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

2024-10-27

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共7篇)

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 篇1

进入21世纪初期以来, 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领域的一个重大改变和推进, 对于民众来说, 互联网是网民接收和传播信息最为快捷和方便的工具之一, 在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 网络媒体、手机、多媒体电视等新媒体都出现以信息传播的方式渗入市场, 使得传播中的电视、广告、新闻等媒体在运营上受到极大冲击和影响。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其实, 在网络时代, 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相比, 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包括:缺乏互动性、缺乏时效性、缺乏选择性及容量小的问题。

1.缺乏互动性

由于电视传媒传递信息是一个“一对多”的过程, 电视发布一条新闻, 许多观众都在看, 这样的形式就暗示出电视与民众之间不对称缺乏互动性, 同时, 电视将新闻传递出去是一个非常漫长又间接的方式, 难以接收到民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而网络新闻则正好有效的解决了此问题, 使新闻与民众之间得到了良好的互动, 民众可直接进行反馈意见和表达看法。

2.缺乏时效性

网络与新闻的不同就是, 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时效性高, 在某一事件发生的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发布, 而电视新闻则不行, 它需要一个制作过程, 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 然而有些频道受播出时间的限制, 在时效性上就更逊一筹了, 因此, 电视新闻在时效上的运营方式需改进和变更。

3.容量小、缺乏选择性

网络的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 里面涵盖着千差万别的信息资源, 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同时网络还具有选择性, 需要获得什么信息源可直接搜索, 不想看可直接关闭等, 而电视新闻则不具有此功能, 它受制于成本和播出时间的限制, 不具选择性, 因此, 在此问题上, 电视新闻应该力求找寻出一条属于自身运营的方针政策以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网络时代与电视广告运营之间的相对优势

网络时代的到来虽然给电视广告运营方面带来了诸多冲击,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广告的某些效率都将不复存在, 而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推动了民生新闻的发展如下。

1.立足受众需求, 丰富电视广告节目

由于, 民生新闻或广告是以老百姓为对象而出发的, 这就需要从老百姓的需求着手, 对于新闻广告的采编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进行相应的民生调查和探讨, 进一步挖掘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等常见因素进行跟踪报道, 正确深入的走到群众中去, 为群众服务, 并为他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信息展示的平台。彰显民生新闻广告的思辨性是衡量一个媒体在策划能力和新闻人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媒体应及时反应出新闻和广告中事件面前公众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动向, 电视民生新闻是追求平民意识, 在采用平民化角度上反应民生的同时应具有全局观念, 进而从民生的深度上和广度上处理有关问题, 即在保持思想内容和内涵上的深、广、高基础上融入到民众中去, 关注民生问题。

2.合理编辑、强化新闻及广告运营的完善

要真实的实现民生新闻、广告的价值, 需要对新闻、广告进行合理规范、编辑和策划, 做到准确、及时、清晰, 其中, 标题要简、准、隐、新, 内容要实、全、精、广, 最后还要做出相应的评论和发表客观的意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态度和观点。

网络时代与电视新闻、广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完善电视评论, 做好深度报道

网络和手机把人类带到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 然而, 这种信息资源虽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量和需求量, 却满足不了受众对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需求, 而电视新闻、广告正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 为了有效的应对网络时代和电视媒体方面的挑战, 电视新闻、广告可以更深入的报道和将电视评论做大做强, 帮助其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

2.采用多种形式的新闻广告播放

由于网络新闻的形式呈多样化, 有时以简短文字出现, 有时以声情并茂的视频出现, 而有时仅仅一张图片就说明整个故事情节, 而电视新闻、广告则可以根据主持人的不同风格对该信息进行现场直播或趣味性直播, 让观众感觉到新鲜感和趣味感, 从而更加关注电视新闻及广告提升竞争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和广告开始面临着互动性差、时效性差和选择性差等问题, 要想得到充分发展, 电视新闻应该发挥其受众面广, 权威性强等优势, 高度重视新闻的报道和新闻评论, 采用多种新闻广告方式, 与网络媒体相结合, 增强互动性, 以此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并寻找出一条适合自身运营的道路前进。

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 篇2

一、网络新闻给电视新闻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信息化、便捷化的特点为网络新闻带来许多区别于电视新闻的优势和特色, 同时也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和威胁, 其中包括传播方式的挑战、传播速度的挑战以及个性化服务的挑战等等。

(一) 传播方式的挑战

互联网的信息化和传播速度决定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实时性和快捷性[2]。电视新闻还是局限于传统的采、编、播框架之中, 传播速度有待提升, 与电视新闻的新闻制作流程相比, 网络新闻的制作流程更简单、传播更便捷。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普及的时代,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发布者, 从而实现了新闻随时随地的传播。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是对传统的电视媒体的一大突破和挑战, 为电视新闻带来了威胁。

(二) 受众影响力的挑战

中国人口基数大, 同时也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的普及和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为网络新闻的滋生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现今人们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 例如上班族, 往往只能通过早晨以及傍晚的间隙进行电视新闻的收看, 其余的时间还是与网络资源的接触比较多[3]。这样一来, 网络新闻的受众不断增多, 往往会削弱电视新闻的受众群体。

(三) 个性化服务的挑战

在网络新闻出现之前, 电视媒介一直是新闻制作与播报中的优势媒介, 声画合一的传播方式和快捷的传播速率赋予了电视媒介的优势地位。但是自从网络新闻衍生和发展之后, 网络新闻的个性化服务为电视新闻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首先, 网络新闻的订阅为受众的自主选择带来了便捷;其次, 自媒体的普及使全民记者时代到来, 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

二、电视新闻应对网络新闻挑战的策略

在网络新闻带来的冲击下, 电视新闻只有发挥电视媒介这一传统媒介的权威优势, 才能更好地应对网络新闻带来的挑战, 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 依靠权威优势, 提升策划能力

电视新闻不论是资历还是权威性, 相比还不够成熟的网络新闻来说都要高得多, 在新闻制作方面, 电视新闻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电视新闻的制作首先要善于抓住这一优势, 对于新闻策划更加严谨和完善。例如, 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 虽然网络新闻在时效性上比电视新闻强, 可以率先爆料以博取受众, 但是就新闻的权威性和可信性来讲, 电视新闻还是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电视新闻制作人可以在就地取材、剪辑后, 将事件制作成专题或者连续报道, 保证新闻的质量和后续性[4]。

