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教学

2024-09-24

内窥镜教学(精选10篇)

内窥镜教学 篇1

摘要:消化内窥镜操作是消化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也是难点之一, 在内窥镜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对象不同和教学重点要求不同,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教学法的灵活运用能达到最佳效果。本课题组在内窥镜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探讨和完善, 应用综合的多元法, 如LBL、PBL、CBL、TBL等。这四种教法都侧重于某一方面教学, 在内窥镜教学中灵活运用,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内窥镜教学,多元化模式教学,LBL,PBL,CBL,TBL

消化内窥镜操作是消化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其既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病变的识别能力, 又需要灵活的操作能力、操作手法和在突发情况下的处理能力, 因此, 是消化内科医师培训过程中的难点之一。寻找适合、高效、完善的教学模式对于消化内科加强人才储备、满足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民众至关重要。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 大量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 为解决消化内窥镜操作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提高内镜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多元化模式教学是现代教学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是教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再次创新的教学模式, 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使教与学的过程达到最佳模式。本课题组在内窥镜教学过程在不断学习、探讨和完善, 应用综合的多元法, 如LBL (Lec-true-Based Learning, LBL) 教学是传统的基于讲授的学习法;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法;CBL (Case-based leaming, CBL) 教学是基于案例的学习法;TBL (Team-based Learning, TBL) 教学是基于团队的学习法。这四种方法各有侧重, 在内窥镜教学中灵活运用,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LBL模式教学

LBL (Lec-true-Based Learning, LBL) 教学是传统的基于讲授的学习法, 是以授课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LBL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 是其他教学方法有效运用的前提。尽管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课程, 在消化内窥镜教学中, 仍有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需要掌握:内窥镜发展历史;内窥镜的基本组成与设置;人体消化道的基本解剖结构以及各个解剖结构的基本特征;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下表现及特征, 如病变的好发部位、好发人群等;内窥镜检查的术前准备、操作的基本手法、注意事项、适应症以及禁忌症等。在教授内镜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利用这一模式, 有利于内镜医师系统掌握基础理论, 对本学科学习建立初步认识, 在加强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 引入现代内镜的最新进展, 拓宽学生知识面, 此模式以纵向知识体系展开教学, 具有较好的教学可控性, 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学习知识点,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PBL模式教学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法, 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掌握和学习知识, 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独立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如在早期消化道肿瘤诊治教学, 通过授课前的问题教学,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同学们预先学习早期消化道肿瘤相关的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 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验预习效果, 课程进行过程中, 对于某些疑难知识点如“早期胃癌的内镜下识别”“早期胃癌诊断的争议”等问题, 可以让学生去探索, 让他们讨论并提出结论、促进其查阅文献, 拓展知识面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丰富的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在PBL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只是一个引导者, 不能干涉学生的发言、对讨论结果不评价是这一教学的重要特点, 作为指导者在教学实施中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效果, 通过归纳、总结, 深化拓展现有观点, 使学生对于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诊疗具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仅了解其基础理论, 更能知晓最新的前沿进展,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CBL模式教学

CBL (Case-based Leaming, CBL) 教学是基于案例的学习法, 是以病例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以病例为主体, 以过程探究为目的, 让学生在探究病例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种模式教学, 其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模式教学。医学作为一门实用科学, 解决临床具体问题尤其重要, 此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从真实具体的临床病例入手学习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思考而获得和理解相应知识。 如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检查教学中, 围绕消化道出血病人的发病过程, 模拟临床情况, 提出问题。给学生一些提示, 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不完整的资料进行模拟, 如如何问诊, 初步判断病因、病情, 是否需内镜检查、检查前准备、检查发现病变后的处理、围手术期的处理等。C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通过临床常见病例更加全面而直观地了解和熟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处理的流程及方法, 这是CBL模式教学的优势所在。

四、TBL模式教学

TBL (Team-based Learning, TBL) 教学是基于团队的学习法, 是在PBL模式教学基础上创新发展的一种以小组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以问题为中心, 兼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前预习和测试, 在教师的引导下组成学习小组, 通过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开展团队讨论。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发放案例、课前预习和测试、组织学习小组组内、 组外的讨论、教师总结、定期考试等多种教学形式, 可以使学生学到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并使学生利用团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内镜下治疗”教学中, 针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这一消化科常见问题案例, 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去解决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会产生如Forrest IIb病变如何处理、不同情况出血各种内镜下治疗方法优劣的比较以及新型内镜止血器材的使用等问题, 以学生“自主学习”教育理念为中心, 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来完成这些案例,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

五、结语

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启发式教育和主动性学习为特征的教学理念在临床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势, 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课题组在内镜教学中也进行了有益尝试, 提高了教学质量,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进一步尝试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2]王楠, 何显力, 鲁建国, 等.PBL结合双语教学在八年制医学生普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 :184-85.

[3]徐康清, 吴晓丹, 张涛, 等.麻醉学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4) :8-9.

[4]Michaelsen LK, Bauman KA, Fink LD.Team-based Learning:Atrans 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 Hege Teaching[M].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 2002:1-287.

内窥镜下治鼻炎 篇2

慢性鼻窦炎虽然不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却是一种顽疾,伴之而生的诸如头痛、头昏、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鼻阻塞、多脓涕以及嗅觉减退等症状,使患者苦不堪言。

对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通常是采用上颌窦根治术或者使用鼻内鼻外的开疝手术。但这类手术都存在一个“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不足,是一种大部或全部刮除窦内黏膜的破坏性手术,创面大、痛苦大、损伤大、愈合慢而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随着鼻内窥镜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其具有的可以深入到病人的鼻腔内部,使深藏在鼻腔内的一切症状都能通过显示器清晰地显示出来的“手段”(图1),使医生可以有的放矢 (图2)。这样,使以往的破坏性手术就变成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粘膜和结构,以形成良好的通气和引流,有助于鼻腔、鼻窦粘膜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恢复的功能性手术。也就是说,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在清除发病因素的基础上重建和恢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黏膜纤毛的功能,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具有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

此外,由于鼻腔伤口的痊愈和黏膜功能的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在此期间鼻腔内可能会有肉芽、囊泡、黏连形成,如果不及时清除,鼻窦炎又会很快复发。因此,术后的复诊也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而鼻内窥镜也为精确地复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医生可借此一目了然。

内窥镜教学 篇3

医用内窥镜可以用来直接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组织形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且可以做一些镜下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学、计算机技术、超声技术、自动化技术都在向医学领域渗透。这些技术应用到医用内窥镜上,各种各样的内窥镜相继产生,功能也得以扩展,可以集检查、诊断、治疗、手术于一体。

