打造核心竞争力,企业首先应当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核心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上面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哈默尔思想的中心是行业的预测、战略意图和认同核心竞争力等概念。很多公司固步自封,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工作方法都已落后于时代,这些公司的强项是指挥与控制,但扼杀了创新思想。通过不断的或许注定要失败的机构精简流程以及到处削减开支,它们也在不断地追求发展与竞争力,它们也许正陷于和对手竞争的困境之中,在哈默尔看来,为了公司的未来,也为了公司的战略意图,忘掉过去是十分必要的。
一个企业可以判断什么是白日梦,什么是可行的,依据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哈默尔以巴诺连锁书店(Barnes and Noble)为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当杰夫・贝佐斯的亚马逊网上书店横空出世,以低廉的价格和别具一格的购买经历招徕顾客时,巴诺的丧钟似乎已经被敲响,虽然亚马逊并不顾忌对手的钢筋水泥房子和雇员,但巴诺意识到自己的书店并不是负担,相反它们还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它们可以为顾客提供休息和放松的场所,提供小咖啡馆,还为孩子们提供游乐场所,巴诺形成了自己崭新的,也是别具一格的购买经历。
网络安全:中美关系的新挑战 篇3
中美摩擦的新焦点
中美在网络空间政策的冲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各自的互联网政策、各自倡导的网络空间治理和行为准则之间的对立和分歧,以及网络空间作战和防御能力的潜在的竞争。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网络攻击和网络窃密”的指控有所增加并不断升级,成为中美摩擦的新焦点。
自2010年美国谷歌公司指责中国窃取知识产权、入侵中国人权活动分子的电邮帐户以“获得高技术和敏感的政治信息”以来,美国国家情报评估(美国情报界关于国家安全事务最权威的评估)就大肆渲染所谓中国政府对美国的网络攻击和黑客行为。2011年11月,美国反间谍机构——国家反情报执行办公室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指称自2000年初起,中国的黑客组织对美国和其他国家计算机网络实施了一系列入侵行动,“中国是世界上进行网络经济间谍活动的最活跃和最持续不断的国家”,“ 中国黑客几乎对所有的美国机构都进行了攻击”。2013年2月美国国家情报评估也称,“中国是寻求渗入美国企业和机构的计算机系统以获取能用于经济收益数据的最积极的国家”。2013年5月6日,美国国防部在《中国的安全和军事发展》的报告中公开指控中国政府进行“针对美国政府和企业的网络间谍活动”。
美国的一些政府高官和国会议员也对中国提出公开指责。2013年3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伦在亚洲协会的一次演说中,要求中国停止从美国公司的计算机系统中进行“贸易窃密”行为,与美国开展建立网络空间行为准则的对话,这是奥巴马政府首次公开指责中国对美“进行广泛的、持续多年的商业网络活动”。2014年11月,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兼美国网络空间指挥部司令迈克尔·S·罗杰斯在出席斯坦福大学相关研讨会时,公然指责中国“运用民族国家的权力渗入美商业实体以获取内幕信息,然后与中国的私营部门共享以获得经济优势”。今年9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在众议院情报委员会的听证会上发言称,中国是美国国家网络安全的首要潜在威胁之一,“来自中国的网络间谍活动继续伸向涉及美国利益的广泛领域,从关乎国家安全的信息到经济机密资料和知识产权对象”。
对此,美国扬言要运用司法手段并拟施加经济制裁来惩罚所谓的中国“黑客”。2014年5月19日,美国司法部向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指控五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对美国公司进行黑客攻击,“窃取了大量的贸易秘密和知识产权”。甚至有个别议员提出议案,督促奥巴马“就中国对美国实体进行网络间谍活动对中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实施惩罚性的经济制裁,以教训和遏止这种行动、强化美国的网络安全”。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美国进行首次正式国事访问前,《华盛顿邮报》援引奥巴马政府官员的消息,透露美国正考虑对从中国政府网络窃取美国贸易秘密而获利的中国公司和个人实施史无前例的一揽子经济制裁措施。奥巴马在9月16日出席美商界领导人举行的经济圆桌会议时表示他将在必要时实施制裁。
美国为何大肆渲染中国网络威胁
促使美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对中国公开指责和施压、并提升为对华关系重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近年来美国面临的网络攻击增多,迫使奥巴马政府调整网络安全战略,把应对网络威胁作为对外政策和网络空间政策的重点。
美国是网络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国之一。奥巴马执政以来,鉴于网络空间的重要性,把增进美国的网络安全作为政策制定和立法的重点之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倡议。奥巴马就任后不久,就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土安全部对美国的网络安全政策进行全面审议,并于2009年发布《网络空间政策评估》的审议报告,把“网络威胁作为美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之一”,提出确保美国网络安全的措施,并在白宫设立网络安全协调员职位,协调和整合联邦政府的网络安全政策。2011年5月,奥巴马政府又制定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确定美国在网络空间领域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逐步形成了一个包括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安全在内的全面的互联网战略。美国网络安全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保护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免受网络威胁;增强识别和报告网络事件以及时作出反应的能力;与国际伙伴接触以推动互联网自由,为建立一个开放的、共同的、安全的和可靠的网络空间寻求支持;通过制定明确的安全目标确保联邦网络系统安全等,以“有效地应对”网络威胁,“确保互联网作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和思想自由交换的一个平台”。
近两年,美国先后发生了索尼影业、家得宝、摩根大通、塔吉特百货、安生人寿保险、国务院和白宫网站遭黑客攻击的事件。黑客还突破了国防部、海军、环保署的电邮和其他系统。2013年,黑客从能源部窃取了10.4万人员资料。2015年6月,联邦政府人事管理局和国土安全部通过自动监视系统发现联邦人事管理局计算机背景审查系统和处理人事记录系统被黑客攻破,高达2200万人的敏感信息可能被窃取,其中包括400万现任和前联邦雇员、国防承包商以及他们的亲属和朋友的信息,这是近年来联邦雇员数据遭受的最大泄露。
网络攻击事件频发使奥巴马政府把防范对美国政府机构、私人企业的网络攻击作为美国网络空间政策的重点,提升了网络安全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奥巴马称,“网络威胁是美国面临的最严峻的经济和国家安全挑战”。为应对来自国外的网络威胁,奥巴马连任以来,就网络安全问题先后发布多个总统令,采取一系列措施。督促国会尽快通过网络安全立法;成立“国家反恐中心”网络版——“网络威胁情报一体化中心”,作为联邦政府应对网络威胁的协调机构;加强网络监控;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和安全措施,并扩大网络安全人员。此外,奥巴马还把对海外发动网络攻击者实施经济制裁作为重点。4月2日,奥巴马发布行政命令,对损害关键基础设施、摧毁网络或者窃取美国公司的贸易秘密,以及为盈利目的窃取美国公民个人数据的恶意的网络行动施加制裁,把“重大的恶意网络攻击活动”作为“国家紧急状态”,使财政部能针对参与非法网络活动外国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包括冻结金融资产和禁止与其进行商务交易。自然,中国也被美国视为网络安全最大的威胁之一,欲加以制裁。
其次,美国大肆渲染中国网络威胁,还出于在面临中国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下,保持竞争优势的需要。
美国面临的网络攻击增多还使得网络间谍这一曾经被认为是情报和军方所关注的领域日益被视为对经济的一种直接威胁,这也迫使奥巴马政府对美国网络安全政策作出调整,把重点放在防范对美国公司的网络经济窃密上。奥巴马认为,在线工业间谍活动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带来日益严重的威胁。美国情报机构声称,网络黑客每年从美国政府机构、企业和研究所的计算机系统中窃取的贸易秘密、技术和知识产权信息高达数千亿美元,网络入侵不仅削弱了美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优势,而且给美国企业造成直接的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专家估计,网络间谍每年给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占GDP的0.1%~0.5%,约达250亿~1000亿美元。
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和来自中国的经济竞争成为美国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在网络安全领域,美国认为对信息产业的网络间谍不同于对传统经济目标的黑客活动,这些企业的计算机系统储存有价值巨大的知识产权,如果被中国窃取,有助于提升中国产业的优势和军事能力。美国司法部长霍尔得称,中国黑客所窃取的信息将暴露美国企业的“战略和脆弱性”,从而给中国公司带来竞争优势。如果美国许多最敏感的先进武器系统的设计被中国黑客窃取,将加速中国武器系统的开发,在未来冲突中削弱美国军事优势。
第三,转移“棱镜门事件”后国内外舆论对美国网络监听丑闻的注意力,推动国会通过网络安全立法。
