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精选9篇)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篇1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及多发病, 病因复杂, 治疗较困难, 内窥镜鼻窦手术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 随着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技术的逐渐成熟, 单纯依靠手术而不注重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并不能获得可靠疗效。本院自1999年采用鼻内窥镜手术综合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210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观察组21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 男124例, 女86例, 年龄14~68岁。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 其中Ⅰ型83例, Ⅱ型92例, Ⅲ型35例, 合并鼻中隔偏曲和 (或) 慢性肥厚性鼻炎6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检查。采用无综合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
1.2 手术方法
一般采用局麻, 少数采用全麻, 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 先切割吸除鼻息肉组织, 然后按照Messerklinger进路, 切除钩突, 开放病变的鼻窦, 并切除窦腔中不可逆转的病变粘膜;合并鼻中隔偏曲和 (或) 慢性肥厚性鼻炎者, 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或下鼻甲黏膜下成形术;以止血海绵填塞术腔。
1.3 术前准备期
采用方法是:通常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常规剂量口服1周;口服氨溴索30 mg, 3次/d;布地奈德或辅舒良喷鼻;适用于全部患者。地塞米松常规剂量口服, 适用于有明确变应性病因的患者。
1.4 术后处理
①24 h后抽出填塞物, 鼻腔在2~3 d内可不作任何处理, 从第4~5天开始, 每天收缩、清洗鼻腔1次。必须将鼻腔、术腔的血块和分泌物清除干净, 生理盐水盥洗鼻腔, 然后用抗生素、激素、蛋白酶合剂进行鼻腔喷洒;②全身用药:常用头孢类抗生素静脉点滴, 对有变应性因素患者加用激素。患者都使用促黏液稀化和纤毛活性的药物, 如吉诺通;③局部用药:从鼻腔清洗之日起, 使用收敛剂和局部类固醇;④术后一般7 d在内窥镜下进行一次彻底的鼻腔、术腔清理, 口服抗生素及类固醇激素 (雷诺特喷鼻剂) 喷鼻腔, 1周后开始清理术腔痂皮、肉芽、囊泡及纤维素性粘连等组织, 并清洗术创, 每周1次, 持续1~2个月后改每2周1次, 3~4个月后视病情每月1次, 并追踪观察半年以上。对照组无综合治疗, 术后常规随访。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评价标准按1997年海口标准[1]:观察组治愈152例, 占72.38%, 好转34例, 占16.19%, 无效24例, 占11.43%, 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治愈25例, 占41.67%, 好转13例, 占21.67%, 无效22例, 占36.67%, 总有效率为53.34%;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鼻窦内窥镜技术的特点在于视野清晰, 它不仅为准确清除病变组织提供了保障, 而且能精确保留可逆转的粘膜组织, 为术后术创的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单纯依靠手术而不注意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并不能获得可靠疗效。内窥镜鼻窦手术做好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能提高鼻-鼻窦炎治愈率。本研究观察组术后随访6~12个月, 治愈152例, 好转34例, 无效2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12个月, 治愈25例, 好转13例, 无效22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3.1 术前应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的作用
慢性鼻窦炎患者的病变机制以慢性炎性反应及变态反应为主, 术前应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生素1~2周可以使鼻腔粘膜充血、水肿减轻, 有利于鉴别病理组织, 减少术中出血, 以及术后的恢复。术后应用皮质类固醇能在变应性炎性反应的不同阶段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 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 减弱腺体对胆碱能刺激的反应, 使炎性反应严重程度减轻, 从而能有效地控制囊泡和小息肉的生长, 防止或延缓术后复发, 提高了内镜鼻窦手术的治愈率。
3.2 术后定期换药治疗的重要性
临床实践证明, 术后护理是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一个又棘手又关键的问题, 由于术后术腔痂皮、肉芽组织、囊泡、纤维素性粘连及小息肉的生长, 导致窦口通气引流再次受阻, 而且这些病变组织与术腔上皮竞争性生长, 如不及时清除这些病变, 将导致手术的最终失败[2], 因此, 术后定期换药治疗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通过定期清除这些病变组织, 有利于术腔、鼻窦上皮生长, 最终影响鼻窦黏膜的转归。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经鼻内窥镜手术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自1999年以来应用鼻窦内窥镜所进行的慢性鼻窦炎手术综合治疗210例。采用无综合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术后随访6~12个月, 治愈152例, 好转34例, 无效2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12个月, 治愈25例, 好转13例, 无效22例;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鼻内窥镜手术综合治疗慢性鼻窦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内窥镜鼻窦手术,慢性鼻窦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海口)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169.
[2]肖建新, 李源.内窥镜手术后粘连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和处理.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 34:356.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篇2
(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山东沂水276400)【摘要】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20例患者行内窥镜鼻窦手术,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治愈117例(97.5%),好转3例(2.5%),无效0,总有效率100%。并发症:鼻粘连2例,窦口闭锁1例,术后出血2例。结论:对内窥镜手术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关键词】鼻息肉;鼻窦炎;上颌窦囊肿;鼻内窥镜;围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397-01 2009年2月-2010年10月,我们对120例患者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98例,女22例,16-72岁。其中鼻息肉35例,鼻窦炎72例,上颌窦囊肿13例,其中单侧病变58例,双侧病变62例,病程2-32年。临床表现:患者均反复发作流脓涕,并伴有鼻塞,头痛、头晕、记忆减退,其中部分有嗅觉障碍。1.2 方法 于全麻下行Messerklinger术。通过鼻内窥镜使鼻腔内部解剖结构及病变部位成像于镜内,通过摄像系统投影到显示器上,在直视下切除以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病变。有鼻息肉者先予以清除,用棉片止血。取钩突前缘做纵行切口分离中鼻道黏膜,暴露筛泡骨壁并切除钩突,根据不同病情开放前筛窦、全筛窦、蝶窦、扩大上颌窦、额窦或蝶窦自然开口,恢复鼻窦口的引流和通气。术毕用止血海绵和凡士林纱条填塞术腔止血。2结果本组治愈117例(97.5%),好转3例(2.5%),无效0,总有效率为100%。并发症:鼻粘连2例,窦口闭锁1例,术后出血2例。3围术期护理3.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耐心细致地介绍主治医生、护士、病区环境及有关规定,评估其心理状态并进行术后指导。同时,介绍手术的方式、优点、大概过程、术后可能发生情况及需要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2)术前准备 协助患者做好各项辅助检查,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或止血剂,剪鼻毛,洗头,协助进行眼球的运动,做好瞳孔、眼底检查,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对有其它疾病患者在手术条件达到后行手术。防止受凉,保证休息和睡眠,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有烟酒嗜好者劝其戒掉,以防手术出血。3.2术后护理:(1)常规护理