1 医用内窥镜原理

1.1 普通纤维内窥镜

由直角屋脊棱镜、成像物镜、玻璃纤维传像束、目镜组成。外界成像光线进入镜头,棱镜将光线作90°方向扭转直射入成像物镜,物镜将外界观察到的物体成像在玻璃纤维传像束的一端,这一端的像经过柔软的纤维束传到另一端,再经过目镜,检查者即可看到清晰的被检物体像。

1.2 超声内窥镜原理

超声内窥镜检查是将内窥镜与超声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具体地说,是在内窥镜的引导下,把超声小探头经食管插入胃腔内,进行腔内超声检查。高分辨率的超声探头,不仅能够清楚准确地显示胃腔内各部分的层次结构,从而对早期胃癌进行诊断,而且还能够对胃癌的浸润范围,胃周围的情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方法。

1.3 CT仿真内窥镜原理

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容积数据是CT仿真内窥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调整CT阈值及透明度,使不需要的组织透明度变为100%,从而消除其影像,而需要观察的组织透明度为0,从而保留图像,再调节人工伪彩色,即获得类似纤维内窥镜观察的仿真色彩。利用远景投影软件功能,达到电影回放速度,可产生类似纤维内镜进动和转向效果的动态重建图像。

2 临床应用方面的探讨

内窥镜可广泛应用于以下方面检查:

(1)胃肠道疾病的检查

①食管:慢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裂孔疝、食管平滑肌瘤、食管癌及贲门癌等。

②胃及十二指肠: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良性肿瘤、胃癌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肿瘤。

③小肠:小肠肿瘤、平滑肌肿瘤、肉瘤、息肉、淋巴瘤、炎症等。

④大肠: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大肠癌等。

(2)胰腺、胆道疾病的检查胰腺癌、胆管炎、胆管癌等。

(3)腹腔镜检查肝脏疾病、胆系疾病等。

(4)呼吸道疾病的检查肺癌、经支气管镜的肺活检及刷检、选择性支气管造影等。

(5)泌尿道检查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肿瘤、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输尿管先天性畸形、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肿瘤等。

2.1 超声内窥镜检查

采用高分辨率的超声探头进行近距离扫查,排除了气体干扰,能清楚准确地显示胃腔各部位的层次结构。不仅可对胃癌浸润范围作出准确诊断,并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超声内窥镜检查已成为胃壁肿瘤精确检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判断周围脏器病变的有效诊断方法。超声内窥镜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完成体表超声检查的项目,对早期胃癌特别是平坦型早期胃癌的发现率高,直接穿刺可疑癌变部位更准确。还可以经胃腔检查相邻脏器如肝、胆、胰、脾的情况,或经食管观察纵隔、肺门、大血管的病变。

2.2 CT仿真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1)多层面螺旋CT(multi slice helical CT,MSCT)仿真胆道内窥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4例患者先行B超及MSCT普通扫描,然后行MSCT仿真内窥镜检查,对仿真内窥镜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由放射科及外科医生以双盲法分别做出诊断,并与最终诊断、B超及MSCT普通扫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仿真胆道内窥镜图像优质率为53.1%,可诊断图像率为96.9%,正确诊断率为93.8%。B超正确诊率为61.8%,CT正确诊率为46.7%,结论:MSCT仿真内窥镜图像优质率及可诊断率高,可由外科医生独立阅片及诊断,MSCT仿真胆道内窥镜正确诊断率高于B超及CT。

(2) 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临床应用价值常规胸部CT扫描显示的是横断面图像,对支气管腔的观察缺乏连续性,较难辨认垂直走向的支气管。纤维支气管内窥镜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能直接观察粘膜或上皮病变,并进行活检。但作为侵入性检查,有禁忌证和并发症,而且检查时患者感觉不舒适。此外,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高度狭窄的管腔,不能看到管壁内或壁外的解剖结构,影响了对侵犯管壁肿瘤范围的确定。

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提供了气管支气管腔内的图像。能连续观察管腔内表面,任意在管腔内探查和漫游,并能深入到较大的亚段支气管内。

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与相应横断面图像结合可以对外压性病变精确定位,确定壁外病变的范围及与正常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帮助纤维支气管镜避开纵隔内重要的结构(如大血管等),选择最佳的位置进行透壁针吸活检。

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可用于纤维支气管镜医师的培训。对于初学内窥镜的医师来说,通过使用CT仿真内窥镜可以很容易地熟悉内窥镜下气管支气管各个部位的表现及开口位置,并能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该技术作为一种新的CT图像显示方式,较CT横断面图像能更好地显示气管支气管腔的内表面,而且是连续性观察,尤其对于轴面较难观察的垂直走行支气管效果好,能更好地反映腔内解剖结构。既可以辅助CT诊断,又可以帮助临床内窥镜医师发现病变,有助于对病变的活检和治疗。此外,对一些不适合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病人,这是一项很好的替代检查方法。

但是有研究表明: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无法观察到气管支气管壁粘膜充血、肥厚和萎缩等炎性改变及出血,除非管壁充血水肿比较严重,引起管腔狭窄。说明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不能显示粘膜颜色的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的改变目前还不能分辨。

3 技术展望

医用内窥镜在不同的时期都促进了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今后随着电子技术及其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其技术会有更广更深地发展。

它非但能完成当今所需要完成的任何一项工作,还会加用特殊光谱的CCD提供新的诊疗图像信息,还可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病变组织的特殊图像,并能用图像分析技术实现对病变的定量分析和定量诊断,还可通过电讯手段进行远程会诊。

多功能的电子内镜已经问世,它不但能获得组织器官形态学的诊断信息,而且也能对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进行测定。

医用内窥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相信明天会做出更辉煌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子平,许迭生,等.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2):104-107.

[2]王斌章.医用电子内窥镜原理及系统配置[J].医疗装备,2000,13(7):3-5.

[3]李延斌,等.消化道内镜的最新进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7(2):43-45.

[4]李鲁宁,等.NBI内镜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特点[J].医疗设备信息,2007(8):56-57.

