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视频侵权研究

2024-10-13

网络视频侵权研究(精选12篇)

网络视频侵权研究 篇1

摘要: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现象也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高度地分离。我国民法上对于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相关规定有了明确的阐述,但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互联网环境下对名誉权的损害不断泛滥,这对于传统民法已经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样的情况也对民法上认定民事的侵权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与工作量。文章主要从立法、司法和行业监督等层面进行了论述,相信会对网络侵权问题妥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名誉权,侵权问题,完善途径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侵权案件不断地攀升,尤其是网络名誉权侵权方面。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了网络侵权的有关内容,为解决网络侵权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具体到个案中,仅仅依靠《侵权责任法》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1 完善网络名誉侵权的立法

1.1 明确立法原则

第一,互联网环境下名誉权保护的宗旨就是保护个人名誉不受侵害,促进网络环境健康发展,这也是我国以人为本和依法治国理念在网络立法中的表现。第二,保证信息交流自由与网络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并行。在网络时代,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交往中信息的传递畅通无阻,是信息时代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所以要保证信息自由地交流。与此同时也要保证个人信息不被不法分子利用,如果对互联网用户的网络名誉权保护不充分,必然导致网络发展受到阻碍。第三,不仅要制定完善的互联网名誉权的立法,同时也要赋予互联网行业组织一定的监督检查权。

1.2 完善立法体系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专门有关网络名誉权的立法,目前的网络名誉权保护的法律都极为分散,这些法律条文都是原则性的,缺少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我国目前的网络立法级别不高,体系不完善,法律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所以我们首先要提高立法层次,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其次应该提高法律的规制力度。在个案中,一般通过民事法律规范来调整网络名誉权问题,这既符合国际要求,也符合被侵权人的要求。但是,本文以为,在实践中,应该增加公诉的作用,加大刑法的惩罚,限制现在越来越严重的网络名誉侵权。虽然可能会影响公民的言论自由,但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通过重法,才能限制人们不文明的网络行为,才能让人们拥有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其中酒驾入刑就是一个范例,虽然一开始对酒驾科以重刑饱受质疑,但是事实证明,重法对于规制醉驾行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 完善网络名誉权的司法保护

2.1 法院颁发执行令

当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被侵权人要求删除侵权信息的通知后,其要进行首次判断。如果确实是侵权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就要采取措施,否则就要对损害扩大的部分与侵权言论发布者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在实践当中,很难判断网络言论是否侵害了他人的名誉权,除非言论中有明显的侮辱、诽谤的内容。那么网络言论是否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就需要法院进行判断。实践中,即使需要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也需要经过法院审理之后才能进行赔偿,那么对于被侵权人的利益保护十分不利。

基于此,可以实施法院颁发执行令的制度,这就相当于民事诉讼制度中的先予执行制度。当网络言论发布之后,当事人认为其言论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首先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认为其言论确实侵权,可以采取断开链接、删帖等措施保护当事人的名誉权;如果内容难以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在告知当事人后,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令,并同时提交相应证据。法院对争议的言论进行初步的审核之后,如果有证据证明其信息确实属于侵权言论,可以给被侵权人颁发执行令,被侵权人根据执行令就能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通过这样的程序,对于某些不易分辨的侵权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能判断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虽然可以判断但是基于某些原因不愿意采取措施的信息,可以通过法院颁发执行令的方式,使被侵权人得到迅速的救济。

2.2 出台相关司法解释、指导意见或公布典型案例

《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的出台,对于网络名誉权的保护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立法毕竟不能完全涵盖现实中的情形,也不能完美准确地表述清楚某些具体的权利义务,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司法解释。由于网络名誉侵权的不少内容规定于《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中,我们对第36条进行分析。网络服务提供商应该包括哪几种形式,法律中并未特别说明。根据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所谓网络服务提供商,既应当包括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提供捜索、链接服务等网络服务提供商,也应当包括网络内容提供商。被侵权人的通知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是否需要证明材料,如果未加规定,会造成被侵权人难以认定。只要接到自称被侵权的用户的通知即采取必要措施,显然加重了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所以,对于被侵权人的通知,应当以书面为准,且应当对被侵权人的联系方式、侵权事由、侵权证明材料和通知的真实性作出相应的承诺。对于“知道”应该如何进行解释?本文认为其既应当包含明知,也应当包含应知,但是网络信息往往较为复杂,难以进行全部有效的鉴别,所以过分突出强调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应知范围过于苛刻。

2.3 明确被告过错判定的标准

对于“应当知道”的判定标准要统一,法院在案件审理中要将“应当知道”作为考虑因素,侵权人负有主要义务,如果侵权人实施了侵权行为,就应当认定其主观上存在过错。针对现实中大部分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被告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情形,主要问题是确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如何承担连带责任。首先是利用网络实施侵权的网络用户与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是侵权责任,如果被侵权人同时起诉这两个主体,那么法院应当根据事实情况判定双方需要各自承担的损失数额;其次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连带责任并不是因为共同侵权,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了连带责任之后,有权向实施网络侵权的网络用户追偿。

2.4 确定网络环境下名誉权诉讼管辖

通常来讲,侵权案件的管辖法院根据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来进行确定,但是在网络名誉侵权行为中,虚拟空间对于地域的限制有着极大的突破,侵权人在网络上实施侵权的地点难以确定。为适应网络环境的特殊情况,在侵权地点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可视侵权行为所使用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在地或者网络服务器所在地为侵权行为发生地。

3 建议合理的监督救济机制

3.1 建立专门性质的网络监督机构

中国网络行业协会是我国现有的网络监督机构,但是其缺乏独立性和执行力。这种行业监督机构在对网络行业进行监管时,缺乏强制力,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心有余力不足。本文建议,我国应该成立独立的网络监管机构,对网络行业的发展进行监管,并在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的过程中实施有力的监督。该机构在具备独立性的同时还应具备专职性。从我国的行政格局及立法现状来看,存在着多头行政、重复立法及重复监管等情况,监督效力不高。例如,当网络言论涉及侵害他人名誉权时,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广电行政部、公安机关及电信管理部门等都有权进行监管和处罚。但现实中,相关部门的分工不细,职权重叠,导致涉及部门利益时都要来管;涉及承担责任时谁都不管。即使相关部门能够依职权对网络行业进行监管,但是因为这些部门大都还有其他任务,难以集中精力对网络行业进行监督和管理,导致网络监管的效力大打折扣。因此,设立专职的网络监督机构势在必行。

3.2 设置网络名誉权救济基金

由于网络名誉侵权的特殊性,传统的侵权救济方式不能完全解决网络名誉侵权问题,所以需要社会救济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网络名誉侵权的复杂性和救济的困难性,所以法律实务与理论界开始注意到将社会救济制度引入到网络名誉侵权当中,设立网络名誉权救济基金。

参考文献

[1]段玉焕,郭秀卿,董芳.医院客户关系管理初探[J].中国医院统计,2012(6).

[2]王立波,张东航.浅谈医患关系的协调与发展[J].中国医院管理,2013(8).

[3]吴水珍,曹增坪.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品牌竞争力[J].中国医院管理,2012(8).

网络视频侵权研究 篇2

毕 业 论 文(设计)

2011 届 法学 专业

1108082 班级

目 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方法探析

杨 赛

学号

110808227 指导教师

岳军要

职称

讲师

二О一五年 五 月 十一 日

内 容 摘 要

随着网络侵权时代的到来,网络侵权纠纷与日俱增。由于网络侵权商务的无纸化,当纠纷发生时有的当事人无法主张自己的合法权益,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证据。本文首先简单的介绍了网络侵权证据的 概念和特点,阐述了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的必要性,着重分析了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方法,最后阐述了对网络侵权证据保全制度的完善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网络侵权证据保全提出了在立法制度上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

网络侵权;电子证据;证据保全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Internet infringement, the network infringement is growing.Due to the paperless business network infringement, when dispute occurs some party cannot claim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e lack of evidence.At first, this paper simp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features of network infringement evidence, expounds the necessary of network infringement evidence preservation, analyzes the methods about how to save network infringement evidence, finally expounds the proposal of network infringement evidence system.The innovation of the article is to: puts forward the system of legislative suggestions about network infringement evidence preservation.Key Words

network infringement;electronic evidence;evidence preservation

目 录

前 言...................................................1

一、网络侵权的概述.......................................1

(一)网络侵权证据的概念.................................1

(二)网络侵权证据的特点................................1

二、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的必要性.............................3

(一)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诉讼利益的必然要求............3

(二)网络侵权证据特点的弊端............................5

三、当前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的主要方式......................5

(一)申请人民法院保全程序中的问题......................6

(二)公证保全程序中的问题...............................7

四、网络侵权证据保全制度的完善建议.......................9

(一)网络侵权证据保全方法现状...........................9

(二)网络侵权证据保全制度的立法完善....................10

(三)网络侵权证据保全方法建议..........................11 参考文献................................................13

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方法探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们使用电脑的频率越来越高,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网络日志,当然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做生意(电子商务),学习网络课程,网上找工作等等。网络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他渐渐的融入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但是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违法犯罪及侵权问题也延伸到网络中。这些问题要进行诉讼审判都要依靠电子证据。由于网络证据具有易变性、隐蔽性等特征,电子证据如何进行有效的保全变成了网络侵权事件判定的关键。

一、网络侵权的概述

(一)网络侵权证据的概念

网络侵权证据是指能证明案件事实的网络侵权数据,它可归纳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动态的网络侵权证据,如时下流行的微信语音、正在输入状态的邮件、对话等的网络侵权证据;另一类是静态的网络侵权证据,如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自动留下的日志文本信息,简单的来说就像我们电脑中了病毒在修复检测过程中就会留下一些我们不懂①的日志信息。这些数据在网络侵权过程中自然就成了最直观的证据。

(二)网络侵权证据的特点

① 莫日根.网络侵权的法律分析 ——兼对“陈堂发副教授诉中国博客网”案件的思考

.山东大学2014,第14—18页..由于网络侵权证据与法律法规中的一般证据种类在保存方式、传播形式、感知性及安全性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网络侵权证据的特点,用于区别于一般的证据种类并了解网络侵权证据。

1. 网络侵权证据在实质上是无形的。

网络侵权证据在表达上和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介质。计算机语言是独特的,网络数据和网络信息都是有二进制语言转化而来,我们所看到的网页文字和网页信息都是有两个简单的数字“0”“1”使用计算机编写转化而来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个虚拟的数字系统。而其在保存方式上,需要借助一定的介质才能保存,且具有比一般的证据类型比如物证书证更容易保存和采集的特点。但正是因为虚拟性和媒介性,网络侵权证据往往是要我们利用电脑浏览和收集上网等等才能形成网络证据,这也是很特殊的一种环境要求,这是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也是高科技带来的潜在弊端。

2. 网络侵权证据在反映待证事实上具有客观真实性。网络侵权证据存储方便,表现丰富,可进行保存,并可以按照原样反复重播,它比物证更加稳定物证的属性有可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书证更可靠(书证可能会出现比武或者被损毁),比人的证言更真实(人具有主观性,人的记忆力或者视力都有不确定性)。网络侵权证据一旦被保全,不出现故障、差错或者人为篡改,就是所有证据种类中最具证明力的一种。

3. 网络侵权证据还具有快速传播、迅速、传送和运输方便的.特点和易破坏性。

我们在网络活动中,比如收发电子邮件、文件资源共享以及传真等都会留下后台数据。但其在使用中的也很容易受到破坏。与其客观真实性的特点相对应的是,电脑的数据编写和操作都是人为的,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一些程序漏洞,我们在网络活动中留下的数据和日志文件极容易被篡改、伪造、破坏甚至于毁灭。但在另一方面,网络侵权证据在安全性上又高于一般的证据类型。网络的记忆功能和技术辅助也能帮助恢复某些被删除和破坏的网络数据和记录。而且对于网络数据在一般情况下是有加密系统的,比如现在的银行系统、政府网站都是保密性较高的,所以网络侵权证据比起一般证据类型恰恰更容易得到保全。

二、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的必要性

(一)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诉讼利益的必然要求 1.证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标准

在《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案件的审理和定罪量刑都对,在我国证据法律规定中,证据保全是一个必须经历的步骤。我国有众多法律法规都对证据保全作了规定,包括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甚至刑事诉讼法都有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案件的审理和定罪量刑都对证据有极严格的要求,一般定罪量刑的标准之一就是证据必须确实充分,而且非法证据的排除和对证据的合理怀疑在这些法律法规中乃是基本原则,所以证据作为一个案件的关键,有时候关乎生死,有时候涉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对.证据的要求应当严格,对证据的采集、保全和合理排除应当重视。但是有关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问题,却很少涉及。恰恰因为网络侵权现象不断增多,所以我们需要对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问题重视起来。举一个曾经发生过的例子,淘宝商家在双十一搞的营销活动,几元钱秒杀小米手机,可由于网络故障,本来几率很小的秒杀活动,一瞬间被很多买家都秒杀成功,当所有买家都等待发货的时候,卖家却称秒杀活动不算数是因为客服设置出了问题,但是现在谁都没有证据证明是卖家的设置真的出了问题还是买家自己没看清要求,这就造成当事人无法以网络侵权来申诉,也不知道找谁去申诉。所以,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侵权案件越来越多,对网络侵权证据作出及时保全是有必要的。

2.诉讼利益和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现实实践中,网络侵权证据有很多时候可能在第三方手中,更甚者在对方当事人哪里,出于某种原因,在故意或者无意的情况下就被他们藏匿、修改或者删除,这样当事人的权利就受到了损害。尽管当事人可以通过一系列证据证侵权事实的存在,申请法院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事实推定。但由于网络侵权证据由于它无形,又很容易由于某种原因而“消失”,对当事人破坏网络侵权证据是否有主观故意性很难判定,诉讼人的举证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就提升了。所以,在网络侵权诉讼中当事人时申请法院依职权进行保全网络侵权证据,或者当事人自己及时的采取保全措施。保证网络侵权证据的有效性,提高诉讼效率,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网络侵权证据特点的弊端