因手术采用全身麻醉,术后易发生舌后坠、分泌物窒息及躁动等并发症,术后床边放置吸引器、舌钳等急救物品。认真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进行交班,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用吸引器吸出口咽、鼻咽部的分泌物。及时侧量血压、脉搏、呼吸。清醒后6小时可取半坐卧位,可使患者口腔呼吸相对通畅,并有利于鼻腔渗出物流出,还可减少头部血液,防止鼻腔出血。(2)饮食护理 术后4-6小时可流质饮食,先经冷开水漱口,清洁口腔的血性分泌物,然后可给予冷开水、牛奶、豆汁等,不可饮热饮品,以防鼻腔出血。根据病情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软质饮食,避免煎、炸、辛辣、过热等食物,忌过硬食物,以防止过度咀嚼诱发出血。(3)对症护理 由于鼻腔填塞物刺激及经口呼吸,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口干、鼻塞、额部胀疼等不适,应向其告知这些不适是与手术创伤、炎症刺激及鼻腔填塞有关,在抽取后会减轻、消失,必要时应用镇痛药及镇静剂。术后24小时内可用冰袋进行鼻额部冷敷,可减轻上述不适。指导用口呼吸、多饮水湿润口腔,填塞物不能自行取下以防出血。(4)鼻腔护理 为了减少术后鼻腔结痂、中鼻道粘连、上颌窦口封闭,促进炎症水肿消退,术后鼻腔清理尤为重要[1],及时清除鼻腔的凝血块、渗液,保护好新生上皮,鼻腔填塞物用湿润烧伤膏或凝血止血材料,应在术后48小时抽出。术后第3天起,必须用鼻腔冲洗器冲洗鼻腔,1-2次/d,并观察冲洗后的分泌物是否有脓液、血块。术后第2周用内窥镜检查,清理痂块,保持引流通畅。(5)出血观察及护理 注意是否有出血倾向,如口中有较多的鲜血或鲜血从鼻前孔填塞物中渗出,应检查咽后壁有无出血并告知医生行鼻腔填塞止血,協助患者取半卧位,口腔血液不能咽下,轻轻吐出,必要时应用止血药,并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嘱患者进冷流质饮食。(6)术腔粘连、闭塞的预防及护理 加强术后换药,是预防此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每次换药应用1%麻黄素棉片,以收缩术腔及各个通道,并清理术腔及窦口周围的新生肉芽,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以保证窦口通畅,一旦粘连应松解分离。由于鼻腔结构复杂,鼻镜手术进度深,有时不小心还引起眶内血肿、脑脊液漏等,护理人员应及时观察病情变化。3.3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继续用药治疗,包括口服药、滴鼻剂、喷鼻剂及鼻腔冲洗连续2-3个月,1-2次/d,鼻内窥镜检查当天,不要冲洗,以免出血。鼻腔应用油剂如复方薄菏油、红霉素眼膏,软化结痂并有利于排出口[2]。3个月内不要用力挤压鼻部和挖鼻腔,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休息,起居有规律,勿用太热水洗头、洗澡,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鼻腔的清洁湿润,生活环境不宜过于干燥,如在冬春季,嘱患者出门带口罩。建立随访卡和随访档案,交代好来院复查时间。参考文献[1]辛键,聂清平.鼻内镜鼻窦手术93例护理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 :347.[2]刘梅英,张琰.健康教育在耳鼻喉科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3,9(3):221—222.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慢性鼻窦炎拟进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83例, 男45例, 女38例, 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 (42.34±7.32) 岁, 病程平均为 (12.5±5.7) 年;对照组82例, 男43例, 女39例, 年龄17~74岁, 平均年龄 (42.43±6.15) 岁, 病程平均为 (12.5±5.7) 年。
1.2 方法
1.2.1 记录存盘
将患者信息记录并编辑成一本研究小册子, 内容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及联系电话等。还包括手术治疗、健康教育、行为指导、定期检查及随访观察等情况。
1.2.2 管理方法
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新入院时发放与管理内容有关的小册子, 进行慢性鼻窦炎疾病知识宣传和教育。小册子内容包括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病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同时还包括健康教育、行为指导及复查随访等。
1.2.3干预方面
(1) 健康教育:每月组织关于慢性鼻窦炎相关知识的咨询或健康知识讲座, 发放我院编辑的慢性鼻窦炎的研究小册子。讲座中积极与患者互动交流, 认真讲解相关治疗及预后知识。尤其对术后患者要注意鼻腔卫生清洁。 (2) 行为干预: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通过制定个性化科学的生活计划, 提高自己对不良行为的控制力。 (3) 心理干预:观察患者对慢性鼻窦炎的认知和治疗态度, 及时纠正患者在疾病认识上的错误, 使其明白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愈高、复发少, 及时安慰和疏通患者的心理状态,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心态以对抗疾病。 (4) 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或电话随访, 向患者讲解复查的重要性, 及时提醒患者复查时间。
1.3 评价指标
参考刘春华研究的疗效判断标[3],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窦腔黏膜上皮化, 无脓性分泌物;好转:临床症状改善, 窦腔内部区域黏膜未上皮化, 有迁延性炎症及脓性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术腔有较多炎性组织及脓性分泌物, 窦口闭塞, 鼻息肉复发。有效率=治愈例数/每组总例数。观察和记录复发率及并发症在两组患者发生情况;收集并计算两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2.0软件分析观察数据, 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效率
两组患者在慢性鼻窦炎治疗有效率方面试验组89.16%远大于对照组54.88%,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2 满意度
两组患者在慢性鼻窦炎患者满意率方面试验组93.76%远大于对照组57.32%,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2.3 复发率
试验组患者术后复发5例, 占组内总例数的6.02%, 对照组患者术后复发18例, 占组内总例数的21.95%;试验组复发率6.02%显著低于对照组21.95%,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4 并发症
试验组并发症3例眶周瘀斑, 对照组并发5例眶周瘀斑, 术后残腔粘连6例。试验组并发症 (眶周瘀血及术后残腔粘连) 发生率为3.61%远小于对照组13.41%,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保留中鼻甲窦腔内黏膜, 这是防止慢性鼻窦炎术后复发的关键。内窥镜使手术视野充分暴露, 病灶得以彻底清除, 术后治愈率高[4]。在医院-小区一体化管理模式下, 使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三级医院专科医师担任技术指导, 对小区医院进行培训和答疑, 提高小区医务人员慢性鼻窦炎防治能力。同时医院根据患者身心状态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原则[5]。同时社康中心的医务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使其掌握疾病治疗及康复的相关知识, 并将其不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减少医疗纠纷。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鼻窦炎患者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试验组89.16%远大于对照组54.88%,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满意率方面试验组93.76%远大于对照组57.32%,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复发率方面试验组6.02%显著低于对照组21.95%,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并发症 (眶周瘀血及术后残腔粘连) 发生率试验组为3.61%远小于对照组13.41%,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医院-小区一体化管理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的优势: (1) 治愈率高, 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 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少, 提高患者对手术和术后生活满意度; (3) 培养良好医患关系, 减少医疗矛盾和纠纷。
综上所述, 进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实行医院-小区一体管理这一创新管理,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及满意度, 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复发率, 进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医院-小区一体化管理也可以强加医患关系, 减少医患纠纷, 降低医疗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8-29.