[5]许国铭,李兆中.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内窥镜室护士职业防护探讨 篇4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32-0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各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医务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之中,内窥镜检查室的护士因与患者和污染物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也较大,从而威胁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其主要问题叙述如下。

1危害因素

1.1生物性的危害。包括各种经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的疾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特别是艾滋病、乙肝、丙肝是医务人员生物性危害的主要种类。我国是乙肝高发国家之一,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丙肝总感染率为30%1。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2。由于内镜室工作的特殊性,内镜护士每天要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肿瘤患者病理标本、污染的器械等,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如胃镜检查中患者的胃液、唾液、血液;肠镜检查中随镜身流出或喷出的粪水都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手,甚至可能因胃或肠内压力过大,胃肠内的液体从活检口喷出,污染医务人员的面部,内镜护士在检查治疗术后的清洗消毒过程中,稍有不慎就有污物溅到皮肤黏膜上。

1.2化学性的危害。是指内窥镜检查室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如2%戊二醛浸泡消毒灭菌内镜、甲醛固定标本。戊二醛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长期接触可致呼吸系统损坏,接触性皮炎,刺激眼睛可引起流泪、视物不清,戊二醛为致敏性物质,动物试验表明有致突变、致畸形、致癌作用。

1.3物理性的危害。内窥镜主机、吸引器、清洗消毒一体机发出的噪音,清洗内镜时高压气枪、超声清洗器的噪音。噪音会引起头晕、头痛、情绪烦躁,护士长时间在此环境中工作影响最为严重。胃镜检查时病人的呕吐物、肠镜检查的粪便味等气溶胶的均会对人产生不良刺激。

1.4运动功能性的危害。护士工作中的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的损伤是威胁护理人员健康的主要问题,胃肠镜检查室护士超时的静立、目光长时间地注视显示屏均对肌肉造成伤害,导致颈、肩、小腿酸胀等。

2防护措施

2.1增加职业防护的意识。树立所有患者均有潜在经血液传播危险的观念,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在安全意识的培养,内窥镜室患者多、流动性强,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掌握职业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正确实施自我防护。

2.2正确使用防护的屏障。使用防护屏障如手套、袖套、防护围裙及防护眼镜,一直被认为是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最主要的措施之一,有经常戴手套的医务人员,其皮肤黏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可减少对皮肤的损伤。

2.3預防感染性疾病。内镜检查前应确定患者有无HIV、HBV等感染性疾病,这类阳性患者应单独使用一条专用的内镜,无条件的应安排在每天诊疗的最后进行,并按传染病要求进行内窥镜消毒。护士应进行标准预防,把每一位患者都当做感染者,按消毒技术规范穿戴好防护用品,严格洗手,减少感染机会。

2.4避免锐器损伤。使用安培折断器,不要徒手掰安培,可减少掰安培导致的玻璃损伤。尽可能减少锐器用后处理的环节,即注射器用后严禁针头套回针帽,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传递注射器等锐利物时,用弯盘乘住递给对方,手一旦被各种锐器刺伤,应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用肥皂水洗净,并在流水下冲洗五分钟,用2%的碘酊和75%的酒精消毒伤口,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请有关专家评估针刺伤并处理。

2.5使用先进仪器设备。为减少化学性危害应尽可能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如器械清洗机、内窥镜及各种导管,避免因人工清洗致污水溅入眼里、锋利器械损伤手的事故隐患,配置中心吸引、中心供氧、自动感应开启门、感应水龙头等装置,降低噪音的分贝数。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采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使用有安全装置的注射器。

2.6心里危害因素的防护。内窥镜检查室护士工作在高危环境中,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情绪,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减少心身疲劳。

2.7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能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收集这些数据,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从而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的危险性。内窥镜护士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并应注射乙肝预苗。

参考文献

[1]黄雪芬,戴红霞,常后婵,等.改进手术器械物品清点方法提高患者手术安全[J].护士进修杂志,2007,10(22):20

医用内窥镜产品技术审评要求 篇5

1 关于注册申请表

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表是注册申请的重要资料之一,表内各项填写应符合要求。医用内窥镜产品注册申请表填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部分厂家生产的内窥镜,只能与本厂指定型号的摄像系统或冷光源配套使用,应在适用范围中将配合使用产品表述清楚。

(2) 申报产品组成应一一列明。内窥镜及附件规格型号较多的,可直接以申请表附件的形式给出。规格型号不同的内窥镜或附件,应明确不同规格型号之间的差异。含有无菌一次性附件的,应在申请表性能结构组成一栏表明,并在标准中给出灭菌方式及灭菌有效期,要求提供灭菌有效期的验证资料。

(3) 部分内窥镜本身无高频绝缘性能,不能与高频内窥镜的手术器械配合使用,并应在适用范围中表明。

2 关于产品名称

医疗器械申报注册产品名称,一般要求按分类目录中的通用名称规范,不能加规格型号、商标或其它修饰性定语。医用内窥镜产品常常冠以具体名称,以明确其用途,例如电子胃镜、电子支气管镜、膀胱镜和关节镜等。还有更多的产品名称可参考医疗器械分类目录6822。诸如多用途内窥镜、内窥镜、妇科内窥镜等适用范围模糊的产品名称,以及VME型电子上消化道镜、可旋转腹腔镜等在通用名称前加以修饰性定语的产品名称,都是不符合要求的。

3 关于注册单元

根据GB9706.19-2000《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内窥镜设备安全专用要求》对内窥镜附件定义为:一种医用电气设备的应用部分,但不是内窥镜设备,同内窥镜一样通过患者内相同的孔道插入患者体内的附件。根据《关于内窥镜相关产品分类界定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8]112号),无源内窥镜手术器械作为Ⅱ类医疗器械管理。有源内窥镜手术器械多是高频设备的应用部分,作为Ⅲ类医疗器械管理。因此,可与内窥镜作为一个注册单元的内窥镜附件,一般不包括无源内窥镜手术器械,该部分不需要执行《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9706.1-2007)和《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内窥镜设备安全专用要求》(GB9706.19-2000)标准的要求。关于内窥镜注册单元划分的具体说明如下:

(1) 不经过内窥镜工作通道的手术器械,不能与内窥镜一起作为一个注册单元。

(2) 内窥镜与它配合使用的冷光源及摄像系统不能作为一个注册单元,应分别单独申报。

(3) 荧光镜、带有PDD的内窥镜等特殊内窥镜,一般不与普通内窥镜一起作为一个注册单元,应分别申报。

(4) 适用范围不同的内窥镜不能作为一个注册单元,例如关节镜与鼻窦镜、宫腔镜与腹腔镜,应按适用范围分别申报。

(5) 内窥镜的清洗刷、消毒盒和加热器,不列入医疗器械的管理,不应与内窥镜一起申报。

4 关于标准

目前申报注册的内窥镜主要分为两大类:硬性内窥镜和软性电子内窥镜。电子内窥镜构造与传统的纤维内窥镜基本相同,只是用CCD图像传感器代替了光导纤维传像束。除《医用内窥镜及附件通用要求》(GB11244-2005)外,电子内窥镜目前尚无其它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性能要求部分可参考执行纤维内窥镜的相关标准,但应注意其中的纤维传像束的断丝数及目镜调节的条款不适用它。