.网络侵权证据的易破坏性和保存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网络侵权证据必须及时保全。我们在进行网络活动时计算机会形成数据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清除数据不留下网络活动的痕迹,当然我们一般认为所有的信息记录都被删除,事实上,数据依然是存在的,只是数据的索引被我们删除了,通常情况下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就能恢复这些已经被我们删除的数据。但是,如果我们在原来的存储位置上再存储新的数据,旧的信息就被新的数据覆盖了,原本的数据就真的不存在了。所以,当涉及到网络侵权问题时,千万不要在去动电脑,并且及时申请网络证据的保全,那些被删除的证据被找回的几率就很大,从而维护诉讼人的权益。由此可见,只要不存储新的数据,则那些已删除的计算机数据是可以找回的,这在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上有重大意义。反之,如果当事人提出申请有所拖延,那些被删除的“证据”就很有可能不能再恢复(计算机数据的交换或者更新的原因),从而给当事人的维权造成困难。网络侵权证据的这些特点要求当事人及时的去申请人民法院或者公证机关利用“镜像复制”的方法对网络侵权证据进行保全,最终制作完整的复制报告,从而保证网络侵权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保障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三、当前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的主要方式

我国的司法实践过程中,一般证据的保全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拍照录像、直接保存原物、制作证人证言笔录、复制书证等来对证据进行保全。具体情况具体操作,不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据保全。而当事人要对网络侵权证据进行保全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和.普通的证据保全一样申请人民法院进行保全,二是通过公证机构的公证程序进行保全。

(一)申请人民法院保全程序中的问题 1.当前人民法院的一般证据保全情形

一般的我们在审判过程中需要对证据进行保全有两种方式,一是诉中保全,二是诉前保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与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情况紧急的,还可以在起诉前申请人民法院保全证据。②

诉中证据保全可以依当事人的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主动对证据进行保全。而诉前保全只能依当事人的申请,且情况紧急的必须申请担保,否则法院有权裁定驳回其申请。这种证据保全制度之前主要是运用于知识产权和海事诉讼领域的,在《民事诉讼法》修订后才运用于普通民事案件中,同时在知识产权案件中网络证据或者电子证据是非常重要的且需要对其进行保全。而面对当下网络侵权现象日益严峻的情形,基于网络侵权证据的特性我们也需要对证据进行保全,所以对同样我们可以像申请一般证据保全一般申请人民法院及时对网络侵权证据进行保全。更进一步说,由于很多网络侵权证据是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的重要计算机运行系统或保密的资料,一旦保全错误很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所以申请对网络侵权证据进行保全一般要求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

.②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人民法院处理网络证据保全的现实问题

对于人民法院来说,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是当下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网络数据载体的选择和手机数据的载体选择,同时要询问与物质载体相关的制作者或使用人,了解物质载体的具体情况,比如容量问题,属性问题。当然保全工作最好有专家在现场进行应的指导,因为保全工作如果遇到技术性、专业性的难题,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证据保全人员就可以恢复残留数据和其他丢失隐藏的数据,最大限度的获取资料保证有关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就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但是人的权益受到保护。所以申请人民法院保全遇到的问题是专家从哪来,法院自己是没有常备专家的,即使有了专家那么怎么认定其资格和技术报告书的效力。

而对于让人民法院介入到侵权证据保全中来,还有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法官审判案件的原则是公平公正,而且一般证据的认定问题是要在案件的庭审过程中才由法官主持举证质证的。所以这里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就是,提前让法院接触证据,有可能使之先入为主,不利于案件最终的公正裁判。

(二)公证保全程序中的问题 1.网络侵权证据公证保全的重要性

证据保全公证是指公证机构依照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法对申请人的取证行为的真实性予以证明或者对与申请人有法律意义、权益有关的行为过程、证据加以提取、描述、收存、固定等.7

活动。③我国对公证后的证据有明确规定,一般通过公证后取得或者保全的证据人民法院在认定案件事实的过程中可以直接采用,除程序不合法或者有足够推翻其的证据外,经过公证后的证据比一般的证据都更具证明力和法律效率。由于网络侵权证据具有脆弱性,极易被破坏,当事人收集证据非常困难,对所取得的网络侵权证据的真实性以及收集证据方式的合法性证明就更加困难,因此对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显得尤为重要。

2.公证保全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我国《公证法》第二条规定,公证是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

④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网络侵权证据必然不是民事法律行为,按前文公证的定义来看其更契合于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网络侵权证据是一种无形且借助媒介反映的数据,其容易被破坏和篡改所以对于其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我们在申请公证保全时,要公证的就是证据本身是否真实。其次由于网络数据要作为证据使用是要被复制或者提取的,所以公证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在提取网络侵权证据的行为是否合法真实。

在相关的侵权责任法中有提及关于网络侵权证据保全公证的程序。第一,申请。由于没有授权公证机构是没有权利主动对网络证据进行公证的,所以和一般证据保全情形一样当事人要经过申请才能由人民法院指定公证机构对网络侵权证据进行保全。第二,审查。人民

.③④张新宝.互联网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版第4期.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25页.法院对案件事实的认定所采用的证据必须合法,所以在公证证据时,就必须有审查公证材料的真实性和来源合法性进行审查,有这一道程序才能保证程序公正。第三,操作程序。在立法上对于网络侵权证据是明确且具体的法律规定的,综合一些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行业规定,我们把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的操作程序归纳为:使用专门用来公证网络侵权证据的计算机;申请人到公证机构应出示申请书和申请材料;由具备专业知识的公证人员进入当事人被侵权的网址刻录网页或网站信息,提取侵权证据的后台数据;核对与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材料是否相符,填写谈话笔录;制作保全证据的公证书;当申请人无法将侵权证据提取携带到场的情况下应当派具有专业知识的公证人员到证据所在地进行整个公证程序。

四、网络侵权证据保全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网络侵权证据保全方法现状

在我国,传统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存方法主要有两种,就是前文提到的人民法院保全和公证保全,也是当下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的主要方式。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司法实践和实际操作中,这两种保全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

1.法院保全中的现实问题

在人民法院保全中,往往存在这些问题。一是技术和专业难题。网络证据涉及计算机技术,而法官和司法人员很多不具备较高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面对损毁的或者丢失的网络数据可能一筹莫展,这在证据提取和保全上是直接且关键的问题。二是管辖权认定问题。互联.网打破了地域局限,可以说不仅仅跨越了地域甚至跨越了国境,当下不乏跨国跨区域的网络犯罪,所以,不仅让网络侵权证据难以收集,更难界定的是人民法院的管辖权问题。

2.公证保全的弊端

(1)传统的公证保全程序繁琐复杂,申请主体、公证机构和保全程序都要按照规定和程序来进行,很有可能不能及时保全原始证据。

(2)公证保全方法最大的缺点是没有较大的公信力,由于程序的复杂性,缺乏程序容易引起人们对证据的真实性质疑。因此,当下网络侵权证据保全的主要方式已经渐渐不再适应法治社会的进程,我们必须健全和完善对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全方法,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建立出一套适用于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网络侵权证据保全制度和方法。

(二)网络侵权证据保全在立法制度上的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在立法上是没有证据法的,只有在相关法律文件中有关于证据收集、证据认定、证据排除等等的一些规定,但没有一部成文的证据法。而对于电子证据,特别在网络证据方面有很大的空白,只有很少的一些法律条文提及网络证据和网络侵权,随着网络案件的增多,仅仅依靠一些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是完全不够的。对于数据时代来说,我们需要完善立法制度,在立法上完善法律法规,不断调整以适应时代趋势。

在司法实践方面,目前的司法部门已经逐渐尝试利用高科技手段.来侦破案件,收集证据等等。但对于网络证据的收集和认定,我们缺乏系统性的方法和程序。网络案件越来越多,法官检察官对于黑客、网络侵权的认知也需要提升,所以在司法实践领域,我们应当重视网络侵权案件,以及加强对网络侵权证据收集、保全、认定等方面的研究和认识,建立健全相关的程序性规定,完善司法制度。

(三)网络侵权证据保全方法建议

1.网络公证和专家系统建设

按照传统的公证保全也能完成对网络侵权证据的认定,但程序复杂,要求严格,所以我们需要用更快捷方便的方法来保全网络证据。网络侵权案件的证据都是一些网络数据,也就是说一切来源于网络。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网络来对证据进行保全,我们可以在网络数据后台建立一个网络证据公证系统,对所有的网络数据进行整合筛选,通过网络报警直接获取原生数据和原始证据。但这需要组建一个专业性强、设备先进的幕后公证机构。所以在完善网络侵权证据保全方面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在法律制度上的完善,我们首先要攻克专家难题,提高公证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公证机构的资格认证标准进行完善等等。我国已经有专家提出对网络侵权证据进行档案式管理。这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模式,通过对电子档案和电子信息的统一管理,在需要网络证据是可以快速且高效的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更不会造成数据丢失带来的影响,这是一种预管理的方式,把一些网络信息和网络数据进行归档保存,可以防止丢失,也可快速的对网络侵权证据进行保全。

.2.网络第三方数据库管理授权

同时,我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网络的跨地域性,网络侵权证据很难得到及时保全,所以不仅当事人应当及时申请网络证据保全,第三方也就是网络平台也应当对网络数据进行归档保存,让诉讼当事人在没有及时保存证据和申请网络证据保全的事后得到救济和帮助。当下有相关法律规定了网络连接方的义务,要求在一定期限内义务保存网络信息和数据,但我认为仅仅以义务性规定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是不够的,随着网络侵权形势的日益严峻,网络连接方和网络平台操作方不仅仅是以一个配合协助的对象来应对网络侵权,他们有责任提高并维护网络的安全性,同时由于对于原始数据的直接保全便利性,也应当建立一个专门性的数据库对网络数据进行归档分类保存,以备在出现网络侵权发生后,证据丢失带来的无法申诉问题。当然,这对于公安机关或专门机构去对网络数据进行归档管理和公证讲更有效率。所以我建议建立网络平台管理者一方的侵权数据库,对网络数据和电子证据进行分类保存,直接授予其资格并明确其权利义务,在实现维护网络秩序的同时及时保全网络侵权证据。

总之,网络证据和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相比,有很好的客观真实性,但也有更多的弊端,对于当事人的权益保障和案件的公平公正,我们必须对这种极易被破坏或丢失的证据种类进行及时有效的保存和认定,用现有法律规定的一般的证据保全方法来保全网络证据是有困难的,不仅人才有缺口而且程序也不适用。所以通过网络直接公证和网络后台的直接授权管理更方便也更具有建设性,我认为如果授权.保全不能保证侵权证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我们可实行双认证,网络监督系统与网络平台经营者同时对网络数据归档保存,在法院需要认证证据时,双边提取证据,以保证网络侵权证据的保存是否真实,也不用再通过繁琐的公证程序和避免了法院认定的困难度。因此,网络侵权制度不仅仅是方法上需要改善,在制度上也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证据保全程序,最终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制网络秩序。

参考文献:

网络视频侵权研究 篇3

关键词:网络侵权;侵权责任;责任主体;立法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我国网民的数量不断增加,网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诱发了很多侵权案件,对人们的自身利益保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人们通过简单的鼠标操作就可能成为网络侵权的行为人,由此需要承担相应的网络侵权责任。现阶段,我国针对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规定不够系统化,对于网络侵权责任的认识也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侵权主体的界定和责任承担认定上较为模糊。为了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减少网络侵权现象的发生,需要有关人员对侵权责任法下的网络侵权责任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一、网络侵权责任概述

(一)内涵

网络侵权责任主要是指民事主体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的侵害他人民事权益,进而需要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网络侵权责任本身是一种民事责任,被界定在网络领域。网络侵权责任带来的损害一般包括财产损害和人的精神损害两个方面。

(二)构成要素

第一,网络侵权行为的出现。这种网络侵权行为一般表现在对人格权的侵害、对财产权的侵害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侵害等。这种侵害的行为不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共同存在。第二,侵权人的过错。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主体是人,主体在进行一系列侵权行为时候的心态决定其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侵权人的过错包含故意侵权和过失侵权两种。故意侵权和过失侵权是对网络侵权行为人最终需要承担责任大小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网络侵权行为和最终后果的因果关系问题。网络侵权行为最终导致的因果关系问题遵循一定规则,包括一因一果、适用相当因果、推定因果等。第四,网络侵权损害的后果。这种后果包括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性损害几种。

二、网络侵权主体类型分析

(一)网络用户

网络用户是借助网络进行网络使用、信息发布、信息接收、信息链接、信息传播等行为的人。网络用户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和一些组织人员。网路用户的网络侵权行为是一般性的侵权行为,需要应用过错责任规则原则进行处理。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

网络服务提供者也是ISP,被人们也称作是网络服务商或者服务提供商。在网络分工日益明确的今天,网络服务提供者类型增多,主要分为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网络信息存储服务者、网络空间服务提供者、网络搜索服务者等。

(三)其他主体

其他主体是指没有和网络直接接触也能实行侵权行为的人,表现为教唆和帮助行为。这些人员包括负责网络分工的人、教唆网络侵权的人、帮助人等。

三、网络侵权行为分类

(一)共同侵权行为

共同侵权行为是指人共同侵害他们权益,带来损害的行为。同时,基于同一种主观的共同侵权行为也可以被称作是共同正犯。侵权人主要包括了实行人、教唆人和帮助人。共同侵权行为一般是侵权行为的主体和能够直接接触网络的人共同实施的网络侵权行为。比如,王某因为事情和李某争吵,想要报复李某。王某的好友张友知道了之后向王某提供电脑,并为王某编造侮辱李某的言语,在网络上发布这些言语来侮辱李某,由此导致李某的社会评价下降,个人名誉受到了伤害。案件中的王某没有直接和网络接触,但是他和好友之间的行为构成了共同侵权。