[2]刘春华.内窥镜鼻窦手术与传统术式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6) :856-857.
[3]王丛, 张玉萍, 黄忠柏, 等.中鼻甲成形术对鼻窦炎术后疗效的影响[J].华西医学, 2005, 2:351.
[4]刘蓓, 梁建平, 陆秋天, 等.修正性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14 (9) :539-541.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篇4
【摘 要】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鼻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序号的奇偶数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及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期间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 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鼻炎;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28-02
在临床上,各种鼻炎如鼻窦炎、鼻息肉等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其发病人群也日益年轻化[1]。近年来,儿童鼻炎患者人数也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广泛关注[2]。在临床治疗中,药物治疗难以根治各种鼻炎,需要采取手术疗法如鼻窦内窥镜手术等进行彻底的治疗[3]。为了进一步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患儿的手术资料,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120例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鼻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经临床全面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为6~14岁,平均年龄(8.5±1.2)岁,病程为4个月至2年,平均病程(1.0±0.1)年,其中,鼻窦炎为23例,鼻息肉为17例,鼻中隔偏曲为15例,其他病变为5例;观察组中,男30例, 女30例,年龄为7~14岁,平均年龄(8.1±1.4)岁,病程为5个月至2.5年,平均病程(1.2±0.1)年,其中,鼻窦炎为22例,鼻息肉为16例,鼻中隔偏曲为16例,其他病变为6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平均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实施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护理、药物管理、健康宣教以及饮食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准备
1.2.1.1 手术器械的准备 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准备好手术所需器械,如鼻镜、筛窦钳以及鼻息肉钳等;护理人员需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各种手术器材功能和操作方法;按照常规对手术所需的器械进行消毒,备用[4]。
1.2.1.2 心理疏导 鼻炎的病程较长,患儿在反复的临床治疗中,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往往会存在焦躁、恐惧等心理障碍,治疗依从性较差[5]。因此,在手术前,护理人员需经常深入病房,给患儿耐心地讲解自身的病情特点和临床治疗的效果,以安慰、鼓励患儿,消除患儿对手术治疗的恐慌心理,同时也要对其进行积极地引导,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其配合临床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
1.2.2 术中配合
1.2.2.1 体位护理 所有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患者取仰卧位, 并使其保持头高脚低的角度;手术过程中需时刻注意患儿体位的变化情况,并及时予以纠正,以避免吸入性窒息等不良情况的发生[7]。
1.2.2.2 建立静脉通路 在手术中需对患儿实施补液治疗;应及时地建立静脉通路,在对患儿行静脉滴注时,滴速应调节为每分钟不超过50滴[8],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1.2.2.3 配合手术操作 手术前,将所需的仪器设备连接妥当,对灯光进行适当的调节;观察负压吸引器的工作情况[9];手术时及时地传递手术器械。
1.2.2.4 严密监测 手术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尤其是对患儿的体温、脉搏、心率等进行密切监测;若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地告知主治医生,并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对患儿进行及时的治疗。
1.2.2.5 预防感染 手术中需严格按照相关指南执行无菌操作;术中可针对患儿的具体手术情况,在遵照医嘱的前提下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静脉滴注,以有效地预防感染;手术中,要及时地清洗手术器材,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浸泡,以防止院内感染或交叉感染。
1.2.3 术后护理 手术后,将手术器械浸泡于专用清洗剂中, 时长为15~20min;使用柔软的毛刷进行全面的刷洗, 并使用高压流水进行反复冲洗直至完全干净,清洗过程中需轻拿轻放, 避免损坏手术器械;取出晾干或吹干后,将各种手术器械放置在专用的抗菌袋内并行密封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使用满意度量表[10]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服务态度等20个条目,满分为100分,其中,非常满意为得分在90分以上;基本满意为得分在60~89分之间;不满意为得分低于59分。
1.4 疗效判定标准[11] 痊愈:症状和体征均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和体征均有显著改善;好转:症状和体征均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明显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中,出血为1例,感染2例,粘连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3%;对照组患儿中,出血3例,感染5例,粘连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3%。观察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率为96.7%;对照组满意率为76.7%。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鼻窦内窥镜手术是治疗各种鼻炎的有效方法,该疗法具有手术创伤小、预后好等临床优势。但基于人体鼻腔结构的复杂性, 该手术疗法下的并发症如出血以及粘连等的发生率也较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此外,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等,其配合临床治疗的依从性较差,需全面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有研究指出,在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能够有效地优化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12]。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地提高治疗有效率,优化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表明在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中,护理人员全面地理解并掌握相关手术操作要领,对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健康水平和预后效果;最后,观察组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建立和谐的医患、护患关系。
综上,在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中,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良的临床护理服务,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柏晏杰.儿童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护理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80,87.
[2]李铁梅.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外医疗,2012,31(15):134.
[3]石莹,范昕.综合干预对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3,(9):1269-1270.
[4]吴丽.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2):440-441.
[5]谢鸿霞,张书燕.经鼻窦内窥镜泪囊吻合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4):229.
[6]潘慧蓉,徐文,夏键,等.鼻窦内窥镜围手术期的护理及健康教育(附103例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4,(4):191-191.
[7]鲁海燕.286例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19):29-30.
[8]侯爱莲.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9):118-119.
[9]陈宏平,邓硕丽,李彦,等.鼻窦内窥镜手术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161-162.
[10]罗义.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围术期处理对术中出血影响的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2):2366.
[11]陈艳青.中小学生鼻窦炎的治疗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2):296.