“棱镜门事件”曝光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大规模搜集美国公民电话记录和监听盟国首脑电话的丑闻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仅损害了美国的国际形象,而且加大了美国与盟友之间的嫌隙。美国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渲染网络威胁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为网络监控寻找正当性。
奥巴马就任后,于2011年就网络安全提出立法倡议。在美国遭到来自国外的网络攻击事件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把推动网络安全立法作为确保美国网络免受黑客攻击的一项重要举措。网络安全立法的重点是建立企业与政府共享受到网络攻击的信息,以便在私人企业受到网络攻击时,国土安全部门能迅速行动起来,防止企业再次受到黑客攻击。奥巴马政府认为,“通过在私营企业与政府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共享信息,许多网络攻击可得到防止”。为此,奥巴马在2013年2月12日发布的行政命令中要求国会行动起来,通过立法,给政府更大的能力来保护美国公民免受网络和摄止攻击。但由于2013年斯诺登披露国安局大规模收集公民的电话数据加剧了民众的担忧,民众担忧该法出台将给予联邦政府更多的收集民众私人信息的权力。美国企业也担心受到消费者或隐私权团体的诉讼,不愿向联邦政府报告受到网络攻击的情况。即使该法规定企业与政府共享网络攻击信息免于起诉,但企业仍担忧与国土安全部共享的信息可能被后者继续与国家安全局和国防部共享。因此,《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共享法》在参议院表决通过时受到阻挠而搁浅。奥巴马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再次呼吁国会尽快通过网络安全立法,但直到目前为止仍没有进展。奥巴马政府大肆渲染美国受到的网络威胁的严重性也意在引发关注,推动国会尽快通过网络安全立法。
第四,对中国施加压力,抢占网络空间的道德高地和规则制定话语权。
中美在网络空间领域的分歧和竞争主要围绕各自的互联网政策以及双方对国际网络空间的治理和规则制定等方面展开,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个领域。在互联网政策上,中国强调互联网管理主权,主张“合理运用技术手段遏制互联网上违法信息的传播,发挥技术手段的防范作用,遏制违法信息对国家信息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未成年人的危害”,担心美国通过互联网途径影响中国社会政治进程,传播西方的价值观。美国则主张网络开放和自由,“致力于全球性的自由和开放的互联网络”(国务卿克里语)。因此,美国指责中国的互联网审查政策和防火墙系统“破坏了全球网络空间自由和全球可连通性”,支持美国网络技术公司开发软件,突破中国对国际互联网访问的限制。
在网络空间的治理规则、网络资源的控制和分配方面,中美也存在原则分歧。在中美网络空间政策领域分歧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美国大肆渲染中国网络威胁也有对中国施加压力、抢占网络空间的道德高地和规则制定话语权的意图。
最后,美国大肆渲染中国网络威胁也不乏在国内大选年“敲打”中国的竞选需要的因素在内。
不利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毫无疑问,网络安全问题正日益成为中美两国之间一个新的冲突来源,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双边关系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在外交上,美国大肆渲染中国网络威胁将加剧双边关系的紧张,不利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进程。其次,在经济上,中美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冲突也将对双边经贸关系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大肆渲染中国网络威胁将会使得中国网络设备企业在美投资进一步受阻。最后,美国无端指责中国对美进行网络攻击也不利于双方通过对话来解决在网络安全上的分歧。
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支持者,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并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网络黑客行为。中国面临的网络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是网络攻击最大的受害国。2014年3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的《2013年我国互联网安全状态综述》指出,2013年,中国境内6.1万个网站被域外通过植入后门实施控制,较2012年大幅增长62.1%;针对境内网站的钓鱼点有90.2%位于境外;境内1090万余台主机被境外控制服务器控制,主要分布在美国、韩国和香港,其中美国占30.2%,控制主机数量占被境外控制主机总数的41.1%。因此,中美在在网络安全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面临共同挑战。
微博时代的新挑战 篇4
微“让Tw微互itt博e联r客为”网代舆再表情的度博呈特点现。了全《20新09年的时情中分析报告》国互联网中舆代□王列网网络出曝热的光点“的由事2互0件联件”的%威中由, “微博客有两件就”作是新微博为载体引发中的。的 (1) 挑“微舆微情博cro-blogi”客ng) (的mi-战“舆现博情在”两传播价“个微方值”体面和。
Twitter网站首页
标榜“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 新浪微博 (http://t.sina.com.cn) 首页写着“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继承了博客的广泛参与和互动, “微博客”的草根媒介属性更为明显, 以Twitter为例, 早在2009年8月, 其全球用户已达5160万。“微博客”允许用户通过手机等终端进行140个字符的书写, 书写门槛的降低意味着社会生活中的微观形态都可以进入“微博”的报道视野。微博是社会微观生活的最佳传播载体, 而传统媒体更多地关注社会宏观的议程和问题, 对于微观的生活难以细致入微地体察。微博客裹挟而来的“微舆情”能够更多地照进微观的社会问题, 让公众在网络意见形成过程中有了更为方便、高效的渠道。
“微舆情”具有明显的“微博”渠道特征:在时效上, “微博客”让“每日新闻”变成了“每秒新闻”, 《时代》杂志认为Twitte的魔力在于“自由, 高流动性, 高个人化与非常迅速” (2) ;在篇幅上, 限定于只言片语, 具有“微内容”的特质;在互动和意见感染上, 具有极强的群体影响力, Twitter的发明者杰克·多尔西 (Jack%Dorsey) 就曾评价微博:“它的氛围感更强, 你基本上是在一堵墙上涂写, 如果谁想看, 就可以看到。”
微博的舆情管理挑战
“微博客”可以为公众获得大众传媒之外的意见交流场域, 但“微舆情”对于舆情管理者而言, 则意味着管理难度的增大。
“微舆情”起狂澜。微博客带来的“微舆情”时而幻化成巨大的网络舆论风潮, 甚至作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2009年6月15日, 江西南康市家具业主聚集示威, 网友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客直播。2009年6月26日, 广东省韶关市劳工群殴事件中, 网民通过Twitter进行网络传播, 而传统媒体则寡言少语。在石首骚乱中, 一位匿名网民在饭否网上实时播报街头消息约200条。“微博客”实现了互联网的有线载体和手机无线终端的无缝对接, 网民通过手机就可以进行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采集、编辑和发布, 一个网络“公民新闻”的时代已经到来。
意见领袖再度被强化。传统舆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 (opinion%leader) 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影响他人态度、意见和情绪, 促成意见的趋同。“微博客”中, 意见领袖的价值通过“添加关注”功能得以实现。关注是一种单向而无须确认的关系, 添加关注后, 系统会将关注对象的微博内容显示在作为“跟从者” (follower) 的首页中, 以便于了解对方的最新动态。一个有影响力的微博客其跟从者可数以万计, 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微博跟从者已经高达260万人, 这一度成为其总统竞选成功的法宝。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对跟从者的影响建立在“关系型内容”的基础之上, 即具有相互了解、任务协作、反复联络的特征 (3) , 因而意见领袖的引领和受众的“追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网络公关劫持民意。网络公关也俗称“网络打手”, 是商业操作行为对网络舆情的劫持。网络公关公司打着“网络口碑营销”的幌子, 以论坛发帖、发布博客等方式操控网络舆论, 获得不法利润。微博客的进入门槛更低, 仅凭借一个账号、一张照片、一段视频, 140个字符就可以轻松地进入互联网。网络公关行为制造各种网络舆论热点, 让网民和舆情管理者真假难辨。让互联网被泛滥的谣言、谎言所充斥, 这无形中增加了社会的风险和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
打造有影响力的微博
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全球火爆, 让人们看到有影响力的微博客渠道的巨大价值。2009年, 伊朗总统大选后的不满者通过Twitter串联而走上街头抗议, 美国政府为了实现政治目的, 阻止Twitter进行例行的系统维护, 以便伊朗反政府分子上传街头抗议的视频资料。反观我国, 国内网站也纷纷进入“微博客”的市场, 有人将2009年称为“微博客元年”, 这一年饭否、叽歪、做啥、滔滔、嘀咕和“新浪微博”纷纷上场。但综观这些微博平台都还不具备Twitter的影响力。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平台是管理“微舆论”的前提, 很难想象我们如何去有效管理Twitter的涉华舆情。“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4) , 一个有影响力的微博客平台应该具有这些特征:民意表达畅通、意见理性表达、信息真实、公共信息透明公开, 可以促进社会事务合意形成和社会深度整合, 具有良好的人气和市场价值。
用“微博”管理“微舆情”