(二) 与网络舆论互动, 提升灵活性

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快捷化为网民提供了表达意见和看法的空间。在网上, 网民可以战队新闻实践畅所欲言, 发表对于事件的看法或者意见与建议。在网络新闻发布后, 网民的意见和看法往往能形成网络舆论, 是民意的代表。对于这一现象, 电视新闻制作要善于抓住受众心理, 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中实现与网民的互动。例如, 将网民在网上发表的意见显示于电视荧幕之上, 在对此意见进行总结和讨论等, 营造电视新闻与网民意见的良好氛围。

(三) 实现电视新闻网络化, 拓展传播渠道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电视新闻只有紧跟发展潮流, 充分利用媒介优势, 才能不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淘汰。现今电视媒介创办网站以及微博认证号、微信公众号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电视新闻及时拓展传播渠道, 实现电视新闻的网络化, 是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又保证自身竞争力的方式之一[5]。例如, 现在中央电视台在微博上开通“央视新闻”这一微博认证号就是很好的例子, 讲电视新闻实时在网上进行滚动播出, 即保证了自身的权威地位, 又竞争了受众市场。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虽然网络新闻的发展势头不断壮大, 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和冲击, 但是, 电视新闻也有网络新闻无法达到的优势。在网络新闻的冲击下, 电视新闻只有合理发挥自身的优势, 扬长补短, 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同时进行创新、锐意进取,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才能在新闻事业的发展中保持权威地位与话语权优势, 使自身的新闻制作不断进步与完善。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日趋成熟, 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出现了创新和变更。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实时传播性, 网上看新闻已成为越来越多新闻读者的首选, 媒体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不断开心创新的新闻报道方式。网络新闻的流行为电视新闻这种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结合网络新闻的流行趋势以及电视新闻的特点, 探讨在网络新闻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背景下, 电视新闻应如何发挥优势, 应对网络新闻的挑战。

关键词: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竞争,挑战

参考文献

[1]刘砚明.网络新闻的价值取向——以中国近年网络舆论监督事件为例[J].当代传播, 2012 (01) .

[2]丁红.从“网易新闻”看中国网络新闻的应对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1) .

[3]明晶.电视媒体应该如何使网络新闻为我所用[J].知识经济, 2012 (04) .

[4]马明巍.浅析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发展[J].新闻传播, 2011 (08) .

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视频节目,传统电视节目

如今我们已经迎来了网络时代, 和很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受到巨大冲击的行业一样, 传统的电视节目也受到了网络带来的不小的影响。电脑及智能手机对于电视带来的挑战, 已经不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而是摆在眼前、真真切切存在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视频节目成为传统电视节目的一个有力竞争者。

1 网络视频节目的发展脉络

我国网络视频节目的诞生和发展, 几乎是与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同步进行的。网络最初的网络视频制作者, 往往都是凭借个人兴趣爱好。比如2000年后出现的《大史记:分家在十月》;或是相关爱好者拍摄的小电影, 如2003年的《完美动物》等。这一时期的网络视频节目大多是利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剧进行重新剪辑配音, 或是利用个人DV拍摄的个人电影。同时还有被称为“闪客”的Flash动画制作者制作的动画短片。而这些作品中, 除了一些专业人士“玩票”性质的制作外, 大多数网络视频节目制作都比较简单、粗糙。但已经有了“节目”的雏形。

而后, 2003年—2010年,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 以及个人电脑硬件的发展进步。大量的网络视频节目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叫兽系列》搞笑视频等。而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和随后拍摄的微电影《鸟笼山剿匪记》《007大战黑衣人》等, 都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影响力的提高, 网络视频节目开始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影视市场。

从2010年开始, 受市场规律的推动, 大量的资金、技术、专业人才的不断涌入, 已经让这个最初完全是由业余团队和个人组成的制作群体, 变得专业化正规化, 出现了一个个专门制作网络视频节目的团队。节目的分类进一步增加, 网络直播网站、自拍视频网站、弹幕网等新的视频网站不断出现。除了个人制作的搞笑视频, 如《胥渡吧》系列、动画《夯大力》系列等制作相对精良的网络视频节目不断出现。而在微电影方面, 张译主演的《刷车》、卢正雨编剧主演的《嘻哈四重奏》系列微电影, 见证了微电影这一形式在网络上从业余到半专业、直到纯专业人员参与的进化过程。

2 网络视频节目的专业化发展趋势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 网络视频节目不但在分类上越发精细、拍摄和制作手段越来越专业。而且和传统电视节目一样, 网络视频节目在制作上, 已经有了面向特定群体的“定制”节目。比如面向大众娱乐的搞笑视频类、面向流行时尚的影评类、面向游戏玩家的游戏攻略介绍类、面向军迷的军事类等。

在内容的专业程度上, 如今很多网络视频节目的考究程度, 已经不亚于甚至胜过很多专业的传统媒体节目。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 是因为很多网络视频节目的制作者有自己的贴吧, 同时经常能够浏览相关专业的论坛, 自己的节目受到怎样的评判, 节目中存在哪些纰漏, 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被了解相关知识的网友指出, 从而迅速修正, 并且从网友的讨论中, 获取新的灵感和新的节目话题。

3 传统电视节目和网络视频节目间的优势与劣势比较

当然, 网络视频节目这一新兴事物固然给传统的电视节目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但传统电视节目制作人也不能灰心丧气, 妄自菲薄。和网络电视节目相比, 传统电视节目仍有很多目前条件来网络视频节目看无法比拟的优势。

1) 传统电视节目覆盖率大, 收视率高。在受众群体上, 目前来看, 传统电视节目仍然是被最为广泛的大众所接受。即便是网络上最为火爆的一档节目, 其收视人群也无法与一家省级电视台的任何一档节目相比拟。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 虽然调查对象以45岁以下的青年人为主流, 但观看电视节目的人群仍占调查人数的54.6%。而根据这份在北京中关村做出的调查报告, 年龄越大, 对电视节目的钟情程度就越高, 考虑到我国45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以及大量中小城市的人群收看习惯, 在我国, 观看电视节目的人群依然是占到主流。

2) 相较于网络视频节目, 电视节目在各个方面上的把控都要严格。近年来, 虽然有《网络视频审查管理规定》和《关于进一步完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补充通知》等法律规定的颁布, 结束了网络视频节目“无法可依”的状态, 但是目前的网络视频节目仍存在质量上参差不齐、个别节目情节逻辑混乱、内容格调不高、语言粗俗等问题, 经过网络传播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