[12]冯平.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3):138.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篇5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手术,传统手术,慢性鼻-鼻窦炎
慢性鼻-鼻窦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鼻科感染性疾病, 具有病情反复发作、发病率高等特点, 严重者可累及到颅脑、眼部等多种器官, 并可能造成呼吸道感染, 威胁患者的健康状况[1]。近年来, 内窥镜手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鼻窦手术中, 并取得较明显的疗效, 但是对实施该手术后的临床疗效与症状改善的报道不多,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与分析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370例, B组35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鼻内镜与鼻窦CT检查确诊, 并符合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标准。A组男性250例, 女性120例, 年龄为36~66岁, 平均 (45.22±12.31) 岁, 病程为1.5~7.2年, 平均 (5.11±1.06) 年;B组男性220例, 女性130例, 年龄为32~61岁, 平均 (46.34±11.95) 岁, 病程为1.7~7.4年, 平均 (5.82±1.13) 年。对比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B组患者手术方法。
对B组患者采取的手术方法是传统筛窦开放术。进行局部麻醉与黏膜表面麻醉, 以尖牙嵴到第二尖牙部位为横切口, 长度约为2~2.5 cm;剥离骨壁向上、内外骨膜以及周围的软组织, 使上颔窦前壁充分暴露, 利用圆凿凿开上颔窦前壁, 开放窦腔。全面观察窦内的病变性质, 在边缘光滑处建立圆形骨孔, 堵塞窦腔并将切口缝合。
1.2.2 A组患者手术方法。
对A组患者采取的手术方法是鼻窦内窥镜术。依据患者的病变范围与体质选择全身或局部麻醉。利用WOLF鼻内镜系统进行手术, 根据病变情况确定使用钩窦切除术、前组筛窦开放和额窦开放术、上颔窦自然开口扩大术进行治疗。针对鼻中隔偏曲的患者, 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或者鼻中隔成形术给予治疗。在此前提下, 根据患者的病变范围, 采用蝶窦开放或后组筛窦开放方法, 术中应保留中鼻甲。若患者为黏膜轻度水肿或者是正常的中鼻甲, 则不做特殊处理;针对黏膜局部息肉病变的患者, 应将中鼻甲进行部分切除。术后用凡士林纱布做好鼻腔填压。3 d后取出填塞物, 并清理鼻腔, 直到术腔完全上皮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与鼻塞、嗅觉障碍、头昏头痛、鼻分泌物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用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表示。痊愈: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无并发症产生, 内窥镜下, 鼻腔黏膜基本无肿胀, 嗅觉恢复正常;显效: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嗅觉明显好转;有效: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嗅觉有轻度好转;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采用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考察术前与术后患者的鼻塞、嗅觉障碍、头昏头痛、鼻分泌物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评分高者, 则表明其症状改善情况较差[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A组痊愈213例 (57.57%) , 显效125例 (33.78%) , 有效20例 (5.41%) , 无效12例 (3.24%) , 治疗总有效率是96.76%;B组痊愈197例 (56.29%) , 显效96例 (27.43%) , 有效31例 (8.86%) , 无效26例 (7.43%) , 治疗总有效率是92.57%, 经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相较于术前, 术后A组与B组在鼻塞、嗅觉障碍、头昏头痛、鼻分泌物等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 且术后A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 由于环境污染加剧、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 慢性鼻-鼻窦炎在我国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 并且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 其临床症状为流鼻涕、失眠、鼻塞、嗅觉减退等[3]。慢性鼻-鼻窦炎的高发人群较普遍, 每个年龄段均有可能患病, 因此对该病有较多的临床研究。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多伴有鼻息肉,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病的治疗难度[4]。相较于外科手术治疗, 应用药物治疗虽然可以防止手术创伤, 但是同样存在弊端, 例如起效较慢、治疗时间较长, 不能有效保护鼻腔与窦腔功能等, 无法尽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因此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方法[5,6]。对于慢性鼻-鼻窦炎疾病, 临床中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方法。随着鼻内镜手术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治疗该病的方法更趋于安全、有效。相关数据表明, 鼻窦内窥镜手术具备病灶清除简单、术野清晰开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可以保障其应用效果[7,8,9]。此外, 鼻窦内窥镜手术并不影响患者的鼻道黏液纤毛功能, 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同时, 鼻窦内窥镜手术能够较好地保留患者鼻腔内的正常组织结构, 对鼻腔、鼻窦的形态、生理功能等造成较小的伤害, 并且创伤较小, 有利于术后患者的健康。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6.76%,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2.57%, 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较于术前, 术后A组与B组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 且A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复发率低、创伤小等优势, 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巫荣辉, 甘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 (10) :1349-1350.
[2]夏威.对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青春期健康, 2014, 8 (22) :51-52.
[3]李彩云.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80例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8) :1855-1856.
[4]屈凤勤.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4) :80-81.
[5]欧阳绍基, 姚榕威, 徐学江, 等.鼻内窥镜与传统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4, 20 (20) :32.
[6]代红英.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J].医学信息, 2014, 45 (27) :380-381.
[7]陈骎.分析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4, 24 (4) :1821.
[8]潘玲隆.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4) :2132-2133.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篇6
微创鼻内窥镜手术在鼻科的应用, 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 使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高达80%~90%[1]。进入21世纪鼻内窥镜手术在我国已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2], 它具有损伤轻、痛苦小、操作精细、观察准确等优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3月施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560例, 效果满足,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60例中, 男310例, 女250例, 年龄5~73岁, 平均31岁。病程6个月~35年。根据术前鼻腔检查及鼻窦冠位CT扫描结果, 按照海口标准分型分期[3]:Ⅰ型86例, 其中1期16例, 2期49例, 3期21例;Ⅱ型392例, 其中1期76例, 2期236例, 3期80例;Ⅲ型82例。治疗效果:Ⅰ型86例, 治愈78例, 好转8例;Ⅱ型392例, 治愈336例, 好转56例;Ⅲ型82例, 治愈56例, 好转20例, 无效6例。本组发生并发症28例, 其中眶周淤血8例, 鼻腔粘连20例, 全部经治疗痊愈。
