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2024-05-28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精选11篇)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篇1

导读:《商业周刊》网站日前在“安全网络”专题中撰文指出:在已经来临的之始,展望一下今年全年的网络安全形势是很有必要的。总的看来,20以及今后的几年中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俗话说得好,“道高一尺,魔高一仗。”预计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用户,特别是企业计算机用户想要在年使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得到保证,就不得不在今后加强防卫措施,以对付来自网络的种种防不胜防的攻击。 当我们还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悦的时候,我们也许已经放松了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警惕性。最好还是惦记一下吧,因为今年的网络安全问题形势逼人,尤其是对于专做网络安全业务的软件公司们更是如此。当然我们也相信,通过各大网络安全软件公司们的协同努力,到2003年年底时,我们的`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下面就是预计在今年网络安全领域将面临的5大挑战: 1、垃圾邮件数量将变本加厉。 根据电子邮件安全服务提供商Message Labs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预计2003年全球垃圾邮件数量的增长率将超过正常电子邮件的增长率,而且就每封垃圾邮件的平均容量来说,也将比正常的电子邮件要大得多。这无疑将会加大成功狙击垃圾邮件的工作量和难度。目前还没有安装任何反垃圾邮件软件的企业公司恐怕得早做未雨绸缪的工作,否则就得让自己的员工们在今后每天不停地在键盘上按动“删除键”了。另外,反垃圾邮件软件也得不停升级,因为目前垃圾邮件传播者已经在实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术了。 2、即时通讯工具照样难逃垃圾信息之劫。 即时通讯工具以前是不大受垃圾信息所干扰的,但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垃圾邮件传播者会通过种种手段清理搜集到大量的网络地址,然后再给正处于即时通讯状态的用户们发去信息,诱导他们去访问一些非法收费网站。更令人头疼的是,目前一些推销合法产品的厂家也在使用这种让人厌烦的手段来让网民们上钩。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任何一种反即时通讯干扰信息的软件,这对软件公司来说无疑也是一个商机。 3、内置防护软件型硬件左右为难。 现在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受重视的程度也比以前大为提高。这种意识提高的表现之一就是许多硬件设备在出厂前就内置了防护型的软件。这种做法虽然前几年就已经出现,预计在今后的几年中将会成为一种潮流。但这种具有自护功能的硬件产品却正遭遇着一种尴尬,即在有人欢迎这种产品的同时,也有人反对这样的产品。往好处讲,这种硬件产品更容易安装,整体价格也相对低廉一些。但它也有自身的弊端:如果企业用户需要更为专业化的软件服务时,这种产品就不会有很大的弹性区间。 4、企业用户网络安全维护范围的重新界定。 目前各大企业公司的员工们在家里通过宽带接入而登录自己公司的网络系统已经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了。这种工作新方式的出现同样也为网络安全带来了新问题,即企业用户网络安全维护范围需要重新界定。因为他们都是远程登录者,并没有纳入传统的企业网络安全维护的“势力范围”之内。另外,由于来自网络的攻击越来越严重,许多企业用户不得不将自己网络系统内的每一台PC机都装上防火墙、反侵入系统以及反病毒软件等一系列的网络安全软件。这同样也改变了以往企业用户网络安全维护范围的概念。 5、如何看护好个人的信用资料。 在美国,个人信用资料在美国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前的网络犯罪者只是通过网络窃取个人用户的信用卡账号,但随着网上窃取个人信用资料的手段的提高,预计2003年这种犯罪现象将会发展到全面窃取美国公众的个人信用资料的程度。如网络犯罪者可以对你的银行存款账号、社会保险账号以及你最近的行踪都能做到一览无余。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这种犯罪趋势,无疑将会给美国公众的日常人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上述这些问题当然是对大小软件公司的挑战,但它们何尝又不是一种机遇呢?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网络攻击侵害洗礼的网络安全系统必将会越来越强大起来。放眼望去,2003年的网络安全市场必然会带给我们许多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篇2

当前进出口形势与特点

海关总署日前公布前11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 今年1至11月, 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3096.2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 (下同) 增长23.6%。其中, 出口17240.1亿美元, 增长21.1%;进口15856.1亿美元, 增长26.4%。贸易顺差1384亿美元, 收窄18.2%。

今年前11个月, 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7478.5亿美元, 增长30.9%。其中出口8327.8亿美元, 增长28.5%, 高出同期出口总体增速7.4个百分点;进口9150.7亿美元, 增长33.1%, 高出同期进口总体增速6.7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逆差822.9亿美元, 扩大1.1倍。同期, 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1903.8亿美元, 增长13.4%。其中出口7611亿美元, 增长13.6%;进口4292.8亿美元, 增长13.2%。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318.2亿美元, 扩大14.1%。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 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今年前11个月, 中欧双边贸易总值5171.1亿美元, 增长19.2%。同期, 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4054.3亿美元, 增长16.9%。前11个月, 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3289.6亿美元, 增长25.1%。其中, 我对东盟出口1535.1亿美元, 增长23.4%;自东盟进口1754.5亿美元, 增长26.5%;对东盟贸易逆差219.4亿美元, 扩大53.5%。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3120亿美元, 增长16.5%。而对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分别为1063.5亿、775.6亿、720.5亿和414.5亿美元, 分别增长33.8%、36.7%、44%和82.5%, 均高于同期我国总体进出口增速, 表明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增长强劲。

今年前11个月, 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7478.5亿美元, 增长30.9%。