硬性内窥镜通用标准除GB11244-2005外,还有《医用内窥镜硬性内窥镜第1部分:光学性能及测试方法》(YY0068.1-2008)、《医用内窥镜硬性内窥镜第2部分:机械性能及测试方法》(YY0068.2-2008)、《医用内窥镜硬性内窥镜第3部分:标签和随附资料》(YY0068.3-2008)、《医用内窥镜硬性内窥镜第4部分:基本要求》(YY 0068.4-2009)。需要说明的是,GB11244-2005对于硬性镜和软性镜均适用,应逐条引用。对于准产注册的内窥镜产品,还要考虑环境试验的要求,试验项目、试验要求及检测项目均应与GB11244标准要求相一致。

除了上述通用标准,硬性内窥镜还有一些产品标准,例如《硬性宫腔内窥镜》(YY1075-2007)和《硬性关节内窥镜》(YY 1082-2007)等。强制性标准中关于内窥镜的技术参数要求有交叉的,应按最高、最严的要求执行。一般内窥镜产品电气安全应符合GB9706.1和GB9706.19的要求,如果含有高频手术器械,还应符合GB9706.4-2009的要求。

本文中所列医用内窥镜产品技术审评的一般要求有些并非强制,但若企业能按此要求规范注册申报资料,有助于提高技术审评的效率,加快注册进程。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M]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6号) .2004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技术基础[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8

内窥镜的构造及故障预防 篇6

1.1 硬性内窥镜

硬性内窥镜包括传像、照明、气孔三大部分。传像部分由物镜、中继系统、目镜来传导图像。照明部分采用冷光源用光导纤维穿入镜内的方法。气孔部分作用为送气、送水、通活检钳。

硬性内窥镜有宫腔镜、直肠镜、子宫镜、胸腔镜等。这种内窥镜由于传像和气孔部分均硬管式的设计,而光源部分已经比较稳定,因此硬性内窥镜的故障率相对较低。

1.2 软性内窥镜

软性内窥镜采用纤维光束传像和导光,或用CCD传导图像。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和方便的操作性能,可方便地进入人体复杂的内腔器官,既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又可以到达硬性内窥镜无法到达的地方。加上头部弯曲结构,可消除盲区。因此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有胃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胆道镜、小肠镜、支气管镜、鼻咽喉镜、输尿管镜等。但正是由于软性内窥镜的这个构造,导致了其故障的易发性。

2 内窥镜常见故障预防

内窥镜常见故障及预防方法见表1。

从以上故障看来,内窥镜技术已相当成熟,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谨慎一些,就能延长内窥镜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唐小兰.内镜引起感染及消毒方法研究进展[J].医学文选,2005(3):441.

胶囊内窥镜成像技术专利分析 篇7

关键词:胶囊,内窥镜,成像,专利分析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改变, 工作压力骤增, 消化道疾病也越来越多, 已成为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之一。医生通常使用传统的插入式内窥镜进入人体消化道, 探测消化道内图像信息和/或进行手术操作, 然而这种传统的内窥镜尺寸较大、带有外部操作装置, 插入人体肠道深处时很容易对肠壁组长造成损伤,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不适和痛苦, 随着MEMS技术的快速发展, 外形如吞服胶囊大小的体腔内胶囊内窥镜应运而生。胶囊内窥镜在消化道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对消化道进行拍摄成像, 为医生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提供直观的依据, 胶囊内窥镜的成像技术包括了体腔内图像的采集、通信和处理三个主要部分。

1 图像采集

胶囊内窥镜的图像采集系统主要包括照明系统、光学系统和图像传感器等三部分。由于微型机器人的体积限制, 照明系统一般采用高亮度的白光贴片式发光二极管, 由于电源的限制, 其发光强度一般比较弱, 光的照射无法及远, 因此如何提高照明系统的发光强度以及照射范围和距离是照明系统的研究重点;消化道内微型机器人的图像传感器主要采用CCD (电荷耦合器件) 和CMOS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两种, 由于微型机器人的体积和电源的限制, 尺寸更小、功耗更低的CMOS图像传感器被采用的更为普遍。而采用可旋转的或多个图像采集系统从而提高微型机器人的图像采集效率, 降低漏检率, 是本技术分支的发展趋势。

从图2所示的图像采集主要申请人分布情况来看, 奥林巴斯、基文、富士、广州宝胆和富士能五家公司排名前5, 其中又以奥林巴斯和基文公司的申请量占据垄断地位, 这与奥林巴斯和基文在整个胶囊内窥镜领域所占的统治地位也是相符合的。

2 无线通信

胶囊内窥镜的无线通信模块包括图像信号的无线发射和控制信号的无线接收。图像信号的无线发射在胶囊内窥镜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像的无线通信可以克服引线在体内牵引造成的痛苦和不便, 同时微型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也大大增加。图像无线通信的关键是图像通信的质量、图像发射电路的尺寸和功耗。微型机器人工作在人体的消化道中, 由于空间位置狭小, 它的图像发射电路应当尽可能的小, 应由最少的元件构成。胶囊内窥镜的控制信号的无线接一般采用低频信号接收模块, 其可以把便携装置的指令传送给微型机器人的控制模块, 从而完成参数设定等控制工作, 低频信号接收模块的芯片选择也应考虑到抗干扰、低功耗和微型化等因素。

从图4所示的无线通信主要申请人分布情况来看, 奥林巴斯、基文、富士、宾得和卡普索五家公司排名前5, 其中以奥林巴斯的申请量占据垄断地位, 表明奥林巴斯在图像的无线通信技术上展开了大量的研发和布局, 远远超过其他公司。

3 图像处理

胶囊内窥镜在检查过程中需要由检查者吞咽后, 随着胃肠道蠕动拍摄整个消化道的检查图像, 并通过病人随身携带的接收器接受所拍摄的图像数据, 最后在终端工作站由阅片医生观察而做出诊断。胶囊内窥镜在病人消化道内存在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 检查过程中需要拍摄数万张彩色图像, 其拍摄的图像本身具有大量的信息冗余, 对其进行压缩和存储是图像处理中的关键技术, 并且医生在阅读上万张图像时由于过长的工作时间所导致的漏诊率较高效率较低也是影响胶囊内窥镜发展与普及的重要问题, 如何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对冗余图像进行计算机辅助的筛选, 序列图像之间的配准与融合、三维重建等, 以及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辅助医生进行诊断, 例如自动识别并标记所拍摄图像中的病灶, 均是本技术分支内研究的热点。

从图6所示的图像处理主要申请人分布情况来看, 奥林巴斯、基文、富士、intromedic和卡普索五家公司排名前5, 其中以奥林巴斯的申请量占据垄断地位, 表明奥林巴斯在图像处理技术上展开了大量的研发和布局, 而基文公司在图像处理技术上的申请量也比较突出, 表明了基文公司对图像处理技术的重视程度。