3) 电视节目仍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凭借巨大的覆盖率, 以及多年来人们形成的收视习惯, 使得人们对电视节目有一种可以说是“天然”的认同感, 尤其是新闻类和纪实类节目, 在这一点上最为突出。网络视频节目虽然也有类似的节目, 但是基于网络信息传播内容的不确定性, 使得人们必然会对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 而且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在这方面的巨大投入, 相应的网络视频节目根本无法比拟, 其权威性上也是大打折扣。

4) 相较于网络视频节目, 目前的传统电视媒体在总体上仍有压倒性的专业性优势。从采、编、播人员到后期编辑制作, 多年来的积累, 使得传统电视节目无论是在人员专业化素质、专业人员养成、业务规范、节目制作硬件、素材来源、人脉关系等诸多方面, 都是如今的网络视频节目所远远达不到的高度。即便是硬件能够达到专业水准, 但在“人”的因素上, 网络视频节目的制作者相较于传统电视节目, 依然只能算是“初出茅庐”。

5) 相较于网络电视节目, 传统电视节目在观看上, 有着更为广泛的受众性和舒适性。根据《2013年中国电视与网络视频观看状况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 观众对于选择电视节目的理由“有68.2%的调查者投票给了电视屏幕大、观看起来更加舒适, 另外, 可以随心所欲、多个频道随时切换, 适合家庭成员一起观看娱乐, 老少皆宜和惯性使然”。可见, 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收看节目的舒适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这一点恰恰能为传统的电视节目所应用。

4 网络视频节目值得传统电视媒体学习和参考的意义

在网络时代“信息大爆炸”的今天, 对于传统电视节目来说, 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同时在网络视频节目的强有力挑战之下依然守住传统阵地, 必然要对电视节目的方方面面做出新的改变。

首先, 电视节目的制作要做到“快”。网络视频节目相较于传统电视节目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快”。这种“快”体现在方方面面。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也完全可以进行参考, 做到以“快”对“快”。当然, 这要对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很多传统模式进行改变。例如, 除了保持传统的素材获取途径外, 还应该尽量增加从网络上获取素材, 当然, 这就要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外, 还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对整个采编播的流程需要做一定的改进, 在保证节目质量和真实性权威性的同时, 做到快速反应, 快速编辑制作。在网络时代, 任何信息的传播, “小时”已经是一个大时间, 核裂变反应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应该用“分钟”乃至“秒”来计算。因此, 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电视节目的制作也要做到分秒必争, 并将之作为节目制作的常态。

其次, 发挥专业优势, 将节目做精、做细。有很多人认为在网络时代, 受网络视频节目的冲击, 传统电视节目的生存空间将会被大大压缩。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在网络时代, 应发挥自身人员素质和硬件条件上的优势, 将精力放在深挖传统节目潜力、提高节目内涵、通过技术手段增强节目的视觉效果和可看性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Discovery Channel探索频道。其制作的各种类型纪录片, 因为考据严谨、内容详实、特效出众、制作精良, 一直为同类型节目的翘楚。

最后, 吸收网络视频节目中的优秀元素, 为我所用。众多网络视频节目, 虽然质量上参差不齐, 但是有很多精彩的节目, 无论是在创意上还是情节设计上都有传统电视节目值得吸取学习的地方, 适当引用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精彩程度。而众多的网络主播, 主持风格极富个人特色、言辞幽默诙谐, 语言富有时代气息并且“接地气”, 同样也值得电视节目主持人学习。网络视频节目制作团队的组织运营模式, 在很多方面也同样值得电视节目制作者学习参考。

参考文献

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 篇4

电视泛娱乐化问题究竟该如何评价, 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 泛娱乐化带来的可能后果以及如何应对?本文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审视电视文化, 分析电视泛娱乐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并从政府、媒介机构、媒介从业者和个人层面提出了构建电视公共文化的思考。

一、泛娱乐化的大众文化背景

在我国, 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对大众文化现象的探讨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对大众文化的感性描述、理性分析和价值评价成为国内文化讨论的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对大众文化特征的分析可以概括为市场化、世俗化、娱乐化、平面化、游戏化、批量复制等。其中, 大众文化的市场化, 是指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众文化与市场和资本结合起来, 大众文化产品成为商品, 大众文化的生产服从商品逻辑。经济利益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第一推动力, 大众文化产品也因此具有标准化、模式化、批量复制化等特征。大众文化的市场化加速了大众文化世俗化的过程。“世俗化指社会生活中神圣因素与世俗因素的分离或政教分离。”大众文化的世俗化趋势表现为“告别崇高、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兴起;告别悲剧, 喜剧时代的来临”。世俗化背景下人们长期压抑的欲望获得了解放, 快乐原则代替理想原则而居于首要地位。生产和再生产快乐也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首要目标和战略。大众文化因此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娱乐化特征。

有学者试图对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 提出了“大众文化多元与一元二律背反”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大众文化尽管具有主体的多元化、大众传媒的多元化、生产与消费的多元化、文化产品的多元化等特征, 但在多元的外表下隐藏着一元的秘密, 即大众文化的主体、传媒、生产与消费、产品都要服从市场或商品逻辑。与文化多元化相悖的是文化市场化这一元化的本质特征, 即当代大众文化在多元化的外表下, 隐藏着一元化的实质。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作者进一步提出解放与控制的双重交织是大众文化最深层次的本质特征。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大众文化的主体、传媒、生产与消费、产品都要服从市场或商品逻辑, 这种一元本质正是电视泛娱乐化深层次的文化背景。

二、商业逻辑对电视文化的渗透

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视文化生产同样要服从市场或商品逻辑。电视生产的商业逻辑 (或商品逻辑) , 即节目生产以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电视传媒、节目生产者、节目的生产与消费、节目产品都服务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 商业逻辑对文化生产场的渗透, 主要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电视传媒对市场利益和高收视率的追求导致了各类娱乐节目充斥荧屏, 节目内容极力满足甚至刻意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 以致出现了媚俗化、低俗化的趋势。布迪厄还进行了有限生产场和大规模生产场的区分, 认为文化市场化的结果是文化生产场域划分为有限的生产场域和大规模的生产场域。在有限的生产场域, 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同一群人, 文化创作者拥有绝对的自主性;而在大规模生产场, 生产者与消费者是分离的, 文化生产者为经济利益而丧失自律迎合公众。按照布迪厄的观点, 电视的泛娱乐现象不能不说是大规模生产场域中文化生产者丧失自律迎合公众的结果。而这种大规模生产场域是电视传媒在商业逻辑的驱动下追求市场利益的结果。鲍德里亚也敏锐地洞察到了商业逻辑对文化生产的渗透, 他认为在商业逻辑的侵蚀下, 文化生产出现一系列“内爆”。新闻和娱乐的界限消失了, 以致出现信息娱乐化, 在电视文化生产中主要表现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电视新闻在内容上竭力挖掘娱乐价值, 在表现形式上大肆渲染情感因素和戏剧化情节。信息娱乐化、泛娱乐化的结果是降低了受众品位, 传媒又进一步生产娱乐、低俗内容迎合受众, 导致节目质量的整体下降。

