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内窥镜

2024-09-19

仿真内窥镜(精选3篇)

仿真内窥镜 篇1

0前言

医用内窥镜可以用来直接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组织形态,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且可以做一些镜下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学、计算机技术、超声技术、自动化技术都在向医学领域渗透。这些技术应用到医用内窥镜上,各种各样的内窥镜相继产生,功能也得以扩展,可以集检查、诊断、治疗、手术于一体。

1 医用内窥镜原理

1.1 普通纤维内窥镜

由直角屋脊棱镜、成像物镜、玻璃纤维传像束、目镜组成。外界成像光线进入镜头,棱镜将光线作90°方向扭转直射入成像物镜,物镜将外界观察到的物体成像在玻璃纤维传像束的一端,这一端的像经过柔软的纤维束传到另一端,再经过目镜,检查者即可看到清晰的被检物体像。

1.2 超声内窥镜原理

超声内窥镜检查是将内窥镜与超声两种技术相结合的检查方法。具体地说,是在内窥镜的引导下,把超声小探头经食管插入胃腔内,进行腔内超声检查。高分辨率的超声探头,不仅能够清楚准确地显示胃腔内各部分的层次结构,从而对早期胃癌进行诊断,而且还能够对胃癌的浸润范围,胃周围的情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方法。

1.3 CT仿真内窥镜原理

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容积数据是CT仿真内窥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调整CT阈值及透明度,使不需要的组织透明度变为100%,从而消除其影像,而需要观察的组织透明度为0,从而保留图像,再调节人工伪彩色,即获得类似纤维内窥镜观察的仿真色彩。利用远景投影软件功能,达到电影回放速度,可产生类似纤维内镜进动和转向效果的动态重建图像。

2 临床应用方面的探讨

内窥镜可广泛应用于以下方面检查:

(1)胃肠道疾病的检查

①食管:慢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裂孔疝、食管平滑肌瘤、食管癌及贲门癌等。

②胃及十二指肠: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良性肿瘤、胃癌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肿瘤。

③小肠:小肠肿瘤、平滑肌肿瘤、肉瘤、息肉、淋巴瘤、炎症等。

④大肠: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慢性结肠炎、结肠息肉、大肠癌等。

(2)胰腺、胆道疾病的检查胰腺癌、胆管炎、胆管癌等。

(3)腹腔镜检查肝脏疾病、胆系疾病等。

(4)呼吸道疾病的检查肺癌、经支气管镜的肺活检及刷检、选择性支气管造影等。

(5)泌尿道检查膀胱炎、膀胱结石、膀胱肿瘤、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输尿管先天性畸形、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肿瘤等。

2.1 超声内窥镜检查

采用高分辨率的超声探头进行近距离扫查,排除了气体干扰,能清楚准确地显示胃腔各部位的层次结构。不仅可对胃癌浸润范围作出准确诊断,并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超声内窥镜检查已成为胃壁肿瘤精确检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判断周围脏器病变的有效诊断方法。超声内窥镜能够更清晰、更准确地完成体表超声检查的项目,对早期胃癌特别是平坦型早期胃癌的发现率高,直接穿刺可疑癌变部位更准确。还可以经胃腔检查相邻脏器如肝、胆、胰、脾的情况,或经食管观察纵隔、肺门、大血管的病变。

2.2 CT仿真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1)多层面螺旋CT(multi slice helical CT,MSCT)仿真胆道内窥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4例患者先行B超及MSCT普通扫描,然后行MSCT仿真内窥镜检查,对仿真内窥镜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由放射科及外科医生以双盲法分别做出诊断,并与最终诊断、B超及MSCT普通扫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仿真胆道内窥镜图像优质率为53.1%,可诊断图像率为96.9%,正确诊断率为93.8%。B超正确诊率为61.8%,CT正确诊率为46.7%,结论:MSCT仿真内窥镜图像优质率及可诊断率高,可由外科医生独立阅片及诊断,MSCT仿真胆道内窥镜正确诊断率高于B超及CT。

(2) 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临床应用价值常规胸部CT扫描显示的是横断面图像,对支气管腔的观察缺乏连续性,较难辨认垂直走向的支气管。纤维支气管内窥镜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手段,能直接观察粘膜或上皮病变,并进行活检。但作为侵入性检查,有禁忌证和并发症,而且检查时患者感觉不舒适。此外,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高度狭窄的管腔,不能看到管壁内或壁外的解剖结构,影响了对侵犯管壁肿瘤范围的确定。

