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新闻再设计

2024-05-10

网络视频新闻再设计(精选6篇)

网络视频新闻再设计 篇1

摘要:基于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视频新闻的诞生将新闻以新的方式展现在受众的面前,为适应媒介生态环境发展之需和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奠定了基础。但是,因传统经营理念与机制的束缚,致使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随之凸显,无法实现自身优势作用的充分发挥。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实现网络视频新闻的再设计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视频新闻,设计,流程,对策,研究

一、前言

立足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借助网络媒体来实现新闻的传播能够提升新闻的影响力,进而在提高新闻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迎合新媒体时代发展之趋势。而从网络视频新闻设计的整个流程看,一系列问题的存在致使网络视频新闻媒体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这就需要立足于实际问题来实现对网络视频新闻业务操作流程的优化整合,进而在满足受众实际之需的同时,为提高视频新闻质量并促进这一新闻传播渠道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网络视频新闻概述

(一)概念

当前,相关研究领域尚未针对网络视频新闻给出统一的定义,而从网络视频新闻诞生的根源来看,其是数字视频技术与新闻相互融和后而产生的全新事物。因此,对于网络视频新闻的内涵则可借助如下三种形式进行诠释:网络视频+新闻、网络+视频新闻、网络+视频+新闻。

(二)竞争优势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普及性运用促使网络传播渠道与方式逐渐受到了受众群体的推崇。基于网络传播方式呈现出了良好的互动性、自主性与多样性,加上相应视频新闻本身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以及我国网络用户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展,促使网络视频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呈现出了明显的竞争优势。

(三)生产流程与基本特征

在网络视频新闻中,生产环节与传统新闻生产的流程大致相似,都需要经过采集加工后进行发布,然后接收到相应的反馈信息。而不同之处在于,基于网络视频新闻模式下,其区别了网络媒体传播的鲜明特点。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网络视频新闻所呈现出的具体特征如下:影响来源不断扩大,进而促使其具备了丰富的视频素材;高度整合下,集中了所有新闻传播模式的优势,进而为网络视频新闻实现深加工奠定了基础。同时,基于网络视频下,与受众的高度互动性促使新闻素材有了全新的来源,受众在此方面所作出的共享可谓赋予了网络视频新闻以全新的特点。此外,这一开放性的生产流程,促使网络视频新闻形成了自身的循环系统。而网络视频新闻生产的全新特点,意味着网络视频新闻在具备优势竞争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相关管理者进行思维理念的更新,以全新的视角来实现对网络视频新闻的再设计,以此来抓住发展机遇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实现网络视频新闻再设计的对策

(一)实现设计理念的重新定位

在实际的网络视频新闻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理念的重新定位为基础,以此来实现管理机制体系的创新,并优化资源配置,为实现对生产流程的细化以提升网络视频新闻质量奠定基础。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几点原则: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凸显新闻的价值内涵并实现客观且公正的报道。在此基础上,要基于网络传播所提出的内在要求,为了迎合新媒体传播途径所呈现出的多媒体化信息形式、开放性的信息传播过程,并满足受众实际需求,解决受众分流所带来的挑战。网络视频新闻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需要在进行新闻策划的过程中,实施多元与分众战略,并实现策略的科学制定,在平等与互动的基础上,满足受众需求,并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另外,要深入剖析受众的消费倾向,进而为受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并充分体现出服务的人性化与多元化。

(二)创新包装形式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传播形式难以满足当前受众群体的实际需求,促使传统媒体在面对受众分流趋势下不断探寻新出路。对于新媒体而言,需要对传统新闻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弥补当前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网络视频新闻包装的创新,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以新观点、新语言、新剪辑以及新手法来强化网络视频新闻的欣赏性,满足受众观看之需。第二,以多媒体立体呈现形式来促使受众更加直观地接受新闻信息,对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素材进行整合,实现立体传播,以最佳组合方式来提升传播效果。第三,实现互动性功能界面的搭建,借助功能性服务来凸显网络传播途径的互动性优势,并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

(三)实现议程的再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需要强化其舆论引导能力,实现对网络议程的再设计,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互动性特点与优势,以实现对受众的引导。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新闻直播节目,实现常态化设计,在保证政府与社会公众作最快时间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的同时,确保受众充分行使自身的监督权。同时,对视频新闻评论进行平民化设计,在进一步挖掘新闻深度的同时,借助受众实时参与互动来表达自身的想法与见解,提升新闻的传播力。此外,要对受众提供的新闻素材内容进行组织,以设定主题为前提策划新闻。这样可以在促使受众积极参与到其中的同时,丰富新闻素材,对新闻素材进行重新包装与设计,以此来强化受众参与度,借助网络互动性来提升网络视频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视频新闻媒体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由于受到传统新闻传播理念、经营管理模式等的束缚,网络视频新闻的竞争优势难以充分外显。因此,这就需要在网络视频新闻优势、生产流程与特征的基础上,实现设计理念的重新定位,并创新包装形式,同时实现议程的再设计,并以此来实现对网络视频新闻的再设计,从而提升网络视频新闻的竞争力,为促进网络视频新闻传播形式实现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莉.论网络视频新闻再设计[D].中国传媒大学,2010.

[2]李思维.网络视频的传播学解读和分众化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02):69-73.

[3]姜丽.网络视频营销的模式、类型和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新闻与艺术的再纠结 篇2

至于“拒绝RAW”的理由,路透社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加快新闻照片的发稿流程,二是 RAW 文件会让那些无拘无束的自由摄影记者做太多“艺术”加工。不过业内人士都心知肚明,路透社此举的目的不在于前者,而是为了应对近些年问题频出的新闻照片“美容”现象,因为路透社发言人同时还指出:“我们的目标不是用艺术的角度来诠释新闻。”

我们需要“电影海报”般的新闻照吗—《加沙葬礼》Ps事件回顾

“路透社封杀RAW”一事,自然会让人想起曾经在2013年被热炒了一年多的著名新闻照片《加沙葬礼》。这幅新闻照片的知名度更多来自于各方人士对其“艺术”加工合理性的争论,而不仅在于它当年囊括了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即“荷赛”,英文简称WPP) “突发新闻类一等奖”及“年度照片奖”两项重要大奖。尽管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近三年时间,但笔者相信,路透社的新规与《加沙葬礼》的争议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让我们回顾一下“《加沙葬礼》Ps事件”。