管理“微舆情”最终要通过合理高效地使用“微博客”来实现。网络舆情管理的核心, 是建立和修复政府的公信力, 通过利用“微博客”及时发布涉及公众利益的公共信息, 做到信息公开透明, 是政府管理网络舆情的一条捷径。美国奥巴马政府就将Twitter作为其沟通民众, 管理舆情的重要工具。2009年5月1日, 针对甲流疫情这一公共危机事件, 白宫的Twitter发布了一句话的公告, 提醒民众通过“微博客”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联系, 了解有关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发展和防治方法。到了第二天早上10点半, 白宫的Twitter就有了超过2.4万名的追随者。此后白宫微博陆续发布关于公共医疗体系改革、应对金融危机、阿富汗战争等议题的微博客信息, 起到了公共议题高效发布, 公众广泛关注的作用, 对“微舆情”的调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微博客”获得公众的追随和信任, 就能够做网络舆情强势意见领袖, 消除虚假、负面言论, 管理好“微舆情”。 (本
参考文献
[1]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2]“Iran Protests:Twitter.the Mediumof the Movement”, By Lev Grossman, Wednesday, Jun.17, 2009, Time
[3]顺风:《“微博客”对互联网的八大影响》, 《软件工程师》, 2009 (11) 。
管理中的新挑战情绪工作 篇5
Hochschild(1979)提出了情绪工作 (emotional labor)的概念,即“对于自身感受的管理,以创造一个公众看得见的面部或身体的表现;员工进行情绪工作是为了薪资。因此,它具有交换价值”。 Hochschild(1983)指出情绪工作涵盖了44种不同的工作,其中包括专业性及技术工作者、管理者及经理人、销售人员、书记人员以及两种形态的服务人员工作在家庭内以及家庭外的人。
情绪工作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是,鉴于情绪工作的复杂性、内隐性、差异性,且难以定量等问题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而国内对于情绪工作的研究才处于引进阶段,对管理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学者而言还是一个新课题。同时,在实践中,仍将情绪工作当成是周边绩效的一种形式,并未在工作分析和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得以体现。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也存在脱节,导致研究结果并不能直接有效地支撑公司的相关政策和策略。
本研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回顾现有情绪工作的文献,并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及其研究方向。
一、情绪工作的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分析的质量对人力资源管理其它职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工作的透彻分析,需要从任务和人员两个角度来进行。
1.任务角度
不同的学者采取了不同的维度对情绪工作进行描述。Morris和Feldman(1996,1997)认为包括:频率、专注程度、多样性、情绪失调;Davies(2002)提出了频繁性、多样性、不协调、强度、努力、持久性六个维度;Brotheridge(2003)认为包含频率、强度、规则多样性、持久性、表面行为、深度行为; Glomb(2004)根据表达恰当性和体验的真实性提出六维情绪工作理论:真实表现积极情绪、真实表现消极情绪、假装表现积极情绪、假装表现消极情绪、压抑积极情绪和压抑消极情绪。
在以往的工作分析中,主要采用了两类方式:体力劳动的“时间动作”过程分解,以及智力劳动的特征抽取。而情绪工作现有的研究,并不是针对工作分析而展开,缺乏有效的“动素”或者本质特性分析,因而没有办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或者定量描述。如何从千差万别的情绪工作中抽取其共有的特性,采取客观、统一、准确的评价标准,衡量和比较不同的情绪工作,为工作分析提供依据,是将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核心。
2.人员角度
研究者展开了对于员工情绪工作方式的分析。Hochschild(1979)将情绪工作分为:表层扮演和深度扮演;Ashforth和 Humphrey(1993)提出了“真实扮演”(genuine acting);Kruml和Geddes(2000)提出了被动深度扮演(passive deep acting)和主动深度扮演(active deep acting);Zapf(2002)在此基础上补充了蓄意不同步行为;Diefendorff和 Gosserand (2005)提出了自然情绪表达。Mikolajczak(2007)提出积极同步、消极同步;Fischbach(2003)在RS模型中认为员工的情绪工作策略分为:表面表现、深层表现、自主管理、情绪性回避。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对于情绪工作策略的分析,但是更多的是基于研究者视角。如何利用原型范式的研究思路从员工“内隐”的角度来审视情绪工作策略,是将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缺乏对情绪工作进行工作分析和评价的量化指标。对情绪工作所导致的员工负荷,更多地依赖于对其外显行为的判定,或者是利用问卷等自陈手段,其主观性过强,同时也缺乏对于工作过程动态的监控和观察。另外,问卷多采用模糊程度主观评价赋值的方法,计分采用算术级数,这与心理物理定律(psychophysical law)相悖。以目前的研究手段和技术来看,可以采用电生理实验设计,从而探究其动态的变化规律。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神经成像技术,如EEG和ERP、功能成像,如PET和fMRI等,准确地测量情绪调节过程中中枢神经的变化机制。如何在各项指标中,抽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反映生理、心理负荷的指标值,从而建立其与情绪工作要求之间的函数关系,是未来研究的难点。
二、情绪工作的薪酬管理
情绪工作在薪酬体系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Brotheridge和Lee(2002)提出了资源守恒理论,认为员工会依据其在情绪工作过程中的付出和结果(资源的获得情况),从而决定进一步的行为表现。若损失的资源没有得到弥补,将导致工作倦怠等消极结果。若得到补偿甚至额外补偿时,会增加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实践中,情绪工作并没有直接与薪酬挂钩。这将导致员工体会到组织的不公平,同时也与心理契约相违背,从而降低绩效,甚至寻求政治手段来进行弥补。因为缺乏相应量化的工作分析,因而无法客观科学地进行薪酬设计。在将来的研究中,应该将重点放在不同类型的情绪工作对员工能力素质、身心损耗的分析中,从而为岗位评价奠定基础。另外,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客观分析情绪工作与战略之间的关系。符合组织要求的情绪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实现组织战略,从而在薪酬设计上对其贡献度加以体现。
三、人员招聘
实践中,对于服务人员的招聘更多地看中外形、学历和经验等,而忽略了员工从事该行业应该具有的心理素质。McClelland(1973)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在其冰山模型中,技能和知识是相对更容易培养的,而员工内在的动机、价值观难以受到培训本身的影响,但是其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绩效的高低。已有的研究指出,情绪工作本身对于员工具有消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受到员工特性的调节和缓冲。例如,员工的性别、内外向性格、情绪调节策略、大五因素、角色认同、自我监控能力、职业承诺等均对情绪工作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员工的最终绩效存在差异。如何利用研究结果,找出真正能够区分高情绪工作绩效的人员素质因素,并设计相应的鉴别手段运用于招聘环节,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未来的趋势。
四、情绪工作调节策略的培训
现有研究也深入分析了情绪工作的心理机制。Zapf(2002)提出了行动理论,认为存在三种行为调节模式:基于心智水平的行动调节、灵活模式水平的行动调节和感觉水平的行动调节。Diefendorff和Gosserand(2003)提出了情绪工作的控制论模型。根据情绪表达的知觉与特定表达规则进行比较,从而产生与特定规则相一致的行为输出。采用何种情绪调节方式,取决于规则的效价和工作者是否按照规则要求进行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
心理机制分析角度试图揭开“黑箱”,从员工的动机、对于规则的感知、内部调节过程等对情绪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缺乏对于该过程进行有效干预措施的分析。例如深层扮演对于员工的绩效、身心均有正性作用,但是如何才能使员工采用该工作方式?如何进行情绪的调节?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情绪工作,降低其负面影响?都值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另外,Bulter等人(2007)的研究指出,不同情绪策略所产生的消极社会后果可能受到文化和价值观的调节。在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化背景下,是否仍是采用深度扮演对员工的身心以及工作绩效有促进作用,仍值得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五、情绪工作环境的塑造
从组织支持角度来分析情绪工作的研究相对较少。在实践中,组织更强调情绪工作的表现和结果,而忽略了相应的支持措施。
Schneider等提出服务氛围(service climate)的概念,是员工对组织要求、奖励、支持服务工作和服务行为的政策、管理措施和程序的共同看法,是员工感知的组织对服务工作和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已有的研究,认为上级支持、同事支持、培训、情绪工作规则的明确性、给予员工的自治权等均会对情绪工作的绩效产生影响。但是现有的研究较为零散,更多的只是证实组织策略与情绪工作之间存在相关。
将来的研究可以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营造适合于情绪工作的服务氛围?第二,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情绪工作的效率?建立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测量采取的措施与所产生的企业层面的战略成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本产出比,为建立人力资源高绩效工作体系奠定基础。第三,行业之间存在什么差别?措施应用于不同的情绪工作中存在什么局限?