区域出口变化不大。统计显示, 广东、江苏等7个省市对外贸易合计占8成以上, 中西部出口增长迅猛。今年前11个月, 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8309亿美元, 增长17.9%。同期, 江苏省、上海市和北京市进出口值分别为4906.6亿、3987.7亿和3531.2亿美元, 分别增长16.4%、19.6%和30.5%。此外, 浙江省、山东省和福建省进出口值分别为2814.5亿、2144.2亿和1301.2亿美元, 分别增长22.6%、25.6%和33.7%。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1.6%。

出口仍以传统商品为主

在出口商品中, 前11个月,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9839.8亿美元, 增长16.8%。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035.6亿美元, 增长15.1%;机械设备3213.6亿美元, 增长15%。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稳定增长, 其中服装出口1397.8亿美元, 增长19.5%;纺织品863.7亿美元, 增长24%;鞋类377.5亿美元, 增长17.2%。

进口商品价涨量增在进口商品中, 前11个月, 我国进口铁矿砂6.2亿吨, 增长11%, 进口均价为每吨166.2美元, 上涨30.8%。同期, 进口大豆4722万吨, 下降4.4%, 进口均价为每吨570.6美元, 上涨27%;进口钢材1439万吨, 下降4.2%, 进口均价为每吨1385.6美元, 上涨13.6%。此外, 进口机电产品6865.4亿美元, 增长15%;其中汽车92.9万辆, 增长28.3%。

出口将面临五大挑战

展望未来, 影响我国出口的内外部因素难以出现逆转, 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乐观, 持续低迷的可能性很大, 外需不振将继续影响出口企业。

第一, 国际领先指标继续回落, 预示出全球经济复苏预期的恶化。近期公布的OECD国家9月份商业信心指数 (BCI) 和消费者信心指数 (CCI) 出现明显下行。其中OECD国家的BCI降至99.9, CCI降至96.2, 这表明发达国家, 尤其是欧洲的经济复苏预期已经出现明显的恶化。OECD综合领先指标近期也继续回落, 预示未来数月出口增速可能继续下滑, 未来出口将面临更大挑战。

第二, 欧债危机的走势或许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外需的变化。意大利债务危机的恶化速度似乎超出市场的预计。近来欧债危机继续深化, 虽然希腊公投取消, 但意大利债务危机持续深化, 近期其国债利率更是突破7%的警戒线, 引发国际股市大跌。受欧债危机影响, 国际市场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 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的外部出口环境。

第三, 新兴市场国家难以取代传统经济强国的需求。在欧债危机继续发酵, 传统经济强国需求持续走低的背景下, 新兴市场国家也难以取而代之, 提振我国出口总值。尤其是目前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下滑通胀压力仍未见明显好转, 巴西和印度实际GDP增速从去年底三季度开始就出现明显回落的趋势。

同时, 两国9月CPI仍在7.3%和9.7%的历史高位。再加上近期泰国洪灾, 可能推高全球范围内大米等粮食价格, 这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对东盟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 多种因素决定了中国外贸环境整体较为不利, 出口可能在未来数月内难以乐观。

第四, 企业综合经营成本将继续提高, 不利于出口的增长。从国内看, 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已进入集中上升期, 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趋紧。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未来一段时期仍然比较突出, “招工难、用工贵”问题突出, 人工成本将快速提升。与此同时, 资源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与供给受限的矛盾, 将推动资源能源及其他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也将持续加大, 这些因素将影响未来出口增速的高低。

第五, 贸易保护主义将直接制约外需的增长。由于发达经济体自主增长动力不足, 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不减, 直接制约着我国外需增长。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形势下, 各国之间经济贸易政策的协调愈发困难, 贸易保护主义将有再次抬头甚至加剧的迹象。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篇3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最大的海上安全关切,一直是可能因恶性“台独”事件引起、并导致美日军事介入的台海军事冲突(当然,台湾问题的内涵并不仅限于海上安全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中国不断加强了反“台独”军事斗争准备。令人高兴的是,2008年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明显改善与发展,台海形势日益缓和,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明显下降。

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将以最大的决心与努力争取实现和平统一;中期目标则是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在经济、文化、社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政治对话,建立两岸军事互信,签订和平条约,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全面建立起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框架。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台海军事冲突的风险基本化解,为两岸人民最终自愿走向和平统一创造重要的条件。在此之前,为反对“台独”、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我仍须对台保持有效的军事威慑能力。

与邻国间存在的海上领土争议及海洋权益争议是中国的又一重大海上安全关切

这一争议(包括对岛礁及其相关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海底资源、渔业资源等方面的争议)既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及相关权益,又涉及民族感情,历史与现实情况极其复杂,解决难度很大。近两年来,这一争议有再次上升的趋势。例如,在南海,中国与越、菲等国摩擦不断;在东海,中日两国最近因钓鱼岛“撞船”事件爆发了一场严重危机。但是,从总体看,东亚地区的海上领土与海洋权益争议仍处于可控的状态。

对于上述争议,中国的政策坚定而明确:首先,坚持本国的相关主权与权益;其次,主张由争议各方通过和平对话而非以武力或武力威胁解决争议,反对外来势力的介入与干涉;第三,在争议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支持建立双边及多边信任措施,并主张在争议区域采取“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今年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宣称中国解决海上领土及海洋权益争议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这是毫无根据的。