4 图象处理技术重要专利分析

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胶囊内窥镜所拍摄的图像, 图像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用户的第一感觉, 只有高质量的图像质量才能首先打动用户使用其产品, 在基文公司最新的产品中, 胶囊内窥镜能够以高达40帧/秒的速度采集图像, 最终可获得超过30万张图像, 因此如何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手段来降低医生的阅片时间, 是各大公司的研发重点, 本节中将深入分析奥林巴斯和基文两家公司在图像处理技术中最终呈现给用户的图像显示技术上的技术研发脉络, 从而展现两家公司在技术研发和布局上的思路, 总结技术发展的方向。

4.1 奥林巴斯

奥林巴斯在2004年申请了一系列关于图像浏览界面的专利。CN1777391A中公开了在图像显示装置上显示表示由胶囊内窥镜按时间序列拍摄的图像的整个摄像期间的平均颜色条。将全部摄像图像中被检验的图像, 一览显示在检验图像显示栏中, 算出各检验图像对应于摄像期间中的哪个时间, 用平均颜色条的刻度, 在该平均颜色条上以与各检验图像对应的编号进行标记显示。由此, 提高拍摄体内所得的图像的检索性, 并且, 可容易地识别显示图像是哪个脏器的图像。

CN1777390A在图像浏览界面上设置滑块S, 该滑块S能在平均颜色条上移动, 随着滑块S的移动将与滑块位置对应的摄像时刻的图像显示在图像显示栏中, 并将基于摄像图像数据的平均颜色显示在平均颜色条上的时间对应的位置上。

到2007~2008年, 奥林巴斯基于上述图像浏览界面作出改进, 提供简单的图像识别手段, 根据图像的颜色信息检测图像中的病变部位 (例如出血部位) , 并附加病变标记, 在标记显示部中以对应的病变颜色来显示病变标记, 滑块不只是起到快速浏览的作用, 而且滑块本身的颜色也将根据病变标记发生变化, 从而更利于快速的对病变图像进行浏览。

奥林巴斯在2009年申请的三件专利中, 均采用了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来辅助医生快速的定位病变图像。其中US2010124365A1通过直方图聚类来自动识别胶囊内窥镜所采集的消化道图像中的粘膜区域, 其对图像中对颜色特征量的数据分布进行聚类, 然后根据图像数据在颜色特征空间中的直方图的双峰性, 判断构成一系列消化道内图像的各图像内的粘膜区域。CN101739659A也提供了一种根据直方图来识别粘膜区域的装置, 而CN102056530A则提供了一种根据图像中的光流场来检测图像中异常区域的手段。

2010年, 奥林巴斯利用颜色空间转换进行图像中粘膜区域识别, 其将图像的RGB值转换为色差信号即UV值, 然后将UV值转换为由色调H和饱和度S构成的颜色平面 (HS颜色平面) , 通过在HS颜色平面上的数据聚类来判断采集的图像是否为粘膜区域。2011年奥林巴斯进一步利用图像之中的纹理信息 (CN102567988A) 和形状信息 (CN102525381A) 进行图像识别以辅助医生进行快速阅片。

从奥林巴斯公司在计算机辅助阅片技术上技术研发的脉络来看, 早期其主要利用图像的多样显示和控件技术来方便医生的浏览;其后又采用了简单的图像识别技术, 例如通过颜色信息来识别出血部位, 来辅助医生快速的定位病变图像;随后, 花样繁多的图像识别技术, 如颜色空间、纹理、形状等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用于图像的识别, 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和多样的浏览手段, 进一步提高医生阅片的效率。

4.2 基文公司

基文最早在2001年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图像流显示控制的专利申请, 其提供了通过鼠标滚轮或者操纵杆来控制动态图像显示的技术, 通过鼠标滚轮的前后滚动, 控制动态图像的前进、后退以及显示速度的加速、减速等, 从而为阅片医生提供了一种便捷的图像浏览方式。

随后, 基文在2003年提出了双图像流的显示技术, 图像流被切分为两部分, 分别在两个独立的窗口中进行显示, 两个窗口中可显示多种不同的内容。随后在US2004027500A1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图像流显示方案, 其中一个窗口显示原图像流, 另一个窗口能够显示经过平滑、线性或非线性变换、亮度标准化等预处理的图像流, 从而为阅片医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显示内容以提高阅片效率。

2004年, 基文提交了三份关于图像流显示的申请。在WO2005031650A1中, 图像流的显示界面中加入了与奥林巴斯的平均颜色条和滑块技术相类似的颜色条技术, 颜色条位于图像流显示窗口的侧面, 与奥林巴斯不同的是, 基文还进一步在颜色条中加入了解剖位置的标记, 或者温度、p H水平的标记, 从而为阅片医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概览信息。在WO2005062715A2中, 基文提供了多达16个或更多图像流同时显示的技术, 原始图像流根据时间被切分为16个子图像流, 从而为阅片医生一次性提供大量的图像信息, 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医生的阅片时间, 但是与此同时, 医生的单位时间内工作强度也将大大增加。

同年, 基文在丰富图像流的内容编辑上也开始发力, 在US2006074275A1中, 图像显示界面提供了编辑按钮, 用户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编辑方法来编辑所观看的图像流, 例如选择每第n个图像来供显示, 其中n是根据生成所述图像的身体区域而确定的、选择与症状相关的图像来供显示、选择与预先存在的图像相似的图像来供显示、以及选择具有最佳质量的图像来供显示。

2007年基文公司在图像识别技术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WO2007105213A2中, 模式识别技术、图像帧的纹理 (例如褶皱) 提取技术被用于识别肠道中的收缩, 从而辅助医生识别病变图像, 在估计图像中肠道的中心位置时, 其中采用了边缘检测、图像二值化以及形态学骨骼化的技术。

时隔4年后, 基文在2011-2012年重新发力, 继续在图像流的显示和编辑技术上展开布局。在WO2011135573A1中, 用户可自由选择图像流显示的布局阵列, 并且利用其功能强大的编辑滤波器, 对图像流进行预先识别和分类, 预先确定的标准可以包括, 病理检测或解剖标志检测的度量或得分, 胶囊的估算位置或区域, 胶囊在优选部位的可能性, 次要传感器信息, 胶囊运动或可动性, 胶囊方位, 帧获取或传送速率等等。

基于布局阵列和编辑滤波器的结合, 基文可以说是将图像流显示和编辑技术发挥到了极致, 与此同时, 也对阅片医生的操作熟练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实际使用的体验究竟如何, 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5 结论

