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整复

2024-11-12

功能性整复(共9篇)

功能性整复 篇1

目前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唇裂整复的同时可进行一期矫正鼻畸形[1,2]。为此本科从2008年起对部分单侧唇裂修复时进行功能性解剖口轮匝肌重建并同期进行鼻畸形矫正术的效果, 探讨其对患者术后唇部功能、外形的恢复以及减少术后鼻畸形再次发生的影响。临床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资料

选取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在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手术的单侧唇

48例;其裂合并有鼻畸形的患者109例, 手术年龄为3~10个月, 平均5个月;其中男性61例, 女性中单侧完全性唇裂59例, 单侧不完全性唇裂50例;合并有腭裂的患者68例, 其中53例为单侧完全性唇裂, 15例为不完全性唇裂。

1.2 手术方法与麻醉

109例患者均经口腔气管内插管, 静脉复合全麻。患者一期修复唇裂时均有同一医师操作完成, 均采用交大法 (王国民法) 进行唇裂修复, 游离口轮匝肌剪断附着在鼻翼, 梨状孔外侧的鼻束附着, 深层肌肉行较彻底的分离, 将对位的肌瓣重建复位, 恢复唇珠丰满的外形。同时采用Tajima切口修复鼻畸形[3]。术中应用0.5%利多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局部浸润麻醉口腔内上唇粘膜, 下鼻甲粘膜, 鼻小柱两侧及鼻尖部。其中8例完全性唇裂合并腭裂的患者在修复唇裂时采用颊粘膜瓣和下鼻甲粘膜瓣封闭鼻底。

鼻畸形修复时, 采用Tajima切口即双侧鼻内侧切口, 鼻小柱段下方双侧切口不连续, 将鼻翼软骨与皮肤分离, 软骨与鼻腔粘膜不分离, 将裂隙侧的鼻翼软骨穹窿部与健侧鼻翼软骨穹窿部缝合一起, 固定2~3针以恢复裂隙侧鼻翼软骨的正常发育趋势, 创口对位缝合。

患者术后一周拆线出院并佩戴用硅胶吸痰管做的鼻模6个月以保持其外形。患者术后分别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诊。

疗效判断:由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根据鼻孔的对称性、鼻翼是否扁平、鼻小柱是否倾斜、鼻尖是否挺立等项拍照后判断疗效, 分为良中差3级[2]。良为双侧鼻孔对称, 鼻小柱居中, 鼻尖挺立, 鼻翼塌陷不明显, 家长满意;中为双侧鼻孔对称, 鼻小柱少稍有歪斜, 鼻尖略低平, 鼻翼稍有塌陷, 家长尚满意, 可以接受;差为双侧鼻孔不对称, 鼻小柱有歪斜, 鼻尖低平, 鼻翼有塌陷, 家长尚可接受[2]。

2 结果

随访患者1~6个月28例, 6~12个月39例。12~24个月42例。结果:良为70例, 中为35例, 差为4例, 临床疗效满意。经过6个月至2年的观察, 在修复唇裂的同时一期进行鼻畸形的矫治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鼻软骨生长的阻碍。在术后的早期, 患者的鼻外形有很大的改善, 患侧鼻翼塌陷得到明显矫正, 鼻翼双侧的对称性、鼻小柱的倾斜度、鼻小柱的高度均有很大的改善。而后期的随访观察, 患者的鼻畸形无明显加重, 患者的鼻软骨发育也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

3 讨论

上唇的口轮匝肌纤维在人中的皮肤下互相交叉, 给唇的收缩, 吹口哨成语言提供了特有的力学基础, 保证了上唇在静止或动态下的对称性。胚胎发育过程中上唇的一侧或双侧出现裂隙时, 正常的组织结构被破坏, 裂隙两侧的口轮匝肌纤维方向发生改变, 使得口轮匝肌位于裂隙的侧方。同时唇裂患者大多合并有鼻畸形, 因此套恢复上唇鼻的外形功能的正常位置, 就必须从解剖改变口轮匝肌、鼻部肌肉的附着和矫正鼻翼软骨的错位着手[4,5,6]。

修复唇裂时进行功能性解剖口轮匝肌可恢复口轮匝肌的正常走行, 术后上唇张力在水平位, 与切口垂直, 故切口张力不高且各层切口不在同一垂直线上, 愈合良好, 疤痕不明显。恢复走行的肌肉不会发生萎缩, 远期效果优于单纯唇裂整复术。在行口轮匝肌重建时由于对裂隙两侧异位的口轮匝肌进行了充分地剥离并达到近解剖学的复位重建, 在患者术后进行微笑等活动时, 上唇形态较好, 不易出现变异, 患侧的上唇肌束无明显堆积现象, 基本上能达到对唇裂患者外观及其功能恢复。

由于合并鼻畸形的唇裂患者的矫正不可能完全在一期同步完全整复, 尤其是年龄较小且鼻畸形严重的患者还需进行二期修复。因此在一期手术时尽量减少创伤和手术切口随着。以减少对细小而纤弱的鼻翼软骨的影响[2,7]。采用鼻开放切口进行分离鼻翼软骨时不要过度分离且不能分离鼻中隔软骨及鼻骨, 其重要目的是恢复裂隙侧鼻翼软骨的正常解剖形态, 术中可以分离鼻翼软骨与皮肤之间的结缔组织以及鼻尖部的组织, 但不能剥离软骨鼻内侧面的粘膜以防止粘膜的分离破坏和影响了鼻翼软骨的发育。鼻小柱上方的贯穿褥式缝合可提高固定患侧鼻翼软骨位置, 消除由于粘膜与软骨分离后形成的前庭, 有助于鼻孔的形成。鼻小柱基底部的完全松解保证了其复归正中位[2]。