(二)特殊侵权行为

特殊侵权行为中存在替代责任人,在对他们侵权行为造成损害的时候承担的是赔偿责任。这种替代责任,责任人是间接责任主体,和侵权行为人之间存在隶属、监护、监护和代理的关系,对侵权行为人具有一定的支配、管理权利。其承担的责任和自身对他们侵权行为的控制能力有关。

四、侵权责任法视野下的网络侵权责任的承担

(一)单独责任

1.网路用户的单独责任

网络用户借助网络媒介和网絡环境进行信息的使用、发布、接收和传播。在这些行为的实施中网络用户单独实施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需要相应承担单独的责任。网络用户的单独责任一般体现在侵权人和被侵权人之间。网络用户单独侵权的责任行为构成要件包含网络侵权行为、过错、因果关系、带来的后果四个要素。现阶段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网络用户数量较多,为此,司法方面无法准确确定网络侵权行为网络用户。

2.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单独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接入服务、信息存储服务、空间服务、内容服务等方面需要为自己单独实施的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基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类型的不同,其所需要提供的服务和单独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也不同,但在最后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连带责任

1.发展的理论基础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彼此之间能够公共实施网络侵权。这种侵权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问题,不同的学者承担不同的观点。主要的观念包括间接侵权理论下的责任承担问题和共同侵权理论下的责任承担问题。我国实行的共同侵权理论是指网络侵权责任主体之间需要共同承担网络侵权责任,具体包括连带责任、按份责任、补充责任等。共同侵权行为主要包括加害行为和共同危险行为。在共同加害星期中包括加害、教唆和帮助行为。共同侵权行为的根源在于共同的过错,在具体的体现上可以是共同危险行为,也可以是共同加害行为。连带责任一般是指受到网络侵害的人拥有向共同侵害人、共同行为人请求全部赔偿损失的权利。连带责任是一种整体性的责任体现,是法律规定的责任形式之一。

2.重要认定标准

连带责任的认定标准也是网络共同侵权行为、共同过错、因果关系问题和后果界定的标准。网络用户之间的连带责任划分较为简单。文章研究是主要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所需要承担的连带责任内容。这种连带责任的认定标准体现如下:第一,网络服务提供者了解侵权行为的存在,但是采取的是放任不管的政策。第二,网络服务提供者具备主观侵权的意图,体现在过失和故意侵权两个方面。第三,网络服务提供者具备控制侵权行为的权利。第四,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对侵权行为的处理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三)其他主体和网络用户、网络提供者之间存在的连带责任

1.其他主体和网络用户之间存在的连带责任

其他主体和网络用户之间存在的侵权行为一般表现为共同侵权行为、教唆行为以及帮助行为三种。其他主体和网络用户实施的这种共同侵权行为具有一样的过错,能够带来严重的侵权行为后果,这种关联也是形成连带责任的重要条件。

2.其他主体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的连带责任

其他主体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之间存在的连带责任认定较为复杂,但可以应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承认的连带责任来作为基本认定标准。

(四)间接责任

在民事法律的理论上,停止侵害、障碍的排除和危险的消除等属于物权方面的诉讼。损失的赔偿属于债权方面的诉讼。我国的《侵权责任法》对八种类型需要承担的侵权责任形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网络上的侵权责任救助包括事前救济侵害的停止和事后救济侵害的补偿。其中,侵害的停止是指权利人在得到了侵权信息之后,向有关网络服务提供法律规定的侵权通知。通知的发展代表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布了合乎法律的侵权通知。删除处理则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行为责任的承担。损失的培养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对网络用户出现的侵权行为所采取的措施。

五、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分析

(一)网络侵权责任立法

1.发展现状

对于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一般涵盖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地方规章等内容,但是还没有形成专门化的立法,缺乏系统化的法律体系支撑发展,关于司法操作的法律规范内容也不过,由此对人民基本权益的保障是不充分的。在法律环境不健全的情况下,还会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网络产业的有效发展。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网络传播权民事诉讼案件的处理规定,对网络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社会公众的利益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对民事传播纠纷案件内容进行了程序化的规定。

2.现阶段网络侵权法律规范存在的不足

第一,关于网络侵权责任的法律规定较小,立法系统不完善。对网络侵权责任问题的法律规定内容较少,法律层面的立法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网络侵权责任内容的划分体现在各项法律规范中,但是却缺乏专业的立法,法律体系不完善。第二,网络侵权责任法律条例规定的适用范围较小,一些法律规定对网络侵权责任的立法缺乏实际的参考价值。

3.国外对网络侵权责任法的立法规定

美国对网络著作权的侵犯行为进行了限定,对四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利责任进行了限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四种类型进行界定。第二,对网络服务提供者所需要承担的著作侵权责任进行限制。当出现著作侵权案件之后,网络服务提供者不需要制作网络内容。欧盟的《电子商务指令》对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问题进行了规定,其免责的条件是没有对网络传播信息进行更改和替换。德国的多媒体法对网络侵权责任中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类型进行了明确,对各个主体需要承担的责任内容进行了规定。

4.我国网络侵权责任对国外立法的借鉴

我国对于网络侵权的责任立法规定一般集中在网络服务提供者类型、网络服务提供者需要承担的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免责问题方面。美国的避风港规则被我国应用在网络版权领域、搜索引擎领域、网络存储管理等领域,并经过发展将其延展到民事权益领域。根据我国网络发展的快速,我国迫切需要专门的网络侵权责任法。基于此,在对网络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类型、连带责任明确的基础上,将司法实践中的法律内容作为网络侵权责任法指定的依据。另外,立法的指定需要保证和网络用户之间的平衡管理,也要注重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相关主体之间的责任管理。

(二)网络侵权责任问题的司法实践

1.国外对网络侵权责任问题的司法案例

美国的谷歌案件是提供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者侵权案件,谷歌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对perfect10公司拥有版权的图片进行缓存处理。由此导致该公司对谷歌的起诉。法院根据作品的使用性质、目的、数量、潜在市场影响对案件分析确定谷歌制作的缩略图没有构成侵权行为。在2007年,我国国际唱片公司协会对阿里巴巴起诉的案件,按键式提供链接服务提供者的侵权事件。立法对该案件的处理虽然都应用了避风港的规则,但是出现了不同的判决结果。

网络侵权行为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法院在受理这些网络侵权案件的时候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并需要在一定的标准下来进行裁量,从而实现对网络侵权案件的科学处理,实现社会治理效果和法律治理效果的高度统一。

2.我国网络侵权司法实践的策略分析

第一,加强对责任主体的充分认定。司法在网络侵权案件处理上的体现集中表现在新型网络侵权案件的审理方面。在审理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搜索引擎、电子公告、博客、电子商务和邮件等,即利用各种通讯系统实现对网络侵权案件的高效处理。网络侵权责任主体一般包括网络用户、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其他主体三方。网络侵权司法实践的顺利进行需要明确三方的主体身份。第二,加强对网络侵权行为的认定。网络侵权行为体现在对他人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或者隐私权等权利的侵害。对于这些侵权行为需要从行为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受害人带来的损失、行为和损害之间因果关系问题进行考虑。第三,对连带责任的认定。连带责任的认定标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了解侵权行为;其次,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具备主观上侵权的想法;最后,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具备控制侵权行为的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多种多样的网络侵权事件,被侵害权益的人想要查找到实行侵权的个体或者群体是较为困难的,这是因为网络用户自身的身份较为神秘。为此,国家法律会将侵权的责任抛给网络服务的提供者,不理性的责任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的发展。为了实现网络的稳定、科学发展,需要相关人员能够根据案件实际来科学处理网络侵权责任事件,将法律手段和其他有关手段综合使用,从而在本质上解决网络侵权问题。

参考文献:

[1]朱晓寒.P2P技术环境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

[2]刘婷.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

[3]陈泽宇.网络服务商的专利侵权责任认定——兼评《专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七十一条[A].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知识产權法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论文集[C].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2015:8.

作者简介:

网络视频侵权研究 篇4

(一) 网络版权侵权概况

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止2014年12月31日, 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6.49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7.9%。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应用越来越多面化、生活化, 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日趋紧密, 人们更加普遍频繁的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传播。这种信息数据传播的过程就会产生对版权的网络侵权。

网络版权侵权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或者在互联网环境下侵犯版权的行为。网络版权侵权的主体可能是自然人, 也可能是法人。网络版权侵权的形式多种多样, 并且可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 由于互联网其虚拟覆盖的特性, 它可以将信息传播到各个角落, 互联网的用户在不断增长中, 因此网络版权侵权的影响远远大于传统的版权侵权, 它具有影响面广、影响程度深、涉及人数众多以及带来的损害难以消除的等特点。

(二) 网络版权侵权的现状

1. 传统的网络版权侵权形式

2005年, 七大唱片公司诉百度案成为互联网上网络版权侵权诉讼第一案, 从2005年开始, 网络版权侵权的案件数量不断增加, 十一大唱片公司诉阿里巴巴案、盛大文学诉百度文库案、韩寒诉百度案等案件都是网络侵权的经典案例, 纵观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的网络版权侵权的形式多以网络服务商提供网络链接、搜索服务或者网络服务商提供用以上传、下载的交换资源的软件为主。在这些传统网络版权侵权的模式下, 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容易被确定, 认定其侵权责任也相对容易一些。

2. 网络版权侵权出现新的形式

随着网络版权侵权的案例不断增多, 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商为了避免承担侵权责任, 改变了其提供服务的形式, 不再直接提供链接或者为用户提供可交换资源的软件。网络服务商提供服务的转型也导致了网络版权侵权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 例如用户上传、网盘数据传播等。这些新的侵权形式使网络版权的保护出现了新的问题, 对网络版权的保护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用户上传成为新的网络版权侵权形式

(一) 用户上传的概述

用户上传是指互联网用户在网络服务商的提供的平台上自行上传音频、视频、文档等资源, 其他用户可以通过此平台获得相关资源的数据信息交换方式。美国Youtobe网站及我国的百度文库都是比较典型的用户上传的平台。笔者认为, 用户上传与用户生成有一定的区别。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 用户生成是指由业余人士通过非专业渠道制作的、包含一定的创造性劳动并在网络上公开可用的内容1。相比之下, 笔者提出的用户上传并不仅限于互联网用户自己制作的、保护一定创造性的作品, 还包括互联网用户通过其他方式和途径获得的资源。

产生用户上传这种新型的侵权形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传统的侵权形式被限制。在用户上传出现之前, 网络版权侵权主要有网络服务商通过提供链接、搜索服务、提供交换资源的软件等形式, 但随着人们对网络版权侵权的认识的不断加深, 原有的一些侵权形式被法律限制, 侵权行为人不得不寻找新的方式。第二, 传统的侵权形式下的商业模式难以获利。随着传统的网络版权侵权的形式被限制, 这些传统的侵权形式开始被放弃, 例如2005年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使用的音频链接模式现在已很少有其踪迹。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服务商必须寻找新的获利方式来维持运营。第三, 网络服务商可以规避侵权责任。在传统的侵权形式中, 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都已被法律认定, 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网络版权侵权形式, 网络服务商就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因此, 他们都在积极寻找一种方式可以避免追究其侵权责任。用户上传的行为主体从表面上看只有互联网用户, 在互联网用户数量如此庞大的今天, 基于法不责众的精神, 网络服务商借此逃避了相关的责任, 用户上传这一侵权形式也得以发展。

(二) 用户上传的特点

与传统的网络版权侵权形式相比, 用户上传有其自身区别于其他形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我们用以分析其本质, 追究其中涉及的侵权责任的重要依据。第一, 个人用户成为主要的侵权主体。用户上传主要是由互联网用户直接在网络平台上上传资源, 个人行为是引发版权侵权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 在用户上传这一侵权形式中, 个人用户取代了网络服务商, 成为主要的侵权主体。第二, 侵权行为影响范围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 (ITU) 发布的全球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 到2015年底, 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将达到32亿2, 在用户上传这种侵权形式中, 每一个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侵权行为人, 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平台将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上后, 其他用户都可能获取该资源, 并且获取该资源的用户还可以继续扩散。用户的二次扩散并不一定采取上传的方式, 还可以利用存储卡等设备进行线下的交流, 因此, 用户的上传行为可能导致该资源扩散至任何地方。第三、网络服务商是实际获益者。在用户上传的行为中, 表面是由个人用户上传资源造成了侵权损害结果, 但个人用户并没有获得实际的益处。网络服务商在整个行为过程中并没有主动采取任何行为, 但通过个人用户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平台上进行资源的交流, 在增加平台访问量的同时也使网络服务商获得了新的收益方式。

三、用户上传中的侵权责任认定

(一) 个人用户的侵权责任

个人用户是用户上传中的侵权主体, 由于个人用户数量庞大并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 同时, 基于互联网的全球化的特点, 个人用户可分布在世界各地任何被互联网覆盖的地方, 因此, 个人用户的侵权行为致使网络版权侵权的影响范围广, 影响程度深, 损害结果难以消除。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人用户在网络平台上上传和下载资源的行为都属于侵权行为, 如果一味的限制个人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资源的交流也就违背了创建互联网的初衷。因此, 笔者认为, 在界定个人用户的侵权行为时, 应当排除个人的合理使用, 即是说仅限于本人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使用。在排除了个人合理使用之后的用户上传就属于侵权行为。然而由于个人用户群数量庞大且分散, 规制个人用户的行为非常的困难, 同时, 如果对互联网用户加之过多限制, 将会减少个人用户使用互联网的积极性, 不利于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也不利于科学文化的传播交流。因此, 虽然在用户上传中, 个人用户是侵权行为的主要行为人, 但要对个人用户的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 不但在实施中非常困难而且有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 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认定