2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是我院1999年以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 大多数患者对手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存有疑虑, 尤其是曾经多次手术又复发的患者。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和宣教该手术的先进性和优点。具体说明内窥镜手术可以直接地观察到手术部位, 且具有定位准确, 操作方便, 损伤小, 复发率明显降低, 手术后反应轻、痛苦小、恢复快、疗效高等优点。并邀请术后患者讲述亲身体会, 现身说法让患者信服, 从而增强患者的信心, 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
2.2 术前检查
术前常规做鼻窦冠位CT扫描, 以确定病变性质、程度、范围及解剖位置。此外, 还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胸片和视力等检查, 以了解病人潜在的健康状况, 评估病人能否承受手术。对于既往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用降血糖药或降压药患者, 应注重监测血糖和血压, 使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 方可手术。
2.3 鼻腔预备
为避免鼻毛妨碍手术及污染手术器械, 手术前1d为患者剪鼻毛。剪鼻毛时应在额镜下进行, 使光源准确地反射到鼻前庭, 充分暴露鼻毛, 避免拉拽鼻毛及剪伤鼻粘膜, 增加术后感染机会。
3术后护理
3.1 术后体位及饮食指导
局麻术后给予半卧位, 全麻患者去枕平卧6h后改为半卧位, 这样有利于呼吸、引流及减轻鼻部疼痛和额部胀痛。加强营养, 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以促进伤口修复。全麻清醒6h后和局麻术后予半流质饮食, 2~3d后改普食, 忌过热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以免增加疼痛和出血的机会。嘱患者进食前后用朵贝氏液含漱, 保持口腔清洁, 增进食欲。
3.2 疼痛的护理
鼻内窥镜术后疼痛经常致患者睡眠不足, 不利于伤口修复和体力恢复, 严重者甚至引起疼痛性休克。疼痛的主要原因: (1) 鼻部手术造成机械性损伤, 导致某些化学物质释放增加, 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2) 填塞物压迫鼻腔粘膜组织引起反应性水肿, 局部缺血、缺氧, pH值降低, 导致致痛物质释放增多, 疼痛加剧。护理措施: (1)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 术后鼻腔填塞24~48h, 以防鼻出血。鼻腔填塞期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鼻部胀痛、额痛、流泪、头痛, 属正常现象, 并解释疼痛的原因和填塞的必要性。同时, 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擤鼻、热水洗头或自行拔除鼻腔填塞物。若有咳嗽或打喷嚏先兆时, 嘱患者张口呼吸或用舌尖顶住上腭, 避免引起鼻腔活动性出血; (2) 鼻部冷敷, 可收缩血管, 减轻局部水肿, 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 使疼痛减轻; (3) 及时按医嘱给予地塞米松10mg加5%GS 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连续3d, 能有效抑制炎性反应, 减轻局部水肿与疼痛; (4) 必要时按医嘱使用止痛剂和镇静剂。
3.3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鼻腔鼻窦四周均为重要结构, 如前颅底、硬脑膜、视神经、颈内动脉、海绵窦、眼眶等。如手术损伤这些结构, 会引起严重后果, 常见并发症有鼻出血、眶内血肿、脑脊液漏、鼻腔粘连等。
3.3.1 鼻出血。
高血压是伤口渗血增多致鼻出血的重要原因, 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密切监测血压的同时, 遵医嘱按时给予降压药。术后几天内鼻腔可有少许渗血及痰中带血, 属正常现象。若患者前鼻孔渗血量多, 大量鲜血顺前鼻孔流出, 或从口中吐出大口鲜血, 说明患者发生伤口活动性出血。应立即告医生, 协助医生行鼻孔填塞, 按医嘱应用止血药, 必要时送手术室手术。嘱咐患者保持镇静, 勿用力吐痰、剧烈咳嗽、打喷嚏或热水洗头, 保持鼻腔纱条填塞48h以上, 如有纱条掉到喉咙, 请告诉医生进行处理, 不要自行扯掉纱条, 以防鼻腔大出血。如是纱条随喷嚏脱出, 应立即告诉医生重新填塞。嘱咐患者咽部有血流下或血凝块时应吐出, 否则会对胃产生刺激, 引起恶心、呕吐, 且不利于观察出血量。取出纱条48h内不要用力擤鼻。禁食硬食物, 半个月内勿剧烈运动及过度兴奋。
3.3.2 眶内血肿。
因术中损伤纸样板后手术进入眶内造成, 术后应注重观察患者眶周有无淤血、肿胀、结膜有无充血、眼球有无突出, 经常检查视力, 观察视力变化。如发现球结膜充血并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或视力障碍, 表示眶内受累, 应立即告诉医生处理。护理措施: (1) 协助医生抽出纱条, 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250ml, 以降低眶内压力; (2) 按医嘱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药, 消炎、消肿; (3) 眼部按摩, 使眼内液和眼外液重新分布, 降低眼眶压力, 但既往有眼部手术史患者, 禁止做眼部按摩。经上述处理后一般血肿可自行吸收。若眶内压仍不下降, 症状加重, 应在内窥镜下做眼眶减压术[4]。本组有8例患者术后眶周淤血, 1周后治愈, 无后遗症发生。
3.3.3 脑脊液漏。
脑脊液鼻漏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术后鼻腔有持续不断的清水样液流出, 则考虑为脑脊液鼻漏的可能。可收集分泌物作糖定量检查, 以鉴别是脑脊液或是鼻腔分泌物, 如分泌物中的糖含量0.3mg/L, 即可确诊为脑脊液漏[5]。护理: (1) 拆除纱条, 嘱咐患者禁止擤鼻、咳嗽、打喷嚏及鼻内滴药, 以防颅内压增高; (2) 卧床休息1周, 给予降颅内压及抗感染治疗, 一般1~2周痊愈。严重者可行脑脊液漏修补术。
3.3.4 鼻腔粘连。
它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术后1周~1个月内鼻腔会有较多的分泌物及干痂, 鼻腔纱条抽出后, 应及时清理术腔的凝血块、分泌物和结痂, 每天鼻腔冲洗2次, 连续冲洗1个月以上, 以免鼻腔粘膜粘连, 造成手术失败。鼻腔冲洗的目的是冲洗术腔分泌物及干痂, 清洁术腔, 以促进粘膜纤毛功能的恢复[6]。冲洗时应注重: (1) 挤压皮球不可用力过猛, 挤压时不可做吞咽动作, 以防冲洗液和分泌物冲入咽鼓管, 引起中耳炎。 (2) 冲洗完毕, 不要用力擤鼻, 以防鼻出血。 (3) 冲洗液:患者住院期间选用3%NS 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加地塞米松10mg, 每天鼻腔冲洗2次。3%NS有高渗性脱水作用, 从而达到消肿的目的, 与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合用, 消炎、消肿效果最佳。患者出院后冲洗液单用3%NS冲洗即可。 (4) 疗效观察:患者自觉鼻腔清洁舒适, 无异物感, 通气畅通;冲洗液中有较多炎性分泌物及痂皮, 先浑浊后澄清, 说明疗效显著。本组病例鼻腔粘连20例, 经治疗痊愈。
4出院指导和随访
鼻内镜手术仅为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开始阶段, 是清除病变、彻底治愈鼻窦炎的关键阶段。而术后的综合治疗和随访则是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整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5]。因此, 出院前应做好患者的出院指导和随访工作。 (1) 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继续按医嘱用药治疗和鼻腔冲洗, 每天鼻腔冲洗1次, 连续2~3个月, 复诊当天禁止鼻腔冲洗, 以防内窥镜检查时引起出血。3个月内勿用力擤鼻, 或用其它物体刺激鼻腔, 勿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防刺激鼻咽部粘膜引起不适, 避免剧烈运动及过度兴奋, 防止伤口出血;避免受凉, 预防感冒。 (2) 术后随访:术后随访是提高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重要阶段, 可不断清除术腔的肉芽、血痂、滤泡组织及分泌物, 解除术腔粘连, 保持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有利于促进术腔粘膜尽早上皮化。出院前向患者具体说明复诊时间、地点和重要性。让患者自觉来医院复诊, 使医生能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和判定治疗效果。讲明如不按时随诊, 一旦鼻腔粘连不能及时发现, 将延误治疗时机, 甚至导致手术失败。出院后1个月内, 每周回医院行鼻内镜鼻腔检查清理1次, 第2个月, 每2周1次, 第3个月, 每月1次, 至术腔粘膜上皮化, 一般就诊3~6个月。
参考文献
[1]孔维佳.耳鼻喉科学 (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6.
[2]许庚.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发展 (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4, 11:29-31.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价 (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134-135.
[4]刁键.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J) .广西医科大学学, 2001, 18:182.