在单侧唇裂修复时进行功能性解剖口轮匝肌重建并同期进行鼻畸形矫正术可尽早地恢复鼻部较为正常的解剖位置和形态, 随着生长发育会有较满意的鼻外形, 从心理学的角度衡量有利于患儿的心理健康, 对患儿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即使唇鼻严重畸形患者一期矫正不理想的需再进行二期整复时也可大大减轻手术的难度, 提高成功率。故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单侧唇裂修复时进行功能性解剖口轮匝肌重建并同期进行鼻畸形矫正术的效果, 探讨其对患者术后唇部功能、外形的恢复以及减少术后鼻畸形再次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在我科手术的单侧唇裂合并有鼻畸形的患者109例, 患者手术年龄为310个月, 平均5个月。术式采用交大法加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法, 同时鼻畸形修复时采用Tajima切口, 术后一周佩戴用鼻模6个月, 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诊。结果 根据鼻孔的对称性、鼻翼是否扁平、鼻小柱是否倾斜、鼻尖是否挺立等项拍照后判断疗效, 分为良中差3级, 其中良70例, 中35例, 差4例。结论 在单侧唇裂修复时进行口轮匝肌功能性重建同期鼻畸形矫正术, 可取得患者唇鼻部术后较满意的效果, 减少再次手术的可能及后期手术的难度。

关键词:单侧唇裂,功能性解剖,鼻畸形,整复

参考文献

[1]Kim SK, Cha BH, Lee KC, et al.Primary correction of unilateral cleft lip nasal deformity in Asian patients;anthropometric evaluation.Plastic Reconstr Surg, 2004, 114:1373-1381.PMID:15509922

[2]杨学财, 贾暮云, 尚伟, 等.单侧唇裂鼻畸形的一期整复.第五届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学术会议文集, 2007, 85-87.

[3]Tajima S, Maruyama M.Reverse-U incision for secondary repair of cleft lip nose.Plast Reconsta Surg.1977, 60:256-261.PMID:887664

[4]石冰.唇腭裂临床相关问题的思考与处理.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5, 5 (2) :125-127.

[5]向宇燕, 邓细河, 徐达传, 等.婴儿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次性整复的解剖学基础.Chinese J Clinical Anatomy, 2002, 20:256-258.

[6]余道江, 赵天兰, 熊绍虎, 等.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瓣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华全科杂志, 2010, 8 (6) :691-692.

[7]肖苒, 徐慧芬, 石冰.早期剥离术对鼻翼软骨生长发育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8, 16:305-307.

功能性整复 篇2

关键词 小儿肠套叠 空气灌肠 整复仪 温生理盐水灌肠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35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肠管,是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以4个月~2岁最常见,新生儿及年长儿都可发生。在我院最早是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后随着空气灌肠的普遍采用,用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作为小儿肠套叠的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为了比较两种灌肠方法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儿的安全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对196例肠套叠患儿的灌肠整复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9月收治肠套叠患儿196例,男116例(59%),女80例(41%),年龄3个月~6岁,<1岁146例(74%),病史2~46小时。主要临床症状:阵发性哭闹、呕吐多见,部分可触及腹部包块,血便或果酱样便少见是患儿比较典型的症状,但个别患儿完全无哭闹、呕吐等症状,只在指诊时在手套上见血迹。一般通过询问病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超声波检查、X线检查即可确诊。160例在彩超下出现靶环征确诊,36例因腹腔积气于立位腹部X线摄片确诊,150例能于腹部肝区触及肿块。脱水酸中毒严重者,应先予补液纠正,后进行空气灌肠整复。