《侵权责任法》的出台第一次正式定义了网络服务商的含义,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定义, 网络服务商就是技术服务提供者和内容服务提供者的总括3。网络服务商在网络版权侵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传统的网络版权侵权形式中, 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行为被界定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 其中间接侵权包括了帮助侵权和替代侵权等。无论是直接侵权还是间接侵权, 网络服务商都实施了一定的行为导致了侵权结果的发生, 但在用户上传这一新的侵权形式中, 个人用户成为了主要的侵权主体, 从侵权的行为过程来看, 网络服务商并没有实施直接的侵权行为也没有为个人用户的侵权行为提供技术上的服务间接促成侵权行为的达成, 那么, 在用户上传中网络服务商是否可以完全免责, 对此, 国内外的不同案例有不同的判定。

美国Viacom international V You Tube案。Viacom是一家大型的全球传媒集团, 在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电视、电影、网络和移动互联等业务4。You Tube是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 为用户上传的视频提供信息存储服务。2006年, Viacom向法院起诉You Tube侵犯其版权, 称被告在未获得其允许的情况下, 储存了15万条原告享有版权的视频片段, 这些视频片段共被浏览了约15亿次, 被告鼓励、引诱用户上传侵权视频, 并在在其他用户观看视频提高点击率的同时吸引投资商的注意, 实现其通过广告收益盈利的目的。该案先后于2010年、2012年、2013年在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 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进行了三次审理, 在原告提出被告事实上明知其网站上存在侵权的视频却放任其存在从而构成对原告的侵权时, 被告以其享有避风港原则作为免责理由进行抗辩, 最后法院支持了被告的主张。法院认为, 根据美国千禧年版权法 (DMCA) §512 (m) 的规定, “故意视而不见规则只适用于特定情况下证明被告事实上明知或应知特定侵权行为”。从本案中可以看出, 美国判例在认定用户上传中的网络服务商的侵权责任时认为, 网络服务商受避风港原则的保护并不以履行监视、审查义务为前提, 也就是说, 故意视而不见规则并不要求网络服务商承担监视义务5, 网络服务商在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时并不要求其积极查找存在侵权的事实。

1. 我国百度文库侵权案

百度文库作为我国最大的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商, 总是深陷侵权之诉的侵权纠纷案件中。其中比较具代表性的案件有2011年韩寒诉百度文库一案和2013年中青社诉百度文库一案。在这两个案例中, 原告都以百度文库作为服务商未尽到注意义务从而放任侵权行为的发生为由, 要求百度文库承担侵权责任。尽管百度文库以享有避风港原则为免责抗辩理由, 法院最后都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 百度文库没有直接对涉案文档进行编辑, 不构成明知用户上传的文档侵犯他人版权而放任的侵权行为。但是由于涉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并且有一定认知能力的人都可以从文档阅读量上合理推知涉案文档是热门文档, 因此百度文库构成了“应知”6。

在国内外的案例中, 网络服务商都无一例外的以“享有避风港原则的免责权利”为理由进行抗辩, 但我国和国外的法官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决, 那么, 在用户上传中, 网络服务商能否借助避风港原则进行免责, 网络服务商又是否对用户上传的内容有审查义务?避风港原则最早出现在美国千禧年版权法 (DMCA) 中, 我国2006年出台的《信息网络传播条例》则首次对“避风港原则”进行系统的规定。“避风港原则”是指, 当网络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为网络用户的侵权间接的提供了帮助, 并不必然要求网络服务商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被侵权的版权权利人对网络服务商进行了通知并且网络服务商也及时删除了相关内容, 那么网络服务商就可以免责, 以此对网络服务商就形成了一个避风港。对于传统的网络版权侵权形式中的网络服务商来讲, 如果达成了享受避风港原则的条件——— (1) 网络服务商事实上并不知晓侵权行为的发生, (2) 网络服务商没有直接从侵权行为中获得利益, (3) “通知-删除”, 当被侵权人向网络服务商发出通知时, 网络服务商及时删除涉及侵权行为的内容———就可以将避风港原则作为免责的抗辩理由。而在用户上传中, 网络服务商在达成这些条件时, 是否理所当然的可以适用避风港原则, 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尤其是判定网络服务商是否事实上不知道侵权行为的发生。作为平台的提供者, 网络服务商对于用户上传到平台上的内容是应知的, 并且, 笔者认为网络服务商应当对用户上传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审查。百度文库目前的做法是将用户上传的内容与库内已有的文档进行对比, 审查其是否侵权, 并通过其内部的文档排名系统增加对用户上传的内容的注意义务, 但是这种对比的范围小, 并且不全面。作为提供信息存储服务的网络服务商, 不仅应当在其内部已有的资源内进行侵权的审查, 还应当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比。理想化的范围是全网, 但这在实施中并不现实, 对于任何一个网络服务商来说, 要进行全网范围的侵权审查几乎都是不能做到的。不过, 从前文中提及的百度文库的两个案例来看, 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认为对于网络服务商对用户上传的内容的认知标准为“应知”, 网络服务商可以在全网范围内, 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品进行对比审查, 或者对自己平台上搜索量、点击量达到一定数量的文件进行全网范围的侵权审查。这两种审查的标准都可以作为现行审查方式的扩充。另外, 网络服务商可以适用避风港原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没有直接从侵权行为中获利。前文中也提到, 在用户上传这种新型的网络版权侵权形式中, 网络服务商的收益方式较之传统的侵权形式有所改变, 网络服务商是采取了广告获益的方式。利用用户上传的内容提高浏览量, 以此吸引广告商进行投资。虽然不是直接从侵权行为中获利, 但是也是个人用户的侵权行为为网络服务商带来了利益。笔者认为这是网络服务商为了规避法律风险, 利用现有法律法规的漏洞而将原有的盈利方式进行改变而成的, 实质上网络服务商还是通过侵权行为获得了利益, 因此不应享有避风港原则的免责抗辩理由。

四、结语

用户上传是在原有的网络版权侵权行为方式上发展而成的新型侵权形式, 虽然它的行为主体以及内在的运营模式都与传统的侵权形式有所差别, 但究其本质仍是利用互联网对版权实施的侵权行为。个人用户作为用户上传的行为主体, 其行为在实践中难以界定和控制, 并且, 网络服务商在整个过程中是默许侵权行为的存在的。网络服务商不但应知侵权行为的存在而且利用个人用户的侵权行为达到了获利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要规制用户上传这一新型的网络版权侵权形式还应当从规制网络服务商开始, 通过对网络服务商的行为进行限制来促进网络服务商对其提供的信息存储平台内的用户行为进行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网络版权, 避免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摘要:随着科学实技术的发展以及法律对网络版权的侵权行为的规制愈加严格, 其侵权形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传统侵权的规制手段已不能完全被适用, 如何在这些新的侵权形式下界定侵权行为, 确定侵权主体的侵权责任就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提出了用户上传这一新的侵权形式, 并对其中的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

关键词:网络版权侵权,用户上传,侵权责任

参考文献

[1]杨昱.云计算技术条件下网络服务商的版权侵权责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3.

[2]李文琦.网络侵权责任研究[D].广东商学院, 2013.

[3]黄健.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研究[D].云南大学, 2015.

网络视频侵权研究 篇5

遇到安全生产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网络侵权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的交通不在受地域的限制,促使我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但网络带来的问题也不少,其中网络犯罪是最严重的问题,那么网络侵权法律规定是如何的?下面由赢了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一、什么是网络侵权

网络侵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所发生的侵权行为。所谓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的系统。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网络侵权是知识侵权的一种形式,网络侵权行为与传统侵权行为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和人身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以及依法律特别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其他致人损害行为。

二、网络侵权的类型

1、网上侵犯人格权

具体人格权包括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隐私权、姓名权及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网络空间是一个虚拟空间,但它并不是虚幻的,是依赖于现实社会的客观存在,网络中依然存在侵犯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网上侵犯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的行为,只要受害人能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其合法权益就能够得到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民的名誉权的行为。”

《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第三款明确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由此看出,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上不仅逐渐凸现为一种具体的人格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也受到法律的关注和保护。

2、网上侵犯著作权

根据法律规定,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具体如下:

(1)著作人身权: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2)著作财产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汇编权、翻译权以及其他应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

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上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层出不穷,如许多网站未经著作权人同意擅自将其作品上载到网络中;未与新闻单位签订许可使用合同,擅自转载新闻单位发布的新闻;在网上传播走私盗版的音像制品等等。与此相应,法院受理的涉网著作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管辖地的确定;将数字化作品纳入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明确了数字化传播是作品的使用方式之一。

三、网络侵权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2年11月2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2年12月17日

为正确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依法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促进信息网络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第一条 人民法院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在依法行使裁量权时,应当兼顾权利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信息网络,包括以计算机、电视机、固定电话机、移动电话机等电子设备为终端的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以及向公众开放的局域网络。

第三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未经许可,通过信息网络提供权利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

通过上传到网络服务器、设置共享文件或者利用文件分享软件等方式,将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置于信息网络中,使公众能够在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实施了前款规定的提供行为。

第四条 有证据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他人以分工合作等方式共同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构成共同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其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其仅提供自动接入、自动传输、信息存储空间、搜索、链接、文件分享技术等网络服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务,主张其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五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提供网页快照、缩略图等方式实质替代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向公众提供相关作品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提供行为。

前款规定的提供行为不影响相关作品的正常使用,且未不合理损害权利人对该作品的合法权益,网络服务提供者主张其未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六条 原告有初步证据证明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了相关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但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其仅提供网络服务,且无过错的,人民法院不应认定为构成侵权。

第七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提供网络服务时教唆或者帮助网络用户实施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判令其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以言语、推介技术支持、奖励积分等方式诱导、鼓励网络用户实施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教唆侵权行为。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未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或者提供技术支持等帮助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构成帮助侵权行为。

第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确定其是否承担教唆、帮助侵权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过错包括对于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明知或者应知。

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对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主动进行审查的,人民法院不应据此认定其具有过错。

网络服务提供者能够证明已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措施,仍难以发现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不具有过错。

第九条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具体事实是否明显,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构成应知:

(一)基于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性质、方式及其引发侵权的可能性大小,应当具备的管理信息的能力;

(二)传播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类型、知名度及侵权信息的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明显程度;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主动对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进行了选择、编辑、修改、推荐等;

(四)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积极采取了预防侵权的合理措施;

(五)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设置便捷程序接收侵权通知并及时对侵权通知作出合理的反应;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针对同一网络用户的重复侵权行为采取了相应的合理措施;

(七)其他相关因素。

第十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提供网络服务时,对热播影视作品等以设置榜单、目录、索引、描述性段落、内容简介等方式进行推荐,且公众可以在其网页上直接以下载、浏览或者其他方式获得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其应知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

第十一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从网络用户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对该网络用户侵害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负有较高的注意义务。

网络服务提供者针对特定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投放广告获取收益,或者获取与其传播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存在其他特定联系的经济利益,应当认定为前款规定的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网络服务提供者因提供网络服务而收取一般性广告费、服务费等,不属于本款规定的情形。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认定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知网络用户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

(一)将热播影视作品等置于首页或者其他主要页面等能够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明显感知的位置的;

(二)对热播影视作品等的主题、内容主动进行选择、编辑、整理、推荐,或者为其设立专门的排行榜的;

(三)其他可以明显感知相关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为未经许可提供,仍未采取合理措施的情形。

第十三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以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方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式提交的通知,未及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明知相关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行为。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的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是否及时,应当根据权利人提交通知的形式,通知的准确程度,采取措施的难易程度,网络服务的性质,所涉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类型、知名度、数量等因素综合判断。

第十五条 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均难以确定或者在境外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第十六条 本规定施行之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6〕11号)同时废止。

本规定施行之后尚未终审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规定。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如果读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赢了网进行法律咨询。

 连带责任保证及相关规定(2018)http://s.yingle.com/w/aq/668779.html

 污染环境罪的规定(2018)http://s.yingle.com/w/aq/668778.html

 什么是留置权成立要件

http://s.yingle.com/w/aq/668777.html

 当事人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有异议的要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w/aq/668776.html

 金钱担保有哪些方面

http://s.yingle.com/w/aq/668775.html

 复议不被受理应怎么提起诉讼

http://s.yingle.com/w/aq/668774.html

 签订定金合同应注意的问题

http://s.yingle.com/w/aq/668773.html

 网上晒照片需要注意肖像权

http://s.yingle.com/w/aq/668772.html

 房产抵押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http://s.yingle.com/w/aq/668771.html

 人身自由权法律依据

http://s.yingle.com/w/aq/66877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民间借贷中的41个问题

http://s.yingle.com/w/aq/668769.html

  网络侵权的方式 http://s.yingle.com/w/aq/668768.html 房屋

押的特

http://s.yingle.com/w/aq/668767.html

  网络侵权行为分类 http://s.yingle.com/w/aq/668766.html 物权法

第二

http://s.yingle.com/w/aq/668765.html

 人身损害赔偿诉讼应该如何确定权利行使的时间呢 http://s.yingle.com/w/aq/668764.html

 以同一处房屋进行多次抵押借贷算诈骗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63.html

 怎样防范手机短信陷阱

http://s.yingle.com/w/aq/668762.html

 担保物权与诉讼时效

http://s.yingle.com/w/aq/668761.html

 播放未经证实的采访报道将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60.html

 合同担保的形式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aq/668759.html

 人身自由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aq/668758.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保证人的作用以及保证人资格的特殊法律法规规定(2018)2018最新 http://s.yingle.com/w/aq/668757.html

