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新格局

2024-09-24

网络视频新格局(共12篇)

网络视频新格局 篇1

从用户端来看, 2014年OTT服务月租费为29美元, 比2013年上升了18%, 这一现象将会继续下去, 5年后将达到每月43美元。这种发展趋势表明, OTT服务影响愈来愈大, 也愈来愈受青睐,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公司对此深深担忧。

美国DVD出租方式分为商店出租和网络出租两大类, 其中网络出租方式占据较高市场份额。美国有线电视公司为了与同行业卫星电视公司争夺市场, 力推视频点播 (要另收费) 服务, 曾蚕食DVD租赁市场。然而, 后来宽带接入业务不仅冲击了DVD租赁市场, 也让有线电视的视频点播服务受到了极大冲击。

宽带接入催生众多视频网站

美国宽带接入业务催生了You Tube、Hulu、Netflix、Apple i Tunes (苹果网络商店) 和Amazon Video (亚马逊视频) 等著名视频网站。You Tube是自由发表视频作品的网站, 而其它视频网站都是在宽带接入后采用视频点播 (VOD) , 作为侵占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收费市场而成长起来的。

Netflix采用有线电视公司相同的视频服务寻求发展, 用户同样是每月支付固定费, 就可无限制享受Netflix流媒体服务。有线电视公司向用户提供可在多个房间内享受多媒体的服务, 而Netflix的用户一个账户可让最多四台终端同时享受视频流媒体服务。如此算来, Netflix资费比有线电视资费低, 因此订户迅速增长。例如在2013年第一季度末, Netflix在美国的视频点播用户达到2920万户。单纯以用户数比较, 当时它已超越康卡斯特 (Comcast) 和Direc TV的用户数。就付费用户来说, 2014年第二季度, Netflix流媒体服务付费用户数达到了3509万户, 海外用户达到了1290万户, 总共为4799万户。随着Netflix的成长, 其自身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便宜的资费受到欢迎, 但Netflix提供的节目成本在上升, 这就产生了矛盾。为了提高效益, Netflix在2011年秋天曾对DVD出租业务和流媒体业务进行了分离, 但这却不受用户欢迎, 致使2011年第三季度用户数下降了80万户。其后, 该公司又将DVD出租业务和流媒体业务恢复到原来状况, 为挽留和吸引用户, 它也进行了自主制作节目的探索。

回首早期宽带接入 (2007~2010年左右) 业务, Apple i Tunes (苹果网络商店) 和Amazon Video (亚马逊视频) 与DVD租赁模式以在线方式展开竞争。DVD销售量减少, 电视台寻找进入宽带接入服务领域的方法, 促使了Hulu诞生。

Hulu的股东由Comcast/NBC Universal (约32%股权) 、Fox Entertainment Group (福克斯娱乐集团, 持股31%) 、Disney-ABC Television Group (迪斯尼-ABC电视集团持股27%) 、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 (普罗维登斯持股10%) 构成。如何让经销商和程序生产商成为利益共同体, 是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与宽带接入一起成长的Hulu, 一直在进行探索。CBS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为Hulu提供了节目, 旨在抑制电视观众减少。Hulu管理层也试图与宽带接入服务提供商成立合资公司, 以便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成长。

有一种观点认为, 只要拥有足够多的用户数就能赚钱。具体而言, 提供免费服务, 网络上就会涌进大量网民, 从而逐步提高收益。Facebook拥有10亿用户后收益不错,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 该经营方针却令Hulu投资者烦恼。因该视频网站的股东又是主要电视台的股东, 若免费服务扩大, 该视频网站业务又抑制了这些主要电视台现有业务收入, 这就陷入了两难境地。因此, Hulu的股东与管理层经常发生对立。

2011年, 股东们甚至提出要出售Hulu。对此, 美国的Yahoo (雅虎) 、Google (谷歌) 、Apple (苹果) 、Microsoft (微软) 、Amazon (亚马逊) 、AT&T、Verizon Communications、Dish Network等公司均表现出巨大兴趣。Yahoo、Amazon、Dish Network三家公司前后出价20亿美元左右, 以求收购Hulu。谷歌则提出二年内若独占视频使用权, 则可出价40亿美元。最终, Hulu的股东们考虑到招标公司的收购价太便宜, 决定不再出售。其后Hulu与快速增长的You Tube、Netflix相比而言, 它虽具有完善的管理, 但它却失去了增长的潜力, 但Hulu一直在设法走出困境。

宽带接入给传统视频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目前, 一些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用户因转入到宽带接入服务, 而解除了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的合同。但2013年各种调查表明, 已解除与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合同的电视家庭数还少于1%, 因此它还不是主要威胁。

但随着时间推移, OTT对传统视频市场的冲击越来越大。谈到OTT服务提供商收益, Strategy Analytics市场研究公司数据显示, 美国2014年OTT市场比2013年同期增长21%, 亚马逊和Netflix是主要推动力。美国OTT收入接近一半 (48%) 源于Netflix和亚马逊两家公司, 这两家公司在2014年收入将会达107亿美元。

You Tube、MLB.com和Hulu也都不错, 它们服务的利润到2019年将会增加一倍, 会由2013年的41亿美元增长到88亿美元, 在未来五年内, 有望超越DVD市场。如Hulu Plus 2014年第一季度的流媒体服务付费用户超过600万户, 2013年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该公司与必胜客合作, 开始提供可一边看视频, 一边订购比萨饼的服务。该公司也开始与运营商谈判, 以便用户从有线电视公司的机顶盒观看节目。

研究公司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 (CIRP) 于2014年1月3日宣布, 亚马逊 (Amazon Prime) 会员人数约为1670万个家庭, 会员年费为79美元。从用户端来看, 2014年OTT服务月租费为29美元, 比2013年上升了18%, 这一现象将会继续下去, 5年后将达到每月43美元。这种发展趋势表明, OTT服务影响愈来愈大, 也愈来愈受到青睐,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公司对此深深担忧。

第二屏与社交电视侵蚀第一屏市场

在过去几年中, Facebook、Google+、Twitter等社交网站日益普及。美国最吸引眼球的美式橄榄球超级杯总决赛和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等活动, 很多电视观众都到社交网站上去观看, 这意味着人们常使用社交网站, 去享受娱乐和了解社会大事。因用户观看电视时, 常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连接到社交网站去观看视频, 因此把这些移动应用程序称为第二屏。第二屏和社交电视成为经常出现在美国视频业务及网络界的重要关键词。

除Facebook和Twitter两大社交工具外, 其它开发者也在提供各种第二屏应用程序。在这种情况下, MVPD虽占据着电视第一屏幕位置, 但现在宽带接入服务上出现的视频节目愈来愈多, 已威胁到第一屏。例如Netflix在2012年1月第一次推出了原创作品“Lilyhammer”, 一下子就吸引了100万观众。以此为契机, 它又陆续推出了House of Cards、Fat Man Little Boy、Brian Posehn等作品, 这些作品都在周日黄金时间播放, 吸引了大批观众。Netflix等已侵蚀了第一屏市场, Netflix负责人已声言“未来几年原创制作费将提升到15%”, 用以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据悉, Netflix公司的4K VOD服务于2014年6月登场。该4K VOD服务对应的电视接收机为韩国三星公司的UH8550/9000, 随后索尼、Vizio和LG等公司的4K电视机也将陆续面市。为获得最高质量的观看体验, Netflix公司要求家中最低要20Mbit/s速率的宽带接入, 但目前美国和英国一般家庭的带宽平均水平在7~8Mbit/s, 因此能满足三星4K电视服务环境的用户还不多。

美国宽带接入服务将强化原创程序, 使其步入“第四电视”阶段, 该程序让用户不仅能够观看传统电视节目, 还能让用户实现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均可观看节目, 这比在固定房间内才能观看电视方便、灵活, 必然是今后发展方向。

传统电视公司打响第一屏保卫战

传统电视公司正在强化第一屏保卫战,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公司为了捍卫电视市场的垄断地位, 均加大了对移动电话和平板电脑流媒体服务的力度。

早在2010年2月, Time Warner (时代华纳) 公司就推出了宽带服务“HBO GO” (三合一套餐服务) 。康卡斯特 (Comcast) 公司推出了包含数百个电视频道、数字音乐、高速上网和固定电话套餐的三重播放服务。它们的月租费一般都在一百美元以上。

Comcast、Time Warner Cable、Direc TV等电视公司大户, 除了在主页上向用户提供视频点播之外, 还扩大了公司Wi-Fi免费热点服务, 向带有Wi-Fi功能家里的机顶盒、移动设备提供流媒体服务。用户免费热点接入时, 也可享受视频点播服务。然而, 许多用户并非有足够的时间来享受仅此服务。

此外,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公司强化对移动装置配置, 以作为与宽带接入服务的对抗, 但这样的对策并不总能成功。此前已述, 用户对MVPD (多频道视频节目分发商) 的昂贵套餐资费非常不满。节目制作成本迅速飙升, 对规模不大的MVPD来说, OTT将带来更大风险。

网络视频新格局 篇2

导读: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中美网络安全领域“斗而不破”的遏制与反遏制、打压与反打压博弈中,对美方的战略、能力、产业、技术等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过去中方的视角长久的放在关键基础技术领域,放在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等厂商身上,却忽略了美国产业体系中一股强大而独立的力量,其信息安全企业星群,他们也同样是美国全球战略能力的基石。

在网络信息攻与防的双方向上,美国均拥有着全球最顶级的巨大威慑力和他国看似无法企及的战略优势,而来自中国的观察者易于犯的错误是——既伴着内心深深的忧惧,对这种战略优势进行着轻率地道义层面批判,却缺少对其核心支撑点——信息安全产业的深入而系统地分析。

美国信息安全产业并不是一台生冷而高耸的巨型兵工厂或商业机器,而是一组生动、富有理想与活力的企业符号。长期以来,国内对这些企业符号充满了疑问和不解,一方面,是其传统的巨头Symantec、McAfee等始终屹立不倒;另一方面则是新兴企业与新兴技术此起彼伏。

巨头型厂商厚重全面的解决方案与独立安全厂商的新概念、新产品交相辉映,令观者应接不暇,更令把美国当作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建设标尺的各国政府和行业用户茫然无措。

但如果我们把这些企业的规模、并购关系、技术领域、市场范围以及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完全罗列开来,进行梳理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并非如突兀坠落在平原上的巨型陨铁,而是有着鲜明的层次和关联的大战略基石。