灌肠方法:101例在透视监测下,设备采用JS-62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空气灌肠:患儿取仰卧位,暴露会阴部,局部按摩,经肛门插入涂石蜡油16号Foley氏导尿管5~6cm,并向气囊内注空气20ml后,向外牵引导尿管,使气囊堵塞肛门防止漏气,请家长将患儿两臀向内挤压,以减少脱管。常规插好并连接好灌肠机后,打开灌肠机开关,利用无线摇控器设定好保险压力,一般设置12kPa,再设置工作压力,先从低压6~8kPa开始,用恒压工作方式往直肠内灌气,发现套叠头(透视下呈半弧形或是杯口状)后改用恒压及脉冲交替的工作方式,酌情升压,同时给予用手法逆时针按摩腹部,及间歇注气,在透视电视屏监视全局下,见到空气随杯口状包块前移,到回盲部后气体有暂时的停留,当看到有气体通过回盲瓣进入回肠时,表明灌肠成功。患儿哭闹消失。立即放气减压,祛除插管后,行肛诊时可以见到排出气体。患儿回病房观察。以同样的体位及插管方法,在导尿管上连接已装有温生理盐水1000ml(内含654-2 10mg,水温约35~40℃)的容器;在腹部超声实时扫查监视下,快速灌入液体约600~700ml,调整好输液瓶高低使压力大约控制在7~8kPa,使盐水快速到达叠套部位,在充分显示套头和套鞘后,提高瓶子将压力逐渐升高,当生理盐水灌肠复位到达套叠部位时,声像图显示套叠肠管在结肠腔内呈半弧形的低回声包块,呈“半岛征”;当套叠之包块退至回盲瓣处停顿时,声像显示为肠腔内低回声球状包块,呈“蘑菇征”;当套叠包块通过回盲瓣而消失,回盲瓣开放,小肠扩张,内见液体流入,此为复位成功的标志;声像图显示套叠包块消失,回盲瓣开放呈“八字征”、“蟹钳征”或“圆环征”;大多数复位成功者回盲瓣及末端回肠管壁常不同程度的水肿。患儿哭闹明显减轻,遂停止注水,观察2、3分钟后放水、拔管,给予肛诊排液排便。两种方式均完成后,将患儿送入病房,禁饮食4~6小时后,可以进流质饮食,补足液体。次日复查B超有无复发,并监测大便常规+隐血3次,观察有无肠管损伤的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肠坏死及肠穿孔。对套叠包块嵌顿于回盲瓣而一时难以复位的患儿,可暂时停止加气或注水,用手掌在腹部按逆时针向回盲瓣方向顺序轻柔按摩套叠包块,使之能慢慢回纳;然后再加大注水灌注,一般可成功复位;对上述方法无效、一次难以复位的患儿,可先放水及放气休息5~10分钟,再重复上述灌肠2~3次(压力≤13kPa),一般也能复位成功;否则等待2~3小时让患儿休息后,给予鲁米那镇静后再次灌肠复位,若无效,并且复位时发现套叠肠管明显肿胀,壁呈“双层”或“多重”回声;腹腔內有较多积液时,表示套叠的肠管已发生缺血、坏死征象,应放弃灌肠复位而立即手术,以免发生肠穿孔危险。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讨 论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也是小儿内科容易误诊肠炎的急症之一,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诊断明确或是不明确者,都可以用空气灌肠来检查。因其发病多为幼儿,不能自诉,父母代诉不清,早期诊断一般较难。典型症状出现较晚的婴儿更难诊断,但大多以阵发性哭闹伴呕吐拒奶为首发症状,血便出现一般在上述症状出现6小时后肠套叠的治疗要掌握好指征和禁忌证。适应证:全身情况良好,体温,脉搏,呼吸均正常。透视下肠腔无明显液平,腹胀不显著,无腹膜刺激症状。发病<24小时者可以施行。如已>24小时而一般情况尚好,腹胀不严重, 又无高热或中毒症状可酌情考虑。禁忌证:①发病>48小时或全身情况不良,有高烧,脱水、精神萎靡不振及休克等中毒症状;②腹胀明显,且透视下肠腔内有多个巨大液平;③已有腹膜刺激症状或疑有肠坏死者;④先患有痢疾等肠壁本身的损害性病变而合并肠套叠;⑤多次复发性肠套叠而疑有器质性病变者;⑥出血早而量多,肠壁、血管损害严重;⑦肿块过大已至横结肠脾曲以下,估计很难复位;⑧小肠型套叠。只有掌握好指征后,就可以考虑行灌肠治疗。空气灌肠既是临床诊断方法,同时又是治疗方法。目前来说空气灌肠复位是小儿肠套叠最简便有效的复位方法,得到临床广泛应用,针对小儿肠套叠整复术,注气的压力大小、以及是否恒压或是脉冲,是最关键的地方,常用的压力情况:4~6个月70~80mmHg,不能超过90mmHg,7~9个月80~90mmHg,不能超过100mmHg,10~12个月80~90mmHg,不能超过100mmHg,13~18个月100mmHg,不能超过100mmHg。为了使小儿有休息和肠内压的缓解机会,应当有节奏的放出气体然后再次注入也就是恒压和脉冲交替进行。把握不同年龄段灌气压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JS-628E型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采用进口压力传感器及现代电脑控制技术,可从0~30kPa范围内任意随时调整压力,精度可达0.1kPa,且压力可恒定于预定压力。压力的调整及变化,可从仪器直观显示,医生随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隔室高速预定压力,并可隔室从仪器显示屏中观察压力的变化与透视自屏幕上比较直观地看到套叠部位的走向情况有效的控制压力,整体感比较强。避免了彩超只看一点,而无法显示全局的弊端。空气灌肠中,恰当的灌肠压是既能保证肠套复位,又尽可能的避免引起肠穿孔、肠破裂,温生理盐水灌肠易造成肠穿孔及肠破裂,且易造成腹压增高致呕吐、窒息等并发症。避免了温盐水温度不易控制压力、易出现水中毒的弊端,气体很易符合肠道温度,水温不易控制,尤其是冬天,水温下降太快,易造成患儿受凉。空气灌肠由于时间短,对患儿的损伤小,套叠充开后,可迅速放气减压,再说充气灌肠除了用恒压方式外,更有全自动脉冲式加压,不会对肠管造成损伤,选择的余地较宽,更适合小儿肠套叠非手术治疗方法。电脑遥控灌肠整复仪比温生理盐水灌肠整复更有效、安全;脉冲气压是提高空气灌肠整复小儿肠套叠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宋云岩,刘红光.小儿急性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月刊,2011,9:224-225.

2 佘亚雄.肠套叠[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150.

3 周建辉,吴政光,黄林海,等.计算机控制脉冲气灌肠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疗研究[J].现代医学影像学,2003,12(2):7577.

牛肠扭转整复术 篇3

1 症状

病牛急起急卧, 后肢踢腹, 初期排粪, 中后期患牛常做排粪姿势, 但无粪便排出, 有时排出多量胶冻样粘液, 右腹部冲击式触诊, 有明显振水音, 叩诊右腹部有鼓音, 并常呈旷性音, 直肠检查, 手入直肠, 肠壁干燥裹手臂, 有胶冻样物, 但肠套叠阻塞时也有此状。

2 手术治疗

2.1 保定

患牛采取站立保定, 选用四柱栏或六柱栏站立保定, 应用利多卡因进行腰旁神经干传导麻醉, 再配合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麻醉加肾上腺素止血) 。

2.2 手术切口部位

手术部位选择右侧腹并作中间切口长约25cm。

2.3 术式

术部按常规手术处理后切开皮肤, 依次切开腰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和腹膜, 打开腹膜后常见从切口处流出较多淡红色腹水, 腹水中常混有纤维素系状块, 大网膜而呈红紫色的充满气体的肠管, 由于肠扭转后大多肠管充气, 无法拿出体外, 先用盐水、针头放气, 放出气体, 拿出肠管, 在肠管上做一纵行切1.5cm左右, 挤出肠道内容物, 使肠道排空, 缝合肠管, 连续缝合后再内翻缝合, 用盐水洗肠管后还入腹腔, 一般肠扭转后腹腔大面积充气, 用同样方法把其它肠排空, 盐水冲洗后还入腹腔。