胶囊内窥镜的一个最主要应用就是进行消化道内成像, 因此各公司的研发重点也是在成像技术上。从成像技术的三个子分支技术来看, 奥林巴斯和基文两家公司在图像采集、无线通信和图像处理技术上的申请量均占据前两位, 值得一提的是, 国内的广州宝胆公司进入了图像采集技术申请量的前5位, 并且其在2010年后的申请量与奥林巴斯基本持平, 展现了国内企业在图像采集技术上与国外巨头相抗衡的实力。

一种新型内窥镜防水装置 篇8

一般而言,通常内窥镜外形呈“L”型,配置有一条直线型的器械通道,以便于不可弯曲的器械(硬质的手术活检钳,剪,碎石棒,电凝设备,等)进入人体腔内。通道的出口位于内窥镜的端部,器械通道的入口位于内镜的尾部[1],它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施行保胆取石或者其他外科手术时,打开器械通道的出口阀门,器械通过该通道进入人体的。由于人体内外的压力差,在器械通道的入口没有绝对有效的密封措施的情况下,输入人体的液体通过器械通道反流到人体外,液体容易滴落并渗透到内窥镜的目镜和摄像头上。如果缺少对目镜和摄像头的保护措施,液体的污染会干扰影响输出图像的质量。手术中,若监视器显示的图像模糊,医生必须中止手术,打开内窥镜摄像头和目镜的连接,用纱布拭擦干净附着在摄像头和目镜上的液体,在重新连接和调整后才能继续手术,如此便延误手术的进行[2]。

目前在内窥镜的使用过程中并没有采取有相应的防水装置,以解决上述这一问题。医生在手术中使用内窥镜时,在摄像头数据线、摄像头和内窥镜目镜外面套上一个塑料套,塑料套的一端绑在内窥镜的目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毒,而不能防水。所以,基本上医生在使用内窥镜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内窥镜视野被溢出液体干扰这一问题的困扰[2]。

本文提出一种内窥镜防水装置,从根本上面解决反流液体影响目镜和内窥镜摄像头的视野不清问题,保证了内窥镜的成像效果,提高手术质量。

1 设计

此装置的结构分为环形锁紧结构(此环形锁紧结构分为型号I和II)、密封圈(此密封圈分为型号I和II)和防水塑料套。环形锁紧结构的设计如图2所示。

环形锁紧结构包括两个半圆形的塑料或者金属构件,如图2所示的2和3,环形锁紧构件1和2通过一个金属销钉[4]连接,两个半圆形的构件可以围绕金属销钉作相对的转动,打开和闭合环形锁紧结构,两构件的内侧分别设计了两个凹槽,如图所示的4,凹槽的作用是当锁紧结构闭合锁紧时,密封圈由于挤压而发生变形后,密封圈的变形部分可以填充在凹槽处,同时可以压紧夹在密封圈和环形锁紧结构之间的防水塑料套,达到密封的效果,如图2所示。两构件设计了简易的锁紧部件,通过两构件相互配合,可以使得两构件锁紧成环形,打开时,可以通过用手指扳起锁紧部件开关,如图2中的5所示,轻易地松开防水装置的环形锁紧结构。环形锁紧结构要进行表面钝化处理,消除所有毛刺,避免毛刺或者锐利的部分伤害医生干扰手术[3,4]。型号Ⅰ的环形锁紧结构的内圆直径参考内窥镜目镜镜筒的直径设计,型号Ⅱ的环形锁紧结构的内圆直径参考内窥镜摄像头数据线的直径设计。

密封圈[5]是由具有弹性变形能力的密封材料做成的厚度为1 mm,内圆直径略小于内窥镜目镜外直径的具有防水功能的环形圈,密封圈从轴向剪开,可以平展成一个长方形,如图3所示。型号Ⅰ的密封圈的内圆直径参考内窥镜目镜镜筒的直径设计,型号Ⅱ的密封圈的内圆直径参考内窥镜摄像头数据线的直径设计。

防水塑料套是具有防水功能的长直筒式的干燥塑料薄膜,长500 mm。防水塑料套的作用是套在内窥镜摄像头及其连接线上,隔离套内外的气液接触,如图5中的1所示。

2 使用方法

此装置的使用方法步骤如图4所示。

内窥镜防水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所述:

(1)医生首先用防水塑料套把内窥镜摄像头及其连接数据线套住,把摄像头连接数据线的一段插入摄像头主机,将摄像头与目镜对接安装好;

(2)在内窥镜的目镜镜筒部分装上密封圈,形式如图4的步骤2所示,密封圈(型号Ⅰ)置在内窥镜目镜镜筒的位置,如图5中的4所示。

(3)在密封圈(型号Ⅰ)外层套上防水塑料套的端口部分,如图4中步骤3所示;

(4)打开防水装置的环形锁紧结构,套在密封圈(型号Ⅰ)和防水塑料套外面,如图4步骤4所示。

(5)用手把环形锁紧结构(型号Ⅰ)闭合锁紧,环形锁紧结构(型号Ⅰ)通过两个半圆中的锁紧部件互相配合锁紧,并对密封圈(型号Ⅰ)和防水塑料套施压,达到密封的效果,如图4步骤5和6所示。

(6)目镜镜筒的密封完成,然后进行防水塑料套的另外一端的密封。密封前先用手把防水塑料套里的空气挤压排出,重复以上过程2-5进行密封。

完成后,内窥镜目镜和摄像头处在防水塑料套的保护之中,防水塑料套处在两个环形锁紧装置之间,液体和气体不能通过两个环形锁紧装置进入到内窥镜目镜和摄像头,达到了密封的目的。

图5所示为内窥镜使用防水装置的使用示意图。

手术中需要更换内窥镜,或者手术结束需要取出内窥镜时,用手分别扳动锁紧部件开关,打开两个环形锁紧结构,取出防水塑料套和密封圈。

3 结论

使用此内窥镜防水装置,密封圈在环形锁紧结构的作用下被压紧发生变形,推动防水塑料套填入环形锁紧结构的内侧凹槽中,紧紧地附着在内窥镜目镜镜筒和内窥镜摄像头数据线的外圆表面上,与防水塑料套一起,形成一个密封的空间。即使在充满液、气的环境中,反流的液体和环境中的气体也被隔绝在此装置外,可以有效地杜绝手术过程的液体和气体进入防水塑料套内。又因为防水塑料套是干燥的,医生手术时隔着防水塑料套握持内窥镜摄像头进行手术,手部虽然具有一定温度,但由于干燥的防水塑料套内没有潮湿液体的存在,所以不会引起液体蒸发,不会发生液体蒸发干扰摄像头的问题,从而保证了内窥镜的成像质量和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阳德.内镜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61-263.

[2]乔铁,张宝善,冯禹阳,等.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息肉)80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7,13(12):1302-1304.