一、美国信息安全产业格局的层次分析 一如美国在其他信息产业领域的优势一样,以Apple、Google、IBM、Microsoft、Ora-cle、Cisco、Qualcomm、Intel、Facebook(按市值排序)等为代表的基础信息巨头同样在信息安全产业架构中扮演着宽阔而坚实的地基。其稳居全球供应链的顶端位置、进行大量的信息聚合和创造、改变全球用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其一方面构成美国全球战略威慑能力,同时又能反过来游说院府影响美国的政治走向。

而透过斯诺登事件,公众们亦知道了,他们与美国的庞大国家机器微妙互动,强化了后者覆盖全球的情报能力。由于这些企业规模庞大、市值往往以千亿美金衡量,并持续进行并购,不断扩容体量,我们可以称其为信息“寡头”企业。

在这些寡头层次之上,则是信息安全产业的巨子们Symantec、McAfee、Trend micro(趋势),他们市值数十亿美金乃至数百亿美元,尽管这些企业均从反病毒起家,但经过多年发展和持续地兼并重组,其产品跨度已经形成完整的从流量到端的解决方案能力、并向集成、存储、云等安全关联的各方面扩展,产品用户覆盖全球。对中国类似石油、电信、电力等关键行业来说,选择其产品曾长期被视为“政治正确”的选择。

而对更多的安全厂商来说,其依然专注于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或其他安全技术的某个窄带领域,可以称其为专业安全厂商或独立安全厂商:

美国专业安全厂商,除了具有单点专注的特点外,大多不仅服务于美国用户,也坚定地追求着全球市场。他们是全球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风向标,他们享有“美国制造”的国家品牌带入感,引导着信息安全创新的话语权。

但同时他们与寡头和巨头企业不同的是,他们执行更为稳健务实的市场政策,驾轻就熟地寻找当地国家的集成商和掮客企业,通过OEM绕过当地政策和法制的保护,如国内很多场合的“国产”防火墙招标就是Fortinet(飞塔)等美国品牌的“贴牌产品”内战。

随着市场发展,这些独立安全厂商既具有成为新巨头的潜质,同时也有被巨头收购,成为其解决方案中一部分的可能。

而由于美国瞄准全球市场的安全厂商和明星过多,亦掩盖了若干隐形的冠军和一个特殊的市场,即面向其政府和国家机器用户的专用市场。而其中又呈现出两个企业群落,即专用技术企业和承包商。

专用技术领域,是和美国国家机器作业关联密切的技术服务领域,包括入侵取证、数据恢复、数据分析等,这些厂商有的是独立厂商,也有的是巨头厂商或其他大型传统企业(甚至是非IT企业)的一部分。大数据分析的明星企业Palantir作为美国官方的御用安全企业,是这个产业群体的代表之一。

而承包商则往往是更深入情报作业的直接参与和执行者,类似斯诺登所效力的Booz Allen Hamilton、信号分析处理厂商Argon ST、面向C4I系统的网络安全服务厂商GnostechInc等。在这个层次上,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信息安全思想与其国土安全观和全球战略能力的融合。

这些厂商不止服务于专用网络信息系统,也服务于关键工业生产、军事装备等领域。安全思想通过这种服务,深达到更多的关键层次领域,达成虚实结合、网电一体。信息安全概念、意识和方法也同时扩散到社会基础、国土安全和军事体系的全景纵深。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美国信息安全企业技术领域繁多,投资关系复杂,但这其中几条边界非常清晰。

●基础寡头和独立安全厂商的边界: 尽管传统寡头厂商不断兼并独立安全厂商以扩大体量,但我们看到的是其既未导致“独立安全厂商消亡”而构成对自由竞争的伤害;同时也没有改变寡头厂商的原有轨迹——他们依然坚定扮演集成服务提供商或者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固有角色。

如Google绝不会因为兼并Virustotal(多引擎扫描服务提供者)和Zynamics(安全分析工具软件制造商)而变成一个在安全市场上有所动作的厂商。无论规模大小,美国厂商通常都具有简单清晰的模式与价值观。

●开放市场和专有市场的边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全球市场为目标的美国独立安全产品厂商专注而窄带,使其不会向与国家机器的情报体系“过从甚密”的方向游移,从而导致伤害其面向全球用户的信任力。

而专有市场的存在,亦既有助于形成美国独有的国家安全作业能力,避免信息外泄,同时,也保证这些厂商不必在全球市场收益和美国官方诉求间徘徊,而可以坚定地如被Fireeye收购之前的Mandiant一样,在中美大国博弈间,充当非官方的技术喉舌(而即使这种并购发生后,Fireeye也在努力强调“M部门”与Fireeye本体之前的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层次不仅是一个商业层次,也构成了大国话语权博弈的立体纵深。

●政府、军方与承包商的角色与关系:

围绕军方和情报机构承包商体系是重要的美国商业文明特色,其在具体的情报作业层面,弥补了国家机器本身的人力不足,遏制了大政府倾向,而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独有的信息层次屏障。尽管出现了斯诺登事件,但我们依然要看到,在充分利用信息的联通和共享,主动国家安全能力提升的思路下,承包商层次其实在很长时间扮演了一个信息和作业中间带的角色。

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些承包商(包括部分专有市场厂商),往往由前军政界人士发起或者担任高管,其也建立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合法利益输送层次(旋转门),形成了一种既同谋共赢、又不伤害美国国家能力的特殊(而且是合法的)政商关系。

这个看似严谨又充满活力的庞大体系,并不是某种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不是某届或某几届总统班子马基雅维利式先验设计的结果。而是在其“企业自由”的立国支撑点下,持续遵循内部自由竞争、对外强力输出的产物,可以概括为“顶层设计、自由生长、建立规则、强化优势”。

二、领跑者:巨头的形成与价值

美国作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本土,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个人计算机革命中,亦诞生了一批其早期安全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了被称为信息安全传统三大的Symantec、McAfee和Trend Micro(尽管Trend Micro自诩为治理结构跨美、日和台湾地区的国际厂商,而并不完全是美国厂商,但其根本上还是获益于美国的土壤和产业机会,并也在硅谷信息安全群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在反病毒领域获得了产业认同和早期价值最大化,而逐步成为拥有了上万名员工、十亿美金量级的销售额的企业巨人。

他们当初在反病毒领域获取第一桶金并不偶然,信息安全市场有两个最重要的最成熟的领域,一个是以反病毒为代表的系统(主机)安全领域,一个是防火墙(安全网关)为代表的网络安全领域。这两类产品都是在与主流威胁对抗中不断改进成型,并逐步具备了共同特点,即经过基本的安装配置部署后,就自行成效,可以不经人工干预而产生效果。而相比之下,类似IDS、扫描器等对使用者的能力和精力有较大依赖的产品,均未能形成较大市场规模。

病毒的威胁在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即快速到来,因此主机安全技术的商业化,要比网络安全技术早了十余年。但 “三大巨头”并非唯一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反病毒企业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浮现,反病毒核心技术“反病毒引擎”的第一技术平台此时亦并不在美国,反而是由Kaspersky和Dr.Solomon为代表的欧系厂商占据,与美国厂商呈现争锋之势。

在这种对垒中,美国国内市场庞大的内需、资本市场的澎湃活力所带来良好融资能力、以及全球市场的布局辐射,让尚在幼年的“三大”站上了巨人肩膀。他们纷纷较早跃上美国资本市场,并开始了持续的并购之路。

使之从单一反病毒厂商发展为综合性的全领域解决方案的厂商。在这个美国企业能力不断强化,欧洲企业一边顽强创新、一边退守自保的过程中,Dr.Solomon很快被McAfee收购,而McAfee则完整获得了其先进引擎能力。而卡巴斯基虽然也稳健发展,成为俄罗斯IT的旗帜性企业,同时也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的支点企业,但从商业上看,其并未成长为可以在市值(估值)和国际市场覆盖能力上与“三大”比肩的巨头。

传统“三大”与美国情报体系是否有密切的互动?目前尚未有公开资料可以证明。如从公开资料上看,至少没有证据显示他们参与了“棱镜”计划,但棱镜更多是NSA与具有内容和关系价值的互联网巨头厂商的合作。

而安全厂商自身的资源更多是安全事件、端设备环境和流量行为的信息,显然从这个层面上,作为安全厂商的情报价值是不够的。但传统“三大”对全球行业用户的部署到达能力、端和流量的结合手段、与作为安全厂商进行数据采样提交方面的用户先天容忍度,又有独特的情报优势。如果我们关注《Symantec互联网安全分析报告》,我们就同样可以看到能够采集这些资源所依托的巨大部署规模,以及这些信息所投射的战略价值。

三、专业安全厂商的创新迭代与创新方法

在美国独立信息安全企业的星群中,最富有魅力和研究价值的,是其专业安全厂商的创新迭代。在这个过程中新企业、新技术、新公司、新产品品类不断涌现,而从威胁到产品形态的新概念更迭,也让全球跟跑者们叫苦不迭。

无疑这种概括新威胁、定义新概念、形成新品类式的成熟打法,驱动了多家美国网络安全企业从初创到“各领风骚几年”式的快速迭代成长,但这种成功绝不是源自单纯的概念炒作和商业包装,而是有其值得尊敬的内因与外因。

其内因是:对新威胁的敏锐把握,丰富的产品想象力,迅速的单点核心技术突破,并形成新形态品类的能力;其外因则是:对于创新的鼓励和宽容,以及鲜明的专有核心技术价值导向。

在美国安全企业创新迭代案例中,其中最闪亮的轨迹,是网络安全厂商Netscreen、Fortinet、Paloalto Network和Fireeye依次崛起。而其所提出的产品概念,均创造出了细分市场,也依次在基于流量的安全产品中成为独立品类冠军。我们将这四家厂商的要素,绘制成表2,由此我们则可以看出,这些企业所形成的产品品类概念,绝非空泛包装,而是应对当时主流威胁的结果。

Netscreen面对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引领的带宽快速增长趋势,提出了基于ASIC的高速硬件防火墙的思路;Fortinet面对网络应用发展带来的邮件蠕虫、垃圾邮件、广告软件等威胁,提出了“统一威胁管理”的概念;Paloalto Networks面对互联网客户端和SNS的大发展等带来的新威胁,设计了“下一代防火墙”;而Fireeye面对政经集团背景的APT攻击大潮,采用沙箱前置与流量产品结合的方法,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反APT和0day漏洞的产品形态。

这四个厂商的创新过程,都是典型的硅谷路线。强力的技术核心团队迅速得到技术资本的关注和推动支持,在发展的过程中资本给予了研发之路高度的耐心和容忍,如Paloalto Network在起步近两年后,产品才基本成型,Fireeye在成立几年后,才找到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正确产品思路。