2.4 整复肠管

术者的左手按照肠道正常生理位置将扭转肠管整复到原位, 为了手术方便, 可向腹腔倒入生理盐水1000mL。冲洗腹腔, 将血凝块, 纤维素等异物冲洗出来, 洗干净后再向腹腔内注入抗生素, 最后闭合腹部切口, 按常规进行缝合。

3 注意问题

功能性整复 篇4

关键词 孟氏骨折 手法整复 夹板外固定

资料与方法

1984年以来,收治孟氏骨折患者87例,其中男71例,女16例;12岁以下(含12岁)54例,12岁以上33例;受伤机制,76例为间接暴力所致,11例为直接暴力所致;受伤至就诊时间,49例为受伤当天,28例为伤后第2天,10例为受伤3天以后就诊。伸直型59例,屈曲型22例。

伸直型复位手法:复位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可行臂丛麻醉或者不麻醉,一助手握住患肢之上臂中段,术者一手握住患肢之腕部,另一手环握肘部,拇指抵于患肢桡骨头之前外方,肘伸直做对抗拔伸牵引3~5分钟,前臂旋后同时,拇指按压桡骨头向内向后挤压,同时迅速将患肘极度屈曲,桡骨头即复位。因桡骨头复位后屈肘时顶住肱骨小头,故不能再向前脱出而稳定。桡骨起到支撑的杠杆作用,借上、下尺桡关节及骨间膜的作用,前臂各肌肉得以恢复平衡,从而使尺骨骨折自动复位,回到平行的位置。倘若残留尺骨骨折端部分的前后错位,术后稍加提按手法即可达到满意的对位。

屈曲型复位手法:复位时患者仰卧,肩外展70°~90°,肘伸直,前臂旋前,一助手握持上臂下段,另一助手握腕部,两助手进行拔伸牵引,持续1~3分钟,以矫正重叠移位。术者两手握患者前臂,两拇指置于尺骨骨折向背侧成角突起部,向掌侧按捺,以矫正成角畸形,然后术者双手在尺桡骨间隙进行挤捏分骨,以矫正桡侧移位,然后拇指按压整复脱出之桡骨头。

固定方法:将桡骨头前外侧放置厚薄适宜的葫芦形纱压垫,掌侧放置分骨垫,用胶布将其固定在局部皮肤上,然后放置掌背侧夹板,用绷带包绕数圈后再放置尺桡侧夹板。桡侧夹板需够长度,并有塑性,以抵压住桡骨头处的葫芦垫。绷带缠绕后再用3条寸带扎缚。伸直型采用肘关节屈曲90°前臂中立位固定;屈曲型采用肘关节伸直100°~120°前臂中立位固定,2周后改屈曲位屈肘90°固定。

结 果

疗效评价标准[1]:①优:不痛,可从事正常体育活动,X线片复位满意,桡骨头发育正常,肘伸屈,前臂旋转正常,本组52例。②良:剧烈活动和劳累后不适桡骨小头半脱位(小于1/2),活动正常,本组27例。③可:活动时痛,不影响正常生活,复位仅达1/3以下前臂旋转功能小于50°~100°,本组6例;④差:经常痛,少用或不用患肢,复位失败,前臂旋转功能不到50°,本组2例。优良率达90.8%。

讨 论

孟氏骨折为意大利学者Montaggia在1814年首先报道2例尺骨上1/3骨折并桡骨头脱位故而命名。本病病情复杂,手法复位难度大,成功率低。

孟氏骨折指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的一种联合损伤。Babo氏以桡骨头脱位方向分为:Ⅰ型(伸直型)、Ⅱ型(屈曲型)、Ⅲ型(内收型)、Ⅳ型(特殊型)。临床上Ⅰ型、Ⅲ型多见于小儿。

伸直型比较常见,多发生儿童。肘关节伸直或过伸位跌倒,前臂旋后掌心触地。作用力顺肱骨传向下前方,先造成尺骨斜形骨折,残余暴力转移于桡骨上端,迫使桡骨头冲破,滑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位。骨折断端向掌侧及桡侧成角。成人直接暴力打击造成骨折,骨折为横断或粉碎型。

孟式骨折病情复杂,临床上容易发生漏诊。原因多为年轻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体检时马虎和小儿因疼痛哭闹对体检不配合;加上摄片时X线球管中心线未以肘关节为中心或体位不正,以致于骨折和桡骨小头脱位不明显。另外小儿桡骨骨骺尚未出现,肱桡关系难以看清,读片时未加注意,而造成误诊。有的病例尺骨骨折已临床愈合,而桡骨头脱位仍未得到诊断及治疗,因肘关节功能障碍,进一步检查才发现脱位,而延误了治疗。我们认为对儿童的尺骨上1/3骨折必须仔细检查桡骨头是否同时脱位,凡有明显重叠或成角移位的尺骨上段骨折,摄X线片必须包括肘关节,以免遗漏。

正常情况下桡骨头与肱骨小头相对,桡骨干纵轴向上延长,一定通过肱骨小头中心,应仔细查体和观测桡骨头纵轴延伸线是否通过肱骨小头中央,必要时加拍健侧肘部X线片加以对比,如有向外或向上偏移,应诊断为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如X线片上仅有尺骨上段骨折,而无桡骨头脱位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桡骨头处有无压痛。注意,对桡骨头脱位后,由于伤后的活动检查,致桡骨头自行还纳者,也应按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处理。闭合复位时,应根据骨折线及骨折移位的具体情况而决定先整复脱位,或先整复骨折。一般原则是先整复桡骨头脱位,后整复尺骨骨折,但若尺骨骨折为稳定性骨折,或尺骨骨折为斜形骨折、螺旋骨折向背侧移位者,则应先整复尺骨。因背向移位的尺骨抵住桡骨,以及变位的骨间膜的牵拉,使脱出的桡骨头难于复位,故应先将尺骨骨折复位,消除阻碍后,桡骨头才易于复位。

手法整复时,拔伸牵引要充分,因骨折的重叠及桡骨头不同方向的脱位,大部分伴有环状韧带撕裂,肱桡关节囊撕裂和尺桡关节脱位。只有充分的拔伸牵引,才能矫正骨折的重叠移位,在拔伸牵引的同时旋转前臂,使嵌插在桡骨头处的软组织还纳,才能将桡骨头顺利复位。关于肢体的位置,我们将前臂固定于中立位,这是利用内在平衡相互协同的办法,防止骨折的再移位和桡骨头的再脱位,增加其稳定性,再加上分骨垫和外固定使其处于外在的平衡状态,符合CO系统生物力学基础及动静结合原则[2]。

本组无1例桡骨头再脱位,而尺骨骨折均达到功能复位标准,且无1例转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总之,我们认为本方法是治疗孟氏骨折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文臣.孟氏骨折伴橈神经骨间背侧支损伤的治疗.中国骨伤,2002,15(5):268-269.