当电视文化生产与市场和资本相结合, 电视产品成为商品, 电视节目的生产服从商品逻辑, 经济利益成为电视生产的第一推动力, 电视文化产品也因此具有标准化、模式化、批量复制化等特征。电视文化在市场利益的操纵下被赋予了隐形霸权, 大众化、平均化的文化趣味成为主流的甚至唯一的文化趣味, 精英文化、边缘文化、前卫文化等被排斥在主流文化趣味之外。电视娱乐节目泛滥、电视新闻娱乐化, 电视上所有主题几乎都以娱乐形式呈现, 平均化的文化趣味成为主流的甚至唯一的文化趣味;形形色色的电视娱乐节目充斥荧屏, 却缺乏人文关怀, 各阶层尤其是底层的公共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政治作为最严肃的公共话语已被电视实现了迅速视觉化和个人化、甚至娱乐化”。正如尼尔波斯曼所说, “电视上的所有主题都以娱乐形式出现, 会摧毁我们对公共事务的理解。电视正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实现着对严肃主题和神圣主题的消解”。

三、电视公共文化建设的思考

面对电视文化解放与控制的双重交织, 尤其是电视文化商业逻辑带来的泛娱乐化、低俗化现象, 电视公共文化的建设成为重要议题。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媒体机构的责任, 并从政府、媒介机构、媒介从业者、个人几个层面提出构建电视公共文化的思考。

首先, 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对电视文化生产实行必要的监管和制约。有学者认为, 在国家—社会—市场三元关系中, 国家应当居于文化市场之外, 维护文化生产秩序, 制定相关政策制约文化生产。国家文化机构的职能是建立并维护文化市场的规则, 同时, 考虑到文化生产的特殊性, 政府还要维护文化市场的秩序, 包括对有害于社会精神生态与公民道德的文化生产的制约。2011年10月“限娱令”正式下发以前, 广电总局已经多次下发各种限令对娱乐节目进行监管:2004年, 广电总局下令黄金时间不得播放“凶杀暴力涉案剧”;2007年, 广电总局叫停广东电视台女性整容真人秀节目《美丽新约》。2011年10月, 广电总局正式下发“限娱令”, 内容包括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控制娱乐类节目播出总量等。尽管限娱令在短期内对电视市场具有一定影响, 但电视市场的长期规制还需要依靠电视台的行业自律。

其次, 对于媒介机构来说, 电视台应当认识到电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承担的公共服务功能, 保障公众与社会利益。“新闻媒介是社会之公器, 是全体公民窥视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公共管道和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 在现代国家的公共领域中具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国家—社会—市场三元关系中, 市场对公共利益的干预是很强的, 而政府对公共利益的规制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媒介机构对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功能有清楚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好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文化多元与中心的关系,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社会效益, 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公共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再次, 对于电视生产者来说, 必须倡导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并在实践层面争取传媒公共性的实现。倡导媒介从业者的专业操守重点在于对公共利益的认知, 要让电视生产者意识到电视媒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所应承担的公共服务功能。研究发现, 目前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生产者对公众利益的认知与他们的实际生产活动存在偏差。他们对电视节目的生产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应当体现的公共利益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但在实践中无法真正贯彻。商业逻辑的干预是造成这种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对于电视从业者不仅需要专业主义、专业操守、把关人意识, 更需要在实践层面通过一定的传播策略, 争取传媒公共性的实现。面对各种社会力量在媒体场域的博弈, 电视从业者在电视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处理好市场、公众、政府三者间的权力关系, 争取公众利益和传媒公共性的实现, 打造电视传媒的公共空间。

最后, 个人层面上, 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的电视公共文化的核心要素。受众的媒介素养即受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和使用能力, 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本雅明认为电视的传播手段——影像技术破坏了人的思维的连续性, 颠覆了线性逻辑的思考方式。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正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实现着对严肃主题和神圣主题的消解”。尽管电视媒介的技术特征决定了电视具有天生娱乐化的优势, 但电视文化对受众的影响不仅取决于电视本身, 还取决于受众对电视媒介的使用。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有赖于对全体公民推广媒介素养教育, 尤其是对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养, 只有让受众意识到不能“用笑声代替思考”, 才有可能从内心真正抵制泛娱乐化, 构建真正和谐的电视公共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晶.论审美文化[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2]邹广文, 常晋芳.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A].张晶.论审美文化[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3]陶东风.市场化、世俗化与文化共识[A].张晶.论审美文化[C].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4]李晓云.电视媒介与公共话语——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批评[J].新闻爱好者, 2010 (6) .

[5] (德) 于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 1999.

[6]周亭.规则与行动——电视娱乐节目生产与公共利益实现[J].现代传播, 2010 (6) .

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 篇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逐渐形成了以美苏两霸牵头的两大阵营对峙格局, 使美国这个资本主义新兴霸主面临与史上所有老牌帝国均有不同的国际环境。冷战带来的强大压力和对等反制让美国在打压社会主义阵营的朝战和越战均以失败告终, 不得不暂时放弃走其他帝国通过侵占别国领土、掠夺别国资源的方式来积累财富的老路, 转而寻求一种相对温和隐形的金融殖民主义来曲线救国, 其核心就是向世界输出美元, 让财富流向美国。这远比老牌殖民帝国那种赤裸裸的掠夺来得高明和隐蔽, 也更符合美国向全世界标榜的自由、民主形象。不过要想使这一体系良好运转, 美元霸权的获得及维持便是一个关键。

1.1 美元霸权的确立

回顾美元的发展史, 美元霸权的最终确立历经了一个极为漫长而又十分艰辛的过程,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先后经历了“大萧条”后的英镑霸权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美元霸权的雏形) 、20世纪60年代因美元过量发行付出的多达7次美元危机、货币与黄金的逐步脱钩, 直至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强行推出的所谓“新政”:停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按35美元/盎司的官方固定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的承诺, 才最终摆脱套在美元头上的“紧箍咒”。由此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 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本位”取代了“黄金—美元本位”, 美国最终以苦肉计的方式获得了美元霸权。