瑞典摄影记者保罗·汉森(Paul Hansen)拍摄的这幅《加沙葬礼》于2013年2月14日“荷赛”获奖后曾经广受好评。“荷赛”当年的评审团主席圣地亚哥·莱昂(Santiago Lyon)这样评价:“今年‘荷赛评选工作终于结束了,最终来自瑞典摄影师保罗·汉森的作品《加沙葬礼》从参赛的10万多张照片中脱颖而出,赢得年度照片奖。我们之所以选择这张照片,是因为它实在太精彩了。这张照片拍摄于加沙的一个小巷子里,男人们手抱着被裹尸布包裹着的幼小尸体。孩子幼小的尸体与男人们愤怒、悲伤的表情结合,与观赏者内心产生了共鸣,从而使得照片更具有张力。加沙因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争,成为2012年最受关注的地区之一。因为这场战争,许多当地无辜的百姓丧生。这张照片正是对这场战事的最好总结。”(引自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但是,《加沙葬礼》获奖5天后就遭到质疑。首先对这幅作品进行发难的,是著名照片上传网站PhotoShelter的首席执行官阿兰(Allen Murabayashi)。阿兰在2013年2月19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荷赛”的获奖新闻照片像电影海报?》的文章,除了保罗·汉森的《加沙葬礼》外,他还列举了阿尔伯特(Micah Albert)的《坐在垃圾场的女人》以及中国摄影记者魏征的《花样游泳运动员》这两张也颇具美感的第56届“荷赛”获奖作品。

阿兰认为,《加沙葬礼》照片上的一些面孔看上去太“亮”了,整个光线效果完美到就像经过人为布置的灯光那样。

关于阿尔伯特的《坐在垃圾场的女人》,阿兰的看法是:我虽然不是一名摄影记者,但也到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我从来没有见过环境因素能让画面的色调变成如此这般,这一定是故意使用不正确的白平衡或者其他什么“艺术滤镜”造成的结果。

阿兰认为,《花样游泳运动员》的作者为了突出“艺术性”,而使用长焦镜头的大光圈过分夸张了前景,以至于对运动员的表现反而退居其次。

我们到底是需要像“电影海报”一样的美感新闻照,还是需要尽最大可能还原事实的新闻照?”阿兰认为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对新闻照片的价值判断。

数码摄影时代才仅仅过了十年左右时间,现在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利用Photoshop甚至相机本身的“艺术”手段让照片变得更加“出色”,Instagram以及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会让摄影更有“个性”。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摄影就可以改变了吗?阿兰坚决认为,新闻摄影应该区别于其他的摄影形式,不应该改变一贯的立场。

阿兰还探讨了新闻照片的后期Ps调整与“相机直出”等问题,他认为“过度修饰,让我们面临着诚信危机……Photoshop才伴随我们走过十余年的路程,但是我们在这条路上的确走得太远了”。阿兰建议,像“荷赛”这种高级别的摄影活动应当要求参赛者提供“相机直出”的原始影像文件,以便让鉴定专家和公众了解其是否夸张与做假。

《加沙葬礼》涉嫌“做假”一事也引起了很多图像鉴定专家的兴趣。著名的Hackerfactor(黑客因子)创办者尼尔(Dr.Neal Krawetz)还利用专业软件FotoForensics分析了《加沙葬礼》这张参赛照片的元数据,并解析出这张照片在Photoshop中的每一个“历史记录”。分析显示:这张照片使用佳能EOS 5D Mark Ⅲ拍摄于2012年11月20日上午9点39分38秒;2012年11月20日17点19分09秒(以及2013年1月4日),这个RAW文件两度经过Adobe Photoshop Camera Raw 7.1打开并转换,再经过3个图层的局部处理和图层合并;最终由TIFF格式转换成 JPEG格式后保存在磁盘里。从时间点来看,最终的照片是在当年的“荷赛”截稿日之前(2013年1月17日)调整的—很显然这是专门为了参赛而制作的照片。

尼尔指出,作者利用图层等工具对局部进行了锐化和光影效果的加强处理等,以至于光影效果颇有戏剧性,作为新闻照片这显然很不正常。

保罗·汉森面对质疑显得一脸的无奈,他表示自己没有错,他在后期对RAW文件的调整符合“行业规范”。而对于尼尔等人的质疑,“荷赛”官方也不得不让保罗·汉森送来《加沙葬礼》的原始RAW文件,并请来几位图像鉴定专家进行对比分析。

作为鉴定专家之一的爱德华·德·锦(Eduard de Kam)鉴定后表示,最终的照片并没有“移动像素”(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金像奖”和“国展”中的纪录类作品,鉴定作品是否违规的最重要依据也是“是否移动像素”)。不过,爱德华·德·锦还表示,这幅作品的后期调整幅度也确实较大,这正是其光影效果非同寻常的原因。

“荷赛”官方最终支持了爱德华·德·锦以及计算机科学家哈尼·法里德(Hany Farid)的鉴定结论,即《加沙葬礼》在后期调整时并没有“移动像素”:“作者并非是为了隐瞒什么,也无任何遮蔽事实的行为,仅仅是对照片进行了适当润色,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传统暗房里被允许的,这完全符合目前行业内公认的标准。”“荷赛”官方的依据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荷赛”参赛规则,其中第15条是这样规定的:“不可修改图片内容。只允许进行符合当前行业标准的润饰。评判委员会是这些标准的最终评判人,可酌情要求查看照相机记录的未经润饰文件或未经调色底片或正片的扫描文件。”

对于“荷赛”官方的表态,尼尔表讥讽道:“‘荷赛主办方都认可这种对图片的修改方式,那倒也真的不错!”

后来又有人翻出了《加沙葬礼》首发的照片,也就是瑞典《每日新闻》(Dagens Nyheter)于2012年11月21日当天的报纸头版,并指出“荷赛”上的照片与《每日新闻》上的照片色调明显不同。《每日新闻》上的《加沙葬礼》偏暖,而“荷赛”上的《加沙葬礼》则偏向了冷调(见134页)。分析人士认为:这应该是保罗·汉森后来觉得最初调整的色调不符合葬礼当时的悲凉气氛,在参加“荷赛”时又做出了“更正”。

HDR技术是否适用于新闻摄影?