[5]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83.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自2006年6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鼻窦炎患者79例, 男42例, 女37例, 年龄25~69岁, 平均年龄48岁。根据术前鼻腔检查及鼻窦冠位CT扫描结果, 按照海口标准分型分期[1]:Ⅰ型21例, 其中1期2例、2期13例、3期6例;Ⅱ型47例, 其中1期7例、2期30例、3期10例;Ⅲ型11例。
2 围手术期处理
2.1 术前准备
(1) 术前检查:全部患者术前行耳鼻喉科常规检查及鼻窦CT冠状位和 (或) 轴位扫描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 特别是常见基础疾病的病史, 并了解以往和当前的治疗情况, 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 (2) 术前用药:对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 术前请专科医师会诊, 制订相关的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术前应用布地奈德喷鼻1~3周, 每日2次, 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7 d, 以减轻局部炎症, 减少术中出血, 口服吉诺通或沐舒坦以维护鼻黏膜粘液纤毛系统, 良好的术前用药是减少术中出血的重要措施。
2.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全麻72例、局麻加强化麻醉7例, 术中常规行心电监护并开放静脉通道, 鼻内窥镜下用丁卡因加适量肾上腺素棉片鼻腔表面麻醉, 先用电动吸切器将鼻腔多发性息肉及中鼻甲部分息肉样变组织切除, 以便更好地辨认鼻腔解剖标志[2]。采用Messerklinger技术[3]切除钩突, 根据患者具体病变范围开放前后组筛窦、额窦、蝶窦及扩大上颌窦自然口, 术中尽量用吸切器切除窦腔息肉及吸净窦内粘脓, 尽量保留正常黏膜。伴鼻中隔偏曲, 尤其是高位偏曲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者同时行鼻中隔矫正术, 伴中鼻甲肥厚或息肉样变及泡性中鼻甲者行中鼻甲成形术, 术中纸样板损伤1例, 表现为眼睑淤血, 1周后眼睑淤血消失, 术后用止血高膨胀海绵填塞鼻腔, 未发生1例鼻腔术后出血。
2.3 手术后处理
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7~10 d, 伴鼻息肉患者口服强的松并逐渐减量, 术后第2天取出鼻腔填塞物, 1周内每日吸出鼻腔分泌物, 并用含抗生素及激素的生理盐水行鼻腔冲洗及布地奈德喷鼻。每天2~3次, 术后继续应用吉诺通或者沐舒坦, 术后1个月每7~10 d行鼻内窥镜检查, 并行鼻腔清理1次, 判断正常愈合和病理改变, 保护新生黏膜上皮。术后2~6个月每15~20 d行鼻内窥镜下鼻腔清理1次, 直至术腔上皮化。术后随访1年。
3 结果
术后随访1年, 79例鼻窦炎患者中治愈67例 (84.8%) , 好转10例 (12.7%) , 总有效率97.5%。其中Ⅰ型21例, 治愈19例 (90.5%) , 好转2例 (9.5%) ;Ⅱ型47例, 治愈41例 (87.2%) , 好转6例 (12.8%) ;Ⅲ型11例, 治愈7例 (63.6%) , 好转2例 (18.2%) , 无效2例 (18.2%) 。术后出现轻度眶周血肿1例, 经治疗痊愈;不同程度鼻腔粘连2例, 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例, 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例, 及时分离后未再粘连;无1例发生术中及术后大出血、脑脊液鼻漏及鼻泪管损伤等并发症。
4 讨论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具有病程长、易复发的特点, 鼻内窥镜手术照明好、多角度、视野清晰, 是治疗的最有效方法。而围手术期的处理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 重视和加强术前、术后处理尤为重要, 它包含用药策略和处理原则。本组79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痊愈出院, 无术后大出血、脑脊液鼻漏等严重并发症, 无死亡病例。
术前围手术期的处理非常重要, 手术应遵循恢复和重建鼻窦正常引流及祛除病变与保留鼻腔、鼻窦正常黏膜及结构统一的原则, 因此, 术前应正确诊断和评估需要经手术治疗的鼻窦病变范围和程度。在经系统的药物治疗后, 症状及体征较轻或在患者症状相对轻的时候进行鼻窦CT检查, 这样才能较实际地反映需要经手术治疗的鼻窦病变的程度, 并结合鼻内镜检查所见, 作为设计手术的基础, 避免过度损伤的手术和不应有的手术损伤。同时术前适当应用抗生素和激素, 控制鼻腔、鼻窦炎症, 减轻黏膜水肿, 从而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 使术野清晰, 病变清除在可视范围内操作, 避免术中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疗效, 降低疾病复发率[4]。术中尽可能保留中鼻甲, 纠正明显偏曲的中隔、下鼻甲肥大、钩突异常等, 建立以筛窦为中心的各窦引流通畅, 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的通畅。
韩德民等[5,6]指出术后随访处理对提高临床治愈率与手术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术后术腔处理的原则是:应注意术后鼻腔、鼻窦通气引流, 尽量减少清理、换药造成的创伤;术后术腔清理以吸引为主, 对术腔粘连紧密的鼻腔黏膜分泌物采取分次逐步清除。术腔清理时, 多数应在内窥镜下进行, 中期术腔黏膜水肿, 息肉、肉芽应及时清除。术后继续应用抗生素, 合并有鼻息肉者通常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及鼻腔局部用布地奈德喷鼻, 同时应用粘液促排剂, 以吉诺通为代表的新型粘液促排剂采用植物提取物制成, 具有抗炎、促进浆液腺分泌和纤毛摆动的作用, 对促进术腔内分泌物的排出和黏膜纤毛系统功能的改善起了积极的作用, 可早期应用。另外一种促进粘液稀化而易于排出的药物是沐舒坦。术后鼻腔冲洗可以减少术腔的感染和粘连。据我们观察, 术后窦腔黏膜向正常形态的转化约需3个月。转归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术腔清洁或干燥阶段、黏膜转归竞争阶段和上皮化完成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阶段, 本组术后第4周鼻内窥镜检查:术腔黏膜出现肉芽、息肉、泡性水肿、粘连及其他需要处理的病变13例, 术腔黏膜未完全上皮化23例, 此期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 就会使术腔粘连和闭塞, 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术腔创面的愈合是黏膜良性转归和上皮化发展与病理性改变相互竞争性生长的过程, 良性发展使术腔最终达到理想的上皮化, 而病理性改变则导致术腔粘连、瘢痕形成及窦口狭窄或闭锁, 形成迁延性炎症。故术后随访和定期鼻腔清理也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79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 我们发现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对减少手术并发症、保证手术的成功、提高手术的疗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鼻窦炎鼻内窥镜治疗的围手术期处理, 提高鼻窦炎内窥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9例鼻窦炎患者通过系统、规范的术前准备, 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和术后综合性治疗, 随访1年, 观察疗效。结果:79例鼻窦炎患者中治愈67例 (84.8%) , 好转10例 (12.7%) , 总有效率97.5%。结论: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保证手术的成功, 提高手术的疗效。
关键词:鼻窦炎,围手术期,内窥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 (1997年, 海口)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 33 (3) :134.
[2]Marks SC.Nasal and sinus surgery[M].Philadephia:WBSaunders, 2000:138.