情绪工作的研究尚不成熟,理论研究的成果和方向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同时也缺乏其研究结果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而只有将研究结果深入应用于实践,才能对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修正。深入分析情绪工作的内在机制、从组织角度加以干预和控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点。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篇6
一. 坚持新闻立台,走有内蒙古特色的广播发展之路
在传播格局深刻变化、媒介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坚持新闻立台已经成为广播媒体的政治责任、社会担当和本质回归。在新闻立台的旗帜下,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广播发展策略,那就是要体现广播特性,发挥沟通的长项,注重传播的实效,办出有思想有内涵的广播。“十一五”期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积极推动新闻改革,提出了打造内蒙古新闻发布第一媒介的战略目标,以“第一时间”、“第一报道”、“第一解释能力”,追求新闻的话语权。经过几年的努力,新闻节目逐步构建起了信息周全的资讯提供网,重大主题宣传和主要活动导向正确,特色鲜明,形成声势,有效引领社会舆论,巩固了广播主流媒体的地位。专题和文艺节目在保持公众话语权和满足公众欣赏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场直播和各类大型活动不断推出,办“看得见的广播”,极大地提升了广播的影响力。2006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第六套广播频率评书曲艺广播开播,2007年,新闻广播开播,2008年,对农村牧区广播频率“绿野之声广播”试播,标志着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频率专业化改革和建设进入到类型化设计、格式化播出的新阶段。目前,八套无线广播节目初步构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广播节目体系。面对未来,我们提出了“世界眼光,中国立场,内蒙古特色,广播人情怀”的报道理念和打造“中国草原之声”、“西部强势广播媒体”的奋斗目标,有效提升了广播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实力,走出了一条有内蒙古特色的广播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新闻立台,壮大广播实力,必须充分认识广播传播规律,发挥广播的比较优势,继续推进专业化、对象化和类型化改革。在具体的新闻宣传实践中,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强化广播频率与节目定位,锁定目标听众,实现差异化布局、类型化设计和格式化播出,以特色和专业巩固传统的听众市场,开拓潜在的听众市场,提升广播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新闻立台,壮大广播实力,必须继续推进新闻改革,着力提升广播的内容提供能力。提供其他媒体提供不了或者不能及时、全面提供的内容产品,是广播在媒介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几年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各档新闻节目继续把打造内蒙古新闻发布第一媒介的品牌形象的工作推向深入,在“向世界报道内蒙古,为内蒙古报道世界”的观念统领下,强化“大编辑部”建设,同时以记者站为基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区域新闻中心,全力推进新闻的本土化战略。新闻节目的改革和内容产品的提供上有几个“关节点”:一是以速度取胜,力求在新闻发生时最快到达“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满足听众的“第一要求”。二是从广播自身的特点出发,实现对多种媒体、不同选题、不同意见的整合,打造高质量的资讯平台。三是以评论强台、观点强台,争取“第一评论”、“第一话语”,在增量新闻的基础上形成独家的视野、独家的观点、独家的解析,在采编环节上采用“记者+专家”的全新组合方式,办有思想的新闻。四是以大格局、大手笔和大制作的主题宣传和媒体行动,彰显广播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在时政报道的改进提升、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新闻评论的创新发展以及舆论监督的有序规范上做足文章,满足受众对广播深层次的需求。继续以保障公众的话语权为目标,增强针对性、互动性和服务性,力争在表达不同社会诉求、沟通思想解疑释惑、平抑心态、构建和谐方面展现广播的互动效益和独特魅力。继续以满足公众欣赏权为目标,着力提高原创能力和制作水平,做“好听”的音乐,体现高质量的音频欣赏平台特色。
坚持新闻立台,壮大广播实力,必须始终坚持主流媒体的喉舌功能,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始终坚持喉舌属性,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广播宣传工作引导社会、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的基本功能和基本职责。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如何进一步凝聚民心,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是对广播宣传工作的重大考验。为此,必须坚持全方位的导向意识,把坚持正确导向贯穿于新闻、法制、经济、文艺等各类节目中,贯穿于广播宣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自治区主流媒体的价值取向。全台上下要通过宣传报道工作的创新,着力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掌握影响国外舆论、引导国内舆论的主动权。
二. 覆盖和技术保障能力是提升传播力的硬件保证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广播作为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到目前为止以至于可以预见的将来,其技术传播手段仍将主要依靠无线电波的覆盖手段来实现。近些年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把广播节目的有效覆盖,作为“打造西部强势广播媒体”和“中国草原之声”品牌的基础建设来抓。“十一五”期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抓住国家实施“西新工程”、新时期“村村通工程”和“无线覆盖工程”的机遇,从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覆盖质量入手,不断提高广播的覆盖水平、采编播设备的装备水平和数字化播出水平,努力实现由传统媒体向现代化媒体的转变。目前,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全国发射功率最大的省级广播电台之一,全区共有50多个中波发射台、10多个调频发射台和1个短波发射台传输发射转播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蒙古语广播、汉语新闻综合广播、新闻广播、交通之声广播、经济生活广播、音乐之声广播、评书曲艺广播、绿野之声广播等8套广播节目,其中蒙古语广播、汉语新闻综合广播通过中波、短波覆盖全区各地和周边省区,并通过卫星向我国全境和世界53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新闻广播在全区12个盟市所在地调频落地,交通之声广播初步建成了横贯自治区东西覆盖12个盟市所在地、二连浩特、满洲里和主要高速公路及省际大通道等主要交通干线的交通广播网,经济生活广播、评书曲艺广播覆盖到整个呼包鄂金三角地区。下一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将进一步优化交通之声广播在全区的覆盖,经济生活广播、评书曲艺广播尽快筹划完成在全区其他地区的覆盖,绿野之声广播将积极争取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完成在全区农村牧区的覆盖计划。同时,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在蒙古语广播落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筹建“中国蒙古语广播节目制作中心”,对蒙古国的广播宣传实现节目形态与国际接轨,节目内容实现本土化、民族化,为实现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 强化多媒体时代下的媒体合作和广播联盟
面对新媒体迅速崛起及日趋加剧的媒体竞争,对于传统的广播媒体来说,必须通过各电台之间以至同其他媒体之间的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做强做大。近些年来,横向与纵向的媒体协作、联合、联盟,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媒体有识之士的共识。2009年6月18日,中国广播联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引领下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广播界的合作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被业界人士称为“中国广播界做了一次战略性选择”。虽然成立至今的合作还呈现出一种较为松散联系的层面,但这至少表明了业界内一种积极的政策取向——中国广播联盟给中国数百家省级和地市级广播电台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中国广播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改变过去分散割裂、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集合和发掘广播自身的优势资源,办出新媒体环境下的特色和新生。
省级广播和省级以下广播,是一种地域性很强的媒体,同地域间的广播媒体之间的合作,应成为破解广播进一步发展的一把锁匙。近年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采取开放办台、合作办广播的主动策略,加强同国内外、区内外多层次广播媒体的合作。2008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依托旗下系列台绿野之声广播,联合自治区15家旗县电台成立“绿野广播联盟”,成为中国广播界较早在省级范围内成立联盟的省级电台,被业界人士称为 “2008年中国广播十件大事之一”。到目前,“绿野广播联盟”已发展扩大到30个成员台,形成联合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加入中国广播联盟。2009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加入全国省级第一套广播频率共同参与组建的“中国新闻广播协作网”。2009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以蒙古语广播、新闻广播、交通之声广播、绿野之声广播和内蒙古广播网为平台,联合各盟市电台和牧区旗县电台,发起成立了“内蒙古广播联盟”。“内蒙古广播联盟”的发展目标是:随着联盟合作的深入,努力使目前单一的节目联盟逐步向经营联盟和产业联盟发展。近几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还先后与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满洲里市政府、鄂温克族自治旗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了区内外广播优势资源的整合。可以说,借助外力“抱团取暖”,打开媒体边界引入外脑外力,从自唱独角戏到同唱一首歌,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走“合纵连横”的联合发展之路。通过不同形态广播联盟和不同形式广播协作体的建立,实现媒体间以至于媒体与全社会各层面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正在成为内蒙古广播人的共同选择。今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还将努力把“中国广播联盟”、“内蒙古广播联盟”、“蒙古语广播联盟”、“绿野广播联盟”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式作为聚合媒介优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和人才优势的重要平台,秉承合作、创新、共赢的原则,积极加强与中央台、各省市(区)台、各盟市台、旗县台在广播新闻宣传、节目交流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更多领域的合作发展空间。
四. 加快广播传播方式的转型,加快融合新媒体的步伐