尽管也有不少好事者通过对比分析《加沙葬礼》的RAW和JPEG文件,找到了一些“移动像素”疑点,但是正反双方权威专家们的判断还是一致的,即这张照片没有越过“移动像素”的底线。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HDR等后期加工问题了。

将一个RAW文件用多个图层处理,实际在非纪录类摄影中经常采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一是方便对局部进行精细加工,另外是让照片实现HDR效果(High-Dynamic Range,简称HDR,胶片时代称为“宽容度”)。在传统的胶片摄影时代几乎不存在什么争议,胶片摄影的高宽容度实施顶多就是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的“区域曝光法”—拍摄时利用分区来确定最合适的曝光,再通过后期显影、遮挡等技术尽量还原出更大宽容度的照片,目的是让高光和低光部位都能看出细节。不过,亚当斯的技术再高明,他创作的照片宽容度也超不出胶片和相纸的极限,即11级的EV值,但人眼所见的动态范围约相当于14级EV值,这是亚当斯们的黑白照片所无法企及的。

别说胶片和相纸,就是当今最高端数码相机感光元件的动态范围也满足不了人眼的需求。不过,数码摄影有一种弥补方案,这就是HDR技术。当前获取HDR照片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包围曝光拍摄多张照片,让相机自动合成或利用Photoshop等软件的自动HDR技术合成,通过这种技术得到的动态范围甚至能远超14级EV值的人眼所见,这一种是真正的HDR技术;另外一种HDR技术就像保罗·汉森的《加沙葬礼》所做的:将一个RAW文件解出若干个不同曝光的图层,再把这些单独加工处理的图层合并成一张照片,这种方案实际是“伪HDR”,因为它所获得的动态范围不会超过相机感光元件的动态范围(通常最大也为11级EV值)。不过“伪HDR”就像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一样,能尽量让照片接近人类肉眼所见的动态范围。比如《加沙葬礼》照片中,最亮的蓝色天空部位和最暗的阴影部位都有可见细节(人眼一定能看到),这就是“伪HDR”的作用,否则我们只能看到天空“死白”、阴影“死黑”的照片了。

问题来了,亚当斯的区域曝光法当年只是用于静态的风景摄影领域,而无法在动态的新闻摄影中实施,因此没有引起争议;而数码摄影的HDR技术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特别是“伪HDR”技术,它可以轻松在新闻摄影中实现。因此,各种意见和建议接踵而至。

对于《加沙葬礼》照片的HDR技术处理,法国知名博客作家甘瑟特(Andr Gunthert)持否定态度:“摄影师的调色似乎是在把一张抓拍照片变成绘画,其结果当然很令人震惊。”而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郭建良的观点则与之相反,他在《新闻摄影“Ps”的底线》中谈到:“经过这样的后期调整,新闻信息的传递更准确、更具现场真实性。这得从摄影一个比较专业的术语‘宽容度说起。所谓宽容度,是指感光材料对光线明暗反差的容纳程度。超过了‘宽容度,无论是过亮的部分还是过暗的地方,都无法清晰地展现事物细节。而目前,所有用于摄影的感光材料的宽容度,都小于人眼的宽容度,尤其是数码相机的感光材料CCD等。在拍照之前确定曝光量时,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照顾了高光区域的曝光,阴影部分就会由于曝光不足而丢失一些细节,变成死黑一片;而照顾了阴影部分的细节,高光区域又会由于曝光过度而失去层次,变得一片惨白。‘HDR技术是目前数码相机感光材料宽容度无法达到人眼宽容度的一种补救技术。《纽约时报》对新闻照片后期加工的规定中有这样的话:‘对色彩和反差的调整,必须在一定限度内进行,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还原现场信息。汉森的后期调整正是出于这个目的。”

规章制度难道是刻舟求剑?

让我们把视线转到国内。在数码摄影时代之初,中国就出现过许许多多的“Ps风波”,只不过有些属于欺骗甚至是犯罪行为,如众人皆知的“刘羚羊”和“周老虎”事件,而另外一些并非严重到违法犯罪的程度,只不过是对新闻纪实类摄影的规则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挑战,如各种纪录类影事中的“移花接木”行为。

几经“锤炼”之后,各类摄影赛事中的“裁判员”和“运动员”也成熟了许多,双方基本达成了共识,这就是新闻纪实类摄影的Ps底线是“不能移动像素”。然而,对于此类照片的“美容”问题还是看法不一,包括“荷赛”在内的机构只能提出一些模糊的要求,其中出现概率最大的就是“适度”二字。有人认为,这一“适度”不要紧,麻烦反而更大了,到底“适”到什么“度”才算“适度”呢?看来,只有评委来掌握了。

让我们看一看中国摄影家协会等机构对新闻纪实类摄影活动的要求。

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中国摄影金像奖”征稿启事的相关内容:“纪录类:纪录类摄影作品除构图剪切外不得对原始画面的影像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在后期制作中,对影调和色彩等视觉效果的调整须为适度,以不违背拍摄对象客观真实属性为原则。彩色可以整体(不可局部)转变为黑白或单色。提示要求: 纪录类入选作者有义务向主办方证明其作品的真实性,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向主办方提供入选作品原始影像(原始数据文件或底片)。原始数据文件指直接从相机或数码后背中导出的、未经任何软件处理的、含有拍摄机型、拍摄时间、相关参数等完整原始数据的文件。凡不能够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7天)提供合格原始影像文件的纪录类入选作品,将丧失其入选资格。”

即便是对于艺术摄影中的直接呈现组,“国展”和“金像奖”也提出了类似纪录类摄影的要求:“作品必须是对客观场景的真实反映,除可以对原始影像画面进行剪裁外,不得对画面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彩色照片可以整体转变为黑白照片,但不可对色彩进行局部转变;可以对影调和色彩等进行适度调整,以不违背拍摄对象客观属性为准。”

王瑞先生曾经在《数码影像之一刀两刃》(《中国摄影》2015年第9期)一文中指出,各种Ps争议以及各种摄影活动的规章制度属于“刻舟求剑”。但笔者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就像一个国家一样,尽管大多数人不犯法,国家还是要出台法律的。不过,对于规范国民的基本行为,主要依靠的是道德而不是法律,摄影行为也应如此。我们总不能让图像鉴定师对所有的照片都放大到“像素级”来检验,那样的话,图像鉴定师们的视网膜非得累脱落不可。更何况,现在的数码相机已经可以绕开后期软件,可以直接在相机上进行Ps;而将来的数码相机在机内Ps方面肯定更加聪明,早晚会“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

JPEG绝不是“贞操锁”