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提供了气管支气管腔内的图像。能连续观察管腔内表面,任意在管腔内探查和漫游,并能深入到较大的亚段支气管内。

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与相应横断面图像结合可以对外压性病变精确定位,确定壁外病变的范围及与正常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帮助纤维支气管镜避开纵隔内重要的结构(如大血管等),选择最佳的位置进行透壁针吸活检。

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可用于纤维支气管镜医师的培训。对于初学内窥镜的医师来说,通过使用CT仿真内窥镜可以很容易地熟悉内窥镜下气管支气管各个部位的表现及开口位置,并能够反复练习直到熟练为止。

该技术作为一种新的CT图像显示方式,较CT横断面图像能更好地显示气管支气管腔的内表面,而且是连续性观察,尤其对于轴面较难观察的垂直走行支气管效果好,能更好地反映腔内解剖结构。既可以辅助CT诊断,又可以帮助临床内窥镜医师发现病变,有助于对病变的活检和治疗。此外,对一些不适合做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病人,这是一项很好的替代检查方法。

但是有研究表明: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无法观察到气管支气管壁粘膜充血、肥厚和萎缩等炎性改变及出血,除非管壁充血水肿比较严重,引起管腔狭窄。说明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不能显示粘膜颜色的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的改变目前还不能分辨。

3 技术展望

医用内窥镜在不同的时期都促进了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今后随着电子技术及其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其技术会有更广更深地发展。

它非但能完成当今所需要完成的任何一项工作,还会加用特殊光谱的CCD提供新的诊疗图像信息,还可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得病变组织的特殊图像,并能用图像分析技术实现对病变的定量分析和定量诊断,还可通过电讯手段进行远程会诊。

多功能的电子内镜已经问世,它不但能获得组织器官形态学的诊断信息,而且也能对组织器官各种生理功能进行测定。

医用内窥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相信明天会做出更辉煌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子平,许迭生,等.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2):104-107.

[2]王斌章.医用电子内窥镜原理及系统配置[J].医疗装备,2000,13(7):3-5.

[3]李延斌,等.消化道内镜的最新进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7(2):43-45.

[4]李鲁宁,等.NBI内镜系统的成像原理与特点[J].医疗设备信息,2007(8):56-57.

[5]许国铭,李兆中.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石庆林,李莉,朱晓辉等.新型无线内镜用于临床[J].医疗装备,2007(8):15-16.

仿真内窥镜 篇2

小肠位于整个胃肠道的中间, 管道长, 肠曲和肠腔迂回, 小肠内镜及超声内镜 (EUS) 难以通过全段, 且操作难度大, 费时长, 患者痛苦大。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只能到达小肠的两端, 结肠镜通过回盲瓣也比较困难, 因而使小肠成为腔道内镜检查技术的盲点[2]。胶囊内镜 (capsule endoscopy) , 也称无线胶囊内镜, 对于妨碍胶囊运行的胃肠道疾病, 如肠腔狭窄、梗阻、穿孔、肠瘘及大憩室等都属检查禁忌证;且价格昂贵, 因此临床价值尚有待确定[2]。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还需要做插管注气, 且都不能完全避免肠曲重叠的干扰[2]。99m Tc核素扫描虽能发现消化道出血的大致病变部位, 但在出血量少、间歇出血者中的阳性率甚低;小肠钡剂灌肠对占位性和狭窄性病变有一定诊断能力, 但对黏膜血管性病灶的检出能力不理想, 且操作者的个人经验和方法对检查结果有明显影响, 其整体阳性率仅在20%左右;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术对血管和血供丰富的肿瘤性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但在黏膜和炎症等疾病中的诊断率非常低。因此, 整个小肠疾病的诊断阳性率并不令人满意[3]。腹部超声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 主要是为了了解病变的内部结构及向周围浸润的程度, 而不是观察腔内病变[4]。MRI成像时间长、易受呼吸运动及胃肠蠕动的影响, 较少用于腹部检查[4]。磁共振小肠造影目前技术还处于发展之中, 并且在基层医院还不能普及, 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5]。上述各种小肠检查方法都因其固有的弊端而限制了在临床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至今, 共有62例临床疑小肠疾病患者做小肠CTVE检查, 其中男41例, 女21例, 年龄3岁~76岁, 平均年龄 (52±10) 岁。临床症状有反复发作的脐周或上腹部隐痛38例, 伴有程度不等的纳差、腹泻和消瘦10例;28例X线立位片示有低位不全性肠梗阻症状;15例X线立位片示有不全性高位梗阻症状;16例体检时可触及腹部包块;15例曾有腹部手术或肠梗阻史;40例CTVE检查前曾行胃镜检查和结肠镜检查;13例儿童超声发现腹部异常后直接行小肠CTVE检查;8例进一步在上级医院做小肠内镜检查。小肠CTVE检查前进行过小肠气钡造影检查30例、螺旋CT单独的三维成像36例;小肠CTVE检查后进行过小肠气钡造影检查13例、螺旋CT单独的三维成像19例。62例患者均能得到随访、追踪。