中国坚定地支持航行自由的原则,但是坚决反对美国滥用这一原则对华进行抵近军事侦察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以“航行自由”为名对中国进行抵近军事侦察,近年来,这一侦察更有靠近、增多的趋势,引起了中国日益增加的关切。美国的这一错误做法与双方“致力于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及“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的政策不符,危及中国的国家安全与海洋权益,向中国传递出非常消极、有害的信号(即把中国视为“主要对手”或“潜在敌人”),是引发两国海上摩擦及突发事件(如2001年的EP-3撞机事件、2009年的“无瑕”号事件)的主要原因,对于中美两国、两军关系的发展和双方建立战略互信,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坚定地支持航行自由的原则,但是坚决反对美国滥用这一原则对华进行抵近军事侦察。两国在此问题上的分歧涉及双方的航行与飞行安全,更涉及中国的国家安全。1998年两国建立海上军事安全磋商后,美方一直要求制订双方海上行为准则,却完全不顾及中方的严重关切,这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只有美国逐渐减少以至最终停止对华抵近军事侦察,与此同时,双方讨论与制订必要的海上行为准则,才是彻底解决这一分歧的正确方向。

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主义攻击、海盗袭击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海上通道的自由、通畅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

随着全球化加速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经济发展对于国际海上通道的依赖越来越大。中国通往中东、非洲、美洲的极其重要的海上通道都位于亚太地区。地区军事冲突、恐怖主义攻击、海盗袭击以及多种自然灾害都可能对海上通道的自由、通畅带来严重威胁,从而危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利益。近年来,海盗袭击十分猖獗;今年3月发生的“天安”号事件(国际社会至今难以对肇事者做出明确一致的判断)对东北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如何拥有与自身大国地位、大国责任相称的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的能力,是中国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

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包括海军在内的海上力量,这与中国正逐步从陆地大国向海洋大国发展相一致,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始终反对各种“炮舰政策”,更不会走历史上列强走过的海上扩张老路。随着海上能力的发展,中国将会为维护国际海上通道安全、开展海上搜救、实行海上灾害救援等做出更多的努力。去年以来,中国海军参加国际反海盗护航即是朝着这一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值得指出的是,国际上有些势力一直想把中国海军限制在所谓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内,这是毫无道理的。中国海军有权向东进入远洋,中国海军舰船经过冲绳群岛间的海峡进入西太平洋也完全符合国际法。当然,在此问题上,中日之间如能早日建立起有关信任措施和海上联络机制则是必要与有益的。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扩散)及海洋生态的污染可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特别是核扩散)及海洋生态的污染与破坏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威胁。扩散行为可能通过海上运输来实现。因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海上安全威胁如果没有切实的国际合作,只会愈演愈烈。这些问题已成为中国新的海上安全关切。

面对这些威胁,中国愿意根据国际法律、法规,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与义务,与国际社会一起推动海上防扩散措施的建立与执行,共同保护海洋生态和治理海洋污染。美国等一些国家一直希望中国加入“防扩散安全倡议”(PSI)。中国理解PSI参加国对扩散问题的关切,也赞同PSI的防扩散宗旨,但认为根据PSI进行海上拦截与现行国际法仍有抵触的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09年的布拉格讲话中提出要使倡议转变为“持久的国际机制”,为此,努力使其与国际法衔接才是正确的途径。

从上述对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五大海上安全挑战和中国的基本政策分析中,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在传统安全方面,中国与一些国家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与摩擦,存在着利益冲突,这些分歧在短期内难以解决。为维护亚太地区的海上安全,有关国家应积极开展对话磋商,建立信任措施,加强危机管理,从而有效控制分歧,避免军事冲突,使分歧朝着逐步解决的方向发展。

第二,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中国与亚太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挑战,有着十分相似的关切,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亚太各国在这一领域加强互信,深化合作,不仅完全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而且有益于减缓彼此间在传统安全方面存在的分歧。

网络银行发展面临五大瓶颈 篇4

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网络银行技术、CA认证、社会征信体系、安全问题等这些曾经被视为困扰网络银行在中国发展的旧问题依然没有在技术上得到突破,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正面临五大瓶颈。

一是网络经济市场需求不足,交易规模小,效益差。中国的许多传统产业如家电、纺织、化工、汽车、石油、房地产等都已开始引入电子商务,但规模和效益还微不足道。

二是市场文化尚不适应,网上交易的观念和习惯还有相当差距。网络经济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网络银行的问题。首先,货币、交易场所、交易手段以及交易对象的虚拟化是网络经济的优点,但同时也是弱点。客户对网上交易是否货真价实心存疑虑,数字化、虚拟化交易要让人们从心理上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其次,居民总体收入偏低、上网费用较高等导致网上客户层面较为狭窄,数量较少。第三,人们的观念及素质还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

三是信用机制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完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150年的历史,而中国才在上海进行试点。中国的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许多企业不愿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交易方式,而是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

四是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就目前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基础环境来看,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造成资金在线支付的滞后,部分客户在网上交易时仍不得不采用“网上订购,网下支付”的.办法。虽然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站,但在网站的构架和服务内容上,仍然离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使用的软、硬件缺乏统一的标准,更谈不上拥有完整、综合的网上信息系统。

五是网上认证系统不完善不统一。同银行信用卡的情况相似,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颁发的电子证书仍然有各自为政、交叉混乱的缺陷,身份认证系统不完善不统一,认证作用只是保证一对一的网上交易安全可信,而不能保证多家统一联网交易的便利。在支付安全系统方面,招商银行网上交易中的货币支付是通过该行“一网通”网络支付系统实现的,该支付系统采用业务及网上通讯协议即SSL技术双重安全机制;建设银行采用给客户发放认证卡的方式;中国银行在个人支付方面采用SET协议进行安全控制,而在对企业认证方面则采用SSL协议。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议各不相同,既造成劳动的重复低效以及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影响网上银行的服务效率。

论网络时代儒家伦理面临的挑战 篇5

论网络时代儒家伦理面临的挑战

由于因特网打破了传统的地域界限,具有比现实的社会更开放、更自主平等的特征,过去儒家伦理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在网络时代如何处理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冲突关系,如何看待全球化给民族文化带来的碰撞以及儒家伦理自身所面临的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语言转化问题,都是儒家伦理面临的巨大挑战.