更令人称道的是,在他们尚还弱小,并无足够的支付能力之时,大量人才就因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上市预期,从传统“三大”和其他主流企业纷纷加盟,呈现了一种令国内业界难以想象逆向流动的生态。

资本环境的追捧创造,必然推动了人才富有理想主义和冒险精神,而理想主义和冒险精神又获得了高回报的激励,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正能量链条。

四、变局:大并购时代

2010年起,美国整个信息安全产业格局的发展开始进入到新的大并购时代。从2010年7月开始,在之后将近两年的时间里,美国企业发起了超过10个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无疑是“Intel对McAfee的并购”,这是信息安全开始走向寡头化的风向标。

美国的传统软件厂商、大集成商、芯片供应商和既有的巨头安全企业,都纷纷出手把大量独立安全公司融入体系,这些并购使其技术原有短板得以补充、新技术的储备不足获得应对以及解决方案更加完整。

我们通过图2展示了在大并购时代所推动的跨行业寡头体系的形成。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未看到这种巨型“托拉斯”所带来的垄断和对创新的扼杀倾向。恰恰相反,这些并购多数并不是基于扩大市场份额、消灭竞争对手的考虑,而更多瞄准单点上有突出技术优势的以及能够弥补、或强化收购者自身短板的企业。

被并购的新锐技术团队,多半因其技术优势而获得了良好的溢价,几人、十几人的小团队都可因其核心技术能力,获得千万甚至数亿美元的估值。从而使收购成为良好的技术创新团队自我价值实现和风险投资者的推出通道,并引发了“从寡头中再次创业,再次被寡头收购”的风潮。

因此,大量并购不但没有消亡了美国在安全领域中的基础创新能力,反而使之成为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

而在国际博弈中,来自欧洲、日本、印度等国的个性安全企业,则往往在崭露头角后,被美国巨头厂商兼并。从这些企业团队角度来看,已经达成了某种成功(但交易中的议价能力往往有所不足)。但从国家能力对比来看,则汇入了美国对单极世界主导地位不断被强化的趋势。

而反之,如果被收购的是美国厂商,而买主来自其他国家。美国官方和民间机构,则会陷入异常的敏感之中,美国官方所形成的《An Analysis of Chinese Investments in the U.S.Economy》一文中虽然轻描淡写的说:“对于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美国政府并没有统一的立场。国家和地方官员寻求增加经济活动以吸引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同时,其他联邦官员极其担心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方面的潜在影响。”

但如果这种投资涉及网络安全,则基本不可能达成,2011年初,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阻碍华为收购小厂商3Leaf的案例,就是这种紧张感的典型案例。

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动作,显然会触痛美国政府最敏感的神经。但如果认为这种紧张感仅仅是针对中国的,其实就误读了美国固有的“国家安全情结”,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即使对于同在西方阵营的小老弟以色列,美国也同样做出了阻碍Checkpoint收购美国著名开源安全厂商Sourcefire的举动。

五、产业秩序:互信与互动与产业联盟

2011年的RSA展会上,新兴的主机安全厂商Bit9打出了对巨头厂商McAfee的攻击性广告,但这其实是美国式的技术幽默。McAfee无疑会警惕Bit9,并视其发展做出对应的反应,但不会是那种“东方式”的强势打压。

自由竞争是美国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种动力中既有价值导向,也有规则定义——鼓励竞争、鼓励创新、限制垄断。

这种厂商间既存在合作,又存在互补、互信的一个良好例证是——基于各自的云化服务,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反APT作业的“事实联盟”,在这个体系上,有Palo alto Networks所贡献的可执行文件鉴定服务、Wildfire、Bit9所贡献的海量白名单和文件信誉鉴定、已被Google收购的Virustotal提供的多引擎对照扫描+静态分析+动态执行服务、Fireeye提供的文档格式溢出和移动应用鉴定服务,而一些新锐移动云端安全服务厂商如Trustlook、Virtual Threat等亦可能成为体系的一员,各厂商间购置对方的分析服务,作为自身分析能力的扩展,同时还有Solera等厂商兼容各家产品进行集中分析,Mandiant等则负责传播造势,从而形成了一个应对APT的产业资源体系和事实上的利益同盟。

六、政商关系解读

对于美国IT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有两种意见都是偏颇的,一种是全面拔高其IT企业的道德操守和信息自由信仰,而对其与美国国家机器间的互动关系视而不见;而另一种则堕入彻底阴谋论,把一切美国IT产品都简单视为具有主观恶意的逻辑炸弹,亦把一切美国IT厂商都视为其情报体系的紧密互动层。而抛开这两种先天偏见,则有助于我们理清美国安全厂商与政府的微妙关系。

例如有人以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的“NSA的ANT系列信息装备”作为美国安全企业为美国情报机构安放后门的证据,但经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研判,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有多家安全产品的弱点可以被NSA利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弱点”和“后门”有本质的区别,否则就很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厂商华为也在这份名单之上。笔者认为,这个案例总体上只能说明NSA信息武备的丰富程度和强大的弱点与漏洞挖掘能力。

我们从斯诺登事件引出的信息中,亦可做出下列分析:

1.与美国情报机构建立密切关联的多数企业是有信息聚合能力的互联网巨头,由于其建立在全球用户以信息上载、聚合以及置换免费服务的模式基础上,美国可以通过爱国者法案对其数据实现“合法”监控。

2.Cisco与NSA的密切联系可以被证实,但并不能说这就代表了美国情报机构与其网络设备和安全厂商的典型关系,NSA可以放心与Cisco合作的原因,是后者已经建立起了全球市场的牢固不可替代性,同时其产品覆盖能力也有足够的战略价值。而其他美国厂商并不具有足够的政治风险抵御能力。

3.美国已经通过类似标准污染的方式(类似NIST SP800/90标准中对随机数强度的弱化),实现对更多产品的“上游感染”,而不需要直接和这些厂商发生情报作业的关联。

笔者愿意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全球范围普遍性的伤害美国企业的用户信任力,并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美国在信息领域的战略威慑能力,首先来自其产品与服务的到达能力和覆盖程度,而不来自其中是否有可利用的后门。这种态度不是期望为美国专业安全厂商洗白,而是希望大国博弈的因应之策建立在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之上。

我们不妨看棱镜门中的一个事实,在美国的互联网大佬中,Facebook是最后一个加入的,同时也是棱镜“上榜”企业中最后一个上市的,而尚未上市的Twitter则根据资料显示尚未加入。如果做一个类比来看,这可以称为“把羊养大了再挤奶”的原则,而不是“把猪养肥了再杀掉”。

而通过NSA向RSA公司支付1000万美元,换取其使用有后门的算法的操作,我们亦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美国政府积极地为那些承担国家义务的企业提供补偿。

另一个案例或许也能为这种判断提供注脚,当美国政府要求Fireeye对中国禁售的时候,也同时设定规范,要求与五角大楼等政府机构有网络连接关系的军火商、大的IT厂商部署反APT产品,这种导向形成了在其“爱因斯坦”计划之外的一种单点但有效的反入侵能力层次,推动了以Fireeye为代表新锐厂商的产品部署,而从客观上,这构成了要求Fireeye放弃中国大陆市场的经济补偿。

七、启示录

网络信息安全早已不是实验室技术,其在本世纪初就进入了以大产业体系为基础,以企业创新为动力的时代。可以说没有产业就没有技术与产品,而没有企业这个基本元素,也就谈不上产业的存在。

经济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是创新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在信息技术领域,我们却依然期望简单地通过大规模的国家投入或是某个应用方向赌博式的技术绕前就可以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美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强大,为我们正确理解信息化和网络安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典范注解。国内有部分声音认为,依靠信息系统的国产化和信息系统某些安全特性的增强,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抛弃所有的安全风险、威胁和积弊,而不再需要安全产品的保驾护航。

而事实上我们看到,作为拥有最高“国产化”率、最好的核心技术自给能力的美国,自身也同样面临着广泛的安全威胁,也拥有着最为发达的信息安全产业。这说明,强大的自主信息化和强大的自主网络安全互为保障,相辅相成,不可能互相取代。

美国信息安全产业的层次结构、价值导向、运行规则等,显然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借鉴。

充足的内需是美国信息安全产业得以发展的基础,美国用户在信息时代发展中享受了最先进的技术成果,也同时深刻感受到了安全威胁,从而认识到了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是一个独立的市场门类和层次,这个层次不可能依靠信息体系自身内置的安全能力所取代。这种认识促成了信息安全产品采购在信息化的预算中长期超过20%的高比重,这为美国安全企业形成了充分的收益空间。

活跃的资本力量和成熟的资本市场则为美国安全厂商提供了助跑和催化机制,其对风险、收益、创新的成熟理解,促成了保护创新、引导创新的价值导向。从Fireeye亏损3000万美元上市,却能因其技术方向、产品能力和人才储备等因素获得极高的市值,我们就能看到美国证券市场的特有魅力。

而CIA背景的In-Q-Tel模式的横空出世,这代表了美国官方直接入局这一领域,为美国国家安全孵化出未来所需的技术支点。清晰的市场规范、对商业文明和契约精神的成熟理解、合理的政商关系设计等等,则都成为美国信息安全产业有利的保障力量。从而使“鼓励创新的中小安全企业发展,遏制垄断对创新的伤害”成为社会共识。

在大国竞技中,跟跑者未必要对领跑者亦步亦趋,但需要分析领跑者的领先轨迹。这种轨迹中有无法模仿的先发优势和地缘特点,以及历史经纬的偶然眷顾;但同样会有因果清晰的必然规律。

网络视频新格局 篇3

随着探索加深,业内大咖对于网络综艺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具前瞻性的观点。合一集团总裁杨伟东认为,网络综艺将不再是电视综艺的“缩小版”,而是有另外的发展路径。他预测称:“VR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将是网络综艺和电视综艺拉开差距的突破口和转折点,网络综艺将不再跟电视节目类比,而是走向与电视综艺有差异化的另一条发展道路。”

6月初上海电视节期间,优酷集合行业大咖,举办了“从新跨越”为主题的2016综极会,共同探讨未来网络综艺的发展路径,杨伟东在会上提出了以上观点。同时,The Wit 总裁Virginia Mouseler、浙江卫视总监王俊、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专业在读博士哈文,以及星空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CEO、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明、远景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培杰、欢乐传媒首席执行官董朝晖、数字王国集团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谢安、银河酷娱创始人兼CEO李炜,还有全能艺人刘维、知名自媒体人同道大叔出席论坛。这也是前湖南广电副台长、《超级女声》前总导演王平入职优酷45天,从传统媒体成功跨越到新媒体后的首次公开亮相。