1.2 美元霸权地位的筑固

当美元把黄金逐出国际货币体系, 以美元本位为中心的全球货币便名正言顺地实施了浮动汇率即所谓的“有控制的浮动”, 从此美元便如愿以偿地走上了一条几乎无限贬值的不归路, 兵不血刃地肆意掠夺世界各国的财富。以美元兑黄金的比价来估算, 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至今, 美元已贬值了50多倍, 造成了世界范围内长期的通胀, 严重破坏了世界经济的正常秩序, 这种肆无忌惮侵蚀别国利益的强盗行径自然会遭到世界人民的抵制, 尤其引起了欧洲各国自始至终以各种方式的抗争。不过,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 尼克松政府之所以敢于贸然宣布将美元与黄金彻底脱钩, 是蓄谋已久的, 除了早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后期 (1947年7月) 美国人推出的欧洲复兴计划 (马歇尔计划) 所形成的数百亿欧洲美元暂时缚住了欧洲手脚之外, 两年后正式浮出水面的石油武器才最终使美元获得了坚强的后盾, 这便是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后来所称的“再循环石油美元”。20世纪整个70年代,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势力逆流而动, 玩弄阴谋诡计, 人为地制造了前后两次中东石油危机, 一是挑唆埃及和叙利亚进攻以色列, 二是美国自导自演的伊朗国王政变闹剧, 从而全面打响美元霸权保卫战, 将中东原油均价从70年代初的约为1.90美元/桶炒到了1979年末的34美元/桶, 逼迫整个世界尤其是欧洲不得不购买更多的美元来支付其大量的石油进口, 成功地用美元绑架了石油, 稳固了美元霸权地位, 并最终将战后世界旧的黄金交易标准换成了自己量身定做的“石油美元标准”:一种新的、极不稳定的以石油为基础的美元交易体系 (威廉·恩道尔, 2008) 。

同时, 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暴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到80年代初, 通胀率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12%~17%, 在这种形势下, 里根政府采纳了新自由主义“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 启用美联储主席沃克尔, 运用货币休克疗法把美元拆借利息平均值从1979年的11.2%一口气涨到1981年的20%, 基本利率更高达21.5%, 国债冲上17.3%。美元利率的提高, 进一步筑固了美元的地位, 却使第三世界国家债务急剧攀升并直接导致了全球债务危机, 尤其以南美及东欧 (包括苏联) 各国的债务为甚。于是, 美国便操纵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架构下组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这个“邪恶三位一体”来推行所谓的“有控制的解体”, 大量侵吞各债务国的核心资产, 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 并最终上演了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接下来的苏联解体, 美元隐性的货币战争终于成就了美国梦寐以求的一超独大新格局 (2013, 杨松) 。

1.3 美国军事霸权辅佐美元霸权在挑战中延续和发展

美元霸权不断通过石油提价、利率上升以及债务泡沫来掠夺别国财富、操控别国政权, 几乎将整个世界经济纳入了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一体化进程, 并使美元彻底稳住了阵脚, 成就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名副其实的“美元本位制”。但因这一体系显失公平, 美元霸权在前行途中也经受了各种挑战与考验, 为确保美元霸权的持续和发展, 美国甚至不惜多次动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为其保驾护航。

纵观美国一超独霸的20年间, 连续对外打了四场战争, 且每场战争都是在为美元的霸权而战, 不是为了操纵石油定价权就是为了狙击敢于窥视美元的其他货币。20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次海湾战争, 其实质便是美国为了阻止伊拉克萨达姆妄图控制石油流通及定价权的战争;1999年3月,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人道主义大旗, 对南联盟米洛舍维奇政权大打出手。这场战争的爆发离欧元正式诞生仅两月之隔, 其目的无疑是为了狙击呱呱坠地的欧元, 确保美元霸权唯一性的延续, 战后欧元兑美元的汇率跌到了最低时的1∶0.8230 (2000年10月26日) , 欧元从高位时的1∶1.17大跌了30%, 直到2002年年初比价还在1∶0.85左右徘徊 (范幸丽、王晶, 2005) , 这便是最有力的注脚;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重创了美元, 欧元兑美元的比价明显触底反弹, 这让美国人十分紧张, 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 (10月7日) 便仓促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其实美国真正的用意不是报复本·拉登, 而在于:一是为了打回所有外逃的美元资本, 重树美元信心, 其二是为了抑制欧元上升的势头, 维稳美元霸权;不过好景不长, 欧元从2002年2月便开始脱离低部一路飙升, 7月15日便突破了1∶1大关, 2003年欧元汇率更是达到了1.19美元的新高, 大大激发了丹麦、英国和瑞典三个欧盟成员国想早日加入欧元区的兴致, 这让美国忧心忡忡、坐卧不安。恰在此时, 海湾战争后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萨达姆又跳出来宣布改用欧元作为伊拉克石油的结算货币, 这正中美国下怀, 盛怒下的美国便以萨达姆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 绕开联合国狂揍伊拉克。战后在美国刺刀下诞生的伊拉克“民主政府”便乖乖地把石油结算由欧元改回了美元, 而原油价格也从战前的38美元/桶暴升至150美元/桶的历史高位。

2 人民币崭露国际舞台, 美元霸权在内忧外患中逐渐走向衰落

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到衰落甚至消亡的过程, 美元霸权自然也不例外。美国霸权的两条腿在持续几十年的轮番扫荡后已明显透支, 军事上陷入旷日持久的伊、阿战争泥潭;经济上结构严重失衡, 庞大的虚拟经济挣脱实体经济自我循环放大到了上百万亿的市值泡沫 (杨松, 2011) ;因维持美元霸权导致的几十年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累计叠加转化而成的数十万亿沉重债务。这一切已使美国的扩张和承受能力接近了极限, 美元霸权下维持的扭曲“贸易逆差增长模式”终究不可持续, 巨大的泡沫终于在2007年被美国次贷危机引爆, 并很快转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危机重创了美国, 其绝对和相对实力都受到削弱, 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也有所下降, 在国际事务中的单边行动能力大不如前, 不得不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和调整, 提出了所谓“巧实力”外交政策, 加快从伊、阿撤军步伐, 收缩自己的海外军事行动, 更多地强调与盟国的合作以及虚张声势的“重返亚太”口号等, 都体现出美国的力不从心。当然, 美国的霸权地位并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在短期内终结, 不过美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被世界上多数国家不同程度抛售, 并纷纷调低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占款;加之危机后美联储为转嫁损失相继出台的三轮量化宽松 (QE1、QE2、QE3) 释放出的近3万亿美元货币, 使其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美元指数快速下跌。美元无休止的贬值必将影响其国际货币地位, 正如早在2007年12月8日的美国之音所说, “以美元为单一的国际基准货币体系已时日无多”。