[3]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39-241.
[4]刘蓓, 梁建平, 陆秋天, 等.修正性内镜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 14 (9) :539-541.
[5]韩德民, 周兵, 刘华超, 等.1 000例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 (6) :358-361.
鼻窦内窥镜手术210例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共实施鼻内窥镜手术210例, 其中男126例, 女84例, 年龄15岁~80岁 (平均年龄33岁) 。单纯鼻息肉11例, 单纯鼻窦炎99例,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67例, 鼻中隔偏曲伴下鼻甲肥厚33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
鼻部疾病是一种慢性病, 治疗难度大, 易复发,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反复性大, 患者往往丧失治疗信心, 对治疗产生疑虑, 对手术产生恐惧, 特别是对鼻内窥镜手术认识肤浅, 信心不足, 虽然听他人讲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法, 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疑虑重重。又由于患者长时间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头痛、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患者常伴有焦虑心理。如果患者对术后状态估计不足, 术后可能出现耐受力差、过度紧张的情况, 因此应做好术前解释工作, 认真讲解疾病有关知识, 详细介绍鼻内窥镜手术的优点, 强调术中配合的要点及术后康复的注意事项, 让患者对手术有初步的认识, 可减轻术后的应激反应, 缓解疼痛和焦虑[2],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并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2) 按时完成术前检查:术前应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及鼻腔检查。常规鼻窦摄片或CT检查, 可以了解鼻部病变的性质、范围、解剖变异等情况, 对指导手术、防止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3) 术前用药:对患有严重鼻息肉的患者, 围术期可给予类固醇药物治疗。对鼻息肉充满鼻腔且没有禁忌证的患者, 可根据医嘱服用泼尼松。对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患者, 术前10 d可给予抗生素治疗, 以控制炎症, 减少术中出血, 有利于术后康复。对患有心脏疾病、高血压的患者应积极治疗, 症状控制后再行手术;糖尿病患者术前应将血糖控制在4.0~7.0 mmol/L. (4) 术前准备:鼻内窥镜手术看起来小器械、小部位, 但关系到手术成功与术后的效果[3]。术前准备是患者手术成功的基础, 因此术前护理人员应详细检查、了解患者资料。术前手术区域备皮 (修剪鼻毛) , 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阿托品与苯巴比妥 (按体重给药) , 起到减少腺体分泌使患者镇静的作用。
2.2 术后护理 (1) 一般护理:
全身麻醉患者回病房后, 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时发生窒息, 持续鼻导管吸氧, 6 h后取平卧位或侧卧位, 术后第1天改半卧位;局部麻醉患者术后取半卧位, 有利于鼻腔渗出物流出或减轻鼻腔填塞症状。 (2) 饮食:全身麻醉患者禁饮食, 6 h后可给予易消化、清淡, 含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的半流质饮食,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局麻患者可给予易消化饮食。 (3) 缓解疼痛: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开始感到术区切口疼痛, 术后24 h最为剧烈, 3 d后逐渐缓解。因此, 我们向患者讲解疼痛知识, 分散或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保持病室安静, 减少陪侍人, 从而使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所减轻, 必要时可给予止痛药。 (3) 掌握正确的滴鼻方法及鼻腔冲洗:术后取出鼻腔填塞物后需用1%麻黄素和1%薄荷石蜡油滴鼻, 嘱患者滴鼻时取仰卧位, 头向后伸, 悬于床缘下, 使鼻部低于口和咽喉部或仰卧后将肩下垫高, 药液滴入鼻腔后需静卧3 min~5 min, 然后坐起, 一般3次/d, 3~6滴/次。冲洗鼻腔则取坐位, 头部稍前倾, 将鼻腔清洗器的橄榄头插在前鼻孔, 与地面呈30°, 另一端 (吸水端) 放到清洗药液瓶中, 挤压负压球。持续时间根据术腔黏膜恢复情况及分泌物的多少而定。 (4) 禁擤鼻。嘱患者勿用力打喷嚏、咳嗽, 由于术后鼻腔填塞, 患者用力打喷嚏会使鼻腔内容物脱出。因此, 我们必须做好术后指导工作, 告诉患者采取张口深呼吸或上唇咬住下唇的方法来缓解, 并保持口腔清洁, 饭后用温开水漱口, 并用漱口液含漱, 3次/d. (5) 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因鼻塞、流泪等症状而致情绪低落、烦躁, 迫切希望尽早将鼻腔填塞物取出。这时, 我们应冷静耐心地解释鼻腔填塞的重要性, 做好心理安抚工作, 稳定患者情绪,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告诉患者出院后应加强体质, 积极锻炼身体, 预防上呼吸道疾病, 定期复查。
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颅内并发症。最常见的为脑积液鼻漏, 如鼻腔有清水样液体流出或出现持续不凝血性分泌物时, 应及时报告医师, 并采取头高30°平卧位。 (2) 眶及眶内并发症。可发生视力障碍、眶内血肿或气肿, 术后我们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视力眼球活动情况, 有异常时及时通知医师。 (3) 出血。鼻内窥镜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渗血, 可用凡士林纱条、可凝性止血纱布或碘仿纱条填塞鼻腔。 (4) 出院指导。嘱患者出院后注意鼻腔卫生, 应戒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加强体育锻炼, 患者出院后应每日进行鼻腔自我护理。教会患者正确使用鼻腔冲洗器, 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次, 约1个月~2个月。常规给予糖皮质激素喷鼻3个月, 注意自我护理, 防止鼻创伤或用力揉捏鼻子;术后回访是提高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必要阶段, 及时清除术腔的肉芽、血痂、分泌物、滤泡口坏死组织, 解除术腔粘连, 保持鼻窦内通畅引流, 有利于促进术腔黏膜尽早上皮化。出院后1个月内, 每周复诊1次, 3个月内每2周复诊1次, 以后根据鼻窦黏膜上皮化情况复诊[4]。
4 体会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 手术创伤少, 患者痛苦少, 手术效果好, 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在清除发病因素的基础上重建和恢复鼻腔及鼻窦的通气功能, 是一种符合鼻腔、鼻窦生理的手术方法。术前、术后护理也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耐心细致的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降低手术后疾病的复发率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也体会到, 以上护理能够使患者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围术期, 可以帮助提高鼻窦炎、鼻息肉的治愈率, 预防鼻内窥镜手术并发症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许庚, 李源.内窥镜鼻窦外科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4:1-2.
[2]郑丽萍, 谢园园, 洪梅, 等.心理干预对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激反应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4, 19 (4) :304.