作 者:姚电 刘天杰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25(3)分类号:B82-06关键词:网络时代 网络 儒家伦理 挑战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篇6

当前一个时期是中国和平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世界潮流,多极化、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大趋势都有利于中国的持续发展。但是也要看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参与度的提高,中国已进入国际社会各领域的深水区,国家安全也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冷静、客观地分析这些困难与压力,并探讨如何化解矛盾乃至化挑战为机遇,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在传统安全方面,“涉台问题”与“涉藏问题”是对中国主权、领土安全和国内稳定的最现实威胁。“涉台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祖国统一大业,是我国的核心国家利益。事实说明,“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日益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成为对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如不予以坚决反对和遏制,势必严重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断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危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涉藏问题”也是事关中国国家安全的根本利益问题。西藏分裂分子不仅在海外有**这样有影响的政治头面人物,同时得到国际社会某些势力的一定支持。更应引起我们警惕的是近些年西藏当地发生的武装**事件。西藏发生武装**的危害性极大,不仅严重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而且影响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安定,并易招致国际社会对我国人权、民主、民族自治等问题的非议。

2.在非传统安全方面,以“东突”为主的恐怖主义转向长期化和意识形态化,并加大同外部势力的勾结。从近十年的情况看,中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主要来自境内外的“东突”恐怖势力和恐怖分子等进行的各种恐怖活动。来自公安部的数字显示,最近十几年来,新疆地区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在中国境内共制造了260多起恐怖事件。前国际恐怖活动的趋势是“本土化”,即利用本地人在本国发动袭击事件,因此不能排除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势力相互勾结,或反美反西方的国际恐怖组织支持“东突”、“藏独”组织伺机在中国制造针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在非传统安全领域,除了恐怖主义威胁外,中国还面临着信息安全、气候变化、重大疫情与跨国犯罪等难以有效遏制的非传统安全挑战。

3.在经济安全方面,随着中外经济互动更趋紧密,中国的经济安全风险上升。第一,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偏高。第二,金融系统不健全。首先,金融监管乏力。其次,信用制度不完善。再次,金融创新不足。第三,产业结构落后。中国产业结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严重影响发展能力的提高。

4.在政治安全方面,境外敌对势力的宣传、误导、发难冲击中国政治制度的民意基础。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技术手段上更有利于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式的输出。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使得美国仍将中国视为其潜在的竞争者和挑战对手。美国对中国从来都是接触加遏制两手并用,接触是手段,遏制是目的。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持续发展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目前,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发展之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以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担忧在增加。

二、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应对策略

1.增强国家战略能力国家战略能力,不仅指国家战略资源和实力的大小,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即战略能力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国家战略资源和实力并不能自动形成战略能力,资源大国未必就能打败资源小国。战略能力强调能够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使用资源和力量。

2.运用好多边安全机制,面对传统安全因素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的新挑战,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多边合作,努力争取有利于我国的安全环境。中国要保持周边信任和维护友好的周边环境,必须开展更长远、更有深度的广泛合作。中国应进一步推动提高东盟地区论坛的合作水平:将建立信任措施贯穿于论坛发展新阶段的整个过程中,不断积累互信,增加共识,推动务实合作;重点就防范和应对跨国性问题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开展预防性外交,特别是在救灾、打击跨国犯罪、反恐、海上安全等领域加强对话合作。

3.维护经济安全,确保经济发展。第一,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创造互利共赢局面。第二,维护金融安全。首先要注意金融创新与安全的平衡。其次要加大中央银行的监管力度。最后要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第三,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应利用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从而帮助企业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篇7

网络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挑战

其实, 在网络时代, 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相比, 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包括:缺乏互动性、缺乏时效性、缺乏选择性及容量小的问题。

1.缺乏互动性

由于电视传媒传递信息是一个“一对多”的过程, 电视发布一条新闻, 许多观众都在看, 这样的形式就暗示出电视与民众之间不对称缺乏互动性, 同时, 电视将新闻传递出去是一个非常漫长又间接的方式, 难以接收到民众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而网络新闻则正好有效的解决了此问题, 使新闻与民众之间得到了良好的互动, 民众可直接进行反馈意见和表达看法。

2.缺乏时效性

网络与新闻的不同就是, 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时效性高, 在某一事件发生的同时能在第一时间发布, 而电视新闻则不行, 它需要一个制作过程, 在固定的时间段播出, 然而有些频道受播出时间的限制, 在时效性上就更逊一筹了, 因此, 电视新闻在时效上的运营方式需改进和变更。

3.容量小、缺乏选择性

网络的容量几乎是无限大的, 里面涵盖着千差万别的信息资源, 能够充分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同时网络还具有选择性, 需要获得什么信息源可直接搜索, 不想看可直接关闭等, 而电视新闻则不具有此功能, 它受制于成本和播出时间的限制, 不具选择性, 因此, 在此问题上, 电视新闻应该力求找寻出一条属于自身运营的方针政策以应对网络媒体的挑战。

网络时代与电视广告运营之间的相对优势

网络时代的到来虽然给电视广告运营方面带来了诸多冲击, 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电视广告的某些效率都将不复存在, 而是在一定的情况下推动了民生新闻的发展如下。