水牛子宫脱出的整复与治疗 篇5

1病例介绍

1.1病例1船场镇某养牛户,1头11岁母水牛,体况中下,产后表现不安、拱腰、努责,子宫翻出于阴门外约45 cm左右,子宫黏膜呈深红色,体温无多大变化,无全身症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取前低后高的土坎或斜坡,做好患牛站立保定,子宫下方铺上塑料布。

2)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脱出的子宫部分,同时清除黏附的不洁物。用无菌纱布揩干子宫体上的冲洗液,然后涂上碘甘油,先由助手用消毒毛巾将脱出子宫兜起与阴门同高,从子宫底部细心推进,术者再用消毒毛巾包住右手拳头,顶住子宫角的末端,趁母牛不努责时,用左手协助压迫子宫基部,小心向阴道内推送,使其复位。

3)术者用手伸入子宫内顶住20 min左右,防止努责再脱出。然后在阴门处做3个钮扣缝合,注意留好尿道口。颈部肌注青霉素80 u×12瓶/次,每天2次,连用3 d。

4)将患牛置于前低后高的牛舍内,注意护理。

5)中药方剂:党参、黄芪各80 g,当归50 g,熟地、柴胡各40 g,白术、升麻各30 g,鱼腥草60 g。加水5 000 m L煎至2 000 m L,候温灌服,每天1剂,连用3 d。

6)整复第4 d后,母牛不努责时拆除缝合线。

1.2病例2船场镇某养牛户,1头13岁母水牛,产后第2 d,子宫翻出阴门外约60 cm,子宫体略有水肿,颜色紫红,子宫角端粘有草末,母牛表现不安,尚未出现全身症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利用树桩和斜坡,做好患牛站立保定,母牛后躯地上部分铺上彩条布。

2)用0.1%雷佛奴尔溶液彻底清洗和除去黏附于子宫黏膜上的污物及坏死组织,然后用30 g冰片涂抹于水肿表面,5 min后再用2%明矾水冲洗脱出子宫,用无菌纱布揩干冲洗液,涂上碘甘油。

3)用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0 m L进行荐尾间隙硬膜外腔麻醉,防止母牛努责,容易整复。

4)整复时由助手和畜主(各一侧)用消毒毛巾将脱出子宫兜起与阴门同高。术者两手从阴门两侧,也就是子宫基部一部分一部分向阴道推送,这时助手在两侧用手协助压迫子宫基部,如此缓慢推送;最后术者手伸入子宫,将脱出子宫推回腹腔,使子宫角展平复位,并在子宫内顶住20 min左右。在整复中,由助手向子宫内逐步撒入土霉素粉剂10~20 g。

5)为防止再脱出,在阴门处做3个钮扣缝合。再肌注青霉素80 u×13瓶/次,每天2次,连用3 d。

6)中药方剂:党参90 g,黄芪80 g,当归50 g,白术、升麻各30 g,柴胡40 g,鱼腥草100 g。加水5 000 m L煎至2 000 m L,候温灌服,每天1剂,连用3 d。

7)注意看护患牛,术后第4 d后,母牛不努责时拆除缝合线。

2病因

1)饲养管理粗放,饲料单一,容易引起母水牛营养不良,中兽医理论认为是气、血、津液不足引起。

2)母水牛衰老或胎儿过大,或胎水过多等,由于子宫弛缓,产后努责,腹压增高,容易引起子宫脱出。

3)怀孕期间若母牛缺乏运动,也会由于难产原因而引起。

3小结与体会

1)水牛子宫脱出,若脱出时间过长,子宫脱出部分接触外界不良物体或污染物时,易发生水肿或坏死,应及早采取整复手术。

2)在整复中,要防止母水牛努责,建议在母牛后脊椎部的荐尾间隙硬膜外腔注射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8~12 m L,实施硬膜外腔麻醉,容易整复。

3)若脱出子宫黏膜有破裂,则须做好破裂部位的缝合后再行整复。

4)整复时不急于从子宫角向腹内推进,应由子宫基部开始,从两侧压挤并推送靠近阴门的子宫,一部分一部分地推送,直至脱出的子宫全部送回;然后术者手伸入子宫内顶住20 min左右,让推入子宫体与体温一致后,再实施阴门固定。

5)患牛整复后也要创造前低后高的位置,注意看护,防止子宫再脱出。

手法整复肱骨骨折68例疗效分析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共68例, 男50例, 女18例, 年龄18~56岁, 平均34.2岁, 右侧47例, 左侧21例。致伤原因:车祸伤44例, 高处坠落伤16例, 其他损伤4例, 本组均为闭合性骨折。未合并神经损伤, 受伤至手法整复时间0~6 d, 平均2 d。