[3]汤如霞.186例鼻内镜手术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4, 26 (6) :212.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中选择48例。该研究已取得全部患者的同意自愿参与到研究中, 且仪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48例患者包括男性患者28例, 女性患者20例, 年龄, 18~65岁, 平均年龄 (35.46±10.02) 岁, 平均病程 (6.21±2.32) 个月。临床上表现为44例 (91.67%) 鼻塞, 32例 (72.73%) 头痛, 16例 (33.33%) 回吸性涕中带血, 13例 (27.08%) 面部疼痛麻木, 6例 (12.50%) 嗅觉减退, 4例 (8.33%) 鼻腔异味。鼻内镜检查结果为28例 (58.33%) 患者中鼻甲肥大, 单侧患者18例, 双侧患者10例, 19例 (39.58%) 鼻息样变, 单侧患者14例, 双侧患者6例, 16例 (33.33%) 中鼻道有息肉, 6例 (12.50%) 可见豆腐渣样团块。见表1。
1.2治疗方法
48例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 麻醉实施后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在鼻窦内窥镜下, 严格依照病变范围开放鼻窦, 首先进行钩突的切除, 此时将上颌窦的自然开口尽量扩大, 将窦腔内的血性腐物清理出来, 包括灰黄色干酪样物和脓性物质, 然后采用生理盐水对窦腔进行反复冲洗。6例筛窦病变的患者进行筛窦开放, 蝶窦病变患者进行蝶窦开放, 使窦口引流充分。对于合并鼻中隔偏曲和下鼻甲肥大患者进行矫正处理和部分切除处理。手术完成后采用“藻酸钙”填塞患处, 手术后第2天, 将鼻腔内填塞物拔除, 手术后第4天, 采用生理盐水对鼻腔进行反复冲洗, 1次/d, 至可见冲洗液清澈为止。手术后1周, 采用鼻内镜进行术腔痂皮的清理, 同时将血性分泌物清理干净, 将水肿和肉芽组织清除, 使鼻腔粘连的状态得以解除, 保持鼻腔通畅, 出院后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鼻窦内窥镜检查, 出院后的第1个月每周复查1次, 第2个月每2周复查1次, 第3个月到第6个月每个月复查1次即可。
48例患者均进行鼻窦冠状CT扫描, 所有患者鼻窦或者鼻腔均可发现高密度软组织块影, 窦腔内可见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者斑状钙化影。其中有32例患者上颌窦病变, 单侧病变28例, 双侧病变4例, 同时4例患者累及上颌窦和筛窦, 蝶窦者3例病变, 2例患者病变累及上颌窦和筛窦。10例患者伴随鼻中隔偏曲, 8例患者的病变位于偏曲侧, 2例患者病变位于偏曲对侧。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全部患者随访0.5~2.0年。
1.3观察指标
术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其标准如下:治愈:临床中各症状均消失, 窦口开放情况良好, 无异样分泌物, 窦腔粘膜上皮化;显效:临床中各症状有所改善, 窦腔内粘膜水肿和肥厚以及肉芽形成较少, 少量异样分泌物;无效:各症状均无改善。
2结果
经分析发现, 鼻窦CT扫描结果为48例患者的鼻窦腔内均有病灶, 经手术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均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 48例患者的临床分型都为非侵袭性FS。治疗效果有效率见表1, 该研究48例患者中有43例患者治愈, 治愈率为89.58%, 其中有5例患者为显效, 显效率为10.42%。目前, 治疗效果为显效的5例患者仍定期在门诊进行鼻内镜复查及鼻腔清理治疗。其中有1例治愈患者在第1次手术结束后未能严格遵循医护人员的嘱咐, 且未能定期到医院进行鼻内镜复查与清理护理, 结果导致病情二次发作。经入院行二次手术与护理措施后, 所有患者鼻窦炎症状均未再次复发。
3讨论
近年来, 真菌性鼻窦炎的患病率不断增多, 医学界对此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升高, 更是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分为侵袭性鼻窦炎和非侵袭性鼻窦炎两大类型, 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是一种局部性的粘膜组织血管内炎症, 黏膜内肉芽肿已经形成, 通过病理切片可发现黏膜中含有菌丝;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仅真菌球或者鼻窦分泌物中有真菌存在, 通过病理切片无法发现鼻窦黏膜中有真菌存在, 也就是鼻窦黏膜未见到真菌的侵犯[2]。该研究选取的48理患者都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 也就是说病理切片中鼻窦黏膜未见真菌侵犯。
真菌性鼻-鼻窦炎在临床中的表现一般为鼻腔堵塞、头痛、且面部感觉疼痛或者有麻木感、回吸性涕中带有血丝或者血块、或鼻腔有异味, 与慢性鼻窦炎类似, 或者与鼻窦的恶性肿瘤相似[3]。若患者怀疑患有恶性鼻窦肿瘤, 但是在病理学中无法得到证实或者已经被排除鼻咽、鼻窦肿瘤的可能性, 应考虑是否患有真菌性鼻窦炎[4]。目前医学技术来说, 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首要选择为鼻窦CT扫描, 通过CT扫描最具有诊断特异性的是病变窦腔内可发现类金属的钙化斑或者斑点, 不仅如此, 鼻窦CT扫描能够精确定位出病变窦腔的位置和范围, 还能够反映出骨质破坏情况[5]。因此, 鼻窦CT扫描在临床医学中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 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必须经过病理学检查和细菌培养[6]。
该研究经分析发现, 鼻窦CT扫描结果为48例患者的鼻窦腔内均有病灶, 经手术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均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 48例患者的临床分型都为非侵袭性FS。术后随访可知治愈率为89.58%, 显效率为10.42%。前些年, Mabry等[6]医学家提出真菌性鼻窦炎治疗采取保守的手术治疗, 但是结果显示术后复发率达32.4%, 治愈率仅为67.6%, 未能完全清除鼻窦内真菌成分。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方法能够彻底清除鼻腔内病变组织, 对异常病变和局部病变进行矫正解剖, 使鼻窦保持通畅, 引流良好[7]。保守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导致治疗效果不佳[8]。从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中选择48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鼻内镜进行术腔痂皮的清理, 同时将血性分泌物清理干净, 将水肿和肉芽组织清除, 使鼻腔粘连的状态得以解除, 保持鼻腔通畅, 出院后定期复查, 定期进行鼻窦内窥镜检查。治疗后所有患者在不同程度上症状有所改善, 鼻窦内窥镜手术对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 也是临床中首选方法。
摘要:目的对48例患者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从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中选择48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鼻窦CT病变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 经分析发现, 鼻窦CT扫描结果为48例患者的鼻窦腔内均有病灶, 经手术治疗后, 所有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均能发现霉菌菌丝或孢子, 48例患者的临床分型都为非侵袭性FS。术后随访可知治愈率为89.58%, 显效率为10.42%。结论 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 也是临床中首选方法。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手术,真菌性鼻窦炎,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熊奇斌, 柴先奇, 罗许勇, 等.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6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18) :18-19.
[2]邓世明, 刘铁陵, 刘军, 等.鼻内镜鼻窦开放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 2015, 21 (4) :538-540.
[3]覃雄.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1) :292-293.
[4]裴沛.为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6) :214-215.
[5]韩宇峰.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1) :110-111.
[6]徐晖.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的临床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2.
[7]张虹.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24例[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