尽管各种摄影活动特别是新闻纪实类的摄影活动都对照片的调整加工有明确规定,但是,数码摄影技术日新月异,各种规章制度总是滞后于技术进步。比如,路透社规定只接受自由摄影记者“相机直出”的JPEG照片(其他各种赛事活动也认可“相机直出”的JPEG文件与RAW文件具有同等的“原始数据文件”作用)。但对于图像鉴定师来说,鉴别JPEG文件是否做过手脚要比鉴别RAW困难许多。曾经参与过中国摄影家协会重要大展数码影像鉴定工作的图像技术专家高函就表示:将RAW文件作为比对物相对容易,因为RAW只是原始数据包,它不会给做假者留有任何机会。但是对JPEG格式的“原始数据文件”就不同了,假如有人将做过手脚的JPEG文件拿来冒充“相机直出”的“原始数据文件”,图像鉴定师会头疼得多。高函还介绍说:对于JPEG文件的鉴别,图像鉴定师一般采用是将图像放大到“像素级”比对的方式,仔细分析可疑区域的像素过渡效果,一般情况下还是能发现些蛛丝马迹的,但对于Ps高手的“作品”来说,可真的不好说了。

一些专业软件可以分析出JPEG文件在后期处理时留下的痕迹,就像尼尔对《加沙葬礼》的JPEG文件XMP信息分析一样,也就是说,JPEG文件只要经过Photoshop等后期软件处理,都会留下“历史记录”。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在的智能手机和新型数码相机都能在机内Ps了。左侧对比图为松下G7相机“直出”的JPEG图像以及在相机上做过手脚的图像—该图像自动生成一个新文件,其属性和文件名形式也与“相机直出”的完全一样。假如拿着这张没有经过Photoshop等软件调整的图像参加新闻纪实类摄影活动,谁能证明它是一张做假的照片呢?

话又说回来,即便将来有高人发明了鉴别各种图像做假的妙招,让假照片几乎无处藏身,但总会存在“真实的谎言”。

各种机构都规定,新闻纪实类照片只能对整个画面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及色彩平衡之类的选项进行“适度”调整,也不允许使用照相机内置的效果滤镜,但是,JPEG的“照片风格”呢?白平衡设置呢?一个“错误的”白平衡设置不仅能让JPEG照片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甚至可以“颠倒是非”。倘若自由摄影记者将这种“相机直出”的JPEG照片送到了路透社的编辑面前,该如何鉴定其影调的真实性呢?

2015年11月23日,《南都周刊》微信公众号有一篇《路透社判了RAW死刑,直出JPEG就是贞操锁?》的文章,作者“感光度”说:“其实不仅仅是路透社,全球大的新闻机构都对假照片问题心有戚戚,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这样的巨头更是多次中枪焦头烂额,对于新闻而言,真实性是‘贞操,失掉了信誉就离关门不远了。客观真实性作为价值观本身没有多少讨论的余地,但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则层出不穷,新闻摄影在此问题上面临的质疑尤甚。但是千万不要以为机内JPEG就是绝对保真,君不见多少被导演摆布出来‘新闻照片在技术上无懈可击。”

新闻照片的视觉真实与视觉美感

至于那些作奸犯科或道德沦丧者如何处置,早有定论,更多的麻烦来自“人民内部矛盾”,因为多数“艺术性”新闻照片的作者并非为了投机取巧,既不犯法,也无道德问题,这只涉及他们到对新闻照片的价值判断问题。

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师的工作出发点,是应该尽最大可能还原视觉真实,还是让照片“适当”增加些视觉美感?这的确是个问题,因为大部分争议来自于此。中国经济早就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而新闻照片也是一种商品,倘若新闻照片的生产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考量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沽名钓誉,上述问题自然不难回答。尽管工作中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只要新闻摄影师在主观上尽最大可能还原视觉真实就够了,因为没有到过新闻现场的那些受众们更愿意了解的是事实真相,而不是被照片的“艺术性”所感染—那属于艺术摄影的范畴,用不着新闻摄影多管闲事。

说到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让笔者联想起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的《创世纪》。尽管萨尔加多一直不认为自己是新闻报道摄影师,并否认自己是艺术家,也尽管他的《创世纪》不属于普通意义上的新闻照片,但是这位摄影大腕儿还是遭到了业内批评。江融在《不是上帝,而是天使—从萨尔加多作品引起的争议谈起》(《中国摄影》2015年第4期)一文中这样评价:“新闻报道摄影第一要素是要尽可能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故事,而构图和光效等唯美的要素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是,萨氏却对新闻事件进行‘美容,尤其是对大饥荒、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等天灾人祸的事件,他仍然将追求美感放在了寻找真相的前面。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美感,而淡化了揭示新闻故事背后的原因。”

“艺术性”的新闻照片在中国更是有着“光荣”传统,即便在胶片摄影的传统“暗房”时代,摄影人中都不乏后期高手—众所周知,这要比以Photoshop为代表的“明室”操作难上百倍。当然,这些照片的“艺术加工”主要是出于宣传的需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人逐渐了解了新闻摄影与宣传摄影的区别,但很多人对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界限以及二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一直模棱两可。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过度“美容”的新闻照片,它们不仅在新闻摄影界备受质疑,在艺术领域更不沾边,因为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早就与“美”绝缘。王受之教授在《世界当代艺术史》一书中这样评价当前的艺术:“现代艺术在1900年前后开始发轫,一发不可收拾,形成了与以往三千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艺术早已经不是‘唯美之术,而是更加个人化、观念化的活动。”

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

2013年5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推出了《新闻纪实类数字照片技术规范》,对数字影像的后期处理问题是这样表述的:

一、使用图像软件处理照片,不允许对原始图像做影响照片真实属性的调整和润饰。

二、不允许对画面构成元素进行添加、移动、去除(去除图像传感器及镜头污点除外)。

三、允许剪裁画面和调整水平线,但不允许因此导致图像对客观事实的曲解。

四、允许对整体影调及局部影调进行适度调整,但不允许破坏原始影像的基调与氛围。

五、允许对整个画面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及色彩平衡进行适度调整,但不允许破坏原始影像的基本色调。