当今社会,谁的传播手段先进,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流传,谁就能更有力的影响世界。新媒体的发展壮大,彻底改变了媒体的竞争格局,新闻的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取决于新闻本身的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它的传播渠道。新媒体的发展客观上分化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受众,同时也为广播电视借助多媒体实现传播方式的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加快了媒体融合的步伐,积极加强网络建设,力争从单一广播媒体向多媒体发展。先后建成了网络视频直播间,开通了网络视频节目和《内蒙古广播网》蒙古语频道,向台网一体化的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2010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完成了网络音频节目、图文节目播出许可证相关申请工作;目前正在申报网络广播电台,研究制定电话广播和移动广播的发展规划;依托网络技术,内蒙古广播网开通了通辽频道和乌兰察布频道,新建成的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乌海直播间,已开始试运行。按照台网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内蒙古广播网》还将增加功能,扩展频道,更新内容,并利用驻全区盟市记者站的资源优势,继续开通盟市网络频道。《内蒙古音乐网》在继续增加曲目的同时,还要更新版面,增强功能,争取尽快建立起蒙文版的音乐频道,筹建新蒙文网。还将发挥网络直播间的作用,实现台网互动。继续加强与内蒙古广播联盟台之间的合作,实现联盟台节目在《内蒙古广播网》上的直播和点播。网络广播将最大限度地拓展音视频和图文频道,成为内蒙古地区最大的声音存储和提供平台,形成无线广播和网络广播既相对独立,又有效互动的“融媒体”广播体系。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篇7
一、网络时代的特点
网络时代强调将信息接收、处理、传播、共享、创新等方面融入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 甚至出现现代社会竞争就是信息接收、处理、传播、共享、创新能力竞争的趋势, 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网络时代通过网络营造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 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 改变着社会生产的方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而深刻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特点归纳如下:
1、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网络世界是客观现实世界的技术性投射, 是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 在现实基础上营造出来的虚拟世界。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是网络时代的最基本特性, 其既与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存在衍生关系, 甚至直接对应关系, 又存在虚拟想象的发挥, 或者虚假内容的呈现。真真假假, 亦真亦假, 让大众对真实和虚拟信息及时、准确进行区分的难度变大。
2、媒介素养能力变成了生存、发展、竞争的重要能力之一
网络时代, 信息生产、接收、处理、传播、共享变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和便捷, 让信息从生产到传播, 最后融入社会生产过程变得更加快捷, 让信息成为现代社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谁能更好的拥有接触媒介、使用媒介、掌握资讯的能力, 谁就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尽先机。在网络时代中, 人的媒介素养能力变成了人生存、发展、竞争的重要能力之一。
3、思维碎片化加剧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 智能手机的普及, 让140个字的碎片化表达和碎片化的阅读成为年轻人群的潮流。久而久之, 这种碎片化的、缺乏系统论证的表达和阅读极大地影响着年轻人的思维, 让他们的思维变得碎片化, 表面化和肤浅, 缺乏逻辑的、系统的、宏观的高度, 因此思维大多停留在浅层原因层面, 很难深入内部本质的深度。
4、泛娱乐化倾向明显
随着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趋势的日益明显, 移动娱乐设备, 如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应用, 让人们无时不刻不被娱乐包围。教室、车站、机场、飞机、汽车、轮船上, 无不出现手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视频、玩微博的人。这让现代年轻的时尚一族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娱乐包围, 娱乐占据了他们过多的时间, 静心思考、学习的时间被大量压缩, 泛娱乐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5、社交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网络时代里由于微博、微信、米聊等社交平台的崛起, 青年人的社交方式逐渐从点到点到点到面, 从过去相对狭小的社交范围扩大到整个地球村, 从过去面对面为主的社交方式转变为面对屏幕的交往方式。甚至出现一群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都不开口说话, 用微博、微信交流的奇怪局面。
二、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问题
网络时代的这些特点改变着大众的生活, 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 让传统的、已成规律体系的、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对网络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挑战和新问题。
1、大学生中接近媒体, 接收、处理信息等媒介素养能力的两极分化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城乡经济差异的显著, 带来了大学生中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的较大差异。这种经济的差异, 带来大学生中对新型媒体工具接近的条件差异巨大。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拥有多种价值不菲的数码产品, 如ipad、iphone等, 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则没有经济实力拥有这些新奇的媒介产品, 在客观上造成了接触媒体的差异, 自然而然的形成接近媒介、使用媒介产品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的差别。而城乡教育质量的差别、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别也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普遍而言, 城市学校教育视野普遍宽阔、对外界事物的介绍和运用普遍较多, 毕业的学生在接近、接受、处理、传播信息的能力方面普遍较强;而乡村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条件有限、对外交流机会较少, 学生的媒介素养相对也较差。这种媒介素养的差距如前所述, 客观上就会造成在以信息接收、处理能力为重要竞争力的网络时代的个体, 在竞争中的差异表现。这种差异又会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就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问题和挑战。
2、大学生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
正是由于学生中间媒介素养的巨大差异, 让不同来源的学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依据不同的媒介接收来自世界的各种信息。主要依靠网络信息了解世界的学生与主要依靠图书馆的书籍了解世界的学生之间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领域往往差别巨大。由于前述网络的虚拟性决定了这一事实。网络世界鱼龙混杂, 对同一问题的解读常常是众说纷纭的, 不同的学生也会因为这些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 对事物的看法形成多元化分化的局面。而网络世界对问题的看法多有建构, 甚至偏激、错误的情况, 更是容易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造成思想领域的困扰, 让他们沉溺于虚幻粉饰的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 最终与现实世界脱节。
3、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面临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依托于辅导员的日常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班会、党团组织生活和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开展。这种模式有理论、有实践、有关爱、有管理, 让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都能在有效的监督和关照下进行, 是我国学生教育领域非常成功的创新。而在网络时代中, 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 让思想领域的各种思潮泛波网络, 学生可以容易接触到各种观点, 传统的信息单一来源被打破, 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顺畅无阻, 工作方式亟需改变。以此同时, 便捷的、无处不在的网上娱乐也吞噬着学生活动的各类阵地, 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 通过班会、党团活动、学生会、学生社团活动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受到极大挑战。
4、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交友平台的出现加大了日常安全风险
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社交平台由于言论监督的相对缺失, 让各种表达过度自由。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的看法还不完全成熟, 比较容易被一些错误思潮和言论煽动, 引发大学生的言论风险。另外, 犯罪分子也看准网络交友平台监督缺乏的弱点, 利用网络的虚拟性, 对大学进行经济、人身等不法侵害, 一时间, 大学生深陷传销组织、上当受骗等刑事案件滋生, 对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地挑战。
网络时代的来临, 让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潜移默化的, 而是十分显著的, 这股作用力, 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 让以前传统的、已成规律体系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受到极大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新新挑战拉开了大学生能力的差距, 造成学生素质间的不平衡;造成了学生间意识形态、价值观领域的多元化分化;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各种活动有效开展的传统格局;加大了学生安全的风险性。只有深刻认识了网络时代的固有特性和依托网络环境发生发展的新问题, 教育者才能准确把握新时期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结所在, 也才有可能有效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伊韵公, 等.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1) [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47.
[2]刘左元, 李林英. 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认知与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1) .
[3]姚锦云. 网络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 教育探索, 2011 (9) .