1.2 成像设备和技术参数

采用飞利浦Briliance10层螺旋CT机进行小肠CTVE检查, 利用Briliance AW4.0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设定CT阈值和进行图像切割, 分别获得小肠的仿真内窥镜及立体剖面等3D图像。扫描参数的设定: (1) 电压120 k V。 (2) 矩阵512×512。 (3) 以层厚2 mm, 螺距0.9连续扫描。重组间隔1.0~1.5mm。 (4) 算法标准+ (STD+) 。 (5) 视野 (FOV) 根据兴趣区部位确定, 原则上在完全包括靶器官内正常和异常结构的前提下, 重建FOV应尽量小。

1.3 方法

1.3.1 小肠CTVE检查的适应证

(1) 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或上腹痛。 (2) 不明原因的大便隐血阳性或大便带血。 (3) 临床出现不同程度的纳差、贫血、腹泻和消瘦等症状。以上病变经胃镜及结肠镜检查除外上消化道及结肠病变, 怀疑小肠的肿瘤、梗阻、出血及炎症性病变者, 均可接受小肠CTVE检查。

1.3.2 检查前准备

禁食、禁水12 h以上, 检查当日早晨空腹。需要同时观察结肠者于检查当日06:00服洗肠剂清洁肠道。患者扫描前15 min~30 min肌内注射山莨菪碱10 mg。

1.3.3 检查方法

1.3.3. 1 小肠腔注气

利用口服产气粉4~6 g, 结肠逆行注气间接使小肠充气, 气体量约1 000 m L以上, 充气量以患者最大耐受度为准;也可经胃镜直接充气;或采用可控性JS-818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行肛管注气。

1.3.3. 2 CT定位像扫描

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腹、盆部, 观察小肠充气情况, 如充气量不足, 需追加注气至满意为止。小肠肠腔平均宽度≥2 cm, 肠壁显示呈线状, 厚薄均匀, 肠壁厚度1 mm~2 mm, 为小肠腔充气扩张良好标准。根据CT定位像进一步确定小肠段扫描范围, 进行整个小肠段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 扫描体位根据要显示的重点部位可取仰卧、侧卧或俯卧位。

1.3.3. 3 成像方法

将轴位图像重建后图像传输至Briliance AW4.0工作站, 通过调整CT阈值, 进行表面遮盖重建 (SSD) 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需要时还可进行特殊透明重建 (Raysum) 、多角度二维重建 (MPR) 等成像技术。运用“切割”软件适当切除阻挡病变的肠管, 使病变充分暴露。对偏侧性病变切除病变对侧肠壁, 自肠管内观察病变, 并同时赋予伪彩, 进行多方位观察。应用内镜导航软件“Navigator”, 选择“白底黑影”阈值模式对充气肠管进行观察, 采用“从胃到回盲部”, 或从“回盲部到胃”的顺序, 模拟内镜的观察方法, 以“步进”或“电影回放”的形式反复观察小肠段。同时辅以其他三维成像方式, 如多平面重建 (MPVR) 、SSD、Raysum, 以更好地显示病变。注意CTVE所见病变与横断面图像和其他成像方法显示的一致性, 以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2]。

1.4 诊断标准

1.4.1 恶性肿瘤

(1) 腔内突出不规则肿块或管腔僵直狭窄, 黏膜皱襞破坏、中断、消失; (2) 肿块可累及邻近的脏器和血管; (3) 远处淋巴结肿大; (4) 脏器多发转移灶; (5) 腹水形成。