六、不允许使用照相机内置的效果滤镜程序功能。

七、原则上不允许多次曝光拍摄,特殊情况下使用多次曝光的,应注明“多次曝光照片”。

八、允许将彩色照片整体转化成黑白或单色,不允许做局部黑白或单色调整。

九、不允许对照片画面进行拉伸、压缩、翻转。

十、胶片照片转化为数字照片,需保留原底片以作为该影像真实性的最终证据。

十一、视频截图作品视为摄影作品,需保留原始视频以作为该影像真实性的最终证据。

网络视频新闻再设计 篇3

正视网络受众的多元需求

1.网络受众的外在显性需求

网络信息浩如烟海,受众总是从中挑选出可以满足自己某种需求的信息。网络受众的外在显性需求主要是:获取信息、学习与工作需要、休闲娱乐、个人交往、网上购物、追崇时尚等。从外在显性需求来看,网络受众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后就会处于停滞徘徊状态。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和满足受众的新需求,他们对网络的满意度就会不断下降。

2.网络受众的内在隐性需求

在网络受众的外在显性需求下面,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内在隐性需求。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网络受众的内在隐性需求,实际上也在这样一个框架内。

生理的需求。网络新闻媒介因其文字、声音、图像三合一的优势成为提供消遣和娱乐的重要途径,满足了受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受众可以按自己意愿去接触与使用信息,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利用网上消遣和娱乐方式,可以通过QQ、BBS等发表在现实中不敢发表的言论,或者通过与他人辩论、争吵进行渲泄,带来生理、心理上的满足感。

安全的需求。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信息传播渠道,还是一个生活空间,是人们了解外界信息、把握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手段。网络新闻媒介经常向受众发布危险预告,提供关于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新闻,可以帮助受众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研判。同时,网络病毒和网络攻击是受众对互联网最反感的两大因素,也是互联网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

社交的需求。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所实现的交流却是真实的。网络受众可以通过聊天室、邮件等实现与编辑、记者、甚至新闻人物的一对一交流,可以通过论坛、QQ群等实现受众之间的人际交流,可以通过网上求职、网上教育、网络购物、网上预订等方式方便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将网上交流延伸到网下,使人际交流的范围、方式、深度和频率等发生改变,进一步满足社交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网络媒介中的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或其它节目,大多具有明确的、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可为受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在感知新闻要素的过程中,受众往往就会反省自身言行,即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才会得到尊重,并自觉不自觉地协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当然,网络社会是一个十分矛盾、复杂的环境,各种价值观都可能被传播,这必然会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造成一定冲击。

对网络新闻内容的再创作要适应受众的多元需求

不同受众对网络新闻的多元需求,决定了网络新闻再创作要不断创新,以迎合和引导不同层次的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多元需求。

1.有效整合信息——适应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受众上网阅读新闻是为了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获取与己相关或有所帮助的信息,从而消除对周围环境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获得安全感并找到行动方向。因此,网络新闻编辑要把握好对受众需求的迎合和引导,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一要做好信息筛选工作。网络新闻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二要充分发掘新闻信息所蕴藏的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做新闻搬运工,而应有效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出本网站特有的、与其它媒体和网站有差别的新闻,做出网站特色。三要有机组织新闻内容。要充分发挥网络新闻的汇总功能,通过专题报道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报道透析和展示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景、全貌、全过程,使新闻信息资源配置的效能达到最优化。

2.把好标题关——满足受众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网络新闻通常采取逐级分层的引导式版面结构布局,最先进入受众眼帘的是新闻标题的链动组合,而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链接才能打开,因此,标题成了受众是否索取深层新闻内容的第一引导力量,把好标题关也就成了网络新闻再创作的重点。制作标题是一项最具创造性的工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并需要大胆的创新精神,做一个好标题无异于完成一件艺术品①。为了满足受众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在对标题的再创作活动中,一要突出重点,要选择最重要、最具体的事实和观点入题;二要强调新意,要鲜活生动、幽默风趣,能让人眼前一亮;三要简洁明快,要以提示新闻事实为主;四要准确描述,要一语中的,而不是故弄玄虚、做“标题党”;五要寓意深刻,要虚实结合,能引人反思、催人奋进。

3.新旧结合、深浅结合——满足受众对新闻深度追求的无限延伸。受众总是渴望得知最新信息来满足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但并不是最新的就是最有价值的。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受众阅读新闻除了获得信息量的满足,还渴望获得更多关于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从而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对于具体的新闻事件,受众最需要的往往并不是一连串的即时新闻,而是对新闻背景的清晰展示,是对新闻波及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的深入分析,是对主体新闻发展趋势的准确预测。因此,网络新闻编辑既要选用对新闻事件进行及时报道的稿件,也要注重选用那些对新闻事件的重点和要点进行整合、回顾、分析的稿件,在新与旧、深与浅之间寻求平衡,做到新旧结合、深浅结合;既满足受众对信息量的追求,满足受众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能满足受众对新闻深度追求的无限延伸。

4.发挥网络媒体的互动优势——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积极性。传受互动是网络媒体最独特、最别具特色的特征之一。受众可以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在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信息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和需求,甚至可以直接跟网络媒体和编辑进行交流。受众的全面参与,可以使网络新闻编辑及时全面地了解受众的情感趋向、利益需求和价值标准,从而有效调整策略,但同时也会凸显网络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多元性。这对网络新闻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要保证与受众交流的交互性信息平台通畅,方便受众进入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并及时获取来自受众的信息;二要尊重但不迷信受众在网络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的作用,学会透过表象来了解受众的真实需求,进而洞悉社会的真实面貌;三要在报道的策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互动手段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使受众更多地直接参与新闻创作的全过程。

编辑形式创新要有利于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对下载速度过慢、导航系统混乱、图片使用不协调、动画技术使用不当、过度使用超链接等抱怨不已,这些,都对编辑形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满足受众日益提高的审美、信任、尊重、自我实现等需求的编辑形式,才能使网络新闻得到有效传播。

1.在形式呈现上符合视觉中心原理。视觉中心是指人的视野在一个平面上的中心点。通常,人的视觉中心会在物理中心的偏左上方。视觉中心是最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的结构,一个界面只能有一个强大的视觉中心,不允许其他强刺激点削弱它的作用。基于这一特点,在形式呈现上,应将最重要的新闻、图片放在网络新闻界面中心点偏左上一些,也就是视觉中心的位置。不同新闻界面的视觉中心应该是独具特色的、不同风格的,但又不能从界面的其他部分中孤立出来。受众接触新闻界面时,首先感知的是界面的整体外貌和界面中最具刺激强度的部分。因此,在进行网页设计时,在视觉中心以外布局的强刺激点不宜超过3个,否则,受众就会被搞糊涂,视觉中心的作用就难以发挥出来。