[4]汪 欢. 浅谈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报业, 2011 (11下) .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篇8
1994 年, 国务院批准全面接入互联网, 随后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通过64千比特每秒 (Kbps) 国际专线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1], 从而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的划时代。, 从而开启了中国的互联网的划时代。我国“政府上网工程”也于1999 年1 月正式启动[2], 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在网上建立网站, 提供信息共享和便民服务项目, 构建“电子政府”, 由此开启了政府服务的新篇章。多年来,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 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有效的促进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然而, 自互联网诞生之始, 网络安全问题一直随影而行。2015年, 伴随着“互联网+”的热潮, 我国互联网步入了新时代, 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 政府网站既得到了快速发展, 也遇到了新的威胁和挑战。
2 政府网站网络安全的新特点
(1) 新背景:伴随着“互联网+”热潮, “互联网+零售”“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生活服务”等各种服务形式不断涌现。“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引发一场巨大的产业变革, 政府网站也以“互联网+政务”的新面孔得到了快速发展。
(2) 新高度:2015 年3 月, “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7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互联网+政务”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政府网站发展达到了全新高度。
(3) 新要求:“互联网+”作为一个国家战略, 目的是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政务”成为智慧型政府升级服务的全新要求, 政府网站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构建一个信息公开、共享的环境, 最大限度地推动创新创业。
(4) 新服务:2015 年, 全国各级政府部门面向公众提供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速, 如开通政务微博微信、完善政务APP、搭建智慧城市平台等, 受到了各界好评。
(5) 新威胁:随着新业务的推广, 网络安全攻击手段不断升级, 特别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使得原本局限于互联网的安全隐患快速向电力、石油、交通等智能化融合领域蔓延和扩散, 因此针对政府网站等重要信息系统、基础应用的攻击日益活跃。
(6) 新防御:近年来, 瑞星、绿盟、360、金山等为代表的国内主流互联网安全企业积极展开全新应对, 纷纷推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全新安全解决方案, 研发了云安全、大数据安全、虚拟化系统安全、终端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等全新的安全产品体系, 为政府网站及整个互联网的网络安全防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3 政府网站网络安全的新挑战
政府网站的安全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来越复杂, 不但传统的网络安全问题 (如网页篡改、网页仿冒、木马、病毒、网络攻击、数据窃取等) 依然存在, 而且在“互联网+”的新时代, 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攻击速度更快、更准确, 攻击技术比防御技术更高级。
(1) 政府网站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灾区。受限于财政经费的不足, 政府网站往往在安全方面的投入比较少, 又没有专业人员、设备、技术等资源, 安全防护能力在互联网行业中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 因此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灾区。
(2) 政府网站漏洞问题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大量政府网站的页面被篡改并植入钓鱼页面, 用于网络诈骗。《2014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3]显示政府机构和重要信息系统部门通报漏洞事件较2013年增长3倍。
(3) 政府网站云安全威胁很大。《2014 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云服务日益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我国基础电信企业和许多大型互联网服务商纷纷加快云平台部署, 大量金融、游戏、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业务迁移至云平台。目前云平台的安全和稳定性还很不足, 直接影响了业务的可用性和连续性。而且针对云平台上某一目标的攻击, 还可能导致其他业务受到牵连, 造成大面积用户无法访问或使用, 因此基于云服务的政府网站的安全威胁很大。
(4) 政府网站大数据安全问题突出。近年来网站数据泄露事件不断发生, 网站拖库、撞库等攻击现象越来越严重。政府网站拥有关系国计民生和关乎公民隐私的各类敏感的大数据, 对黑客来说非常有价值, 一旦发生网络攻击或者泄密事件, 后果将更为严重。
(5) 针对政府网站的攻击趋利化。近年来, 网络攻击等违法行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 形成了复杂的黑色产业链。因此针对政府网站的攻击趋利性也越来越明显。
(6) 针对政府网站的攻击政治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五行战场, 大国之间的网络安全对抗日趋激烈, 有着“政府”头衔的政府网站的政治化特点日益突出。很多针对政府网站的攻击都有政治的影子, 因此维护政府网站的安全, 也事关国家安全。
4 政府网站网络安全建设的新对策
从安全的角度来看, 在新的网络技术急速发展的同时, 新的网络威胁势必随之而来, 这是事物的内在规律, 不可避免。在做好传统的安全工作的同时, 要继续加强法规与制度建设, 不断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 积极完善安全技术防范新手段。
(1) 对政府网站进行精简瘦身。网站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 对同质同类网站归并整合, 利用门户网站对分散资源进行整合迁移, 集中提供服务, 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集约化模式, 并保持与时俱进, 适时调整。
(2) 网络无边界, 合作才能共赢。在网络空间需要摒弃现实世界中的丛林法则, 建立基于合作共赢的网络空间新秩序。只有国家之间、行业之间、政企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合作, 才能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 维护网络世界的安全。
(3) 政企合力, 共筑安全屏障。政府应适时出台扶持政策为信息安全服务业的提升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尝试通过建立普遍服务基金对网络信息安全服务进行补贴;集合研究机构、安全企业和相关安全机构的力量, 共同建立国家级威胁情报平台, 共享数据和威胁情报, 以应对新威胁。
(4) 结合新的网络技术, 构建新的安全体系。如资金、人员和技术允许, 如省级规模的政府网站, 可以依托互联网安全企业提供的基于“互联网+”的最新的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 自建一套包含安全监控、安全预警、安全防护、安全处置、安全审计、容灾备份等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 并不断升级换代, 来保障政府网站的安全。
(5) 购买专业的安全服务。随着ICT技术的融合发展, 云计算平台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础, 大数据服务成为智慧城市应用的核心。由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化运营, 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有望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对于资金、人员和技术条件不足的政府网站, 可通过购买专业的安全服务来保障网站安全, 用云的方式订阅各种安全服务, 把安全交由更加专业的厂商和机构来解决。
(6) 额外购买专业的威胁情报服务。当前网络安全形势日新月异, 网络攻击已经成为了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主战场。美国等发达国家, 网络威胁情报和漏洞服务已非常发达。在做好基础安全的基础上, 应该通过额外购买专业的威胁情报和漏洞服务, 充分利用好外部的大数据资源, 进一步提升政府网站的网络安全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智慧型政府建设将为社会带来更多更好服务。在“互联网+”新形势下, 做好政府网站的网络安全建设有一定的难度, 但只要采用正确的安全策略, 结合新的网络技术, 时刻保持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 全面抵御新的网络威胁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摘要:近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互联网+”战略的推进, 网络安全攻击手段层出不穷, 安全威胁日益突出。作为互联网上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 政府网站也面临着新的威胁和挑战。通过对政府网站在“互联网+”时代所面临的安全新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政府网站网络安全建设的新举措和方法, 以期对政府网站网络安全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政府网站,网络安全,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协会.回眸历史迈向未来——纪念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J].互联网天地, 2014, 4:6-12.
[2]信息产业部数据通信局.政府上网工程倡议书[J].邮电商情, 1999, Z1:14-16.
[3]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2014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05.
[4]王涛.公众对政府门户网站持续信任的形成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06:32-34.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篇9
关键词: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新对策
微网络是指各种带有嵌套性、及时性特点的网络工具实现了计算机、手机等多终端的信息发布和传播[1]。微网络的出现,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人际沟通方式和网络舆论管理方式。一方面, 目前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在使用微网络工具, 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逐渐形成。另一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和发展, 这种发展推动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走上一条整合型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微网络”的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微网络时代的诞生, 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日益丰富的人际交往和文化生活的需求, 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获取信息资源、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微网络时代,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创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大学生成为微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 如何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创造性地建设和谐校园等问题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微网络由此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发展是显而易见的。
1.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 合理建设和谐校园。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 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通过互联网传播, 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微网络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赖于密切关注网络舆情的新动向, 正确引导其发展方向。一方面, 可以通过收集分析网络舆情, 把握其传播规律, 由此分析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综合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 掌握他们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主旋律的价值观[2]。另一方面, 在学生中培养一些舆论领袖, 借助已建立的各级微网络教育平台, 在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高理论水平的领袖优势, 向学生广泛宣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平复一些极端化的问题意见, 帮助学生群体提高思想道德和理论水平, 以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2. 积极加强师生互动, 有效活跃学术氛围。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早已不适应当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 而仅仅依靠互联网计算机传递信息的渠道也愈发狭窄。针对师生间交流弱化、信息沟通存在时差等问题, 微网络的出现无疑是一剂良药。手机客户端的嵌入使得微网络技术融入人们的生活, 师生之间问题的交流与探讨不存在时差性,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愈加宽阔和牢固。师生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术知识的教授与探讨外, 还可以利用生活中难以把握的间隙时间, 利用微网络技术进行零距离互动。手机邮件、视频通话、各种学术性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无疑给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带来许多新鲜元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这种传统的方式如果不能与时俱进, 就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发展需求。从师生零互动到师生有互动, 再到师生全互动, 这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社会化、时代化的过程, 对于活跃学术氛围、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
3. 适当拓宽德育渠道, 巩固发展思政工作。
走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他们之间的交往方式、诚实信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可以在微网络上获得更多的信息, 这些信息往往都是最能引起他们关注的。在微网络时代, 大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在手机等“微”媒介中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沟通, 对热点事件进行评价等。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 使得学生与传媒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这就导致大学生接受思想德育的方式不局限于原有的状态, 而更重视通过及时交互性强的传播媒介进行学习。大学生之间讨论的话题也随着时代发展而改变, 要想正确有效地对这个群体进行德育工作, 必须事先了解这个群体感兴趣的话题和焦点, 对症下药。也就是说, 围绕大学生目前较关注的舆论话题, 采取相应的先进的微网络设备, 结合一定的德育理论知识, 全方位地塑造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观。3G手机等微网络媒介, 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高校目前的德育渠道。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安插相应的微网络技术,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思维与思维之间的有效互动, 巩固发展了高校德育工作,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二、“微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微网络存在于网络社会这一全新的人类生存环境中, 在给人类带来崭新的思维发展模式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大学生作为思想观念逐步趋于成熟的一个群体, 在此阶段, 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人格及思想的塑造尤为关键。在微网络环境下, 各种私人化、自主化的信息不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新式挑战。