新兴技术将改变网络综艺形态

2016年,随着VR、直播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互联网+”的催化下,综艺内容产生了更具科技感的玩法,与科技结合更紧密的全新综艺态势已经出现。在技术之风席卷的态势下,一边是技术引领内容的势不可挡,一边是“内容为王”地位的不可撼动。一场关于内容与技术谁将成为综艺核心驱动力的观点交锋,在综极会论坛上激烈展开。

综极会现场,谢安给所有内容创意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难题。“当进入到VR世界,你想看到的一定是平时感受不到的。综艺的表现不再只是靠镜头说话,而是让观众可以自主地看他们想看的东西。”他认为,在技术已经做好准备的当下,更多的挑战将转嫁给致力于内容创意的人。

哈文就是这个直面挑战的人,在技术的运用上,她一直是综艺领域引领变革的存在。在哈文看来,先进的技术对内容发展具有引领、颠覆的作用,未来的综艺创作与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寻求内容与技术双赢的结合点,“只有让内容和技术完美结合,才能成就‘爆款’。也就是说,未来的综艺领域更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的人才。”

对于一直深耕内容创作的王培杰来说,综艺的关键与核心依然是内容。在对成就节目成功的关键要素进行排序时,他总结道:一个好的节目,第一是创意,第二是模式,第三是构建品牌,第四是互联网的实时直播互动,最后才是类似VR这样的技术。“技术可能会增加节目的体验感,但不是决定一个节目成功的核心。”他甚至认为,截至目前,VR技术更多的还是在作为一种噱头被人提及。

杨伟东表示,视频直播是网络综艺的下一个风口。视频直播今年开始在网络上爆发,市场发展类似八年前的UGC行业。但是根据现有网络用户基础,相信未来1-2年后,将达到现有PGC的制作水准和市场规模。

电视综艺、网络综艺走向融合

从创作本质来说,优质网综的创作规律并无本质区别,无论是传统的电视综艺,还是网络综艺;从渠道来说,网络综艺与传统电视综艺在未来界线可能更加模糊,内容或将不再以播出渠道划分。

The Wit总裁Virginia Mouseler在综极会上分享了她的观点。2016年国外节目市场呈现以下趋势,视频网站与电视台开始从竞争走向融合,未来双方的优势将会有所不同。视频网站端在新闻和体育赛事方面因为不占优势,因此这部分内容可能会逐渐消失;而电视台的VOD(视频点播)业务则会成为弱项。以Netflix和亚马逊等视频网站为例,Netflix的原创内容中,48%为影视剧,亚马逊则有96%为影视剧。在非剧集内容中,纪录片内容占据了40%,娱乐内容(脱口秀等)占据了60%。视频网站开始向电视领域渗透。今年3月起,电商巨头亚马逊开始从周一至周五推出直播、日播类电视节目;在德国,FACEBOOK也与MTV合作推出了一档日播节目《MTV+You》;视频网站Vice甚至开设了自己的有线电视频道Viceland。

哈文也认为,“综艺节目无所谓传统和网络,重要的依然是好内容。两者唯一不同在于,我们做传统电视节目时,只有收视的笼统数字,知道多少人在看,但是不知道这些用户是谁,他们的行为习惯是什么。但是在网络中,可以给用户画像,真实地看到是谁在传播。”

显然,视频平台对技术运用有着天然优势,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生综艺将与技术碰撞出更多火花,催生出更多新颖的内容模式,引领综艺生态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电视媒体也在努力突破常规,探索节目模式与内容的创新,并开始利用互联网变革,主动建构多种传播渠道,积极接收适宜电视传播的互联网元素,使电视综艺更加包容。在这种网台深度融合的趋势下,电视综艺和网生综艺的界限将日趋淡化,在未来的综艺发展格局下,电视综艺和网生综艺的称谓区隔或将消失。

王培杰则认为,随着好内容逐渐增多,目前综艺节目的广告价值、影响力等在被不断稀释,内容市场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网络综艺的水平仍然不够强大,因此视频网站要敢于投入。对于视频直播平台,王培杰认为,这一领域最终会与视频网站的发展殊途同归,变成BAT巨头的较量场。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想出爆款,其共通之处都在于强互动性上。例如电视综艺《超级女声》和《非诚勿扰》,之所以能够成功都是因为抓住了互动性,让内容最终成为了用户愿意广泛参与讨论的社会话题。

现象级喜剧综艺《欢乐喜剧人》的幕后操盘手董朝晖对转型的理解,则更像是在一种既定坚持中不断调整。他认为,好的内容是需要积累的,随着平台选择更加多元、技术玩法更加多样,内容市场将会变得越来越细分,“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一个细分的内容市场中,把创意团队、创作团队、执行团队做到极致。”目前正在优酷热播的原创网生喜剧综艺《喜剧者联盟》,就是董朝晖在喜剧这一内容细分领域推出的又一内容产品。

在外界看来,转型必然伴随着挑战,在每一个“从新跨越”的转型人眼中,更轻松开阔的内容生产环境、更有利于内容和技术结合的平台空间、更能激发人才创新能力的机制,才是他们转型的最大诱因。目前正有越来越多的传统电视制作人触网,无论他们以何种身份、何种角色转型,开放平台都是施展他们才能的最好舞台。从这种意义来说,只有抓住开放、合作的精髓,平台方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唐潇霖)

网络视频新格局 篇4

1 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及网络直播真人秀时代的到来

国内的网络直播最初兴起于2005年, 以六间房、9158为代表的视频直播平台在视频直播内容上以秀场直播为主, 美女主播通过在摄像头前唱歌、跳舞, 通过展示才艺和聊天来展示自己。之后国外游戏直播产业兴起, 2011年美国诞生了专做游戏直播的平台Twitch, 该平台在2014年被亚马逊以9.7亿美元收购时已聚集100多万主播和4 500万活跃用户, 每月观看时长达130亿分钟[1]。在Twitch的影响下, 国内YY游戏直播上线, 一年后以电竞直播为主体的熊猫TV、战旗TV、斗鱼直播也纷纷成立。目前国内市场上专做视频直播的App软件不少于200款, 传统的社交、视频软件巨头也进军直播行业, 比如优酷、爱奇艺推出直播专栏, 新浪微博加入了一直播打开窗口, 陌陌等社交网站也增加了直播功能。在直播内容上除秀场直播、游戏直播外, 还诞生了素人直播各类生活场景的“泛生活类直播”。2015年, 国内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 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 2016年市场规模将会扩展到102亿元。直播前景的火爆引来资本的狂热注入, 更加剧了市场的膨胀。同时伴随着手机等硬件技术的发展, 网络资费降低等软实力的上升, 视频直播的门槛也越来越低, 人人都能当主播, 时时都能看直播的网络直播时代到来了。媒介交互的发展趋势更加多元化。

网络直播平台的爆发式增长, 让直播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如何吸引更多的用户成为各平台目前面对的关键问题。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 优质内容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全民直播”时代, 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 用户生产内容) 是各大平台的主要内容生产模式, 但该模式不易于监管, 不少主播直播的内容脱轨, 使得直播导向低俗文化, 广电总局一纸“监管令”后让各平台内容大洗牌。现在, 各个平台都在从大量中的UGC中慢慢孵化PGC (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 专业生产内容) 的视频直播节目[2], 既能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性和互动性, 又能整合参与嘉宾的粉丝资源, 让自己平台上的真人秀节目进入各平台的视野。曾经在电视和视频网站上受到观众追捧的现象级真人秀节目成为现阶段各大网络直播平台的制作目标。

2 以《潜行者计划》为例分析真人秀节目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的变化

由于电视平台与网络直播平台的不同, 真人秀节目进入直播平台后, 需要依据平台特征的变化在节目模式、传播手法上做出相应的改变, 使传统的真人秀节目内容也有了基于网络直播平台的新特征。

2016年5月份优酷推出了24小时网络直播真人秀节目《潜行者计划》, 该节目创造了一种真正借助互联网而存在的真人秀节目, 在新媒体视频直播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领域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节目中16名选手在20公里的城市范围内开展为期10天的猫抓老鼠的游戏。在这10天中, 节目对16名选手的生活和游戏全程直播追踪, 观众随时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欢选手的生活现状, 除此之外, 所有观众还共同组成了以上帝视角参与节目的第十七位嘉宾, 不仅可以围观, 还可以与选手弹幕互动, 更可以成为“关键第十七人”向选手提供生存资源和追捕线索。该节目是由优酷直播与上海聚脉文化共同打造, 自5月13日上线后不断刷新直播纪录。据统计, 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过4 700万, 平均峰值在线184万人次, 网友众筹超过了12万次[3], 众多数据表示, 《潜行者计划》是网络直播节目和真人秀节目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2.1 从户外游戏真人秀到真人RPG游戏秀的节目模式变化

《潜行者计划》节目是一档直播的游戏类真人秀, 也有人认为是一档真人RPG (Role Playing Game角色扮演) 游戏, 游戏中用户不再是旁观者, 而是与网络游戏类似, 成为了参与者和决定者。在网络游戏中, 屏幕里的所有游戏角色都被屏幕外游戏玩家操控。游戏玩家可以为自己在游戏中操控的虚拟人物购买服装、装备, 帮助他们提升攻击力延长生命值从而获得游戏胜利。《潜行者计划》将游戏中的虚拟人物由选手来代替, 观众在观看节目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操作影响游戏结果:节目组提供了水枪、子弹、盾牌、自行车、汽车、出狱券、黑衣人马仔等游戏装备, 和饮料、包子、三明治、牛排、面膜、鞋子等生活道具供观众实时购买送给支持的选手。当选手在腹背受敌的危机关头, 观众及时为其众筹一把水枪, 选手就能够凭借水枪来暂停对手, 扭转乾坤;观众还可以在每位选手的子页面与选手聊天, 提供战术或透露对手的位置信息;观众在网络上为选手投票, 网络人气高的选手还能获得情报作为奖励。而在传统的户外游戏类真人秀中, 导演掌控全局, 选手在导演制定的规则下或游戏或表演, 观众只能被动收看被导演剪辑后的选手的视频片段。东方卫视《极限挑战》节目组也曾鼓励选手在游戏中运用名人效应, 用微博、交通广播等方式向网友求助, 发动网友一同参与到节目中来, 但效果并不理想, 比如导演规定选手寻找自己的队友并一同完成某项任务, 在寻找队友的过程中, 选手会发动微博求助, 看到微博的网友如果刚好遇到了他的队友就会在微博下留言, 提供队友位置。但由网友提供的信息在选手的任务中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甚至会因为偶然性和延迟性 (网友会告诉选手自己几个小时以前遇到队友时的地理位置) 而误导选手。