2.在版面编排上适合受众的扫描式阅读习惯。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和检索性,如果在版面编排上不适合受众的扫描式阅读习惯,就难以抓住受众飞速运行的眼球。在新闻网站丰富的纵横链动结构中,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②。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在版面编排上,一要合理设计网站的整体结构,便于受众在网站的任何位置都可以看到网站的主要功能和主体内容;二要合理使用选项卡技术,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让受众可以快速查找和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三要将相近相类似的稿件组块编辑,从而增加受众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四要注意一个新闻栏目一次信息呈现的条数最好不超过9条;五要注重版面编排的固定与变换,在新闻网页求新求变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六要根据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使版面编排能给受众阅读带来美的享受。

3.在图片运用上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习惯和网络发展现状。虚拟空间是网络新闻赖以生存的环境,单纯的文字内容很可能让人怀疑其真实性。在网络新闻界面上,恰当使用图片,既能调剂和美化版面,又会给人以直观的效果,起到证实性作用。网络头条新闻和重要新闻往往都有配图,而且常用图片即时传送消息。网络新闻编辑在选择新闻图片时,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新鲜生动的、能直观地捕捉新闻瞬间的、能反映社会深层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图片。在图片的使用上,不管是主页上的主图、头条新闻的配图照片、新闻正文的配图还是单独的图片新闻报道,都要适度使用。如果过多地考虑图片的数量和质量而牺牲了网络的信息传输速度,只能让受众望而却步。

4.在多媒体技术运用上充分满足受众的视听享受。利用多媒体技术满足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享受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的地方。音频技术的使用可以让不同时间的受众倾听事件发生时的声音,增加了真实感;视频技术的使用可以给受众带来强烈的现场感,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更具吸引力;动画技术可以对现场进行仿真模拟,使新闻事件得以真实再现,动画描述事件的生动性也是网络媒体吸引受众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当然,过多过频繁使用多媒体技术,势必会对信息传输速度造成较大影响,也会对受众阅读新闻造成干扰,不利于受众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思考,不利于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

注释

1方洁:《如何借鉴西方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新闻与写作》,2009(4),第100页。

浅谈对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探讨 篇4

关键词:新闻编辑;再创作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85-01

一、新闻编辑再创作科学内涵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令受众接受获取新闻的方式与途径发生了根本变革,进一步提升了新闻编辑素质水平与职业角色要求。为此编辑只有促进自身的合理转型,提升新闻整合、策划综合再创作能力,在新闻事实基础上尊重记者、充分挖掘其核心价值,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良好作用,坚守新闻规律,形成创新意识并最终令新闻媒体发展核心能力全面提升。一般来讲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的传播新闻机构,其编辑与采访为两类相对独立岗位,采访记者进行成品新闻稿件的提供,而编辑则对成品素材进行整合,通过加工、选择、编排实施再创作,进而有效弥补修正新闻中呈现的技术性与思想性错误,确保其在事实、政治导向、常识知识、修辞文法等层面正确无误、没有瑕疵,并突出新闻主题,体现全面观点、角度新颖、结构完整、叙述生动、具有良好的可视化或可读性特征,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提升作品艺术感染性与思想深度。近年来,同质化新闻现象较为突出,较多新闻媒体在设置栏目、定位风格、体现手法层面均表现出高度趋同性,城市区域中每天均会发生媒体新闻撞车事件,令独家新闻变为一种空谈,无法体现新意、新颖特征,这更加体现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科学重要性。编辑只有拥有良好的专业积累、职业敏锐感,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洞悉背后新闻真相,通过组合、拆分、链接、归纳等方式进行新闻素材再创作、深加工,进而体现新闻报道传播的新意、差异性,杜绝同质化弊端,提升媒体综合竞争力。

二、新闻编辑再创造必须具备的技能

(一)具备提炼主体和升华主题的能力,就必须具备专业的新闻编辑能力,不仅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时也要有敏锐的辨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如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大量工作时间都是面对图像,如果没有比较专业的新闻采访和拍摄能力的话,就不能对图象等进行很好的处理,就不能对将记者与通讯员发来的信息进行很好地处理。因此,新闻编辑必须对记者的稿件进行准确的把握,能够迅速地提炼稿件内容的主题,并将原有稿件进行编辑,即将原稿主题进行升华,进而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在工作之余进行充电,积累更多的知识,使自己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大众呈现富有感染力、有营养、真实的新闻信息。

(二)具备驾驭语言文字、画面、图象、网络技术等的能力。作为新闻编辑除了对文字要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还要对图象、画面等进行剪辑处理的能力。作为纸媒编辑,就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文字把控能力和页面排版能力,以其独特的版面来吸引广大读者;作为电视编辑就必须对图象、画面等具有敏锐的把控能力,能够熟练运用镜头语言进行叙事,向观众传达最新、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作为网络编辑,对自身的要求就应该更高、更全面,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掌握基本的网路技术,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将最新、最有视觉冲击力等的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世界的最新动态。

(三)具备巧用编排手段进行新闻信息编辑的能力。无论是纸媒编辑、电视编辑,还是网络编辑,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信息编辑能力,能够对当天的重要的新闻信息进行编辑排版,通过巧妙地运用编排手段进行编辑的再创造。例如,对于内容相似的稿件,可以采用综合叙述的方式,将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稿件组合起来,使其变得丰富、形式多样,同时也增加了新闻的信息量,和新闻的厚重感。在进行内容的编排时,可以采用对比、衬托、双关等多种方式,将内容进行重组,相互对比,并加以创作,让观众对新闻信息有一个全面宏观的把控。

(四)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闻编辑在新闻事业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承担着多方面的事务。新闻编辑要经常与社会的各个层面打交道,并且要处理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新闻编排与单条新闻的编辑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赖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处理好新闻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要求新闻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新闻编辑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新闻再创造的内容

(一)主题思想的编辑再创作

新闻再创作应以事实为依托,保持理性、忠实原作,提升审美性、确保通俗简明,应突出新闻价值,令其富于传播效率,打动受众。新闻编辑工作并非简单对新闻事件进行拼凑,而应化零为整,注重关联性与次序性,通过强化、提炼与寻找新闻主题,把握再创作高度与角度,将毛坯新闻建造为精品、成品,提升其可视化与可读性。实践证明,提炼新闻主题应立足归纳、挖掘、思辨科学的新闻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新闻的新颖性、深刻性。新闻主题思想的科学再创作应渗透于整体编辑新闻实践中,各类时政新闻、重大新闻均需要生动、准确提炼主题,才能良好的映射民众现实状况,社会发展趋势。新闻主题再创作首先应富于时代性,树立与时俱进的原则,紧跟时代形式、准确生动的再现受众心理诉求、愿望情绪,通过新闻现象再现时代主流、特质。新闻编辑不仅应注重充满时代色彩素材的选择,令作品与时代合拍,富于情感与气韵,同时还应熟悉受众心理,应用他们广泛接受的技巧与传播方式,增强趣味性,选材广泛、贴近生活。