1. 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学生接受比较难以分辨。
微网络, 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手机、平板等手持电子工具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这种情况下, 信息传播的飞速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征, 就会导致信息的自由性、随意性和质量的良莠不齐。一些不真实的、引人误解的信息, 往往会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其中也不乏大学生这一群体。大学生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时, 可能会出现难以分辨真实性的困扰。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手机等微网络工具成为大学生过分依赖的信息交流媒介, 学生过于关注这一媒介上发布的消息, 使得信息运营商把握机会制造不实舆论, 赢得关注度, 扩大市场。 (2) 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没有严格的约束机制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使得受众面广的舆论得到大学生这一主要群体的关注。 (3) 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发展不全面, 缺乏相应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 面对传播更快捷、交流更方便的微网络境况, 无法站在中立的立场看待信息, 甚至会跟风做出不道德的行为, 发布或转发虚假信息。
2. 网络信息更新迅速, 教师教学相对难跟主流。
人类的网络交流活动本就比现实交往活动更为频繁, 在微网络时代, 这一特点被急剧放大。一些信息敏感度低的教师对于信息知识的快速更新难以把握, 不善于借助微网络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的或者落后的传统教学方法上, 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习惯脱离, 使得“教”与“学”不在同一条轨道上。比如, 对于手机新闻软件的出现, 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很欢迎, 然而, 一些教师却不懂如何利用此软件进行信息搜索, 学生向教师进行提问时, 教师无法解答, 导致课堂师生交流环节缺少新鲜元素与活力。因此, 高校教师有必要学会利用微网络设备进行信息采集与知识更新,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3. 微网络的交互性特征, 增加学生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微网络的传播模式是指每个使用微网络的用户, 既进行信息的接收, 又进行信息的传播。在这种传播形态下, 大学生作为微网络中的用户, 集传播者和受传者身份于一体, 拥有了从未有过的广阔的话语权。话语权的扩展, 导致选择范围的增大, 大学生可以在交互广泛的微网络背景下选择不一样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只要是对自己有帮助的, 通常就不会被质疑。例如, 目前网上有许多信息泄露的案例, 不法分子会利用这些信息, 通过手机终端向大学生发送助写论文或者帮做作业的广告, 以此赚钱, 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程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微网络的这种交互性, 使得大学生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 有13.2%的大学生曾通过手机截获他人的邮件, 有10.1%的大学生曾利用电子软件浏览黄色信息, 有5.6%的大学生曾主动发布不健康的文字或图片。大学生应该坚守大学生必备的行为准则, 遵守社会道德, 自觉抵抗不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微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策。
微网络时代的信息传递交互性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扣时代跳动的“微”脉搏, 结合大学生的“微”特点, 与时俱进地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 应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1. 建设高校各级微网络教育平台。
高校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新的微网络工具, 在各级组织和环节当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微网络平台。这个平台“以3G手机网络和计算机互联网为技术支撑, 以各种短小细微的网络信息传播工具为载体,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客体之间即时的、跨时空的思想情感互动交流的网络互动传播”[3]。目前, 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构建这样的微网络教育平台。如南京师范大学开通的官方微博, 由“演出预告”、“吾爱吾师”、“就业资讯”、“讲座预告”、“校友风采”、“校史上的今天”、“图片分享”和“毕业季”九个板块组成, 利用微博平台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的及时性特点, 通过微互动、微咨询、校友新生互动等交互立体的展示方式, 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各级微网络平台的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两方面发展:一方面, 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进行更加便捷有效的心理咨询与交流, 有利于师生之间创建和谐融洽的关系。另一方面, 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发布相关活动的资讯, 便于学生踊跃参与, 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帮助。
2. 建立学生课堂微网络教学窗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网络在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全新的课堂, 提出一个讨论题目, 在微网络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素养。使用手持平板设备进行教学的方案已纳入不少学校未来的教学计划之中, 高校应该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跟随时代潮流。在建立微课堂教学窗口的同时, 还可以加强相应的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窗口。合理利用社团的资源, 把握大学生兴趣爱好和愿意投入的精力, 在社团组织建设中安插微网络技术, 这样可以成功避免距离、地点等限制, 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在微网络教学窗口中, 师生可以进行学习探讨, 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4]。利用微网络技术, 在不经意间, 通过学生日常课堂、社团生活, 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3. 探索创新复合型微网络教育方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指望靠某种单一的方法解决网络受众思想和行为问题, 需要运用综合性的方式方法”[4]。复合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手机移动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全覆盖式整合。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 手机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 乃至整个社会信息传递与交往的便捷工具。每一位大学生手机用户都可以通过3G手机网络进行视频通话、浏览新闻等活动。以往只能依靠计算机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传统方法, 现在都能通过手机或者其他便携式移动工具进行, 这种几乎全校覆盖的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应该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与开发。
(2) 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与基本现实方法的有机结合。无论是微网络新方法还是传统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者之间是没有隔阂的, 应将它们相结合, 充分发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融合发展的特点, 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例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融入一些移动电子书设备的运用, 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快捷迅速地浏览相应的红色书籍, 更好地体会与交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及价值, 提高教育效率和新鲜度。但是, 在追求适当的新鲜度时, 一定不能忘记这是建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者决不可割裂开来。
(3) 纪律约束与榜样示范的兼顾和融合。对于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的增加, 要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同时也要进行纪律约束。对于学生在微网络上传播不实消息, 造成不良舆论导向的问题, 可以通过实践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方法进行道德说服和约束, 利用微网络技术, 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错误决定进行纠正和积极引导。同时, 对于在新式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良好表现的典型榜样学生, 可以进行相应的表彰, 在学生群体中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积极向上的榜样可以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随着手机等微网络技术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创建榜样表彰的平台, 利用手机客户端进行榜样的宣传, 引领学生思想向积极进步的方向发展。兼顾纪律约束与榜样示范,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进步。
“微网络”的兴起迎来一个新时代, 其生动多样的形式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高校要充分把握微网络的特点, 清楚认识微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新挑战, 结合现今大学生的新需求, 努力寻求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新对策, 不断探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道路, 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 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有效、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218.
[2]唐琳, 许琛, 徐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4) .
[3]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219.
[4]杜文丽.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神州 (下旬刊) , 2011 (4) .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 篇10
在此环境下, 传统意义上的纪检工作, 无疑将面临更多源于网络的挑战。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新特性、新趋势, 便是知情人或检举人绕开纪检部门和检察机关, 通过网络途径——包括论坛、新闻跟贴、博客、微博等等——直接公开发布和传播所掌握的情况。这类情形近年来在网络上屡见不鲜, 并在数量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趋势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根植于硬件条件的成熟与国内土壤, 更有着国际化的渊源。上世纪末, 仅仅在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3年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短短数年, 一系列影响巨大的相关影视作品如Ghost in the Shell (1995, 日本) 、Matrix (《黑客帝国》三部曲, 1998, 美国) 等先后出炉, 是为网络行为“现实化”的前哨战, 遑论文学方面, 尤其是出现更早、走得更远的科幻作品了。而维基解密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在2010年一系列震惊世界的举动, 无疑为网络传播条件中的类似行为——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提供了教科书式的真实范本。毕竟, 一旦某个先例业已被开创, 那被模仿、被复制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考虑到一旦付诸实施, 便处于彻底无法复原的根本对立局面, 潜在检举人在实施前必然应依照博弈论作最坏打算。就其可能的情况而言, 可设计如下邮件发送机构:视事件性质及计划实现目标不同, 将邮件设定可以在各级纪检部门/检察机关、报社/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个人博客/微博、网络论坛、水军公司甚至直接相关人群的邮箱等标的间切换或复选。此外, 还有可能仿照各大国的核战略, 选择以下拓展:
一、分导式多弹头。在同一邮箱中准备多封针对不同渠道量身定制的材料邮件, 依据渠道特点分别有所侧重, 又能互为印证, 形成闭环。
二、多发射井、多点准备。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在不同邮件服务商名下注册邮箱, 做好镜像备份, 以多手准备避免意外失败。
三、“海基”发射平台甚至移动式发射平台。在多个邮件服务器中至少应有一个位于海外, 若事件规模达到一定档次, 甚至可将海外媒体列为目标地址之一;考虑极端紧急情况下以随身移动电子设备作为发射工具的可能。
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仿制源自苏联的末日反击系统。即在时机尚不成熟时, 将已积累起来的材料制作为定时邮件, 时间定为一个月后;同时手机备忘设置为每周提醒将邮件的定时推后一周;长期循环以上过程。
之所以拿核战略作比, 是因为在实际中, 很少会见到出台的政策能够像核博弈那样, 推出前是经过最透彻的研究、设想并考虑过其一切最极端的可能的——其中包括程序错误或意外、指令通讯不畅、前线指挥官蓄意、第三方假冒发射以期两败从中渔利、叛乱者向己方首脑发射或向敌国发射以诱其报复发射摧毁己方首脑等等复杂的情况。像这样制定前未经周密研究、没有考虑施为客体可能的因应手段以及己方对其因应手段之因应手段, 便匆匆忙忙出台的政策规定及其“微软式”的“补丁政策”, 有可能产生如下不良后果:
一、无法取得原计划效果;
二、延误/滞后政策发布的恰当时机/时间;
三、浪费决策及发布成本;
四、极大地损害政策发布单位 (以至更高层) 的威望和信誉, 致使此后其他新政策的发布, 受到负面“马太效应”影响, 如同历经“烽火戏诸侯”一般, 实际效力大打折扣;
五、严重者甚至造成民众政策发布单位的不信任, 怀疑其管理的决心甚至诚意 (可以某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房地产市场政策为例) , 进而产生隔阂, 对未来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长期不利影响。
在网络时代, 某些不良后果还会经由快速、便捷的渠道迅速得以放大, 其影响往往超出可控范围甚远, 令人始料不及。
就此前描述设想的邮件发送系统来说, 目前的纪检部门除监控各大论坛以期能删除情况不实的帖子、并将影响较大的事件纳入调查范围以外, 并未见使用其他技术或非技术的方法来控制影响, 以争取时间来甄别材料、信息的真伪及准确程度来及时对群众的反映做出回应。可以说, 大多数地方级别纪检部门的工作水平, 仍停留在二十世纪信笺、纸件办公的年代, 既缺乏与宣传部门及网络监管部门的联动, 又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与设备, 甚至连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机制都长期缺位, 往往不得不为事后“堵漏”而疲于奔命, 不能不说是目前纪检工作大大脱节于时代发展步伐的遗憾。
当然, 在另一方面, 无论技术手段如何发展、如何变化, 途径如何多样、如何不同, 纪检工作的核心仍是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 还是“人”的问题。而仅仅动用技术手段的因应, 也必然难脱“治标不治本”的窠臼。这一点, 无疑值得所有工作在纪检战线的同志深思。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2]Nicholas Thompson.Inside the Apocalyptic Soviet Doomsday Machine.WIRED MAGAZINE:17.10.