与此同时, 中国经济虽然一定程度受到了危机影响, 但仍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 综合国力迅猛提升, 尤其在军事和经济领域与美国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突飞猛进, 已与全球20多个国家签订了总额达到2.3万亿元的人民币互换协议, 更可喜的是中国在2012年9月6日对外声称, “自己的银行系统, 交易系统, 转账系统都已准备就绪, 从这一天起, 世界任何希望不以美元进行石油买卖的国家, 都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9月7日, 中俄签订新贸易协定, 俄方同意卖给中国其所想要的任意数量石油。中国作为世界石油贸易大国, 在石油交易中绕过美元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这无疑是世界经济与货币体系中的重大事件, 将直接冲击石油美元的霸权地位, 美元指数也应声从6日的81.467降到11日的79.73。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时间9月18日凌晨2点前的国际原油期货闪电崩盘, 只用3~4分钟, 就让洲际交易所 (ICE) 布伦特原油期货11月合约跌去5美元/桶, 盘中跌幅接近3.5%。势不可挡的人民币在中国庞大生产与贸易能力、巨大市场容量和强大军事力量的支撑下, 正开始走向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及储备货币的快车道, 美元霸权已明显遭遇到一个比欧元更具先天优势和实力的强劲对手, 在当前及未来的一定时期里, 美元霸权势必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中逐渐走向衰落。

3 美元开始出手,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极大挑战

由此可见, 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是有备而来, 是剑指中国及人民币而来, 是为维护美元霸权而来。果不其然, 从2012年起至今, 围绕中国的海洋争端便几乎全面爆发。美国盟友菲律宾当起了急先锋, 越南、印度也蠢蠢欲动地紧随其后, 大有要与中国在南海“群殴”之势, 不料分别让中国有效出拳, 各个击破, 中国渔政控制了黄岩岛, 并进一步借美国之势上位, 化争端为事实, 迅速组建了三沙市, 有效阻击了美国欲扰乱人民币主导的东盟自贸区的企图, 一帮跟屁虫在茫然中也都傻了眼, 纷纷开始“转舵”或“调头”。

美国在南海的第一步棋下臭了, 便立即启动东海第二步棋, 用几十年前就埋好的地雷再立“卖点”, 放出日本来挑起中日钓鱼岛之争, 使世界经济总量排名分列二三位、外汇储备最多的两个大国互掐, 其司马昭之心, 早已路人皆知。其实, 随着建立在东盟“10+3”基础上的中日韩自贸区在10年前 (2002年年底) 正式筹建以来, 便一直让美国耿耿于怀, 只是苦于中东问题一时腾不出手。而近年来中日韩自贸区正加速组建, 中国先后与韩、日签订了数千亿元的人民币互换协议, 且日本央行还准备近期购买上百亿元的人民币债券, 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更要命的是, 2012年5月13日, 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 三国领导人一致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并于11月20日在柬埔寨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上三国商务部长正式宣布启动谈判。一旦一个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东亚自贸区正式启动, 再加上中国东盟自贸区, 必将彻底动摇美元在东亚的地位, 对美元霸权的打击将是摧毁性的。因此美国绝不会面对自身的核心利益受损而坐视不管, 迟早要出手进行阻止, 就如同对付欧元。由此观之, 中日钓鱼岛之争早晚必将成为美元狙击人民币的诱饵, 使都将其视为本国核心利益的中日两国无路可退、鹬蚌相争。美国此招可谓一箭多雕, 既打击了中日经济, 又阻击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保住美元霸权地位, 还能拉上日本持续对抗中国, 使其成为美国围攻中国的主要力量, 替美国捉襟见肘的财政埋单。若如此,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仍持续“剑拔弩张”的形势下, 刚刚启动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多年来苦心经营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成果可能付之东流,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也势必面临极大挑战。

4 人民币突围的对策

面对美日的步步紧逼, 我国政府也不甘示弱, 并据理力争。正如党的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在2013年1月28日发表的一次讲话中所说, “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 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 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这实际上是为中国首次阐明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则底线。在东海钓鱼岛争端上也借助“南海模式”经验果断出手还击, 就在日本政府9月10日宣布已决定将钓鱼岛的三个主岛“收归国有”的当天, 中国政府也宣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 并强调有关部门将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 紧接着又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委员会提交了我国东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 同时在政治、外交及军事上也针锋相对地以对等反制策略震慑住日本, 实行“拖字诀”战术。就目前形势来看已在钓鱼岛占得先机, 并有效抑制了美国的阴谋。当然, 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上势必招致延缓, 但绝不能止步, 而应坚定不移地向纵深推进, 大胆迎击各种挑战, 想方设法寻找突围对策, 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4.1 对内牢牢加固人民币国际化的三大支柱

人民币能否走出国门成为国际货币, 关键取决于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实力和地位, 这是内部先决条件, 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俗话说, 打铁还靠自身硬, 因此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幻, 我们首先得立足自身, 脚踏实地, 苦练内功, 并借鉴英美等国本位币国际化的成功经验, 不断地为人民币国际化夯实基础。结合国际货币的发展历史及当前的国际现状来看, 一国 (区域) 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主要由该国 (区域) 的三大综合实力决定:一是阳实力, 即显性实力, 是彰显一国国际地位和整体实力的主要载体, 包括以政治、经济及军事三位一体组成的一国综合国力以及最能代表一国主权货币国际地位的黄金硬实力;二是阴实力, 即隐性实力, 是滋生并长期推动阳实力成长壮大的源泉, 主要包括文化软实力以及最能体现一国 (区域) 活力的科技创新力;三是虚实力, 即一国 (区域) 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能力, 也即金融实力, 主要表现为一国金融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 具体看其国内金融中心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本币离岸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这便是人民币国际化可之借鉴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内部着力点, 势必引起我国货币当局及业界高度重视, 并扎实推进和完成其所有内部环境建设, 届时, 人民币的出路就能真正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4.2 对外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渐进式战略