1.立足受众需求, 丰富电视广告节目

由于, 民生新闻或广告是以老百姓为对象而出发的, 这就需要从老百姓的需求着手, 对于新闻广告的采编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进行相应的民生调查和探讨, 进一步挖掘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等常见因素进行跟踪报道, 正确深入的走到群众中去, 为群众服务, 并为他们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信息展示的平台。彰显民生新闻广告的思辨性是衡量一个媒体在策划能力和新闻人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 媒体应及时反应出新闻和广告中事件面前公众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动向, 电视民生新闻是追求平民意识, 在采用平民化角度上反应民生的同时应具有全局观念, 进而从民生的深度上和广度上处理有关问题, 即在保持思想内容和内涵上的深、广、高基础上融入到民众中去, 关注民生问题。

2.合理编辑、强化新闻及广告运营的完善

要真实的实现民生新闻、广告的价值, 需要对新闻、广告进行合理规范、编辑和策划, 做到准确、及时、清晰, 其中, 标题要简、准、隐、新, 内容要实、全、精、广, 最后还要做出相应的评论和发表客观的意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媒体的态度和观点。

网络时代与电视新闻、广告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1.完善电视评论, 做好深度报道

网络和手机把人类带到一个信息膨胀的时代, 然而, 这种信息资源虽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量和需求量, 却满足不了受众对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入性需求, 而电视新闻、广告正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 为了有效的应对网络时代和电视媒体方面的挑战, 电视新闻、广告可以更深入的报道和将电视评论做大做强, 帮助其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

2.采用多种形式的新闻广告播放

由于网络新闻的形式呈多样化, 有时以简短文字出现, 有时以声情并茂的视频出现, 而有时仅仅一张图片就说明整个故事情节, 而电视新闻、广告则可以根据主持人的不同风格对该信息进行现场直播或趣味性直播, 让观众感觉到新鲜感和趣味感, 从而更加关注电视新闻及广告提升竞争力。

结束语

智能电网面临安全挑战 篇8

相信随着未来数十年智能电网的进一步部署,对其网络安全的挑战还将不断显现,安全问题将是一直伴随智能电网发展的关键问题。

风险巨大的公共设备系统

公共设备网络与商业网络最大、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网络安全将直接影响到现实世界的安全和可靠。如果变电器或变电站的数据联网配置出现错误,将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这些设施的工作人员和周边居民的安全将受到威胁,并且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也可能遭到严重破坏。

这就是智能电网对网络安全的要求与其他网络存在区别的最大原因。对一般网络而言,即使出现故障也不会给安全和整个经济造成风险(医疗卫生和金融基础设施除外)。对于不断发展的智能电网来说,与电网相连的终端设备承担着关键任务,必须确保其不会对电网安全产生直接影响。

在构建智能电网时,我们是在电力系统的基础上创建通信能力和信息能力。现有网络的智能化是在不断进化的。发电、输电和配电的行业控制系统应用程序与公用设备的信息技术(IT)系统相整合,构成公司和商业信息网络。作为智能电网的构建基础,这一整合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对整个网络而言十分重要。发电设备故障或恶劣的天气条件等不可靠条件会导致不稳定事件的发生,而所有不稳定因素都会对系统的可靠性造成破坏。一些危害安全的行为可能对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构成威胁。有的危害行为看似常见的可靠性或稳定性问题,因而延误了发现安全危害的时机。这三者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因素的改善也会对另外两者产生积极影响。但归根结底,要端对端地从整体上提升智能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最佳的解决方式还是要首先确保安全,这样就能同时确保网络的可靠和稳定。

对通路类型的适应性

智能电网不但安全风险系数更高,其安全保障的构建原理也与众不同。过去,行业控制系统的关键信息交换都是通过专门的点对点网络基础设施进行的,其构建基础是专利通信技术,信息交换的界面也较为模糊。它与其他商业运行网络间不存在接触点,因为当时不需要信息的连通性,相对独立能够带来安全。而在如今的智能电网时代,设备的行业控制系统将与公司网络和商业信息系统相整合,这样可以利用现有的系统内容,却也同时带来了更高的风险。

网络不同部分对安全度的要求是相似的,但不完全相同。一个普通的IT系统应达到三大网络安全目标:按优先顺序,分别是数据的保密性、整合性和可得性(CIA)。其中保密性指的是网络用户是否是获得授权的数据接收方或数据来源;整合性则是问题数据是否是原始数据,还是已被修改;而可得性则是说,当需要获得信息时,是否会产生获得响应遭拒绝的情况。虽然还有很多因素需要在不同程度上加以考虑,但CIA是公司网络和商业信息网络所应优先达到的安全目标。

如果我们转变对公用事业设备的行业控制系统的审视角度,保密性风险依然存在,但整合性和可得性的重要性更大。在电网中,服务响应遭拒是最严重的安全风险,因为能否及时获得信息通常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在寻求智能电网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时,适应能力是关键,因为必须同时为商业网域和行业控制系统网域动态提供安全保障。当安全解决方案关注于处理商业网域的数据/应用程序,那么保密性应被视为优先要素;而如果解决方案是以处理行业控制系统为主,那么可得性和整合性就应为优先考虑的要素。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对智能电网而言,解决方案必须考虑到在商业网域中特殊事件的发生(如公用设备公司的员工未按规定完成工作等)可能对行业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以及应如何智能地应对。

智能电网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不能是单一平面的静态模式,必须做到持续地适应相互整合的不同网域中发生的各种事件。

对各类资源的适应性

智能电网领域的资源多样性也是对网络安全产生适应性需求的原因之一。IT应用程序通常是在台式电脑、服务器、第三方数据中心或智能手机上运行。这些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是极为强大的,并且多数情况下都能获得宽带连接。有些安全解决方案对信息资源采用高等级加秘技术,目的是数据不能被解密甚至被拦截。此类安全解决方案的建立基础就是资源的可得性。