2治疗方法

2.1 整复手法

以上1/3骨折为例, 患者坐位, 近段助手握患者伤肢腋部, 远段助手握腕关节, 并沿纵轴牵引, 2~5 min, 术者面对远端, 拇指抵住远折端外侧向内按, 余指环抱近折端内侧向外提, 有旋转移位应配合旋转手法, 有背靠背移位配合回旋手法, 有分离移位施以纵向叩击手法, 切忌暴力牵引, 避免肌肉嵌顿骨折断面影响愈合。整复时间30~60 min, 平均45 min, 整复标准以立线好, 侧方对位在1/2~1/3以上, 对斜形骨折及螺旋型骨折整复后可允许有轻度成角或旋转。对儿童或幼儿可允许轻度重叠, 愈合后可自行矫正。

2.2 整复后固定

经牵引整复后, 先将棉垫包裹伤肢, 可在移位部位放置适当压垫, 然后用肱骨小夹板4块固定肱骨断端, 先后分别用鸡肠带和绷带捆扎小夹板, 以鸡肠带提起能够过一指的间隙为宜, 不能过松过紧, 然后将伤肢前臂屈曲90°固定在中立板上, 悬吊胸前即可。

2.3 整复后的处理

整复后应该及时拍片及不定期拍片, 检查骨折的对位情况, 使患者放心治疗。若断端有分离现象应及时处理, 注意观察伤肢的血液循环, 防止小夹板过紧而致循环障碍。早期可做握拳动作, 以加强骨折断端纵轴挤压活动, 不能抬肩, 早期更不能做摆臂动作, 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造成骨不连或假关节形成。

2.4 药物治疗

因是骨干骨折, 早期瘀滞肿胀严重, 可服用中药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加减, 以消肿止痛为主。中期以续筋接骨为主, 可服用接骨丸、接骨紫金丹等。后期可调补肝肾, 活血通络, 补气养血, 强筋壮骨, 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笔者主要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对症治疗, 灵活用药。

3结果

本组共68例, 手法整复时间为30~60 min, 平均40 min, 术前患者均未用任何麻醉药, 以减少局部水肿, 术中患者合作, 68例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 随访时间为3~6个月, 骨折愈合时间50~90 d, 平均70 d。68例患者骨折愈合后3个月随访, 骨折愈合良好, 其中优65例, 良好3例, 差0例, 优良率已经达到95%。

4讨论

肱骨干骨折系指肱骨外科颈下1~2 cm至肱骨髁上2 cm之间的骨折, 俗称儒骨骨折, 肱骨干为上段较粗, 中段较细, 下段渐成扁状并向前倾斜的第三大长管骨, 肱骨上有许多肌肉附着, 由于这些肌肉收缩对骨干产生不同作用力, 所以在骨干不同平面的骨折会发生不同方向的移位。新鲜的肱骨骨折手法整复并不困难, 整复后的小夹板固定较之西医的石膏固定要好, 因为肱骨有移位, 管形石膏只能外固定, 对其移位点没有一定的压迫力, 复位后仍有可能再次出现移位 (X光片所示) , 如果整复不成功, 切开复位其潜在的并发症, 如:血管损伤, 内固定不正确或不合要求, 桡神经损伤, 伤口感染可增加骨折端坏死, 影响骨血液循环, 导致骨折迟缓愈合、不愈合等。

手法整复老年腰椎小关节错缝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05~2006年收治腰椎小关节错缝患者56例,男24例,女32例,最小60岁,最大85岁,平均68.2岁。

1.2 诊断标准[1]

1.2.1 多有腰部扭伤、闪腰或弯腰后猛然直立的病史。

1.2.2 伤后患部剧烈疼痛,患者表情痛苦。脊柱任何方向运动均使疼痛加重。

1.2.3 患部肌肉紧张、活动功能受限,患者多采取后突位,站立时髋、膝关节常呈半屈位,两手扶膝以支撑。

1.2.4 腰部呈僵直屈曲位,后伸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无神经根刺激征。触诊可见患椎棘突偏歪,棘突间隙无变化,在腰4、5或腰5骶1和椎旁有明显压痛。

1.2.5 X线检查有时可显示后关节排列方向不对称,或有腰椎后突和侧弯,椎间隙左右宽窄不相等。

1.3 治疗方法旋转整复法:

嘱患者坐在椅子上,1名助手固定患者的双下肢和骨盆,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以棘突右旋为例,术者左手拇指抵住患者的腰背部旋转的棘突,右手由胸前穿过,搬患者左肩,嘱患者挺腰后仰,用力使腰部向右旋转,待腰部旋转到拇指感觉指下肌肉紧张时,以爆发力搬腰,在旋转的同时,可以听到复位的响声。

1.4 疗效观察

1.4.1 疗效标准

(1)显效: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消失。(2)好转: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3)无效:与治疗前症状相同。

1.4.2 治疗结果

大部分患者经过一次手法治疗后临床症状及阳性体征明显改善,56例病员中有43例显效,13例好转。

2 讨论

腰椎小关节错缝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因腰部用力不当,扭挫、跌伤和受凉致肌肉、韧带、筋膜受伤,椎间小关节关系紊乱,滑膜嵌顿,小关节错缝。伤后患者疼痛明显,腰部功能活动障碍,甚至丧失,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文献报道,其发病年龄大多为中青年人,本科发现,临床上,老年患者不在少数。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椎间盘水分含量减少,高度下降,椎间隙变窄,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更易因轻微暴力,或用力不当,致椎间小关节关系紊乱,错缝。《金匮翼》指出:“淤血腰痛者,闪挫又强力举重得之,盖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仰俯,无不由之。若一有损伤,则血脉凝滞,经络壅滞,令人卒痛不能转侧,其脉涩,日轻夜重是也。”本病的病机是血脉凝滞,经络壅滞,关节错缝,其治疗原则为:舒筋通络,活血止痛,调整关节缝。老年患者骨质疏松,脊椎骨质增生,部分患者伴脊柱侧弯,以常规的斜搬,“4”字搬法,容易造成医源性损害,故应寻求一种安全的手法,迅速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痛苦,治愈病痛。笔者以旋脊手法为基础,运用骨科生物力学原理,整复腰椎小关节错缝取效甚佳,无1例医源性损伤。手法后配合舒筋活络、消炎止痛之中成药,非甾体消炎止痛药,以及按摩、理疗、平卧休息等,疗效更佳。同时应加强腰部功能锻炼,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疤痕挛缩畸形23例整复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共23例, 其中男15例, 女8例, 年龄7~54岁, 平均28.5岁, 疤痕挛缩畸形均位于颈部, 其中位于颈前区者18例, 位于颈侧者5例, 将本组颈部疤痕挛缩的程度按整形外科学严重程度分类标准[2]分度:Ⅰ度5例, Ⅱ度8例, Ⅲ度6例, Ⅳ度4例。