鉴于当前美元咄咄逼人的正面攻势,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仍应遵循“渐进式”步骤, 实行两个三步走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国际货币在地域上的三步走, 即从周边化、区域化再到国际化;二是国际货币在职能上的三步走, 即从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同时坚定不移地跟进下列远、近期目标:近期首先应继续联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深入揭批当前以美元本位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严重不公和在过去40多年来对人类经济造成的现实危害, 也即美元霸权对全世界犯下的种种罪行。如史无前例的通胀、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急剧下降的经济增长、不断恶化的全球失衡、世界各国贫富差距不断加剧的两极分化以及频发的地区冲突甚至战争等, 并明确反对任何一国或少数几国有发行本位币剥削全世界的权力;其次要大力宣传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为了谋求货币霸权, 成为下一个美元, 而是为了打破当前极不公正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独霸局面而不得不暂时采取的现实迂回战术, 希望获得多数国家的道义及行动支持;然后近中期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包括日本、菲律宾及欧盟等被美国一时所蒙蔽或要挟的国家和地区, 尽量争取以理服人、和平解决彼此间的各种分歧、矛盾甚至冲突。同时力挺欧元, 打压美元, 扶弱锄强, 尽力促成国际化货币中美、亚、欧三分天下之势, 实现美元、人民币与欧元三足鼎立的多元本位国际货币体系;最后实现长期目标, 当人民币获得了相对甚或绝对的优势地位, 迫使美国及欧盟不得不坐下来和我们谈判, 达到“以斗争促和谈则和谈成”的效果, 并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合适的时机敦促召开Gn峰会或联合国大会, 最终重建国际货币体系, 形成公正合理的超主权国际货币。

参考文献

[1][德]威廉·恩道尔.石油战争[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75-180.

[2]杨松.浅析美元霸权逻辑演进过程[J].商业时代, 2013 (7) .

[3]范幸丽, 王晶.欧元[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5:158-160.

网络视频挑战电视霸权 篇6

葛兰西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阐述了关于“霸权文化”的理论,然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国际化,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文化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都比以往更密切而频繁,各国文化的相互交融、渗透、甚至冲突,比人类历史经历的任何时期都更深入。因此,一个国家范围内所呈现的文化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并且更多地展现着“霸权国家”的文化形式。

许多发达国家对世界存有统治欲望,或者企图拉拢更多盟友,他们对他国的文化侵略性由此甚为强烈,常常试图用“文化”“意识形态”的手段去潜移默化地主宰他国的人民,使别国在价值判断上与自己保持一致。他们“文化霸权”的爪子也渐渐伸出了本国的势力范围,达到了更远的地方,及至世界的每个角落。而被“文化霸权”利用得最多的媒体工具,则是在生活中与人们最亲密的大众媒介——“可爱”的电视。

电视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是个吸引人的且不安分的东西。麦克卢汉将媒介定为人体的延伸,这个论断似乎特别适用于电视这个声色兼备的电子媒介。广播只冲击我们的耳朵,报纸只触动我们的眼睛,而电视所呈现的,完全符合我们两个最强有力的感觉器官,就像人们的眼睛和耳朵所见所闻那样去呈现信息。

于是,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电视成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物品。一个家中成员都目不识丁但经济并不贫困的家庭里,可能从来不翻阅报纸,没有一本藏书,可是却一定少不了一台摆放在客厅里的电视机;未接受过正式教育的孩童或老人在不曾接触过一本书籍的情况下却可能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电视迷”。电视这种大众媒体老少皆宜,也造就了其高强度渗透力的特点,电视上传播的内容总让人轻易接近、了解并相信。于是,电视开始成了最能支配人们意识形态的大众媒介,人们轻易受电视影响,轻易被电视欺骗,而霸权文化也因此偏爱依附于电视之上,电视——成了霸权文化的渗透工具。

电视本身没有内容,一台电视机只是一项科学技术产品,为其注入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的是智慧的人类,而掌控着电视的那部分人也利用着电视这一特性,向受众灌输自己筛选过的表达自己立场的信息。“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电视文化作为一种‘肯定文化’,通过压抑大众的‘痛苦意识’和‘异化感’来为现存秩序服务而执行其意识形态功能。”2掌控着电视内容的那部分人,为了使受众安于自己所传递的信息氛围中,借着电视近乎真实的特性,通过一系列虚拟但仿真的电视节目、电视剧情来为受众创造一个优于幻想、并且信以为真的“拟态环境”。人们在这个可以给予自己美好幻想的环境中毫不反抗,并且完全归顺于电视的“权威”。“霸权文化”将意识形态不露声色地隐藏在各种电视节目的背后,在促使人民迷恋于精彩的电视节目的同时,透过日积月累的传输达到影响的作用。一条客观新闻的取材角度可以偏颇甚至扭曲,只采用对于自己有利的方面进行报道;一片轻松欢笑的动画可以不时地出现民族偏见或地域歧视的片段;一部冗长的电视剧也可以不停地加入对本国价值观的呈现——以至于,几乎所有的电视节目都不可避免地带着对于本政权、本统治阶级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形式上的烙印——这些有的或许无意,但大部分是有着明显的政治上的意图。

美国,就是这样一个依靠电视对世界进行文化霸权的国家。在世界逐渐形成交流的热潮之际,美国利用开放的大好良机,积极发动着一波一波的电视文化渗透,挖掘他国根深蒂固的思想文化,将“美国思想”散播到世界每一寸土地。

好莱坞电影在世界风靡几十年,如今已在全世界人的脑中形成了一股不变的定势:哪部大片近期上映,哪位好莱坞明星参与演出,今年的奥斯卡奖项花落谁家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进军好莱坞、获得奥斯卡奖项则成为各国演艺人员的终极目标。这些电影大片在各国的播放,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出现,在影片中所隐含的关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细节则有意无意地闪烁着。而最近几年,一股更日常化的“美国流”开始侵入其他国家,这就是“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第n季”的美剧。美剧比起好莱坞电影似乎更贴近人们的心理,因为它从电视而来。丝丝入扣的美式剧情,诙谐特别的美式幽默,真实动人的美式生活全方位展示,精致高档的美式电视制作,这些都无不深深打动吸引着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并无声无息地改变着他们脑中关于意识形态的东西,从排斥到不排斥,从不排斥到认可,从认可到赞同,从赞同到宣扬,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霸权文化意识渗透的一步步。从《老友记》到《绝望主妇》,从《CSI犯罪现场》到《越狱》,接踵而来的美剧是一波又一波美式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浪潮。

英雄主义,色情文化,暴力美学……这些属于美国电影电视的词语人人皆知,可是最可怕的是它开始成为其他国家学习的模式,并成为人们认可并模仿的价值观。在一开始难以接受的文化形势下,经过几年、几十年的慢性渗透,当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一切,并习以为常不以为意。“这就是美国的文化,这就是主流文化,这就是以后我们要成为的文化。”那么那时,世界该被称为世界,还是美国?