然而对于智能电网来说,我们需要确保所有进行数据交换的小型信息设备的安全性。所有变压器、短路器、继电器、交换器和其他变电站设备都拥有智能电子设备(IED)进行相互交流和与变电站或控制站点联系。但这些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所连接的网络带宽则相对较低。

公用设备无法承担对智能电网安全的“过度保障”——即在整个网络中,盲目地对所有数据和应用程序都采用同样的、最高复杂程度的安全服务措施(例如对所有大型和小型的设备统一自动装载补丁)。可以在带宽高的环境下使用的安全解决方案对于在低带宽环境下运行的低数据处理能力的设备是不适用的。同一种方案不能适用所有情况。这也就是说,智能电网的安全解决方案必须能够根据资源的可得性进行适应性调整。同样的,各IT和能源、程序工程实践间的不同也将对安全保障程序的适应性提出要求。

因此,有必要为智能电网制定额外的标准。比如,目前还没有一个获广泛应用的标准来规范适应性加密术要求。尽管智能电网不一定需要新的、特别定制的加密能力、病毒扫描软件或认证流程等,但必须制定一款合理的程序为高适应性系统提供安全要素,以能够获得端对端的多层次数据和应用程序以及合理使用能力。

智能电网的安全问题不是一尘不变的,不能指望设计一套解决方案,由设备运行后就获得一次性解决。就像开车行驶在绵延弯曲的道路上,只有在行进的过程中问题才会逐一呈现。

美国政府出资的智能电网实证项目以及其他国家的各项活动将提供电网安全挑战的各方面重要数据,但我们仍然需要更多、范围更广的研究、模拟试验和建模系统。例如,网络安全行业正试图从目前运行的系统中更多了解有关需求响应系统的保密性问题。在目前的系统中,公用设备提供标价信息,用户的设备做到自动响应。但当前系统所无法提供的是关键可得性问题的信息:智能电网如何确保安全,保证需求响应系统不受到巨大的服务不响应攻击?安全遭到破环的现象是如何模拟成设备故障的?这类事件的发生会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篇9

【摘要】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加大,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各种新型网络攻击不断出现,造成的影响日益严重。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网络信息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了我国在网络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世界各国在网络信息保护方面的做法,提出我国应采取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信息保护;电子身份证;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O242; F830.9【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2013年6月份,美国国家安全局被曝出“棱镜门”事件,谷歌、微软、思科、Facebook等数千家科技、金融以及制造公司与美国国家安全局密切合作,为其提供敏感信息。同时,美国国安局旗下设有一个部门,名为“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过去近15年中一直从事侵入中国境内电脑和通讯系统的网络攻击,借此获取有关中国的有价值情报。这一事件给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敲响了警钟。

据统计,2012年我国约有2.57亿人遭受网络犯罪侵害,所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2,890亿元。

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12月28日通过了《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也于2013年2月1日正式实施。在当前环境下,做好网络信息保护工作,实现我国网络信息保护相关政策平稳落地,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网络信息保护概述

2.1基本概念

这里所提到的网络信息,与通常所讲的个人信息含义相当。在《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而在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中,将个人信息定义为:可为信息系统所处理、与特定自然人相关、能够通过与其他信息相结合识别该特定自然人的计算机数据。

实际上,在法律范畴内,个人信息通常是指自然人所的在在有的,能够直接或间接识别其本人的特定资料所反映出来的内容,其具有人格属性。个人信息隐私权则兼具人格权与财产权双重属性。在当前信息时代中,个人信息也是一种财产类型。

2.2核心问题

网络信息保护中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法律,个人信息涉及到隐私和财务权,必须有专门的法律来参考执行;二是监管,在信息社会中,个人信息产生的纠纷大幅增加,需要专门的监管部门来管理;三是实施,就是技术支撑体系,在网络环境下,我们需要各种技术手段来保障个人信息不被窃取、盗用、冒用等,而且要在出现上述情况后追踪到犯罪分子并提供相关证据,当前主要基于公钥基础基础设施(PKI)相关技术体系实现。

3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3.1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尚不健全

我国目前在网络信息保护方面还未形成健全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在法律方面,我国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有近40部,法规30部,但都是零散的法律条文,《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可以看成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但如何正确使用这部法律,怎样将这部法律与当前法律体融合起来,从而有效解决个人信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这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标准体系方面,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已正式实施,但该标准只是指导性技术文件,在网络信息保护方面的作用有限,网络信息保护相关的标准体系仍有待完善。

3.2网络信息保护监管有待加强

我国目前在网络信息保护方面缺乏足够的监管,这也是个人信息泄露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面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卫生部等相关部门之间交叉管理的问题,缺少一个从整体上统一协调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其次,没有形成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进行治理的长效机制,2012年初公安部统一部署的集中治理行动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还没有固化到日常工作中。最后,没有对涉及公民个人信息的互联网企业实现有效监管,包括企业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流程是否合规,涉及个人信息的用户协议条款是否完善,以及企业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级别等。

3.3技术服务支撑体系亟待建设

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能够全面支撑网络信息保护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首先,尚未建立有效的网络身份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讲,网络信息保护是为了明确各主体在网络空间的权利和责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需要确定现实世界中的对应主体,这就需要完善的网络身份管理体系。其次,尚未形成覆盖全面的网络身份信任服务体系。网络应用种类繁多,网络主体身份多种多样,网络身份管理体系是否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保护能够有效实施,网络身份信任服务体系必不可少。最后,网络信息保护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完善。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深入,网络上存储和流传的信息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需要严格保障网络信息存储和使用的安全性,并保证网络信息的可追溯性,为网络信息被侵害提供取证和鉴证技术支撑。