 人身触电损害案件的特点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aq/668756.html

 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期限

http://s.yingle.com/w/aq/668755.html

 如何判断限制人身自由

http://s.yingle.com/w/aq/668754.html

 最高额抵押全面解读

http://s.yingle.com/w/aq/668753.html

 公民遗像能否作为肖像权保护

http://s.yingle.com/w/aq/668752.html

 担保里面的两处重大理论

http://s.yingle.com/w/aq/668751.html

 手机爆炸导致受伤可以提起法院诉讼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50.html

 失物被冒领餐厅来担责

http://s.yingle.com/w/aq/668749.html

 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属于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对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48.html

 物权变动的原则原因与模式分别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aq/668747.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网帖侵犯名誉权网站担责赔偿的规定(2018)http://s.yingle.com/w/aq/668746.html

 房屋抵押与房屋典当的区别

http://s.yingle.com/w/aq/668745.html

 预计负债的账务如何处理

http://s.yingle.com/w/aq/668744.html

 申请抵押权转移登记的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http://s.yingle.com/w/aq/668743.html

 哪些情况下是属于无证驾驶呢

http://s.yingle.com/w/aq/668742.html

 保证人的责任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aq/668741.html

 民办学校人身损害赔案件应如何赔偿 http://s.yingle.com/w/aq/668740.html

 申请抵押权变更登记应当提交哪些材料 http://s.yingle.com/w/aq/668739.html

 人身损害赔偿如何计算赔偿金额

http://s.yingle.com/w/aq/668738.html

 无过错则不适用定金罚则

http://s.yingle.com/w/aq/668737.html

 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2018年)是如何的

http://s.yingle.com/w/aq/668736.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一般保证与连带保证的区别

http://s.yingle.com/w/aq/668735.html

 环境污染侵权纠纷认定

http://s.yingle.com/w/aq/668734.html

 哪些房产不能办理抵押登记

http://s.yingle.com/w/aq/668733.html

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需要提供的证据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aq/668732.html

  如何解除反担保 http://s.yingle.com/w/aq/668731.html 人身自

http://s.yingle.com/w/aq/668730.html

 债务人下落不明如何起诉

http://s.yingle.com/w/aq/668729.html

 警察可以随便限制人身自由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28.html

 二手房买卖定金合同

http://s.yingle.com/w/aq/668727.html

 财产损失要怎样确认存货价值

http://s.yingle.com/w/aq/668726.html

 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后追偿权的实现 http://s.yingle.com/w/aq/668725.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人身损害伤残鉴定衡量的标准(2018年)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aq/668724.html

 哪些财产可以用来做保全担保

http://s.yingle.com/w/aq/668723.html

 因果关系与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区别 http://s.yingle.com/w/aq/668722.html

  房屋抵押权利义务 http://s.yingle.com/w/aq/668721.html 雇佣关系中雇主的免责情形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aq/668720.html

 什么是应收账款质权

http://s.yingle.com/w/aq/668719.html

 网络中的各种侵权行为

http://s.yingle.com/w/aq/668718.html

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http://s.yingle.com/w/aq/668717.html

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16.html

 抵押物能直接归债权人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15.html

 限制他人人身自由可拘留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14.html

 保证责任及其范围 http://s.yingle.com/w/aq/668713.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厂里限制人身自由犯罪吗

http://s.yingle.com/w/aq/668712.html

  担保债务如何履行 http://s.yingle.com/w/aq/668711.html 人身损

http://s.yingle.com/w/aq/668710.html

 所有权本身具有的特性

http://s.yingle.com/w/aq/668709.html

 车灯砸坏保险拒赔是否合理

http://s.yingle.com/w/aq/668708.html

  定金合同模板 http://s.yingle.com/w/aq/668707.html 男子上树掏蜂窝被蛰死,事故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http://s.yingle.com/w/aq/668706.html

 担保有期限 维权须及时

http://s.yingle.com/w/aq/668705.html

 雇佣关系的含义与特征分别是什么 http://s.yingle.com/w/aq/668704.html

 关于物权法规定(2018)的占有保护

http://s.yingle.com/w/aq/668703.html

 环境侵权救济的概念

http://s.yingle.com/w/aq/668702.html

 买卖不破租赁规则的例外及处理

http://s.yingle.com/w/aq/668701.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荣誉权的具体内容包括了哪些

http://s.yingle.com/w/aq/668700.html

 定金合同的纠纷处理规则

http://s.yingle.com/w/aq/668699.html

 环境侵权真正连带责任的规定(2018)http://s.yingle.com/w/aq/668698.html

 个人之间借款如何办理2018房产抵押

http://s.yingle.com/w/aq/668697.html

 使用舞姿侵犯肖像权吗

http://s.yingle.com/w/aq/668696.html

 抵押担保的债权的范围

http://s.yingle.com/w/aq/668695.html

 已经同意他人使用肖像诉侵权不成立吗 http://s.yingle.com/w/aq/668694.html

 相邻关系具体有哪些关系

http://s.yingle.com/w/aq/668693.html

 危害人身自由权赔偿

http://s.yingle.com/w/aq/668692.html

 保证人可以免除责任吗

http://s.yingle.com/w/aq/668691.html

 现代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有哪些 http://s.yingle.com/w/aq/668690.html

法律咨询s.yingle.com

赢了网s.yingle.com

 关于担保法的6个重要疑难问题的司法观点 http://s.yingle.com/w/aq/668689.html

 自己雇佣的保姆造成的损害由谁承担 http://s.yingle.com/w/aq/668688.html

 简述票据的保证责任

http://s.yingle.com/w/aq/668687.html

 社会生活权与人身自由权的区别

http://s.yingle.com/w/aq/668686.html

 办理房产抵押登记需要哪些材料

http://s.yingle.com/w/aq/668685.html

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吗 http://s.yingle.com/w/aq/668684.html

 什么是担保人的追偿权

http://s.yingle.com/w/aq/668683.html

 网站侵犯个人肖像权的证据怎么搜集 http://s.yingle.com/w/aq/668682.html

 保证责任期限有多长

http://s.yingle.com/w/aq/668681.html

 侵害肖像权的责任构成须具备哪些要件 http://s.yingle.com/w/aq/668680.html

网络视频侵权研究 篇6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构成;责任承担

网络服务提供者(Internet Server Provider,下文简称ISP)以其作为互联网信息传递中枢的地位,对互联网著作权保护负有重要义务与责任。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旨在更好地规范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定义及类型

网络服务提供者概念是指以信息的传播、获取为主要目的,借助网络平台向网民提供接入、搜索等服务的组织或个人。[1]其类型主要包括: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主要有网络自动存储服务提供者,网络自动接入、传输服务提供者,网络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网络搜索、链接服务提供者。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

(一)归责原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明确了过错责任为ISP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要求ISP具有过错才能认定侵权。但在证明责任部分,虽然我国法律未规定举证责任倒置,但法院在实务工作中,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上有没有过错时,是以版权人发送的通知送达ISP与否为依据,而不深入探究ISP是否已知悉其中的内容。这其实就是举证责任倒置的体现。著作权人在电子证据的收集以及保存上相较于ISP处于弱势地位。之所以对ISP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一方面由于ISP对互联网的信息具有控制力,在证据收集与保存上较著作权人有优势;另一方面,在司法实务中,由ISP就过错责任进行举证,也减轻了诉讼工作的负担,保障了著作权人的权益。

(二)构成要件

1.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行为的

我国对ISP版权侵权行为采取的是概括式和列举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但是,法律并未根据服务内容对ISP类型化和对其表现具体化,使得在司法实践上的对侵权责任的认定适用性不强。因此,分析不同类型ISP侵权行为的具体表现十分必要(具体行为表现见下表)。

2.造成著作权人权益损害的事实结果

ISP侵犯著作权的损害后果包括由于ISP的行为导致版权人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侵害的事实结果。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使得网络著作权侵权结果相对于其他侵权结果而言,具有不确定性、严重性和不可逆性。比如将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发布到网上,即使及时删除,著作权人被侵害的发表权也不可逆,更加剧了网络著作权侵权结果的严重性。

3.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间的因果关系

ISP损害著作权益的行为若一定会导致损害事实的发生,即可认为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两者之间的联系具有唯一性,则可以直接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在实践中,如果ISP的损害著作权权益的行为,导致权利人利益受损或者扩大了损害的范围,那么可认定因果关系存在。比如《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规定了ISP在收到权利人通知后没有履行通知删除义务,就需要对著作权人损失的扩大部分担责。在这里就认为ISP的消极侵权行为与权利人的损失存在因果关系。

4.主观过错

ISP能认识到其行为是违法侵权的,即可认定其存在主观过错。在损害互联网著作权的责任认定要件中,评价过错时,要依据ISP是否“知道”其行为构成侵权,但“应知”能否包含在内仍有争议。我国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中认为ISP的主观归责原则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形式。然而,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中只包涵了明知的情况。在此,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上,应当借鉴美国立法的相关规定,将“应知”纳入“知道”条款的范畴,以此提高ISP对注意义务的关注,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我国对网络著作权责任的免责事由主要规定在《条例》中,包括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ISP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情况下的免责,以及“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免责。

1.网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免责

网络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指ISP或者互联网用户使用权利人已发表的著作时,不用获得许可也不用付费。《条例》第六条、第七条规定ISP在为介绍评论、时事性文章、时事新闻报道、国家机关执行公务、公众上的讲话、教学科研以及图书馆等公益性机构将作品电子数字化保存传播等情况下使用他人作品时,成立合理使用。法定许可是指,采用版权人著作虽无需事前获得许可,但要付费。关于互联网著作权的法定许可情况,主要规定在《条例》第八与第九条,网络著作权在进行义务教育以及开展扶贫工作等情况下可以根据法定许可免责。

2.网络服务提供者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情况下的免责

作为ISP著作权责任限制的一种方式,《侵权责任法》规定的“通知”条款既是免责事由,又规定了责任的构成。本文认为,尽管《侵权责任法》作为上位法,在法律法规适用上应当优先于《条例》,但是,《条例》作为国务院发布的专门针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的法规,相较于《侵权责任法》在相关法律规定中更加明确与具体,符合现实需求,应当在司法实践中优先选择适用。[2]

3.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免责

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免责是在美国的SONT案中确立的,是指当一项技术的运用虽可能发生侵权责任,运用技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体验而不是用于非法目的,为了防止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授予其技术免责。我国《条例》的第四条规定了ISP提供技术装置符合法律规定,该条件下可免责,该条款类似于“实质性非侵权用途”标准。

三、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承担

在确定侵犯版权责任存在与否的基础上,明确责任主体,以合理的要求为基准进行责任的分配,并明确各主体的担责方式是侵权责任制度的重要方面。

(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著作权侵权责任形态

1.单独责任

单独责任,是指在民事侵权法律关系中,侵犯著作权的行为人唯一,并对其直接开展的行为,如提供内容服务的提供商传播侵犯版权人利益的资讯等,造成作者权益损害的事实行为,须单独担责。《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1款可以理解为法律对ISP单独责任的规定。

2.共同责任

共同侵权责任可划分为连带、按份和补充责任。我国的法规认为在共同侵权的条件下,ISP与网民担负的是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对ISP的负担更重。对连带责任而言,需要明确法定才可以。我国对此就有明确的条文加以规范,比如“通知”规则下,若ISP不履行注意义务,那么对著作人因此造成的损失,担负连带责任。并且若ISP明知网民的行径侵犯了著作权仍不进行干预,那么对导致的事实结果与网民承担连带责任。

(二)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1.停止侵害

著作权侵权行为正在发生且未结束的情况下,为减少损失而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及时采取举措,如删除侵权内容、切断链接等方式停止侵权行为进行。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而言,因网络传播的高速便捷,停止侵害对于保证著作权人的权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ISP而言,要求停止侵害行为具有及时性,有效性,既要积极防止由于侵权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害,也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间接损害结果的扩大。

2.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作为侵权担责的方式,两者救济的对象主要是版权人的人身权。ISP的著作权侵权行为:例如发布他人作品不注明作者名称,擅自改变或删除他人作品内容等,而导致作者声望遭到破坏,请求赔礼道歉,若行为导致外界对作者的声誉评价降低,权利人则能请求消除影响。两者差别在于侵权行为损害结果的范围不同,因此,对于消除影响要求ISP通过公开的方式进行说明解释,赔礼道歉既可以通过公开也可以私下进行。

3.赔偿损失

损害赔偿是担负侵犯网络版权责任的方式,是实现惩罚救济功能的途径。[3]其内涵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对于ISP而言,要求其进行篡改、删节等严重破坏作品的完整性的行为,亦或是严重侵犯作者署名权等侵权行为应该担负的赔款,要先以作者真正遭受的损失为准,其次是ISP因侵犯版权而赢取的非法收入,然后才是法律明确的五十万的赔款额度。在网络环境下对著作权侵权损害造成的损失或者违反所得的计算标准,可根据相关网站的点击率、流量、下载量等为基准,并且结合损害后果的范围、严重性等因素进行考量。同时完善关于法定赔偿的制度,建立适应网络著作权发展的赔偿标准,维护著作权人权益的同时也不阻碍知识产权的传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奇,段志鲲,魏垚.关于搜索平台专利侵权若干问题的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15(8).

[2]邓社民.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限制问题探析[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1(3).

[3]王伟.网络侵权多元救济机制探析[J].学术交流.2012(6).