1.4.2 良性肿瘤

(1) 肿块多膨胀性生长, 呈圆形或椭圆形; (2) 邻近脏器多为推压改变; (3) 淋巴结无肿大、无腹水。

1.4.3 小肠炎症

CTVE见肠黏膜轻度增厚, 肠腔略狭窄变形, 周围脂肪间隔模糊。

1.4.4 小肠功能紊乱

可见节段性肠管充气不足, 肠壁轻度增厚, 黏膜皱襞显示良好。

2 结果

小肠CTVE检查示35例小肠肿块, 其中18例小肠腔内突出不规则肿块或管腔僵直狭小, 黏膜皱襞消失, 为小肠恶性肿瘤, 10例局部或远处淋巴结肿大;17例小肠腔内呈圆形或椭圆形膨胀性生长肿块, 邻近脏器为推压改变, 无淋巴结肿大和腹水, 为小肠良性肿瘤。6例小肠CTVE见肠黏膜轻度增厚, 肠腔略狭窄变形, 周围脂肪间隔模糊, 为小肠炎症。4例小肠CTVE可见节段性肠管充气不足, 肠壁轻度增厚, 黏膜皱襞显示良好, 为肠功能紊乱。在阴性17例中CTVE能够显示正常小肠肠腔及黏膜情况。62例小肠CTVE检查中, 阳性45例, 阳性率约72%;经手术、病理证实30例。其中4例小肠CTVE诊断小肠功能紊乱治疗随访至今无异常;1例进一步在上级医院加做胶囊内镜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假阳性率约8%。2例小肠CTVE诊断为恶性肿瘤, 经上级医院小肠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良性肿瘤;1例小肠CTVE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而经上级医院小肠内镜检查诊断为肠功能紊乱, 假阴性率约5%。总的误诊率约20%, 与临床诊断符合率约80%。传统的小肠气钡双重造影30例, 阳性率约42%。螺旋CT单独的三维成像36例, 多平面重建8例、表面遮盖重建10例、透明显示8例, 总的阳性率约47%。

3 讨论

本组62例小肠CTVE检查患者中阳性45例, 阳性率约72%, 假阳性率约8%, 假阴性率不足5%。与传统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30例, 阳性率约42%;行螺旋CT单独的三维成像36例, 多平面重建8例、表面遮盖重建10例、透明显示8例, 总的阳性率约47%相比, 阳性率明显提高。说明所用行小肠CTVE检查的成像设备、技术参数、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是切实可行的。且小肠CTVE简单、无创、经济, 患者容易接受, 具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弥补了一般基层医院无各种小肠内镜检查设备的不足;还有无插管禁忌证、无肠曲重叠的干扰、无肠曲萎陷所致肠腔内病变显示不清的优势, 阳性率高, 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上升。