4国际上的主要做法

4.1建立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70多个国家和组织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美国通过了一批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如《隐私权法》、《信息保护和安全法》、《消费者隐私保护法》、《反网络欺诈法》等;欧盟先后制定了《关于涉及个人数据处理的个人保护以及此类数据自由流动的指令》、《关于个人数据自动化处理之个人保护公约》和《关于保护自动化处理过程中个人数据的条例》;英国制定了《数据保护法》;德国制定了《联邦数据保护法》;加拿大制定了《隐私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及电子文档法案》;日本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由于互联网应用模式多种多样,各国仍在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律体系,以确保满足网络信息保护的具体要求。

4.2成立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机构

个人信息保护是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责,很多国家都设立了具体的机构来负责保护消费者信息和企业信息安全的职责。欧盟在网络个人隐私的保护方面订立了非常严格的保护标准,并设立了特别委员会以执行此项工作。德国创设了联邦数据保护专员制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有综合性的机构内设部门或专门设立隐私专员(如韩国的个人信息调解委员会和澳大利亚的隐私专员)予以管理,显示出个人信息保护的普遍性和社会性。韩国由行业监管机构――韩国通信委员会及互联网与安全局,具体执行消费者信息保护。

4.3启动有效的网络身份管理体系建设

为了确保对网络身份有效管理,实现相互信任的网络环境,美欧等国家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网络身份管理体系,如美国的网络身份生态体系、欧盟的电子身份证等。首先,以国家力量研究网络身份管理体系。欧盟于2002年的第六框架计划开始进行身份管理相关的研究,为推广电子身份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国家政策全面推动网络身份管理体系建设。美国政府通过发布《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NSTIC),启动对网络身份生态体系的建设。欧盟则推出了电子签名计划,电子身份证是计划中一项重要的试点工作。最后,构建了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国的网络身份管理体系基本上都是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美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联邦PKI体系,包括联邦桥CA、联邦通用策略框架CA、电子政务CA、公众及商务类通用CA等。欧盟各国在推行电子身份证的过程中都建设了专门的基础设施,如德国的CSCA和CVCA。

4.4启动针对性网络信任服务应用推广

网络信任服务是在网络身份管理体系基础上提供的身份认证、属性验证等服务,欧美等国通过积极推进网络信任服务应用,从而为网络信息保护打造良好的环境。欧美等国都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实施的公私合作模式,通过在特定领域开展试点工作等方式,积极推广网络信任服务。欧盟在数字签名计划框架下推出大量覆盖欧洲的试点工作,如公民的电子身份证(STORK)、泛欧洲在线公共采购(PEPPOL)等。美国在推出NISTC战略后很快就推出五项试点工作,包括在线身份系统、在线交易系统、在线医疗及教育等。这些试点工作既能推广网络信任服务,又可以验证技术体系的安全性,为建立安全可信的网络打下基础。

5我国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措施建议

5.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有法可依是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基础,应进一步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已经规范了网络空间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了相关主体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各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配套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出台实施细则,为网络身份保护的实施提供依据。

5.2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成立专门的网络信息保护机构,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协调各职能部门在网络身份管理、互联网行业监管等各项工作中的分工合作。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对非法泄露和倒卖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涉及个人电子信息相关单位的监管,设立专门的机构接受网络用户申诉、投诉,建立有效的互联网行业审查制度,对在业务活动中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和其他企事业单位进行监督管理。

5.3打造网络信任体系

借鉴欧美等国的网络身份管理体系,以电子认证服务业为基础,建立网络身份信任体系,为网络信息保护提供安全可靠、隐私保护、方便快捷的网络身份服务。协调公安部、人社部、教育部、银行等部门,实现现有身份信息的有条件开放,在不改变现实社会身份信息管理格局的前提下,为网络身份与真实身份的绑定提供权威依据。基于现有电子认证服务基础设施,坚持统一规划、分布部署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国各地的网络身份管理服务网络。完善网络身份信任服务标准体系,制定网络身份申请、核验、管理、应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实现网络身份信任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

5.4积极推广示范应用

大力推广网络信任服务应用,为网络信息保护构建良好环境。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方式,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现实生活中对身份要求较高的领域着手试点应用,逐步向整个网络空间推广。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广应用,以服务代替管理可以消除人们对“互联网监管”的疑虑,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体验,有助于应用推广。在重点领域和行业率先开展应用试点工程,不断深化拓展应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工程管理,及时发现和反馈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服务体系建设。

5.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个人信息保护宣传教育。采取讲座、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电子签名法》等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普及个人信息保护、电子签名与认证电子认证相关知识。大力宣传网络身份信任服务,提高社会公众利用网络主体身份认证服务、网络主体属性认证服务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有利于网络身份信任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6结束语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信息保护形势,我国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网络信息保护的真正落地。本文介绍了网络信息保护的背景和相关概念,分析了我国网络信息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通过研究世界各国在网络信息保护方面的具体做法,提出了我国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GB/Z 28828-2012,信息安全技术 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S].2012.[2] 陈玉莲,沈?D,雷子君.个人信息保护机制的构建[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9,第9卷(第1期).[3] 洪海林.个人信息财产化及其法律规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4] 张春生.中国电子认证服务业发展蓝皮书[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 芳芳.国外PKI/CA体系发展状况的研究[J].计算机安全,2001年,第9期.基金项目:

本课题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o.2012AA01A403支持。

作者简介:

王闯(1984-),男,博士,助理研究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信息安全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认证、信息安全战略、信息安全产业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篇10

1.您是南京人吗?