电视行业的新挑战 篇11
“现在,电视俨然成了技术公司和移动公司互相竞争的战场和平台。苹果与迪士尼的合作肯定会大大削弱福克斯、华纳和天空电视的力量。
“不过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都将激发我们更多的创意。而且,带来更多价值的创新更依赖于自由和独立,而创意竞争导向的创新反过来也会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利益。我相信我们所拥有的独特使命:要创新,要有特色。或者换个说法,要敢于冒创新的风险。
“在此,我想说,对于电视台来说,未来的成功将建立在增加多元化战略上,建立在不限制创作自由上。这需要我们培养新的人才,将数之不尽的故事告诉给人们。这需要我们这个行业联合起来行动,推动整个广播电视事业一同前进。”
Speeches at a Glance
想在中国赚大钱,在美国行得通的在中国未必行得通,不看远点儿,你照样也得输。
—《福布斯》评论员Russell Flannery对亚马逊入驻上海自贸区友情提示道。
这可能是让自己进入劳改营最快的方式了。
—监控机构Scan Eye披露,朝鲜地区网民下载了很多英剧和游戏。对此,ExtremeTech作者塞巴斯蒂安·安东尼评价道。
猴子自拍、大象无意“创作”的笔画,由海水冲击而形成的浮木等作品都不能归个人所有,而是归公共所有。
—令英国摄影师大卫·斯莱特和维基百科对薄公堂的猴子自拍版权案最近终于有了定论。经过陪审团裁定,这场官司的胜方是支持版权属于猴子的维基百科。此外,法庭还在宣布裁决的同时,额外界定了以上这些特殊情况的版权归属问题。
我们唯一不能控制的原因就是刚才说的,我们不知道政府会加大多少力度去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我们不知道他们会拿出多少力量来进行棚改。
—在“2014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上,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说,如果政府不出手,明年9月楼市供求将恶化。
我觉得,快船的事务、公民职责、教学工作、还有自身的学习,这些集合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华为的新挑战 篇12
2009年上半年, 华为继续在上升通道中疾速前行, 其间不仅在技术层面继续引领潮流, 在市场上开疆拓土, 更为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华为正在将一些前瞻性的创新理念植入通信业界, 并广获认可。
疾速前行的华为, 下一个挑战是什么?
得LTE者得未来
作为准4G技术, LTE被视为有望一统移动通信业的下一代通信技术。随着沃达丰、中国移动、德国T-Mobile等巨头纷纷明确表态选择LTE, 设备厂商在LTE领域的竞争逐渐浮出水面, 大有“得LTE者得未来”之势。
2009年1月, 华为与爱立信分享来自北欧电信巨头TeliaSonera的全球首个LTE商用合同, 是LTE商用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知名咨询公司ABI的评论十分中肯:“华为夺得全球首个LTE商用合同是其勤勉耕耘获得的回报。”
7月, 华为发布全球首个LT E eNodeB商用版本, 再次印证了其在全球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中已经抢占了有利位置。与之前不少厂商提供的实验局设备不同的是, 华为LTE eNodeB产品硬件成熟度和可靠性明显高出一筹。此次eNodeB商用版本的发布也标志着华为成为全球第一个具备LTE商用能力的设备商, 使LTE商用进程再次提速。
与此同时, 在日本和美国, 华为LTE实验室均已建成, 定位是LTE技术孵化器。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 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已经明确宣布将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提供TD-LTE试商用服务, 有消息称华为极有可能成为这一项目的关键合作伙伴。华为的LTE全球布局逐渐清晰。
著名咨询公司Gartner近日发布了全球LTE设备商竞争力评估报告, 这也是Gartner首次以分项打分方式来全面评估全球LTE厂商的竞争力, 爱立信、华为综合分数分列前二。
进入“双雄”时代
WCDMA的用户数已经突破3亿, 约占全球3G用户的80%。而这个舞台越来越趋向于爱立信和华为的“双雄”时代。Dell'Oro Group的报告表明, 20 09年一季度全球WCDMA基站市场上, 华为以27.7%的份额仅次于爱立信 (同期份额为28.9%) , 排名第二。
华为自己公布的数据则显示, 仅2009年上半年WCDMA发货已经超过40万载频, 超过去年全年。在HSPA+这一更前沿的领域, 华为也已经部署超过十个商用网络。知名咨询公司In-Stat称:“华为是仅次于爱立信的HSPA关键供应商。”
除了市场上攻城略地, 华为还首创了移动宽带“连续云”和“高速云”的理念, 帮助运营商建设体验良好、可盈利的移动宽带网络。“高速云”以Pico (微基站) 、AP (家用基站) 形态的基站为主, 用于热点、密集城区, 提供平均2Mbit/s的用户带宽;“连续云”则用于广覆盖, 以宏基站为主, 为其他场景的用户提供256Kbit/s到512Kbit/s的带宽。这种弹性的网络架构, 集成智能网络管理理念, 形成一个能够在不同场景下保证网络连续覆盖, 实现可管理、可控制的移动宽带网络, 同时为用户提供价廉质优的丰富的宽带业务体验。据介绍, 华为“两朵云”能帮助运营商实现每比特成本降低70%。
事实上华为在推出“两朵云”概念之前,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开始部署其移动宽带解决方案。日本EMOBILE、新加坡StarHub、德国O2、澳大利亚Optus均在华为帮助下抢占移动宽带先机。
下一个挑战
20年来, 华为的进步有目共睹。疾速前行的华为, 下一个挑战是什么?
除了在市场上攻城略地之外, 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引领业界方向或许是华为目前最大的挑战。
2009年, 除了在LTE领域的不断创新外, 华为又有诸多业界领先或业界首创的解决方案和产品问世。
7月初, 华为发布全球首个多制式融合的BSC (基站控制器) 和基于多模SDR技术的双发RRU等一系列新产品, 大大加强了多种制式移动网络全面和深度的融合。知名咨询公司Current Analysis的分析师Schoolar Daryl近日发布报告称, 其他设备厂商在2009年巴塞罗那通信展上公布了其要推出融合BSC的计划, 而华为的融合BSC今年三季度就可以提供给运营商使用, 表明华为已经在SingleRAN领域持续保持领先。
在CDMA和WiMAX领域, 华为也并未停止创新的步伐。今年6月初, 华为在全球首家推出cdma20001X EV-DO Rev.B商用系统。该系统能够帮助CDMA运营商实现从EV-DO Rev.A网络到EV-DO Rev.B以及LTE网络的平滑演进, 充分保护现有投资。同时, 运营商的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容量都将大大提升, 用户接入的成本也将得以充分降低。华为还在全球独家发布业界商用成熟度最高的基于第四代基站平台的4T4R分布式基站系统, 实现业界最佳成本收益比。
今年年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公布华为成为2008年全球第一大国际专利申请公司时, 全球最权威的商业杂志──美国《商业周刊》给予华为这样的评价:“它的成功是因为其为客户提供了最顶级质量、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可以看到, 在进入2009年之后, 随着产业地位的变迁, 华为正逐渐以产业领导者的视角审视整个产业链, 致力于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华为的新高度, 也是它的新挑战。
【网络时代的新挑战】推荐阅读:
书法教育的时代挑战08-03
大数据时代的全新挑战09-28
新媒体时代下时政报道的新模式08-27
新时代青年人的新使命11-10
21世纪人类大健康产业时代的机遇与挑战09-04
试论自媒体时代应对舆论安全挑战的策略10-22
网络购物的新趋势08-25
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10-27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05-28
网络出版的机遇与挑战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