2.2 从单一的真人秀节目类型到多种类直播的叠加

真人秀节目可以根据内容分为游戏类真人秀:《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才艺比赛类真人秀《超级女生》《中国好声音》;情感生活类真人秀《缘来非诚勿扰》等多个类型。但每档节目无论是出于内容还是时长的考虑, 都只能涉及一个类型, 内容单一且收看方式单调。而《潜行者计划》在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直播中就混合了游戏类直播、秀场直播和泛生活类直播3种直播类型, 在一档内容中满足了观众的多种口味。首先是游戏类直播, 节目除了内容上设定了游戏比赛外, 还依照现在网友喜欢观看游戏直播的习惯, 在场地和镜头设计上模拟游戏比赛的直播, 加入了解说, 还配备解说间供解说室和嘉宾、主持人实时解说比赛现状。泛生活类直播主要直播选手吃饭、睡觉、化妆等生活的镜头, 选手可以一边做自己的事情一边通过直播镜头的个人直播频道与观看的网友聊天。而秀场直播则是指选手除了游戏直播和泛生活类直播时间之外, 选手在自己的房间内通过才艺表演等方式向观众展示自己, 拉拢粉丝吸引人气, 为后面的比赛奠定人气和物资基础的直播镜头。考虑到网络平台的直播时长和内容需要, 节目组在挑选选手时并没有像传统的真人秀节目一样邀请人气高、话题多的大牌明星, 而是选择了16位在各个直播平台和微博等网络社交软件上有众多粉丝的网红。他们每个人背景不同、才艺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依靠网络直播走红, 比明星们更能适应网络直播的形式, 而且有丰富的经验, 在节目中利用网络直播平台来展示自己, 也更能适应24小时直播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环境。此外, 来自各个网络直播平台的他们单人最高粉丝数接近500万, 所有人的粉丝数加起来超过了2 000万, 优酷通过《潜行者计划》成功地将这些粉丝吸引到了自己的平台上。

2.3 从单一的收入来源到投资加粉丝的盈利模式

《潜行者计划》在传统真人秀节目“把赞助商、广告商投资作为唯一收入来源”的基础上结合了网络直播平台依靠“玩家给主播打赏的盈利模式”和电竞游戏依靠“玩家购买道具”的盈利模式, 开创了“投资加粉丝”的新的盈利模式。在这个节目中, 节目组为每位选手配备了一个背包、手机和一间卧室, 除此之外不提供任何的食物、水、金钱等必需品, 日用品和游戏道具全部需要粉丝为其购买。当选手被捕进入监狱后, 也需要网友众筹才能出狱, 否则就被淘汰。同时直播选手的16路主观镜头和16路跟随镜头也需要付费购买子页面才可以观看。

开播仅4天, 网友累计购买道具9万次, 购买日用品35 000多次, 累计虚拟币充值及观看视角购买2 000多万酷币, 累计收入20多万人民币。虽然只是第一次试水, 但成功地为网络直播类真人秀节目引入了新的盈利模式, 且该模式通过丰富的互动手法, 在盈利的同时成功绑定了节目观众, 增强了观众黏性, 从这一方面来讲能够吸引投资, 而充足的资金则是保证节目组开发出更多的粉丝参与互动的基础。所以“投资加粉丝”模式在内部形成了良性、稳定的循环, 其可行性和市场效应都得到了认可, 今后也将会在其他网络直播类真人秀节目中大力推广。

2.4 节目制作手法的变化

对比《潜行者计划》和传统真人秀的制作组, 传统真人秀节目为了捕捉更多细节, 保证素材的充足, 对摄像的要求非常高, 《奔跑吧兄弟》剧组使用了100余台DV和40余台Go Pro, 《一年级》第四季使用了120余台机位。而潜行者计划在整个节目在连续10天的时间里, 只使用了50台独立摄像机。相较于录播节目, 《潜行者计划》是网络直播, 需要将所有拍摄的画面都实时传输到网络, 而且延时不能超过30s, 所以《潜行者计划》的节目组不能像传统真人秀节目的一样, 只通过增加机位数量来提高节目的画面效果, 他们更加重视摄像机的数量和分配方式的优化, 在保证传输效果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追求视频内容的丰富。除此之外, 现场导演、后期人员均实时操作编辑素材镜头的剪切、添加花字等, 这在大型的直播真人秀节目中当属首次。

2.5 与网络直播特点的融合

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 网络平台的播出以及直播手法的加入, 让传统的真人秀节目融合了网络直播节目真实性、互动性、悬念感、陪伴性的特点, 给节目模式设计以及节目制作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2.5.1 全程无剪辑直播增强了节目真实性

从节目的真实性来说, 节目采用对每个选手24小时的不间断录制直播, 240个小时整场镜头无剪辑, 这对节目组和选手都是很大的挑战, 但却能保证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真人秀节目贵在于“真”, 观众希望在节目中看到选手对任务的真实反映, 选手的真实性格以及真实的结果, 但真人秀节目的选手在镜头前往往会受到导演的指挥或者语言影响展示出导演希望选手展示的行为。或者节目通过剪辑, 向观众传递出的节目组刻意营造的带有目的性的“真实”, 在某身份交换类真人秀节目中, 为了营造冲突, 节目组导演曾被曝光用物质条件引诱或者语言刺激使得选手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某亲子真人秀节目也被曝光过类似问题, 节目组喜欢赋予嘉宾们一些标签, 比如“女汉子”“公主”“总裁”“暖男”“熊爸”。在某一期节目中, 某个孩子在晚上夜晚突然自己讲起了观音菩萨, 观众误以为是爸爸不愿陪孩子聊天, 自己先睡着了, 孩子害怕。但后来通过网上流传出的节目花絮才知道, 该父亲当时正很耐心地与孩子交流并且孩子在讲观音菩萨故事时父亲全程都与孩子有互动, 只不过剪辑时为了营造“熊爸”的形象, 这些镜头都被剪辑删掉了。另一个孩子在某期节目曾因一句“以后赚钱给某姐姐买裙子”的话而暖遍了网络, 但后来却在另一档访谈节目中被问及说这句话的原因时回答道:“那句话是导演让我这么说的。”引起了轩然大波。观众们反感节目组人为干预或制造某种人物特点, 但当原本的事件经由节目组转述给观众时, 导演组出于保证节目效果、制造话题、提高收视率的角度考虑, 必然会加入节目组的解读。“多级传播”必然造成“信息损耗”[4], 而在《潜行者计划》中24小时的不间断拍摄和直播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节目以及选手的真实性。导演无法指挥或者干预演员的表现, 后期制作人员也不能通过剪辑来“断章取义”。

2.5.2 240个小时的播出时长满足了观众对节目“陪伴性”的需求

“陪伴性”也是网友在观看直播时的需求之一。真人秀在电视中只能选择在一个频道的一个时间段播出, 就节目本身来说不具备陪伴性。在网络中节目可以被不限次数和时间段点播, 但一期节目的时长有限, 无法长时间持续性观看。早在1999年的荷兰就出现了记录选手24小时一举一动的真人秀节目《Old Brother》 (《老大哥》) , 节目组安排选手生活在与外界隔绝的房间内, 并在房间里安装摄像头, 以“周”为单位, 剪辑一周内选手的任务画面和生活镜头。但无论是摄像传输技术上还是播放平台, 都不能提供直播的视角也不能让选手们与观众进行交流。所以该节目并不具备实时的“陪伴性”。而《潜行者计划》在24小时的直播中融合了直播类型中的秀场直播、游戏类直播和泛生活类直播。在白天的比赛中, 观众可以观看到激烈紧张的游戏直播, 但在游戏结束后选手回到房间重拾主播的身份, 在直播中与观众聊天或者一起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些内容, 观众无论何时打开直播平台都可以看到主播们正在进行中的动作, 而且可以与主播聊天, 极大的满足了观众被陪伴的需求。参与《潜行者计划》的选手不能保证24小时都对着直播的镜头, 他们也需要上卫生间或者休息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直播画面就进入了“空窗期”, 为了保证直播中有内容可以被收看, 节目组提供了第三视角的解说室和每天40到50次的精彩回放以及一个小时的精华版特辑, 观众可以通过嘉宾的解说来了解比赛的整体状况, 或者观看精华版特辑来了解其他选手的精彩内容。

2.5.3 观众的全方位互动打造良性互动商业圈

《潜行者计划》作为一档真人秀, 在节目中将“互动”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网友可以通过7种方式参与互动:1) 组成粉丝群, 在每位选手的直播子页面中, 通过弹幕文字互动, 为追踪者或者藏匿者提供线索帮助;2) 所有选手没有任何生活必需品, 网友可以成为自己喜爱的选手的赞助商, 通过网页购买, 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提供物质上的帮助;3) 网友可以通过众筹来召唤游戏世界里的黑衣人, 可以让黑衣人保护自己的偶像, 也可以让黑衣人去攻击对自己偶像威胁最大的那一位选手;4) 选手被抓入狱面临淘汰时, 粉丝可以购买出狱券让其复活;5) 通过购买, 粉丝可以观看50台不同角度的摄像机其中的任意一台, 支持自己的选手;6) 通过购买选票, 粉丝可以投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选手, 一段时间结束后, 获票数最多的选手将会获得奖励;7) 节目在直播中开启了24小时弹幕和群聊功能, 网友可以发表评论、互相交流。“让观众成为游戏的玩家”是《潜行者计划》在节目互动设置时最主要的目的。观众可以为支持的选手购买道具、日用品和黑衣人, 甚至可以说决定了一个选手在节目中的生死。节目中曾多次出现某位身份为老鼠的选手在被身份为猫的选手追逐时, 网友为其购买了水枪和水弹成功逃脱。或者为身份为猫的选手提供了“鼠”的藏匿地点, 帮助他成功捕获老鼠获得奖励金币。甚至选手的午餐是吃牛排还是肉包都由观众的购买决定。打开直播界面观看节目的观众们不再只是观看者, 所有人都可以进入游戏操控命运。他们作为游戏中至关重要的第17位选手, 与选手们感同身受。广告商和赞助商也可以参与到互动中。观众通过“互动”为选手购买的物品除了辅助游戏的虚拟产品外, 还包括赞助商和广告商提供的某品牌运动鞋、某品牌的饮料等产品, 观众为选手购买物品后, 又在直播镜头内看到了选手使用该物品的画面和选手真实的使用体验, 成功地将广告植入到了节目中, 打通了一条隐形的广告通道。“观众亲手购买广告产品送入选手手中”这一模式的出现直接连接起了观看者和广告商, 该模式成熟后, 还可以在节目中加入在线选购的功能, 将视频点击数与商品成交量相关联, 形成互动商业圈。“互动”的出现打破了线上线下的壁垒, 让屏幕内外碰撞出火花, 不仅让《潜行者计划》成为了能让所有人参与的游戏, 使得观众的参与感、节目黏性空前高涨, 同时也带动了互动商业圈的出现, 撬动了网络亟待爆发的能量值。