多层CT多采用更薄的层厚进行检查, 增加了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率, 可以达到各向同性扫描, 使扫描后的图像后处理工作中获得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的各种重组或重建图像[6]。与常规CT相比, 螺旋CT具备仿真内窥镜成像的所有要求, 螺旋CT可避免层与层之间 (或呼吸之间) 的漏检;螺旋CT可以进行任意大小的薄层重叠重建, 而无需增加曝光, 常规CT则不能。这一C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重建出管道器官如胃肠道、呼吸道、大血管等内表面的三维立体图像, 类似内镜所见, 故名仿真内窥镜。小肠CTVE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 将螺旋CT容积扫描获得的图像进行后处理, 重建出小肠腔内表面的立体图像, 为仿真内窥镜中的一种。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导航技术进行腔内观察, 并赋予人工伪彩和不同的灯光亮度, 最后连续回放, 即可获得类似内窥镜连动和转向直视观察的动态小肠重建图像。近几年CTVE在胃、结肠取得较广泛的应用, 技术上己非常成熟, 小肠段的CTVE检查报告也日渐增多。小肠CTVE可无创地观察正常组织及病变情况, 效果良好, 适用于不能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 操作时间短, 患者痛苦非常小。小肠CTVE能保存原始数据, 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 不受入路限制, 可任意到达需观察的解剖部位, 除了解腔内情况外, 结合三维图像还可了解腔壁及腔外情况;因此小肠CTVE可观察到电子内镜无法观察的腔道, 从狭窄远端及窦腔内观察。可结合二维CT影像, 多平面重建图像反复回顾性分析, 多方位地了解病变的整体轮廓、大小、范围、肠道外和临近脏器的情况, 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和手术主体定位;有助于避免人为因素所致的漏诊。CTVE也一样存在局限性:其影像还不能完全表现腔内组织的物理特性, 如:VE图像色彩为伪彩, 无法根据色彩来判断病变情况;另外不能取活检标本, 以及对腔内的病变缺乏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7]。但这种局限性是比较容易弥补的, 现在应用于结肠或支气管等的仿真内窥镜三维成像, 对微小病变的诊断能力已接近内窥镜[8], 这使常规内镜检查的地位受到挑战。由于小肠解剖的特殊性 (位于整个胃肠道的中间, 管道长, 肠曲和肠腔迂回) , 使传统的小肠内镜和钡剂检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甚至新兴技术———胶囊内镜检查小肠都有许多禁忌证, 所以CTVE在诊断小肠疾病方面比在诊断上消化道和结肠疾病方面, 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前景。行小肠CTVE关键因素是:首先, 要有至少4层以上的螺旋CT机 (据参考文献报道[2,5]) ;其次, 适量的造影剂, 造影剂用的较多的是空气。理论上高密度的碘造影剂和低密度的气体都可被选用, 但用气体 (空气) 充盈胃肠道是最方便、易得和可操作性强的CTVE造影剂[9], 现今结肠和胃的CTVE检查都是以空气作为成像递质用于临床[10]。为获得优质的图像, 以下参数尤其重要: (1) 层厚 (slice thickness) :为获得优质图像, 层厚较其他参数更为关键。在重建重叠间隔不变时, 层厚越薄, 图像质量越好。 (2) 螺距 (pitch) :螺距越小, 图像越清晰。 (3) 层厚重叠:图像重建时, 层厚重叠大小对最终的伪像图像产生显著影响, 没有重叠的重建图像产生明显的阶梯状伪影;重叠达25%时, 上述伪影减少而细节增加;重叠50%时, 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 但细节的增加不大;重叠达75%时, 图像质量并无进一步明显提高[11]。Rogalla等采用不同层厚及重建间隔 (层厚/床速/重建间隔分别为7/7/4, 3/5/2, 3/5/1, 5/3/1, 单位:mm) 对小肠模拟进行研究, 认为3/5/2参数最适合小肠VE的显示, 可有较好的病灶检出率, 对4 mm的圆形病变即可充分确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经验的增多, 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将进一步提高, 小肠CTVE的图像质量越来越好, 将会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2]。目前, 一般基层医院都有至少4至8层的螺旋CT, 甚至更多层, 都基本能行小肠CTVE检查。

在准备和检查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1) 禁食时间不够或胃肠排空不佳, 胃肠腔内有食物残渣或液体潴留, 可致CTVE观察不清甚至无法成像。 (2) 胃肠道充气不足, CTVE无法成像。 (3) 检查前未注射山莨菪碱 (654-2) 等低张药或患者闭气不良和身体移动、胃肠蠕动等, 可致CTVE图像产生环状、阶梯状伪影。 (4) 仿真内窥镜不能观察病灶的颜色, 对扁平病灶不敏感, 技术参数的选择不当、人体运动等多种因素可导致伪影。更能使片质高, 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出现, 减少漏误诊。尽量做到检查方法适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最优化选择扫描参数和成像方法, 所成图像质量在诊断上有明确的保障, 使小肠CTVE检查达到预期效果, 形成一整套小肠CTVE检查的切实可行方法、成像技术参数、图像质量保障的理论。本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大部分多层螺旋CT机小肠CTVE的检查方法的合理性;阳性率达到70%以上, 满足一般临床诊断需要, 达到三级综合医院诊断的要求;能够弥补本院及一般基层、中层医院无小肠内窥镜检查设备的不足, 且适用于高层医院不能耐受小肠内镜检查的患者;其检查方法适于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可获得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探讨小肠螺旋CT仿真内镜 (CTVE) 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2例临床疑似小肠疾病患者, 常规肠道准备后, 小肠腔注气, 行多排螺旋CT容积扫描后, 将数据进行CTVE重建, 其中35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 62例患者中阴性17例, CTVE能够显示正常小肠肠腔及黏膜情况;阳性45例, 其中恶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17例、小肠炎性病变10例, 显示腔内肿块占位18例。结论 小肠充气后行螺旋CT容积扫描, 进行CTVE是安全、无创性检查小肠病变的有效方法,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肠疾病,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充气造影技术

参考文献

[1]燕树林.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 (CT/MR/DSA) 上岗考试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9:160.

[2]梁宝松.小肠CT仿真内镜临床应用初探[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杂志, 2003, 9 (4) :268-271.

[3]钟捷.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消化杂志, 2003, 23 (10) :593-594.

[4]董丽卿.胃肠道内镜和影像学方法的回顾、现状及进展综述[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 (8) :663-665.

[5]专庆春, 吕永革, 莫金潮, 等.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4) :19-21.