[3]吴宗泽.机械结构设计准则与实例[M].第一版.北京:工业出版社,2007:82-91,192-196.

[4]徐峰,李庆祥.精密机械设计[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62,502-504,533-535.

手术室内窥镜清洗消毒和保养 篇9

1 内窥镜的种类

内窥镜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使用时将内窥镜导入预检查的器官,可直接窥视有关部位的 变化。按内窥镜的发展及成像构造分类,内窥镜可大体上分为:电子内镜、硬管式内镜以及 光学纤维内镜(也即软管式内镜)。按其功能及应用来分,可分为:纤维胆道镜、胸腔镜、 宫腔镜、腹腔镜、脑室镜、输尿管、关节镜、鼻内镜、肾镜、膀胱镜等。

2 内窥镜的消毒、清洗、保养

2.1 腔镜器械的消毒 各种腔镜手术包主要由敷料包、基本器械包及腔镜 专用器械组成,其中耐高温的器械,如穿刺针、分离钳、持针钳、抓钳等腔镜器械可用器械 盒装好打包送高压消毒灭菌;不能耐受高压消毒的器械,如电凝针、超声刀、PK刀、钳等用 环氧乙烷气体或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还有摄像头、光缆线、单双极电刀导线等也可用 环氧乙烷气体或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

2.2 硬管内窥镜的消毒 腹腔镜、胸腔镜、宫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输 尿管、肾镜、鼻内镜等是目前医务人员观察人体内部病变组织最方便、最直接、最有效的医 疗器械。随着硬管内窥镜使用范围的扩大,各科医生使用硬管内窥镜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 硬管内窥镜是比较贵的医疗器械,而且极容易造成损坏。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 破损皮肤、黏膜的内窥镜必须灭菌。

目前我院主要采用两种灭菌方式:1)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法。2)高压蒸汽灭菌法。灭 菌医疗设备的不断进步,灭菌方式也不断多样化,但各有其优缺点,人们开始追求灭菌时间 短、高效、环保安全、实用的灭菌方法。但因各地各医院自身经济、设备条件限制,灭菌方 法难以统一。蒸汽高压灭菌方法高效,灭菌时间快,但对手术器械损耗大,其次,灭菌器的 内部结构、蒸汽、压力、温度、时间的因素会影响到灭菌器的性能,可能导致灭菌失败。低 温等离子可以有效解决连台手术的问题,加快腹腔镜手术器械的周转,而且对医护人员无毒 害,但对带电极的器械易发生短路,影响电极工作。各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可搭配选择最佳 的灭菌方式,或分步灭菌方式进行灭菌,使腹腔镜手术器械灭菌问题得到可靠保证[1 ]。

光纤内窥镜的消毒应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法,时间为30~50分钟;或者使用环氧乙烷 消毒、灭菌。也可以应用低温的甲醛蒸汽灭菌器消毒,但要按照不同的内窥镜及其部件采用 适当的时间和温度;如果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附件,如内镜的各种管道、镜头等 ,则使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法或2%的碱性戊二醛浸泡10小时灭菌。浸泡消毒灭菌时, 应该把有轴节的器械打开轴节,以充分注入消毒液;同时要使消毒液充分注入带管腔的器械 腔内。

污染手术的器械在常规处理后,耐高温蒸气灭菌的器械要高压蒸气消毒2遍;不耐受高压蒸 气灭菌的器械,应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或2%碱性戊二醛浸泡24小时以达到灭菌[2]。

2.3 内窥镜的清洗 以往错误的观点只注重手术器械的消毒,不重视其清 洗,但没有正确的清洗,就不能保证高质量的消毒和灭菌,即使达到了最终要求的消毒结果 ——无微生物和芽胞,也会损伤内镜系统;特别是内镜接台手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往往 忽视清洗工作。

及时清洗,重视细节是内窥镜清洗的基本要求,清洗时应该细致、认真。手术完毕后首先要 清洗镜体的表面及镜面,确保将残留于附件、内镜表面和管道内的血液、黏液在凝结前就用 清水冲洗干净,同时要注意活检管阀及头端部套圈的清洗,冲洗的过程中应将各部件拆卸, 各阀门打开。但要注意一点,严禁将镜子放入超声机清洗。若是传染患者,首先用氯消剂浸 泡器械30分钟,张开钳夹部位,并用小毛刷刷洗,管腔用高压水枪冲净,避免残留组织物及 血块。

手术完毕后还要将电刀脚踏板整理干净,各导线用湿纱布擦拭干净,然后再用75%酒精再擦 1遍,传染患者使用后的导线,擦干净后要送去气体消毒,过后方可再用。

整个清洗消毒工作的重点是早期的台边清洗,愈早清洗,效果愈好。据统计,第1时间的清 洗可以去除87%以上的污物[3]。在重视清洗、刷洗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内镜器械 的酶洗。酶清洗剂可有效地分解及去除干燥或湿润的污物;多酶可分解所有有机污物,如脂 肪、碳水化合物、生物及组织碎片。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的处理后,内镜可得到彻底清洁,再 进行消毒,可保证消毒效果。

2.4 内窥镜的保养 术后保养乃是延长内窥镜使用寿命的关键,每次使用 后都需进行水洗—酶洗—冲洗—去锈—润滑维护的程序。全面、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后,用气 泵将所有管道、腔道内的水分吹干,使所有管道、腔道完全干燥,否则残留水分会造成细菌 生长或管道不畅。干燥后的器械应按原位装好,并检查性能,垂直放于专用柜,专用柜应具 有良好的通风、防霉、除湿,挂置要稳妥。医院应配有专人管理内窥镜器械,管理者要熟知 各类器械的性能配备。不能丢失器械上的橡皮帽磁片、螺帽等小部件,器械要做到定点存放 ,轻拿轻放,切忌反复搬运,并定期打理清洁内镜器械柜。

禁用酸或碱性物质冲洗镜头,不能在镜子上摆放任何物品,以防压弯、变型。必须定期 清洗所有光缆线上的纤维端面和接目镜,确保光导传导清晰,导光光缆使用时间较长的要定 期检查导光纤维,如发现有黑斑点,表示导光纤维损坏,可影响视物,应进行更换。各系统 仪器手术完毕,先关仪器开关,再关总电源,以保护仪器,延长使用寿命[4]。

3 总论

内窥镜的清洗消毒与保养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疗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患者的安危,我们 必须提高警觉。其清洗消毒保养方法可归结为几点:及时清洗,重视细节,注重附件的处理 ,注意消毒液的选择以及其有效浓度的控制,重视消毒或灭菌后的冲洗、干燥和存放工作, 注意工作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

4 参考文献

[1]石丹岳.内镜手术器械清洗的有效性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4) :145.