作者简介:

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研究 篇7

一、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认定

(一)网络性骚扰行为与性骚扰行为的区分

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从字面上看,首先是一种性骚扰侵权行为。那么,我们就得先认定一个行为是否是性骚扰行为。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指行为人以性欲为出发点,针对特定对象,实施的带有性暗示的语言或动作的骚扰行为,从而引起被骚扰者不悦感的后果(1)。网络性骚扰行为与一般性骚扰行为在法律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性骚扰的行为,但网络性骚扰行为是发生在网络平台上的性骚扰行为,例如在QQ、微信等聊天工具上针对特定对象而发出的带有性暗示的语言、文字、图片、图像、电子信息、肢体动作等,侵犯其民事权益的违法行为。

(二)网络性骚扰的特殊表现形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性骚扰具有了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一是图像骚扰。行为人在有违对方意愿的情况下,通过向对方发送暗含淫秽信息的图片、照片等图像进行性骚扰。二是音频、视频骚扰。在音频中夹带调戏、挑逗意味的声音或传播的视频中带有性交、性抚摸等不堪入目的录像,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的行为。三是电子信息骚扰。行为人通过一次或多次向受害人发送含有淫秽内容的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扰乱受害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并给其造成心理伤害的行为(2)。

(三)网络性骚扰的侵害客体

网络性骚扰的侵害客体从属于一般性骚扰的客体。对性骚扰的客体,我国现行法律缺乏特别规定,目前学界有四种观点:一般人格权说(3)、隐私权说、性自主权说(4)和综合人格利益说(5)。但不管采用何种学说,网络性骚扰的行为都侵犯了受害人的人格利益,是一种侵权行为。

二、网络性骚扰侵权发生的原因

(一)遏制网络性骚扰侵权的法律不健全

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产生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究其本质,它也还是一个性骚扰侵权的问题,侵犯了网络用户的人格尊严、人格利益。人们对网络性骚扰侵权的持续关注实际上反映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保护性权益的重视及尊重,体现了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国法律对于性骚扰侵权的有关立法非常有限,而且对其规定也较为简单,基本上是点到为止,并没有系统、详细地规定性骚扰侵权这个问题。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六章第40条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此法条规定就显得简单而空洞。首先,单纯的“禁止”二字并不能威慑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其次,受害人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这样的救济方式也极其模糊不清,向“单位”投诉是向哪个单位投诉?受害人的单位亦或是侵权人的单位?向“有关机关”投诉是向哪个机关投诉?公安局抑或是法院?网络性骚扰是发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性骚扰行为,对其的规制可以准用性骚扰的相关法律规定(6)。但是一般性骚扰侵权的法律都那么不健全、不完整,更何况情况更为复杂的网络性骚扰侵权。网络性骚扰行为相比一般性骚扰具有传播速度快、危害范围广、证据收集难、行为较隐蔽的特点,其立法应该更加具体,而我国法律对网络性骚扰界定不清、没有针对网络性骚扰的专门法律,在行为发生后只能准用不健全、不完整的规制一般性骚扰的有关法律,这无疑会导致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规制。

(二)网络监管不到位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巨大弊端也日益凸显。据统计,有40%的女性未成年人曾在网络上收到其他网络用户发送的黄色词语,有35%收到黄色图片,5%收到黄色视频,另有20%曾在网上受到其他形式的性骚扰(7)。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网络用户群体大、素质偏低,对这些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缺乏正确的性教育

首先,家庭性教育很缺失。正确的性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以及正确的性观念的确立有重大意义。但是,我国的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谈及性问题时都遮遮掩掩、难以启齿,导致未成年人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性教育,这导致一些未成年人对性产生了好奇,在受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后就有可能会做出一些性骚扰侵权的行为或成为性骚扰侵权的受害者。其次,学校也缺乏对学生的性教育。我国学校性教育虽然一直存在,但有着很大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只抓学生的成绩,并不重视对学生的性教育。第二,学校缺乏专业的性教育教师。我国的性教育一直都是在生理卫生课上有所涉及,授课的教师一般多为生物教师等所谓的副课教师,这严重影响了性教育的质量。第三,缺乏科学、系统的性教育教材。我国一直没有系统地编写过性教育教材,这导致各地教材不一,教材质量较差,不利于对学生的性教育。

三、规制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对策

网络性骚扰侵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对这样的侵权行为,我们必须从各方面全面地对其进行规制。

(一)制定防治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专门性法律

特定的社会问题需要特定的法律来进行规制,这样才能全面、系统、有效地解决问题。要实现法律的预防功能,那就要把法律规制的内容在侵权行为实施前加以明确,不能等到在行为实施后才进行立法对其加以规制。防治网络性骚扰法的制定应以尊重和保障人权为基点,以保障人的私权为首要目标,主要以私法为依据,以公法为补充(8)。防治网络性骚扰法的制定应该达到这种效果:受害人在遭遇网络性骚扰侵权后不仅能够寻求到私法上的救济,而且还能寻求公法上的救济,不仅能使受害人的私权利得以保护,也能通过对侵权人的惩罚来对整个社会起到一种威慑作用。

(二)各主体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实行问责制

在我们的一般观念中,对网络的监管似乎只是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司法部门的责任,网络运营商、信息传播平台似乎跟网络监管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我认为,国家、政府、司法部门应该是网络监管的最后一道防线,网络运营商以及信息传播平台应该首先承担其监管网络的责任。首先,网络运营商如中国电信在发现其网络用户有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时可以对其采取限制其上网或限制其IP地址的行动,从而在源头上就把这种罪恶行径扼杀在摇篮里。其次,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如微信、QQ平台在发现其用户实施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时,应当采取强制其下线或封号的措施阻止其性骚扰信息的传播。最后,如果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已经造成了危害后果,那就可以打开最后一个潘多拉魔盒,让国家公权力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对网络性骚扰的侵权行为加以惩罚,已实现对社会的威慑和警示。这样就形成了一套步骤化的、完整的网络监管体系,从而对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管与规制。

(三)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

由于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对于网络上的性骚扰信息的辨别能力还很有限,所以,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就迫在眉睫。首先,要加强家庭的性教育。家长要转变自身的性观念,要与时俱进,去除自己落后的性观念,为未成年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只有自身作出了一些改变,才可能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性观念,从而减少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性骚扰。家长在对其子女进行性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与子女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进行沟通,通过关注其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加强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切勿采取强硬、说教的方式(9)。同时,家长要通过观看电视讲座、咨询专家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性文化素质,从而正确地教育子女。其次,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性教育。学校性教育要想搞好,绝不能像以往蜻蜓点水般的教法,更不能简单、形式地对待(10)。教育部门应该制定性教育课程的大纲与课程标准,将性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教育部门还要加强对学校性教育课程授课情况的监督,切实保证性教育课程能在校园得到有效授课。学校在开展性教育这门课程的同时还要形成体系化的教学内容,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制等方面传授性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对性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

四、结语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出现与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理应得到有效地规制,侵害他人权利的网络性骚扰行为应当受到应有的惩罚。对网络性骚扰的防治,离不开相关立法的规制,离不开社会各主体的监管。同时,家庭和学校还肩负着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责任。只有多管齐下,全面地整治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才能有效地使此类行为得以控制,才能还网络一个本该健康的环境。

摘要: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道德沦丧的行为,网络性骚扰就是其中一种。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认定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规制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性骚扰,侵权行为,对策

注释

1孙荦寅.性骚扰行为的立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2.

2李小果.性骚扰民法规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3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08.

4杨立新,张国宏.论构建以私权利保护为中心的性骚扰法律规制体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1):19.

5田岚,何俊萍.性骚扰对妇女人身权的侵害及法律规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3):7.

6杨娟.论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监护监督制度[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张博.正义原则与互联网治理[D].浙江大学,2011(4).

8郑文阳.全景与律法的权衡——中日网络监管制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

9熊少严.关于家庭教育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知识产权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研究 篇8

《布莱克法律字典》 (6th ed.1990) 将管辖权定义为:“法院确定争议事项并以适当组成的法院对于标的物和当事人有控制权为先决条件的权力。”本文所讨论的管辖权, 主要是司法管辖权。

传统上, 美国将司法管辖权分为三类:属人管辖权 (In Personam Jurisdiction) 、属物管辖权 (In Rem Jurisdiction和准属物管辖权 (Quasi In Rem Jurisdiction) 。

1966年, 美国学者麦伦和特劳特曼建议对管辖权的基本概念重新予以界定, 主张将司法管辖权分为一般管辖权 (general jurisdiction) 和特殊管辖权 (specific jurisdiction) [1]。

属人管辖权制度在美国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最初, 属人管辖权的行使要求被告在法院管辖区域内的有形存在 (physical presence) 。然而, 随着经济活动与往来越来越取决于州际联系和往来时, 这种“有形存在”的标准被“虚拟存在” (virtual presence) 的标准所取代了。首先对此做出重要发展的是International Shoe Co.v.Washington案, 在此案中, 最高法院创立了“最低限度接触” (以下简称“最低接触”) (minimum contacts) 原则, 最高法院指出, 如果被告不在法院的管辖区域内, 若要使其受制于一项属人判决, 正当程序仅仅要求被告与法院地之间具有某种最低接触, 而这种最低接触使得诉讼的进行不会损害传统的公平原则和实质正义。

二、对非居住在本州被告行使管辖权的条件

根据美国法律和司法实践, 一个法院对某一非居住在本州被告行使管辖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 该法院所在州的法律能够授权该法院对这一非本州被告行使管辖权。 (2) 该法院所在州的法律必须符合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正当程序原则的要求。在条件一中, “法院所在州的法律”是指该法院所在州的“长臂管辖”条款。在条件二中, 宪法的正当程序是保护与该法院所在州没有实质联系的非本州居民不受该州法院审判的自由。宪法正当程序的规定目的在于限制法院对于非本州居民主张管辖权的权利。

现在法院在判断是否对被告行使特别管辖权时, 主要是分析被告是否有意与法院所在州建立“最低接触”。由于网络运作的特点, 如果要求原告举证被告的行为构成“系统地、持续地”侵犯原告利益是很困难的。因此原告在起诉时, 通常是提出特别管辖的请求。法院在决定是否对非本州被告行使特别管辖时, 通常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被告的行为必须与法院所在地构成足够的“最低接触”。 (2) 针对被告的指控是由该“最低接触”引起的。 (3) 法院行使管辖权必须是合理的。在这三个方面中, 最关键的是判断在网络活动中怎样的行为与法院所在地构成“最低接触”。

三、“最低接触”原则

美国调整国际、州际管辖权的制度原本以被告“出现”为原则, 后来判例的演变使得被告人的居所、住所、国籍以及其在法院所在地的商业活动等均可以成为法院行使管辖权的依据。随着现代州际、国际商业的发展, 为了扩大法院管辖权的行使范围, 对于法院的管辖权的限制又进一步放宽, 网络管辖权理论以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为基础, 规定如果某一州与诉讼所及的事务存在“最低接触”, 则该州可以对位于该州边界以外的人和组织行使管辖权, 这就是“最低接触”原则。

在International Shoe Co.v.Washington案中, 最高法院认为, 由于国际鞋业公司的销售人员在华盛顿州的“出现”, 该公司与华盛顿州存在“最低接触”, 按照传统的公平合理和实质正义原则要求, 该州对其行使管辖权符合宪法的正当程序的要求。

美国最高法院指出“最低接触”指的是“被告人以某种行为有目的地在法院所在州从事某种活动并利用了该州法律赋予的权利和提供的保护”[2]。

美国法院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被告与法院所在州的联系是否达到“最低接触”标准的要求。

1. 有意利用原则 (purposeful availment) [3]。

2. 相关性原则 (Relatedness) [4]。

3. 合理性原则 (Reasonableness) [5]。

四、“最低接触”原则在知识产权网络侵权中的应用

在International Shoe Co.v.Washington案以后, 美国最高法院指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 法院主张管辖权的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在Burger King Corp.v Rudzewiz案中[6], 法院指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 有大量的商业活动都是通过邮件、电话和传真来进行的, 这时法院可以基于被告通过这种媒介在法院所在州进行的商业活动而对该被告主张管辖权利, 不必再局限于被告必须在法院所在州的“出现”才能对该被告行使管辖权。尽管法院的决定里没有提到互联网, 但是互联网与邮件、电话和传真等信息交流的媒介没有本质的不同, 都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方式, 只是互联网这种媒介对技术的要求更高一些。因此完全有可能把传统的管辖权理论应用于网络环境。

美国法院在1996年的Maritz, Inc.v.Cybergold, In[7]一案中第一次把“最低接触”原则应用于知识产权网络侵权案件中。

Cybergold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公司, 建立一个网站, 域名为“Cybergold.com”浏览者可以登录该网站, 并可以留下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 Cybergold公司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他们介绍公司所能提供的网络服务。

Maritz是位于密苏里州的公司, 在密苏里州法院起诉Cybergold公司, 指控其使用的“Cybergold.com”域名侵犯了自己公司所拥有的商标权。密苏里州法院对Cybergold公司下达初步禁止令, 禁止其继续在密苏里州使用“Cybergold.com”域名。

Cybergold公司向法院提出管辖权异议, Cybergold公司声称其唯一能与加利福尼亚州发生联系的就是其网站。Maritz公司指出Cybergold公司的行为其实是在密苏里州进行广告宣传, 诱导密苏里州的居民与Cybergold公司发生商业往来。密苏里州法院首先要根据本州的长臂管辖条款来判断是否可以对Cybergold公司行使管辖权, 然后要分析对Cybergold公司行使管辖权是否符合宪法的正当程序的要求。法院经过调查得出, 被告在本州的行为构成对本州原告商标权侵权, 符合本州的长臂管辖条款的要求。法院从以下五个方面的来分析被告公司是否与法院所在州构成“最低接触”, 是否满足宪法的正当程序的要求。 (1) 被告与法院所在州发生联系的性质; (2) 被告与法院所在州发生联系的数量; (3) 被告与法院所在州发生的联系与侵权行为的关系; (4) 法院主张管辖权是否对本州原告有利; (5) 双方参加诉讼的便利。

法院认为, Cybergold公司知道位于密苏里州的居民能够接触到本公司所发出的广告信息, 因此Cybergold公司应该能够预见到自己可能会到密苏里州法院应诉;密苏里州的居民已先后进入过Cybergold公司的网站达到了131次;侵权行为是因为Cybergold公司的网站引起的, 侵权行为的发生与被告和该州发生的联系密切相关。最后法院得出结论, Cybergold公司有目的地在本州从事活动并利用了本州法律赋予的权力和提供的保护。Cybergold公司与法院所在州构成“最低接触”, 也符合宪法正当程序的要求。因此, 法院对其行使管辖权是合理的。

五、结语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美国在本国法律和判例中对于知识产权网络侵权案件从某种意义上说确立了“被告就原告”原则, 美国宪法的正当程序原则和“最低接触”原则就是从理论上支持了“被告就原告”原则。而且从案件的涉外因素考虑, 网络的全球性不可避免地使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涉及国外被告, 为便于国内原告的诉讼, 维护国家的主权, 更好地依法保护国家和其居民的合法权益, 原告住所地在某些情况下理所应当成为管辖的根据。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Shoe Co.v.Washington, 326U.S.310, 316 (1945) .