(二)科学进行新闻编排再创作

科学的新闻编排是良好实施再创作的有效突破口,因此应科学把握新闻规律、特征,由受众接受、视听心理出发,体现主体要素。首先新闻编排再创作应科学注重头条新闻打造,为取胜打下良好的基础,抓住受众心理,赢得广泛关注度。同时应科学注重移近新闻,令其贴近大众日常生活,满足其兴趣、审美需求。

四、结束语

新闻编辑的再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把握其核心内涵,树立科学创作原则,贴近生活、体现受众需求,进行主题思想、新闻编排的科学再创作,才能优化新闻传播效果,提升新闻媒体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实现可持續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何桂华.论新闻编辑的深入浅出[J].新闻战线,2010(1).

[2]蔡雯.试论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与发展趋势[J].中国编辑,2009(3).

[3]樊娜.论新闻编辑的再创作[J].中州学刊,2011,(6):256-258.

[4]李晓艳.刍议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技能[J].大观周刊,2011,(39):253.

[5]田雨霖.试论编辑对新闻稿件的升华和再创造[J].理论观察,2011,(1):164-165

自贸区的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 篇5

再制造是当前我国经济循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再制造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和开发废旧资源中所蕴藏的价值, 降低报废、失效产品对环境产生的危害, 将资源短缺与浪费之间的矛盾有效缓解[1]。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在2013年9月29日成立, 其成立对再制造产业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2]。再制造物流的范畴属于逆向物流, 与传统的正向物流相比, 除了在生产决策上有差异外, 再制造企业具有较大的管理难度, 且增加了回收决策, 因此, 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的复杂性也较高。在网络设计方面, 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质量、海关绩效、货运及时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合理, 则对其效益及效率具有最根本的决定意义。本文考虑了自贸区的货运及时性、海关绩效、进口关税等对再制造的影响, 以物流绩效指数 (LPI) 和网络运营收益为目标设计相关数学模型, 为自贸区再制造物流产业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模型设计

2.1 问题描述及假设

本文站在跨国企业的角度对自贸区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进行探讨, 图1为本次概念模型设计。假设在同一国家 (地区) 内, 货物在自贸区设施间转运不产生进出口关系, 在运往非自贸区产生进出口关系, 并在产生进出口关系时缴纳相关的进出口关税。为了求解模型, 还进行如下假设:已知回收区潜在的待回收产品数量。则:

(1) 已知再制造中心、备选拆解中心的规模及选址;

(2) 已知再制造产品在消费区域的需求量;

(3) 产品拆解废弃物的处理忽略不计;

(4) 考虑进口关税, 出口退税忽略不计。

2.2 目标函数

本次数字模型所做的目标函数如下文函数 (1) 和函数 (2) 所示:

其中, 函数 (1) 是指最大化物流网络收益, 包括转运费用、进口关税、运作费用、固定投入成本、再制造零部件及废旧回收费用的收益。由于回收产品数量与LPI之间的关系呈正比, 将最大LPI设置为目标时无法将整个再制造物流系统的LPI如实反映。因此, 在函数 (2) 中, 采用LPI与其最高指数5之间的差值来进行运算, 能够更好地反映整个物流系统的物流绩效情况, 从而实现了物流服务的便利化及高质量, 有效改善再制造产业的物流网络系统。

2.3 模型分析

本文在自贸区成立背景下以生产规模及选址对我国再制造企业所受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货运及时性、海关绩效、进口关税等因素的影响, 将LPI以及网络运营收益作为目标构建模型建立假设, 通过对模型的求解后得出, 自贸区设立拆解中心虽然能够将再制造物流网络的物流绩效及运营收益提高, 但并未出现集聚效果, 使再制造产业的规模仍受到限制。物流网络中各设施的数量、物流分配量以及设施位置与各回收区域的废旧物品回收率具有直接联系[3];在将LPI忽略不计的前提下, 及时将“两头在外”的模式取消, 大多数企业仍会在自贸区外设立再制造中心[4];当前, LPI所占比重不断增加, 企业会将再制造中心由自贸区外向区内转移, 且产业规模也会随之有所提升。

3 结束语

再制造产业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循环组成部分, 能够有效利用废旧资源, 对缓解我国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网络设计方面, 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质量、海关绩效、货运及时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合理, 则对其效益及效率具有最根本的决定意义。在当前形势下, 再制造物流网络设计是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 也是较新的研究范畴, 尚未解决的研究问题较多, 本文的研究扩展空间也较大。本次研究中尚存在不足之处, 首先, 本次建立模型时未对“两头在外”模式的影响进行分析与考虑;第二, 本文未对退修、产品召回的再制造成本进行考虑。虽然本次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但是, 本次对自贸区再制造物流网络进行模型构建与假设, 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及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圣池, 杨斌, 许波桅, 等.考虑自贸区内设施配套的再制造物流网络优化[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23 (10) :216-221.

[2]赵晓敏, 杨斌, 朱小林.考虑自贸区的再制造物流网络多目标优化设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11 (04) :570-576.

[3]仲小燕, 杨斌, 朱小林.考虑自贸区的汽车零部件分拨物流网络设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14 (03) :376-382.