2.5.4 直播形式增强了真人秀节目的悬念感

悬念来源于直播。直播中, 就算是吃饭睡觉, 也由于实时性、与生活同步而存在悬念感。随线性的时间发展, 没有人能预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直播的魅力之一[5]。《潜行者计划》只有游戏规则, 并没有剧本, 每一期选手的角色设置都是在节目现场抽签决定, 且游戏中根据现场人数变化, 导演组会临时抽签决定某位选手谁变鼠或者猫的游戏身份。直播有效地避免了游戏黑幕, 导演组无法操控游戏进程, 也没有人能够预测比赛结果, 种种的不确定性让直播节目产生了悬念感。由于直播平台的特殊性, 并不具备录制和回放功能, 不能像传统的真人秀节目一样可以随时在网络上重复点播收看。网络直播节目的观众一旦错过了直播时间, 节目的某些精彩内容将无法再在网络平台上再现。《潜行者计划》播出结束后, 优酷平台可以搜索到的相关节目视频只有每天的精彩回放和游戏选手的身份介绍。精彩回放一天一期, 一期40min左右, 但需要浓缩50台摄像机24小时记录下的画面。40分钟展示16名选手, 每人的镜头不超过4分钟, 且视频内容只是概括记录了一天的游戏环节及节目进程, 选手的表现只能用几个简短的镜头进行介绍。对于观众来说, 《潜行者计划》的不可重复性增强了直播时的悬念感。

3真人秀与网络直播平台的融合趋势分析

目前来看,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带动网络直播视频在各个直播平台上遍地开花,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体布局是整个传媒产业前进的方向。电视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地加入网络直播技术来增强互动, 比如, 2014年湖南卫视的金鹰节互联盛典, 开启了电视界在节目直播中使用起源于互联网的“弹幕”互动模式;大型互动音乐综艺节目《我想和你唱》完全由网友的喜爱程度决定选手是否有机会登台与明星对唱,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视音频直播软件等的合作实现了电视产业的全媒体战略初转型。而网络直播平台也在以网络直播技术为基础, 紧锣密鼓地筹备直播真人秀节目。2015年6月, 腾讯视频推出首个24小时直播真人秀《我们15个》, 观众通过付费购买会员可以360度无死角实时观看到选手的所有活动;芒果TV自制素人综艺《完美假期》实时全景直播12位青年素人在密闭豪宅内生活90天, 除游戏胜负和选手相互间的投票外, 选手需采用网络主播做直播的方式来增加自己人气值;还有爱奇艺首档直播节目《十三亿分贝》;斗鱼直播播出的马东新节目《饭局的诱惑》;由王思聪投资、监制的互动养成类真人秀《Hello!女神》等等。网络直播平台打破了传统的真人秀节目格局, 将真人秀节目融合了网络直播节目特色后从电视屏幕引入了网络视频直播窗口, 根据两者融合的程度或者说合作的方式, 可以将目前直播平台上播出的真人秀节目分为合作式和替代式两种。

3.1 合作式

在合作式中, 网络直播平台参与到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录制环节, 但播出平台仍以电视为主, 网络平台在电视播出时同步转播。因为电视平台主要依靠录播的方式, 且对节目的播出时长有限制, 需要对录制的内容进行二次剪辑。在这种“合作式”的融合方式中, 真人秀的节目基本保持原有的形态, 观众、粉丝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的渠道参与录制, 但也都集中在前期的节目制作期间。节目的模式、播出方式以及节目内容也需要根据电视平台的要求来制定。比如湖南卫视与芒果TV、抱抱直播、唱吧等合作的《我想和你唱》节目, 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来征集素人选手, 发动网友在网络平台上为选手的演唱作品投票, 投票前十名者可以来到录制现场, 投票前三名者可以获得与明星同台演唱的机会, 前期人物选定后, 真人秀的比赛环节则在演播室内进行录播, 最终电视和网络平台剪辑播出的也是演播厅录播部分。再比如自称“真人秀式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采访王健林》, 该节目是凤凰卫视与网易直播室合作推出的访谈类节目, 之所以他们把自己称作“真人秀式的访谈”是因为在访谈节目中, 他们告别了演播室进入了访谈嘉宾的生活, 全程记录被邀请的访谈人的一天, 并且在网易平台上同步直播, 网友可还以弹幕互动或者提问, 最后网易的编辑会整理大家的问题, 代替大家向嘉宾提问。该节目在平台直播后会被重新剪辑制作成上下两集各40分钟的电视版。网易上的直播时间是5月27日, 而东南卫视9月14日在自己的电视平台上播出了直播访谈的剪辑版。在“合作式”的模式下, 节目被分成了网络上和电视上呈现的两部分内容, 这两部分内容虽然不能同时播出, 但都是完整节目的一个环节, 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3.2 替代式

该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已经完全融入了网络直播平台, 考虑到技术、安全性等一系列限制因素, 全程实时互动直播的综艺节目目前只能在网络直播平台上播出。虽然节目内容上仍是真人秀, 但节目模式、规则等都被网络直播技术改变了。网友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在不同环节与选手互动, 决定选手命运、操控节目进程。《潜行者计划》就是这一类型的代表, 但目前该类型节目才刚刚试水, 24小时全程跟拍、实时传输的直播技术也是首次尝试, 节目规则还需要提炼, 受众面以及视觉上的娱乐效果还有待扩大和提升。此外直播结束后网站公开的精华版视频, 剪辑过于粗糙, 人物性格刻画不精准, 没有营造出游戏的紧张感, 和娱乐氛围, 对错过直播来看精华版的观众来说, 观看价值低、吸引力小。

4 结论

创新源自于技术的进步。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 对传统的真人秀节目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真人秀与网络直播平台的结合将会带动真人秀节目开辟新领域。在网络直播平台上播出的真人秀节目无论是节目制作方式还是节目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甚至对传统真人秀节目的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真人秀节目还是网络直播平台都将继续在这个全媒体的潮流中相互改变和融合, 使真人秀节目形态继续被广大观众接受和认可, 也使网络直播平台的价值得到更有效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在达到顶峰之后遭遇新瓶颈, 而网络直播技术的兴起为观众和粉丝开辟了网络实时互动娱乐的新天地。在众多平台和主播的同质化竞争中, 网络直播平台积极整合主播资源, 结合真人秀的节目模式, 在网络直播平台上运用直播技术, 结合网络的互动性, 推出了24小时互动+直播的网络直播真人秀节目。本文以优酷平台推出的《潜行者计划》为例, 分析网络直播技术对真人秀节目带来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网络直播,真人秀,潜行者计划

参考文献

[1]王欢, 王勇.我国游戏直播行业现状浅析[J].新闻传播, 2016 (2) :37-38.

[2]刘凯.网络直播平台改变综艺节目格局[J].新媒体研究, 2016 (17) :51-52.

[3]王廷轩.新媒体视频直播的分类及特征[J].戏剧之家, 2016 (13) :266-267.

[4]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 2016 (8) :29-32.

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 篇5

吴撼地

《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23日 07 版)

“十三五”时期我国的开放之路如何走?国人关注,世界瞩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开放发展的新图景:陆路与海路齐头并进,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相互呼应,生产要素内外双向自由流动。这必将推动我国对外开放质量不断提高、发展内外联动性不断增强。

陆路与海路齐头并进,强调在继续推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同时,着力扩大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形成两者并驾齐驱、互推共进的局面。过去,受运输条件制约,大部分国际贸易依托海洋,我国的对外开放也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如今,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也形成了“海强陆弱”的对外开放格局,内陆沿边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洼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沿海地区。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幅提升,陆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陆路运输技术取得很大进步,迎来了全面打通陆路对外开放通道、推动区域经济合作、释放地区经济潜力、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契机。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推动陆海内外联动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内陆沿边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陆路对外开放的全面扩大必将推动其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沿海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核心区,海路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陆海内外联动,终将形成融合贯通、浑然一体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相互呼应,推动形成覆盖全国的、可持续的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格局。向东开放与向西开放面对的外部环境存在差异,区域合作内容不尽相同。向东开放主要面向亚太地区,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这片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较多高端生产要素,高端产业优势明显。向西开放主要是面向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地区,致力于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这片地区除西欧外,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产业层次较低,拥有广阔投资前景。在东西双向开放格局下,横贯全国的开放通道将更加畅通,要素流动将更为顺畅。立足我国东、西部发展实际,推进双向开放应各有侧重。内陆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应着力打通并充分利用向西开放通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和经贸往来,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沿海地区继续扩大开放,应侧重引进吸收海外高端生产要素,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力度,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对外经济新优势,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双向开放形成呼应,必将推动国内产业发展整体提升。

网络空间下的话语格局 篇6

维权

2003年4月25日,中国《南方都市报》报道了“孙志刚事件”。孙志刚是湖北省青年大学生,从贫困农村到中国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打工,由于刚到广州市没有按照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规定》办理暂时在当地居住的证明,孙志刚被派出所送到流浪人员收容站。但是3天后这位来城市追求梦想的青年被告知已经死亡。尸检结果显示:孙志刚死前几天内曾遭到毒打,最终导致死亡。

这一事件报道后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不久,人民网发表了网友锦秀文的文章:《孙志刚案,是谁在装聋作哑》。网民强烈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元凶,公开透明地处理孙志刚事件,形成声势颇大的舆论浪潮。网友的舆论压力增加了公安部门侦破案件的决心。一直关注此事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络口碑研究所研究员闵大洪说:“网友的激进言论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相关部门、机构无法忽视的地步。”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同时废止1982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国家行政学院袁曙宏教授说:“新的法规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问题。”

也有一些城市管理部门提出,城市里的流浪人员是犯罪的主要人群。取消《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不利于城市的管理。法学博士何兵的观点在网络上受到热烈追捧,他说:“不管废止《收容遣送办法》会造成何种不便,自由的空气决不能让收容制度玷污。”

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互动性为公民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数量超过3亿。而且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