[2]李六亿,巩玉秀,武迎宏,等.内镜清洗消毒方法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 染学杂志,2003,13(10):901

[3]瑞娥,吴文化,王曼平,等.内镜的使用与消毒现状[J].中国内镜杂志,2 002,8(2):103

[4]阮蒙蒙,路琴.手术室内镜的清洗、消毒及职业防护[J].空军总医院学报 ,2008:

鼻内窥镜的临床手术应用 篇10

功能性内窥镜鼻旁窦外科的理论依据是基于鼻腔、鼻旁窦的生理功能和鼻旁窦炎转归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发展起来的,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黏液纤毛系统的活性与功能;通气与引流;黏膜腺体的分泌功能;黏膜的免疫功能。

根据以上机制, 功能性内窥镜鼻旁窦外科手术基本术式由三部分组成: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变的基础上, 尽可能保存窦内黏膜, 尤其是要保留中鼻甲;建立良好的、以筛窦为中心的各窦通畅引流, 其中最重要的是开放和扩大上颌窦和额窦的自然开口;建立良好的鼻腔通气。缺少上述任何步骤, 都不能称之为功能性内窥镜鼻旁窦手术, 而只能称之为“经鼻内窥镜鼻旁窦手术”或“内窥镜下鼻旁窦手术”。

1.1 手术适应证

1.1.1 阻塞性病变

影响中鼻道通气和引流的阻塞性病变, 如筛泡肥大、中鼻道黏膜肿胀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息肉及严重的中鼻甲息肉样变。

1.1.2 急、慢性鼻旁窦炎

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明显改善的慢性鼻旁窦炎, 包括慢性上颌窦炎、慢性筛窦炎、额窦炎, 全组鼻旁窦炎。急性鼻旁窦炎出现并发症或急性额窦炎者一般不手术外, 其余的均可手术。

1.1.3 鼻息肉包括单发性和多发性鼻息肉。

1.2 手术并发症

鼻旁窦手术可能是鼻外科范围内存在问题最多的一类手术。鼻旁窦外周均为重要的解剖结构, 如颅前窝、硬脑膜、眶、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等, 这些结构或部位的损伤都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 术者必须牢记两点: (1) 对内窥镜鼻旁窦外科的手术并发症重在预防, 就是要熟记鼻腔、鼻旁窦及周围的解剖结构; (2) 能掌握一整套 (或称一系列) 补救的方法, 一旦发生并发症, 可以及时正确的处理。并发症按其发生部位和性质可分为: (1) 眶内及附近结构的并发症; (2) 颅底和颅内并发症; (3) 出血性并发症。

2 经鼻内窥镜的其他手术

近年来, 鼻内窥镜手术已经超越可治疗鼻旁窦炎和鼻息肉的范畴。鼻科医师将这项技术应用于多种鼻部疾病的治疗, 尤其是蝶窦区域的手术和鼻神经外科领域, 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因此鼻神经外科手术变为更加新颖。现介绍几种可采用鼻内窥镜技术的手术。

2.1 视神经管减压术

目前公认的耳鼻喉科医师施行的鼻外经筛、蝶窦进颅的优点最好, 进而成为治疗视神经管骨折导致严重视力障碍的主要临床手段。20世纪80年代末, 国内许庚、杨占泉、张正健、黄以乐、沈平江等先后作了报道。

2.2 脑脊液鼻漏修补术

在内窥镜下修补脑脊液鼻漏是德国鼻科学者Wigand在1981年报道的。此手术的最大特点是:通常不必使用鼻中隔或中鼻甲黏膜瓣, 只需扩大瘘孔处的骨质并用肌肉、脂肪和筋膜封堵压紧即可, 简化了手术过程。

2.3 鼻旁窦占位性病变切除术

至目前为止, 经内窥镜切除鼻旁窦内占位性病变, 仅局限于良性占位性病变。

2.4 翼管神经切断术

此术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一种方法。在鼻内窥镜的明视下切断翼管神经更为方便。

2.5 筛前神经切断术

采用此术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设想是国内学者孙树岩和卜国铉在1989年首次提出, 董震 (1990年) 将其应用于临床验证, 证实筛前神经电灼切断术的近期有效率为86.6%, 2年有效率可维持在50%以上。这种简便实用的手术方法正逐渐成为治疗血管运动性鼻炎的主要手段。

2.6 蝶鞍内肿瘤切除术

近年来, 鼻窥镜手术已向颅底范围扩展, 1992年Jankowski首次报道3例经鼻内窥镜蝶窦进路垂体瘤切除术获得成功, 术后CT及磁共振检查示肿瘤完整切除, 无任何并发症。此举为经鼻进路垂体手术提供了又一新的方法。

2.7 鼻腔泪囊造口术

内窥镜鼻旁窦外科和鼻腔相关外科发展, 使耳鼻喉科医师对鼻内进路的鼻腔泪囊造口术又发生了兴趣。1989年, Mc Donogh报告了经鼻内窥镜的鼻腔泪囊造口术。其优点是内窥镜提供了清晰的直观视野, 使手术更为准确、精细, 同时可对鼻内引起鼻泪管阻塞的病因 (如筛窦炎) 进行处理。

2.8 眶减压术

眼科医师施行的传统眶减压术是采用眼外侧切口的Kronlein进路, 用以治疗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眶内压增高症。鼻内窥镜应用, 耳鼻喉科医师根据自己的优势重新设计手术方法。通过内窥镜, 可以在鼻内进路完成眶底-眶板联合减压术。因此, 由美国鼻科学者Kennedy首创的内窥镜下经鼻内进路眶减压术在1988年应运而生。

2.9 鼻中隔矫正术

以往, 鼻中隔高位偏曲或犁骨偏曲, 术中明视困难, 在鼻内窥镜下解决明视问题, 使手术更完美。

2.1 0 腺样体切除术

解决了以往盲目切除腺样体问题, 可在鼻内窥镜明视下切除腺样体, 并能防止损伤咽鼓管圆枕。

2.1 1 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

有学者报道用鼻内窥镜明视下经鼻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 但仍有争议。由于在剥离肿瘤时出血较多, 难以达到明视目的, 仅在肿瘤较小时使用。

摘要:随着鼻腔、鼻旁窦黏膜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深入,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鼻腔与鼻旁窦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保护功能, 黏膜分泌功能以及中鼻甲的重要作用, 这些崭新的理论在内窥镜鼻旁窦外科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并指导着内窥镜鼻旁窦外科不断进步, 经过十几年的实践, 这项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功能性内窥镜鼻旁窦外科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 。

关键词:鼻内窥镜,临床手术

参考文献

[1]黄鹤年.现代耳鼻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网络视频新格局下一篇:富国强兵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