1.2 方法

本组手术全部采用气管内全麻, 具体过程先先行局麻, 作疤痕松解, 使颈伸直, 然后插管全麻醉。 (1) 游离中厚植皮法:本组有7例患者采用游离植皮修复, 方法是在颈部作横切口, 两侧超过颈侧中线, 深达阔肌深面, 彻底松解切除疤痕组织, 充分显露颏颈角, 使头后仰颈部过伸位, 在暴露创面上植皮, 7例中4例在取胸侧取皮, 3例腹部取皮, 皮片厚度为0.5~0.06mm, 取皮面积84cm×84cm~400cm×400cm; (2) "Z"成形加植皮:本组有10例患者颈部为蹼样疤痕, 对其采用Z成形术, 将患者对侧三角瓣互换缝合后遗留缺损的小创面再进行游植皮修复; (3) 皮瓣修复术:本组有6例胸前两侧皮肤无疤痕, 我们对其采用胸肩峰皮瓣修复, 皮瓣面积18~20cm。其中1例采用胸前三角皮瓣修复, 皮瓣面积15cm×7cm。所有病例术后均采用石膏固定头颈伸位。

2 结果

游离植皮修复术后l4d拆线, 皮瓣修复术后7~8d拆线, 皮瓣及皮片全部成活。术后6~12月随访皮瓣修复及Z成形的病例颏颈角恢复、功能活动正常, 但皮肤色泽深。

3 讨论

颈部疤痕挛缩畸形的修复方法很多, 轻度的条索状或蹼状疤痕, 多采用"Z"字形术修复。较重的疤痕挛缩畸形, 较多采用疤痕松解、切除, 大张自体中厚度片或全厚皮片移植[3]。

3.1 游离植皮法修复

本方法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颈部疤痕修复, 特别适用于颈部有广泛烧伤后疤痕, 同时邻近又无正常皮肤作皮瓣转移可采用的患者, 本组中有7例采用游离植皮法, 手术时在切除疤痕最上方作一横切口, 切开全层疤痕, 达疤痕下正常组织再行平面剥离, 直至切除全部疤痕。如有浅而宽的疤痕, 可不切除疤痕, 而在颈部一片形, 在此创面上植皮。本方法简单、有效、损伤小、疗程短, 对轻、中度挛缩型者均可采用, 术后需持续戴颈托6个月~12个月, 晚上睡觉时肩背部垫高, 使头后仰, 以防皮片挛缩。本方法不足是皮片移植后有后期挛缩, 个别病例整形术后需进行第二次小型整形治疗。但术后有继发皮片挛缩、色泽深、质硬等不足之处, 另外游离皮瓣修复法, 虽不受局部条件所限, 然而其设备要求高, 在部分地区因设备因素限制其应用。我们根据颈部疤痕挛缩类型, 如患者颈肩部有正常皮肤, 本组采用修复的7例病人, 功能形态恢复较满意。

3.2 Z字改形法

Z形皮瓣在整形外科中应用较广泛, 凡是形成条索状疤痕挛缩的部位, 均可应用Z成形术, 本组病例有10例采用该法对轻度挛缩、有条索状或蹼状疤痘而周围皮肤较软且有弹性者采用本法。术中根据疤痕挛缩程度, 选用单Z, 多Z成形术, 对偶三角瓣交换后, 缺损的皮肤再行植皮覆盖[4]。本法手术操作简便, 可一次完成修复, 术后不会发生继发性挛缩。本术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筛选病例, 皮瓣的设计, 皮瓣制作, 角度太小, 橙解程度上, 要求特别高, 否则, 导致手术失败。只要手术方法得当、设计合理、通过转换皮瓣位置, 都能达到加长, 修复颈部功能和外形的效果。

3.3 皮瓣转移修复法

筋膜皮瓣包括皮肤, 皮下组织和深筋膜, 由于筋膜上下均有血管网并与皮下血管网交通, 故筋膜皮瓣血运丰富, 可以不经延迟而将长宽比例超过3:l的皮瓣安全地即刻转移[5]。本组采用皮瓣转移修复6例。皮瓣转移修复法应用于颈部单侧及颈前区疤痕中度和重度挛缩者, 凡疤痕深, 挛缩重, 与深部组织粘连, 而颈肩部有完好的皮肤或为浅Ⅱ度烧伤后的平坦柔软的疤痕者, 我们认为可采用筋膜皮瓣转移修复。我们采用颈胸皮瓣转移修复创面。在修复颈部疤痕挛缩中, 应选择挛缩较重的一侧设计皮瓣。皮瓣长度比例一般认为1.5~2:l为合适, 转移皮瓣后遗留的剖面, 可以减张后直接缝合, 或另行游离植皮覆盖, 注意蒂部在旋转时不要过度扭曲使其产生张力。此种术式简单易行, 出血少, 皮瓣成活良好, 外观改善明显, 疗效满意, 应用转移皮瓣修复颈部创面, 解决了喉结处因吞咽活动而使皮片不易成活的难题, 而且术后皮肤色泽正常, 质地柔软, 无明显挛缩倾向, 外观也较满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昭鑫.下腹部大面积全厚皮片移植修复颈部疤痕挛缩畸形[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 30 (8) :626-627.