这些年中国各级政府的重大决策都习惯于先在网上讨论。网络舆情国家研究课题的负责人李艳说,网民的力量从最初的懵懂蜕变为今日的理性议政,成为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新意见阶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把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称为“新意见阶层”。政治领导人经常上网的同时,网络舆论不仅影响了政府的立法,而且也对其决策产生了看得见的影响。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正从虚拟世界传导到现实世界。

中国南部福建省厦门市一项投资100余亿元,可能带来800亿元以上GDP(相当于厦门市现有GDP的四分之一还多。)的“PX(一种化工产品,二甲苯的英文简称)厂”化工项目在广大网民的推动下,最终迁移其他地方建设。这一项目自2004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部审查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但是,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政协委员赵玉芬认为,“PX是高致癌物,PX厂距厦门市中心只有7公里,太危险了,必须迁址。”赵玉芬联合104名政协委员,向政府提交了一项提案,建议暂缓PX项目建设,重新选址勘查论证。此提案一经媒体披露,立刻引来厦门人的兴趣。那段时间,关于“PX”的帖子成为热门。其后,厦门市政府官方网站上就“厦门PX项目建设与否”进行网络投票,超过9成投票者反对PX项目。2009年1月20日,国家环保部正式批复厦门政府,这一项目按照国际惯例,落户与厦门相隔近百公里的漳州古雷半岛。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动员的新手段。中国传媒大学网络口碑研究所副所长杨飞指出:“社会精英分子充当群体的动员者,社会所有阶层和个人均可参与网络舆论。”

“观点的自由市场”

“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自由新闻主义的理论基石。网络中的论坛与博客的出现,使民间的话语寻找到表达的空间,探寻事实真相。

2008年3月14日,西藏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此后,美国CNN等西方媒体,充斥“中国政府镇压西藏人”的报道。CNN把外国警察制服示威者的照片插到拉萨事件的报道中。外国驻华记者根据事实撰写的报道被总部扣发或删改,“数百藏人被杀”的谣言却被广泛播报,描绘出“中国军警对藏族平民施暴”的恐怖画面。

对此,23岁的清华大学毕业生饶谨迅速建立了Anti-CNN.com网站,“收集整理西方主流媒体的对华不实报道,发出中国人民自己的声音”。饶谨说:“我们并不反对西方人民,但是我们反对偏见。”

Anti-CNN.com网站创办后,数百名志愿者报名参与网站的资料收集整理、翻译、技术支持等工作。这一网站的日访问量达到50万人次。网友发现,CNN的一篇新闻报道中把暴徒袭击中国军用车辆的图片剪裁掉了一部分,显示的是军车在街上行驶,前面则有人在奔跑。而网民找到的原照片是,图片右面有一些参与打砸抢烧的人向军车投掷石块,空中的石头清晰可见。但这些却被剪裁掉了。

“在网民的声音面前,任何强大的新闻媒体和政府力量都无法掩盖事实真相。”在闵大洪看来,互联网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个体的智慧联结成一个更大的智慧。永远不要低估网民的智力和能力。闵大洪说:“任何人在做事的时候都要考虑是否会被网络追打。”

2007年10月,中国陕西省农民周正龙展示了一幅华南虎的照片。华南虎属于极度濒危物种,1964年以后就再没有人看见它。但是,照片的真实性受到网友的质疑,并引发全国性关注。11月15日,天涯网友发帖称:周正龙所拍摄的老虎,和自己家墙上的一幅老虎年画特别像。

当地的林业部门却站出来支持周正龙,证明照片的真实性,并着手申请国家“华南虎保护”基地。更多的摄影爱好者、中科院专家等人加入到网络的鉴定中来,网友们经过数月的详查,最终阐明华南虎的照片是仿造的。这幅照片之所以得到陕西省林业厅等官员的吹捧,因为“他们希望拿到政府在当地建设自然保护区的资金,并且可以促进旅游。”真相大白后,周正龙被捕,陕西省13名官员被免职或者受到纪律处分。

“世界的历史不再只是伟人的传记,成千上万的网民正在书写着历史,改变着世界。”美国《时代》周刊把全球亿万网民评为2006年度人物。

新格局新标准 篇7

这个春天,虚拟现实是实至名归的热词,它引发的新体验受到政产学研用的普遍关注,尤其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分析了当前虚拟现实的标准化进展及其需求。与此同时,以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为目标的智能制造,其热度持续走高。近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将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融合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我们可以看到,无论虚拟现实,还是智能制造,都在揭示一个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新变革正在引发新格局!

感受到这种新格局、并把这种新格局体现在新标准和新产品的研发中,本期“物联网标准专题”给出了非常清晰的诠释。同济大学陈德基教授等科研人员认为现有的网络传输通信技术不能完全满足新型物理设备网的实时、可控、可扩展的新需求,传统的嵌入式技术也不再适应新型的物理设备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需求,这促使他们开展信息物理系统技术与标准研究。在他们看来,信息物理系统及其标准化将进一步改变人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实现人、计算、物理资源的高效协调与紧密结合。此外,《基于云计算的快速开发平台设计》将云计算“计算集中整合、信息处理资源共享”的应用模式运用到企业业务管理运行支撑领域,Easy Web业务基础平台在信息安全服务、定制化开放平台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新格局呼唤新标准。走在前沿的研发人员正致力于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向深入、融合、创新。身为媒体,我们呼应这一走势,并将锤炼深入、融合、创新的报道格局!这是我们的担当,也将成为我们的新起点!发排之日,惠风和畅,希望以“新格局新标准”为报道视角的这一期《信息技术与标准化》带给每一位读者新的阅读体验!

检测新格局 篇8

某知名供应商表示,越来越多的用户需要检测能够与机器人、生产线等要素集成整合的解决方案,这是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因此,未来测量和检测技术在开发时需要在系统中加入更多的智能,对工艺过程和质量信息进行融合,助力更高效生产,成为智能化工厂中重要的控制手段。

而目前大多数汽车厂商需要解决的是,在测量室采用的高度精确的离线测量技术,未来将在生产环境中的在线和线边技术中共享测量任务。来自一汽轿车发传中心的计量检测主管陶军忠表示,目前他们在测量室采用的是高度精确的离线测量技术,与在生产现场中的在线和线外检测技术相结合,但对于产品加工全过程质量控制存在“脱节”现象,产品质量问题解决效率有待提升。如果将测量室与生产现场连接起来,把在线测量、线外测量、测量室中的离线测量结果有机融合,形成产品诞生全过程质量大数据,对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解决、预防性防止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的新格局 篇9

作为当前重要的国家战略,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 显然是中国资本大规模走出去的重要落脚点, 对外投资或将开启全新格局。

战略的背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013年9月7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

2013年10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 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 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 李克强总理以“共同开创亚洲发展的新未来”为题发表演讲, 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 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明确指出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不仅不会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 (10+1) 等既有合作机制产生重叠或竞争, 还会为这些机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带一路”之所以受到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它既有利于振兴中华民族, 同时也能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促进邻里兄弟间的共同繁荣。

商务部有关人士指出, 我国跟周边国家有很好的政治地缘优势、比邻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经济互补的优势, 这些优势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的发展平台结合起来。在“一带一路”的构想下, 把这些国家构建成共同发展的共同体, 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

在贯彻落实这个战略时, 可以发挥贸易的独特作用。因为沿线国家各有资源, 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或完善的工业体系等, 对我国而言都有很好的互补性。在战略促进下, 中国可以进口我们所需要的产品, 出口他们所需要的商品, 利用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需稳妥推进

新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将加强与沿线国家8个方面重点领域的合作:一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是提升经贸合作水平, 三是拓宽产业投资合作, 四是深化能源资源合作, 五是拓展金融合作领域, 六是密切人文交流合作, 七是加强生态环境合作, 八是积极推进海上合作。

专家指出, 作为一个长期性的国家大战略, “一带一路”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路的建设支持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同时加快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 形成新的长期增长的动力。

这就要求, 相关的投资必需大胆规划、谨慎推进, 基础设施项目是否能够在短期内带动经济活动的繁荣, 直接关系到这些投资能否得到回报, 从而影响到“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概率。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国与国之间的大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否推动经济增长特别是促进地区经济融合, 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需要政府间的长期合作。如果过度关注对短期经济增长的支持, 很可能导致盲目、仓促上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大大降低投资的效率以及长远的效果。

时代的需要

从数据来看, 中国过去开放的重心在东面, 主要面向亚太。而在现在面临的挑战下, 为获得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全方位的开放势在必行。在“一带一路”的实施过程中, 将挖掘出全新的市场需求。中国将与各方通过政策沟通、货物流通、基建联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从而实现优化经济要素的优化配置。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将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国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都涉及长期融资, 可以看出, 无论是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 整个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金融体系已经完全被西方控制。因此我国希望进行补充, 因为市场需求很大, 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 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为8万亿美元, 现有的开放性金融都是杯水车薪, 而且他们不是以发展为主题。所以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 都是为新时期新的战略格局变化提供长期融资工具, 以促进实现这个大格局。

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 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 对世界市场没有显著的影响。但现在不一样了, 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购买力平价估计的我国的经济规模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我们通常说的“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同时, 就像大象再也无法藏身大树之后, 大国经济很难再如过去那样“韬光养晦”。作为一个经济大国, 中国需要走出去, 这不仅仅是因为全球危机以后, 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提出了改革国际经济秩序的要求, 其实也是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外部条件。“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这样的国际和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共赢的举措

这一举措将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带来双赢, 并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消化其过剩产能、增加海外投资以及丰富的外汇储备。

这条“新丝绸之路”将在基础设施方面带来巨大的贸易及投资机会, 涉及沿线国家的运输系统建设、港口建设、管道铺设、发电设施建设、环保项目实施、能源及资源贸易、消费、旅游开发等多个方面。

新时代新格局 篇10

回顾“十二五”时期, 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 就业的形势保持了一个稳定的态势。随着就业规模的扩大, 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相较于过去, 由于产业的整合升级, 对于人才的需求趋向于多样化, 就业结构也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对于普通的就业者来说, 他们就业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职工的工资水平稳步提高, 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在此之上, 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体系也让“双创”的浪潮充满了活力。

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就业政策将会朝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实施。在4月15日举行的“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 人社部副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信长星提出了新时期就业政策的五个要点:一是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是要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 三是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四是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五是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随着“十三五”规划的逐步推进, 这些希望和寄托也将会一一得到实现。

当前,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有效化解了过剩产能, 加快淘汰了“僵尸企业”。从短期来看, 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失业。政府和企业需要合作, 争取帮助员工在没有失业的情况下再就业, 或者尽可能减短失业时间。从长远来看, 战略资源进入优势企业, 有利于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规模。