A.是B.不是C.非南京人但曾经或现居南京

2.您所处的年龄段?

A.10~25岁B.26~35岁C.36~50岁D.51岁以上

3.您是出于何种目的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A.自发缅怀B.来南京旅游顺道至此C.学校或机关组织参观

D.随便走走

4.您知道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吗?

A.知道B.不知道C.以前留意过但是忘记了

5.关于前段时间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一事,您有何看法?

A.愤慨B.理智面对C.没什么看法,不关心D.不知道这件事

6.您对现今中日关系有何看法?

A.乐观,希望和平相处B.消极对待C.不关心

7.浏览网页信息时是否会留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关信息?

A.会留意动向B.偶尔看看C不关心这些D.我不上网

8.参观完纪念馆,你有何感受?

A.悲伤,愤怒B.惋惜,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C.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9.您觉得南京大屠杀纪念活动有必要扩展成全国性的活动吗?

A.有必要B.没有必要C.无所谓

10.参观过后,您希望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宣传纪念活动做些什么?

网络安全面临五大挑战 篇11

关键词:文化安全 综合国力 创新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文化之间不断的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文化发展形势。有融合就会有冲突,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就会产生冲突与摩擦,于此同时文化霸权主义也随之而来,使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为了使本国的文化不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文化安全的作用体现

所谓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必须得到尊重,通过反渗透、反入侵、反控制来维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完整性、独立性和延续性。

一个国家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其文化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在保留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要尊重其他外来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是维护一个国家的尊严,同样维护文化安全也是维护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使之不被它国侵犯。

二、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现状

(一)国外文化的大量入侵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国门逐渐被打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经济上大量往来合作,使更多的国外文化随之商品的流通一同流入我国,对于我国人民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形成了部分人的盲目崇外主义,给我国自身的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是国外的各种文化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在国内的大量商业化进程。其中以美国大片为首的影视作品,以其大场面、大制作十分吸引国人的眼球,通过作品大量的传播美国本国的文化价值和理念。另外,和平演变战略和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是冷战以后新一轮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殖民入侵过程,利用日益发展的大众传媒,大肆对外进行文化渗透与扩张,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了威胁与挑战。

其次,国外的各种消费品在中国市场大量销售的同时,也带来了其本国的文化观念,人们在消费产品,也在接受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方式。比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牛仔裤等很多产品以其方便、快捷、流行等自身特点,成为人们追求的新时尚。正如埃菲社在一篇报道中所说的:"从战国时代到'文化大革命'的数千年中,中国的古老传统一直得以保存,但现在它仿佛屈服于不可抗拒的西方生活方式;从美国那里他们模仿的,却是最糟糕的东西:洋快餐"。国外的文化正在严重冲击着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自身存在的不足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人们的思想上存在着移动的盲目性,信仰缺失使其极为容易动摇。很多新兴文化的纷纷崛起,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新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矛盾也不断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增多,外来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矛盾、冲突随之突显出来,如何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条件下,保护自身本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就需要以战略的眼光来制定系统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措施。

另外,我国关于文化方面的法制法规不够健全、管理不够完善。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很多法律法规都不够健全,对于文化的传播、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文化相关产品方面的规范就更是有限,这些缺失就造成了对文化相关产业管理上的困难以及执法上的局限。当前我国虽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经济结构模式老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经济发展结构面临着转型,侧重于向以文化、信息等产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转型。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还缺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大力发展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文化的传播力,提高文化创新水平,是提高综合国力水平的关键。

三、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一)增强文化安全意识,建立文化预警机制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国家文化主权、民族凝聚力、以及综合国力的战略性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必须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深刻认识国家文化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振兴大业之间的广泛和深刻的联系,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防止和克服任何轻视国家文化安全的行为。要从本国、本民族的立场出发,一方面加强维护、推广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又抵制外来文化的进入和影响,增强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抵制意识,强化对外来文化的过滤机制,这是短期内直接有效的策略,而且对于长中期策略的制定也起到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预警体系,把建立社会预警体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建立高效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抵制外来文化的恶意侵蚀和进攻。有效的预警机制并不是要关上门来搞文化,而是要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中国文化的警戒线,对可能对我国文化发展构成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进行分析,要能及时、准确的做出有效的反应。

(二)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又充分继承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冲击,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一指导思想。坚持文化的民族性, 坚持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经济全球化时代,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渗透日益广泛深刻, 但"民族文化"仍然存在, 国家利益仍然高于一切。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审时度势, 不丢失自我,就必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宝库。中国自古就追求"和而不同"的理念,坚持文化的民族性、自主性、独立性,又不盲目的排斥外来文化,对于西方文化的利用要去除糟粕,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则要传承精华。

(三)发展文化产业,实行文化创新

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将在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中起到强大的作用。目前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不能为文化安全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因此,必须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并开展合理有效的经验模式,增强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出口,使"世界工厂"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产品,同时也出品更多影视、文艺、信息技术等文化创意产品。在发展的同时更注重管理,建立健全文化法律体系,要统一认识,严格管理,把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放在首位。另外,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力在文化力的构成中居于核心地位。文化创新力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环节。增强文化创新力,就要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保持文化先进性,文化才会有创新的活力,而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其先进性。实践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应遵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营造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行文化创新,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参考文献:

[1] 严峻. 中国文化安全研究[D].电子科技大 2006.

[2] 石中英. 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

[3] 李丽. 论当代中国文化安全[D].华侨大学 2008.

[4] 叶金宝.文化安全及其实现途径[J].学术研究2008 (8).

[5]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3

上一篇:媒体称养老金双轨制将画句号 并轨方案有“玄机”下一篇:教师节节目主持词整体