[2]Asahi Metal Indus.v.Superior Court, 480U.S.102, 106 (1987) .

[3]Hanson v.Denckla, 357U.S.235, 253 (1958) .

[4]Burger King Corp.v.Rudzewicz, 471U.S.462 (1985) .

[5]MCA Records Inc.v.Highland Music Inc., 844F.Supp.1201, 1203 (M.D.Tenn.1993) .

[6]Burger King Corp.v.Rudzewicz, 471U.S.462, 474 (1985) .

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研究 篇9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 非法上传、转载与下载

非法上传, 即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 将其作品上传至网络。一般而言, 非法上传分为两种:第一种, 对著作权人的纸质作品经数字化处理后, 擅自传播至网络上, 这一侵权行为较常见, 对著作权人的作品复制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产生侵犯。第二种, 将著作权人数字化形式的作品未经许可上传至网络, 这一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发表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1]。

非法转载, 即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 将其已发表的作品复制到其他网站。这一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发行权、复制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

非法下载, 即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 将其已发表的作品下载后进行打印、存储或发表等一系列行为。这一侵权行为较为常见, 音乐文件的非法下载、论文的剽窃等行为均为著作权侵权行为[2]。

(二) 非法抄袭

通过对《著作权法》中对作品所给出的定义推断, 网页属于网络著作权的重要保护对象。网页的框架布局、各项元素的编排、颜色的独创性等各方面均是网站管理者的个人作品, 因此, 对网页设计的非法抄袭也被视作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3]。例如, 某网站通过对知名网站网页设计的非法抄袭, 来赚取自身网站的点击量, 对网民的判断产生干扰, 使其误认为此网站为知名网站, 对知名网站的合法权益产生侵犯。

(三) 未经许可的超链接行为

网上超链接行为, 即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通过超文本语言将其作品链接至其他文件。这一行为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 通过超链接将浏览自己网站的网民引至他人网站, 充当桥梁角色, 增加他人网页的点击量。这一超链接行为并不会导致他人的著作权受到侵犯, 且非常受欢迎。第二种, 通过超链接将他人网站的内容链接至自身网站, 并换为自身网站界面。这一行为对被链接网站管理者的复制权产生侵犯[4]。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主要特征

第一, 侵权主体具有集体性。传统概念上的财产侵权行为, 如果是集体侵权, 对其实施制裁相对容易。而对于网络侵权行为而言, 侵权主体有可能是上千万的广大网民, 法律制裁的实行存在很大困难。例如在盗版产品的使用上, 对于法律意识不强的网民来讲, 宁可使用免费的盗版产品, 也不会花钱购买正版产品。

第二, 侵权证据具有隐匿性。与实物证据相比, 网络侵权证据具有很强的隐匿性, 在计算机运行中很容易就可将侵权证据消除, 不留痕迹。所以, 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取证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在许多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 经常存在因证据不足而无法追责的现象, 对网络著作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形成有效保护。

三、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

目前阶段, 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规则原则的界定, 学界有不同观点, 具体如下:

(一) 过错责任原则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发生于网络环境中, 在侵权责任的承担上应首先确定侵权人的主观过错, 在侵权行为的认定上, 应适当放松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限制, 不应仅仅以客观存在的损害事实为依据进行判定, 以此进一步实现社会利益与著作权人权利双重目的的平衡[5]。

(二) 过错推定原则

从本质上讲, 此原则在过错责任原则范畴之内。过错推定原则支持举证责任倒置, 也就是侵权人对于自己未发生侵权行为负有举证责任。这一原则将举证责任转移到侵权人身上, 不仅为侵权人争取到证明清白的机会,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著作权人的举证负担。过错推定原则一方面为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维护了涉嫌侵权人的权益, 使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达到一定的平衡。

(三) 无过错责任原则

与有形财产相比, 网络著作权是无形的, 无法以向主管机关登记的形式宣示权利, 对网络著作权的保护具有非常强的被动性, 只有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才可实施保护。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网络著作极易发生侵权事件, 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当前阶段, 侵权手段更加隐蔽, 在侵权人身份的确定上具有非常大的困难, 而要想进一步确定侵权人的主观过错更是难上加难。所以, 法律应通过无过错责任原则, 向网络著作权人倾斜, 实现其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

四、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相关立法建议

(一) 适当限制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之所以难以有效归责, 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系统的暂时性、自动复制性与传播性。网络环境下, 只要ISP为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 难以避免地就会发生著作权侵权事件, 如果不加以限制, 就会对著作权人的权益带来严重损害。因此, 必须对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进行有效限制。对于提供各项服务的ISP, 必须对其限制责任条件进行分别规定, 尽可能减少对侵权责任的确定产生消极影响。

(二) 依据侵权人的角色采用相应的归责原则

当前形势下, 网络服务类型日益多样化, 网络经营业务相互交叉, 如果单凭某一规则原则对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进行认定, 难免有失公平。因此, 基于网络著作权侵权人行为的多样性及其主体的复杂性, 应根据其角色、身份及具体侵权方式的不同, 对采用何种归责原则进行综合判断与分析, 最终确立真正适用于具体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6]。

(三) 确立网络著作权间接侵权制度

近年来,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不断增加, 以往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理论已难以满足当前司法实践的具体需求, 因此, 应进一步总结以往的司法实践经验, 建立健全适用于我国网络环境的间接侵权制度。所谓间接侵权, 即侵权人首先存在主观过错, 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中的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这一侵权行为。在对侵权人的间接侵权进行指控时, 应对侵权人进行的引诱、教唆等主观过错进一步证明, 在其过错行为得以证实后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五、结语

综上所述, 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认定是实施著作权保护的重要环节, 对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产生着最直接的影响。在网络技术不断发达的大环境下, 以往传统的版权规则原则已难以适应当前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界定, 因此, 有必要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相关立法进一步完善, 为著作权人与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淑娴.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探析[J].商品与质量, 2010:63.

[2]苗建涛.浅议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构成要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05:83-84.

[3]张津.浅论网络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及侵权归责原则[J].知识经济, 2012, 03:42-43.

[4]兰力波.论我国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J].商品与质量, 2012:243-244.

[5]章惠萍.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及其归责原则[J].经营与管理, 2014, 09:19-20.

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理论研究 篇10

关键词: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损害事实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是网络信息传递的主体, 他们是为网络信息能够正常传递提供第三方服务的中介,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网络信息进行传递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中立的地位, 对于信息的传递、传递什么内容、传递给谁等都不具有筛选的功能, 他们只能够根据信息传递主体的要求, 为网络用户提供其所需的信息交流、信息存储、信息传递等作为网络用户的中间商。由此可见, 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不主动的参与网络侵权行为, 他们只是在网络用户实施侵权行为时, 为其行为提供正常的网络中间人的服务, 所以有的人会问为什么要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呢?在我看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损害结果控制说

依据损害结果控制说, 为了预防损害事实的发生, 应当由造成损害事实或风险的人承担责任。因为这些人与损害事实发生的来源最为接近, 所以有的人认为由他们来承担责任最有利于预防损害事实的发生。尤其是公司、企业的所有人、大股东制造损害事实的来源, 所以他们根本更应该承担责任。①回过来看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问题, 虽然造成侵权的损害事实不是民法理论上的危险, ②但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实施侵权的网络用户提供的服务的过程中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给其他的网络用户带来了可能的损害, 正如德国学者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所说的那样:“在属于不作为责任原始形态的对他人侵权行为之责任领域内, 监督者控制潜在危险的义务通常来源于他对危险源的控制力。”③综上所述, 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的理论基础是损害结果控制说。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大部分的网络用户根本不会使用专门的网络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为网络用户提供正常服务的第三方, 为网络信息正常传递提供技术上的服务和支持, 没有人比他们更加了解网络服务设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更加了解网络信息传递的情况, 他们具有比一般网络用户更加强大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他们更加能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实际损害, 以至于防止损害的发生或降低损害的结果。所以, 法律应该给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合理的注意和保护的义务, 在网络服务提供者进行服务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侵权行为或者权利人提出合理要求时应该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以防止损害的发生或扩大。

二、收益与风险相一致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通过对网络用户提供网络服务而获利, 其行为属于营利性的, 然而网络服务提供者也提供一些非营利的服务, 如电子邮箱, 信息查询等, 但是纵观网络服务提供者则属于营利性。他们提供的所谓免费服务大多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 网络用户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点击率的增加, 提高其在网络中的知名度, 以至带来更多的广告收益。在享受利益的同时就要负担一定的风险, 所以, 根据收益与风险相一致原则, 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在获得利益的同时承担起合理的注意义务和为网络用户提供保护, 相反,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 那么就应该承担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假如每一个网络服务提供者都不愿意承担起这份责任, 网络用户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虽然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短期的服务中降低了其服务和经营成本, 但如果你往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网络用户当然会对没有保护的网站失去信心, 这必然会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利益下滑, 也不利于网络长远的发展。只有切实的改善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用户才能更好地享受网络带来的乐趣, 接受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服务, 网络行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持续, 这样作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发展更加有利, 最后收益的还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所以, 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合理的注意义务和保护义务是恰当合理的, 这么做不是给他们增加负担。因此, 根据收益与风险一致原则, 为了保护网络用户的利益在现实的法律中应该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负安全保护义务和合理的注意义务。

三、社会成本控制说

从市场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 为了获得最大利益, 把风险损失降低到最小, 用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安全保护义务和合理的注意义务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 这样更能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损耗, 也更能体现法律的效率价值观念。如果某项损害有可能发生, 而当事人都有可能够避免损害的发生或减小到最低损害, 那么谁避免损害的发生并且付出的代价最小谁就应该承担其这份责任。在某人实施网络侵权行为有能可能使他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 网络服务提供者所避免损害发生的成本最小。网络服务提供者与一般网络用户相比, 他们具有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 对网络信息的传递非常清楚, 对网络上的各种侵权行为也非常了解, 对侵权行为也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他们也能够把侵权行为预防在苗头或者把其损失降低到最小, 由此看来, 由他们避免损失的发生所付出的代价是最小的。与此同时, 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安全保护义务和合理的注意义务应该是合理的, 因为, 如果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所承担的责任过于严格, 那么他们就会为了避免责任的发生而投入过多的人力和物力来应付各种网络侵权行为, 这样看来就和效率标准背道而驰, 并且会浪费社会资源。因此, 从社会成本控制说的角度来看, 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安全保护义务和合理的注意义务是合理的, 高效的。

参考文献

网络侵权行为 篇11

关键词:网络 侵权 责任 构成要件 实名制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还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覆盖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的兴起,各种网络侵权行为更是愈演愈烈。网络里充斥着各色信息,让人真假难辨。这不仅使我们对信息的接受、判断造成障碍,更严重的是这些信息严重损害了他人的人格权,隐私权和著作权等等。在法律世界里,我们有必要针对这些网络侵权行为进行重点研究,不断通过修法、立法等手段减少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引导网络环境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网络侵权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一)定义

根据侵权行为的定义:行为人由于过错,或在法律特别规定的场合下无过错,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侵害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可以将网络侵权行为定义为在网络环境中,行为人由于过错,违反法定义务,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实施了侵害行为并造成损害,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二)特点

1、网络侵权不易防范。因为网络具有隐蔽性,任何个体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网络的侵权行为。而且网上的身份往往是虚拟的,受害人经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权益就受到了损害。另外,由于网络技术的特性,网络信息很容易被修改,这使得侵权行为难以被确认,侵权证据难以被收集,对网络侵权行为的规范和制约显得困难重重。[1]

2、网络侵权带来了管辖上的难题。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而且具有较强的技术性,这就使得在管辖问题上,网络侵权行为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在我国,侵权行为主要是适用侵权行为地管辖和被告所在地管辖。但是,网络把全世界互联网内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侵权行为往往是同几个地点相互联系,从而动摇了传统管辖权的基础。

3、网络侵权造成的后果具有及时性、地域广的特点。网络把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你点一点鼠标,就可以知晓世界的每个角落,这种打破地域限制的世界,使得国家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网络的这种交互性和实时性也使得网上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甚至网络侵权跨越国界,可以造成国际政治和外交的难题。

4、网络侵权行为不易追责,受害人很难得到救济。加之立法具有滞后性,有些网络侵权行为在法律里根本找不到与其相适的条文。所以造成侵权行为人利用其网络技术的优势与法律的滞后性等弱点在网络中任意侵害他人的权益,受害人则因没有法律依据或者找不到侵权人及证据而无能为力,也不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停止这些不法侵害。