与此同时, 随着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求改变, 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从总体上看, 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纳能力很强, 就业形态很多;从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 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渠道更多, 各种新业态的发展也拉动了就业。新模式、新业态容纳的就业总量很大, 同时也会充分利用现有劳动力。除此之外,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引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会带动新的就业需求, 扩大就业市场的规模, 开创一个崭新的就业新格局。

网络视频新格局 篇11

此次峰会是在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创新科技国际联盟、北京中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的指导下,由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德稻集团、IBM与第一财经共同主办,德稻集团旗下“行业垂直互联网+”云平台“得到格子”承办。峰会吸引到来自海内外的政界精英、行业院士、经济学家,以及“工业4.0”相关领域专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金融和上市公司等行业代表,包括原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友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杨海成,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德稻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卓智,德国德累斯顿经济技术大学制造工程、技术工程教授荣誉教授DETLEF KOCHAN,英国工业设计协会(BDl)主席Gus DESBARATS,日本千叶大学副校长MAKOTO WATANAB E1国际3D打印论坛主席S00N-IN LEE(李淳寅),国际著名工业设计大师TIMOTHY JACOB JENSEN(延森),美国南加州大学航空航天和机械工程USC冲击实验室教授YAN JlN(金雁),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KALYANMOY DEB,软银中国资本主管合伙人宋安澜等嘉宾。近10位嘉宾从政策、不同产业、学术研究、金融资本等方面与参会人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现场反响热烈。

中国行业创新面临双重困境 创新型人才短缺成根本难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全球正迎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创新氛围空前活跃,创新从企业内部间的合作扩展到行业内外不同主体、不同地域间的网络协同,并进一步向全球网络的形态扩展。

在中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正在积极推进中。创新的范围从单点突破到全面渗透,培育新产业进而改造或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并深入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体系之中。对此,国家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如“互联网+”旨在利用互联网鼓励技术、产品、模式及业态创新,增强创新主体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然而,由于融合创新标准缺失、创新型人才短缺、资源水平不均衡等问题,目前互联网技术及模式在与实体行业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普遍面临互联网服务功能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对接,行业认识与互联网服务能力不同步等问题。与此同时,企业间依靠强关系、强作用开展生产组织的传统模式并未转变。

尽管以行业联盟、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传统行业组织架构也在逐渐向网络化、扁平化发展,但这类模式目前也仅停留在消费型服务和产业互联服务阶段,难以从全球一体化层面深度整合行业内外各类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尤其是不能深入到行业内部触及到创新根本——创新型人才。

作为行业创新的核心动力,跨国界跨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之间如果能通过专业化、开放式的全球创新网络实现深度交互与智慧共享,将能更好地为全行业服务,真正促进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德稻全球创新网络应运而生 行业创新格局或将重塑

在此背景下,以“资源连接”与“开放合作”为特点的德稻全球创新网络(DETAO GLOBAL lNNOVATION NETWORK,简称DGlNETWORK)应运而生。DGI NETWORK是德稻在不断整合全球智慧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全球创新组织,通过半社会化、半商业化(即“社会组织+企业”)的开放运营模式,为我国各行业下的创新主体有效引入国际创新资源与智力支持。同时在海外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等外部机构的加持下,致力于推动全球智慧资源的采集、传承和应用,将国际智慧与经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构建完善的创新业态与创新机制。

作为一家以全球本土化为使命的创新母体,德稻全球创新网络正在积极开展多领域下的创新实践,逐步建立起覆盖全行业的教育创新平台、促进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的知识资本服务平台、建立连通全球的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大师工作室等创新平台在内的全球行业服务网络体系。

目前,德稻全球创新网络已在全球汇聚超过30多个国家、24个行业领域的50位院士、500多位行业领军人才,与全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智库机构、行业协会及商会、高校机构、科研院所、跨国企业及其全球研发中心等200多个行业权威机构达成合作,网络覆盖范围处于不断扩张之中。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行业创新生态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与重塑,DGI NETWORK依托其覆盖全球的创新网络资源,积极构筑以弱关系、弱作用为核心理念的“行业垂直互联网”创新平台体系,先期涵盖工业设计、3D打印、智能硬件、工业智能化等一系列行业垂直互联网平台。

借助前沿互联网技术,DGI NETWORK欲打通行业垂直链条与生产关系,推动新技术在行业间深度融合与应用,有效将行业内外间的产、学、研、用、商等多方创新主体全面对接,通过专业化的互联网服务实现行业发展与创新人才的深度交互与智慧共享,真正促进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创新效率,推动行业创新。

本届峰会以“共建行业垂直互联网、重塑行业创新格局”为主题,从全球“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等时代背景出发,以工业设计、3D打印、智能硬件和工业智能化等智能制造生态中的核心领域为切入点,论证基于德稻全球创新网络下的“行业垂直互联网”创新模式在中国落地的机遇与挑战,并期望推动一系列利于创新的行动计划的诞生,为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找切实可行的转型策略与发展路径,从而构筑一个机制公正、组织灵活、协同广泛、创新活跃的创新环境。

“智慧鸢都”形成新格局 篇12

在“先建后评”的大规则下, 潍坊市凭借上述成绩单先是获得了主管部门的认可, 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信息消费试点市、信息惠民试点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示范地区、电子商务示范市;而后又获得大量第三方机构的好评, 连续四届入选中国信息化50强城市, 荣获了中国智慧城市杰出成就奖、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进步奖、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推广奖、中国智慧城市示范城市奖、中国智慧城市惠民发展优秀城市等荣誉。

一个东部地级市, 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实现了对“智慧鸢都”的初步打造?

近年来, 潍坊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主抓手, 以打造宜居宜业的智慧城市典范为目标, 以“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为战略引领, 着力实施“四个创新”, 初步形成了智慧应用引领突破发展的新格局。

搭班子、定调子、带队伍

“智慧鸢都”的打造非一日之功, 这背后更暗含着当地政府执政的智慧。

搭班子、定调子、带队伍, 是知名企业家柳传志总结的管理经验, 在潍坊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同样适用, 而且有了更符合潍坊实情的演变。

搭班子, 成立智慧办, 创新建立一体化工作体制机制——2015年4月份, 潍坊市在山东省内率先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 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潍坊市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全市顶层设计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注重规划对接、政策协同、步调一致, 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全市“一盘棋”推进和一体化战略引领, 有力推进智慧潍坊的“全景式”发展。

定调子, 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全市顶层设计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潍坊集全市之力推进智慧潍坊的“全景式”“一盘棋式”发展。先后出台了智慧潍坊工作方案, 制定发布了智慧社区、校区、景区、医院等一系列智慧潍坊项目建设规范标准、评价考核体系。

带队伍, 量化执行与考核, 保证智慧城市工作执行到位——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在市智慧办统一规划下, 打破信息孤岛, 避免重复建设, 通过统筹规划、示范带动与科学考核相结合, 实现了全市内优势资源共享、业务协同、运转高效、集成创新。目前, 潍坊市各县市区智慧办均设立到位, 各项工作同步展开, 智慧潍坊建设全市面上铺开。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联动、市民和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强调惠民, “潍V”云平台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作为国家信息惠民的试点城市之一, 潍坊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 十分看重惠民的结果。而其凭借用市场化方式打造的“潍V”云平台, 已经在“吃、住、行、游、娱、购”等领域为潍坊市民提供了智慧便捷的在线体验方式。

据了解, 自2015年7月份“潍V”平台上线以来, 全市已有20万用户下载应用, 预计年底可达50万用户。

该云平台除了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精准化、便捷化的信息服务, 还整合了医疗、健康、教育、交通、旅游、电商购物以及行政审批等政务公共服务资源。

发展“云支付”, 让惠民功能接地气

便捷支付是打通市民日常生活中购物、消费、缴费、充值等应用场景的强功能, 如果这一功能开拓得好, 那意味着, 围绕“潍V”云平台所打造的智慧生活就能快速落地。

为此, 潍坊市开发了本土化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潍V·云支付”, 即依托本地金融体系, 与潍坊银行、山东银联商务等合作, 打造本土化资金池, 实现互联网支付资金区域内闭环流动和安全可控监管。市民通过“潍V”APP绑定市民卡、医保卡和银行卡, 依托“潍V”云平台搭建的各类线上和线下支付场景。

目前, 云支付系统已在潍坊市潍百等各大商圈上线。城区4万辆公共自行车已实现通过“潍V”手机APP扫码租用和站点查询, 为公众提供了免费骑乘公共自行车的“手机一卡通”。

此外, 着眼于与微信、支付宝等全国性第三方支付的差异化竞争, 当前云支付正在面向水、电、气生活缴费以及社保、医疗、教育、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开展拓展服务。

布局超级Wi Fi, 无线潍坊必须安全有序

为解决公共Wi Fi网络管理混乱、上网体验不佳, 特别是信息安全管理隐患问题, 潍坊市以“潍V”云平台为基础, 依托公安部门建设的网络安全管控平台, 建立了全市统一的无线热点认证和管理体系。

结合LED路灯改造更换, 在城市骨干照明线路上加载“超级Wi Fi”设备, 布设无线城市网。市民通过“潍V”APP, 可以享受到统一标识与管理、安全可靠的免费“潍V”热点服务。无线城市网目前已启动建设, 计划三年内实现潍坊市区全覆盖。

同时, 依托无线城市网, 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物流信息化及公共安全等领域, 规划布局城市物联网建设, 不断完善城市信息基础设施,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潍坊的智慧城市有些不一样惠民, 接地气

潍坊以“接地气、惠民生”作为智慧潍坊建设的着力点, 从市民关注的焦点、市民生活的痛点入手, 通过“潍V”云平台, 打造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并以此为抓手, 带动智慧潍坊建设“量体裁衣”, 精准施策, 精准发力, 以点带面, 更好地解决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问题。

允许试错, 鼓励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 潍坊在这个领域鼓励探索创新, 允许试错, 宽容失败。用创新思维完善智慧城市的框架设计, 用制度机制创新实现相关利益格局的再调整, 是潍坊打造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法宝。

“潍V”智慧城市云服务平台、“潍V”手机APP、云支付中心以及免费无线城市网项目作为智慧潍坊建设的亮点, 都是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

全市一盘棋

智慧城市是对城市的虚拟再造, 涵盖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一体化设计, 统一部署, 同步推进, 是重中之重, 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信息资源集约使用。

市智慧城市办公室对各县市区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调度, 确保了智慧潍坊建设的持续、安全和科学发展。

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上一篇:战略性财务管理下一篇:内窥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