“霸权理论”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时代,并且从国内影响延伸至了国外,在面对全球浪潮下的“霸权文化”,面对从西面八方而来的“异国风情”,正确看待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衡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我们国家文化的保存与融合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意大利思想家葛兰西于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了“霸权理论”, 阐述了国家统治阶级在统治人民时所采用的意识形态上的手段。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国际化的社会进程, “霸权理论”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全球, 一个阶级对另一阶级的“霸权”扩展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家的“霸权”, 电视则成了“霸权文化”的渗透工具。

关键词:霸权文化,电视媒体,意识形态渗透

参考文献

[1].汪振城.当代西方电视批评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浅议网络舆论霸权的危害性 篇7

一、网络舆论话语霸权的概念界定及其形成原因和特征危害

所谓网络舆论的话语霸权, 是指网民凭借意见力量优势, 在非理性情绪的支配下, 以道德的名义, 对意见力量占弱势的一方用语言进行粗暴的审判、制裁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的现象。

网络舆论借助了网络作为特殊的传播介质, 因此也具有不同于其他舆论形态的特征: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等。网络舆论的这种特有的模式得以迅速传播, 为网络中出现暴力事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让本来十分自由的互联网环境, 出现了一种来自观点优势方的“话语霸权”。因此, 我们从网络舆论话语霸权的独特形成原因入手进行分析。

1.1网络形成过程中的自身原因。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 与传统舆论形成过程相比, 网络舆论由于借助了互联网的高容量和交互性等特征, 加上网络传播省去了传统媒体编印、录制等多重环节, 摆脱了刊发或播出的周期性限制, 其形成过程更加迅捷。正是由于网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这种速成性,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意见的主要渠道之一。以至于在有效时间内, 网民就可以获取大容量的信息。但就是在这样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的传播过程中, 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现象应运而生。

1.2网络受众中, 言论主体的匿名性, 也是构成网络舆论霸权的主要原因。匿名的网络言论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倾诉欲, 网民的畅所欲言使网络舆论在价值传递、利益诉求等方面呈现出随意性、不客观的特点。而这又是在一种匿名的情境下发生的, 这种不对等的意见交流, 势必导致出现了网络舆论的过度宽松和自由化。网民都是以虚拟身份进行评论的, 对一些事和人的评论无需承担责任, 从而成为情绪宣泄的一种途径。网络舆论霸权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愈演愈烈。

1.3网络受众存在着较强的从众心理和趋同行为。各种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 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立足之地。网民在诉求内容的时候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他们并没有自己的核心观点或者是固守原则, 而经常是人云亦云地听从话语主导方的声音。这就直接导致了网络舆论话语霸权。

二、网络舆论正是因其自身固有的缺陷及网络受众评论时的心理特点, 而导致网络舆论霸权不断滋生

网络舆论恰似一把双刃剑, 在其积极作用的背面还存在着许多消极面, 网络舆论霸权的危害性可见一斑。当网民意见力量作用的发挥超出了一定限度, 其话语霸权就会对方方面面造成诸多压力、干扰与侵犯。当前, 我国网络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负向舆论的影响增大、网络受众易被“意见领袖”误导和对个人空间的侵犯。

2.1网络舆论霸权的负向影响效果很大, 直接干扰到司法的公正性, 对政府的决策造成压力。事实的真相未必总与公众的判断相一致, 更与道德判断无关。所以, 网络舆论相对于政府的决策和司法机关的监督作用, 主要是督促其公开透明地决策和查案办案, 公正客观地还原案发真相, 公平合法地做出最后裁决。当网络舆论监督变成了网络舆论审判, 就意味着网民监督力量的越界, 网络舆论的话语霸权对政府的决策和司法公正的干扰作用就会渐渐凸显。

2.2网络舆论易被“意见领袖”误导, 尤其是“意见领袖”在传播低质量的网络舆论时, 严重造成了网络信息的失真失衡。网络舆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就事论事”, 网络舆论可以进行多次互动, 评论者之间也可以形成意见交互。“意见领袖”与网民之间形成反馈互动, 从而形成可以对事物进程产生较大影响的舆论流。一旦“意见领袖”传播了低质量的网络舆论, 就会对网络信息产生严重的失真失衡。并且对于网络舆论缺少把关部门, 使得网络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可能朝任何一个方向发展或转换, 这导致原有的舆论可以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乃至无关的论题, 产生路径的变化。从众心理的作祟, 更会导致这种错误导向的一味扩大蔓延。

2.3对个人空间的侵犯。网络舆论霸权严重地侵犯了事件当事人的人格权、隐私权甚至生命财产权, 对正常的网络秩序和现实生活构成了剧烈的冲击。置于意见力量弱势地位的一方, 很容易遭受到自身名誉权、隐私权等人身权利与私人空间等的侵犯。网络舆论霸权成为了公众“道德审判”的主持者, 而受害方却得不到公平的对待乃至相应的解决。

三、探究新颖而全面的网络舆论管理模式

在网络舆情高度发展、网民意见日益不容忽视的今天, 要想使网络舆论话语霸权的削弱直至消解, 则需从软性调控和硬性调控两个方面入手。

从软性角度说, 第一要增强新闻的信誉度, 坚持新闻真实性, 过滤虚假、不良新闻信息。加强内容优选, 舆论引导于新闻信息传播之中。第二是主流媒体和权威发言人要做到及时反应, 合理编排, 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第三要强化网络媒体自身的道德自律, 并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网民道德水平。最后, 网络媒体要重树把关人, 意见领袖和各级“把关人”要切实履行责任, 积极进行疏导等等,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话语霸权的危害性降低到最小。

从硬性角度说, 我们可以从网络立法和技术手段两个方面入手。对于网络舆论立法方面, 我们可以从法律制度监管的硬性方面, 来解决网络舆论话语霸权向现实空间进行侵犯的可能。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 才是减少甚至消除网络舆论话语霸权的根本。第二, 我们可以采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论进行硬性管制, 虽不及软性调控效果明显, 但却是极其必要的。■

上一篇:翻译美学科技英语下一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