[6]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放射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

[7]卢光明.CT读片指南[M].第2版.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7.

[8]韩丰谈.医学影像设备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82.

[9]Luboldt W, Fletcher JG, Vogl TJ.Colonography:current status,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challages[J].Eur Radiol, 2002, 12:504-524.

[10]杨国庆.低张注气小肠灌肠MSCT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2) :121.

仿真内窥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1例,女4例,年龄38~71岁,1例因经常嗳气反酸,2例因进食有上腹隐痛,2例有进食梗阻感,10例因黑便就诊。

1.2 方法

扫描方法:患者检查前禁食12 h,扫描前10~15 min肌注6542 20 mg,在临检查前口服产气粉1~2袋,等患者感觉上腹部有饱腹感后立即以仰卧位扫描定位像,并观察胃膨胀程度后扫描,显示野350~420 mm,范围从剑突至脐进行扫描,需要时平扫后经多期增强扫描。采用Philiphs Brillince40排螺旋CT进行扫描。图像处理:对胃进行多片面重建及仿真内窥镜重建。对MPR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表现进行细致观察,使用CTVE从任意方向更直观地发现和观察腔内结构和病变形态。

2 结果

通过CT评判15例患者中9例进行了手术治疗,6例进行了非手术治疗。选择手术的9例病例中有仅1例存在低估的情况。总体符合率为93%。MPR重建可观察癌灶的范围,胃壁的受累情况,肿块的大小,是否浸润肌层等,还可以提示周围淋巴结肿大和远处转移的信息,CTVE可以在胃腔内以不同角度重复的观察,能清楚显示瘤体的大小、形态、表面及基底部与胃壁的关系,CTVE和MRP两者结合可以对兴趣区进行精细观察,更好的显示病灶形态,和精确定位,以及对周围临近组织器官的受累情况,如肝左叶和胰腺的直接浸润,肝脏转移情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胃癌的分期及选择手术具有较大价值。一病例被低估的原因是未能发现网膜上弥漫散在的转移。

3 讨论

手术是目前胃癌主要的根治方法,不适宜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放、化疗的方式[3,4]。所以选择手术切除根治还是放化疗,适应证的正确选择,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情况,一般认为CT所示的胃壁侵犯深度,局部淋巴结的转移,周围器官的非癌性浸润等均不影响病变的彻底切除,而CT发现弥漫散在的或有深部淋巴结转移,临近器官癌性浸润,以及脏器有转移时,则应判断为CT不可切除,因此CT观察要点主要是胃癌壁浸润深度,周围脏器的侵犯,局部淋巴结和远隔淋巴结的转移[5,6]。胃CTVE可以在二维和三维影像间任意方向显示病变,解剖定位准确。并且对绝大多数胃部肿瘤性病变可做出定性诊断[7]。容积扫描可以显示胃全程,能完整地保存原始数据,可任意方向重建,具有可重复性,可反复多次观察,有利于小病灶以及多发性病灶的检查,可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漏诊。MRP则对于胃癌侵犯胃壁情况、肿瘤腔内外情况和内外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远处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对CTVE图像的很好补充。MPR、CTVE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对癌灶明确、直观的分析,更有利于发现胃癌的周围浸润、对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发现,解决病灶周围复杂结构关系,从而可以更准确地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具有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也应该注意到MPR、CTVE有时不能发现腹膜、网膜上弥漫散在的转移,不能确定未增大的淋巴结是否有癌的浸润,不能发现肝内小转移灶,非癌性粘连误认为癌的侵入等会产生术前或高估或低估的误判,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对治疗方式的评判。

参考文献

[1]王强, 张晨武, 汪聪.胃癌的CT扫描特征与临床[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2004, 225 (5) :61-62.

[2]韩志江, 龚向阳, 陈文辉.胃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与进展期胃癌的CT鉴别诊断[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7) :51-52.

[3]王强, 张晨武, 汪聪.胃癌的CT扫描特征与临床[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2004, 225 (5) :61-62.

[4]李晓坤, 王烨, 田顺典.CT诊断胃癌价值的探讨[J].宁夏医学杂志, 2008, 30 (1) :65-66.

[5]阚文华.多层螺旋CT胃癌术前TNM分期与病理比较[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2, 15 (7) :45-46.

[6]黎昕, 黄柏锋, 蓝博文, 等.浸润型胃淋巴瘤和浸润型胃癌[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3) :11-12.

上一篇:智能家居网络拓扑下一篇:提高师德的三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