[2]黄志群, 陆钢, 谷世行, 等.厚中厚皮移植治疗特殊部位较大面积烧伤疤痕挛缩畸形[J].右江医学, 2005, 33 (6) :600-601.

[3]豆合拉.颈部烧伤疤痕挛缩畸形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卫生, 2005, 6 (7) :50-51.

[4]王国安.烧伤疤痕挛缩畸形与早期治疗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 2005, 32 (3) :269-269.

功能性整复 篇9

方法:本组病例收集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53~73岁,平均(63±10)岁,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Gartland-Werley分类,Ⅰ型桡骨远端骨折6例,Ⅱ型桡骨远端骨折8例,Ⅲ型桡骨远端骨折30例,Ⅳ型桡骨远端骨折2例。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5±3.5个月。

结果:患者分别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27例,良16例,中等2例,差1例,优良率93.47%。该组病例中伴有单纯基础疾病者21例,伴有2种或2种以上疾病者13例。

结论:中医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手法整复 小夹板外固定 桡骨远端骨折

【中图分类号】R2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0-01

桡骨远端骨折属于腕关节周围骨折,最近的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病率在近30年内呈持续性增高趋势,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导致骨强度降低[1]。由于本病3/4的患者为老年患者[2],本身多患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老年性疾病,并发症较多,已成为骨科创伤治疗的难点之一。作者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4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标准。

1.1.1 纳入标准。①年龄>53岁;②临床确诊为外伤导致桡骨远端骨折。

1.1.2 排除标准。①开放骨折者;②合并血管、神经损伤;③陈旧性骨折或二次骨折者。

1.2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收集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46例,其中男18例,女28例,年龄53~73岁,平均(63±10)岁,按照桡骨远端骨折的Gartland-Werley分类,Ⅰ型桡骨远端骨折6例,Ⅱ型桡骨远端骨折8例,Ⅲ型桡骨远端骨折30例,Ⅳ型桡骨远端骨折2例。受伤时间均小于1天。

1.3 治疗方法。治疗前根据患者伴有的相关基础疾病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心电图等检查,请内科医生、麻醉师进行综合评估,待病情改善且无禁忌后开始进行治疗,在臂丛神经麻醉后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近端助手双手握住上臂远端,肘关节處于屈曲90度位,前臂处于旋前位,远端助手握住腕关节对向牵引5分钟,待桡骨骨折嵌插牵开后方可行手法整复。骨折远端桡移者,术者用双手握住骨折近端向桡侧方用力推挤,远端助手在牵引用力的情况下将腕关节向尺侧尽量偏移以纠正骨折桡移和恢复尺倾角;骨折远端背移者,术者用双手握住骨折近端向背侧用力,远端助手在牵引用力的情况下将腕关节向掌侧屈以纠正骨折背移和恢复掌倾角;对于骨折波及关节面者,两助手对向牵引时,术者双手握住骨折处轻轻晃动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复位后患肢在牵引状态下用桡骨远端骨折夹板固定,然后中立板将前臂固定于中立位,用三角巾悬挂于胸前制动休息。

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完毕后立即复查X片了解骨位改善情况。若出现骨位不佳者立即需要再次复位,骨位满意后即开始指导患者康复锻炼。整复后即可作手指屈伸活动;1周后握拳伸指活动,紧握中立板立柱30秒,休息10秒如此反复进行;2~3周后练习屈肘关节和肩关节活动;4周后骨痂生长,可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另嘱患者每天坚持慢步行30分钟。同时要求患者整复后第3天、第7天、第11天、第15天、第21天、第28天定期到医院复查。若有特殊情况请及时到医院急诊。

2 结果

本组4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8.5±3.5个月。患者分别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优27例,良16例,中等2例,差1例,优良率93.47%。本组患者整复后均无再移位、无畸形愈合和不愈合现象。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6左右[3],最新资料显示桡骨远端骨折人群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75%[4],这意味着绝大部分患者为老年人,而手术常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前必须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合并的内科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术前对血压血糖等进行较好控制才能进行手术。由于手术对老年患者全身情况要求较高,故对伴有较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来说难以进行该类治疗。在此情况下,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体现出不可忽视的优势,相对手术治疗来说,该治疗仅需在臂丛神经根阻滞麻醉下完成,麻醉风险相对较低;手法整复对患处形成的二次创伤较小,且治疗时间短;采用小夹板外固定可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不用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易为患者接受;同时避免了手术创伤大、费用高、风险高、并发症多等不利因素。

通过对本组患者的治疗,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①准确有效的麻醉是基础:麻醉师生是否能够找准臂丛神经给予足够的药物剂量是麻醉效果的先决条件,只有良好的麻醉效果才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其它并发症的产生同时有利于手法整复;②手法整复团队相互间的密切配合是前提:手法整复团队首先必须对该类骨折要有深刻的认识,从阅片中分析骨折的类型、移位的方向等,预判整复是用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整复时团队在细节上配合默契,注重减轻患者痛苦,通常都能达到较好的复位效果;③定期复查及时调整压垫和夹板是保证:定期检查夹板是否有松动,骨位是否有变化或移动,及时调整压垫的位置,适当调整夹板的松紧度是保证骨位良好的必要条件,保证骨折断端的良好对合促进骨折愈合;④早期功能锻炼是良好促进:早期功能锻炼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为早期活动可以防止关节粘连,减少肌肉萎缩,提高关节活动度,加强肌肉力量。即使骨位欠理想,通过早期锻炼亦可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⑤对粉碎性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对骨位改善不理想,应早期手术治疗[5],但对于具有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通过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能减轻患者创伤痛苦,通过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可尽最大可能保留腕关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杨能,何爱咏.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2,16(1):73-75

[2] 夏志坚.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83-184

[3] 李东亮,徐九峰,袁瑞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中国民间疗法,2011,19(9):45-46

[4] 孔祥全,王剑利,付磊,冯文贤,等.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案及疗效分析.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4-6

上一篇:营销战略研究下一篇:自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