网络视频新闻再设计 篇6

第三方逆向物流不同于企业自身的逆向物流,它是以服务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出现的各种行业企业为目的的,包括仓储、运输、分拣等内容的独立机构[1]。采用这种合同化的方式为自己的企业服务,能够实现节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等目的。尽管第三方物流在现代物流活动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集成的供应链物流管理信息的支持,使其在运作过程中没有发挥最佳的效果[2]。尤其是在逆向物流的再制造网络方面的不合理设计,直接对逆向物流的管理效率和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研究基于第三方的逆向物流管理网络设计问题,给出了再制造物流网络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再制造物流网络中的回收产品数量和质量不确定性的量化,提出将回收产品按质量等级分为可用于再制造和需要报废处理两类,同时建立基于机会约束的随机规划模型。本文采用融合随机模拟、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关键技术的混合智能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最后用实例验证的方式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模型对于带有随机变量的物流设施服务能力的满足概率为94%,完全能够达到第三方逆向物流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要求。

2 第三方逆向物流再制造网络模型设计

第三方逆向物流与企业自身的逆向物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将整个再制造过程都由与生产实体存在合同及合作关系的独立企业完成[3]。在产品的再制造物流网络结构上的表现为正向物流有企业自身或其他第三方正向物流单位负责,而整个产品的逆向物流从回收处理到再制造过程,甚至废弃物处理都由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负责。其结构图为图1所示。

再制造物流网络结构一般有三种构建方法:在正向物流的基础上扩展构建逆向物流网络;考虑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设施的整合;建立正向和逆向物流相结合的集成物流网络;构建独立的逆向物流网络[4]。在我们的设计中考虑一个三级的制造/再制造物流网络,包括回收中心、再制造厂和再分销中心三种物流设施,以及再制造和废弃物处理两种方式。本第三方逆向物流网络模型在设计之初需要对模型建立条件进行假设,具体为:消费区域的划分已知,每个消费区域既是废旧品收集源,又是新生品的市场,产品需求为已知的常量,回收产品中两类不同质量的废旧产品分别为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再制造厂的数目、位置已知,生产能力已知;产品的运输成本与运输距离成正比,各种物流设施的固定投资已知;模型仅考虑单产品单周期的情况,即考虑运营期可计量的经济成本,不考虑时间成本和社会效益。依据这些假设,我们建立了基于第三方逆向物流的网络模型。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三方逆向物流主要与消费者、产品制造商、产品供应商、废弃产品处理中心有关,因此其模型的具体形式也将体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三方逆向物流的目标函数模型如式1所示。

在上述模型中假设第三方逆向物流单位m承担的与消费者n、与产品制造商i、与产品供应商j、垃圾处理站点的单位交易费用函数分别为式(2)~(5),且它们均假设为对于交易量的连续可微凸函数。

第三方逆向物流单位的固定运营费用包括收购、运输、仓储、分类检修、再加工等,其总费用函数如式6所示。第三方逆向物流单位的再制造网络模型的固定假设如式(7)~(11)所示。

3 第三方逆向物流再制造网络模型算法设计

第三方逆向物流再制造网络模型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多,因此其结构也异常复杂,传统的精确算法对这种模型的应用效果并不明显,我们采用一种混合式智能算法来对上一部分中确定的网络模型进行求解。这种混合式算法融合了当前流行的随机模拟、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等主流技术的关键部分。本文设计神经网络最基本的三层结构,该结构由输入层、一个隐含层和输出层以前向的方式连接而成。算法设计主要包括编码、适应度计算与评价及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步骤。假定回收产品中可再利用的产品和报废产品数量分别服从U(a,b)均匀分布,且这两个变量是相互独立的。设包括设施选址和各设施之间的物流量的所有决策变量向量Y,则可以得到一训练神经网络不确定函数。针对该不确定函数可以进行上述的编码、适应度计算等算法设计。

针对式1中的模型,决策变量Y决定了变量x的取值,即只有当Y为1时x才有可能不全是0。反映到具体的模型上就是当第三方逆向物流的某个备选地址被选中时,才有对产品进行回收的可能。在我们的算法中采用三个消费区和三个备选地址的编码方案,其中Y为二进制编码,其他变量为浮点数编码,且只能取0,1值。具体的编码格式如表1所示。

第三方逆向物流再制造网络模型算法的个体适应度计算通过神经网络来完成。将任意个体染色体的编码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得到2个输出。定义适应度函数,即若vk是当前第k个个体,则适应值fk=M×C,其中由U(Y)即可确定体对应的方案不可行时,M 大于 1,否则等于 1, 若 kf值越小,则适应度越高。在选择、交叉和变异的选择操 作上我们采用比例选择法来选择各个个体向下一代进行遗传 的概率值,这是一种回放式随机采用方法。

4 实例分析

基于第三方逆向物流的网络模型与算法确定后要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仿真和实例验证都是一种非完全实际环境下的验证手段,但相对于仿真的纯模拟性实例验证具有一定的半实物实验的特点,因此其有效性比完全简化的仿真要可靠得多,因此我们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对模型与算法进行验证。

该实例描述情况如下:针对某种产品有再制造中心一个,废弃物品处理中心一个,消费区域三个,建立回收处理中心的备选地址有四个,以整个处理过程耗费费用最小为最终目标。从不同的处理中心到达不同的区域所用的单位运费设定如表2所示,其中路线1为从分销中心到消费区域的单位距离的运费,路线2为从制造中心到回收处理中心的单位距离运费,路线3为从回收处理中心到再制造中心的单位运费。

再制造中心的生产能力为5000台套,3个消费区有的逆向物流产品均在第三方逆向物流企业中进行处理,这些废弃产品的单位处理费用为1.2元,各消费区域的回收产品中可再制造的产品都服从为均匀分布U(360,500),报废产品数量服从均匀分布U(200,360)。取置信度α为0.6,β为0.8,混合智能算法随机模拟200次,得到200组样本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得到合适的权重,种群规模为180,遗传算法交叉概率为0.8,变异概率为0.2,迭代90次,便可以得到最优的方案。

第三方逆向物流再制造网络模型与算法的验证通过这种实例方式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本方案对带有随机变量的约束条件即物流设施服务能力满足的概率进行验算,建立回收处理中心地址的服务能力满足的概率为94%,这足以说明所得到的方案是能满足约束条件的可行的方案。

5 结束语

本文以第三方逆向物流的再制造网络模型与算法设计为主要内容。通过对模型的数学建模和算法的有效设计,完成了模型的建造,同时对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实例验证,得到了回收处理中心地址的服务能力满足概率高达94%的验算结果,这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本模型与算法是有效可靠的。

摘要:第三方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对第三方逆向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产生影响。文中对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模型与算法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与优化,给出了制造与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并对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模型对带有随机变量的约束条件满足的概率为94%,完全能够证明本模型对第三方逆向物流的优化网络的有效性。

关键词:第三方逆向物流,网络模型与,优化

参考文献

[1]Carter C R,Ellram L M.Reverse Logistic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andFrameworkforFutureInvestigation.JournalofBusin essLogistics.1998,19(1):85-102.

[2]Gattorna J.Strategic Supply Chain Alignment:Best Practice in SupplyChainManagement.GowerPublishingCompany,July,1998.

[3]Chennai.Logistics market may see rise of fourth party players.Business online.2004,1:1.

上一篇:大脑后动脉下一篇: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