二、网络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1、要有侵权行为的发生。侵权行为的发生是侵权责任构成的必要前提。这里的侵权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侵犯他人合法利益的行为,二是此行为具有一定的违法性。侵权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2、要有损害后果。按照侵权法的一般原理,损害后果是侵权责任构成的必备前提,没有损害后果也就无所谓侵权责任。在网络环境下认定损害后果与传统侵权相比更复杂。由于侵害后果很多为虚拟性的权利,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的损害多样化,使损害认定的难度大为提高。精神损害也是难以估算,侵权信息在广为传播状态下后果难于消除等等,这些都客观存在。有的学者因此提出应将其特殊对待,我认为网络侵权的上述特点并不足以使法律将其特殊对待,即仍应以损害的确定作为承担侵权责任的前提,没有损害则没有责任的规则在此依然适用。

3、行为人具有过错。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主要起桥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人造成了损害甚至构成了侵权往往并不知情,或者说很难知晓,如果因此而追究其侵权责任责显得不太公平。因此,在网络侵权责任的认定过程中,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一个重要条件,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某一方面的损害而不采取制止措施或者故意为之。有学者提出大多网络侵权行为人往往不知情,认为这种行为不应构成侵权。我认为,这些行为中如果行为人存在过失,那么既符合网络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因为,过错分为故意和过失。网络侵权中的很多情况都属于过失,即行为人放任某种损害后果的发生或因疏忽、大意而未履行应有义务,而造成了侵权损害。

4、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的发生必须具有因果关系。网络侵权往往涉及多个行为人,对一个损害后果,侵权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没有尽到注意义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等都可能负有责任,属于典型的"多因一果",此时,区分造成损害的原因力相当困难。[2]对因果关系的确定,目前有"必然因果关系说"与"相当因果关系说"。我认为,网络已成为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发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采"相当因果关系说"则有可能阻碍网络发挥上述作用。因此,在认定因果关系上,采用"必然因果关系说"会比较好。我们不能在打击网络侵权行为的同时,影响到网民以及网络媒体表达民意,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网络侵权行为的类型

1、网络侵犯人格权。这里主要是指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网络侵犯名誉权,即第三人在网络世界中通过网络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虚假事实,给被侵害人造成了名誉上的损失。而网络侵犯肖像权是指如果他人在网络上没有经过权利人允许而擅自利用其肖像做广告、商标、宣传画等,且其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就应当认定为是侵犯他人肖像权的行为。网络侵犯隐私即通过网络发布他人不愿意公开的内容,造成他人困扰。

2、网络侵犯著作权。网络传播著作权在法律上又称信息网络传播权,即在网络世界中,著作权人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在网络世界中也享有著作权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他人不可随意利用,除法律上规定的合理使用除外。网络侵犯著作权主要是第三人未经权利人的许可而滥用著作权人的权利,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3、网络侵犯虚拟财产权。虚拟财产通常是指存在于网络游戏空间中的财物,包括游戏账号、游戏装备、和游戏货币等。[3]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成现实中的财产,常被公开或私下买卖,由此产生了虚拟财产交易。

四、建议

1、首先是网络实名制。网络侵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网络虚拟身份所导致的,所以实名制会是非常有效的手段。网络用户在注册的时候,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该进行用户个人资料的采集,虽然我国目前对于网络实名制的态度是鼓励但不强制,但是网络实名制可以保证遭遇网络侵权行为的受害人寻求法律帮助时侵权主体的易确定性,节约人力成本。

2、加强相关立法和人才培养。只有相关的立法跟上,才能从实质上打击和预防网络侵权行为。我们需要即懂法律又懂网络的相关人才,进行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这样才能不断的适应新出现的网络侵权行为。

3、如果自身受到网络侵权,应该积极应对。及时联系发布信息的网站,向其发出采取必要措施、制止侵害的通知。第一时间采取打印输出、拷贝、拍照、摄像、数字解密、数据恢复等手段对网页和数据进行提取和保存。必要时要求网站提供信息并进行公证。

最后,我想说的是打击网络侵权应该从自身做起。首先是我们不去在网络上随意侵犯他人权利,尊重他人人格和知识产权,不随意在网上谩骂,攻击,做一个有素质的网民。第二,如果在网上遇到自身权益受损,积极维权,不能放纵此种行为。只有网民提高素质和维权意识,加之法律的完善,网络环境才能改善,网络侵权也会减少。

参考文献:

[1] 袁贺然,张文华,试析网络侵权行为[J],法学之窗,2010(5).

[2] 张超,网络侵权法律问题之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2010(8).

[3] 高聪,论网络侵权[J],法制博览,2013(11).

网络视频侵权研究 篇12

随着互联网进入大数据时代, 网络已经不再是一个与现实分离的虚拟世界了, 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交织共存, 祸福相依。而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快速传播性等特点, 人们在网络世界中享有更多的隐私与自由。但是个人自由的膨胀也使得网络侵权事件屡见不鲜, 对人们的现实权益造成了重大影响。

为了建立网络空间的自由与秩序,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已经明确规定了“通知—取下”规则。而相关学者从学理上论述了“反通知—恢复”规则的必要性, 并在学界达成了基本共识, 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也对此表示支持。顾名思义, “通知—取下”规则是指被侵权网络用户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反通知—恢复”规则是指被错误采取取下措施的网络用户或其他权益受损的网络用户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相应恢复措施。在此指出, 本文不考虑网络服务提供者是侵权人、反通知人是权益受损的其他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技术进行“取下”和“恢复”的这三种情况。换言之, 本文涉及的侵权责任有且仅有三方主体:一为网络服务提供者, 二为被侵权网络用户 (通知人) , 三为被错误采取取下措施的网络用户 (反通知人) , 而此种情形也为最典型的网络侵权责任。值得注意的是, 两项规则中的网络用户均是自认为被侵权即可, 而不一定是真正被侵权或错误取下。

对于两项规则相关制度的具体内容, 笔者认为尚不明确, 存有立法空缺, 而相关学者的解释也存有瑕疵。基于此, 笔者从几个方面来探析相关制度, 发表自己的一些拙见。但由于两项规则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所以笔者将两大规则结合起来分析和探讨。

二“通知—取下”与“反通知—撤销”规则的制度探析

(一) 网络用户的“通知与反通知”

1.通知与反通知的形式。形式即载体, 毋庸置疑的是通知与反通知的发出应采取书面形式, 一是因为互联网技术下书面通知的便捷性使得口头通知实无必要, 二是书面通知利于调查取证。根据《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司法解释》第13条的规定, 书面通知方式为“书信、传真、电子邮件等”。笔者认为以上三种书面形式都是可取的, 但不建议使用书信形式。原因在于书信形式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 而这段时间内很有可能会使通知人或反通知人受到的损害进一步扩大化, 此外还有可能存在信件丢失等问题。相对而言, 使用电子邮件通知的快速性可以防止损害扩大, 安全性可以防止通知丢失, 还可以查看发送和接收状态, 利于举证。此外对于网络环境下的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来说, 电子邮件本就是“信手拈来之物”。而传真则是书信和电子邮件的中间状态, 快速性基本可以满足, 安全性则需要最好使用带打印收据的传真机或让对方回复传真的方式来保证。所以经过综合比较, 笔者建议使用电子邮件的方式来进行通知和反通知。

然而, 规定中通知方式除书信、传真、电子邮件外, 还有一个“等”字, 这为新通讯方式的产生和司法实践预留了空间。但是对短信、电话以及网络聊天是否应当认定为有效的通知, 《电子签名法》规定短信属于典型的数据电文, 可以作为合法的书面形式 (不动产转让、公共事业服务文书等除外) , 所以通知人或反通知人发送短信应当认可。但是电话 (特别是未录音的情况) 和网络聊天记录的证明力就显得较为薄弱, 笔者认为需要提供其他的相关证据至形成统一的证据链才可以采用 (如网络双方均已实名制等) 。所以在通知和反通知的形式选择时应当选取较为稳妥便捷的方式,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形式有合理的特别要求, 也应当遵循。此处合理意指不对通知人或反通知人造成明显的不必要的负担, 并且应注意对通知人和反通知人需要公平对待, 不可厚此薄彼。

2.通知与反通知的内容。通知和反通知的内容并无太大争议, 所以在此不花过多的笔墨, 主要包括通知人或反通知人的姓名或名称、联系方式、住址、侵权网址、侵权事由和相关证据。以上内容即是一重门槛, 没有达到要求的通知和反通知, 网络服务提供者有权认定通知和反通知无效。这是为了防止权力被滥用, 提高通知人与反通知人的责任感, 也利于后续可能产生的诉讼程序的进行。但是在通知人与反通知人是否应该提供相应担保方面, 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提供担保, 仅在涉及较大的财产利益 (一般为知识产权侵权) 时才需要考虑。而“较大”的标准则由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自身情况和侵权事件来衡量。而假如通知人已经提供担保, 则反通知人必须提供相应数额的担保后反通知方为有效。

(二) 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通知与反通知的审查与相应措施

1.形式审查与通知义务。由于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和现今网络技术的受限, 所以立法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开辟了一处避风港, 以促进互联网的宽松发展, 在《侵权责任法》中的体现即为“通知—取下”规则和“反通知—恢复”规则。也正是由于这避风港原则导致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通知与反通知的审查仅限于形式。一方面, 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负审查义务, 则会导致人人皆有权力干涉他人网络生活, 致使互联网中的自由与秩序全面崩溃。另一方面尽管通知与反通知的数量远不如原初的网络信息繁多, 但是其中的侵权事实往往难以判定 (特别是人身侵权责任的判断) , 审核通知和反通知的实质需要专业的法律技能, 这显然超出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能力范围。所以实质审查也不现实。

在构建三者关系之时, 我们希望尽量地做到公平公正, 所以理想状态应当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居中, 不偏不倚, 通知人与反通知人各执一端, 俨如天平。而对于通知与反通知的形式审查, 极大程度地保护了通知人或反通知人的权利, 也是极小程度地要求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假如当通知人或反通知人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取下”或“恢复”相关网络信息之时, 对方都能及时知道, 那么这个天平是平衡的。可是现实却不一定如此, 网络用户在网上发表信息之后很有可能不会再去特意关注信息是否存在。一是因为发表的信息过于繁多, 实难记忆, 二是因为有些信息只是一时之感, 并不重要, 所以当信息被“通知—取下”或“反通知—恢复”之时, 用户并不一定知悉。而这时候便会由于信息不对称, 使得天平向通知人或反通知人一方倾斜, 从而有可能侵犯用户的言论自由等相关权利。

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认为应当在形式审查上加上一重通知义务于网络服务提供者之上。当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通知或反通知并采取相应措施之时, 应当及时通知被实行措施者, 除非通知中的侵权事实显而易见或反通知中的取下行为明显错误, 则无需通知。通知中显而易见的标准为“红旗原则”, 而反通知中的明显错误主要是指取下对象错误。值得指出的是, 为了避免陷入通知与反通知的循环之中, 通知和反通知的使用以一次为限, 通知人不再享有二次通知的权利, 此时便需要借助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2.审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时间。由于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性, 可能使得通知人和反通知人的权益在网络服务提供者审查及采取操作的期间内受到进一步的侵害, 所以对于相关时间的思考很有必要。但是现实中因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技术参差不齐、侵权事件的严重程度不同等原因, 立法中采用“及时”一词, 将鉴定的权利交由法官自由裁量。笔者对此表示赞同, 以下仅提出一些裁量的建议。对于审查时间这一方面, 由于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事前不存在交流, 所以应当从通知与反通知送达之时 (而不是发出) 起计算, 结合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通知和反通知的平均数量和自身处理能力综合计算得出。但注意由于网络服务提供者并不需要采取实质审查, 所以这一时间不宜过长。而对于采取相应措施一方面, 由于采取“取下”和“恢复”措施所需时间并不长, 应基本同审查时间。

(三) 关于损害的扩大部分的理解

在避风港原则的庇护下, 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除了因红旗原则的适用需要承担全部损害的连带责任外, 仅限于对损害的扩大部分负连带责任 (事实上笔者认为应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具体而言,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通知或反通知后对于不采取、不及时采取或采取错误措施的扩大部分之损失应负连带责任。针对扩大部分的鉴定, 杨立新教授举过一个例子:“侵权行为持续了100天, 第50天通知人提示, 又过50天通知人起诉, 则后50天为扩大部分。”而反通知之情况与通知相似, 笔者也基本认同, 但觉得仍需要进一步细化, 需要考虑前文所述的审查和采取相应措施之时间。

假如自侵权行为发生第50天起网络服务提供者收到通知, 用了五天时间审查, 五天时间采取取下措施, 第70天收到反通知, 又用五天时间审查, 五天时间采取恢复措施, 直至第100天通知人提起诉讼。如果法官认定五天的审查和五天的采取措施是及时合理的, 那么上述情形并不存在扩大部分, 网络服务提供者也就无需承担责任。反之, 超出及时合理的审查和采取措施的时间内造成的损害应当被纳入扩大部分。当然也有可能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就反通知采取恢复措施 (虽然基于谨慎中立的原则, 一般不会发生) , 那么对于第70天加上及时合理的审查和采取措施之时间后 (比如第76天) 的损害, 应当认定为扩大部分, 网络服务者负连带责任。

三总结

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世界日新月异, 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 但同时基于网络虚拟性、快速传播性等特点上产生的网络侵权有成本低、收益大的“优势”, 网络世界俨然成为了一个侵权的国度。此时便亟须法律制度在网络中的运用, 建立起一个自由与制度共存的新世界。而网络侵权责任中的通知与反通知制度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有利于平衡通知人、反通知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关系, 从而促进整个网络世界侵权责任体系的构建。当然, 对通知与反通知制度的研究笔者并未面面俱到, 网络世界中侵权责任也还包括许多文中尚未涉及的情形, 其复杂程度也许远超想象, 需要其他法律制度、社会制度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张新宝, 任鸿雁.互联网上的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解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4)

[2]杨立新, 李佳伦.论网络侵权责任中的反通知及效果[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12 (2)

[3]史学清, 汪涌.避风港还是风暴角——解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J].知识产权, 2009 (2)

上一篇:护理专案下一篇:机械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